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21931B - 连接结构体、连接器、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电线连接结构体以及电线 - Google Patents

连接结构体、连接器、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电线连接结构体以及电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21931B
CN104321931B CN201480001218.7A CN201480001218A CN104321931B CN 104321931 B CN104321931 B CN 104321931B CN 201480001218 A CN201480001218 A CN 201480001218A CN 104321931 B CN104321931 B CN 1043219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nding agent
crust
wire
electric cable
covered elect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12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21931A (zh
Inventor
田中义和
北川郁
川村幸大
橘昭赖
水户濑贤悟
须斋京太
馆山孝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urukawa Automotive Systems Inc
Original Assigne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urukawa Automotive System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urukawa Automotive Systems Inc filed Critical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3219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219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219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219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forming connections by deformation, e.g. crimping tool
    • H01R43/048Crimping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2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using a crimping sleeve
    • H01R4/203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using a crimping sleeve having an uneven wire-receiving surface to improve the contact
    • H01R4/206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using a crimping sleeve having an uneven wire-receiving surface to improve the contact with transversal grooves or thr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6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aling material, e.g. gels or res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5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material of the contacting members
    • H01R4/62Connections between conductor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Connections between or with aluminium or steel-core aluminium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manufacturing contact members, e.g. by punching and by bending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分从缘外皮侧侵入的连接结构体、连接器和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一种连接结构体(1),压接端子(100)具备截面中空状的筒部(130),所述筒部(130)由外皮围绕部(131)和导体压接部(132)一体地构成,所述外皮围绕部(131)对利用绝缘性的绝缘外皮(202)包覆铝芯线(201)的外周而成的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的前端附近进行压紧而压接,所述导体压接部(132)对从绝缘外皮(202)的前端沿包覆电线(200)的长度方向(X)露出规定的长度的铝芯线(201)进行压紧而压接,所述连接结构体(1)利用压接端子(100)的筒部(130)连接包覆电线(200)和压接端子(100),所述连接结构体(1)的特征在于,使粘接剂(134)介于外皮围绕部(13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之间。

Description

连接结构体、连接器、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电线连接结构 体以及电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例如汽车用线束的连接器等中使用的连接结构体、连接器、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电线连接结构体以及电线。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中装备的电装设备经由将包覆电线集束起来而成的线束与其他电装设备或电源装置连结而构成电路。此时,线束和电装设备或电源装置通过在它们中分别安装的连接器彼此连接起来。
这些连接器为这样的结构:在内部安装有与包覆电线压接而连接的压接端子,使凹凸对应地连接的雌型连接器和雄型连接器嵌合。
可是,由于这样的连接器在各种环境下被使用,因此存在这样的情况:因气氛温度的变化所引起的结露等而导致意外的水分附着于包覆电线的表面。进而,如果水分顺着包覆电线的表面侵入连接器内部,则存在从包覆电线的前端露出的电线导体的表面发生腐蚀这样的问题。
因此,提出有各种用于防止水分侵入被压接端子压接的电线导体的各种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压接端子具备电线连接部,该电线连接部由对电线的导体进行压接的导体压接部、和围绕电线的绝缘外皮的外皮围绕部构成,在该压接端子中,在外皮围绕部上沿着与电线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设有锯齿,使外皮围绕部和绝缘外皮的边界形成为凸凹状。由此,在专利文献1的压接端子中,使水分的侵入路径复杂,防止了水分从绝缘外皮侧的侵入。
可是,对于专利文献1这样的压接端子,由于只是将由凹状构成的锯齿设置于外皮围绕部的结构,因此,如果没有可靠地压接外皮围绕部,则存在无法更加可靠地发挥基于锯齿的阻水性这样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011-2162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分从绝缘外皮侧的侵入、且能够提高对抗热循环的耐久性的连接结构体、连接器以及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为一种连接结构体,其中,压接端子具备截面中空状的电线连接部,所述电线连接部由外皮围绕部和导体压接部一体地构成,所述外皮围绕部围绕利用绝缘性的绝缘外皮包覆电线导体的外周而成的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的前端附近,所述导体压接部对从所述绝缘外皮的前端沿所述包覆电线的长度方向露出规定的长度的所述电线导体进行压紧而压接,在所述连接结构体中,利用所述压接端子中的所述电线连接部连接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所述连接结构体的特征在于,使树脂材料介于所述外皮围绕部和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之间。
上述压接端子是具有截面中空状的电线连接部的闭口筒形式的端子,其包括:具有连接部的连接端子,所述连接部允许与一对端子构成的端子组的另一个端子的连接部连接;或者仅由电线连接部构成的端子。
上述树脂材料并不限于例如合成树脂或橡胶等有机类树脂材料,也可以由无机类树脂材料构成,具体来说,可以为润滑脂或粘接剂。
使上述树脂材料介于外皮围绕部与包覆电线的绝缘外皮之间是包括下述情况的概念:将树脂材料涂布于包覆电线的绝缘外皮;将树脂材料涂布于外皮围绕部;或者,将树脂材料注入外皮围绕部与包覆电线的绝缘外皮之间。
根据本发明,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分从绝缘外皮侧侵入。
具体来说,树脂材料对外皮围绕部与包覆电线的绝缘外皮之间进行粘接,由此能够防止水分从压接端子的绝缘外皮侧的端部侵入外皮围绕部的内部。特别是,通过使用树脂材料,由此能够长期且可靠地封闭外皮围绕部与包覆电线的绝缘外皮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水分从绝缘外皮侧侵入,并且能够提高对抗热循环的耐久性。
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具备所述树脂材料。
上述的具备不仅是通过使液状的树脂材料滴下或喷射、涂布于包覆电线的规定的部位而具备,而且是包括下述情况的概念:将包覆电线的规定的部位浸渍于液状的树脂材料漕、将树脂材料印刷于包覆电线的绝缘外皮、或者将片状的树脂材料粘贴于包覆电线的规定的部位。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树脂材料容易地介于外皮围绕部与包覆电线的绝缘外皮之间。
具体来说,在对包覆电线的绝缘外皮涂布树脂材料后,仅通过将包覆电线插入电线连接部,就能够使树脂材料介于外皮围绕部与包覆电线的绝缘外皮之间。因此,与将树脂材料涂布于外皮围绕部的结构、或将树脂材料注入外皮围绕部与包覆电线的绝缘外皮之间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地使树脂材料介于外皮围绕部与包覆电线的绝缘外皮之间。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可以构成为,通过集束多根线材而构成所述电线导体,并且,所述树脂材料构成为,具有不会浸透至所述多根线材之间的程度的粘度。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产生这样的不良影响:由于树脂材料在多根线材之间浸透,因此,集束线材而构成的电线导体的导电性降低。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可以构成为,利用固化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所述树脂材料,并且,使所述树脂材料在介于所述外皮围绕部和所述绝缘外皮之间的状态下固化。
根据本发明,由于利用固化性的合成树脂材形成所述树脂材料,因此,能够通过例如热、紫外线、湿气等各种外在原因使所述树脂材料容易且可靠地固化。
而且,例如在通过热固化、紫外线固化,或湿气固化使所述树脂材料固化的情况下,所述树脂材料不会因热、紫外线、或湿气等外在原因而意外软化,因此,能够防止连接结构体的阻水性降低。
因此,连接结构体即使在汽车这样严酷的使用环境下也能够确保长期稳定的阻水性。
而且,通过利用固化性的合成树脂材形成所述树脂材料,由此,在振动等引起的外力施加于包覆电线时,连接结构体能够防止包覆电线相对于电线连接部的绝缘外皮侧的端部过度弯曲。
因此,连接结构体能够防止绝缘外皮与电线连接部的端部接触而损伤,并且,能够防止介于所述外皮围绕部与所述绝缘外皮之间的树脂材料容易剥离的情况。
因此,由于连接结构体具备由固化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所述树脂材料,从而能够防止由湿气、气温变动、振动、绝缘外皮的随时间老化等外在原因所引起的阻水性降低,并且能够更加长期地确保稳定的阻水性和导电性。
在此,所述合成树脂材能够由下述这样的树脂(化学反应型固化树脂)形成:该树脂例如通过由热、紫外线、外力等外在原因引起的化学反应、或者通过与固化剂、水分等外在原因的化学反应而固化。
作为化学反应型固化树脂,例如可以列举出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紫外线(UV)固化树脂、固化剂混合型树脂、湿气固化型树脂、厌气固化型树脂、或者通过加压固化的加压固化树脂。
具体来说,作为热固性树脂,例如可以列举出酚醛树脂、环氧树脂、密胺树脂、尿素树脂(尿素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醇酸树脂、聚氨酯、热固性聚酰亚胺。
作为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以列举出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醋酸乙烯酯、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S树脂、丙烯酸树脂(PMMA)。
作为紫外线(UV)固化树脂,例如可以列举出以丙烯酸酯、不饱和聚酯为主要成分的自由基型、或者以环氧树脂、氧杂环丁烷、乙烯醚为主要成分的阳离子型。
例如,在作为自由基型的UV固化型硅树脂的情况下,是在作为主要成分的多官能性硅低聚物中含有光聚合引发剂的材料,并且构成为,在受到紫外线的照射时,该光聚合引发剂成为激发状态而生成用于使所述硅低聚物聚合的自由基。
作为固化剂混合型树脂,例如可以列举出使环氧树脂等本剂和固化剂这两种液体混合而固化的树脂。
对于湿气固化型树脂,在存在催化剂的情况下,例如是与空气中的湿气反应而固化的树脂,例如可以列举出湿气固化型硅树脂或湿气固化型聚氨酯类粘接性树脂。
厌气固化型树脂是在通过金属部将空气阻断时而固化的树脂,例如可以列举出丙烯酸酯类(丙烯酸树脂类)。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外皮围绕部的端面与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的外周面之间的阶梯处具备所述树脂材料。
上述的所述外皮围绕部的端面与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的外周面之间的阶梯构成了包覆电线相对于电线连接部的入口,并且意味着通过将包覆电线插入该入口并对包覆电线和压接端子进行压接连接、由此在外皮围绕部的端面与包覆电线的绝缘外皮的外周面之间遍及外皮围绕部的端面的整周而形成的阶梯,而且,在上述的阶梯处所具备的结构意味着,以跨越形成上述阶梯的外皮围绕部的端面和绝缘外皮的外周面的方式进行涂布。
但是,所述树脂材料并不限于所述外皮围绕部的端面与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的外周面之间的阶梯,可以在电线连接部的整个外周、电线连接部的长度方向的前端侧等的、所述电线连接部与所述绝缘外皮的连接部分,至少在所述外皮围绕部的端面与所述绝缘外皮的外周面之间的阶梯处具备所述树脂材料。
根据本发明,在包覆电线相对于电线连接部的入口,能够通过遍及外皮围绕部的端面的整周涂布的树脂材料来阻止水分的侵入,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水分从绝缘外皮侧侵入。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可以构成为,在所述阶梯处具备的所述树脂材料被涂布成跨越所述外皮围绕部的端部侧的外周面。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可靠地确保所述外皮围绕部与所述绝缘外皮之间的阻水性。
具体来说,根据上述的结构,在所述外皮围绕部的端面与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的外周面之间的阶梯附近,能够从所述外皮围绕部的端部侧的外周面至所述绝缘外皮的外周面连续地形成所述树脂材料,因此能够使所述树脂材料至少与所述外皮围绕部的端部侧的外周面和绝缘外皮的外周面紧密贴合。
因此,例如,在对电线连接部和绝缘外皮进行压接连接的情况下,即使由于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外径变化或绝缘外皮的外径变化等,在所述外皮围绕部与绝缘外皮之间形成了水分的侵入路径,也能够通过所述树脂材料防止水分从所述外皮围绕部的端部侧侵入。
而且,例如,即使在由于包覆电线的配置状态、或包覆电线因振动而弯曲,从而导致所述外皮围绕部与绝缘外皮的紧密贴合性降低、在电线连接部与绝缘外皮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下,在所述阶梯处具备的所述树脂材料也能够防止水分从所述外皮围绕部的端部侧侵入该外皮围绕部的内部。
由此,连接结构体能够长期确保稳定的阻水性,因此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
另外,例如,由于连接结构体长期与外部大气接触,因此在电线连接部与绝缘外皮的连接部分,存在发生电线连接部的腐蚀或绝缘外皮的老化这样的情况。因此,可能在电线连接部与绝缘外皮之间产生间隙而导致阻水性降低。
与此相对,通过遍及所述包覆电线的整周设有所述树脂材料,由此,连接结构体在绝缘外皮与外皮围绕部的端部的边界能够防止外皮围绕部和绝缘外皮直接与外部空气接触。
因此,关于连接结构体,在绝缘外皮与外皮围绕部的端部的边界处,能够通过树脂材料,来防止因外皮围绕部和绝缘外皮长期与外部空气接触而引起的外皮围绕部的腐蚀和绝缘外皮的老化。由此,连接结构体能够长期确保稳定的阻水性和导电性。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可以遍及所述包覆电线的整周设有所述树脂材料。
如上所述,通过遍及所述包覆电线的整周使所述树脂材料介于所述外皮围绕部与绝缘外皮之间,由此能够提高阻水性。
特别是,通过遍及所述包覆电线的整周设有所述树脂材料,由此,即使没有相对于绝缘外皮对所述外皮围绕部进行压紧而压接,连接结构体也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分从所述外皮围绕部的端部侧侵入。
因此,连接结构体能够容易地提高所述外皮围绕部与绝缘外皮之间的阻水性,并且能够确保更加稳定的导电性。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可以构成为,利用胶囊状粘接剂构成所述树脂材料,所述胶囊状粘接剂构成为利用胶囊将粘接剂成分封入而成的胶囊状,并且,通过在压接所述外皮围绕部时将所述胶囊压破,由此将所述外皮围绕部和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粘接起来。
上述胶囊状粘接剂能够由封入粘接剂成分而成的微型胶囊构成。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压接外皮围绕部时,同时将胶囊状粘接剂的胶囊配置在外皮围绕部内,并且将所述胶囊压破,对外皮围绕部与包覆电线的绝缘外皮进行粘接。因此,在压接外皮围绕部之前,胶囊状粘接剂的粘接剂成分不会漏出至胶囊的外部,从而能够防止粘接剂成分附着于电线导体等不希望的部分。
而且,在压接外皮围绕部时,能够同时将胶囊状粘接剂的胶囊压破,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导体压接部具备密封部,该密封部朝向长度方向的前端侧延伸设置,并且将所述长度方向的前端密封。
根据上述的结构,压接端子能够防止水分从导体压接部的长度方向的前端侧(导体露出部侧)的开口侵入导体压接部的内部。而且,利用在密封部及所述外皮围绕部与所述绝缘外皮之间具备的上述的树脂材料,连接结构体能够使压接状态下的导体压接部的内部成为密闭状态。
因此,通过使压接状态下的导体压接部的内部成为密闭状态,连接结构体能够确保可靠的阻水性,并且能够确保更加稳定的导电性。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可以利用铝系材料构成所述电线导体,并且,利用铜系材料构成至少所述电线连接部。
根据本发明,与具有铜线的电线导体的包覆电线相比,能够减轻重量,并且,通过上述的可靠的阻水性,能够防止所谓的异种金属腐蚀(以下称作电腐蚀)。
具体来说,将以往对包覆电线的电线导体使用的铜系材料替换为铝或者铝合金等铝系材料,并将该铝系材料制的电线导体压接于压接端子,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与端子材料的锡镀层、金镀层、铜合金等贵金属的接触,作为廉价金属的铝系材料会发生腐蚀,这种现象即电腐蚀会成为问题。
并且,电腐蚀是这样的现象:当水分附着于贵金属和廉价金属相接触的部位时,产生腐蚀电流,廉价金属腐蚀、溶解、消失等。由于该现象,被压接于压接端子的电线连接部的铝系材料制的导体部分腐蚀、溶解、消失,很快会导致电阻上升。其结果是,存在无法实现充分的导电功能这样的问题。
可是,通过上述的可靠的阻水性,与具有铜系材料的导体部分的包覆电线相比,不但能够实现轻量化,还能够防止所谓的电腐蚀。
另外,本发明为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的连接结构体中的压接端子配置在连接器壳体内而成。根据本发明,
能够在确保稳定的导电性的状态下连接压接端子。
具体来说,例如,在将雌型的连接器和雄型的连接器互相嵌合而使各连接器的配置在连接器壳体内的压接端子互相连接时,能够在确保阻水性的状态下将各连接器的压接端子互相连接。
因此,连接器能够确保具备可靠的导电性的连接状态。
另外,本发明为一种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中,压接端子具备截面中空状的电线连接部,所述电线连接部由外皮围绕部和导体压接部构成,所述外皮围绕部对利用绝缘性的绝缘外皮包覆电线导体的外周而成的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的前端附近进行压紧而压接,所述导体压接部对从所述绝缘外皮的前端沿所述包覆电线的长度方向露出规定的长度的所述电线导体进行压紧而压接,在所述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中,利用所述压接端子中的所述电线连接部对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进行压接连接,所述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使树脂材料介于所述外皮围绕部与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之间后,对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进行压接连接。
根据本发明,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分从绝缘外皮侧侵入。
具体来说,在对包覆电线和压接端子进行压接连接时,能够将外皮围绕部与包覆电线的绝缘外皮之间可靠地粘接。树脂材料对外皮围绕部与包覆电线的绝缘外皮之间进行粘接,由此能够防止水分从压接端子的绝缘外皮侧的端部侵入外皮围绕部的内部。特别是,通过使用树脂材料,由此能够长期且可靠地封闭外皮围绕部与包覆电线的绝缘外皮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水分从绝缘外皮侧侵入。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在将树脂材料涂布于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周面和所述绝缘外皮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方的周面后,将所述包覆电线的前端插入所述电线连接部的内部,由此能够使树脂材料介于所述外皮围绕部与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之间。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将所述包覆电线的前端插入所述电线连接部的内部之前,在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周面和所述绝缘外皮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方的周面上涂布树脂材料,由此,与在将所述包覆电线的前端插入的状态下使树脂材料介于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周面与所述绝缘外皮的外周面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树脂材料顺畅且不会不均地可靠地介于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周面与所述绝缘外皮的外周面之间。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形态,能够在将所述包覆电线的前端插入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部之前,将所述树脂材料以如下方式涂布于所述包覆电线的外周面:所述树脂材料比所述包覆电线的前端插入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部的状态下的、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包覆电线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厚。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将所述树脂材料以比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包覆电线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厚的方式涂布于所述包覆电线的外周面,因此,在将所述包覆电线的前端插入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部时,能够使涂布于所述包覆电线的外周面上的所述树脂材料可靠地遍及在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包覆电线的外周面之间。而且,在将所述包覆电线的前端插入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部时,所述树脂材料的一部分与所述包覆围绕的端面抵接,由此,能够在所述外皮围绕部的端部侧具备充分的所述树脂材料,因此能够将外皮围绕部的内周面与包覆电线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可靠地封闭。
在此,在以比所述包覆电线的前端插入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部的状态下的、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包覆电线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厚的方式、将所述树脂材料涂布于所述包覆电线的外周面后,将所述包覆电线的前端插入所述电线连接部的内部,在该状态下对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进行压接连接时,可以相对于所述电线导体仅对导体压接部进行压紧而压接,另外,也可以在相对于所述电线导体对导体压接部压紧而压接的基础上,相对于所述绝缘外皮也对所述外皮围绕部进行压紧而压接。
特别是,优选的是,在没有相对于所述包覆电线压接所述外皮围绕部的情况下,在所述外皮围绕部与所述包覆电线之间,遍及所述包覆电线的整周具备所述树脂材料。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将所述树脂材料,以比所述包覆电线的前端插入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部的状态下的、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包覆电线的外周面之间薄的方式,涂布于所述包覆电线的外周面,在对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进行压接连接时,能够相对于插入所述电线连接部的内部的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对所述外皮围绕部进行压紧而压接。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所述树脂材料抑制为较少的涂布量,因此能够减轻连接结构体的重量,并且能够降低所述树脂材料的材料成本。
另外,如上所述,即使在以比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包覆电线的外周面之间薄的方式将所述树脂材料涂布于所述包覆电线的外周面的情况下,由于在对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进行压接连接时,相对于所述绝缘外皮对所述外皮围绕部进行压紧而压接,因此,能够在树脂材料介于所述绝缘外皮的外周面与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周面之间的状态下,没有间隙地对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进行压接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可以构成为,在将所述树脂材料涂布于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后,使所述电线导体从所述绝缘外皮的前端露出,对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进行压接连接。
可以构成为,将上述树脂材料从使电线导体露出前的包覆电线的绝缘外皮的前端沿着包覆电线的长度方向涂布于规定的范围。
能够将上述规定的范围设定为使电线导体露出的范围以上、且对压接端子进行压接连接的范围以下。
根据本发明,在将树脂材料涂布于包覆电线的绝缘外皮后,使电线导体从绝缘外皮的前端露出,由此,能够将电线导体露出的部分的绝缘外皮与树脂材料一起除去。因此,能够使树脂材料介于绝缘外皮与外皮围绕部之间,直至在包覆电线上残留的绝缘外皮的前端、即露出的电线导体与绝缘外皮的边界。
因此,在绝缘外皮上,能够在需要的范围内大范围地涂布树脂材料,因此能够提高粘接力,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水分从绝缘外皮侧侵入。
而且,在电线导体露出的部分,能够容易地除去树脂材料,并且,能够防止树脂材料附着于电线导体,因此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可以构成为,通过将所述包覆电线的前端部浸渍于由液体构成的所述树脂材料,由此将所述树脂材料涂布于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
上述包覆电线的前端部能够从使电线导体露出前的包覆电线的绝缘外皮的前端沿着包覆电线的长度方向处于规定的范围。
能够将上述规定的范围设定为使电线导体露出的范围以上、且对压接端子进行压接连接的范围以下。
根据本发明,仅通过将包覆电线的前端部浸渍于由液体构成的树脂材料,就能够容易地将树脂材料涂布在绝缘外皮的必要的范围,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而且,通过将包覆电线的前端部浸渍于由液体构成的树脂材料中,能够将树脂材料没有不均地涂布于绝缘外皮的必要的范围,因此,能够提高粘接力,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水分从绝缘外皮侧侵入。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可以构成为,在使所述电线导体从所述绝缘外皮的前端露出时,将所述树脂材料涂布于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然后对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进行压接连接。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产生这样的不良影响:由于树脂材料在多根线材之间浸透,因此,集束线材而构成的电线导体的导电性降低。
另外,本发明是一种电线连接结构体,其是对电线和管状端子进行压接结合而成的,所述电线具有芯线、和在所述芯线的外周形成的导体绝缘层,所述管状端子由导体构成,所述电线连接结构体的特征在于,所述导体绝缘层和所述管状端子隔着树脂材料接合。
在该结构中,可以构成为,所述端子是铜或铜合金制的,所述电线的导体是铝或铝合金制的。
另外,所述树脂材料可以由润滑脂或粘接剂构成,该粘接剂在接合状态下固化,且在固化前具有流动性。
另外,可以构成为,所述管状端子具有接合有导体的接合部,所述接合部中的所述导体的厚度比所述接合部以外的部分厚,在所述接合部的内侧配置有所述树脂材料。
另外,可以构成为,所述导体绝缘层包含由无卤素树脂组成物构成的层。或者,可以构成为,所述导体绝缘层包含由聚氯乙烯树脂构成的层。
另外,本发明的端子的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具有与电线一起压接而接合的管状的压接预定部,在所述压接预定部配置有树脂材料。
在该结构中,可以构成为,所述树脂材料沿着所述压接预定部的内周面呈环状配置于所述压接预定部的轴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另外,可以构成为,所述树脂材料在固化后具有挠性。另外,可以构成为,所述树脂材料由具有热塑性的材料构成。
另外,本发明是一种电线连接结构体,其是对电线和管状端子进行压接结合而成的,所述电线具有芯线、和在所述芯线的外周形成的导体绝缘层,所述电线连接结构体的特征在于,所述导体绝缘层具有两层以上的包覆层,所述包覆层的最外层是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层。
在该结构中,可以构成为,所述树脂材料可以由润滑脂或粘接剂构成,该粘接剂在接合状态下固化,且在固化前具有流动性。另外,所述树脂材料可以在固化后具有挠性。另外,可以构成为,所述管状端子由铜或铜合金构成,所述电线的导体由铝或铝合金构成。另外,所述导体绝缘层可以包含由无卤素树脂组成物构成的层。另外,所述导体绝缘层可以包含由聚氯乙烯树脂构成的层。
另外,本发明是一种电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线具有芯线、和在所述芯线的外周形成的导体绝缘层,所述导体绝缘层具有两层以上的包覆层,所述包覆层的最外层是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层。在该结构中,所述包覆层可以沿轴向局部地形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连接结构体、连接器以及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它们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分从绝缘外皮侧的侵入,且能够提高对抗热循环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包覆电线和压接端子的从上方观察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对筒部处的焊接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3是沿图1中的A-A箭头观察的截面上的、对压接工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连接结构体的截面形状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雌型连接器与雄型连接器的连接对应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对连接结构体的另一截面形状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7是对连接结构体的另一截面形状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8是对胶囊状粘接剂的结构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9是第2实施方式A的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0是对第2实施方式A的压接工序和连接结构体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A的其他压接工序和其他连接结构体的说明图。
图12是第2实施方式B的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3是对第2实施方式B的压接工序和连接结构体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4是第2实施方式C的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5是第2实施方式C的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6是对第2实施方式C的压接工序和连接结构体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7是第2实施方式C的其他压接工序和其他连接结构体的说明图。
图18是对将树脂材料涂布于包覆电线的绝缘外皮的外周面上的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9是对将树脂材料涂布于包覆电线的绝缘外皮的外周面上的另一个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0是对连接结构体的另一截面形状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1是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管状端子的立体图。
图22是管状端子的剖视图,(A)是长度方向上的主要部位剖视图,(B)是筒部处的横剖视图。
图23是对管状端子进行的压接加工的说明图。
图24是示出电线连接结构体的结构的图,(A)是立体图,(B)是示出管状压紧部的长度方向截面的剖视图。
图25是示出管状压紧部的径向截面的横剖视图。
图26是示出管状端子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7是示出管状端子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8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管状端子的图。
图29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管状端子的图。
图30是示出第6实施方式的电线连接结构体的立体图。
图31是电线连接结构体的长度方向的主要部位剖视图。
图32是示出进行压接结合之前的管状端子和电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与下面的附图一起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利用图1和图2,对本实施例中的包覆电线200和压接端子100详细地进行说明。
并且,图1示出了包覆电线200和压接端子100的从上方观察的外观立体图,图2示出了对筒部130处的焊接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另外,在图1中,箭头X表示长度方向(以下记作“长度方向X”),箭头Y表示宽度方向(以下,记作“宽度方向Y”)。而且,在长度方向X上,将后述的盒部110侧(图中的左侧)作为前方,相对于盒部110将后述的包覆电线200侧(图中的右侧)作为后方。
另外,图2(a)示出了以双点划线表示盒部110的、透视状态下的压接端子100的底面侧的概要立体图,图2(b)示出了图2(a)中的Z部放大图。
包覆电线200构成为,用绝缘外皮202包覆将铝线材201a集束起来而成的铝芯线201,该绝缘外皮202由绝缘树脂构成。详细来说,铝芯线201是以截面成为例如0.75mm2的方式捻合铝合金线而构成的。而且,包覆电线200使铝芯线201从绝缘外皮202的前端露出规定的长度。
并且,关于包覆电线200,不仅可以是由铝或铝合金构成的铝芯线201,也可以是由铜或铜合金构成的铜系芯线,并且不限于将铝芯线201的截面形成为0.75mm2
压接端子100是雌型端子,其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朝向后方一体地构成有:盒部110,其允许省略了图示的雄型端子的凸片插入;和筒部130,其隔着规定的长度的过渡部120配置在盒部110的后方。
该压接端子100是以下述方式构成的闭口筒形式的端子:在将表面镀锡(Sn镀层)的黄铜等的铜合金条(未图示)冲裁成平面展开的端子形状后,弯曲加工成由中空四棱柱体的盒部110、和从后面观察时为大致O型的筒部130构成的立体的端子形状,并且,对筒部130进行焊接。
关于盒部110,将侧面部112的一方弯折成与另一方的端部重叠,所述侧面部112与底面部111的、垂直于长度方向X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部连续设置,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观察时,盒部110由大致矩形的倒位的中空四棱柱体构成。
而且,中盒部110的内部具备弹性接触片113(参照图3),所述弹性接触片113是使底面部111的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延伸设置并朝向长度方向X的后方弯折而形成的,所述弹性接触片113与插入的雄型端子的插入片(省略图示)接触。
筒部130一体地构成有对绝缘外皮202进行压接的外皮围绕部131(外皮压接部131)、和对露出的铝芯线201进行压接的导体压接部132,并且,筒部130由密封部133构成,所述密封部133是使比导体压接部132靠前方的端部以压扁成大致平板状的方式变形而成的。
如图2所示,关于该筒部130,将冲裁成端子形状的铜合金条的筒部130卷成包围包覆电线200的外周的大小,并且,使卷起来的端部130a彼此对接,沿长度方向X的焊接部位W1进行焊接,形成为后视观察呈O型。换言之,筒部130使宽度方向Y且高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
而且,如图2所示,关于筒部130的密封部133,使筒部130的长度方向X的前端呈面状重叠而构成面状,并且,以封闭的方式在长度方向X的中间位置沿着宽度方向Y的焊接部位W2进行焊接而密封。
即,筒部130将长度方向X的前端和端部130a彼此熔敷起来而封闭,从而形成为在长度方向X的后方具有开口的大致筒状。
接下来,利用图3和图4,对将包覆电线200插入于这样的结构的压接端子100的筒部130、并且压紧筒部130进行压接的工序、和压接后的连接结构体1,详细地进行说明。
并且,图3示出了沿图1中的A-A箭头观察的截面的、对压接工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4示出了连接结构体1的截面形状的剖视图。
而且,图3(a)示出了沿图1中的A-A箭头观察的剖视图,图3(b)示出了对下述工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利用压接工具10,对插入有包覆电线200后的压接端子100进行压紧而压接。
如图3(a)所示,在压接端子100的筒部130中的外皮围绕部131,预先涂布有粘接剂134。粘接剂134由例如作为热固性树脂的环氧树脂形成。粘接剂134可以在制造压接端子100时涂布于外皮围绕部131,也可以在将要进行压接之前涂布于外皮围绕部131。
优选的是,粘接剂134沿着外皮围绕部131的内周面以均匀的厚度涂布。
只要对应于包覆电线200中的要进行压接的整个区域将粘接剂134涂布于外皮围绕部131的内周面,则可以遍及该整个区域进行粘接。
可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对应于包覆电线200中的比要进行压接的区域在长度方向X上窄的区域,将粘接剂134涂布于外皮围绕部131的内周面。
如图3(a)所示,相对于上述的压接端子100的筒部130,将露出有铝芯线201的包覆电线200从后方插入内部。此时,如图3(b)所示,将露出的铝芯线201以配置于导体压接部132的方式插入。
然后,如图3(b)所示,对插入有包覆电线200后的压接端子100的筒部130,利用由砧座和卷边器构成的一组压接工具10以将所述筒部130夹入的方式进行压接。
如图3(b)所示,这一组压接工具10由下述部分构成:第1压接模具11,其构成砧座;和第2压接模具12,其构成卷边器。而且,压接工具10的内表面形状形成为与压接后的外皮围绕部131和导体压接部132的外表面形状相对应的形状。
以利用这样的1组压接工具10夹入的方式对插入有包覆电线200的导体压接部132和外皮围绕部131进行压紧,压接铝芯线201和绝缘外皮202而构成连接结构体1。
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关于连接结构体1,利用压接工具10压紧导体压接部132,由此压接导体压接部132和铝芯线201而使它们以能够导通的方式连接。而且,利用压接工具10压紧外皮围绕部131,由此外皮围绕部131和绝缘外皮202压接而连接。
而且,在使粘接剂134介于外皮围绕部13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之间后,压接外皮围绕部131,由此使外皮围绕部131与绝缘外皮202之间粘接在一起。
这样,构成了如下的连接结构体1:对压接端子100的筒部130进行压紧而压接包覆电线200进行连接,并且,确保了芯线201和压接端子100的导通性。
接下来,利用图5,对通过将上述的连接结构体1安装于连接器壳体的内部而成的连接器进行说明。
并且,图5示出了雌型连接器21和雄型连接器31的连接对应状态的立体图,在图5中,以双点划线图示了雄型连接器31。
雌型连接器壳体22在内部具有能够沿着长度方向X安装压接端子100的多个腔室,并且形成为宽度方向Y且高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矩形状的盒形状。相对于这样的雌型连接器壳体22的内部,沿着长度方向X安装由上述的压接端子100构成的多个连接结构体1,构成了具备雌型连接器21的线束20。
另外,与雌型连接器壳体22对应的雄型连接器壳体32与雌型连接器壳体22同样地在内部具有能够安装压接端子的多个腔室,所述雄型连接器壳体32在宽度方向Y且高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矩形状,并且,所述雄型连接器壳体32形成为能够相对于雌型连接器壳体22凹凸对应地连接。
相对于这样的雄型连接器壳体32的内部,沿着长度方向X安装由省略了图示的雄型的压接端子构成的连接结构体1,构成了具备雄型连接器31的线束30。
进而,通过将雌型连接器21和雄型连接器31嵌合,由此连接线束20和线束30。
实现了以上这样的结构的连接结构体1、雌型连接器21、和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方法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分从绝缘外皮202侧侵入,并且能够提高对抗热循环的耐久性。
具体来说,粘接剂134将外皮围绕部13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之间粘接起来,由此,能够防止水分从压接端子100的绝缘外皮202侧的端部侵入外皮围绕部131的内部。特别是,通过使用粘接剂134,由此能够长期且可靠地封闭外皮围绕部13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水分从绝缘外皮202侧侵入,并且能够提高对抗热循环的耐久性。
另外,通过将连接结构体1中的压接端子100配置在雌型连接器壳体22的内部来构成雌型连接器21,由此,在将雄型连接器31的压接端子与配置在雌型连接器壳体22内的压接端子100连接时,能够在确保了阻水性的状态下将雌型连接器21的压接端子100与雄型连接器31连接起来。
因此,雌型连接器21能够确保具备可靠的导电性的连接状态。
另外,以铝合金构成包覆电线200的芯线,并且,以铜合金构成筒部130,由此,与具有由铜线形成的芯线的包覆电线200相比,能够减轻重量。而且,由于上述的可靠的阻水性,能够防止由不同种类的金属构成的压接端子100和包覆电线200的电腐蚀的发生。
另外,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方法为:在使粘接剂134介于外皮围绕部13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之间后,对包覆电线200和压接端子100进行压接连接,由此,在对包覆电线200和压接端子100进行压接连接时,能够使外皮围绕部13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之间可靠地粘接。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水分从绝缘外皮202侧侵入。因此,能够提高对抗热循环的耐久性。
并且,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将粘接剂134涂布于外皮围绕部131后,将包覆电线200插入筒部130,并对包覆电线200和压接端子100进行压接连接,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在将包覆电线200插入筒部130后,将粘接剂134注入外皮围绕部131与绝缘外皮202之间。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不仅是在外皮围绕部13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之间,在其他部分也将压接端子100和包覆电线200粘接起来。
例如,如示出了对连接结构体1的另一截面形状进行说明的说明图的图6所示,不仅外皮围绕部13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之间,还能够使粘接剂134介于导体压接部132与包覆电线200的铝芯线201之间。
介于导体压接部132与铝芯线201之间的粘接剂134构成为具有不浸透至铝芯线201中的多根铝线材201a之间的程度的粘度。
介于外皮围绕部13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之间的粘接剂134、和介于导体压接部132与包覆电线200的铝芯线201之间的粘接剂134可以相同,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不同种类的粘接剂134。
不仅在外皮围绕部13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之间,还使粘接剂134介于导体压接部132与包覆电线200的铝芯线201之间,由此能够提高粘接力,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水分从绝缘外皮202侧侵入。
而且,能够防止下述情况:因粘接剂134在多根铝线材201a之间浸透而对铝芯线201产生电气的不良影响,因此,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
而且,在将包覆电线200插入筒部130后将粘接剂134注入外皮围绕部131与绝缘外皮202之间的情况下,通过在对导体压接部132进行压接后注入粘接剂134,能够抑制因粘接剂134的介入所引起的导电性降低。
另外,如示出了对连接结构体1的另一截面形状进行说明的说明图的图7所示,不仅在外皮围绕部13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之间,还能够在外皮围绕部131的端面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之间的阶梯135处涂布粘接剂134。
筒部130的外皮围绕部131的后方侧的端面、即与导体压接部132侧相反一侧的端面构成了包覆电线200相对于筒部130的入口。
通过将包覆电线200插入上述入口,并对包覆电线200和压接端子100进行压接连接,由此,包覆电线200和压接端子100紧密贴合。其结果是,在外皮围绕部131的端面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之间,遍及外皮围绕部131的端面的整周形成有阶梯135。
如图7所示,可以构成为,在越过阶梯135且没有到达外皮围绕部131的外周面的范围涂布粘接剂134,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越过阶梯135且涂布至外皮围绕部131的外周面。
介于外皮围绕部13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之间的粘接剂134、和涂布于阶梯135的粘接剂134可以相同,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不同种类的粘接剂134。
通过在外皮围绕部131的端面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之间的阶梯135处涂布粘接剂134,由此,能够在包覆电线200相对于筒部130的入口处利用遍及外皮围绕部200的端面的整周涂布的粘接剂134阻止水分的侵入。
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水分从绝缘外皮202侧侵入。
粘接剂134由液体的粘接剂成分构成,且能够形成为通过在涂布后施加热来进行固化这样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能够由适当的材料构成。
例如,在示出对胶囊状粘接剂134K的结构进行说明的说明图的图8中,如图8(a)所示,可以利用胶囊状粘接剂134K构成粘接剂134,该胶囊状粘接剂134K是利用胶囊134b将粘接剂成分134a封入其中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粘接剂134也可以由封入粘接剂成分134a而成的微型胶囊构成。
并且,图8(a)示出了胶囊状粘接剂134K的立体图,图8(b)示出了将胶囊状粘接剂134K的胶囊134b压破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胶囊134b由密闭的中空状的球体构成。通过将液体的粘接剂成分134a封入胶囊134b内,由此构成胶囊状粘接剂134K,使多个胶囊状粘接剂134K介于外皮围绕部13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之间。
在压接外皮围绕部131时,胶囊状粘接剂134K在外皮围绕部13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之间被压缩,如图8(b)所示,通过将胶囊134b压破,由此,胶囊134b内的粘接剂成分134a漏出至胶囊134b的外部。
由此,能够将外皮围绕部13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粘接在一起。
通过使用胶囊状粘接剂134K,由此,在压接外皮围绕部131时,同时将胶囊状粘接剂134K的胶囊134b压破,从而能够将外皮围绕部13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粘接在一起。因此,在压接外皮围绕部131之前,胶囊状粘接剂134K的粘接剂成分134a不会漏出至胶囊134b的外部,从而能够防止粘接剂成分134a附着于铝芯线201等不希望的部分。
而且,在压接外皮围绕部131时,能够同时将胶囊状粘接剂134K的胶囊134b压破,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第2实施方式A]
接下来,利用图9和图10,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并且,图9示出了对第2实施方式A中的压接端子100和连接结构体1进行说明的说明图,详细来说,图9(a)示出了压接端子100和包覆电线200在长度方向X上的截面形状的剖视图,图9(b)示出了沿着图9(a)中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0(a)是示出压接工序的情况的剖视图,在该压接工序中,对于插入有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后的压接端子100的筒部130,利用1组压接工具10以将所述筒部130夹入的方式进行压接。图10(b)是通过相对于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压接压接端子100的筒部130而构成的连接结构体1的剖视图。
如图9(a)所示,第2实施方式A中的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方法在下述方面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将粘接剂210涂布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后,对包覆电线200和压接端子100进行压接连接。
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A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9(a)、(b)所示,关于第2实施方式A的连接结构体1,在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的前端侧具有的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的整个周面上,以大致均匀的厚度涂布粘接剂210。
在此,外皮前端部202t表示在将包覆电线200的前端插入筒部130的内部的状态下被外皮围绕部131围绕的部分。
在第2实施方式A中,在将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插入筒部130时,以与压接端子100的筒部130的内周面的整周接触的方式,将粘接剂210以和外皮围绕部131的内周面与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相等、或者比该间隙稍厚的厚度涂布于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
详细来说,如图10(a)所示,粘接剂210以成为和外皮围绕部131的内径(D)与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径(d)之差的一半的厚度(t)相等或稍厚的厚度的方式,涂布于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
这样,将在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涂布有粘接剂210的状态下的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插入筒部130,如图10(a)所示,利用1组压接工具10以夹入的方式对插入有包覆电线200的导体压接部132、和外皮围绕部131进行压紧,来压接铝芯线201和绝缘外皮202,构成连接结构体1。
根据以上这样的连接结构体1的制造方法,能够容易地使粘接剂210介于外皮围绕部13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之间。
具体来说,在对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涂布树脂材料后,仅通过将包覆电线200插入筒部130,就能够使粘接剂210介于外皮围绕部13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之间。因此,与将粘接剂134涂布于外皮围绕部131的结构、或将粘接剂134注入外皮围绕部13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之间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地使粘接剂210介于外皮围绕部13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之间。
特别是,着眼于外皮围绕部131对绝缘外皮202的压接时,通过压接工具10的压接,能够使粘接剂210遍及外皮前端部202t的整周没有间隙地在提高了紧密贴合性的状态下,介于外皮围绕部131的内周面与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之间。
详细来说,连接结构体多被用作汽车用部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暴露在下述这样的严酷的环境下:气温变动急剧,容易受到湿气或者干燥、振动、紫外线中的至少任意一种的影响。
这样,例如,以往的连接结构体中的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由于随时间老化而变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在前端部形成有密封部133的中空状的闭口筒型的压接端子100,也可能在外皮围绕部131与外皮前端部202t之间产生空隙。
与此相对,如上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体1使粘接剂210遍及包覆电线200的整周介于外皮围绕部13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之间,由此,即使外皮前端部202t随时间老化,也能够利用粘接剂210封闭外皮围绕部131与外皮前端部202t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确保优异的阻水性。
而且,对于连接结构体1,即使在振动等引起的外力施加于包覆电线时、或将包覆电线配置得过度弯曲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由固化性的合成树脂材形成的粘接剂210保护外皮前端部202t,因此,能够防止在外皮围绕部131与外皮前端部202t之间产生空隙。
因此,由于连接结构体1具备由固化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粘接剂210,从而能够防止由湿气、气温变动、振动、绝缘外皮的随时间老化等外在原因所引起的阻水性降低,并且能够更加长期地确保稳定的阻水性和导电性,因此能够高效地制造高品质的连接结构体1。
另外,如图9(a)所示,在将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插入筒部130时,在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上涂布的粘接剂210不与筒部130的长度方向X的基端面130X1接触,因此能够将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顺畅地插入筒部130的内部,而几乎不会受到相对于筒部130的接触阻力。
并且,如上所述,优选沿着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以均匀的厚度涂布粘接剂210,但是,考虑到在将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插入筒部130时涂布于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的粘接剂210会与外皮围绕部131的内周面接触,也可以以与外皮前端部202t的基部侧相比前端侧较厚的方式进行涂布等,以在外皮前端部202t的周向、或长度方向X上使粘接剂210的厚度变动的方式进行涂布。或者,粘接剂210可以在制造包覆电线200时涂布于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也可以在将要压接前涂布于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
只要将粘接剂210涂布于包覆电线200的要进行压接的整个区域,就能够遍及该整个区域进行粘接。可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将粘接剂210涂布于包覆电线200上的比要进行压接的区域在长度方向X上窄的区域。
另外,如图10(a)所示,在利用筒部130压接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时,不限于通过导体压接部132压接铝芯线201、且通过外皮围绕部131压接外皮前端部202t,作为第2实施方式A附带的其他实施例,如图11(a)所示,也可以不对外皮前端部202t和外皮围绕部131进行压接,而仅进行铝芯线201与导体压接部132的压接,如图11(b)所示,构成连接结构体1Pa。
并且,图11(a)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A附带的其他实施例中的压接工序的情况的剖视图。图11(b)是第2实施方式A附带的其他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体1Pa的剖视图。图11(c)是沿图11(b)中的C-C线的剖视图。
如图11(a)所示,对于压接工具10,使用一组压接工具10A,不对外皮前端部202t和外皮围绕部131进行压接,而仅对导体压接部132进行压紧,由此仅进行铝芯线201与导体压接部132的压接,所述一组压接工具10A在连接结构体1的长度方向X上不具备对外皮围绕部131进行压紧的部分,仅由对导体压接部132进行压紧的部分构成,并且由成为砧座的第1压接模具11A、和成为卷边器的第2压接模具12A构成。
这样,即使不对外皮前端部202t和外皮围绕部131进行压接,但由于粘接剂210没有间隙地介于外皮围绕部131的内周面与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之间,因此能够确保导体压接部132的内部的阻水性。
在此,对于介于外皮围绕部131与外皮前端部202t之间的粘接剂210,并不限于通过从液状的状态施加热来使其固化,可以根据形成粘接剂210的树脂的种类、特性,通过例如从液状的状态自然干燥、或者暴露在空气中等施加湿气、或者照射紫外线等其他手段,来使其固化。
[第2实施方式B]
接下来,利用图12和图13,对与上述的实施例不同的第2实施方式B中的连接结构体2B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并且,图12(a)是示出将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插入压接端子100的筒部130的插入工序的第2实施方式B中的、连接结构体2B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图12(b)示出了沿图12(a)中的B-B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13(a)是示出压接工序的情况的剖视图,在该压接工序中,对于插入有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后的压接端子100的筒部130,利用1组压接工具10以将所述筒部130夹入的方式进行压接。图13(b)是通过相对于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压接压接端子100的筒部130而构成的连接结构体2B的剖视图。图13(c)示出了沿图11(b)中的C-C线的剖视图。
关于第2实施方式B的连接结构体2B,在将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插入筒部130的状态下,将粘接剂210以比外皮围绕部131的内周面与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薄的厚度,涂布于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
详细来说,如图12(a)、(b)所示,粘接剂210以成为比外皮围绕部131的内径(D)与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径(d)之差的一半的厚度(t)薄的厚度(ts)的方式涂布于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
这样,通过将粘接剂210以成为比外皮围绕部131与外皮前端部202t之间的间隙薄的厚度的方式涂布于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由此,如图12(a)、(b)所示,在将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插入筒部130时,几乎不会受到因涂布于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的粘接剂210与外皮围绕部131的内周面或筒部130的基端面131x1接触而引起的阻力,因此能够将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顺畅地插入筒部130。
可是,如图13(a)所示,在将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插入筒部130的状态下,虽然能够使粘接剂210介于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与外皮围绕部131的内周面之间,但是还残留有不存在粘接剂210的间隙。
另外,在随后进行的压接工序中,如图13(a)所示,利用1组压接工具10以夹入的方式对导体压接部132和外皮围绕部131进行压紧,来压接铝芯线201和绝缘外皮202,由此,能够在使粘接剂210介于外皮围绕部131的内周面与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之间的状态下,没有间隙地以提高了外皮围绕部131的内周面与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的紧密贴合性的状态进行压接。
而且,由于介于外皮围绕部131的内周面与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之间的粘接剂210是薄壁的状态,因此,能够通过施加热、湿气、外力等外在的因素湿气迅速固化。这样,通过使粘接剂210固化,由此能够构成图13(b)所示这样的第2实施方式B的连接结构体2B。
根据第2实施方式B中的连接结构体2B,通过将粘接剂210以变薄的方式涂布于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由此能够将粘接剂210抑制为较少的涂布量,从而能够减轻连接结构体2B的重量并降低粘接剂210的材料成本。
[第2实施方式C]
接下来,利用图14至图16,对与上述的实施例不同的第2实施方式C中的连接结构体2C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并且,图14(a)是示出将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插入压接端子100的筒部130的插入工序中的刚刚开始插入后的情况的、第2实施方式C中的连接结构体2C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图14(b)示出了沿图14(a)中的B-B线的放大剖视图。
并且,图15(a)是示出将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插入压接端子100的筒部130的插入工序中的插入中途的情况的、第2实施方式C中的连接结构体2C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图15(b)示出了表示插入完成时的情况的、第2实施方式C中的连接结构体2C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6(a)是示出压接工序的情况的剖视图,在该压接工序中,对于插入有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后的压接端子100的筒部130,利用1组压接工具10以将所述筒部130夹入的方式进行压接。图16(b)是通过相对于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压接压接端子100的筒部130而构成的连接结构体2C的剖视图。图16(c)示出了沿图16(b)中的C-C线的剖视图。
关于第2实施方式C的连接结构体2C,在将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插入筒部130的状态下,将粘接剂210以比外皮围绕部131的内周面与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厚的厚度,涂布于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
详细来说,如图14(a)、(b)所示,粘接剂210以成为比外皮围绕部131的内径(D)与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径(d)之差的一半的间隙(t)厚的厚度(th)的方式涂布于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另外,对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以不比外皮围绕部131的外径大的厚度(th)涂布粘接剂210。
另外,关于连接结构体2C,将粘接剂210涂布于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但是,利用外皮围绕部131,除了被绝缘外皮202围绕的部分外,还包括在长度方向X上比该被围绕的部分靠基部130X侧的部分、即还包括与筒部130的开口部的周缘相当的部分进行涂布,涂布于比第2实施方式A、2B中的、粘接剂210相对于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的涂布范围在长度方向X上更大的范围。
如上所述,第2实施方式C的连接结构体2C在沿着筒部130的中心轴将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插入的状态下,将粘接剂210以比外皮围绕部131的内周面厚的方式涂布于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因此,粘接剂210成为沿着长度方向X与筒部130的基部130x的端面130x1重叠的状态。
因此,在插入工序中,如图15(a)所示,在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上涂布的粘接剂210与筒部130的基部130x的端面130x1抵接。
因此,在将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进一步继续插入筒部130时,如图15(a)、特别是图15(a)中的局部放大图所示,粘接剂210的厚度以粘接剂210被筒部130的基部130x的端面130x1刮起的方式增加,粘接剂210在筒部130的基部130x的端面130x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之间的阶梯S、即筒部130的开口端部隆起。
并且,如果在该状态下将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向筒部130继续插入,则随着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的插入,根据涂布于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的粘接剂210的厚度,液状的粘接剂210越过筒部130的基部130x的端面130x1而流至外周面。
由此,在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相对于筒部130的插入完成后的状态下,如图15(b)、特别是图15(b)中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在阶梯S处具备的粘接剂210成为下述这样的状态:以跨越外皮围绕部131的基部130x侧的外周面的方式被涂布于到达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的部分。换言之,成为遍及外皮围绕部131的端部侧的外周面和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连续地涂布的状态。
接下来,如图16(a)所示,在压接工序中,利用1组压接工具10以夹入的方式对导体压接部132和外皮围绕部131进行压紧,来压接铝芯线201和绝缘外皮202。
最后,如上所述,通过对粘接剂210施加热、湿气、外力等外在因素,使树脂材21、还包括介于外皮围绕部131的内周面与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之间的部分固化,由此能够构成图16(b)所示这样的第2实施方式C的连接结构体2C。
通过将涂布于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的粘接剂210中的、在所述外皮围绕部131的端面130x1与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之间的阶梯S处具备的部分,涂布成跨越外皮围绕部131的基部130x侧的外周面,由此能够可靠地确保外皮围绕部131与绝缘外皮202之间的阻水性。
根据上述的结构,例如,在对筒部130和绝缘外皮202进行压接连接的情况下,由于外皮围绕部131的内径变化或绝缘外皮202的外径变化等,即使在外皮围绕部131与绝缘外皮202之间形成了水分的侵入路径,也能够通过粘接剂210防止水分从外皮围绕部131的基部130x侧侵入。
而且,例如,即使在由于包覆电线200的配置状态、或包覆电线200因振动而弯曲,从而导致外皮围绕部131与绝缘外皮202的紧密贴合性降低、在外皮围绕部131与绝缘外皮202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在阶梯S处具备的粘接剂210防止水分从外皮围绕部131的基部130x侧侵入该外皮围绕部131的内部。
由此,连接结构体3C能够长期确保稳定的阻水性,因此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
另外,例如,由于以往的连接结构体长期与外部空气接触,因此在筒部130与绝缘外皮202的连接部分,存在发生筒部130的腐蚀或绝缘外皮202的老化这样的情况。因此,可能在筒部130与绝缘外皮202之间产生间隙而导致阻水性降低。
与此相对,连接结构体3C使粘接剂210遍及包覆电线200的整周介于外皮围绕部131与外皮前端部202t之间,并且,以跨越外皮围绕部131的基部130x侧的外周面的方式涂布于外皮围绕部131的外周面与所述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之间的阶梯S处,因此,能够防止外皮围绕部131的内周面和绝缘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直接与外部空气接触。
因此,关于连接结构体3C,在绝缘外皮202与外皮围绕部131的基部130x侧的边界部分处,能够通过粘接剂210来防止因外皮围绕部131和绝缘外皮202长期与外部空气接触而引起的外皮围绕部131的腐蚀和绝缘外皮202的老化。由此,连接结构体3C能够长期确保稳定的阻水性和导电性。
另外,如上所述,涂布于外皮前端部202t的外周面上的粘接剂210以在将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沿着筒部130的中心轴插入的状态下变得比外皮围绕部131的内周面厚的方式涂布,因此,根据示出插入完成状态的图15(b)清楚地知道,能够在插入后使粘接剂210没有间隙地介于外皮围绕部131与外皮前端部202t之间。
因此,如图17(a)所示,作为第2实施方式C附带的其他实施例,也可以与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A附带的其他实施例同样(参照图11(a)),不对外皮前端部202t和外皮围绕部131进行压接,仅进行铝芯线201与导体压接部132的压接,构成图17(b)所示这样的连接结构体1Pb。
并且,图17(a)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C附带的其他实施例中的压接工序的情况的剖视图,图17(b)是第2实施方式C附带的其他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体1Pb的剖视图。图17(c)是沿图17(b)中的C-C线的剖视图。
这样,即使不对外皮前端部202t和外皮围绕部131进行压接,但由于连接结构体1Pb能够使粘接剂210没有间隙地介于外皮围绕部131与外皮前端部202t之间,并且在此基础上,以跨越所述外皮围绕部131的外周面与所述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之间的阶梯S、外皮围绕部131的基部130x侧的外周面的方式涂布粘接剂210,因此,能够显著地提高导体压接部132的内部的阻水性。
本发明的连接结构体或其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可以通过各种实施例构成。
例如,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2A、2B、2C)、或者它们附带的上述的实施例中,将粘接剂210涂布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的方法并不特别限定,如图18所示,也可以在将粘接剂210涂布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后,使铝芯线201从绝缘外皮202的前端露出,并对包覆电线200和压接端子100进行压接连接。
例如,如图18所示,可以在将粘接剂210涂布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后,使铝芯线201从绝缘外皮202的前端露出,并对包覆电线200和压接端子100进行压接连接。
并且,图18(a)示出了将粘接剂210涂布于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时的包覆电线200的剖视图,图18(b)示出了使铝芯线201从绝缘外皮202的前端露出时的包覆电线200的剖视图,图18(c)示出了铝芯线201从绝缘外皮202的前端露出的状态下的包覆电线200的剖视图。
在将粘接剂210涂布于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时,如图18(a)所示,通过将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浸入由液体构成的粘接剂210来进行所谓的浸渍。此时,将粘接剂210从使铝芯线201露出之前的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的前端沿着包覆电线200的长度方向X涂布在规定的范围。
具体来说,将上述规定的范围设定为铝芯线201露出的范围210a以上、且对压接端子100进行压接连接的范围210b以下。
如图18(b)所示,利用切断装置220,将涂布有粘接剂210的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从前端开始在与上述的范围210a对应的位置切断,并将比切断位置靠前端侧的部分抽出。
其结果是,如图18(c)所示,能够使铝芯线201从绝缘外皮202的前端露出。
这样,在将粘接剂210涂布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后,使铝芯线201从绝缘外皮202的前端露出,由此能够将铝芯线201露出的部分的绝缘外皮202与粘接剂210一起除去。因此,能够使粘接剂210介于绝缘外皮202与外皮围绕部131之间,直至在包覆电线200上残留的绝缘外皮202的前端、即露出的铝芯线201和绝缘外皮202的边界210c。
因此,在绝缘外皮202上,能够在必要的范围内大范围地涂布粘接剂210,因此能够提高粘接力,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水分从绝缘外皮202侧侵入。
而且,在铝芯线201露出的部分,能够容易地除去粘接剂210,并且,能够防止粘接剂201附着于铝芯线201,因此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
特别是,仅通过将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浸渍于由液体构成的粘接剂210,就能够容易地将粘接剂210涂布在绝缘外皮202的必要的范围,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而且,通过将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浸渍于由液体构成的粘接剂210中,能够将粘接剂210没有不均地涂布于绝缘外皮202的必要的范围,因此,能够提高粘接力,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水分从绝缘外皮202侧侵入。
并且,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2A、2B、2C)中构成为,在将粘接剂210涂布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后,使铝芯线201从绝缘外皮202的前端露出,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在使铝芯线201从绝缘外皮202的前端露出时将粘接剂210涂布于绝缘外皮202。
例如,在对将粘接剂210涂布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的另一个方法进行说明的图19中,如图19(a)至(c)所示,能够使用切断涂布装置230同时进行绝缘外皮202的切断工序和粘接剂210的涂布工序。
并且,图19(a)示出了将粘接剂210涂布于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之前的包覆电线200的剖视图,图19(b)示出了在涂布粘接剂210的同时将绝缘外皮202切断时的包覆电线200的剖视图,图19(c)示出了铝芯线201从绝缘外皮202的前端露出的状态下的包覆电线200的剖视图。
首先,如图19(a)所示这样在切断涂布装置230的与绝缘外皮202接触的部分准备粘接剂210。
接下来,如图19(b)所示,在与铝芯线201露出的范围相对应的位置,利用切断涂布装置230进行切断。
与此同时,利用切断涂布装置230将粘接剂210涂布于绝缘外皮202,然后将比切断位置靠前端侧的部分拔出,由此,如图19(c)所示,能够使铝芯线201从绝缘外皮202的前端露出。
其结果是,能够在使铝芯线201从绝缘外皮202的前端露出的作业过程中将粘接剂210涂布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具体来说,能够在为了使铝芯线201露出而切断绝缘外皮202时将粘接剂210涂布于绝缘外皮202。
粘接剂210能够通过印刷涂布于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但并不限于此,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涂布粘接剂210。
这样,能够在使铝芯线201从绝缘外皮202的前端露出时将粘接剂210涂布于绝缘外皮202,因此,与分别进行使铝芯线201从绝缘外皮202的前端露出的作业、和将粘接剂210涂布于绝缘外皮202的作业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并且,在图19中,构成为,在为了使铝芯线201露出而将绝缘外皮202切断时,将粘接剂210涂布于绝缘外皮202,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将切断后的绝缘外皮202除去时将粘接剂210涂布于绝缘外皮202。
另外,并不限于在外皮围绕部131的端面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的外周面之间的阶梯S处、或者所述外皮围绕部131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外皮202之间具备粘接剂210,也可以在筒部130的整个外周面、或者例如在比导体压接部132靠前方端部构成的密封部133也具备粘接剂210。
另外,介于外皮围绕部131与绝缘外皮202之间的粘接剂134并不限于遍及绝缘外皮202的整周进行夹设,也可以仅在包覆电线200的外周面上的、与成为砧座的第1压接模具11和成为卷边器的第2压接模具12互相接近的状态下的边界部分相当的部分处进行涂布等、为了增强性地提高阻水性而仅在包覆电线200的周向上的规定的部位进行涂布。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将压接端子100形成为雌型的压接端子100,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相对于雌型的压接端子100沿长度方向X嵌合的雄型的压接端子。
另外,将包覆电线200中的芯线设定为铝合金,并将压接端子100设定为黄铜等铜合金,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以黄铜等铜合金或铝合金等同一种金属来构成包覆电线200中的芯线和压接端子100。
在本发明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对应关系中,
本发明的电线导体对应于实施方式的铝芯线201,以下同样,
电线连接部对应于筒部130,
连接结构体对应于连接结构体1、1Pa、1Pb、2A、2B、2C,
所述外皮围绕部的端部侧对应于筒部130(外皮围绕部131)的长度方向X的基部130x,
线材对应于铝线材201a,
铝系材料对应于铝合金,
铜系材料对应于黄铜等铜合金条,
连接器壳体对应于雌型连接器壳体22和雄型连接器壳体32,
连接器对应于雌型连接器21和雄型连接器31,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得到很多实施方式。
例如,也可以夹设具有阻水性的润滑脂来代替粘接剂134。
而且,如图20所示,也可以在构成筒部130的外皮围绕部131的后方端形成向径向外侧扩径的喇叭口136。
通过在外皮围绕部131的后方端形成喇叭口136,由此,粘接剂134向外皮围绕部131与绝缘包覆202之间的注入变得容易。具体来说,即使在相对于预先将粘接剂134注入外皮围绕部131的筒部130插入包覆电线200的情况下、或者将涂布有粘接剂134的包覆电线200插入筒部130的情况下,由于喇叭口136相对于外皮围绕部131扩径,因此能够容易将包覆电线200插入。相反,即使在从将包覆电线200插入筒部130后开始注入粘接剂134的情况下,由于喇叭口136相对于外皮围绕部131扩径,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包覆电线200插入。
另外,由于在外皮围绕部131的后方端形成有喇叭口136,因此,即使在包覆电线200相对于筒部130弯曲的情况下,外皮围绕部131的后方端也不会损伤粘接剂134,从而能够形成具有耐久性的粘接剂134。因此,还能够提高对抗热循环的耐久性。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2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管状端子311和与管状端子311接合的电线313的立体图。
管状端子311具有雌型端子的盒部320和管状部325,还具有过渡部340来作为盒部320和管状部325的桥梁部。管状部325由下述部分构成:直径从过渡部340逐渐变大的扩径部326;和从该扩径部326的缘部呈筒状延伸的筒部327。管状部325为中空的管,在管状部325的一端,开设有能够插入电线313的电线插入口331。另外,管状部325的另一端与过渡部340连接。过渡部340侧通过焊接等手段封口,从而形成为水分等不会从过渡部340侧侵入。即,管状部325的内部的空间在过渡部340侧被封闭。通过将电线313从电线插入口331插入管状部325,并利用压接工具压缩筒部327,由此将管状端子311和电线313压接接合在一起,构成后述的电线连接结构体310(图24)。
管状端子311的盒部320是允许例如雄型端子等的插入片插入的雌型端子的盒部。在本发明中,该盒部320的细部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即,管状端子311只要至少隔着过渡部340具备管状部325即可,例如可以没有盒部,例如盒部可以是雄型端子的插入片。另外,对于管状部325,可以是与其他形式的端子端部连接的形状。在本说明书中,为了对本发明的管状端子进行说明,方便地示出了具备雌型盒的例子。
管状端子311为了确保导电性和强度而基本上由金属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铜或铜合金)的基材制造。并且,管状端子311的基材并不限于铜或铜合金,也可以采用铝或钢、或者以它们为主要成分的合金等。
另外,由于管状端子311担负着作为端子的各种特性,因此,例如可以对管状端子311的局部或全部实施镀锡、镀镍、镀银或镀金等的镀层处理。另外,不仅是镀层,还可以实施锡等的回流焊处理。关于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的管状端子311,对局部或全部实施了镀锡等处理。
详细而言,如后所述,对冲裁由上述金属材料构成的条材而成的板状的材料,实施弯曲加工,由此形成管状端子311。可以利用一张板材制作盒部320和管状部325,也可以由不同的板材形成盒部320和管状部325,然后在过渡部340处进行接合。
管状部325以下述方式形成:对上述板材实施弯曲加工,并以成为C字型截面的方式卷曲,使敞开的两端部对接,并通过焊接等进行接合。关于管状部325的接合,激光焊接是优选的,但也可以是电子束焊接、超声波焊接、电阻焊等焊接法。通过激光焊接将开口部接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侧面闭合的管状。另外,也可以是使用焊锡、钎料等连接介质进行的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激光焊接形成管状部325的例子,在该例子中,如图21所示,在管状部325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焊道343。过渡部340通过对管状部325的一端进行冲压使其闭合来形成。详细来说,过渡部340是通过将管状部325的一端以压扁的方式进行冲压并使所述一端呈面状重叠而构成的,并且,通过宽度方向上的焊接等手段使其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封闭,从而形成为使水分等不会从过渡部340侧侵入。另外,管状部325的内部空间在过渡部340处被封闭。管状部325并不限于使上述的C字型截面的两端部接合的方法,也可以通过深冲加工法来形成。而且,也可以将连续管切断,并使一端侧封闭,来形成管状部325和过渡部340。
并且,管状部325只要是管状即可,不用必须相对于长度方向为圆筒。可以是截面为椭圆或矩形的管。另外,不需要使直径固定,也可以是半径在长度方向上变化的形状。
电线313例如以由绝缘树脂(例如,聚氯乙烯)构成的导体绝缘层315包覆芯线314而构成,所述芯线314是通过集束由金属或合金材料构成的线材314a而成的。芯线314以成为规定的截面积的方式捻合线材314a而构成,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也可以由单线构成。
并且,构成芯线的金属材料只要是具有高导电性的金属即可,除铝或铝合金之外,也可以使用铜或铜合金。
作为构成电线313的导体绝缘层315的树脂材料,是聚氯乙烯,除该聚氯乙烯以外,例如,还可以采用以交联聚氯乙烯、氯丁二烯橡胶等作为主要成分的卤素类树脂、或者以聚乙烯、交联聚乙烯、乙丙橡胶、硅橡胶、聚酯等作为主要成分的无卤素树脂,可以在这些材料中包含可塑剂或阻燃剂等添加剂43。
图22是管状端子311的剖视图,(A)是示出管状端子311的长度方向截面的主要部位剖视图,(B)是筒部327处的管状端子311的横剖视图。
如图22(A)所示,在管状部325的内周面形成有锯齿333。锯齿333是在管状部325的内周面上沿周向延伸的槽。锯齿333可以形成为绕管状部325的内周面一周,也可以仅设置于管状部325的内周面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在管状部325的长度方向排列形成有多个锯齿333。这些锯齿333在管状部325中成为后述的导体压接缩径部335(图24),被设置在与芯线314压接接合的部位。在导体压接缩径部335,剥离了导体绝缘层315后的芯线314和管状部325接合。芯线314被锯齿333卡定,具有提高芯线314与管状部325的接触压力这样的效果。虽然指出,在对芯线314使用铝或铝合金的情况下,与使用铜和铜合金的情况相比,芯线314的接触阻力降低,但是,通过在管状部325设置锯齿333,能够确保可靠的导通。关于锯齿333,例如,在对冲裁条材而成的板状的连锁端子实施弯曲加工来形成管状部325的情况下,能够对弯曲加工前的连锁端子通过冲压加工等形成所述锯齿333。
并且,在管状部325的内周面的电线插入口331侧配置有粘接剂355。粘接剂355呈在管状部325的长度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的带状附着。粘接剂355的位置在管状部325中成为后述的外皮压接缩径部336(图24),是与导体绝缘层315(图21)压接接合的部位。
如图22(B)所示,粘接剂355绕管状部325的内周面一周,在焊道343的内侧也配置有粘接剂355。在将电线313插入管状部325的情况下,该电线313的周围被粘接剂355包围,成为筒部327围绕该电线313的外侧的结构。
图23是将电线313压接接合于管状端子311的工序的说明图,是与筒部327的横截面相当的剖视图。在图23中,以标号A表示砧座403的宽度,以标号B表示设置于砧座403时的管状端子311的横向宽度(直径)。
另外,图24和图25是示出将电线313与管状端子311接合而构成的电线连接结构体310的结构的图,图24(A)是立体图,图24(B)是示出管状压紧部330的长度方向截面的剖视图,图25是示出管状压紧部330的径向截面的横剖视图。
如图23所示,使用一对压接工具、即卷边器401和砧座403,对管状端子311和电线313进行压接接合(压紧)。卷边器401具有由曲面构成的压接壁402,砧座403具有承载管状端子311的支承部404。砧座403的支承部404形成为与管状部325的外形形状相对应的曲面。
如图23所示,在电线313被插入管状端子311的状态下,将管状端子311载置于支承部404,如图中箭头所示这样使卷边器401下降,由此利用压接壁402和支承部404压缩管状部325,进行压接接合。
并且,在图23中示出了筒部327的截面,因此,图示出了芯线314的外侧的导体绝缘层315、粘接剂355和筒部327,但是,卷边器401和砧座403并不限定于对筒部327进行压缩,还能够对其他部分进行压缩。即,卷边器401和砧座403具有能够对除了管状部325的扩径部326之外的大致整体进行压缩的进深,因此,能够利用一对卷边器401和砧座403,一次对芯线314与管状部325被压接接合的部分、和包含导体绝缘层315的电线313与管状部325被压接接合的部分这双方进行压缩。另外,也可以分别对这些部位进行压缩。
在图23中,示出了这样的例子:筒部327的内径(粘接剂355的内侧的空间的直径)与电线313的外径大致相等,在电线313的周围几乎不存在空间,但是,本发明的适用范围并不限定于此。在电线313的外径比筒部327的内径(粘接剂355的内侧的空间的直径)小而在电线313的周围存在间隙的状态下,也能够如图23所示这样进行压接。在这种情况下,筒部327由于压缩而缩径,筒部327、粘接剂355和导体绝缘层315紧密贴合,因此也能够使电线313与管状端子311可靠地接合。
在电线313的外径比粘接剂355的内侧的空间的直径大的情况下,在将电线313插入管状部325时,存在这样的可能性:粘接剂355附着于电线313,粘接剂355向扩径部326侧移动,或者电线313的插入受阻。因此,在电线313的外径比粘接剂355的内侧的空间细的情况下,能够更容易地使管状端子311和电线313接合,因此,可以说是优选的。
压接后的管状端子311与电线313一起构成了电线连接结构体310。如图24(A)和(B)所示,管状部325被压缩,形成了包括导体压接缩径部335和外皮压接缩径部336的管状压紧部330。另外,管状部325中的扩径部326没有被压缩。
在导体压接缩径部335,由于图23所示的压接工序,管状部325引起塑性变形而缩径,由此,使得芯线314的芯线前端部314b与管状端子311接合。如图24(B)所示,芯线前端部314b被锯齿333卡定而更加牢固地接合。导体压接缩径部335是在管状压紧部330中缩径率最高的部分。
在外皮压接缩径部336,由于图23所示的压接工序,管状部325引起塑性变形而缩径,电线313与粘接剂355一起被压缩并与管状端子311接合。
如图24(A)和(B)所示,在管状压紧部330,导体压接缩径部335和外皮压接缩径部336的缩径率不同,但是,通过对应于导体压接缩径部335和外皮压接缩径部336来调整压接壁402(图23)和支承部404(图23)的进深方向的形状和深度,由此能够通过一次的压接工序以必要的缩径率构成管状压紧部330。
在管状压紧部330,要求下述功能:对芯线314进行强力压缩来维持导通的功能;和对导体绝缘层315进行压缩来维持密封性的功能。对于外皮压接缩径部336,优选的是,将其截面压紧成大致正圆,并遍及导体绝缘层315的整周施加大致相等的压力,由此遍及整周地产生均匀的弹性反力,获得密封性。可是,在实际的压接工序中,由于如图23所示这样通过砧座403和卷边器401的从上下进行的夹入来进行压接加工,因此,会发生管状端子311的金属材料在两个工具之间的间隙部溢出这样的动作。更具体来说,会发生管状端子311在砧座403的缘部405与压接壁402的接触部溢出这样的动作。该动作是由于在砧座403与卷边器401之间形成的压缩空间不是完全的圆形而发生的,因此,能够与砧座403的尺寸无关地发生。即,在图23中,示出了砧座403的宽度A比管状端子311的横向宽度B大的情况,但是,即使在砧座403的宽度A的尺寸比管状端子311的横向宽度B小的情况下,也会发生上述的动作。
因此,如图25所示,外皮压接缩径部336内表面在切片截面上的形状不是大致正圆,而是成为与上述工具之间的间隙部对应的部位337、337向外部突出这样的形状。部位337、337的突出发生在卷边器401和砧座403的抵接位置,因此,沿着卷边器401和砧座403的进深方向发生。因此,在管状压紧部330,同样的突出还发生在导体压接缩径部335,该突出沿管状压紧部330的轴向延伸。
在与部位337、337对应的位置,外皮压接缩径部336对导体绝缘层315的压力不足,在外皮压接缩径部336的内表面与导体绝缘层315的表面之间产生间隙,该间隙成为泄漏路径,从而存在水分从电线插入口331侧侵入管状压紧部330内部这样的担忧。
如果水分附着于管状端子311的金属基材(铜或铜合金)与芯线314(铝或铝合金)的接合部,则由于两种金属的电动势(离子化倾向)的差而导致芯线314发生腐蚀。另外,即使管状端子311和芯线314彼此都为铝,但由于微小的合金组成的差异,它们的接合部也容易腐蚀。因此,在电线连接结构体310,由于是水分侵入管状压紧部330的内部的结构而担心腐蚀发展。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管状压紧部330具有在管状部325成形时焊接成的焊道343。由于焊接的条件,会在焊道343上生锈,焊道343的壁厚减少,并且,焊道343形成为不规则的凹凸结构,而不是平滑的内表面,由此,还担忧焊道343附近的内表面会成为泄漏路径。
另外,与焊道343相邻并受到焊接的热影响的部位的强度降低,由此,在压接加工时焊道343及其附近受到不均匀变形,因此还认为存在焊道343附近的内表面成为泄漏路径的可能性。
另外,在砧座403和卷边器401的从上下方向进行的压接加工中,存在管状压紧部330的下侧(砧座403侧)受到的压力比上侧(卷边器401侧)受到的压力强这样的倾向,因此,压接后的导体绝缘层315的弹性反力也是在下侧(砧座403侧)比上侧(卷边器401侧)强。因此,管状压紧部330的上侧(卷边器401侧)处的弹性反力不足,上侧的、导体绝缘层315与管状压紧部330的界面整体可能成为泄漏路径。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管状端子311中,将粘接剂355配置于管状部325的内周面,并将电线313插入该粘接剂355的内侧进行压接。
粘接剂355具有这样的状态:具有液状、溶胶或凝胶状的流动性,且通过时间的经过、温度变化、吸湿、干燥等,由此可逆或不可逆地使硬度增加。粘接剂355在具有发生固化之前的流动性的状态下通过涂布或喷射等方法配置于管状部325的内周面。
为了更加可靠地提高将电线313与管状部325压接接合后的阻水性,更加优选的是,粘接剂355在增加了硬度的状态下具有挠性(弹性)。
作为用于粘接剂355的适当的材料,可以列举出使用了合成树脂或天然树脂的粘接用材料。在粘接用材料中,包括通过时间的经过而发生化学反应进行固化的反应型的粘接剂、通过使溶剂挥发来增加硬度的溶剂型的粘接剂、以及通过加热而发现流动性且随后冷却来增加硬度的热熔类的粘接剂,在溶剂型的粘接剂中包括乳胶类的粘接剂。
作为更加具体的例子,可以列举出含有聚氨酯树脂、改性硅树脂、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密胺树脂、尿素树脂等作为主要成分的粘接用材料。另外,也可以使用在作为所谓的合成橡胶而已知的硅橡胶、氟橡胶、丁基橡胶、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乙丙橡胶、氯醇橡胶、氯丁二烯橡胶、丁腈橡胶等中添加溶剂等而成的橡胶类粘接剂。
作为特别优选的例子,可以列举出热熔粘接剂。例如,以乙烯醋酸乙烯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氨酯树脂、聚烯烃树脂、改性硅树脂等作为主剂的热熔粘接剂是合适的,也可以是将这些树脂中的多种混合起来而成的材料、或者含有其他的添加成分的材料等。在将热熔粘接剂用作粘接剂355的情况下,通过将管状端子311加热或者放置于高温环境下,由此能够多次对附着于管状部325的粘接剂355赋予流动性。因此,能够在使粘接剂355附着于管状部325的工序、或将电线313与管状端子311进行压接接合的工序的前后,根据需要对粘接剂355赋予流动性。
作为更加优选的例子,在热熔粘接剂中,下述这样的热熔粘接剂是优选的:即使是在常温下使硬度增加的状态下,也具有挠性(弹性)。更具体来说,能够列举出以乙烯醋酸乙烯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烯烃树脂、改性硅树脂等为主剂的材料。
另外,在使用热熔粘接剂等热塑性的材料作为粘接剂355的情况下,优选将粘接剂355的熔融处理温度设定在配置电线连接结构体310的环境中的最高温度以上。例如,在将电线连接结构体310作为汽车线束使用的情况下,如果是在车厢内或其周边使用,则具备120度~160度的熔融温度的树脂材料是优选的,如果是在发动机室内使用,则更高的180度左右的熔融温度是优选的。另一方面,对管状端子311的局部或全部实施了镀锡等处理。因此,优选的是,粘接剂355的熔融温度的上限不超过锡的熔点即231.9度。另外,如果具有阻燃性,则更加优选。
另外,对于电线313的导体绝缘层315,可以使用聚氯乙烯树脂或交联聚氯乙烯树脂。另外,作为导体绝缘层315,还可以采用以聚烯烃类树脂、乙丙橡胶、硅橡胶、聚酯、硅树脂等作为主要成分的无卤素树脂(无卤树脂)。这些无卤素树脂可以是混合有金属水合物等阻燃剂得到的树脂。
在进行粘接剂355的材料的选择时,优选的是,对应于导体绝缘层315的材料进行选择,以便成为在导体绝缘层315与粘接剂355之间不会发生因添加剂、油脂或溶剂的转移所引起的物性变化这样的组合。具体来说,在使用硅树脂以外的无卤素树脂作为导体绝缘层315的情况下,作为粘接剂355,可以避免含有含卤素树脂、油脂或有机溶剂的粘接用材料。
在本结构中,管状压紧部330形成为有底的管状,由此,能够抑制水分等从外部侵入,能够抑制管状端子311与电线313的接合部的腐蚀。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皮压接缩径部336,电线313的导体绝缘层315、和构成外皮压接缩径部336的金属材料夹着粘接剂355被压接接合。并且,粘接剂355是具有可塑性或挠性的粘接剂。因此,例如如图25所示的部位337等这样,即使在压接工序中在管状压紧部330的内表面与导体绝缘层315之间产生有空隙,该空隙也会被粘接剂355填埋。由此,能够提高外皮压接缩径部336处的密封性,能够抑制水分侵入管状压紧部330的内部空间。因此,能够抑制芯线314的腐蚀,所以能够实现耐腐蚀性更高的电线连接结构体310。
图26和图27是示出管状端子311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图26(A)是管状端子311在长度方向上的剖视图,图26(B)示出了通过弯折加工形成管状端子311之前的连锁端子451,以虚线示出了管状端子311与连锁端子451的各部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为了便于理解,以剖面线表示粘接剂355的表面。
管状端子311的制造方法包括冲裁工序、弯曲工序(包括涂布粘接剂355的工序和焊接工序)、切出工序。
在冲裁工序中,通过冲压加工对长条形状的金属板、即条450进行冲裁,形成连锁端子451。条450是预先对金属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铜或铜合金)实施了镀层或表面涂装等处理得到的例如厚度0.25mm的带状材料。如图26(B)所示,从条450冲裁出的连锁端子451成为这样的形状:排列有多个分别成为一个管状端子311的端子成形片460,各端子成形片460通过连结带464连结。连锁端子451是冲裁条450而成的,因此是平板。另外,在从条450冲裁出连锁端子451时,同时在连结带464上冲裁出表示各个端子成形片460的位置的定位孔465。
端子成形片460具有:盒成形部461,其通过弯折加工成形为盒部320;和弹簧成形部462,其与盒成形部461连结,通过弯折加工成形为盒部320内部的弹簧。另外,通过弯曲加工成形为管状部325的管状成形部463与盒成形部461连接。
在弯曲工序中,并行进行下述加工:将盒成形部461以大致直角弯折多次来形成盒部320的加工;和将弹簧成形部462弯折并收纳于盒部320内部的加工,而且,进行将管状成形部463弄圆的弯曲加工。关于管状成形部463,首先,通过相对于连结带464的面从上下方向进行的冲压加工弯曲成截面U字形状,然后,通过使U字的前端侧变圆的加工成形为截面C字形状。对盒成形部461及弹簧成形部462进行的弯曲加工、和对管状成形部463进行的加工可以单独执行,也可以并行地执行。另外,也可以对通过连结带464连结的多个端子成形片460同时进行弯曲加工,来形成多个管状端子311。
通过弯曲加工形成的管状端子311在切出工序中被从连结带464切断。相对于这样制造出的管状端子311将电线313从电线插入口331插入,并如图23所示这样进行压接接合,由此制造电线连接结构体310。
在管状部325的内部设置的锯齿333是通过对冲裁加工前的条450、或冲裁加工后的连锁端子451进行冲压加工等而形成的。即,只要在条450上的成为管状成形部463的预定的位置,通过冲压加工形成锯齿333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从条450上冲裁连锁端子451的冲压加工中同时形成锯齿333。另外,也可以在弯曲工序中,在对连锁端子451进行冲压而实施弯曲加工时,同时形成锯齿333。
在弯曲工序之前,进行使粘接剂355附着于连锁端子451的工序,粘接剂355被配置于在使管状成形部463成形为管状部325的情况下与筒部327相当的部分。
在粘接剂355为液体、溶胶或凝胶状的情况下,通过涂布或滴下的方法配置粘接剂355。
另外,在粘接剂355为热熔粘接剂等固体的粘接剂的情况下,可以加热粘接剂355使其熔融,并在熔融状态下附着于连锁端子451,也可以将由片状的热熔粘接剂构成的粘接剂355载置于连锁端子451后,进行加热使其熔融,使粘接剂355与连锁端子451紧密贴合。
在图26中示出了在冲裁工序后使粘接剂355附着于各个管状成形部463的例子,也可以在冲裁工序之前使粘接剂355附着于各个管状成形部463。
例如如图27(A)和(B)所示,可以使粘接剂355附着于冲裁工序前的条450。在图27(A)的例子中,在条450上,使粘接剂355附着于通过弯曲工序成形为管状成形部463的预定的位置。如果采用该方法,则能够没有浪费地使用粘接剂355。另外,还具有这样的优点:在冲裁工序中,粘接剂355不易附着于模具。图27(A)所例示的方法适用于通过涂布、滴下、喷射等方法使液状、溶胶状或凝胶状的粘接剂355附着的情况。另一方面,中图27(B)的例子中,与端子成形片460的位置无关地使粘接剂355附着于条450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粘接剂355附着的位置,只要调整条450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即可,不需要进行条450在长度方向上的定位。因此,具有能够快速地进行使粘接剂355附着的处理这样的优点。图27(B)所例示的方法适用于例如使被加工成长条的片状的粘接剂355附着于条450的情况。
作为对管状成形部463进行弯曲加工来形成管状部325的方法,如上所述,可以列举出使管状成形部463的两端对接并通过激光焊接进行接合的方法,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以下,对管状成形部463的接合方法的另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第4实施方式>
图28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管状端子311A的结构的图,(A)是立体图,(B)是主要部位剖视图。
管状端子311A具有与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管状端子311相同的盒部320。并且,为了便于理解,以假象线表示盒部320。
管状端子311具有盒部320和管状部325a,还具有过渡部340A作为连接盒部320和管状部325a的桥梁部。管状部325a由下述部分构成:直径从过渡部340A逐渐变大的扩径部326A;和从该扩径部326A的缘部呈筒状延伸的筒部327A。管状部325a成为中空的管,在管状部325a的一端开设有能够供电线313插入的电线插入口331。另外,管状部325a的另一端与过渡部340A连接。
过渡部340A是通过将管状部325的一端以压扁的方式进行冲压并呈面状重叠而构成的,并且,通过宽度方向上的焊接等手段使其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封闭,从而形成为水分等不会从过渡部340侧侵入。
进而,通过将电线313从电线插入口331插入管状部325a,并利用压接工具压缩筒部327A,由此将管状端子311和电线313压接接合,构成电线连接结构体。
管状部325a是将图26所示的管状成形部463弯曲加工成截面C字形状而构成的。在此,管状成形部463的端部被进一步呈大致直角弯曲,在接合部成为立起部345、345。因此,在使管状部325a形成为闭合的管的情况下,使立起部345的侧面彼此对接而接合在一起。
在通过激光焊接使立起部345、345接合的情况下,在激光的照射方向上,成为接合部的立起部345具有深度,如图28(B)所示,焊道343A止于管状部325a的外侧,没有到达管状部325a的内表面。
如图26~图27所说明,在采用在使管状部325a成形为管状之前使粘接剂355附着的方法的情况下,如果因激光焊接而使得管状部325a的内周面暴露于高温,则可能会导致意外的粘接剂355的熔解等。如图28所示,通过在管状成形部463设置立起部345,并从立起部345的立起(管状部325a的外表面)侧照射激光进行焊接,由此,熔解部不会到达管状部325a的内表面。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能够使管状部325a成形,而不会对已经附着的粘接剂355造成影响。
在设置有立起部345的情况下,由于形成为在过渡部340A处管状部325a的端部被可靠地封闭这样的结构,因此,可以对过渡部340A实施激光焊接加工,来形成重叠部44。
<第5实施方式>
图29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管状端子311B的结构的图,(A)是立体图,(B)是主要部位剖视图。
管状端子311B具有与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管状端子311相同的盒部320。并且,为了便于理解,以假象线表示盒部320。
管状端子311具有盒部320和管状部325b,还具有过渡部340B作为连接盒部320和管状部325的桥梁部。管状部325b由下述部分构成:直径从过渡部340B逐渐变大的扩径部326B;和从该扩径部326B的缘部呈筒状延伸的筒部327B。管状部325b成为中空的管,在管状部325b的一端开设有能够供电线313插入的电线插入口331。另外,管状部325b的另一端与过渡部340B连接。
并且,通过将电线313从电线插入口331插入管状部325b,并利用压接工具压缩筒部327B,由此将管状端子311和电线313压接接合,构成电线连接结构体。
管状部325b是将图26所示的管状成形部463弯曲加工成截面C字形状而构成的。在此,管状成形部463的端部互相重叠。对于该重叠部346,在重叠方向上从管状部325b的外表面侧照射激光,由此使管状部325b形成为闭合的管。在通过激光焊接使重叠部346接合的情况下,2张板材在激光的照射方向上重叠,因此,如图29(B)所示,焊道343B止于管状部325b的外侧,没有到达管状部325b的内表面。
过渡部340B是将管状部325的一端以压扁的方式进行冲压并呈面状重叠而构成的,并且,通过宽度方向上的焊接等手段使其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封闭,从而形成为使水分等不会从过渡部340侧侵入。
对于该第5实施方式的管状端子311B,能够应用图26~图27所说明的那样在使管状部325b成形为管状之前使粘接剂355附着的方法。即,由于不会因激光焊接而导致管状部325b的内周面暴露于高温中,因此能够在不引起粘接剂355熔解等的情况下进行焊接。因此,具有这样的优点:能够使管状部325a成形,而不会对已经附着的粘接剂355b造成影响。另外,能够在不增加弯曲加工的工序的情况下实现重叠部346,因此,对管状端子311B的生产率造成的影响比较轻微。
在设置有重叠部346的情况下,由于形成为在过渡部340B处管状部325b的端部被可靠地封闭这样的结构,因此,可以对过渡部340B实施激光焊接加工来形成重叠部44。
实施例1
接下来,对实施例1进行说明。(实施例1)
在实施例1的电线连接结构体310中,作为管状端子311的基材,使用了古河电气工业制的铜合金FAS-680(厚度0.25mm,H材)。FAS-680的合金组成为:含有2.0~2.8质量%的镍(Ni)、0.45~0.6质量%的硅(Si)、0.4~0.55质量%的锌(Zn)、0.1~0.25质量%的锡(Sn)、以及0.05~0.2质量%的镁(Mg),剩余部分为铜(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关于管状部325,使弯曲加工出的C字型截面的两端部对接,并以使内径成为3.2mm的方式进行了激光焊接。
关于电线313的芯线314,使用下述这样的铝合金线(线径0.3mm)作为线材314a:该铝合金线的合金组成是,铁(Fe)为大约0.2质量%,铜(Cu)为大约0.2质量%,镁(Mg)为大约0.1质量%,硅(Si)为大约0.04质量%,剩余部分为铝(AI)和不可避免的杂质。使用11根该线材314a,形成为0.75sq、11根圆形压缩捻合线的芯线314。
另外,电线313的导体绝缘层315采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作为无卤素树脂。导体绝缘层315以外径成为1.4mm的方式通过挤压法形成在芯线314的周围。
作为粘接剂355,采用了以改性硅树脂作为主剂的弹性粘接剂。该弹性粘接剂在固化后也能发挥弹性。将该粘接剂355以成为大约0.25mm厚度的方式涂布于管状部325的内周面。
对于电线313,使用剥线钳将电线端部的导体绝缘层315剥离,使芯线314露出。在该状态下将电线313插入管状端子311的管状部325,使用卷边器401和砧座403对管状部325中的筒部327局部地进行强力压缩,由此进行压接结合。
(比较例1)
比较例1的电线连接结构体除了不使用粘接剂355外,与实施例1相同。
作为环境试验,在高温放置的前后进行了漏气试验。
高温放置是在摄氏120度的环境下静置120小时。
关于漏气试验,将管状端子311侵入在容器中贮存的水中,来对与管状端子311压接连接的电线313进行所述漏气试验。在管状端子311被淹没的状态下,将从加压空气供给装置延伸的空气管连接于电线313的、与管状端子31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从该加压空气供给装置以规定的空气压力注入加压空气,通过目视判定是否从管状压紧部330产生气泡,在产生气泡的情况下,检测出了产生时的加压空气供给装置的空气压力。在没有产生气泡的情况下,将注入的加压空气的压力提高至50kPa,并结束试验。
实施例1的电线连接结构体310在高温放置前的漏气试验和高温放置后的漏气试验中都没有产生气泡。由于在没有产生气泡的状态下空气压力达到了50kPa,因此结束了试验。
与此相对,关于比较例1的电线连接结构体,在高温放置前的漏气试验中,即使空气压力达到了50kPa也没有产生气泡,但是,在高温放置后,在空气压力为10kPa的时刻,从管状部与导体绝缘层之间目视确认到了气泡的产生。
由此可知,粘接剂355将管状部325与导体绝缘层315紧密接合在一起,大幅提高了电线插入口331侧的阻水性。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管状端子311,通过在与电线压接结合的管状的压接预定部设置粘接剂,由此能够使电线和端子通过粘接剂牢固地接合。
详细来说,以往,在汽车等使用的线束采用以绝缘体包覆芯线(导线)而形成的电线,对于这种电线,金属端子与将外皮剥离而露出的芯线端部压接连接。在以往的电线和端子的连接结构中,剥离了绝缘体的芯线端部的表面露出,因此,如果应用于车辆等的用途,则在电线暴露于雨水等的情况下、或在高温或高湿的环境下长时间行驶的情况等,芯线可能发生腐蚀。
特别是,近年来,以汽车的油耗改善为目的,为了实现线束的轻量化,正在将芯线的材料从从前的铜系材料替换为铝或铝合金等铝系材料。
在对电线使用铝系材料的芯线且对压接部的金属端子使用铜系材料的情况下,在构成电线的金属(铝系材料)和构成金属端子的金属(铜系材料)之间产生电位差。此时,在水分等附着于电线和端子的连接部的情况下,由于电线的导体(芯线)露出,因此会发生异种金属间的腐蚀,某种金属的腐蚀发展。在铝系材料和铜系材料的异种金属间的腐蚀中,铝系材料由于腐蚀而变薄。因此,在电线连接部,可能会发生接触不良。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往,提出有这样的技术:通过树脂对压接部的端部露出区域及其附近区域的整个外周进行模制成型(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222243号公报)。
另外,提出有这样的技术:在将金属制的中间帽安装于电线的芯线露出部后,对端子进行压接,来保护电线与端子的压接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4-207172号公报)。
可是,根据本发明,通过在与电线压接结合的管状的压接预定部设置粘接剂,由此能够使电线和端子通过粘接剂牢固地接合。由此,能够提高阻水性能,能够抑制水分对电线导体的腐蚀。另外,由于不对电线侧实施加工,因此能够高效地实施压接工序。因此,通过不经过复杂的工序就能够容易地制造的结构,能够抑制芯线的腐蚀。因此,能够提高对抗热循环的耐久性。
并且,可以使用润滑脂来代替粘接剂355。而且,可以在管状端子311的管状部325的后方端形成向径向外侧扩径的喇叭口136(参照图20),通过喇叭口136,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30是示出第6实施方式的电线连接结构体510的立体图。
电线连接结构体510具备:管状端子511;和与该管状端子511压接结合的电线513。管状端子511具有雌型端子的盒部520和管状压紧部530,还具有过渡部540作为连接盒部520和管状压紧部530的桥梁部。
管状端子511为了确保导电性和强度而基本上由金属材料(在第6实施方式中,为铜或铜合金)的基材制造。并且,管状端子511的基材并不限于铜或铜合金,也可以采用铝或钢、或者以它们为主要成分的合金等。
另外,由于管状端子511担负着作为端子的各种特性,因此,例如可以对管状端子511的一部分或全部实施镀锡、镀镍、镀银或镀金等的镀层处理。另外,不仅是镀层,还可以实施锡等的回流焊处理。
管状端子511的盒部520是允许例如雄型端子等的插入片插入的雌型端子的盒部。在本发明中,该盒部520的细部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即,管状端子511只要至少隔着过渡部540具备管状压紧部530即可,例如可以没有盒部,例如盒部可以是雄型端子的插入片。另外,对于管状压紧部530,可以是与其他形式的端子端部连接的形状。在本说明书中,为了对本发明的管状端子进行说明,方便地示出了具备雌型盒的例子。
管状端子511的过渡部540是将管状部525的一端以压扁的方式进行冲压并呈面状重叠而构成的,并且,通过宽度方向上的焊接等手段使其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封闭,从而形成为使水分等不会从过渡部540侧侵入。
图31是电线连接结构体510的长度方向的主要部位剖视图。
电线513例如以由绝缘树脂(例如,聚氯乙烯)构成的导体绝缘层515包覆芯线514而构成,所述芯线514是通过集束由金属或合金材料构成的线材314a而成的。芯线514以成为规定的截面积的方式捻合线材514a而构成,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也可以以单线构成。
并且,构成芯线的金属材料只要是具有高导电性的金属即可,除铝或铝合金之外,也可以使用铜或铜合金。
管状压紧部530是对管状端子511和电线513进行压接结合的部位,具备导体压接缩径部535和外皮压接缩径部536。
通常,在进行压接结合时,导体压接缩径部535和外皮压接缩径部536分别引起塑性变形,直径比原来的直径缩小,由此,电线513的芯线前端部514b和外皮前端部(压接部)515a被压接结合。
管状压紧部530的一端具有能够供电线513插入的电线插入口531,另一端与过渡部540连接。管状压紧部530的过渡部540侧通过焊接等手段封口,从而形成为使水分等不会从过渡部540侧侵入。
如果水分附着于管状端子511的金属基材(铜或铜合金)与芯线514(铝或铝合金)的接合部,则会由于两种金属的电动势(离子化倾向)的差而导致芯线514发生腐蚀。另外,即使管状端子511和芯线514彼此为铝,但由于微小的合金组成的差异,它们的接合部也容易腐蚀。
在本结构中,管状压紧部530形成为有底的管状,由此,能够抑制水分等从外部侵入,能够抑制管状端子511与电线513的接合部的腐蚀。并且,管状压紧部530只要是管状就能够对腐蚀取得一定的效果,因此,不一定需要相对于长度方向为圆筒,可以根据情况是椭圆或矩形的管。另外,不需要使直径固定,半径可以在长度方向上变化。
管状压紧部530例如将由铜或铜合金构成的条材冲裁成平面展开的形状,并通过弯曲加工而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一体地设置盒部。
在从平面状态进行弯曲加工时,与压紧部相当的部位成为C字型截面,因此,通过使敞开的两端部对接并通过焊接等进行接合,由此形成管状压紧部530。关于管状压紧部530的接合,激光焊接是优选的,但也可以是电子束焊接、超声波焊接、电阻焊等焊接法。另外,也可以是使用焊锡、钎料等连接介质进行的接合。另外,管状压紧部530并不限于使上述的C字型截面的两端部接合的方法,也可以通过深冲加工法来形成。而且,也可以将连续管切断,并使一端侧封闭,来形成管状压紧部530。
在管状压紧部530,将构成管状压紧部530的金属基材和电线513机械地压接结合,由此能够同时确保电接合。关于压紧接合,通过基材或电线(芯线)的塑性变形来进行接合。因此,对于管状压紧部530,需要以能够进行压紧的方式设置壁厚,但是,由于能够通过人力加工或机械加工等自由地进行接合,因此并不特别限定。
在管状压紧部530,要求下述功能:对芯线514进行强力压缩来维持导通的功能;和对导体绝缘层515进行压缩来维持密封性的功能。对于外皮压接缩径部536,优选的是,将其截面压紧成大致正圆,并遍及导体绝缘层515的整周施加大致相等的压力,由此遍及整周地产生均匀的弹性反力,获得密封性。
与铜和铜合金相比较,铝或铝合金的接触阻力较高,因此,在对芯线采用铝或铝合金的情况下,电线和端子的连接不稳定。因此,可以构成为,在管状压紧部530的内壁面,在与从电线插入口531插入的电线513的芯线514接触的位置,设置沿电线513的周向延伸的电线卡定槽(未图示),来保持与电线513的接触压力。
电线513的导体绝缘层515具备例如由聚氯乙烯构成的树脂层541,在外皮前端部(压接部)515a,形成为在树脂层541的外侧设置有粘接剂555的层而成的两层结构的包覆层。并且,在第6实施方式中,导体绝缘层(包覆层)515使外皮前端部(压接部)515a形成为两层结构,但是,只要在最外侧具备粘接剂555,则也可以构成为两层以上。另外,只要至少在电线513的长度方向(轴向)上的、外皮前端部(压接部)515a局部地设置两层以上的导体绝缘层(包覆层)515,则也可以不必遍及电线513的长度方向全长设置。
图32是示出进行压接结合之前的管状端子511A和电线513的立体图。
进行压接结合之前的管状端子511A具有雌型端子的盒部520和管状部525,还具有过渡部540作为连接盒部520和管状部525的桥梁部。管状部525由下述部分构成:直径从过渡部540逐渐变大的扩径部526;和从该扩径部526的缘部呈筒状延伸的筒部527。
在扩径部526形成有导体压接缩径部535(参照图30),在筒部527形成有外皮压接缩径部536(参照图30)。对管状端子511A的一部分或全部实施镀锡等处理。
作为构成导体绝缘层515的树脂层541的树脂材料,可以使用聚氯乙烯树脂或交联聚氯乙烯树脂。另外,作为树脂层541,还可以采用以聚烯烃类树脂、乙丙橡胶、硅橡胶、聚酯、硅树脂等作为主要成分的无卤素树脂(无卤树脂)。这些无卤素树脂可以是混合有金属水合物等阻燃剂得到的树脂。
粘接剂555具有这样的状态:具有液状、溶胶或凝胶状的流动性,且通过时间的经过、温度变化、吸湿、干燥等,由此使硬度增加。粘接剂555在具有发生固化之前的流动性的状态下通过涂布或喷射等方法配置于外皮前端部(压接部)515a的表面。
具体来说,在将粘接剂555涂布于电线513的树脂层541的前端部的规定的区域后,利用剥线钳等工具将涂布有粘接剂555的树脂层541的前端部的一部分的区域(前端侧)从芯线514剥掉。由此,粘接剂555从树脂层541的前端沿轴向被可靠地涂布,并且,能够防止粘接剂555在涂布工序中附着于芯线514,能够防止粘接剂555所引起的导体彼此的在接合部处的阻力的增加。
关于粘接剂555,为了更加可靠地提高将电线513压接接合于管状压紧部530(外皮压接缩径部536)后的阻水性,更加优选的是,粘接剂555在增加了硬度的状态下具有挠性(弹性)。
作为粘接剂555的适合的材料,可以列举出使用了合成树脂或天然树脂的粘接剂。在粘接剂中,包括通过时间的经过发生化学反应而固化的反应型的粘接剂、通过使溶剂挥发来增加硬度的溶剂型的粘接剂、以及通过加热而发现流动性且随后进行冷却来增加硬度的热熔类的粘接剂,在溶剂型的粘接剂中包括乳胶类的粘接剂。
作为更加具体的例子,可以列举出含有聚氨酯树脂、改性硅树脂、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密胺树脂、尿素树脂等作为主要成分的材料。另外,也可以使用在作为所谓的合成橡胶而已知的硅橡胶、氟橡胶、丁基橡胶、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乙丙橡胶、氯醇橡胶、氯丁二烯橡胶、丁腈橡胶等中添加溶剂等而成的橡胶类粘接剂。
作为特别优选的例子,可以列举出热熔粘接剂。例如,以乙烯醋酸乙烯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氨酯树脂、聚烯烃树脂、改性硅树脂等作为主剂的热熔粘接剂是合适的,也可以是将这些树脂中的多种混合起来而成的材料、或者含有其他的添加成分的材料等。在使用热熔粘接剂作为粘接剂555的情况下,通过将电线513放置于高温环境下,由此能够多次对附着于树脂层541的前端部的粘接剂555赋予流动性。因此,能够在使粘接剂555附着于树脂层541的前端部的工序、或将电线513与管状端子511进行压接接合的工序的前后,根据需要对粘接剂555分赋予流动性。
作为更加优选的例子,在热熔粘接剂中,下述这样的热熔粘接剂是优选的:即使是在常温下使硬度增加的状态,也具有挠性(弹性)。更具体来说,能够列举出以乙烯醋酸乙烯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烯烃树脂、改性硅树脂等为主剂的材料。
另外,在使用热熔粘接剂等热塑性的材料作为粘接剂555的情况下,优选将粘接剂555的熔融处理温度设定在配置电线连接结构体510的环境中的最高温度以上。例如,在将电线连接结构体510作为汽车线束使用的情况下,如果是在车厢内或其周边使用,则具备120度~160度的熔融温度的树脂材料是优选的,如果是在发动机室内使用,则更高的180度左右的熔融温度是优选的。另一方面,对管状端子511的一部分或全部实施镀锡等处理。因此,优选的是,粘接剂555的熔融温度的上限不超过锡的熔点即231.9度。另外,如果具有阻燃性,则更加优选。
在进行粘接剂555的材料的选择时,优选的是,对应于树脂层541的材料进行选择,以便成为在树脂层541与粘接剂555之间不会发生因添加剂、油脂或溶剂的转移所引起的物性变化这样的组合。具体来说,在使用硅树脂以外的无卤素树脂作为树脂层541的情况下,作为粘接剂555,可以避免含有含卤素树脂、油脂或有机溶剂的粘接剂。
在第6实施方式中,电线513的导体绝缘层515在外皮前端部(压接部)515a处成为在树脂层541的外侧具有粘接剂555的层的两层结构。因此,在将电线513与管状压紧部530压接接合的情况下,管状压紧部530(外皮压接缩径部536)的内表面和树脂层541的表面通过粘接剂555紧密贴合。因此,在进行压接接合时,能够防止水穿过外皮压接缩径部536的内表面与导体绝缘层515的表面之间的间隙侵入管状压紧部530内,能够抑制芯线514的腐蚀。
实施例2
接下来,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的电线连接结构体510中,作为管状端子511(511A)的基材,使用了古河电气工业制的铜合金FAS-680(厚度0.25mm,H材)。FAS-680的合金组成为:含有2.0~2.8质量%的镍(Ni)、0.45~0.6质量%的硅(Si)、0.4~0.55质量%的锌(Zn)、0.1~0.25质量%的锡(Sn)、以及0.05~0.2质量%的镁(Mg),剩余部分为铜(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关于管状部525,使弯曲加工出的C字型截面的两端部对接,并以使内径成为3.2mm的方式进行了激光焊接。
关于电线513的芯线514,使用下述这样的铝合金线(线径0.42mm)作为线材514a:该铝合金线的合金组成是,含有铁(Fe)为大约0.2质量%,铜(Cu)为大约0.2质量%,镁(Mg)为大约0.1质量%,硅(Si)为大约0.04质量%,剩余部分为铝(AI)和不可避免的杂质。使用19根该线材514a,形成为2.5sq、19根捻合线的芯线514。
另外,电线513的树脂层541(导体绝缘层515)采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作为无卤素树脂。树脂层541以外径成为2.8mm的方式通过挤压法形成在芯线514的周围。
作为粘接剂555,采用了以改性硅树脂作为主剂的弹性粘接剂。该弹性粘接剂在固化后也能发挥弹性。将该粘接剂555以成为大约0.25mm厚度的方式涂布于树脂层541的表面。
对于电线513,使用剥线钳将电线端部的导体绝缘层515(树脂层541和粘接剂555)剥离,使芯线514露出。在该状态下将电线513插入管状端子511的管状部525,使用卷边器和砧座对管状部525中的筒部527局部地进行强力压缩,由此进行压接结合。
(比较例2)
比较例2的电线连接结构体除了不使用粘接剂555外,与实施例2相同。
作为环境试验,在高温放置的前后进行了漏气试验。
高温放置是在摄氏120度的环境下静置120小时。
关于漏气试验,将管状端子511侵入在容器中贮存的水中,来对与管状端子511压接连接的电线513进行所述漏气试验。在管状端子511被淹没的状态下,将从加压空气供给装置延伸的空气管连接于电线513的、与管状端子51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从该加压空气供给装置以规定的空气压力注入加压空气,通过目视判定是否从管状压紧部530产生气泡,在产生气泡的情况下,检测出了产生时的加压空气供给装置的空气压力。在没有产生气泡的情况下,将注入的加压空气的压力提高至50kPa,并结束试验。
实施例2的电线连接结构体510在高温放置前的漏气试验和高温放置后的漏气试验中都没有产生气泡。由于在没有产生气泡的状态下空气压力达到了50kPa,因此结束了试验。
与此相对,关于比较例2的电线连接结构体,在高温放置前的漏气试验中,即使空气压力达到了50kPa也没有产生气泡,但是,在高温放置后,在空气压力为10kPa的时刻,从管状部与导体绝缘层之间目视确认到了气泡的产生。
由此可知,粘接剂555将管状部525与树脂层541紧密接合,大幅提高了电线插入口531侧的阻水性。
这样,根据本发明的环状端子511,电线连接结构体是将电线和管状端子压接结合在一起而成的,所述电线具有芯线、和在所述芯线的外周形成的导体绝缘层,其中,所述导体绝缘层具有两层以上的包覆层,该包覆层的最外层是由粘接剂构成的层,因此,管状端子和电线的导体绝缘层通过粘接剂的层紧密贴合。
详细来说,以往,在汽车等使用的线束采用以绝缘体包覆芯线(导线)而形成的电线,对于这种电线,金属端子与将外皮剥离而露出的芯线端部压接连接。在以往的电线和端子的连接结构中,剥离了绝缘体的芯线端部的表面露出,因此,如果应用于车辆等的用途,则在电线暴露于雨水等的情况下、或在高温或高湿的环境下长时间行驶的情况等,存在芯线容易腐蚀这样的问题。
特别是,近年来,以汽车的油耗改善为目的,为了实现线束的轻量化,正在将芯线的材料从从前的铜系材料替换为铝或铝合金等铝系材料。
在对电线使用铝系材料的芯线且对压接部的金属端子使用铜系材料的情况下,在构成电线的金属(铝系材料)和构成金属端子的金属(铜系材料)之间产生电位差。此时,在水分等附着于电线和端子的连接部的情况下,由于电线的导体(芯线)露出,因此会发生异种金属间的腐蚀,某种金属的腐蚀发展。在铝系材料和铜系材料的异种金属间的腐蚀中,铝系材料由于腐蚀而变薄。因此,在电线连接部,可能会发生接触不良。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往,提出有这样的技术:通过树脂对压接部的端部露出区域及其附近区域的整个外周进行模制成型(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222243号公报)。
另外,提出有这样的技术:在将金属制的中间帽安装于电线的芯线露出部后,对端子进行压接,来保护电线与端子的压接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4-207172号公报)。
可是,根据本发明,电线连接结构体是将电线和管状端子压接结合而成的,所述电线具有芯线、和在所述芯线的外周形成的导体绝缘层,其中,所述导体绝缘层具有两层以上的包覆层,该包覆层的最外层是由粘接剂构成的层,因此,管状端子和电线的导体绝缘层通过粘接剂的层紧密贴合。因此,能够提高对抗热循环的耐久性。
并且,可以使用润滑脂来代替粘接剂555。而且,可以在管状端子511的管状部525的后方端形成向径向外侧扩径的喇叭口136(参照图20),通过喇叭口136,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
标号说明
1、1Pa、1Pb、2A、2B、2C:连接结构体;
21:雌型连接器;
22:雌型连接器壳体;
31:雄型连接器;
32:雄型连接器壳体;
100:压接端子;
130:筒部;
131:外皮围绕部;
132:导体压接部;
134、210:粘接剂;
134a:粘接剂成分;
134b:胶囊;
134K:胶囊状粘接剂;
135:阶梯;
200:包覆电线;
201:铝芯线;
201a:铝线材;
202:绝缘外皮;
X:长度方向;
310:电线连接结构体;
311、311A、311B:管状端子(端子);
313:电线;
314:芯线;
315:导体绝缘层;
320:盒部;
325、325A、325B:管状部(压接预定部);
327、327A、327B:筒部;
330:管状压紧部;
333:锯齿;
335:导体压接缩径部;
336:外皮压接缩径部;
340、340A、340B:过渡部;
355:粘接剂;
510:电线连接结构体;
511、511A:管状端子;
513:电线;
515:导体绝缘层;
515a:外皮前端部(压接部);
525:管状部;
526:扩径部;
527:筒部;
530:管状压紧部;
531:电线插入口;
535:导体压接缩径部;
536:外皮压接缩径部;
541:树脂层;
555:粘接剂。

Claims (34)

1.一种连接结构体,其中,压接端子具备截面中空状的电线连接部,所述电线连接部由外皮围绕部和导体压接部一体地构成,所述外皮围绕部围绕利用绝缘性的绝缘外皮包覆电线导体的外周而成的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的前端附近,所述导体压接部对从所述绝缘外皮的前端沿所述包覆电线的长度方向露出规定的长度的所述电线导体进行压紧而压接,在所述连接结构体中,利用所述压接端子中的所述电线连接部连接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其中,
在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的前端附近预先涂布有液状粘接剂,
至少将所述电线导体压接连接于所述导体压接部,并且将所述绝缘外皮的前端附近粘接连接于所述外皮围绕部,从而使所述液状粘接剂介于所述外皮围绕部和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体,其中,
通过集束多根线材而构成所述电线导体,并且,所述液状粘接剂构成为具有不会浸透于所述多根线材之间的程度的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结构体,其中,
利用固化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所述液状粘接剂,并且,使所述液状粘接剂在介于所述外皮围绕部和所述绝缘外皮之间的状态下固化。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结构体,其中,
在所述外皮围绕部的端面与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的外周面之间的阶梯处具备所述液状粘接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结构体,其中,
在所述阶梯处具备的所述液状粘接剂被涂布成跨越所述外皮围绕部的端部侧的外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结构体,其中,
遍及所述包覆电线的整周设有所述液状粘接剂。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结构体,其中,
利用胶囊状粘接剂构成所述液状粘接剂,所述胶囊状粘接剂构成为用胶囊将所述液状粘接剂封入而成的胶囊状,并且,通过在压接所述外皮围绕部时将所述胶囊压破,由此将所述外皮围绕部和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粘接起来。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结构体,其中,
在所述导体压接部具备密封部,该密封部朝向长度方向的前端侧延伸设置,并且将所述长度方向的前端密封。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结构体,其中,
利用铝系材料构成所述电线导体,并且,利用铜系材料至少构成所述电线连接部。
10.一种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器是将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体的压接端子配置于连接器壳体内而成的。
11.一种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中,压接端子具备截面中空状的电线连接部,所述电线连接部由外皮围绕部和导体压接部构成,所述外皮围绕部围绕利用绝缘性的绝缘外皮包覆电线导体的外周而成的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的前端附近,所述导体压接部对从所述绝缘外皮的前端沿所述包覆电线的长度方向露出规定的长度的所述电线导体进行压紧而压接,在所述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中,利用所述压接端子中的所述电线连接部对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进行压接连接,其中,
将在所述绝缘外皮的前端附近预先涂布有液状粘接剂的所述包覆电线插入于所述压接端子的所述电线连接部,
在使所述液状粘接剂介于所述外皮围绕部与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之间后,至少将所述导体压接部相对于所述电线导体压紧,并且利用所述液状粘接剂将所述绝缘外皮粘接连接于所述外皮围绕部,从而对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进行压接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将所述包覆电线的前端插入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部之前,将所述液状粘接剂以如下方式涂布于所述包覆电线的外周面:所述液状粘接剂比所述包覆电线的前端插入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部的状态下的、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包覆电线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隔厚。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所述液状粘接剂以比所述包覆电线的前端插入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部的状态下的、所述外皮围绕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包覆电线的外周面之间薄的方式,涂布于所述包覆电线的外周面,
在对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进行压接连接时,相对于插入于所述电线连接部的内部的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对所述外皮围绕部进行压紧而压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将所述液状粘接剂涂布于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后,使所述电线导体从所述绝缘外皮的前端露出,对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进行压接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中,
通过将所述包覆电线的前端部浸渍于由液体构成的所述液状粘接剂,由此将所述液状粘接剂涂布于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使所述电线导体从所述绝缘外皮的前端露出时,将所述液状粘接剂涂布于所述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外皮,然后对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进行压接连接。
17.一种电线连接结构体,其是对电线和管状端子进行压接结合而成的,所述电线具有芯线、和在所述芯线的外周形成的导体绝缘层,所述管状端子是通过将导体弯曲加工成管状而形成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管状端子的与所述导体绝缘层对置的部分,在弯曲加工前的展开状态下预先涂布有液状粘接剂,
将所述管状端子相对于插入到所述管状端子的内部的所述电线的所述芯线和所述导体绝缘层进行压紧,从而使所述液状粘接剂介于所述导体绝缘层和所述管状端子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线连接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状端子是铜或铜合金制的,所述电线的芯线是铝或铝合金制的。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电线连接结构体,其中,
所述液状粘接剂由在接合状态下固化且在固化前具有流动性的粘接剂构成。
20.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电线连接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状端子具有接合有导体的接合部,所述接合部中的所述导体的厚度比所述接合部以外的部分厚,在所述接合部的内侧配置有所述液状粘接剂。
21.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电线连接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体绝缘层包含由无卤素树脂组成物构成的层。
22.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电线连接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体绝缘层包含由聚氯乙烯树脂构成的层。
23.一种管状端子,其是通过对导体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具有与电线一起压接而接合的管状的压接预定部,其特征在于,
在弯曲加工前的展开状态下的所述压接预定部预先涂布有液状粘接剂。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管状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状粘接剂沿着所述压接预定部的内周面呈环状配置于所述压接预定部的轴向上的至少一部分。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管状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状粘接剂在固化后具有挠性。
26.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管状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状粘接剂由具有热塑性的材料构成。
27.一种电线连接结构体,其是对电线和管状端子进行压接结合而成的,所述电线具有芯线、和在所述芯线的外周形成的导体绝缘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体绝缘层具有两层以上的包覆层,所述包覆层的最外层是由液状粘接剂构成的层,
将所述管状端子相对于插入到所述管状端子的内部的所述电线的所述芯线和所述导体绝缘层进行压紧,从而使所述液状粘接剂介于所述导体绝缘层和所述管状端子之间。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线连接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状粘接剂由在接合状态下固化且在固化前具有流动性的粘接剂构成。
29.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电线连接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状粘接剂在固化后具有挠性。
30.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电线连接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状端子由铜或铜合金构成,所述电线的导体由铝或铝合金构成。
31.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电线连接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体绝缘层包含由无卤素树脂组成物构成的层。
32.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电线连接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体绝缘层包含由聚氯乙烯树脂构成的层。
33.一种电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线具有芯线、和在所述芯线的外周形成的导体绝缘层,
所述导体绝缘层具有两层以上的包覆层,所述包覆层的最外层是由液状粘接剂构成的层。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电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覆层沿轴向局部地形成。
CN201480001218.7A 2013-02-23 2014-02-21 连接结构体、连接器、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电线连接结构体以及电线 Active CN1043219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3965 2013-02-23
JP2013033965 2013-02-23
JP2013-034048 2013-02-24
JP2013034048 2013-02-24
JP2013034054 2013-02-24
JP2013-034054 2013-02-24
JP2013-099789 2013-05-10
JP2013099789 2013-05-10
PCT/JP2014/054237 WO2014129603A1 (ja) 2013-02-23 2014-02-21 接続構造体、コネクタ、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電線接続構造体、並びに電線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21931A CN104321931A (zh) 2015-01-28
CN104321931B true CN104321931B (zh) 2017-10-13

Family

ID=51391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1218.7A Active CN104321931B (zh) 2013-02-23 2014-02-21 连接结构体、连接器、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电线连接结构体以及电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657179B1 (zh)
CN (1) CN104321931B (zh)
WO (1) WO20141296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24783B2 (ja) 2015-09-18 2018-11-2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付き電線、及び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423783B2 (ja) * 2015-12-16 2018-11-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
JP6627620B2 (ja) * 2016-04-05 2020-01-0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接続状態検知システム、および、端子
JP2018006160A (ja) * 2016-07-01 2018-01-11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端子付き電線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961042A (zh) * 2017-03-03 2017-07-18 温州晟荣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 一种浇注式防水连接器的制作工艺
DE102017106742B3 (de) * 2017-03-29 2018-03-08 Auto-Kabel Management Gmbh Verbindung eines Anschlussteils mit einer Litzenleitung
CN111315289B (zh) * 2017-11-15 2023-08-08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 复合配线、信号采集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0137701A (zh) * 2018-02-09 2019-08-1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装接有端子的电线、装接有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和线束
CN108711685A (zh) * 2018-06-05 2018-10-26 吴开源 新型汽车线束产品及电磁脉冲焊接方法及应用
JP6947139B2 (ja) * 2018-08-29 2021-10-1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過電流遮断ユニット
JP2021150235A (ja) 2020-03-23 2021-09-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付き電線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CN112496205A (zh) * 2020-11-27 2021-03-16 贵州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电线端子定位检查结构加工装置及其加工方法
JP7380606B2 (ja) 2021-01-18 2023-11-15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接続具及び接続構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41736A (en) * 1997-04-03 1999-08-24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same
CN1969427A (zh) * 2004-04-26 2007-05-2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线连接部分的防水结构和防水方法
CN101920862A (zh) * 2002-07-30 2010-12-22 日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粘接剂带的压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35161A (ja) * 1997-10-29 1999-05-21 Yazaki Corp 電気コネクタ
JPH11233175A (ja) * 1998-02-18 1999-08-2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線端末の防水構造及び該防水構造の形成方法
JP2002216862A (ja) * 2001-01-19 2002-08-02 Yazaki Corp 端子と電線の接続部の防水構造及び防水方法
JP4030779B2 (ja) * 2002-03-20 2008-01-0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自動車用電線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338334A (ja) * 2002-05-20 2003-11-28 Yazaki Corp 雌端子およびその接続構造ならびにワイヤハーネス
JP4374187B2 (ja) * 2002-12-20 2009-12-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と被覆電線との接続方法
JP4616700B2 (ja) * 2005-05-27 2011-01-19 三菱電線工業株式会社 電線の接続構造
JP2013008610A (ja) * 2011-06-27 2013-01-10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端子付電線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41736A (en) * 1997-04-03 1999-08-24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same
CN101920862A (zh) * 2002-07-30 2010-12-22 日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粘接剂带的压接方法
CN1969427A (zh) * 2004-04-26 2007-05-2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电线连接部分的防水结构和防水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29603A1 (ja) 2014-08-28
CN104321931A (zh) 2015-01-28
JP5657179B1 (ja) 2015-01-21
JPWO2014129603A1 (ja) 2017-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21931B (zh) 连接结构体、连接器、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电线连接结构体以及电线
CN104364980B (zh) 电线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和电线连接结构体
CN105075021B (zh) 端子金属件及带有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US9356438B2 (en) Wire cable assembly having a terminal with an encapsulated wire end
CN104335423A (zh) 带端子的电线、其制造方法及夹具
JP5428722B2 (ja) 電線の止水構造および該止水構造の形成方法
US9263808B2 (en) Connection structural body,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onnection structural body
CN102842774B (zh) 电缆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
CN104221219A (zh) 端子附接的电线
JP5369637B2 (ja) 端子金具付き電線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071394A (zh) 装接有端子的电线
JP2015181129A5 (zh)
JP2006164702A (ja) シールド電線
CN104733881A (zh) 带端子的电线
CN109861010A (zh) 端子连接方法和端子
CN108028097A (zh) 带端子的电线以及布线模块
JP5535288B2 (ja) 圧着端子の製造方法、圧着端子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09196721A (zh) 带端子的电线及向电线压接的端子压接方法
CN105981226A (zh) 接头连接器以及线束
JP6182355B2 (ja) 圧着接続構造体、コネクタ、及び圧着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6766659B2 (ja) 端子付き電線及び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CN109462111A (zh) 带端子的电线制造方法
WO2013088991A1 (ja) 電線接続構造及び電線接続方法
JP2017204455A (ja) 端子付電線の製造方法
JP2016001542A (ja) 端子付電線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