CN104471717A -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元件、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 - Google Patents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元件、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71717A
CN104471717A CN201380038010.8A CN201380038010A CN104471717A CN 104471717 A CN104471717 A CN 104471717A CN 201380038010 A CN201380038010 A CN 201380038010A CN 104471717 A CN104471717 A CN 1044717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ssivation layer
solar cell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oxid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801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彻
吉田诚人
野尻刚
仓田靖
织田明博
足立修一郎
早坂刚
服部孝司
松村三江子
渡边敬司
森下真年
滨村浩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owa Denko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471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717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16Coatings
    • H01L31/02161Coating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167Coating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31/186Particular post-treatment for the devices, e.g. annealing, impurity gettering, short-circuit elimination, recrystallisation
    • H01L31/1868Passiv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00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 H01L31/02005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00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or solar cell modules
    • H01L31/02013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or solar cell modules comprising output lead wires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16Coatings
    • H01L31/02161Coating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167Coating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01L31/02168Coating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the coatings being antireflective or having enhancing optical properties for the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4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1/0256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L31/0264Inorganic materials
    • H01L31/032Inorganic materials including, apart from doping materials or other impurities, only compoun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31/0272 - H01L31/0312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6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31/06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the potential barriers being only of the PN homojunction type, e.g. bulk silicon PN homojunction solar cells or thin film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PN homojunction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31/1804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compris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31/186Particular post-treatment for the devices, e.g. annealing, impurity gettering, short-circuit elimination, recrystallisation
    • H01L31/1864Annea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4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1/0256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L2031/0344Organic materi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7Mono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Formation Of Insulating Fil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其含有通式(I):M(OR1)m所表示的化合物和树脂。式中,M包含选自由Nb、Ta、V、Y及Hf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金属元素。R1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为6~14的芳基。m表示1~5的整数。

Description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元件、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元件、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
背景技术
对以往的硅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为了促进光局限(optical confinement)效应而谋求高效率化,准备在受光面侧形成有纹理结构的p型硅基板,接着在氧氯化磷(POCl3)、氮气及氧气的混合气体气氛中在800℃~900℃下进行数十分钟的处理而均匀地形成n型扩散层。在该以往的方法中,由于使用混合气体来进行磷的扩散,所以不仅在作为受光面的表面形成n型扩散层,而且在侧面及背面也形成n型扩散层。因此,进行用于除去形成于侧面的n型扩散层的侧蚀刻。此外,形成于背面的n型扩散层需要转换成p+型扩散层。因此,通过在整个背面赋予铝糊剂,并对其进行热处理(烧成),从而将n型扩散层转换成p+型扩散层,同时形成铝电极而获得欧姆接触。
然而,由铝糊剂形成的铝电极的导电率低。因此为了降低薄膜电阻,通常形成于背面整面的铝电极在热处理(烧成)后必须具有10μm~20μm左右的厚度。进而,由于硅与铝的热膨胀率大不相同,所以在形成有铝电极的硅基板中,在热处理(烧成)及冷却的过程中,使硅基板中产生较大的内部应力,成为晶界的损伤、结晶缺陷的增长及翘曲的原因。
为了解决该问题,有减少铝糊剂的赋予量而使背面电极层的厚度变薄的方法。然而,若减少铝糊剂的赋予量,则从p型硅半导体基板的表面扩散至内部的铝的量变得不充分。其结果是,无法达成所期望的BSF(BackSurface Field,背场)效果(因p+型扩散层的存在而使生成载流子的收集效率提高的效果),因此产生太阳能电池的特性降低的问题。
基于上述情况,提出了在硅基板表面的一部分上赋予铝糊剂而局部地形成p+型扩散层和铝电极的点接触的方法(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3107287号公报)。
这样的在与受光面相反的一面(以下,也称为“背面”)具有点接触结构的太阳能电池的情况下,需要在除铝电极以外的部分的表面抑制少数载流子的再结合速度。作为用于该用途的钝化层,提出了SiO2膜等(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4-6565号公报)。作为因形成这样的SiO2膜而产生的钝化效果,有将硅基板的背面的表层部的硅原子的未键合点封端,从而使成为再结合的原因的表面能级密度降低的效果。
此外,作为抑制少数载流子的再结合的其他方法,有利用钝化层内的固定电荷所产生的电场来降低少数载流子密度的方法。这样的钝化效果通常被称为电场效应,并提出了氧化铝(Al2O3)膜等作为具有负的固定电荷的材料(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4767110号公报)。
这样的钝化层通常通过ALD(Atomic Layer Deposition,原子层沉积)法、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法等方法形成(例如,参照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104(2008),113703-1~113703-7)。此外,作为在半导体基板上形成氧化铝膜的简便的方法,提出了利用溶胶凝胶法的方法(例如参照Thin Solid Films,517(2009),6327-6330、及ChinesePhysics Letters,26(2009),088102-1~088102-4)。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104(2008),113703-1~113703-7中记载的方法由于包含蒸镀等复杂的制造工序,所以有时难以提高生产率。此外,就Thin Solid Films,517(2009),6327-6330、及Chinese Physics Letters,26(2009),088102-1~088102-4中记载的方法中使用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而言,经时地发生凝胶化等不良情况,保存稳定性难以称得上充分。进而,关于使用包含除铝以外的金属元素的氧化物而具有优异的钝化效果的钝化层的研究迄今为止并未充分进行。
本发明鉴于以上的以往的问题而完成,其课题在于提供能够通过简便的方法形成所期望的形状的钝化层、且保存稳定性优异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此外,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使用该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太阳能电池元件及太阳能电池。进而,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使用该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具体方案如下所述。
<1>一种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其含有下述通式(I)所表示的化合物和树脂。
M(OR1)m  (I)
式中,M包含选自由Nb、Ta、V、Y及Hf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金属元素。R1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为6~14的芳基。m表示1~5的整数。
<2>根据上述<1>所述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其还含有下述通式(II)所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1]
式中,R2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n表示0~3的整数。X2及X3分别独立地表示氧原子或亚甲基。R3、R4及R5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其中,上述树脂的含有率为0.1质量%~50质量%。
<4>根据上述<2>或<3>所述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其中,上述通式(II)中,R2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
<5>根据上述<2>~<4>中任一项所述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其中,上述通式(II)中,n为1~3的整数,R5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
<6>一种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其具有:半导体基板、和
设置于上述半导体基板上的整面或一部分上的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热处理物即钝化层。
<7>一种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制造方法,其具有以下工序:在半导体基板上的整面或一部分上赋予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而形成组合物层的工序;和
对上述组合物层进行热处理而形成钝化层的工序。
<8>一种太阳能电池元件,其具有:p型层及n型层进行pn接合而成的半导体基板、
设置于上述半导体基板上的整面或一部分上的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热处理物即钝化层、和
配置于选自由上述p型层及上述n型层组成的组中的1个以上的层上的电极。
<9>一种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其具有以下工序:在具有p型层及n型层接合而成的pn结、且在选自由上述p型层及上述n型层组成的组中的1个以上的层上具有电极的半导体基板的、具有上述电极的面的一个或两个面上,赋予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而形成组合物层的工序;和
对上述组合物层进行热处理而形成钝化层的工序。
<10>一种太阳能电池,其具有:上述<8>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和
配置于上述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电极上的布线材料。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通过简便的方法以所期望的形状形成钝化层、且保存稳定性优异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此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使用该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太阳能电池元件及太阳能电池。进而,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使用该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具有钝化层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2是示意性表示具有钝化层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表示具有钝化层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受光面的一例的简略平面图。
图5是表示钝化层的背面上的形成图案的一例的简略平面图。
图6是表示钝化层的背面上的形成图案的另一例的简略平面图。
图7是将图5的A部放大的简略平面图。
图8是将图5的B部放大的简略平面图。
图9是表示太阳能电池元件的背面的一例的简略平面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两面电极型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参考实施方式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第1构成例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参考实施方式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第2构成例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参考实施方式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第3构成例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参考实施方式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第4构成例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参考实施方式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其他构成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工序”的词语不仅包括独立的工序,在无法与其他工序明确区别的情况下只要可达成本工序的目的,也就包含在本用语中。此外,本说明书中使用“~”表示的数值范围表示包含“~”的前后记载的数值分别作为最小值及最大值的范围。进而,本说明书中,关于组合物中的各成分的量,在组合物中存在多种符合各成分的物质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是指组合物中存在的该多种物质的总量。此外,本说明书中“层”的词语在作为平面图进行观察时,除了包含整面地形成的形状的构成以外,也包含部分地形成的形状的构成。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
本发明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下述通式(I)所表示的化合物(以下,也称为“式(I)化合物”)和树脂。上述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根据需要还可以包含其他的成分。
M(OR1)m  (I)
式中,M包含选自由Nb、Ta、V、Y及Hf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金属元素。R1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为6~14的芳基。m表示1~5的整数。
通过将包含上述成分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赋予到半导体基板上,并对其进行热处理(烧成),能够以所期望的形状形成具有优异的钝化效果的钝化层。此外,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通过包含式(I)化合物,凝胶化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得到抑制而经时的保存稳定性优异。
此外,使用本发明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方法是不需要蒸镀装置等的简便且生产率高的方法。进而,能够在不需要掩模处理等繁杂的工序的情况下,以所期望的形状形成钝化层。此外,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通过包含式(I)化合物,凝胶化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得到抑制而经时的保存稳定性优异。
本说明书中,半导体基板的钝化效果可以通过使用SEMILAB JAPANK.K.、WT-2000PVN、Sinton Instruments公司、WCT-120等装置,利用反射微波导电衰减法测定赋予了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内的少数载流子的有效寿命来进行评价。
这里,有效寿命τ利用半导体基板内部的本体寿命τb和半导体基板表面的表面寿命τs如下述式(A)那样来表示。在半导体基板表面的表面能级密度小的情况下,τs变长,结果是有效寿命τ变长。此外,即使半导体基板内部的悬空键等缺陷变少,本体寿命τb也会变长而使有效寿命τ变长。即,通过有效寿命τ的测定可以评价钝化层与半导体基板的界面特性、及悬空键等半导体基板的内部特性。
1/τ=1/τb+1/τs  (A)
另外,有效寿命τ越长表示少数载流子的再结合速度越慢。此外通过使用有效寿命长的半导体基板来构成太阳能电池元件,转换效率提高。
此外,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保存稳定性可以通过因经时而产生的粘度变化来进行评价。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将刚制备后(12小时以内)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25℃、剪切速度1.0s-1时的剪切粘度(η0)与在25℃下保存30天后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25℃、剪切速度1.0s-1时的剪切粘度(η30)进行比较来评价,例如,可以通过因经时而产生的粘度变化率(%)来进行评价。因经时而产生的粘度变化率(%)通过将刚制备后与30天后的剪切粘度的差的绝对值除以刚制备后的剪切粘度而得到,具体而言,通过下式而算出。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粘度变化率优选为30%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下。
粘度变化率(%)=|η300|/η0×100  (式)
(通式(I)所表示的化合物)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至少1种上述通式(I)所表示的化合物(式(I)化合物)。式(I)化合物是包含选自由Nb、Ta、V、Y、及Hf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金属元素的醇盐化合物。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通过含有式(I)化合物,能够形成具有优异的钝化效果的钝化层。关于其理由,可以认为如下所述。
认为通过对含有式(I)化合物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进行热处理(烧成)而形成的金属氧化物容易变成无定型状态,产生金属原子或氧原子的缺陷,所以变得容易产生大的固定电荷。认为该固定电荷通过在半导体基板的界面附近产生电荷,从而能够使少数载流子的浓度降低,结果是界面上的载流子再结合速度得到抑制,所以发挥优异的钝化效果。
其中,通过使用扫描型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Scanning Transmissionelectron Microscope)的电子能量损耗分光法(EELS、Electron Energy LossSpectroscopy),对具有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截面进行分析,由此能够调查钝化层中的结合方式。此外,通过测定X射线衍射光谱(XRD、X-raydiffraction),能够确认钝化层的界面附近的结晶相。进而,钝化层所具有的固定电荷可以通过CV法(Capacitance Voltage measurement,电容电压测量法)来进行评价。
通式(I)中,M包含选自由Nb、Ta、V、Y及Hf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金属元素。其中,从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保存稳定性、制备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时的作业性、及由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形成的钝化层的钝化效果的观点出发,M优选为选自由Nb、Ta及Y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更优选为Nb。此外,从使钝化层的固定电荷密度为负的观点出发,M优选包含选自由Nb、Ta、V、及Hf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金属元素,更优选为选自由Nb、Ta、VO、及Hf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通式(I)中,R1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为6~14的芳基,优选为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更优选为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R1所表示的烷基可以为直链状,也可以为支链状。作为R1所表示的烷基,具体而言,可列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己基、辛基、2-乙基己基等。
作为R1所表示的芳基,具体而言,可列举出苯基。
R1所表示的烷基及芳基也可以具有取代基。作为烷基的取代基,可列举出卤素原子、氨基、羟基、羧基、磺酸基、硝基等。作为芳基的取代基,可列举出卤素原子、甲基、乙基、异丙基、氨基、羟基、羧基、磺酸基、硝基等。
其中从保存稳定性和钝化效果的观点出发,R1优选为碳原子数为1~8的无取代的烷基,更优选为碳原子数为1~4的无取代的烷基。
通式(I)中,m表示1~5的整数。其中,从保存稳定性的观点出发,M为Nb的情况下m优选为5,M为Ta的情况下m优选为5,M为VO的情况下m优选为3,M为Y的情况下m优选为3,M为Hf的情况下m优选为4。
通式(I)所表示的化合物中,从钝化效果的观点出发,M优选包含选自由Nb、Ta及Y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金属元素,从保存稳定性和钝化效果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选自由R1为碳原子数为1~4的无取代的烷基的化合物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此外,从保存稳定性和使钝化层的固定电荷密度为负的观点出发,优选为选自由M为选自由Nb、Ta、VO及Hf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且R1为碳原子数为1~4的无取代的烷基的化合物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通式(I)所表示的化合物可列举出甲醇铌、乙醇铌、异丙醇铌、正丙醇铌、正丁醇铌、叔丁醇铌、异丁醇铌、甲醇钽、乙醇钽、异丙醇钽、正丙醇钽、正丁醇钽、叔丁醇钽、异丁醇钽、甲醇钇、乙醇钇、异丙醇钇、正丙醇钇、正丁醇钇、叔丁醇钇、异丁醇钇、氧化甲醇钒、氧化乙醇钒、氧化异丙醇钒、氧化正丙醇钒、氧化正丁醇钒、氧化叔丁醇钒、氧化异丁醇钒、甲醇铪、乙醇铪、异丙醇铪、正丙醇铪、正丁醇铪、叔丁醇铪、异丁醇铪等,优选使用乙醇铌、正丙醇铌、正丁醇铌、乙醇钽、正丙醇钽、正丁醇钽、异丙醇钇、正丁醇钇等。从得到负的固定电荷密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乙醇铌、正丙醇铌、正丁醇铌、乙醇钽、正丙醇钽、正丁醇钽、氧化乙醇钒、氧化正丙醇钒、氧化正丁醇钒、乙醇铪、正丙醇铪及正丁醇铪。
此外,通式(I)所表示的化合物可以使用制备的化合物,也可以使用市售品。作为市售品,例如可列举出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的五甲醇铌、五乙醇铌、五异丙醇铌、五正丙醇铌、五异丁醇铌、五正丁醇铌、五仲丁醇铌、五甲醇钽、五乙醇钽、五异丙醇钽、五正丙醇钽、五异丁醇钽、五正丁醇钽、五仲丁醇钽、五叔丁醇钽、氧化三甲醇钒(V)、氧化三乙醇钒(V)、氧化三异丙醇钒(V)、氧化三正丙醇钒(V)、氧化三异丁醇钒(V)、氧化三正丁醇钒(V)、氧化三仲丁醇钒(V)、氧化三叔丁醇钒(V)、三异丙醇钇、三正丁醇钇、四甲醇铪、四乙醇铪、四异丙醇铪、四叔丁醇铪、北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五乙醇铌、五乙醇钽、五丁醇钽、正丁醇钇、叔丁醇铪、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氧化三乙醇钒、氧化三正丙醇钒、氧化三正丁醇钒、氧化三异丁醇钒、氧化三仲丁醇钒等。
通式(I)所表示的化合物的制备中,可以使用使特定的金属(M)的卤化物与醇在不活性有机溶剂的存在下反应、进而为了夺取卤素而添加氨或胺化合物的方法(日本特开昭63-227593号公报及日本特开平3-291247号公报)等已知的制法。
通式(I)所表示的化合物也可以作为通过与具有2个羰基的特定结构的化合物混合而形成了螯合物结构的化合物使用。形成了螯合物结构的化合物是式(I)化合物的醇盐基的至少一部分与特定结构的化合物发生替换,形成螯合物结构。此时根据需要,也可以存在液态介质,此外也可以进行加热处理、催化剂的添加等。通过醇盐结构的至少一部分被螯合物结构取代,从而式(I)化合物的对于水解及聚合反应的稳定性提高,包含其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保存稳定性更加提高。
作为具有2个羰基的特定结构的化合物,从保存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选自由β-二酮化合物、β-酮酯化合物及丙二酸二酯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作为β-二酮化合物,具体而言,可列举出乙酰丙酮、3-甲基-2,4-戊二酮、2,3-戊二酮、3-乙基-2,4-戊二酮、3-丁基-2,4-戊二酮、2,2,6,6-四甲基-3,5-庚二酮、2,6-二甲基-3,5-庚二酮、6-甲基-2,4-庚二酮等。
作为β-酮酯化合物,具体而言,可列举出乙酰乙酸甲酯、乙酰乙酸乙酯、乙酰乙酸丙酯、乙酰乙酸异丙酯、乙酰乙酸异丁酯、乙酰乙酸丁酯、乙酰乙酸叔丁酯、乙酰乙酸戊酯、乙酰乙酸异戊酯、乙酰乙酸己酯、乙酰乙酸正辛酯、乙酰乙酸庚酯、乙酰乙酸3-戊酯、2-乙酰庚酸乙酯、2-甲基乙酰乙酸乙酯、2-丁基乙酰乙酸乙酯、己基乙酰乙酸乙酯、4,4-二甲基-3-氧代戊酸乙酯、4-甲基-3-氧代戊酸乙酯、2-乙基乙酰乙酸乙酯、4-甲基-3-氧代戊酸甲酯、3-氧代己酸乙酯、3-氧代戊酸乙酯、3-氧代戊酸甲酯、3-氧代己酸甲酯、3-氧代庚酸乙酯、3-氧代庚酸甲酯、4,4-二甲基-3-氧代戊酸甲酯等。
作为丙二酸二酯,具体而言,可列举出丙二酸二甲酯、丙二酸二乙酯、丙二酸二丙酯、丙二酸二异丙酯、丙二酸二丁酯、丙二酸二叔丁酯、丙二酸二己酯、丙二酸叔丁基乙酯、甲基丙二酸二乙酯、乙基丙二酸二乙酯、异丙基丙二酸二乙酯、丁基丙二酸二乙酯、仲丁基丙二酸二乙酯、异丁基丙二酸二乙酯、1-甲基丁基丙二酸二乙酯等。
式(I)化合物具有螯合物结构时,螯合物结构的数目只要为1~5则没有特别限制。对有助于螯合物结构的羰基数目没有特别限制,M为Nb的情况下有助于螯合物结构的羰基数目优选为1~5,M为Ta的情况下有助于螯合物结构的羰基数目优选为1~5,M为VO的情况下有助于螯合物结构的羰基数目优选为1~3,M为Y的情况下有助于螯合物结构的羰基数目优选为1~3,M为Hf的情况下有助于螯合物结构的羰基数目优选为1~4。
螯合物结构的数目例如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将式(I)化合物与可与金属元素形成螯合物的化合物混合的比率来控制。此外也可以从市售的金属螯合化合物中适当选择具有所期望的结构的化合物。
式(I)化合物中的螯合物结构的存在可以通过通常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确认。例如,可以利用红外分光光谱、核磁共振波谱或熔点进行确认。
式(I)化合物的状态可以为液态也可以为固体。从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保存稳定性、及并用后述的通式(II)所表示的化合物时的混合性的观点出发,通式(I)所表示的化合物优选在常温(25℃)下为液体。在式(I)化合物为固体的情况下,从所形成的钝化层的钝化效果、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保存稳定性等观点出发,优选为对于溶剂的溶解性或分散性良好的化合物,此外优选为制成溶液或分散液时稳定的化合物。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中包含的式(I)化合物的含有率可以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从保存稳定性和钝化效果的观点出发,式(I)化合物的含有率在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中可以设为0.1质量%~80质量%,优选为0.5质量%~70质量%,更优选为1质量%~6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质量%~50质量%。
(通式(II)所表示的化合物)
本发明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还可以含有至少1种下述通式(II)所表示的化合物(以下,称为“特定有机铝化合物”)。
[化学式2]
式中,R2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n表示0~3的整数。X2及X3分别独立地表示氧原子或亚甲基。R3、R4及R5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
特定有机铝化合物包含称为铝醇盐、铝螯合物等的化合物,优选除了铝醇盐结构以外还具有铝螯合物结构。此外,如Nippon SeramikkusuKyokai Gakujitsu Ronbunshi,vol.97,pp369-399(1989)中也记载的那样,有机铝化合物通过热处理(烧成)而变成氧化铝(Al2O3)。认为由于此时所形成的氧化铝容易变成无定型状态,所以在与半导体基板的界面附近容易形成4配位氧化铝层,能够具有起因于4配位氧化铝的大的负的固定电荷。认为结果是能够形成具有优异的钝化效果的钝化层。
认为除了上述以外,通过将通式(I)所表示的化合物与通式(II)所表示的化合物组合,从而在钝化层内利用各自的效果,钝化效果变得更高。进而,通过在通式(I)所表示的化合物与通式(II)所表示的化合物并存的状态下进行热处理(烧成),从而作为通式(I)所表示的金属(M)与铝(Al)的复合金属醇盐的反应性、蒸气压等物理特性得到改善,作为热处理物(烧成物)的钝化层的致密性提高,结果是钝化效果变得更高。
通式(II)中,R2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优选为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R2所表示的烷基可以为直链状,也可以为支链状。作为R2所表示的烷基,具体而言,可列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己基、辛基、2-乙基己基等。其中从保存稳定性和钝化效果的观点出发,R2所表示的烷基优选为碳原子数为1~8的无取代的烷基,更优选为碳原子数为1~4的无取代的烷基。
通式(II)中,n表示0~3的整数。从保存稳定性的观点出发,n优选为1~3的整数,更优选为1或3。此外X2及X3分别独立地表示氧原子或亚甲基。从保存稳定性的观点出发,X2及X3中的至少一者优选为氧原子。
通式(II)中的R3、R4及R5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R3、R4及R5所表示的烷基可以为直链状,也可以为支链状。R3、R4及R5所表示的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也可以是无取代,优选为无取代。作为R3、R4及R5所表示的烷基,为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优选为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作为R3、R4及R5所表示的烷基,具体而言,可列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己基、辛基、乙基己基等。
其中从保存稳定性和钝化效果的观点出发,通式(II)中的R3及R4优选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8的无取代的烷基,更优选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4的无取代的烷基。
此外,从保存稳定性及钝化效果的观点出发,通式(II)中的R5优选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8的无取代的烷基,更优选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4的无取代的烷基。
从保存稳定性的观点出发,通式(II)所表示的化合物优选为n为1~3、且R5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的化合物。
从保存稳定性和钝化效果的观点出发,通式(II)所表示的化合物优选为选自由n为0且R2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的化合物、以及n为1~3、R2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X2及X3中的至少一者为氧原子、R3及R4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且R5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的化合物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更优选通式(II)所表示的化合物为选自由n为0且R2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为1~4的无取代的烷基的化合物、以及n为1~3、R2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为1~4的无取代的烷基、X2及X3中的至少一者为氧原子、键合在上述氧原子上的R3或R4为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且当X2或X3为亚甲基时键合在上述亚甲基上的R3或R4为氢原子、R5为氢原子的化合物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作为通式(II)中n为0的特定有机铝化合物(铝三醇盐),具体而言,可列举出三甲醇铝、三乙醇铝、三异丙醇铝、三仲丁醇铝、单仲丁氧基-二异丙醇铝、三叔丁醇铝、三正丁醇铝等。
此外,作为通式(II)中n为1~3的特定有机铝化合物,具体而言,可列举出乙基乙酰乙酸二异丙醇铝〔(乙基乙酰乙酸)异丙醇铝)〕、三(乙基乙酰乙酸)铝等。
此外,通式(II)中n为1~3的特定有机铝化合物可以使用制备的化合物,也可以使用市售品。作为市售品,例如,可列举出Kawaken FineChemicals Co.,Ltd.的商品名、ALCH、ALCH-50F、ALCH-75、ALCH-TR、ALCH-TR-20等。
通式(II)中n为1~3的特定有机铝化合物可以通过将铝三醇盐与前述的具有2个羰基的特定结构的化合物混合来制备。
若将铝三醇盐与具有2个羰基的特定结构的化合物混合,则铝三醇盐的醇盐基的至少一部分与特定结构的化合物发生替换,形成铝螯合物结构。此时根据需要,也可以存在液态介质,此外也可以进行加热处理、催化剂的添加等。通过铝醇盐结构的至少一部分被铝螯合物结构取代,特定有机铝化合物的对于水解及聚合反应的稳定性提高,包含其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保存稳定性更加提高。
作为具有2个羰基的特定结构的化合物,可列举出上述的β-二酮化合物、β-酮酯化合物、丙二酸二酯等,从保存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选自由β-二酮化合物、β-酮酯化合物、丙二酸二酯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特定有机铝化合物具有铝螯合物结构时,铝螯合物结构的数目只要为1~3则没有特别限制。其中,从保存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或3,从溶解度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1。铝螯合物结构的数目例如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将铝三醇盐与具有2个羰基的特定结构的化合物混合的比率来进行控制。此外,也可以从市售的铝螯合化合物中适当选择具有所期望的结构的化合物。
通式(II)所表示的化合物中,从钝化效果及与根据需要添加的溶剂的相容性的观点出发,具体而言,优选使用选自由乙基乙酰乙酸二异丙醇铝及三异丙醇铝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更优选使用乙基乙酰乙酸二异丙醇铝。
特定有机铝化合物中的铝螯合物结构的存在可以通过通常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确认。例如可以利用红外分光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熔点等进行确认。
特定有机铝化合物可以是液态,也可以是固体,没有特别限制。从钝化效果和保存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在常温(25℃)下的稳定性、及溶解性或分散性良好的特定有机铝化合物。通过使用这样的特定有机铝化合物,所形成的钝化层的均质性更加提高,存在可稳定地获得所期望的钝化效果的倾向。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特定有机铝化合物时,特定有机铝化合物的含有率没有特别限制。其中,设式(I)化合物与特定有机铝化合物的总含有率为100质量%时的特定有机铝化合物的含有率优选为0.5质量%以上且8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质量%以上且7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质量%以上且7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3质量%以上且70质量%以下。
通过将特定有机铝化合物的含有率设为0.5质量%以上,存在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保存稳定性提高的倾向。此外通过将特定有机铝化合物的含有率设为80质量%以下,存在钝化效果提高的倾向。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特定有机铝化合物时,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特定有机铝化合物的含有率可以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例如,从保存稳定性和钝化效果的观点出发,特定有机铝化合物的含有率在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中可以设为0.1质量%~60质量%,优选为0.5质量%~55质量%,更优选为1质量%~5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质量%~45质量%。
(树脂)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含有至少1种树脂。通过包含树脂,将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赋予到半导体基板上而形成的组合物层的形状稳定性更加提高,在形成有组合物层的区域,能够以所期望的形状选择性地形成钝化层。
树脂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其中优选为将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赋予到半导体基板上时能够将粘度调整成可形成良好的图案的范围的树脂。作为树脂,具体而言,可列举出聚乙烯基醇、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衍生物、聚乙烯酰胺、聚乙烯酰胺衍生物、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乙烷衍生物、聚磺酸、丙烯酰胺烷基磺酸、纤维素、纤维素衍生物(羧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等纤维素醚等)、明胶、明胶衍生物、淀粉、淀粉衍生物、海藻酸钠、海藻酸钠衍生物、黄原胶、黄原胶衍生物、瓜尔胶、瓜尔胶衍生物、硬葡聚醣、硬葡聚醣衍生物、黄蓍胶、黄蓍胶衍生物、糊精、糊精衍生物、(甲基)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酯树脂((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树脂、(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树脂等)、丁二烯树脂、苯乙烯树脂、硅氧烷树脂、它们的共聚物等。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将2种以上并用。
另外,本说明书中的“(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中的至少一者,“(甲基)丙烯酸酯”是指“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者。
这些树脂中,从保存稳定性和图案形成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不具有酸性及碱性的官能团的中性树脂,从即使在含量少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调节粘度及触变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使用乙基纤维素等纤维素衍生物。
此外,这些树脂的分子量没有特别限制,优选鉴于作为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所期望的粘度进行适当调整。从保存稳定性和图案形成性的观点出发,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000~10,000,000,更优选为1,000~5,000,000。另外,树脂的重均分子量由使用GPC(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的分子量分布使用标准聚苯乙烯的标准曲线进行换算而求出。标准曲线使用标准聚苯乙烯的5个样品组(PstQuick MP-H、PstQuick B[TOSOHCORPORATION、商品名])以3次式进行近似。以下示出GPC的测定条件。
装置:(泵:L-2130型[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检测器:L-2490型RI[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柱温箱:L-2350[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柱:Gelpack GL-R440+Gelpack GL-R450+Gelpack GL-R400M(总计3根)(日立化成株式会社、商品名)
柱尺寸:10.7mm(内径)×300mm
洗脱液:四氢呋喃
试样浓度:10mg/2mL
注入量:200μL
流量:2.05mL/分钟
测定温度:25℃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树脂的含有率可以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例如,树脂的含有率在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总质量中优选为0.1质量%~50质量%,更优选为0.1质量%~30质量%。从表现出更容易形成图案的触变性的观点出发,树脂的含有率进一步优选为0.2质量%~25质量%,特别优选为0.5质量%~20质量%,极优选为0.5质量%~15质量%。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式(I)化合物(在进一步含有特定有机铝化合物的情况下,为式(I)化合物及特定有机铝化合物的总量)与树脂的含有比率(质量比)可以根据需要适当选择。其中,从图案形成性和保存稳定性的观点出发,树脂相对于式(I)化合物的含有比率(树脂/式(I)化合物),在进一步含有特定有机铝化合物的情况下,为树脂相对于式(I)化合物及特定有机铝化合物的总量的含有比率〔树脂/(式(I)化合物+特定有机铝化合物)〕优选为0.001~1000,更优选为0.01~100,进一步优选为0.05~1。
(液态介质)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还可以包含液态介质(溶剂或分散介质)。通过使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含有液态介质,粘度的调整变得更加容易,赋予性更加提高,存在能够形成更均匀的钝化层的倾向。作为液态介质,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选择。其中优选能够将式(I)化合物及树脂、以及根据需要添加的特定有机铝化合物溶解而给予均匀的溶液的液态介质,更优选包含至少1种有机溶剂。
式(I)化合物也有在原来的状态下容易引起水解、聚合反应等并固化的化合物,但通过使式(I)化合物溶解或分散到液态介质中可抑制反应,所以存在保存稳定性容易提高的倾向。
作为液态介质,具体而言,可列举出丙酮、甲乙酮、甲基正丙基酮、甲基异丙基酮、甲基正丁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甲基正戊基酮、甲基正己基酮、二乙基酮、二丙基酮、二异丁基酮、三甲基壬酮、环己酮、环戊酮、甲基环己酮、2,4-戊二酮、丙酮基丙酮等酮溶剂;二乙醚、甲基乙基醚、甲基正丙基醚、二异丙基醚、四氢呋喃、甲基四氢呋喃、二噁烷、二甲基二噁烷、乙二醇二甲基醚、乙二醇二乙醚、乙二醇二正丙基醚、乙二醇二丁基醚、二乙二醇二甲基醚、二乙二醇二乙醚、二乙二醇甲基乙基醚、二乙二醇甲基正丙基醚、二乙二醇甲基正丁基醚、二乙二醇二正丙基醚、二乙二醇二正丁基醚、二乙二醇甲基正己基醚、三乙二醇二甲基醚、三乙二醇二乙醚、三乙二醇甲基乙基醚、三乙二醇甲基正丁基醚、三乙二醇二正丁基醚、三乙二醇甲基正己基醚、四乙二醇二甲基醚、四乙二醇二乙醚、四乙二醇甲基乙基醚、四乙二醇甲基正丁基醚、四乙二醇二正丁基醚、四乙二醇甲基正己基醚、四乙二醇二正丁基醚、丙二醇二甲基醚、丙二醇二乙醚、丙二醇二正丙基醚、丙二醇二丁基醚、二丙二醇二甲基醚、二丙二醇二乙醚、二丙二醇甲基乙基醚、二丙二醇甲基正丁基醚、二丙二醇二正丙基醚、二丙二醇二正丁基醚、二丙二醇甲基正己基醚、三丙二醇二甲基醚、三丙二醇二乙醚、三丙二醇甲基乙基醚、三丙二醇甲基正丁基醚、三丙二醇二正丁基醚、三丙二醇甲基正己基醚、四丙二醇二甲基醚、四丙二醇二乙醚、四丙二醇甲基乙基醚、四丙二醇甲基正丁基醚、四丙二醇二正丁基醚、四丙二醇甲基正己基醚、四丙二醇二正丁基醚等醚溶剂;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正丁酯、乙酸异丁酯、乙酸仲丁酯、乙酸正戊酯、乙酸仲戊酯、乙酸3-甲氧基丁酯、乙酸甲基戊酯、乙酸2-乙基丁酯、乙酸2-乙基己酯、乙酸2-(2-丁氧基乙氧基)乙酯、乙酸苄酯、乙酸环己酯、乙酸甲基环己酯、乙酸壬酯、乙酰乙酸甲酯、乙酰乙酸乙酯、乙酸二乙二醇甲基醚、乙酸二乙二醇单乙基醚、乙酸二丙二醇甲基醚、乙酸二丙二醇乙基醚、二乙酸甘醇酯、乙酸甲氧基三乙二醇酯、乙酸异戊酯、丙酸乙酯、丙酸正丁酯、丙酸异戊酯、草酸二乙酯、草酸二正丁酯、乳酸甲酯、乳酸乙酯、乳酸正丁酯、乳酸正戊酯、乙二醇甲基醚丙酸酯、乙二醇乙基醚丙酸酯、乙二醇甲基醚乙酸酯、乙二醇乙基醚乙酸酯、丙二醇甲基醚乙酸酯、丙二醇乙基醚乙酸酯、丙二醇丙基醚乙酸酯、γ-丁内酯、γ-戊内酯等酯溶剂;乙腈、N-甲基吡咯烷酮、N-乙基吡咯烷酮、N-丙基吡咯烷酮、N-丁基吡咯烷酮、N-己基吡咯烷酮、N-环己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等非质子性极性溶剂;二氯甲烷、氯仿、二氯乙烷、苯、甲苯、二甲苯、己烷、辛烷、乙基苯、2-乙基己酸、甲基异丁基酮、甲乙酮等疏水性有机溶剂;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仲丁醇、叔丁醇、正戊醇、异戊醇、2-甲基丁醇、仲戊醇、叔戊醇、3-甲氧基丁醇、正己醇、2-甲基戊醇、仲己醇、2-乙基丁醇、仲庚醇、正辛醇、2-乙基己醇、仲辛醇、正壬醇、正癸醇、仲十一烷醇、三甲基壬醇、仲十四烷醇、仲十七烷醇、环己醇、甲基环己醇、苄醇、乙二醇、1,2-丙二醇、1,3-丁二醇、二乙二醇、二丙二醇、三乙二醇、三丙二醇、异冰片基环己醇等醇溶剂;乙二醇单甲基醚、乙二醇单乙基醚、乙二醇单苯基醚、二乙二醇单甲基醚、二乙二醇单乙基醚、二乙二醇单-正丁基醚、二乙二醇单-正己基醚、乙氧基三甘醇、四乙二醇单-正丁基醚、丙二醇单甲基醚、二丙二醇单甲基醚、二丙二醇单乙基醚、三丙二醇单甲基醚等二醇单醚溶剂;萜品烯、萜品醇、月桂烯、别罗勒烯、柠檬烯、二戊烯、蒎烯、香芹酮、罗勒烯、水芹烯等萜烯溶剂;水等。这些液态介质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其中从对半导体基板的赋予性及图案形成性的观点出发,液态介质优选包含选自由萜烯溶剂、酯溶剂及醇溶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更优选包含选自由萜烯溶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此外,作为液态介质,也可以使用高粘度并且低沸点的溶剂(高粘度低沸点溶剂)。包含高粘度低沸点溶剂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由于达到能够充分地维持赋予到半导体基板上而形成的组合物层的形状的粘度,并且在之后的烧成工序的途中阶段挥发,所以具有可抑制因残留溶剂产生的影响这样的优点。作为具体的高粘度低沸点溶剂,可列举出异冰片基环己醇等。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液态介质时,液态介质的含有率考虑赋予性、图案形成性及保存稳定性来决定。例如,从组合物的赋予性和图案形成性的观点出发,液态介质的含有率在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总质量中优选为5质量%~98质量%,更优选为10质量%~95质量%。
(其他的成分)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也可以含有酸性化合物或碱性化合物。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含有酸性化合物或碱性化合物时,从保存稳定性的观点出发,酸性化合物或碱性化合物的含有率在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中分别优选为1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1质量%以下。
作为酸性化合物,可列举出布朗斯特酸及路易斯酸。具体而言,可列举出盐酸、硝酸等无机酸、乙酸等有机酸等。此外,作为碱性化合物,可列举出布朗斯特碱及路易斯碱,具体而言,作为碱性化合物,可列举出碱金属氢氧化物、碱土金属氢氧化物等无机碱、三烷基胺、吡啶等有机碱等。
本发明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除了包含上述的成分以外,根据需要还可以包含在该领域中通常使用的其他的成分。作为其他的成分,可列举出增塑剂、分散剂、表面活性剂、触变剂、填料、其他的金属醇盐化合物等。其中,优选包含从触变剂及填料中选择的至少1种。通过包含从触变剂及填料中选择的至少1种,将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赋予到半导体基板上而形成的组合物层的形状稳定性更加提高,能够在形成有上述组合物层的区域以所期望的形状选择性地形成钝化层。
作为上述触变剂,可列举出脂肪酸酰胺、聚亚烷基二醇化合物、有机填料、无机填料等。
作为聚亚烷基二醇化合物,可列举出下述通式(III)所表示的化合物等。
[化学式3]
式(III)中,R6及R7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烷基,R8表示亚烷基。n为3以上的任意的整数。另外,存在多个的R8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作为脂肪酸酰胺,可列举出下述通式(1)、(2)、(3)及(4)所表示的化合物等。
R9CONH2····(1)
R9CONH-R10-NHCOR9····(2)
R9NHCO-R10-CONHR9····(3)
R9CONH-R10-N(R11)2····(4)
通式(1)、(2)、(3)及(4)中,R9及R11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3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为2~30的链烯基,R10表示碳原子数为1~10的亚烷基。2个R1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作为有机填料,可列举出由丙烯酸树脂、纤维素树脂、聚苯乙烯树脂等构成的粒子或纤维状物。
作为无机填料,可列举出二氧化硅、氢氧化铝、氮化铝、氮化硅、氧化铝、氧化锆、碳化硅、玻璃等粒子等。
有机填料及无机填料为粒子形状时,其体积平均粒径也可以为0.01μm~50μm。有机填料及无机填料的体积平均粒径可以通过激光衍射散射法粒度分布测定装置(例如,Beckman Coulter LS13320)进行测定,可以将由所得到的粒度分布算出中值粒径的值作为平均粒径。此外,通过使用SEM(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也可以求出平均粒径。
作为其他的金属醇盐化合物,可列举出钛醇盐、锆醇盐、硅醇盐等。
(物性值)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粘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对半导体基板的赋予方法等进行适当选择。例如,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粘度可以设为0.01Pa·s~10000Pa·s。其中从图案形成性的观点出发,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粘度优选为0.1Pa·s~1000Pa·s。另外,粘度是使用旋转式剪切粘度计,在25℃下、以剪切速度1.0s-1进行测定。
此外,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剪切粘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具有触变性。其中从图案形成性的观点出发,剪切速度1.0s-1时的剪切粘度η1除以剪切速度10s-1时的剪切粘度η2而算出的触变比(η12)优选为1.05~100,更优选为1.1~50。另外,剪切粘度使用安装有锥板(直径50mm、锥角1°)的旋转式的剪切粘度计在温度25℃下进行测定。
另外,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中包含的成分、及各成分的含量可以使用差示热-热重量同时测定(TG/DTA)等热分析、核磁共振(NMR)、红外分光法(IR)等光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等色谱分析等进行确认。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制造方法)
对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通过将通式(I)所表示的特定的化合物、树脂、根据需要包含的特定有机铝化合物和液态介质等利用通常采用的混合方法混合来进行制造。
<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
本发明的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具有半导体基板、和设置于上述半导体基板上的整面或一部分上的上述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热处理物(烧成物)即钝化层。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通过具有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热处理物层(烧成物层)即钝化层而显示优异的钝化效果。
半导体基板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从通常使用的半导体基板中适当选择。作为半导体基板,可列举出在硅、锗等中掺杂(扩散)有p型杂质或n型杂质的基板。其中优选为硅基板。此外,半导体基板可以是p型半导体基板,也可以是n型半导体基板。其中从钝化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形成钝化层的面为p型层的半导体基板。半导体基板上的p型层可以是来自p型半导体基板的p型层,也可以是作为p型扩散层或p+型扩散层形成于n型半导体基板或p型半导体基板上的p型层。
此外半导体基板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半导体基板的厚度可以设为50μm~1000μm,优选为75μm~750μm。
形成于半导体基板上的钝化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钝化层的厚度优选为5nm~50μm,更优选为10nm~30μm,进一步优选为15nm~20μm。
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可以适用于太阳能电池元件、发光二极管元件等。例如,通过适用于太阳能电池元件,能够得到转换效率优异的太阳能电池元件。
<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在半导体基板上的整面或一部分上赋予上述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而形成组合物层的工序;和对上述组合物层进行热处理(烧成)而形成钝化层的工序。上述制造方法根据需要还可以进一步包含其他的工序。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能够通过简便的方法以所期望的形状形成具有优异的钝化效果的钝化层。
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制造方法优选在形成组合物层的工序之前,进一步具有在半导体基板上赋予碱水溶液的工序。即,优选在半导体基板上赋予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前,将半导体基板的表面用碱水溶液进行洗涤。通过用碱水溶液进行洗涤,能够除去存在于半导体基板表面的有机物、微粒等,钝化效果更加提高。作为利用碱水溶液的洗涤的方法,可例示出通常已知的RCA洗涤等。例如,通过在氨水-过氧化氢水的混合溶液中浸渍半导体基板,并在60℃~80℃下进行处理,能够除去有机物及微粒,对半导体基板进行洗涤。洗涤时间优选为10秒钟~10分钟,进一步优选为30秒钟~5分钟。
对于在半导体基板上赋予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而形成组合物层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列举出例如使用公知的赋予方法等,在半导体基板上赋予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方法。具体而言,可列举出浸渍法、丝网印刷、喷墨法、分配器法、旋涂法、刷涂、喷雾法、刮刀法、辊涂法等。它们中,从图案形成性及生产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丝网印刷法及喷墨法等。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赋予量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所形成的钝化层的厚度可以按照达到后述的所期望的厚度的方式适当调整。
通过对由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形成的组合物层进行热处理(烧成),形成来自组合物层的热处理物层(烧成物层),能够在半导体基板上形成钝化层。
组合物层的热处理(烧成)条件只要是能够将组合物层中包含的式(I)化合物及根据需要包含的特定有机铝化合物转换成其热处理物(烧成物)即金属氧化物或复合氧化物则没有特别限制。为了对钝化层有效地给予固定电荷,得到更优异的钝化效果,具体而言,热处理(烧成)温度优选为300℃~900℃,更优选为450℃~800℃。这里所谓的热处理(烧成)温度是指热处理(烧成)中使用的炉中的最高温度。此外热处理(烧成)时间可以根据热处理(烧成)温度等适当选择。例如,热处理(烧成)时间可以设为0.1小时~10小时,优选为0.12小时~5小时。这里所谓的热处理(烧成)时间是指最高温度下的保持时间。
另外,热处理(烧成)可以使用扩散炉(例如,ACCURON CQ-1200、株式会社日立国际电气)等进行。进行热处理(烧成)的气氛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在大气中实施。
通过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制造方法制造的钝化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钝化层的平均膜厚优选为5nm~50μm,更优选为10nm~30μm,进一步优选为15nm~20μm。
另外,所形成的钝化层的平均膜厚使用干涉式膜厚计(例如,F20膜厚测定系统、Filmetrics,Inc.)利用常规方法测定3点的厚度,作为其算术平均值算出。
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制造方法在将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赋予到半导体基板上后,且在通过热处理(烧成)形成钝化层的工序之前,还可以进一步具有对由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构成的组合物层进行干燥处理的工序。通过具有对组合物层进行干燥处理的工序,能够形成具有更均质的钝化效果的钝化层。
对组合物层进行干燥处理的工序只要是能够除去有时包含于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液态介质的至少一部分,则没有特别限制。干燥处理可以设为例如30℃~250℃下1分钟~60分钟的加热处理,优选为40℃~220℃下3分钟~40分钟的加热处理。此外干燥处理可以在常压下进行,也可以在减压下进行。
此外,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制造方法在赋予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后,且在通过热处理(烧成)形成钝化层的工序之前,还可以进一步具有将由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构成的组合物层进行脱脂处理的工序。通过具有将组合物层进行脱脂处理的工序,能够形成具有更均匀的钝化效果的钝化层。
将组合物层进行脱脂处理的工序只要是能够除去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中包含的树脂的至少一部分,则没有特别限制。脱脂处理可以设为例如250℃~450℃下10分钟~120分钟的加热处理,优选为300℃~400℃下3分钟~60分钟的加热处理。此外脱脂处理优选在氧气存在下进行,更优选在大气中进行。
<太阳能电池元件>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具有p型层及n型层进行pn接合而成的半导体基板、设置于上述半导体基板上的整面或一部分上的上述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热处理物(烧成物)即钝化层、和配置于上述p型层及n型层中的至少一个层上的电极。太阳能电池元件根据需要还可以具有其他的构成要素。
太阳能电池元件通过具有由本发明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形成的钝化层,转换效率优异。
作为赋予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半导体基板,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从通常使用的半导体基板中适当选择。作为半导体基板,可以使用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中说明的半导体基板,可以适当使用的半导体基板也相同。设置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面优选为p型层。
形成于半导体基板上的钝化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钝化层的平均厚度优选为5nm~50μm,更优选为10nm~30μm,进一步优选为15nm~20μm。
对于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形状及大小没有限制。例如,优选为一边为125mm~156mm的正方形。
<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在具有p型层及n型层接合而成的pn结、且在选自由上述p型层及上述n型层组成的组中的1个以上的层上具有电极的半导体基板的、具有上述电极的面的一个或两个面上,赋予上述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而形成组合物层的工序;和对上述组合物层进行热处理(烧成)而形成钝化层的工序。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根据需要还可以具有其他的工序。
通过使用上述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能够以简便的方法制造优异的印刷性、且转换效率优异的太阳能电池元件。进而,可以在半导体基板上按照成为所期望的形状的方式形成钝化层,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生产率优异。
作为在p型层及n型层中的至少一个层上形成电极的方法,可以采用通常采用的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在半导体基板的所期望的区域,赋予银糊剂、铝糊剂等电极形成用糊剂,并根据需要进行热处理来制造。
设置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面可以是p型层,也可以是n型层。其中,从转换效率的观点出发,优选为p型层。
使用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来形成钝化层的方法的详细情况与已述的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制造方法相同,优选的方式也相同。
形成于半导体基板上的钝化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钝化层的平均厚度优选为5nm~50μm,更优选为10nm~30μm,进一步优选为15nm~20μm。
接着边参照附图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以剖视图示出示意性表示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具有钝化层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工序图的图。其中,该工序图不对本发明进行任何限制。
图1的(1)中,用碱水溶液对p型半导体基板1进行洗涤,除去p型半导体基板1的表面的有机物、微粒等。由此,钝化效果更加提高。作为利用碱水溶液的洗涤方法,可以使用通常已知的RCA洗涤等。
之后,如图1的(2)所示的那样,对p型半导体基板1的表面实施碱蚀刻等,在表面形成凹凸(也称为纹理)。由此,能够抑制在受光面侧太阳光的反射。另外,碱蚀刻中,可以使用由NaOH和IPA(异丙醇)构成的蚀刻溶液。
接着,如图1的(3)所示的那样,通过使磷等热扩散至p型半导体基板1的表面,从而以亚微米级的厚度形成n+型扩散层2,同时在与p型本体部分的边界形成pn结部。
作为用于使磷扩散的方法,可列举出例如在氧氯化磷(POCl3)、氮气及氧气的混合气体气氛中,在800℃~1000℃下进行数十分钟的处理的方法。该方法中,由于使用混合气体来进行磷的扩散,所以如图1的(3)所示的那样,除了在受光面(表面)以外,在背面及侧面(未图示)也形成n+型扩散层2。此外在n+型扩散层2上,形成PSG(硅酸磷玻璃)层3。因此,进行侧蚀刻,除去侧面的PSG层3及n+型扩散层2。
之后,如图1的(4)所示的那样,使用氢氟酸等蚀刻溶液除去受光面及背面的PSG层3。进而对背面如图1的(5)所示的那样,另外进行蚀刻处理,除去背面的n+型扩散层2。
然后,如图1的(6)所示的那样,在受光面的n+型扩散层2上,通过PECVD(Plasma Enhans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沉积)法等,以膜厚90nm左右设置氮化硅等防反射膜4。
接着,如图1的(7)所示的那样,在背面的一部分上通过丝网印刷等赋予本发明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后,干燥后在300℃~900℃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烧成),形成钝化层5。
图5中以简略平面图示出背面上的钝化层的形成图案的一例。图7是将图5的A部放大的简略平面图。图8是将图5的B部放大的简略平面图。在图5所示的钝化层的形成图案的情况下,如由图7及图8获知的那样,背面的钝化层5在后面的工序中将形成背面功率取出电极7的部分除去,由p型半导体基板1以点状露出的图案形成。该点状开口部的图案由点直径(La)及点间隔(Lb)规定,优选有规则地排列。点直径(La)及点间隔(Lb)可以任意设定,从钝化效果及抑制少数载流子的再结合的观点出发,优选La为5μm~2mm且Lb为10μm~3mm,更优选La为10μm~1.5mm且Lb为20μm~2.5mm,进一步优选La为20μm~1.3mm且Lb为30μm~2mm。
这里,通过在上述中想要形成钝化层的部位(除点状开口部以外的部分)赋予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并进行热处理(烧成),形成所期望的形状的钝化层。与此相对,也可以在包含点状开口部的整面上赋予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在热处理(烧成)后通过激光、光刻法等,选择性地除去点状开口部的钝化层。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像点状开口部那样不想赋予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部分预先利用掩模材料进行掩蔽,选择性地赋予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
接着,如图1的(8)所示的那样,在受光面上,通过丝网印刷等赋予包含玻璃粒子的银电极糊剂。图4是表示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受光面的一例的简略平面图。如图4所示的那样,受光面电极由受光面集电用电极8和受光面功率取出电极9构成。为了确保受光面积,必须较少地抑制这些受光面电极的形成面积。此外,从受光面电极的电阻率及生产率的观点出发,优选受光面集电用电极8的宽度为10μm~250μm、且受光面功率取出电极9的宽度为100μm~2mm。此外,图4中设置了2根受光面功率取出电极9,但从少数载流子的取出效率(发电效率)的观点出发,也可以将受光面功率取出电极9的根数设为3根或4根。
另一方面,如图1的(8)所示的那样,在背面上,通过丝网印刷等赋予包含玻璃粉末的铝电极糊剂及包含玻璃粒子的银电极糊剂。图9是表示太阳能电池元件的背面的一例的简略平面图。背面功率取出电极7的宽度没有特别限制,从后面的太阳能电池的制造工序中的布线材料的连接性等观点出发,背面功率取出电极7的宽度优选为100μm~10mm。
在受光面及背面上分别赋予电极糊剂后,干燥后在大气中在450℃~900℃左右的温度下,对受光面及背面同时进行热处理(烧成),在受光面上形成受光面集电用电极8及受光面功率取出电极9,在背面上形成背面集电用铝电极6及背面功率取出电极7。
在热处理(烧成)后,如图1的(9)所示的那样,在受光面,形成受光面电极的银电极糊剂中包含的玻璃粒子与防反射膜4发生反应(烧通),受光面电极(受光面集电用电极8、受光面功率取出电极9)与n+型扩散层2被电连接(欧姆接触)。另一方面,在背面,在半导体基板1以点状露出的部分(没有形成钝化层5的部分),通过热处理(烧成),铝电极糊剂中的铝扩散至半导体基板1中,由此形成p+型扩散层10。通过使用本发明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能够形成抑制印刷渗洇、且能够以所期望的形状形成的钝化层,通过使钝化效果提高,能够制造发电性能优异的太阳能电池元件。
图2是以剖视图示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具有钝化层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的另一例的工序图的图,在背面的n+型扩散层2通过蚀刻处理被除去后,进而背面被平坦化,除此以外可以与图1同样地制造太阳能电池单元。在平坦化时,可以使用在硝酸、氢氟酸及乙酸的混合溶液或氢氧化钾溶液中浸渍半导体基板的背面等方法。
图3是以剖视图示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具有钝化层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的另一例的工序图的图。该方法中,到在半导体基板1上形成纹理结构、n+型扩散层2及防反射膜4的工序(图3的(19)~(24))为止,与图1的方法相同。
在形成防反射膜4后,如图3的(25)所示的那样,赋予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图6中,以简略平面图示出背面上的钝化层的形成图案的一例。图6所示的钝化层的形成图案中,在背面的整面上,排列有点状开口部,在后面的工序中形成背面功率取出电极的部分上也排列有点状开口部。
之后,如图3的(26)所示的那样,使硼或铝从背面中半导体基板1以点状露出的部分(没有形成钝化层5的部分)扩散,形成p+型扩散层10。在形成p+型扩散层时使硼扩散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在包含三氯化硼(BCl3)的气体中、在1000℃附近的温度下进行处理的方法。其中,由于与使用氧氯化磷时同样为气体扩散的方法,所以在半导体基板1的受光面、背面及侧面形成p+型扩散层10,因此,为了抑制该形成,需要对除点状开口部以外的部分进行掩蔽处理,来防止硼扩散至p型半导体基板1的不需要的部分等措施。
此外,在形成p+型扩散层10时使铝扩散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将铝糊剂赋予到点状开口部,将其在450℃~900℃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烧成),使铝从点状开口部扩散而形成p+型扩散层10,之后,通过盐酸等进行蚀刻,将形成于p+型扩散层10上的来自铝糊剂的热处理物层(烧成物层)除去的方法。
接着,如图3的(27)所示的那样,通过在背面的整面上物理蒸镀铝,形成铝电极11。
之后,如图3的(28)所示的那样,在受光面上通过丝网印刷等赋予包含玻璃粒子的银电极糊剂,在背面上通过丝网印刷等赋予包含玻璃粒子的银电极糊剂。受光面的银电极糊剂对照图4所示的受光面电极的形状以图案状赋予,背面的银电极糊剂对照图9所示的背面电极的形状以图案状赋予。
在受光面及背面上分别赋予电极糊剂后,干燥后在大气中450℃~900℃左右的温度下,对受光面及背面同时进行热处理(烧成),如图3的(29)所示的那样,在受光面上形成受光面集电用电极8及受光面功率取出电极9,在背面上形成背面集电用电极11及背面功率取出电极7。此时,在受光面中受光面电极与n+型扩散层2电连接,在背面中,通过蒸镀所形成的背面集电用电极11与背面功率取出电极7电连接。
另外,在图1~图3中,在形成钝化层5后,形成背面集电用电极6或11、及背面功率取出电极7,但也可以先形成电极后,形成钝化层5。此外,也可以获得具有电极的半导体基板,在其上形成钝化层5。
<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具有上述太阳能电池元件和设置于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电极上的布线材料。配置布线材料的电极为功率取出电极等。太阳能电池根据需要还可以介由布线材料而连结多个太阳能电池元件,进而通过密封材料密封而构成。作为上述布线材料及密封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从本技术领域中通常使用的材料中适当选择。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制备)
将1.2g五乙醇铌(北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结构式:Nb(OC2H5)5、分子量:318.2)、18.5g萜品醇(Nippon Terpene Chemicals,Inc.、有时简记为TPO)、及0.3g乙基纤维素(日进化成株式会社、商品名:ETHOCEL200cps、有时简记为EC)混合,制备了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1。
(触变性的评价)
在刚制备后(12小时以内),在旋转式剪切粘度计(AntonPaar公司、MCR301)上安装锥板(直径50mm、锥角1°),在温度为25℃下、剪切速度为1.0s-1及10s-1的条件下分别测定上述制备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1的剪切粘度。
在剪切速度为1.0s-1的条件下的剪切粘度(η1)达到35.4Pa·s,在剪切速度为10s-1的条件下的剪切粘度(η2)达到26.8Pa·s。剪切速度为1.0s-1和10s-1的情况下的触变比(η12)达到1.32。
(保存稳定性的评价)
在刚制备后(12小时以内)及在25℃下保存30天后分别测定上述制备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1的剪切粘度。剪切粘度的测定在AntonPaar公司、MCR301上安装锥板(直径50nm、锥角1°),在温度为25℃下剪切速度为1.0s-1下进行。25℃下的剪切粘度在刚制备后为35.4Pa·s,在25℃下保存30天后为36.9Pa·s。
在保存稳定性的评价中,将保存30天后的剪切粘度的变化率低于10%情况设为A,将10%以上且低于30%的情况设为B,将30%以上的情况设为C。若评价为A及B,则作为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保存稳定性是良好的。表2中,表示刚制备后的剪切粘度的数值和保存稳定性的评价结果。
(印刷性的评价)
在进行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印刷性的评价时,作为半导体基板,使用表面为镜子形状的单晶p型硅基板(50mm见方、厚度为625μm、以下,称为基板A)和在表面形成有纹理结构的单晶p型硅基板(50mm见方、厚度为180μm、以下,称为基板B)这2种。
在印刷不均的评价中,将上述制备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1在基板A及基板B上分别连续地进行10次丝网印刷,对于基板A通过目视确认9片上没有印刷不均,对于基板B通过目视确认9片上没有印刷不均。
这里,将印刷中通过目视没有产生印刷不均的基板为10片中9片以上的情况设为A,将8片以下并且6片以上的情况设为B,将5片以下的情况设为C。若评价为A及B,则作为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印刷不均是良好的。
另外,所谓印刷不均是指在丝网版从硅基板分离时,由于产生一部分版分离差的部分而形成的上述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厚度根据部位而不均的现象。
在印刷渗洇的评价中,将制备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1在基板A及基板B上,分别使用丝网印刷法,在图8所示的图案中除点状开口部以外的整面上进行印刷。这里,评价中使用的点状开口部的图案的点直径(La)为368μm,点间隔(Lb)为0.5mm。
之后,将赋予了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1的基板A及基板B在150℃下进行3分钟加热,通过使液态介质蒸散来进行干燥处理。接着,将基板A及基板B在700℃的温度下进行10分钟热处理(烧成)后,在室温(25℃)下放置冷却。
在印刷渗洇的评价中,测定热处理(烧成)后的形成于基板上的钝化层内的点状开口部的点直径(La),另外,测定10点的点直径(La),算出其平均值。对于基板A,点直径(La)为332μm,对于基板B,为270μm。
这里,将相对于刚印刷后的点直径(La)(368μm),热处理(烧成)后的点直径(La)的减少率低于10%的情况设为A,将10%以上且低于30%的情况设为B,将30%以上的情况设为C。若评价为A及B,则作为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印刷渗洇的抑制是良好的。
另外,所谓印刷渗洇是指赋予到基板上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扩展的现象。
(有效寿命的测定)
将上述印刷不均的评价中制作的整面地赋予了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1的10片基板A中的1片在150℃下进行3分钟加热,通过使液态介质蒸散而进行干燥处理。接着,将基板在700℃的温度下进行10分钟热处理(烧成)后,在室温(25℃)下放置冷却,作为评价用基板。热处理(烧成)使用扩散炉(ACCURON CQ-1200、株式会社日立国际电气),在大气中气氛下、最高温度为700℃、保持时间为10分钟的条件下进行。
使用寿命测定装置(SEMILAB JAPAN K.K.、WT-2000PVN),在室温(25℃)下通过微波反射光电导衰减法测定上述得到的评价用基板的有效寿命。所得到的评价用基板中,赋予了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区域的有效寿命为198μs。
(钝化层的厚度测定)
使用干涉式膜厚计(Filmetrics,Inc.、F20膜厚测定系统)测定上述得到的评价用基板上的钝化层的厚度,结果膜厚为74nm。
(固定电荷密度的测定)
对于上述得到的评价用基板,在钝化层上隔着金属掩模蒸镀多个直径为1mm的铝电极,制作了MIS(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金属-绝缘体-半导体)结构的电容器。
通过市售的探针及LCR计(HP公司、4275A)测定该电容器的静电容量的电压依赖性(C-V特性)。这里,在以横轴为电压、纵轴为静电容量绘制的C-V曲线中,在提高电压值时,测定静电容量开始减少的电压值(Vfb:平带电压),算出与不形成钝化层时的理想的平带电压(Φms;-0.81[V])的差。接着,由上述平带电压的差量(Vfbms)、静电容量的测定值、铝电极的面积、及元电荷算出固定电荷密度Nf。
另外,固定电荷密度Nf在Vfbms的值为正、即Vfb大于-0.81[V]时变成负的值,结果是变成钝化层显示负的固定电荷。
对于实施例1中制作的钝化层,使用平带电压Vfb量算出固定电荷密度Nf,结果获知为-8.9×1010cm-2,显示负的固定电荷。
(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作)
首先,准备单晶p型半导体基板(125mm见方、厚度为200μm),通过碱蚀刻,在受光面及背面形成纹理结构。接着在氧氯化磷(POCl3)、氮气及氧气的混合气体气氛中,在900℃的温度下进行20分钟处理,在受光面、背面及侧面形成n+型扩散层。之后,进行侧蚀刻,除去侧面的PSG层及n+型扩散层,然后,使用包含氢氟酸的蚀刻溶液除去受光面及背面的PSG层。进一步对背面另外进行蚀刻处理,除去背面的n+型扩散层。之后,在受光面的n+型扩散层上通过PECVD以大约90nm的厚度形成由氮化硅构成的防反射膜。
接着,将上述制备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1按图5、图7及图8的图案赋予到背面上后,在150℃的温度下进行5分钟干燥,使用扩散炉(ACCURONCQ-1200、株式会社日立国际电气),在大气中气氛下,进行最高温度为700℃、保持时间为10分钟的热处理(烧成),形成钝化层1。另外,在图5、图7及图8中,背面的钝化层1在后面的工序中将形成背面功率取出电极的部分除去,由p型半导体基板以点状露出的图案形成。该点状开口部的图案为与印刷渗洇的评价中使用的图案相同的形状,点直径(Ls)设为368μm,点间隔(Lb)设为0.5mm。
接着,在受光面上通过丝网印刷法以图4所示的图案印刷市售的银电极糊剂(PV-16A、Du Pont Kabushiki Kaisha)。电极图案由120μm宽的受光面集电用电极和1.5mm宽的受光面功率取出电极构成,按照热处理(烧成)后的厚度达到20μm的方式,适当调整印刷条件(丝网版的网眼、印刷速度及印刷压力)。通过将其在150℃的温度下进行5分钟加热,使液态介质蒸散来进行干燥处理。
另一方面,在背面上,通过丝网印刷法以图9的图案印刷市售的铝电极糊剂(PVG-AD-02、PVG Solutions株式会社)及市售的银电极糊剂(PV-505、Du Pont Kabushiki Kaisha)。由银电极糊剂构成的背面功率取出电极的图案以123mm×4mm构成。
另外,按照热处理(烧成)后的背面功率取出电极及背面集电用电极的膜厚达到20μm的方式,适当调整银电极糊剂及铝电极糊剂的印刷条件(丝网版的网眼、印刷速度及印刷压力)。
印刷各电极糊剂后,通过在150℃的温度下进行5分钟加热,使液态介质蒸散来进行干燥处理。
接着,使用隧道炉(1列搬送W/B隧道炉、NORITAKE CO.,LIMITED)在大气中气氛下、最高温度为800℃、保持时间为10秒的条件下进行热处理(烧成),制作形成有所期望的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
(太阳能电池的制作)
在上述得到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的受光面功率取出电极及背面功率取出电极上,配置布线构件(太阳能电池用镀焊料平角线、制品名:SSA-TPS0.2×1.5(20)、在厚度0.2mm×宽度1.5mm的铜线上以每单面最大20μm的厚度镀覆了Sn-Ag-Cu系无铅焊料的规格、日立金属株式会社[(旧)日立电线株式会社]),使用极耳线连接装置(NTS-150-M、Tabbing&StringingMachine、NPC Incorporated),在最高温度为250℃、保持时间为10秒的条件下使焊料熔融,由此将上述布线构件与受光面功率取出电极及背面功率取出电极连接。
之后,使用玻璃板(白板强化玻璃3KWE33、旭硝子株式会社)、密封材料(乙烯乙酸乙烯酯;EVA)、背板,如图10所示的那样,按照玻璃板16/密封材料14/连接了布线材料13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2/密封材料14/背板15的顺序重叠,将其使用真空层压机(LM-50×50、NPC Incorporated),按照布线构件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在140℃的温度下进行5分钟真空层压,制作太阳能电池1。
所制作的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性能的评价将模拟太阳光(WXS-155S-10、WACOM ELECTRIC Co.,Ltd.)和电压-电流(I-V)评价测定器(I-VCURVE TRACER MP-180、英弘精机株式会社)的测定装置组合来进行。表示作为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性能的Jsc(短路电流)、Voc(开路电压)、F.F.(形状因子)、η(转换效率)分别为根据JIS-C-8913(2005年度)及JIS-C-8914(2005年度)进行测定而得到的值。将所得到的测定值换算成设后面所示的比较例1中制作的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C1)的测定值为100.0的相对值。
<实施例2>
实施例1中,在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中加入乙基纤维素(日进化成株式会社、商品名:ETHOCEL200cps)及乙基乙酰乙酸二异丙醇铝(ALCH)。具体而言,将各成分的含量变更为1.6g五乙醇铌(北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结构式:Nb(OC2H5)5、分子量:318.2)、1.0gALCH、17.1g萜品醇、及0.3g乙基纤维素,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备了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2。
之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2的触变性的评价、保存稳定性的评价、印刷性(印刷不均及印刷渗洇)的评价、及钝化层2的有效寿命的评价,测定厚度及固定电荷密度。进一步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太阳能电池元件2及太阳能电池2,评价发电性能。
<实施例3>
各评价中,使用了实施例2中制备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将印刷性(印刷不均及印刷渗洇)的评价基板的制作、有效寿命及钝化层的膜厚的测定用基板的制作、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作中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2的热处理条件(烧成)由700℃、10分钟变更为600℃、15分钟,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印刷性(印刷不均及印刷渗洇)的评价、及钝化层3的有效寿命的评价,测定厚度及固定电荷密度,制作太阳能电池元件3及太阳能电池3,评价发电性能。
<实施例4>
各评价中,使用了实施例2中制备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将印刷性(印刷不均及印刷渗洇)的评价基板的制作、有效寿命及钝化层的膜厚的测定用基板的制作、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作中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2的热处理(烧成)条件由700℃、10分钟变更为800℃、8分钟,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印刷性(印刷不均及印刷渗洇)的评价、及钝化层4有效寿命的评价,测定厚度及固定电荷密度,制作太阳能电池元件4及太阳能电池4,评价发电性能。
<实施例5>
将各成分的含量变更为1.2g氧化三乙醇钒(V)(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结构式:VO(OC2H5)3、分子量:546.4)、0.8g乙基乙酰乙酸二异丙醇铝(Kawaken Fine Chemicals Co.,Ltd.、商品名:ALCH)、17.7g萜品醇、及0.3g乙基纤维素(ETHOCEL200cps),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备了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3。
之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3的触变性的评价、保存稳定性的评价、印刷性(印刷不均及印刷渗洇)的评价、及钝化层5的有效寿命的评价,测定厚度及固定电荷密度。进一步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太阳能电池元件5及太阳能电池5,评价发电性能。
<实施例6>
将各成分的含量变更为1.2g四叔丁醇铪(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结构式:Hf(O-t-C4H9)4、分子量:470.9)、1.2g三乙基乙酰乙酸铝(Kawaken Fine Chemicals Co.,Ltd.、商品名:ALCH-TR)、17.3g萜品醇、及0.3g乙基纤维素(ETHOCEL200cps),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备了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4。
之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4的触变性的评价、保存稳定性的评价、印刷性(印刷不均及印刷渗洇)的评价、及钝化层6的有效寿命的评价,测定厚度及固定电荷密度。进一步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太阳能电池元件6及太阳能电池6,评价发电性能。
<实施例7>
在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制备中,使用五乙醇铌(北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结构式:Nb(OC2H5)5、分子量:318.2)、五正丁醇钽(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结构式:Ta(O-n-C4H9)5、分子量:546.4)、萜品醇、及乙基纤维素(ETHOCEL200cps)。具体而言,将各成分的含量变更为1.4g五乙醇铌、1.0g五正丁醇钽、17.3g萜品醇、及0.3g乙基纤维素,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备了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5。
之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5的触变性的评价、保存稳定性的评价、印刷性(印刷不均及印刷渗洇)的评价、及钝化层7的有效寿命的评价,测定厚度及固定电荷密度。进一步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太阳能电池元件7及太阳能电池7,评价发电性能。
<实施例8>
在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制备中,使用五正丁醇铌(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结构式:Nb(O-n-C4H9)5、分子量:458.5)、氧化三乙醇钒(V)(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结构式:VO(OC2H5)3、分子量:546.4)、乙基乙酰乙酸二异丙醇铝(Kawaken Fine Chemicals Co.,Ltd.、商品名:ALCH)、萜品醇、及乙基纤维素(ETHOCEL200cps)。具体而言,将各成分的含量变更为1.6g五正丁醇铌、0.6g氧化三乙醇钒(V)、0.6g ALCH、17.0g萜品醇、及0.2g乙基纤维素,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备了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6。
之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6的触变性的评价、保存稳定性的评价、印刷性(印刷不均及印刷渗洇)的评价、及钝化层8的有效寿命的评价,测定厚度及固定电荷密度。进一步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太阳能电池元件8及太阳能电池8,评价发电性能。
<比较例1>
在半导体基板上的钝化层形成中,没有使用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使用ALD(Atomic Layer Deposition,原子层沉积)法形成由氧化铝(Al2O3)构成的钝化层C1。
具体而言,使用原子层堆积装置,调整成膜条件以使Al2O3层达到20nm的厚度。另外,成膜后的膜厚使用干涉式膜厚计(F20膜厚测定系统、Filmetrics,Inc.)进行测定。
通过上述的方法制作钝化层C1的有效寿命及厚度的评价用基板、及太阳能电池元件C1及太阳能电池C1,进行了有效寿命、厚度及固定电荷密度的测定和太阳能电池C2的发电性能的评价。另外,各评价中使用的基板、种类、成膜图案、受光面及背面的电极形成方法与实施例1~8相同。
<比较例2>
在实施例1中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制备中,不使用式(I)化合物(M包含选自Nb、Ta、V、Y或Hf中的金属元素),如表1所示的那样,制备了由三乙醇铋(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结构式:Bi(OC2H5)3、分子量344.2、萜品醇、及乙基纤维素(ETHOCEL200cps)构成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C2。
之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C2的触变性的评价、保存稳定性的评价、印刷性(印刷不均及印刷渗洇)的评价、及钝化层C2的有效寿命的评价,测定厚度及固定电荷密度。进一步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太阳能电池元件C2及太阳能电池C2,评价发电性能。
<比较例3>
在实施例1中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制备中,不使用式(I)化合物(M包含选自Nb、Ta、V、Y或Hf中的金属元素),如表1所示的那样,制备了由四异丙醇钛(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结构式:Ti(O-i-C3H7)4、分子量284.2、萜品醇、及乙基纤维素(ETHOCEL200cps)构成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C3。
之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C3的触变性的评价、保存稳定性的评价、印刷性(印刷不均及印刷渗洇)的评价、钝化层C3的有效寿命的评价及厚度的测定。进一步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太阳能电池元件C3及太阳能电池C3,评价发电性能。
<比较例4>
在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作中,没有在背面形成钝化层,制作太阳能电池元件C4及太阳能电池C4,评价发电性能。
具体而言,在受光面及背面形成纹理结构,在受光面通过PECVD以大约90nm的厚度形成n+型扩散层及由氮化硅构成的防反射膜。接着,在受光面通过丝网印刷法以图4所示的图案印刷市售的银电极糊剂(PV-16A、Du Pont Kabushiki Kaisha),通过将其在150℃的温度下进行5分钟加热,使液态介质蒸散来进行干燥处理。另一方面,在背面,通过丝网印刷法以图9的图案印刷市售的铝电极糊剂(PVG-AD-02、PVG Solutions株式会社)及市售的银电极糊剂(PV-505、Du Pont Kabushiki Kaisha)。印刷各电极糊剂后,通过在150℃的温度下进行5分钟加热,使液态介质蒸散来进行干燥处理。这里,各电极糊剂的尺寸及印刷条件设为与实施例1相同。
接着,使用隧道炉(1列搬送W/B隧道炉、NORITAKE CO.,LIMITED)在大气中气氛下、在最高温度为800℃、保持时间为10秒的条件下进行热处理(烧成),制作了形成有所期望的电极的太阳能电池元件C4。
对于上述得到的太阳能电池元件C4,也与实施例1同样地在受光面功率取出电极及背面功率取出电极上连接布线构件,之后,使用玻璃板、密封材料及背板进行重叠,使用层压机进行真空层压,制作了太阳能电池C4。
[表1]
[表2]
将实施例1~8及比较例1~4中实施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剪切粘度、触变性、保存稳定性的评价结果及印刷性的评价结果、寿命及膜厚的测定结果、以及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性能的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获知实施例1~8中制作的钝化层用组成的保存稳定性及印刷性均良好。
此外获知,实施例1~8中评价的有效寿命及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性能与比较例1中测定的结果几乎同等,通过使用本发明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形成了具有与ALD法的氧化铝(Al2O3)相匹敌的优异的钝化效果的钝化层。此外由固定电荷密度的测定结果获知,实施例1~8中制作的钝化层虽然数值不同,但均显示负的固定电荷。
另外,实施例1~8中,有印刷渗洇为B的评价的情况。但是认为,作为钝化层的形成方法,不采用这次的实施例中适用的丝网印刷法,而通过采用例如在背面整面上赋予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并对其进行热处理(烧成)后,以所期望的图案除去钝化层等方式,上述印刷渗洇对发电性能的影响变少。认为结果是,如本实施例那样,即使产生印刷渗洇,其本身并不会使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性能降低。
进而,所制作的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性能在使用包含式(I)化合物和特定有机铝化合物这两者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情况下,存在相对变高的倾向。对此认为,通过使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中包含式(I)化合物和特定有机铝化合物这两者,通过热处理(烧成)形成来自式(I)化合物的金属与铝的复合氧化物,形成更致密且具有大的负的固定电荷的钝化层等,钝化效果更加提高。
此外,由实施例7及实施例8的结果获知,即使在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中包含2种式(I)化合物的情况下,钝化效果也高,有助于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性能提高。
获知比较例2及比较例3中制作的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性能与比较例1及实施例1~8相比较低。对此认为,也如由固定电荷密度的测定结果获知的那样,通过在比较例2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C2中使用三乙醇铋,在比较例3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C3中使用四异丙醇钛,在对它们进行热处理(烧成)而生成的氧化物〔氧化铋(Bi2O3)及氧化钛(TiO2)〕中没有产生大的值的固定电荷,由此得不到充分的钝化效果。
获知比较例4中制作的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性能与比较例1及实施例1~8相比较低。对此认为,由于比较例4中制作的太阳能电池C4中没有形成钝化层,所以在将铝电极糊剂赋予到背面并进行热处理(烧成)时,在背面整面中铝扩散至半导体基板,在太阳能电池内产生的少数载流子的背面再结合增加。
<参考实施方式1>
以下,为参考实施方式1所述的钝化膜、涂布型材料、太阳能电池元件及带钝化膜的硅基板。
<1>一种钝化膜,其包含氧化铝和氧化铌,且用于具有硅基板的太阳能电池元件。
<2>根据<1>所述的钝化膜,其中,上述氧化铌与上述氧化铝的质量比(氧化铌/氧化铝)为30/70~90/10。
<3>根据<1>或<2>所述的钝化膜,其中,上述氧化铌及上述氧化铝的总含有率为90质量%以上。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钝化膜,其进一步包含有机成分。
<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钝化膜,其是包含氧化铝前体及氧化铌前体的涂布型材料的热处理物。
<6>一种涂布型材料,其包含氧化铝前体及氧化铌前体,且用于具有硅基板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钝化膜的形成。
<7>一种太阳能电池元件,其具备:由单晶硅或多晶硅构成、且具有受光面及与上述受光面相反一侧的背面的p型的硅基板、
形成于上述硅基板的受光面侧的n型的杂质扩散层、
形成于上述硅基板的受光面侧的上述n型的杂质扩散层的表面的第1电极、
形成于上述硅基板的背面侧的表面、且具有多个开口部的包含氧化铝和氧化铌的钝化膜、和
通过上述多个开口部而与上述硅基板的背面侧的表面形成电连接的第2电极。
<8>一种太阳能电池元件,其具备:由单晶硅或多晶硅构成、且具有受光面及与上述受光面相反一侧的背面的p型的硅基板、
形成于上述硅基板的受光面侧的n型的杂质扩散层、
形成于上述硅基板的受光面侧的上述n型的杂质扩散层的表面的第1电极、
形成于上述硅基板的背面侧的一部分或全部上、且与上述硅基板相比以较高浓度添加了杂质的p型的杂质扩散层、
形成于上述硅基板的背面侧的表面、且具有多个开口部的包含氧化铝和氧化铌的钝化膜、和
通过上述多个开口部而与上述硅基板的背面侧的上述p型的杂质扩散层的表面形成电连接的第2电极。
<9>一种太阳能电池元件,其具备:由单晶硅或多晶硅构成、且具有受光面及与上述受光面相反一侧的背面的n型的硅基板、
形成于上述硅基板的受光面侧的p型的杂质扩散层、
形成于上述硅基板的背面侧的第2电极、
形成于上述硅基板的受光面侧的表面、且具有多个开口部的包含氧化铝和氧化铌的钝化膜、和
形成于上述硅基板的受光面侧的上述p型的杂质扩散层的表面、且通过上述多个开口部而与上述硅基板的受光面侧的表面形成电连接的第1电极。
<10>根据<7>~<9>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其中,钝化膜中的氧化铌与氧化铝的质量比(氧化铌/氧化铝)为30/70~90/10。
<11>根据<7>~<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其中,上述钝化膜中的上述氧化铌及上述氧化铝的总含有率为90质量%以上。
<12>一种带钝化膜的硅基板,其具有:硅基板、和
设置于上述硅基板上的整面或一部分上的<1>~<5>中任一项所述的钝化膜。
根据上述的参考实施方式,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延长了硅基板的载流子寿命并且具有负的固定电荷的钝化膜。此外,能够提供用于实现该钝化膜的形成的涂布型材料。此外,能够以低成本实现使用了该钝化膜的效率高的太阳能电池元件。此外,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延长了载流子寿命并且具有负的固定电荷的带钝化膜的硅基板。
本实施方式的钝化膜为用于硅太阳能电池元件的钝化膜,且包含氧化铝和氧化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改变钝化膜的组成,能够控制该膜所具有的固定电荷量。
此外,氧化铌与氧化铝的质量比为30/70~80/20从能够将负的固定电荷稳定化的观点出发是更优选的。此外,氧化铌与氧化铝的质量比为35/65~70/30从能够将负的固定电荷进一步稳定化的观点出发是进一步优选的。此外,氧化铌与氧化铝的质量比为50/50~90/10从能够兼顾载流子寿命的提高和负的固定电荷的观点出发是优选的。
钝化膜中的氧化铌与氧化铝的质量比可以通过能量分散型X射线分光法(EDX)、二次离子质量分析法(SIMS)及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量分析法(ICP-MS)进行测定。具体的测定条件如下。将钝化膜溶解于酸或碱水溶液中,将该溶液制成雾状并导入Ar等离子体中,对激发的元素恢复基态时放出的光进行分光并测定波长及强度,由所得到的波长进行元素的定性,由所得到的强度进行定量。
钝化膜中的氧化铌及氧化铝的总含有率优选为80质量%以上,从能够维持良好的特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90质量%以上。若钝化膜中的氧化铌及氧化铝的成分变多,则负的固定电荷的效果变大。
钝化膜中的氧化铌及氧化铝的总含有率可以通过将热重量分析、荧光X射线分析、ICP-MS及X射线吸收分光法组合来进行测定。具体的测定条件如下。通过热重量分析算出无机成分的比例,通过荧光X射线、ICP-MS分析算出铌及铝的比例,氧化物的比例可以通过X射线吸收分光法来调查。
此外,钝化膜中,从膜质的提高、弹性模量的调整的观点出发,还可以包含除氧化铌及氧化铝以外的成分作为有机成分。钝化膜中的有机成分的存在可以由元素分析及膜的FT-IR的测定进行确认。
钝化膜中的有机成分的含有率在钝化膜中更优选为低于1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5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1质量%以下。
钝化膜也可以作为包含氧化铝前体及氧化铌前体的涂布型材料的热处理物而获得。接着说明涂布型材料的详细情况。
本实施方式的涂布型材料包含氧化铝前体及氧化铌前体,且用于具有硅基板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用的钝化膜的形成。
氧化铝前体只要是生成氧化铝的物质,则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作为氧化铝前体,从使氧化铝在硅基板上均匀地分散的方面、及化学稳定的方面出发,优选使用有机系的氧化铝前体。作为有机系的氧化铝前体的例子,可列举出三异丙醇铝(结构式:Al(OCH(CH3)2)3)、(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SYM-AL04等。
氧化铌前体只要是生成氧化铌的物质,则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作为氧化铌前体,从使氧化铌在硅基板上均匀地分散的方面、及化学稳定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有机系的氧化铌前体。作为有机系的氧化铌前体的例子,可列举出乙醇铌(V)(结构式:Nb(OC2H5)5、分子量:318.21)、(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Nb-05等。
将包含有机系的氧化铌前体及有机系的氧化铝前体的涂布型材料使用涂布法或印刷法进行成膜,并通过之后的热处理(烧成)除去有机成分,由此可以获得钝化膜。因此,结果是也可以为包含有机成分的钝化膜。
<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结构说明>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结构边参照图12~图15边进行说明。图12~图1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背面使用了钝化膜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第1~第4构成例的剖视图。
作为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硅基板(结晶硅基板、半导体基板)101,可以使用单晶硅、或多晶硅中的任一者。此外,作为硅基板101,可以使用导电型为p型的结晶硅、或导电型为n型的结晶硅中的任一者。从更加发挥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观点出发,导电型为p型的结晶硅更适合。
在以下的图12~图15中,对作为硅基板101使用p型单晶硅的例子进行说明。另外,该硅基板101中使用的单晶硅或多晶硅可以是任意的,但优选电阻率为0.5Ω·cm~10Ω·cm的单晶硅或多晶硅。
如图12(第1构成例)所示的那样,在p型的硅基板101的受光面侧(图中上侧、第1面),形成了掺杂有磷等V族的元素的n型的扩散层102。并且,在硅基板101与扩散层102之间形成了pn结。在扩散层102的表面,形成了氮化硅(SiN)膜等受光面防反射膜103、及使用了银(Ag)等的第1电极105(受光面侧的电极、第1面电极、上表面电极、受光面电极)。受光面防反射膜103也可以兼具作为受光面钝化膜的功能。通过使用SiN膜,能够兼具受光面防反射膜和受光面钝化膜这两个功能。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可以具有受光面防反射膜103,也可以不具有受光面防反射膜103。此外,在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受光面上,为了降低表面的反射率,优选形成凹凸结构(纹理结构),但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可以具有纹理结构,也可以不具有纹理结构。
另一方面,在硅基板101的背面侧(图中下侧、第2面、背面),形成了掺杂有铝、硼等III族的元素的层即BSF(Back Surface Field,背场)层104。其中,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可以具有BSF层104,也可以不具有BSF层104。
在该硅基板101的背面侧,为了与BSF层104(在没有BSF层104的情况下为硅基板101的背面侧的表面)取得接触(电连接),形成了由铝等构成的第2电极106(背面侧的电极、第2面电极、背面电极)。
进而,在图12(第1构成例)中,在除BSF层104(在没有BSF层104的情况下为硅基板101的背面侧的表面)与第2电极106电连接的接触区域(开口部OA)以外的部分,形成了包含氧化铝及氧化铌的钝化膜(钝化层)107。本实施方式的钝化膜107能够具有负的固定电荷。通过该固定电荷,使通过光在硅基板101内产生的载流子中作为少数载流子的电子向表面侧弹回。因此,短路电流增加,可期待光电转换效率提高。
接着,对图13所示的第2构成例进行说明。在图12(第1构成例)中,第2电极106形成于接触区域(开口部OA)和钝化膜107上的整面上,但在图13(第2构成例)中,仅在接触区域(开口部OA)形成了第2电极106。也可以制成仅在接触区域(开口部OA)和钝化膜107上的一部分上形成第2电极106的构成。即使是图13所示的构成的太阳能电池元件也能够得到与图12(第1构成例)同样的效果。
接着,对图14所示的第3构成例进行说明。在图14所示的第3构成例中,BSF层104仅形成于包含与第2电极106的接触区域(开口部OA部)的背面侧的一部分上,没有如图12(第1构成例)那样形成于背面侧的整面上。即使是这样的构成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图14),也能够得到与图12(第1构成例)同样的效果。此外,根据图14的第3构成例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由于通过BSF层104、即掺杂铝、硼等III族的元素,与硅基板101相比以较高的浓度掺杂了杂质的区域少,能够得到比图12(第1构成例)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接着,对图15所示的第4构成例进行说明。在图14(第3构成例)中,第2电极106形成于接触区域(开口部OA)和钝化膜107上的整面上,但在图15(第4构成例)中,仅在接触区域(开口部OA)形成了第2电极106。也可以制成仅在接触区域(开口部OA)和钝化膜107上的一部分上形成第2电极106的构成。即使是图15所示的构成的太阳能电池元件也能够得到与图14(第3构成例)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通过印刷法赋予第2电极106,并在高温下进行烧成而形成于背面侧的整面的情况下,在降温过程中容易向上产生凸的翘曲。这样的翘曲有时会引起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破损,有可能导致成品率降低。此外,在进行硅基板的薄膜化时翘曲的问题变大。该翘曲的原因在于,与硅基板相比由金属(例如铝)构成的第2电极106的热膨胀系数较大,这样的话,在降温过程中的收缩较大,因此,产生应力。
根据以上内容,如图13(第2构成例)及图15(第4构成例)那样没有在背面侧的整面上形成第2电极106时,由于电极结构容易变得上下对称,不易因热膨胀系数的差而产生应力,所以优选。但是,这种情况下,优选另外设置反射层。
<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法说明>
接着,对具有上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图12~图15)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通过以下叙述的方法而制作的太阳能电池元件。
首先,在图12等所示的硅基板101的表面形成纹理结构。纹理结构的形成可以形成于硅基板101的两面,也可以仅形成于单面(受光面侧)。为了形成纹理结构,首先,将硅基板101浸渍到加热过的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的溶液中,除去硅基板101的损伤层。之后,通过浸渍到以氢氧化钾及异丙醇作为主要成分的溶液中,在硅基板101的两面或单面(受光面侧)形成纹理结构。另外,由于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可以具有纹理结构,也可以不具有纹理结构,所以本工序也可以省略。
接着,将硅基板101用盐酸、氢氟酸等溶液洗涤后,在硅基板101上通过氧氯化磷(POCl3)等的热扩散,形成磷扩散层(n+层)作为扩散层102。磷扩散层例如可以通过将包含磷的涂布型的掺杂材料的溶液赋予到硅基板101上并进行热处理而形成。在热处理后,通过将形成于表面的磷玻璃的层用氢氟酸等酸除去,形成磷扩散层(n+层)作为扩散层102。形成磷扩散层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磷扩散层优选按照距硅基板101的表面的深度达到0.2μm~0.5μm的范围、薄膜电阻达到40Ω/口~100Ω/□(ohm/square)的范围的方式形成。
之后,通过对硅基板101的背面侧赋予包含硼、铝等的涂布型的掺杂材料的溶液,并进行热处理,从而形成背面侧的BSF层104。赋予中可以采用丝网印刷、喷墨、分配、旋涂等方法。在热处理后,通过将形成于背面的硼玻璃、铝等层利用氢氟酸、盐酸等除去,从而形成BSF层104。形成BSF层104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优选BSF层104优选按照硼、铝等的浓度的范围达到1018cm-3~1022cm-3的方式形成,优选以点状或线状形成BSF层104。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可以具有BSF层104,也可以不具有BSF层104,所以本工序也可以省略。
此外,受光面的扩散层102、及背面的BSF层104均使用涂布型的掺杂材料的溶液来形成时,也可以将上述的掺杂材料的溶液分别赋予到硅基板101的两面,一并进行作为扩散层102的磷扩散层(n+层)和BSF层104的形成,之后,将形成于表面的磷玻璃、硼玻璃等一并除去。
之后,在扩散层102上形成作为受光面防反射膜103的氮化硅膜。形成受光面防反射膜103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受光面防反射膜103优选按照厚度达到50~100nm的范围、折射率达到1.9~2.2的范围的方式形成。受光面防反射膜103并不限于氮化硅膜,也可以是氧化硅膜、氧化铝膜、氧化钛膜等。氮化硅膜等表面防反射膜103可以通过等离子体CVD、热CVD等方法来制作,优选通过在350℃~500℃的温度范围内能够形成的等离子体CVD来制作。
接着,在硅基板101的背面侧形成钝化膜107。钝化膜107包含氧化铝和氧化铌,例如通过赋予包含以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铝的有机金属分解涂布型材料为代表的氧化铝前体、和以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铌的市售的有机金属分解涂布型材料为代表的氧化铌前体的材料(钝化材料),并进行热处理(烧成)而形成。
钝化膜107的形成例如可以如下操作来进行。将上述的涂布型材料旋转涂布到用浓度为0.049质量%的氢氟酸预先除去了自然氧化膜的725μm厚H8英寸(20.32cm)的p型的硅基板(8Ωcm~12Ωcm)的单面上,在热板上进行120℃、3分钟的预烘烤。之后,在氮气气氛下进行650℃、1小时的热处理。这种情况下,得到包含氧化铝及氧化铌的钝化膜。通过上述那样的方法形成的钝化膜107的利用椭圆偏振计测定的膜厚通常为数十nm左右。
上述的涂布型材料通过丝网印刷、胶版印刷、利用喷墨的印刷、利用分配器的印刷等方法,按包含接触区域(开口部OA)的规定的图案被赋予。另外,上述的涂布型材料优选在赋予后,在80℃~180℃的范围内进行预烘烤而使溶剂蒸发后,在氮气气氛下或空气中,在600℃~1000℃下实施30分钟~3小时左右的热处理(退火),从而制成钝化膜107(氧化物的膜)。
进而,开口部(接触用的孔)OA优选以点状或线状形成于BSF层104上。
作为上述的太阳能电池元件中使用的钝化膜107,氧化铌与氧化铝的质量比(氧化铌/氧化铝)优选为30/70~90/10,更优选为30/70~80/20,进一步优选为35/65~70/30。由此,能够使负的固定电荷稳定化。此外,氧化铌与氧化铝的质量比为50/50~90/10从能够兼顾载流子寿命的提高和负的固定电荷的观点出发是优选的。
进而,在钝化膜107中,氧化铌及氧化铝的总含有率优选为8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0质量%以上。
接着,形成受光面侧的电极即第1电极105。第1电极105通过在受光面防反射膜103上利用丝网印刷形成以银(Ag)作为主要成分的糊剂,并进行热处理(烧通)而形成。第1电极105的形状可以是任意的形状,例如可以是由副栅线(finger)电极和主栅线(bus bar)电极构成的周知的形状。
然后,形成背面侧的电极即第2电极106。第2电极106可以通过使用丝网印刷或分配器赋予以铝作为主要成分的糊剂,并对其进行热处理而形成。此外,第2电极106的形状优选为与BSF层104的形状相同的形状、覆盖背面侧的整面的形状、梳型状、格子状等。另外,也可以分别先进行用于形成受光面侧的电极即第1电极105和第2电极106的糊剂的印刷,之后,进行热处理(烧通),由此一并形成第1电极105和第2电极106。
此外,通过在第2电极106的形成中使用以铝(Al)作为主要成分的糊剂,从而铝作为掺杂剂扩散,通过自动调整在第2电极106与硅基板101的接触部形成BSF层104。另外,也可以如之前所述的那样,通过对硅基板101的背面侧赋予包含硼、铝等的涂布型的掺杂材料的溶液,并对其进行热处理而另外形成BSF层104。
另外,上述中,示出了硅基板101中使用p型的硅的结构例及制法例,但作为硅基板101也可以使用n型的硅基板。这种情况下,扩散层102由掺杂了硼等III族的元素的层形成,BSF层104掺杂磷等V族的元素而形成。但是,这种情况下,必须注意有时通过因负的固定电荷而形成于界面的反转层与背面侧的金属接触的部分流过漏电流,导致转换效率难以提高这一点。
此外,在使用n型的硅基板的情况下,可以将包含氧化铌及氧化铝的钝化膜107如图16所示的那样用于受光面侧。图16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受光面钝化膜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构成例的剖视图。
这种情况下,受光面侧的扩散层102掺杂硼而变成p型,并使所生成的载流子中的空穴集中于受光面侧,使电子集中于背面侧。为此,优选具有负的固定电荷的钝化膜107位于受光面侧。
在包含氧化铌及氧化铝的钝化膜上,也可以通过CVD等进一步形成由SiN等构成的防反射膜。
以下,参照本实施方式的参考实施例及参考比较例进行详细说明。
[参考实施例1-1]
将3.0g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铝(Al2O3)的市售的有机金属分解涂布型材料[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SYM-AL04、浓度为2.3质量%]与3.0g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铌(Nb2O5)的市售的有机金属分解涂布型材料[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Nb-05、浓度为5质量%]混合,制备了作为涂布型材料的钝化材料(a-1)。
将钝化材料(a-1)旋转涂布到用浓度为0.049质量%的氢氟酸预先除去了自然氧化膜的725μm厚且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8Ωcm~12Ωcm)的单面,在热板上进行120℃、3分钟的预烘烤。之后,在氮气气氛下,进行650℃、1小时的热处理(烧成),得到包含氧化铝及氧化铌的钝化膜[氧化铌/氧化铝=68/32(质量比)]。通过椭圆偏振计测定膜厚,结果为43nm。测定钝化膜的FT-IR,结果在1200cm-1附近见到极少的起因于烷基的峰。
接着,在上述的钝化膜上,隔着金属掩模,通过蒸镀形成多个直径为1mm的铝电极,制作了MIS(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金属-绝缘体-半导体)结构的电容器。通过市售的探针及LCR计(HP公司、4275A)测定该电容器的静电容量的电压依赖性(C-V特性)。其结果判明,平带电压(Vfb)由理想值的-0.81V位移至+0.32V。由该位移量获知由钝化材料(a-1)得到的钝化膜固定电荷密度(Nf)为-7.4×1011cm-2且显示负的固定电荷。
与上述同样地将钝化材料(a-1)赋予到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的两面,进行预烘烤,在氮气气氛下,进行650℃、1小时的热处理(烧成),制作了硅基板的两面被钝化膜覆盖的样品。通过寿命测定装置(株式会社KOBELCO科研、RTA-540)对该样品的载流子寿命进行测定。其结果是,载流子寿命为530μs。为了比较,将相同的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通过碘钝化法钝化后进行测定,结果载流子寿命为1100μs。
由以上内容获知,将钝化材料(a-1)进行热处理(烧成)而得到的钝化膜显示一定程度的钝化性能,显示负的固定电荷。
[参考实施例1-2]
与参考实施例1-1同样地将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铝(Al2O3)的市售的有机金属分解涂布型材料[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SYM-AL04、浓度为2.3质量%]与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铌(Nb2O5)的市售的有机金属分解涂布型材料[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Nb-05、浓度为5质量%]改变比率而混合,制备了表3所示的钝化材料(a-2)~(a-7)。
与参考实施例1-1同样地将钝化材料(a-2)~(a-7)分别赋予到p型的硅基板的单面,并进行热处理(烧成)而制作了钝化膜。测定所得到的钝化膜的静电容量的电压依赖性,由其算出固定电荷密度。
进而,使用与参考实施例1-1同样地将钝化材料赋予到p型的硅基板的两面并进行热处理(烧成)而得到的样品,测定载流子寿命。将所得到的结果汇总于表3中。
根据热处理(烧成)后的氧化铌/氧化铝的比率(质量比),为不同的结果,但关于钝化材料(a-2)~(a-7),由于在热处理(烧成)后载流子寿命也显示一定程度的值,所以暗示了作为钝化膜发挥功能。由钝化材料(a-2)~(a-7)得到的钝化膜均稳定地显示负的固定电荷,获知作为p型的硅基板的钝化也可以适合使用。
[表3]
[参考实施例1-3]
将3.18g(0.010mol)市售的乙醇铌(V)(结构式:Nb(OC2H5)5、分子量:318.21)和1.02g(0.005mol)市售的三异丙醇铝(结构式:Al(OCH(CH3)2)3、分子量:204.25)溶解于80g环己烷中,制备了浓度为5质量%的钝化材料(c-1)。
将钝化材料(c-1)旋转涂布到用浓度为0.049质量%的氢氟酸预先除去了自然氧化膜的725μm厚且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8Ωcm~12Ωcm)的单面,在热板上进行120℃、3分钟的预烘烤。之后,在氮气气氛下,进行600℃、1小时的热处理(烧成),得到包含氧化铝及氧化铌的钝化膜。通过椭圆偏振计测定膜厚,结果为50nm。元素分析的结果获知为Nb/Al/C=81/14/5(质量%)。测定钝化膜的FT-IR,结果在1200cm-1附近见到极少的起因于烷基的峰。
接着,在上述的钝化膜上,隔着金属掩模,通过蒸镀形成多个直径为1mm的铝电极,制作了MIS(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金属-绝缘体-半导体)结构的电容器。通过市售的探针及LCR计(HP公司、4275A)测定该电容器的静电容量的电压依赖性(C-V特性)。其结果判明,平带电压(Vfb)由理想值的-0.81V位移至+4.7V。由该位移量获知由钝化材料(c-1)得到的钝化膜固定电荷密度(Nf)为-3.2×1012cm-2且显示负的固定电荷。
与上述同样地将钝化材料(c-1)赋予到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的两面,进行预烘烤,在氮气气氛下,进行600℃、1小时的热处理(烧成),制作了硅基板的两面被钝化膜覆盖的样品。通过寿命测定装置(株式会社KOBELCO科研、RTA-540)对该样品的载流子寿命进行测定。其结果是,载流子寿命为330μs。为了比较,将相同的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通过碘钝化法钝化后进行测定,结果载流子寿命为1100μs。
由以上内容获知,将钝化材料(c-1)进行热处理(烧成)而得到的钝化膜显示一定程度的钝化性能,显示负的固定电荷。
[参考实施例1-4]
将2.35g(0.0075mol)市售的乙醇铌(V)(结构式:Nb(OC2H5)5、分子量:318.21)、1.02g(0.005mol)市售的三异丙醇铝(结构式:Al(OCH(CH3)2)3、分子量:204.25)和10g酚醛清漆树脂溶解于10g二乙二醇单丁基醚乙酸酯和10g环己烷中,制备了钝化材料(c-2)。
将钝化材料(c-2)旋转涂布到用浓度为0.049质量%的氢氟酸预先除去了自然氧化膜的725μm厚且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8Ωcm~12Ωcm)的单面,在热板上进行120℃、3分钟的预烘烤。之后,在氮气气氛下,进行600℃、1小时的热处理(烧成),得到包含氧化铝及氧化铌的钝化膜。通过椭圆偏振计测定膜厚,结果为14nm。元素分析的结果获知为Nb/Al/C=75/17/8(质量%)。测定钝化膜的FT-IR,结果在1200cm-1附近见到极少的起因于烷基的峰。
接着,在上述的钝化膜上,隔着金属掩模通过蒸镀形成多个直径为1mm的铝电极,制作了MIS(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金属-绝缘体-半导体)结构的电容器。通过市售的探针及LCR计(HP公司、4275A)测定该电容器的静电容量的电压依赖性(C-V特性)。其结果判明,平带电压(Vfb)由理想值的-0.81V位移至+0.10V。由该位移量获知由钝化材料(c-2)得到的钝化膜固定电荷密度(Nf)为-0.8×1011cm-2且显示负的固定电荷。
与上述同样地将钝化材料(c-2)赋予到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的两面,进行预烘烤,在氮气气氛下,进行600℃、1小时的热处理(烧成),制作了硅基板的两面被钝化膜覆盖的样品。通过寿命测定装置(株式会社KOBELCO科研、RTA-540)对该样品的载流子寿命进行测定。其结果是,载流子寿命为200μs。为了比较,将相同的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通过碘钝化法钝化后进行测定,结果载流子寿命为1100μs。
由以上内容获知,由钝化材料(c-2)得到的钝化膜显示一定程度的钝化性能,显示负的固定电荷。
[参考实施例1-5及参考比较例1-1]
与参考实施例1-1同样地将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铝(Al2O3)的市售的有机金属分解涂布型材料[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SYM-AL04、浓度2.3质量%]与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铌(Nb2O5)的市售的有机金属分解涂布型材料[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Nb-05、浓度5质量%]改变比率而混合,制备了表4所示的钝化材料(b-1)~(b-7)。
与参考实施例1-1同样地将钝化材料(b-1)~(b-7)分别赋予到p型的硅基板的单面,并进行热处理(烧成),制作钝化膜,使用其测定静电容量的电压依赖性,由其算出固定电荷密度。
进而,使用与参考实施例1-1同样地将钝化材料(涂布型材料)赋予到p型的硅基板的两面并使其固化而得到的样品,测定载流子寿命。将所得到的结果汇总于表4中。
[表4]
获知由钝化材料(b-1)~(b-6)得到的钝化膜的载流子寿命均大,具有作为钝化的功能。此外可以确认,氧化铌/氧化铝为10/90及20/80的情况下,固定电荷密度的值不均较大,无法稳定地得到负的固定电荷密度,但通过使用氧化铝和氧化铌,能够实现负的固定电荷密度。使用氧化铌/氧化铝为10/90及20/80的钝化材料通过CV法进行测定时,由于根据情况成为显示正的固定电荷的钝化膜,所以获知达不到稳定地显示负的固定电荷。另外,显示正的固定电荷的钝化膜能够作为n型的硅基板的钝化使用。
另一方面,就氧化铝达到100质量%的钝化材料(b-7)而言,无法得到负的固定电荷密度。
[参考比较例1-2]
准备作为钝化材料(d-1)的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钛(TiO2)的市售的有机金属分解涂布型材料[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Ti-03-P、浓度为3质量%]、作为钝化材料(d-2)的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钛酸钡(BaTiO3)的市售的有机金属分解涂布型材料[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BT-06、浓度为6质量%]、作为钝化材料(d-3)的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铪(HfO2)的市售的有机金属分解涂布型材料[株式会社高纯度化学研究所Hf-05、浓度为5质量%]。
与参考实施例1-1同样地将钝化材料(d-1)~(d-3)分别赋予到p型的硅基板的单面,之后,进行热处理(烧成),制作钝化膜,使用其测定静电容量的电压依赖性,由其算出固定电荷密度。
进而,使用与参考实施例1-1同样地将钝化材料赋予到p型的硅基板的两面并通过热处理(烧成)得到的样品,测定载流子寿命。将所得到的结果汇总于表5中。
[表5]
获知由钝化材料(d-1)~(d-3)得到的钝化膜的载流子寿命均小,作为钝化的功能不充分。此外,显示正的固定电荷。由钝化材料(d-3)得到的钝化膜为负的固定电荷,但其值小。此外获知,载流子寿命也比较小,作为钝化功能不充分。
[参考实施例1-6]
作为硅基板101,使用掺杂了硼的单晶硅基板,制作图14所示的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对硅基板101的表面进行纹理处理后,将涂布型的磷扩散材料赋予到受光面侧,通过热处理形成扩散层102(磷扩散层)。之后,将涂布型的磷扩散材料用稀氢氟酸除去。
接着,在受光面侧,作为受光面防反射膜103,形成通过等离子体CVD制作的SiN膜。之后,将参考实施例1-1中制备的钝化材料(a-1)通过喷墨法赋予到硅基板101的背面侧的除接触区域(开口部OA)以外的区域。之后,进行热处理,形成具有开口部OA的钝化膜107。
此外,作为钝化膜107,还另外制作了使用参考实施例1-3中制备的钝化材料(c-1)的样品。
接着,在形成于硅基板101的受光面侧的受光面防反射膜103(SiN膜)上,以规定的副栅线电极及主栅线电极的形状丝网印刷以银作为主要成分的糊剂。在背面侧,整面地丝网印刷以铝作为主要成分的糊剂。之后,在850℃下进行热处理(烧通),形成电极(第1电极105及第2电极106),并且使铝扩散至背面的开口部OA的部分,形成BSF层104,形成图14所示的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元件。
另外,这里,关于受光面的银电极,记载了对SiN膜不进行开孔的烧通工序,但也可以在SiN膜中首先通过蚀刻等形成开口部OA,之后形成银电极。
为了比较,在上述制作工序中,没有进行钝化膜107的形成,在背面侧的整面印刷铝糊剂,整面地形成与BSF层104对应的p+层114及与第2电极对应的电极116,形成图11所示的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对这些太阳能电池元件,进行特性评价(短路电流、开路电压、曲线因子及转换效率)。特性评价依据JIS-C-8913(2005年度)及JIS-C-8914(2005年度)进行测定。将其结果示于表6中。
由表6判明,具有包含氧化铌及氧化铝层的钝化膜107的太阳能电池元件与不具有钝化膜107的太阳能电池元件进行比较的话,短路电流及开路电压均增加,转换效率(光电转换效率)最大提高1%。
[表6]
<参考实施方式2>
以下,为参考实施方式2所述的钝化膜、涂布型材料、太阳能电池元件及带钝化膜的硅基板。
<1>一种钝化膜,其包含氧化铝、和选自由氧化钒及氧化钽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钒族元素的氧化物,且用于具有硅基板的太阳能电池元件。
<2>根据<1>所述的钝化膜,其中,上述钒族元素的氧化物与上述氧化铝的质量比(钒族元素的氧化物/氧化铝)为30/70~90/10。
<3>根据<1>或<2>所述的钝化膜,其中,上述钒族元素的氧化物及上述氧化铝的总含有率为90%以上。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钝化膜,其中,作为上述钒族元素的氧化物,包含选自由氧化钒、氧化铌及氧化钽组成的组中的2种或3种钒族元素的氧化物。
<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钝化膜,其是包含氧化铝的前体和选自由氧化钒的前体及氧化钽的前体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钒族元素的氧化物的前体的涂布型材料的热处理物。
<6>一种涂布型材料,其包含氧化铝的前体和选自由氧化钒的前体及氧化钽的前体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钒族元素的氧化物的前体,且用于具有硅基板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钝化膜的形成。
<7>一种太阳能电池元件,其具备:p型的硅基板、
形成于上述硅基板的受光面侧即第1面侧的n型的杂质扩散层、
形成于上述杂质扩散层上的第1电极、
形成于上述硅基板的与受光面侧相反的第2面侧、且具有开口部的钝化膜、和
形成于上述硅基板的第2面侧、且与上述硅基板的第2面侧通过上述钝化膜的开口部而电连接的第2电极,
上述钝化膜包含氧化铝和选自由氧化钒及氧化钽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钒族元素的氧化物。
<8>根据<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其具有形成于上述硅基板的第2面侧的一部分或全部上、且与上述硅基板相比以较高浓度添加了杂质的p型的杂质扩散层,
上述第2电极与上述p型的杂质扩散层通过上述钝化膜的开口部而电连接。
<9>一种太阳能电池元件,其具备:n型的硅基板、
形成于上述硅基板的受光面侧即第1面侧的p型的杂质扩散层、
形成于上述杂质扩散层上的第1电极、
形成于上述硅基板的与受光面侧相反的第2面侧、且具有开口部的钝化膜、和
形成于上述硅基板的第2面侧、且与上述硅基板的第2面侧通过上述钝化膜的开口部而电连接的第2电极,
上述钝化膜包含氧化铝和选自由氧化钒及氧化钽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钒族元素的氧化物。
<10>根据<9>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其具有形成于上述硅基板的第2面侧的一部分或全部上、且与上述硅基板相比以较高浓度添加了杂质的n型的杂质扩散层,
上述第2电极与上述n型的杂质扩散层通过上述钝化膜的开口部而电连接。
<11>根据<7>~<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其中,上述钝化膜的上述钒族元素的氧化物与上述氧化铝的质量比为30/70~90/10。
<12>根据<7>~<11>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其中,上述钝化膜的上述钒族元素的氧化物及上述氧化铝的总含有率为90%以上。
<13>根据<7>~<12>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其中,作为上述钒族元素的氧化物,包含选自由氧化钒、氧化铌、及氧化钽组成的组中的2种或3种钒族元素的氧化物。
<14>一种带钝化膜的硅基板,其具有:硅基板和
设置于上述硅基板上的整面或一部分上的<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用钝化膜。
根据上述的参考实施方式,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延长了硅基板的载流子寿命并且具有负的固定电荷的钝化膜。此外,能够提供用于实现该钝化膜的形成的涂布型材料。此外,能够实现使用该钝化膜的低成本且效率高的太阳能电池元件。此外,能够以低成本实现延长了硅基板的载流子寿命并且具有负的固定电荷的带钝化膜的硅基板。
本实施方式的钝化膜为用于硅太阳能电池元件的钝化膜,且包含氧化铝、和选自由氧化钒及氧化钽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钒族元素的氧化物。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改变钝化膜的组成,能够控制钝化膜所具有的固定电荷的量。其中,所谓钒族元素是周期表的第5族元素,是选自钒、铌及钽中的元素。
此外,钒族元素的氧化物与氧化铝的质量比为35/65~90/10从能够将负的固定电荷稳定化的观点出发是更优选的,进一步优选为50/50~90/10。
钝化膜中的钒族元素的氧化物与氧化铝的质量比可以通过能量分散型X射线分光法(EDX)、二次离子质量分析法(SIMS)及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量分析法(ICP-MS)进行测定。具体的测定条件例如在ICP-MS的情况下如下。将钝化膜溶解于酸或碱水溶液中,将该溶液制成雾状并导入Ar等离子体中,对激发的元素恢复基态时放出的光进行分光并测定波长及强度,由所得到的波长进行元素的定性,由所得到的强度进行定量。
钝化膜中的钒族元素的氧化物及氧化铝的总含有率优选为80质量%以上,从能够维持良好的特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90质量%以上。若钝化膜中的除钒族元素的氧化物及氧化铝以外的成分变多,则负的固定电荷的效果变大。
此外,钝化膜中,从膜质的提高及弹性模量的调整的观点出发,还可以包含除钒族元素的氧化物及氧化铝以外的成分作为有机成分。钝化膜中的有机成分的存在可以由元素分析及膜的FT-IR的测定进行确认。
作为上述钒族元素的氧化物,从获得更大的负的固定电荷的观点出发,优选选择氧化钒(V2O5)。
上述钝化膜还可以包含选自由氧化钒、氧化铌及氧化钽组成的组中的2种或3种钒族元素的氧化物作为钒族元素的氧化物。
上述钝化膜优选通过对涂布型材料进行热处理而获得,更优选通过将涂布型材料使用涂布法、印刷法进行成膜,之后利用热处理除去有机成分而获得。即,钝化膜也可以作为包含氧化铝前体及钒族元素的氧化物的前体的涂布型材料的热处理物而获得。涂布型材料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本实施方式的涂布型材料是用于具有硅基板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用的钝化膜中的涂布型材料,包含氧化铝的前体、和选自由氧化钒的前体及氧化钽的前体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钒族元素的氧化物的前体。作为涂布型材料所含有的钒族元素的氧化物的前体,从由涂布材料形成的钝化膜的负的固定电荷的观点出发,优选选择氧化钒(V2O5)的前体。涂布型材料也可以包含选自由氧化钒的前体、氧化铌的前体及氧化钽的前体组成的组中的2种或3种钒族元素的氧化物的前体作为钒族元素的氧化物的前体。
氧化铝前体只要是生成氧化铝的物质,则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作为氧化铝前体,从使氧化铝在硅基板上均匀地分散的方面、及化学稳定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有机系的氧化铝前体。作为有机系的氧化铝前体的例子,可列举出三异丙醇铝(结构式:Al(OCH(CH3)2)3)、(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SYM-AL04。
钒族元素的氧化物的前体只要是生成钒族元素的氧化物的物质,则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作为钒族元素的氧化物的前体,从使氧化铝在硅基板上均匀地分散的方面、及化学稳定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有机系的钒族元素的氧化物的前体。
作为有机系的氧化钒的前体的例子,可列举出氧化三乙醇钒(V)(结构式:VO(OC2H5)3、分子量:202.13)、(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V-02。作为有机系的氧化钽的前体的例子,可列举出甲醇钽(V)(结构式:Ta(OCH3)5、分子量:336.12)、(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Ta-10-P。作为有机系的氧化铌前体的例子,可列举出乙醇铌(V)(结构式:Nb(OC2H5)5、分子量:318.21)、(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Nb-05。
通过将包含有机系的钒族元素的氧化物的前体及有机系的氧化铝前体的涂布型材料使用涂布法或印刷法进行成膜,并利用其后的热处理除去有机成分,由此可以获得钝化膜。因此,结果是也可以为包含有机成分的钝化膜。钝化膜中的有机成分的含有率更优选为低于1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5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1质量%以下。
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光电转换装置)在硅基板的光电转换界面的附近具有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钝化膜(绝缘膜、保护绝缘膜)、即包含氧化铝和选自由氧化钒及氧化钽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钒族元素的氧化物的膜。通过包含氧化铝和选自由氧化钒及氧化钽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钒族元素的氧化物,能够延长硅基板的载流子寿命并且具有负的固定电荷,能够使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特性(光电转换效率)提高。
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结构说明及制法说明可以参照参考实施方式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结构说明及制法说明。
以下,参照本实施方式的参考实施例及参考比较例进行详细说明。
<作为钒族元素的氧化物使用氧化钒的情况>
[参考实施例2-1]
将3.0g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铝(Al2O3)的市售的有机金属薄膜涂布型材料[(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SYM-AL04、浓度2.3质量%]和6.0g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钒(V2O5)的市售的有机金属薄膜涂布型材料[(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V-02、浓度2质量%]混合,制备了作为涂布型材料的钝化材料(a2-1)。
将钝化材料(a2-1)旋转涂布到用浓度为0.49质量%的氢氟酸预先除去了自然氧化膜的725μm厚且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8Ω·cm~12Ω·cm)的单面,放置到热板上进行120℃、3分钟的预烘烤。之后,在氮气气氛下,进行700℃、30分钟的热处理(烧成),得到包含氧化铝及氧化钒的钝化膜[氧化钒/氧化铝=63/37(质量%)]。通过椭圆偏振计测定膜厚,结果为51nm。测定钝化膜的FT-IR,结果在1200cm-1附近见到极少的起因于烷基的峰。
接着,在上述的钝化膜上,隔着金属掩模,通过蒸镀形成多个直径为1mm的铝电极,制作MIS(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金属-绝缘体-半导体)结构的电容器。通过市售的探针及LCR计(HP公司、4275A)测定该电容器的静电容量的电压依赖性(C-V特性)。其结果判明,平带电压(Vfb)由理想值的-0.81V位移至+0.02V。由该位移量获知由钝化材料(a2-1)得到的钝化膜固定电荷密度(Nf)为-5.2×1011cm-2且显示负的固定电荷。
与上述同样地将钝化材料(a2-1)涂布到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的两面,进行预烘烤,在氮气气氛下,进行650℃、1小时的热处理(烧成),制作了硅基板的两面被钝化膜覆盖的样品。通过寿命测定装置(株式会社KOBELCO科研、RTA-540)测定该样品的载流子寿命。其结果是,载流子寿命为400μs。为了比较,将相同的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通过碘钝化法钝化后进行测定,结果载流子寿命为1100μs。此外,从样品的制作起14天后,再次测定载流子寿命,结果载流子寿命为380μs。由此获知,载流子寿命的降低(从400μs到380μs)变成-10%以内,载流子寿命的降低小。
由以上内容获知,将钝化材料(a2-1)进行热处理(烧成)而得到的钝化膜显示一定程度的钝化性能,显示负的固定电荷。
[参考实施例2-2]
与参考实施例2-1同样地将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铝(Al2O3)的市售的有机金属薄膜涂布型材料[(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SYM-AL04、浓度2.3质量%]与通过热处理可得到氧化钒(V2O5)的市售的有机金属薄膜涂布型材料[(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V-02、浓度2质量%]改变比率而混合,制备了表7所示的钝化材料(a2-2)~(a2-7)。
与参考实施例2-1同样地将钝化材料(a2-2)~(a2-7)分别涂布到p型的硅基板的单面上,并进行热处理(烧成)而制作了钝化膜。测定所得到的钝化膜的静电容量的电压依赖性,由其算出固定电荷密度。
进而,使用与参考实施例2-1同样地将钝化材料涂布到p型的硅基板的两面并进行热处理(烧成)而得到的样品,测定载流子寿命。
将所得到的结果汇总于表7中。此外,从样品的制作起14天后,再次测定载流子寿命,结果获知,载流子寿命的降低在使用了表7所示的钝化材料(a2-2)~(a2-7)的钝化膜中均为-10%以内,载流子寿命的降低小。
根据热处理(烧成)后的氧化钒/氧化铝的比率(质量比),为不同的结果,但关于钝化材料(a2-2)~(a2-7),由于在热处理(烧成)后均显示负的固定电荷,载流子寿命也显示一定程度的值,所以暗示了作为钝化膜发挥功能。由钝化材料(a2-2)~(a2-7)得到的钝化膜均稳定地显示负的固定电荷,获知作为p型的硅基板的钝化也可以适合使用。
[表7]
[参考实施例2-3]
将1.02g(0.010mol)作为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钒(V2O5)的化合物的市售的氧化三乙醇钒(V)(结构式:VO(OC2H5)3、分子量:202.13)和2.04g(0.010mol)作为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铝(Al2O3)的化合物的市售的三异丙醇铝(结构式:Al(OCH(CH3)2)3、分子量:204.25)溶解到60g环己烷中,制备了浓度为5质量%的钝化材料(b2-1)。
将钝化材料(b2-1)旋转涂布到用浓度为0.49质量%的氢氟酸预先除去了自然氧化膜的725μm厚且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8Ω·cm~12Ω·cm)的单面,在热板上进行120℃、3分钟的预烘烤。之后,在氮气气氛下,进行650℃、1小时的热处理(烧成),得到包含氧化铝及氧化钒的钝化膜。通过椭圆偏振计测定膜厚,结果为60nm。元素分析的结果获知为V/A1/C=64/33/3(质量%)。测定钝化膜的FT-IR,结果在1200cm-1附近见到极少的起因于烷基的峰。
接着,在上述的钝化膜上,隔着金属掩模,通过蒸镀形成多个直径为1mm的铝电极,制作MIS(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金属-绝缘体-半导体)结构的电容器。通过市售的探针及LCR计(HP公司、4275A)测定该电容器的静电容量的电压依赖性(C-V特性)。其结果判明,平带电压(Vfb)由理想值的-0.81V位移至+0.10V。由该位移量获知由钝化材料(b2-1)得到的钝化膜固定电荷密度(Nf)为-6.2×1011cm-2且显示负的固定电荷。
与上述同样地将钝化材料(b2-1)涂布到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的两面,进行预烘烤,在氮气气氛下,进行600℃、1小时的热处理(烧成),制作了硅基板的两面被钝化膜覆盖的样品。通过寿命测定装置(株式会社KOBELCO科研、RTA-540)对该样品的载流子寿命进行测定。其结果是,载流子寿命为400μs。为了比较,将相同的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通过碘钝化法钝化后进行测定,结果载流子寿命为1100μs。
由以上内容获知,将钝化材料(b2-1)进行热处理(烧成)而得到的钝化膜显示一定程度的钝化性能,显示负的固定电荷。
[参考实施例2-4]
将1.52g(0.0075mol)市售的氧化三乙醇钒(V)(结构式:VO(OC2H5)3、分子量:202.13)、1.02g(0.005mol)市售的三异丙醇铝(结构式:Al(OCH(CH3)2)3、分子量:204.25)和10g酚醛清漆树脂溶解于10g二乙二醇单丁基醚乙酸酯和10g环己烷中,制备了钝化材料(b2-2)。
将钝化材料(b2-2)旋转涂布到用浓度为0.49质量%的氢氟酸预先除去了自然氧化膜的725μm厚且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8Ω·cm~12Ω·cm)的单面,放置到热板上进行120℃、3分钟的预烘烤。之后,在氮气气氛下,进行650℃、1小时的加热,得到包含氧化铝及氧化钒的钝化膜。通过椭圆偏振计测定膜厚,结果为22nm。元素分析的结果获知为V/Al/C=71/22/7(质量%)。测定钝化膜的FT-IR,结果在1200cm-1附近见到极少的起因于烷基的峰。
接着,在上述的钝化膜上,隔着金属掩模,通过蒸镀形成多个直径为1mm的铝电极,制作MIS(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金属-绝缘体-半导体)结构的电容器。通过市售的探针及LCR计(HP公司、4275A)测定该电容器的静电容量的电压依赖性(C-V特性)。其结果判明,平带电压(Vfb)由理想值的-0.81V位移至+0.03V。由该位移量获知由钝化材料(b2-2)得到的钝化膜固定电荷密度(Nf)为-2.0×1011cm-2且显示负的固定电荷。
与上述同样地将钝化材料(b2-2)涂布到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的两面,进行预烘烤,在氮气气氛下,进行600℃、1小时的热处理(烧成),制作了硅基板的两面被钝化膜覆盖的样品。通过寿命测定装置(株式会社KOBELCO科研、RTA-540)对该样品的载流子寿命进行测定。其结果是,载流子寿命为170μs。为了比较,将相同的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通过碘钝化法钝化后进行测定,结果载流子寿命为1100μs。
由以上内容获知,钝化材料(b2-2)固化而成的钝化膜显示一定程度的钝化性能,显示负的固定电荷。
<作为钒族元素的氧化物使用氧化钽的情况>
[参考实施例2-5]
将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铝(Al2O3)的市售的有机金属薄膜涂布型材料[(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SYM-AL04、浓度2.3质量%]与通过热处理可得到氧化钽(Ta2O5)的市售的有机金属薄膜涂布型材料[(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Ta-10-P、浓度10质量%]改变比率而混合,制备了表8所示的钝化材料(c2-1)~(c2-6)。
将钝化材料(c2-1)~(c2-6)分别涂布到用浓度为0.49质量%的氢氟酸预先除去了自然氧化膜的725μm厚且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8Ω·cm~12Ω·cm)的单面,放置到热板上进行120℃、3分钟的预烘烤。之后,在氮气气氛下,进行700℃、30分钟的热处理(烧成),得到包含氧化铝及氧化钽的钝化膜。使用该钝化膜,测定静电容量的电压依赖性,由其算出固定电荷密度。
接着,将钝化材料(c2-1)~(c2-6)分别涂布到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的两面,进行预烘烤,在氮气气氛下,进行650℃、1小时的热处理(烧成),制作了硅基板的两面被钝化膜覆盖的样品。通过寿命测定装置(株式会社KOBELCO科研、RTA-540)对该样品的载流子寿命进行测定。
将所得到的结果汇总于表8中。此外,从样品的制作起14天后,再次测定载流子寿命,结果获知,载流子寿命的降低在使用了表8所示的钝化材料(c2-1)~(c2-6)的钝化膜中均为-10%以内,载流子寿命的降低小。
根据热处理(烧成)后的氧化钽/氧化铝的比率(质量比),为不同的结果,但关于钝化材料(c2-1)~(c2-6),由于在热处理(烧成)后均显示负的固定电荷,载流子寿命也显示一定程度的值,所以暗示了作为钝化膜发挥功能。
[表8]
[参考实施例2-6]
将1.18g(0.0025mol)作为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钽(Ta2O5)的化合物的市售的甲醇钽(V)(结构式:Ta(OCH3)5、分子量:336.12)和2.04g(0.010mol)作为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铝(Al2O3)的化合物的市售的三异丙醇铝(结构式:Al(OCH(CH3)2)3、分子量:204.25)溶解到60g环己烷中,制备了浓度5质量%的钝化材料(d2-1)。
将钝化材料(d2-1)旋转涂布到用浓度为0.49质量%的氢氟酸预先除去了自然氧化膜的725μm厚且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8Ω·cm~12Ω·cm)的单面,放置到热板上进行120℃、3分钟的预烘烤。之后,在氮气气氛下,进行700℃、1小时的加热,得到包含氧化铝及氧化钽的钝化膜。通过椭圆偏振计测定膜厚,结果为40nm。元素分析的结果获知为Ta/Al/C=75/22/3(wt%)。测定钝化膜的FT-IR,结果在1200cm-1附近见到极少的起因于烷基的峰。
接着,在上述的钝化膜上,隔着金属掩模,通过蒸镀形成多个直径为1mm的铝电极,制作MIS(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金属-绝缘体-半导体)结构的电容器。通过市售的探针及LCR计(HP公司、4275A)测定该电容器的静电容量的电压依赖性(C-V特性)。其结果判明,平带电压(Vfb)由理想值的-0.81V位移至-0.30V。由该位移量获知,由钝化材料(d2-1)得到的钝化膜固定电荷密度(Nf)为-6.2×1010cm-2且显示负的固定电荷。
与上述同样地将钝化材料(d2-1)涂布到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的两面,进行预烘烤,在氮气气氛下,进行600℃、1小时的热处理(烧成),制作了硅基板的两面被钝化膜覆盖的样品。通过寿命测定装置(株式会社KOBELCO科研、RTA-540)对该样品的载流子寿命进行测定。其结果是,载流子寿命为610μs。为了比较,将相同的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通过碘钝化法钝化后进行测定,结果载流子寿命为1100μs。
由以上内容获知,将钝化材料(d2-1)进行热处理而得到的钝化膜显示一定程度的钝化性能,显示负的固定电荷。
[参考实施例2-7]
将1.18g(0.005mol)作为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钽(Ta2O5)的化合物的市售的甲醇钽(V)(结构式:Ta(OCH3)5、分子量:336.12)、1.02g(0.005mol)作为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铝(Al2O3)的化合物的市售的三异丙醇铝(结构式:Al(OCH(CH3)2)3、分子量:204.25)和10g酚醛清漆树脂溶解到10g二乙二醇单丁基醚乙酸酯与10g环己烷的混合物中,制备了钝化材料(d2-2)。
将钝化材料(d2-2)旋转涂布到用浓度为0.49质量%的氢氟酸预先除去了自然氧化膜的725μm厚且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8Ω·cm~12Ω·cm)的单面,在热板上进行120℃、3分钟的预烘烤。之后,在氮气气氛下,进行650℃、1小时的加热,得到包含氧化铝及氧化钽的钝化膜。通过椭圆偏振计测定膜厚,结果为18nm。元素分析的结果获知为Ta/Al/C=72/20/8(wt%)。测定钝化膜的FT-IR,结果在1200cm-1附近见到极少的起因于烷基的峰。
接着,在上述的钝化膜上,隔着金属掩模,通过蒸镀形成多个直径为1mm的铝电极,制作MIS(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金属-绝缘体-半导体)结构的电容器。通过市售的探针及LCR计(HP公司、4275A)测定该电容器的静电容量的电压依赖性(C-V特性)。其结果判明,平带电压(Vfb)由理想值的-0.81V位移至-0.43V。由该位移量获知,由钝化材料(d-2)得到的钝化膜固定电荷密度(Nf)为-5.5×1010cm-2且显示负的固定电荷。
与上述同样地将钝化材料(d2-2)涂布到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的两面,进行预烘烤,在氮气气氛下,进行600℃、1小时的热处理(烧成),制作了硅基板的两面被钝化膜覆盖的样品。通过寿命测定装置(株式会社KOBELCO科研、RTA-540)对该样品的载流子寿命进行测定。其结果是,载流子寿命为250μs。为了比较,将相同的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通过碘钝化法钝化后进行测定,结果载流子寿命为1100μs。
由以上内容获知,将钝化材料(d2-2)进行热处理(烧成)而得到的钝化膜显示一定程度的钝化性能,显示负的固定电荷。
<使用2种以上的钒族元素的氧化物的情况>
[参考实施例2-8]
将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铝(Al2O3)的市售的有机金属薄膜涂布型材料[(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SYM-AL04、浓度为2.3质量%]、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钒(V2O5)的市售的有机金属薄膜涂布型材料[(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V-02、浓度2质量%]、及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钽(Ta2O5)的市售的有机金属薄膜涂布型材料[(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Ta-10-P、浓度为10质量%]混合,制备了作为涂布型材料的钝化材料(e2-1)(参照表9)。
将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铝(Al2O3)的市售的有机金属薄膜涂布型材料[(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SYM-AL04、浓度2.3质量%]、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钒(V2O5)的市售的有机金属薄膜涂布型材料[(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V-02、浓度2质量%]、及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铌(Nb2O5)的市售的有机金属薄膜涂布型材料[(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Nb-05、浓度5质量%]混合,制备了作为涂布型材料的钝化材料(e2-2)(参照表9)。
将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铝(Al2O3)的市售的有机金属薄膜涂布型材料[(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SYM-AL04、浓度2.3质量%]、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钽(Ta2O5)的市售的有机金属薄膜涂布型材料[(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Ta-10-P、浓度10质量%]、及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铌(Nb2O5)的市售的有机金属薄膜涂布型材料[(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Nb-05、浓度5质量%]混合,制备了作为涂布型材料的钝化材料(e2-3)(参照表9)。
将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铝(Al2O3)的市售的有机金属薄膜涂布型材料[(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SYM-AL04、浓度2.3质量%]、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钒(V2O5)的市售的有机金属薄膜涂布型材料[(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V-02、浓度2质量%]、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钽(Ta2O5)的市售的有机金属薄膜涂布型材料[(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Ta-10-P、浓度10质量%]、及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铌(Nb2O5)的市售的有机金属薄膜涂布型材料[(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Nb-05、浓度5质量%]混合,制备了作为涂布型材料的钝化材料(e2-4)(参照表9)。
将钝化材料(e2-1)~(e2-4)分别与参考实施例2-1同样地旋转涂布到用浓度为0.49质量%的氢氟酸预先除去了自然氧化膜的725μm厚且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8Ω·cm~12Ω·cm)的单面,放置到热板上进行120℃、3分钟的预烘烤。之后,在氮气气氛下,进行650℃、1小时的热处理(烧成),得到包含氧化铝和2种以上的钒族元素的氧化物的钝化膜。
使用上述得到的钝化膜,测定静电容量的电压依赖性,由其算出固定电荷密度。
接着,将钝化材料(e2-1)~(e2-4)分别涂布到8英寸的p型的硅基板的两面,进行预烘烤,在氮气气氛下,进行650℃、1小时的热处理(烧成),制作了硅基板的两面被钝化膜覆盖的样品。通过寿命测定装置(株式会社KOBELCO科研、RTA-540)对该样品的载流子寿命进行测定。
将所得到的结果汇总于表9中。
根据热处理(烧成)后的2种以上的钒族元素的氧化物与氧化铝的比率(质量比),为不同的结果,但关于使用了钝化材料(e2-1)~(e2-4)的钝化膜,由于在热处理(烧成)后均显示负的固定电荷,载流子寿命也显示一定程度的值,所以暗示了作为钝化膜发挥功能。
[表9]
[参考实施例2-9]
与参考实施例2-1同样地将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铝(Al2O3)的市售的有机金属薄膜涂布型材料[(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SYM-AL04、浓度2.3质量%]、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钒(V2O5)的市售的有机金属薄膜涂布型材料[(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V-02、浓度2质量%]、或通过热处理(烧成)可得到氧化钽(Ta2O5)的市售的有机金属薄膜涂布型材料[(株)高纯度化学研究所、Ta-10-P、浓度10质量%]混合,制备了作为涂布型材料的钝化材料(f2-1)~(f2-8)(参照表10)。
此外,制备了单独使用氧化铝的钝化材料(f2-9)(参照表10)。
与参考实施例2-1同样地将钝化材料(f2-1)~(f2-9)分别涂布到p型的硅基板的单面上,之后,进行热处理(烧成),制作钝化膜,使用其测定静电容量的电压依赖性,由其算出固定电荷密度。
进而,使用与参考实施例2-1同样地将钝化材料(f2-1)~(f2-9)分别涂布到p型的硅基板的两面并进行热处理(烧成)而得到的样品,测定载流子寿命。将所得到的结果汇总于表10中。
如表10所示的那样,可以确认钝化材料中的氧化铝/氧化钒或氧化钽为90/10及80/20时,固定电荷密度的值不均较大,无法稳定地得到负的固定电荷密度,但通过使用氧化铝和氧化铌,能够实现负的固定电荷密度。使用氧化铝/氧化钒或氧化钽为90/10及80/20的钝化材料通过CV法进行测定时,由于根据情况成为显示正的固定电荷的钝化膜,所以判断达不到稳定地显示负的固定电荷。另外,显示正的固定电荷的钝化膜能够作为n型的硅基板的钝化膜使用。另一方面,就氧化铝达到100质量%的钝化材料(f2-9)而言,无法得到负的固定电荷密度。
[表10]
[参考实施例2-10]
作为硅基板101,使用以硼作为掺杂剂的单晶硅基板,制作图14所示的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对硅基板101的表面进行纹理处理后,将涂布型的磷扩散材料仅涂布到受光面侧,通过热处理形成扩散层102(磷扩散层)。之后,将涂布型的磷扩散材料用稀氢氟酸除去。
接着,在受光面侧,作为受光面防反射膜103,通过等离子体CVD形成SiN膜。之后,将参考实施例2-1中制备的钝化材料(a2-1)通过喷墨法涂布到硅基板101的背面侧的除接触区域(开口部OA)以外的区域。之后,进行热处理,形成具有开口部OA的钝化膜107。此外,作为钝化膜107,还另外制作了使用参考实施例2-5中制备的钝化材料(c2-1)的样品。
接着,在形成于硅基板101的受光面侧的受光面防反射膜103(SiN膜)上,以规定的副栅线电极及主栅线电极的形状丝网印刷以银作为主要成分的糊剂。在背面侧,整面地丝网印刷以铝作为主要成分的糊剂。之后,在850℃下进行热处理(烧通),形成电极(第1电极105及第2电极106),并且使铝扩散至背面的开口部OA的部分,形成BSF层104,形成图14所示的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元件。
另外,这里,关于受光面的银电极的形成,记载了对SiN膜不进行开孔的烧通工序,但也可以在SiN膜中首先通过蚀刻等形成开口部OA,之后形成银电极。
为了比较,在上述制作工序中,没有进行钝化膜107的形成,在背面侧的整面印刷铝糊剂,整面地形成与BSF层104对应的p+层114及与第2电极对应的电极116,形成图11的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对这些太阳能电池元件,进行特性评价(短路电流、开路电压、曲线因子及转换效率)。特性评价依据JIS-C-8913(2005年度)及JIS-C-8914(2005年度)进行测定。将其结果示于表11中。
由表11判明,具有钝化膜107的太阳能电池元件与不具有钝化膜107的太阳电子元件进行比较的话,短路电流及开路电压均增加,转换效率(光电转换效率)最大提高0.6%。
[表11]
日本专利申请第2012-160336号、第2012-218389号、第2013-011934号、第2013-040153号及第2013-103570号的公开内容其整体通过参照纳入本说明书中。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全部文献、专利申请、及技术标准与具体且分别记载各个文献、专利申请、及技术标准通过参照纳入的情况相同程度地通过参照纳入本说明书中。

Claims (10)

1.一种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其含有下述通式(I)所表示的化合物和树脂,
M(OR1)m   (I)
式中,M包含选自由Nb、Ta、V、Y及Hf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金属元素;R1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或碳原子数为6~14的芳基;m表示1~5的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其还含有下述通式(II)所表示的化合物,
式中,R2分别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n表示0~3的整数;X2及X3分别独立地表示氧原子或亚甲基;R3、R4及R5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其中,所述树脂的含有率为0.1质量%~50质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其中,所述通式(II)中,R2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其中,所述通式(II)中,n为1~3的整数,R5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
6.一种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其具有:
半导体基板、和
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基板上的整面或一部分上的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热处理物即钝化层。
7.一种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制造方法,其具有以下工序:
在半导体基板上的整面或一部分上赋予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而形成组合物层的工序;和
对所述组合物层进行热处理而形成钝化层的工序。
8.一种太阳能电池元件,其具有:
p型层及n型层进行pn接合而成的半导体基板、
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基板上的整面或一部分上的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的热处理物即钝化层、和
配置于选自由所述p型层及所述n型层组成的组中的1个以上的层上的电极。
9.一种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其具有以下工序:
在具有p型层及n型层接合而成的pn结、且在选自由所述p型层及所述n型层组成的组中的1个以上的层上具有电极的半导体基板的、具有所述电极的面的一个或两个面上,赋予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而形成组合物层的工序;和
对所述组合物层进行热处理而形成钝化层的工序。
10.一种太阳能电池,其具有:
权利要求8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元件、和
配置于所述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电极上的布线材料。
CN201380038010.8A 2012-07-19 2013-07-19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元件、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 Pending CN10447171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0336 2012-07-19
JP2012-160336 2012-07-19
JP2012-218389 2012-09-28
JP2012218389 2012-09-28
JP2013011934 2013-01-25
JP2013-011934 2013-01-25
JP2013-040153 2013-02-28
JP2013040153 2013-02-28
JP2013-103570 2013-05-15
JP2013103570 2013-05-15
PCT/JP2013/069700 WO2014014110A1 (ja) 2012-07-19 2013-07-19 パッシベーション層形成用組成物、パッシベーション層付半導体基板、パッシベーション層付半導体基板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素子、太陽電池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太陽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71717A true CN104471717A (zh) 2015-03-25

Family

ID=49948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8010.8A Pending CN104471717A (zh) 2012-07-19 2013-07-19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元件、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20150228812A1 (zh)
EP (1) EP2876670A4 (zh)
JP (1) JPWO2014014110A1 (zh)
KR (1) KR20150036454A (zh)
CN (1) CN104471717A (zh)
TW (1) TW201408675A (zh)
WO (1) WO20140141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14108A1 (ja) * 2012-07-19 2014-01-23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パッシベーション層形成用組成物、パッシベーション層付半導体基板、パッシベーション層付半導体基板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素子、太陽電池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太陽電池
CN103811591B (zh) * 2014-02-27 2016-10-0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接触式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方法
CN106471626A (zh) * 2014-07-04 2017-03-01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带钝化层半导体基板及制法、太阳能电池元件及制法及太阳能电池
WO2016002902A1 (ja) * 2014-07-04 2016-01-07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パッシベーション層形成用組成物の製造方法、パッシベーション層付半導体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太陽電池
US9882153B2 (en) * 2015-06-25 2018-01-3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Organic monolayer passivation and silicon heterojunction photovoltaic devices using the same
WO2017061617A1 (ja) * 2015-10-07 2017-04-13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パッシベーション層形成用組成物、パッシベーション層付半導体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太陽電池
US10014423B2 (en) * 2016-09-30 2018-07-0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halcogen back surface field layer
US10658190B2 (en) * 2018-09-24 2020-05-1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Extreme ultraviolet lithography patterning with directional depositio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43591A (en) * 1989-08-18 1998-12-01 Hitachi, Ltd. Polymeric metal oxide materials and their formation and use
JP2000294817A (ja) * 1999-04-09 2000-10-2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ル用表面保護シ−ト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し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ル
JP2011151370A (ja) * 2009-12-25 2011-08-04 Ricoh Co Ltd 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半導体メモリ、表示素子、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US20110201188A1 (en) * 2010-02-18 2011-08-18 Varian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ssociates, Inc. Self-aligned ion implantation for ibc solar cell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28260A (en) * 1981-01-23 1982-05-04 Solarex Corporation Method for applying antireflective coating on solar cell
US4411703A (en) * 1981-01-23 1983-10-25 Solarex Corporation Composition for applying antireflective coating on solar cell
US4496398A (en) * 1982-01-20 1985-01-29 Solarex Corporation Antireflective coating composition
JPS63227593A (ja) 1987-03-17 1988-09-21 Hakusui Kagaku Kogyo Kk 金属アルコキシド溶液の製造方法
JP2831431B2 (ja) 1990-04-10 1998-12-0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エナジー 高純度金属アルコキサイドの製造方法
JP3107287B2 (ja) 1996-03-25 2000-11-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太陽電池
US6506499B1 (en) * 1996-11-04 2003-01-14 The Boeing Company Silicon-yttrium sol coating of metals
JP2004006565A (ja) 2002-04-16 2004-01-08 Sharp Corp 太陽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359532A (ja) * 2003-04-09 2004-12-24 Jsr Corp タンタル酸化物膜形成用組成物、タンタル酸化物膜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50214556A1 (en) * 2004-02-20 2005-09-2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Organic-inorganic composite composition, plastic substrate, gas barrier laminate film,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JP4767110B2 (ja) 2006-06-30 2011-09-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および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08019285A (ja) * 2006-07-10 2008-01-31 Sekisui Chem Co Ltd 金属含有ポリマーの製造方法、金属含有ポリマー、感光性樹脂組成物及び半導体素子
KR101528382B1 (ko) * 2007-10-17 2015-06-12 헤레우스 프레셔스 메탈즈 노스 아메리카 콘쇼호켄 엘엘씨 단면 후면 컨택 태양 전지용 유전성 코팅물
KR100980270B1 (ko) * 2008-07-31 2010-09-07 한국과학기술원 Led 봉지용 실록산 수지
KR101259887B1 (ko) * 2009-08-04 2013-05-02 한국과학기술원 광학용 투명 실록산 수지 조성물
JP5899615B2 (ja) * 2010-03-18 2016-04-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絶縁膜の製造方法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2160336A (ja) 2011-01-31 2012-08-23 Toshiba Corp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とその運転方法
CN103403906A (zh) * 2011-02-03 2013-11-20 默克专利股份有限公司 光伏电池
JP5694836B2 (ja) 2011-04-13 2015-04-01 パイロットインキ株式会社 熱変色性筆記具
JP2013011934A (ja) 2011-06-28 2013-01-17 Casio Comput Co Ltd 売上データ処理装置及び売上データ処理システム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5936319B2 (ja) 2011-08-19 2016-06-22 株式会社マンダム 多剤式毛髪処理剤、並びに該処理剤による毛髪処理方法
JP5779480B2 (ja) 2011-11-11 2015-09-16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アクチュエーター及び車輌用前照灯
TWI587528B (zh) * 2012-07-19 2017-06-11 日立化成股份有限公司 鈍化膜、塗佈型材料、太陽電池元件及帶有鈍化膜的矽基板
WO2014014108A1 (ja) * 2012-07-19 2014-01-23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パッシベーション層形成用組成物、パッシベーション層付半導体基板、パッシベーション層付半導体基板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素子、太陽電池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太陽電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43591A (en) * 1989-08-18 1998-12-01 Hitachi, Ltd. Polymeric metal oxide materials and their formation and use
JP2000294817A (ja) * 1999-04-09 2000-10-2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ル用表面保護シ−ト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し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ル
JP2011151370A (ja) * 2009-12-25 2011-08-04 Ricoh Co Ltd 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半導体メモリ、表示素子、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US20110201188A1 (en) * 2010-02-18 2011-08-18 Varian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ssociates, Inc. Self-aligned ion implantation for ibc solar cell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8675A (zh) 2014-03-01
WO2014014110A9 (ja) 2014-07-10
EP2876670A4 (en) 2016-03-02
JPWO2014014110A1 (ja) 2016-07-07
EP2876670A1 (en) 2015-05-27
KR20150036454A (ko) 2015-04-07
US20160211389A1 (en) 2016-07-21
US20150228812A1 (en) 2015-08-13
WO2014014110A1 (ja) 2014-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71717A (zh)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元件、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
CN104488089A (zh)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元件、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
CN104488088B (zh) 太阳能电池元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太阳能电池模块
CN104471720A (zh)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元件、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
CN104471715B (zh)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元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太阳能电池
JP6350278B2 (ja) 太陽電池素子、太陽電池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4428901B (zh) 太阳能电池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TWI624958B (zh) 帶有鈍化膜的半導體基板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太陽電池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N104508830A (zh)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的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元件、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
CN104508831B (zh) 太阳能电池元件、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太阳能电池模块
CN106471626A (zh) 钝化层形成用组合物、带钝化层半导体基板及制法、太阳能电池元件及制法及太阳能电池
TWI621623B (zh) 鈍化層形成用組成物、帶有鈍化層的半導體基板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太陽電池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CN104488070A (zh) 带钝化层的半导体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