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40701B - 片材搬送装置、原稿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搬送装置、原稿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0701B
CN104340701B CN201410355464.4A CN201410355464A CN104340701B CN 104340701 B CN104340701 B CN 104340701B CN 201410355464 A CN201410355464 A CN 201410355464A CN 104340701 B CN104340701 B CN 1043407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heet material
photo detector
emitting component
g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5546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40701A (zh
Inventor
加藤高基
小林雄治
橘优太
山口洋
手岛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340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07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407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07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65H7/02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 B65H7/14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by photoelectric feelers or dete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65H3/0607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cooperating with means for automatically separating the pile from roller or rotary separator after a separation ste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20Location in space
    • B65H2511/22Dista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3/00Dynamic entities; Timing aspects
    • B65H2513/50Timing
    • B65H2513/512Starting; Stop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53/00Sensing or detecting means
    • B65H2553/40Sensing or detecting means using optical, e.g. photographic, elements
    • B65H2553/41Photoelectric detectors
    • B65H2553/414Photoelectric detectors involving receptor receiving light reflected by a reflecting surface and emitted by a separate emit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53/00Sensing or detecting means
    • B65H2553/40Sensing or detecting means using optical, e.g. photographic, elements
    • B65H2553/44Involving light guide, e.g. optical fib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3Parts concerned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701/131Edges
    • B65H2701/1311Edges leading e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3Parts concerned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701/131Edges
    • B65H2701/1313Edges trailing e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Abstract

一种片材搬送装置、原稿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谋求节省空间和降低成本,且不论是否有带着送出的片材都准确地控制纸间的间隙。片材搬送装置基于检测先行片材后端与下一张片材前端之间的间隙产生的间隙产生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控制片材的搬送,间隙产生检测部具有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第一检测部具有相对片材搬送路径配置在同侧的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及相对片材搬送路径配置在发光元件的相反侧且反射来自发光元件并通过与片材搬送路径的规定区间的光并向受光元件聚光的聚光反射体,第二检测部具有配置在检测出来自发光元件的光中被通过所述规定区间的片材反射的反射光的位置的受光元件,并基于第一及第二检测部的输出差检测是否产生了间隙。

Description

片材搬送装置、原稿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片材搬送装置以及具有该片材搬送装置的原稿读取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将形成在感光体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在由供纸装置搬送来的记录片材上而形成图像。
供纸装置构成为从供纸盒利用搓纸辊送出记录片材后,使记录片材经由分离辊并通过一对基准调节辊,隔着规定的时间搬送到调色剂像的转印位置。
在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将图像连续形成于多张记录片材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其生产率,优选将多张纪录片材送出为尽可能地缩短先送出的记录片材(以下称为“先行片材”)后端与紧接着送出的记录片材前端的距离(纸间距离)。
然而,在利用搓纸辊送出收纳在供纸盒内的片材摞中最上面的记录片材时,有时第二张记录片材被带着送出。被带着送出的记录片材(以下,称为“下一张片材”)在分离辊与先行片材强制分离,有时也会在从搓纸辊到达分离辊的区间自然分离,因此在每次供纸时先行片材与下一张片材分离的位置都不一样。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将纸间距离保持为最合适值的方法,例如以向前方输送的先行片材的后端从下一张片材的前端分离的时刻(分离时刻)为基准,确定下一张片材的搬送时机即可,但为此需要准确地检测出先行片材与下一张片材分离的时机。
于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具有如下结构:使来自一个发光元件的光经由扩散板从搓纸辊的与记录片材抵接的位置(拾取位置)附近照射搬送路径方向的整个规定区间的较宽范围,并在隔着该搬送路径与光源相反的一侧,使向上述整个规定区间照射的光,经由聚光板向一个受光元件的受光面聚光。如果先行片材与下一张片材分离而在两者之间形成间隙,则因透过该间隙的 光而受光元件的输出值发生变化,由此检测出规定区间内的先行片材与下一张片材分离的时机。
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2012-2366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3736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检测间隙的方法中,需要配置作为光学元件的扩散板和聚光板两者的空间,因而难以实现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由于这些光学元件的价格并不低,因此导致成本高。
于是,本发明人提出了如下结构:在片材搬送路径的片材搬送面的一侧配置发出扩散光的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并且在片材搬送面的另一侧配置聚光反射体,该聚光反射体反射所述扩散光中通过了从所述搓纸辊的送出位置到分离辊的规定区间的光,并使反射的光向所述受光元件聚光。
如果在先行片材与下一张片材之间产生了间隙,则通过了该间隙的光被聚光反射体反射,并再次通过该间隙被受光元件接收,因此根据受光元件的输出变化,能够检测出先行片材与下一张片材的分离时机。
根据该结构,由于所需要的光学元件只有聚光反射体,因此不仅在空间方面有利,并且能够谋求降低成本。
然而,在反复试作中发现,该结构有可能因片材种类不同而发生误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片材搬送装置、原稿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以能够谋求节省空间和降低成本,并且即便片材被带着送出也能够准确地进行纸间控制而提高生产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式提供一种从片材摞依次送出片材,并使该片材沿着片材搬送路径连续搬送的片材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搬送机构,其沿着所述片材搬送路径搬送片材;间隙产生检测机构,其在所述片材搬送路径的规定区间检测是否在先行搬送的片材的后端与下一张片材的前端之间产生了间隙;控制机构,其基于所述间隙产生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控制由所述搬送机构开始搬送下一张片材的时机;所述间隙产生检测机构具有:第一检测机构,其具有第一发光元件、第一受光元件、聚光反射体,该第一发光元件相对所述片材搬送路径配置在第一侧且至少向所述片材搬送路径的规定区间发出扩散光,该第一受光元件相对所述片材搬送路径配置在 与所述第一侧相同的一侧,该聚光反射体相对所述片材搬送路径配置在所述第一侧的相反侧即第二侧且反射来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并通过所述片材搬送路径的所述规定区间的位置而到达的光,并使反射的光向所述第一受光元件聚光;第二检测机构,其具有第二发光元件和第二受光元件,该第二受光元件配置在检测出来自第二发光元件的光中被通过所述规定区间的片材反射的反射光的位置;基于所述先行搬送的片材和所述下一张片材通过所述规定区间时的所述第一检测机构和所述第二检测机构的输出,检测所述间隙的产生。
在此,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兼作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受光元件配置在来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光中被所述聚光反射体反射的正反射光不入射的位置。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受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受光元件在片材搬送方向和被搬送的片材的宽度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
另外,在此,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受光元件兼作所述第二受光元件;所述片材搬送装置具有:点亮切换机构,其切换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点亮;输出切换机构,其与对应的发光元件的点亮配合,将所述第一受光元件的输出值作为第一检测机构和第二检测机构的输出进行切换。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在片材搬送方向和被搬送的片材的宽度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
在此,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间隙产生检测机构具有差运算部,该差运算部求出由所述第一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受光量与由所述第二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受光量的差;基于所述差运算部的输出,检测是否产生了所述间隙。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间隙产生检测机构基于由所述第一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受光量增加的比例与由第二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受光量减少的比例,检测是否产生了所述间隙。
另外,本发明第二方式提供一种从片材摞依次送出片材,并使该片材沿着片材搬送路径连续搬送的片材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搬送机构,其沿着所述片材搬送路径搬送片材;间隙产生检测机构,其在所述片材搬送路径的规定区间检测是否先行搬送的片材的后端与下一张片材的前端之间产生了间隙;控制机构,其基于所述间隙产生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控制由所述搬送机构开始搬送下一张片材的时机;所述间隙产生检测机构具有:发光元件,其相对所述片材搬送路径配置在第一侧,至少向所述片材搬送路径的规定区间发出扩散光;受光元件,其相对所述片材搬送路径配置在与所述第一侧相同的一侧;聚光反射体,其相对所述片材搬送路径配置在所述第一侧的相反侧即第二侧,反射来自所述发光元件并通过所述片材搬送路径的所述规定区间的位置而到达的光,并使反射的光向所述受光元件聚光;一组所述发光元件、所述受光元件、所述聚光反射体与所述片材搬送路径的相对位置关系设定为,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中被通过所述规定区间的片材搬送路径的片材反射的正反射光不入射所述受光元件。
在此,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间隙产生检测机构具有漫反射光入射减少机构,该漫反射光入射减少机构使来自聚光反射体的正反射光入射受光元件,并且减少来自片材的漫反射光向受光元件的入射。
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漫反射光入射减少机构由直线偏振光片构成。
另外,本发明第三方式提供一种原稿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原稿搬送装置具有上述片材搬送装置。
另外,本发明第四方式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记录片材的搬送装置具有上述片材搬送装置。
根据上述第一方式的发明,对检测出在片材搬送路径的规定区间内产生的先行片材与下一张片材之间的间隙的间隙产生检测机构而言,作为光学元件只需要聚光反射体,因此能够节省空间和降低成本。
另外,作为由第一检测机构检测的光量,除了包含由于产生间隙而通过搬送路径并从聚光反射体返回来的反射光以外,还包含来自通过上述规定区间的片材的反射光,并且反射光的光量随着成为搬送对象的片材的种类、颜色不同而不同,因此被认为这些片材的种类、颜色成为误检测的原因,但是,利用第二检测机构的来自片材的反射光的检测值来补充或者修正第一检测机构的检测值,从而能够准确地检测先行片材与下一张片材之间的间隙的产生。由此,能够适当地控制片材间距离,有助于提高生产率。
根据第二方式的发明,由于构成为来自发光元件的被片材反射的正反射光不入射到受光元件,因此,虽然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各有一个,但是能够减少来自片材的反射光的影响,从而能够可靠地检测先行片材与下一张片材之间的间隙的产生。
另外,根据第三方式的发明,由于作为原稿读取装置具有上述片材搬送装置,因此能够提高原稿读取装置的原稿读取效率。
而且,根据第四方式的发明,由于作为记录片材的搬送装置具有上述片材搬送装置,因此能够提高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动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印机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印机供纸部中的间隙产生检测部结构的图,图2(b)是图2(a)的X-X线向视示意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间隙产生检测部中的发光元件、聚光反射体和片材搬送路径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4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下一张片材S2被先行片材31带着送出并在P3位置停止时的间隙发生检测部的受光元件303,304的输出随时间变化的图。
图5是表示上述复印机控制部结构的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供纸搬送控制内容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图6的流程图中步骤S16的间隙产生检测处理的子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间隙产生检测部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部主要部分结构的图。
图10是表示在上述控制部中进行的两个发光元件的点灯切换处理和抽样切换的时机的时间图。
图11是表示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下一张片材S2被先行片材S1带着送出并在P3位置停止时的间隙产生检测部的受光元件303的输出的抽样值Sa,Sb随时间变化的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间隙产生检测处理的子处理的流程图。
图13(a)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间隙发生检测部主要部分结构的图,图13(b)是表示图13(a)的间隙产生检测部的各结构部件与记录片材的搬送路径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4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下一张片材S2被先行片材31带着送出并在P3位置停止时的间隙发生检测部的受光元件303的输出随时间变化的图。
图15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分别在发光元件的发光面和受光元件的受 光面设置偏振滤光片的结构的图。
图16(a)、(b)分别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间隙产生检测部中的发光元件、受光元件和聚光反射体等的配置的变形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复印机
10 扫描部
11 原稿搬送部
20 图像形成部
30 供纸部
31 供纸盒
34 搓纸辊
35 供给辊
36 分离辊
37 一对纵向搬送辊
38 一对基准调节辊
300,310,320 间隙产生检测部
301,305 发光元件
302 聚光反射体
302a 反射面
303,304 受光元件
40 定影部
50 控制部
56 差运算回路
57 光源切换部
58 抽样切换部
60 操作面板
S1 先行片材
S2 下一张片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将本发明的片材搬送装置的实施方式适用于复印机中的供纸部 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复印机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复印机1大致包括图像读取部(原稿读取装置)A和打印部(图像形成装置)B。
图像读取部A构成为具有以光学的方式读取原稿图像并使之转换为图像信号的扫描部10和设置在该扫描部10上方的原稿搬送部(ADF单元)11,通过所谓原稿移动方式和反射镜扫描方式两种方式,有选择地进行原稿图像的读入。
另外,打印部B基于通过电子照相方式由上述图像读取部A读取的原稿图像,或者经由网络从其他终端传送来的图像数据,在记录片材上形成彩色图像。
以下,说明各部的结构。
(1)图像读取部
(1-1)原稿搬送部
原稿搬送部11在通过原稿移动方式进行读取时,利用搓纸辊113从收纳在原稿供纸托盘111内的原稿摞送出原稿,接着利用分离辊114将原稿逐页地分离,然后利用一对基准调节辊115修正偏斜,并且寻求时机将原稿向第一读取用玻璃101上的读取位置送出,在该读取位置读取原稿图像后,经由一对排出辊116将原稿排出到原稿排出托盘117。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在原稿供纸托盘111的升降板112在利用搓纸辊113送出原稿时,利用未图示的凸轮机构等向上方摆动,使原稿摞中最上面的原稿上表面与搓纸辊113抵接。
(1-2)扫描部
在扫描部10的框体100的上表面,设置有带板状的第一读取用稿台玻璃101和平板状的第二读取用玻璃102。
在框体100内部,配置有第一滑块103和第二滑块104、聚光透镜105、线传感器106等。
线传感器106是多个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在基板上直线状地排列而构成的。
在第一滑块103上搭载有线状光源103a和第一反射镜103b,该第一滑块 103利用未图示的驱动马达向箭头C方向滑移。
在第二滑块104上将一对反射镜104a,104b设置为形成90度角,第二滑块104构成为通过利用动滑轮的线驱动,以第一滑块103的一半速度朝着与C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
作为线状光源103a,通常使用荧光灯、氙气灯、LED等光源。
在读取手动放置于第二读取用玻璃102上的原稿图像的情况下(反射镜扫描方式),第一滑块103向箭头C方向滑动的同时,从线状光源103a向载置在第二读取用玻璃102上的原稿照射光。
设置有第二反射镜104a和第三反射镜104b的第二滑块104构成为以第一滑块103移动速度的一半速度向C方向滑动,因此能够将从原稿面到聚光透镜105的光学距离保持为一定。由此,载置在第二读取用玻璃102上的原稿图像经由聚光透镜105在线传感器106成像。
另一方面,在读取由原稿搬送部搬送到第一读取用玻璃101上的原稿图像的情况下(原稿移动方式),如图1所示,第一滑块103维持在线状光源103a能够从第一读取用玻璃101的正下方向原稿照射光的位置。
线传感器106将被入射的来自原稿的反射光转换为电信号并输出到控制部50。
(2)打印部
打印部B包括图像形成部20、供纸部30、定影部40、控制部50等。图像形成部20具有中间转印带22和处理单元23Y,23M,23C,23K,该中间转印带22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向箭头D方向旋转驱动,该处理单元23Y,23M,23C,23K在中间转印带22的下侧沿着中间转印带22的水平移动的部分排列设置。
处理单元23Y,23M,23C,23K分别形成黄(Y)、品红(M)、青(C)、黑(K)各色调色剂图像。
这些处理单元23Y~23K的结构除了所填充的调色剂颜色不同外,其他都相同,因此仅以处理单元23K的结构为代表进行说明。
处理单元23K以感光体鼓24K为中心,在该感光鼓24K的周围配置有带电器25K、曝光器26K、显影器27K。
感光体鼓24K的外周面利用带电器25K均匀地带电。
曝光器26K基于由图像读取部A取得的图像数据调制驱动激光光源,曝 光扫描带电的感光体鼓24K的表面。由此,在感光体鼓24K的外周面形成静电潜像。
该静电潜像通过显影器27K以黑色调色剂显影。
另外,在感光体鼓24K上方的隔着中间转印带22的位置设置有一次转印辊28K。
该一次转印辊28K在其与感光体鼓24K之间形成电场。由此,感光体鼓24K上的调色剂图像在该电场的作用下被转印在中间转印带22上。
在其他的处理单元23Y,23M,23C的上方同样隔着中间转印带22分别设置有一次转印辊28Y,28M,28C,形成在处理单元23Y,23M,23C中的感光体鼓上的Y色、M色、C色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在中间转印带22上。通过在中间转印带22上的相同位置叠加转印Y,M,C,K各色调色剂图像而形成彩色图像。
转印在中间转印带22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中间转印带22的旋转动作向与二次转印辊21相对的二次转印位置21a搬送。
另一方面,供纸部30将收纳在供纸盒31内的记录片材送出并一张一张地向二次转印位置21a搬送
记录片材摞放置于在供纸盒31内利用转轴可上下摆动地轴支承的升降板32上,将凸轮板33利用未图示的驱动源转动而使升降板32向上方摆动,使片材摞的最上面的记录片材S表面与搓纸辊34的周面抵接。
通过搓纸辊34的旋转而送出的记录片材S经过供给辊35和分离辊36的辊隙部(分离辊隙部),在分离辊36上被赋予由未图示的转矩限制器向与搬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作用的规定负荷转矩,如果由搓纸辊34送出两张记录片材S,则在分离辊隙部分离为一张记录片材S。
在分离辊隙部被分离的记录片材S经由一对纵向搬送辊37沿纵向搬送到片材搬送方向下游侧的一对基准调节辊38(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将记录片材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和上游侧分别简称为“下游侧”和“上游侧”。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供纸部30的搬送路径中,将从搓纸辊34到供给辊35的部分称为“送出部”,将从一对纵向搬送辊37到一对排出辊39的纵向的搬送部称为“纵向搬送部”)。
在纵向搬送部中,附图标记201为纵向搬送传感器,附图标记202为正时传感器,分别由具有例如发光元件和检测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中被记录片材反射的反射光的受光元件的反射型光电传感器构成,分别为了在各检测位 置检测记录片材S的前端或者后端而被使用。
控制部50例如在纵向搬送传感器201的检测信号从关闭(OFF)切换为开启(ON)时,判定为记录片材S的前端通过了纵向搬送传感器201的检测位置,在从开启(ON)切换为关闭(OFF)时,判定为记录片材S的后端通过了纵向搬送传感器201的检测位置。
当由比一对纵向搬送辊37稍靠下游侧配置的纵向搬送传感器201检测出记录片材S的前端时,停止送出部中的搓纸辊34、供给辊35的驱动。
搓纸辊34和供给辊35分别经由未图示的单向离合器利用供纸马达旋转驱动。单向离合器是仅向一旋转方向传递动力的众所周知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记录片材向下游侧(二次转印辊21侧)搬送而使各供纸马达向规定方向旋转时,各供纸马达的旋转力向所对应的辊的旋转轴传递,但是在停止驱动时不因空转而妨碍一对纵向搬送辊37对记录片材S的搬送。
一对基准调节辊38最初停止旋转,在由正时传感器202检测出记录片材S的前端后,仅在规定时间利用一对纵向搬送辊37持续搬送记录片材S,由此在一对纵向搬送辊37与一对基准调节辊38之间发生弯曲(ループ),并且因记录片材S的强度而记录片材S的前端处于沿一对基准调节辊38的辊隙部伸展的状态。
然后,在规定的时机使一对基准调节辊38旋转而送出记录片材S,由此记录片材S的偏斜(斜行)被修正,在该状态下该记录片材S向更靠近下游侧的二次转印位置21a被搬送,彩色调色剂像转印在记录片材S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供纸部30中的搓纸辊34与供给辊35之间的虚线部设置有间隙产生检测部300,该间隙产生检测部300用于检测搓纸辊34对叠送的记录片材S的分离,基于该间隙产生检测部300的检测结果,对下一张记录片材进行供给控制。具体内容将在后文叙述。
在二次转印位置21a被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记录片材被二次转印位置21a上方的定影装置40加热并加压,转印在记录片材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片材上。
调色剂图像定影后的记录片材经由一对排出辊39向排出托盘391上排出。
中间转印带22上的未全部转印在记录片材上而剩余的调色剂被清洁刮板29除去。
在上述中说明了执行彩色模式情况下的动作,但在执行单色例如黑色打印(单色模式)的情况下,仅驱动黑色用成像部23K,通过与上述同样的动作,对黑色进行带电、曝光、显影、转印、定影的各工序,经过各工序在记录片材上形成黑色图像。
在装置主体的正面侧且上侧的用户容易操作的位置配置有操作面板60(在图1中未图示,参照图5)。操作面板60具有接受用户的各种指示的按钮、触控式液晶显示部等,将该接受到的指示内容传递给控制部50,或者将表示复印机1状态的信息等显示在液晶显示部上。
控制部50控制图像读取部A中的原稿搬送部11、扫描部10以及打印部B中的图像形成部20、供纸部30、定影部40等而执行顺畅的复印、打印动作。
特别是在供纸部30的控制中,执行利用间隙产生检测部300检测出先行片材S1后端与下一张片材S2前端之间的间隙而控制供给下一张片材S2的时机的供给控制。
(3)间隙产生检测部
(3-1)间隙产生检测部300的结构
图2(a)是表示上述复印机1的供纸部30中沿着从搓纸辊34到分离辊隙N的片材搬送路径T1配置的间隙产生检测部300结构的示意侧视图,图2(b)是图2(a)的X-X线的示意剖视图。
如图2(a)所示,在间隙产生检测部300中,在片材搬送路径T1的下方侧,发光元件301和受光元件303沿着片材搬送路径T1邻接配置在同一基板上,并且,如图2(b)所示,在沿着片材搬送路径T1搬送的片材的宽度方向上,受光元件304稍微偏离受光元件303配置。另外,在发光元件301和受光元件303的正上方,隔着片材搬送路径T1的片材搬送面,相对配置有具有凹状地弯曲的反射面302a的聚光反射体302。
需要说明的是,具体而言,片材搬送路径T1由未图示的上下一对搬送导向部件形成,该搬送导向部件的与记录片材S接触并引导的导向面被定义为片材搬送面。在搬送导向部件上设置有狭缝等以使得不遮蔽来自发光元件301的扩散光的光路。
图3是用于说明发光元件301、聚光反射体302及片材搬送路径T1的位置关系的图。
如图3所示,发光元件301构成为在发出可见光的LED(发光二级管)301a的发光面上安装大致半球状的透镜301b而照射扩散光。
将上述半球状透镜301b的形状设计为,在将发光元件301设置于离片材搬送路径T1有规定距离d的位置时,扩散光在沿片材搬送方向的方向上的开角(扩散角α)使得至少照射层叠在供纸盒31内的记录片材摞的最上面记录片材S的前端位置P1与比分离辊隙部N稍靠近下游侧位置P2之间。
因此,例如在考虑到装置的规格而不得不缩小距离d的情况下,将半球状透镜301b设计为使扩散角α较大。
不过,将定向性高的光源转换为扩散光的机构不限于如上所述的半球状透镜,也可以是菲涅尔透镜等利用光的折射的机构,除此之外,也可以是利用光的衍射、散射、反射的机构。
需要说明的是,间隙产生检测部300的检测范围内位于最上游侧的位置P1可以设定在搓纸辊34的与记录片材S抵接的位置(搓纸位置),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片材摞的前端部扩散光被遮蔽,因此按照如上所述那样设置。
通常,再迟也利用分离辊36搓开下一张片材S2使其与先行片材S1分离,因此也可以使间隙产生检测部300的检测范围内位于最下游侧位置P2与分离辊隙部N一致,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位置P2设定在比分离辊隙部N仅以规定量靠近下游侧的位置,确认在分离辊隙部N被分离而产生了间隙。为此,从分离辊隙部N到位置P2的片材搬送路径上的距离设定为大于由间隙产生检测部300可检测的最小间隙g。
作为发光元件301的光源,上述LED在耗电少、寿命长方面以及接近点光源方面优秀,当然不限于上述LED。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受光元件303,304使用了可检测上述发光元件301发光的波长域光的光电二极管(PD),但不限于此。
将聚光反射体302的反射面302a的弯曲形状光学性地设计为,即使来自发光元件301的光入射到聚光反射体302的反射面302a在片材搬送方向上的任何位置,该反射光一定在受光元件303的受光面聚光。
该聚光反射体302的反射面302a在沿片材搬送路径方向上的长度在来自上述发光元件301的通过上述位置P1,P2范围内的扩散光被入射的范围以上即可。
聚光反射体302例如通过在使用树脂材料注塑成型的聚光反射体主体的弯曲面上,利用镀覆或者沉积等形成镜面并将该镜面作为反射面302a而形成。另外,也可以由玻璃材料形成。此外,也可以使金属材料铸模成型,并对其弯曲部进行镜面加工。
返回到图2(b),另一个受光元件304在与片材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记录片材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距受光元件303稍微有距离的位置。该位置是在片材搬送路径T1上没有记录片材时,发光元件301的被聚光反射体302反射的反射光(正反射光)也不入射的位置,并且,该位置设置在能够接收来自发光元件301的光中被沿片材搬送路径搬送中的记录片材反射的反射光(正反射光)的位置。
因此,发光元件301的在记录片材的宽度方向上的扩散角为该扩散光被记录片材反射的正反射光被受光元件304接收程度的大小即可,不需要与沿片材搬送路径的扩散角α(图2(a))完全相同。
不过,只要是来自记录片材的反射光入射,并且来自聚光反射体302的反射光不入射的位置,可以将受光元件304沿片材搬送路径方向与发光元件301、受光元件303并排配置即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使来自发光元件301的光在记录片材宽度方向上扩散,而至少在片材搬送方向上扩散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间隙产生检测部300中的发光元件301、受光元件303,304等以对复印机1所能使用的最小尺寸的记录片材能够检测出间隙产生的方式配置在比该最小尺寸的记录片材的宽度方向的端缘偏向搓纸辊34的位置。
(3-2)受光元件303,304的输出变化
图4的曲线图G1表示在利用搓纸辊34送出层叠在供纸盒31内的最上面记录片材(先行片材S1)时,下一张记录片材(下一张片材S2)被带着送出,并且下一张片材S2停止在搓纸辊34与分离辊隙N之间的位置P3的情况下的受光元件303,304输出的变化。
为了便于理解,在该曲线图G1的上方,对应地表示有实际片材搬送路径中的先行片材S1和下一张片材S2的位置。
曲线图G1的横轴表示时间t的经过,用与先行片材S1的搬送速度匹配的比例尺表示,因此实际上与先行片材S1的后端位置对应。另外,纵轴表示受光元件的输出电压大小。
折线E1,E2分别表示受光元件303,304的输出PD1,PD2的变化。
在曲线图G1中,当先行片材S1的后端位于区域A时,间隙产生检测部300的检测范围(位置P1—P2之间)的先行片材S1与下一张片材S2的重叠程度不变,因此受光元件303,304的输出PD1,PD2为一定。之所以输出PD1比输出PD2稍微高,是因为除了被先行片材S1和下一张片材S2反射的反射光以外,虽然通过任一片材或者双方片材并在聚光反射体反射的光再次透过片材(以下,称为“片材透过光”)而变为少量但也入射受光元件303。记录片材越薄,该片材透过光的光量越多。
另一方面,由于受光元件304配置在来自聚光反射体302的反射光不直接入射的位置,因此不接收片材透过光,只接收来自先行片材S1、下一张片材S2的反射光,所以受光元件304的受光量比受光元件303的受光量少。
先行片材S1的搬送继续进行,当该先行片材S1的后端经过位置P1从区域A过渡到区域B时(如图4所示,先行片材S1的位置正是其过渡瞬间的位置),检测范围内的先行片材S1与下一张片材S2的重叠部分减少,入射受光元件303的片材透过光增多,因此受光元件303的输出PD1逐渐增大。
另一方面,当先行片材S1与下一张片材S2的重叠部分减少而透过光增多时,在该部分的反射光稍微减少,因此受光元件304的输出PD2虽然微小但也在逐渐下降。
而且,先行片材S1的搬送进一步进行,在该先行片材S1的后端通过下一张片材S2前端停止的位置P3而过渡到区域C时,在两片材间产生间隙,该间隙的距离逐渐增大,因此发光元件301的光中被聚光反射体302反射的直接反射光(以下,称为“直接反射光”)的量增加,受光元件303的输出增加的比例比在区域B时大。
另一方面,由于间隙增大而来自片材的反射光减少,因此受光元件304的输出PD2减少的比例比在区域B时大。
由于下一张片材S2的停止位置P3在每次供纸时都不一样,因此在间隙产生时的受光元件303的输出值产生较大偏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本上基于输出增加的比例(曲线图的倾斜度)变化进行间隙g的检测。
但是,观察图4的曲线图G1的示例可知,即使在位置P1,表示受光元件303的输出PD1的折线E1向上方稍微倾斜,该倾斜度与位置P3的倾斜度之间没有极端的差异,因此可能会误检测为在位置P1的时刻产生了间隙g。
这是由于不仅有来自聚光反射体302的直接反射光入射到受光元件303,还有来自片材的漫反射光也入射到受光元件303,并且该漫反射光引起干扰而使间隙产生的检测变得困难。即便对于某种纸的片材以特定的倾斜度为阈值能够检测出间隙g,在因纸的种类不同而表面的光泽、颜色等发生变化导致来自片材的反射光量不同的情况下,在各位置P1,P3的倾斜量也发生变化。
特别是在有光泽的纸的情况下来自片材的反射量多,因此输出PD1在区域B和区域C的倾斜度差逐渐变小,容易进行误检测。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从受光元件303的受光量排除来自片材的反射光量的影响,从受光元件303的检测值PD1扣除受光元件304的检测值PD2,通过PD1-PD2的值的变化量,来检测是否产生了间隙。
图4的曲线图G2的折线E3表示该检测值的差(PD1-PD2)的变化。如该曲线图G2所示,位置P3的倾斜度变化与位置1的倾斜度变化的差变大,不容易产生误检测。
在该曲线图中,位置P1,P3的倾斜度变化成为排除了来自记录片材的反射光的影响的量,因此,即便记录片材的种类发生变化而其反射率发生变化,也几乎不受影响。
由此,通过设定特定的倾斜度的阈值,并与运算出的差值(PD1—PD2)增加的倾斜度相比较,能够正确地检测出间隙的产生。
(4)控制部50的结构
图5是表示控制部50的主要结构的框图。
如图5所示,控制部50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51、通信I/F(接口)52、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53、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54及EEPROM(注册商标)等非易失性存储器55。
在对复印机接通电源时等,CPU51从ROM54读取控制程序,以RAM53为作业用存储区域执行该控制程序。
另外,CPU51通过通信I/F52并经由LAN等通信网络,从其他终端接收打印任务。
非易失性存储器55主要存储有用于维护的打印张数的累计值、其他履历或者登录时的密码等。
CPU51控制图像读取部A中的原稿搬送部11和扫描部10,读取原稿图 像并生成图像数据,并且基于该读取的图像数据或者经由通信I/F52从外部终端装置接收的打印任务的数据,控制打印部B中的图像形成部20、供纸部30、定影部40等,顺利地执行复印动作、打印动作。
特别是,间隙产生检测部300中的受光元件303,304的差在差运算回路56运算并输入到CPU51,CPU51基于该差值检测出先行片材S1后端与下一张片材S2前端之间的间隙,并且基于纵向搬送传感器201、正时传感器202的输出,控制供纸部30中的记录片材的供纸动作。
(5)供纸搬送控制的内容
接下来,说明在控制部50中执行的供纸部30中的记录片材的供纸搬送控制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供纸搬送控制”是指从自供纸盒31送出记录片材到向一对基准调节辊38方向搬送的控制,而省略了一对基准调节辊38的偏斜修正、时机控制等内容。
图6是表示该供纸搬送控制内容的流程图。该流程图作为控制复印机1整个动作的主流程图(未图示)的子处理来执行。
首先,判定是不是应开始供纸的时机(步骤S11)。该时机与图像形成部20中的图像形成动作的进行关联而由控制部50确定。
如果是供纸开始时机,开始驱动供纸部30中的纵向搬送部,并且开启纵向搬送传感器201、间隙产生检测部300中的发光元件301和受光元件303,304(步骤S12)。
然后,开始驱动送出部(搓纸辊34、供给辊35),送出先行片材S1(步骤S13)。
利用纵向搬送传感器201判定是否检测到先行片材S1的前端(步骤S14),如果检测到了前端(在步骤S14中为“是”),则先行片材S1正在通过纵向搬送辊37的辊隙部,为了仅利用纵向搬送辊37的搬送力进行搬送,停止送出部中的搓纸辊34和供给辊35的驱动源(步骤S15)。
如上所述,由于搓纸辊34和供给辊35分别经由单向离合器与驱动源连接,因此即使停止了搓纸辊34和供给辊35的驱动,伴随着一对纵向搬送辊37对先行片材S1的搬送而从动旋转,不会妨碍片材搬送。
接下来,执行检测出先行片材S1的后端与下一张片材S2的前端之间的间隙产生的间隙产生检测处理(步骤S16)。
如上所述,为了准确地控制先行片材S1与下一张片材S2的纸之间,需 要检测出先行片材S1与下一张片材S2分离的时机,该时机能够通过检测出先行片材S1的后端与下一张片材S2的前端之间的间隙产生来获得。
图7是表示上述间隙产生检测处理的子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CPU51监视受光元件303与受光元件304的输出差值(差运算回路56的输出:参照图4),判定该差值在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是否在规定阈值以上(步骤S101)。
在受光元件303与受光元件304的输出差值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为规定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01中为“是”),判定为检测到间隙(步骤S102),而在所述变化量为低于规定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101中为“否”),判定为未检测到间隙(步骤S103)。
然后,返回到图6的流程图,在步骤S17中确认上述判定结果,如果未检测到间隙(在步骤S17中为“否”),则重复进行步骤S16,如果检测到间隙(在步骤S17中为“是”),则判定是否需要下一张片材S2的供给(步骤S18)。
如果需要下一张片材S2的供给(在步骤S18中为“是”),则经过了规定时间后(在步骤S19中为“是”),驱动送出部中的搓纸辊34和供给辊35,开始下一张片材S2的供给(步骤S13)。
例如,在间隙产生检测部300的系统中,当间隙g的宽度大致为5mm时,视为确保间隙产生的检测精度,在将纸间距离想要控制为20mm的情况下,设纵向搬送辊37的搬送速度为Vmm/s时,检测到间隙产生开始经过了t=〔((20-5)/V)-α〕秒后驱动送出部中的搓纸辊34和供给辊35即可(“α”是考虑到搓纸辊34、供给辊35的圆周速度从0上升到Vmm/s的延迟时间而确定的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8中的是否需要下一张片材S2的供给的判定例如在执行复印动作时通过比较图像读取部A中的原稿读取张数与供纸张数的计数值来容易进行,另外在执行打印动作时通过比较记载在所接收到的打印任务的数据头的页数和供纸张数的计数值来容易进行。
在步骤S18中,如果判定为不需要下一张片材S2的供给(在步骤S18中为“否”),则关闭纵向搬送传感器201、间隙产生检测部300中的发光元件301和受光元件303,304(步骤S20),结束先行片材S1的搬送(利用排出辊39的先行片材S1的排出结束。该判定例如通过在排出辊39的位置设置走纸 传感器来进行)(在步骤S21中为“是”),并停止驱动纵向搬送部(步骤22)。
然后,返回主流程图。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复印机的供纸部30的结构,在间隙产生检测部300中,从发光元件301的被聚光反射体302反射的反射光的光量扣除来自记录片材的反射光的光量,从而能够可靠地检测出间隙产生,由此能够准确地控制纸间距离,从而能够提高生产率。
另外,作为光学元件,仅使用聚光反射体302即可,有助于节省空间。另外,作为光学元件能够只需要一个聚光反射体302,虽与现有例相比,受光元件的数量增加了一个,但是受光元件与光学元件相比,单价极低,因此整体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复印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印机相比,主要不同之处在于间隙产生检测部的结构和间隙产生检测处理的内容,以下就以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间隙产生检测部310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图。需要说明的是,标注了与图2相同的附图标记的结构部件表示与图2的结构部件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一个受光元件303,设置了两个发光元件301,305。
与图2同样地,发光元件301的扩散光向聚光反射体302照射,聚光反射体302将被入射的光向受光元件303的受光面聚光。因此,如果在先行片材S1与下一张片材S2之间产生了间隙g,则受光元件303的受光量与该间隙的大小对应地增加。
另一方面,发光元件305从与发光元件301不同的位置向通过片材搬送路径的记录片材的下侧主面照射光(扩散光)。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将发光元件305配置在来自发光元件305的光束中向与发光元件305的基板正交的方向射出的光束被记录片材反射的正反射光入射受光元件303的位置。
发光元件305与发光元件301同样地设计为发出具有规定扩散角的光。虽然不需要连该扩散光的扩散角也要与发光元件301相同,但是为了更加正确地纠正基于来自发光元件301的被记录片材反射的反射光进行的间隙产生检测的误检测,设置发光元件305并获得该发光元件305的被记录片材反射 的反射光量,因此,优选为发光元件305向记录片材照射的范围尽可能接近发光元件301向记录片材照射的范围。另外,优选为发光元件301,305的输出也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发光元件305的位置与发光元件301的位置在片材搬送方向和片材宽度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向上不同即可。
由于聚光反射体302的反射面光学性地设计为从发光元件301的位置发出的光向受光元件303的位置聚光,因此,在片材搬送路径没有记录片材的情况下,从与发光元件301不同的位置照射的发光元件305的光中被聚光反射体302的反射光不入射受光元件303。
因此,在仅点亮发光元件305时,受光元件303主要接收来自记录片材的反射光(第二检测部),在仅点亮发光元件301时,受光元件303接收来自记录片材的反射光和经由间隙入射的来自聚光反射体302的反射光(第一检测部),因此基于交替点亮各发光元件301,305时的受光元件303的输出的抽样值,进行两种检测。
图9是仅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部50的特征部分的图。
另外,图10是表示发光元件301、发光元件305的点亮时机和发光元件303的抽样输出的切换时机的时间图。
CPU51将规定频率的脉冲波作为光源切换信号(参照图10(1))向光源切换部57输出。
在来自CPU51的光源切换信号上升时,光源切换部57切换为向发光元件301供电(参照图10(2)),在光源切换信号下降时,光源切换部57切换为向发光元件305供电(参照图10(3))。
通常,对LED的响应性而言,上升响应时间与下降响应时间均为50~100nSec左右,另外,由于发光二级管的响应速度也是200nSec左右,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稍微有富余地将光源切换信号的周期t0设定为1mSec。
光源切换信号也对抽样切换部58提供,抽样切换部58在光源切换信号上升开始经过了规定时间t1后(在设上升响应时间为tu的情况下,tu<t1<t0/2),对受光元件303的输出值进行抽样(参照图10(4)),并作为抽样值Sa输出到CPU51,而在光源切换信号下降开始经过了规定时间t2后(tu<t2<T/2),对受光元件303的输出值进行抽样(参照图10(5)),并作为抽样值Sb输出到CPU51。
图11的G3是将经过上述抽样处理获得的输出值Sa,Sb的变化与供纸部30的送出部中的先行片材S1、下一张片材S2的位置对应表示的曲线图。
折线F1,F2分别对应第一实施方式的图3中的折线E1,E2。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间隙产生检测处理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也可以获取折线F1与F2的差,当该差在每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倾斜度)为规定阈值以上时判定为检测出间隙,但在此,着眼于在分离位置P3折线F1的倾斜量增加,同时折线F2的倾斜量减少这一点,来执行间隙产生检测处理。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间隙产生检测处理的子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首先,将光源切换信号输送到光源切换部57,使发光元件301,305交替点亮(步骤S201)。
与上述点亮切换配合,利用抽样切换部58切换受光元件303的抽样结果的输出位置(步骤S202)。
CPU51将该抽样值作为发光元件301点亮时(抽样值Sa)、发光元件305点亮时(抽样值Sb),分别存储在RAM53或者非易失性存储器55,首先判定在发光元件301点亮时的抽样值Sa是否以规定比例Ka以上增加(步骤S203)。
如果抽样值Sa以规定比例Ka以上增加(在步骤S203中为“是”),则接下来,判定发光元件305点亮时的抽样值Sb是否以规定比例Kb以下减少(步骤S204)。
在步骤S204中判定为抽样值Sb以规定比例Kb以下减少的情况下,认为检测到间隙(步骤S205),在步骤S203,S204中的任一步骤判定为“否”的情况下,认为未检测到间隙(步骤S206)。
然后,返回图6的流程图。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一个发光元件303的不同光源下的两种检测结果Sa,Sb,在双方满足了规定条件时认定为产生了间隙,从而能够提高间隙产生的检测精度,能够进行生产率高的供纸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比例Ka,Kb有时因记录片材S的种类(表面光滑性、表面色)不同而不同,因此也可以分别对应记录片材S的种类而设定比例Ka,Kb,经由操作面板60接收由用户输入的记录片材S的种类信息,适用与所接收到的种类信息对应的比例Ka,Kb即可。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的复印机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复印机相比,主要不同之处仅在于间隙产生检测部的结构不同,以下就以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3(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间隙产生检测部320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图。在该图中,标注了与图2相同的附图标记的结构部件表示与图2的结构部件相同,因此省略具体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检测产生检测部320由一个发光元件301、一个受光元件303及聚光反射体302构成。
在搬送路径上不存在记录片材的部分,从发光元件301入射聚光反射体302的反射面302a的扩散光被聚光反射体302反射,并在受光元件303的受光面聚光。并且,将发光元件301、受光元件303、聚光反射体302的位置关系成立为扩散光中的入射到聚光反射体302的反射面302a的上游侧端部和下游侧端部的光线分别通过搬送路径上的位置P1,P2,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受光元件303配置在比发光元件301靠近下游侧的位置,并且,间隙检测部320整体相对于片材搬送路径的片材搬送面稍微倾斜,由此,构成为来自发光元件301的光中被记录片材反射的正反射光不入射到受光元件303的受光面。
图13(b)是表示间隙产生检测部320相对于沿片材搬送路径搬送的记录片材S的位置关系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在来自发光元件301的扩散光中被记录片材S反射的正反射光中,最容易入射受光元件303的正反射光是通过最下游侧的光束L11在记录片材S的背面位置P4反射的光束L12(单点划线Lh表示在位置P4中记录片材S背面的法线),如图13(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间隙产生检测部320整体相对于片材搬送路径T1倾斜,以使得光束L12不入射受光元件303的受光面,因此全部扩散光被记录片材3的背面反射的正反射光不入射受光元件303。
由于被记录片材反射的反射光中也包含漫反射光,因此利用本结构难以阻止所有反射光入射到受光元件303,但是由于能够阻止认为光强度比漫反射光大的正反射光入射到受光元件303,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可靠地除去间隙产生检测处理中的来自记录片材的反射光的弊端,从而能够有助于提高间隙产生检测的可靠性。
图14的曲线图G4是使本实施方式的受光元件303的输出变化与送出部中的记录片材的位置对应表示的图。
该图14的折线H1表示受光元件303的输出变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3的折线E1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图10的折线F1比较可知,由于来自记录片材的反射光的入射量少,因此在区域A,B的输出值低,而在产生间隙以后的区域C,经由增加的间隙的来自聚光反射体302的反射光的受光量以较大的梯度增加,因此容易检测出间隙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设置降低来自发光元件301的光中被记录片材漫反射的反射光入射到受光元件303的入射量的结构(满反射光入射减少机构)。
图15是表示该情况下的结构一例的示意图。
如图15所示,在发光元件301的发光方向前面配置第一偏振滤光片321,并且在受光元件303的受光面的前面配置第二偏振滤光片322。
第一、第二偏振滤光片321,322分别由直线偏振光片构成,并经由未图示的支架保持在上述位置。
使来自发光元件301的光通过第一偏振滤光片321而转换为直线偏振光。该直线偏振光若在镜面进行正反射(镜面反射),则该直线偏振光的几乎所有保持直线偏振光的状态被反射,而在记录片材等粗糙面的反射光进行漫反射(扩散反射),向各个方向偏振的反射光相混合而成为非偏振光。
因此,通过将第二偏振滤光片322的偏振光轴与被聚光反射体302反射的直线偏振光的偏振光轴配合地设置在受光元件303的前面,能够阻止来自记录片材的漫反射光的入射,并且能够使来自聚光反射体302的正反射光透过,因此能够更加正确地进行间隙产生检测处理。
〈变形例〉
以上,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当然,不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考虑如下所示的变形例。
(1)发光元件与受光元件的位置关系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关系。
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6(a)所示,反射面302a形成为构成半径R的圆筒面的一部分的形状,发光元件301的发光点位于该圆筒的中心轴上。
图16(b)示意性地表示图16(a)的Y-Y线向视示意剖视图,从发光元件301射出的光向聚光反射体302的反射面302a倾斜地入射。受光元件303的受光面配置为位于包含反射面302a的圆筒的中心轴上且发光元件301的光 中被聚光反射体302反射的正反射光L21入射的位置。
另一方面,受光元件304配置在接收发光元件301射出的光中被通过片材搬送路径T1的记录片材S背面反射的反射光L23但发光元件301射出的光中被聚光反射体302反射的正反射光L22不入射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设计上只要允许,也可以将聚光反射体302配置在比片材搬送路径T1靠近下方的位置,并且将发光元件301、受光元件303,304配置在比片材搬送路径T1靠近上方的位置。
另外,只要能够在片材搬送方向上确保规定的检测范围,受光元件303的长度方向不一定与片材搬送方向一致。
(2)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针对一个光源(发光元件301),在被聚光反射体302反射的正反射光的入射位置设置有受光元件303(以下,称为“第一检测部”),并且在发光元件301的光中被聚光反射体302反射的正反射光不入射且接收被给送部中的片材搬送路径的记录片材反射的反射光的位置设置有受光元件304(以下,称为“第二检测部”)。
如上所述,通过将一个发光元件301兼作两个检测部的光源,有助于降低成本是不言而喻的,但发光元件自身与聚光板等光学元件相比非常廉价,并且其尺寸小得几乎不占空间,因此根据情况,也可以在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分别设置专用的发光元件。
如上所述,在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个别地设置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的情况下,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也可以交替点亮以免受到彼此对方的发光元件的照射光的影响,并与对应的发光元件的点亮配合地切换受光元件的抽样时机。
另外,也可以不切换两个发光元件的点亮、抽样的时机,而在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分别使用不同波长域的检测光。例如,通过在第一检测部的发光元件的发光面与受光元件的受光面的适当位置配置透过第一波长域的光线的光学滤光片,并且在第二检测部的发光元件的发光面与受光元件的受光面配置透过与第一波长域不重叠的第二波长域光线的光学滤光片,能够互相排除另一检测部的光线的影响,从而能够进行更加正确的间隙产生检测处理。
(3)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求出受光元件303的检测值PD1和受光元件304的检测值PD2的差,排除发光元件301的被记录片材反射的反射光的影响。基于如上所述的观点,如果构成为使受光元件303,304的被记录 片材反射的反射光的受光量尽可能地相等,则认为进一步提高间隙产生检测的精度。
为此,优选尽可能地将受光元件303,304配置在离搬送路径上的记录片材相等距离的位置,并且在片材搬送方向上的位置相同。
或者,也可以在受光元件304的检测值PD2乘以规定的修正系数后求出与受光元件303的检测值PD1的差。例如,预先求出在记录片材全部遮蔽间隙产生检测部300的检测范围内的片材搬送路径时的各受光元件303,304的被记录片材反射的反射光的受光量的比(k:1),在受光元件304的检测值PD2乘以k而修正后,求出与受光元件303的检测值PD1的差。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间隙产生检测部对间隙产生的检测范围设为,例如如图3所示,从片材搬送路径的与基准调节辊34紧挨着的后方的位置P1到供给辊35与分离辊36之间的与分离辊隙N紧挨着的后方的位置P2,检测范围不限于此,大概将被带着送出的片材分离而产生间隙的可能性存在的规定区间设为检测范围即可。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的片材搬送装置适用于串联型彩色复印机的供纸部的例子,但只要是实施片材搬送的图像形成装置即可,也可以适用于传真装置、打印专用机等,此外,在彩色或单色图像形成装置上都可以适用本发明。
另外,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那样,由于原稿搬送部11中的送出部也具有与供纸部30相同的结构,因此本发明的片材搬送装置也可以适用于原稿读取装置(图像读取)中的原稿搬送装置。
总之,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具有存在带着送出片材的可能性的片材搬送装置的装置。
另外,可以尽可能地组合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内容。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在有可能带着送出片材的片材搬送装置中,作为低成本且准确地检测出片材之间的间隙以提高片材搬送效率的技术是合适的。

Claims (12)

1.一种片材搬送装置,其从片材摞依次送出片材,并使该片材沿着片材搬送路径连续搬送,其特征在于,具有:
搬送机构,其沿着所述片材搬送路径搬送片材;
间隙产生检测机构,其在所述片材搬送路径的规定区间检测是否在先行搬送的片材的后端与下一张片材的前端之间产生了间隙;
控制机构,其基于所述间隙产生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控制由所述搬送机构开始搬送下一张片材的时机;
所述间隙产生检测机构具有:
第一检测机构,其具有第一发光元件、第一受光元件、聚光反射体,该第一发光元件相对所述片材搬送路径配置在第一侧且至少向所述片材搬送路径的规定区间发出扩散光,该第一受光元件相对所述片材搬送路径配置在与所述第一侧相同的一侧,该聚光反射体相对所述片材搬送路径配置在所述第一侧的相反侧即第二侧且反射来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并通过所述片材搬送路径的所述规定区间的位置而到达的光,并使反射的光向所述第一受光元件聚光;
第二检测机构,其具有第二发光元件和第二受光元件,该第二受光元件配置在检测出来自第二发光元件的光中被通过所述规定区间的片材反射的反射光的位置;
基于所述先行搬送的片材和所述下一张片材通过所述规定区间时的所述第一检测机构和所述第二检测机构的输出,检测所述间隙的产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兼作所述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受光元件配置在来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光中被所述聚光反射体反射的正反射光不入射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受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受光元件在片材搬送方向和被搬送的片材的宽度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受光元件兼作所述第二受光元件;
所述片材搬送装置具有:
点亮切换机构,其切换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点亮;
输出切换机构,其与对应的发光元件的点亮配合,将所述第一受光元件的输出值作为所述第一检测机构和所述第二检测机构的输出进行切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在片材搬送方向和被搬送的片材的宽度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产生检测机构具有差运算部,该差运算部求出由所述第一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受光量与由所述第二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受光量的差;
基于所述差运算部的输出,检测是否产生了所述间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产生检测机构基于由所述第一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受光量增加的比例与由第二检测机构检测出的受光量减少的比例,检测是否产生了所述间隙。
8.一种片材搬送装置,其从片材摞依次送出片材,并使该片材沿着片材搬送路径连续搬送,其特征在于,具有:
搬送机构,其沿着所述片材搬送路径搬送片材;
间隙产生检测机构,其在所述片材搬送路径的规定区间检测是否在先行搬送的片材的后端与下一张片材的前端之间产生了间隙;
控制机构,其基于所述间隙产生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控制由所述搬送机构开始搬送下一张片材的时机;
所述间隙产生检测机构具有:
发光元件,其相对所述片材搬送路径配置在第一侧,至少向所述片材搬送路径的规定区间发出扩散光;
受光元件,其相对所述片材搬送路径配置在与所述第一侧相同的一侧;
聚光反射体,其相对所述片材搬送路径配置在所述第一侧的相反侧即第二侧,反射来自所述发光元件并通过所述片材搬送路径的所述规定区间的位置而到达的光,并使反射的光向所述受光元件聚光;
一组所述发光元件、所述受光元件、所述聚光反射体与所述片材搬送路径的相对位置关系设定为,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中被通过所述规定区间的片材搬送路径的片材反射的正反射光不入射到所述受光元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片材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产生检测机构具有漫反射光入射减少机构,该漫反射光入射减少机构使来自所述聚光反射体的正反射光入射到所述受光元件,并且减少来自所述片材的漫反射光向所述受光元件的入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片材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漫反射光入射减少机构由直线偏振光片构成。
11.一种原稿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原稿的搬送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搬送装置。
1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记录片材的搬送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搬送装置。
CN201410355464.4A 2013-07-24 2014-07-24 片材搬送装置、原稿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3407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53779A JP5754477B2 (ja) 2013-07-24 2013-07-24 シート搬送装置、原稿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53779 2013-07-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0701A CN104340701A (zh) 2015-02-11
CN104340701B true CN104340701B (zh) 2017-04-12

Family

ID=52389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55464.4A Active CN104340701B (zh) 2013-07-24 2014-07-24 片材搬送装置、原稿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081508B2 (zh)
JP (1) JP5754477B2 (zh)
CN (1) CN1043407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35673B2 (en) * 2015-06-19 2018-07-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forming image on conveyed sheet
CN105058993A (zh) * 2015-08-13 2015-11-18 陈超 一种进纸机构
JP6840496B2 (ja) * 2016-09-20 2021-03-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検知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91566B2 (ja) * 2017-03-17 2021-06-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EP3733574A4 (en) * 2017-12-26 2021-07-07 Canon Denshi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 DEVICE, CONTROL METHOD FOR SHEET FEED DEVICE AND PROGRAM
US10486926B1 (en) * 2018-05-14 2019-11-26 Toshiba Tec Kabushiki Apparatus for transporting paper sheet
JP2019206411A (ja) * 2018-05-29 2019-12-0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用紙位置検出装置、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273652B2 (en) * 2018-06-12 2022-03-15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Senso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same
JP7337325B2 (ja) * 2019-09-26 2023-09-04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媒体供給装置
EP3828635A1 (en) * 2019-11-28 2021-06-02 Ricoh Company, Ltd. Edge position detecting apparatus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39339A (en) * 1989-12-26 1992-08-18 Xerox Corporation Media discriminating and media presence sensor
US5443359A (en) * 1993-05-14 1995-08-22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Apparatus for separating and delivering flat articles of random length and thickness from a stack
US6554275B1 (en) * 2001-12-04 2003-04-29 Unisy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ocument overlap/gap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CN102030206A (zh) * 2009-10-06 2011-04-27 株式会社东芝 重叠输送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自动薄片输送装置
CN102556703A (zh) * 2010-10-13 2012-07-11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输送装置和成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40887A (en) * 1983-01-28 1985-09-10 Xerox Corporation High contrast ratio paper sensor
US4893804A (en) * 1987-07-01 1990-01-16 Nec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feeding sheet articles
US5262637A (en) * 1992-08-07 1993-11-16 Motorola, Inc. Reprographic media detector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US5608207A (en) * 1995-05-23 1997-03-04 Honeywell Inc. Sensor with automatic gain control
JP3234749B2 (ja) * 1995-07-20 2001-12-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794633B2 (en) 2001-07-26 2004-09-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detec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003736A (ja) 2005-06-22 2007-01-1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60232759A1 (en) 2005-04-19 2006-10-19 Noriaki Fukub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image quality
JP4759468B2 (ja) 2006-08-07 2011-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TWI327020B (en) * 2006-08-11 2010-07-01 Avision Inc Reflective sheet detector
JP4550134B2 (ja) * 2008-08-25 2010-09-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36684A (ja) * 2011-05-11 2012-12-0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用紙搬送装置、用紙搬送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用紙搬送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4201366A (ja) * 2013-04-01 2014-10-2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39339A (en) * 1989-12-26 1992-08-18 Xerox Corporation Media discriminating and media presence sensor
US5443359A (en) * 1993-05-14 1995-08-22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Apparatus for separating and delivering flat articles of random length and thickness from a stack
US6554275B1 (en) * 2001-12-04 2003-04-29 Unisy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ocument overlap/gap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CN102030206A (zh) * 2009-10-06 2011-04-27 株式会社东芝 重叠输送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自动薄片输送装置
CN102556703A (zh) * 2010-10-13 2012-07-11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输送装置和成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54477B2 (ja) 2015-07-29
US20150028533A1 (en) 2015-01-29
US10081508B2 (en) 2018-09-25
CN104340701A (zh) 2015-02-11
JP2015024875A (ja) 2015-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40701B (zh) 片材搬送装置、原稿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5959501B (zh)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US8004546B2 (en) Deviation amount detecting device, deviation amount detecting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JP5900726B2 (ja) 光学センサ、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判別方法
WO2013121767A1 (ja) 光学センサ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73141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density control method
JPH03113469A (ja) 文書複写機用多機能検出装置
US897173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sheet detection unit that detects a sheet in the conveyance path and in the storage unit
CN101587310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4280097A (ja) 媒体サブストレートのプリント領域および非プリント領域の光沢レベルを一致させ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US9756208B2 (en)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erewith
JP6540527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9056613A (ja) 記録材特性検知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182599A (en) Multi-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setting image data for same
JP5124831B2 (ja) 画像計測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2327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565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624945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69377B2 (ja) 検知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253031A (en) Method of forming a reference pattern for adjusting image density in copying machines
JP201500160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0271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81486A (ja) 給紙装置
JP5453185B2 (ja)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222528B2 (ja) 光濃度センサ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