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28001B - 一种选择加氢制取聚合级乙烯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选择加氢制取聚合级乙烯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28001B
CN106928001B CN201511031711.6A CN201511031711A CN106928001B CN 106928001 B CN106928001 B CN 106928001B CN 201511031711 A CN201511031711 A CN 201511031711A CN 106928001 B CN106928001 B CN 1069280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alyst
ethylene
carrier
temperature
method describ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103171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28001A (zh
Inventor
苟尕莲
蔡小霞
车春霞
韩伟
张峰
景喜林
钱颖
梁玉龙
潘曦竹
何崇慧
王涛
谢培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103171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28001B/zh
Publication of CN1069280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280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280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280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7/00Purification; Separation; Use of additives
    • C07C7/148Purification; Separation; Use of additives by treatment giving rise to a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at least one compound
    • C07C7/163Purification; Separation; Use of additives by treatment giving rise to a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at least one compound by hydrogenation
    • C07C7/167Purification; Separation; Use of additives by treatment giving rise to a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at least one compound by hydrogenation for removal of compounds containing a triple carbon-to-carbon bon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3/00Catalysts comprising metals or metal oxides or hydroxid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B01J21/00
    • B01J23/002Mixed oxides other than spinels, e.g. perovski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3/00Catalysts comprising metals or metal oxides or hydroxid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B01J21/00
    • B01J23/70Catalysts comprising metals or metal oxides or hydroxid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B01J21/00 of the iron group metals or copper
    • B01J23/74Iron group metals
    • B01J23/745Ir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523/00Constitutive chemical elements of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523/00Catalysts comprising metals or metal oxides or hydroxid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7C2521/00
    • C07C2523/70Catalysts comprising metals or metal oxides or hydroxid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7C2521/00 of the iron group metals or copper
    • C07C2523/74Iron group metals
    • C07C2523/745Ir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50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 Y02P20/52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using catalysts, e.g. selective catalys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一种选择加氢制取聚合级乙烯的方法,使用Fe‑Cu加氢催化剂,将乙烯精馏塔塔顶的精乙烯物料进入绝热反应器进行选择加氢,以脱除其中的微量乙炔。原料组成主要为:乙烯≥99.99体积%,乙炔5~100ppm。反应条件:反应器入口温度25℃~50℃,压力1.5~2.5MPa,空速2000~10000h‑1。加氢催化剂载体为耐高温无机氧化物,活性组分至少含有Fe、Cu,以催化剂质量100%计,催化剂含Fe 1~8%,Cu 0.03~0.3%;催化剂的比表面为10~200m2/g,孔容为0.2~0.63ml/g。催化剂反应活性温和,操作弹性好,乙烯损失率低,甚至没有乙烯损失,绿油生成量远低于贵金属催化剂。

Description

一种选择加氢制取聚合级乙烯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氢制取聚合级乙烯的方法,特别是一种Fe-Cu催化剂将乙烯物料中所含微量乙炔加氢转化为乙烯的方法。
背景技术
聚合级乙烯生产是石油化工业的龙头,聚合级乙烯及丙烯是下游聚合装置的最基本原料。其中乙炔的选择加氢对乙烯加工业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除了保证加氢反应器的出口乙炔含量达标外,催化剂的选择性优良,可以使乙烯尽可能少的生成乙烷,对提高整个工艺过程的乙烯收率,提高装置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裂解碳二馏分含有摩尔分数为0.5%~2.5%的乙炔,在生产聚乙烯时,乙烯中的少量乙炔会降低聚合催化剂的活性,并使聚合物的物理性能变差,所以必须将乙烯中的乙炔含量降到一定限度,才能作为合成高聚物的单体。因此乙炔分离和转化是乙烯装置流程中重要的过程之一。
乙烯装置中催化选择加氢包括前加氢和后加氢,乙炔前加氢和后加氢是指乙炔加氢反应器相对于脱甲烷塔位置而言,加氢反应器位于脱甲烷塔之前为前加氢,加氢反应器位于脱甲烷塔之后为后加氢。目前的碳二馏分加氢除炔中,愈来愈多的采用碳二前加氢的工艺方法,该工艺方法的特点是加氢反应器在脱甲烷塔之前。前加氢又分为前脱丙烷和前脱乙烷两种工艺。前脱乙烷加氢工艺是加氢反应器位于脱乙烷塔之后,脱甲烷塔之前。前脱丙烷加氢工艺是加氢反应器位于脱丙烷塔之后,脱甲烷塔之前。流程的不同,带来两种加氢物料组成的差异。前脱乙烷加氢物料中含有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碳二馏分(乙炔、乙烯、乙烷);前脱丙烷加氢物料中含有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碳二馏分(乙炔、乙烯、乙烷)、碳三馏分(丙炔、丙二烯、丙烯、丙烷)。
乙烯装置中的物料经过碳二加氢反应器后,然后再经乙烯精馏,物料中仍然含有1~10ppm的乙炔,微量的CO,由于聚合级乙烯产品对原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这些杂质的存在会影响到乙烯聚合催化剂的性能,因此,需要通过选择加氢的方式,在乙烯聚合之前通过精乙烯物料中微量乙炔的选择加氢脱除乙炔,使其含量降低至1ppm以下。
目前乙烯装置中,精乙烯物料中微量乙炔的选择加氢主要采用单段反应器工艺。反应器入口物料组成:乙烯≥99.99%(Φ),乙炔1~10ppm,氢气采用配气的方式,H2/C2H2=2~20。反应压力1.5~2.5MPa,空速2000~10000h-1,入口温度25℃~60℃。
炔烃和二烯烃选择加氢催化剂是通过将贵金属如钯负载在多孔的无机材料载体上得到的(US4762956)。为了增加催化剂的选择性,减少由加氢时低聚反应产生的绿油所导致的催化剂失活,现有技术采用了在催化剂中添加例如第IB族元素为助催化组分的方法:Pd-Au(US4490481)、Pd-Ag(US4404124)、Pd-Cu(US3912789),或者加入碱金属或碱土金属(US5488024)等,所用的载体有氧化铝、二氧化硅(US5856262)、蜂窝荩青石(CN1176291)等等。
US5856262报道了以氢氧化钾(或钡、锶、铷等的氢氧化物)改性的氧化硅为载体,制备低酸性钯催化剂的方法,在空速3000h-1,入口温度35℃,入口乙炔摩尔分数0.71%,氢炔摩尔比1.43的条件下,出口乙炔摩尔分数小于0.1μL/L,乙烯选择性达56%。专利US4404124以氧化铝为载体,添加助催化剂银与钯作用,制备了性能优良的碳二加氢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减少乙烷生成量,抑制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乙炔进行部分加氢二聚反应,抑制1,3-丁二烯生成,减少绿油生成,提高乙烯选择性,减少含氧化合物生成量的特点,在乙烯工业中获得了广泛应用。然而,上述催化剂均是采用浸渍法制备的,受制备方法的限制,金属分散度仅为30%左右,催化剂性能也存在许多不足,仍然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
CN101745389A公开了一种用于乙炔选择加氢制乙烯的蛋壳型催化剂,属于石油(天然气)化工产品合成及新型催化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对乙炔选择加氢制乙烯具有优良催化性能的蛋壳型催化剂。其特征是以氧化铝(Al2O3)小球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活性组分钯呈蛋壳型分布的负载型催化剂,并采用Ag对蛋壳型Pd/Al2O3催化剂进行改性。Pd负载量为0.01~0.1wt%,Ag与Pd原子比为1~5。本发明的效果和益处是,所提供的一种用于乙炔选择加氢制乙烯的蛋壳型催化剂,可在高的乙炔转化率条件下,尤其在接近100%的乙炔转化率时,实现高的乙烯选择性。
传统的Pd-Ag双金属选择加氢催化剂均是采用水溶液浸渍法制备。采用分浸方法时,一种组分会较多的富集在载体表面,而另一种组分富集在外表面,只有部分金属原子相互渗透,形成了合金结构。采用共浸方法时,由于两种金属离子的前驱体与载体的相互作用不同,表面张力及溶剂化作用,很难形成两种组分的均匀负载,也只能部分形成合金结构。这种催化剂应用于碳二馏分选择加氢时,往往在反应初期选择性较好,随运行时间的延长,选择性不断下降,一般运行3~6个月就需要再生,经济损失较大。
CN201110086174.0通过在载体上吸附特定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载体表面一定厚度形成高分子涂裹层,以带有功能基的化合物与高分子反应,使之具有能够与活性组分络合的功能基,通过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功能基上发生络合反应,保证活性组分有序和高度分散。采用该专利方法,载体吸附特定的高分子化合物通过氧化铝的羟基与高分子进行化学吸附,载体吸附高分子化合物的量将受到氧化铝的羟基数量的限制;经过功能化的高分子与Pd的络合作用不强,有时达到活性组分负载量达不到要求,浸渍液中还残留部分活性组分,造成催化剂成本提高;采用该方法制备碳二加氢催化剂还存在工艺流程复杂的缺点。
CN2005800220708.2公布了一种轻质烯烃原料中乙炔和二烯烃的选择加氢催化剂,该催化剂由选自铜、金、银的第一组分和选择镍、铂、钯、铁、钴、钌、铑的第二种组分组成,另外催化剂还包括选自锆、镧系元素和碱土金属混合物的至少一种无机盐和氧化物。催化剂煅烧、使用或者再生后形成萤石结构。催化剂氧化物总含量0.01~50%,优选焙烧温度700~850℃。通过添加第三种氧化物,改性氧化铝或氧化硅载体,有助于增加催化剂选择性和再生之后的活性、选择性。该技术仍旧是以铜、金、银、钯等为活性组分,镍、铂、钯、铁、钴、钌、铑等作为助组分,通过对载体的氧化物改性,提高催化剂的再生性能。
CN102218323A公布了一种不饱和烃的加氢催化剂,活性组分为5~15%的氧化镍和1~10%的其他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其他金属氧化物可以为氧化钼、氧化钴和氧化铁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另外还包括1~10%的助剂。该发明技术主要用于将煤制油工业尾气中乙烯、丙烯、丁烯等加氢转化为饱和烃,具有良好的深度加氢能力。该技术主要用于富含CO和氢气的各种工业尾气中乙烯、丙烯、丁烯等的全加氢,不适合用于炔烃、二烯烃的选择加氢。
ZL201080011940.0公布了一种有序钴-铝和铁-铝间化合物作为乙炔加氢催化剂,所述的金属间化合物选自由CoAl、CoAl3、Co2Al5、Co2Al9、o-Co4Al13、h-Co4Al13、m-Co4Al13、FeAl、FeAl2、Fe3Al、Fe2Al5、Fe4Al13组成的组。其中优选Fe4Al13和o-Co4Al13。所述的金属间化合物采用固态化学中的热熔融法制备得到。在石英管式炉中进行催化剂加氢性能测试,反应温度473K,稳定反应20h后,o-Co4Al13催化剂乙炔转化率达到62%,乙烯选择性达到71%,Fe4Al13催化剂上乙炔转化率达到40%,乙烯选择性达到75%。该技术是在高温条件下制备金属间化合物,用于乙炔的选择性加氢,乙炔转化率低,反应温度高,不利于工业化应用。并且催化剂采用热熔融法制备,条件苛刻。
综上所述,低碳炔烃和二烯烃的选择性加氢,目前主要采用贵金属催化剂,对于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发开展大量工作,但是距离工业化应用尚有很远的距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Fe-Cu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选择加氢制取聚合级乙烯的方法,特别是指一种Fe-Cu催化剂,将乙烯精馏塔后乙烯物料中所含的微量乙炔进行选择性加氢,完全转化为乙烯,同时乙烯没有损失。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氢制取聚合级乙烯的方法,将乙烯精馏塔塔顶的精乙烯物料进入绝热反应器进行选择加氢,以脱除其中的微量乙炔,反应器中装有非贵金属的Fe-Cu选择加氢催化剂,载体为耐高温无机氧化物,活性组分至少含有Fe、Cu,以催化剂质量100%计,催化剂含Fe 1~8%,优选含量为2~6%,Cu 0.03~0.3%,其优选含量为0.05~0.15%;催化剂比表面为10~200m2/g,优选30~150m2/g,孔容为0.2~0.63ml/g,优选0.3~0.55ml/g;其中Fe是通过浸渍方式载负于载体上,经250℃~600℃焙烧,再用含氢气气氛200~400℃还原制得;催化剂中的Fe元素主要以α-Fe2O3形式存在。选择加氢反应条件:绝热床反应器入口温度30℃~50℃,反应压力1.5~2.5MPa,体积空速2000~10000h-1。H2/C2H2(体积比)为2~20,优选的加氢条件为:绝热床反应器入口温度35℃~45℃,反应压力1.8~2.2MPa,体积空速5000~8000h-1;H2/C2H2(体积比)为2~5。
本发明所述的加氢方法,所采用加氢催化剂,载体为耐高温无机氧化物,本发明的技术关键在于催化剂中含Fe,并且经过了焙烧与还原过程,对载体并无特别要求,如可以是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锆、氧化镁等中的一种或几种。但最常用也是最好的是氧化铝或氧化铝系载体,氧化铝系载体是指氧化铝与其他氧化物的复合载体,其中氧化铝占复合载体质量的50%以上,如可以是氧化铝与氧化硅、氧化锆、氧化镁等氧化物的复合物,最好是氧化铝-氧化锆复合载体,其中氧化铝含量在60%以上。氧化铝可以为θ、α、γ型或其多种晶型的混合物,最好是α-Al2O3或含α-Al2O3的混合晶型氧化铝。
本发明所述选择加氢制取聚合级乙烯的方法,采用的Fe催化剂制备过程包括:
催化剂通过制备Fe前驱物水溶液、Cu前驱物水溶液,分别浸渍载体、分别陈化、干燥、焙烧或以其混合溶液浸渍载体,后陈化、干燥、焙烧,最后还原获得。焙烧温度最好为300℃~400℃;最好在260~330℃下进行还原。
本发明制备方法中优选的条件为:
浸渍温度30~60℃,负载时间10~60min,浸渍液pH值1.5~5.0,陈化温度30~60℃,陈化时间30~120min,焙烧温度300℃~400℃,焙烧时间180~300min。
本发明中干燥最好为程序升温干燥,干燥温度程序设定为:
本发明中焙烧即活化过程,最好为程序升温焙烧,焙烧温度程序设定为:
本发明中所述催化剂可以采用等体积浸渍、过量浸渍、表面喷浸、真空浸渍和多次浸渍法中的任意一种浸渍方式制备。
具体步骤如下:
(1)测量载体吸水率后称取载体。
(2)按负载量准确称取一定量的Fe前驱物(推荐可溶性硝酸盐、氯化物或硫酸盐),根据载体吸水率和浸渍方法,配制浸渍溶液,并按要求调节浸渍液pH值1.5~5.0,并将溶液加热到30~60℃备用。
(3)采用等体积浸渍或者喷浸法时,可将称取好的载体放入转鼓中,调节转鼓转速25~30转/min,使载体完全翻转起来,将配制好的30~60℃的浸渍液以一定速率倒入或喷洒到载体上,负载5~10min。
采用过量浸渍法时,将称取的载体置于容器中,然后加入配制的30~60℃的浸渍溶液,快速摇动容器,使吸附过程中放出的热量迅速释放,并使活性组分均匀负载到载体上,静置5~10min使表面活性组分与溶液中活性组分竞争吸附平衡。
采用真空浸渍法时,将称取好的载体置于旋流蒸发器中,抽真空,加入30~60℃的浸渍液浸渍5~10min,水浴加热至载体表面水分完全干燥。
(4)浸渍好的催化剂移入容器中,25~60℃下进行催化剂陈化30~120min。
(5)将浸渍后多余的溶液滤出,然后在烘箱中采用程序升温的方法进行干燥,干燥温度程序:
(6)将干燥好的催化剂采用程序升温方法进行焙烧,焙烧升温程序:
催化剂Cu组分采用上述相同步骤进行负载,焙烧温度250~600℃,最好为300~400℃,两种组分也可以配制成混合溶液,按照上述步骤一次性浸渍至载体表面。
本发明中催化剂的活性组分主要是Fe,可以是非贵金属催化剂,甚至可以不含钴、镍、钼、钨,大大降低了成本,催化剂成本远低于贵金属Pd催化剂。
本发明所述的加氢制取聚合级乙烯方法,所采用加氢催化剂中Fe元素可以以Fe、Fe2O3、Fe3O4、FeO中几种形态存在,本发明中推荐在含铁的活性组成中至少再加入Cu,有利于催化剂活化相的形成、分散,并且有利于活化相的稳定,提高催化剂选择性和抗结焦性能。
本发明中催化剂的活化温度与催化剂的活性组成、含量以及载体有关,经活化过程后形成了α-Fe2O3形态的Fe,并且较为稳定,活化温度不可过高;另一方面,其活化程度又决定了催化剂的还原条件。本发明中提供使用的催化剂中Fe仍主要以α-Fe2O3形态的存在,α-Fe2O3形态的Fe最好占Fe总质量的50%以上。过分还原反而会影响催化剂的效果,影响选择性,易结焦。
本发明的催化剂需要用含氢气体还原,H2含量最好为10~50%,还原温度200~400℃,体积空速100~500h-1,还原压力0.1~0.8MPa;推荐的条件是使用N2+H2混合气在微正压条件下260~330℃进行还原,还原时间最好是240~360min,体积空速最好200~400h-1,还原压力最好为0.1~0.5MPa。该过程通常在选择加氢反应前进行,最好在器外进行即选择加氢反应装置外进行。
本发明所述的加氢制取聚合级乙烯方法,一般是使用单段绝热床反应器,将乙烯物料中所含的微量乙炔选择性加氢,转化为乙烯。
本发明所述的加氢制取聚合级乙烯方法,进行选择性加氢的原料为乙烯精馏塔塔顶的精乙烯物料,原料组成通常为:乙烯≥99.99体积%,乙炔5~100ppm。
采用本发明除炔方法,催化剂反应活性适中,操作弹性好,乙烯损失率低,甚至没有乙烯损失,“绿油”生成量远低于贵金属催化剂,催化剂抗结焦性能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后加氢工艺流程的装置乙烯精制流程图。
图2是采用前脱乙烷工艺流程的装置乙烯精制流程图。
图3是采用前脱丙烷工艺流程的装置乙烯精制流程图。
图中:1—油洗塔;2—水洗塔;3—碱洗塔;4—干燥器;5—脱甲烷塔;6—脱乙烷塔;7—碳二加氢绝热床反应器;8、乙烯精馏塔;9、乙烯精制反应器;10—压缩机;11—前脱乙烷塔;12、前脱丙烷塔。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催化剂还原后XRD谱图(扣除载体背景)。
图5为对比例2高温焙烧催化剂还原后XRD谱图(扣除载体背景)。
图6为对比例5的催化剂高温还原后XRD谱图(扣除载体背景)。
XRD测定条件:
德国布鲁克公司D8ADVANCE X衍射仪
管电压:40kV电流40mA
扫描:步长0.02°频率0.5s扫描范围4°~120°温度25℃
Cu Kα1波长,图中横坐标为衍射角2θ,纵坐标为衍射强度
图4中符号说明:
▲为α-Fe2O3,◆为Cu,■为Fe3O4
图5中符号说明:
▲为α-Fe2O3,●为CuFeO3,■为Fe3O4
图6中符号说明:
★为α-Fe,■为Fe3O4,◆为Cu。
图2中α-Fe2O3相对含量11.20%。
图3中Fe与第二种组分结合形成CuFe2O4,助组分与活性组分烧结,破坏了活性组分分布和结构。
图4中不含α-Fe2O3相,Fe主要以单质α-Fe形式出现,相对含量8.92%,第三组分以单质Cu形式出现。
具体实施方式
分析测试方法:
比表面:GB/T-5816
孔容:GB/T-5816
晶型分析:XRD
不同晶型氧化物含量:XRD
堆密度:Q/SY142-2006
活性组分含量:原子吸收法
实施例中转化率和选择性按下面公式计算:
乙炔转化率(%)=100×△乙炔/入口乙炔含量
乙烯选择性(%)=100×△乙烯/△乙炔
实施例1
称取Φ4.5×4.5mm的三叶草型氧化铝载体。取硝酸铁,加热溶解于60ml去离子水中,调节pH值2.5,浸渍液温度50℃,等体积浸渍于载体表面,迅速翻动载体浸渍6min,静止30min至吸附平衡,60℃陈化30min,然后在烘箱中按照程序:烘干催化剂,然后采用程序升温法进行催化剂活化,活化程序:
称取硝酸铜,按照上述制备步骤进行浸渍。载体与催化剂物性指标及催化剂各组分含量见表1。
催化剂使用前,在还原炉中用40%氢气+60%氮气进行还原,还原温度300℃,压力0.5MPa,还原时间4h。采用附图1所示加氢流程,催化剂装填于绝热床反应装置中。
载体与催化剂物性指标及催化剂各组分含量见表1。
催化剂使用前,在还原炉中用40%氢气+60%氮气进行还原,还原温度350℃,压力0.5MPa,还原时间4h。使用时将催化剂装填于绝热床反应装置中。
采用图1所示工艺,反应条件:空速10000h-1,压力1.5MPa,反应温度30℃。反应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2
在50℃,将NaAlO2溶液和ZrCl4溶液搅拌混合,然后用硝酸溶液中和,搅拌10h,共沉淀生成均匀的Al-Zr颗粒。将生成物过滤,用去离子水洗涤其中的Na+和Cl-离子,然后加入质量浓度为15%的聚乙烯醇作为造孔剂,捏合成型。130℃干燥2h,650℃焙烧4h得到Zr-Al复合载体。载体中氧化铝与氧化锆质量比为4:1。
以氧化铝-氧化锆复合载体制备催化剂。取氯化铁和氯化铜,加热溶解于去离子水中,调节pH值2.0,浸渍液温度80℃,过量浸渍到载体上,摇动烧杯浸渍10min,将多余浸渍液滤除,催化剂在60℃水浴中陈化50min,然后在烘箱中按照程序:烘干催化剂,采用程序升温法进行催化剂活化,活化程序: 载体与催化剂物性指标及催化剂各组分含量见表1。
催化剂使用前,在还原炉中用30%氢气+60%氮气进行还原,还原温度260℃,压力0.5MPa,还原时间4h。催化剂装填于绝热床反应装置中。
采用图2所示工艺,反应条件:空速8000h-1,压力2.0MPa,反应温度45℃。反应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3
称取Φ1.5mm的球型二氧化硅载体。取硝酸铁溶解于去离子水中,调节pH值3.0,浸渍液温度40℃,喷壶喷浸到载体上,负载10min使活性组分上载均匀,然后在烘箱中按照程序:烘干催化剂,采用程序升温法进行催化剂活化,活化程序: 得到一浸催化剂。
采用第一步相同方法,取硝酸铜,溶解后喷浸到一浸催化剂表面,然后干燥,焙烧,得到最终催化剂。干燥程序:焙烧程序:还原后催化剂XRD分析如图4所示。物性指标及催化剂各组分含量见表1。
催化剂使用前,在还原炉中用20%氢气进行还原,还原温度280℃,压力0.5MPa,还原时间4h。使用时将催化剂装填于绝热床反应装置中。
采用图3所示工艺,反应条件:空速6000h-1,压力2.5MPa,反应温度40℃。反应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4
称取的Φ2.0mm的球形二氧化钛载体置于真空浸渍装置中。取硝酸铁溶解于去离子水中,调节pH值3.5备用。打开真空浸渍装置抽真空泵,至真空度0.1mmHg,然后从加料口缓慢加入配制好的浸渍液,5min加完,在60℃下蒸发至催化剂表面流动水分完全消失,完成负载,将负载好的催化剂,在烘箱中按照程序:烘干,在马弗炉中按照: 焙烧。得到一浸催化剂。
取硝酸铜,按照上述相同方法进行浸渍,然后干燥,焙烧,得到最终催化剂。干燥程序:焙烧程序: 载体与催化剂物性指标及催化剂各组分含量见表1。
催化剂使用前,在还原炉中用15%氢气进行还原,还原温度300℃,压力0.5MPa,还原时间4h。催化剂装填于绝热床反应装置中。
采用图1所示工艺,反应条件:空速4000h-1,压力1.8MPa,反应温度45℃。反应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5
称取100mlΦ4.0mm的氧化铝载体,采用实施例3相同方法制备催化剂。活化温度400℃。载体与催化剂物性指标及催化剂各组分含量见表1。
催化剂使用前,在还原炉中用25%氢气进行还原,温度320℃,压力0.5MPa,还原时间4h。催化剂装填于绝热床反应装置中。
采用图3所示工艺,反应条件:空速3000h-1,压力2.0MPa,反应温度45℃。反应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6
将市售拟薄水铝石、硅胶、氧氯化锆粉末和助挤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然后在挤条机上挤条成型,120℃干燥,在马弗炉中550℃焙烧3h,得到Zr-Si-Al复合氧化物载体。称取制备的Zr-Si-Al载体,采用实施例4相同方法制备催化剂。载体与催化剂物性指标及催化剂各组分含量见表1。
催化剂使用前,在还原炉中用45%氢气+55%氮气,温度360℃,压力0.5MPa,活化时间4h。使用时将催化剂装填于绝热床反应装置中。
采用图2所示工艺,反应条件:空速2000h-1,压力2.5MPa,反应温度30℃。反应结果如表2所示。
对比例1
取Φ4.0mm氧化铝载体,比表面为4.5m2/g,孔容为0.32ml/g。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将的硝酸银溶液等体积浸渍到载体上,陈化-干燥-焙烧,得到一浸催化剂,然后将的氯化钯溶解,等体积浸渍,陈化-干燥-焙烧,得到最终催化剂(石化研究院PAH-01加氢催化剂)。催化剂Pd含量为0.050%,Ag含量为0.20%。
催化剂在100℃用氢气还原160min,压力0.5MPa,氢气空速100h-1
采用图2所示工艺,反应条件:空速10000h-1,压力1.5MPa,反应温度35℃。反应结果如表2所示。
对比例2
以Φ4.0mm氧化铝作载体,采用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催化剂,催化剂活化温度850℃。载体与催化剂物性指标及催化剂各组分含量见表1。
催化剂使用前,在还原炉中用25%氢气进行还原,温度300℃,压力0.5MPa,活化时间4h。催化剂装填于绝热床反应装置中。还原后催化剂的XRD衍射谱图如图5所示。
采用图1所示工艺,反应条件:空速8000h-1,压力2.0MPa,反应温度40℃。反应结果如表2所示。
对比例3
称取Φ4.0mm的氧化铝作载体,采用实施例1相同方法制备低铁含量催化剂,在350℃进行活化。载体与催化剂物性指标及催化剂各组分含量见表1。
催化剂使用前,在还原炉中用45%氢气进行还原,温度300℃,压力0.5MPa,活化时间4h。催化剂装填于绝热床反应装置中。
采用图3所示工艺,反应条件:空速3000h-1,压力2.5MPa,反应温度60℃。反应结果如表2所示。
对比例4
取实施例1相同催化剂,在350℃活化后直接开车,不用氢气进行还原。载体与催化剂物性指标及催化剂各组分含量见表1。
采用图2所示工艺,反应条件:空速8000h-1,压力2.5MPa,反应温度50℃。
应结果如表2所示。
对比例5
取实施例1相同催化剂,在350℃活化。载体与催化剂物性指标及催化剂各组分含量见表1。
催化剂在管式炉中进行还原,气氛为30%氢气+55%氮气,温度500℃,
压力0.5MPa,活化时间4h。用附图1所示加氢流程,催化剂装填于绝热床反应装置中。还原后催化剂的XRD衍射谱图如图6所示。
反应条件:空速5000h-1,压力2.0MPa,反应温度70℃。
载体与催化剂物性指标及催化剂各组分含量见表1。
表1载体、催化剂物性及催化剂各组分含量
反应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催化剂甲醇制乙烯产物选择加氢结果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选择加氢制取聚合级乙烯的方法,将乙烯精馏塔塔顶的精乙烯物料进入绝热反应器进行选择加氢,以脱除其中的微量乙炔,其特征在于绝热床反应器中装有Fe-Cu选择加氢催化剂,载体为耐高温无机氧化物,活性组分至少含有Fe、Cu,以催化剂质量100%计,催化剂含Fe1~8%,Cu0.03~0.3%;催化剂比表面为10~200m2/g,孔容为0.2~0.63mL/g,其中Fe是通过浸渍方式载负于载体上,经250℃~600℃焙烧,再用含氢气气氛200~400℃还原制得;催化剂中Fe主要以α-Fe2O3形态存在;选择加氢反应条件:绝热床反应器入口温度30℃~50℃,反应压力1.5~2.5MPa,体积空速2000~10000h-1,H2/C2H2体积比为2~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采用加氢催化剂中,α-Fe2O3形态的Fe要占Fe总质量的50%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催化剂的载体为氧化铝,或氧化铝与其他氧化物的复合载体,氧化铝占复合载体质量的50%以上,其他氧化物是氧化硅、氧化锆、氧化镁或氧化钛;氧化铝为θ、α、γ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渍方式为等体积浸渍、过量浸渍、表面喷浸、真空浸渍或多次浸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催化剂通过制备Fe前驱物水溶液、Cu前驱物水溶液,分别浸渍载体、分别陈化、干燥、焙烧或以其混合溶液浸渍载体后陈化、干燥,焙烧,最后还原获得;焙烧温度为300℃~400℃;在260~330℃下进行还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浸渍温度30~60℃,负载时间10~60min,浸渍液pH值1.5~5.0,陈化温度30~60℃,陈化时间30~120min,焙烧温度250℃~600℃,焙烧时间180~300min。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干燥条件为:
8.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焙烧为程序升温焙烧,焙烧温度程序设定为:
9.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原是指用N2+H2混合气对催化剂进行还原,H2含量为10~50%,还原温度200~400℃,还原时间240~360min,体积空速100~500h-1,还原压力0.1~0.8MPa。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的绝热床反应器为单段反应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选择性加氢的原料为乙烯精馏塔塔顶的精乙烯物料,原料组成主要为:乙烯≥99.99体积%,乙炔5~100pp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催化剂质量100%计,催化剂含Fe为2~6%,Cu为0.05~0.15%;催化剂比表面为30~150m2/g,孔容为0.3~0.55mL/g;选择加氢反应条件为:绝热床反应器入口温度35℃~45℃,反应压力1.8~2.2MPa,体积空速5000~8000h-1;H2/C2H2为2~5。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催化剂的载体为氧化铝-氧化锆复合载体,氧化铝为α-Al2O3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焙烧温度为300~400℃。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原条件为在260~330℃下进行还原,体积空速200~400h-1,还原压力为0.1~0.5MPa。
CN201511031711.6A 2015-12-31 2015-12-31 一种选择加氢制取聚合级乙烯的方法 Active CN1069280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1031711.6A CN106928001B (zh) 2015-12-31 2015-12-31 一种选择加氢制取聚合级乙烯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1031711.6A CN106928001B (zh) 2015-12-31 2015-12-31 一种选择加氢制取聚合级乙烯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28001A CN106928001A (zh) 2017-07-07
CN106928001B true CN106928001B (zh) 2019-09-03

Family

ID=59444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1031711.6A Active CN106928001B (zh) 2015-12-31 2015-12-31 一种选择加氢制取聚合级乙烯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280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52964B (zh) * 2020-10-21 2024-05-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功能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9067A (zh) * 2011-04-07 2011-09-2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碳二馏分选择加氢的方法
CN102206131A (zh) * 2011-04-07 2011-10-0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选择性加氢方法
CN104098426A (zh) * 2013-04-03 2014-10-1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碳二馏分选择加氢的方法
CN104098425A (zh) * 2013-04-03 2014-10-1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选择加氢方法
CN104383923A (zh) * 2013-07-18 2015-03-0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汽油柴油加氢铁基催化剂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9067A (zh) * 2011-04-07 2011-09-2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碳二馏分选择加氢的方法
CN102206131A (zh) * 2011-04-07 2011-10-0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选择性加氢方法
CN104098426A (zh) * 2013-04-03 2014-10-1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碳二馏分选择加氢的方法
CN104098425A (zh) * 2013-04-03 2014-10-1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二馏分选择加氢方法
CN104383923A (zh) * 2013-07-18 2015-03-0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汽油柴油加氢铁基催化剂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28001A (zh) 2017-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50010A (zh) 一种甲醇制烯烃产物的选择加氢方法
CN106927992B (zh) 一种加氢除炔制取聚合级乙烯的方法
CN106928011A (zh) 一种甲醇制烯烃装置乙烯物料的加氢除炔方法
CN106928007A (zh) 一种甲醇制烯烃产物的加氢除炔方法
CN106927993B (zh) 一种甲醇制烯烃产物前加氢除炔的方法
CN108250017A (zh) 一种碳三馏分选择加氢的方法
CN106928001B (zh) 一种选择加氢制取聚合级乙烯的方法
CN108250018A (zh) 一种乙烯物料加氢除炔的精制方法
CN106928004B (zh) 一种碳三馏分选择加氢方法
CN106928003B (zh) 一种碳二后加氢工艺的除炔方法
CN106927995B (zh) 一种前脱丙烷前加氢除炔方法
CN106928013B (zh) 一种甲醇制烯烃工艺乙烯物料的加氢除炔方法
CN106928008B (zh) 一种甲醇制烯烃产物的前加氢除炔方法
CN108250020A (zh) 一种碳三馏分的选择加氢方法
CN106927999B (zh) 一种前脱丙烷前加氢工艺的除炔方法
CN108250012A (zh) 一种甲醇制烯烃产物选择加氢除炔的方法
CN106928000B (zh) 一种前脱乙烷前加氢工艺的除炔方法
CN108250023A (zh) 一种前脱乙烷前加氢工艺中加氢除炔的方法
CN106928002A (zh) 一种碳二后加氢除炔方法
CN106928012A (zh) 一种碳二后加氢工艺除炔方法
CN108250011A (zh) 一种选择加氢的乙烯精制方法
CN108250030A (zh) 一种乙烯物料选择加氢精制方法
CN106928006A (zh) 一种加氢制取聚合级乙烯的方法
CN108250013A (zh) 一种碳二后加氢工艺中加氢除炔的方法
CN108250019A (zh) 一种前脱丙烷前加氢工艺的除炔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