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88760B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88760B
CN111788760B CN201980015235.9A CN201980015235A CN111788760B CN 111788760 B CN111788760 B CN 111788760B CN 201980015235 A CN201980015235 A CN 201980015235A CN 111788760 B CN111788760 B CN 1117887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coil
holding portion
support member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1523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88760A (zh
Inventor
梅田智之
吉田雄策
藤原英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7887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887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887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887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Abstract

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式具有:转子,其具有沿中心轴线配置的轴;定子,其具有多个线圈,该定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与转子对置;第1汇流条,其与线圈电连接;以及支承部件,其配置在定子的轴向一侧,支承第1汇流条。第1汇流条具有连接部,该连接部连接有从多个线圈中的至少一个线圈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第1导线。支承部件具有导线保持部,该导线保持部保持从多个线圈中的至少一个线圈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第2导线。导线保持部和连接部具有彼此径向位置相同的部分。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马达,该马达包含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支承从线圈引出的导线所连接的汇流条。例如,在日本特开2015-122880号公报中记载有作为支承部件的汇流条保持架。日本特开2015-122880号公报的汇流条保持架通过将汇流条配置在模具内的嵌件成型来制作。
上述那样的支承部件有时具有导线保持部,该导线保持部保持与连接于汇流条的导线不同的导线。在该情况下,在组装马达时,需要分别进行导线向汇流条的连接和导线向导线保持部的保持。此时,需要分别向汇流条中的与导线连接的连接部和导线保持部例如通过折弯等来引导导线,存在组装马达的工时以及成本增大的情况。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降低组装工时和成本的结构的马达。
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方式具有:转子,其具有沿中心轴线配置的轴;定子,其具有多个线圈,该定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与所述转子对置;第1汇流条,其与所述线圈电连接;以及支承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支承所述第1汇流条。所述第1汇流条具有连接部,该连接部连接有从所述多个线圈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线圈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第1导线。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导线保持部,该导线保持部保持从所述多个线圈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线圈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第2导线。所述导线保持部和所述连接部具有彼此径向位置相同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具有能够降低组装工时和成本的结构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是从上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轴承保持架以及支承部件的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上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以及中性点汇流条的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保持架的一部分、相用汇流条的一部分、轴承保持架的一部分以及支承部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各图中适当表示的Z轴方向是将正侧设为“上侧”、将负侧设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各图中适当表示的中心轴线J是与Z轴方向平行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线。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心轴线J的轴向、即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相当于轴向一侧。
另外,上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说明各部的配置关系等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由这些名称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具有外壳11、转子20、定子30、轴承保持架50、支承部件40、中性点汇流条70、汇流条保持架60、相用汇流条80以及轴承90。在本实施方式中,中性点汇流条70相当于第1汇流条。相用汇流条80相当于第2汇流条。
外壳11在内部收纳马达10的各部。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2和磁铁23。轴21沿着中心轴线J设置。轴21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柱状。轴21被轴承90支承为可绕中心轴线J旋转。轴承90例如是球轴承。转子铁芯22固定在轴21的外周面上。磁铁23固定在转子铁芯22的外周面上。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更详细地说,定子30隔着间隙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对置。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绝缘件34和多个线圈35。定子铁芯31是在磁铁23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的环状。定子铁芯31具有铁芯背部32和多个齿33。铁芯背部32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齿33从铁芯背部32向径向内侧突出。多个齿33沿着周向在一周内等间隔地配置。齿33的数量例如为12个。
绝缘件34是具有绝缘性的部件。绝缘件34分别安装在多个齿33上。多个线圈35通过将导线经由绝缘件34分别卷绕在多个齿33上而构成。线圈35的数量例如为12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线圈35构成电力系统相互不同的多个线圈组。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电力系统相互不同的线圈组构成有2个。即,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例如具有两个电力系统。每个线圈组包含例如六个线圈35。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线圈组所包含的线圈35在周向上相邻,集中配置。
在本说明书中,“某对象彼此的电力系统不同”包含对某对象按每个电力系统独立地供给电力。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电力系统不同的线圈组的线圈35分别独立地供给三相交流电力。
轴承保持架50配置在定子30的上侧。更详细地说,轴承保持架50配置在支承部件40的上侧。轴承保持架50由金属制成。轴承保持架50保持将轴21支承为可旋转的轴承90。轴承保持架50具有圆环部51、固定筒部52和轴承保持部53。如图1和图2所示,圆环部51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板面与轴向垂直的圆环板状。圆环部51的径向内缘部向下侧弯曲。
如图1所示,固定筒部52为从圆环部51的径向外缘部向下侧延伸的圆筒状。圆环部51的外周面以及固定筒部52的外周面固定于外壳11的内周面。轴承保持部53与圆环部51的径向内缘部连接。轴承保持部53具有筒部53a和盖部53b。筒部53a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在筒部53a的内周面固定有轴承90的外周面。由此,轴承保持部53保持轴承90。盖部53b为从筒部53a上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圆环状。盖部53b覆盖轴承90外圈的上侧。
轴承保持架50具有沿轴向贯通轴承保持架50的保持架贯通孔51a。保持架贯通孔51a沿轴向贯通圆环部51。如图2所示,从上侧观察,保持架贯通孔51a为径向上较长的圆角的四边形状。保持架贯通孔51a的周向的尺寸随着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而变小。保持架贯通孔51a沿着周向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贯通孔51a例如设置有6个。关于6个保持架贯通孔51a,各3个地在周向上相邻地集中配置,构成2个保持架贯通孔组。两个保持架贯通孔群相互隔着中心轴线J配置在径向的相反侧。
如图1所示,线圈引出线36通过保持架贯通孔51a。线圈引出线36从多个线圈35中的至少一个线圈35向上侧延伸。线圈引出线36是构成线圈35的导线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引出线36分别从六个线圈35向上侧延伸。如图2所示,线圈引出线36通过比保持架贯通孔51a的径向中心靠径向外侧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引出线36相当于第2导线。
如图1所示,支承部件40配置在定子30的上侧。更详细地说,支承部件40配置在定子30与轴承保持架50的轴向之间。支承部件40是树脂制的单一部件。如图3以及图4所示,支承部件40的形状为沿周向的环状。更详细地说,支承部件40的形状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支承部件40具有线圈支承部41、汇流条保持部42、连接壁部44、脚部48、49。
线圈支承部41和汇流条保持部42沿周向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支承部41和汇流条保持部42各设置两个。两个线圈支承部41在径向上夹着中心轴线J而配置。两个汇流条保持部42在径向上夹着中心轴线J而配置。两个线圈支承部41和两个汇流条保持部42沿周向交替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支承部41和汇流条保持部42分别设置有多个,多个线圈支承部41和多个汇流条保持部42沿着周向交替配置。
线圈支承部41是沿周向延伸的圆弧状。如图1所示,线圈支承部41配置在绝缘件34中的比线圈35靠径向外侧的部分的上侧。如图3所示,线圈支承部41具有外壁部41a、顶壁部41b和导线保持部43。即,支承部件40具有导线保持部43。
外壁部41a是沿周向延伸的板状。外壁部41a的板面与径向垂直。顶壁部41b为从外壁部41a的上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板状。顶壁部41b的板面与轴向垂直。顶壁部41b从外壁部41a的周向一侧的端部沿周向延伸至外壁部41a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
导线保持部43沿轴向延伸。更详细地说,导线保持部43从顶壁部41b向上侧延伸。导线保持部43是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大致半圆筒状。导线保持部43具有向径向外侧凹陷并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凹部43a。即,支承部件40具有凹部43a。凹部43a的内侧面是大致半圆筒状的导线保持部43的内周面。凹部43a的内部、即导线保持部43的内部向轴向两侧开口。凹部43a的内部沿轴向贯通顶壁部41b,在顶壁部41b的下表面开口。
线圈引出线36嵌入并保持在凹部43a中。由此,导线保持部43保持线圈引出线36,支承部件40支承线圈引出线36。凹部43a的径向内侧的开口部随着朝向径向内侧,周向的开口宽度变大。由此,作业者容易从支承部件40的径向内侧朝向凹部43a嵌入线圈引出线36。
如图2所示,导线保持部43在沿轴向观察时与保持架贯通孔51a重叠。更详细地说,导线保持部43在沿轴向观察时与比保持架贯通孔51a径向的中心靠径向外侧的部分重叠。凹部43a沿轴向观察时与保持架贯通孔51a重叠,且配置在比保持架贯通孔51a的径向中心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凹部配置在比保持架贯通孔的径向中心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只要凹部的径向中心比保持架贯通孔的径向中心靠径向外侧即可。即,关于“凹部配置在比保持架贯通孔的径向的中心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只要凹部的径向的中心位于比保持架贯通孔的径向的中心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则也包含凹部的一部分位于比保持架贯通孔的径向的中心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结构。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圈引出线36被保持在与保持架贯通孔51a在轴向上重叠的凹部43a中,由此线圈引出线36被定位在沿轴向观察时与保持架贯通孔51a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使线圈引出线36在保持架贯通孔51a中通过的位置从保持架贯通孔51a的内侧面离开。由此,通过将线圈引出线36嵌入凹部43a,能够使线圈引出线36相对于轴承保持架50绝缘并容易地通过保持架贯通孔51a。
另外,凹部43a配置在比保持架贯通孔51a的径向中心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将保持架贯通孔51a中的线圈引出线36所穿过的部分设为比保持架贯通孔51a的径向中心靠径向外侧的部分。由此,在线圈引出线36被保持在凹部43a中的状态下,能够使保持架贯通孔51a中的比线圈引出线36靠径向内侧的部分的径向尺寸大于保持架贯通孔51a中的比线圈引出线36靠径向外侧的部分的径向尺寸。
在此,由于凹部43a向径向内侧开口,因此假设在线圈引出线36从凹部43a脱离的情况下,线圈引出线36从凹部43a向径向内侧移动。即,在线圈引出线36从凹部43a脱离的情况下,线圈引出线36向保持架贯通孔51a中的径向尺寸大的径向内侧的部分移动。由此,即使在线圈引出线36从凹部43a脱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线圈引出线36与保持架贯通孔51a的内侧面接触。因此,线圈引出线36相对于轴承保持架50稳定地绝缘。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具有能够容易且稳定地使从线圈35延伸的线圈引出线36相对于金属制的轴承保持架50绝缘的结构的马达10。
如图1所示,导线保持部43的至少一部分插入保持架贯通孔51a。因此,能够将线圈引出线36更稳定地引导至保持架贯通孔51a,能够使线圈引出线36相对于轴承保持架50更稳定地绝缘。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保持部43的上侧部分插入保持架贯通孔51a。导线保持部43的上侧的端部经由保持架贯通孔51a比轴承保持架50向上侧突出。由此,即使在线圈引出线36中的比导线保持部43向上侧突出的部分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线圈引出线36与保持架贯通孔51a的内侧面接触。
如图3所示,导线保持部43沿着周向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每1个线圈支承部41各设置3个导线保持部43。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40具有合计6个导线保持部43。三个导线保持部43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汇流条保持部42是沿周向延伸的板状。汇流条保持部42的板面与轴向垂直。汇流条保持部42的板厚比顶壁部41b的板厚大。汇流条保持部42的周向两端部经由连接壁部44与线圈支承部41的周向端部连接。汇流条保持部42配置在比线圈支承部4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汇流条保持部配置在比线圈支承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只要汇流条保持部的径向内端部配置在比线圈支承部的径向内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并且汇流条保持部的径向外端部配置在比线圈支承部的径向外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保持部42的整体配置在比线圈支承部4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更具体而言,汇流条保持部42的径向外缘部配置在比线圈支承部41的径向内缘部、即顶壁部41b的径向内缘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汇流条保持部42的整体配置在比导线保持部4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汇流条保持部42配置在多个线圈35的上侧。汇流条保持部42配置在比顶壁部41b靠下侧的位置。汇流条保持部42的下侧的端部在轴向上配置在与外壁部41a的下侧的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
连接壁部44为从外壁部41a的周向的两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板状。连接壁部44的板面与周向垂直。连接壁部44比顶壁部41b向径向内侧突出。连接壁部44的上侧的端部中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与顶壁部41b的周向的端部连接。连接壁部44的下侧的端部中的径向内侧的部分与汇流条保持部42的周向的端部连接。连接壁部44连接线圈支承部41和汇流条保持部42。
脚部48为从两个汇流条保持部42中的一个汇流条保持部42向下侧延伸的板状。脚部48具有从汇流条保持部42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1部分48a和从第1部分48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下侧延伸的第2部分48b。脚部49为从各线圈支承部41的外壁部41a向下侧延伸的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脚部49例如设置有两个。一个脚部48和两个脚部49沿着周向在一周内等间隔地配置。如图1所示,脚部49的下侧的端部与铁芯背部32的上表面接触。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脚部48的下侧的端部、即第2部分48b的下侧的端部与铁芯背部32的上表面接触。由此,由定子铁芯31从下侧支承支承部件40。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中性点汇流条70。两个中性点汇流条70支承在支承部件40上。更详细地说,两个中性点汇流条70分别保持在两个汇流条保持部42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中性点汇流条70的一部分埋入并保持在支承部件40中。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40例如通过将中性点汇流条70作为嵌件部件的嵌件成型来制作。因此,不需要将中性点汇流条70另外安装在支承部件40上,能够降低组装马达10的工时以及成本。另外,能够通过嵌件成型同时且一体地制作保持中性点汇流条70的汇流条保持部42和保持线圈引出线36的导线保持部43。因此,本实施方式能够减少马达10的部件数量,能够减少组装马达10的工时以及成本。
中性点汇流条70具有主体部71和连接部72。主体部71是板面与轴向垂直的板状。主体部71具有第1主体部71a和多个第2主体部71b。第1主体部71a是沿周向延伸的圆弧状。第1主体部71a的整体埋入汇流条保持部42。多个第2主体部71b从第1主体部71a向径向外侧突出。第2主体部71b的径向内侧的部分埋入汇流条保持部42。第2主体部71b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从汇流条保持部42向径向外侧突出。第2主体部71b沿着周向设置有3个。3个第2主体部71b中的位于周向两侧的两个第2主体部71b分别从第1主体部71a的周向两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
连接部72与第2主体部71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即,连接部72从汇流条保持部42向径向外侧突出。连接部72是沿轴向观察时弯曲成向周向一侧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的板状。连接部72的板面与轴向平行。连接部72配置成比汇流条保持部42向上侧突出。连接部72的上侧的端部配置在比顶壁部41b的上侧的面靠下侧的位置。
连接部72具有基部72a和一对臂部72b、72c。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72a相当于第2基部,臂部72b、72c相当于第2臂部。一对臂部72b、72c从基部72a向周向一侧延伸。臂部72b和臂部72c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臂部72b与第2主体部71b连接。更详细地说,臂部72b的下侧的端部与第2主体部71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相连。
一对臂部72b、72c的前端部从径向两侧被凿紧而从径向两侧夹持线圈引出线37。在图3中,示出凿紧前的连接部72的状态,在图4中,示出凿紧后的连接部72的状态。线圈引出线37从多个线圈35中的至少一个线圈35向上侧延伸。线圈引出线37是构成线圈35的导线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引出线37分别从六个线圈35向上侧延伸。延伸出线圈引出线37的线圈35与延伸出线圈引出线36的线圈35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引出线36从线圈35引出的位置和线圈引出线37从线圈35引出的位置在径向上为大致相同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引出线36和线圈引出线37从线圈35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上侧引出。线圈引出线36、37从线圈35引出的位置包含线圈引出线36、37的下端部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引出线37相当于第1导线。
如图4所示,在被凿紧的状态下,臂部72c配置在比线圈支承部4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臂部72c是连接部7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7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配置在比线圈支承部4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连接部72的径向位置与顶壁部41b的径向位置大致相同。
连接部72和线圈引出线37例如通过焊接相互固定。由此,线圈引出线37与连接部72连接,中性点汇流条70与线圈35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每1个中性点汇流条70各设置3个连接部72。即,各中性点汇流条70与3个线圈35连接。由此,中性点汇流条70将多个线圈35中的两个以上的线圈35作为中性点连接。
导线保持部43和连接部72具有沿轴向观察时与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假想圆C重叠的部分。换言之,导线保持部43和连接部72具有彼此径向位置相同的部分。因此,能够使将线圈引出线36保持在导线保持部43上的径向位置与将线圈引出线37连接在连接部72上的径向位置大致相同。由此,与导线保持部43的径向位置与连接部72的径向位置大不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将线圈引出线36和线圈引出线37向各部引导的作业。另外,通过使各部的径向位置与引出线圈引出线36、37的径向位置大致相同,也能够将线圈引出线36、37不弯折地与各部连接。
由此,能够使将线圈引出线36保持在导线保持部43上、且将线圈引出线37连接在连接部72上的作业变得容易。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具有能够降低组装工时和成本的结构的马达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保持部43的径向外侧的部分的径向位置与臂部72b的径向位置大致相同。臂部72c配置在比导线保持部4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线圈引出线36中的由导线保持部43保持的部分和线圈引出线37中的与连接部72连接的部分在径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引出线36中的被导线保持部43保持的部分配置在比线圈引出线37中的与连接部72连接的部分稍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引出线37通过汇流条保持部42的径向外侧,线圈引出线36通过线圈支承部41的径向内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汇流条保持部42配置在比线圈支承部4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在配置汇流条保持部42的部位,能够减小支承部件40的外径,能够使支承部件40在径向上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线圈支承部41和多个汇流条保持部42沿着周向交替配置。由此,与将径向位置相互不同的多个线圈支承部41和多个汇流条保持部42分别集中配置的情况相比,容易使支承部件40的强度在整个周向上均匀化,容易维持支承部件40的强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部72从汇流条保持部42向径向外侧突出。因此,即使在采用汇流条保持部42配置在比线圈支承部4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结构的情况下,也容易将导线保持部43和连接部72配置在具有彼此径向位置相同的部分的位置。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部7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配置在比线圈支承部4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中性点汇流条70不会比线圈支承部41向径向外侧突出,容易减小马达10的外径。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部72具有基部72a和从基部72a向周向一侧延伸的一对臂部72b、72c。因此,与臂部72b、72c从基部72a沿径向延伸的情况相比,容易使连接部72沿径向小型化。因此,容易抑制连接部72比线圈支承部41向径向外侧突出。
如图1所示,汇流条保持架60设置在轴承保持架50的上侧。汇流条保持架60由树脂制成。汇流条保持架60具有环状部61、筒部62、延伸部63和连接器部64。环状部61是在比轴承保持架50靠上侧的位置包围轴21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筒部62是从环状部61的径向内缘部向下侧延伸的筒状。筒部62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筒部62的下端部嵌合在盖部53b的径向内侧。
延伸部63从环状部61向径向外侧延伸。延伸部63例如沿着周向设置有多个。连接器部64为从环状部61向上侧突出的筒状。连接器部64向上侧开口。在连接器部64的内部露出有相用汇流条80的一部分。在连接器部64上连接有向定子30供给电力的外部电源。
相用汇流条80埋入并保持在汇流条保持架60中。如图5所示,相用汇流条80具有延伸部81和把持部82。延伸部81是沿着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的板状。延伸部81的板面与轴向垂直。延伸部81中的一端保持在延伸部63上。由延伸部63保持的延伸部81的上表面露出到汇流条保持架60的外部。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延伸部81的另一端在连接器部64的内部露出。
把持部82与延伸部81的一端相连。把持部82配置在沿轴向观察时与保持架贯通孔51a以及导线保持部43重叠的位置。把持部82是沿轴向观察时弯曲成向径向外侧开口的大致U字形状的板状。把持部82的板面与轴向平行。
把持部82具有基部82a和一对臂部82b、82c。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82a相当于第1基部,臂部82b、82c相当于第1臂部。一对臂部82b、82c从基部82a向径向外侧延伸。臂部82b与延伸部81相连。臂部82b和臂部82c在周向上隔着间隙对置。臂部82b与臂部82c的周向的间隙在沿轴向观察时与凹部43a的内部重叠。在把持部82的内侧、即臂部82b与臂部82c的径向之间插入线圈引出线36的上侧的端部。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一对臂部82b、82c的前端部从周向两侧被凿紧而从周向两侧夹持线圈引出线36。由此,把持部82把持线圈引出线36。把持部82和线圈引出线36例如通过焊接相互固定。由此,在相用汇流条80上连接有线圈引出线36,相用汇流条80与线圈35电连接。
这样,由于一对臂部82b、82c从基部82a向径向外侧延伸,因此基部82a配置在被一对臂部82b、82c夹持的线圈引出线36的径向内侧。由此,通过基部82a抑制线圈引出线36向径向内侧的移动。因此,即使在线圈引出线36从凹部43a脱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基部82a抑制线圈引出线36向径向内侧移动。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线圈引出线36与保持架贯通孔51a的内侧面接触,能够使线圈引出线36更稳定地相对于轴承保持架50绝缘。
另外,例如,在一对臂部82b、82c从基部82a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情况下,基部82a配置在线圈引出线36的径向外侧,相用汇流条80容易在径向上大型化。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一对臂部82b、82c从基部82a向径向外侧延伸。因此,能够抑制相用汇流条80在径向上大型化。由此,能够通过基部82a抑制线圈引出线36向凹部43a开口的一侧移动,并且能够使马达10在径向上小型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线圈支承部41配置在比较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由此,采用这样的结构,并且如上所述,将汇流条保持部42配置在比线圈支承部4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由此,能够使支承部件40在径向上小型化。
相用汇流条80经由连接器部64与向定子30供给电力的外部电源连接。更详细地说,在连接器部64的内部露出的延伸部81的另一端与外部电源连接。由此,从外部电源经由相用汇流条80向定子30供给电源。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汇流条是中性点汇流条70,能够通过保持线圈引出线36的支承部件40保持作为第1汇流条的中性点汇流条70。因此,不需要使中性点汇流条70保持在配置于轴承保持架50的上侧的汇流条保持架60上,容易使汇流条保持架60在径向上小型化。因此,本实施方式容易使马达10在径向上小型化。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以下的其他结构。只要导线保持部和连接部具有彼此径向位置相同的部分,则支承部件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导线保持部的凹部也可以向径向外侧开口。汇流条保持部也可以一部分配置在与线圈支承部的一部分相同的径向位置,并且配置在比线圈支承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线圈支承部和汇流条保持部也可以在径向上配置在相同的位置。
多个线圈支承部和多个汇流条保持部也可以分别集中配置。线圈支承部和汇流条保持部可以分别各设置一个,也可以各设置三个以上。线圈支承部的数量和汇流条保持部的数量可以彼此不同。支承部件也可以由多个分体部件构成。支承部件也可以不通过嵌件成型来制作。利用支承部件保持第1汇流条的方法以及利用支承部件保持第2导线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
连接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也可以在径向上位于与线圈支承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相同的位置。即使在该情况下,第1汇流条也不会比线圈支承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容易减小马达的外径。连接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也可以配置在比线圈支承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第1汇流条可以不是中性点汇流条。第2汇流条也可以不是相用汇流条。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另外,以上说明的各结构可以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8)

1.一种马达,其具有:
转子,其具有沿中心轴线配置的轴;
定子,其具有多个线圈,该定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与所述转子对置;
第1汇流条,其与所述线圈电连接;以及
支承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支承所述第1汇流条,
所述支承部件是树脂制的单一部件,
所述第1汇流条的一部分埋入于所述支承部件而被保持,
所述支承部件的形状为沿周向的环状,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
线圈支承部,其具有导线保持部;以及
汇流条保持部,其保持所述第1汇流条,
所述线圈支承部和所述汇流条保持部沿周向配置,
所述汇流条保持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所述线圈支承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所述第1汇流条具有连接部,该连接部连接有从所述多个线圈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线圈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第1导线,
该导线保持部保持从所述多个线圈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线圈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第2导线,
所述导线保持部具有向径向外侧凹陷并且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凹部,
所述凹部的内部向轴向两侧开口,
在所述凹部中嵌入并保持有所述第2导线,
所述导线保持部和所述连接部具有彼此径向位置相同的部分。
2.一种马达,其具有:
转子,其具有沿中心轴线配置的轴;
定子,其具有多个线圈,该定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与所述转子对置;
第1汇流条,其与所述线圈电连接;以及
支承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支承所述第1汇流条,
所述第1汇流条具有连接部,该连接部连接有从所述多个线圈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线圈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第1导线,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导线保持部,该导线保持部保持从所述多个线圈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线圈向轴向一侧延伸的第2导线,
所述导线保持部和所述连接部具有彼此径向位置相同的部分,
所述支承部件的形状为沿周向的环状,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
线圈支承部,其具有所述导线保持部;以及
汇流条保持部,其保持所述第1汇流条,
所述线圈支承部和所述汇流条保持部沿周向配置,
所述汇流条保持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所述线圈支承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该马达还具有:
金属制的轴承保持架,其配置在所述支承部件的轴向一侧,保持轴承,该轴承对所述轴进行支承,以使所述轴能够旋转;
汇流条保持架,其配置在所述轴承保持架的轴向一侧;以及
第2汇流条,其保持在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上,与所述线圈电连接,
所述导线保持部具有向径向外侧凹陷并且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凹部,
所述凹部的内部向轴向两侧开口,
在所述凹部中嵌入并保持有所述第2导线,
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沿轴向贯通所述轴承保持架并且供所述第2导线通过的保持架贯通孔,
所述第2汇流条具有把持所述第2导线的把持部,
所述把持部具有:
第1基部;以及
一对第1臂部,它们从所述第1基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在周向上隔着间隙对置,
所述一对第1臂部从周向两侧夹持所述第2导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线圈支承部和所述汇流条保持部分别设置有多个,
所述多个线圈支承部和所述多个汇流条保持部沿着周向交替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连接部从所述汇流条保持部向径向外侧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连接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配置于在径向上与所述线圈支承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者比所述线圈支承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连接部具有:
第2基部;以及
一对第2臂部,它们从所述第2基部向周向一侧延伸,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
所述一对第2臂部从径向两侧夹持所述第1导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1汇流条是将所述多个线圈中的两个以上的线圈作为中性点而连接的中性点汇流条。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是树脂制的单一部件,
所述第1汇流条的一部分埋入于所述支承部件而被保持。
CN201980015235.9A 2018-02-28 2019-01-30 马达 Active CN1117887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35093 2018-02-28
JP2018035093 2018-02-28
PCT/JP2019/003059 WO2019167522A1 (ja) 2018-02-28 2019-01-30 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88760A CN111788760A (zh) 2020-10-16
CN111788760B true CN111788760B (zh) 2022-11-29

Family

ID=67805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5235.9A Active CN111788760B (zh) 2018-02-28 2019-01-30 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88760B (zh)
WO (1) WO20191675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58775A (ja) * 2020-03-26 2021-10-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US11855521B2 (en) 2021-02-02 2023-12-26 Black & Decker, Inc. Brushless DC motor for a body-grip power tool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2996A (zh) * 2010-03-03 2012-11-1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制造转子的方法和马达
JP2013042633A (ja) * 2011-08-19 2013-02-28 Nippon Densan Corp モータ
CN105743288A (zh) * 2014-12-26 2016-07-0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JP2016174527A (ja) * 2016-05-24 2016-09-2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CN107534343A (zh) * 2015-07-22 2018-01-02 Kyb株式会社 汇流条单元、具备该汇流条单元的旋转电机以及汇流条单元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59259A (ja) * 2007-04-02 2008-10-23 Nippon Densan Corp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
JP6135982B2 (ja) * 2013-01-17 2017-05-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2996A (zh) * 2010-03-03 2012-11-1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转子、制造转子的方法和马达
JP2013042633A (ja) * 2011-08-19 2013-02-28 Nippon Densan Corp モータ
CN105743288A (zh) * 2014-12-26 2016-07-0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CN107534343A (zh) * 2015-07-22 2018-01-02 Kyb株式会社 汇流条单元、具备该汇流条单元的旋转电机以及汇流条单元的制造方法
JP2016174527A (ja) * 2016-05-24 2016-09-2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88760A (zh) 2020-10-16
WO2019167522A1 (ja) 2019-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36146B2 (en) Motor
CN107925300B (zh) 马达
US10892658B2 (en) Motor with bus-bar assembly
US10236740B2 (en) Stator of motor and inner rotor-type motor including stator
EP2369722A2 (en) Stator for rotary electrical machine
JP2016511625A (ja) 自動車部品用の電気モータ
US20210320545A1 (en) Stator and motor
US11411453B2 (en) Motor
JPWO2017026413A1 (ja) モータ
CN111788760B (zh) 马达
US20110209914A1 (en) Connecting structure for electric cables and electric apparatus
JP2019180197A (ja) モータ
CN111033958B (zh) 马达
WO2019082708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JP2019161894A (ja) モータ
JP2019068538A (ja) モータ
CN111434010A (zh) 马达
CN111373636A (zh) 马达
JP5657308B2 (ja) 回転電機
JP2021016293A (ja) モータ
CN207475295U (zh) 定子以及马达
JPWO2020080548A1 (ja) モータ
WO2019082667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CN114465392B (zh) 马达和电气产品
CN113439378B (zh) 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