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04339A - 衣物烘干机 - Google Patents

衣物烘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04339A
CN104204339A CN201380015373.XA CN201380015373A CN104204339A CN 104204339 A CN104204339 A CN 104204339A CN 201380015373 A CN201380015373 A CN 201380015373A CN 104204339 A CN104204339 A CN 1042043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xhaust outlet
fan
lock
fan gu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537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04339B (zh
Inventor
村濑弘树
马越清辉
高桥孝辅
山村翔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734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22370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063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13605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0633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6225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3/05720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3141136A1/ja
Publication of CN1042043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43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043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43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10Drying cabinets or drying chambers having heating or ventilating mea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6Heating arrangements, e.g. gas heating equipment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30Drying processe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3/00Parameters monitored or detected for the control of domestic laundry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3/02Characteristics of laundry or load
    • D06F2103/08Humidity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32Control of operations performed in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34Control of operations performed in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or target of the control
    • D06F58/36Control of operational steps, e.g. for optimisation or improvement of operational steps depending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laundry
    • D06F58/38Control of operational steps, e.g. for optimisation or improvement of operational steps depending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laundry of drying, e.g. to achieve the target humid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衣物烘干机具备:外箱(11);烘干室,设置在外箱(11)内,具有出口(193)以及入口(194);循环风道(30),设置在烘干室外,连结着出口(193)和入口(194);风扇(42),设置在循环风道(30)内,用于将烘干室内的空气从出口(193)吸入循环风道(30)内,并将循环风道(30)内的空气从入口(194)供给至烘干室内;风扇罩(50),构成循环风道(30)的一部分,在其内部设置有风扇(42);加热器(41),设置在循环风道(30)内,用于加热循环风道(30)内的空气;以及排气口(57),设置在循环风道(30)的风扇(42)与加热器(41)之间,用于将循环风道(30)内的空气排出至循环风道(30)外。

Description

衣物烘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衣物烘干机。
背景技术
加热器方式的衣物烘干机通过朝烘干室内供给由加热器加热的空气,使烘干室内的衣物干燥。以往,这样的衣物烘干机大致有排气型和循环型两种类型。排气型通过加热器使从外部引入的空气成为热风,并且使该热风烘烤烘干室内的衣物以进行烘干。然后,将从衣物中吸收了湿气的空气全部排出至衣物烘干机的外部。由此,由于不需要对含有大量湿气的空气进行除湿,因此不需要用于进行除湿的机构,从而能够设定成比较简单的结构。但是,通过加热器加热的空气在从衣物中吸收了湿气后,最终被全部排出至外部。因此,在以往的排气型衣物烘干机中,余热损失较大。
另一方面,循环型通过用循环风道将烘干室和加热器之间连结起来以使空气循环,再次用加热器加热从衣物中吸收了湿气后的空气。由此,能够再利用从衣物中吸收了湿气后的空气中的热量,因此与排气型相比能够降余热损失。但是,由于需要对循环的空气进行除湿,因此需要除湿机构,使得结构复杂难以实现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另外,在排气型衣物烘干机中,具备排气口,用于将从衣物中吸收了湿气后的空气排出至衣物烘干机的外部。在这种情况下,从排气口排出循环空气时的排气音会形成噪音。因此,采取控制风扇的旋转速度,即减少循环风量以抑制排气音的做法。但是,为此,烘干衣物需要较长的时间,缺乏效率,有着节能性下降的问题。
进一步,根据排气口的位置,从排气口排出的含有湿气的空气有时会从外箱和罩体等衣物烘干机的机壳的空隙浸入衣物烘干机的机壳内部,从而在衣物烘干机的机壳内部结露。在这种情况下,当产生结露水的位置配置有电器零件等时,该结露水有可能会给电器零件带来绝缘性下降等不良影响。另外,当该结露水出现在使用者可观察到的位置时,使用者有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发生了漏水。
此外,在衣物烘干机的机壳上溅上水的情况下,那些水有可能会从排气口浸入衣物烘干机的机壳内部。而且,当在这些水浸入的位置设置有电器零件等时,与上述结露水一样,有可能会给电器零件带来绝缘性下降等不良影响。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101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此,第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循环风道以降低余热损失并且不需要用于进行除湿的结构的衣物烘干机。
第二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控制产生噪音又能够高效地烘干衣物的衣物烘干机。
第三个技术问题在于,在将含有烘干运转时所产生的湿气的空气排出至衣物烘干机外部的衣物烘干机中,提供一种衣物烘干机,能够抑制排出的空气浸入到衣物烘干机的机壳内部,并在衣物烘干机溅上水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那些水从排气口浸入到衣物烘干机的机壳内部。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实施方式的衣物烘干机具备:外箱;烘干室,设置在所述外箱内,具有出口以及入口;循环风道,设置在所述烘干室外,连结着所述出口和所述入口;风扇,设置在所述循环风道内,用于将所述烘干室内的空气从所述出口吸入所述循环风道内,并将所述循环风道内的空气从所述入口供给至所述烘干室内;风扇罩,构成所述循环风道的一部分,其内部设置有所述风扇;加热器,设置在所述循环风道内,用于加热所述循环风道内的空气;以及排气口,设置在所述循环风道的所述风扇与所述加热器之间,用于将所述循环风道内的空气排出至所述循环风道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衣物烘干机具备用于开闭所述排气口的气闸,与所述气闸处于关闭状态时相比,在所述气闸处于开放状态时降低所述风扇的旋转速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衣物烘干机进一步具备:覆盖部件,设置在所述外箱的上方,用于覆盖所述循环风道;开口部,形成在所述覆盖部件中的与所述排气口相对置的位置;以及第一密封部件,设置在所述排气口的周围且所述覆盖部件与所述循环风道构成部件之间,用于使所述覆盖部件与所述循环风道构成部件紧密贴合。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在从右前方观察基于一个实施方式的衣物烘干机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衣物烘干机内部的概略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3是示出分解图1的后罩的图。
图4是示出在从左后方观察顶罩的后部周边结构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拆下图4的排气罩之后的图。
图6是示出拆下图4的后罩之后的图。
图7是示出在从上方观察热风供给装置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在从下方观察热风供给装置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拆下风扇罩下部之后的热风供给装置的仰视图。
图10是示出热风供给装置的俯视图。
图11是沿着图10的X11-X11线的剖面图。
图12是示出气闸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的与图11相当的图。
图13是沿着图4的X13-X13线的剖面图。
图14是沿着图4的X14-X14线的剖面图。
图15是以表格形式示出因过滤装置的状态导致的风扇罩内的压力变化的图。
图16是示出气闸的开闭状态以及风扇的旋转速度与噪音之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作为衣物烘干机的洗涤烘干机10具备外箱11、顶罩12、操作面板13、盖14以及后罩15。此外,洗涤烘干机10的前后方向是以操作面板13一侧为前侧,以后罩15一侧为后侧。另外,洗涤烘干机10的左右方向是以图1的纸面右方前侧为右侧,图1的纸面左方内侧为左侧。
外箱11为长方体状,形成洗涤烘干机10的外壳。顶罩12设置在外箱11的上部。顶盖12作为整体形成为矩形的框状,在中央部具有未图示的洗涤物出入口。另外,如图5所示,顶罩12在后侧内部具有形成空间的收容室121。外箱11以及顶罩12构成洗涤烘干机10的机壳。
操作面板13设置在顶罩12的前边部。操作面板13连接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由用户输入设定内容并显示该设定内容和当前的运转状况。盖14设置在顶罩12的上侧,构成为以顶罩12的后缘部为支点、以对折的方式可开闭。盖14用于开闭未图示的顶罩12的洗涤物出入口。如图3所示,后罩15设置在顶罩12的后部,覆盖着顶罩12后部的收容室121。在这种情况下,后罩15作为覆盖部件而发挥功能。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后罩15具有使后罩15上侧后部的一部分凹陷的凹部151。另外,在后罩15上设有装饰板16以及排气罩17。装饰板16位于后罩15的上表面,设置在凹部151的前侧。如图4所示,排气罩17覆盖着凹部151的上方。如图1所示,排气罩17具有用于连通排气罩17内侧和外侧的多个排出口171。由后罩15的凹部151和排气罩17所形成的空间经过多个排出口171连通至外部。
如图2所示,洗涤烘干机10具备旋转槽18、水槽19、搅拌体20、驱动装置21、弹性支承装置22、供水装置23以及排水装置24。旋转槽18构成为具有底部且上侧打开的筒状,并且可旋转。旋转槽18的旋转中心轴的轴方向与重力方向平行。即,洗涤烘干机10是所谓的纵轴型洗衣机。
旋转槽18设置在水槽19的内侧。旋转槽18具有多个孔181以及多个突部182。孔181是在厚度方向上贯穿旋转槽18的呈筒状的周侧壁部而形成的。在对洗涤物进行脱水时,从洗涤物分离的水经由孔181被排出至旋转槽18的外部。突部182是使旋转槽18的呈筒状的周侧壁部朝内侧突出而形成的。突部182从旋转槽18的内侧表面揭剥洗涤物,抑制洗涤物贴在旋转槽18的内侧表面。另外,在旋转槽18的上部设置有旋转平衡器183。旋转平衡器183封入有液体,用于使旋转槽18保持稳定。
水槽19具有水槽部191和水槽罩192。水槽部191构成为具有底部且上侧打开的筒状。水槽罩192设置在水槽部191的上部。水槽罩192在中央部形成有未图示的开口。洗涤物通过形成在水槽罩192上的未图示的开口投入旋转槽18内。通过设置在水槽罩192上的未图示的内盖开闭该开口。
搅拌体20位于旋转槽18内侧的底部,设置成对于旋转槽18可相对地旋转。搅拌体20的旋转轴与旋转槽18的旋转轴一致。驱动装置21具有电机211以及离合器212等。电机211设置在水槽部191底部的背侧。电机211是外转子型的所谓的直接驱动电机。离合器212设置在电机211与旋转槽18之间,连接电机211与旋转槽18以及搅拌体20。离合器212选择性地切换搅拌体20单独旋转的方式和搅拌体20与旋转槽18一体旋转的方式。
弹性支承装置22由多组、例如四组吊杆221、支承部222以及弹性部件223构成。各吊杆221的上端部安装在外箱11上部的四角。吊杆221以与外箱11进行安装的部分为支点而摇动。支承部222设置在水槽19的水槽部191上。各吊杆221的下端部穿过支承部222,借助螺旋弹簧等的弹性部件223而被支承在支承部222上。这样,弹性支承装置22可摇动地弹性支承水槽19。由此,弹性支承装置22一方面使水槽19维持纵轴的姿态,一方面减少朝外箱11传导水槽19所产生的振动。
如图6所示,供水装置23设置在形成于顶罩12后部的收容室121内。如图2所示,供水装置23具有注水箱体231、注水软管232、电子控制式供水阀233、供水软管连接部234、洗澡水软管连接部235以及洗澡水泵236等。如图2所示,注水软管232连接注水箱体231和水槽19。如图1以及图4所示,供水软管连接部234贯穿后罩15露出到后罩15的外部。供水软管连接部234经由未图示的供水软管连接至自来水龙头等外部水源。
如图1所示,洗澡水软管连接部235露出到装饰板16的外部。洗澡水软管连接部235经由未图示的洗澡水软管连接至浴缸等储存有水的外部水源。然后,通过未图示的洗澡水泵抽吸水源中的水,并将其供给至洗澡水软管连接部235。通过开闭供水阀233,将从外部水源供给至供水软管连接部234或洗澡水软管连接部235的水供给至注水箱体231。然后,供给到注水箱体231的水溶解配置在注水箱体231内的洗剂后,通过注水软管232被注入水槽19内。
排水装置24具有电子控制式排水阀241以及排水软管242等。排水阀241的入水侧连接着设置在水槽部191底部的排水口195,出水侧连接排水软管242。当排水阀241关闭时,水槽19可蓄水。另一方面,当排水阀241打开时,储存在水槽19内的水通过排水口195并经由排水阀241以及排水软管242排出至洗涤烘干机10的外部。
另外,如图2所示,洗涤烘干机10具备循环风道30。循环风道30在水槽19的外侧连结着设置在水槽罩192上的出口193和入口194。在烘干运转时,水槽19内的空气从出口193被排出至循环风道30内,在循环风道30内使其成为热风,再从入口194返回水槽19内。具体地说,循环风道30构成为,以用于在烘干运转时生成并供给热风的热风供给装置40为主体,具有吸气管31、过滤装置32以及供给管33。
如图2所示,吸气管31例如由蛇纹状的软管构成,连接着水槽19的出口193与过滤装置32。过滤装置32设置在水槽19的上方,连接热风供给装置40的下侧。过滤装置32在烘干运转时捕获收集从水槽19内的衣物上脱落的棉绒。另外,过滤装置32上形成有用于连通到循环风道30外部的外部空气进气口,此处省略详细图示。外部空气、在此为外箱11内侧的空气从该外部空气进气口被引入循环风道30内。供给管33例如由蛇纹状的软管构成,连接着水槽19的入口194与热风供给装置40。
如图2、图3以及图6所示,热风供给装置40设置在形成于顶罩12后部的收容室121内。如图2、图7以及图8所示,热风供给装置40具有加热器41、风扇42、风扇电机43、气闸45、气闸电机46以及风扇罩50。其中,加热器41、风扇42以及气闸45设置在风扇罩50的内侧,风扇电机43以及气闸电机46设置在风扇罩50的外侧。在这种情况下,风扇罩50作为构成循环风道30的一部分的循环风道构成部件而发挥功能。
如图7、图8、图11以及图12所示,风扇罩50通过组装风扇罩上部501和风扇罩下部502而构成,在内部具有空间。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在风扇罩上部501与风扇罩下部502之间设置有箱体用密封部件51。箱体用密封部件51确保风扇罩上部501与风扇罩下部502的接合部分的气密性。
如图9所示,风扇罩50内的空间被划分为风扇收容部52、扩大风道53以及加热器收容部54。在风扇收容部52中设置有风扇42。风扇42使循环风道30内的空气循环,例如由离心式多叶风扇、即所谓的西洛克风扇构成。风扇电机43例如是步进电机等,设置在风扇罩上部501外侧的面。如图8所示,风扇电机43的风扇轴部431贯穿风扇罩上部501,连接风扇罩50内的风扇42。当风扇42通过风扇电机43的驱动而旋转时,风扇42在风扇轴部431的轴方向吸入空气,并通过离心力朝风扇42的径方向的外侧吐出所吸入的空气。
扩大风道53沿着风扇42的送风侧、也就是风扇42的外周进行设置。扩大风道53的宽度从起点部531至终点部532以对数螺旋形状扩大。在风扇收容部52和扩大风道53与加热器收容部54之间设置有舌壁503。舌壁503与风扇罩上部501形成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以舌壁503的端部作为起点部531。而且,以风扇42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以从舌壁503的端部、即起点部531旋转角度α=30°~45°的位置为基准点533,将从基准点533至终点部532设定为角度β=270°。
如图9所示,在俯视中,加热器收容部54形成为大致矩形的空间。在大致矩形状的加热器54的四个角部中,在风扇收容部52以及扩大风道53侧的一个角部上连接着设置于扩大风道53的终点部532侧的扩大风道53的终点部532。
另外,如图8~图10等所示,风扇罩50具有吸入口55、送风口56以及排气口57。吸入口55位于设置在风扇收容部52的风扇42的径方向内侧,是以呈圆形地贯穿风扇罩50的底部、也就是风扇罩下部502而形成的。如图2所示,吸入口55经由过滤装置32以及吸气管31连接到水槽19的出口193。
送风口56位于加热器收容部54内,设置在扩大风道53的终点部532的对角侧。送风口56是以呈圆形地贯穿风扇罩50的底部、也就是风扇罩下部502而形成的。如图8、图11以及图12所示,送风口56连通至形成为筒状的送风筒部561的内侧。送风筒部561与风扇罩下部502设置成一体,从风扇罩下部502的底面部朝下方突出。如图2所示,送风筒部561上连接有供给管33。由此,送风口56经由供给管33连接着水槽19的入口194。
如图9所示,排气口57设置在扩大风道53的终点部532的近旁,即在循环风道30内位于风扇42的下游侧且位于加热器41的上游侧。排气口57是以呈圆形地贯穿风扇罩上部501而形成的,连通至形成为筒状的排气筒部571的内侧。排气筒部571与风扇罩上部501设置成一体,从风扇罩上部501的上表面朝上方突出。在循环风道30内循环的空气的一部分从该排气口57被排出至循环风道30外。在这种情况下,排气筒部571作为第二筒状部而发挥功能。
如图9所示,作为热源的加热器41位于加热器收容部54内,设置在扩大风道53的终点部532与送风口56之间。加热器41例如是PTC(正温度系数)加热器,整体构成为矩形板状。加热器41在加热器收容部54内,沿着与扩大风道53的终点部532侧以及送风口56侧不同的两个角部的对角线进行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加热器收容部54内通过加热器41而被分隔成扩大风道53的终点部532侧的空间与送风口56侧的空间。加热器41使空气朝板状的厚度方向流通,并加热那些空气。
气闸电机46例如是步进电机等,设置在风扇罩上部501侧壁的外侧。气闸电机46的气闸轴部461贯穿风扇罩上部501的侧壁,朝风扇罩50内突出。气闸轴部461相对于排气口57位于加热器收容部54侧、即下游侧。而且,气闸轴部461的轴方向与流经扩大风道53的风向垂直。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气闸45位于风扇罩50的内部,设置在排气口57的下侧。气闸45由气闸本体部451以及密封部452构成。气闸本体部451沿着扩大风道53的终点部532近旁的形状形成为大致矩形状,构成为覆盖排气口57的形状。气闸本体部451的加热器41一侧的边部连接到气闸电机46的气闸轴部461。由此,气闸45以气闸电机46的气闸轴部461为支点转动。
密封部452设置在气闸本体部451的排气口57一侧的面上。密封部452例如是树脂或金属等,构成为覆盖排气口57的形状。在气闸45关闭排气口57呈关闭状态时,密封部452被夹在气闸本体部451与位于排气口57周围的风扇罩50的内侧面之间。由此,在关闭状态时,气闸45紧贴位于排气口57周围的风扇罩50的内侧面,密闭排气口57。
气闸45通过气闸电机46的驱动而转动,用于开闭排气口57。即,气闸45以气闸轴部461为支点,通过朝远离排气口57的方向转动,如图11所示的那样形成开放排气口57的开放状态。在该开放状态下,气闸45朝着风扇42一侧开口,即相对于循环风道30内的空气的流向朝上游侧开口。另外,气闸45通过朝接近排气口57的方向转动,如图12所示的那样形成关闭排气口57的关闭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气闸45设置在风扇罩50的内侧、即循环风道30的内侧,因此与气闸45设置在风扇罩50的外部的情况相比,不需要确保用于开闭气闸45的空间。另外,在气闸45呈关闭状态时,基于在风扇罩50内流动的空气的压力,气闸45受到朝向气闸45关闭方向的力。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关闭排气口57。
气闸45构成为,在形成开放状态时的最大旋转角度小于等于90°。即,如图11所示,风扇罩50的内侧面与气闸45的密封部452侧的面所形成的角度θ设定为,在气闸45呈开放排气口57的开放状态时小于等于90°。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风扇罩50的内侧面与气闸45的密封部452侧的面所形成的角度θ称为开放角度θ。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闸45的开放角度θ被设定为45°。在这种情况下,开放角度θ的设定例如可以通过气闸电机46的控制来进行,也可以通过设置用于限制气闸45转动的限制部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在气闸45呈开放状态时,由于气闸45构成朝上游侧下降倾斜的斜面,因此在风扇罩50内流动的空气沿着气闸45的斜面被导向排气口57。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排出在风扇罩50内流动的空气。
风扇罩50具有气闸收容部58。气闸收容部58位于风扇罩上部501与排气口57的连接部分,是使风扇罩上部501朝该风扇罩上部501的外方、即上方凹陷而形成的。气闸收容部58的凹陷量设定为大于等于气闸45的厚度尺寸。在气闸45呈关闭状态时,该气闸45收容在气闸收容部58中。因此,在气闸45呈关闭状态时,该气闸45的风扇罩50侧的面、也就是与密封部452相反侧的面位于与风扇罩50的内侧面相同的面上,或者位于比风扇罩50的内侧面更靠近外侧、即上侧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当气闸45呈关闭状态时,由于气闸45不会比风扇罩50的内表面更朝内侧突出,因此能降低气闸45对风扇罩50内的空气流动所造成的阻碍。
如图2以及图4所示,洗涤烘干机10具备消音装置60。如图4所示,消音装置60设置在后罩15的凹部151上。消音装置60的上方被排气罩17覆盖。消音装置60作为整体构成为左右方向较长的矩形箱状。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消音装置60通过组装作为箱状部件的上箱体601和下箱体602而构成,在内部具有空间。
如图13所示,消音装置60具有进气口61以及出气口62。进气口61位于消音装置60的右下侧、即热风供应装置40一侧,是以呈圆形地贯穿下箱体602而形成的。进气口61的内径大于设置在风扇罩50的排气筒部571的外径。出气口62位于消音装置60的左上部,如图4所示,是以呈矩形地贯穿上箱体601而形成的。这些进气口61以及出气口62连通消音装置60的内部和外部。进气口61连接着设置在循环风道30中的排气口57、即设置在热风供应装置40的风扇罩50上的排气口57。出气口62连结至由后罩15的凹部151和排气罩17所形成的空间,进一步,借助排气罩17的排出口171连通至洗涤烘干机10的外部。
消音装置60内部的空间划分为进气道63、消音室64以及储水室65。进气道63是连接进气口61与消音室64的路径,如图4所示,相对于左右水平方向而朝前后方向倾斜。消音室64形成为比进气道63更宽。而且,消音室64的容积大于进气道63的容积。储水室65设置在消音室64的下方。假设水从出气口62浸入的情况下,储水室65将储存那些水。由此,防止从出气口62浸入消音装置60内的水进一步从进气口61浸入循环风道30内。
在消音室64的上侧的壁、即上箱体601的天井壁部设置有呈凹凸形状的多个凹凸部641。凹凸部641朝着消音装置60的宽度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也就是朝着与消音室64内流动的空气的流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凹凸部641相对于出气口62朝平行方向延伸。因此,在消音装置60溅上水的情况下,能够相对于出气口62朝平行方向排放掉那些水,能够避免水从出气口62浸入。
在消音装置60中,在下箱体602的进气口61部分设置有连接筒部66。连接筒部66与下箱体602为一体,形成为圆筒状,从下箱体602朝下方突出。进气口61连通连接筒部66的内侧。连接筒部66的内径大于设置在风扇罩50上的排气筒部571的外径。在连接筒部66的内侧形成有阶梯部661。阶梯部661形成为该阶梯部661的下侧部分的内径大于上侧部分的内径,由此形成台阶形状。
另外,后罩15具有作为第一筒状部的导入筒部152。导入筒部152构成为圆筒状,贯穿后罩15而朝上下方向延伸。导入筒部152设置在与风扇罩50的排气口57相对置的位置。导入筒部152以该导入筒部152的内侧作为导入口153。即,导入口153是以呈圆形地贯穿后罩15而形成的,连通后罩15的内侧、也就是凹部151侧的空间与外部。在这种情况下,导入口153作为呈圆形地贯穿后罩15而形成的开口部而发挥功能。
导入口153的内径与连接筒部66的内径相同。即,导入口153的内径大于排气筒部571的外径。导入筒部152在后罩15的外侧部分、即消音装置60一侧具有阶梯部154。阶梯部154形成为该阶梯部154的下侧部分的外径大于上侧的外径,由此形成台阶形状。
如图5、图13以及图14所示,风扇罩50的排气筒部571穿过后罩15的导入筒部152内侧朝后罩15的外部、即凹部151一侧突出。而且,消音装置60在连接筒部66的内侧贯通后罩15的导入筒部152,配置在凹部151。
在后罩15的导入筒部152中,在风扇罩50侧的端部、也就是下端部与风扇罩50之间设置有形成第一密封部件的板状密封部件67。板状密封部件67例如是构成为圆板状的橡胶制成的部件。在板状密封部件67的中央部形成有以呈圆形地穿入该板状密封部件67的穴部671。穴部671上穿入有风扇罩50的排气筒部571。板状密封部件67使后罩15的导入筒部152的下端部与位于送风筒部561周围的风扇罩50的外侧面紧密贴合。由此,风扇罩50与后罩15气密以及水密地相连接。该板状密封部件67防止从排气口57排出的空气、或者从出气口62浸入并溢出储水室65的水通过排气筒部571与导入筒部152之间的空隙漏出至收容室121内。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在导入筒部152与连接筒部66之间设置有形成第二密封部件的环状密封部件68。环状密封部件68例如是橡胶制成的部件,沿着导入筒部152的外周面以及连接筒部66的阶梯部661部分的内周面构成为圆环状。环状密封部件68设置在导入筒部152的阶梯部154与连接筒部66的阶梯部661之间,使后罩15的导入筒部152与消音装置60的连接筒部66紧密贴合。由此,后罩15与消音装置60气密以及水密地相连接。该环状密封部件68防止浸入到后罩15的凹部151一侧的水通过连接筒部66与导入筒部152之间的空隙浸入风扇罩50一侧。
洗涤烘干机10通过用户的操作或自动地选择执行洗涤运转、脱水运转以及烘干运转。在洗涤运转中,首先通过供水装置23朝水槽19内注入溶有洗剂的洗涤水。然后,通过驱动装置21使搅拌体20朝正反方向交替地低速旋转。由此,收容在旋转槽18内的衣物与洗涤水一起被搅拌洗涤。在脱水运转中,首先通过排水装置24排出水槽19内的洗涤水。然后,通过驱动装置21使旋转槽18以及搅拌体20一体地朝一个方向高速旋转。由此,旋转槽18内的衣物通过离心力被脱水。
在烘干运转中,通过使热风供给装置40运转来进行衣物的烘干。在进行该烘干运转时,收容衣物的旋转槽18以及水槽19作为烘干室而发挥功能。具体而言,一旦开始烘干运转,洗涤烘干机10就依次执行加热行程、除湿行程和冷却行程。
当执行加热行程时,如图12所示,洗涤烘干机10首先驱动气闸45以关闭排气口57。然后,向热风供给装置40的加热器41通电,使该加热器41发热并驱动风扇电机43。于是,旋转槽18以及水槽19内的空气通过风扇42的送风作用从水槽19的出口193朝着循环风道30内被吸引,并且经过过滤装置32从吸入口55进入风扇罩50内。然后,如图12中箭头所示,这些空气在风扇罩50内通过加热器41加热而形成热风,之后,从送风口56经过供给管33以及入口194被供给至水槽19内。
供给至水槽19内的热风对旋转槽18内的衣物进行加热,并且再次从水槽19的出口193被吸入循环风道30内。这样,热风供给装置40循环利用旋转槽18以及水槽19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因此,通过执行该加热行程,循环风道30内的空气和旋转槽18内的衣物的温度逐渐上升。
在加热行程中,当在循环风道30内循环的空气的温度充分上升到足够对旋转槽18内的衣物进行干燥时,洗涤烘干机10就执行除湿行程。在除湿行程中,交替进行除湿动作和再加热动作。在除湿动作中,洗涤烘干机10在驱动风扇42并使加热器41发热的状态下,如图11所示的那样驱动气闸45,使排气口57呈开放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热风供给装置40而成为热风并被供给至旋转槽18内的空气从旋转槽18内的衣物中吸收水分,成为含有大量湿气的空气。然后,含有大量该湿气的空气的一部分在通过循环风道30内时,如图11中箭头所示那样从排气口57被排出至循环风道30外部。
另外,此时在循环风道30中,位于风扇42上游侧的过滤装置32内形成负压,因此外部空气从未图示的过滤装置32的外部空气进气口被引入至过滤装置32内。因此,含有大量从衣物中吸收的湿气的空气的一部分与湿气较少的外部空气进行交换,循环风道30内的空气被除湿,由此进行对衣物的烘干。
在此,除湿动作时的风扇罩50内的压力根据过滤装置32的过滤器网眼堵塞状态而变化。参考图9以及图15,对该风扇罩50内的压力变化进行说明。风扇罩50内的压力以终点部532的近旁为界线而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将从扩大风道53的起点部531至终点部532近旁的区域设为区域A,将从终点部532近旁至位于加热器收容部54内的送风口56的区域设为区域B。
图15示出了在过滤装置32的过滤器未发生网眼堵塞的情况、与过滤器有效面积的87.5%的范围发生网眼堵塞的情况下,测量区域A、B的压力而得出的结果。在过滤器未发生网眼堵塞的情况下,区域A、B均形成正压。另一方面,在过滤器发生网眼堵塞的情况下,在区域A形成负压,与此相对地在区域B形成正压。在此,排气口57设置在风扇42与加热器41之间、即区域B内。因此,排气口57的周围不论过滤装置32的状态如何,均形成为正压。因此,在排气口57开放时,能够防止排气口57的周围形成负压而导致外部空气从排气口57逆向流入风扇罩50内。即,由于在风扇罩50内的排气口57周围相对于外部压力较高,因此能够从排气口57顺畅地排出含有大量湿气的循环风道30内的空气。
然后,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从排气口57排出至风扇罩50外部的空气经过排气筒部571的内侧,从进气口61流入消音装置60内。如图13中箭头所示,流入消音装置60内的空气首先经过进气道63到达消音室64。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消音室64的宽度大于进气道63的宽度,因此从进气道63进入消音室64的空气在消音室64内膨胀导致速度和压力下降。
进入消音室64后速度和压力下降的空气的一部分从出气口62流出至消音装置60的外部。此时,在进气道63与消音室64内之间以及消音室64与消音装置60外之间,声阻抗产生差异。声波在声阻抗差异较大的地方反射。因此,由进入消音室64内的空气所产生的声波在声阻抗差异较大的部分、例如消音室64内与进气道63的分界部分、出气口62以及进气口61附近、进而在消音室64周围的壁部、特别是在凹凸部641部分等处反射。然后,反射的声波相互干扰,由此消耗声音的能量进而消音。通过消音装置60消音的空气从出气口62流出至消音装置60外。然后,如图14中箭头所示,流出至消音装置60外的空气经过消音装置60与后罩15之间的空隙,从排出口171排出至洗涤烘干机10的外部前方。
当执行除湿动作时,会朝循环风道30内引入外部空气,从而导致循环风道30内的空气的温度逐渐下降。因此,洗涤烘干机10在执行了规定时间的除湿动作后,执行再加热动作。当执行再加热动作时,洗涤烘干机10持续驱动风扇42以及使加热器41发热,并驱动气闸45以关闭排气口57。由此,经过循环风道30内的空气不会从排气口57排出至外部,并且循环风道30内的空气以及旋转槽18内的衣物再次被加热。
在该除湿行程中,风扇42的旋转速度设定成,气闸45处于开放状态下的旋转速度低于气闸45处于关闭状态下的旋转速度。即,在除湿行程中,再加热动作中由于气闸45处于关闭状态,因此提高风扇42的旋转速度。另一方面,除湿动作中由于气闸45处于开放状态,因此与再加热动作中相比,降低风扇42的旋转速度。
图16示出了基于气闸45的开闭以及风扇42的旋转所产生的噪音之间的关系。在风扇42的旋转速度为4500(rpm)的情况下,如果气闸45为关闭状态,则噪音值为45(dB),而如果气闸45为开放状态,则噪音值为50(dB)。另外,在气闸45处于开放状态的情况下,当风扇42的旋转速度为4500(rpm)时,噪音值为50(dB),与此相对地,旋转速度为4000(rpm)时,噪音值为47(dB),旋转速度为3500(rpm)时,噪音值为45(dB)。
根据图16示出的结果,在气闸45处于开放状态的情况下,优选使旋转速度降低至3500(rpm)。由此,在气闸45处于开放状态的情况下,从排气口57朝外部排出含有从衣物中吸收了湿气的空气,能够更高效地进行衣物的烘干。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风扇42的旋转速度较低,因此能够降低由于排气所产生的噪音。进一步,在气闸45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由于风扇42的旋转速度较高,因此能够缩短衣物的烘干时间。这些结果使得洗涤烘干机10在烘干运转时获得高节能性能。
洗涤烘干机10在除湿行程中重复多次除湿动作和再加热动作之后,当判断完成了衣物的烘干时,就进入到冷却行程。判断衣物的烘干是否完成例如通过判断是否经过了预设时间、或者由未图示的烘干温度传感器检测到规定温度来进行。当执行冷却行程时,洗涤烘干机10停止使加热器41发热,并在使气闸45动作以使排气口57开放的状态下,继续驱动风扇42。由此,将循环风道30内的高温空气从排出口57排出至循环风道30外,并将温度较低的外部空气引入循环风道30内,从而冷却旋转槽18内的衣物。然后,在衣物充分冷却后,洗涤烘干机10停止风扇42,结束干燥行程。此外,在干燥行程中,洗涤烘干机10通过适当地驱动电机211使旋转槽18旋转,从而适当地搅拌旋转槽18内的衣物。
据此,排气口57位于构成循环风道30的风扇罩50上,设置在风扇42与加热器41之间。因此,即使在例如过滤装置32发生网眼堵塞导致循环风道30内的压力平衡被破坏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排气口57近旁极力维持在正压状态。因此,能够将含有伴随着衣物的烘干而产生的湿气的空气高效地从排气口57排出至循环风道30的外部。由此,通过具备循环风道30,使得洗涤烘干机10能够降低烘干运转时的余热损失,并且由于不需要进行除湿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另外,排气口57设置在加热器41的上游侧。即,由于加热器41设置在排气口57的下游侧,因此能够防止由加热器41加热的空气在用于衣物烘干前就被排出至外部。也就是,能够将由加热器41加热的空气中的大部分用于衣物的烘干。因此,洗涤烘干机10能够进一步地降低加热器41的余热损失,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地发挥高烘干性能。
在风扇罩50内设置有扩大风道53,其沿着风扇42的外周设置,从起点部531至终点部532以对数螺旋形状扩大。而且,排气口57位于风扇罩50上,设置在终点部532的扩大风道53的终点部532近旁。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发挥离心式多叶风扇42的送风性能,其结果是能够提高排气口57的排气性能。
风扇罩50设置在顶罩12的后方内部。而且,排气口57设置在风扇罩50的上部、即风扇罩上部501。由此,容易形成将从排气口57排出的空气从顶罩12的上表面侧排出至洗涤烘干机10外部的结构。
风扇罩50设置在洗涤烘干机10的机壳内部、即形成于顶罩12的上侧的收容室121内。另外,在风扇罩50的上方设置有用于覆盖该风扇罩50、也就是循环风道30的后罩15。排气口57连接到形成为筒状的排气筒部571,如图5所示,该排气筒部571的顶端突出至后罩15的外侧。由此,能够在顶罩12的外侧、即后罩15的外侧排出含有循环风道30内的湿气的空气。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顶罩12内的温度上升和结露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在收容室121内设置风扇电机43和气闸电机46以及未图示的电器安装件的情况下,会更有效果。
排气口57经由排气筒部571连接到消音装置60。由此,在烘干运转中,能够降低在从排气口57排出空气时所产生的共鸣声等噪音。
洗涤烘干机10具备用于开闭排气口57的气闸45。由此,能够配合烘干运转的状态自如地开闭排气口57,从而能够主动地对排气口57的排气进行控制。因此,能够更精细地对烘干运转中的循环风道30内的湿度和温度等进行控制。
气闸45设置在风扇罩50的内侧,构成为以气闸电机46的气闸轴部461为支点可转动。而且,气闸45通过朝远离排气口57的方向转动以形成开放排气口57的开放状态,通过朝接近排气口57的方向转动以形成关闭排气口57的关闭状态。即,气闸45通过朝风扇罩50的内侧转动,开闭排气口57。由此,即使在开放排气口57时,气闸45也位于风扇罩50的内部。因此,与气闸45设置在风扇罩50的外侧的情况不同,不需要在风扇罩50的外侧确保用于开闭气闸45的空间。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设置气闸45而导致的风扇罩50、即热风供给装置40的大型化。
进一步,由此,在气闸45关闭排气口57的状态下,基于排气口57周围的正压,对气闸45产生朝风扇罩50的壁部推压的力。因此,气闸45与位于排气口57周围的风扇罩50的内侧面更牢固地紧密贴合,由此,能够提高气闸45所带来的排气口57的密闭性。
用于驱动气闸45的气闸电机46,其气闸轴部461相对于排气口57设置在循环风道30的下游侧。而且,风扇罩50的内侧面与气闸45所形成的角度θ在排气口57呈开放状态时小于等于90度、即为锐角。也就是,气闸45在排气口57呈开放状态时,从下游侧朝上游侧下降倾斜。由此,在循环风道30内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沿着气闸45的斜面被导向排气口57,因此能够高效地排出循环风道30内的空气。
气闸45在排气口57呈关闭状态时被收容在气闸收容部58中。即,在排气口57呈关闭状态时,气闸45的下表面位于与风扇罩50的内侧面相同的面上,或者位于比风扇罩50的内侧面更靠近外侧的位置,因而不会比风扇罩50的内侧面更朝风扇罩50的内侧突出。由此,在排气口57呈关闭状态时,能够避免气闸45对循环风道30内的空气流动造成阻碍。其结果,通过将气闸45设置在风扇罩50内、即循环风道30的内部,能够降低循环风道30内的压力损失,并能够抑制在循环风道30内流动的空气冲击气闸45而产生的噪音。
气闸45具有密封部452,其设置在气闸本体部451的排气口57一侧的面。该密封部452在排气口57呈关闭状态时,使风扇罩50的内侧面与气闸45紧密贴合。由此,气闸45能够更可靠地关闭排气口57,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隔断循环风道30经由排气口57与外部的连通。因此,在进行烘干运转的加热行程时,能够抑制加热后的空气从排气口57漏出,能够有效地使循环风道30内的空气上升,其结果能够提高烘干效率。
另外,作为覆盖部件的后罩15具有作为开口部的导入口153。导入口153设置在与构成循环风道30的循环风道构成部件上、即风扇罩50上所形成的排气口57相对置的位置。而且,作为第一密封部件的板状密封部件67位于导入口153的周围、且位于排气口57的周围,设置在后罩15与风扇罩50之间。该板状密封部件67使风扇罩50与后罩15水密以及气密地紧密贴合。
由此,将含有烘干运转所产生的湿气的空气从排气口57朝后罩15的外方、即洗涤烘干机10的机壳外部排出时,能够抑制那些空气通过位于排气口57周围的风扇罩50与后罩15之间的空隙流入后罩15下方的收容室121内、即洗涤烘干机10的机壳内部。因此,能够抑制含有大量湿气的空气浸入收容室121内并且在收容室121内产生结露水。另外,即使在后罩15的上部溅上水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那些水通过风扇罩50与后罩15之间的空隙浸入后罩15下方的收容室121内。这些结果使得能够安全地在顶罩12上部的收容室121配置电器零件等,进而能够避免结露水出现在使用者可观察到的位置而导致使用者错误地认为发生了漏水。
洗涤烘干机10具备作为箱状部件的消音装置60。而且,作为第二密封部件的环状密封部件68位于后罩15的导入口153的周围、且位于消音装置60的进气口61的周围,设置在后罩15与消音装置60之间。该环状密封部件68使后罩15与消音装置60气密以及水密地紧密贴合。因此,即使在水浸入排气罩17的内部、也就是后罩15的凹部151部分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那些水从消音装置60与后罩15之间的空隙浸入消音装置60的内侧。
后罩15具有作为第一筒状部的导入筒部152。导入筒部152形成为筒状,以该筒状的内侧作为导入口153。而且,导入筒部152朝风扇罩50的排气口57一侧突出。由此,通过使导入筒部152的排气口57一侧的端部对准排气口57,能够容易地调准导入口153与排气口57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装配性,并能够避免出现导入口153与排气口57的位置关系错位而无法切实地进行排气的问题。
作为循环风道构成部件的风扇罩50具有作为第二筒状部的排气筒部571。排气筒部571形成为筒状,以该筒状的内侧作为排气口57。而且,排气筒部571朝后罩15的导入口153一侧突出,穿过该导入口153的内侧,面向后罩15的外侧。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将循环风道30内的空气朝后罩15的上方排出。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被排出的空气从风扇罩50与后罩15之间的空隙浸入收容室121内。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衣物烘干机虽然具有洗涤烘干功能,但是也可以是不具有洗涤功能的衣物烘干机。另外,并不仅限于纵轴型洗涤烘干机,例如可以是具有横轴或倾斜轴的滚筒式洗涤烘干机。
加热器41并不限于PTC加热器,可以采用各种加热器。
排气口57只要设置在循环风道30的途中位于风扇42与加热器41之间的位置即可,不一定要设置在风扇罩50上。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用于将循环风道内的空气排出至循环风道外的排气口位于循环风道的途中,设置在风扇与加热器之间。这样,由于能够极力将排气口的近旁维持在正压状态,从而能够高效地从排气口朝循环风道的外部排出含有大量在烘干运转时从衣物中吸收的湿气的空气。由此,衣物烘干机通过具备循环风道,能够降低烘干运转时的余热损失,并且不需要用于进行除湿的结构。另外,由于排气口设置在加热器的上游侧,因此能够防止由加热器加热后的空气在用于衣物烘干前就被排出至外部。因此,衣物烘干机能够进一步地降低加热器的余热损失,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地发挥高烘干性能。
虽然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是作为示例而提出,并不意味着限定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可以以其他多种方式实施,在不偏离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及宗旨内,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衣物烘干机,具备:
外箱;
烘干室,设置在所述外箱内,具有出口以及入口;
循环风道,设置在所述烘干室外,连结着所述出口和所述入口;
风扇,设置在所述循环风道内,用于将所述烘干室内的空气从所述出口吸入所述循环风道内,并将所述循环风道内的空气从所述入口供给至所述烘干室内;
风扇罩,构成所述循环风道的一部分,在内部设置有所述风扇;
加热器,设置在所述循环风道内,用于加热所述循环风道内的空气;
排气口,设置在所述循环风道的所述风扇与所述加热器之间,用于将所述循环风道内的空气排出至所述循环风道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中,
所述风扇是离心式多叶风扇;
所述风扇罩具有扩大风道,所述扩大风道沿着所述风扇的外周设置并且从起点部至终点部以对数螺旋形状方式扩大;
所述排气口设置在所述风扇罩上的所述终点部的近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中,
具备设置在所述外箱的上部的顶罩;
所述风扇罩设置在所述顶罩的后方内部;
所述排气口设置在所述风扇罩的上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中,
具备覆盖所述风扇罩的上方的后罩;
所述排气口连接在形成为筒状的排气筒部;
所述排气筒部的顶端突出至所述后罩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中,
所述排气口经由所述排气筒部连接在消音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中,
进一步具备用于开闭所述排气口的气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中,
所述气闸设置在所述风扇罩的内侧,构成为能够以轴部为支点转动,通过朝远离所述排气口的方向转动而形成开放所述排气口的开放状态,通过朝接近所述排气口的方向转动而形成关闭所述排气口的关闭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中,
所述轴部相对于所述排气口设置在所述循环风道的下游侧;
所述风扇罩的内侧面与所述气闸所形成的角度在所述开放状态下小于等于90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中,
所述气闸在所述关闭状态下,没有比所述风扇罩的内侧面更向该风扇罩的内侧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中,
所述气闸具有密封部,所述密封部设置在所述排气口一侧,在所述关闭状态下使所述风扇罩的内侧面与所述气闸紧密贴合。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中,
所述气闸在处于开放状态时,与处于关闭状态时相比,所述风扇的旋转速度更低。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烘干机,进一步具备:
覆盖部件,设置在所述外箱的上方,用于覆盖所述循环风道;
开口部,形成在所述覆盖部件中的与所述排气口相对置的位置;
第一密封部件,设置在所述排气口的周围且所述覆盖部件与所述循环风道构成部件之间,用于使所述覆盖部件与所述循环风道构成部件紧密贴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衣物烘干机,进一步具备:
箱状部件,设置在所述覆盖部件的外侧,在内部具有空间,并且具有连通到所述空间的出气口、以及连通到所述空间且与所述开口部相对置地设置的进气口;
第二密封部件,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周围且所述进气口的周围,设置在所述覆盖部件与所述箱状部件之间,用于使所述覆盖部件与所述箱状部件紧密贴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中,
所述覆盖部件具有第一筒状部,所述第一筒状部是朝所述排气口一侧突出的筒状,以该筒状的内侧作为所述开口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烘干机,其中,
所述循环风道构成部件具有第二筒状部,所述第二筒状部是朝所述开口部一侧突出的筒状,以该筒状的内侧作为所述排气口,穿过所述开口部,面向所述覆盖部件的外侧。
CN201380015373.XA 2012-03-21 2013-03-14 衣物烘干机 Active CN1042043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3633 2012-03-21
JP2012063633 2012-03-21
JP2012273487A JP2013223708A (ja) 2012-03-21 2012-12-14 衣類乾燥機
JP2012-273487 2012-12-14
JP2013006329A JP2014136058A (ja) 2013-01-17 2013-01-17 衣類乾燥機
JP2013006330A JP6062256B2 (ja) 2013-01-17 2013-01-17 衣類乾燥機
JP2013-006329 2013-01-17
JP2013-006330 2013-01-17
PCT/JP2013/057207 WO2013141136A1 (ja) 2012-03-21 2013-03-14 衣類乾燥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04339A true CN104204339A (zh) 2014-12-10
CN104204339B CN104204339B (zh) 2016-09-07

Family

ID=50550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5373.XA Active CN104204339B (zh) 2012-03-21 2013-03-14 衣物烘干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1606663B1 (zh)
CN (1) CN104204339B (zh)
TW (1) TWI51216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99493A (zh) * 2016-04-15 2017-10-27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洗涤干燥机
CN108797053A (zh) * 2017-04-28 2018-11-13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干衣机盘座及干衣机
CN113272492A (zh) * 2018-12-26 2021-08-17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衣物处理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39A (zh) * 1988-10-05 1990-04-25 巴特里沙·卢蒙巴人民友好大学 离心通风机
JPH09313786A (ja) * 1996-06-04 1997-12-09 Hitachi Ltd 衣類乾燥機
CN2431303Y (zh) * 2000-07-05 2001-05-23 明宜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干衣器
WO2004099625A1 (ja) * 2003-05-09 2004-11-18 Daikin Industries, Ltd. 遠心送風機
US20050265890A1 (en) * 2004-05-31 2005-12-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Washing machine having deodorizing filter and deodorizing method thereof
KR100774208B1 (ko) * 2006-07-28 2007-11-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복합 의류 처리 장치
JP2008110135A (ja) * 2006-10-31 2008-05-15 Toshiba Corp 洗濯機
JP2010207449A (ja) * 2009-03-11 2010-09-24 Toshiba Corp 洗濯乾燥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77260B2 (ja) * 2002-08-27 2005-07-27 株式会社東芝 洗濯乾燥機
TW200609408A (en) * 2004-05-19 2006-03-16 Toshiba Kk Washing machine with drying function
KR100672441B1 (ko) * 2005-10-10 2007-0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건조장치
JP2007330354A (ja) * 2006-06-13 2007-12-27 Sharp Corp 乾燥機能付き洗濯機
JP4580441B2 (ja) * 2008-08-29 2010-11-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洗濯乾燥機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39A (zh) * 1988-10-05 1990-04-25 巴特里沙·卢蒙巴人民友好大学 离心通风机
JPH09313786A (ja) * 1996-06-04 1997-12-09 Hitachi Ltd 衣類乾燥機
CN2431303Y (zh) * 2000-07-05 2001-05-23 明宜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干衣器
WO2004099625A1 (ja) * 2003-05-09 2004-11-18 Daikin Industries, Ltd. 遠心送風機
CN1548775A (zh) * 2003-05-09 2004-11-24 ͬ�Ϳ�ҵ��ʽ���� 离心式风机
US20050265890A1 (en) * 2004-05-31 2005-12-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Washing machine having deodorizing filter and deodorizing method thereof
CN1704519A (zh) * 2004-05-31 2005-12-0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除臭过滤器的洗衣机及其除臭方法
KR100774208B1 (ko) * 2006-07-28 2007-11-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복합 의류 처리 장치
JP2008110135A (ja) * 2006-10-31 2008-05-15 Toshiba Corp 洗濯機
JP2010207449A (ja) * 2009-03-11 2010-09-24 Toshiba Corp 洗濯乾燥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99493A (zh) * 2016-04-15 2017-10-27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洗涤干燥机
CN107299493B (zh) * 2016-04-15 2019-12-31 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洗涤干燥机
CN108797053A (zh) * 2017-04-28 2018-11-13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干衣机盘座及干衣机
CN113272492A (zh) * 2018-12-26 2021-08-17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衣物处理装置
CN113272492B (zh) * 2018-12-26 2023-08-18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衣物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04339B (zh) 2016-09-07
KR20140107527A (ko) 2014-09-04
KR101606663B1 (ko) 2016-03-25
TWI512161B (zh) 2015-12-11
TW201407018A (zh) 2014-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74426B (zh) 衣物干燥机
US10526746B2 (en) Clothes dryer
JP5887377B2 (ja) 洗濯機
US20120049705A1 (en) Laundry Treating Machine with Bottom-Side Air Passage
US20120049704A1 (en) Laundry Treating Machine with Basement Portion Providing Airflow Paths
EP3124684A1 (en) Laundry dryer
JP2007244469A (ja) ドラム式洗濯機
CN105316890A (zh) 洗衣机
CN104204339A (zh) 衣物烘干机
CN104136679A (zh) 转筒式干衣机
CN102443997B (zh) 洗涤干燥机
JP2008284071A (ja) 洗濯乾燥機
CN114901895B (zh) 衣物处理装置
JP6062256B2 (ja) 衣類乾燥機
JP4286847B2 (ja) 洗濯乾燥機
JP2007215833A (ja) 洗濯乾燥機
JP6071564B2 (ja) 衣類乾燥機
JP2014018228A (ja) 洗濯機
JP2021101788A (ja) 衣類処理装置
JP6736054B2 (ja) 洗濯乾燥機
JP2004147742A (ja) 食器洗浄乾燥機
JP5457719B2 (ja) 衣類乾燥機
JP3598278B2 (ja) 洗濯乾燥機
JP2005021232A (ja) 乾燥機能付き洗濯機
JP2014136058A (ja) 衣類乾燥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Corp.

Patentee after: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Holdings Corp.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Holdings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1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1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Corp.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Holdings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