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34751A - 电流施加装置、电流施加方法和直接电阻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流施加装置、电流施加方法和直接电阻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34751A
CN104334751A CN201380029007.XA CN201380029007A CN104334751A CN 104334751 A CN104334751 A CN 104334751A CN 201380029007 A CN201380029007 A CN 201380029007A CN 104334751 A CN104334751 A CN 1043347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current
workpiece
bar
roller bearing
b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2900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34751B (zh
Inventor
大山弘義
小林国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tur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tur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tur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ture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334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347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347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347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 C21D9/46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for sheet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00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 C21D1/34Methods of heating
    • C21D1/40Direct resistance he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 C21D9/0006Details, accessories not peculiar to any of the following furnaces
    • C21D9/0012Rolls; Rol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0004Devices wherein the heating current flows through the material to be heated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0004Devices wherein the heating current flows through the material to be heated
    • H05B3/0009Devices wherein the heating current flows through the material to be heated the material to be heated being in mot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02Details
    • H05B3/03Electro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 C21D9/0068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not mentioned below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ntrol Of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流施加装置,包括:电极对,该电极对构造成接触工件,以将电力施加到工件;和汇流条,该汇流条布置成沿着工件延伸。电极对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包括移动电极,该移动电极构造成相对于汇流条和工件移动,使得电流通过移动电极在汇流条与工件之间流动,移动电极连接到汇流条,从而能够相对于汇流条移动,并且移动电极构造成接触工件,从而能够相对于工件移动。

Description

电流施加装置、电流施加方法和直接电阻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电流直接施加到诸如钢铁毛坯这样的工件的电流施加装置、电流施加方法和直接电阻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对诸如中柱和加强件这样的车辆结构进行热处理以确保强度。可以将热处理分为两种类型,即,间接加热和直接加热。间接加热的一个实例是将工件放置在熔炉内并且控制熔炉的温度以加热工件的熔炉加热。直接加热的实例包括:将涡电流施加到工件以加热工件的感应加热,和将电流直接施加到工件以加热工件的直接电阻加热(也成为直接导电加热)。
根据第一现有技术,在利用加工工具使金属毛坯经受塑性加工之前,利用感应加热或导电加热对金属毛坯进行加热。例如,将具有滚轴式电极或感应线圈的加热工具安置在具有切割机的加工工具的上游,并且在连续地传送金属毛坯的同时对金属毛坯进行加热(例如,参见JP 06-079389A)。
根据第二现有技术,为了加热沿着钢板的纵向具有变化的宽度的钢板,将一组多个电极并排安置在钢板在宽度方向的一侧上,并且将另一组多个电极并排安置在钢板在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上,使得在宽度方向上安置在钢板的各个侧上的电极形成多对电极。在这种情况下,将相等的电流施加在各对电极中的每个之间,使得将钢板加热成均匀的温度(例如,参见JP 3587501B2)。
当加热工件时,特别地,当加热具有沿着工件的纵向变化的宽度的工件时,优选地,像熔炉加热一样,在整个工件上,施加到每单位体积的热量是相等的。然而,加热熔炉要求大规模的设备,并且难以控制熔炉的温度。因此,在生产成本方面,像第一现有技术和第二现有技术一样的直接电阻加热是优选的。
然而,为了通过直接电阻加热来加热诸如具有小电阻的钢铁毛坯这样的工件,需要将大的电流施加到工件上。在这种情况下,不容易将期望的电流施加到工件。此外,当像第二现有技术一样设置多对电极时,对于所述多对电极中的每个控制待施加的电流量,这使得装置复杂化并且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电流施加装置、电流施加方法和具有电流施加装置的直接电阻加热装置,其利用简单构造将大的电流容易地施加到工件的电流施加区域,并且能够改变电流施加区域或电流施加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方面,一种电流施加装置,包括:电极对,该电极对构造成接触工件,以将电流施加到所述工件;和汇流条,该汇流条布置成沿着所述工件延伸。所述电极对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包括构造成相对于所述汇流条和所述工件移动的移动电极,使得电流通过所述移动电极在所述汇流条与所述工件之间流动,所述移动电极连接到所述汇流条,从而能够相对于所述汇流条移动,并且所述移动电极构造成接触所述工件,从而能够相对于所述工件移动。
所述移动电极可以布置在所述汇流条与所述工件之间。所述移动电极可以包括构造成在所述工件的表面上滚动的电流施加滚轴。所述电流施加滚轴可以包括导电周面,所述电流从该导电周面施加到所述工件的所述表面。所述电流施加滚轴还可以包括施压部件,该施压部件布置成面对所述移动电极并且与所述移动电极一起移动。所述施压部件可以构造成针对所述移动电极挤压所述工件。
所述电流施加滚轴还可以包括供电滚轴,该供电滚轴构造成接触所述汇流条的所述表面并且在所述汇流条的所述表面上滚动,并且与所述移动电极一起移动。所述供电滚轴可以包括导电周面,所述电流从该导电周面施加到所述移动电极。
所述电流施加滚轴和所述供电滚轴可以布置成在相反方向上旋转并且互相接触。所述供电滚轴的轴线可以布置在从包括所述电流施加滚轴的接触所述工件的部分和所述电流施加滚轴的轴线的平面移位的位置处。
所述电流施加装置还可以包括导电刷,该导电刷设置在所述汇流条的面向所述工件的表面上。所述移动电极可以布置成与所述导电刷滑动接触地移动。所述导电刷可以布置成大致面对所述工件的所述电流待施加到的整个区域。
所述供电滚轴可以设置在所述移动电极的两个轴向端部上,以将所述电流从所述供电滚轴施加到所述移动电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流施加方法,该电流施加方法用于通过使电极对接触工件而将电流施加到所述工件,该电流施加方法包括将汇流条设置成沿着所述工件延伸并且面对所述工件;和在至少一个所述电极连接到所述汇流条并且接触所述工件的情况下,使至少一个所述电极相对于所述汇流条和所述工件移动,使得电流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电极在所述汇流条与所述工件之间流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一种直接电阻加热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流施加装置和构造成将所述电力施加到所述电流施加装置的电源。
根据本发明,因为汇流条沿着工件布置,所以未由汇流条形成回路,使得能够减少感应分量。结果,电力因素不会恶化,并且因此,能够将预定电流施加到工件。
移动电极能够以电接触方式相对于汇流条和工件移动,使得电流通过移动电极在汇流条与工件之间流动。因此,能够改变工件的大电流所供给到的区域或改变电流施加时间。
工件与汇流条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改变,并且电路的通过包括作为负载的工件而构成的常数不改变。因此,能够利用简单构造供给预定电流。
此外,电流施加区域或电流施加时间能够仅通过使移动电极移动而改变。因此,不需要设置一些电极或供电结构或设置用于使工件或汇流条移动的结构。因此,能够以简单和紧凑的方式提供电流施加装置。
结果,能够提供电流施加装置、电流施加方法和直接电阻加热装置,其中能够通过改变电流施加区域或电流施加时间而将预定的大电流容易并且简单地供给到工件的电流施加区域。
附图说明
图1A是图示出在施加电流之前的状态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以上的实施例的直接电阻加热装置的平面图;
图1B是图示出在施加电流之前的状态的直接电阻加热装置的前视图;
图1C是图示出在施加电流之后的状态的直接电阻加热装置的平面图;
图1D是图示出在施加电流之后的状态的直接电阻加热装置的前视图;
图2是示出安装在第一实施例的加热装置上的电流施加装置的截面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安装在第一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上的电流施加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安装在第一实施例的修改例中的加热装置上的电流施加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安装在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修改例中的加热装置上的电流施加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安装在第二实施例的加热装置上的电流施加装置的截面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安装在第二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上的电流施加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安装在第二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上的导电刷和供电滚轴的局部截面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安装在第二实施例的修改例中的加热装置上的电流施加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安装在第三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上的电流施加装置的截面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安装在第三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上的电流施加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安装在第三实施例的修改例中的加热装置上的电流施加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具体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下面的实施例中,作为实例,将描述通过将电流直接馈送到工件来加热工件的直接电阻加热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以上的实施例的电流所施加到的工件是导电性的,并且优选地具有平坦表面或弯曲表面,电极能够在电极接触所述表面的状态下移动。例如,具有平坦表面的板材是适当的。工件可以由相同材料整体制成,或者可以通过利用焊接等接合具有不同电阻率的材料而制成。
工件具有要通过施加电流而加热的电流施加区域(在下文中,称为“加热目标区域”)。例如,钢铁毛坯可以是具有加热目标区域的工件。工件可以包括一个加热目标区域或多个加热目标区域。当工件包括多个加热目标区域时,加热目标区域可以互相相邻或可以互相隔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以上的实施例的电流所施加到的工件可以具有沿着工件的纵向的恒定厚度和恒定宽度。可选择地,工件可以在加热目标区域具有沿着工件的纵向变化的厚度或变化的宽度,使得截面面积沿着工件的纵向减小。工件可以形成有开口或切口区域。工件的沿着与工件的纵向垂直的平面截取的截面可以沿着工件的纵向减小。
图1A至1D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以上的实施例的直接电阻加热装置10。
直接电阻加热装置10包括:电极对13,该电极对13具有电连接到电源单元1的一个电极11和另一个电极12;和移动机构15,该移动机构15构造成使一个电极11或另一个电极12移动。
在图1A至1D所示的实例中,通过移动机构15使一个电极11移动,并且因此称为移动电极,并且另一个电极12保持在工件W的预定位置,并且因此称为固定电极。可选择地,另一个电极12可以是移动电极并且一个电极11可以是固定电极,或者一个电极11和另一个电极12二者都可以是移动电极。
移动机构15包括支撑电极11或另一个电极12以沿着工件W能够移动并且能够控制移动电极的移动速度和移动量的结构。例如,移动机构15以一个电极11或另一个电极12安装在滑动导轨上的方式构成,螺固到用于传送驱动力的驱动传送单元15b(诸如并列的滚珠丝杠),并且通过能够调节移动速度的调节单元15a(诸如步进电机)来驱动。
在图1A至1D所示的实例中,工件W的整个区域都是加热目标区域,并且工件的宽度沿着电极的移动方向逐渐变窄。由于该原因,一个电极11从如图1A所示的一个电极11与另一个电极12互相相邻的位置到一侧,并且在将恒定电流从电源单元1经由电极对13供给到工件W的同时,调节一个电极11的移动量或移动速度,如图1C所示。通过这样做,以每个加热目标区域的电流施加时间变化的方式进行热处理,并且因此控制热量。以这种方式,能够加热整个加热目标区域。
在下文中,将描述直接电阻加热装置的特定实例。
第一实施例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实施例的直接电阻加热装置10包括:电源单元1,该电源单元1用于将预定的交流电供给到工件W;和电流施加装置20,该电流施加装置20连接到电源单元1。电流施加装置20包括:汇流条25、具有移动电极11的移动单元31、和具有固定电极12的固定单元32。电流施加装置20设置有工件支撑部,该工件支撑部在预定位置(未示出)支撑工件W。电流施加装置20构造成当将工件W支撑在工件支撑部上时,使得汇流条25的表面沿着工件W的表面大致平行布置。
在直接电阻加热期间,电源单元1能够将预定电流施加到工件W。电源单元可以与电流施加装置一体地设置或与电流施加装置分开地设置。这里,在直接电阻加热期间,采用电源单元供给大致恒定的平均电流。
汇流条25是例如由诸如铜这样的高导电材料制成的钢性板部件,并且具有足以馈送用于直接电阻加热所需的电流的截面面积。汇流条25固定于安装基部26,以沿着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延伸。汇流条25连接到电源单元1的一个电极。在该实施例中,汇流条25具有面对工件W的表面。更具体地,汇流条25具有面对除了工件W的设置有固定电极12的部分之外的、工件W的整个加热目标区域的扁平光滑表面。即,在与移动电极11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汇流条25沿着移动电极11的构造成接触工件W的部分的整个长度延伸。
移动单元31包括:移动电极11,该移动电极11安置成与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接触;供电机构40,该供电机构40用于将电力从汇流条25供给到移动电极11;施压部件36,该施压部件36与移动电极11相对地安置;施压机构35,该施压机构35用于驱动施压部件36;和移动机构15,该移动机构15用于使移动框架37沿着工件W移动,上述这些部分一体地支撑在该移动框架37上。
这里,在安置于汇流条25与工件W之间的同时,移动电极11和供电机构40能够通过移动机构15与移动框架37一体地移动。
移动电极11由与工件W的表面相接触地滚动的电流施加滚轴23构成。电流施加滚轴23的整个周面都由导电金属制成。在电流施加滚轴的轴部23a与电流施加滚轴23的周面绝缘的状态下,电流施加滚轴23可旋转地支撑在固定于移动框架37的轴承部24上。电流施加滚轴23的周面由诸如铜、铸铁和碳这样的高导电材料形成,并且构造成具有圆形截面的光滑面。电流施加滚轴23的周面经由供电机构40电连接到汇流条25。电流施加滚轴23的周面在与电流施加滚轴23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接触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并且电流施加滚轴23的接触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的部分横跨加热目标区域的整个宽度延伸。
供电机构40包括供电滚轴41,该供电滚轴41构造成接触汇流条25并且在汇流条25的表面上滚动。供电滚轴41的整个周面都由导电金属制成。在供电滚轴的轴部41a与供电滚轴41的周面绝缘的状态下,供电滚轴41可旋转地支撑在固定于移动框架37的轴承部42上。供电滚轴41的周面由诸如铜、铸铁和碳这样的高导电材料形成,并且构造成具有圆形截面的光滑面。在与供电滚轴41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供电滚轴41的周面接触汇流条25的面向工件W的表面。供电滚轴41的接触汇流条25的表面的部分大致横跨汇流条25的整个宽度延伸。
虽然其它滚轴等可以插置在供电滚轴41与电流施加滚轴23之间,但是在该实施例中,电流施加滚轴23在大致整个轴向长度上与供电滚轴41直接接触。这里,由于电流施加滚轴23和供电滚轴41在相反方向上旋转,所以电流施加滚轴和供电滚轴总是在不滑动的情况下接触。在直接电阻加热期间,大的电流能够从汇流条25经由供电滚轴41的周面供给到电流施加滚轴23。
施压部件36由保持滚轴38构成,该保持滚轴38布置在通过工件W面对电流施加滚轴23的位置处。虽然只要保持滚轴38能够与工件W进行接触以对工件加压,则保持滚轴38的材料就不受特别限制,但是优选地,保持滚轴由具有比电流施加滚轴23的导热性低的导热性的材料制成。例如,保持滚轴可以由铸铁、陶瓷等形成。
保持滚轴的轴部38a可旋转地支撑在轴承部39上,该轴承部39可移动地支撑在移动框架37上。在该实施例中,轴承部39支撑于设置在施压机构35中的可移动支架34上,并且因此能够在相对于电流施加滚轴23的接触/分开方向上移动。
此外,保持滚轴38支撑在移动框架37上,并且因此能够与电流施加滚轴23和供电滚轴41一起移动。
施压机构35包括:加压缸33,该加压缸33安装在移动机构15的移动框架37上;和可移动支架34,该可移动支架34连接到加压缸33从而能够移动。这里,可移动支架34通过由加压缸33加压而针对电流施加滚轴23施压,并且保持滚轴38朝着电流施加滚轴23对工件W施压。
移动机构15包括:滑动导轨16,该滑动导轨16在单轴方向上安置在安装基部26上;移动框架37,该移动框架37支撑在滑动导轨16上;螺纹轴17,该螺纹轴17沿着滑动导轨16安置在安装基部26上并且由步进电机等旋转地驱动;和驱动支撑部18,该驱动支撑部18装接于移动框架37,并且螺纹轴17螺固到该驱动支撑部18。电流施加滚轴23、供电滚轴41和保持滚轴38的各个轴承部支撑在移动框架37上。在该移动机构15中,当在控制螺纹轴17的旋转速度和旋转量的同时驱动该螺纹轴17时,移动框架能够以预定速度和预定量沿着滑动导轨16移动。
固定单元32包括:固定电极12,该固定电极12安置成与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的端部接触;施压部件36,该施压部件36与固定电极12相对地安置;和施压机构,该施压机构用于驱动施压部件36。固定电极12连接到电源单元1的另一个电极。施压机构与移动单元31的施压机构35相似地构成。
固定电极12安置成,在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的一个端部横跨加热目标区域的整个宽度而接触。固定电极12由诸如铜、铸铁、碳等这样的高导电材料形成,并且固定电极12与工件W的接触面构造成光滑面。固定电极12能够通过减小与工件W的接触面积而减少从工件W传递的热。此外,在直接电阻加热期间,为了防止温度在固定电极12的附近下降,可以将用于加热固定电极12的加热器容纳在固定电极12中。
直接电阻加热方法
将描述通过使用上述直接电阻加热装置10将电流供给到工件W而加热工件W的方法。
首先,通过工件支撑部将板状工件W以大致水平状态放置在预定位置处。从而,使汇流条25的表面与工件W的整个加热目标区域相邻地并且沿着工件W的整个加热目标区域而布置,使得汇流条25的表面和工件W的表面以大致平行方式互相对置。
在固定单元32中,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的端部在其大致整个宽度上与固定电极12的表面接触,并且利用施压部件36针对固定电极12挤压工件W。此外,在固定单元32中,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的端部在其附近与电流施加滚轴23的表面接触,并且利用保持滚轴38针对电流施加滚轴23挤压工件W。
在这种状态下,电压从电源单元1施加到固定电极12和汇流条25。从而,使电力从汇流条25经过供电滚轴41施加到电流施加滚轴23,并且使电流施加到电流施加滚轴23与固定电极12之间的加热目标区域。
其后,使移动框架37在远离固定单元32的方向上通过移动机构移动。然后,电流施加滚轴23、供电滚轴41和保持滚轴38在保持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同时移动。在电流施加滚轴23经由供电滚轴41电连接到汇流条25的状态下,并且在电流施加滚轴23接触工件W以将电流施加到工件W的状态下,使电流施加滚轴23以滚动方式移动到给定位置。
以这种方式,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的电流施加部从窄范围扩展为宽范围,并且对加热目标区域在移动方向上的各个部分以不同的电流施加时间施加电流。即,对工件W的接触固定电极12的一端侧更长时间地施加电流,并且电流施加时间朝着工件W的另一端侧变短。
此时,当工件W的形状具有大致恒定厚度时,工件W与固定电极12接触的那侧具有宽的宽度,并且工件W的另一侧具有窄的宽度,通过根据工件W的形状调节电流施加滚轴23的移动速度和移动量,能够以大致均匀方式对工件W的整个加热目标区域加热。
此外,无论工件W的形状如何,通过根据工件W的形状改变将电流施加滚轴23的移动速度和移动量调节成不同,能够在给定温度分布的同时,对工件W进行加热。
第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根据电流施加装置20,汇流条25沿着工件W布置。因此,未由汇流条25形成回路,使得能够减少感应分量。结果,电力因素不会恶化,并且因此,能够将预定电流施加到工件W。
移动电极11能够以电接触方式相对于汇流条25和工件W移动,使得电流在汇流条25与工件W之间通过移动电极11流动。因此,能够改变工件W的大电流所施加到的区域,或者改变电流施加时间。
工件W与汇流条25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改变,并且电路的通过包括作为负载的工件W而构成的常数不改变。
此外,电流施加区域或电流施加时间能够仅通过移动移动电极11而改变。因此,不需要设置包括一些电极或者供电结构的复杂结构、或者设置用于移动电极W或汇流条25的结构。因此,能够以简单紧凑方式设置电流施加装置20。结果,能够实现简单和容易的构造,在该简单和容易的构造中,能够通过改变电流施加区域或电流施加时间而将预定的大的电流施加到工件W的电流施加区域。
在该装置中,移动电极11布置在汇流条25与工件W之间。因此,能够缩短从汇流条25到工件W的供电路径,并且因此,能够减少损耗。
此外,由于移动电极11由电流施加滚轴23构成,所以当移动移动电极11时,能够减小机械阻力,并且因此,即使在移动电极与工件W在大范围上接触的状态下,也能够使移动电极容易地移动。因此,通过增大与工件W的接触长度,能够有效地加热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
此外,当移动电极11由电流施加滚轴23构成时,移动电极能够在与工件W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稳定地移动。即,能够防止移动电极11由于振动等而从工件W的表面浮动,从而防止产生火花。此外,即使当在对移动电极11供给电流的状态下使移动电极11移动,也能够稳定地将大电流供给到工件W。
在该装置中,由于面对工件W的汇流条25面对工件W的、除了放置固定电极12的工件W的部分之外的整个加热目标区域,所以当移动移动电极11时,移动电极11和汇流条25能够在接近位置一直连接,并且因此能够缩短供电路径。此外,由于当移动移动电极11时,从汇流条25到工件W的供电路径不改变,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电流施加情况。
在该装置中,由于利用施压部件36针对移动电极11挤压工件W,所以能够防止当移动移动电极11时,移动电极11从工件W的表面浮动,并且因此,能够将电流稳定地施加到工件W。
此外,由于通过使移动电极11横跨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的整个宽度接触到工件W来施加电流,所以当移动电极在与工件W的宽度方向交叉的一个方向上移动时,将电流施加到整个加热目标区域。因此,能够通过利用简单构造有效地加热工件来缩短电流施加时间。
特别地,由于第一实施例的装置包括与汇流条25接触地滚动的供电滚轴41,所以当移动与汇流条25的表面接触的供电滚轴时,能够减小移动阻力,并且因此,能够容易地在长范围上移动与汇流条25接触的供电滚轴。因此,能够确保与汇流条25的长的接触长度,并且因此,能够容易地从汇流条25施加大电流。
此外,在该实施例的装置中,由于供电滚轴41连同电流施加滚轴23一起移动,所以当移动移动电极11时,从汇流条25到移动电极11的供电路径能够保持大致恒定。因此,当移动移动电极11时,能够减少或消除电气情况的变化,并且因此,能够稳定地将大电流供给到工件W。
在第一实施例的装置中,由于电流施加滚轴23和供电滚轴41在相反方向上滚动的同时互相直接接触,所以供电滚轴41的周面和电流施加滚轴23的周面在其之间的接触部中不滑动,并且因此,使供电滚轴41和电流施加滚轴23能够在互相接触的状态下在宽范围内移动,同时减小供电滚轴41和电流施加滚轴23之间的接触阻力。由于该原因,能够确保供电滚轴41的表面与电流施加滚轴23的表面之间的宽的接触宽度,使得能够将大电流从供电滚轴41容易地施加到电流施加滚轴23。此外,由于从汇流条25到工件W的供电路径通过供电滚轴41的表面和电流施加滚轴23的表面提供,所以能够显著地简化供电路径,并且因此,能够更容易地供给大电流。
第一实施例的修改例
虽然在上第一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将电极对13中的一个电极用作移动电极11的实例,但是该电极对13中的两个电极都可以构造成移动电极11、11,如图4所示。在这种情况下,汇流条25、25分开设置,以与两个电极11、11的移动范围对应,并且如上所述地分别构造电流施加装置20。然后,在电压施加于两个汇流条25、25之间的状态下,通过使两个电极11、11从相邻位置在互相分开的方向上移动来对加热目标区域进行加热。而且在该电流施加装置中,能够获得与上述操作效果相同的操作效果。
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修改例
图5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修改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供电滚轴41安装在移动框架37上,以相对于电流施加滚轴23位于预定位置处,并且电流施加滚轴23的轴线和供电滚轴41的轴线布置成与工件W和汇流条25的纵向上的相同位置重叠。
相比之下,在该修改例中,滚轴23、41中的各个滚轴安置成在移动单元31的移动方向上互相移位。除此之外,直径比电流施加滚轴23的直径小的多个电流施加滚轴23前后设置。
当将供电滚轴41以这种方式安置在相对于电流施加滚轴23移位的位置处时,能够将工件W和汇流条25安置在相邻的位置处。结果,能够使感应系数变小,并且还能够实现电流施加装置20的紧凑性。
第二实施例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实施例的直接电阻加热装置10包括:电源单元1,该电源单元1用于将电流供给到工件W;和电流施加装置20,该电流施加装置20连接到电源单元1。电流施加装置20包括:汇流条25、具有移动电极11的移动单元31、和具有固定电极12的固定单元32。电流施加装置20设置有工件支撑部,该工件支撑部在预定位置(未示出)支撑工件W。当将工件W支撑在工件支撑部上时,汇流条25的表面沿着工件W的表面大致平行布置。
在直接电阻加热期间,电源单元1能够将预定的交流电供给到工件W。电源单元可以与电流施加装置一体地设置或者与电流施加装置分开地设置。
例如,汇流条25是由诸如铜这样的高导电材料制成的钢性板材,并且具有足以供给直接电阻加热所需的电流的截面面积。汇流条25固定于安装基部26,以沿着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延伸,并且连接到电源单元1的一个电极。在该实施例中,汇流条面对工件W的表面形成为面对工件W的除了其放置固定电极12的部分之外的整个加热目标区域。
移动单元31包括:移动电极11,该移动电极11安置成与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接触;供电机构40,该供电机构40用于将电力从汇流条25供给到移动电极11;施压部件36,该施压部件36与移动电极11相对地安置;施压机构35,该施压机构35用于驱动施压部件36;和移动机构15,该移动机构15用于使移动框架37沿着工件W移动,上述这些部分支撑在该移动框架37上。
在移动电极11安置在汇流条25与工件W之间的状态下与供电机构40接触的同时,通过移动机构15使移动电极11连同施压部件36和施压机构35一起在被支撑在移动框架37上的状态下移动。
用于第二实施例的移动单元31中的移动电极11、施压部件36和施压机构35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
如图8所示,第二实施例的供电机构40包括导电刷45,该导电刷45一体地或分开地设置在汇流条25的工件W侧的表面上,以使得电流施加滚轴23能够与其进行接触,并且安置在汇流条的面对工件W的大致整个表面上。
导电刷45包括一些导电纤维,并且安置在汇流条的面对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的大致整个表面上。导电刷45具有从汇流条25的表面到达与移动电极11接触的高度的厚度。当导电刷与电流施加滚轴23产生接触时,导电刷45弹性变形并且以适当的接触压力与电流施加滚轴23产生接触。
导电刷45构造成导电性的,以在直接电阻加热期间将足够的电力从汇流条25供给到移动电极11。例如,导电刷45和汇流条25互相紧密接触,以在其之间产生良好的导电性,导电刷对于在其先端侧上与移动电极11接触的部分具有充足的导电性,导电刷具有耐热性以防止当施加电流时产生熔化或热变形,并且即使当导电刷由于移动电极的重复接触而变形,也难以发生劣化。
能够将导电刷45能够制成适当形式,诸如通过将线性导电纤维布置并且捆束在大致相同方向上而获得的形式、通过将导电纤维聚集成编织或非编织的织物状而获得的形式、通过利用其他材料固定导电纤维以使得其一部分突出而获得的形式、通过将导电纤维与柔性纤维一起模制而获得的形式等。此外,通过将导电刷45的一部分嵌入到构成汇流条25的表面的材料层内,可以使导电刷45与汇流条25一体地形成。作为构成导电纤维46的材料,能够例示出碳纤维等。
在移动机构15中,在电流施加滚轴23的与工件W接触的整个宽度与导电刷45进行接触的状态下,电流施加滚轴23、施压部件36和施压机构35支撑在移动框架37上,并且移动框架37能够利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以预定速度和预定量移动。
在该移动单元31中,随着电流施加滚轴23通过移动框架37移动,电流施加滚轴23在与工件W的表面接触的同时滚动和移动。此时,由于电流施加滚轴23在与安置在汇流条25的表面上的导电刷滑动地接触的同时移动,并且来自汇流条25的电流经由导电刷45供给到电流施加滚轴23的整个周面,所以电流施加滚轴23能够在电流施加到工件W的状态下移动。
第二实施例的固定单元32包括:固定电极12,该固定电极12安置成与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的端部相接触;施压部件36,该施压部件36与固定电极12相对地安置;和施压机构35,该施压机构35用于驱动施压部件36。固定电极12连接到电源单元1的另一个电极。固定电极12、施压部件36和施压机构35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相同。
直接电阻加热方法
接着,将描述通过使用直接电阻加热装置10将电流供给到工件W而加热工件W的方法。
首先,通过工件支撑部将板状工件W以大致水平状态放置在预定位置处。从而,汇流条25的表面与工件W的整个加热目标区域相邻地安置并且沿着工件W的整个加热目标区域安置,使得汇流条25的表面和工件W的一个表面以大致平行方式互相对置。
在固定单元32中,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的端部与固定电极12的表面产生接触,并且利用施压部件36针对固定电极12挤压工件W。此外,在固定单元32中,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的端部在其附近与电流施加滚轴23的表面接触,并且利用保持滚轴38针对电流施加滚轴23挤压工件W。
在这种状态下,电压从电源单元1施加到固定电极12和汇流条25。从而,使电力从汇流条25经过导电刷45施加到电流施加滚轴23,并且使电流施加到电流施加滚轴23与固定电极12之间的加热目标区域。
其后,通过移动机构使移动框架37在远离固定单元32的方向上移动。然后,电流施加滚轴23和保持滚轴38在保持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同时移动。在电流施加滚轴23经由导电刷45电连接到汇流条25的状态下,并且在电流施加滚轴23接触工件W以将电流施加到工件W的状态下,使电流施加滚轴23以滚动方式移动到给定位置。
以这种方式,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的电流施加部从窄范围扩展为宽范围,并且对加热目标区域在移动方向上的各个部分以不同的电流施加时间施加电流。即,对工件W的接触固定电极12的一端侧更长时间地施加电流,并且电流施加时间朝着工件W的另一端侧变短,使得对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进行加热。
此时,像第一实施例中一样,通过调节电流施加滚轴的移动速度和移动量,能够以大致均匀方式加热工件W的整个加热目标区域,或者能够在给定温度分布的同时对工件W进行加热。
第二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在该直接电阻加热装置10中,如下实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操作效果。
即,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汇流条25沿着工件W布置。因此,未由汇流条25形成回路,使得能够减少感应分量。结果,电力因素不恶化,并且因此,能够将预定电流施加到工件W。
移动电极11能够以电接触方式相对于汇流条25和工件W移动,使得电流在汇流条25与工件W之间通过移动电极11流动。因此,能够改变工件W的大电流所施加到的区域,或者改变电流施加时间。
工件W与汇流条25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改变,并且电路的通过包括作为负载的工件W而构成的常数不改变。因此,能够通过简单构造供给预定电流。
此外,电流施加区域或电流施加时间能够仅通过移动移动电极11而改变。因此,不需要设置包括一些电极或供电结构的复杂结构、或者用于移动电极W或汇流条25的结构。因此,能够以简单紧凑方式设置电流施加装置20。
结果,能够实现简单和容易的构造,在该简单和容易的构造中,能够通过改变电流施加区域或电流施加时间而将预定的大电流施加到工件W的电流施加区域。
在该装置中,由于移动电极11布置在汇流条25与工件W之间,所以能够缩短从汇流条25到工件W的供电路径,并且因此,能够减少损耗。
此外,由于移动电极11由电流施加滚轴23构成,所以当使移动电极11移动时,能够减小机械阻力,并且因此,即使在移动电极与工件W在长范围内接触的状态下,也能够使移动电极容易地移动。因此,通过增大与工件W的接触长度,能够有效地加热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
此外,当移动电极11由电流施加滚轴23构成时,移动电极能够在与工件W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稳定地移动。即,能够防止移动电极11由于振动等从工件W的表面浮动,从而防止产生火花。此外,即使当在对移动电极11供给电流的状态下使移动电极11移动,也能够稳定地将大电流供给到工件W。
在该装置中,由于面对工件W的汇流条25面对工件W的除了其放置固定电极12的部分之外的整个加热目标区域,所以当使移动电极11移动时,移动电极11和汇流条25能够在接近位置一直连接,并且因此能够缩短供电路径。此外,由于当使移动电极11移动时,从汇流条25到工件W的供电路径不改变,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电流施加情况。
在该装置中,由于利用施压部件36针对移动电极11挤压工件W,所以能够防止当使移动电极11移动时移动电极11从工件W的表面浮动,并且因此,能够将电流稳定地施加到工件W。
此外,通过横跨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的整个宽度将移动电极11接触到工件W,而施加电流。因此,当移动电极在与工件W的宽度方向交叉的一个方向上移动时,电流施加到整个加热目标区域。
此外,由于第二实施例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构造,也实现了由于构造上的不同的操作效果。
即,在第二实施例中,由于移动电极11与汇流条25的导电刷45滑动接触,所以能够减小移动电极11的接触阻力,并且因此,能够使汇流条25与移动电极11在长范围内互相接触地移动。因此,能够确保移动电极11与汇流条25之间的长的接触长度,并且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大电流从汇流条25施加到移动电极11。
此外,由于从汇流条25到工件W的供电路径通过导电刷45和移动电极11设置,所以能够显著简化其构造。
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由于导电刷45布置成面对工件W的整个加热目标区域,所以能够将电力从导电刷45的对置部施加到加热目标区域的各部分。因此,从导电刷45到工件W的供电路径能够通过缩短其长度而大致恒定,并且因此,能够以均匀方式对整个加热目标区域供给电流。
第二实施例的修改例
虽然在第二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将电极对13中的一个电极用作移动电极11的实例,但是电极对13中的两个电极都可以构造成移动电极11、11,如图9所示。在这种情况下,汇流条25和导电刷45分开设置以与两个电极11、11的移动范围相对应,并且如上所述地分别构造电流施加装置20。然后,在电压施加于两个汇流条25之间的状态下,通过使两个电极11、11在从相邻位置互相分开的方向上移动来对加热目标区域加热。而且在该电流施加装置20中,能够获得与上述操作效果相同的操作效果。
第三实施例
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三实施例的直接电阻加热装置10包括:电源单元1,该电源单元1用于将电流供给到工件W;和电流施加装置20,该电流施加装置20连接到电源单元1。电流施加装置20包括:汇流条25、具有移动电极11的移动单元31和具有固定电极12的固定单元32。电流施加装置20设置有工件支撑部,该工件支撑部在预定位置(未示出)支撑工件W。当将工件W支撑在工件支撑部上时,汇流条25的表面沿着工件W的表面大致平行布置。
在直接电阻加热期间,电源单元1能够将预定的交流电供给到工件W。电源单元可以与电流施加装置一体地设置或与电流施加装置分开地设置。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例如,汇流条25是由诸如铜这样的高导电材料制成的钢性板材,并且具有足以供给直接电阻加热所需的电流的截面面积。汇流条25固定于安装基部26,以沿着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延伸,并且连接到电源单元1的一个电极。
在该实施例中,汇流条的面对工件W的表面具有:与工件W的除了其放置固定电极12的部分之外的整个加热目标区域相对置的尺寸、和与移动单元31的电流施加滚轴23和供电滚轴41对置的宽度。汇流条的面对工件的表面整体形成为光滑平面。汇流条的面对工件W的表面形成为面对工件W的除了其放置固定电极12之外的部分的整个加热目标区域的光滑平面。
第三实施例的移动单元31包括:移动电极11,该移动电极11安置成与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接触;供电机构40,该供电机构40用于将电力从汇流条25供给到移动电极11;施压部件36,该施压部件36与移动电极11相对地安置;施压机构35,该施压机构35用于驱动施压部件36;和移动机构15,该移动机构15用于使移动框架37沿着工件W移动,上述这些部分支撑在该移动框架37上。
用于第三实施例的移动单元31中的施压部件36和施压机构35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相同。
移动电极11由与工件W的表面接触地滚动的电流施加滚轴23构成。电流施加滚轴23的整个周面和轴部都由导电材料制成,并且整个周面与轴部23a之间的部分具有充足的导电性。电流施加滚轴23可旋转地支撑在安装于移动框架37的轴承部24上。电流施加滚轴23的周面在与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进行接触,并且接触部横跨加热目标区域的整个宽度延伸。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地,电流施加滚轴23由诸如铜、铸铁和碳这样的高导电材料形成,并且构造成具有圆形截面的光滑面。
供电机构40包括构造成接触汇流条25的表面并且在汇流条25的表面上滚动的供电滚轴41。每个供电滚轴41都具有比电流施加滚轴23的直径大的直径。供电滚轴41安装在电流施加滚轴23的各个端部处的轴部23a上。供电滚轴41可以固定于轴部23a,或者可以经由滑动轴承能够枢转地安装于轴部23a,该滑动轴承由比轴部23a软的金属等制成。期望的是,供电滚轴41的周面与轴部23a之间的部分具有充足的导电性。
移动机构15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地构成。在该实施例中,用于支撑电流施加滚轴23和供电滚轴41的轴部23a的轴承部24和保持滚轴38的轴承部39能够通过被支撑在移动框架37上而移动。
在该移动机构15中,在控制螺纹轴17的旋转速度和旋转量的同时驱动该螺纹轴17时,使移动框架以预定速度和预定量沿着滑动导轨16移动,并且相应地,使电流施加滚轴23和供电滚轴41移动。此时,在电流施加滚轴23与工件W接触的状态下,供电滚轴41能够与汇流条25接触地移动。
随着对施压部件36加压,针对电流施加滚轴23挤压工件W。由于供电滚轴41具有比电流施加滚轴23的直径大的直径,所以电流施加滚轴23在与汇流条25的表面隔开的状态下挤压工件W。此外,由于供电滚轴41安置在工件W的两侧的外侧上,所以供电滚轴在不接触工件W的情况下挤压汇流条25的两个边缘。
同时,第三实施例的固定单元32包括:固定电极12,该固定电极12安置成与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的端部接触;施压部件36,该施压部件36与固定电极12相对地安置;和施压机构35,该施压机构35用于驱动施压部件36。固定电极12连接到电源单元1的另一个电极。移动电极12、施压部件36和施压机构35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相同。
直接电阻加热方法
接着,将描述通过使用直接电阻加热装置10将电流供给到工件W而加热工件W的方法。
首先,通过工件支撑部将板状工件W以大致水平状态放置在预定位置处。从而,汇流条25的表面与工件W的整个加热目标区域相邻地安置并且沿着工件W的整个加热目标区域安置,使得汇流条25的表面和工件W的一个表面以大致平行方式互相对置。
在固定单元32中,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的端部与固定电极12的表面产生接触,并且利用施压部件36针对固定电极12挤压工件W。此外,在固定单元32中,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的端部在其附近与电流施加滚轴23的表面接触,并且通过保持滚轴38针对电流施加滚轴23挤压工件W。
在这种状态下,电压从电源单元1施加到固定电极12和汇流条25。从而,电力从汇流条25经过供电滚轴41供给到电流施加滚轴23,并且电流供给到电流施加滚轴23与固定电极12之间的加热目标区域。
其后,移动框架37在远离固定单元32的方向上通过移动机构移动。然后,电流施加滚轴23和保持滚轴38在保持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同时移动。在电流施加滚轴23经由供电滚轴41电连接到汇流条25的状态下,并且在电流施加滚轴23接触工件W以将电流施加到工件W的状态下,使电流施加滚轴23以滚动方式移动到给定位置。电流施加滚轴23和供电滚轴41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上旋转。电流施加滚轴23和供电滚轴41中的一个可以在工件W或汇流条25上滑动。
以这种方式,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的电流施加部从窄范围扩展为宽范围,并且对加热目标区域在移动方向上的各个部分以不同的电流施加时间施加电流。即,对工件W的接触固定电极12的一端侧更长时间地施加电流,并且电流施加时间朝着工件W的另一端侧变短,使得对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加热。
此时,像第一实施例中一样,通过调节电流施加滚轴的移动速度和移动量,能够以大致均匀方式加热工件W的整个加热目标区域,以及能够在给定温度分布的同时对工件W加热。
第三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在如上所述的直接电阻加热装置10中,如下实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操作效果。
即,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地,汇流条25沿着工件W布置。因此,未由汇流条25形成回路,使得能够减少感应分量。结果,电力因素不会恶化,并且因此,能够将预定电流施加到工件W。
移动电极11能够以电接触方式相对于汇流条25和工件W移动,使得电流通过移动电极11在汇流条25与工件W之间流动。因此,能够改变工件W的大电流所施加到的区域,或者改变电流施加时间。
工件W与汇流条25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改变,并且电路的通过包括作为负载的工件W而构成的常数不改变。因此,能够通过简单构造供给预定电流。
此外,电流施加区域或电流施加时间能够仅通过使移动电极11移动而改变。因此,不需要设置包括一些电极或供电结构的复杂结构或者用于移动电极W或汇流条25的结构。因此,能够以简单和紧凑的方式形成电流施加装置20。
在该装置中,由于移动电极11布置在汇流条25与工件W之间,所以能够缩短从汇流条25到工件W的供电路径,并且因此,能够减少损耗。
此外,由于移动电极11由电流施加滚轴23构成,所以当移动移动电极11时,能够减小机械阻力,并且因此,即使在移动电极与工件W在长范围内接触的状态下,移动电极也能够容易地移动。因此,通过增大与工件W的接触长度,能够有效地加热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
此外,当移动电极11由电流施加滚轴23构成时,移动电极能够在与工件W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稳定地移动。即,能够防止移动电极11由于振动等而从工件W的表面浮动,从而防止产生火花。此外,即使当在对移动电极11供给电流的状态下使移动电极11移动,也能够稳定地将大电流供给到工件W。
在该装置中,由于面对工件W的汇流条25面对工件W的除了其放置固定电极12之外的部分的整个加热目标区域,所以当使移动电极11移动时,移动电极11和汇流条25能够在接近位置一直连接,并且因此能够缩短供电路径。此外,由于当使移动电极11移动时,从汇流条25到工件W的供电路径不改变,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电流施加情况。
在该装置中,由于通过施压部件36针对移动电极11挤压工件,所以能够防止当使移动电极11移动时,移动电极11从工件W的表面浮动,并且因此,能够将电流稳定地施加到工件W。
此外,通过横跨工件W的加热目标区域的整个宽度使移动电极11接触到工件W,施加电流。因此,当移动电极在与工件W的宽度方向交叉的一个方向上移动时,电流施加到整个加热目标区域。
此外,由于第三实施例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不同的构造,也实现了由于构造上的不同的操作效果。
即,在第三实施例的装置中,由于供电滚轴41设置在移动电极11的两端上,并且与汇流条25接触地移动,所以能够减小汇流条25与工件W之间的间隙。此外,无论移动电极11的尺寸如何,都能够减小对于汇流条25的移动阻力或对于工件W的移动阻力。因此,能够更容易地施加大电流。
第三实施例的修改例
虽然在第三实施例中已经将对电极13中的一个电极用作移动电极11的实例,但是电极对13中的两个电极都可以构造成移动电极11、11,如图12所示。在这种情况下,汇流条25、25分开设置,以与两个电极11、11的移动范围相对应,并且如上所述地分别构造电流施加装置20。然后,在电压施加于两个汇流条25、25之间的状态下,通过使两个电极11、11从相邻位置在互相分开的方向上移动来加热加热目标区域。而且在该电流施加装置20中,能够获得与上述操作效果相同的操作效果。
此外,在第三实施例中,虽然电流施加滚轴23和供电滚轴41安装在同一轴上,但是电流施加滚轴23和供电滚轴41可以安装在不同轴上,使得电流施加滚轴23与供电滚轴41电连接。
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对上述各个实施例进行适当改变。例如,虽然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将电流施加装置用作直接电阻加热装置的实例,但是本发明的电流施加装置可以是除了用于工件的直接电阻加热装置之外的装置。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电流施加装置也能够用于将电流供给到工件。
虽然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通过在施加电流的同时移动一对移动电极11来改变一对移动电极11之间的间隙的实例,但是可以通过在使工件W与汇流条25的相对位置恒定并从而保持在其之间的相同间隔的同时使一对移动电极11相对于工件W和汇流条25移动,来施加电流。
虽然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将与该工件W的表面接触地滚动的电流施加滚轴23用作移动电极的实例,但是例如可以将在工件W的表面上滑动的部件用作移动电极。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一个以上的实施例提供了电流施加装置、电流施加方法和直接电阻加热装置,其能够利用简单构造容易地将大电流施加到工件的电流施加区域并且能够改变电流施加区域或电流施加时间。
本申请基于2012年6月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2-126593,该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此处。

Claims (16)

1.一种电流施加装置,包括:
电极对,该电极对被构造成接触工件,以将电流施加到所述工件;和
汇流条,该汇流条具有布置成沿着所述工件延伸的表面,
其中,所述电极对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包括移动电极,该移动电极被构造成相对于所述汇流条和所述工件移动,使得电流通过所述移动电极在所述汇流条与所述工件之间流动,所述移动电极连接到所述汇流条,从而能够相对于所述汇流条移动,并且所述移动电极被构造成接触所述工件,从而能够相对于所述工件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施加装置,其中,所述移动电极布置在所述汇流条与所述工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流施加装置,其中,所述移动电极包括电流施加滚轴,该电流施加滚轴被构造成在所述工件的表面上滚动,并且所述电流施加滚轴包括导电周面,所述电流从该导电周面施加到所述工件的所述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流施加装置,还包括供电滚轴,该供电滚轴被构造成接触所述汇流条的所述表面并且在所述汇流条的所述表面上滚动,并且连同所述移动电极一起移动,
其中,所述供电滚轴包括导电周面,所述电流从该导电周面供给到所述移动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流施加装置,还包括供电滚轴,该供电滚轴构被造成接触所述汇流条的所述表面并且在所述汇流条的所述表面上滚动,并且连同所述移动电极一起移动;
其中,所述供电滚轴包括导电周面,所述电流从该导电周面供给到所述移动电极,并且
其中,所述电流施加滚轴和所述供电滚轴布置成在相反方向上旋转并且互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流施加装置,其中,所述供电滚轴的轴线布置在如下位置,该位置从包括所述电流施加滚轴的接触所述工件的部分和所述电流施加滚轴的轴线的平面移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流施加装置,还包括导电刷,该导电刷设置在所述汇流条的面向所述工件的表面上,
其中,所述移动电极布置成与所述导电刷滑动接触地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流施加装置,其中,所述导电刷布置成大致面对所述工件的所述电流待施加到的整个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流施加装置,还包括供电滚轴,该供电滚轴被构造成接触所述汇流条的所述表面并且在所述汇流条的所述表面上滚动,并且连同所述移动电极一起移动,
其中,所述供电滚轴设置在所述移动电极的两个轴向端部上,以将所述电流从所述供电滚轴施加到所述移动电极。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流施加装置,还包括施压部件,该施压部件布置成面对所述移动电极并且连同所述移动电极一起移动,
其中,所述施压部件被构造成针对所述移动电极挤压所述工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流施加装置,其中,所述汇流条的所述表面设置成面对所述工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流施加装置,其中,在与所述移动电极移动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所述汇流条沿着所述移动电极的构造成接触所述工件的部分的整个长度延伸。
13.一种电流施加方法,该电流施加方法用于通过使电极对接触工件而将电流施加到所述工件,该电流施加方法包括:
将汇流条设置成沿着所述工件延伸并且面对所述工件;以及
在所述电极对的至少一个电极连接到所述汇流条并且接触所述工件的情况下,使该至少一个电极相对于所述汇流条和所述工件移动,使得电流通过该至少一个电极在所述汇流条与所述工件之间流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流施加方法,其中,所述汇流条设置成使得所述汇流条的表面面对所述工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电流施加方法,其中,所述汇流条设置成在与所述移动电极移动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所述汇流条沿着所述移动电极的构造成接触所述工件的部分的整个长度延伸。
16.一种直接电阻加热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2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流施加装置;以及
电源,该电源被构造成将所述电流供给到所述电流施加装置。
CN201380029007.XA 2012-06-01 2013-05-31 电流施加装置、电流施加方法和直接电阻加热装置 Active CN1043347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26593 2012-06-01
JP2012126593A JP5927610B2 (ja) 2012-06-01 2012-06-01 通電装置、通電方法、及び通電加熱装置
PCT/JP2013/065769 WO2013180313A1 (en) 2012-06-01 2013-05-31 Current applying apparatus, current applying method and direct resistance heating apparatu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34751A true CN104334751A (zh) 2015-02-04
CN104334751B CN104334751B (zh) 2016-11-09

Family

ID=48699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9007.XA Active CN104334751B (zh) 2012-06-01 2013-05-31 电流施加装置、电流施加方法和直接电阻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9907118B2 (zh)
EP (1) EP2855715B1 (zh)
JP (1) JP5927610B2 (zh)
CN (1) CN104334751B (zh)
ES (1) ES2727936T3 (zh)
WO (1) WO201318031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49255A (zh) * 2019-09-27 2020-01-03 北京乐华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镍-硅体系锂离子电池材料原位焦耳热除水和除油的方法
CN111094600A (zh) * 2017-09-11 2020-05-01 高周波热錬株式会社 直接电阻加热装置、直接电阻加热方法、加热装置、加热方法和热压成型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06732B2 (en) * 2009-08-07 2013-08-13 Radyne Corporation Heat treatment of helical springs or similarly shaped articles by electric resistance heating
WO2012160697A1 (ja) * 2011-05-26 2012-11-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ヘッダエクステンションの成形方法及び車体構造
JP5927610B2 (ja) * 2012-06-01 2016-06-01 高周波熱錬株式会社 通電装置、通電方法、及び通電加熱装置
JP6142409B2 (ja) * 2012-08-06 2017-06-07 高周波熱錬株式会社 通電加熱方法
JP6194526B2 (ja) * 2013-06-05 2017-09-13 高周波熱錬株式会社 板状ワークの加熱方法及び加熱装置並びにホットプレス成形方法
JP6326317B2 (ja) * 2014-07-28 2018-05-16 高周波熱錬株式会社 通電加熱方法及びプレス成形品の作製方法。
JP6450608B2 (ja) * 2015-03-05 2019-01-09 高周波熱錬株式会社 加熱方法及び加熱装置並びにプレス成形品の作製方法
US10708979B2 (en) * 2016-10-07 2020-07-07 De-Ice Technologies Heating a bulk medium
BR102016024974A2 (pt) * 2016-10-25 2018-05-15 Aethra Sistemas Automotivos S/A Equipamento automático de aquecimento elétrico controlado para produção de peças de alta resistência
CN107523679A (zh) * 2017-08-31 2017-12-29 大连东非特钢制品有限公司 电极加热热处理方法
CN115319037B (zh) * 2022-08-03 2024-05-14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净化连铸坯中非金属夹杂物的装置和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7922A (ja) * 1984-07-27 1986-02-22 Aichi Steel Works Ltd 連続通電加熱方法
JPH07122350A (ja) * 1993-10-25 1995-05-12 Hakusan Seisakusho:Kk 通電加熱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0571471C (zh) * 2004-09-17 2009-12-16 普尔曼工业公司 电阻加热的金属成形装置及工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73314A (en) * 1944-06-16 1945-04-10 Taylor Winfield Corp Driving means for roller electrodes and the like
US2453438A (en) * 1946-04-11 1948-11-09 William S Horth Electric welding apparatus
US2684424A (en) * 1951-08-27 1954-07-20 Boeing Co Roller electrode spot welder
CH462979A (de) * 1966-09-12 1968-09-30 Opprecht Paul Halbautomatische Schweissmaschine zum Schweissen von Blechen
US3564189A (en) * 1968-10-04 1971-02-16 Newcor Inc Stress relieving feature on strip welders
US3909578A (en) * 1970-07-22 1975-09-30 Wein United Inc Joining metal sheet or strip
US3909579A (en) * 1970-07-22 1975-09-30 Wean United Inc Joining metal sheet or strip
US4079223A (en) * 1976-08-09 1978-03-14 Resistance Welder Corporation Electrode system for spot welding aluminum and other difficult-to-weld materials
DE2718318C2 (de) * 1977-04-25 1979-06-21 Maschinenfabrik Niehoff Kg, 8540 Schwabach Vorrichtung zum Wärmebehandeln von strangförmigem, metallischem Gut
JPS537517A (en) * 1977-07-11 1978-01-24 Shiroyama Seisakusho Kk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resistance heating of steel bar etc by passing of electricity
AT365491B (de) * 1979-06-12 1982-01-25 Evg Entwicklung Verwert Ges Elektrodenanordnung an einer gitterschweissmaschine
JPS5672119A (en) * 1979-11-20 1981-06-16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method of steel product and its apparatus
CH670062A5 (zh) * 1983-01-27 1989-05-12 Elpatronic Ag
DE3468826D1 (en) * 1983-09-20 1988-02-25 Elpatronic Ag Method for electrical seam-resistance welding with only one electrode wire, and a welding machine for performing the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it
US4642436A (en) * 1984-09-14 1987-02-10 Rohr Industries, Inc. Automatic metallic honeycomb core manufacturing machine
JPS6343713A (ja) * 1986-08-11 1988-02-24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ロ−ルのサ−マルクラウン制御装置
JPH03230810A (ja) * 1990-02-06 1991-10-14 Hitachi Cable Ltd 亜鉛アルミ合金線材および亜鉛アルミ合金被覆複合線材の伸線方法
CH684999A5 (de) * 1992-04-24 1995-02-28 Elpatronic Ag Verfahren zur Spannungsmessung über der Schweissnaht bei einer Rollenkopfschweissmaschine und Vorrichtung zu dessen Durchführung.
JPH0679389A (ja) * 1992-09-04 1994-03-22 Daido Steel Co Ltd 塑性加工方法及び装置
US5676862A (en) * 1994-03-07 1997-10-14 Taylor Winfield Corporation Electric resistance welder having capability of consistent seam welding and heat-treating
JP2833487B2 (ja) * 1994-08-25 1998-12-09 住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直接通電加熱方法
JPH09216073A (ja) * 1996-02-08 1997-08-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シーム溶接機および溶接用電極の保護方法
JP3650470B2 (ja) * 1996-05-17 2005-05-18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通電加熱装置
US6281467B1 (en) * 1997-09-16 2001-08-28 Edison Welding Institute Conductive heat resistance seam welding
JP3587501B2 (ja) 1998-05-26 2004-11-10 高周波熱錬株式会社 異形部品の加熱方法及び加熱装置
JP3034862B1 (ja) * 1999-02-23 2000-04-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シ―ム溶接機
JP2000271779A (ja) * 1999-03-26 2000-10-03 Kanai Hiroaki 溶接直後の金属線の焼鈍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DE19930336A1 (de) * 1999-07-02 2001-01-04 Patent Treuhand Ges Fuer Elektrische Gluehlampen Mbh Verfahren zum Wiederstandsschweißen von Metallteilen
IT1310466B1 (it) * 1999-09-08 2002-02-18 Ada Applic Digitali E Analogic Procedimento per il controllo di qualita' della saldatura a punti inmacchine saldatrici.
US6512195B2 (en) * 1999-12-20 2003-01-28 Bryan W. Domschot Modular welding machine
ATE348679T1 (de) * 2000-07-27 2007-01-15 Elpatronic Ag Verfahren und schweissvorrichtung zum schweissen von blechüberlappungen
JP2002035944A (ja) * 2000-07-28 2002-02-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シーム溶接装置とシーム溶接方法
JP3999935B2 (ja) * 2000-11-08 2007-10-31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均温ロールおよび通電加熱装置
KR100385997B1 (ko) * 2001-09-06 2003-06-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사진 화상형성장치의 정착 장치
DE10212820C1 (de) * 2002-03-22 2003-04-17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m elektrischen Widerstandserwärmen von metallischen Werkstücken
JP4523789B2 (ja) * 2003-10-31 2010-08-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金属皮膜剥離装置および金属皮膜剥離方法
DE102005033714A1 (de) * 2005-07-12 2007-01-18 Schefenacker Vision Systems Germany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elektrolumineszierenden Leuchtelements
US20080237197A1 (en) * 2007-03-29 2008-10-02 Kozo Saito System and method for welding and real time monitoring of seam welded parts
JP4802180B2 (ja) * 2007-12-13 2011-10-26 アイシン高丘株式会社 通電加熱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熱間プレス成形装置並びに通電加熱方法
JP4563469B2 (ja) * 2008-05-16 2010-10-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プレス加工方法及びプレス加工品
JP5437960B2 (ja) * 2010-09-27 2014-03-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ム溶接反り防止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4025703B (zh) * 2011-11-29 2016-08-24 高周波热錬株式会社 直接电阻加热设备和直接电阻加热方法
JP5927610B2 (ja) * 2012-06-01 2016-06-01 高周波熱錬株式会社 通電装置、通電方法、及び通電加熱装置
JP6024063B2 (ja) * 2012-07-07 2016-11-09 高周波熱錬株式会社 通電加熱方法
JP6142409B2 (ja) * 2012-08-06 2017-06-07 高周波熱錬株式会社 通電加熱方法
JP5609938B2 (ja) * 2012-09-06 2014-10-22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シーム溶接ロボット
JP6511626B2 (ja) * 2014-04-18 2019-05-15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シーム溶接システム、シーム溶接方法および被溶接物の生産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7922A (ja) * 1984-07-27 1986-02-22 Aichi Steel Works Ltd 連続通電加熱方法
JPH07122350A (ja) * 1993-10-25 1995-05-12 Hakusan Seisakusho:Kk 通電加熱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0571471C (zh) * 2004-09-17 2009-12-16 普尔曼工业公司 电阻加热的金属成形装置及工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94600A (zh) * 2017-09-11 2020-05-01 高周波热錬株式会社 直接电阻加热装置、直接电阻加热方法、加热装置、加热方法和热压成型方法
CN110649255A (zh) * 2019-09-27 2020-01-03 北京乐华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镍-硅体系锂离子电池材料原位焦耳热除水和除油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727936T3 (es) 2019-10-21
JP5927610B2 (ja) 2016-06-01
US9907118B2 (en) 2018-02-27
US20150173126A1 (en) 2015-06-18
WO2013180313A1 (en) 2013-12-05
EP2855715B1 (en) 2019-02-27
CN104334751B (zh) 2016-11-09
JP2013251209A (ja) 2013-12-12
EP2855715A1 (en) 2015-04-08
US20180124872A1 (en) 2018-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34751A (zh) 电流施加装置、电流施加方法和直接电阻加热装置
EP2786636B1 (en) Direct resistance heating apparatus and direct resistance heating method
JP6142409B2 (ja) 通電加熱方法
KR102159713B1 (ko) 직접 저항 가열 방법
JP6450608B2 (ja) 加熱方法及び加熱装置並びにプレス成形品の作製方法
EP3682037B1 (en) Direct resistance heating apparatus, direct resistance heating method, heating apparatus, heating method, and hot-press molding method
JP2013114941A (ja) 通電加熱装置
JP2014038716A (ja) 加熱用電極体、通電加熱装置及び通電加熱方法
JPH08264260A (ja) 直接通電加熱装置および直接通電加熱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