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28720A - 显影盒 - Google Patents

显影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28720A
CN104428720A CN201280074600.1A CN201280074600A CN104428720A CN 104428720 A CN104428720 A CN 104428720A CN 201280074600 A CN201280074600 A CN 201280074600A CN 104428720 A CN104428720 A CN 1044287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ly
electrod assembly
electrode
roll shaft
delevoping cartri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460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28720B (zh
Inventor
藤井康雅
铃木务
五十岚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4287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87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287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87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65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potential of the developing electrod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6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to the apparatus, electrical connectors, power supp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52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developer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在与供给辊轴(A2)电连接的供给电极(61)设置有外嵌(从供给辊轴(A2)的径向外侧嵌合)于供给辊轴(A2)的供给辊轴插通部(65),该供给电极(61)构成为当与主体侧供给电极(117)接触时随着向供给辊(33)的轴线方向(左右方向)移动而向供给辊轴(A2)的径向(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显影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于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盒。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作为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公知地构成为使用于向感光体供给显影剂的显影盒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装卸的结构。
作为这种显影盒,例如提出了一种显影器,该显影器具备:显影辊,承载调色剂;供给辊,向显影辊供给调色剂;以及套管部件,该套管部件被覆显影辊的显影辊轴以及供给辊的供给辊轴,并将它们电连接。
该显影盒在安装到具有感光鼓的鼓盒的状态下安装于主体外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722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显影盒中,在显影盒安装于鼓盒时,套管部件中的被覆显影辊轴的端部的部分相对于鼓盒的辊轴承受部嵌合并固定位置。
并且,在显影盒安装于装置主体时,装置主体的显影辊触点从显影辊的轴向的外侧与相对于鼓盒固定位置的套管部件(被覆显影辊轴的端部的部分)接触。
因此,虽然能够确保装置主体的显影辊触点和套管部件的电连接,但另一方面,存在套管部件相对于显影辊轴的追随性变差的情况。
当套管部件相对于显影辊轴的追随性时,存在套管部件和显影辊轴或供给辊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降低的可能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影盒,能够切实地提高电极部件和旋转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1)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影盒,包括:框体,用于容纳显影剂;旋转体,具有旋转轴,该旋转体构成为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构成为承载显影剂;以及电极部件,构成为与旋转体电连接。
电极部件从与旋转轴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被覆旋转轴的至少一部分。另外,电极部件在轴线方向上与框体相对配置,并且电极部件构成为随着朝向轴线方向的移动而在正交方向移动。
根据这种结构,在通过与外部电极的接触等而使电极部件向轴线方向移动时,能够使从正交方向被覆旋转轴的电极部件在正交方向移动。
因此,在使电极部件向轴线方向移动时,能够使电极部件从正交方向切实地与旋转轴接触。
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电极部件和旋转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2)另外,也可以是,在电极部件及框体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倾斜面,该倾斜面用于使电极部件随着电极部件朝向轴线方向的移动而在正交方向移动。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利用倾斜面这样简单的结构将电极部件朝向轴线方向的移动改变成朝向正交方向的移动。
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使电极部件向正交方向移动并使电极部件与旋转轴接触。
(3)另外,也可以是,倾斜面形成于电极部件中的与框体相对的第一端部。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通过外部的电极等和电极部件的接触而使电极部件沿着倾斜面切实地移动。
因此,能够使电极部件切实地向正交方向移动。
(4)另外,也可以是,倾斜面形成于框体中的与电极部件相对的第二端部。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通过外部的电极等和电极部件的接触而使电极部件沿着设置于框体的倾斜面切实地移动。
因此,能够使电极部件切实地向正交方向移动。
(5)另外,也可以是,电极部件包括:插通部,构成为供旋转轴能够旋转地插通;接触部,与插通部(65)在正交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并构成为与外部的电极接触;以及连接部,连接插通部和接触部。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电极部件在轴线方向上随着向从电极部件朝向框体的第一方向的移动,使接触部以从旋转轴分离的方式移动。
根据这种结构,与接触部以靠近旋转轴的方式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连接部沿轴线方向歪斜。
因此,能够切实地使电极部件的移动方向与插通部相对于旋转轴的接触方向一致。
其结果是,能够更切实地使插通部与旋转轴接触。
(6)另外,也可以是,在接触部中的与框体相反的一侧的第三端部形成有以与外部的电极接触的方式构成的接触面。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外部的电极从与框体相反的一侧与接触部接触。
因此,利用外部的电极向接触部的接触,能够使电极部件向朝向框体的第一方向移动。
(7)另外,也可以是,在接触部,以与接触面连续并向第一方向倾斜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将外部的电极向接触面引导的引导面。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通过引导面的引导使外部的电极顺畅地与接触面接触。
(8)另外,也可以是,在接触部中的与框体相对的部分形成有用于使电极部件随着电极部件向轴线方向的移动而在正交方向移动的倾斜面。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更切实地将外部的电极相对于接触部的按压力传递到框体。
因此,能够使电极部件更切实地向第一方向移动。
(9)而且,也可以是,本发明的显影盒还具备与插通部的第一方向相对配置的弹性部件。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通过弹性部件的弹力而始终对插通部向第二方向施力。
因此,能够使向第一方向移动后的电极部件向第二方向弹性复原。
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从第二方向接触电极部件。
(10)另外,也可以是,本发明的显影盒还具备按压部件,该按压部件在与第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上与插通部相对配置,克服弹性部件的弹力并将插通部向第一方向按压。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在弹性部件和按压部件之间弹性地支撑电极部件。
因此,能够使电极部件顺畅地向轴线方向以及正交方向移动。
其结果是,能够兼顾插通部相对于旋转轴的追随性和插通部与旋转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11)另外,也可以是,电极部件相对于框体具有间隙地被固定。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电极部件在正交方向移动电极部件相对于框体的间隙的量。
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电极部件向正交方向移动。
(12)另外,也可以是,电极部件构成为在轴线方向上的可动距离比在正交方向上的可动距离大。
根据这种结构,当电极部件沿轴线方向移动时,必然在正交方向移动正交方向上的可动距离的量。
因此,在使电极部件在轴线方向上的可动距离的范围内移动时,必然能够使电极部件与旋转轴抵接。
其结果是,能够更切实地使电极部件与旋转轴接触。
(13)另外,也可以是,在电极部件及框体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用于引导电极部件向正交方向的移动的引导部。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通过引导部使电极部件更顺畅地向正交方向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显影盒,能够提高电极部件和旋转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安装有本发明的显影盒的打印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中央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显影盒的右侧视图。
图3是从图2所示的显影盒的供电单元的右后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盒框架的右侧视图。
图5是从图3所示的供给电极的左上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图5所示的盒框架组装有供给电极的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7是表示在图6所示的盒框架组装有轴承部件的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8是图2所示的显影盒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处理盒相对于主体外壳的安装动作的说明图,表示处理盒的相对于主体外壳的安装完成的状态。
图10是用于说明处理盒相对于主体外壳的安装完成的状态下的电极部件的位置的说明图。
图11是用于说明供给电极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打印机
如图1所示,打印机1具有大致箱形状的主体外壳2。
而且,打印机1在主体外壳2内具备用于供给纸张S的供纸部3以及用于在所供给的纸张S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4。
而且,对于打印机1,在提及方向的情况下,以打印机1沿水平方向载置时的方向为基准,具体地说,以图1中所示的方向箭头为基准。
(1):主体外壳
在主体外壳2形成有用于装卸处理盒15(后述)的盒开口部5和用于导入纸张S的纸张开口部6。
盒开口部5在主体外壳2的上端部沿上下方向贯通形成。
纸张开口部6在主体外壳2的前端部的下端部沿前后方向贯通形成。
而且,在主体外壳2的上端部设置有顶罩7,在其前端部设置有供纸罩8。在顶盖7设置有用于排出纸张S的排纸托盘41。
顶盖7被设置成能够以其后端部为支点在封闭盒开口部5的封闭位置和敞开盒开口部5的敞开位置摆动(移动)。
供纸盖8被设置成能够以其下端部为支点在封闭纸张开口部6的第一位置和敞开纸张开口部6的第二位置摆动(移动)。
(2)供纸部
供纸部3具备设置于主体外壳2的底部的纸张载置部9。
纸张载置部9经由纸张开口部6与主体外壳2的外部连通。
并且,在供纸盖8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纸张S的前侧部分堆叠在供纸盖8的上表面且其后侧部分经由纸张开口部6堆叠于纸张载置部9内。
而且,供纸部3具备:拾取辊11,其配置在纸张载置部9的后端部上侧;供纸辊12,其配置于拾取辊11的后侧;供纸垫13,其相对配置在供纸盖12的后下侧;以及供纸通路14,其从供纸垫13的后端部连续地向上方延伸。
(3)图像形成部
图像形成部4具备处理盒15、扫描单元16和定影单元17。
(3-1)处理盒
处理盒15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2装卸,其在供纸部3的后侧部分的上侧安装于主体外壳2。
处理盒15具备:鼓盒18,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2装卸;以及显影盒19,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该鼓盒18装卸。
鼓盒18具备感光鼓20、转印辊21和有栅极网电晕型(スコロトロン型)带电器22。
感光鼓20形成为在左右方向(轴线方向)上长度长的大致圆筒形状,并且能够旋转地设置于鼓盒18的后侧部分。另外,感光鼓20具备沿其中心轴线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鼓轴A3。感光鼓20在鼓轴A3的左右方向两端部分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鼓盒18的左右方向的侧壁。鼓轴A3的左右方向端部以贯通鼓盒18的侧壁的方式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
转印辊21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其从后侧压接于感光鼓20。
详细地说,转印辊21以其中心轴线位于比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稍靠下侧方式配置于感光鼓20的后侧。另外,转印辊21的下端缘配置成比感光鼓20的下端缘靠上侧。具体地说,连接转印辊21的中心轴线和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的虚拟的线段(未图示)与沿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的虚拟的直线(未图示)所形成的锐角的角度为大约3°。因此,转印辊21对感光鼓20压接的压力(转印压力)不受转印辊21的自重的影响。
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在感光鼓20的前上侧。
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相对于转印辊21在感光鼓20的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详细地说,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配置成连接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和转印辊21的中心轴线的虚拟的线段(未图示)与连接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和带电线23(后述)的虚拟的线段(未图示)所形成的角的角度为大约120°。
而且,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具备带电线23和栅极24。
带电线23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拉伸设置,并且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在感光鼓20的前上侧。
栅极24形成为朝向前上侧敞开的侧视大致“コ”字形状,并且设置成从后下侧围绕带电线23。
显影盒19配置在感光鼓20的前下侧,并且具备作为框体的一例的显影框架25。
在显影框架25内前后排列地形成有调色剂容纳室26和显影室27。调色剂容纳室26和显影室27形成为其容积彼此大致相同,并且通过连通口28连通。
在调色剂容纳室26容纳调色剂(显影剂),在其前后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分设置有搅拌器29。即,搅拌器29配置得比感光鼓20靠下侧。
在显影室27,在下壁46(后述)的上表面形成有供给辊槽30、显影辊相对面31和下膜粘贴面32。
供给辊槽30为沿着供给辊33(后述)的周面的大致半圆形状,其以朝向后下方凹陷的方式形成。
显影辊相对面31为沿着显影辊34(后述)的周面的大致圆弧形状,其形成为从供给辊槽30的后端部连续地向后上侧延伸。
下膜粘贴面32以从显影辊相对面31的后端部连续地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即,下膜粘贴面32配置得比显影辊相对面31靠上侧。
而且,下膜粘贴面32相对于感光鼓20的下侧部分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在向上下方向投影时,配置成与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重叠。
而且,在显影室27设置有作为旋转体(能够承载显影剂的旋转体)的一例的供给辊33、显影辊34、层厚限制刮刀35以及下膜36。
供给辊33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并以其下侧部分配置于供给辊槽30内的方式设置于显影室27的前侧部分。供给辊33能够以其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旋转。由此,供给辊33配置在调色剂容纳室26的后侧,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与调色剂容纳室26大致相同的高度(比调色剂容纳室26稍靠上侧)。
显影辊34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并且以其下侧部分的周面与显影辊相对面31彼此隔开间隔地相对的方式设置于显影室27的后侧部分。显影辊34能够以其中心轴线(旋转轴线)为旋转中心旋转。
而且,显影辊34从后上侧与供给辊33接触,并以其上侧和后侧部分从显影室27露出的方式设置,并且从前下侧与供给辊20接触。即,显影辊34配置于供给辊33的后上侧,并且配置于感光鼓20的前下侧。并且,供给辊33的中心轴线、显影辊34的中心轴线和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位于沿着感光鼓20的径向的大致同一直线上。
另外,显影辊34相对于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在感光鼓20的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详细地说,显影辊34配置成连接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和带电线23的虚拟的线段(未图示)与连接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和显影辊34的中心轴线的虚拟的线段(未图示)所形成的角的角度为大约120°。即,显影辊34、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和转印辊21各自在感光鼓20的周向隔开大致相等间隔地配置。
层厚限制刮刀35的上端部固定在显影室27的上壁的后端部,其下端部从前侧与显影辊34接触。
下膜36的后侧部分固定于下膜粘贴面32,其前端部在显影辊相对面31的上侧与显影辊34的周面接触。
(3-2)扫描单元
扫描单元16在处理盒15的前侧与感光鼓20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
扫描单元16基于图像数据向感光鼓20射出激光束L,使感光鼓20的周面曝光。
详细地说,激光束L从扫描单元16向后侧射出,使感光鼓20的前端部的周面曝光。即,感光鼓20曝光的曝光点(感光鼓20的前端部的周面)相对于感光鼓20的中心轴线设定于与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接触的压印点相反的一侧。
此时,显影盒19配置得比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靠下侧,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配置得比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靠上侧。
另外,在与扫描单元16和感光鼓20之间对应的主体外壳2的内侧面设置有对处理盒15的装卸进行引导的引导部37。并且,在处理盒15从主体外壳2分离时,通过处理盒15由引导部37引导,从而安装于鼓盒18的显影盒19从下侧朝向上侧通过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
此时,设置于处理盒15的各种辊(转印辊21、供给辊33和显影辊34)也从下侧朝向上侧通过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
(3-3)定影单元
定影单元17配置在鼓盒18的后侧部分的上侧。详细地说,定影单元17具备:加热辊38,其配置在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的上侧;以及加压辊39,其从后上侧压接于加热辊38。
即,加热辊38配置在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的栅极24的上端部(敞开侧端部)附近。
(4)图像形成动作
显影盒19的调色剂容纳室26的调色剂通过搅拌器29的旋转而经由连通口28供给到供给辊33,进而供给到显影辊34,在供给辊33和显影辊34之间通过摩擦带上正极性的电。
供给到显影辊34的调色剂随着显影辊34的旋转而被层厚限制刮刀35限制厚度,并作为一定厚度的薄层被承载于显影辊34的表面。
另一方面,感光鼓20的表面在通过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而同样地带电之后,通过扫描单元16而被曝光。由此,在感光鼓20的周面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影。接着,承载于显影辊34的调色剂供给到感光鼓20的周面上的静电潜影,从而在感光鼓20的周面上承载调色剂像(显影剂像)。
堆叠于纸张载置部9的纸张S通过拾取辊11的旋转而被送至供纸辊12和供纸垫13之间,并通过供纸辊12的旋转逐张地整理好。此后,被整理好的纸张S通过供纸辊12的旋转而被传送至供纸通路14,并在预定的时刻逐张地供纸带图像形成部4(感光鼓20(后述)和转印辊21(后述)之间)。
接着,纸张S在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之间被从下侧朝向上侧传送。此时,调色剂像被转印至纸张S,形成图像。
接着,纸张S在通过加热辊38和加压辊39之间时被加热和加压。此时,图像热定影在纸张S。
此后,纸张S被朝向排纸辊40传送,并由排纸辊40排出到排纸托盘41上。
由此,纸张S以下述方式在侧视大致C字状的传送通路传送:从纸张载置部9供纸,通过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之间(压印点),接着在通过加热辊38和加热辊39之间后,排出到排纸托盘41上。
2.显影盒
如图2及图3所示,显影盒19具备上述的显影框架25和配置在显影框架25的右侧(第二方向)的供电单元43。
另外,在显影框架25的左侧(第一方向)设置有驱动单元(未图示),该驱动单元具有从主体外壳2输入驱动力的齿轮系(未图示)。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向显影盒19供电相关的结构(显影盒19的右端部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对于与向显影盒19输入驱动相关的结构(显影盒19的左端部的结构),省略其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显影盒19的说明中,在提及方向时,以配置显影辊34的一侧为显影盒19的后侧,以配置层厚限制刮刀35的一侧为上侧。即,关于显影盒19的上下前后方向与关于打印机1的上下前后方向稍有不同,显影盒19以其后侧为打印机1的后上侧且其前侧为打印机1的前下侧的方式安装在打印机1。
(1)显影框架
如图3及图4所示,显影框架25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向后侧敞开的大致箱形状。详细地说,具备右壁44以及左壁(未图示)、前壁45(参照图1)、下壁46和上壁47。
右壁44和左壁(未图示)形成为向上下前后延伸的侧视大致矩形形状,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另外,在右壁44和左壁(未图示)形成有显影辊轴露出孔49和供给辊轴露出孔48。
显影辊轴露出孔49形成为在右壁44和左壁(未图示)的后端部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沿左右方向贯通的侧视大致圆形形状。显影辊轴露出孔49的直径形成为比显影辊34的旋转轴(以下记为显影辊轴A1)的外径大。另外,显影辊轴露出孔49朝向后上侧敞开。
供给辊轴露出孔48在右壁44和左壁(未图示)的下端部配置在显影辊轴露出孔49的前下侧,并沿着左右方向贯通地形成为侧视大致矩形形状。供给辊轴露出孔48的内部尺寸形成得比供给辊33的旋转轴(以下记为供给辊轴A2)的外径长。另外,供给辊轴露出孔48的后上侧端部与显影辊轴露出孔49的前下侧端部连通。另外,在供给辊轴露出孔48内嵌合有作为弹性部件的一例的轴封55。
轴封55由树脂制的海绵等具有弹性的部件构成,形成为具有比供给辊轴露出孔48稍大的外部尺寸的侧视大致矩形的方柱形状。另外,在轴封55的侧视大致中央形成有直径比供给辊轴A2的外径稍小的贯通孔59。在贯通孔59中插通有供给辊轴A2。
并且,显影辊轴A1的左右方向端部经由显影辊轴露出孔49而从右壁44和左壁(未图示)向左右方向外侧露出。另外,供给辊轴A2的左右方向端部经由供给辊轴露出孔48从右壁44和左壁(未图示)而向左右方向外侧露出。另外,显影辊轴A1的左端部以及供给辊轴A2的左端部以能够传递驱动的方式与驱动单元(未图示)的齿轮系(未图示)连接。
另外,在右壁44设置有多个(3个)定位突起50、螺合部51和供给电极相对部52(第二端部)。
多个定位突起50分别在显影辊轴露出孔49的后下侧、显影辊轴露出孔49的前上侧、螺合部51的上侧各设置有一个。定位突起50形成为从右壁44的右表面向右侧突出的大致圆柱形状。
螺合部51配置于供给辊轴露出孔48的上侧。螺合部51一体地具备大径部56和小径部57。
大径部56形成为从右壁44的右表面向右侧突出的大致圆筒形状。
小径部57以从大径部56的右表面向右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与大径部56共用中心轴线的大致圆筒形状。小径部57的内径和大径部56的内径相同。另外,小径部57的外径比大径部56的外径小。
在大径部56和小径部57的内周面58,在从大径部56到小径部57的范围连续地形成有螺纹牙。
供给电极相对部52以从右壁44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向上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为侧视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供给电极相对部52具备多个(2个)凸条53和保护壁54。
凸条53以从供给电极相对部52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向右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具有朝向右侧的顶部的主视大致三角形的平板形状。凸条53的右表面60(倾斜面的一例)随着朝向右侧而向后下侧倾斜。并且,多个凸条53在连接前下侧和后上侧的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并列配置。并且,多个突条53各自的右表面60存在于彼此相同的假想平面上。换言之,将前下侧的突条53的右表面60延长而得到的假想平面和将后上侧的突条53的右表面60延长而得到的假想平面彼此一致。
保护壁54在多个凸条53的前侧以从供给电极相对部52的前端部向右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后视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
前壁45(参照图1)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并一体地架设在右壁44和左壁(未图示)的前端部之间。
下壁46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从前壁45的下端部连续地向后侧延伸,并且一体地架设于右壁44和左壁(未图示)的下端部之间。
上壁47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并且从上侧与前壁45、后壁44和左壁(未图示)的上端部相对配置。上壁47在其周缘部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于前壁45、右壁44和左壁(未图示)的上端部。
(2)供电单元
如图2和图3所示,供电单元43具备作为电极部件的一例的供给电极61、作为按压部件的一例的轴承部件62和显影电极63。
(2-1)供给电极
如图3及图5所示,供给电极61由导电性的树脂材料形成为沿着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正交方向的一例)延伸的大致杆形状。供给电极61一体地具备作为接触部的一例的供给侧接触部64、连接部66和作为插通部的一例的供给辊轴插通部65。
供给侧接触部64配置于供给电极61的前上侧端部。供给侧接触部64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形成为右端部(第三端部)封闭且左端部(第一端部)敞开的侧视大致矩形的方筒形状。另外,在供给侧接触部64的右表面划分出接触面67和引导面68。并且,在供给侧接触部64内设置有多个(2个)肋75。
接触面67是供给侧接触部64的右表面的上侧一半部分,沿着上下方向延伸。
引导面68是供给侧接触部64的右表面的下侧一半部分,从接触面67的下端部连续地随着朝向下侧而向左侧倾斜。
肋75从供给侧接触部64的右壁的左表面向左侧突出,沿着连接后上侧和前下侧的方向延伸。肋75的左表面76(倾斜面的一例)随着朝向左侧而向前上侧倾斜。另外,多个肋75在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并列配置。另外,多个肋75各自的左表面76存在于彼此相同的假想平面上。换言之,将前上侧的肋75的左表面76延长而得到的假想平面和将后下侧的肋75的左表面76延长而得到的假想平面彼此一致。
连接部66形成为沿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延伸的大致曲柄形状的弯曲平板形状。详细地说,连接部66具备第一连接部69、嵌合部70和第二连接部71。
第一连接部69构成连接部66中的前上侧一半部分,形成为从供给侧接触部64的后端部的左端缘向后下侧延伸的大致杆形状。另外,在第一连接部69的前上侧端部形成有向左侧弯曲的台阶部72。台阶部72沿着上下方向延伸。
嵌合部70与第一连接部69的后下侧连续地设置,形成为侧视大致圆形。另外,在嵌合部70形成有供给侧插通孔73。
供给侧插通孔73在嵌合部70的径向中央与嵌合部70共用中心,并以沿着左右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为侧视大致圆形。供给侧插通孔73的直径形成为比螺合部51的小径部57的外径大,并且比螺合部51的大径部56的外径小。另外,供给侧插通孔73的直径和螺合部51的小径部57的外径之差比供给辊轴插通部65的内径和供给辊轴A2的外径之差大。
第二连接部71形成为弯曲的大致杆形状。详细地说,第二连接部71从嵌合部70的下端部连续地向下侧延伸,在其下端部向后下侧弯曲并向后下侧延伸。另外,在第二连接部71,在其上下方向中途形成有向左侧弯曲的台阶部74。台阶部74沿着连接后上侧和前下侧的方向延伸。
供给辊轴插通部65以与第二连接部71的后下侧端部连续的方式配置于供给电极61的后下侧端部。供给辊轴插通部65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供给辊轴插通部65的内径比供给辊轴A2的外径稍大(大致相同)。
(2-2)轴承部件
如图3及图7所示,轴承部件62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为在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上较长的侧视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轴承部件62一体地具备绝缘部81、被固定部83和轴承部82。
绝缘部81配置于轴承部件62的前上侧端部。绝缘部81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形成为右端部封闭的侧视大致L字形的方筒形状。绝缘部81具备第一绝缘部84和第二绝缘部85。
第一绝缘部84是绝缘部81的前侧部分,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厚度且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侧视大致矩形形状。
第二绝缘部85是绝缘部81的后侧部分,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且从第一绝缘部84的上端部连续地向后侧延伸的侧视大致矩形形状。
被固定部83形成为从第一绝缘部84的前端部的左端缘以及第二绝缘部85的下端部的左端缘连续地向后下侧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在被固定部83形成有螺纹插通孔89(参照图3虚线)和被固定部侧嵌合孔90。另外,被固定部83具备螺纹插通部91。
螺纹插通孔89在轴承部件62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贯通的侧视大致圆形形状。螺纹插通孔89的内径比螺合部51的大径部56以及小径部57的内径大。
被固定部侧嵌合孔90在螺纹插通孔89的上侧以沿着左右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为在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上较长的长孔。连接前下侧和后上侧的方向上的被固定部侧嵌合孔90的长度比定位突起50的外径稍大(大致相同)。
螺纹插通部91以从螺纹插通孔89的周缘部向右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与螺纹插通孔89共用中心轴线的大致圆筒形状。螺纹插通部91在其左端部与螺纹插通孔89连通,其内径和螺纹插通孔89的内径相同。另外,在螺纹插通孔91的内周面92未形成螺纹牙。
轴承部82与被固定部83的后下侧连续地设置,形成为侧视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在轴承部82形成有显影辊轴插通孔93、多个(2个)轴承部侧嵌合孔95和供给辊轴插通孔96。另外,轴承部82具备供给辊轴被覆部94。
显影辊轴插通孔93在轴承部62的后端部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沿着左右方向贯穿,并形成为侧视大致圆形形状。显影辊轴插通孔93的直径形成为比显影辊轴A1的外径稍大(大致相同)。
多个轴承部侧嵌合孔95在显影辊轴插通孔93的后下侧和显影辊轴插通孔93的前上侧各配置有一个。轴承部侧嵌合孔95形成为侧视大致正方形。轴承部侧嵌合孔95的内部尺寸比定位突起50的外径稍大(大致相同)。
供给辊轴插通孔96在显影辊轴插通孔93的前下侧以沿着左右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为侧视大致圆形形状。供给辊轴插通孔96的内径形成为比供给辊轴A2的外径稍大(大致相同)。
供给辊轴被覆部94从供给辊轴插通孔96的周缘部向右侧突出,并以与供给辊轴插通孔96共用中心轴线的方式形成为右端部封闭的大致圆筒形状。供给辊轴被覆部94在其左端部与供给辊轴插通孔96连通,其内径和供给辊轴插通孔96的内径相同。
(2-3)显影电极
如图2及图3所示,显影电极63由导电性的树脂材料形成为在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上较长的侧视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显影电极63一体地具备显影侧接触部101、被固定部102以及显影辊轴嵌合部103。
显影侧接触部101配置于显影电极63的前上侧端部。显影侧接触部101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形成为右端部封闭的大致矩形的方筒形状。另外,显影侧接触部101的右表面是接触面104。接触面104沿着前后上下延伸。
被固定部102形成为从显影侧接触部101的下端部连续地向后下侧延伸并具有与显影侧接触部101相同的左右方向长度的大致块状。在被固定部102形成有螺钉容纳部106和引导面105。
螺钉容纳部106在显影侧接触部101的下侧以从被固定部102的右表面向左侧凹陷的方式形成为朝向前下侧敞开的侧视大致矩形的凹部。螺钉容纳部106的左右方向长度(深度)比螺钉110(后述)的头部的左右方向长度长。另外,螺钉容纳部106的内部尺寸比螺钉110(后述)的后部的径向长度长。另外,在螺钉容纳部106的左壁形成有显影侧插通孔107。
显影侧插通孔107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将螺钉容纳部106的左壁的中央部贯通的侧视大致圆形形状。显影侧插通孔107的直径形成为比轴承部件62的螺纹插通部91的外径大。另外,显影侧插通孔107的直径和螺纹插通孔91的外径之差比显影辊轴被覆部108(后述)的内径和显影辊轴A1的外径之差大。
引导面105构成被固定部102的右表面的后下侧端部,并在螺钉容纳部106的后下侧随着朝向后下侧而向左侧倾斜。
显影辊轴嵌合部103形成为从被固定部102的左端部连续地向后后侧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在显影辊轴嵌合部103形成有插通孔109(参照图3虚线)。另外,显影辊轴嵌合部103具备显影辊轴被覆部108。
插通孔109在显影侧插通孔107的前下侧以沿着左右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为侧视大致圆形形状。插通孔109的直径形成为比显影辊轴A1的外径稍大(大致相同)。
显影辊轴被覆部108以从插通孔109的周缘部向右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与插通孔109共用中心轴线的大致圆筒形状。显影辊轴被覆部108在其左端部与插通孔109连通,其内径和插通孔109的内径相同。
(2-4)供电单元相对于盒框架的组装状态
如图3及图6所示,供给电极61支撑于显影框架25的右壁44,以使供给侧接触部64被覆供给电极相对部52的凸条53,供给辊轴插通部65从供给辊轴A2的径向外侧嵌合于供给辊轴A2。
由此,供给电极61与供给辊轴A2电连接。
另外,如图8所示,供给辊轴插通部65在其左端部与轴封55的右端面抵接。供给侧接触部64的肋75在其左表面76与突条53的右表面60抵接。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在供给电极61、轴承部件62以及显影电极63未固定于显影框架25的状态下,与上述部件被固定于显影框架25的状态相比较,供给辊轴插通部62由于轴封55的弹力而稍微向右侧配置。由此,供给电极61的连接部66随着朝向后下侧而稍向右侧倾斜。
并且,如图6所示,螺合部51的小径部57具有游隙地插通于供给侧插通孔73内。另外,供给侧插通孔73和螺合部51的小径部57之间的游隙宽度是供给侧插通孔73的直径和螺合部51的小径部57的外径之差。并且,供给侧接触部64与显影框架25的保护壁54的后侧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供给侧接触部64和显影框架25的保护壁54的间隔比供给侧接触部64的左端缘和供给电极相对部52的右表面的间隔D(参照图8)长。并且,第一连接部69的台阶部72配置于显影框架25的供给电极相对部52的后侧。并且,第二连接部71的台阶部74配置于供给辊轴露出孔48的前上侧。
如图3及图7所示,轴承部件62以从右侧被覆供给电极61的供给辊轴插通部65及连接部66的方式支撑于显影框架25的右壁44。
另外,显影辊轴A1能够旋转地插通于显影辊轴插通孔93。在显影辊轴插通孔93的后下侧的轴承部侧嵌合孔95内嵌合有在显影辊轴露出孔49的后下侧配置的定位突起50。在显影辊轴插通孔93的前上侧的轴承部侧嵌合孔95内嵌合有在显影辊轴露出孔49的前上侧配置的定位突起50。
由此,轴承部件62将显影辊34轴支撑为能够旋转,并且轴承部件62相对于显影框架25定位。
并且,供给辊轴A2能够旋转地嵌合在供给辊轴被覆部94内。并且,在被固定部侧嵌合孔90内嵌合有在螺合部51的上侧配置的定位突起50。另外,绝缘部81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在供给电极61的供给侧接触部64的后侧。另外,螺纹插通部91与螺合部51的右侧相对配置,其内部空间与螺合部51的内部空间在左右方向上彼此连通。
如图2及图3所示,显影电极63支撑于轴承部件62,以使显影电极63从右侧被覆被固定部83以及轴承部82上侧一半部分,并使显影辊轴被覆部108外嵌于显影辊轴A1。
另外,显影电极63的显影侧接触部101在第一绝缘部84的后侧且第二绝缘部85的下侧,与第一绝缘部84及第二绝缘部85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
这样一来,在供给电极61和显影电极63之间介设有轴承部件62,供给电极61和显影电极63通过轴承部件62而彼此绝缘。
由此,显影电极63与显影辊轴A1电连接,并且与供给电极61绝缘。
并且,螺纹插通部91具有游隙地插通在显影侧插通孔107内。另外,显影侧插通孔107和螺纹插通部91之间的游隙宽度是显影侧插通孔107的直径和螺纹插通部91的外径之差。而且,显影侧插通孔107和螺纹插通部91的间隙被设定成,螺纹插通部91后侧的游隙宽度大于螺纹插通部91前侧的游隙宽度。
并且,供给电极61、轴承部件62以及显影电极63通过共用的螺钉110固定于显影框架25。
详细地说,螺钉110在其轴的右侧一半部分插通于插通部91内,在其轴的左侧一半部分与显影框架25的螺合部51螺合。另外,螺钉110的支撑面从右侧与螺纹插通部91的右端部抵接。
即,螺钉110以与显影电极63及供给电极61不接触的方式仅与螺纹插通部91及螺合部51接触。
另外,如图8所示,螺钉110的头部的右端缘配置于显影侧接触部101的接触面104的附近(稍靠左侧)。
另外,供给电极61的供给辊轴插通部65被轴承部件62的轴承部82向左侧按压,从而克服轴封55的弹力而稍微嵌入轴封55的右端部。由此,供给辊轴插通部65被轴封55向右侧施力。另外,供给电极61的连接部66沿着前后方向配置。
另外,供给电极61的供给侧接触部64的左端缘与显影框架25的供给电极相对部52的右表面的右侧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供给电极61在左右方向上与其供给侧接触部64的左端缘和显影框架25的供给电极相对部52的右表面的间隔D相应地可动。另外,供给电极61在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上与供给辊轴插通部65和供给辊轴A2的游隙宽度相应地可动。
并且,供给侧接触部64的左端缘和供给电极相对部52的右表面的间隔D比供给辊轴插通部65和供给辊轴A2的游隙宽度长。另外,供给辊轴插通部65和供给辊轴A2的游隙宽度是供给辊轴插通部65的内径和供给辊轴A2的外径之差。
即,供给电极61在左右方向上的可动距离比连接其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上的可动距离大。
3.主体外壳
如图9中以虚拟线示出地,在主体外壳2内,在其右侧内壁设置有主体侧显影电极116和作为外部的电极的一例的主体侧供给电极117。
另外,在图9中,在提及处理盒15的方向时,以安装于沿水平方向载置的打印机1时的方向为基准,具体地说,以图9中所示的方向箭头为基准。
主体侧显影电极116以在处理盒15向主体外壳2的安装完成时与显影侧接触部101的接触面104接触的方式设置于主体外壳2的后端部内。主体侧显影电极116构成为能够在左右方向上位移,并始终被朝向左侧施力。主体侧显影电极116与主体外壳2内的电源(未图示)电连接。
主体侧供给电极117在主体外壳2的内端部内设置于主体侧显影电极116的前侧,以便在处理盒15向主体外壳2的安装完成时与供给侧接触部64的接触面67接触。主体侧供给电极117构成为能够在左右方向上位移,并始终被朝向左侧施力。主体侧显影电极117与主体外壳2内的电源(未图示)电连接。
4.处理盒向主体外壳的安装
为了将处理盒15向主体外壳2安装,首先,如图1所示,如上所述,使主体外壳2的顶盖7配置在敞开位置。
接下来,握持处理盒15的前端部,将处理盒15插入主体外壳2内,使得感光鼓20的鼓轴A3的左右方向端部与主体外壳2的引导部37嵌合。
接着,将处理盒15沿引导部37向后下侧压入,此后,使其以感光鼓20的鼓轴A3为支点而向右侧视图逆时针方向转动。
这样一来,在处理盒15向主体外壳2的安装完成前,伴随着处理盒15的转动,主体外壳2内的主体侧显影电极116从后下侧抵接于被固定部102的引导面105。同时,主体外壳2内的主体侧供给电极117从下侧抵接于供给侧接触部64的引导面68。
其后,如图9中虚线所示,主体侧显影电极116克服其作用力而沿着引导面105的倾斜向右侧位移,同时在引导面105上相对地向前上侧滑动,其后在螺钉110的头部的右表面上相对地向前上侧滑动,与接触部104接触。此时,如上所述,螺钉110的头部的右端缘配置于显影侧接触部101的接触面104的附近(稍左侧)(参照图8),因此主体侧显影电极116并没有嵌入于螺钉容纳部106内,而是顺畅地在螺钉110的头部的右表面上滑动并与接触面104接触。由此,主体侧显影电极116和显影电极63电连接。
并且,主体侧供给电极117克服其作用力沿着引导面68的倾斜向右侧位移,同时在引导面68上相对地向上侧滑动,与接触面67接触。由此,主体侧供给电极117和供给电极61电连接。
此时,如图10所示,供给电极61的供给侧接触部64被主体侧供给电极117向左侧按压。
由此,供给侧接触部64沿着其肋75的左表面76以及显影框架25的突条53的右表面60的倾斜以随着朝向左侧而朝向前上侧的方式移动。即,供给侧接触部64随着朝向左侧的移动而以从供给辊轴A2离开的方式移动。
这样一来,供给电极61整体地向前上侧移动,以追随供给侧接触部64的移动。
由此,供给电极61的供给辊轴插通部65以其中心轴线相对于供给辊轴被覆部94的中心轴线稍微向前上侧偏移的方式移动。
这样一来,供给电极61的供给辊轴插通部65的后下侧的内表面从后下侧与供给辊轴A2的后下侧的外表面接触。
接着,如图1所示,当感光鼓20的鼓轴A3配置在引导部37的后端部内且处理盒15的前端部配置成比激光束L的射出轨迹靠下侧时,处理盒15向主体外壳2的安装完成。
此后,使主体外壳2的顶盖7配置在封闭位置。
接着,在打印机1工作时,来自主体外壳2内的电源(未图示)的电力依次经由主体侧显影电极116以及显影电极63而供给到显影辊轴A1,并且依次经由主体侧供给电极117以及供给电极61而供给到供给辊轴A2。
另外,为了使处理盒15从主体外壳2脱离,与上述的安装动作相反地操作处理盒15和主体外壳2。
具体地说,在使顶盖7配置在敞开位置后,将处理盒15向前上侧拔出。
5.作用效果
(1)根据该显影盒19,如图8及图10所示,能够使外嵌于供给辊轴A2的供给电极61通过与主体侧供给电极117的接触而向左侧移动,同时使其向前侧移动。
因此,利用供给电极61由与主体侧供给电极117的接触进行的向左侧的移动,能够使供给电极61从后侧切实地与供给辊轴A2接触。
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供给电极61和供给辊轴A2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2)并且,根据该显影盒19,如图8及图10所示,通过使供给电极61的肋75的左表面76在显影框架25的凸条53的左表面60上滑动这样的简单结构,能够将供给部件61的向左侧的移动转换成向前侧的移动。
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供给电极61向前侧移动,使供给电极61与供给辊轴A2接触。
(3)并且,根据该显影盒19,如图5所示,使供给电极61的肋75的左表面76以随着朝向左侧而朝向前上侧的方式倾斜。
因此,能够使肋75的左表面76沿着显影框架25的凸条53的右表面60切实地移动。
因此,能够使供给电极61沿着左表面76的倾斜而切实地向前上侧移动。
(4)并且,根据该显影盒19,如图3所示,使显影框架25的凸条53的右表面60以随着朝向右侧而朝向后下侧的方式倾斜。
因此,能够使凸条53的右表面60沿着供给电极61的肋75的左表面76切实地移动。
因此,能够使供给电极61沿着右表面60的倾斜切实地向前上侧移动。
(5)并且,根据该显影盒19,如图8及图10所示,供给部件61随着朝向左侧的移动而以供给侧接触部64从供给辊轴A2向前上侧离开的方式移动。
因此,与供给侧接触部64以靠近供给辊轴A2的方式向后下侧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连接部66在左右方向上起伏歪斜。
因此,能够使电极部件61的移动方向(从后下侧朝向前上侧的方向)与供给辊轴插通部65相对于供给辊轴A2的接触方向(从后下侧朝向前上侧的方向)切实地一致。
其结果是,能够更切实地使供给辊轴插通部65与供给辊轴A2接触。
(6)并且,根据该显影盒19,如图3及图10所示,也可以是,在供给侧接触部64,在其右表面上形成有以与主体侧供给电极117接触的方式构成的接触面67。
因此,能够使主体侧供给电极117从右侧与供给侧接触部64接触。
其结果是,能够利用主体侧供给电极117向供给侧接触部64的接触而使供给电极61向左侧移动。
(7)并且,根据该显影盒19,如图3及图9所示,可以使主体侧供给电极117通过引导面68的引导而顺畅地与接触面67接触。
(8)并且,根据该显影盒19,如图5所示,在供给侧接触部64形成有与显影框架25的凸条53抵接的肋75。
因此,能够更切实地将主体侧供给电极117相对于供给侧接触部64的按压力传递到显影框架25的凸条53。
因此,能够更切实地使供给电极61相对于供给辊轴A2向前上侧移动。
(9)并且,根据该显影盒19,具备与供给辊轴插通部65的左侧相对配置的轴封55。
因此,利用轴封55的弹力,能够始终对供给辊轴插通部65向右侧施力,能够使向左侧移动后的供给电极61向右侧弹性复原。
其结果是,能够从右侧容易地接触供给电极61。
(10)并且,根据该显影盒19,如图8所示,具备与供给辊轴插通部65的右侧相对配置的轴承部件62。轴承部件62克服轴封55的弹力而将供给辊轴插通部65向左侧按压。
因此,能够在轴封55和轴承部件62之间弹性地支撑供给电极61。
由此,能够使供给电极61相对于供给辊轴A2在左右方向以及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上顺畅地移动。
其结果是,能够兼顾供给辊轴插通部65相对于供给辊轴A2的追随性和供给辊轴插通部65与供给辊轴A2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11)并且,根据该显影盒19,如图6所示,供给电极61相对于显影框架25具有游隙地被固定。
因此,能够与供给电极61相对于显影框架25的游隙(具体地说是供给侧插通孔73的直径和螺合部51的小径部57的外径之差)相应地,使供给电极61相对于供给辊轴A2沿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移动。
其结果是,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供给电极61相对于供给辊轴A2向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移动。
(12)并且,根据该显影盒19,如图8及图10所示,供给侧接触部64的左端缘和供给电极相对部52的右表面的间隔D比供给辊轴插通部65和供给辊轴A2的游隙宽度(具体地说是供给辊轴插通部65的内径和供给辊轴A2的外径之差)长。
即,供给电极61的左右方向上的可动距离比连接其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上的可动距离大。
因此,当供给电极61沿左右方向移动时,必然在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上移动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上的可动距离的量。
其结果是,在使供给电极61在左右方向上的可动距离的范围内移动时,必然能够使供给电极61与供给辊轴A2抵接,并能够使供给电极61与供给辊轴A2切实地接触。
6.变形例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供给电极61的嵌合部70形成有侧视大致圆形形状的供给侧插通孔73,螺合部51的小径部57具有游隙地插通于该供给侧插通孔73。
与此相对地,在该变形例中,如图11所示,将供给侧插通孔131形成为在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上较长的长孔。
连接前下侧和后上侧的方向上的供给侧插通孔131的内部尺寸与螺合部51的小径部57的外径大致相同。进而,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上的供给侧插通孔131的内部尺寸比螺合部51的小径部57的外径稍长。
并且,该供给侧插通孔131在供给电极61沿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上移动时引导其移动。即,供给侧插通孔131作为引导部发挥功能。
根据该变形例,能够使供给电极61在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上顺畅地移动。
并且,在该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能够承载显影剂的旋转体的一例,示例了供给辊33,并将与供给辊33电连接的供给电极61构成为能够在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与供给辊轴A2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但是,旋转体只要能够承载显影剂即可,并不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将显影辊34作为旋转体的一例,使与显影辊34电连接的显影电极63构成为能够在连接前上侧和后下侧的方向(与供给辊轴A1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在该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3)上述的打印机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显影框架25侧形成有凸条53的右表面60并形成有供给电极61侧的肋75的左表面76,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仅是显影框架25侧的右表面60以及供给电极61侧的左表面76中的任一个。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除了上述的单色打印机之外,也可以构成为彩色打印机。
在将图像形成装置构成为彩色打印机的情况下,可以构成为具备多个感光体和存储介质传送部件的直接式的串联型彩色打印机、或者具备多个感光体、中间转印体、转印部件的中间转印方式的串联型彩色打印机。
并且,除了上述的鼓盒18与显影盒19分离的分离型处理盒之外,处理盒15也可以构成为一体地具备鼓盒18与显影盒19的一体型处理盒。
进而,也可以构成为,在主体外壳2设置感光鼓20,仅使显影盒19相对于主体外壳2装卸。
而且,也可以应用例如感光带等感光体来代替上述的感光鼓20。
并且,也可以应用例如显影套筒、显影带、刷状的辊子等显影剂承载体来代替上述显影辊34。
并且,也可以应用例如供给套筒、供给带、刷状的辊子等供给部件来代替上述供给辊33。
并且,也可以应用例如螺旋螺杆或传送带等传送部件来代替上述搅拌器29。
并且,也可以应用例如转印带、转印刷、转印刮刀、覆膜型转印装置等接触式转印部件或者例如无栅极网电晕式等非接触式转印部件等来代替上述的转印辊21。
并且,也可以应用例如无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锯齿状的放电部件等非接触式带电器或者带电辊等接触式带电器等来代替上述的有栅极网电晕型带电器22。
并且,也可以应用例如LED单元等曝光部件来代替上述扫描单元16。
进而,也可以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安装有图像读取部等而构成为为复合机。
并且,上述显影电极63由导电性的树脂材料形成,但显影电极63也可以由金属形成。同样地,供给电极61也可以由金属形成。
并且,上述轴承部件62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但轴承部件62也可以由绝缘性的橡胶形成。
并且,也可以在供给辊轴插通部65和供给辊轴A2之间、插通孔109和显影辊轴A1之间介设有导电脂。
标号说明
25:显影框架;
33:供给辊;
55:轴封;
60:右表面;
61:供给电极;
62:轴承部件;
64:供给侧接触部;
65:供给辊轴插通部;
66:连接部;
67:接触面;
68:引导面;
76:左表面;
117:主体侧供给电极;
131:供给侧插通孔;
A2:供给辊轴。

Claims (13)

1.一种显影盒(19),其特征在于,
包括:框体(25),用于容纳显影剂;
旋转体(33、34),具有旋转轴(A1、A2),所述旋转体构成为以所述旋转轴(A1、A2)为中心旋转,并构成为承载显影剂;以及
电极部件(61),构成为从与所述旋转轴(A1、A2)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被覆所述旋转轴(A1、A2)的至少一部分,并与所述旋转体(33、34)电连接,
所述电极部件(61)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框体(25)相对配置,并且所述电极部件构成为随着朝向所述轴线方向的移动而在所述正交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极部件(61)及所述框体(25)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倾斜面(76、60),该倾斜面用于使所述电极部件(61)随着所述电极部件(61)朝向所述轴线方向的移动而在所述正交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面(76)形成于所述电极部件(61)中的与所述框体(25)相对的第一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面(60)形成于所述框体(25)中的与所述电极部件(61)相对的第二端部(5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部件(61)包括:
插通部(65),构成为供所述旋转轴(A1、A2)能够旋转地插通;
接触部(64),与所述插通部(65)在所述正交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并构成为与外部的电极接触;以及
连接部,连接所述插通部(65)和所述接触部(64),
所述电极部件(61)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随着向从所述电极部件朝向所述框体(25)的第一方向移动,使所述接触部(64)以从所述旋转轴(A1、A2)分离的方式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触部(64)中的与所述框体(25)相反的一侧的第三端部形成有以与外部的电极(117)接触的方式构成的接触面(6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触部(64),以与所述接触面(67)连续并向所述第一方向倾斜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将所述外部的电极(117)向所述接触面(67)引导的引导面(68)。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触部(64)中的与所述框体(25)相对的部分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电极部件(61)随着所述电极部件(61)向所述轴线方向的移动而在所述正交方向移动的倾斜面(76)。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与所述插通部(65)的所述第一方向相对配置的弹性部件(5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按压部件(62),该按压部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插通部(65)相对配置,克服所述弹性部件(55)的弹力并将所述插通部(65)向所述第一方向按压。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部件(61)相对于所述框体(25)具有间隙地被固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部件(61)构成为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可动距离比在所述正交方向上的可动距离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极部件(61)及所述框体(25)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用于引导所述电极部件(61)向所述正交方向的移动的引导部(131)。
CN201280074600.1A 2012-07-09 2012-11-29 显影盒 Active CN1044287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54135A JP6035920B2 (ja) 2012-07-09 2012-07-09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12-154135 2012-07-09
PCT/JP2012/080827 WO2014010115A1 (ja) 2012-07-09 2012-11-29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28720A true CN104428720A (zh) 2015-03-18
CN104428720B CN104428720B (zh) 2019-02-19

Family

ID=49915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4600.1A Active CN104428720B (zh) 2012-07-09 2012-11-29 显影盒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9) US9261857B2 (zh)
EP (1) EP2871531B1 (zh)
JP (1) JP6035920B2 (zh)
CN (1) CN104428720B (zh)
DE (1) DE112012006673B4 (zh)
ES (1) ES2711089T3 (zh)
PL (1) PL2871531T3 (zh)
WO (1) WO201401011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35063A (zh) * 2017-01-31 2019-09-1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CN113238465A (zh) * 2016-10-14 2021-08-1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鼓盒和显影盒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62271B2 (ja) 2012-07-09 2016-08-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035920B2 (ja) 2012-07-09 2016-1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US9195165B2 (en) 2014-01-06 2015-11-2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cartridge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6112057B2 (ja) 2014-03-31 2017-04-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
JP6439468B2 (ja) * 2015-01-30 2018-12-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108292115B (zh) 2015-09-30 2021-07-09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显影入口
JP2017167288A (ja) * 2016-03-15 2017-09-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880712B2 (ja) * 2016-10-14 2021-06-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7004035B2 (ja) * 2020-07-09 2022-01-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70407A (ja) * 2003-08-25 2005-03-17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09792A (zh) * 2009-12-25 2011-06-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JP2011133767A (ja) * 2009-12-25 2011-07-07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カートリッジ
JP2011154239A (ja) * 2010-01-28 2011-08-11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JP2011203367A (ja) * 2010-03-24 2011-10-13 Brother Industries Ltd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6340A (ja) 1994-06-16 1996-01-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5648838A (en) 1994-11-01 1997-07-15 Steven Bruce Michli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a developer roller to a bias source
US6122470A (en) 1998-03-03 2000-09-19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0003092A (ja) * 1998-06-16 2000-01-0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00493A (ja) 1999-09-29 2001-04-13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6385414B1 (en) 1999-08-23 2002-05-0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ntaminant preventing structur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3595798B2 (ja) 2002-01-31 2004-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797295B2 (ja) 2002-08-09 2006-07-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着脱部材、現像器、プロセス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858875B2 (ja) 2003-08-25 2006-12-2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現像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088940B2 (en) 2003-08-25 2006-08-08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JP2005215548A (ja) 2004-01-30 2005-08-11 Brother Ind Ltd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637933B1 (en) 2004-08-06 2010-07-2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 and mechanic connections to photosensitive member cartridges, developer cartridge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4221671B2 (ja) 2004-08-06 2009-02-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614987B (zh) 2005-07-08 2013-04-2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JP4341619B2 (ja) 2005-07-08 2009-10-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4345731B2 (ja) 2005-09-15 2009-10-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664442B2 (en) 2006-05-30 2010-02-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JP5089155B2 (ja) 2006-12-12 2012-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5000380B2 (ja) 2007-05-24 2012-08-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JP5487954B2 (ja) * 2009-12-25 2014-05-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517989B2 (ja) 2010-05-14 2014-06-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99419B2 (ja) 2010-12-27 2013-09-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WO2013069814A1 (en) 2011-11-09 2013-05-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comprising an electrode
JP6035920B2 (ja) * 2012-07-09 2016-1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962271B2 (ja) 2012-07-09 2016-08-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70407A (ja) * 2003-08-25 2005-03-17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09792A (zh) * 2009-12-25 2011-06-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JP2011133767A (ja) * 2009-12-25 2011-07-07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カートリッジ
JP2011154239A (ja) * 2010-01-28 2011-08-11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JP2011203367A (ja) * 2010-03-24 2011-10-13 Brother Industries Ltd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38465A (zh) * 2016-10-14 2021-08-1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鼓盒和显影盒
US11899392B2 (en) 2016-10-14 2024-02-1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rum cartridge and developing cartridge capable of suppressing variation in position of electrical contact surface
CN113238465B (zh) * 2016-10-14 2024-05-2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鼓盒和显影盒
CN110235063A (zh) * 2017-01-31 2019-09-1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US11073785B2 (en) 2017-01-31 2021-07-2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cartridge including supply roller, layer thickness regulation blade, and supply electrod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both supply roller and layer thickness regulation blade
US11733643B2 (en) 2017-01-31 2023-08-2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cartridge including supply roller, layer thickness regulation blade, and supply electrod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both supply roller and layer thickness regulation blad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28720B (zh) 2019-02-19
EP2871531B1 (en) 2019-02-06
US11150573B2 (en) 2021-10-19
US20160132020A1 (en) 2016-05-12
US9395681B2 (en) 2016-07-19
US20210405550A1 (en) 2021-12-30
DE112012006673T5 (de) 2015-04-30
US20150125176A1 (en) 2015-05-07
US20200348613A1 (en) 2020-11-05
JP6035920B2 (ja) 2016-11-30
JP2014016483A (ja) 2014-01-30
US10775713B2 (en) 2020-09-15
PL2871531T3 (pl) 2019-07-31
EP2871531A4 (en) 2016-03-02
US11480889B2 (en) 2022-10-25
WO2014010115A1 (ja) 2014-01-16
US9733589B2 (en) 2017-08-15
US10444659B2 (en) 2019-10-15
US20160306290A1 (en) 2016-10-20
US10133207B2 (en) 2018-11-20
US9261857B2 (en) 2016-02-16
DE112012006673B4 (de) 2021-10-28
US20230104104A1 (en) 2023-04-06
EP2871531A1 (en) 2015-05-13
ES2711089T3 (es) 2019-04-30
US20190049873A1 (en) 2019-02-14
US20200012208A1 (en) 2020-01-09
US20170322504A1 (en) 2017-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28720A (zh) 显影盒
CN104428721A (zh) 显影盒
CN104471490A (zh) 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4487903A (zh) 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4412173A (zh)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685420A (zh) 盒及盒的制造方法
JP4665927B2 (ja)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471491A (zh)
CN104520774A (zh) 处理盒
CN104471489A (zh) 显影盒
CN204496163U (zh) 图像形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