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57804A - 车辆用蓄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蓄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57804A
CN104157804A CN201410152025.3A CN201410152025A CN104157804A CN 104157804 A CN104157804 A CN 104157804A CN 201410152025 A CN201410152025 A CN 201410152025A CN 104157804 A CN104157804 A CN 1041578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ed
retaining member
rear portion
storage device
antethec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520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57804B (zh
Inventor
阿部真史
大熊香苗
楯雅则
山中贵司
藤原秀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578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578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578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578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车辆受到后面碰撞时,防止高电压构件的损伤的车辆用蓄电装置。搭载于在车辆的车身后部形成的凹部内的电池封装体具备电池模块、将电池模块从前后夹着而保持的前部保持构件及后部保持构件、支承于前部保持构件的前表面的接线板。当前部保持构件被在后面碰撞的碰撞载荷的作用下前进的电池模块的框架按压而前进时,支承在前部保持构件的前表面上的接线板可能被夹在前部保持构件的前表面与凹部的前壁之间而发生损伤,但由于具备设置在前部保持构件的前表面上且与凹部的前壁对置的压入构件,且压入构件的前后方向尺寸比接线板的前后方向尺寸大,因此能够使接线板位于通过压入构件与凹部的前壁抵接并撑顶而形成的空间内来防止损伤。

Description

车辆用蓄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蓄电装置,其搭载于在车辆的车身后部形成的凹部内,该蓄电装置具备:蓄电池组;前部保持构件及后部保持构件,它们将所述蓄电池组从前后夹着而保持;以及高电压构件,其支承于所述前部保持构件的前表面。
背景技术
通过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了如下技术:在车身后部形成的电池收纳凹部的前下部形成有前高后低地倾斜的倾斜拐角面,并使收纳于电池收纳凹部内的电池的前下部与倾斜拐角面对置,由此使因后面碰撞的碰撞载荷而前进的电池上行至倾斜拐角面,来防止损伤。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89567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车身后部的行李室内搭载蓄电装置的情况下,若在蓄电装置的前表面设置接线台那样的高电压构件,则在后面碰撞的碰撞载荷向蓄电装置的前表面传递时,可能使高电压构件产生损伤而与车身的金属部分发生对地短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前述的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在车辆受到后面碰撞时防止高电压构件的损伤。
【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车辆用蓄电装置,其是搭载于在车辆的车身后部形成的凹部内的蓄电装置,其具备:蓄电池组;将所述蓄电池组从前后夹着而保持的前部保持构件及后部保持构件;以及支承在所述前部保持构件的前表面上的高电压构件,所述车辆用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蓄电装置具备设置在所述前部保持构件的前表面上且与所述凹部的后表面对置的压入构件,所述压入构件的前后方向尺寸比所述高电压构件的前后方向尺寸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车辆用蓄电装置,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蓄电装置具备对所述蓄电池组、所述高电压构件、所述前部保持构件及所述后部保持构件进行收纳的外壳,所述压入构件被分割成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后部压入构件及前部压入构件,所述后部压入构件配置在所述前部保持构件的前表面与所述外壳的前壁之间,所述前部压入构件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前壁与所述凹部的前壁之间。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车辆用蓄电装置,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压入构件的高度比所述后部压入构件的高度大。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的封装电池12对应于本发明的蓄电装置,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20对应于本发明的蓄电池组,实施方式的接线台24对应于本发明的高电压构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结构,搭载于在车辆的车身后部形成的凹部内的蓄电装置具备:蓄电池组;将蓄电池组从前后夹着而保持的前部保持构件及后部保持构件;支承在前部保持构件的前表面上的高电压构件。当前部保持构件被在后面碰撞的碰撞载荷的作用下前进的蓄电池组按压而进行前进时,支承在前部保持构件的前表面上的高电压构件可能被夹在前部保持构件的前表面与凹部的前壁之间而发生损伤,但是由于车辆用蓄电装置具备设置在保持构件的前表面上且与凹部的前壁对置的压入构件,并且压入构件的前后方向尺寸比高电压构件的前后方向尺寸大,因此能够使高电压构件位于通过压入构件与凹部的前壁抵接并撑顶而形成的空间内来防止损伤。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结构,车辆用蓄电装置具备对蓄电池组、高电压构件前部保持构件及后部保持构件进行收纳的外壳,压入构件被分割成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后部压入构件及前部压入构件,后部压入构件配置在前部保持构件的前表面与外壳的前壁之间,前部压入构件配置在外壳的前壁与凹部的前壁之间,因此即使前部压入构件在凹部的前壁上滑动而发生破损或脱落,通过夹在凹部的前壁与外壳之间的前部压入构件和固定于前部保持构件的后部压入构件撑顶而确保空间,从而也能够防止高电压构件的损伤。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结构,前部压入构件的高度比后部压入构件的高度大,因此即使前部压入构件的位置发生错动,也能够将后部压入构件的载荷经由前部压入构件向凹部的前壁传递,从而能够可靠地确保所述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封装电池的车身后部的立体图。
图2是封装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3方向向视图。
图4是图3的4-4线剖视图。
图5是图3的5-5线剖视图。
图6是图3的6-6线剖视图。
图7是图6的7-7线剖视图。
图8是图3的8-8线剖视图。
图9是传感器罩的立体图。
图10是支架的立体图。
图11是限动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卡止机构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1a 凹部
11b 前壁
12 封装电池(蓄电装置)
13 外壳
13c 前壁
15 前部保持构件
16 后部保持构件
20 电池模块(蓄电池组)
24 接线台(高电压构件)
56 压入构件
56a 后部压入构件
56b 前部压入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1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混合动力机动车的车身后部的行李室的底板11上形成有向下凹陷的凹部11a,在该凹部11a内搭载封装电池12。封装电池12具备:形成为上表面敞开的容器状的合成树脂制的外壳13;形成为板状而将外壳13的上表面开口部闭塞的金属制的罩14;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两端部固定在底板11的上表面上的金属制的前部保持构件15及后部保持构件16。外壳13及罩14固定于前部保持构件15及后部保持构件16,并通过前部保持构件15及后部保持构件16而悬吊支承在凹部11a内。
如图1及图2所示,前部保持构件15及后部保持构件16的车宽方向中间部分别成为板状的前壁15a及后壁16a,前壁15a与后壁16a的下端之间由底壁17一体连接,并且前壁15a与后壁16a的左端之间由左侧侧壁18连接,前壁15a与后壁16a的右端之间由右侧侧壁19连接。
在前部保持构件15与后部保持构件16之间支承有4个电池模块20…。电池模块20例如通过将由锂离子电池构成的12个电池单体21…层叠,并利用4个框架29…将在该层叠方向两端部层叠的一对端板22、22的四角彼此连接而构成。4个电池模块20…以使电池单体21…的层叠方向沿着前后方向整齐排列的状态在车宽方向上并列设置,一对端板22、22分别与前部保持构件15及后部保持构件16的前壁15a及后壁16a紧固连结。
在前部保持构件15及后部保持构件16的前壁15a及后壁16a之间,且在4个电池模块20…的左侧搭载有PCU(动力控制单元)23,该PCU23包含将电池模块20…的高压直流电流转换成三相交流的逆变器、将所述高压直流电流降压成低压电流的DC-DC转换器等。
在前部保持构件15的前表面上固定有接线台24,该接线台24经由未图示的线缆而将电池模块20…及PCU23连接。在接线台24设有对电池模块20…与PCU23之间的电连接进行切断的接触器或熔丝。而且,在电池模块20…的后方的后部保持构件16的后壁16a的后表面上设有对电池单体21…的电压进行测定的多个单体电压传感器25、25,且从后方将这些单体电压传感器25、25覆盖的由金属板构成的传感器罩26固定在后部保持构件16的后壁16a的后表面上。
在PCU23的后方的后部保持构件16的后壁16a的后表面上设有冷却风扇27。当驱动冷却风扇27时,经由与在外壳13的后壁13a上形成的冷却空气吸入口13b(参照图1)连接的未图示的吸气通道从车室内吸入冷却空气,且对电池模块20…及PCU23进行了冷却之后的排气通过冷却风扇27及排气通道28而向车外排出。
接下来,基于图3~图12,详细说明封装电池12的各部分的结构。
如图3、图5及图10所示,冷却风扇27由在后部保持构件16的后壁16a的左端固定的支架31支承。支架31是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形而成的构件,具备局部性地将冷却风扇27的周围包围的主体部31a、将主体部31a的前端折弯而构成且焊接于后壁16a的焊接部31b…、将主体部31a的后端折弯而构成且在前表面上焊接有焊接螺母32…的凸缘部31c…。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三角形截面的弯曲部31d…以局部性地将冷却风扇27的周围包围的方式形成在支架31的主体部31a上。
冷却风扇27具备相互结合的合成树脂制的前部壳体33及后部壳体34,且在其内部同轴地配置有金属制的风扇转子35和驱动风扇转子35的风扇电动机36。3个安装托架34a…从后部壳体34的外周向前方突出设置,通过将贯通这些安装托架34a…及支架31的凸缘部31c…的3根螺栓37…向焊接螺母32…螺合,从而将冷却风扇27固定于支架31。
在由支架31的焊接部31b…包围的后部保持构件16的后壁16a上形成有大致圆形的贯通孔16b,在贯通孔16b的前表面上固定有四方形状的通道支承构件38。合成树脂制的入口通道39从前部壳体33的中央向贯通孔16b的内部延伸,在入口通道39的前端设置的四方形状的凸缘部39a固定于通道支承构件38,其结果是,入口通道39的前端以与PCU23的后表面对置的方式开口。
根据图5可知,风扇转子35的直径a设定得比后部保持构件16的贯通孔16b的直径b小,且前部壳体33及后部壳体34的直径c设定得比贯通孔16b的直径b大。而且,从贯通孔16b的后端到PCU23的后端的前后方向距离d设定得比风扇转子35的前后方向厚度e大。而且,后部保持构件16的由冷却风扇27及PCU23夹着的部分相对于其他的部分向前方弯曲(参照图3)。
如图2~图4及图9所示,从后方将固定在后部保持构件16的后壁16a的后表面上的单体电压传感器25、25覆盖的传感器罩26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棱线26a…加强,且在其前表面上重合加强件40而被进一步加强。4个突出部41A、41B、41C、41D以朝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加强件40的前表面。植入设置在后部保持构件16的后壁16a上的5根双头螺栓42…将左侧的3个突出部41A、41B、41C的中心和右端的1个突出部41D的上下端贯通而与螺母43…螺合,由此,在后部保持构件16的后壁16a的后表面具有规定的空间来固定传感器罩26。
根据图3可知,突出部41A位于最左侧的电池模块20的左侧的框架29的后方,突出部41C位于从左侧起的第二个的电池模块20的右侧的框架29及从左侧起的第三个的电池模块20的左侧的框架29的后方,突出部41D位于最右侧的电池模块20的右侧的框架29的后方。
如图2、图3、图6、图7及图11所示,将外壳13的上表面开口部覆盖的罩14通过6根螺栓44…而以装拆自如的方式固定在前部保持构件15的上表面及后部保持构件16的上表面。在从前部保持构件15向前方伸出的罩14的右端形成有在车宽方向上细长的开口14a,该开口14a由通过2根螺栓45、45而装拆自如的盖14b覆盖。在面向开口14a的罩14的下表面固定有金属制的限动构件46。限动构件46具备左右一对底壁部46a、46b、将上述的底壁部46a、46b之间连接的侧壁部46c、在该侧壁部46c的左右两端形成的左右一对焊接部46d、46e,且限动构件46在焊接部46d、46e处焊接而固定于罩14的下表面。1根销46h朝上地植入设置于左侧的底壁部46a。
焊接部46d、46e设置在限动构件46的后端侧,在与焊接部46d、46e的前方连续的侧壁部46c上,形成有用于与罩14的下表面之间形成空间α的左右一对切口46f、46g。
在罩14的面向开口14a的下方的位置设置的服务插头(service plug)47包括:通过2根螺栓48、48而固定在前部保持构件15的前壁15a上的第一半体49;相对于第一半体49能够拆装的第二半体50。在第一半体49上设有向水平方向突出的卡止销51,在第二半体50上形成有能够与限动构件46的销46h嵌合的销孔50a。而且,在第二半体50上经由支承轴52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枢轴支承锁定杆53,且在该锁定杆53上形成有能够与第一半体49的卡止销51卡合的圆弧状的凸轮槽53a。
如图2、图3、图8及图12所示,沿着罩14的前端形成有3个贯通孔14c…,将这些贯通孔14c…卡止的卡止机构54一体地设置在外壳13的前端。卡止机构54具备:从外壳13的前端向前方伸出的凸缘部54a;经由形成为薄壁的能够弯曲的第一铰链部54b而与凸缘部54a的前端连接的第一连结部54c;经由形成为薄壁的能够弯曲的第二铰链部54d而与第一连结部54c的前端连接的第二连结部54e;以及在第二连结部54e的前端设置的3个卡止爪54f…。在凸缘部54a上形成有能够供3个卡止爪54f…卡合的3个卡止孔54g…。
因此,如图8所示,在外壳13的凸缘部54a的上表面经由密封构件55而载置有罩14的状态下,将第一、第二铰链部54b、54d折弯而使卡止爪54f…从上向下贯通了罩14的贯通孔14c…之后,使卡止爪54f…与凸缘部54a的卡止孔54g…卡合,由此能够将罩14的前部固定于外壳13。
如图2~图4所示,在封装电池12的前部设有左右一对压入构件56、56。各压入构件56由后部压入构件56a及前部压入构件56b构成,右侧的后部压入构件56a通过使前部保持构件15的前壁15a的一部分突出成长方体的块状而形成,左侧的后部压入构件56a通过使前部保持构件15的前壁15a的左端部以朝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曲而形成。而且,左右一对前部压入构件56b、56b通过使外壳13的前壁13c的一部分突出成长方体的块状而形成。
右侧的后部压入构件56a及前部压入构件56b以在前后方向上重合的方式配置,左侧的后部压入构件56a及前部压入构件56b以在前后方向上重合的方式配置。压入构件56的前后方向尺寸f、或后部压入构件56a的前后方向尺寸g设定得比接线台24的前后方向尺寸大(参照图4)。其结果是,在由前部保持构件15的前壁15a、外壳13的前壁13c、左右的后部压入构件56a、56a围成的空间内收纳接线台24。而且,左右的前部压入构件56b、56b的高度设定得比左右的后部压入构件56a、56a的高度大。
如图1~图3所示,从PCU23向前方延伸的三相交流线57从在外壳13的前壁13c上设置的孔眼58向外部引出之后,通过在底板11的凹部11a的前壁11b上形成的孔11c(参照图1)而与电动发电机连接。在设有孔眼58的外壳13的前壁13c与在底板11的凹部11a的前壁11b上形成的孔11c之间,通过使外壳13的前壁13c的一部分向后凹陷而形成空间β(参照图3)。而且,前部保持构件15也与外壳13的凹陷对应而使一部分向后凹陷。
通过该空间β,在因后面碰撞的碰撞载荷而使PCU23向前方移动时,能够防止三相交流线57夹在外壳13的前壁13c与底板11的凹部11a的前壁11b之间而发生损伤的情况。
接下来,说明具备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用。
为了将罩14从收纳电池模块20…、PCU23的外壳13取下,首先将2根螺栓48、48松缓而将盖14b从罩14的开口14a取下,将向开口14a露出的服务插头47的第二半体50的锁定杆53绕着支承轴52拉起而解除锁定,之后通过开口14a将第二半体50从第一半体49拔出而使它们进行分离(参照图6)。由此,服务插头47内的电触点成为非接触而电池模块20…被电切断,即使与外壳13的内部发生接触也成为安全的状态。从该状态开始将与前部保持构件15及后部保持构件16螺合的6根螺栓44…松缓,从而能够将罩14取下。
另外,在将服务插头47的第二半体50拔出之前,由于第二半体50的销孔50a从上方与限动构件46的销46h嵌合,因此即使要将罩14取下,与罩14一体的限动构件46也会与第二半体50发生干涉,能够防止不注意将罩14取下的情况。
为了将罩14安装,只要与前述相反即可,即,将罩14载放于外壳13上并通过螺栓44…将其固定于前部保持构件15及后部保持构件16之后,从罩14的开口14a插入服务插头47的第二半体50,在以使第二半体50的销孔50a与卡止销51嵌合的方式使第二半体50相对于第一半体49定位的状态下,将锁定杆53水平放倒。于是,锁定杆53的凸轮槽53a沿着第一半体49的卡止销51滑动,从而第二半体50被压入而结合于第一半体49,通过凸轮槽53a与卡止销51的卡合而将第二半体50卡止成不会脱落,且使电池模块20…与PCU23等电连接。
并且,最后,在通过螺栓48、48将盖14b固定之后,通过卡止机构54将罩14的前端固定于外壳13。即,使卡止机构54的第一、第二铰链部54b、54d弯曲而使第一、第二连结部54c、54e向罩14的上方摆动,从而使在第二连结部54e的前端设置的3个卡止爪54f···与凸缘部54a的3个卡止孔54g卡合。
此外,车辆在被从后方追尾时,碰撞载荷首先向在车身后部的行李室的底板11的凹部11a内收纳的封装电池12中的位于最后方的冷却风扇27输入。向冷却风扇27输入的碰撞载荷经由支架31而向后部保持构件16传递,但是由于支架31的强度设定得比后部保持构件16的强度低,因此支架31变形而吸收冲击,从而能防止后部保持构件16的变形。
虽然在外壳13的内部收纳的电池模块20…及PCU23经由接线台24而由线缆连接,但是后面碰撞的碰撞载荷从冷却风扇27向位于其前方的PCU23传递,若PCU23相对于电池模块20…向前方发生错位,则将PCU23和电池模块20…连接的线缆可能断线而发生接地。
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支架31容易变形而吸收冲击,因此碰撞载荷难以波及到后部保持构件16及其前方的PCU23,能够将PCU23的移动引起的线缆的断线防患于未然。而且,支架31的主体部31a在固定于后部保持构件16的焊接部31b…与固定于冷却风扇27的凸缘部31c…之间具备呈山形弯曲的脆弱的弯曲部31d…,因此在碰撞载荷的作用下,弯曲部31d…容易压曲而能够吸收冲击。此时,由于山形的弯曲部31d…的顶部朝向支架31的外侧,因此支架31向外侧变形而避免与冷却风扇27的干涉,从而其变形变得更加容易。
尤其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后部保持构件16的位于冷却风扇27的前方的部分相对于其他的部分向前方弯曲(参照图3),因此受到了后面碰撞的碰撞载荷的冷却风扇27与后部保持构件16不干涉而能够前进的距离增大,碰撞载荷更难以波及到后部保持构件16。
另外,在一边使支架31变形一边使冷却风扇27前进时,由于风扇转子35的直径a设定得比后部保持构件16的贯通孔16b的直径b小,且前部壳体33及后部壳体34的直径c设定得比贯通孔16b的直径b大(参照图5),因此冷却风扇27的脆弱的合成树脂制的前部壳体33及后部壳体34与贯通孔16b的周围发生干涉而破坏,比后部保持构件16的强度高的风扇转子35不与后部保持构件16干涉地嵌合于贯通孔16b的内部。通过上述尺寸关系,能够将贯通孔16b的直径抑制成最小限度来确保后部保持构件16的刚性,并能够可靠地使风扇转子35嵌合于后部保持构件16的贯通孔16b。
如以上那样,能防止风扇转子35按压后部保持构件16而使后部保持构件16发生变形的情况,位于风扇转子35的前方的PCU23不会被后部保持构件16按压而相对于电池模块20…发生错位,从而将线缆的断线防患于未然。而且,碰撞载荷大时,在风扇转子35嵌合于贯通孔16b的状态下后部保持构件16的整体前进,而PCU23及电池模块20…由后部保持构件16按压而一体地前进,因此它们的位置关系不会发生错动。
另外,从后部保持构件16的贯通孔16b的后端到PCU23的后端的前后方向距离d设定得比风扇转子35的前后方向厚度e大(参照图5),因此,即使因后面磁撞的碰撞载荷而前进了的风扇转子35完全嵌合于后部保持构件16的贯通孔16b的内部,在风扇转子35的前端与PCU23的后端之间也留有间隙,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PCU23向前方的移动。
另外,在后部保持构件16的后壁16a的后表面上设有被施加高电压的单体电压传感器25、25,因此,当因后面碰撞的碰撞载荷而单体电压传感器25、25发生破损时,存在发生接地的可能性。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后部保持构件16的后壁16a的后表面上固定传感器罩26,且在后部保持构件16与传感器罩26之间配置单体电压传感器25、25,因此将后面碰撞的碰撞载荷经由传感器罩26向后部保持构件16传递,由此在传感器罩26与后部保持构件16之间确保对单体电压传感器25、25进行保护的空间,能够防止单体电压传感器25、25的损伤。
4个电池模块20…在其四角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各4个框架29…,这些框架29…将后部保持构件16的前表面及前部保持构件15的后表面连接,且传感器罩26、后部保持构件16及框架29…的强度大致相同,因此,能够将输入到后部保持构件16的碰撞载荷经由框架29…向前部保持构件15传递而有效地使该碰撞载荷分散。
此时,传感器罩26由于具备固定在后部保持构件16的后表面上的突出部41A、41B、41C、41D,因此通过突出部41A、41B、41C、41D不仅能够确保对单体电压传感器25、25进行保护的空间,而且由于三个突出部41A、41C、41D与电池模块20…的框架29…在前后方向上整齐排列(参照图3),因此能够可靠地将碰撞载荷从突出部41A、41C、41D向框架29…传递。
当经由电池模块20…的框架29…而被传递了后面碰撞的碰撞载荷的前部保持构件15前进时,固定在罩14的下表面上的限动构件46的下部由前部保持构件15向前方按压(参照图7)。此时,若限动构件46的强度比罩14的强度高,则罩14的前部、即比通过螺栓44…固定在前部保持构件15的上表面上的位置靠前方的部分向上变形而抬起,在罩14与外壳13之间可能会产生间隙。若产生这样的间隙,则在作业者将手插入该间隙时,可能会与电池模块20…等高电压部分发生接触。
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限动构件46由前部保持构件15向前方按压时,由于限动构件46通过位于后方的焊接部46d、46e而固定在罩14的下表面,且在位于前方的切口46f、46g的上方具备空间,因此,限动构件46容易朝向前上方发生弯曲变形,由此能够防止罩14的前部向上抬起的情况。
另外,由于罩14的前部通过卡止机构54而固定于外壳13,因此通过该卡止机构54也能够防止罩14的前部的抬起。而且,即使万一罩14的前部抬起,由于卡止机构54在凸缘部54a与卡止爪54f…之间具备沿着外壳13的前端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第二连结部54c、54e(参照图8),因此该第一、第二连结部54c、54e也从前方将罩14与外壳13之间的间隙覆盖,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作业者将手向间隙插入的情况。
另外,卡止爪54f…经由第一铰链部54b、第一连结部54c、第二铰链部54d及第二连结部54e而与凸缘部54a连结,卡止爪54f…在从卡止孔54g…脱落时朝向前上方摆动,相对于此,通过螺栓44…而固定在前部保持构件15的上表面上的罩14的前部以该螺栓44…为支点而朝向后上方摆动。这样,卡止爪54f…的移动方向与罩14的前部的移动方向不同,由此,在罩14要向上方抬起时,卡止爪54f…难以从卡止孔54g…脱落,从而更可靠地防止罩14的前部的抬起。
另外,电池模块20…的总正端子30A及总负端子30B在前部保持构件15的前表面露出(参照图2),但是由于卡止机构54配置在总正端子30A的前方,因此通过卡止机构54进行遮挡,从而防止作业者的手指与总正端子30A发生接触。此外,由于卡止机构54与外壳13一体设置,因此即使在卡止爪54f…从卡止孔54g…脱落时,卡止机构54也不会从外壳13分离,能够将卡止机构54掉落或丢失的情况防患于未然。
另外,当前部保持构件15被在后面碰撞的碰撞载荷的作用下前进的电池模块20…的框架29…按压而进行前进时,支承在前部保持构件15的前壁15a的前表面上的接线台24可能被夹在前壁15a的前表面与底板11的凹部11a的前壁11b之间而发生损伤,但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前部保持构件15的前壁15a上设置与凹部11a的前壁11b对置的压入构件56,且将压入构件56的前后方向尺寸设定得比接线台24的前后方向尺寸大(参照图4),因此,能够使接线台24位于通过压入构件46与凹部11a的前壁11b抵接并撑顶而形成的空间内来防止损伤。
此时,若压入构件56未被分割成后部压入构件56a及前部压入构件56b这两部分,则在压入构件56的前端沿着倾斜的凹部11a的前壁11b向前上方滑动时,压入构件56的后端在与前部保持构件15连接的连接部处折弯,可能无法发挥其功能。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将压入构件56分割成后部压入构件56a及前部压入构件56b这两部分,因此即使万一前部压入构件56b与外壳13的前壁13c的连接发生脱落,由前壁11b和外壳13夹着的前部压入构件56b与固定于前部保持构件15的后部压入构件56a也能够撑顶来确保用于保护接线台24的空间,从而能够维持压入构件56的功能。
另外,前部压入构件56b的高度设定得比后部压入构件56a的高度大,因此即使万一前部压入构件56b与外壳13的前壁13c的连接发生脱落,也能够将后部压入构件56a的载荷经由前部压入构件56b向凹部11a的前壁11b传递,从而使压入构件56的功能可靠地发挥。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本发明的蓄电池并未限定为实施方式的锂离子电池。
另外,本发明的高电压构件并未限定为实施方式的接线台24。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电池模块20及PCU23经由接线台24而由线缆连接,但也可以由金属制的母线连接。

Claims (3)

1.一种车辆用蓄电装置,其是搭载于在车辆的车身后部形成的凹部(11a)内的蓄电装置(12),其具备:蓄电池组(20);将所述蓄电池组(20)从前后夹着而保持的前部保持构件(15)及后部保持构件(16);以及支承在所述前部保持构件(15)的前表面上的高电压构件(24),所述车辆用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蓄电装置具备设置在所述前部保持构件(15)的前表面上且与所述凹部(11a)的前壁(11b)对置的压入构件(56),所述压入构件(56)的前后方向尺寸比所述高电压构件(24)的前后方向尺寸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蓄电装置具备对所述蓄电池组(20)、所述高电压构件(24)、所述前部保持构件(15)及所述后部保持构件(16)进行收纳的外壳(13),所述压入构件(56)被分割成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后部压入构件(56a)及前部压入构件(56b),所述后部压入构件(56a)配置在所述前部保持构件(15)的前表面与所述外壳(13)的前壁(13c)之间,所述前部压入构件(56b)配置在所述外壳(13)的前壁(13c)与所述凹部(11a)的前壁(11b)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部压入构件(56b)的高度比所述后部压入构件(56a)的高度大。
CN201410152025.3A 2013-05-14 2014-04-15 车辆用蓄电装置 Active CN1041578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02339 2013-05-14
JP2013102339A JP6070991B2 (ja) 2013-05-14 2013-05-14 車両用蓄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57804A true CN104157804A (zh) 2014-11-19
CN104157804B CN104157804B (zh) 2016-09-07

Family

ID=51883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52025.3A Active CN104157804B (zh) 2013-05-14 2014-04-15 车辆用蓄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70991B2 (zh)
CN (1) CN104157804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09861A (zh) * 2015-12-22 2017-08-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结构
CN107097855A (zh) * 2016-01-12 2017-08-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固定结构
CN112208365A (zh) * 2019-07-11 2021-01-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
CN112572619A (zh) * 2019-09-27 2021-03-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CN113212136A (zh) * 2020-01-20 2021-08-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的搭载结构
CN113212136B (zh) * 2020-01-20 2024-04-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的搭载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63656B2 (ja) 2016-06-23 2018-07-25 株式会社Subaru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JP6382925B2 (ja) 2016-12-21 2018-08-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DE102020105427B3 (de) * 2020-03-02 2021-06-24 Audi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 mit einem elektrischen Energiespeicher
JP2022146315A (ja) * 2021-03-22 2022-10-05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6250A (zh) * 2004-10-08 2007-09-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池箱构造、电气箱的联锁构造以及电气箱构造
CN101584059A (zh) * 2007-09-28 2009-11-18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件
JP2010089567A (ja) * 2008-10-06 2010-04-22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におけるバッテリ支持構造
WO2013061386A1 (ja) * 2011-10-28 2013-05-02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騎乗型電動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78316B2 (ja) * 2007-06-04 2012-07-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載用電子ユニット
JP5091060B2 (ja) * 2007-11-21 2012-12-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源装置
JP4319239B2 (ja) * 2008-02-07 2009-08-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JP5186955B2 (ja) * 2008-03-10 2013-04-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JP5156057B2 (ja) * 2010-06-25 2013-03-06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ボックスの搭載構造
KR101273080B1 (ko) * 2011-07-21 2013-06-10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전기자동차의 배터리 장착구조
JP5642650B2 (ja) * 2011-10-18 2014-12-17 アイシン軽金属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車両搭載用構造体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6250A (zh) * 2004-10-08 2007-09-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池箱构造、电气箱的联锁构造以及电气箱构造
CN101584059A (zh) * 2007-09-28 2009-11-18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件
JP2010089567A (ja) * 2008-10-06 2010-04-22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におけるバッテリ支持構造
WO2013061386A1 (ja) * 2011-10-28 2013-05-02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騎乗型電動車両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09861A (zh) * 2015-12-22 2017-08-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结构
CN107009861B (zh) * 2015-12-22 2019-04-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结构
CN107097855A (zh) * 2016-01-12 2017-08-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固定结构
CN107097855B (zh) * 2016-01-12 2019-08-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固定结构
CN112208365A (zh) * 2019-07-11 2021-01-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
CN112208365B (zh) * 2019-07-11 2023-10-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
CN112572619A (zh) * 2019-09-27 2021-03-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CN112572619B (zh) * 2019-09-27 2022-10-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CN113212136A (zh) * 2020-01-20 2021-08-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的搭载结构
CN113212136B (zh) * 2020-01-20 2024-04-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的搭载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70991B2 (ja) 2017-02-01
JP2014221622A (ja) 2014-11-27
CN104157804B (zh) 2016-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57805A (zh) 车辆用蓄电装置
CN104157804A (zh) 车辆用蓄电装置
CN104149721A (zh) 车辆用蓄电装置
KR101087036B1 (ko) 전극단자 연결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어셈블리
US9515306B2 (en) Electric storage apparatus
CN104157803A (zh) 车辆用蓄电装置
US10358048B2 (en) Onboard battery for vehicle
US9997753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electric storage apparatus
US20090120703A1 (en) Structure for mounting power supply device in vehicle
EP3730328B1 (en) Vehicle comprising a battery device
US9893340B2 (en) Battery wiring module
JP5919919B2 (ja) 組電池
JP2021087224A (ja) 電力利用装置
JP5997468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
CN108713263B (zh) 包括用于防止电池组盖回弹的托盘止动器的电池组
JP2014221624A (ja) 車両用蓄電装置
JP2020145087A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パックアッセンブリ
JP2014222641A (ja) 車両用蓄電装置
WO2021079937A1 (ja) 蓄電装置
JP7264070B2 (ja) 蓄電装置の搭載構造
CN105489828B (zh) 动力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动力电池包
JP2021106088A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CN220897030U (zh) 一种智能bdu
EA043402B1 (ru) Корпус аккумуляторной батареи для электромобилей
JP2020179724A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