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45367A - 相位差膜、偏振片和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相位差膜、偏振片和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5367A
CN104345367A CN201410352984.XA CN201410352984A CN104345367A CN 104345367 A CN104345367 A CN 104345367A CN 201410352984 A CN201410352984 A CN 201410352984A CN 104345367 A CN104345367 A CN 1043453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anisotropic
anisotropic layer
liquid crystal
phase retardation
retardation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5298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田淳
加藤峻也
永井道夫
伊藤洋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3453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53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16Polarising elements involving passive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323/00Functional layers of liquid crystal optical display excluding electroactive liquid crystal layer characterised by chemical composi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323/00Functional layers of liquid crystal optical display excluding electroactive liquid crystal layer characterised by chemical composition
    • C09K2323/03Viewing layer characterised by chemical composi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323/00Functional layers of liquid crystal optical display excluding electroactive liquid crystal layer characterised by chemical composition
    • C09K2323/03Viewing layer characterised by chemical composition
    • C09K2323/035Ester polymer, e.g. polycarbonate, polyacrylate or polyest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02F1/13363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using mesogenic material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密合性和湿热保管性优异且显示性能优异的相位差膜、偏振片和液晶显示装置。所述相位差膜具有依次相互邻接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间层和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上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含有流平剂并均匀取向,序参数为0.75~0.95且层的厚度为0.3~3.0μm;上述中间层的厚度为3.0μm以下且含有SP值为21.5~24.7的树脂,SP值是指基于Hoy法算出的溶解度参数;上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垂直取向,序参数为0.6~0.95且层的厚度为0.3~3.0μm;其中,序参数OP为:OP=(A||-A)/(2A+A||),“A||”表示液晶化合物对与取向方向平行地发生偏振的光的吸光度,“A”表示液晶化合物对与取向方向垂直地发生偏振的光的吸光度。

Description

相位差膜、偏振片和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相位差膜。另外,还涉及使用了相位差膜的偏振片和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了IPS(In-Place-Switching,面内切换)模式液晶显示装置的平板或手机逐渐被广泛使用。作为平板或手机中使用的光学膜,例如对使用利用液晶化合物的取向而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进行了研究。具体地,记载了在透明基板的一个面上设置光学各向异性层、在另一个面上设置相位差层而成的相位差膜(专利文献1的图1等)。
另外,随着对平板和手机薄型化的要求,对IPS模式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相位差膜的薄膜化要求也逐渐增高。作为使相位差膜薄膜化的技术,已知专利文献2。具体而言,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不需要介由粘结剂而直接将正C板与正A板或光学双轴性板密合并层叠而成的相位差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862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559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但是,关于专利文献1,由于在透明基板的一个面上设置光学各向异性层、在另一个面上设置相位差层,因此膜厚有变厚的倾向。另外,关于专利文献2,本发明者对实施例1进行了追加试验,结果确认了偏振片的补偿(视角下的漏光)有与无相位差膜的方式相比降低的倾向。但是已知,与目前市售的厚度为100μm左右的相位差膜相比,正面对比度大幅度劣化。
另一方面,考虑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之间使用含有聚乙烯醇(PVA)的取向膜。但是,当将PVA用于取向膜时,通常,为了通过水系涂布形成含有PVA的组合物,与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中所含的流平剂的亲疏水性差成为主要因素,发生排斥缺陷。因此,薄化时缺陷多,难以漂亮地进行涂布。另一方面,由于PVA取向膜在除水系以外的溶剂中极难溶解,因此在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之间难以薄并漂亮地涂布含有PVA的取向膜。另一方面,当增加取向膜的厚度时,有时会由于热而发生剥离。此外,当含有PVA的取向膜的厚度厚时,从薄膜化的观点出发也成为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密合性和湿热保管性优异且液晶显示性能优异的相位差膜,其是通过将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以其间夹着薄的中间层的方式层叠而成的。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使用了所述相位差膜的偏振片和液晶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基于上述课题,本发明者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将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含有特定树脂的中间层和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依次相互邻接地设置,并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配合流平剂且使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序参数及膜厚在规定的范围内,能够解决上述课题。具体而言,通过以下的手段<1>、优选通过<2>~<20>,上述课题得到解决。
<1>一种相位差膜,其具有依次相互邻接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间层和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含有流平剂并通过将液晶化合物在均匀取向状态下固定而成,序参数为0.75~0.95且层的厚度为0.3~3.0μm,
中间层的厚度为3.0μm以下且含有SP值为21.5~24.7的树脂,SP值是指基于Hoy法算出的溶解度参数,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通过将液晶化合物在垂直取向状态下固定而成,序参数为0.6~0.95且层的厚度为0.3~3.0μm;
其中,序参数OP为:
OP=(A||-A)/(2A+A||)
“A||”表示液晶化合物对与取向方向平行地发生偏振的光的吸光度
“A”表示液晶化合物对与取向方向垂直地发生偏振的光的吸光度。
<2>根据<1>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SP值为21.5~24.7的树脂为(甲基)丙烯酸树脂。
<3>根据<1>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SP值为21.5~24.7的树脂为具有聚合性基团的(甲基)丙烯酸树脂。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流平剂的分子量为500~2000。
<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流平剂含有氟原子和/或硅原子。
<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显示近晶相。
<7>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显示向列相。
<8>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满足下式(1)和(2);
式(1)
100nm≤Re(550)≤200nm
式(2)
0.8≤Nz≤1.2
式(1)中,Re(550)表示波长550nm处的面内延迟;式(2)中,Nz表示(nx-nz)/(nx-ny),nx表示面内的慢轴方向的折射率,ny表示面内与nx正交的方向的折射率,nz表示与nx和ny正交的方向的折射率。
<9>根据<1>~<8>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满足下式(3);
式(3)
Re(450)/Re(650)<1
式(3)中,Re(450)和Re(650)分别表示波长450nm或650nm处的面内延迟。
<10>根据<1>~<9>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含有垂直取向剂。
<11>根据<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相位差膜的厚度为0.6~10μm。
<12>根据<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和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分别含有棒状液晶化合物。
<13>根据<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在支撑体上依次具有取向膜、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间层和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
<14>一种偏振片,其具有偏振膜和<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
<15>根据<14>所述的偏振片,其中,在偏振膜的表面上设置有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
<16>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具有<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或者<14>或<15>所述的偏振片。
<17>根据<1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为IPS模式用。
<18>根据<16>或<1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前侧具有<14>或<15>所述的偏振片。
<19>根据<1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后侧的偏振膜与液晶单元之间,具有波长550nm处的面内延迟Re(550)为30~120nm、波长550nm处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550)为20~100nm的光学膜。
<20>根据<1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液晶显示装置的后侧所具有的光学膜具有液晶化合物倾斜取向而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能够提供密合性和湿热保管性优异且显示性能优异的相位差膜,其是通过将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以其间夹着薄的中间层的方式层叠而成的。另外,还能够提供使用了所述相位差膜的偏振片和液晶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构成的另一个例子的概略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构成的另一个例子的概略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图。
图5为表示序参数与NI点和固化温度之间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符号说明
1:偏振膜
2:偏振膜的保护膜
3:相位差膜
4: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
5: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
6:相位差膜的支撑体
7:取向膜
8:硬涂层
9:液晶单元
10:后侧的偏振片
11:后侧的偏振膜
12:后侧的偏振膜的保护膜
13:取向膜
14:光学各向异性层
15:中间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说明。其中,本申请说明书中,“~”按照将其前后记载的数值作为下限值和上限值并包含在内的含义使用。另外,本申请说明书中,数值范围、数值应当被解释为包含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中容许的误差在内的数值范围和数值。
本申请说明书中,关于光学轴的关系,包含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中容许的误差。本申请说明书中,“平行”、“正交”、“垂直”是指在严格角度±5°以下的范围内。与严格角度的误差优选在小于±4°的范围内、更优选在小于±3°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特征在于,其具有依次相互邻接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间层和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其中,上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含有流平剂并通过将液晶化合物在均匀取向状态下固定而成,序参数为0.75~0.95且层的厚度为0.3~3.0μm;上述中间层的厚度为3.0μm以下且含有SP值为21.5~24.7的树脂;上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是通过将液晶化合物在垂直取向状态下固定而成的,序参数为0.6~0.95且层的厚度为0.3~3.0μm。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能够使相位差膜的厚度变薄,并且在组装入液晶显示装置时能够实现高的正面对比度。关于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上具有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构成,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也有记载。但是,本发明者进行研究的结果发现,专利文献2的实施例1中记载的相位差膜的正面对比度未必充分。对其理由进一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正C板的取向紊乱。即,已知液晶化合物的取向性易于受到下部基材的影响,如专利文献2那样,在正A板的表面直接使用公知的技术,直接涂布含有液晶化合物的涂布液而成的层会受到下部基材即正A板的影响。其结果,在正A板和直接涂布含有上述液晶化合物的涂布液而成的层的界面部分处,液晶化合物的取向紊乱,设置于正A板的表面的光学各向异性层(正C板)无法实现规定的序参数。此外还可以推测,由于正A板显示向列性,因此专利文献2中具体记载的液晶化合物本来的序参数低(0.7左右)、正面对比度进一步降低
本发明中,通过使不仅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而且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液晶化合物以高的取向有序度取向,从而解决了该问题。即,通过在使液晶化合物有序度高地均匀取向并固定而得到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配合流平剂,能够使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平滑,因此能够在其表面形成薄的中间层。作为结果,能够设置于中间层的表面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中,使液晶化合物有序度高地垂直取向。
在此,本发明中,用序参数规定形成第1和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液晶化合物的取向有序度。在此,对序参数进行说明。为了产生光学各向异性,需要光学要素的取向。这里所称的光学要素是指发生折射率的各向异性的光学上的要素,可列举出例如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显示液晶相的圆盘状或棒状的液晶分子、及通过拉伸处理等取向的高分子。1个光学要素的固有双折射率和该光学要素在统计学上以何种程度取向,决定了光学材料本体的双折射。例如已知,由液晶化合物构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的大小由产生光学各向异性的主要的光学要素即液晶化合物的固有双折射率和液晶化合物在统计学上的取向的程度决定。作为表示取向的程度的参数,已知有序参数S。取向序参数在如晶体那样没有分布的情况下为1、在如液体状态那样完全无规的情况下为0。例如向列液晶据说通常为0.6左右的值。关于序参数S,例如在DEJEU,W.H.(著)「液晶の物性」(共立出版、1991年、11頁)中有详细记载,用下式表示。
数学式1
S = 1 2 < 3 cos 2 &theta; - 1 >
θ为取向要素的平均的取向轴方向与各取向要素的轴所成的角。
作为测定序参数的手段,已知偏振拉曼法、IR法、X射线法、荧光法、音速法等。
序参数在光学各向异性层具有二色性的情况下可通过下式较容易地求出。
OP=(A||-A⊥)/(2A⊥+A||)
“A||”表示液晶化合物对与取向方向平行地发生偏振的光的吸光度
“A⊥”表示液晶化合物对与取向方向垂直地发生偏振的光的吸光度。
序参数为表示液晶化合物的取向有序度的指标之一,如「液晶ポリマーの開発技術-高性能·高機能化」(シーエムシー出版)的第5页或日本特开2008-297210号公报等中记载的,其是公知的。
序参数的值越接近1,液晶化合物越规则地排列。即,序参数越接近1,越接近晶体性。实质上,表示液晶性的序参数的最高值为0.95左右。因此,本发明中的第1和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序参数的上限值设定为0.95。
另外,吸光度可通过“吸光度=1-透射度”来求出。
另外,作为本发明中的序参数的具体测定方法,如下所述。
使添加有二色性色素的液晶化合物在摩擦取向膜上取向成液晶薄膜,并经过干燥、紫外线固化工艺而使膜成为硬膜。将分光光度计的入射光的偏振方向与该液晶硬膜垂直地固定,分别测定使液晶薄膜的取向方向垂直时和水平时的光谱(吸光度),减去另外测定的石英玻璃的偏振吸收光谱(吸光度),得到A⊥、A||。将其通过上述序参数的公式算出。
另外可知,该序参数与在2片正交尼科耳配置的偏振片之间配置相位差膜时的正面方向、倾斜方向的退偏度强烈相关。
退偏度与搭载于液晶显示器时的对比度有密切关系,市场期望控制该退偏度。关于退偏度,除了膜的散射性能外,膜所具有的慢轴和偏振轴也发生变化。通过使液晶的序参数降低,液晶分子发生微小的取向波动,因此通过光散射,可能会使退偏度降低。这里,退偏度优选为0.000080以下、更优选为0.00002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00024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0.000022以下。通过达到这样的退偏度,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本发明的效果。退偏度D为:
D=Lmin/Lmax-L0min/L0max,
Lmin表示正交尼科耳状态的2片偏振片之间配置的相位差膜的最小亮度
Lmax表示平行尼科耳状态的2片偏振片之间配置的相位差膜的最大亮度
L0min表示正交尼科耳状态的2片偏振片的最小亮度
L0max表示平行尼科耳状态的2片偏振片的最大亮度。
本发明者们对使用了高序参数液晶化合物的膜的正面对比度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调査,结果发现与相位差膜的退偏度相关。即发现了,通过减小退偏度,能够改善正面对比度。进一步详细研究的结果发现,由于相位差膜的液晶的取向波动,取向有序度(序参数)有减小的倾向且有易于发生光散射的倾向。发现了通过改善该序参数,退偏度得到改善,将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组装入液晶显示装置时的正面对比度显著得到改善。
作为提高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倾斜方向的退偏度的方法,有例如在形成光学各向异性层时,如上所述,选择特定的液晶化合物并以规定的混合比率含有2种以上的液晶化合物,或者含有规定的添加剂,或者使用于取向固化的紫外线照射的温度最优化,或者通过使用于取向干燥的温度最优化等来使其提高。其结果,能够降低取向波动导致的液晶的光散射所引起的对比度(CR)的降低。
另外,发明者研究的结果发现,如图5表示的C-板的情况下的一个例子那样,液晶化合物的NI点(Nematic-Isotropic转变温度,向列相-各向同性相转变温度)越高、序参数越有增高的倾向。
另外,同样地求出序参数与使用NI点相同的液晶化合物、使其取向固化的温度的相关性时,还发现使其取向固化的温度越低、序参数越有增高的倾向。
通常,作为对液晶显示装置的正面对比度产生影响的物性,曾经研究过相位差膜的雾度。雾度用相位差膜的总透射光与漫射光源下的总光量之比表示。本发明者们研究的结果,如下述表1所示,用雾度无法充分检知正面对比度之差,而实际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漫射光源透过偏振片将偏振了的光入射到相位差膜上,因此实际的测定体系的测定结果可能不同。由于本发明的退偏度是实际的入射偏振了的光的测定体系,因此与液晶显示装置的正面对比度相关,测定体系的改善也非常有助于本发明。
以下示出分别改变液晶化合物的NI点、紫外线固化温度而得到的样品的退偏度的测定结果的一个例子。
表1
退偏度 NI温度 取向固化温度 雾度
样品1 0.000013 105℃ 40℃ 0.50
样品2 0.000027 95℃ 80℃ 0.40
样品3 0.000025 95℃ 90℃ 0.31
以下,对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间层和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
本发明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征在于,其含有流平剂且通过将液晶化合物在均匀取向状态下固定而成,序参数为0.75~0.95且层的厚度为0.3~3.0μm。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序参数从制造适应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0.80~0.90、更优选为0.84~0.90。满足这样的序参数的层优选为将液晶化合物在近晶相的状态下固定而成的层。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造方法的详细情况在后文叙述。
本发明中,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配合流平剂。通过配合流平剂,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变得平滑,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中,能够使液晶化合物取向有序度高地取向。当添加流平剂时,流平剂快速地局部分布于经涂布的组合物的表面,由于即使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干燥后流平剂也那样局部分布于表面,因此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能量在流平剂的作用下降低。这里,表面能量(γsv:单位,mJ/m2)是参考D.K.Owens:J.Appl.Polym.Sci.,13,1941(1969),根据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上实验性地求出的分别与纯水H2O和二碘甲烷CH2I2的接触角θH2O、θCH2I2,用γsd与γsh之和表示的值γsv(=γsd+γsh)所定义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张力的能量换算值(将mN/m单位换算成mJ/m2单位时的值),其中γsd和γsh是通过以下的联合方程式(1)、(2)求出的。样品需要在测定前在规定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一定时间以上的调湿。此时的温度优选为20℃~27℃、湿度优选为50RH%~65RH%的范围、调湿时间优选为2小时以上。
(1)1+cosθH2O=2√γsd(√γH2O dH2O h v)+2√γsh(√γH2O hH2O v)
(2)1+cosθCH2I2=2√γsd(√γCH2I2 dCH2I2 v)+2√γsh(√γCH2I2 hCH2I2 v)
这里,γH2O d=21.8°、γH2O h=51.0°、γH2O v=72.8°、γCH2I2 d=49.5°、γCH2I2 h=1.3°、γCH2I2 v=50.8°。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能量为45mJ/m2以下的范围、优选为20~45mJ/m2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25~40mJ/m2的范围。
关于具体的流平剂在后文叙述。通过为这样的范围,能够在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中使液晶化合物取向有序度更高地取向。
本发明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层的厚度为0.3~3.0μm。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小于0.3μm或厚于3.0μm时,从控制成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延迟的观点出发,组装入液晶显示装置时的正面对比度差。本发明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膜厚优选为0.5μm以上、更优选为0.7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9μm以上,另外优选为2.8μm以下、更优选为2.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1.5μm以下、特别优选为1.3μm以下。
另外,本发明中使用的上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优选满足80nm≤Re(550)≤230nm、更优选满足90nm≤Re(550)≤220nm、进一步优选满足100nm≤Re(550)≤200nm、特别优选满足105nm≤Re(550)≤130nm。这里,Re(550)表示波长550nm处的面内延迟。
另外,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优选满足90nm≤Rth(550)≤150nm、更优选满足95nm≤Rth(550)≤130nm。这里,Rth(550)表示波长550nm处的厚度方向的延迟。
此外,本发明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优选满足下式(2)。
式(2)
0.8≤Nz≤1.2
(式(2)中,Nz表示(nx-nz)/(nx-ny),nx表示面内的慢轴方向的折射率,ny表示面内与nx正交的方向的折射率,nz表示与nx和ny正交的方向的折射率。)
Nz更优选满足0.9≤Nz≤1.1、进一步优选满足0.9≤Nz≤1.0。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优选满足100nm≤Re(550)≤200nm和式(2)。
通过为这样的范围,当组装入IPS模式用液晶显示装置时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本发明的效果。
此外,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优选显示逆波长分散性、更优选满足下式(3)。通过为这样的构成,当将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组装入液晶显示装置时能够实现更高的对比度。
式(3)
Re(450)/Re(650)<1
(式(3)中,Re(450)和Re(650)分别表示波长450nm或650nm处的面内延迟。)
<中间层>
本发明的中间层的特征在于,上述中间层的厚度为3.0μm以下且含有SP值为21.5~24.7的树脂。通过使用SP值为21.5~24.7的树脂,能够形成与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密合性优异且可实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均质取向的薄且平滑的层。这是由于,通过使SP值为21.5~24.7的物质存在于取向膜表面而成为亲水性的表面,能够使垂直取向层更均质地取向。在疏水表面上,液晶无法均质地取向,会产生纹影组织(schlieren texture)。因此,本发明的中间层并不是如公知的取向膜那样是经摩擦处理而成的。
还可以使本发明的中间层的的表面粗糙度(Ra)例如为5~200nm。
SP值是指基于Hoy法算出的溶解度参数。SP值优选为21.5~24.7、更优选为22.5~24.0。
中间层的膜厚优选为0.05~2.5μm、更优选为0.08~2.3μm、进一步优选为0.2~1.5μm。
作为SP值为21.5~24.7的树脂,可例示出(甲基)丙烯酸树脂、溴系树脂、苯乙烯-丙烯腈-N-苯基马来酰亚胺三元共聚物(SAM)或对羟基苯乙烯等改性苯乙烯系树脂等,优选(甲基)丙烯酸树脂。
本发明的中间层优选其30质量%以上由上述SP值为24以上的树脂构成。中间层中可以仅含有1种SP值为24以上的树脂,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
中间层优选具有极性基团,更优选构成中间层的树脂具有极性基团。作为极性基团,优选羟基。由于具有羟基而亲水基团有助于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均质取向,因此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密合性有提高的倾向。
中间层还优选具有聚合性基团,更优选构成中间层的树脂具有聚合性基团。聚合性基团优选(甲基)丙烯酰基。通过具有聚合性基团,在确保亲水性表面的同时,残存双键基团使得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与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密合,因此优选。
中间层的制造方法的详细情况在后文叙述。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
本发明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征在于,其通过将液晶化合物在垂直取向状态下固定而成,序参数为0.60~0.95且层的厚度为0.3~3.0μm。当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小于0.3μm或厚于3.0μm时,组装入液晶显示装置时的正面对比度差。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序参数优选为0.65~0.80、更优选为0.65~0.75。满足这样的序参数的层优选为在近晶相或向列相的状态下固定而成的层,另外由于取向方向与光的透射方向平行,因此从制造适应性的方面出发,更优选选择在取向有序度高的向列相的状态下固定而成的层。本发明中,由于能够在中间层的表面直接形成显示取向有序度高的近晶相或向列相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因此能够在薄膜化的同时实现高的对比度。
对于在中间层的表面直接形成这样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手段在后文叙述。
本发明中使用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层的厚度为0.3~3.0μm。本发明中,由于即使如此制成薄的膜,也能够表现出所期望的光学特性,因此从薄膜化的观点出发是有益的。本发明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膜厚优选为0.5μm以上、更优选为0.7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9μm以上,另外优选为2.8μm以下、更优选为2.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1.5μm以下、特别优选为1.2μm以下。
另外,本发明中使用的上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优选满足-5nm≤Re(550)≤5nm(|Re(550)|≤5nm)、更优选满足-3nm≤Re(550)≤3nm(|Re(550)|≤3nm)。这里,Re(550)表示波长550nm处的面内延迟。
另外,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优选满足-300nm≤Rth(550)≤0nm、更优选满足-200nm≤Rth(550)≤-60nm、进一步优选满足-150nm≤Rth(550)≤-80nm。通过为这样的范围,在组装入IPS模式用液晶显示装置时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本发明的效果。
<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相位差膜通常如下形成: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上形成中间层,在中间层的表面上应用(优选为涂布)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并使其固化。以下,对它们的详细情况进行叙述。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造方法的详细情况进行叙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可如下制造:在支撑体上形成取向膜,在取向膜的表面上应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并使其固化。另外还可以如下制造:对偏振膜(例如聚乙烯醇膜)的表面进行摩擦处理,在其表面上应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并使其固化。
本发明中,作为取向膜的材料,优选使用改性或未改性的聚乙烯醇。还可以利用专利第3907735号公报的第[0071]~[0095]段记载的改性聚乙烯醇。还可以使用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改性PVA。
本发明中可使用的取向膜可以为光取向膜,也可以为具有实施了摩擦处理的摩擦处理面的取向膜。本发明中,可以利用通常的摩擦处理方法。例如可以通过用摩擦辊摩擦取向膜的表面来实施。在长条状的由聚合物膜形成的支撑体上连续地形成取向膜的方式中,从制造适应性的观点出发,摩擦处理的方向(摩擦方向)优选与支撑体的长度方向一致。
在偏振膜的表面直接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情况也相同。
接着,在取向膜或偏振膜的表面上应用(通常为涂布)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作为应用方法,可列举出帘涂法、浸涂法、印刷涂布法、旋涂法、狭缝式涂布法、辊涂法、坡流涂布法、刮刀涂布法、凹版涂布法、绕线棒涂布法等公知的方法。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必须配合液晶化合物和流平剂,并根据需要配合聚合引发剂、聚合性化合物、溶剂等。
作为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液晶化合物,可以是棒状液晶化合物,也可以是圆盘状液晶化合物,更优选棒状液晶化合物。其中,当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为棒状液晶化合物时,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也优选棒状液晶化合物,当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为圆盘状液晶化合物时,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也优选圆盘状液晶化合物。作为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液晶相,优选表现近晶相,在可呈向列相和近晶相这二者的化合物中,优选通过热等取向控制在近晶相的状态下进行处理。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液晶化合物优选呈现出近晶相的液晶状态的液晶化合物,更优选下述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
通式(I):Q1-SP1-X1-M-X2-SP2-Q2
(通式(I)中,Q1和Q2分别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氰基或聚合性基团,Q1和Q2中的至少一个表示聚合性基团;SP1和SP2分别表示单键或间隔基团;X1和X2分别表示连接基团;M表示介晶基。)
通式(I)中,Q1和Q2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氰基、卤素原子或聚合性基团,Q1和Q2中的至少一个为聚合性基团。上述聚合性基团优选为可加聚(包括开环聚合)或可缩聚,换言之,聚合性基团优选为可进行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的官能团。以下示出聚合性基团的例子。
(Q-1)     (Q-2)        (Q-3)         (Q-4)
-CH=CH2  -CH=CH-CH3  -CH=CH-C2H5  -CH=CH-n-C3H7
(Q-11)  (Q-12)  (Q-13)  (Q-14)  (Q-15)  (Q-16)  (Q-17)
-CHO    -OH     -CO2H   -N=C=O -NH2   -SO3H    -N=C=S
聚合性基团Q1和Q2分别优选为不饱和聚合性基团(Q-1~Q-7)、环氧基(Q-8)或氮杂环丙烯基(Q-9)或氧杂环丁烷基,进一步优选为烯键式不饱和聚合性基团(Q-1~Q-6)或环氧基。作为烯键式不饱和聚合性基团(Q-1~Q-6)的例子,还可列举出下述的(Q-101)~(Q-106)。其中,优选(Q-101)、(Q-102)。
式中,Rq1为氢原子、烷基或芳基,Rq2为取代基,n为0~4的整数。Rq1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5的烷基、碳原子数为6~12的芳基,更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3的烷基,进一步优选为氢原子或甲基。作为Rq2表示的取代基,可优选使用后述的作为取代基Ra、Rb及Rc的例子示出的基团。n优选为0~2的整数、更优选为0或1。
通式(I)中,SP1和SP2分别独立地为单键或间隔基团。SP1和SP2分别独立地优选为选自单键、-O-、-S-、-CO-、-NR2-、二价链状基团及它们的组合中的二价连接基团。上述R2为碳原子数为1~7的烷基或氢原子。
二价链状基团是指亚烷基、取代亚烷基、亚链烯基、取代亚链烯基、亚炔基或取代亚炔基。优选亚烷基、取代亚烷基、亚链烯基及取代亚链烯基、进一步优选亚烷基及亚链烯基。亚烷基可以具有分支。亚烷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1~12、进一步优选为2~10、最优选为2~8。取代亚烷基的亚烷基部分与上述亚烷基相同。取代亚烷基的取代基的例子中包括烷氧基、卤素原子。亚链烯基可以具有分支。亚链烯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2~12、进一步优选为2~10、最优选为2~8。取代亚链烯基的亚链烯基部分与上述亚链烯基相同。取代亚链烯基的取代基的例子中包括烷氧基、卤素原子。亚炔基可以具有分支。亚炔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2~12、进一步优选为2~10、最优选为2~8。取代亚炔基的亚炔基部分与上述亚炔基相同。取代亚炔基的取代基的例子中包括烷氧基、卤素原子。另外,二价链状基团中,一个以上的不邻接的CH2基可被-O-、-C(=O)-O-、-O-C(=O)-、-O-C(=O)-O-、-C(=O)-、-S-取代。间隔基团的总碳原子数优选为1以上、更优选为2~30、进一步优选为4~20。
通式(I)中,X1和X2分别表示连接基团。X1和X2分别独立地优选为选自单键、-O-、-S-、-C(=O)-、-NR2-(R2与上述相同)及它们的组合中的二价连接基团。更优选为单键、-O-、-C(=O)-O-、-O-C(=O)-、-C(=O)-NH-、-NH-C(=O)-或-O-C(=O)-O-。
通式(I)中,Q1或Q2表示聚合性基团时,-SP1-X1-或-X2-SP2-的优选的例子包括以下的基团,但并不限定于这些。另外,以下的具体例子中,“*”为与Q1或Q2的键合部位。
(SP-1a)-(CH2)n-*    (SP-2a)-(CH2CH2O)m-CH2CH2-*
(SP-1b)-O-(CH2)n-*   (SP-2b)-O-(CH2CH2O)m-CH2CH2-*
上述通式中,n、m分别为1以上的整数。n优选为1~20的整数、更优选为2~10的整数。m优选为1~10的整数、更优选为1~6的整数。
通式(I)中,Q1或Q2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时,与氢原子或卤素原子键合的-SP1-X1-或-X2-SP2-优选为可以被取代的碳数为1~10的烷基或可以被取代的碳数为1~10的烷氧基。
通式(I)中,Q1或Q2表示氰基时,与氰基键合的-SP1-X1-或-X2-SP2-优选为单键。
通式(I)中,M为下述通式(I-1)表示的介晶。
通式(I-1):
-(A0-Z0)n1-X0-SP0-X0-(A0-Z0)n2
式中,A0表示二价的环结构,优选1,4-亚苯基、1,4-亚环己基、2,5-吡啶基、2,5-嘧啶基。这些环可以具有取代基。作为A0,更优选为1,4-亚苯基。从与其他材料的混合变得容易或提高在规定的溶剂中的溶解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至少1个环具有取代基。
取代基的种类可以根据所期望的物性来适当选择。作为取代基的例子,包括卤素原子、氰基、硝基、碳原子数为1~5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5的卤代烷基、碳原子数为1~5的烷氧基、碳原子数为1~5的烷基硫基、碳原子数为1~5的酰基、碳原子数为2~6的酰基氧基、碳原子数为2~6的烷氧基羰基、氨基甲酰基、碳原子数为2~6的烷基取代氨基甲酰基及碳原子数为2~6的酰胺基。更优选为卤素原子、氰基、碳原子数为1~3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3的卤代烷基、碳原子数为1~3的烷氧基、碳原子数为2~4的酰基氧基。
Z0表示单键、-O―CO-、-CO-O-、-CH=CH-、-CH=N-、-N=CH-、-CH=CH-CO-O-、-O-CO-CH=CH-、-O-CO-O-,优选为单键、-O-CO-、-CO-O-。
SP0为单键或二价的间隔基团,其优选范围与前述的SP1相同。X0为2价的连接基团、其优选范围与前述的X1相同。
n1和n2分别为1~4的整数,多个存在的A0、Z0彼此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优选为通式(II)表示的化合物。
通式(II):
Q1-SP1-X1-A-B-C-(D)m1-X2-SP2-Q2
通式(II)中,Q1和Q2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氰基、卤素原子或聚合性基团,Q1和Q2中的至少一个为聚合性基团。聚合性基团的详细说明和优选范围与前述的通式(I)中的记述相同。m1表示1~5的整数。
通式(II)中,SP1和SP2分别为单键或间隔基团、X1和X2分别为连接基团。SP1、SP2、X1和X2的详细说明和优选范围与前述通式(I)中的记述相同。
通式(II)中,A、B、C及D分别表示选自下式IIa、IIb及IIc中的二价基团。
式中,Ra、Rb及Rc分别表示取代基,na、nb及nc分别表示0~4的整数,当na、nb及nc分别为2以上的整数时,多个存在的Ra、Rb及Rc分别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上述通式(II)的化合物包含多个酯键(-C(=O)O-或-OC(=O)-)的情况下,当多个酯键的原子排列的顺序彼此相同时,易于形成近晶相。另外,式中,D为IIa且X2为单键的结构与D为IIc且X2为-C(=O)O-的结构等同,此时,视为D为IIa且X2为单键的结构。关于D为IIb且X2为单键的结构与D为IIc且X2为-OC(=O)-的结构,也视为前者的结构。
通式(II)中,优选A、B、C及D中的至少1个具有取代基(即,优选na、nb及nc中的至少1个为1以上的整数)。通过导入取代基,与其他材料的混合变得容易,或能够提高在规定溶剂中的溶解性,液晶组合物的制备变得容易。另外,通过改变取代基的种类,能够改变相转变温度。取代基的种类可根据所期望的物性来适当选择。Ra、Rb及Rc各自表示的取代基的例子包括卤素原子、氰基、硝基、碳原子数为1~5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5的卤代烷基、碳原子数为1~5的烷氧基、碳原子数为1~5的烷基硫基、碳原子数为1~5的酰基、碳原子数为2~6的酰基氧基、碳原子数为2~6的烷氧基羰基、氨基甲酰基、碳原子数为2~6的烷基取代氨基甲酰基及碳原子数为2~6的酰胺基。更优选为卤素原子、氰基、碳原子数为1~3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3的卤代烷基、碳原子数为1~3的烷氧基、碳原子数为2~4的酰基氧基。
通式(II)中,m1为0时,A、B、C仅由IIa、或由IIa和IIc的组合构成。作为-A-B-C-,优选的组合如下。其中,下述例子的多个酯键的原子排列顺序均彼此相同,认为是易于形成近晶相的分子结构。另外,式中,如上所述,多个Ra、Rb及Rc、na、nb及nc彼此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通式(II)中,m1为1时,优选A、B、C及D中至少2个为式IIa表示的二价基团或至少2个为式IIb表示的二价基团。另外,从合成的角度出发,优选A、B、C及D仅由IIa或由IIa及IIc的组合构成、更优选由IIa及IIc的组合构成。
通式(II)中,m1为1时,作为-A-B-C-D-,优选的组合如下所述。其中,下述例子的多个酯键的原子排列顺序均彼此相同,认为是易于形成近晶相的分子结构。另外,式中,如上所述,多个Ra、Rb及Rc、na、nb及nc彼此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进一步优选为通式(III)表示的化合物。
通式(III):
Q1-SP1-X1-A1-B1-C1-(D1)m1-Y1-L-Y2-(D2)m2-C2-B2-A2-X2-SP2-Q2
通式(III)中,Q1和Q2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氰基、卤素原子或聚合性基团,Q1和Q2中的至少一个为聚合性基团。上述聚合性基团的详细说明和优选范围与前述的通式(I)中的记述相同。
通式(III)中,SP1和SP2分别为单键或间隔基团、X1、X2、Y1、Y2分别为连接基团。SP1、SP2、X1和X2的详细说明和优选范围与前述的通式(I)中的记述相同。Y1、Y2的详细说明和优选范围与前述的通式(I)中的X1和X2的记述相同。
通式(III)中,L为包含原子数为4以上的链状结构的间隔基团,优选为选自-O-、-S-、-CO-、-NR2-、二价链状基团及它们的组合中的二价连接基团。上述R2为碳原子数为1~7的烷基或氢原子。二价链状基团与作为通式(I)中的SP1和SP2的二价链状基团说明过的基团含义相同、优选范围也相同。L优选含有二价链状基团、优选包括-(CH2)n-、-(CaH2aX)n-或它们的2个以上的组合。其中,n为2以上(优选为2~20)的整数,在通式(III)表示的化合物中,上述n多个存在时,各个n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a为2以上(优选为2~16)的整数。X为-O-、-CO-O-、-O-CO-、-O-CO-O-、-CO-或-S-,优选为-O-或-S-。其中,式中的氢原子H可以被甲基、乙基等C1~C6的烷基取代,另外,式中的C-C键的一部分可以被C=C键取代。
上述通式(III)中,-Y1-L-Y2-优选为选自下述组(III-1)中的基团。
组(III-1):
-O-(CH2)n-O-
-(CH2)n-
-(CH2CH2O)m-CH2CH2-
-O-(CH2CH2O)m-
上述式中,n及m分别为1以上的整数、l为0以上的整数。优选n为1~20的整数、m为1~5的整数、l为0~6的整数。
上述通式(III)中,A1、A2、B1、B2、C1、C2、D1及D2分别表示选自下式IIa、IIb及IIc中的二价基团。
式中,Ra、Rb及Rc分别表示取代基,na、nb及nc分别表示0~4的整数,当na、nb及nc分别为2以上的整数时,多个存在的Ra、Rb及Rc分别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上述通式(III)中,通过对1、A2、B1、B2、C1、C2、D1及D2导入上述式IIa、IIb及IIc中取代基、即Ra、Rb及Rc,与其他材料的混合变得容易或能够提高在规定溶剂中的溶解性,液晶组合物的制备变得容易。另外,通过改变取代基的种类,能够改变相转变温度。取代基的种类可根据所期望的物性来适当选择。其中,Ra、Rb及Rc各自表示的取代基与前述的通式(II)中的说明相同。
在上述通式(III)的化合物含有多个酯键(-C(=O)O-或-OC(=O)-)的情况下,当多个酯键的原子排列顺序彼此相同时,易于形成近晶相。其中,式中,D1为IIa且Y1为单键的结构与D1为IIc且Y1为-C(=O)O-的结构等同,此种情况下,视为D1为IIa且Y1为单键的结构。关于D1为IIb且X2为单键的结构与D1为IIc且X2为-OC(=O)-的结构,也视为前者的结构。
通式(III)中,m1和m2分别独立地表示0或1。
通式(III)中,m1为0时,对应的A1、B1、C1优选仅由IIa或由IIa及IIc的组合构成。作为-A1-B1-C1-,优选的组合与前述的通式(II)中的-A-B-C-的优选范围相同。另外,如上所述,多个Ra、Rb、Rc、na、nb及nc彼此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通式(III)中,m2为0时,A2、B2、C2的优选范围与前述的A1、B1、C1相同。m1和m2均为0时,-A1-B1-C1-与-A2-B2-C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从合成的角度出发,优选相同。
通式(III)中,m1为1时,A1、B1、C1及D1分别表示选自前述的式IIa、IIb及IIc中的二价基团,但A1、B1、C1及D1中的至少2个为式IIa表示的二价基团或至少2个为式IIb表示的二价基团。同样地,通式(III)中,m2为1时,A2、B2、C2及D2分别表示选自前述的式IIa、IIb及IIc中的二价基团,但A2、B2、C2及D2中的至少2个为式IIa表示的二价基团或至少2个为式IIb表示的二价基团。
通式(III)中,m1为1时,从合成的角度出发,A1、B1、C1及D1优选仅由IIa或由IIa及IIc的组合构成、更优选由IIa及IIc的组合构成。作为-A1-B1-C1-D1-,优选的组合为与前述的通式(II)中的-A-B-C-D-的优选范围相同。另外,式中,如上所述,多个Ra、Rb、Rc、na、nb及nc彼此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通式(III)中,m2为1时,作为-D2-C2-B2-A2-,优选的组合与上述的-A1-B1-C1-D1-相同。m1和m2均为1时,-A1-B1-C1-D1-与-D2-C2-B2-A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从合成的角度出发优选相同。
通式(III)中,m1和m2可以不同,但从合成的角度出发优选相同。
作为上述通式(II)和通式(III)表示的化合物的化合物例子,可列举出日本特开2008-19240号公报的第[0033]~[0039]段中记载的化合物、日本特开2008-214269号公报的第[0037]~[0041]段中记载的化合物、日本特开2006-215437号公报的第[0033]~[0040]中记载的化合物和/或以下所示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这些。
表2
n m R
4 4 H
4 6 H
4 10 H
6 10 H
6 12 H
4 8 OCH3
4 12 OCH3
6 10 Br
6 12 Br
8 12 OCH3
表3
SP L R
-(CH2)4- -(CH2)3- H
-(CH2)4- -(CH2)3- Br
-(CH2)4- -(CH2)3- OCH3
-CH2CH(CH3)CH2- -(CH2)3- H
-(CH2CH2O)2CH2CH2- -(CH2)4- H
-(CH2CH2O)2CH2CH2- -(CH2CH2O)2CH2CH2- H
n=4,m=8
n=4,m=6
(1)n=2
(2)n=3
(3)n=4
(4)n=4
(5)n=6
(6)n=10
上述通式(I)~(III)表示的化合物可以通过将已知的合成反应组合来合成。即,可参照各种文献(例如Methoden derOrganischen Chemie(Houben-Weyl编)、Some specific methods(Thieme-Verlag,Stuttgart著)、実験化学講座及び新実験化学講座)中记载的方法来合成。另外,作为合成方法,还可以参照美国专利4683327号、美国专利4983479号、美国专利5622648号、美国专利5770107号、国际专利(WO)95/22586号、国际专利(WO)97/00600号、国际专利(WO)98/47979号及英国专利2297549号的各说明书的记载。
上述通式(I)~(III)表示的化合物进一步优选为在80~180℃(更优选为70~150℃)的温度范围内转变为近晶相的液晶化合物。当可在所述温度范围内转变为近晶相时,不会发生过度的加热或过度的冷却等,从而能够稳定地制造利用了由近晶相表现出的各向异性的各向异性材料,因此优选。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使用的液晶化合物,可例示出日本特开平10-319408号公报的第0013~0030段中记载的反应性介晶化合物、日本特表2000-514202号公报中记载的反应性介晶化合物(特别是下文记载的化合物)、日本特表2001-527570号公报中记载的光化学的寡聚物形成性或聚合性液晶、特别是实施例中记载的化合物,这些内容被纳入本申请说明书中。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使用的液晶化合物,可以为日本特开平6-331826号公报中记载的侧链型液晶寡聚物等。
作为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使用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可例示出日本特开2008-050553号公报中记载的通式(II)表示的化合物,优选范围的含义也相同。
以下,举出本发明中使用的圆盘状液晶化合物的具体例子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以下的具体例子的任何限定。关于下述化合物,若没有特殊说明,则用括弧()内的数字表示示例化合物(x)。
(其中,Ra、Rb和Rc分别为下述表中表示的基团。)
表4
示例化合物 Ra Rb Rc
(1) T-1 T-1 T-1
(2) T-2 T-2 T-2
(3) T-3 T-3 T-3
(4) T-4 T-4 T-4
(5) T-5 T-5 T-5
(6) T-6 T-8 T-6
(7) T-7 T-7 T-7
(8) T-8 T-8 T-8
(9) T-9 T-9 T-9
(10) T-10 T-10 T-10
(11) T-11 T-11 T-11
(12) T-12 T-12 T-12
(13) T-13 T-13 T-13
(14) T-14 T-14 T-14
(15) T-15 T-15 T-15
(16) T-15 T-15 T-43
(17) T-15 T-15 T-50
(18) T-16 T-16 T-16
(19) T-17 T-17 T-17
(20) T-18 T-18 T-18
(21) T-1B T-18 T-43
(22) T-18 T-18 T-44
(23) T-18 T-18 T-45
(24) T-18 T-18 T-46
(25) T-18 T-18 T-47
(26) T-18 T-18 T-48
(27) T-18 T-1B T-49
(28) T-18 T-18 T-50
(29) T-18 T-18 T-29
(30) T-18 T-18 T-30
(31) T-18 T-18 T-3
(32) T-19 T-19 T-19
(33) T-20 T-20 T-20
(34) T-21 T-21 T-21
(35) T-22 T-22 T-22
(36) T-23 T-23 T-23
(37) T-24 T-24 T-24
(38) T-25 T-25 T-25
(39) T-26 T-26 T-26
(40) T-27 T-27 T-27
表5
示例化合物 Ra Rb Rc
(41) T-27 T-27 T-46
(42) T-27 T-27 T-47
(43) T-27 T-46 T-46
(44) T-28 T-28 T-28
(45) T-29 T-29 T-29
(46) T-30 T-30 T-30
(47) T-31 T-31 T-31
(48) T-32 T-32 T-32
(49) T-33 T-33 T-33
(50) T-34 T-34 T-34
(51) T-35 T-35 T-35
(52) T-36 T-36 T-36
(53) T-37 T-37 T-37
(54) T-38 T-38 T*38
(55) T-39 T-39 T-39
(56) T-40 T-40 T-40
(57) T-41 T-41 T-41
(58) T-42 T-42 T-42
本发明中使用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优选含有上述通式(I)~(III)表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优选为在80~180℃、进一步优选为在70~150℃的温度范围内能够转变为近晶相的液晶组合物。
本发明中使用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可以仅含有1种液晶化合物,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另外,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还可以含有其他液晶化合物。例如可以含有选自甲亚胺类、氧化偶氮类、氰基联苯基类、氰基苯基酯类、苯甲酸酯类、环己烷羧酸苯基酯类、氰基苯基环己烷类、氰基取代苯基嘧啶类、烷氧基取代苯基嘧啶类、苯基二噁烷类、二苯乙炔类(tolans)及链烯基环己基苯甲腈类中的棒状液晶化合物。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液晶化合物的量优选为总固体成分的50~98质量%、更优选为70~95质量%。
接着,对本发明中的流平剂进行说明。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流平剂,优选含有氟原子的流平剂(氟系流平剂)和含有硅原子的流平剂(硅系流平剂),更优选氟系流平剂,特别优选含有苯环或三嗪环且苯环或三嗪环具有至少2个含有全氟烷基的取代基的化合物。含有全氟烷基的取代基优选为CnF2n+1-L-O-(L为由-CH2-、-O-、-CO-的组合构成的基团)。作为流平剂的分子量,优选为500~10000,因在表面上的局部分布性优异而更优选为500~2000。通过使用这样的流平剂,流平剂的表面局部分布性进一步提高,即使减少流平剂的添加量,也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效果。
关于流平剂的具体例子,可示出日本特开2007-069471号公报的第0079~0102段的记载、日本特开2013-047204号公报中记载的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特别是第0020~0032段中记载的化合物)、日本特开2012-211306号公报中记载的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特别是第0022~0029段中记载的化合物)、日本特开2002-129162号公报中记载的通式(I)表示的液晶取向促进剂(特别是第0076~0078段、第0082~00840段中记载的化合物)、日本特开2005-099248号公报中记载的通式(I)、(II)或(III)表示的化合物(特别是第0092~0096段中记载的化合物)及以下的化合物作为优选的例子。
流平剂的配合量相对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所含的液晶化合物优选为0.01~5质量%、更优选为0.1~3质量%。可以仅含有1种流平剂,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含有2种以上时,其合计量为上述范围。
此外,本发明中使用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还可以含有光聚合引发剂。光聚合引发剂在液晶化合物具有聚合性基团时或含有聚合性化合物时优选配合。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具体例子,包括α-羰基化合物(美国专利2367661号、美国专利2367670号的各说明书中有记载)、偶姻醚(美国专利2448828号说明书中有记载)、α-烃取代芳香族偶姻化合物(美国专利2722512号说明书中有记载)、多醌化合物(美国专利3046127号、美国专利2951758号的各说明书中有记载)、三芳基咪唑二聚物与对氨基苯基酮的组合(美国专利3549367号说明书中有记载)、吖啶和吩嗪化合物(日本特开昭60-105667号公报、美国专利4239850号说明书中有记载)、噁二唑化合物(美国专利4212970号说明书中有记载)、酰基氧化磷化合物(日本特公昭63-40799号公报、日本特公平5-29234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0-95788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0-29997号公报中有记载),它们的内容被纳入本申请说明书中。
光聚合引发剂的用量优选为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固体成分的0.01~2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0.5~5质量%。
本发明中使用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可以含有聚合性化合物。
作为与液晶化合物一起使用的聚合性化合物,只要与液晶化合物具有相容性且不会显著地引起液晶化合物的倾斜角变化或取向抑制,则没有特别限制。其中,优选使用具有聚合活性的烯键式不饱和基团、例如乙烯基、乙烯基氧基、丙烯酰基和甲基丙烯酰基等的化合物。
当聚合性化合物使用反应性官能团数为2以上的聚合性化合物时,能够期待提高取向膜与光学各向异性层间的密合性的效果,因此特别优选。虽然聚合性化合物可以为聚合物,但优选为单体(例如分子量为2000以下)。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中可以仅含有1种聚合性化合物,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聚合性化合物的含量相对于液晶化合物通常在0.5~50质量%的范围内、优选在1~30质量%的范围内。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可以含有溶剂。作为组合物的溶剂,优选使用有机溶剂。有机溶剂的例子包括酰胺(例如N,N-二甲基甲酰胺)、亚砜(例如二甲基亚砜)、杂环化合物(例如吡啶)、烃(例如笨、己烷)、烷基卤化物(例如氯仿、二氯甲烷)、酯(例如乙酸甲酯、乙酸丁酯)、酮(例如丙酮、甲乙酮、环己酮)、醚(例如四氢呋喃、1,2-二甲氧基乙烷)。优选烷基卤化物和酮。溶剂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的有机溶剂并用。优选调节溶剂使得组合物的固体成分浓度达到10~50质量%。
此外,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造方法的详细情况可参见日本特开2008-225281号公报或日本特开2008-026730号公报的记载。
<<中间层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本发明的中间层的制造方法进行叙述。中间层优选通过将含有聚合性单体和溶剂的中间层形成用组合物涂布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并使其固化来制造。
聚合性单体通常为光聚合性单体,优选(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优选使构成(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Y(碳数)/M(除碳原子和氢原子以外的元素数)为1.4以上且小于3的组合物固化而成的中间层。Y/M为1.4以上且小于3、优选为1.8以上且小于2、更优选为1.9以上且小于2。通过为这样的范围,可更有效地发挥本发明的效果。聚合性单体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以使用2种以上。
特别是本发明中,构成(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原子的95%以上优选为碳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中的任一个、更优选100%为碳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中的任一个。
作为形成含有(甲基)丙烯酸树脂的中间层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优选将1分子内含有1个(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与含有2个以上的(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并用,更优选将1分子内含有1个(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与含有2~4个(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并用。
本发明中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分子量优选为100~800、更优选为150~500。
当中间层具有极性基团时,优选使用具有极性基团的聚合性单体形成。
另外,当中间层具有聚合性基团时,可通过使用分子内具有2个以上(优选3个以上、更优选3~4个)聚合性基团的聚合性单体并调节聚合性单体的反应率来形成。
本发明中使用的中间层形成用组合物优选含有具有极性基团的聚合性单体和分子内具有2个以上(优选3个以上、更优选3~4个)聚合性基团的聚合性单体这二者。
作为(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具体例子,可列举出亚烷基二醇的(甲基)丙烯酸二酯类、聚氧基亚烷基二醇的(甲基)丙烯酸二酯类、多元醇的(甲基)丙烯酸二酯类、环氧乙烷或环氧丙烷加成物的(甲基)丙烯酸二酯类、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类、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类、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类等。
其后,优选多元醇与(甲基)丙烯酸的酯类。可列举出例如甘油单甲基丙烯酸酯(GLM)、1,6-己二醇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PETA)、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EO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PO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EO改性磷酸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1,2,3-环己烷四甲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聚酯聚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三(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尿酸等。
作为(甲基)丙烯酸酯单体,还可以使用市售品。例如作为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系化合物类,可列举出日本化药株式会社制KAYARAD PET30、KAYARAD DPHA、日本化药株式会社制DPCA-30、日本化药株式会社制DPCA-120。另外,作为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可列举出新中村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U15HA、新中村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U4HA、A-9300、Daicel UCB株式会社制EB5129、日油制Blemmer GLM等。另外,还优选使用Aldrich制的甘油二甘油酯二(甲基)丙烯酸酯(glyceroldiglycerolate di(meth)acrylate)单体。
作为中间层形成用组合物中所含的溶剂,优选含有环己酮、甲基异丁基酮、甲苯、甲基环己烷、乙酸甲酯中的至少1种,进一步优选含有乙酸甲酯和甲基异丁基酮。它们可以1种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组合使用。中间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固体成分浓度优选为12~50质量%、更优选为15~45质量%。
中间层形成用组合物除了聚合性单体、溶剂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含有聚合引发剂等。
作为中间层形成用组合物中所含的聚合引发剂,可以使用除可配合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聚合引发剂外的公知的聚合引发剂。
本发明中,在将中间层形成用组合物涂布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上后,优选在10~70℃下干燥、更优选在15~60℃下干燥、进一步优选在20~50℃下干燥、进一步优选在25~40℃下干燥。通过在这样的范围下干燥,能够提高液晶化合物的序参数。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造方法的详细情况进行叙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优选通过将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应用(通常为涂布)到中间层的表面上来形成。如上所述,即使通过以往的方法将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应用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上,也实质上无法制造满足规定的序参数的光学各向异性层。本发明中,如上所述,通过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配合流平剂并使表面平坦化,在其表面上设置规定的中间层,在中间层的表面上设置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从而在实现薄膜化的同时,成功地使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取向有序度高地取向。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中优选配合垂直取向剂。通过配合垂直取向剂,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中间层界面处的液晶化合物的取向。垂直取向剂优选使用硼酸化合物和/或鎓盐。
作为硼酸化合物的具体例子,优选下式表示的化合物。
(式中,R1及R2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取代或无取代的脂肪族烃基、芳基或杂环基。R3表示含有可与(甲基)丙烯酸基键合的官能团的取代基。)
作为硼酸化合物的具体例子,可使用日本特开2008-225281号公报的第0023~0032段所述的通式(I)表示的硼酸化合物,可优选使用其中记载的鎓盐。另外,还优选使用下述所示的硼酸化合物。
作为鎓盐的具体例子,优选下式表示的化合物。
(式中,环A表示由含氮杂环构成的季铵离子、X表示阴离子;L1表示二价的连接基团;L2表示单键或二价的连接基团;Y1表示具有5或6元环作为部分结构的2价的连接基团;Z表示具有2~20个亚烷基作为部分结构的2价的连接基团;P1及P2分别独立地表示具有聚合性烯键式不饱和基团的一价取代基。)
作为鎓盐的例子的具体例子,可使用日本特开2012-208397号公报的第0052~0058段中记载的鎓盐、日本特开2008-026730号公报的第0024~0055段中记载的鎓盐、日本特开2002-37777号公报中记载的鎓盐,优选可使用其中记载的鎓盐。
垂直取向剂相对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中所含的液晶化合物优选为0.1~5质量%、更优选为0.5~3质量%。垂直取向剂可仅含有1种,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含有2种以上时,其合计量在上述范围内。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造方法除了直接将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应用到中间层的表面上以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的组成外,可参考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造方法的记载。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必须配合有液晶化合物,根据需要配合有聚合引发剂、聚合性化合物、溶剂等。此外,如上所述,还可以配合垂直取向剂。
作为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的液晶化合物,可以是棒状液晶化合物,也可以是圆盘状液晶化合物,更优选是棒状液晶化合物。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的液晶化合物优选呈现近晶相或向列相的液晶状态的液晶化合物,更优选呈现向列相的液晶状态的液晶化合物。
作为呈现近晶相的液晶状态的液晶化合物,优选使用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的部分中叙述过的液晶化合物。
作为呈现向列相的化合物,可使用日本特开2008-297210号公报中记载的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特别是第0034~0039段中记载的化合物)、日本特开2010-84032号公报中记载的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特别是第0067~0073段所述的化合物)等。
本发明中特别优选为选自下述通式(IA)表示的化合物及下述通式(IIA)表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的化合物。
通式(IA)
通式(IIA)
(式中,R1~R4各自独立地表示-(CH2)n-OOC-CH=CH2、n表示1~5的整数。X和Y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甲基。)
从抑制晶体析出的观点出发,通式(IA)或(IIA)中,优选X和Y表示甲基。从显示出作为液晶的性质的观点出发,n为1~5的整数、更优选为2~5的整数。
本发明中使用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中可以仅含有1种液晶化合物,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另外,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还可以含有其他液晶化合物。例如可以含有选自甲亚胺类、氧化偶氮类、氰基联苯基类、氰基苯基酯类、苯甲酸酯类、环己烷羧酸苯基酯类、氰基苯基环己烷类、氰基取代苯基嘧啶类、烷氧基取代苯基嘧啶类、苯基二噁烷类、二苯乙炔类及链烯基环己基苯甲腈类中的棒状液晶化合物。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液晶化合物的量优选为总固体成分的50~98质量%、更优选为70~95质量%。
此外,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还可以含有聚合引发剂、流平剂、聚合性化合物、溶剂等。它们的详细情况可参见有关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的记载,优选范围、配合量等也相同。
<相位差膜>
本发明的相位差膜可以仅由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间层和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构成,也可以具有用于形成支撑体和/或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取向膜等。
关于支撑体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各种聚合物膜。一个例子为透明的光学各向异性小的聚合物膜,但并不限定于此。这里,支撑体为透明是指,透光率为80%以上。另外,光学各向异性小是指,面内延迟(Re(550))例如为20nm以下、优选为10nm以下。透明支撑体可以是长条状也可以是卷成卷状的形状,也可以是最终制品的大小的、例如长方形的片状。优选将卷成卷状的长条的聚合物膜用作支撑体,连续地形成取向膜及光学各向异性层,然后切断成需要的大小。
可用作支撑体的聚合物膜的例子包括纤维素酰化物、聚碳酸酯、聚砜、聚醚砜、聚丙烯酸酯及聚甲基丙烯酸酯、环状聚烯烃等的膜。优选纤维素酰化物膜,进一步优选醋酸纤维素膜。当使用纤维素酰化物膜时,能够进一步控制正面对比度的降低。
另外,当构成后述的兼具支撑体和起偏器的方式时,聚合物中还可以使用聚乙烯醇。
关于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间层和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合计厚度优选为0.6~10μm、更优选为1.0~5.0μm、进一步优选为1.5~3.0μm。通过在这样的范围内,能够谋求薄膜化。
另外,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总厚度(兼具偏振片的保护膜时,从与偏振膜邻接的层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总厚度,例如后述的图1~3的3的部分的厚度)优选为40μm以下、更优选为3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4μm以下。本发明中,特别地可以不使用支撑体及取向膜(除外中间层)地形成相位差膜,因此还能够将相位差膜的总厚度减小到3μm以下。关于下限值,为0.6μm以上,优选为1μm以上。
本发明的相位差膜优选被用作偏振片的保护膜。另外,本发明的相位差膜还可以作为偏振片之外的相位差膜组装入,此时,更优选配置在前侧的偏振膜与液晶单元之间。另外,还可以配置在后侧的偏振膜与液晶单元之间。本发明的前侧是指液晶显示装置的视觉辨认侧。
<偏振片>
本发明的偏振片具有偏振膜和本发明的相位差膜,此外,在偏振膜没有设置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一侧面上也可以具有保护膜。本发明的偏振片优选用作前侧的偏振片的保护膜。此外,在组装入液晶显示装置时,本发明的相位差膜配置在靠近液晶单元一侧,更优选本发明的相位差膜配置在前侧的偏振膜与液晶单元之间。
偏振膜有碘系偏振膜、使用二色性染料的染料系偏振膜或多烯系偏振膜。碘系偏振膜及染料系偏振膜通常可使用聚乙烯醇膜来制造。
偏振膜没有设置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一侧的保护膜通常为聚合物膜。所述保护膜可例示出纤维素酰化物膜。
通过对本发明中使用的保护膜和相位差膜的表面、即与偏振膜贴合一侧的表面进行亲水化的皂化处理,能够改善与以聚乙烯醇为主成分的偏振膜的粘接性。其中,当将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直接设置在偏振膜的表面上时,可以省略皂化处理。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偏振片优选的形态进行说明。当然本发明的偏振片的构成并不限定于这些。另外,以下的附图的尺寸有时与实际的偏振片的尺寸等不一致。
图1~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偏振片的构成的一个例子,1表示偏振膜、2表示偏振膜的保护膜、3表示本发明的相位差膜、4表示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5表示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6表示相位差膜的支撑体、7表示取向膜、15表示中间层。图1的偏振膜1中的箭头表示偏振轴的方向、第1光学的光学各向异性层4中的符号表示慢轴的方向,表示与上述偏振膜1的箭头正交。取向膜7的箭头表示取向膜的摩擦方向。对于以下的附图也可同样地考虑。
图1为在偏振膜1的一个面上贴合保护膜2、在另一个面上贴合本发明的相位差膜3的方式。贴合可使用粘接剂、粘合剂、糊来进行(粘接剂层等未图示)。
图1中,相位差膜3在支撑体6的表面形成取向膜7,在其表面上设置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4、中间层15和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5。取向膜7的摩擦方向优选设置地与偏振膜的长度方向正交。
图2中,在偏振膜1的一个面上设置保护膜2、在另一个面上直接依次设置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4、中间层15和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5。图2中,本发明的相位差膜3仅由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4、中间层15和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5构成,因此相位差膜的厚度可以为极薄。
图2方式的情况下,优选在对偏振膜1的表面进行摩擦处理后设置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另外,图2中,在保护膜2的表面上设置硬涂层8。
硬涂层优选为使聚合性化合物固化而成的层。具体而言,可例示出应用含有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聚合引发剂和溶剂的组合物并使其固化而成的层。硬涂层的厚度优选为1~10μm左右。通过设置这样的硬涂层,即使减小保护膜等的厚度,也可以使保护膜不易划伤。此外,若没有制造适应性等的不良情况发生,则还可以省略保护膜2而在偏振膜上直接设置硬涂层,从而进一步得到薄的偏振片。
图3为在偏振膜1的一个面上设置保护膜2、在另一个面的表面上形成取向膜7,然后在其表面上设置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4、中间层15和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5,从而形成相位差膜3的方式。取向膜7的摩擦方向优选按照与偏振膜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式设置。此外,图3中,在保护膜的表面上设置有硬涂层8。
<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还涉及具有本发明的相位差膜或偏振片的液晶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虽然并不特别选择驱动模式,但可以使用TN型(TwistedNematic,扭曲向列型)、OCB型(Optically Compensated Bend,光学补偿弯曲型)、VA型(Virtical Alignment,垂直取向型),特别优选用于IPS型(In-Plane Switching,面内切换型)、FFS型(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切换型)、PLS型(Plane to Line Switching,面线切换型)等所代表的横电界型(以下有时以IPS模式为代表。)用途。另外,本发明中,可以为透射型、反射型、半透射型的任意液晶显示装置。
IPS型(以下也称为IPS模式)液晶显示装置可使用例如日本特开2003-15160号、日本特开2003-75850号、日本特开2003-295171号、日本特开2004-12730号、日本特开2004-12731号、日本特开2005-106967号、日本特开2005-134914号、日本特开2005-241923号、日本特开2005-284304号、日本特开2006-189758号、日本特开2006-194918号、日本特开2006-220680号、日本特开2007-140353号、日本特开2007-178904号、日本特开2007-293290号、日本特开2007-328350号、日本特开2008-3251号、日本特开2008-39806号、日本特开2008-40291号、日本特开2008-65196号、日本特开2008-76849号、日本特开2008-96815号等的各公报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
FFS型(以下也称为FFS模式)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对电极和像素电极。这些电极由ITO等透明物质形成、并以能够在比上/下部基板等之间的间隔窄的间隔中驱动配置在电极上部的所以液晶分子等程度的宽度形成。关于FFS型液晶单元,可参照例如日本特开2001-100183号、日本特开2002-14374、日本特开2002-182230、日本特开2003-131248、日本特开2003-233083号等的各公报的记载。
图4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的一个例子。图4中,1~8和15与图1~3相同、详细情况可参照图3的说明。另外,图4中,9表示液晶单元、10表示后侧的偏振片、11表示后侧的偏振膜、12表示后侧的偏振膜的保护膜、13表示取向膜、14表示光学各向异性层。前侧的偏振膜1与后侧的偏振片11的吸收轴彼此正交。此外,图4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后侧的偏振膜11与液晶单元9之间具有光学各向异性层14(光学膜)。光学各向异性层14例如可如下形成:在偏振膜11的表面上设置取向膜13、在取向膜13的表面上应用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并进行固化。图4的实施方式中,光学各向异性层14的波长550nm处的面内延迟(Re(550))优选为30~120nm、波长550nm处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550))优选为20~100nm。此外,光学各向异性层14更优选为液晶化合物倾斜取向的光学各向异性层。作为此时倾斜取向的角度,在与液晶单元内的驱动液晶的预倾角相同的倾斜方向,优选为相同倾角即-1.5~3°。液晶化合物优选棒状液晶化合物。棒状液晶化合物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以使用2种以上。该液晶化合物也优选与本发明的液晶化合物同样地控制为取向有序度高地使用。
通过将这样的光学各向异性层14设置在后侧并对偏振膜进行补偿,液晶显示装置的除光学各向异性层以外的各部件所具有的双折射成分得到补偿,能够提供色调和上下对称性更优异的液晶显示装置。
本申请说明书中,Re(λ)、Rth(λ)分别表示波长λ处的面内延迟及厚度方向的延迟。Re(λ)是在KOBRA21ADH或WR(王子计测机器株式会社制)中,沿膜法线方向入射波长为λnm的光而测定的。在测定波长λnm的选择时,可以手动地更换波长选择滤波器、或者利用程序等变换测定值来测定。在所测定的膜是以单轴或双轴的折射率椭圆体表示的膜的情况下,利用以下的方法算出Rth(λ)。
相对于以面内的慢轴(利用KOBRA21ADH或WR来判断)作为倾斜轴(旋转轴)(在没有慢轴的情况下,以膜面内的任意的方向作为旋转轴)的膜法线方向,从法线方向起倾斜到单侧达50°、且以10度间隔分别从该倾斜的方向入射波长为λnm的光,全部测定6点的上述Re(λ),基于该测得的延迟值和平均折射率的假设值及所输入的膜厚值,由KOBRA21ADH或WR算出Rth(λ)。上述说明中,在从法线方向起以面内的慢轴作为旋转轴、且在某个倾斜角度具有延迟值变为零的方向的膜的情况下,对于在大于该倾斜角度的倾斜角度下的延迟值,将其符号变更为负后,由KOBRA21ADH或WR算出。另外,也可以以慢轴作为倾斜轴(旋转轴)(没有慢轴的情况下,以膜面内的任意的方向作为旋转轴),从任意倾斜的两个方向测定延迟值,基于该值和平均折射率的假设值及所输入的膜厚值,利用以下的式(A)及式(B)算出Rth。
数学式2
Re ( &theta; ) = [ nx - ny &times; nz ( ny sin ( sin - 1 ( sin ( - &theta; ) nx ) ) ) 2 + ( nz cos ( sin - 1 ( sin ( - &theta; ) nx ) ) ) 2 ] &times; d cos ( sin - 1 ( sin ( - &theta; ) nx ) )
                    式(A)
另外,上述的Re(θ)表示从法线方向倾斜角度θ的方向的延迟值。此外,式(A)中的nx表示面内的慢轴方向的折射率,ny表示在面内与nx正交的方向的折射率,nz表示与nx及ny正交的方向的折射率。
Rth={(nx+ny)/2-nz}×d  式(III)
在所测定的膜为不能用单轴或双轴的折射率椭圆体表现的、没有所谓的光学轴(opticaxis)的膜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以下的方法算出Rth(λ)。以面内的慢轴(利用KOBRA21ADH或WR来判断)作为倾斜轴(旋转轴),相对于膜法线方向从-50°开始到±50°为止、以10°间隔分别从该倾斜的方向入射波长为λnm的光,测定11点的上述Re(λ),基于该所测得的延迟值和平均折射率的假设值及所输入的膜厚值,由KOBRA21ADH或WR算出Rth(λ)。此外,在上述的测定中,平均折射率的假设值可以使用聚合物手册(JOHN WILEY&SONS,INC)、各种光学膜的产品目录的值。对于尚不知道平均折射率的值的膜,可以用阿贝折射计进行测定。将主要的光学膜的平均折射率的值例示如下:纤维素酰化物(1.48)、环烯烃聚合物(1.52)、聚碳酸酯(1.59)、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49)、聚苯乙烯(1.59)。通过输入这些平均折射率的假设值和膜厚,由KOBRA21ADH或WR算出nx、ny、nz。利用该算出的nx、ny、nz来进一步算出Nz=(nx-nz)/(nx-ny)。
Re、Rth的测定波长只要没有特别记述,为可见光区域的λ=550nm时的值。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具体地进行说明。以下的实施例中所示的材料、用量、比例、处理内容、处理顺序等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则可以进行适当变更。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制于以下的具体例子。
<带硬涂层的偏振片保护膜的制作>
<<偏振片保护膜的制作>>
将下述组合物投入混合罐中并搅拌,使各成分溶解,制备芯层用醋酸纤维素溶液。
酯寡聚物(分子量为1000)(n为1~10的整数)
耐久性改善剂
紫外线吸收剂
外层纤维素酰化物胶浆的制作
在上述的芯层用纤维素酰化物胶浆90质量份中加入下述的消光剂溶液10质量份,制备外层醋酸纤维素溶液。
纤维素酰化物膜A的制作
将上述芯层用纤维素酰化物胶浆及其两侧的外层纤维素酰化物胶浆3层同时从流延口流延到20℃的滚筒上。在溶剂含有率为约20质量%的状态下进行剥取,将膜的宽度方向两端用拉幅机夹具固定,在残留溶剂为3~15质量%的状态下,沿横方向拉伸1.2倍,同时干燥。其后,通过在热处理装置的辊间搬运,制作厚度为25μm的纤维素酰化物膜(纤维素酰化物膜A)。
<硬涂层的制作>
将下述硬涂组合物1涂布到上述纤维素酰化物膜A的一个表面上,其后,在100℃下干燥60秒钟,在氮为0.1%以下的条件下照射紫外线1.5kW、300mJ,使其固化,制作具有厚度为5μm的硬涂层。另外,膜厚的调节通过使用狭缝式模头在模涂法中调节涂布量来进行。
<<硬涂组合物1>>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
(质量比3:2)                       合计53.5质量份
光聚合引发剂J3                         1.5质量份
乙酸乙酯                             100质量份
光聚合引发剂J3
<膜的皂化>
将制作的带硬涂层的纤维素酰化物膜A浸渍到调温至37℃的4.5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皂化液)中1分钟,然后将膜水洗,其后,浸渍到0.05mol/L的硫酸水溶液中30秒,然后从水洗浴中通过。接着,用气刀重复3次水切,在去掉水后使其在70℃的干燥区滞留15秒、干燥,制作经皂化处理的膜。
<偏振膜的制作>
按照日本特开2001-141926号公报的实施例1,对2对夹持辊间赋予圆周速度差并沿长度方向拉伸,制备长度方向的宽度为1330mm、厚度为15μm的偏振膜。
<贴合>
在与膜的硬涂层为相反侧的纤维素酰化物膜A侧,将聚乙烯醇(株式会社kuraray制、聚乙烯醇-117H)3%水溶液作为粘接剂,按照偏振轴与纤维素酰化物膜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式,将上述得到的偏振膜与上述经皂化处理的膜辊对辊地贴合,制作带单面保护膜的偏振膜。
<取向膜的制作>
在带单面保护膜的偏振膜的表面,将下述通式聚乙烯醇表示的化合物(聚乙烯醇1)100质量份、下述T1表示的化合物5质量份溶解到水:甲醇=75:25(质量比)的溶剂中,制成4.0质量%溶液,制备聚乙烯醇层制作用组合物。其后,将该溶液用绕线棒涂布机#8涂布,在60℃干燥0.5分钟。得到的聚乙烯醇层的膜厚为0.25μm。
通式PVA
关于聚乙烯醇1,在上述聚乙烯醇中,a=96、b=2、c=2。
摩擦处理
搬运得到的带PVA层的保护膜,同时与纤维素酰化物膜A的长度方向垂直地对PVA层的表面进行摩擦处理,形成取向膜。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作>
将以下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溶解到甲乙酮:环己酮=86:14(质量比)的溶液中并调节至30质量%。
液晶化合物(表中记载的α或β)  10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J1                3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J2                 1质量份
丙烯酸酯单体A1           5质量份
<<液晶α>>
下述化合物B03 80质量份
液晶α的NI点为145℃并显示向列相。
下述化合物B04 20质量份
<<液晶β>>
化合物B01  80质量份
化合物B02  20质量份
液晶β的NI点为120℃并显示向列相。
<<液晶ε>>
使用日本特开2010-084032号公报的第0161段中记载的化合物A。
<<流平剂A>>
流平剂R1 0.8质量份
流平剂R2 0.05质量份
流平剂R1
流平剂R2
<<流平剂B>>
流平剂R3 0.8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J1
聚合引发剂J2
丙烯酸酯单体A1
用根据膜厚选择的绕线棒涂布机涂布上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在70℃下干燥2分钟,使棒状液晶化合物取向(均匀取向)。将该膜冷却到40℃后,在氮吹扫下、氧浓度为约0.1%下使用160W/cm的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graphics株式会社制),照射照度为190mW/cm2、照射量为150mJ/cm2的紫外线,使涂布层固化。其后,放冷至室温。将得到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膜厚示于表中。
均匀取向的确认如下进行:在偏光显微镜下以正交尼科耳状态将取向轴方向与起偏器吸收轴对准时(0、90°)发生消光,在其间的角度下,可见亮度变化并确认在45°方向上具有最大亮度。
<中间层(丙烯酸1)的制作>
将33质量份的丙烯酸系化合物ACR1、67质量份的丙烯酸系化合物ACR2混合,合计作为100质量份,再混合光聚合引发剂(Irgacure127、Ciba Specialty Chemicals株式会社制)4质量份及溶剂(乙酸甲酯/环己酮=50/50(质量比)),调节以使固体成分的浓度达到30质量%,制备中间层形成用组合物。将得到的中间层形成用组合物用根据膜厚选择的绕线棒涂布机#2.4涂布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上,在60℃下干燥0.5分钟后,使用120W/cm高压汞灯,在30℃下UV照射30秒,使中间层交联。
通过Hoy法求出所计算的各原料的SP值并平均,求出树脂的SP值。
ACR1:Blemmer GLM、日油株式会社制、下述结构的化合物。
ACR2:KAYARAD PET30,日本化药株式会社制,下述结构的化合物(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的50/50(质量比)的混合物)
<中间层(丙烯酸2)的制作>
将上述中间层(丙烯酸1)中的ACR1和ACR2变为等量的ACR3(Aldrich制),其它同样地进行。
ACR3
<中间层(丙烯酸3)的制作>
将上述中间层(丙烯酸1)中的ACR2变为等量的ACR1,即,使单体成分全部为ACR1,其它同样地进行。
<中间层(丙烯酸4)的制作>
将上述中间层(丙烯酸1)中的ACR1和ACR2变为等量的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其它同样地进行。
<中间层(取向膜5)的制作>
将在上述取向膜的制作中记述的通式PVA表示的化合物(PVA1)和甘油单甲基丙烯酸酯(日油株式会社制、Blemmer GLM)以质量比1:9的比例配合,溶解到水:甲醇=75:25(质量比)的溶剂中形成4.0质量%溶液,制备取向膜5形成用组合物。将得到的取向膜5形成用组合物用绕线棒涂布机#8涂布到上述经皂化处理的表面上,在60℃下干燥0.5分钟,形成取向膜5。通过Hoy法求出所计算的各原料的SP值并平均,求出树脂的SP值。
<中间层(丙烯酸6)的制作>
将上述中间层(丙烯酸1)中的ACR1和ACR2变为等量的烯丙基α-D-半乳糖吡喃糖苷和季戊四醇丙烯酸酯(3:7(质量比)),其它同样地进行。
<中间层(PVA)的制作>
将在上述取向膜的制作中记述的通式PVA表示的化合物(PVA1)100质量份与T1表示的化合物5质量份溶解到水:甲醇=75:25(质量比)的溶剂中,形成4.0质量%溶液,制备PVA层形成用组合物。将得到的PVA层形成用组合物用根据膜厚选择的绕线棒涂布机#8涂布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上,在60℃下干燥0.5分钟。得到的PVA层的膜厚为0.25μm。
通过Hoy法根据所计算的各原料的SP值求出的平均SP值为26.4。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作>
将以下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溶解到甲乙酮:环己酮=86:14(质量比)的溶液中,将固体成分浓度调节为30质量%。
<<液晶γ>>
化合物B01  60质量份
化合物B02  20质量份
化合物B05  20质量份
液晶化合物B05
垂直取向剂S1
垂直取向剂S2
将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用根据膜厚选择的绕线棒涂布机涂布,在100℃的恒温槽中加热2分钟,使棒状液晶化合物取向(垂直取向)。接着,冷却到40℃,然后,在氮吹扫下、在氧浓度为约0.1%下使用160W/cm的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graphics株式会社制),照射照度为190mW/cm2、照射量为300mJ/cm2的紫外线,使涂布层固化。其后,放冷至室温。
<液晶显示装置A的制作>
<<液晶单元的准备>>
从具备IPS型液晶单元的iPad[商品名;Apple公司制]中取出液晶面板,除去配置在液晶单元的前侧(显示面侧)和后侧(背光灯侧)的偏振片,洗涤液晶单元的前玻璃面。
<<后侧偏振片制作>>
分别与上述同样地对零延迟三醋酸纤维素(zero-retardation cellulosetriacetate,TAC)(富士胶片制,ZRF25)的单面和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制、Fujitac TD60UL(厚度为60μm)的单面进行碱性皂化处理。将PVA(株式会社kuraray制、PVA-117H)3%水溶液用作粘接剂,将这些膜的碱性皂化处理面与聚乙烯醇偏振膜(厚度为17μm)贴合,得到后侧偏振片。
在上述IPS型液晶单元的显示面侧表面的前侧贴合本发明的偏振片、在另一侧贴合上述后侧偏振片。此时,按照前侧为具有光学各向异性层的一侧、后侧成为ZRF25靠近液晶单元的一侧的方式进行贴合。如此制作了IPS型液晶显示装置LCD。将制作的LCD放入取出的iPad中。
<液晶显示装置B的制作>
<<液晶单元的准备>>
从具备IPS型的液晶单元的iPad[商品名;Apple公司制]中取出液晶面板,除去配置在液晶单元的前侧(显示面侧)和后侧(背光灯侧)的偏振片,洗涤液晶单元的前玻璃面。
<<后侧偏振片制作>>
偏振片保护膜的制作
与上述偏振片保护膜的制作同样地进行,制作纤维素酰化物膜A。
<<纤维素酰化物膜的皂化>>
将制作的纤维素酰化物膜A浸渍到调温至37℃的4.5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皂化液)中1分钟,然后将膜水洗,其后浸渍到0.05mol/L的硫酸水溶液中30秒,从水洗浴中通过。接着,用气刀重复3次水切,在去掉水后,使其在70℃的干燥区中滞留15秒、干燥,制作经皂化处理的膜。
<<偏振膜的制作>>
按照日本特开2001-141926号公报的实施例1,对2对夹持辊间赋予圆周速度差,沿长度方向进行拉伸,制备宽度为1330mm、厚度为15μm的偏振膜。
<<贴合>>
将聚乙烯醇(株式会社kuraray制,聚乙烯醇-117H)3%水溶液作为粘接剂,按照偏振轴与纤维素酰化物膜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式,辊对辊地将上述得到的偏振膜与上述经皂化处理的膜贴合,制作带单面保护膜的偏振膜。
<<取向膜的形成>>
在偏振膜的未贴合有保护膜的一侧与层构成a同样地进行,形成聚乙烯醇层。沿膜的搬运方向连续地对聚乙烯醇层的表面实施摩擦处理。
<<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在摩擦处理面上用棒涂机涂布下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接着,通过在膜面温度为60℃下加热熟化60秒,在空气下使用20mW/cm2的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graphics株式会社制)照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制作光学各向异性层。在制作的光学各向异性层中,棒状液晶化合物按照慢轴方向平行于摩擦方向地水平取向。此时,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为1.0μm。使用自动双折射率计(KOBRA-21ADH、王子计测设备株式会社社制),测定Re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和光轴的倾角,结果在波长550nm下,Re为60nm、Rth为30nm、光轴的倾角为2°。
含氟化合物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在上述IPS型液晶单元的显示面侧表面的前侧贴合本发明的偏振片,在另一侧贴合上述后侧偏振片。此时,按照前侧为具有光学各向异性层的一侧、后侧成为ZRF25靠近液晶单元的一侧的方式贴合。如此制作了IPS型液晶显示装置LCD。将制作的LCD放入取出的iPad中。
<评价>
关于显示性能的测定,使用市售的液晶视角、色度特性测定装置Ezcom(ELDIM公司制),背光灯使用市售的液晶显示装置iPad(Apple公司制)。
<<退偏度的测定>>
构建iPad的光源、偏振膜、相位差膜、检偏振器、光电探测器(TOPCON公司制SR-UL1R)的光学体系,将偏振膜的吸收轴与相位差膜的慢轴正交地配置。正面的退偏度的测定如下:沿光源的法线方向配置偏振膜、相位差膜、检偏振器、光电探测器,使检偏振器旋转,测定最小亮度Lmin和最大亮度Lmax。另外,在没有设置相位差膜的空白状态下,使检偏振器旋转,测定最小亮度L0min和最大亮度L0max。用下式算出退偏度。
退偏度=Lmin/Lmax-L0min/L0max
Lmin为正交尼科耳状态的2片偏振片间配置的上述相位差膜的最小亮度
Lmax为平行尼科耳状态的2片偏振片间配置的上述相位差膜的最大亮度
L0min为正交尼科耳状态的2片偏振片的最小亮度
L0max为平行尼科耳状态的2片偏振片的最大亮度
倾斜方向的退偏度的测定中,沿光源的法线方向配置偏振膜、相位差膜,沿偏振膜的吸收轴方向在倾斜了50度的线上配置检偏振器、光电探测器,使检偏振器旋转,测定最小亮度和最大亮度。使用与正面同样的计算式,算出倾斜方向的退偏度。
<序参数的测定>
在上述含有液晶化合物的组合物中相对于液晶化合物以1质量%的比例添加二色性色素。
与上述同样地制作聚乙烯醇层,对聚乙烯醇层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表面进行摩擦处理,制作聚乙烯醇取向膜。在得到的取向膜的表面上通过spin casting法(2500rpm)层叠添加了上述二色性色素的组合物。将得到的层在相同温度下干燥。对得到的膜用分光吸收测定器实施以下的测定。
分别测定使得到的膜的液晶化合物的取向方向垂直时和水平时的光谱(吸光度)。另外,测定石英玻璃的偏振吸收光谱(吸光度)。将从液晶化合物的垂直方向的偏振吸收光谱中减去石英玻璃的垂直方向的偏振吸收光谱而得到的值定义为A⊥。将从液晶化合物的水平方向的偏振吸收光谱中减去石英玻璃的水平方向的偏振吸收光谱而得到的值定义为A||
将其代入式OP=(A||-A⊥)/(2A⊥+A||),算出序参数。该添加有二色性色素的光学各向异性层与实施例中制作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原料和制法均基本相同,因此视为具有与通过测定该添加有色素的光学各向异性得到的序参数等价的序参数。
<<相位差膜的密合性>>
通过棋盘格剥离试验研究膜的相位差层与中间层的密合性。用切断机制成100个2mm×2mm见方的棋盘格,贴上日东透明胶带(注册商标),然后将其剥离,按照下述指标对未剥离而残留在膜上的个数进行打分。个数越多,表示密合性越高。
A:没有剥离
B:60个以上且小于100个
C:60个以下
<<相位差膜的湿热保管性>>
作为加速评价(accelerated test),浸到60℃的热水中5小时,在热水中使膜的液晶原料彼此相互摩擦,确认有无剥离。
A:没有剥离
C:剥离了
<<正面对比度(CR)的评价>>
对于上述制作的IPS型的各液晶显示装置,设置背光灯,使用测定机(EZ-Contrast XL88,ELDIM公司制),测定黑显示时和白显示时的亮度,算出正面对比度比(CR),并用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C以上为实用水平。
A:900≤CR
B:850≤CR<900
C:800≤CR<850
D:800>CR
<<目视不均>>
将制成的膜用正交尼科耳环境下的X-射线胶片观察装置(x-ray filmilluminator)观察,目视评价不均。
AA:完全未见不均
A:未见不均
B:稍微可见不均,但实用上没有问题
C:明确辨认到不均
<<视角亮度/色调>>
(色偏评价(斜向色调))
对于上述制作的IPS模式的各液晶显示装置,设置背光灯,使用测定机(EZ-Contrast XL88,ELDIM公司制),从相对于黑显示的正面为极角60度方向进行观察,将方位角为0~90度(第1象限)、90~180度(第2象限)、180~270度(第3象限)、270~360度(第4象限)的各象限的最大ΔE平均而得到的指标定义为色偏,同时用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C以上为实用水平。
AA:色偏极少。
A:色偏基本没有。
B:稍有色偏。
C:有色偏,但实用上没有问题。
D:观察到色偏,实用上存在问题。
(视角CR评价(斜向CR))
对于上述制作的IPS模式的各液晶显示装置,设置背光灯,分别使用测定机(EZ-Contrast XL88,ELDIM公司制),在暗室内测定黑显示时和白显示时的亮度,将极角为60度方向的各象限的最小值的平均值定义为视角对比度比(视角CR),进行计算,并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B以上为实用水平。
A:视角CR为100以上,实用上没有问题。
B:视角CR为70以上且小于100,实用上基本没有问题。
C:视角CR为50以上且小于70,实用上稍微存在问题。
D:视角CR小于50、实用上存在问题。
<综合评价>
将制作的膜安装到Apple公司制iPad上,在使其黑显示的情况下,评价目视观察时的外观不均、色调变化、黑亮度。
A:目视印象极好、未见不均,即使使视角旋转也可见连续为黑色。
B:目视印象良好、不均/色调变化为不令人在意的水平。
C:目视印象一般,不均/色调变化令人在意,但在产品上为不成问题的水平。
D:不均/色调变化醒目,作为产品为成为问题的水平。
表7
上述表中,“OP”表示序参数。膜厚的单位为μm。Re和Rth分别表示波长550nm处的面内延迟和厚度方向的延迟。Nz表示(nx-nz)/(nx-ny),nx表示面内的慢轴方向的折射率,ny表示面内与nx正交的方向的折射率,nz表示与nx和ny正交的方向的折射率。△Re为“顺”时表示为顺波长分散(Re(450)/Re(650)≥1),为“逆”时表示为逆波长分散(Re(450)/Re(650)<1)。
其中,中间层的SP值偏离本发明的范围(比较例1、2、4和11~13)时,相位差膜的湿热保管性差。另外,中间层的膜厚比本发明的范围厚(比较例2、参考例1)时,湿热保管性或密合性差。
另外,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或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序参数偏离本发明的范围(比较例3、比较例10)时或没有设置中间层(比较例5)时,对比度差。
此外,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或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膜厚偏离本发明的范围(比较例6~9)时,视角亮度/色调差。
与此相对,实施例1~8的情况下,相位差膜的退偏性、相位差膜的密合性、相位差膜的湿热保管性和各种显示性能均优异。

Claims (20)

1.一种相位差膜,其具有依次相互邻接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间层和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
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含有流平剂并通过将液晶化合物在均匀取向状态下固定而成,序参数为0.75~0.95且层的厚度为0.3~3.0μm,
所述中间层的厚度为3.0μm以下且含有SP值为21.5~24.7的树脂,SP值是指基于Hoy法算出的溶解度参数,
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通过将液晶化合物在垂直取向状态下固定而成,序参数为0.6~0.95且层的厚度为0.3~3.0μm;
其中,序参数OP为:
OP=(A||-A)/(2A+A||)
“A||”表示液晶化合物对与取向方向平行地发生偏振的光的吸光度
“A”表示液晶化合物对与取向方向垂直地发生偏振的光的吸光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所述SP值为21.5~24.7的树脂为(甲基)丙烯酸树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所述SP值为21.5~24.7的树脂为具有聚合性基团的(甲基)丙烯酸树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所述流平剂的分子量为500~2000。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所述流平剂含有氟原子和/或硅原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显示近晶相。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显示向列相。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满足下式(1)和(2);
式(1)
100nm≤Re(550)≤200nm
式(2)
0.8≤Nz≤1.2
式(1)中,Re(550)表示波长550nm处的面内延迟;式(2)中,Nz表示(nx-nz)/(nx-ny),nx表示面内的慢轴方向的折射率,ny表示面内与nx正交的方向的折射率,nz表示与nx和ny正交的方向的折射率。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满足下式(3);
式(3)
Re(450)/Re(650)<1
式(3)中,Re(450)和Re(650)分别表示波长450nm或650nm处的面内延迟。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含有垂直取向剂。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相位差膜的厚度为0.6~10μm。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和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分别含有棒状液晶化合物。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相位差膜,其中,在支撑体上依次具有取向膜、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间层和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
14.一种偏振片,其具有偏振膜和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偏振片,其中,在偏振膜的表面上设置有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
16.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具有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相位差膜或者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偏振片。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为IPS模式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前侧具有权利要求14所述的偏振片。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后侧的偏振膜与液晶单元之间,具有波长550nm处的面内延迟Re(550)为30~120nm、波长550nm处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550)为20~100nm的光学膜。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液晶显示装置的后侧所具有的光学膜具有液晶化合物倾斜取向而成的光学各向异性层。
CN201410352984.XA 2013-07-25 2014-07-23 相位差膜、偏振片和液晶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43453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54641 2013-07-25
JP2013-154641 2013-07-25
JP2014-109781 2014-05-28
JP2014109781A JP2015043073A (ja) 2013-07-25 2014-05-28 位相差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5367A true CN104345367A (zh) 2015-02-11

Family

ID=52390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52984.XA Pending CN104345367A (zh) 2013-07-25 2014-07-23 相位差膜、偏振片和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83491B2 (zh)
JP (1) JP2015043073A (zh)
CN (1) CN104345367A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39532A (zh) * 2015-10-23 2018-06-0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取向膜用组合物、光取向膜、光学层叠体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8351458A (zh) * 2015-11-05 2018-07-3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光学膜、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8780245A (zh) * 2016-08-31 2018-11-09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制造多层液晶膜的方法
CN111045134A (zh) * 2018-10-15 2020-04-2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及使用了该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的图像显示装置
CN111684329A (zh) * 2018-02-06 2020-09-1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层叠体、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11684327A (zh) * 2018-02-14 2020-09-1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垂直取向液晶固化膜
CN111712740A (zh) * 2018-02-14 2020-09-2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组合物
CN112955318A (zh) * 2018-11-09 2021-06-1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垂直取向液晶固化膜及包含其的层叠体
CN114806167A (zh) * 2021-01-18 2022-07-29 联茂(无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低膨胀系数无卤树脂组成物、积层板以及印刷电路板
CN115066637A (zh) * 2020-02-06 2022-09-1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膜、液晶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18260B2 (ja) * 2011-09-08 2015-05-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重合性液晶化合物、重合性組成物、高分子材料、及びフィルム
WO2017010560A1 (ja) * 2015-07-16 2017-01-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晶組成物、フィルム、投映像表示用ハーフミラー、および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7090585A (ja) * 2015-11-06 2017-05-25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広帯域波長板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WO2017145935A1 (ja) * 2016-02-22 2017-08-3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表示装置
WO2018079854A1 (ja) 2016-10-31 2018-05-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8123983A1 (ja) * 2016-12-26 2018-07-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位相差膜、光学フィルム、表示装置
JP7023967B2 (ja) * 2017-08-14 2022-02-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構造体および反射層の形成方法
WO2019132020A1 (ja) 2017-12-28 2019-07-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偏光子、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KR102280864B1 (ko) * 2018-01-25 2021-07-2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다층 액정 필름, 편광판 및 편광판의 제조방법
KR102383293B1 (ko) * 2018-01-25 2022-04-0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다층 액정 필름, 편광판 및 편광판의 제조방법
WO2019159886A1 (ja) * 2018-02-14 2019-08-2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組成物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15221A (ja) * 2005-02-03 2006-08-17 Nitto Denko Corp 偏光素子、液晶パネル、液晶テレビ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ならびに偏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07121996A (ja) * 2005-09-28 2007-05-17 Fujifilm Corp 光学補償シートならびに、こ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975466A (zh) * 2005-11-04 2007-06-0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膜、起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1235220A (zh) * 2007-01-23 2008-08-06 索尼株式会社 二色性染料组合物以及含二色性染料的液晶组合物和液晶元件
CN101322053A (zh) * 2005-12-02 2008-12-1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补偿薄膜、偏振片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2433129A (zh) * 2010-09-14 2012-05-0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聚合性液晶组合物
CN103033869A (zh) * 2011-09-30 2013-04-1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层合光学膜和包括该层合光学膜的偏振片及液晶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02206A (ja) * 2005-09-12 2007-04-19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それら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DE112006002503B4 (de) * 2005-09-29 2015-05-21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ptischer Funktionsfilm, Verzögerungsfilm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optischen Funktionsfilms
KR20080086480A (ko) * 2005-12-02 2008-09-25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학 보상 필름, 편광판 및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09086260A (ja) 2007-09-28 2009-04-2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位相差フィルム
JP2009157226A (ja) * 2007-12-27 2009-07-16 Nitto Denko Corp 配向基材並びに傾斜配向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592695B2 (ja) * 2010-05-21 2014-09-17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位相差フィルム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I546597B (zh) 2011-06-09 2016-08-21 林技術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膜疊層體及其製造方法與使用此光學膜疊層體之液晶顯示面板
JP5924877B2 (ja) 2011-06-09 2016-05-25 林テレンプ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積層体
JP2013127611A (ja) * 2011-11-14 2013-06-27 Dic Corp カラーレジスト組成物、カラーフィルター、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有機el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15221A (ja) * 2005-02-03 2006-08-17 Nitto Denko Corp 偏光素子、液晶パネル、液晶テレビ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ならびに偏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07121996A (ja) * 2005-09-28 2007-05-17 Fujifilm Corp 光学補償シートならびに、こ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975466A (zh) * 2005-11-04 2007-06-0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膜、起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1322053A (zh) * 2005-12-02 2008-12-1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补偿薄膜、偏振片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1235220A (zh) * 2007-01-23 2008-08-06 索尼株式会社 二色性染料组合物以及含二色性染料的液晶组合物和液晶元件
CN102433129A (zh) * 2010-09-14 2012-05-0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聚合性液晶组合物
CN103033869A (zh) * 2011-09-30 2013-04-1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层合光学膜和包括该层合光学膜的偏振片及液晶显示器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39532B (zh) * 2015-10-23 2020-06-1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取向膜用组合物、光取向膜、光学层叠体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8139532A (zh) * 2015-10-23 2018-06-0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取向膜用组合物、光取向膜、光学层叠体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8351458B (zh) * 2015-11-05 2021-05-25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光学膜、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8351458A (zh) * 2015-11-05 2018-07-3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光学膜、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8780245B (zh) * 2016-08-31 2021-07-20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制造多层液晶膜的方法
CN108780245A (zh) * 2016-08-31 2018-11-09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制造多层液晶膜的方法
US11169417B2 (en) 2016-08-31 2021-11-09 Lg Chem,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f multi-layer liquid crystal film
CN111684329A (zh) * 2018-02-06 2020-09-1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层叠体、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及图像显示装置
US11286423B2 (en) 2018-02-06 2022-03-29 Fujifilm Corporation Lamin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amin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11712740A (zh) * 2018-02-14 2020-09-2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组合物
CN111684327A (zh) * 2018-02-14 2020-09-1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垂直取向液晶固化膜
CN111712740B (zh) * 2018-02-14 2022-08-2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组合物
TWI800602B (zh) * 2018-02-14 2023-05-01 日商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垂直配向液晶硬化膜
CN111045134A (zh) * 2018-10-15 2020-04-2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及使用了该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的图像显示装置
CN112955318A (zh) * 2018-11-09 2021-06-1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垂直取向液晶固化膜及包含其的层叠体
CN115066637A (zh) * 2020-02-06 2022-09-1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膜、液晶膜
CN115066637B (zh) * 2020-02-06 2024-03-0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膜、液晶膜
US11966008B2 (en) 2020-02-06 2024-04-23 Fujifilm Corporation Optical film and liquid crystal film
CN114806167A (zh) * 2021-01-18 2022-07-29 联茂(无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低膨胀系数无卤树脂组成物、积层板以及印刷电路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43073A (ja) 2015-03-05
US9383491B2 (en) 2016-07-05
US20150029445A1 (en) 2015-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45367A (zh) 相位差膜、偏振片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5378522B (zh) 相位差膜、偏振片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1533181B (zh) 液晶显示器
CN102955189B (zh) 光学膜、三维图像显示装置以及三维图像显示系统
KR20040005840A (ko) 리타데이션과 두께가 제어된 셀룰로스 아세테이트 필름
CN101371188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0405094C (zh) 具有相位延迟器的偏振膜片和包括该偏振膜片的液晶显示设备
CN102681194A (zh) 3d显示设备和交错帧序列方式3d显示系统
CN103913885A (zh) 光学薄膜、偏振片、液晶显示器、和光学薄膜的制备方法
JP4881340B2 (ja)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1116019A (zh) 垂直取向液晶膜、包含该膜的光学膜和图象显示设备
JP2009229813A (ja)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070059131A (ko) 광학 필름, 편광판 및 액정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JP2007249108A (ja) 光学補償シートならびに、こ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1408633B (zh) 层合光学膜、偏振片和液晶显示装置
JP2005206638A (ja) 光学フイ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
JP5295691B2 (ja) 光学補償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1685174B (zh) 层合光学膜、偏振片和液晶显示装置
JP6543675B2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090033109A (ko) 적층된 광학 필름, 편광판 및 액정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TW201326990A (zh) 液晶顯示裝置
JP2009086378A (ja) 光学補償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26680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101658A (ja) 光学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1321807A (zh) 液晶顯示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