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26388B - 电源用电路模块及电源用电路模块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电源用电路模块及电源用电路模块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26388B
CN104426388B CN201410371077.XA CN201410371077A CN104426388B CN 104426388 B CN104426388 B CN 104426388B CN 201410371077 A CN201410371077 A CN 201410371077A CN 104426388 B CN104426388 B CN 1044263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power supply
secondary side
assembled body
bobb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7107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26388A (zh
Inventor
青木弘利
柴田比佐志
近藤润二
吉田清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mu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mu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mura Corp filed Critical Tamu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4263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63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263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63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6Mounting, supporting or suspend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not being of the signal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6Mounting, supporting or suspend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not being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2027/065Mounting on printed circuit bo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源用电路模块及电源用电路模块组装体,其提高部件的安装密度,实现电源用电路模块的小型化和省空间化。模块组装体(70)具有:变压器(20),其包括绕线管(100)、由卷绕于绕线管(100)的一次侧绕组和二次侧绕组构成的线圈(200)和被装入于绕线管(100)的铁芯(300);变压器(20)的一次侧、二次侧各自的输入输出端子(20A、20B);以及变压器(20)的一次侧电子部件(30)及二次侧电子部件(40),在模块组装体(70)中,将基板分成一次侧基板(51)和二次侧基板(52),并分别安装于模块组装体(70)的相互对置的侧面侧,将模块组装体(70)收纳于敞开的箱型的壳体(80)内,并填充树脂(90)。

Description

电源用电路模块及电源用电路模块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在电子设备中的开关电源,AC/DC(交流/直流)转换器等电源用电路模块。
背景技术
在与开关电源等的电源电路相关的安全标准中,需要在一次、二次端子之间确保规定的距离,并针对爬电(沿面)及空间规定该距离。以往,在构成包括变压器的电源用电路的情况下,将变压器经由其输入输出端子安装在电子设备的基板上,并且,离散(分离)地安装构成一次侧电路和二次侧电路的控制IC(集成电路)、FET(场效应晶体管)、其他的芯片部件、以及电容器等。
而且,由于需要响应TV、VTR(磁带录像机)、微型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产品的小型化和高性能化的要求而提高该电子设备等的结构部件的安装密度,所以提出了如下电源用电路模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并将其实用化:在将电源用电路块收纳到壳体内之后,在该壳体内,将安装有变压器等的基板收纳到壳体内,并向该壳体内填充绝缘性高的环氧树脂等,所述电源用电路模块是通过在基板上安装小型变压器、各种电子部件,并且在上述基板上彼此分离地设置一次、二次侧输入输出端子而构成的。
根据该以往的电源用电路模块,通过将安装有变压器等的基板收纳到壳体内,并向该壳体内填充环氧树脂等来使绝缘性提高,从而能够缩短为了实现一次、二次之间等的绝缘而规定的针对爬电及空间的距离,提高结构部件的安装密度以有助于电子设备的小型化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28312号公报
然而,以可携带PC等为代表的电子设备的进一步的小型化和薄型化等的要求在提高。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以往的电源用电路模块中,通过向壳体内填充绝缘性的树脂等而容易清除爬电距离等基准,由此提高了结构部件的安装密度,但期望从电源用电路模块的结构方面出发而用于进一步提高结构部件的安装密度并实现小型化和省空间化等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进一步提高结构部件的安装密度并能够实现电源用电路模块的小型化和省空间化等的技术。
本发明者发现,以往在电源模块的下面具备基板,因此,在下侧具有大部分的结构部件,而通过将基板搭载于电源模块的侧面,能够大幅减少部件的安装面积,能够进一步实现小型化和省空间化。而且发现了:以往,在下侧设有1张基板,而通过将其分成一次侧和二次侧2个基板,并分别设于侧面,也容易确保一次侧部件和二次侧部件的爬电距离,不仅能够与在下侧、即高度方向侧没有基板对应地减小高度,而且减小了死角空间也实现了小型化。
即,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源用电路模块组装体具有:变压器,其包括绕线管、由卷绕于该绕线管的一次侧绕组和二次侧绕组构成的线圈和被装入于所述绕线管的铁芯;该变压器的一次侧、二次侧各自的输入输出端子;被配置于该变压器的一次侧的一次侧电子部件;被配置于该变压器的二次侧的二次侧电子部件;以及基板,其被安装于所述绕线管,并且在该基板上安装有所述一次侧电子部件和二次侧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以位于该电源用电路模块组装体的侧面侧的方式被安装于所述绕线管。
根据上述结构,基板未被配置于模块组装体的下侧,即在收纳在壳体内的状态下被配置于壳体的敞开侧,因此能够实现模块组装体的高度减小基板的厚度量。这里,基板可以是1张也可以是多张,只要构成为该基板位于所述电源用电路模块组装体的侧面侧即可。
并且,优选的是,所述基板被分成安装有所述一次侧电子部件的一次侧基板和安装有所述二次侧电子部件的二次侧基板,并被分别安装于所述电源用电路模块组装体的相互对置的侧面侧。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将基板分成一次侧基板和二次侧基板,并分别安装到所述电源用电路模块组装体的相互对置的侧面侧,因此,作为模块组装体,容易确保变压器的一次侧电子部件和二次侧电子部件的绝缘距离,也能够减小各部件的安装面积,因此能够实现包括基板在内的模块组装体整体的小型化和省空间化。
而且,本发明的电源用电路模块的特征在于,该电源用电路模块是将所述电源用电路模块组装体收纳于敞开的壳体内并向该壳体内填充树脂而成的,所述基板被配置成面向所述壳体的侧面。
这里,所述变压器的一次侧、二次侧各自的输入输出端子也可以被设置成隔着所述绕线管从所述壳体的敞开侧突出至壳体外。并且,也可以在所述绕线管上形成有使得易于填充所述树脂的缺口。
根据本发明,能够进一步提高结构部件的安装密度,实现电源用电路模块的小型化和省空间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源用电路模块的立体图,是示出将模块组装体收纳到壳体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源用电路模块的模块组装体的立体图,是从前面侧观察模块组装体的无铁芯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源用电路模块的模块组装体的立体图,是从后面侧观察模块组装体的无铁芯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源用电路模块中的模块组装体组装好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模块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源用电路模块中,将模块组装体收纳在壳体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源用电路模块中,以将向收纳模块组装体的壳体内填充了树脂的完成状态下的电源用电路模块安装到电子设备等的基板上的形态示出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20:变压器;20A、20B:输入输出端子;30:一次侧电子部件;40:二次侧电子部件;51:一次侧基板;52:二次侧基板;70:模块组装体;80:壳体;90:树脂;100:绕线管;200:线圈;300:铁芯。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7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源用电路模块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源用电路模块的立体图,是示出将模块组装体收纳到壳体中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从前面侧观察该模块组装体的无铁芯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从后面侧观察该模块组装体的无铁芯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将该模块组装体组装好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图4所示的模块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将该模块组装体收纳在壳体内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以将向收纳模块组装体的壳体内填充了树脂的完成状态下的电源用电路模块安装到电子设备等的基板上的形态示出的侧视图。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源用电路模块10具有:变压器20,其包括绕线管100、由卷绕于绕线管100的一次侧绕组和二次侧绕组构成的线圈200和被装入绕线管100中的铁芯300;变压器20的一次侧、二次侧各自的输入输出端子20A、20B;以及变压器的一次侧电子部件30及二次侧电子部件40,并且该电源用电路模块10具有如下结构:将基板分成一次侧基板51和二次侧基板52,并在如图1所示的、与图4相反的状态、即输入输出端子20A、20B位于上侧的状态下,将安装于各个绕线管100的侧面侧的模块组装体70收纳于下表面敞开的箱型的壳体80内,并填充树脂90,而且一次侧基板51和二次侧基板52被配置成分别面向壳体80的侧面。即,本实施方式的电源模块10具有将图4所示的模块组装体70收纳在箱型的壳体80内并填充树脂90的结构,并且一次侧基板51和二次侧基板52被配置成分别面向壳体80的侧面。本实施方式的电源模块10具有以上结构,因此基板未被配置于模块组装体70的下侧,即在收纳于壳体80内的状态下壳体80的敞开侧,因此能够实现模块组装体70的高度降低了基板的厚度量。并且,由于将基板分成一次侧基板51和二次侧基板52,并分别安装到模块组装体70的侧面侧,因此作为模块组装体70,容易确保变压器的一次侧电子部件30和二次侧电子部件40的绝缘距离,也能够减小各部件的安装面积,从而能够实现包括基板在内的模块组装体70整体的小型化和省空间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基板分成一次侧基板51和二次侧基板52,并分别安装到模块组装体70的侧面侧,因此如图1及图2所示地设置将变压器20的一次侧和二次侧连接起来的配线200a和200b。以下,对模块组装体70及其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1.模块组装体70的结构
如图5的分解立体图所示,模块组装体70具有:变压器20,其包括绕线管100、由卷绕于绕线管100的一次侧绕组和二次侧绕组构成的线圈200(在图5中未图示)和被装入于绕线管100中的由上侧铁芯300A和下侧铁芯300B构成的铁芯300;变压器20的一次侧、二次侧各自的输入输出端子20A、20B;以及变压器的一次侧电子部件30及二次侧电子部件40。在模块组装体70中,将基板分成一次侧基板51和二次侧基板52,并隔着绕线管100分别安装于模块组装体70的侧面侧。另外,这里,所谓模块组装体70的侧面侧,相当于安装到与线圈200(图5中未图示)的卷绕轴向平行的、绕线管100的相互对置的一侧。在一次侧基板51上安装有一次侧电子部件30,在二次侧基板52上安装有二次侧电子部件40。另外,在二次侧基板52上安装有用于对由二次侧电子部件40产生的热进行散热的散热器66。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一次侧基板51上也安装有用于对由一次侧电子部件30产生的热进行散热的散热器。另外,图2及图3示出了组装图5的分解立体图所示的部件直到构成图4的模块组装体70为止的中途的形态。这里,图2及图3示出了模块组装体的无铁芯状态,即,在组装图5的分解立体图所示的部件的中途,将线圈200卷绕于绕线管100,并设置了将变压器20的一次侧和二次侧连接起来的配线200a和200b的状态,图2是从前面侧观察该模块组装体的立体图,图3是从后面侧观察该模块组装体的立体图(在图3中,配线200a和200b隐藏在背后而无法看到)。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基板分成一次侧基板51和二次侧基板52,并分别安装到模块组装体70的侧面侧,因此如图2(图1也相同)所示地设置将一次侧和二次侧连接起来的配线200a和200b。并且,如上所述,在图2及图3中,是尚未向绕线管100装入铁芯300(上侧铁芯300A和下侧铁芯300B)的阶段。另外,在图2及图3中,绕线管100等的上下位置与图5相反。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设置配线200a和200b来连接一次侧和二次侧,但例如,只在一次侧进行控制的情况下,或者通过无线通信进行控制的情况下等,也存在一次侧和二次侧不连接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配线200a或200b。
2.绕线管100的结构
绕线管100是由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圆筒形的线圈的线圈架部102、一次侧下部104、二次侧下部106、一次侧上部108及二次侧上部110而构成的。圆筒形的线圈的线圈架部102由圆筒形的线圈架主体102A和上下的凸缘102B、102C构成,在线圈架主体102A上卷绕有线圈200(图5中未示出)。在一次侧下部104、二次侧下部106的下方分别以突出的方式植入设置有变压器20的一次侧、二次侧各自的输入输出端子20A、20B。关于这些输入输出端子20A、20B,如上所述,在使这些输入输出端子20A、20B处于上侧的状态下将模块组装体70收纳到壳体80内并填充树脂90,来完成电源模块10,并经由这些输入输出端子20A、20B安装到电子设备的电源基板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绕线管100的线圈的线圈架部102为圆筒形的结构,但也可以是方筒形,也可以不是筒形,不对绕线管100的形状进行限定。
并且,在一次侧下部104、二次侧下部106的侧方分别以突出的方式植入设置有用于与一次侧基板51的一次侧电子部件30、二次侧基板52的二次侧电子部件40连接等的管脚端子104P、106P。
另外,一次侧下部104、二次侧下部106的上表面部分别形成为以斜向外侧的方式倾斜的斜面104C、106C。这是为了尽可能地无浪费地用尽绕线管100的线圈架主体102A(尽量卷绕)。另外,二次侧下部106形成为比一次侧下部104面积大的形状,这是因为与一次绕线的距离成为必要等理由。
并且,在一次侧下部104、二次侧下部106的下方侧面部分别设有突起104K、106K,它们用于分别容易地对一次侧基板51、二次侧基板52的下端侧定位,并将模块组装体70准确地定位在壳体80内。
另一方面,在一次侧下部108、二次侧上部110的侧方分别以突出的方式植入设置有用于与一次侧基板51的一次侧电子部件30、二次侧基板52的二次侧电子部件40连接等的管脚端子108P、110P。
而且,在一次侧上部108、二次侧上部110各自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上方形成有突起部121~128,由于要向壳体80内填充树脂,所以这些突起部121~128用于使模块组装体70在壳体80内浮起。
并且,在二次侧上部110的比中央稍稍靠后方的位置,形成有沿宽度方向深深切入的比较大的缺口110G,如后所述,当使该二次侧上部110等的一侧朝下而将模块组装体70收纳到壳体80内时,在从壳体80的敞开侧注入树脂90时,树脂容易通过该缺口110G而蔓延到壳体80的底面和模块组装体70之间。在本说明书的开头说明的现有例中,在电源模块的下面具备基板,以管脚端子伸到上方的方式使该基板的背面朝上地将该基板封入到壳体中,因此对准基板的孔注入树脂,基板的存在导致注入树脂困难。对此,在将模块组装体70配置于壳体80的状态下基板位于侧面,因此容易按照绕线管100的形状形成注入树脂的间隙。由此,也可以形成缺口110G。即,在下面的1个(同一)基板上配置有一次侧和二次侧部件的以往的电源模块中,由于与一次侧的爬电距离的关系无法在二次侧形成大的空白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容易确保与一次侧的爬电距离,因此能够在构成二次侧的二次侧上部110形成比较大的缺口110G,容易使树脂90通过该缺口110G而封入到壳体80的上面侧。
另外,在绕线管100的一次侧下部104、二次侧下部106以及一次侧上部108、二次侧上部110分别形成有多个肋116,它们与一次侧基板51和二次侧基板52的对应部分嵌合,以便容易安装一次侧基板51、二次侧基板52。
3.一次侧基板51及二次侧基板52的结构
如上所述,以往,在模块组装体的下侧设有1张基板,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其分成一次侧和二次侧2个基板,并分别设于模块组装体70的侧面,由此也容易确保一次侧部件和二次侧部件的爬电距离,不仅能够与在下侧、即高度方向侧没有基板相应地减小高度,而且成为减小了死角空间也实现了小型化的结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模块组装体70具备一次侧基板51及二次侧基板52这2张基板,并且以分别配置于模块组装体70的侧面侧的方式安装于绕线管100。这里,成为安装于与线圈200的卷绕轴向平行的、所述绕线管的相互对置的侧面侧的形态。
另外,一次侧基板51和二次侧基板52形成为大致相同尺寸的矩形状,并形成为与绕线管10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大致对应的长度和比绕线管100的上下方向的高度小的高度(宽度)。另外,这里,一次侧基板51和二次侧基板52都是主(主要)基板、而并非其中一个是辅助(副)基板的关系。并且,一次侧基板51和二次侧基板52分别安装于绕线管100,而并非一个基板安装于另一个基板。
在一次侧基板51上,安装有构成一次侧电路的控制IC、FET、其他适当的电子部件即芯片部件等作为一次侧电子部件30。在二次侧基板52上,安装有构成二次侧电路的电容器、二极管等作为二次侧电子部件40。另外,在二次侧基板52上以包围二次侧的二极管的方式安装有散热器66。另外,也可以不使用散热器66,而封入放热性(热传导性)树脂作为树脂90。另外,当然也可以在一次侧基板51上以包围发热多的电子部件的方式安装散热器。并且,特别地,虽未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光耦合器的光通信进行从二次侧向一次侧的反馈,在该情况下,光耦合器与一次侧电路、二次侧电路双方连接,因此可以说是属于一次侧、二次侧双方的部件。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光耦合器的光通信进行从二次侧向一次侧的反馈,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无线通信。另外,对于分别安装于一次侧基板51和二次侧基板52的部件,不特别限制。
另外,在一次侧基板51上分别形成有供一次侧下部104的管脚端子104P、一次侧上部108的管脚端子108P嵌入的嵌入孔514P、518P。并且,在二次侧基板52上分别形成有供二次侧下部106的管脚端子106P、二次侧上部110的管脚端子110P嵌入的嵌入孔516P、520P。
并且,在二次侧基板52的比中央稍稍靠前方的位置,能够在布局上设置不安装电子部件的部位,因此在该部位形成了比较大的缺口520G,如后所述,当使该二次侧基板52等的一侧横置来将模块组装体70收纳到壳体80内时,在从壳体80的敞开侧注入树脂90的情况下,树脂容易通过该缺口520G而蔓延到壳体80的侧面和二次侧基板52之间。
4.其他结构
从侧面观察时,上侧铁芯300A和下侧铁芯300B分别为E字型铁芯,但中央的芯部形成为比绕线管100的线圈架主体102A的内径小的直径的短圆柱状。这些上侧铁芯300A和下侧铁芯300B分别以将中央的芯部插入到线圈架主体102A内的方式从绕线管100的上下方向安装。另外,绕线管100的一次侧下部104和二次侧下部106之间、一次侧上部108和二次侧上部110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在它们之间分别装入上侧铁芯300A、下侧铁芯300B,同时考虑了与铁芯的爬电距离的尺寸。
于是,在与图4相反的状态、即输入输出端子20A、20B位于上侧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地,将如图4所示地组装具有以上结构的各结构部件而构成的模块组装体70收纳到下表面敞开的箱型的壳体80内后,填充树脂90。这样完成后的状态是图1所示的电源用电路模块10。并且,如图7所示,完成后的状态的电源用电路模块10以输入输出端子20A、20B位于下侧的朝向被安装于电子设备等的电源基板等来使用。在该电源用电路模块10中,一次侧基板51和二次侧基板52被配置成分别面向壳体80的侧面,因此基板未被配置在模块组装体70的下侧,即、在收纳于壳体80内的状态下壳体80的敞开侧,因此能够将包括模块组装体70乃至壳体80在内的电源用电路模块10整体的高度减小基板的厚度量。并且,由于将基板分成一次侧基板51和二次侧基板52,并分别安装到模块组装体70的侧面侧,因此作为模块组装体70,容易确保变压器的一次侧电子部件30和二次侧电子部件40的绝缘距离,也能够减小各部件的安装面积,从而能够实现具有包括基板在内的模块组装体70乃至壳体80的电源用电路模块10整体的小型化和省空间化。并且,将基板分成一次侧基板51和二次侧基板52,并分别安装于模块组装体70的相互对置的侧面侧,因此安装于一次侧基板51的一次侧电子部件30和安装于二次侧基板52的二次侧电子部件40相互不易受到热的影响。并且,一次侧基板51和二次侧基板52配置成分别面向壳体80的侧面,因此形成了由安装于这些基板的一次侧电子部件30和二次侧电子部件40产生的热不会闷在壳体80内而容易经由树脂90和散热器66被放出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图4相反的状态、即输入输出端子20A、20B位于上侧的状态下,将组装好的模块组装体70收纳到下表面敞开的箱型的壳体80内后,填充树脂9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向绕线管100上卷绕绕线而在上方完成最终卷绕(完工)的情况下,以往,需要使其端部回到下侧并在下面的基板上与管脚端子连接,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方完成最终卷绕(完工)时,容易直接与输入输出端子20A、20B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地设成输入输出端子20A,20B位于上侧,但也可以考虑输入输出端子(管脚端子)不在上侧而只在下侧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与以往相同地,只要使绕线的端部回到下侧并与下侧的输入输出端子(管脚端子)连接即可。但是,存在如下情况:像这样在没有管脚端子的一侧完成绕线时,使配线回到具有管脚端子的一侧,以垂直交叉的形状回到被卷绕的线(线圈)之上,因此为了绝缘需要在返回线之下装入带等,并且在绕线之间形成了与返回线相应的间隙,因此成为变压器的结合降低、卷绕得粗的重要原因。在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输出端子(管脚端子)的配置结构中,具有也能够防止所述不良情况的优点。
并且,在绕线管100的二次侧上部110,形成有比较大的缺口110G,因此当使该二次侧上部110等的一侧在朝下而将模块组装体70收纳到壳体80内时,在从壳体80的敞开侧注入树脂90时的情况下,形成为树脂通过该缺口110G而蔓延到壳体80的底面和模块组装体70之间,因此当使该二次侧基板52等的一侧横置来将模块组装体70收纳到壳体80内时,在从壳体80的敞开侧注入树脂90的情况下,该缺口而蔓延容易进入到壳体80的侧面和模块组装体52之间。而且,树脂容易通过比较大的缺口520G而向二次侧基板52蔓延。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注入树脂90的情况下,顺畅地一次进入到壳体80和模块组装体70之间,因此能够有效提高变压器的一次侧和二次侧的绝缘性。因此,不仅能够实现小型化和省空间化,还能够得到绝缘性也优异的电源用电路模块10。
一直以来,一次侧和二次侧的规定的爬电距离为必要的,因此当在下面的1个(同一)基板上配置一次侧和二次侧的部件时,为了确保爬电距离而不能避免死角空间变大,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一次侧和二次侧分别在侧面的方式设置基板,因此在配置部件的方面,降低了考虑两者间的爬电距离的必要性,因此能够减小只用于爬电距离的死角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向壳体80内填充绝缘性的环氧树脂这样的树脂90,但作为其他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封入聚氨酯树脂。当填充聚氨酯树脂时,不仅得到散热效果,还得到降低电磁振动所导致的噪音的效果。并且,也可以不是环氧树脂或聚氨酯树脂,而封入硅树脂,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取得同样的效果。并且,可以利用真空充填法等将树脂填充到壳体80内。另外,当然也可以是在壳体80内不填充树脂的结构。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以线圈纵置式的变压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线圈横置式的变压器,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只要是使用变压器的电源用电路模块,不限于其尺寸和用途。并且,当然也应用于未收纳在壳体中的模块组装体自身。

Claims (4)

1.一种电源用电路模块组装体,该电源用电路模块组装体具有:
变压器,其包括:绕线管;线圈,其由卷绕于该绕线管的一次侧绕组和二次侧绕组构成;和被装入于所述绕线管的铁芯;
该变压器的一次侧、二次侧各自的输入输出端子;
被配置于该变压器的一次侧的一次侧电子部件;
被配置于该变压器的二次侧的二次侧电子部件;以及
基板,其被安装于所述绕线管,并且在该基板上安装有所述一次侧电子部件和二次侧电子部件,
该电源用电路模块组装体的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被分成安装有所述一次侧电子部件的一次侧主基板和安装有所述二次侧电子部件的二次侧主基板,
所述一次侧主基板和所述二次侧主基板以高度小于所述绕线管的上下方向的高度的方式而形成,并且以分别位于该电源用电路模块组装体的相互对置的侧面侧的方式被安装于所述绕线管。
2.一种电源用电路模块,其特征在于,
该电源用电路模块是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用电路模块组装体收纳于敞开的壳体内并向该壳体内填充树脂而成的,所述基板被配置成面向所述壳体的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用电路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压器的一次侧、二次侧各自的输入输出端子被设置成隔着所述绕线管从所述壳体的敞开侧突出至壳体外。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源用电路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绕线管上形成有使得易于填充所述树脂的缺口。
CN201410371077.XA 2013-08-25 2014-07-30 电源用电路模块及电源用电路模块组装体 Active CN1044263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74045 2013-08-25
JP2013174045A JP5916673B2 (ja) 2013-08-25 2013-08-25 電源用回路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源用回路モジュール組立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26388A CN104426388A (zh) 2015-03-18
CN104426388B true CN104426388B (zh) 2018-07-03

Family

ID=52696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71077.XA Active CN104426388B (zh) 2013-08-25 2014-07-30 电源用电路模块及电源用电路模块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916673B2 (zh)
KR (1) KR102221490B1 (zh)
CN (1) CN1044263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90100065A (ko) 2018-02-20 2019-08-2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에너지 저장 시스템의 충전용량 산출 장치 및 방법
WO2020003484A1 (ja) * 2018-06-29 2020-01-02 新電元工業株式会社 磁性部品
KR102283417B1 (ko) * 2019-10-04 2021-07-29 주식회사 파워넷 소형화한 트랜스 모듈
KR20230092528A (ko) * 2021-12-17 2023-06-26 효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서브모듈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05942A (ja) * 1992-01-28 1993-08-13 Nec Kansai Ltd 回路装置
JP2000092838A (ja) * 1998-09-14 2000-03-31 Tamura Seisakusho Co Ltd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用回路ブロック
JP2000228312A (ja) * 1999-02-05 2000-08-15 Tamura Seisakusho Co Ltd 電源用回路ブロック
JP2000260635A (ja) * 1999-03-12 2000-09-22 Tabuchi Electric Co Ltd トランス
JP2001103756A (ja) * 1999-09-29 2001-04-13 Tamura Seisakusho Co Ltd 電源用回路ブロック
CN1551257A (zh) * 2003-05-09 2004-12-01 ������������ʽ����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1383216A (zh) * 2007-07-04 2009-03-11 株式会社田村制作所 安装在电路基板上的带有绝缘用罩的变压器
CN101534069A (zh) * 2008-03-11 2009-09-1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力转换装置
CN102347701A (zh) * 2010-08-03 2012-02-08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逆变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8735Y2 (zh) * 1978-12-29 1987-07-23
JPS61187295A (ja) * 1985-02-14 1986-08-2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高圧電源装置
JP3182799B2 (ja) * 1991-07-05 2001-07-0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高圧電源装置
TWI450287B (zh) * 2012-01-20 2014-08-21 Acbel Polytech Inc transformer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05942A (ja) * 1992-01-28 1993-08-13 Nec Kansai Ltd 回路装置
JP2000092838A (ja) * 1998-09-14 2000-03-31 Tamura Seisakusho Co Ltd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用回路ブロック
JP2000228312A (ja) * 1999-02-05 2000-08-15 Tamura Seisakusho Co Ltd 電源用回路ブロック
JP2000260635A (ja) * 1999-03-12 2000-09-22 Tabuchi Electric Co Ltd トランス
JP2001103756A (ja) * 1999-09-29 2001-04-13 Tamura Seisakusho Co Ltd 電源用回路ブロック
CN1551257A (zh) * 2003-05-09 2004-12-01 ������������ʽ����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1383216A (zh) * 2007-07-04 2009-03-11 株式会社田村制作所 安装在电路基板上的带有绝缘用罩的变压器
CN101534069A (zh) * 2008-03-11 2009-09-1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力转换装置
CN102347701A (zh) * 2010-08-03 2012-02-08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逆变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50023204A (ko) 2015-03-05
KR102221490B1 (ko) 2021-03-02
JP5916673B2 (ja) 2016-05-11
CN104426388A (zh) 2015-03-18
JP2015043354A (ja) 2015-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26388B (zh) 电源用电路模块及电源用电路模块组装体
CN101595539B (zh) 静电感应器件的固定构造以及固定部件
US20090009276A1 (en) Transformer mounted on circuit board with main body surrounded by insulating cover
US20110242775A1 (en) Inductors Occupying Space Above Circuit Board Components
WO2014010749A1 (ja) ケースユニット及び電子部品
US8643460B2 (en) Transformer structure
US20110037554A1 (en) Vertical Double Deck Transformer for Power Supply
US20110090037A1 (en) Transformer structure
US20120161913A1 (en) Transformer structure
JP2008258250A (ja) ケース付きトランス
US6301127B1 (en) Circuit block for power supply
JP4716054B2 (ja) 横型コイル部品
JP2002208520A (ja) 小型電源トランス
CN108428539B (zh) 线圈装置
JP2005045093A (ja) スイッチングトランス
KR102143868B1 (ko) 플랫 타입 트랜스포머
US20200312517A1 (en) Potting box and transformer
JP2000228312A (ja) 電源用回路ブロック
KR102477029B1 (ko) 트랜스포머
CN207781380U (zh) 一种包覆型绝缘结构
CN109285675A (zh) 一种变压器骨架及磁集成变压器
KR102647723B1 (ko) 트랜스포머
JP2005093493A (ja) 低背型トラン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低背型トランス
CN218918613U (zh) 变压器以及电气设备
CN211125319U (zh) 主谐一体变压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