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79103A - 马达的外罩结构 - Google Patents

马达的外罩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79103A
CN104079103A CN201410105060.XA CN201410105060A CN104079103A CN 104079103 A CN104079103 A CN 104079103A CN 201410105060 A CN201410105060 A CN 201410105060A CN 104079103 A CN104079103 A CN 1040791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outer cover
terminal
connector
terminal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0506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79103B (zh
Inventor
横江悟
原哲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791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91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791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91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5Annular coils, e.g. for cores of the claw-pole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08Insulating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Electrically Driven Valve-Operating Means (AREA)

Abstract

一种马达的外罩结构,其使具有与连接器外罩成为一体的主体外罩的马达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在连通上外罩部件(90)的内侧和与上外罩部件一体形成的连接器外罩部(93)的内侧的开口部(92a)设置于上外罩部件的周壁部(92)的马达(M)中,采用如下的外罩结构:在连接器外罩部(93)内连接穿过开口部(92a)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线圈端子(56)与被连接器外罩部的端子支承部(940)支承的连接器端子(61),在端子支承部的内径侧且线圈端子的径向外侧设置沿连接器端子向轴线X方向延伸的内壁部(944),在该内壁部的内径侧形成有在组装上外罩部件(90)与定子组件(40)时供线圈端子(56)通过的间隙。

Description

马达的外罩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的外罩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马达的定子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82479号公报
在该定子结构中,在定子部的径向外侧设置有连接器,该连接器朝向将对应侧的连接器从轴向装拆的方向配置。定子部具有驱动线圈和与该驱动线圈的端部连接的线圈端子,连接器具有沿轴向配置的连接器端子。并且,该连接器端子与该线圈端子在定子部的径向外侧连接。
覆盖连接器的外周的连接器外罩一体地设置于覆盖定子部的外周以及上表面的主体壳体,在将定子部容纳于主体壳体内时,连接器也容纳于连接器外罩内。
这里,在将连接器与对应侧连接器相互装拆时,对连接器作用应力。在专利文献1的定子结构中,由于连接器与连接器外罩以分体的方式设置,因此,为了避免承受应力的连接器从连接器外罩脱落,将连接器的支承结构(支承部件)设置于连接器外罩的内侧,从而确保了连接器外罩内的连接器的支承强度。
这里,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接器的支承强度,可考虑将专利文献1中的连接器的支承部件与和主体壳体一体形成的连接器外罩一体形成。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由于从定子部的轴向观察时,线圈端子与连接器的支承部件以重叠的位置关系设置,因此,若将连接器的支承部件与和主体壳体一体形成的连接器外罩一体形成,则在将定子部组装到主体壳体时,会产生线圈端子与支承部件干涉而无法进行组装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需要能够容易地进行具有与连接器外罩一体形成的主体外罩的马达的组装作业。
本发明是一种马达的外罩结构,在该马达中,具有驱动线圈的定子位于转子的径向外侧,并且在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以从所述转子的旋转轴方向组装对应侧连接器的朝向设置有连接器,主体外罩与连接器外罩一体形成,所述主体外罩具有覆盖所述定子的外周的第一周壁部,所述连接器外罩覆盖所述连接器的外周并从所述第一周壁部的径向外侧沿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一周壁部设置有将所述主体外罩的内侧与所述连接器外罩的内侧连通的开口部,所述马达的外罩形成为如下结构:在所述连接器外罩内连接线圈端子与连接器端子,所述线圈端子与所述驱动线圈的端部连接并且从所述定子穿过所述开口部向径向外侧延伸,所述连接器端子被与所述连接器外罩一体形成的端子支承部支承,并且所述连接器端子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偏离所述线圈端子的位置沿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在所述端子支承部的内径侧设置有沿所述连接器端子向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的壁部,并且,使所述壁部位于从所述旋转轴方向观察时比所述线圈端子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所述连接器外罩的内侧的所述壁部的内径侧形成有间隙,在组装所述主体外罩与所述定子时,所述间隙供所述线圈端子通过。
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由于在壁部的内径侧设置有间隙,从定子的轴向观察时,线圈端子与壁部不重叠,因此在将定子组装到主体外罩时,从定子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线圈端子不与壁部干涉。因此,能够可靠地将定子组装到主体外罩。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X1-X1剖视图。
图3是将阀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说明上外罩部件的连接器外罩部的图。
图5是说明上外罩部件的图。
图6是说明上外罩部件的连接器外罩部的图。
图7是说明连接器部的图。
图8是说明连接器外罩部的帽的图。
图9是连接器外罩部的立体图以及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0是将阀驱动装置的马达侧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11是将阀驱动装置的阀部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12是说明阀驱动装置的动作的图。
(符号说明)
1  阀驱动装置
2  流体导入管
3、4  流体导出管
40  定子组件
50A  定子组
50B  定子组
51、52  内定子铁芯
54  驱动线圈
55  端子保持部
59  外定子铁芯
60  印刷基板(基板)
61  连接器端子
56  线圈端子
90  上外罩部件
91  外罩部
92  周壁部(第一周壁部)
92a  开口部
93  连接器外罩部
94  连接器部
95  容纳部
96  帽
97  壁部
98  嵌合壁部
940  端子支承部
940a  倾斜面
940b  支承面
940c  侧缘
941  周壁部(第二周壁部)
942  侧壁部
943  外壁部
943a  上端
944  内壁部
945  连接梁
945a  倾斜面
955  内侧嵌合壁部
990  外侧嵌合壁部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对冰箱的制冷剂流路进行开闭的阀装置的阀驱动装置(齿轮单元)的情况为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对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在以下说明中,以图1所示的阀驱动装置1中的上方和下方为基准来适当说明阀驱动装置的各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驱动装置1的剖视图。图2是图1中的X1-X1剖视图。图3是阀驱动装置1的马达M侧的分解图。另外,在图3中,将定子组件40中由树脂形成的部分用阴影表示。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驱动装置1是在与作为外部装置的冰箱(未图示)之间构成流体(这里为制冷剂)能够循环的流路,并且将从冰箱经由流体导入管2导入到流体室S内的流体经由流体导出管3、4导出到冰箱的阀装置。在该阀驱动装置1中,通过马达M驱动阀部70,将导入到流体室S内的流体从流体导出管3、4导出到冰箱侧,并且采用一对定子组50A、50B(A相线圈与B相线圈)在转子30的轴向排列配置的爪极式步进马达作为该阀驱动装置1的马达M。并且,阀驱动装置1以马达M的转子3朝向上侧配置、流体室S朝向下侧配置(参照图1)的方式使用。
在阀驱动装置1中,通过固定于底板部10的上表面的有底圆筒形状的间壁20在底板部10与间壁20之间形成流体室S。在阀驱动装置1中,间壁20被设成底部20a朝向与底板部10相反的一侧的上方。间壁20具有在离开底部20a的方向上分两段扩径的外形,从而包括底部20a侧的小径部201和底板部10侧的大径部202。供大径部202的末端202a外嵌的台阶部11设置于底板部10的外周缘整周,间壁20通过将大径部202的末端202a嵌合到台阶部11而固定于底板部10。
马达M的转子30以套设于轴部件21的状态设置在小径部201的内侧。在阀驱动装置1中,轴部件21沿轴线X设置,该轴部件21的一端21a由底部20a的凹部20b支承,另一端21b利用底板部10的孔部10a钎接,轴部件21被设置成止转的状态。转子30被轴部件21支承为能够旋转,在马达M驱动时,转子30绕轴线X旋转。
转子30包括基部31和磁铁32,所述基部31具有套设于轴部件21的轴承部31a,所述磁铁32的N相和S相在绕轴线X的周向上交替配置。在对转子30进行树脂成型时,磁铁32通过嵌件成型与转子30形成为一体,磁铁32在绕轴线X的周向上设置在基部31的整周。
在基部31的靠底板部10侧的下部,将转子30的旋转传递至后述阀部70的传递轴33插入并固定于轴承部31a与基部31之间。传递轴33与转子30一样被轴部件21支承为能够旋转,并绕轴线X与转子30一体地旋转。
传递轴33沿轴线X向底板部10侧的下方延伸,并且使其末端部33a与底板部10的上表面10b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30被套设于轴部件21的一端21a侧的弹簧Sp向底板部10侧的下方施力,利用该弹簧Sp的作用力,传递轴33的末端部33a始终与底板部10的上表面10b抵接,从而完成转子30在轴线X的轴向上的定位。
传递轴33的末端部33a的上侧成为直径比该末端部33a的直径大的大径部33b,在该大径部33b的外周设置有齿部33c,所述齿部33c与设置于后述齿轮71的外周的齿部71g啮合(参照图2)。
如图1所示,容纳转子30的间壁20的小径部201形成为隔着指定间隔包围转子30的磁铁32的筒状,定子组件40套设并安装于该小径部201的外周。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小径部201与大径部202的圆板部203被设成与轴线X正交,套设于小径部201的定子组件40被该圆板部203定位,在转子30(磁铁32)的径向外侧配置有两个定子组50A、50B。另外,由于通过来自后述定子组件40的磁力透过间壁20驱动转子30的磁铁32,因此间壁20由非磁性体构成。并且,为了承受流体室S的压力,间壁20由金属构成。因此,间壁20由作为非磁性金属的不锈钢构成。
如图2所示,定子组件40包括在轴线X的轴向上重叠配置的两个定子组50A、50B,包围定子组50A、50B的外周的外定子铁芯59套设并安装于该定子组件40。外定子铁芯59与后述内定子铁芯51、52一样通过对作为磁性体的板体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在将外定子铁芯59套设并安装于定子组50A、50B时,外定子铁芯59与内定子铁芯51、52以相互接触的状态设置,并由外定子铁芯59和内定子铁芯51、52构成磁路。
定子组50A、50B分别具有如下基本结构:将卷绕于绕线管53的外周的驱动线圈54配置于在轴向上隔着间隔配置的一对内定子铁芯51、52之间。在定子组件40中,绕线管53是定子组50A、50B的内定子铁芯51、52通过嵌件成型埋入于绕线管53的内部而成的树脂成型体(绝缘体),绕线管53与后述端子保持部55一体形成。
图4(a)是放大图1中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4(b)是图4(a)中的区域A的放大图。如图4所示,内定子铁芯51、52包括环状的凸缘部510、520和多个极齿511、521,所述环状的凸缘部510、520以与轴线X正交的朝向配置,所述多个极齿511、521从凸缘部510、520的内周向轴线X方向立起而形成,在凸缘部510、520的内径侧,极齿511、521在绕轴线X的周向上以相等间隔设置。定子组50A、50B的一对内定子铁芯51、52以一个定子组50A的内定子铁芯51的极齿511与另一个定子组50B的内定子铁芯52的极齿521在绕轴线X的周向上交替排列配置的方式,以使彼此的极齿511、521对置的朝向配置。
外周卷绕有驱动线圈的绕线管53的圆筒状的基部530位于极齿511、521的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沿部531、532在绕轴线X的周向上,整周设置于该基部530的轴线X的轴向上的两端。
如图2所示,在定子组件40中,定子组50A的内定子铁芯51和定子组50B的内定子铁芯52在轴线X的轴向上以凸缘部510、520(参照图4)相接触的状态设置。并且,定子组50A的内定子铁芯51和定子组50B的内定子铁芯52以这些凸缘部510、520无间隙地接合的状态保持在树脂内。
在埋入有内定子铁芯51、52的定子组件40中,极齿511、521在绕线管53的基部530的内径侧露出,凸缘部510、520的驱动线圈54侧的面被构成沿部531、532的树脂覆盖。这里,极齿511、521在绕线管53的基部530的内径侧露出是因为:在通过嵌件成型而形成内部埋入有内定子铁芯51、52的绕线管53时,将极齿511、521的内径侧用作与模具之间的定位部。
并且,在定子组件40中,由覆盖定子组50B的凸缘部510的内径侧的上表面的树脂材料形成环状的安装部57(参照图2、图3),后述上外罩部件90的嵌合壁91c内嵌并安装于该安装部57。并且,由覆盖定子组50A的凸缘部520的内径侧的下表面的树脂材料形成环状的抵接部58(参照图2),在定子组件40套设到间壁20的小径部201时,该抵接部58从轴线X方向与小径部201和大径部202的边界的圆板部203抵接,通过与圆板部203抵接的抵接部58进行定子组件40在轴向上的定位。
如图4所示,在各定子铁芯的凸缘部510、520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形成有朝向轴线X侧凹陷的缺口部510b、520b,各凸缘部510、520的缺口部510b、520b设置在从轴线X的轴向观察时重叠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该缺口部510b、520b的部位来设置端子保持部55。
定子组50B的端子保持部55B横跨凸缘部510、520的缺口部510b、520b设置。该端子保持部55B与位于凸缘部510、520的两侧的绕线管53的沿部532、531一体形成,并且在轴线X的轴向上具有一定厚度。
定子组50A的端子保持部55A设置于内定子铁芯52的凸缘部520的缺口部520b。该端子保持部55A与定子组50A的绕线管53的沿部532一体形成,并且在轴线X的轴向上具有一定厚度。
定子组50A的端子保持部55A和定子组50B的端子保持部55B在轴线X方向上隔着间隔设置。多个线圈端子56被压入并支承于定子组50A、50B的端子保持部55A、55B,多个线圈端子56从定子组件40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而设置,并且线圈端子56的基端位于缺口部510b、520b内。
因此,在套设并安装于定子组件40的外定子铁芯59中,在包围定子组50A、50B的外周的周壁部592设置有用于避免与线圈端子56干涉的缺口593(参照图3),并且,在后述上外罩部件90的周壁部92也设置有用于避免与线圈端子56干涉的开口部92a(参照图1)。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定子组50A的线圈端子56与定子组50B的线圈端子56在轴线X的轴向上靠近配置,因此,能够缩小外定子铁芯59中的形成缺口593的范围的大小和周壁部92中的设置开口部92a的范围的大小。
另外,如图3所示,外定子铁芯59呈有底圆筒形状,在底部591的中央部设置有能够贯通插入间壁20的底部20a侧的开口591a。并且,沿底部591的整周设置的周壁部592形成为整周包围定子组50A、50B的凸缘部510、520的圆筒形状。
如图4所示,线圈端子56是导电性的引脚,所述导电性的引脚呈直线状延伸的棒形状,并且线圈端子56将设置于上外罩部件90的开口部92a贯通,使其末端侧位于连接器外罩部93(容纳部95)内。
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组件40中,由于将端子保持部55A、55B设置于内定子铁芯51、52的凸缘部510、520的缺口部510b、520b,因此与不设置缺口部的情况相比,能够适当地防止端子保持部55A、55B朝向径向外侧突出,从而能够防止马达M在径向上大型化。
并且,在定子组50A中,端子保持部55A利用凸缘部520的厚度设置,在定子组50B中,端子保持部55B利用凸缘部510、520的厚度设置,因此能够将端子保持部55A、55B的厚度增大。由此,提高了端子保持部55A、55B对线圈端子56的支承强度。
在定子组50A的端子保持部55A中,被压入支承的多个线圈端子56位于定子组50A的内定子铁芯52的凸缘部520的厚度范围内。在定子组50B的端子保持部55B中,被压入支承的多个线圈端子56位于在轴向上重叠的定子铁芯的凸缘部510、520的重合部分的厚度范围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定子组50A的驱动线圈54(A相的线圈)引出的卷线的端部(未图示)捆绕在由端子保持部55A保持的线圈端子56的端子保持部55A侧,从定子组50B的驱动线圈54(B相的线圈)引出的卷线的端部(未图示)捆绕在由端子保持部55B保持的线圈端子56的端子保持部55B侧。并且,由这些端子保持部55A、55B支承的线圈端子56分别通过具有可挠性的共用的印刷基板60(下称基板60)分别与对应的连接器端子61连接。印刷基板60一开始形成为直线状,该印刷基板60从与线圈端子56连接的状态经朝向径向外侧弯曲而与连接器端子61连接。另外,线圈端子56分别在基板60的与驱动线圈54相反的一侧的面通过锡焊与设置于基板60的配线中的所对应的配线连接。另外,线圈端子56分别在比捆绕有从驱动线圈54引出的卷线的端部(未图示)的部分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与基板60连接,在端子保持部55A、55B与基板60之间确保有用于捆绕从驱动线圈54引出的卷线的端部(未图示)的空间。
如图1至图3所示,上外罩部件90是容纳马达M的定子组件40和外定子铁芯59的部件,且具有覆盖定子组件40的上表面的外罩部91和包围外定子铁芯59的外周的周壁部92,连接器外罩部93与周壁部92一体形成。
在外罩部91的中央设置有从轴向观察时呈环状的凸出部91a,在该凸出部91的中央设置有开口91b,从所述开口91b能够目视确认位于凸出部91a内的间壁20。在外罩部91的与凸出部91a相反的一侧,环状的嵌合壁91c(参照图2)朝向下方突出而形成,该嵌合壁91c内嵌于大致环状的安装部57的台阶部57a(参照图2),所述安装部57设置在定子组件40的上部。
图5是说明上外罩部件90的连接器外罩部93的图,图5(a)是从斜上方观察到的连接器外罩部93的连接器部94和容纳部95的立体图,图5(b)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连接器部94和容纳部95的立体图,图5(c)是从径向观察到的容纳部95的平面图。图6是说明连接器外罩部93的图,图6(a)是从轴线X方向的上侧观察到的俯视图,图6(b)是立体图。图7是说明连接器部94的图,图7(a)是从轴线X方向的下侧观察到的仰视图,图7(b)是从轴线X方向的斜下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从轴向观察时,上外罩部件90的周壁部92呈环状,在阀驱动装置1中,周壁部92以包围外定子铁芯59的外周的方式设置。周壁部92的下端92b(参照图3)位于比配置于上外罩部件90和连接器外罩部93的内侧的线圈端子56和驱动线圈54靠轴线X方向下侧的位置,从而能够适当地防止附着在周壁部92上的水到达线圈端子56和驱动线圈54等导电部。
从径向观察时,在周壁部92切除了与所述线圈端子56干涉的区域,该切除的区域成为供从定子组件40沿径向延伸的线圈端子56通过的开口部92a。在周壁部92中,在从该周壁部92的下端至外罩部91附近的高度范围内形成了开口部92a(参照图5(b)),该开口部92a的上边92a1在从外罩部91朝向下侧偏离的位置与外罩部91平行地延伸。周壁部92的开口部92a的周向上的两侧92a2、92a2沿轴线X呈直线状延伸,从径向观察时,开口部92a呈大致矩形(参照图5(c))。
在开口部92a中,在上边92a1的两侧部设置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921。所述基板60从径向外侧与该突出部921抵接(参照图1),通过该突出部921进行基板60在径向上的定位。
在上外罩部件90的周壁部92中,在夹着轴线X与开口部92a相反的一侧的位置设有供后述下外罩部件80的卡合臂84卡合的被卡合部922。上外罩部件90与连接器外罩部93的连接器部94以及容纳部95一体形成。
如图3所示,在上外罩部件90的周壁部92中,在开口部92a的径向外侧设置有覆盖该开口部92a的连接器外罩部93。连接器外罩部93具有连接器部94、容纳部95以及帽96,所述连接器部94从周壁部92的径向外侧朝向下方延伸,且位于比开口部92a靠下侧的位置,所述容纳部95容纳对设置于该连接器部94的连接器端子61与所述线圈端子56进行连接的基板60,所述帽96封闭容纳部95的开口930(第二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外罩部件90和连接器部94(容纳部95、帽96)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构成,与容纳部95一体形成的上外罩部件90通过在图5(a)中的上下方向上被分割为两部分的模具成型。
如图4所示,在连接器部94中,在所述大径部202的径向外侧的位置设置有端子支承部940,在该端子支承部940中,所述连接器端子61在绕轴线X的周向上隔着间隔设置有多个(参照图3)。连接器端子61分别沿厚度方向(轴线X方向)贯通端子支承部940,从径向观察时,连接器端子61分别位于比所述线圈端子56靠下方的位置,并且以与线圈端子56大致正交的朝向设置。
连接器端子61分别通过基板60与对应的线圈端子56连接,连接器端子61与基板60之间的连接部(锡焊部)设置于从线圈端子56与基板60之间的连接部(锡焊部)沿轴线X方向朝向下方偏离指定高度h的位置。并且,连接线圈端子56与连接器端子61的基板60以弯折部60c为界,使其一端(上端部60a)侧朝向沿轴线X的方向,使另一端(下端部60b)侧朝向沿与轴线X正交的方向,从而在剖视时呈大致L字状弯曲。
如图7(b)所示,端子支承部940具有周壁部941,所述周壁部941从端子支承部940朝向下方突出且包围连接器端子61的外周,该周壁部941包括侧壁部942、942、外壁部943以及内壁部944,所述侧壁部942、942设置于端子支承部940的长边方向的两侧,所述外壁部943沿端子支承部940的径向外侧的侧缘设置,所述内壁部944沿端子支承部940的径向内侧的侧缘设置。
内壁部944的外径侧(图7(b)中的右斜上方侧)除了与端子支承部940之间的两个连接梁945、945之外被切除而形成缺口部944a。该缺口部944a的宽度L3比基板60的宽度L2大,在该缺口部944a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设置有供对应侧连接器的卡合突起(未图示)卡定的卡定部944b。连接梁945、945从轴线X侧(内径侧)观察时的平面形状呈大致矩形,并且沿对应侧连接器相对于连接器部94的装拆方向设置。为了在拔出对应侧连接器时相对于施加在卡定部944b的力加强内壁部944,连接内壁部944与端子支承部940的内径侧的侧缘来形成该连接梁945、945,通过将在拔出对应侧连接器时作用于卡定部944b(内壁部944)的力传递(释放)到端子支承部940侧,防止应力集中于内壁部944与侧壁部942之间的连接部而从连接部断裂。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部94中,由于设置了连接梁945、945,因此即使分开地配置侧壁部942、942也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由此,能够将缺口部944a的宽度L3(参照图5(b))设置成比基板60的宽度L2(参照图3)大。
在连接梁945的与端子支承部940之间的连接部设置有倾斜面945a,所述倾斜面945a以连接梁945的厚度随着朝向端子支承部940的靠基板60的支承面940b侧(图4中的上侧)而变薄的方式形成。并且,在端子支承部940的露出到缺口部944a内的侧面也设置有朝向与倾斜面945a相同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940a。因此,如图4所示,连接梁945与加强后述安装部85的增强壁82之间的间隙W1和端子支承部940与增强壁82之间的间隙W2随着朝向上外罩部件90的上方侧而逐渐扩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定子铁芯59和上外罩部件90依次组装到已将基板60锡焊于线圈端子56的定子组件40(参照图3),在连接器外罩部93中,在端子支承部940的内径侧确保有用于避免与线圈端子56以及基板60干涉的间隙Sa(参照图4)。
这里,由于在刚组装上外罩部件90后,基板60的下端部60b位于图4中的虚线所示的位置,因此需要从这种状态将下端部60b侧朝向径向外侧弯折(参照图中箭头),使设置于下端部60b的端子孔601(参照图3)与从端子支承部940的上表面(支承面940b)朝向上方突出的连接器端子61卡合,从而将基板60支承于端子支承部940的支承面940b上。
但是,由于后述安装部85的增强壁82位于端子支承部940的内径侧,因此若端子支承部940与该增强壁82之间的间隙小,则在弯折基板60的下端部60b侧时需要将基板60整体大幅度弯折,这时,基板60的弯折半径变小。因此,需要加长基板6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1(参照图3),从而使基板6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1有富余。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内壁部944的端子支承部940侧切除,使端子支承部940的内径侧在缺口部944a内露出,从而扩展端子支承部940的内径侧的间隙Sa,确保了弯折作为具有可挠性的配线部件的印刷基板60的间隙。并且,在连接梁945设置倾斜面945a,且在端子支承部940设置940a,从而扩大连接梁945以及端子支承部940这两者与该增强壁82之间的间隙,并且,在端子支承部940的支承面940b中,使连接器端子61位于靠近这些倾斜面945a、940a的位置。
因此,与不设置缺口部944a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基板6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1,并且能够将弯折基板60时的基板60的弯折半径扩大。并且,由于通过设置倾斜面940a、945a而使间隙扩大了相当于这些倾斜面940a、945a的量,因此,使倾斜面940a、945a作为弯折基板60时的引导件发挥作用,并且有益于扩大弯折基板60时的基板60的弯折半径。
并且,由于能够通过在内壁部944设置缺口部944a来缩短基板6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1,因此,能够在将基板60的下端部60b侧相对于上端部60a侧弯曲大致90°的状态下,将基板60的弯折部60c配置在离开由金属制成的增强壁82的位置。
若基板6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1变长,则存在弯折部60c与由金属制成的增强壁82接触的担忧。这里,在基板60内设置(印刷)有连接线圈端子56与连接器端子61的配线,若基板60与增强壁82相互接触,则存在如下担忧:由于因马达M的驱动而产生的振动等,基板60被增强壁82磨削,设置于基板60的配线彼此之间通过由金属制成的增强壁82连接,从而发生短路。如上所示,由于通过设置倾斜面940a、945a来抑制基板6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1,能够将基板60的弯折部60c配置在离开增强壁82的位置,因此降低了因弯折部60c与增强壁82之间接触而引起短路的可能性。并且,由于能够将基板60的弯折半径扩大,因此能够适当地防止在弯折半径小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问题,例如基板60或者设置于基板60内的配线图案(铜图案)断裂等问题。
如图5所示,连接器外罩部93的容纳部95与连接器部94的上侧相邻地设置,且具有上壁部951和侧壁部952、952,所述上壁部951沿周壁部92的开口部92a的上边92a1设置,所述侧壁部952、952沿开口部92a的侧边92a2设置。这些上壁部951以及侧壁部952、952从周壁部92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从轴线X的径向观察时,上壁部951以及侧壁部952、952以包围设置于周壁部92的开口部92a的上侧和两侧的方式设置。
侧壁部952、952沿开口部92a的侧边92a2的全长设置,其上端部与上壁部95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连接。如图6(b)所示,侧壁部952的下端部侧随着朝向下侧而朝向离开周壁部92的方向凸出,所述端子支承部940与该凸出部分(凸出部952c)的下端连接为一体。
因此,具有端子支承部940的连接器部94通过侧壁部952、952保持在从周壁部92的外周朝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并且侧壁部952、952的下端侧的凸出部952c作为确保端子支承部940的支承强度的肋发挥作用。由此,确保了在从连接器部94拔出对应侧连接器时相对于作用在端子支承部940的力的强度。并且,从轴线X的径向观察设置有该端子支承部940的部分时,由端子支承部940、上壁部951、侧壁部952、952形成了包围周壁部92的开口部92a的周壁(包围壁)。
如图6所示,在上壁部951的内径侧的上部中的靠周壁部92一侧设置有凹槽951a,从上方观察时该凹槽951a呈沿周壁部92的外周的弧状。在绕轴线X的周向上,凹槽951a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951a1位于比上壁部95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951b靠穿过轴线X的直径线Im1侧的位置。因此,凹槽951a的周向长度比上壁部951的周向长度短,上壁部95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成为供后述帽96的卡定部971b卡定的卡定部951c。
并且,在绕轴线X的周向上的侧壁部952的外侧面,在从侧壁部952的外周部953向内侧偏离的位置形成有台阶部954,侧壁部952的比台阶部954靠外周部953的一侧成为与后述帽96的嵌合壁部98呈插接状嵌合的内侧嵌合壁部955。
这里,后述帽96的外侧嵌合壁990从轴线X的轴向与台阶部954抵接,该台阶部954具有台阶部954a、台阶部954b、台阶部954c以及台阶部954d,所述台阶部954a在比外周部953的上缘部953a靠下侧的位置相对于该上缘部953a平行地沿与轴线X正交的方向延伸,所述台阶部954b在比外周部953的缘部953b靠周壁部92的一侧的位置相对于该缘部953b平行地沿轴线X方向延伸,所述台阶部954c在比外周部953的缘部953c靠下侧的位置相对于该缘部953c平行地延伸,所述台阶部954d在该台阶部954c与台阶部954b之间朝向下方延伸。
与侧壁部952的下端连接的端子支承部940以其上表面(支承面940b)与轴线X正交的朝向配置,该端子支承部940的支承面940b位于比连接器部94的外壁部943的上端943a靠外罩部91侧的上方高出指定高度h2的位置(参照图6)。端子支承部940的外径侧的侧缘940c位于比所述连接器部94的外径侧的外壁部94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并且该侧缘940c成为与后述帽96的抵接部974抵接的抵接面。
图8是说明帽96的图。帽96是封闭连接器外罩部93的开口930的部件,连接器外罩部93的该开口930由壁部951、侧壁部952、952以及端子支承部940包围而形成(参照图6(a))。帽96具有封闭连接器外罩部93的开口930的壁部97,在该壁部97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设置有外嵌于侧壁部952、952的嵌合壁部98。
如图4所示,壁部97具有卡合部971、倾斜部972以及外罩部973,所述卡合部971从上侧与上壁部951卡合,所述倾斜部972从卡合部971朝向斜下方延伸,所述外罩部973从倾斜部972的下端朝向下方呈直线状延伸。壁部97的卡合部971沿与轴线X正交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卡合部971的上表面971c位于比上外罩部件90的外罩部91的上表面91d靠下方的位置。在卡合部971的末端,沿卡合部971的宽度方向的全长设置有与所述上壁部951的凹槽951a卡定的卡定部971a,该卡定部971a沿轴线X方向朝向下方延伸。
如图8(b)、图8(c)所示,在卡定部971a的长边方向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上壁部951的卡定部951c卡定的卡定部971b,从而通过将该卡定部971b和所述卡定部971a这两者与上壁部951卡定来设置帽96。如此一来,通过与上壁部951卡定的卡定部971b和卡定部971a,防止了帽96从连接器外罩部93脱落(向径向脱落)。
在外罩部973的下端沿宽度方向全长设置有薄壁的抵接部974,在将帽96组装到连接器外罩部93时,该抵接部974的下端面974a从轴线X的轴向与连接器部94的外壁部943的上端943a抵接,并且该抵接部974的内侧面974b与端子支承部940的外径侧的侧缘940c抵接(参照图4(b))。
嵌合壁部98设置于壁部97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并沿壁部97的长边方向设置于从抵接部974至卡合部971的范围内。侧视观察时,嵌合壁部98的末端侧呈与设置于所述侧壁部952的外周的台阶部954的侧面形状匹配的形状(参照图6(b)),嵌合壁部98具有从轴线X的轴向与所述台阶部954a抵接的抵接部981a、与台阶部954b抵接的抵接部981b、从轴线X的轴向与台阶部954c抵接的抵接部981c以及与台阶部954d抵接的抵接部981d。
在嵌合壁部98的内侧面中的从嵌合壁部98的外周部981向内侧偏离的位置设置有台阶部99。该台阶部99呈与侧壁部952的内侧嵌合壁部955的侧面形状匹配的形状,嵌合壁部98的比台阶部99靠外周部981的一侧成为与侧壁部952的内侧嵌合壁部955呈插接状嵌合的外侧嵌合壁部990。
图9是说明连接器外罩部93中的帽96侧的外侧嵌合壁部990与容纳部95侧的内侧嵌合壁部955之间的嵌合结构的图,图9(a)是连接器外罩部93的立体图,图9(b)是图9(a)中的C-C剖视图,图9(c)是图9(a)中的B-B剖视图,图9(d)是图9(a)中的A-A剖视图。另外,图9(b)、图9(c)以及图9(d)的截面表示从图9(a)的右侧(轴线X的径向外侧)观察各截面的状态。
如上所述,若将帽96组装到连接器外罩部93的容纳部95,则帽96侧的外侧嵌合壁部990外嵌于容纳部95侧的内侧嵌合壁部955的外周。这里,若水等从外部附着到连接器外罩部93,则有可能出现水等从露出于连接器外罩部93的外周的帽96与容纳部95之间的接合部渗入的情况。这里,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驱动装置1是对冰箱的制冷剂流路进行开闭的阀装置的阀驱动装置,因此作为附着在连接器外罩部93的水,例如可以考虑厨房中使用的水或者在室内饲养的宠物排泄的水分(尿)等。
若这样的水分从露出于连接器外罩部93的外周的帽96与容纳部95之间的接合部进入,则如图9(b)、图9(d)所示,有时在嵌合壁部98的外侧嵌合壁部990的抵接部981a、981c从轴线X的轴向与侧壁部952的台阶部954a、954c抵接的接合部中,由于毛细管现象等,水分朝向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朝向连接器外罩部93的内侧的方向)移动。但是,由于在该接合部的内侧立起设置有内侧嵌合壁部955,水分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的移动被内侧嵌合壁部955阻挡,因此从侧壁部952的台阶部954a、954c与外侧嵌合壁部990的抵接部981a、981c之间的接合部渗入的水分不会直接渗入到连接器外罩部93的内部。
这里,由于侧壁部952的台阶部954c相对于轴线X倾斜(参照图6(b)),因此渗入到该台阶部954c与外侧嵌合壁部990的抵接部981c之间的接合部的水分会朝向图9(a)中的箭头A1所示的方向移动,最后从帽96与容纳部95之间排出到连接器部94的外壁部943侧。这里,由于与外壁部943相邻配置的端子支承部940的支承面940b位于比外壁部943的上端943a靠上侧的位置(参照图6(b)),因此这些排出的水分不与被端子支承部940支承的连接器端子61接触。
这里,如图9(b)~图9(d)所示,在内侧嵌合壁部955与外侧嵌合壁部990的嵌合部分中,对沿内侧嵌合壁部955与外侧嵌合壁部990之间的接合面朝向上下方向延伸的间隙Sx也作用有毛细管力。因此,若从内侧嵌合壁部955的台阶部954a、954c以及954d与外侧嵌合壁部990的抵接部981a、981c以及981d之间的接合部渗入的水分到达间隙Sx,则有可能出现如下情况:该水分在该间隙Sx内向图中上侧移动,并到达外侧嵌合壁部990的台阶部99与内侧嵌合壁部955的缘部953a、953b以及953c对置的部分的间隙Sy。
在本实施方式中,台阶部99的内周侧的侧面98a(嵌合壁部98的内周面)与内侧嵌合壁部955的内周面955d齐平。因此,即使到达间隙Sy的水分要向图中右侧(连接器外罩部93的内部侧)渗入,也会因表面张力的作用而停留在间隙Sy内,所以可以阻止水分渗入到连接器外罩部93的内部。顺便说一下,在侧面98a与内周面955d不齐平的情况下,在侧面98a与内周面955d之间的边界部产生使水分存积的台阶,存在如下担忧:水分大量存积在该台阶后,水分会滴落(渗入)到连接器外罩部93的内部侧。
并且,如图9(c)所示,在内侧嵌合壁部955的沿台阶部954b的部分中,渗入到台阶部954b与外侧嵌合壁部990之间的接合部的水分受重力作用,有时渗入水分朝向重力方向的下侧(图中箭头A2方向)移动。并且,若水分沿图中箭头A2所示的方向移动,则移动的水分能够从接合部排出到侧壁部952的外周面(参照图9(a)、图9(c)中的箭头A3),所述接合部通过外侧嵌合壁部990的抵接部981d从轴线X的轴向与侧壁部952的台阶部954d抵接而形成。
另外,渗入到帽96的卡合部971与上外罩部件90的周壁部92之间的间隙的水分(参照图中箭头A4)通过上壁部951的凹槽951a(参照图6(a)),从该凹槽951a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951a1排出到侧方。这里,由于凹槽951a的两端部951a1与所述上缘部953a连通,因此,从凹槽951a排出的水分通过外侧嵌合壁部990的抵接部981a与内侧嵌合壁部955的台阶部954a之间的接合部排出到外部。
回到帽96的说明,如图8所示,在嵌合壁部98中的与卡合部971的侧面之间的抵接部982的外侧面设置有用于防止帽96脱落的卡合部985。卡合部985是从抵接部982向下侧突出的板状的部件,在卡合部985的中央部形成有沿其长边方向延伸的开口部986。该开口部986的两侧部成为臂部985a、985a,该臂部985a、985a的末端部通过卡合部985b连接。在帽96组装到连接器外罩部93的容纳部95时,使卡合部985b与设置于侧壁部952的卡定用突起956(参照图3)卡定,从而防止帽96从容纳部95脱落。
接下来,说明通过马达M驱动的阀部70。图10是阀驱动装置1中的下外罩部件80、阀部70、台部件86以及马达M的部分的分解图。图11是表示阀部70的齿轮71以及阀体72的分解图。
阀驱动装置1的阀部70是借助马达M绕轴线X2(参照图10)旋转驱动的部件,并且具有齿轮71和阀体72。齿轮71是与设置于马达M的传递轴33的外周的齿部33c啮合的外齿轮。如图11所示,在齿轮71的中心形成有圆形的孔部71a,并且在齿轮71的底面形成有中心突起71b和配置于该中心突起71b的周围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是三个)突起71c。
阀体72是呈大致圆板形状的部件,在阀体72的中心形成有圆形的孔部72a,并且在阀体72的上表面形成有配置于孔部72a的周围的一个孔部72b以及两个凹部72c。并且,在阀体72的底面形成有缺口72d。阀体72的底面中的没有形成缺口72d的部位以能够封闭流体导出管3、4的开口3a、4a(参照图10)的方式构成。
齿轮71以及阀体72通过齿轮71的中心突起71b以及三个突起71c分别插入到阀体72的孔部72a、一个孔部72b以及两个凹部72c中而相互固定。齿轮71以及阀体72被贯通插入于孔部71a和孔部72a的轴部件73(参照图10)支承为能够旋转,如图1所示,轴部件73的上端73a与下端73b分别被台部件86的支承孔89a和固定于底板部10的连接部件15的孔部15a保持为止转的状态。
连接部件15从与马达M相反的一侧的下方嵌入到设置于底板部10的贯通孔10c内。在连接部件15的中央部,用于支承轴部件73的孔部15a以朝向流体室S侧开口的方式形成,在连接部件15中,流体导出管3的开口3a和流体导出管4的开口4a位于该孔部15a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参照图10)。流体导出管3、4分别沿轴线X方向贯通连接部件15,并与形成于底板部10的上方的流体室S连通。
在底板部10中,在夹着中央的孔部10a与贯通孔10c相反的一侧的位置设置有贯通孔10d,流体导入管2嵌入到该贯通孔10d内。在这种状态下,流体导入管2的开口2a朝向流体室S内开口,使流体导入管2与流体室S连通。
如图10所示,在底板部10的上表面10b(参照图1)放置有台部件86,该台部件86包括台部87以及从台部87的周缘部朝向下方侧延伸的多个脚部88(88a、88b)。在台部87的中央部形成有供所述传递轴33贯通插入的孔部87a,在该孔部87a的径向外侧沿绕轴线X的周向设置有包括支承孔89a的臂部89。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间壁20固定到底板部10时,朝向底板部10侧的下方按压至间壁20的圆板部203与台部87抵接而使脚部88a与底板部10抵接的位置。这时,由于脚部88b比脚部88a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因此台部件86以将脚部88b与间壁20的大径部202的内周接触的状态保持在间壁20内。
并且,对阀部70的轴部件73进行支承的臂部89能够与台部87独立地沿轴向变形,在台部件86被按压到底板部10侧的下方时,臂部89将阀体72朝向底板部10侧的下方施力。因此,阀部70的阀体72借助臂部89始终与底板部10的上表面抵接,从而阀部70的阀体72在轴向上被定位。
如图2所示,下外罩部件80套设并固定在固定于底板部10的上表面的间壁20的大径部202。下外罩部件80在板状的基部81的中央设置有供间壁20的大径部202插入的开口81a(第一开口),在开口81a的内周缘沿绕轴线X的周向设置有多个抵接片81b,所述多个抵接片81b朝向轴线X方向的上侧立起形成。抵接片81b分别从开口81a朝向轴线X侧凸出设置,并且能够向轴线X的径向外侧弹性变形。因此,在将下外罩部件80套设并安装到间壁20的大径部202时,大径部202一边将抵接片81b向径向外侧扩张,一边插入到基部81的开口81a内,从而使下外罩部件80固定于间壁20。
如图10所示,在基部8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朝向轴线X方向的下侧弯曲而形成的安装部85。安装部85是为了将阀驱动装置1安装到作为外部构造物的冰箱而设置的,安装部85沿基部81的长边方向的全长设置。在安装部85形成有供螺丝等贯通插入的孔部85a。为了避免所述流体导入管2与流体导出管3干涉,在从正面观察安装部85的图1中,该孔部85a在轴线X的径向上位于比这些流体导入管2和流体导出管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如图10所示,在基部81的长边方向的两侧设置有朝向轴线X方向的上侧弯曲而形成的增强壁82、83。增强壁82、83分别沿基部81的宽度方向的全长设置,在增强壁的上端82a、83a放置有上外罩部件90(参照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以及图3所示,线圈端子56位于一侧增强壁82的上方,而在另一侧增强壁83设置有用于以卡合状态保持下外罩部件80与上外罩部件90的卡合臂84。
在增强壁83中,卡合臂84从增强壁83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沿离开基部81的方向(上方)延伸而设置,在卡合臂84的上端侧设置有朝向轴线X侧凸出的卡合部84a。在将上外罩部件90套设并安装到马达M的外定子铁芯59时,卡合部84a与上外罩部件90的被卡合部922卡合,由此,防止了上外罩部件90从下外罩部件80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的下外罩部件80中,由于增强壁82、83朝向轴线X的轴向上的与安装部85的弯曲方向(下方)相反的方向(上方)弯曲,因此提高了下外罩部件80的基部81的弯折刚性。这是因为:由于在将下外罩部件80套设(压入)并安装到间壁20的大径部202时,大径部202一边将抵接片81b向径向外侧扩张一边插入到基部81的开口81a内,使下外罩部件80固定于间壁20,因此增强壁82、83避免基部81受这时的应力而发生较大变形。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下外罩部件80中,由于长边方向两侧的增强壁82、83分别朝向相同的上方弯曲,因此与增强壁82、83在轴线X的轴向上朝向不同方向(上下方向)弯折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进行通过弯曲加工形成增强壁82、83和安装部85时的加工。
以下,参照图12对阀驱动装置1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图12是用于说明阀驱动装置1的动作的图,并且是从下外罩部件80侧观察阀体72且用假想线表示流体导出管3、4的图,图12(a)是表示流体导出管3、4双方被阀体72关闭的闭阀状态的图,图12(b)是表示流体导出管4被阀体72关闭的第一开阀状态的图,图12(c)是表示流体导出管3、4双方被打开的第二开阀状态的图,图12(d)是表示流体导出管3被阀体72关闭的第三开阀状态的图。
在阀驱动装置1中,通过借助连接器端子61、基板60以及线圈端子56向驱动线圈54通电,定子组50A、50B的驱动线圈54被励磁,并利用该磁力使转子30旋转。转子30的旋转通过传递轴33的齿部33c传递至阀体72,阀体72绕轴线X2旋转驱动。
<闭阀状态>
如图12(a)所示,在缺口72d位于流体导出管3、4以外的位置的状态下,阀体72为封闭流体导出管3、4的闭阀状态(全闭),从而阻断了流体从流体室S向流体导出管3、4导出。
<第一开阀状态>
如图12(b)所示,在从闭阀状态起齿轮71以及阀体72顺时针旋转从而使缺口72d到达流体导出管3的位置的状态下,阀体72为开放流体导出管3并封闭流体导出管4的第一开阀状态(打开一部分),允许流体从流体室S向流体导出管3导出并且阻断流体向流体导出管4导出。
<第二开阀状态>
如图12(c)所示,在从第一开阀状态起齿轮71以及阀体72进一步顺时针旋转从而使缺口72d到达流体导出管3、4的位置的状态下,阀体72为开放流体导出管3、4的第二开阀状态(全开),允许流体从流体室S向流体导出管3、4导出。
<第三开阀状态>
如图12(d)所示,在从第二开阀状态起齿轮71以及阀体72进一步顺时针旋转从而使缺口72d越过流体导出管3的位置的状态下,阀体72为封闭流体导出管3并开放流体导出管4的第三开阀状态(打开一部分),阻断流体从流体室S向流体导出管3导出并且允许流体向流体导出管4导出。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外罩结构中,在马达M中,具有驱动线圈54的定子组件40(定子)位于转子30的径向外侧,并且在转子30的径向外侧以从转子的旋转轴方向(轴线X方向)组装对应侧连接器的朝向设置有连接器部94(连接器),具有覆盖定子组件40的外周的周壁部92的上外罩部件90(主体外罩)与覆盖连接器部94的外周并且从周壁部92的径向外侧沿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的连接器外罩部93(连接器外罩)一体形成,并且在周壁部92设置有连通上外罩部件90的内侧与连接器外罩部93的内侧的开口部92a,所述马达的外罩形成为以下结构:在连接器外罩部93内连接线圈端子56与连接器端子61,所述线圈端子56与驱动线圈54的端部连接并且从定子组件40穿过开口部92a向径向外侧延伸,所述连接器端子61由与连接器外罩部93一体形成的端子支承部940支承并且在轴线X的轴向上偏离线圈端子56的位置沿轴线X方向延伸,在端子支承部940设置内壁部944(壁部),所述内壁部944在连接器端子61的内径侧沿连接器端子61向轴线X方向延伸,并且从轴线X方向观察时,内壁部944位于比线圈端子56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从而在连接器外罩部93的内侧的内壁部944的内径侧形成间隙,在组装上外罩部件90与定子组件40时,所述间隙供线圈端子56通过。
若以这种方式构成,由于在壁部的内径侧设置间隙,从定子的轴向观察时,线圈端子不与壁部重叠,因此,在将定子组装到主体外罩时,从定子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线圈端子不与壁部干涉。因此,能够可靠地将定子组装到主体外罩。
马达的外罩形成为如下结构:在连接器外罩部93内,通过弯折可挠性的基板60(配线部件)来连接线圈端子56与连接器端子61,内壁部944的内径侧的间隙形成为能够供基板60以可向径向外侧弯折的方式通过,所述基板6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与线圈端子56连接并呈直线状延伸,在内壁部944设置有缺口部944a,使端子支承部940的内径侧的侧缘(倾斜面940a)露出到该缺口部944a内。
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在组装上外罩部件90与定子组件40之后,将与线圈端子56连接并呈直线状延伸的基板60向径向外侧弯折,从而使该基板60的下端部60b侧与连接器端子61连接。这时,由于在内壁部944设置缺口部944a从而使端子支承部940的侧缘露出到端子支承部940的内径侧,从而使连接器外罩部93的内侧即端子支承部940的内径侧的空间的富余变多,因此在弯折基板60时,能够容易地进行基板60与连接器端子61之间的连接作业。
并且,由于连接器外罩部93的内侧的空间的富余变多,因此与没有设置倾斜面940a、945a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弯折基板60所需的基板6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1。因此,能够抑制以弯折的状态连接线圈端子56与连接器端子61的基板60产生松弛,因此能够防止基板60与位于连接器外罩部93内和上外罩部件90内的其他部件干涉。
而在以往的马达中,从上外罩部件90的下部开口向上外罩部件90的内部填充具有绝缘性的灌封材料,将配置在上外罩部件90内和连接器外罩部93内的部件等密封在灌封材料内,从而防止这些部件与其他部件干涉等,在这样的马达的情况下,由于基板60被保持在灌封材料内,因此不存在基板60松弛的问题。近年来,为了降低制作成本提出了许多不采用灌封材料的马达,但是在这种马达的情况下,若基板60大幅松弛,则会产生基板60与其他部件干涉的问题。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能够抑制基板6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1,从而能够抑制组装后的弯折部60c松弛,因此,本申请发明还能够没有问题地应用于不使用灌封材料的马达。特别是在用于将马达安装于对应侧部件的由金属制成的安装部85的增强壁82位于上外罩部件90内的下部侧的情况下,若该安装部85的增强壁82与基板60接触,则由于因马达的驱动而产生的振动等基板60被金属部件磨削,设置于基板60的配线彼此通过金属部件相连接而有可能出现短路的情况,但是本发明能够适当地防止这种短路情况的发生。
并且,由于通过增大连接器外罩部93内侧的空间的富余来增大弯折基板60时的基板60的弯折半径,因此能够适当地防止在弯折半径小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基板60或设置于基板60内的配线图案(铜图案)断裂等问题。
在内壁部944切除内壁部944的一部分来设置与对应侧连接器的卡合突起卡定的卡定部944b,将连接内壁部944与端子支承部940的内径侧的侧缘的连接梁945设置于在内壁部944形成的缺口部944a内,并且连接梁945的壁形成为比内壁部944的壁薄,在连接梁945的与端子支承部940之间的连接部设置有倾斜面945a,从而使端子支承部940的内径侧的间隙Sa扩展,所述倾斜面945a以连接梁945的厚度随着朝向端子支承部940的靠基板60的支承面940b侧(图4中的上侧)而变薄的方式形成。
由于将内壁部944的一部分切除而设置卡定部944b,因此内壁部944的强度下降。因此,能够通过设置连接内壁部944与端子支承部940的内径侧的侧缘的连接梁945来加强内壁部944的强度。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连接梁945形成为比内壁部944的壁薄,防止通过设置缺口部944a而在内壁部944的内径侧确保的空间Sa因为连接梁945而大幅度变窄。并且,由于通过在连接梁945设置倾斜面945a,使该倾斜面945a作为弯折基板60时的引导件发挥作用,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通过弯折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与线圈端子56连接的基板60的另一端侧弯折来与连接器端子61连接时的弯折操作。
转子3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有底且呈圆筒形状的间壁20的小径部201内,安装部85套设并固定于间壁20中的位于小径部201的下侧位置的大径部202,所述安装部85由金属制成且用于将阀驱动装置1安装于冰箱等对应侧部件,安装部85的增强壁82位于在连接器外罩部93内弯折配置的基板60的下侧。
若以上述方式构成,则由于能够通过缩短基板6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1来抑制弯折了的基板60松弛,因此即使由金属制成的增强壁82位于基板60的下侧,也能够适当地防止基板60与增强壁82干涉。若基板60与增强壁82干涉,则由于因马达M驱动而产生的振动等基板60被增强壁82磨削,设置于基板60的配线彼此通过由金属制成的增强壁82连接,从而有可能出现短路和漏电的危险,但是本发明能够适当地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在连接器外罩部93设置有开口930和帽96,所述开口930能够目视确认在该连接器外罩部93内弯折配置的基板60与线圈端子56以及连接器端子61这两者之间的连接部,所述帽96封闭该开口930。
若以这样的方式构成,则由于能够从开口930目视确认基板60与连接器端子61之间的连接部,因此能够从开口930进行基板60与连接器端子61之间的连接作业(锡焊作业)。因此,即使在先将基板60与线圈端子56连接后,在连接器外罩部93内弯折基板60的下端部60b侧来与连接器端子61连接,也由于连接器端子61与基板60之间的连接部不会隐藏于外罩内,能够容易地进行基板60与连接器端子61之间的连接作业(锡焊作业)。
在连接器外罩部93中,开口930在设置于周壁部92的开口部92a的径向外侧开口,驱动线圈54、线圈端子56、连接器端子61以及基板60这些部件的径向外侧被周壁部92、连接器外罩部93以及帽96覆盖。
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由于导电部(驱动线圈54、线圈端子56、连接器端子61以及基板60)的径向外侧被周壁部92、连接器外罩部93以及帽96覆盖,因此能够恰当地防止从径向外侧附着的水分延伸至导电部。
并且,由于由金属制的板材构成安装部85,因此即使在轴线X方向上安装部85与大径部202之间的压入长度短,也能够牢固地将安装部固定到大径部202。
基板60与连接器端子61之间的连接部以及基板60与线圈端子56之间的连接部设置于在转子30的旋转轴方向(轴线X的轴向)上相互偏离的位置。
若以这样的方式构成,则由于能够扩大供基板60通过的空间,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基板60与线圈端子56以及线圈端子61这两者之间的接合。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进行各种变更。例如,本发明的阀驱动装置也能够应用于除冰箱的制冷剂以外的流体的流路,也能够适当地变更用于通过阀体72进行开阀/闭阀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配线部件例示了采用在内部埋入有配线的可挠性的基板(印刷基板)的情况,但是也可使用通过导线等接合而能够弯折的两张刚性基板、导线以及具有刚性的金属体等作为配线部件。

Claims (15)

1.一种马达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马达中,
具有驱动线圈的定子位于转子的径向外侧,并且在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以从所述转子的旋转轴方向组装对应侧连接器的朝向设置有连接器,
主体外罩与连接器外罩一体形成,所述主体外罩具有覆盖所述定子的外周的第一周壁部,所述连接器外罩覆盖所述连接器的外周并从所述第一周壁部的径向外侧沿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一周壁部设置有连通所述主体外罩的内侧与所述连接器外罩的内侧的开口部,
所述马达的外罩结构如下:
在所述连接器外罩内连接线圈端子与连接器端子,所述线圈端子与所述驱动线圈的端部连接并且从所述定子穿过所述开口部向径向外侧延伸,所述连接器端子被与所述连接器外罩一体形成的端子支承部支承,并且所述连接器端子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偏离所述线圈端子的位置沿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
在所述端子支承部的内径侧设置有沿所述连接器端子向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的壁部,并且,所述壁部位于从所述旋转轴方向观察时比所述线圈端子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从而在所述连接器外罩的内侧的所述壁部的内径侧形成间隙,在组装所述主体外罩与所述定子时,所述间隙供所述线圈端子通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器外罩内,通过弯折可挠性的配线部件来连接所述线圈端子与所述连接器端子,
所述间隙形成为能够供所述配线部件以能向径向外侧弯折的方式通过,所述配线部件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与所述线圈端子连接并呈直线状延伸,
在所述壁部设置有缺口部,所述端子支承部的内径侧的侧缘露出到该缺口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壁部设置有与所述对应侧连接器卡定的卡定部,
在所述缺口部内设置有连接所述壁部与所述端子支承部的内径侧的侧缘的连接梁,所述连接梁的壁形成为比所述壁部的壁薄,并且在所述连接梁的与所述端子支承部之间的连接部设置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以所述间隙随着朝向所述连接器外罩内而扩大的方式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以在筒状的壳体内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
在所述筒状的壳体的外周,在所述转子的旋转轴方向上的所述转子的下侧套设并固定有用于将所述马达安装于对应侧部件的由金属制成的安装部,
所述由金属制成的安装部位于在所述连接器外罩内弯折配置的所述配线部件的下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的壳体是具有在离开底部的方向上分两段扩径的外形的有底圆筒形状的间壁,该间壁包括底部侧的小径部、直径比所述小径部的直径大的大径部以及连接所述小径部与所述大径部的圆板部,
所述转子设置在所述小径部的内侧,并且构成所述定子的定子组件以所述旋转轴方向的位置被所述圆板部定位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小径部的外周,
所述由金属制成的安装部具有供所述间壁的所述大径部插入的第一开口,并且,在所述第一开口的内周缘形成有与所述大径部抵接的抵接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被上壁部、侧壁部以及端子支承部包围,所述上壁部沿所述开口部的上边设置,所述侧壁部沿所述开口部的侧边设置,在所述端子支承部设置有所述连接器端子,并且所述开口部被形成为朝向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开口,
在所述侧壁部的下端部侧形成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以随着朝向下侧而离开所述第一周壁部的方向凸出,所述端子支承部与所述凸出部的下端连接为一体,
所述端子支承部具有第二周壁部,所述第二周壁部从所述端子支承部朝向下方突出且包围所述连接器端子的外周,所述第二周壁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端子支承部的两侧的侧壁部、沿所述端子支承部的径向外侧的侧缘设置的外壁部以及沿所述端子支承部的径向内侧的侧缘设置的作为所述壁部的内壁部,
通过将从所述端子支承部朝向下方突出的所述第二周壁部中的所述内壁部的所述端子支承部侧切除,确保了在所述端子支承部的内径侧使呈所述直线状延伸的所述可挠性的配线部件弯折所需要的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由金属制成的安装部中的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内周缘的所述抵接片与从所述端子支承部向下方突出的所述第二周壁部的所述内壁部之间设置有增强部,所述增强部加强所述由金属制成的所述安装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器外罩设置有第二开口和帽,通过所述第二开口能够目视确认在所述连接器外罩内弯折配置的所述配线部件,所述帽封闭所述第二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器外罩中,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开口部的径向外侧开口,
所述驱动线圈、所述线圈端子、所述连接器端子以及所述配线部件这些部件的径向外侧被所述第一周壁部、所述连接器外罩以及所述帽覆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被上壁部、侧壁部以及端子支承部包围,所述上壁部沿所述开口部的上边设置,所述侧壁部沿所述开口部的侧边设置,在所述端子支承部设置有所述连接器端子,并且所述开口部被形成为朝向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开口,
所述线圈端子与所述配线部件之间的连接部以及所述连接器端子与所述配线部件之间的连接部分别被设成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从径向外侧目视确认。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器外罩内,所述线圈端子与所述连接器端子通过弯折的可挠性的配线部件相连接,
所述可挠性的配线部件以如下方式构成:将呈直线状延伸的印刷基板的上端部侧朝向沿所述旋转轴方向的方向与所述线圈端端子连接,并且将所述印刷基板的下端部侧朝向所述径向外侧与所述连接器端子连接,并且使所述印刷基板以弯折部为边界呈大致L字形状弯折,
通过形成于所述壁部的内径侧的所述间隙,将呈所述直线状延伸的所述印刷基板的下端部侧朝向所述径向外侧弯折,从而使所述印刷基板与所述连接器端子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被上壁部、侧壁部以及端子支承部包围,所述上壁部沿所述开口部的上边设置,所述侧壁部沿所述开口部的侧边设置,在所述端子支承部设置有所述连接器端子,并且所述开口部被形成为朝向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开口,
在所述侧壁部的下端部侧形成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以随着朝向下侧而离开所述第一周壁部的方向凸出,所述端子支承部与所述凸出部的下端连接为一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以在筒状的壳体内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
在所述筒状的壳体的外周,在所述转子的旋转轴方向上的所述转子的下侧套设并固定有用于将所述马达安装于对应侧部件的由金属制成的安装部,
所述由金属制成的安装部位于在所述连接器外罩内弯折配置的所述配线部件的下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的壳体是具有在离开底部的方向上分两段扩径的外形的有底圆筒形状的间壁,该间壁包括底部侧的小径部、直径比所述小径部的直径大的大径部以及连接所述小径部与所述大径部的圆板部,
所述转子设置在所述小径部的内侧,并且构成所述定子的定子组件以所述旋转轴方向的位置被所述圆板部定位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小径部的外周,
所述由金属制成的安装部具有供所述间壁的所述大径部插入的第一开口,并且,在所述第一开口的内周缘形成有与所述大径部抵接的抵接片。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部件与所述连接器端子之间的连接部以及所述配线部件与所述线圈端子之间的连接部设置于在所述转子的旋转轴方向上偏离的位置。
CN201410105060.XA 2013-03-28 2014-03-20 马达的外罩结构 Active CN1040791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68622 2013-03-28
JP2013068622 2013-03-28
JP2013-260687 2013-12-17
JP2013260687A JP6317579B2 (ja) 2013-03-28 2013-12-17 モータにおけるカバー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9103A true CN104079103A (zh) 2014-10-01
CN104079103B CN104079103B (zh) 2017-03-01

Family

ID=51600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05060.XA Active CN104079103B (zh) 2013-03-28 2014-03-20 马达的外罩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64784B2 (zh)
JP (1) JP6317579B2 (zh)
CN (1) CN104079103B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26938A (ja) * 2016-08-09 2018-02-1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端子部およびモータ、ならびに排水弁駆動装置
CN107850464A (zh) * 2016-07-13 2018-03-27 株式会社五十岚电机制作所 旋转角度检测装置以及设置有该旋转角度检测装置的电动马达
CN108631484A (zh) * 2018-07-16 2018-10-09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磁阻电动机端盖及磁阻电动机
CN109301978A (zh) * 2017-07-25 2019-02-0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马达以及泵装置
CN109983669A (zh) * 2016-11-23 2019-07-0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0182037A (zh) * 2018-02-23 2019-08-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N110323877A (zh) * 2018-03-29 2019-10-11 豪圣电机有限公司 可重复使用的电机定子
CN110323887A (zh) * 2018-03-30 2019-10-1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11665439A (zh) * 2019-03-05 2020-09-15 日本电产增成机器装置(浙江)有限公司 马达测试用组件
CN114929009A (zh) * 2019-10-11 2022-08-19 艾瑞斯公司 用于割草机的电动马达和刀片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85375A1 (en) * 2014-12-05 2018-02-21 Nidec Motor Corporation Electric motor
JP2017020918A (ja) * 2015-07-13 2017-01-2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モータ装置および指針式表示装置
JP6668043B2 (ja) 2015-11-09 2020-03-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
JP6673672B2 (ja) * 2015-11-09 2020-03-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
KR101976696B1 (ko) * 2017-11-21 2019-05-09 디와이오토 주식회사 와이어 보호 캡이 구비된 냉각팬 모터 장치
WO2019135377A1 (ja) * 2018-01-04 2019-07-1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S2892303T3 (es) 2018-03-01 2022-02-03 Otis Elevator Co Motor eléctrico para un sistema de ascensor y un sistema de ascensor que comprende dicho motor
CN110495842A (zh) * 2019-09-30 2019-11-26 江苏雷利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分水器和具有该分水器的洗碗机
JP7254361B2 (ja) * 2020-09-18 2023-04-10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ステーター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動弁、ならびに、ステーター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23005079A (ja) * 2021-06-28 2023-01-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CN113451795B (zh) * 2021-06-30 2022-09-30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导电连接结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750A (zh) * 1995-07-14 1997-04-30 惠特克公司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体
JP2002112482A (ja) * 2000-09-29 2002-04-12 Japan Servo Co Ltd 電気機器のリード線引き出し構造
JP2009213275A (ja) * 2008-03-05 2009-09-17 Kayaba Ind Co Ltd モータ
CN102957249A (zh) * 2011-08-09 2013-03-0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910007671B1 (ko) * 1988-08-17 1991-09-30 미쯔비시 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소형 전동기용 고정자
JPH0454845A (ja) * 1990-06-20 1992-02-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小型電動機
FR2670961A1 (fr) * 1990-12-21 1992-06-26 Nivernais Ste Electronique Appareil muni d'un moteur electrique d'entrainement.
JP3394407B2 (ja) * 1996-12-25 2003-04-07 株式会社三協精機製作所 モータ駆動装置
JPWO2005099068A1 (ja) * 2004-04-09 2008-03-06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4801807B2 (ja) * 2005-07-14 2011-10-26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モーターアクチュエーター
JP2007282479A (ja) 2006-03-14 2007-10-25 Nidec Sankyo Corp モータのステータ構造
JP2008261433A (ja) * 2007-04-12 2008-10-30 Nidec Sankyo Corp 弁体開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750A (zh) * 1995-07-14 1997-04-30 惠特克公司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体
JP2002112482A (ja) * 2000-09-29 2002-04-12 Japan Servo Co Ltd 電気機器のリード線引き出し構造
JP2009213275A (ja) * 2008-03-05 2009-09-17 Kayaba Ind Co Ltd モータ
CN102957249A (zh) * 2011-08-09 2013-03-0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50464A (zh) * 2016-07-13 2018-03-27 株式会社五十岚电机制作所 旋转角度检测装置以及设置有该旋转角度检测装置的电动马达
JP2018026938A (ja) * 2016-08-09 2018-02-1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端子部およびモータ、ならびに排水弁駆動装置
CN109983669A (zh) * 2016-11-23 2019-07-0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09983669B (zh) * 2016-11-23 2021-08-3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09301978B (zh) * 2017-07-25 2020-08-18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马达以及泵装置
CN109301978A (zh) * 2017-07-25 2019-02-0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马达以及泵装置
US11088584B2 (en) 2017-07-25 2021-08-10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Motor and pump device
CN110182037A (zh) * 2018-02-23 2019-08-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N110323877A (zh) * 2018-03-29 2019-10-11 豪圣电机有限公司 可重复使用的电机定子
CN110323887A (zh) * 2018-03-30 2019-10-1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08631484A (zh) * 2018-07-16 2018-10-09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磁阻电动机端盖及磁阻电动机
CN108631484B (zh) * 2018-07-16 2023-06-23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磁阻电动机端盖及磁阻电动机
CN111665439A (zh) * 2019-03-05 2020-09-15 日本电产增成机器装置(浙江)有限公司 马达测试用组件
CN111665439B (zh) * 2019-03-05 2022-11-22 日本电产增成机器装置(浙江)有限公司 马达测试用组件
CN114929009A (zh) * 2019-10-11 2022-08-19 艾瑞斯公司 用于割草机的电动马达和刀片组件
US11925142B2 (en) 2019-10-11 2024-03-12 Ariens Company Electric motor and blade assembly for a lawn mow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209835A (ja) 2014-11-06
JP6317579B2 (ja) 2018-04-25
US9564784B2 (en) 2017-02-07
US20140292128A1 (en) 2014-10-02
CN104079103B (zh) 2017-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79103A (zh) 马达的外罩结构
CN204334161U (zh) 马达
JP5972007B2 (ja) ギアユニット
JP2015113965A (ja) 弁体駆動装置
CN103066738B (zh) 用于电机的壳体部件
CN104079105A (zh) 马达的外罩结构
CN109256912B (zh) 马达制造方法和马达
JP6514544B2 (ja) ギヤードモ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ダンパ装置
JP6189018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KR100883599B1 (ko) 모터
KR100883597B1 (ko) 모터
CN102340202B (zh) 小型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10323868A (zh) 马达
JP5840157B2 (ja) バスリング
JP6998098B1 (ja) ステータとこのステータを用いたモータ、モ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
JP4186728B2 (ja)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KR100883598B1 (ko) 모터
KR100883596B1 (ko) 모터
KR100883595B1 (ko) 모터
CN110323869A (zh) 马达
KR20110132734A (ko) 코일 접속부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모터
JP2017163693A (ja) モータ
JP5446332B2 (ja) 回転電機用インシュレーター及びそのインシュレーターを使用する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KR20080078945A (ko) 모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