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23869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23869A
CN110323869A CN201910241329.XA CN201910241329A CN110323869A CN 110323869 A CN110323869 A CN 110323869A CN 201910241329 A CN201910241329 A CN 201910241329A CN 110323869 A CN110323869 A CN 1103238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conducting wire
busbar
notch section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4132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田雄策
梅田智之
藤原英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3238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38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式具有:转子,其具有沿中心轴线配置的轴;定子,其与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具有多个线圈;以及支承部件,其配置于定子的轴向一侧,对从线圈延伸出的多个第1导线进行支承。支承部件具有:环状部,其沿周向呈环状延伸;多个导线保持部,它们位于环状部的径向一侧,分别对从线圈延伸出的多个第1导线进行保持。在多个导线保持部上设置有支承缺口部,该支承缺口部沿轴向贯通,供第1导线插入,对第1导线进行保持。支承缺口部的内周面具有与环状部在径向上对置的对置面。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公知具有支承部件的马达,该支承部件对与从线圈引出的导线连接的汇流条进行支承。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5-122880号公报中记载了作为支承部件的汇流条保持架。
上述那样的支承部件有时具有导线保持部,该导线保持部对不同于与汇流条连接的导线的导线进行保持。导线有时预先进行弯折安装以使得在将其他部件相对于定子进行组装时不会妨碍其他部件的组装性。但是,若对导线进行弯折安装,则导线容易向一个方向倾倒,因此存在导线容易从支承部件脱离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利用支承部件可靠地对导线进行保持的马达。
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式具有:转子,其具有沿中心轴线配置的轴;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具有多个线圈;以及支承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对从所述线圈延伸出的多个第1导线进行支承。所述支承部件具有:环状部,其沿周向呈环状延伸;以及多个导线保持部,它们位于所述环状部的径向一侧,分别对从所述线圈延伸出的多个第1导线进行保持。在多个所述导线保持部上设置有支承缺口部,该支承缺口部沿轴向贯通,供所述第1导线插入,对所述第1导线进行保持。所述支承缺口部的内周面具有与所述环状部在径向上对置的对置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能够利用支承部件可靠地对导线进行保持的马达。
由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第2汇流条单元的俯视图。
图4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5是变形例的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具有变形例的支承部件的第2汇流条单元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构造与各构造中的比例尺和数量等不同。
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Z轴方向是将正侧作为上侧,将负侧作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中心轴线J与Z轴方向平行,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心轴线J的轴向、即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在各图中适当地用箭头θ表示周向。
另外,将轴向的Z轴方向的正侧称为“上侧”,将轴向的Z轴方向的负侧称为“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相当于轴向一侧,下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另外,将周向的从上侧朝向下侧观察时逆时针前进的一侧、即沿箭头θ的朝向前进的一侧称为“周向一侧”。将周向的从上侧朝向下侧观察时顺时针前进的一侧、即与箭头θ的朝向相反地前进的一侧称为“周向另一侧”。
另外,上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只是用于对各部的配置关系等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具有壳体11、转子20、定子30、轴承保持架50、汇流条保持架60、相用汇流条(第1汇流条)80、支承部件40、中性点汇流条(第2汇流条)70以及轴承90。
汇流条保持架60和相用汇流条80构成第1汇流条单元8。即,第1汇流条单元8具有汇流条保持架60和相用汇流条80。另外,支承部件40和中性点汇流条70构成第2汇流条单元9。即,第2汇流条单元9具有支承部件40和中性点汇流条70。
壳体11在内部收纳马达10的各部。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2以及磁铁23。轴21沿中心轴线J配置。轴21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柱状。轴21被轴承90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旋转。轴承90例如是球轴承。转子铁芯22固定于轴21的外周面。磁铁23固定于转子铁芯22的外周面。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更详细而言,定子30在转子20的径向外侧隔着间隙对置。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绝缘件34以及多个线圈35。定子铁芯31为在磁铁23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的环状。定子铁芯31具有铁芯背部32和多个齿33。铁芯背部32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齿33从铁芯背部32向径向内侧突出。多个齿33沿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齿33的数量例如为12个。
绝缘件34是具有绝缘性的部件。绝缘件34分别安装于多个齿33。多个线圈35是导线隔着绝缘件34分别卷绕于多个齿33而构成的。线圈35的数量例如为12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线圈35构成电力系统相互不同的多个线圈组。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构成了2个电力系统相互不同的线圈组。即,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例如具有2个电力系统。在各线圈组中,例如包含有6个线圈35。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线圈组所包含的线圈35在周向上相邻,并集中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1个线圈35引出一根导线(第1导线36或第2导线37)。本实施方式的定子30具有12个线圈35,因此在定子30设置有12根向上侧延伸的导线。12根导线分别是构成线圈35的线圈线的端部。12根导线中的6根导线是与后述的相用汇流条80连接的第1导线36。12根导线中的其余6根导线是与后述的中性点汇流条70连接的第2导线37。
轴承保持架50配置于定子30的上侧。更详细而言,轴承保持架50配置于支承部件40的上侧。轴承保持架50由金属制成。轴承保持架50对轴承90进行保持,该轴承90将轴21支承为能够旋转。
轴承保持架50具有圆板部51和轴承保持部53。圆板部51在从轴向观察时为圆形。圆板部51沿着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延伸。轴承保持架50在圆板部51的外缘固定于壳体11的内周面。
在圆板部51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保持架贯通孔51a。即,在轴承保持架50上设置有保持架贯通孔51a。保持架贯通孔51a供第1导线36通过。
轴承保持部53在从轴向观察时位于圆板部51的中央。轴承保持部53具有筒部53a和盖部53b。筒部53a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在筒部53a的内周面上固定有轴承90的外周面。由此,轴承保持部53对轴承90进行保持。盖部53b为从筒部53a的上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圆环状。盖部53b覆盖轴承90的外圈的上侧。
汇流条保持架60配置于轴承保持架50的上侧(轴向一侧)。汇流条保持架60由树脂制成。汇流条保持架6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主体部61和筒部62。汇流条保持架主体部61为在比轴承保持架50靠上侧的位置包围轴21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筒部62为从汇流条保持架主体部61的径向内缘部向下侧延伸的筒状。筒部62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筒部62的下端部嵌合于盖部53b的径向内侧。
相用汇流条80埋入于汇流条保持架60而被保持。相用汇流条80配置于轴承保持架50的上侧(轴向一侧)。相用汇流条80具有从汇流条保持架60露出的导线连接部82和端子部89。另外,相用汇流条80具有埋入到汇流条保持架60内的汇流条主体部(省略图示)。
在导线连接部82连接有第1导线36。即,相用汇流条80在导线连接部82处与第1导线36连接。在本实施方式的相用汇流条80设置有6个导线连接部82。
端子部89从汇流条保持架60向上侧突出。端子部89与向定子30提供电力的外部电源连接。由此,从外部电源经由相用汇流条80向定子30提供电源。
支承部件40配置于定子30的上侧(轴向一侧)。更详细而言,支承部件40配置于定子30与轴承保持架50的轴向之间。支承部件40对第1导线36进行支承。支承部件40是树脂制的单个部件。
图2是支承部件40的立体图。图3是第2汇流条单元9(即,支承部件40和中性点汇流条70)的俯视图。
如图2所示,支承部件40具有环状部49、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线圈支承部41、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汇流条保持部46以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腿部48。
环状部49沿周向呈环状延伸。环状部49在从轴向观察时为圆环状。
线圈支承部41和汇流条保持部46配置在环状部49的上端。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支承部41和汇流条保持部46各设置有2个。2个线圈支承部41在径向上隔着中心轴线J配置。2个汇流条保持部46在径向上隔着中心轴线J配置。2个线圈支承部41和2个汇流条保持部46沿周向交替配置。线圈支承部41和汇流条保持部46沿着环状部49的外径呈圆弧状延伸。
线圈支承部41具有多个导线保持部42。在本实施方式中,1个线圈支承部41具有3个导线保持部42。3个导线保持部42在1个线圈支承部41上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40设置有2个线圈支承部41,因此支承部件40具有6个导线保持部42。
多个导线保持部42分别对第1导线36进行保持。导线保持部42位于环状部49的径向内侧(径向一侧)。即,导线保持部42在环状部49的径向内侧(径向一侧)对第1导线36进行保持。
在导线保持部42设置有支承缺口部43和与支承缺口部43的开口相连的导线插入槽45。另外,导线保持部42具有沿支承缺口部43的内周面向上侧(轴向一侧)延伸的保持壁部44。在本说明书中,“缺口部”(支承缺口部和连接缺口部)是指向一个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周向另一侧)凹陷,并在其相反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周向一侧)开口的凹形状的部分。
如图3所示,支承缺口部43沿轴向贯通。在支承缺口部43插入有第1导线36。支承缺口部43对第1导线36进行保持。支承缺口部43在周向一侧开口。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40设置有6个支承缺口部43。6个支承缺口部43全部在周向一侧开口。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有的支承缺口部43的开口全部朝向周向一侧。因此,在将第1导线36配置于支承缺口部43的开口的周向一侧的状态下,通过使支承部件40向周向一侧旋转,能够使所有的第1导线36相对于支承缺口部43位置对准。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简化第1导线36相对于支承缺口部43插入的插入工序。
如图1所示,支承缺口部43的内周面具有与环状部49在径向上对置的对置面43c。在径向上,第1导线36配置于对置面43c与环状部49之间。
在组装工序中,从定子30向上侧延伸的第1导线36有时会阻碍将支承部件40安装于定子30的上侧的作业。为了防止第1导线36与支承部件40发生干涉,组装作业人员使第1导线36在径向上向环状部49的相反侧塑性变形而进行弯折安装。
第1导线36通过弯折安装而变得容易向环状部49的径向相反侧倾倒。当第1导线36向径向内侧倾倒时,第1导线36有可能与轴承保持架50的保持架贯通孔51a的内周面接触。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承缺口部43的内周面具有与环状部49在径向上对置的对置面43c。因此,对置面43c抑制弯折安装后的第1导线36在径向上向环状部49的相反侧倾倒。
保持壁部44沿支承缺口部43的内周面延伸。保持壁部44在从上侧观察时为U字状。保持壁部44与第1导线36的外周面接触。保持壁部44的内周面与支承缺口部43的内周面连续。即,保持壁部44的内周面构成支承缺口部43的内周面的一部分。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沿支承缺口部43的内周面设置保持壁部44,因此能够确保支承缺口部43的内周面在轴向上较长。由此,能够使支承缺口部43的内周面对第1导线36的保持稳定。
如图1所示,保持壁部44与第1导线36一起通过设置于轴承保持架50的保持架贯通孔51a。即,保持壁部44从保持架贯通孔51a的下侧通过保持架贯通孔51a的内侧。另外,保持壁部44的上端位于比保持架贯通孔51a的上端缘靠上侧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保持壁部44由树脂材料构成,对第1导线36进行保持。因此,保持壁部44与第1导线36一起通过保持架贯通孔51a,由此能够抑制第1导线36与保持架贯通孔51a的内周面直接接触。由此,能够确保第1导线36与轴承保持架50的绝缘。
如图3所示,支承缺口部43的内周面具有包围部43a和一对突起部43b。包围部43a包围第1导线36。一对突起部43b位于比包围部43a靠支承缺口部43的开口侧的位置。一对突起部43b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一对突起部43b彼此的距离比第1导线36的线径小。
作业人员在将第1导线36收纳于包围部43a的内侧时,将一对突起部43b向外侧推压而插入第1导线36。即,一对突起部43b在使第1导线36收纳于包围部43a的内侧时,作为搭扣配合部而发挥功能。一对突起部43b抑制收纳于包围部43a的内侧的第1导线36向包围部43a的外侧脱离。由此,能够提高支承缺口部43对第1导线36的保持的可靠性。
导线插入槽45沿轴向贯通。导线插入槽45从支承缺口部43的开口朝向线圈支承部41的内缘延伸,并在径向内侧开口。作业人员在将支承部件40组装于定子30的上侧的工序中,在将弯折安装后的第1导线36配置在导线插入槽45的内侧的状态下,使支承部件40沿周向旋转。
1个汇流条保持部46对1个中性点汇流条70进行保持。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40对2个中性点汇流条70进行保持。1个汇流条保持部46具有多个把持部47。在本实施方式中,1个汇流条保持部46具有4个把持部47。4个把持部47在1个汇流条保持部46上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40具有2个汇流条保持部46,因此支承部件40具有8个把持部47。
如图2所示,把持部47具有基座部47a和一对把持片47b。基座部47a从环状部49向径向内侧延伸。一对把持片47b从基座部47a向上侧突出。一对把持片47b沿径向排列。一对把持片47b夹着中性点汇流条70的汇流条主体部71而进行保持。
腿部48从环状部49向下侧(定子30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40设置有3个腿部48。3个腿部48的径向位置相互一致。另外,3个腿部48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如图1所示,腿部48的下端面与定子铁芯31的上表面31a在轴向上对置并接触。由此,腿部48被定子铁芯31的上表面31a支承。即,腿部48被定子30支承。
绝缘件34位于齿33的径向外侧,具有从定子铁芯31的上表面31a向上侧延伸的上侧突出部34a。上侧突出部34a沿周向延伸。上侧突出部34a位于卷绕在齿33上的线圈35的径向外侧。
图4是腿部48附近的马达10的放大立体图。如图4所示,在上侧突出部34a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面上设置有向径向内侧凹陷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槽(凹部)34b。即,在定子30设置有凹槽34b。凹槽34b在上侧和下侧开口。凹槽34b的下侧的开口被定子铁芯31的上表面31a封闭。在凹槽34b中插入有腿部48。
凹槽34b具有底面34ba、第1壁面(壁面)34bb以及第2壁面(壁面)34bc。底面34ba朝向径向外侧。第1壁面34bb从底面34ba的周向一侧的端缘向径向外侧延伸,朝向周向另一侧。第2壁面34bc从底面34ba的周向另一侧的端缘向径向外侧延伸,朝向周向一侧。第1壁面34bb与第2壁面34bc在周向上对置。
凹槽34b的底面34ba与腿部48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接触。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腿部48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分别与不同的凹槽34b的底面34ba接触。多个凹槽34b的底面34ba沿周向延伸,因此通过多个腿部48分别与底面34ba接触,在径向上定位支承部件40。
腿部48具有:第1侧面(侧面)48a,其朝向周向一侧;以及第2侧面(侧面)48b,其朝向周向另一侧。第1侧面48a与凹槽34b的第1壁面34bb接触。另外,第2侧面48b隔着间隙与凹槽34b的第2壁面34bc在周向上对置。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2汇流条单元9具有2个中性点汇流条70。2个中性点汇流条70被支承部件40支承。更详细而言,2个中性点汇流条70分别被2个汇流条保持部46保持。中性点汇流条70与从线圈35延伸出的多个第2导线37连接。1个中性点汇流条70与3个第2导线37连接。中性点汇流条70作为使3个线圈35相连接的三相电路的中性点而发挥功能。
中性点汇流条70具有汇流条主体部71和导线连接部72。中性点汇流条70为板状。中性点汇流条70是通过冲压加工而成型的。
汇流条主体部71沿周向呈圆弧状延伸。汇流条主体部71的板厚方向与轴向一致。汇流条主体部71被汇流条保持部46支承。更详细而言,汇流条主体部71被4个把持部47各自的一对把持片47b从板宽方向夹持。
在1个中性点汇流条70上设置有3个导线连接部72。与汇流条主体部71同样地,导线连接部72的板厚方向与轴向一致。导线连接部72位于汇流条主体部71的径向内缘。导线连接部72具有臂部72a。臂部72a从汇流条主体部71向径向内侧突出。臂部72a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向周向一侧倾斜地延伸。在汇流条主体部71的径向内缘与臂部72a之间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连接缺口部73。即,连接缺口部73设置于导线连接部72。
连接缺口部73沿轴向贯通。在连接缺口部73插入有第2导线37。连接缺口部73对第2导线37进行保持。连接缺口部73在周向一侧开口。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中设置有2个中性点汇流条70。另外,在1个中性点汇流条70上设置有3个连接缺口部73。在本实施方式中,总计6个连接缺口部73全部在周向一侧开口。6个连接缺口部73的开口方向与支承部件40的6个支承缺口部43的开口方向一致。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有的连接缺口部73的开口全部朝向周向一侧。因此,在将第2导线37配置于连接缺口部73的开口的周向一侧的状态下,使支承部件40向周向一侧旋转,能够使所有的第2导线37相对于连接缺口部73位置对准。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缺口部73的开口方向与支承缺口部43的开口方向一致。因此,通过使支承部件40向周向一侧旋转,能够使第2导线37位置对准到连接缺口部73,并且能够使第1导线36位置对准到支承缺口部43。
连接缺口部73以将第2导线37配置于连接缺口部73的内侧的状态进行压接。更详细而言,使导线连接部72的臂部72a向径向外侧塑性变形。由此,连接缺口部73向使开口关闭的方向变形,利用连接缺口部73夹持第2导线37。并且,连接缺口部73的内周面与第2导线37的边界部被焊接。由此,中性点汇流条70与第2导线37相互机械地固定,并且相互电连接。
对将支承部件40组装于定子30的工序进行说明。首先,使支承部件40保持一对中性点汇流条70。接着,将支承部件40的腿部48插入到凹槽34b(参照图4)中。此时,使腿部48的第2侧面48b与凹槽34b的第2壁面34bc接触。在该状态下,第1导线36配置于支承缺口部43的开口的周向一侧。另外,第2导线37配置于中性点汇流条70的连接缺口部73的周向一侧(参照图3)。
接着,使支承部件40绕中心轴线J旋转,使腿部48的第1侧面48a与凹槽34b的第1壁面34bb接触(参照图4)。由此,第1导线36位置对准到支承缺口部43的内侧。另外,第2导线37配置于连接缺口部73的内侧。
(变形例)
图5是能够应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支承部件140的立体图。图6是具有变形例的支承部件140的第2汇流条单元109的俯视图。本变形例的支承部件140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导线保持部142的结构不同。另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5所示,支承部件140具有环状部49、多个线圈支承部141、多个汇流条保持部46以及多个腿部48。
线圈支承部141具有多个导线保持部142。即,支承部件140具有导线保持部142。多个导线保持部142分别对第1导线36进行保持。导线保持部142位于环状部49的径向内侧(径向一侧)。即,导线保持部142在环状部49的径向内侧(径向一侧)对第1导线36进行保持。
在导线保持部142设置有支承缺口部143和与支承缺口部143的开口相连的导线插入槽145。另外,导线保持部142具有沿支承缺口部143的内周面向上侧(轴向一侧)延伸的保持壁部144。
如图6所示,支承缺口部143沿轴向贯通。在支承缺口部143插入有第1导线36。支承缺口部143对第1导线36进行保持。支承缺口部143在径向内侧开口。本变形例的导线保持部142位于环状部49的径向内侧。支承缺口部143的开口在径向上朝向环状部49侧。即,支承缺口部143具有朝向环状部49侧的开口。支承缺口部143的内周面具有与环状部49在径向上对置的对置面143c。在径向上,第1导线36配置在对置面143c与环状部49之间。
第1导线36在将支承部件140组装于定子30的工序中,为了防止与支承部件140发生干涉,在径向上向环状部49的相反侧弯折安装。第1导线36通过进行弯折安装而变得容易向环状部49的径向相反侧倾倒。根据本变形例,支承缺口部143的内周面具有与环状部49在径向上对置的对置面143c。因此,对置面143c抑制了弯折安装后的第1导线36在径向上向环状部49的相反侧倾倒。
此外,根据本变形例,支承缺口部143的开口在径向上朝向环状部49侧。即,支承缺口部143的开口朝向与第1导线36所弯折安装的方向相反的一侧。第1导线36在支承缺口部143的内周面上被抵靠在开口的相反侧。由此,能够抑制第1导线36从支承缺口部143的内部脱离。
如图5所示,保持壁部144沿支承缺口部143的内周面延伸。保持壁部144在从上侧观察时为U字状。保持壁部144与第1导线36的外周面接触。保持壁部144的内周面与支承缺口部143的内周面连续。即,保持壁部144的内周面构成支承缺口部143的内周面的一部分。
支承缺口部143的内周面具有包围部143a和一对突起部143b。包围部143a包围第1导线36。一对突起部143b位于比包围部143a靠支承缺口部143的开口侧的位置。一对突起部143b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一对突起部143b彼此的距离比第1导线36的线径小。一对突起部143b在将第1导线36插入于支承缺口部143时作为搭扣配合部而发挥功能。一对突起部143b抑制收纳于包围部143a的内侧的第1导线36向包围部143a的外侧脱离。
如图6所示,导线插入槽145沿轴向贯通。导线插入槽145从支承缺口部143的开口朝向周向一侧延伸。另外,导线插入槽145随着朝向周向一侧而朝向径向内侧倾斜。导线插入槽145朝向线圈支承部141的内缘延伸,并在径向内侧开口。
根据本变形例,所有的导线插入槽145从支承缺口部143的开口向周向一侧延伸。因此,在将第1的导线36配置于导线插入槽145内的状态下,通过使支承部件140向周向一侧旋转,能够使所有的第1导线36位置对准到支承缺口部143的开口的径向外侧。另外,根据本变形例,由于导线插入槽145随着朝向周向一侧而朝向径向内侧倾斜,因此第1导线36能够在导线插入槽145内顺畅地移动。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各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以及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个例子,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不受实施方式限定。

Claims (9)

1.一种马达,其中,
该马达具有:
转子,其具有沿中心轴线配置的轴;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具有多个线圈;以及
支承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对从所述线圈延伸出的多个第1导线进行支承,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
环状部,其沿周向呈环状延伸;以及
多个导线保持部,它们位于所述环状部的径向一侧,分别对从所述线圈延伸出的多个第1导线进行保持,
在多个所述导线保持部上设置有支承缺口部,该支承缺口部沿轴向贯通,供所述第1导线插入,对所述第1导线进行保持,
所述支承缺口部的内周面具有与所述环状部在径向上对置的对置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支承缺口部具有在径向上朝向所述环状部侧的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导线保持部上设置有导线插入槽,该导线插入槽沿轴向贯通,从所述支承缺口部的开口朝向周向一侧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导线插入槽随着朝向周向一侧而朝向径向内侧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支承缺口部在周向一侧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该马达还具有:
金属制的轴承保持架,其配置于所述支承部件的轴向一侧,对轴承进行保持,该轴承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
第1汇流条,其配置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轴向一侧,与所述第1导线连接,
在所述轴承保持架上设置有保持架贯通孔,该保持架贯通孔沿轴向贯通,供所述第1导线通过,
所述导线保持部具有沿所述支承缺口部的内周面向轴向一侧延伸的保持壁部,
所述保持壁部通过所述保持架贯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该马达具有与从所述线圈延伸出的多个第2导线连接的第2汇流条,
所述第2汇流条具有:
汇流条主体部,其被所述支承部件支承;以及
导线连接部,其与所述第2导线连接,
在所述导线连接部上设置有连接缺口部,该连接缺口部沿轴向贯通,供所述第2导线插入,对所述第2导线进行保持,
所述连接缺口部在周向一侧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从所述环状部向所述定子侧延伸并被所述定子支承的多个腿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定子上设置有供所述腿部嵌入的凹部,
所述腿部的朝向周向一侧的侧面与所述凹部的壁面接触,
所述腿部的朝向周向另一侧的侧面与所述凹部的壁面隔着间隙对置。
CN201910241329.XA 2018-03-30 2019-03-28 马达 Pending CN1103238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9782A JP2019180198A (ja) 2018-03-30 2018-03-30 モータ
JP2018-069782 2018-03-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23869A true CN110323869A (zh) 2019-10-11

Family

ID=68112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41329.XA Pending CN110323869A (zh) 2018-03-30 2019-03-28 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180198A (zh)
CN (1) CN11032386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52176A (zh) * 2020-03-26 2021-09-2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5413A (zh) * 2006-11-20 2012-07-04 阿斯莫株式会社 电枢和电机
CN105743288A (zh) * 2014-12-26 2016-07-0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CN106026476A (zh) * 2015-03-30 2016-10-1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以及车载装置
JP2017143736A (ja) * 2017-04-26 2017-08-1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5413A (zh) * 2006-11-20 2012-07-04 阿斯莫株式会社 电枢和电机
CN105743288A (zh) * 2014-12-26 2016-07-0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CN106026476A (zh) * 2015-03-30 2016-10-1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以及车载装置
JP2017143736A (ja) * 2017-04-26 2017-08-1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52176A (zh) * 2020-03-26 2021-09-2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80198A (ja) 2019-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33996B2 (ja) 固定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CN107925300B (zh) 马达
US10253736B2 (en) Fuel pump
CN110323868A (zh) 马达
CN111295819B (zh) 汇流条及包括该汇流条的电机
KR101993624B1 (ko) 모터
CN108336854A (zh) 内转子型马达
JP6935412B2 (ja) バスバー組立体、これを含むモーター
CN209358320U (zh) 定子、马达和送风机
CN107925293A (zh) 定子和马达
US11411453B2 (en) Motor
JPWO2017122606A1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10323869A (zh) 马达
CN109314426A (zh) 绝缘件、电动机和送风装置
JP5840157B2 (ja) バスリング
US11218049B2 (en) Motor
CN111788760B (zh) 马达
JP6856067B2 (ja) モータ及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5594103A (zh) 模制定子、电动机和空调机
KR20170045663A (ko) 버스바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JP7205479B2 (ja)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9030141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を備えたモータ
JP2019030143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を備えたモータ
JP2019030144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を備えたモータ
CN110249510A (zh) 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