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08365B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08365B
CN112208365B CN202010656889.4A CN202010656889A CN112208365B CN 112208365 B CN112208365 B CN 112208365B CN 202010656889 A CN202010656889 A CN 202010656889A CN 112208365 B CN112208365 B CN 1122083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torage
bracket
reinforcing member
vehicle
surface reinfor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5688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08365A (zh
Inventor
后饭塚真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2083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083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083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083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supply of electrical power to vehicle subsystems or for
    • B60R16/03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supply of electrical power to vehicle subsystems or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al cells or batt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against vibrations, collision impact or swel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38Arrangement under the fl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90Vehicles comprising electric prime movers
    • B60Y2200/91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1Reducing damages in case of crash, e.g. by improving battery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00/00Special features of vehicle units
    • B60Y2400/11Electric energy storages
    • B60Y2400/112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Abstract

一种具备车辆主体、蓄电装置(4)及连结单元的车辆,蓄电装置(4)包括蓄电模块和蓄电壳体(9),蓄电壳体(9)包括壳体主体及多个底面加强部件,连结单元包括与第一底面加强部件(42)的第一端部(53)连结的第一托架(33)、与第二底面加强部件(45)的第二端部(58)连结的第二托架(45)及与第三底面加强部件(41)的第二端部(51)连结的第三托架(32),在第一底面加强部件(42)的第二端部(52)不设置连结单元。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许多情况下,为了延长EV行驶距离而将大型化的蓄电装置搭载于车辆的。由于将大型化的蓄电装置配置于车厢内,车厢内的空间变窄,因此正在研究将蓄电装置配置在车厢外。
例如,日本特开2013-12480号公报所记载的电池配置于车辆的底面。
该电池包括电池模块及将电池模块收容于内部的电池壳体。电池壳体包含托盘部件、以覆盖托盘部件的方式设置的罩部件、多个横梁部件及多个连结部件。
多个横梁部件固定于托盘部件的底面,各横梁部件在托盘部件的宽度方向上长条状地形成。各横梁部件的两端从托盘部件的底面在水平方向上突出,连结部件将各横梁部件的端部与车辆的侧构件连结固定。
发明内容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电池中,当障碍物从电池的一个侧面侧碰撞于电池壳体时,例如,对电池壳体的一个侧面及横梁部件的一端侧施加冲击力。横梁部件因被施加的冲击力而要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位移。由于横梁部件固定于电池壳体的底面,因此电池壳体与横梁部件的位移一起发生变形。具体而言,电池壳体的一个侧面以凹陷的方式变形,并且另一个侧面以向外方向膨胀的方式变形。
另一方面,在电池壳体的另一个侧面侧设置有将被施加了冲击力的横梁部件的另一端与侧构件连结的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固定于侧构件,因此连结部件的位置难以移动。结果,当电池壳体的另一个侧面侧以膨胀的方式变形时,电池壳体的另一个侧面与连结部件发生干涉,导致电池壳体发生变形而被压瘪。
这样,电池壳体的一个侧面以大幅地凹陷的方式变形,另一方面,电池壳体的另一个侧面侧的变形被设置于电池壳体的另一个侧面侧的连结部件抑制。因此,电池壳体的内容积变小,收容于电池壳体内的电池模块与电池壳体的内壁发生干涉,电池模块容易损伤。
本发明鉴于如上所述的课题完成,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在车辆主体的下部设置有蓄电装置的车辆中,即使从蓄电装置的外部对蓄电装置施加了冲击力,也抑制收容于收容壳体内的蓄电模块的损伤。
本发明的车辆具备车辆主体、设置于车辆主体的下部的蓄电装置及将蓄电装置与车辆主体连结的连结单元的车辆。上述蓄电装置包含:蓄电模块;及蓄电壳体,包括位于第一方向的一端的第一周面和位于所述第一周面的相反侧的第二周面,该第一方向是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中的一方,该蓄电壳体将所述蓄电模块收容于内部。
上述蓄电壳体包括收容蓄电模块的壳体主体及设置于壳体主体的底面的多个底面加强部件。所述多个底面加强部件各自包括位于第一周面侧的第一端部和位于第二周面侧的第二端部。上述连结单元仅设置于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中的一方。上述多个底面加强部件包括:第一底面加强部件;第二底面加强部件,相对于第一底面加强部件,在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该第二方向是车辆的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中的另一方;及第三底面加强部件,相对于第二底面加强部件设置于与第一底面加强部件相反侧。上述连结单元包括:第一托架,设置于第一周面侧并且与第一底面加强部件连结;第二托架,设置于第二周面侧并且与第二底面加强部件连结;及第三托架,设置于第二周面侧并且与第三底面加强部件连结。
在上述车辆中,碰撞物从第一周面侧朝向蓄电装置进入,碰撞物可能碰撞于第一托架。当碰撞物碰撞于第一托架时,冲击力通过第一托架及第一底面加强部件而被施加于壳体主体。
具体而言,冲击力在从第一周面侧朝向第二周面侧的方向上被施加。由此,第一周面中的位于第一托架的周围的部分以凹陷的方式变形,另一方面,在第二周面侧以朝向外侧膨胀的方式变形。
此时,在第一底面加强部件中,在第二端部不设置托架。因此,在第二周面以膨胀的方式变形时,第二周面与设置于第一底面加强部件的托架等不干涉,因此,允许第二周面以膨胀的方式变形。结果,抑制了壳体主体内的内容积的变小,从而抑制了收容于收容壳体内的蓄电模块与收容壳体的内壁等发生干涉。
另一方面,在第二周面侧设置有第二托架及第三托架,向壳体主体传递的冲击力的一部分通过第二托架及第三托架传达到车辆主体。因此,抑制了壳体主体的变形量的变大。并且,第二周面中的以膨胀的方式变形的部分位于第二托架及第三托架之间,抑制了第二周面过大地变形而第二周面发生损伤。
上述第一底面加强部件的第一端部以与第一周面相比向第一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
根据上述的车辆,在碰撞物从第一方向进入时,在碰撞物与壳体主体碰撞之前,碰撞物容易碰撞于第一端部,抑制了碰撞物直接地碰撞于壳体主体。
上述第一托架在第一方向上配置于与第一端部相比靠外侧处。
根据上述的车辆,在碰撞物碰撞于第一底面加强部件之前,碰撞物碰撞于第一托架,第一托架变形。因此,碰撞物的动能的至少一部分消耗于第一托架的变形,减小了由碰撞物对第一底面加强部件施加的冲击力。由此,减小从第一底面加强部件对蓄电壳体施加的冲击力,抑制蓄电壳体的变形。
上述第一底面加强部件以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此车辆中,假定由从第一方向进入的碰撞物对第一底面加强部件施加了冲击力。此时,会对第一底面加强部件在第一底面加强部件的延伸方向上施加冲击力,会对第一底面加强部件施加轴向载荷。因此,抑制了第一底面加强部件的变形。
形成上述第一托架的材料的刚性比形成第一底面加强部件的刚性的强度低。
根据上述的车辆,在碰撞物碰撞于第一底面加强部件之前且在第一托架因碰撞物而变形的过程中,第一托架由比较的小的外力而发生变形。
因此,能够将通过第一托架及第一底面加强部件传递到蓄电壳体的冲击力也抑制得比较小。由于减小对蓄电壳体施加的冲击力,因此能够将对收容于蓄电壳体内的蓄电模块施加的惯性力也抑制得小。由于将对蓄电模块施加的惯性力抑制得小,因此能够在第一托架变形的过程中抑制蓄电模块在蓄电壳体内位移而蓄电模块与蓄电壳体的内壁等发生干涉。
上述第一托架包含以从蓄电壳体的连结部分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立起部。根据该车辆,在碰撞物从车辆的侧方进入而碰撞于第一托架时,碰撞物容易与立起部接触。立起部以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因此立起部容易因来自碰撞物的外力而发生变形。结果,在第一托架变形的过程中,能够将对蓄电壳体施加的冲击力抑制得小,能够抑制蓄电模块与蓄电壳体的内壁发生干涉。
在上述蓄电装置中,蓄电装置还具备设置于第一周面侧和第二周面侧中的至少一方的周面加强部件,周面加强部件与第一底面加强部件及第二底面加强部件连结。
根据上述的车辆,即使由碰撞物对第一底面加强部件施加了冲击力,也通过周面加强部来抑制第一底面加强部件相对于第二底面加强部件相对地位移。第一底面加强部件固定于蓄电壳体的底面,因此通过抑制第一底面加强部件的位移,也抑制了蓄电壳体的变形。
上述第一方向是车辆的宽度方向,连结单元包括第四托架,该第四托架配置于第一周面侧,并且配置于与第一托架相比靠车辆的前方侧处,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第四托架的幅宽比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第一托架的宽度宽。
根据上述的车辆,在从车辆前后方向施加外力时的第四托架的刚性比从车辆的宽度方向施加外力时第一托架的刚性高。由于在蓄电壳体的前端侧连结有第四托架,因此即使对蓄电壳体的前端侧施加了外力,也能够抑制蓄电壳体的变形。
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方面及优点将由结合附图来理解的以下的本发明的详细说明而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示出搭载有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车辆1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车辆1的下表面的仰视图。
图3是示出蓄电装置4的底面的仰视图。
图4是示意地示出托架33、周面加强部件26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剖视立体图。
图5是示意地示出托架33、周面加强部件26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上端板77及固定部件78的俯视图。
图7是示意地示出托架34、周面加强部件26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示意地示出托架35、周面加强部件25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蓄电装置4被施加了冲击力时的蓄电装置4的仰视图。
图10是示出碰撞物110碰撞时的托架33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在上端板77向蓄电壳体21侧移动了的状态下,上端板77及其周围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参考例的蓄电装置4A的蓄电装置4A的仰视图。
图13是示出碰撞物110碰撞后的状态下的托架64B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4表示碰撞物110A的碰撞状态的其他例的仰视图。
图15是示出车辆1B的底面的仰视图。
图16是示出蓄电壳体201的仰视图。
图17是示出托架221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17,对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进行说明。在图1~图17中示出的结构中,对于相同或者实质上相同的结构,附以同一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实施方式所示的构成中,存在对于与发明内容所记载的结构对应的结构使用括号一并记载发明内容的结构的情况。
图1是示意地示出搭载有本实施方式1的蓄电装置的车辆1的侧视图。车辆1包括车辆主体2、驱动装置3、蓄电装置4及燃料罐5。车辆主体2包括形成车辆主体2的下部的底面部件6。在车辆主体2内形成有发动机舱10和车厢11。
驱动装置3收容于发动机舱10内。驱动装置3包括发动机12、旋转电机13。另外,车厢11是供驾驶员等搭乘者搭乘的空间。蓄电装置4及燃料罐5设置于底面部件6的下表面侧。
图2是示出车辆1的下表面的仰视图。底面部件6包括侧构件15、侧构件16、横向构件17、地板18及前框架19。
侧构件15及侧构件16彼此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各侧构件15、16以在车辆前后方向D上长条状地延伸的方式形成。
此外,在侧构件16形成有固定件7,固定件7以从侧构件16朝向车辆1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伸出的方式形成。
横向构件17以将侧构件15及侧构件16连接的方式形成,横向构件17以在宽度方向W上长条状地延伸的方式形成。
地板18配置于侧构件15、16及横向构件17的上表面侧,是板状的金属部件。此外,地板18是形成车厢11的底面的部件。
前框架19配置于侧构件15、16的前端部侧,并且前框架19与侧构件15、16连结。前框架19配置于发动机舱10的下方。此外,前框架19是用于支承驱动装置3的部件。
蓄电装置4及燃料罐5固定于地板18的下表面侧。此处,车辆1 具备蓄电装置4、连结单元22及周面加强部件25、26。蓄电装置4包括蓄电壳体21及蓄电模块20。
蓄电模块20包括多个蓄电池,蓄电池例如是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蓄电壳体21将蓄电模块20收容于内部。蓄电壳体21包括在车辆 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面23及侧面24。侧面24位于宽度方向W的一端侧,侧面23位于侧面24的相反侧。具体而言,侧面23是蓄电壳体21的左侧面,侧面24是蓄电壳体21的右侧面。
周面加强部件25以沿侧面23延伸的方式长条状地形成,周面加强部件26以沿侧面24长条状地延伸的方式形成。
连结单元22是用于将蓄电壳体21固定于底面部件6的部件。连结单元22包含多个托架30、31、32、33、34、35、36、37。托架30、 31、32、33、34、35、36、37例如由拉伸强度(Mpa)为440(Mpa) 左右的金属材料形成。
托架31、32、35、37在车辆前后方向D上,在蓄电壳体21的侧面23隔开间隔而设置,托架30、33、34、36在车辆前后方向D上,在蓄电壳体21的侧面24隔开间隔而设置。
此外,多个托架30~36设置为从蓄电装置4的前端部侧朝向后端部侧,以托架30、31、32、33、34、35、36的顺序依次排列配置。此外,托架37设置于与托架36在宽度方向W上对向的位置。
托架30将蓄电壳体21连结固定于地板18。托架33、34将蓄电壳体21连结固定于固定件7。托架36将蓄电壳体21固定于横向构件 17。托架31、32、35将蓄电壳体21连结固定于侧构件15。托架37将蓄电壳体21连结固定于横向构件17。
在此,托架(第一托架)33、34在车辆前后方向D上,配置于托架(第二托架)32及托架(第三托架)35之间。换言之,在侧面23 中的相对于托架33、34位于宽度方向W的部分不设置托架。
图3是示出蓄电装置4的底面的仰视图。蓄电壳体21包括壳体主体9及设置于壳体主体9的底面29的多个底面加强部件40、41、42、 43、44、45、46、47。底面加强部件40、41、42、43、44、45、46、 47例如由拉伸强度(Mpa)为1180(Mpa)左右的金属材料形成。因此,底面加强部件40、41、42、43、44、45、46、47由与托架30、31、 32、33、34、35、36、37相比难以变形的材料形成。
多个底面加强部件40~47从蓄电壳体21的前端部侧朝向后端部侧依次以底面加强部件40、41、42、43、44、45、46、47的顺序排列配置。各底面加强部件40、41、42、43、44、45、46、47由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而配置的螺栓等固定部件固定于蓄电壳体21的底面 29。
底面加强部件40、41在宽度方向W上以从蓄电壳体21的底面29 的中央朝向侧面23延伸的方式形成。底面加强部件40、41包括位于侧面23侧的端部50、51。并且,底面加强部件40、41以从侧面23在车辆1的宽度方向W上突出的方式形成,端部50、51从侧面23在车辆1的宽度方向W上突出。托架31、32分别与端部50、51连结。
底面加强部件42、43、44、45、46、47以在宽度方向W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底面加强部件42、43、44、45、46、47的侧面23侧的各端部52、54、56、58、60、62从侧面23在宽度方向W上突出。
底面加强部件42、43、44、45、46、47的侧面24侧的各端部53、55、57、59、61、63在从侧面24在宽度方向W上突出。
并且,托架(第一托架)33、34在侧面(第一侧面)24侧,将底面加强部件42、44的端部53、57及底面部件6的侧构件16连结。托架35将底面加强部件45的端部58与底面部件6的侧构件15连结。
同样地,托架36将端部63及横向构件17连结固定,托架37将端部62及横向构件17连结固定。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1的车辆1中,蓄电装置4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D(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的多个底面加强部件42、45、 41。底面加强部件(第二底面加强部件)45相对于底面加强部件(第一底面加强部件)42在车辆前后方向D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底面加强部件(第三底面加强部件)41相对于底面加强部件42配置于与底面加强部件45相反侧。在底面加强部件42的端部(第一端部)53连结有托架(第一托架)33。同样地,在底面加强部件45的端部58连结有托架35,在底面加强部件41的端部51连结有托架32。并且,仅在底面加强部件42的端部52、53中的一方的端部53连结有托架33,在端部52不设置连结单元22。
图4是示意地示出托架33、周面加强部件26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剖视立体图。
蓄电壳体21的壳体主体9包括上部壳体65及下部壳体66。上部壳体65及下部壳体66可以由铝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或者也可以由树脂等构成。
周面加强部件26包括底板70、侧壁71及多个加强板72。底板部 70及侧壁部71通过将板材折弯折成L字状来形成。底板部70以从壳体主体9的底面29向侧面24侧延伸出来的方式形成。并且,侧壁部71以与底板部70的外侧边连接并从底板部70的外侧边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
加强部72是由三角形的板材形成的部分,通过在侧壁部71及底板部70分别焊接三角形的板材来提高周面加强部件26的刚性。多个加强部72在车辆前后方向D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底面加强部件42的端部53配置于底板部70的上表面,端部53配置于多个加强部72之间。
托架33包括底板部75、立起部76及上端板77。托架33将平板状的板材弯折而形成。底板部75将板材的一端部弯折成L字状而形成,上端板77将板材的另一端向与底板部75相反侧弯折成L字状而形成。托架33以宽度方向为车辆前后方向D的方式配置。底板部75配置于底板部70的下表面,底板部75从底板部70的下表面向宽度方向W伸出。并且,立起部76以与底板部75的外侧边连接并从底板部75的外侧边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上端板77与立起部76的上端连接。并且,托架33以相对于端部53通过端部53的下表面侧和与端部53 的前端部相比在宽度方向W上靠外侧处的方式配置,托架33配置于与端部53相比在宽度方向W上靠外侧处。
图5是示意地示出托架33、周面加强部件26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立起部76以随着从底板部75的外侧边朝向上方而在宽度方向W上远离壳体主体9的方式倾斜。并且,在立起部76的上端部形成的上端板77由固定部件78固定于侧构件16。固定部件78包含螺栓78A及螺母78B。
图6是示出上端板77及固定部件78的俯视图。在上端板77形成有贯通孔69。贯通孔69以在宽度方向W上长条状地延伸的方式形成。
并且,在贯通孔69插入螺栓78A的轴部。此外,螺栓78A的轴部位于贯通孔69中的靠壳体主体9侧的端部。
因此,在对托架33施加了外力时,上端板77能够相对于固定部件78相对地向靠近壳体主体9的方向移动。
回到图5,托架33的底板部75、周面加强部件26的底板部70和底面加强部件42的端部53由固定部件79一体地固定。
上部壳体65包含顶板80、周壁81及凸缘部82。顶板80形成上部壳体65的上表面,周壁81以从顶板80的外周边缘部朝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凸缘部82以从周壁81的下端边沿水平方向延伸出来的方式形成,凸缘部82形成为环状。
下部壳体66包括底板83、周壁84及凸缘部85。底板83形成下部壳体66的底面。周壁84以从底板83的外周边缘部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凸缘部85以从周壁84的上边沿水平方向延伸出来的方式形成,凸缘部85形成为环状。
并且,凸缘部82及凸缘部85通过未图示的固定部件被相互固定,突出部86由凸缘部82及凸缘部85形成。另外,突出部86以环状地延伸的方式形成。
此外,底面加强部件42的端部53在宽度方向W上位于与突出部 86的前端部相比靠外侧处。此外,使用图4及图5对托架33的结构详细地进行了说明,托架34也以与托架33同样的方式构成。
图7是示意地示出托架34、周面加强部件26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托架34包括底板90、立起部91及上端板92。底板90以配置于周面加强部件26的底板部70的下表面并从底板部70向水平方向伸出的方式形成。立起部91以从底板90的外侧边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立起部91以随着朝向上方而在水平方向上远离壳体主体9的方式倾斜。
上端板92形成于立起部91的上端部,上端板92由固定部件94 连结固定于侧构件16。
底面加强部件44的端部57配置于周面加强部件26的底板部70 的上表面。底面加强部件44的端部57的前端部在水平方向上位于与突出部86的前端部相比靠外侧处。并且,托架34的底板90、周面加强部件26的底板部70、底面加强部件44的端部57由固定部件95一体地固定。此外,周面加强部件26固定于在图3中示出的各端部53、 55、57、59、61、63。
图8是示意地示出托架35、周面加强部件25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周面加强部件25与周面加强部件26同样地形成。周面加强部件25包含底板100、侧壁101、多个加强板。底板100、侧壁101在车辆前后方向D上长条状地形成,加强板在车辆前后方向D上隔开间隔形成多个。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图8中未图示加强板。
底面加强部件45的端部58配置于底板100的上表面,并且端部 58配置于互相相邻的加强板之间。
并且,底面加强部件45的端部56的前端部在水平方向上位于与突出部86的前端部相比靠外侧处。
托架35包含底板96、立起部97、上端板98。并且,底板96配置于周面加强部件25的底板100的下表面侧,立起部97与底板96的外侧边连接。立起部97也以随着从底板96的外侧边朝向上方而远离壳体主体9的方式倾斜。上端板98形成于立起部97的上端部,上端板98由固定部件103固定于侧构件16。并且,托架35的底板96、周面加强部件25的底板100、底面加强部件45的端部58由固定部件104 一体地固定。
在图3中,周面加强部件25固定于各端部52、54、56、58、60、 62。
这样,各底面加强部件42、43、44、45、46、47的侧面23侧的端部52、54、56、58、60、62由周面加强部件25连结,侧面24侧的端部53、55、57、59、61、63由周面加强部件26连结。并且,各底面加强部件42、43、44、45、46、47被固定于壳体主体9的底面29。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车辆1中,其他的车辆等障碍物可能从车辆 1的侧面侧碰撞,在此情况下,蓄电装置4被施加冲击力。
图9是蓄电装置4被施加冲击力时的蓄电装置4的仰视图。在该图9示出的例子中,示出了碰撞物110碰撞于蓄电模块20的侧面24 侧的状态。碰撞物110碰撞于托架33、34。
图10是示出碰撞物110碰撞时的托架33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
如图10所示,当碰撞物110碰撞于托架33的立起部76时,上端板77以靠近壳体主体9的方式移动。
图11是示出在上端板77向壳体主体9侧移动了的状态下,上端板77及其周围的结构的俯视图。如该图11所示,插入有螺栓78A的贯通孔69在宽度方向W上形成得长,从而允许上端板77以靠近壳体主体9的方式移动。并且,由于上端板77以接近壳体主体9的方式移动,因此螺栓78A相对地在贯通孔69内移动。
回到图10,上端板77因来自碰撞物110的外力而以靠近壳体主体9的方式移动,并且立起部76因由碰撞物110施加的外力而以将立起部76及底板部75的接合部分作为中心而旋转的方式发生变形。这样,通过托架33发生变形,碰撞物110以靠近壳体主体9的方式移动。
底面加强部件42的端部53的前端部在宽度方向W上位于与突出部86的前端部相比靠外侧处。因此,碰撞物110在使托架33变形之后且碰撞物110碰撞于壳体主体9碰撞之前,在将立起部76及侧壁部 71夹在中间的状态下,碰撞于底面加强部件42的端部53。并且,由碰撞物110对端部53在宽度方向W上施加冲击力。
由于底面加强部件42固定于壳体主体9的底面29,因此施加于底面加强部件42的冲击力也传递到壳体主体9。
在此,底面加强部件42在宽度方向W上长条状地形成,因此当在宽度方向W上对底面加强部件42施加冲击力时,会对底面加强部件 42施加轴向载荷,底面加强部件42几乎不会变形。另一方面,在托架 33中,若碰撞物110从宽度方向W碰撞于托架33,则对托架33从宽度方向W施加来自的外力,立起部76易于以立起部76及底板部75 的连接部分为中心旋转。这样,对于在宽度方向W上的载荷,托架33 与底面加强部件42相比容易变形。
另外,由于托架33由拉伸强度(Mpa)为440(Mpa)左右的金属材料形成,底面加强部件42由1180(Mpa)左右的金属材料形成,因此托架33与底面加强部件42相比容易变形。
这样,对于在宽度方向W上的载荷,托架33与底面加强部件42 相比容易变形,因此在碰撞物110使托架33变形的过程中,通过托架 33及底面加强部件42并传递到壳主体9的冲击力被抑制得比较小。
因此,能够在碰撞物110使托架33变形的过程中,将在配置于壳体主体9内的蓄电模块20产生的惯性力抑制得小,能够抑制蓄电模块 20在壳体主体9内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如下情况:蓄电模块20能够在壳体主体9内与壳体主体9的内壁面发生干涉,从而蓄电模块20发生损伤。
进一步地,在碰撞物110将侧壁部71及立起部76夹在中间的状态下碰撞于端部53之前,碰撞物110的动能以使托架33变形的能量而被消耗,因此碰撞物110施加于端部53的冲击力减小。
若施加于端部53的冲击力减小,则通过底面加强部件42传递到壳体主体9的冲击力也被抑制得小。由此,即使在碰撞物110对端部 53施加了冲击力时,也能够将在蓄电模块20产生的惯性力抑制得小,从而能够抑制蓄电模块20与壳体主体9的内壁等发生干涉。
在图9中对因由碰撞物110施加的冲击力而托架33等发生变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托架34也与托架33同样地变形。并且,对底面加强部件44的端部57也施加冲击力。在此,在从碰撞物110向壳体主体9传递冲击力之前,碰撞物110的动能消耗于托架34的变形,缓和了施加于壳体主体9的冲击力。
由于施加了冲击力的底面加强部件42、44固定于壳体主体9的底面,因此底面加强部件42、44因冲击力而位移,从而壳体主体9发生变形。由此,壳体主体9的侧面24以朝向侧面23凹陷的方式变形,并且侧面23以朝向外侧膨胀的方式变形。特别是侧面23中的位于底面加强部件42与底面加强部件44之间的部分朝向外侧大幅地变形。
图12是示出参考例的蓄电装置4A的蓄电装置4A的仰视图。该蓄电装置4A具备从蓄电装置4的结构去除周面加强部件25、26后的结构,以及托架64A、64B、64C、64D、64E、64F、64G。托架64A、 64B、64C、64D、64E、64F、64G与端部52、54、56、60、55、59、 61连结。
因此,在蓄电装置4A中,在底面加强部件42、43、44、45、46、 47的端部52、54、56、58、60、62连结有托架64A、64B、64C、35、 64D、37,在端部53、55、57、59、61、63连结有托架33、64E、托架34、64F、64G、36。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蓄电装置4A中,假设碰撞物110从侧面24 侧碰撞。在此情况下,碰撞物110也碰撞于托架33、64E、34,进而碰撞物110对底面加强部件42、43、44的端部53、55、57施加冲击力。
由此,侧面23中的位于底面加强部件42与底面加强部件44之间的部分以大幅地膨胀的方式变形。
此处,在蓄电装置4A中,由于托架64A、64B、64C与端部52、 54、56连结,因此即使侧面23以如上所述那样膨胀方式变形也会阻碍侧面23的变形。
图13是示出碰撞物110碰撞了的状态下的托架64B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蓄电装置4A设置有托架64B,因此当壳体主体9的侧面 23以膨胀的方式变形时,底面加强部件43及壳体主体9与托架64B 发生干涉,底面加强部件43及壳体主体9发生变形。
因此,当碰撞物110从侧面24侧碰撞时,阻碍了侧面23以膨胀的方式变形。
在图13中,对托架64B及其周围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在托架 64A、64C中也同样地,由于托架64A、64C而阻碍了壳体主体9的侧面23以膨胀的方式变形。
结果,碰撞物110碰撞于侧面24而侧面24以凹陷的方式变形,另一方面,由于侧面23难以以膨胀的方式变形,因此壳体主体9内的内容积变小。结果,收容于壳体主体9内的蓄电模块20与壳体主体9 的内壁干涉,蓄电模块20可能损伤。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4中,在碰撞物110碰撞于侧面24时,由于允许侧面23发生变形,因此能够抑制收容于壳体主体9内的蓄电模块20损伤。
在侧面23侧设置有托架31、32、35、37,从碰撞物110对壳体主体9施加的冲击力的一部分通过底面加强部件40、41、45、47及托架31、32、35、37传达到侧构件15、横向构件17。因此,抑制了因来自碰撞物110的冲击力而壳体主体9大幅地变形,抑制了壳体主体9 损伤。
此处,端部52、56位于设置有托架33、34的端部53、57的相反侧,端部52、56位于托架32及托架35之间。
并且,在因来自碰撞物110的冲击力而侧面23中的位于端部52 到端部56之间及其周围的部分以朝向外侧膨胀的方式变形时,施加于壳体主体9的冲击力的一部分通过托架32、35传递至侧构件15。结果,能够抑制侧面23中的位于端部52到端部56之间及其周围的部分大幅地变形,能够抑制侧面23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4中,各底面加强部件42、43、44、45、 46、47通过周面加强部件26及周面加强部件25被连结。因此,如图 9所示,即使因来自碰撞物110的冲击力而底面加强部件42、43、44 将在宽度方向W上位移,周面加强部件26、25也能够抑制各底面加强部件42、43、44的位移。
因此,即使由碰撞物110对底面加强部件42、43、44施加了冲击力,底面加强部件42、43、44的位移量也被抑制得小,从而壳体主体 9的变形量也被抑制得小。
由此,抑制了壳体主体9的侧面24以大幅地凹陷的方式变形或侧面23以大幅地膨胀的方式变形。这样,由于抑制了壳体主体9的变形,因此能够抑制收容于壳体主体9内的蓄电模块20与壳体主体9的内壁面发生干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周面加强部件25及周面加强部件26的双方,但也可以设置周面加强部件25及周面加强部件 26中的一方。
在图3中,托架(第四托架)30设置于与托架(第一托架)33、 34相比靠蓄电装置4的前端侧处。托架30与其他的托架33、34等同样地将板材弯曲而形成,托架30以托架30的宽度方向朝向车辆1的宽度方向W的方式配置。此外,托架33、34等以托架33、34等的宽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D的方式配置。并且,托架30的宽度W1比托架33的宽度W2及托架34的宽度W3宽。
因此,在从车辆前后方向D施加了外力时的托架34的刚性比在从宽度方向W施加了外力时的托架33、34的刚性高,从而在前端部侧提高了蓄电壳体21的刚性。例如,假定在车辆1行驶中,置于地面的障碍物与蓄电装置4接触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托架30提高前端部侧的蓄电壳体21的刚性,能够抑制蓄电壳体21的前端部严重损伤。
底面加强部件42、43、44以在宽度方向W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因此,即使碰撞物110对底面加强部件42、43、44的端部53、55、57 从宽度方向W施加了冲击力,底面加强部件42、43、44也难以变形。因此,能够抑制碰撞物110到达侧面24,从而抑制了蓄电壳体21的侧面23损伤。
此外,在如图9示出的例子中,以碰撞物110碰撞于托架33及托架34这样的方面对碰撞于蓄电装置4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作为碰撞物110碰撞的情况,可以考虑各种情况。
图14是示出碰撞物的碰撞情况的其他例的仰视图。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碰撞物110A以碰撞于托架35的方式碰撞于蓄电装置4。
在此碰撞时,碰撞物110A使托架35变形。并且,对连结有托架 35的底面加强部件45施加冲击力。由此,底面加强部件45在宽度方向W上位移,并且固定有底面加强部件45的壳体主体9也变形。具体而言,在侧面23,位于托架35及端部58的附近的部分以凹陷的方式变形。并且,在侧面24侧,与托架35对向的部分及位于其周围的部分以膨胀的方式变形。
此处,在车辆前后方向D上,托架35位于托架34与托架36之间。并且,在底面加强部件45中,仅在端部58、59中的一方的端部58连结有托架35,在端部59不设置托架。这样,在侧面24中的与托架35 对向的部分不设置托架,从而允许侧面24以膨胀的方式变形。
因此,抑制了壳体主体9内的内容积变小,从而抑制了在壳体主体9内,蓄电模块20与壳体主体9的内壁发生干涉,从而蓄电模块20 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4中,设置于蓄电装置4的侧面23侧的托架31、32、35、37的数量与设置于侧面24侧的托架30、33、34、 36的数量相同。因此,抑制了在碰撞物110从侧面24侧碰撞时的壳体主体9的变形量与碰撞物110从侧面23侧碰撞时的壳体主体9的变形量产生差别。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底面部件6的下表面配置蓄电装置 4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作为蓄电装置4的搭载位置也可以采用各种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采用车辆宽度方向作为“第一方向”、采用车辆前后方向作为“第二方向”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第一方向”设为车辆前后方向,进一步地采用车宽度方向作为“第二方向”。
[实施方式2]
使用图15等,对实施方式2的车辆1B进行说明。图15是示出车辆1B的底面的仰视图,图16是示出蓄电壳体201的仰视图。车辆1B 具备底面部件6、蓄电装置4B、连结单元202、周面加强部件203、204。蓄电装置4B设置于底面部件6的后端侧,并且蓄电装置4B设置于底面部件6的下表面侧。
蓄电装置4B包含蓄电壳体201及未图示的蓄电模块,蓄电模块被收容于蓄电壳体201内。
蓄电壳体201包含壳体主体205、多个底面加强部件230~234。壳体主体205包含前表面210、后表面211、侧表面212、侧表面213 及下表面214。前表面210位于车辆前后方向D的前端,后表面211 相对于前面210位于相反侧。后表面213位于宽度方向W的一端,侧表面212位于宽度方向W的另一端。
连结单元202包含托架220、221、222、223、224、225。托架220、 221、222设置于前表面210侧。托架223、224、225设置于后表面211 侧。
托架220、221、222将蓄电壳体201连结固定于横向构件17。托架223将蓄电壳体201固定于侧构件15,托架225将蓄电壳体201固定于侧构件16。另外,托架224将蓄电壳体201固定于地板18。
周面加强部件203配置于前表面210侧,周面加强部件203以沿前表面210延伸的方式形成。周面加强部件204配置于后表面211侧,周面加强部件204以沿后表面211延伸的方式形成。
托架220、221在宽度方向W上,位于托架223及托架224之间。相同地,托架222在宽度方向W上,配置于托架224及托架225之间。
另外,托架224在宽度方向W上,位于托架221及托架222之间。
各底面加强部件230、231、232、233、234、235在车辆前后方向 D上长条状地形成。并且,各底面加强部件230、231、232、233、234、 235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各底面加强部件230、231、232、 233、234、235由未图示的螺栓等固定于蓄电壳体201。
各底面加强部件230、231、232、233、234、235包含位于后表面 211侧的端部240、242、244、246、248、250和位于前表面210侧的端部241、243、245、247、249、251。并且,端部241、243、245、 247、249、251位于与后表面211相比靠后方侧处,端部240、242、 244、246、248、250位于与前表面210相比靠前方处。
并且,托架220与端部243连结并且与底面加强部件230连结。托架221、222与端部245、249连结并且与底面加强部件230连结。同样地,托架223、224、225与端部244、248、252连结并且与底面加强部件231连结。
图17是表示托架221及其周围的构成的剖视图。蓄电装置4B的壳体主体205包含上部壳体65A及下部壳体66A。上部壳体65A包含顶板80A、周壁81A、凸缘部82A。下部壳体66A包含底板83A、周壁84A、凸缘部85A。并且,由凸缘部82A及凸缘部85A形成突出部 86A。
周面加强部件203包含底板部70A、侧壁部71A。端部245配置于底板部70A的上表面。
托架221包含底板部75A、立起部76A、上端板77A。底板部75A 配置于底板部70A的下表面侧。立起部76A以从底板部75A的外侧边向上方立起的方式形成。并且,上端板77A形成于立起部76A的上端。
并且,托架221的底板部75A、周面加强部件203的底板部70A、底面加强部件232的端部245由固定部件79A相互固定。
此外,对托架221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其他的托架220、222、 223、224、225也与托架221同样地构成。另外,周面加强部件204也与周面加强部件203同样地构成。
在如上述构成的车辆1B中,存在其他的车辆从车辆1B的后方侧碰撞等情况。
此时,在图16中,例如,碰撞物可能碰撞于托架221。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即使碰撞物110碰撞于托架221及端部245碰撞并对蓄电装置4B施加了冲击力,在车辆前后方向D上与托架221相反侧未设置托架。因此,在蓄电装置4B中也能够抑制在碰撞物的碰撞时蓄电模块20B损伤。另外,在托架221等也形成有立起部76A,能够取得与上述蓄电装置4的托架33同样的作用效果。
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应该认为本次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示例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发明内容所示,旨在包括与发明内容的范围均等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Claims (8)

1.一种车辆,具备:
车辆主体;
蓄电装置,设置于所述车辆主体的下部;及
连结单元,将所述蓄电装置连结到所述车辆主体,
其中,所述蓄电装置包括:
蓄电模块;及
蓄电壳体,包括位于第一方向的一端的第一周面和位于所述第一周面的相反侧的第二周面,该第一方向是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中的一方,该蓄电壳体将所述蓄电模块收容于内部,
所述蓄电壳体包括:
壳体主体,收容所述蓄电模块;及
多个底面加强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主体的底面,
所述多个底面加强部件各自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周面侧的第一端部和位于所述第二周面侧的第二端部,
所述多个底面加强部件包括:
第一底面加强部件;
第二底面加强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底面加强部件在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该第二方向是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中的另一方;及
第三底面加强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底面加强部件设置于与所述第二底面加强部件相反的一侧,
所述连结单元包括:
第一托架,与所述第一底面加强部件的第一端部连结;
第二托架,与所述第二底面加强部件的第二端部连结;及
第三托架,与所述第三底面加强部件的第二端部连结,
在所述第一底面加强部件的第二端部不设置所述连结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第一底面加强部件的第一端部以与所述第一周面相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突出的方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第一托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第一端部相比靠外侧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第一底面加强部件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形成所述第一托架的材料的刚性比形成所述第一底面加强部件的材料的刚性低。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第一托架包括以从与所述蓄电壳体的连结部分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立起部。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蓄电装置还具备设置于所述第一周面侧和所述第二周面侧中的至少一方的周面加强部件,
所述周面加强部件与所述第一底面加强部件及所述第二底面加强部件连结。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是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
所述连结单元包括第四托架,该第四托架配置于所述第一周面侧,并且配置于与所述第一托架相比靠所述车辆的前方侧处,
所述第四托架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第一托架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宽。
CN202010656889.4A 2019-07-11 2020-07-09 车辆 Active CN1122083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29212A JP7172889B2 (ja) 2019-07-11 2019-07-11 車両
JP2019-129212 2019-07-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08365A CN112208365A (zh) 2021-01-12
CN112208365B true CN112208365B (zh) 2023-10-03

Family

ID=74058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56889.4A Active CN112208365B (zh) 2019-07-11 2020-07-09 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51492B2 (zh)
JP (1) JP7172889B2 (zh)
KR (1) KR102384154B1 (zh)
CN (1) CN1122083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67798B1 (en) * 2019-12-27 2021-11-09 Zoox, Inc. Vehicle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and techniques
US11254274B1 (en) 2019-12-31 2022-02-22 Zoox, Inc. Vehicle impact energy management structures and techniques
CN113363658B (zh) * 2021-05-31 2023-01-06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蓄电池托盘安装结构及车辆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41088A1 (ja) * 2007-09-28 2009-04-02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JP2014208509A (ja) * 2013-04-16 2014-11-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移動体
CN104157804A (zh) * 2013-05-14 2014-11-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蓄电装置
CN107331807A (zh) * 2017-06-06 2017-11-07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壳体
CN206849900U (zh) * 2017-06-06 2018-01-05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壳体及其加强梁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30699B2 (ja) * 2006-11-27 2013-01-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および、燃料電池の車載方法
JP4386131B2 (ja) * 2007-12-05 2009-12-1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
MX2011008831A (es) * 2009-02-24 2011-09-21 Nissan Motor Estructura de montaje de bateria de vehiculo.
US8939246B2 (en) * 2010-11-10 2015-01-27 Honda Motor Co., Ltd. Automotive floor structure
JP5360041B2 (ja) * 2010-12-15 2013-12-04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ケース
JP5821966B2 (ja) * 2011-10-13 2015-1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の搭載構造
JP5811830B2 (ja) * 2011-12-22 2015-11-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池パック
DE102014108160A1 (de) * 2014-06-11 2015-12-17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Unterbodeneinhei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4110304A1 (de) * 2014-07-22 2016-01-28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Unterbodeneinhei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4110307A1 (de) * 2014-07-22 2016-01-28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Unterbodeneinhei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6794751B (zh) * 2014-08-22 2019-10-22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多个带的交通工具电池系统
JP6615196B2 (ja) * 2015-06-04 2019-12-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GB2555826B (en) * 2016-11-11 2019-11-20 Jaguar Land Rover Ltd Battery support arrangement
DE102016223229A1 (de) * 2016-11-23 2018-05-24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Batterieanordnung und Fahrzeug mit einer derartigen Batterieanordnung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41088A1 (ja) * 2007-09-28 2009-04-02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JP2014208509A (ja) * 2013-04-16 2014-11-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移動体
CN104157804A (zh) * 2013-05-14 2014-11-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蓄电装置
CN107331807A (zh) * 2017-06-06 2017-11-07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壳体
CN206849900U (zh) * 2017-06-06 2018-01-05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壳体及其加强梁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08365A (zh) 2021-01-12
JP2021014169A (ja) 2021-02-12
JP7172889B2 (ja) 2022-11-16
KR20210007902A (ko) 2021-01-20
US20210013470A1 (en) 2021-01-14
US11251492B2 (en) 2022-02-15
KR102384154B1 (ko) 2022-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08365B (zh) 车辆
EP3064389B1 (en) Battery unit mounting structure
US8833838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EP2670613B1 (en) Vehicle equipment mounting structure
US7568755B2 (en) Rear frame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11027782B2 (en) Vehicle front-part structure
US9365165B2 (en) Onboard equipment fixing structure
CN110901362B (zh) 车辆下部结构
US9908396B2 (en) Under body for electric vehicle
US11955650B2 (en) Battery-mounting structure
US20190233015A1 (en)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JP2020157987A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20230264561A1 (en)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US20230182820A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CN213413529U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组件
CN116061668A (zh) 电池模组的保护结构
US11807095B2 (en) Lower structure of vehicle having planar protector at inner side surface of battery unit
CN107571918B (zh) 电动汽车前舱结构及电动汽车
US11541943B2 (en) Electric vehicle having low-voltage component in rear portion of vehicle body
KR20220011474A (ko) 전기 및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배터리 케이스
JP2024031015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US20230347726A1 (en) Battery unit moun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20220144059A1 (en) Vehicle body having high voltage battery
US20230303177A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US20230264752A1 (en)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