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98425A - 一种碳二馏分选择加氢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碳二馏分选择加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98425A
CN104098425A CN201310114070.5A CN201310114070A CN104098425A CN 104098425 A CN104098425 A CN 104098425A CN 201310114070 A CN201310114070 A CN 201310114070A CN 104098425 A CN104098425 A CN 1040984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catalyzer
catalyst
aperture
rea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140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98425B (zh
Inventor
谭都平
梁琨
景喜林
钱颖
高源�
韩伟
梁玉龙
车春霞
常晓昕
李�赫
张峰
王书峰
胡晓丽
刘晓兰
林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11407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98425B/zh
Publication of CN1040984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984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984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984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50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 Y02P20/52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using catalysts, e.g. selective catalysts

Landscapes

  • Catalysts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二馏分后加氢的方法,将乙烯装置中来自脱甲烷塔塔顶流出物进入绝热床反应器进行选择加氢,以脱除其中的乙炔,其特征在于选择加氢催化剂载体为氧化铝或主要为氧化铝,并具有双峰孔分布结构,含双活性组份Pd和Ni,通过制备催化剂时抗结焦组分Ni以微乳液的形式进入至载体大孔中,抗结焦组分Ni主要分布在载体的大孔中,使得催化剂的表面的结焦程度大大降低,被加氢饱和的化合物会逐渐扩散出催化剂孔道,不会造成孔道的堵塞,催化剂的运行寿命会大幅度延长,可明显减少了绿油生成量和催化剂结焦,提高了装置运行的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碳二馏分选择加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选择加氢方法,特别是一种碳二馏分选择加氢除乙炔的方法。
背景技术
聚合级乙烯生产是石油化工业的龙头,聚合级乙烯及丙烯是下游聚合装置的最基本原料。其中乙炔的选择加氢对乙烯加工业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除了保证加氢反应器的出口乙炔含量达标外,还要保证催化剂的选择性优良,使乙烯尽可能少的生成乙烷,提高整个工艺过程的乙烯收率。另外,催化剂高的抗结焦性能可以延长催化剂使用寿命,对提高装置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裂解碳二馏分含有摩尔分数为0.5%~2.5%的乙炔,在生产聚乙烯时,乙烯中的少量乙炔会降低聚合催化剂的活性,并使聚合物的物理性能变差,所以必须将乙烯中的乙炔含量降到一定限度,才能作为合成高聚物的单体。因此乙炔分离和转化是乙烯装置流程中重要的过程之一。
乙烯装置中催化选择加氢包括前加氢和后加氢,乙炔前加氢和后加氢是指乙炔加氢反应器相对于脱甲烷塔位置而言,加氢反应器位于脱甲烷塔之前为前加氢,加氢反应器位于脱甲烷塔之后为后加氢。后加氢工艺的优点是加氢过程控制手段多,不易飞温,操作方便,但缺点是催化剂易结焦,催化剂的再生比较频繁。其原因是在加氢过程中,由于氢气的配入量少,容易发生乙炔的加氢二聚反应,生成1,3-丁二烯生成,并进一步生成分子量较宽的低聚物,俗称“绿油”。绿油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并进一步形成结焦,阻塞催化剂孔道,使催化剂活性及选择性下降,影响催化剂使用寿命。
目前碳二后加氢主要采用两段或三段反应器串联工艺,空速较低或炔含量低的装置,可以采用两段反应器串联。目前工业装置,主要以三段反应器串联工艺为主。
后加氢物料一般组成为:1.0~2.2%(v/v)的乙炔,65~85%的乙烯,其余为乙烷,氢气通过计量后配入。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但温升相对较低,根据空速大小,单反应器最大温升从30~60不等,所以基本采用绝热反应器。
对两段反应器,第一段反应器要求转化70%以上的乙炔,第二段反应器将剩余的乙炔转化至其含量小于5×10-6(V/V)。
对空速较高或乙炔含量较高的装置,一般采用三段反应器工艺,第一段转化50%左右,其余两段转化剩余的乙炔,三段反应器出口乙炔含量小于5×10-6(V/V)。
氢气的配入量与乙炔含量及采用工艺有关。对三段反应器工艺,一般第一段反应器氢气/乙炔为0.8~1.2,第二段反应器氢气/乙炔为1~1.5,第三段反应器氢气/乙炔为1.5~3。
对两段反应器工艺,一般第一段反应器氢气/乙炔为1~1.5,第二段反应器氢气/乙炔为2~4。
该反应机理如下:
主反应    C2H2+H2→C2H4    △H=-175.7kJ/mol    (1)
副反应
C2H4+H2→C2H6    △H=-138.1kJ/mol    (2)
C2H2+2H2→C2H6    (3)
2C2H2+H2→C4H6    (4)
C2H2+nC2H2+H2→C2n+2H2n+4    (5)
在碳二加氢反应中,生成的乙烯和原料中的乙烯容易发生加氢反应生成乙烷,造成反应选择性下降。而乙炔分子容易发生聚合反应生成丁二烯等不饱和烯烃,这些不饱和烃继续聚合形成稠环化合物或大分子聚合物,这些物质在催化剂表面和孔道中的存在使得催化剂发生结焦,大大降低了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从而影响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US5856262报道了以氢氧化钾(或钡、锶、铷等的氢氧化物)改性的氧化硅为载体,制备低酸性钯催化剂的方法,在空速3000h-1,入口温度35℃,入口乙炔摩尔分数0.71%,氢炔摩尔比1.43的条件下,出口乙炔摩尔分数小于1×10-7,乙烯选择性达56%。专利US4404124以氧化铝为载体,添加助催化剂银与钯作用,制备了性能优良的碳二加氢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减少乙烷生成量,抑制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乙炔进行部分加氢二聚反应,抑制1,3-丁二烯生成,减少绿油生成,提高乙烯选择性,减少含氧化合物生成量的特点,在乙烯工业中获得了广泛应用。CN200910092084.5发明了一种碳二馏分选择加氢方法,将顺序流程工艺中来自脱乙烷塔的碳二加氢物料,引入固定绝热床反应器进行选择加氢,反应器入口温度25~80℃,反应压力1.5~2.5MPa,单段反应器气体体积空速2000~12000h-1,氢/乙炔体积比为0.6~4∶1;催化剂是使用以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的形式引入Pd、Ag的方法获得的;反应器为一段或两段以上。CN201110086158.1发明了一种碳二馏分选择性加氢方法,用于加氢的固定床反应器位于脱甲烷塔之后,碳二物料经加压配氢后,进入绝热床反应器进行选择加氢,反应条件为:固定床反应器入口温度40~100℃,反应压力1.5~2.5MPa,气体体积空速2000~10000h-1。其特征在于:固定床反应器中装有Pd-Ag系催化剂,该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形成了有机高分子金属络合物。
但是在碳二加氢反应中,绿油的生成和催化剂的结焦是影响催化剂反应寿命的重要因素,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使用寿命构成了催化剂的总体性能,以上方法或对提高催化剂活性、选择性提出了较好的方法,却并没有解决催化剂容易结焦的问题,或者解决了催化剂易生成绿油和结焦的问题,却没有解决选择性的问题。具有大孔结构的载体虽然可以提高选择性,但是因聚合和链增长反应生成的较大分子容易积留在载体大孔中,造成催化剂结焦失活,影响催化剂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二馏分后加氢的方法,将乙烯装置中来自脱甲烷塔塔顶流出物进入绝热床反应器进行选择加氢,以脱除其中的乙炔,其特征在于绝热床反应器所用的选择加氢催化剂,其载体为氧化铝或主要为氧化铝,并具有双峰孔分布结构,含双活性组份Pd和Ni,抗结焦组分Ni主要分布在大孔中,以催化剂的质量为100%计,其中Pd含量为0.02~0.3%,Ni含量为0.2~1%;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20~50m2/g,孔体积为0.2~0.5ml/g;反应条件为:绝热床反应器入口温度35~100℃,反应压力1.5~2.5MPa,气体体积空速2000~8000h-1
本发明发现采用孔径单一分布的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过程中,受到内扩散的影响,催化剂的选择性较差。具有双峰孔分布的载体,在保证催化剂高活性的同时,大孔的存在可以减少内扩散的影响,减少反应物在催化剂上的停留时间,提高催化剂选择性。然而在碳二加氢反应中,大孔的存在也会使反应过程中的不饱和大分子聚合物残留在孔中,形成结焦,堵塞孔道,影响催化剂使用寿命。本发明还发现通过制备催化剂时抗结焦组分Ni以微乳液的形式进入至载体大孔中,可使抗结焦组分Ni主要分布在大孔中,
本发明通过选择双峰孔分布和双活性组分的具有高抗结焦性和高选择性的Pd-Ni催化剂,该催化剂是指载体为Al2O3或主要为Al2O3,最好载体中氧化铝占80重量%以上。载体呈双峰孔分布,最好其中小孔的孔径为5~40nm,大孔的孔径为60~300nm,通过加入抗结焦组分Ni,且Ni以微乳液的形式浸渍在载体上,Ni大部分存在于大孔中,减少了对Pd的活性的影响,减少了绿油生成量和催化剂结焦,延长了催化剂使用寿命,提高了装置运行的经济效益。
本发明的原理是:在碳二加氢反应过程中,乙炔分子容易发生聚合反应生成丁二烯等不饱和烯烃,这些物质会逐渐在大孔聚集。在气相反应中,这些分子量较大的副产物,在催化剂孔道中的停留时间远比小分子物料如乙烯,乙烷等停留时间长,不饱和烃在孔道中继续聚合形成稠环化合物或大分子聚合物,使得催化剂发生结焦,大大降低了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从而影响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本发明采用双峰孔分布的载体,增加了载体中大孔的量,促进了物料在载体上的扩散,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同时在载体的大孔中引入了抗结焦组分Ni,Ni具有饱和加氢功能,在反应过程中,生产的结焦物前驱体如绿油等,会在抗结焦活性中心发生饱和加氢反应。由于双键饱和,因而不能再发生聚合反应或聚合反应速率大大降低,其链增长反应终止或延缓,不能形成巨大分子量稠环化合物。因此催化剂的表面的结焦程度会大大降低,被加氢饱和的化合物会逐渐扩散出催化剂孔道,不会造成孔道的堵塞,催化剂的运行寿命会大幅度延长。
同时本发明人发现,Ni不能大量存在于催化剂小孔中,因为Ni在小孔中的存在会影响活性组分Pd的活性的发挥。
本发明为后加氢工艺方法,入口原料中组成主要为碳二馏分,其中乙炔1.0~2.5(v/v)%,乙烷11.2~30.3(v/v)%,乙烯68.8~88.9(v/v)%。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制各反应器的氢炔比,使用通常的氢炔比(V/V)即可,一般为0.8~4。对三段反应器工艺,一般第一段反应器氢气/乙炔为0.8~1.2,第二段反应器氢气/乙炔为1~1.5,第三段反应器氢气/乙炔为1.5~3。对两段反应器工艺,一般第一段反应器氢气/乙炔为1~1.5,第二段反应器氢气/乙炔为2~4。
本发明中限定了使用的催化剂类型,该类催化剂抗结焦性和选择性与传统催化剂有较大区别。
催化剂推荐的制备方法是:先配制含有Ni的微乳液,控制微乳液粒径微乳液粒径大于载体小孔的孔径,最好在载体大孔范围内。以微乳液浸渍双峰孔分布载体,镍金属盐由于包含在较大尺寸的乳液中,由于空间阻力的原因,难于进入尺寸较小的载体孔道中,因此主要进入载体的大孔中。干燥焙烧后,再制备Pd的前驱体溶液,用负载了Ni的载体再次吸附Pd的前驱体溶液由于毛细管虹吸作用,大部分Pd进入到载体表面的小孔中。然后干燥焙烧得到所需催化剂。
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1)将Ni的前驱体盐溶于水中,调pH为0.5~2。加入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充分搅拌形成微乳液,并使微乳液粒径大于载体小孔的孔径,最好在载体大孔范围内。
(2)将载体加入到制好的微乳液中,充分吸收0.5~2小时后,滤除液体,再将剩余固体用去离子水洗至中性然后干燥、焙烧。干燥、焙烧温度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制,如可以在60~120℃下干燥1~4小时后焙烧2~8h,焙烧温度为300~600℃。
(3)将Pd的前驱体盐溶于水,调pH为1~3,再将载体加入Pd的盐溶液中,浸渍吸附0.5~2h后干燥、焙烧。干燥、焙烧温度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制,如可以在100~120℃下干燥1~4小时后,在380~550℃焙烧2~6h。
其中的表面活性剂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油相为C6~C8饱和烷烃或环烷烃;助表面活性剂为C4~C6醇类。
上述步骤(1)中的载体的Al2O3晶型最好为θ、α或其混合晶型。
上述步骤(1)中的载体可以是球形、圆柱形、三叶草形、四叶草形等。
上述步骤(1)、(3)中所述的Ni和Pd的前驱体盐为可溶性盐,可以是其硝酸盐、氯化盐或者其他可溶性盐,步骤(1)、(3)中所述的调节pH的酸,本发明并不特别加以限制,通常用于催化剂调节pH的酸均可,如可以是无机酸,特别与可溶性盐相应的无机酸。
上述步骤(1)、(3)中所述的Ni和Pd的质量比最好为10~100。
当载体的双峰孔分布结构中小孔的孔径为5~40nm,大孔的孔径为60~800nm时,配制的微乳液粒径大于40纳米。本发明推荐: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重量比最好为0.2~3,更优选是0.5~2,水相和油相的重量比最好为1~4,更优选是1.5~2,表面活性剂和油相的重量比最好为0.1~1,更优选是0.3~0.5。此时获得的微乳液粒径可大于60nm。
上述步骤(1)中的表面活性剂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优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更优选是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上述步骤(1)中的油相为C6-C8饱和烷烃或环烷烃,优选环己烷、正己烷。
上述步骤(1)中的助表面活性剂为C4-C6醇类,优选正丁醇、正戊醇。
此方法具有以下特性:在加氢反应开始时,由于钯的加氢活性高,而且主要分布在小孔中,因而乙炔的选择性加氢反应主要发生在小孔中。随着催化剂运行时间的延长,催化剂表面生成了一部分分子量较大的副产物,这些物质由于分子尺寸较大,较多的进入大孔中,而且停留时间较长,会在镍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双键的加氢反应,而生成饱和烃或不含孤立双键的芳香烃,不再生成分子量更大的物质。
本发明人发现,采用该催化剂的碳二后加氢方法,反应初始活性与不含镍的单峰孔分布催化剂没有区别,但选择性较单峰孔分布催化剂明显提高,催化剂上的结焦量较不含Ni催化剂大幅下降,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大幅度延长。
附图说明
图1为碳二后加氢工艺流程图。
图中:1—油洗塔;2—水洗塔;3—碱洗塔;4—干燥器;5—脱甲烷塔;6—前脱乙烷塔;7—碳二加氢反应器;8—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用到以下表征方法:动态光散射粒径分析仪,在M286572动态光散射分析仪上分析Ni的微乳液粒径分布;全自动压汞仪,在美国麦克公司9510型压汞仪上分析载体的孔体积、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在AA240FS原子吸收光谱仪上,测定催化剂中Pd和Ni的含量。
实施例1
采用市售双峰孔分布圆柱形氧化铝载体,直径4mm,长度4mm。经过1200℃焙烧4h后,孔径双峰峰值分别在40nm和100nm,孔体积为0.6ml/g,比表面积为30m2/g。
采用后加氢工艺,原料组成如表1所示。
表1加氢原料组成
加氢原料 C2H4 C2H2 C2H6
含量(mol%) 75.5 1.5 23
工艺条件:使用两段绝热床反应器。
物料空速:2000h-1,操作压力:1.5MPa,催化剂装填量:300ml。一段反应器入口温度50℃,一段反应器入口H2/C2H2=1:1(V/V);二段反应器入口温度65℃,H2/C2H2=2:1(V/V),结果见表5。
实施例2
采用市售双峰孔分布球形氧化铝载体,直径为4mm。经过1120℃焙烧4h后,孔径双峰峰值分别在20nm和150nm,孔体积为0.4ml/g,比表面积为40m2/g。
采用后加氢工艺,其工艺流程图如附图1所示,原料组成如表2所示:
表2加氢原料组成
加氢原料 C2H4 C2H2 C2H6
含量(mol%) 80 1.5 18.5
工艺条件:两段绝热床反应器串联反应,即一段反应器出口物料进入二段反应器。每段反应器均有独立的配气系统。
物料气体空速:5000h-1,操作压力:1.9MPa,各反应器催化剂装填量:300ml。一段反应器入口温度45℃,H2/C2H2=3:1(V/V);二段反应器入口温度60℃,H2/C2H2=2:1(V/V),经500小时的考核后结果见表6。
实施例3
采用市售双峰孔分布四叶草形氧化铝载体,直径5.5mm,长度4mm。经过1150℃焙烧4h后,孔径双峰峰值分别为在30nm和200nm,孔体积为0.3ml/g,比表面积为20m2/g。
采用后加氢工艺,反应原料组成如表4所示为:
表3加氢原料组成
加氢原料 C2H4 C2H2 C2H6
含量(mol%) 80 2.5 17.5
反应条件:三段绝热床反应器串联工艺,即一段反应器出口物料进入二段反应器,二段反应器出口物料进入三段反应器,每段反应器均有独立的配气系统。
物料空速:80000h-1,操作压力:2.5MPa,催化剂装填量:300ml。一段反应器入口温度38℃,H2/C2H2=1:1(V/V);二段反应器入口温度50℃,H2/C2H2=2:1(V/V);三段反应器入口温度70℃,H2/C2H2=3:1(V/V)经500小时的考核后结果见表7。
实施例1~3催化剂制备具体参数
调节Ni的前驱体水溶液的pH值,在20℃配制Ni的微乳液,将已经烧好的载体100g放入到配制好的微乳液中浸渍,浸渍完成后将滤出的固体干燥,焙烧,再配制Pd的水溶液,调节其pH为2.0,并将焙烧过的含有Ni的载体加入Pd水溶液中进行浸渍,浸渍完成后干燥、焙烧,得到所需催化剂。具体参数见表4。
表4实施例1~3催化剂制备具体参数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实施例1~3中的Pd含量和镍含量,实施例1中,Pd的含量为0.03%,镍含量为0.079%;实施例2中Pd含量为0.038%,镍含量为0.35%;实施例3中Pd含量为0.045%,镍含量为1.0%。实施例1~3制备的催化剂在使用前放置于固定床反应器装置中,用摩尔比为N2:H2=1:1的混合气体,在400℃温度,还原处理12h。
对比例1
采用市售直径4mm,长度为4mm圆柱形单一孔径分布的氧化铝载体,经过1100℃焙烧4h后,孔容为0.60ml/g,孔径为40nm,比表面积为30m2/g。
除使用载体为单一孔径分布外,其余制备条件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制得的Ni的微乳液粒径为85nm,制得的催化剂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Pd的含量为0.03%,镍的含量为0.01%,与实施例1相比,Pd含量没有变化而Ni含量大大减少,这说明单一孔分布的载体对Pd的吸附与双峰孔分布载体相同,而对于以微乳液形式引入的镍的吸附并不理想,也说明大粒径的微乳液并不能进入载体的小孔中,从而影响了Ni负载。
采用后加氢工艺,原料组成、工艺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工艺条件:使用两段绝热床反应器。
物料空速:2000h-1,操作压力:1.5MPa,催化剂装填量:300ml。一段反应器入口温度50℃,一段反应器入口H2/C2H2=1:1(V/V);二段反应器入口温度65℃,二段反应器入口H2/C2H2=2:1(V/V)。
使用前放置于固定床反应装置中,用摩尔比为N2:H2=1:1的混合气体,在400℃温度,还原处理12h。
500小时后实施例1与对比例1对比考核结果见表5。
表5500小时的考核后反应结果
由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实施例1与对比例1中的催化剂除了采用不同的载体外,其余制备方法均相同。但对比例1中由于缺少大孔的存在,抗结焦组分Ni为负载上去。在入口温度,空速和反应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实施例1和对比催化剂1相比,初始转化率相同,而对比剂的选择性较本发明催化剂1低,说明单一孔径分布的载体对催化剂选择性是不利的,500h后对比例1的结焦量远远大于本发明催化剂1,而对比例1的活性和选择性下降相对本发明催化剂1严重,这说明结焦影响了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而Ni在大孔中的加入可以减少催化剂的结焦,延缓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下降,从而延长催化剂使用寿命。
对比例2:
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载体,只负载Pd而不负载Ni,Pd的负载条件与实施例2完全相同。
制得的催化剂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Pd含量,Pd的含量为0.038%。使用前放置于固定床反应装置中,用摩尔比为N2:H2=1:1的混合气体,在250℃温度,还原处理12h。
采用后加氢工艺,其工艺流程图如附图1所示,原料组成、工艺条件与实施例2相同。
工艺条件:两段绝热床反应器串联反应,即一段反应器出口物料进入二段反应器。每段反应器均有独立的配气系统。
物料气体空速:5000h-1,操作压力:1.9MPa,各反应器催化剂装填量:300ml。一段反应器入口温度40℃,H2/C2H2=3:1(V/V);二段反应器入口温度50℃,H2/C2H2=2:1(V/V)。
500小时后实施例2与对比例2对比考核结果见表6。
表6500小时的考核后反应结果
实施例2和对比例2中的催化剂采用相同的载体,但对比例2中未加入抗结焦组分Ni。由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在入口温度、空速和反应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在5000h-1空速条件下,对比剂2与实施例2的初始活性和选择性相同,但500小时后对比剂2上的结焦量明显多于实施例2,而活性和选择性也有所下降,这说明Ni的加入对提高催化剂抗结焦性能有很好的作用。
对比例3
采用与实施例3相同的载体,将Pd和Ni同时以溶液的形式负载在载体上。
称取0.109g硝酸钯和5.66g硝酸镍,用硝酸溶解后配制100ml溶液,调节其pH为2.0,将上述载体加入该溶液中,吸附2小时后,倾出残液,于120干燥3小时后,于500焙烧5小时。
制得的催化剂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Pd的含量为0.045%,镍的含量为1.0%,用前放置于固定床反应装置中,用摩尔比为N2:H2=1:1的混合气体,在400℃温度,还原处理12h。
采用后加氢工艺,反应原料、工艺条件与实施例3相同:
反应条件:三段绝热床反应器串联工艺,即一段反应器出口物料进入二段反应器,二段反应器出口物料进入三段反应器,每段反应器均有独立的配气系统。
物料空速:8000h-1,操作压力:2.5MPa,催化剂装填量:300ml。一段反应器入口温度38℃,H2/C2H2=1:1(V/V);二段反应器入口温度50℃,H2/C2H2=2:1(V/V);三段反应器入口温度70℃,H2/C2H2=3:1(V/V)。
500小时后实施例3与对比例3对比考核结果见表7。
表7500小时的考核后反应结果
实施例3和对比例3催化剂采用相同的载体和相同活性组份,但对比例3未控制Ni的前驱体粒径,即未控制Ni的分布状态,以溶液形式将Ni引入载体上。由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在入口温度、空速和反应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对比例3的初始活性和选择性明显低于实施例3,这主要是因为Ni以溶液的方式引入后,大部分和Pd一起进入了催化剂的小孔中,影响了Pd的活性的发挥,而镍本身的加氢活性较使乙烯过度加氢生成乙烷,严重影响了乙烯的选择性。催化剂运行500h后,两者的活性和选择性都有所下降,而结焦量基本相同。但较对比例2和对比例1的结焦量少,说明Ni的加入对减少催化剂的结焦有良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了本发明的加氢方法,加氢反应的活性及选择性大大优于传统的加氢方法,长周期运行后催化剂结焦量明显减少,有利于保持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因此延长了催化剂运行周期。

Claims (14)

1.一种碳二馏分后加氢的方法,将乙烯装置中来自脱甲烷塔塔顶流出物进入绝热床反应器进行选择加氢,以脱除其中的乙炔,其特征在于选择加氢催化剂载体为氧化铝或主要为氧化铝,并具有双峰孔分布结构,含双活性组份Pd和Ni,抗结焦组分Ni主要分布在大孔中,以催化剂的质量为100%计,其中Pd含量为0.02~0.3%,Ni含量为0.2~1%;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20~50m2/g,孔体积为0.2~0.5ml/g;反应条件为:绝热床反应器入口温度35~100℃,反应压力1.5~2.5MPa,气体体积空速2000~8000h-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Ni主要分布在大孔中是通过先配制含有Ni的微乳液,控制微乳液粒径大于载体小孔的孔径,最好在载体大孔范围内,以微乳液浸渍双峰孔分布载体,干燥焙烧后,再制备Pd的前驱体溶液,用负载了Ni的载体再次吸附Pd溶液,干燥焙烧获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加氢催化剂至少通过以下步骤得到:
(1)将Ni的前驱体盐溶于水中,调pH为0.5~2;加入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充分搅拌形成微乳液;微乳液粒径大于载体小孔的孔径,最好在载体大孔范围内;
(2)将载体加入到制好的微乳液中,充分吸收0.5~2小时后,滤除液体,再将剩余固体用去离子水洗至中性,然后干燥、焙烧;
(3)将Pd的前驱体盐溶于水,调pH为1~3,再将载体加入Pd的盐溶液中,浸渍吸附0.5~2h后干燥、焙烧;
其中的表面活性剂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油相为C6~C8饱和烷烃或环烷烃;助表面活性剂为C4~C6醇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表面活性剂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优选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或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油相为环己烷或正己烷。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助表面活性剂为正丁醇或正戊醇。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载体中氧化铝占80重量%以上,优选氧化铝占85~95重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载体小孔的孔径为40nm以内,大孔的孔径为60~300nm。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Ni和Pd的前驱体盐为可溶性盐,优选是其硝酸盐、氯化盐。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重量比为0.2~3,水相和油相的重量比为1~4,表面活性剂和油相的重量比为0.1~1。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在60~120℃下干燥1~4小时后焙烧2~8h,焙烧温度为300~600℃。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在100~120℃下干燥1~4小时,在380~550℃焙烧2~6h。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载体中氧化铝晶型为θ、α或其混合晶型。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载体中氧化铝占80重量%以上。
CN201310114070.5A 2013-04-03 2013-04-03 一种碳二馏分选择加氢方法 Active CN1040984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14070.5A CN104098425B (zh) 2013-04-03 2013-04-03 一种碳二馏分选择加氢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14070.5A CN104098425B (zh) 2013-04-03 2013-04-03 一种碳二馏分选择加氢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98425A true CN104098425A (zh) 2014-10-15
CN104098425B CN104098425B (zh) 2016-08-10

Family

ID=51667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14070.5A Active CN104098425B (zh) 2013-04-03 2013-04-03 一种碳二馏分选择加氢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98425B (zh)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29406A (zh) * 2015-05-15 2015-08-12 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相反应制备乙烯的方法
CN106927992A (zh) * 2015-12-31 2017-07-0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氢除炔制取聚合级乙烯的方法
CN106928001A (zh) * 2015-12-31 2017-07-0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选择加氢制取聚合级乙烯的方法
CN111375450A (zh) * 2018-12-29 2020-07-0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氧化铝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675871A (zh) * 2019-10-17 2021-04-2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前脱乙烷前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12679301A (zh) * 2019-10-17 2021-04-2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炔烃选择加氢方法
CN112679306A (zh) * 2019-10-17 2021-04-2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粗氢为氢源的碳二后加氢工艺的选择加氢方法
CN112675870A (zh) * 2019-10-17 2021-04-2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炔烃选择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12675872A (zh) * 2019-10-17 2021-04-2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前脱乙烷前加氢催化剂
WO2021073640A1 (zh) * 2019-10-17 2021-04-2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炔烃选择加氢方法
CN112844405A (zh) * 2019-11-26 2021-05-2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轻烃裂解碳二馏分选择加氢的催化剂
CN112844408A (zh) * 2019-11-26 2021-05-2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前脱丙烷前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12934231A (zh) * 2019-11-26 2021-06-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前脱丙烷前加氢的催化剂
CN114075451A (zh) * 2020-08-13 2022-02-2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选择性加氢方法
CN114315498A (zh) * 2020-09-28 2022-04-1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富炔碳四馏分选择加氢方法
CN112844408B (zh) * 2019-11-26 2024-05-3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前脱丙烷前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1697A (zh) * 2004-07-27 2007-07-18 苏德-化学公司 用于原料气进料流的选择加氢催化剂
CN101121136A (zh) * 2006-08-11 2008-02-1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裂解汽油选择性加氢的催化剂
CN101704537A (zh) * 2009-11-09 2010-05-12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一种具有双峰孔分布的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CN102485847A (zh) * 2010-12-03 2012-06-0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石油蜡加氢精制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1697A (zh) * 2004-07-27 2007-07-18 苏德-化学公司 用于原料气进料流的选择加氢催化剂
CN101121136A (zh) * 2006-08-11 2008-02-1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裂解汽油选择性加氢的催化剂
CN101704537A (zh) * 2009-11-09 2010-05-12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一种具有双峰孔分布的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CN102485847A (zh) * 2010-12-03 2012-06-0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石油蜡加氢精制的方法

Cited B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29406A (zh) * 2015-05-15 2015-08-12 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相反应制备乙烯的方法
CN104829406B (zh) * 2015-05-15 2017-08-08 北京华福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多相反应制备乙烯的方法
CN106927992A (zh) * 2015-12-31 2017-07-0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氢除炔制取聚合级乙烯的方法
CN106928001A (zh) * 2015-12-31 2017-07-0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选择加氢制取聚合级乙烯的方法
CN106928001B (zh) * 2015-12-31 2019-09-0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选择加氢制取聚合级乙烯的方法
CN106927992B (zh) * 2015-12-31 2019-11-0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氢除炔制取聚合级乙烯的方法
CN111375450A (zh) * 2018-12-29 2020-07-0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氧化铝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21073640A1 (zh) * 2019-10-17 2021-04-2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炔烃选择加氢方法
CN112675870B (zh) * 2019-10-17 2022-10-0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炔烃选择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12679306A (zh) * 2019-10-17 2021-04-2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粗氢为氢源的碳二后加氢工艺的选择加氢方法
CN112675870A (zh) * 2019-10-17 2021-04-2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炔烃选择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12675872A (zh) * 2019-10-17 2021-04-2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前脱乙烷前加氢催化剂
CN112675871A (zh) * 2019-10-17 2021-04-2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前脱乙烷前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12675871B (zh) * 2019-10-17 2023-02-1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前脱乙烷前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12679301A (zh) * 2019-10-17 2021-04-2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炔烃选择加氢方法
CN112675872B (zh) * 2019-10-17 2022-07-0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前脱乙烷前加氢催化剂
CN112679301B (zh) * 2019-10-17 2022-07-0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炔烃选择加氢方法
CN112934231A (zh) * 2019-11-26 2021-06-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前脱丙烷前加氢的催化剂
CN112844408A (zh) * 2019-11-26 2021-05-2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前脱丙烷前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12844405A (zh) * 2019-11-26 2021-05-2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轻烃裂解碳二馏分选择加氢的催化剂
CN112844405B (zh) * 2019-11-26 2023-04-0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轻烃裂解碳二馏分选择加氢的催化剂
CN112934231B (zh) * 2019-11-26 2023-10-2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前脱丙烷前加氢的催化剂
CN112844408B (zh) * 2019-11-26 2024-05-3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前脱丙烷前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14075451A (zh) * 2020-08-13 2022-02-2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选择性加氢方法
CN114075451B (zh) * 2020-08-13 2024-02-0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选择性加氢方法
CN114315498A (zh) * 2020-09-28 2022-04-1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富炔碳四馏分选择加氢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98425B (zh) 2016-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98425A (zh) 一种碳二馏分选择加氢方法
CN104098426B (zh) 碳二馏分选择加氢的方法
CN104098427A (zh) 一种碳三馏分选择加氢方法
CN104096573B (zh) 一种高抗结焦选择加氢催化剂制备方法
US9783745B2 (en) Method for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using a catalyst containing copper and at least one metal selected from between nickel or cobalt
CN104096572B (zh) 一种提高了抗结焦性的选择加氢催化剂
CN106582706B (zh) 丁二烯选择加氢催化剂
CN101072637A (zh) 选择性加氢催化剂
CN105642324B (zh) 一种非贵金属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21073640A1 (zh) 一种碳二馏分炔烃选择加氢方法
Chen et al. Surface chemistry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amorphous NiB/Hβ catalyst for n-hexane isomerization
CN105254462B (zh) 一种甲醇制烯烃并联产汽油和芳烃的工艺
CN103418384B (zh) 镍基催化剂
JP5543062B2 (ja) 第viii族金属の分子種と相互作用するカチオンのオキシ(ヒドロキシド)粒子を含有する水溶液の含浸によって調製される触媒
CN101906014A (zh) 碳二馏分选择加氢方法
CN112570016B (zh) 抗氮芳烃型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其制法和应用
CN107970929A (zh) 一种炔烃和二烯烃液相选择加氢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应用
JP7097174B2 (ja) 水蒸気分解および/または接触分解からのc3炭化水素留分のための選択的水素化触媒
CN102060647B (zh) 一种碳二馏分选择加氢方法
CN112675871B (zh) 一种碳二馏分前脱乙烷前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7970927A (zh) 裂解气选择加氢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加氢方法
CN114181032A (zh) 一种碳八馏分选择加氢除苯乙炔的方法
CN112844405B (zh) 一种轻烃裂解碳二馏分选择加氢的催化剂
CN112939723B (zh) 一种碳三馏分选择加氢工艺的除炔方法
CN112675872B (zh) 一种碳二馏分前脱乙烷前加氢催化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