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58320U - 定子、马达和送风机 - Google Patents

定子、马达和送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58320U
CN209358320U CN201920157072.5U CN201920157072U CN209358320U CN 209358320 U CN209358320 U CN 209358320U CN 201920157072 U CN201920157072 U CN 201920157072U CN 209358320 U CN209358320 U CN 2093583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stator
core
connecting substrate
insulation div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5707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仓本聪
内野乔志
白石有贵延
大山诚一
小野真彦
津江佑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583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583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定子、马达和送风机。该定子用于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的外转子型马达,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其由多个电磁钢板层叠而成;绝缘体,其覆盖定子铁芯的至少一部分;线圈,其由隔着绝缘体而卷绕于定子铁芯的导线构成;连接基板,其连接着线圈的导线端部;引线,其与连接基板连接。定子铁芯具有:铁芯背部,其以旋转轴线为中心轴线呈环状包围中心轴线;多个齿,它们从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绝缘体具有:齿绝缘部,其覆盖齿;铁芯背部绝缘部,其位于齿绝缘部的铁芯背部侧,覆盖铁芯背部的至少一部分。铁芯背部绝缘部具有:多个基板保持部,它们对连接基板进行保持;引线保持部,其对引线进行保持。从连接基板引出的引线的一部分保持于引线保持部。

Description

定子、马达和送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定子、马达和送风机。
背景技术
例如公知有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7-259595号公报所记载的磁铁发电机。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7-259595号公报的马达中,在将各相的引出线16和输出引线分别电连接之后,分别插入至第1保护管19。为了确保引出线16的耐振性,被第1保护管19包覆的引出线16被树脂带23向发电线圈主体15的端面侧按压。与电气设备(未图示)连接的输出引线的端部被第2保护管20包覆。输出引线经由第2保护管20而被引线夹21固定。引线夹21通过螺钉22固定于定子铁心9。
但是,根据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7-259595号公报的马达,将输出引线固定于与发电线圈体重叠的位置,因此在对输出引线进行固定时,有可能使线圈发电线圈体损伤。另外,磁铁发电机的高度增高,从而在小型化方面,将输出引线配置于与发电线圈体重叠的位置成为障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例示的实施方式鉴于上述问题点,其目的在于防止基板与引线的断线。
本实用新型例示的实施方式是定子,其用于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的外转子型马达,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其由多个电磁钢板层叠而成;绝缘体,其覆盖所述定子铁芯的至少一部分;线圈,其由隔着所述绝缘体而卷绕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导线构成;连接基板,其连接着所述线圈的导线端部;以及引线,其与所述连接基板连接。所述定子铁芯具有:铁芯背部,其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轴线呈环状包围所述中心轴线;以及多个齿,它们从所述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所述绝缘体具有:齿绝缘部,其覆盖所述齿;以及铁芯背部绝缘部,其位于所述齿绝缘部的所述铁芯背部侧,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铁芯背部绝缘部具有:多个基板保持部,它们对所述连接基板进行保持;以及引线保持部,其对所述引线进行保持。从所述连接基板引出的所述引线的一部分保持于所述引线保持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引线保持部具有:主体部,其从所述铁芯背部绝缘部沿轴向延伸;径向支承部,其从所述主体部沿径向延伸;以及轴向支承部,其从所述径向支承部的端部沿轴向延伸,所述引线保持部形成由所述主体部、所述径向支承部和所述轴向支承部包围的引线插通部,所述引线保持于所述引线插通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引线保持部中,所述主体部位于比所述轴向支承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具有从所述径向支承部侧朝向所述铁芯背部绝缘部侧扩展的肋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铁芯背部绝缘部具有引线引导部,所述引线引导部位于所述引线保持部与所述连接基板之间,从所述铁芯背部绝缘部沿轴向延伸。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定子具有多个所述引线引导部。在所述引线保持部与所述连接基板之间,所述引线引导部的至少一个位于比所述引线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且,所述引线引导部的至少一个位于比所述引线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基板保持部具有:第1基板保持部,其在轴向上对所述连接基板进行支承;以及第2基板保持部,其在径向上对所述连接基板进行支承。所述第2基板保持部中的至少一个配置于所述连接基板的缘部中的引出有所述引线的一面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2基板保持部在轴向端部具有沿径向延伸的爪部。所述连接基板的轴向端面与所述爪部接触而固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引线的端部具有与所述连接基板连接的引线连接部。所述引线连接部配置于所述铁芯背部绝缘部与所述连接基板之间的轴向间隙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铁芯背部绝缘部具有多个导线引导部,所述多个导线引导部沿轴向延伸并且沿周向排列而配置。从所述线圈引出的所述导线的一部分经由所述导线引导部而与所述连接基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马达具有:上述定子;转子,其配置于比所述定子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并且具有与所述定子对置的磁铁;轴,其对所述定子的径向内端进行支承,在所述中心轴线上沿轴向延伸;以及托架,其支承于所述轴的一端,与所述定子在轴向上对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托架具有在与所述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向上扩展的托架基座部。所述托架基座部的外缘部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插入部。所述引线的一部分收纳于所述插入部,而且,所述引线的一部分在所述托架基座部上被保持部件保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入部位于比所述引线保持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入部相对于连结所述中心轴线和所述引线保持部的假想线配置在从所述连接基板引出有所述引线的所述连接基板的端部所处的一侧的周向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入部相对于连结所述中心轴线和所述引线保持部的假想线配置在与从所述连接基板引出有所述引线的所述连接基板的端部所处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的周向位置。
本实用新型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送风机具有:上述马达;以及多个叶片,它们设置于所述转子,通过所述马达的驱动而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例示的实施方式,能够防止基板与引线的断线。另外,马达具有上述定子,因此在马达中,也能够防止基板与引线的断线。另外,送风机具有上述马达,因此在送风机中,也能够防止基板与引线的断线。
由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和绝缘体的俯视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和绝缘体的仰视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从轴向观察的仰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绝缘体、连接基板和引线的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定子和托架的从轴向观察的仰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定子和托架的从轴向观察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0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进行变更。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各构造中的比例尺或数量等与实际的构造不同。
在本说明书中,在搭载于送风机100的马达10中,将与马达10的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马达10的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着以马达10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同样地,在送风机100中,在组装有马达10的状态下也将与马达10的轴向、径向和周向一致的方向分别简称为“轴向”、“径向”和“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马达10中,将轴向作为上下方向,相对于定子22将轴承部40侧作为上方而对各部的形状或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上下方向仅是用于说明的名称,不限定马达10在使用状态下的位置关系和方向。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0的立体图。例如本实用新型的送风机100例如是吊扇。送风机100具有马达10和多个叶片101。多个叶片101设置于后述的马达10的转子30,通过马达10的驱动而绕中心轴线J旋转。即,送风机100具有:马达10;以及多个叶片101,它们设置于转子30,通过马达10的驱动而绕中心轴线J旋转。马达10的轴21沿着中心轴线J进行配置。作为吊扇的送风机100例如设置于室内的顶棚,多个叶片101通过绕中心轴线J旋转而产生气流,从而使室内的空气循环。
多个叶片101固定于转子30的径向外侧。多个叶片101固定于配置在转子30的径向外侧的凸缘部38。在后文对转子30的详细情况进行叙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101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有三片。但是,叶片的片数可以为三片以外,多个叶片可以按照不同的周向间隔进行配置。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纵剖视图。在图2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叶片101。送风机100具有马达10。马达10具有:静止部20、转子30和轴承部40。
静止部20具有轴21和定子22。轴21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进行配置。轴21是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轴21是中空的,因此能够使轴21轻量化。另外,能够将与马达10或后述的电路板电连接的导通线(未图示)等通入至中空内并朝向顶棚等延伸。另外,轴21也可以不是中空而是大致圆柱状的部件。
轴21具有轴小径部211和轴大径部212。轴小径部211沿轴向延伸。轴大径部212比轴小径部211直径大。即,轴大径部212的径向外表面比轴小径部211的径向外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
在轴小径部211的径向外侧配置有轴承部40。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轴承部40配置有球轴承。轴承部40具有沿轴向上下排列的两个球轴承41、42。两个球轴承41、42的内圈分别固定于轴小径部211的外侧面。另外,两个球轴承41、42的外圈分别固定于后述的轴承保持架部33的内侧面,从而将转子30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轴承部40不限于球轴承,也可以使用套筒轴承等其他轴承构造。
后述的定子22的径向内表面固定于轴大径部212的外侧面。更具体而言,后述的定子22的定子铁芯23的径向内侧面固定于轴大径部212的外侧面。
轴21还具有对托架50进行保持的托架固定部214。托架固定部214配置于比轴大径部212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即,托架50支承于轴21的一端,与定子22在轴向上对置。托架固定部214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剖面中,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不对称的径向外表面。即,托架固定部214的径向外表面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正圆以外的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固定部214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剖面中是D形切割形状。另外,轴大径部212的外径大于托架固定部214的外径。即,轴大径部212的外径比托架固定部214中的径向外表面与中心轴线J之间的径向最短距离大。
轴大径部212的下端部和托架固定部214的上端部通过轴下连接部215连接。即,轴21具有:固定有托架50的托架固定部214;外径大于托架固定部214的轴大径部212;以及将轴大径部212的下端部和托架固定部214的上端部连接的轴下连接部215。
例如托架50利用螺钉(未图示)而固定于轴21的托架固定部214。另外,托架50不限于利用螺钉进行固定,也可以通过压入、粘接、焊接等固定方法固定于托架固定部214。
轴21对定子22的径向内端进行支承。即,定子22固定于轴21的轴大径部212。定子22具有后述的定子铁芯23、绝缘体25和线圈27。定子铁芯23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环状的部位。定子铁芯23的径向内表面通过粘接剂固定于轴21。定子铁芯23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231;以及多个齿232,它们从铁芯背部231沿径向延伸。绝缘体25具有:齿绝缘部252,其覆盖齿232;以及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其位于齿绝缘部252的铁芯背部侧,覆盖铁芯背部的至少一部分。线圈27是在齿232上隔着绝缘体25卷绕导线26而形成的。由此,通过在导线26中流通电流,在定子铁芯23的周边产生磁场。
转子30具有磁铁31、磁铁保持架部32和轴承保持架部33。磁铁31按照N极和S极在周向上交替排列的方式进行磁化。另外,磁铁31可以是磁化后的圆筒状的单个部件,也可以是磁化后的多个磁铁片在周向上排列。磁铁31配置于定子22的径向外侧。即,马达10具有转子30,该转子30配置于比定子2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具有与定子22对置的磁铁31,绕中心轴线J旋转。即,马达10具有:定子22;和转子30,该转子30配置于比定子2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绕中心轴线J旋转,具有与定子22对置的磁铁31。由此,在导线26中流通电流而在定子22的周边产生的磁场和磁铁31相互作用,从而转子30绕中心轴线J旋转。
磁铁31被筒状的磁铁保持架部32保持。在磁铁保持架部32的径向内侧固定有磁性体的磁铁轭321,在磁铁轭321的径向内表面保持有磁铁31。磁铁31固定于磁性体的部件,因此通过磁铁31产生的磁场增强。另外,磁铁31可以直接保持于磁铁保持架部32。
轴承保持架部33与磁铁保持架部32连接。更详细而言,轴承保持架部33配置于比磁铁保持架部3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轴承保持架部33的下端部与向径向外侧扩展的第1连接部34连接,第1连接部34的径向外端部与磁铁保持架部32的上端部连接。另外,磁铁保持架部32和轴承保持架部33可以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与第1连接部34不同的构造进行连接。
轴承保持架部33是筒状,对轴承部40进行保持。轴承保持架部33具有保持架第1筒部330、保持架第2筒部332和保持架连接部334。保持架第1筒部330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保持架第2筒部332配置于比保持架第1筒部330靠下方的位置,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保持架连接部334将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下端部和保持架第2筒部332的上端部连接。保持架连接部334是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平面状的部位。但是,保持架连接部334也可以是曲面或斜面。
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径向内表面配置于比保持架第2筒部332的径向内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中心轴线J至轴承保持架部33的径向外表面的径向距离在轴向上大致恒定。由此,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径向的厚度比保持架第2筒部332的径向的厚度大。但是,轴承保持架部的径向的厚度可以在保持架第1筒部330和保持架第2筒部332中大致恒定,轴承保持架部33的径向外表面也可以具有台阶。
在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径向内表面配置有一个球轴承41。另外,在保持架第2筒部332的径向内表面配置有另一个球轴承42。更具体而言,一个球轴承41的外圈固定于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径向内表面。另外,另一个球轴承42的外圈固定于保持架第2筒部332的径向内表面。
轴承保持架部33还具有从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保持架顶板部35。保持架顶板部35是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从保持架第1筒部330的上端部朝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平面状的部位。但是,保持架顶板部35也可以是曲面或斜面。
转子30具有筒状的罩部37。罩部37的上端部与磁铁保持架部32的下端部连接。由此,罩部37配置于比磁铁保持架部32靠径向下方的位置。罩部37配置于比磁铁保持架部32靠下方的位置,并延伸至比托架50更靠下方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30是以铝作为主要原料的压铸成型品。由此,在轴承保持架部33中,能够高精度地成型出保持架第1筒部330、保持架第2筒部332和保持架连接部334。转子30也可以通过其他材料或制造方法来形成。
托架50在比定子22靠下方的位置固定于轴21。托架50具有在与中心轴线J交叉的方向上扩展的托架基座部51。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基座部51是在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板状的部件。另外,托架基座部51可以在按照直角以外的角度与中心轴线J交叉的方向上扩展,也可以是板状以外的形状。
在托架基座部51的外缘部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插入部52。插入部52将托架基座部51的上方空间和下方空间连通。在插入部52中能够插入引线80。由此,能够容易地将从配置于定子22的连接基板61延伸的引线80插入至插入部52。即,引线80的一部分贯穿插入至插入部5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线80从连接基板61朝向托架50侧延伸。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在导线26从定子22向托架50侧延伸的情况下也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可以在插入部52中插入从上方空间向下方空间延伸的导线26或引线80的一部分。另外,导线26或引线80的下端可以延伸至比托架基座部51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将导线26或引线80固定于托架50。另外,通过将导线26或引线80插入至插入部52,从而当将导线26或引线80在比托架基座部51靠下方的位置与电路板连接的情况下、与外部的设备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在使导线26或引线80延伸至比托架基座部51靠下方的位置的状态下进行保持,因此提高连接导线26或引线80时的作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部52是从托架基座部51的径向外缘向靠近中心轴线J的方向凹陷的缺口。由此,提高将引线80插入至插入部52时的作业性。另外,缺口可以是从托架基座部51的径向外缘朝向中心轴线J沿径向延伸的形状,也可以是从托架基座部51的径向外缘按照与径向成角度的方式靠近中心轴线J的形状。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23和绝缘体25的俯视立体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23和绝缘体25的仰视立体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定子22的从轴向观察的仰视图。如图3至图5所示,定子22具有定子铁芯23、绝缘体25和线圈27。定子铁芯23是层叠有多个电磁钢板而形成的。绝缘体25是覆盖定子铁芯23的至少一部分的树脂制部件。线圈27由导线26构成,隔着绝缘体25卷绕于定子铁芯23而形成。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定子例如用于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的外转子型马达。
定子铁芯23具有铁芯背部231和多个齿232。铁芯背部231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而呈环状包围的圆环状。另外,多个齿232从铁芯背部231的径向外表面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即,定子铁芯23具有:铁芯背部231,其以旋转轴线为中心轴线J,呈环状包围中心轴线J;以及多个齿232,它们从铁芯背部231沿径向延伸。另外,定子铁芯23包含多个小齿233和齿凹部234。多个小齿233位于各个齿232的端部,在周向上排列配置。另外,齿凹部234是在周向相邻的小齿233之间沿径向凹陷的部位。即,定子铁芯23还具有:多个小齿233,它们位于各个齿232的端部,在周向上排列;以及齿凹部234,其在周向相邻的小齿233之间沿径向凹陷。之后对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定子铁芯23所具有的齿232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2个,但不限于该例示,也可以为12以外的多个。
各个齿232具有:基部232a、前端部232b、多个小齿233和齿凹部234。基部232a设置于前端部232b和铁芯背部231之间,从铁芯背部231沿径向延伸,被绝缘体25覆盖。在基部232a设置有线圈27,更具体而言,如上所述,构成线圈27的导线26隔着绝缘体25进行卷绕。
前端部232b设置于基部232a的外端部。更具体而言,前端部232b具有多个小齿233和齿凹部234。多个小齿233在前端部232b设置有多个,与磁铁31在径向上对置而在周向上排列。另外,设置于各个齿232的前端部232b的小齿233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但不限于该例示,也可以为三个以上的多个。另外,以下,在同一齿232的前端部232b中,将周向相邻的小齿233中的位于周向一侧的小齿233称为第1小齿233a,将位于周向另一侧的小齿233称为第2小齿233b。
关于小齿233在轴向上的端部的位置,磁铁31的上端部的轴向位置是比小齿233的上端部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另外,磁铁31的下端部的轴向位置是比小齿233的下端部靠轴向下侧的位置。但是,不限于这些例示,该上端部的轴向位置可以与小齿233的上端部相同,该下端部的轴向位置可以与小齿233的下端部相同。这样,能够使磁铁31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与小齿233在径向上对置。因此,能够在定子22与转子30之间得到更多的磁通。
齿凹部234在各个齿232上设置于周向相邻的小齿233之间,向径向内侧凹陷。即,齿凹部234是由在周向上相邻的小齿233的内侧面包围的部位。
绝缘体25是树脂制的绝缘部件,具有铁芯背部绝缘部251、齿绝缘部252和小齿绝缘部253。铁芯背部绝缘部251覆盖定子铁芯23中的铁芯背部231的朝向轴向和径向的至少一部分的面。齿绝缘部252覆盖定子铁芯23中的齿232的朝向轴向和周向的面。小齿绝缘部253位于定子铁芯23中的齿绝缘部252的小齿233侧,覆盖小齿233的至少一部分。
铁芯背部绝缘部251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呈环状扩展的圆环状。铁芯背部绝缘部251覆盖定子铁芯23中的铁芯背部231的轴向上表面和轴向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铁芯背部绝缘部251的径向内端位于比铁芯背部231的径向内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更具体而言,在铁芯背部231的径向内表面配置有轴21。因此,铁芯背部绝缘部251的径向内端配置于比铁芯背部231的径向内表面和轴21的外侧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具有后述的铁芯背部导线保持部281。铁芯背部导线保持部281配置于与线圈27在径向上对置的位置。
齿绝缘部252是从铁芯背部绝缘部251的径向外端向径向外侧延伸而覆盖齿232的绝缘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12个齿绝缘部252。即,在定子铁芯23的多个齿232上分别配置有齿绝缘部252。
另外,齿绝缘部252包含:盖部2521、壁部2522和导线收纳凹部2523。盖部2521覆盖齿232中的轴向上表面和轴向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壁部2522覆盖齿232中的朝向周向的面。即,齿绝缘部252具有:盖部2521,其覆盖齿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以及壁部2522,其覆盖齿的朝向周向的面。齿绝缘部252在盖部2521与壁部2522的边界还具有多个导线收纳凹部2523。齿232在从径向的剖面观察时是四边形状,设置有四个盖部2521与壁部2522的边界。即,齿绝缘部252在从径向的剖面观察时具有四个角部。在四个角部分别设置有多个导线收纳凹部2523。
导线收纳凹部2523配置成在盖部2521与壁部2522的边界沿径向设置有多个。导线收纳凹部2523是供形成线圈27的导线26配置的槽。更具体而言,在齿232上通过卷绕多层导线26而形成线圈27。将多层导线26中的最靠齿绝缘部252侧而卷绕的导线26称为第1层。第1层的导线26在齿绝缘部252上沿着径向排列多个。此时,第1层的导线26组的一部分收纳于导线收纳凹部2523。即,铜线26卷绕于齿绝缘部252的第1层的导线26组配置于导线收纳凹部2523。导线26的一部分收纳于导线收纳凹部2523,从而能够抑制导线26的卷线偏移,能够形成由排列后的导线26构成的线圈27。
小齿绝缘部253是从齿绝缘部252的径向外端向径向外侧延伸而覆盖小齿233的至少一部分的绝缘部件。小齿233配置成以基部232a为中心而在周向上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在周向上相邻的第1小齿233a和第2小齿233b。小齿绝缘部253是在周向上延伸的平板状,以分别覆盖第1小齿233a和第2小齿233b的至少一部分。小齿绝缘部253覆盖小齿233的轴向上表面和轴向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即,小齿绝缘部253覆盖第1小齿233a和第2小齿233b的轴向上表面和轴向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另外,小齿绝缘部253包含绝缘凸部254和绝缘端部255。绝缘端部255是与齿凹部234在轴向上对置且在径向上扩展的平板状。另外,绝缘凸部254是从绝缘端部255的与齿凹部234对置的面沿轴向延伸的板状。即,小齿绝缘部253具有与齿凹部234在轴向上对置且在径向上扩展的平板状的绝缘端部255,绝缘凸部254在绝缘端部255上从与齿凹部234对置的面沿轴向延伸。即,小齿绝缘部253具有配置于至少一个齿凹部234且沿轴向延伸的绝缘凸部254。绝缘凸部254是在齿凹部234的内侧在周向上扩展的板状。
齿凹部234是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空间,能够将绝缘凸部254收纳于内部。例如通过在12个齿232中的规定的齿232配置绝缘凸部254,在从径向观察的情况下,能够识别定子22的规定的角度位置。在定子或马达的生产工序中,在将定子22配置于生产设备时,需要识别定子22的角度位置。此时,通过将绝缘凸部254配置于规定的齿232,能够容易地识别规定的角度位置。绝缘凸部254在绝缘端部255上从与齿凹部234对置的面沿轴向延伸,从而提高定子铁芯23和绝缘体25的组装的作业性。
另外,绝缘凸部254由绝缘材料形成,因此通过将绝缘凸部254配置于齿凹部234,能够抑制在转子30旋转中所产生的定子铁芯23的铁损产生。另外,为了抑制铁损的产生,期望绝缘凸部254覆盖齿凹部234的整体。因此,通过绝缘凸部是在周向上扩展的板状,能够更加抑制定子铁芯23的铁损产生。另外,期望在定子铁芯23的所有齿232上配置绝缘凸部254。
绝缘凸部254的径向外侧面254a位于比小齿233的径向外侧面233c靠径向内侧的位置。通过使绝缘凸部254的径向外侧面254a位于比小齿233的径向外侧面233c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能够防止与在径向上和定子22对置的磁铁31的内周面的干涉。
另外,绝缘凸部254的轴向长度无需覆盖收纳绝缘凸部254的齿凹部234的整体。即,只要按照能够识别定子22的角度位置的程度的大小形成绝缘凸部254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凸部254配置成从轴向一侧的绝缘体25沿轴向延伸。此时,无需绝缘凸部254延伸至轴向另一侧的绝缘体25。
另外,绝缘体25包含:覆盖定子铁芯23的轴向上侧的上侧绝缘体25a;以及覆盖定子铁芯23的轴向下侧的下侧绝缘体25b。绝缘凸部254配置于上侧绝缘体25a或下侧绝缘体25b中的至少任意一者。即,绝缘体25具有覆盖定子铁芯23的上下方向的上侧绝缘体25a和下侧绝缘体25b,绝缘凸部254配置于上侧绝缘体25a或下侧绝缘体25b中的至少任意一者。在绝缘凸部254配置于上侧绝缘体25a或下侧绝缘体25b中的至少任意一者的情况下,能够识别定子22的上下方向。在定子或马达的生产工序中,在将定子22配置于生产设备时,需要识别定子22的上下方向。此时,通过将绝缘凸部254从上侧绝缘体25a或下侧绝缘体25b的任意配置于一个绝缘体25,能够容易地识别规定的上下方向。
另外,绝缘凸部254配置于所有的齿凹部234。在绝缘凸部254配置于上侧绝缘体25a或下侧绝缘体25b中的任意一者且绝缘凸部254配置于所有的齿凹部234的情况下,无论定子22的周向位置如何,都能够容易地识别定子22的上下方向。
另外,绝缘凸部254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绝缘凸部254也可以是周向或径向的宽度从绝缘端部255朝向轴向变小的形状。更具体而言,绝缘凸部254的外侧面具有倾斜面。在定子铁芯23和绝缘体25的组装时,通过绝缘凸部254的外侧面具有倾斜面,能够在齿凹部234内容易地插入绝缘凸部254。
另外,绝缘凸部254也可以将在各个齿中不同的形状组合而进行配置。在定子22和马达10的组装工序中,通过选择不同的形状的绝缘凸部254,能够适时识别定子22的角度位置和上下方向。
绝缘体25具有导线保持部28。导线保持部28包含铁芯背部导线保持部281和小齿导线保持部282。铁芯背部导线保持部281和小齿导线保持部282从绝缘体25的轴向上表面或轴向下表面中的至少任意一个面沿轴向延伸而与线圈27在径向上对置。
绝缘体25具有覆盖铁芯背部231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中的至少一者的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另外,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具有沿轴向延伸的铁芯背部导线保持部281。铁芯背部导线保持部281具有与线圈(未图示)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在径向上对置并在周向上扩展的铁芯背部导线保持面281a。即,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具有沿轴向延伸的铁芯背部导线保持部281,铁芯背部导线保持部281具有与线圈的另一侧端部在径向上对置并在周向上扩展的铁芯背部导线保持面281a。通过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具有铁芯背部导线保持部281,能够防止线圈(未图示)沿径向偏移。
另外,小齿绝缘部253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小齿导线保持部282。小齿导线保持部282具有小齿导线保持面282a,该小齿导线保持面282a与线圈27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在径向上对置,在周向上扩展。通过小齿绝缘部253具有小齿导线保持部282,能够防止线圈27沿径向偏移。
如图5所示,定子22具有连接基板61和引线80。在连接基板61上连接从线圈27引出的导线26的导线端部。另外,引线80的端部与连接基板61连接。即,定子22具有:连接线圈27的导线端部的连接基板61;以及与连接基板61连接的引线80。绝缘体25包含:覆盖定子铁芯23的轴向上侧的上侧绝缘体25a;以及覆盖定子铁芯23的轴向下侧的下侧绝缘体25b。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基板61配置于下侧绝缘体25b。更具体而言,连接基板61配置于下侧绝缘体25b的与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在轴向上对置的面。连接基板61是在径向上扩展的板状的基板,配置成与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在轴向上对置。
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具有基板保持部71和引线保持部72。基板保持部71是对连接基板61进行保持的部位。引线保持部72是对引线80进行保持的部位。即,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具有:对连接基板61进行保持的多个基板保持部71;以及对引线80进行保持的引线保持部72。从连接基板61引出的引线80的一部分保持于引线保持部72。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具有多个基板保持部71,在径向和轴向上对连接基板61进行保持。另外,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具有至少一个引线保持部72,从连接基板61引出的引线80的一部分保持于引线保持部72。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在定子铁芯23的铁芯背部231的下表面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呈环状扩展。多个基板保持部71配置成从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向轴向下方延伸而在周向或径向上排列。
多个基板保持部71包含第1基板保持部711和第2基板保持部712。第1基板保持部711在轴向上对连接基板61进行支承。第2基板保持部712在径向上对连接基板61进行支承。即,多个基板保持部71具有:在轴向上对连接基板61进行支承的第1基板保持部711;以及在径向上对连接基板61进行支承的第2基板保持部712。如图4所示,第1基板保持部711具有:从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向轴向下方延伸的第1筒部711a;以及从第1筒部711a进一步向轴向下方延伸的第2筒部711b。第2筒部711b是直径小于第1筒部711a的筒状。第1筒部711a具有朝向轴向下方且在径向上扩展的基板设置面711c。第2筒部711b从基板设置面711c向轴向下方延伸。
基板设置面711c能够与连接基板61的上表面接触。在连接基板61设置有能够收纳第2筒部711b的孔部611。当将连接基板61配置于绝缘体25时,在连接基板61的孔部611中收纳第1基板保持部711的第2筒部711b。另外,通过使连接基板61的上表面在第1基板保持部711的基板设置面711c接地,能够在轴向上对连接基板61进行支承。
多个第2基板保持部712中的至少一个配置于连接基板61的缘部中的引出有引线80的一面侧。第2基板保持部712从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向轴向下方延伸。另外,第2基板保持部712在轴向端部具有沿径向延伸的爪部712a。更具体而言,第2基板保持部712的位于轴向下侧的端部延伸至比连接基板61的下表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另外,第2基板保持部712的位于轴向下侧的端部具有沿朝向连接基板61的方向延伸的爪部712a。
连接基板61的轴向端面与爪部712a接触。即,连接基板61的轴向端面与爪部712a接触而进行固定。即,连接基板61的下表面配置成与爪部712a的上表面接触。如上所述,连接基板61被第1基板保持部711在轴向上进行支承。另外,连接基板61还被第2基板保持部712的爪部712a在轴向上进行支承。连接基板61被第1基板保持部711和第2基板保持部712在轴向上进行限制,从而能够牢固地固定于绝缘体25。因此,能够防止连接基板61从绝缘体25脱落。
另外,第2基板保持部712中的至少一个配置于连接基板61的缘部中的引出有引线80的一面侧。由此,能够限制连接基板61相对于引线80的拉伸力而沿径向移动。另外,具有使连接基板61的缘部向内侧凹陷的槽部,第2基板保持部712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该槽部。通过连接基板61的缘部具有槽部,能够进行连接基板61相对于绝缘体25的定位。
引线保持部72具有主体部72a、径向支承部72b和轴向支承部72c。主体部72a从铁芯背部绝缘部251沿轴向延伸。径向支承部72b从主体部72a沿径向延伸。另外,轴向支承部72c从径向支承部72b的端部沿轴向延伸。引线保持部72形成由主体部72a、径向支承部72b和轴向支承部72c包围的引线插通部72d。引线80保持于引线插通部72d。
主体部72a和轴向支承部72c分别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相互对置而配置。径向支承部72b和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分别沿径向延伸。因此,保持于引线插通部72d的引线80通过主体部72a、径向支承部72b、轴向支承部72c和铁芯背部绝缘部251限制向轴向和径向的移动。通过将引线80固定于引线保持部72,能够防止引线80从绝缘体25脱落。另外,通过引线插通部72d,能够防止引线80相对于轴向和径向的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支承部72c的轴向长度比主体部72a的轴向长度短。即,引线插通部72d在径向上具有开口。通过设置该开口,能够将引线80容易地固定于引线保持部72。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线80相对于中心轴线J沿周向配置。即,关于引线保持部72,按照在周向上贯通的方式形成有引线插通部72d。由此,能够防止引线80与线圈27或轴21发生干涉。另外,引线插通部72d在径向内侧具有开口。此时,引线80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而配置于引线插通部72d。即,在引线保持部72中,主体部72a位于比轴向支承部72c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通过将主体部72a配置于比轴向支承部72c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能够防止在将引线80向径向外侧引出时从引线保持部72脱落。另外,主体部72a具有从径向支承部72b侧朝向铁芯背部绝缘部251侧扩展的肋部72e。在将引线80向定子22的外侧引出时,对引线保持部72施加较大的负载。通过在主体部72a设置肋部72e,能够防止引线保持部72的破损。
在本实施方式中,肋部72e配置于主体部72a的周向位置。当从侧面观察定子22时,肋部72e配置于主体部72a的周向的两端的位置。另外,肋部72e配置成从径向支承部72b侧朝向铁芯背部绝缘部251侧扩展。这样,通过将肋部72e配置于主体部72a,能够使引线保持部72具有耐力,以应对将引线80向定子22的外侧引出的力。另外,肋部72e的位置不限于此,也可以配置于主体部72a的径向位置。肋部72e的位置也可以相对于引出引线80的方向适时地变更。
如图5所示,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具有引线引导部73,该引线引导部73位于引线保持部72与连接基板61之间,从铁芯背部绝缘部251沿轴向延伸。另外,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具有多个引线引导部73。在引线保持部72与连接基板61之间,引线引导部73的至少一个位于比引线8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引线引导部73的至少一个位于比引线8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线保持部72和连接基板61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引线80从连接基板61引出,并通过该间隔而被引线保持部72保持。另外,引线80向定子22的外侧引出。当引线保持部72和连接基板61的周向的间隔充分宽时,引线80有可能因该间隔而具有挠曲。通过在引线保持部72与连接基板61之间的位置配置引线引导部73,能够对引线80进行保持。通过利用引线引导部73对引线80进行保持,能够防止引线80与线圈27或其他部件的干涉。另外,引线引导部73的至少一个位于比引线8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引线引导部73的至少一个位于比引线8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这样,通过将引线引导部73相对于引线80的布线方向配置于两侧,能够将引线80保持于规定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线引导部73在引线保持部72与连接基板61之间配置有两个。一个引线引导部73在引线保持部72与连接基板61之间配置于连接基板61侧且引线80的径向外侧。另外,另一个引线引导部73在引线保持部72与连接基板61之间配置于引线保持部72侧且引线80的径向内侧。另外,引线引导部73的数量不限于此,也可以为两个以上。另外,引线引导部73也可以是从引线保持部72向连接基板61延伸的壁形状。
在定子22中,通过将连接基板61、引线保持部72和引线80的一部分配置于铁芯背部绝缘部251的下方,能够缩短定子22的轴向长度。即,连接基板61、引线保持部72和引线80的至少一部分与线圈27在径向上对置。在定子22的轴向长度中,在铁芯背部绝缘部251的下方且线圈27的径向内侧存在空间。通过在该空间配置连接基板61、引线保持部72和引线80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缩短定子22的轴向长度。另外,能够缩短具有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定子22的马达10的轴向长度,能够实现马达的小型化。
如图4和图5所示,绝缘体25具有共用线保持部90。更具体而言,铁芯背部绝缘体251具有向轴向下方延伸的共用线保持部90。在本实施方式中,共用线保持部90具有彼此在径向上对置的两个固定部。导线26形成将三个导线捻合而成的一个共用线(未图示)。共用线从线圈27侧向铁芯背部绝缘部251侧布线,固定于共用线保持部90。即,共用线固定于两个固定部之间。两个固定部在相互面对的方向上形成有爪部,通过将共用线固定于爪部而防止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固定部配置于在径向上面对的方向,但也可以配置在周向上。另外,共用线保持部90的爪部也可以仅配置在固定部的至少任意一者。通过将共用线保持部90配置于铁芯背部绝缘部251,能够缩短定子22的轴向长度。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23、绝缘体25、连接基板61和引线80的侧视图。引线80的端部具有与连接基板61连接的引线连接部81。引线连接部81配置于铁芯背部绝缘部251与连接基板61的轴向间隙。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在连接基板61的周向位置具有引线保持部72。引线保持部72具有:从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向轴向下方延伸的主体部72a;从主体部72a的轴向下端沿径向延伸的径向支承部72b;以及从径向支承部72b的端部向轴向上方延伸的轴向支承部72c。引线保持部72形成有由主体部72a、径向支承部72b和轴向支承部72c包围的引线插通部72d。引线80保持于引线插通部72d。
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具有引线引导部73,该引线引导部73位于引线保持部72与连接基板61之间,从铁芯背部绝缘部251沿轴向延伸。引线引导部73的下端在引线保持部72与连接基板61之间延伸至比引线80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另外,引线引导部73在引线保持部72与连接基板61之间沿着引线80的布线方向进行配置。引线80的一部分被引线保持部72的径向支承部72b在轴向上支承。当引线80相对于定子22向轴向下方引出时,对引线80和连接基板61施加向轴向下方的负载。引线80被引线保持部72的径向支承部72b在轴向上支承,能够降低引线80和连接基板61的向轴向下方的负载。
另外,连接基板61的下表面被第2基板保持部712从轴向下方支承。当引线80相对于定子22向轴向下方引出时,对引线80和连接基板61施加向轴向下方的负载。连接基板61的下表面被第2基板保持部712在轴向上支承,从而能够降低引线80和连接基板61的向轴向下方的负载。
引线连接部81配置于铁芯背部绝缘部251与连接基板61的轴向间隙。引线连接部81在连接基板61的上表面与引线80的端部电连接。引线连接部81例如是连接器部件。引线连接部81具有多个连接销,连接销的两端分别与连接基板61的端子部和引线80的端部连接。当引线80相对于定子22向轴向下方引出时,对引线连接部81施加向轴向下方的负载。通过将引线连接部81固定于连接基板61的上表面,能够降低引线连接部81的向轴向下方的负载。因此,能够降低与引线连接部81连接的连接部位的负载。
如图5所示,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具有多个导线引导部74,它们沿轴向延伸并且沿周向排列而配置。从线圈27引出的导线26的一部分经由导线引导部74而与连接基板61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铁芯背部绝缘部251具有三个导线引导部74。导线引导部74配置于线圈27与连接基板61的径向之间。连接基板61在下表面具有三个导线连接端子612。导线连接端子612配置于与导线引导部74在周向上分开的位置。线圈27的导线26经由导线引导部74而与导线连接端子612连接。
当使导线26与导线连接端子612连接时,首先将导线26保持于导线引导部74。接着,利用焊接将导线26的端部连接于导线连接端子612。通过将导线26保持于导线引导部74,能够容易地进行焊接于导线连接端子612的作业。导线引导部74的下端部位于比连接基板61的下表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即,导线引导部74比连接基板61的下表面向轴向下侧突出。通过在导线引导部74的比连接基板61向下方突出的部位对导线26进行保持,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将导线26的端部焊接于导线连接端子612的作业。
如图2所示,马达10具有:转子30,其配置于比定子2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绕中心轴线J旋转,具有与定子22对置的磁铁31;轴21,其对定子22的径向内端进行支承,在中心轴线J上沿轴向延伸;以及托架50,其支承于轴21的一端,与定子22在轴向上对置。另外,托架50具有在与中心轴线J交叉的方向上扩展的托架基座部51。托架基座部51的外缘部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插入部52。引线80的一部分保持于插入部52。
在马达10中,在定子22与托架50的轴向之间配置有连接基板61。引线80从连接基板61引出,被向托架基座部51的下方拉伸。更具体而言,引线80的一端与连接基板61连接。从连接基板61引出的引线80经由引线保持部72和插入部52而向托架基座部51的下方拉伸。当将引线80向托架基座部51的下方引出时,有可能对引线80和引线80与连接基板61的连接部施加负载。通过将引线80的一部分经由引线保持部72和插入部52而进行布线,能够降低对引线80和引线80与连接基板61的连接部施加的负载。更优选将引线80的一部分在引线保持部72和插入部52中弯曲而进行布线。通过将引线80的一部分弯曲而进行布线,能够进一步降低对引线80和引线80与连接基板61的连接部施加的负载。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定子22和托架50的从轴向观察的仰视图。另外,为了进行说明,在图7中,使托架50为一部分透明的状态而示出定子22的配置。插入部52位于比引线保持部7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插入部52相对于连结中心轴线J和引线保持部72的假想线P配置于从连接基板61引出引线80的连接基板61的端部所处的一侧(P1)的周向位置。通过将插入部52配置于比引线保持部7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能够容易地在引线80的布线的一部分设置弯曲。如图7所示,将连结中心轴线J和引线保持部72的线作为假想线P。相对于假想线P将从连接基板61引出引线80的连接基板61的端部所处的方向作为一侧(P1)。另外,相对于假想线P,将与从连接基板61引出引线80的连接基板61的端部所处的一侧(P1)相反的方向作为另一侧(P2)。
引线80从连接基板61朝向另一侧(P2)沿周向延伸。引线80在从引线保持部72的一侧(P1)向另一侧(P2)进行布线之后,朝向一侧(P1)进行布线。插入部52相对于假想线P配置于一侧(P1)的周向位置,引线80进一步经由插入部52而向托架基座部51的下方引出。此时,引线80在引线保持部72中具有弯曲。因此,当对引线80施加拉伸的负载时,在引线保持部72中能够降低负载。另外,能够降低引线80与连接基板61的连接部的负载。另外,通过插入部52位于比引线保持部7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能够在引线80设置弯曲。引线80从引线保持部72向径向外侧进行布线。然后,经由插入部52而在托架基座部51的下方向径向内侧进行布线。引线80在插入部52中具有弯曲,从而当对引线80施加拉伸的负载时,在插入部52中能够降低负载。另外,能够降低引线80与连接基板61的连接部的负载。
优选引线80的一部分通过保持部件53固定于托架基座部51。更具体而言,引线80的一部分收纳于插入部52,并且引线80的一部分在托架基座部51上被保持部件53进行保持。保持部件53是与托架基座部51分体的部件。由此,能够精度更好地将引线80固定于托架基座部51。另外,通过使用与托架50分体的保持部件53,与在托架50上形成固定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托架50为简易的结构,因此能够便宜地构成引线80的固定构造。例如保持部件53是捆扎带。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定子22A和托架50A的从轴向观察的仰视图。另外,为了进行说明,在图8中,使托架50A为一部分透明的状态而示出定子22A的配置。如图8所示,插入部52A相对于连结中心轴线J和引线保持部72A的假想线PA配置于与从连接基板61A引出引线80A的连接基板61A的端部所处的一侧(P1A)相反的另一侧(P2A)的周向位置。引线80A从连接基板61A朝向另一侧(P2A)沿周向延伸。引线80A在从引线保持部72A的一侧(P1A)向另一侧(P2A)进行布线之后,进一步朝向另一侧(P2A)进行布线。插入部52A相对于假想线PA配置于另一侧(P2A)的周向位置,引线80A进一步经由插入部52A而向托架基座部51A的下方引出。
通过插入部52A位于与作为引线80A的布线方向的另一侧(P2A)相同的方向,在马达10A的组装时,能够容易地进行引线80A的布线。
优选引线80A的一部分通过保持部件53A固定于托架基座部51A。更具体而言,引线80A的一部分收纳于插入部52A,并且引线80A的一部分在托架基座部51A上被保持部件53A保持。保持部件53A是与托架基座部51A分体的部件。由此,能够精度更好地将引线80A固定于托架基座部51A。另外,通过使用与托架50A分体的保持部件53A,与在托架50A上形成固定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托架50A为简易的结构,因此能够便宜地构成引线80A的固定构造。例如保持部件53A是捆扎带。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则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和组合。
本实用新型例如能够用于定子、马达和送风机。

Claims (16)

1.一种定子,其用于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的外转子型马达,
所述定子具有:
定子铁芯,其由多个电磁钢板层叠而成;
绝缘体,其覆盖所述定子铁芯的至少一部分;
线圈,其由隔着所述绝缘体而卷绕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导线构成;
连接基板,其连接着所述线圈的导线端部;以及
引线,其与所述连接基板连接,
所述定子铁芯具有:
铁芯背部,其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轴线呈环状包围所述中心轴线;以及
多个齿,它们从所述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
所述绝缘体具有:
齿绝缘部,其覆盖所述齿;以及
铁芯背部绝缘部,其位于所述齿绝缘部的所述铁芯背部侧,覆盖所述铁芯背部的至少一部分,
其特征在于,
所述铁芯背部绝缘部具有:
多个基板保持部,它们对所述连接基板进行保持;以及
引线保持部,其对所述引线进行保持,
从所述连接基板引出的所述引线的一部分保持于所述引线保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线保持部具有:
主体部,其从所述铁芯背部绝缘部沿轴向延伸;
径向支承部,其从所述主体部沿径向延伸;以及
轴向支承部,其从所述径向支承部的端部沿轴向延伸,
所述引线保持部形成由所述主体部、所述径向支承部和所述轴向支承部包围的引线插通部,
所述引线保持于所述引线插通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线保持部中,所述主体部位于比所述轴向支承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从所述径向支承部侧朝向所述铁芯背部绝缘部侧扩展的肋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铁芯背部绝缘部具有引线引导部,所述引线引导部位于所述引线保持部与所述连接基板之间,从所述铁芯背部绝缘部沿轴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多个所述引线引导部,
在所述引线保持部与所述连接基板之间,所述引线引导部的至少一个位于比所述引线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且,所述引线引导部的至少一个位于比所述引线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基板保持部具有:
第1基板保持部,其在轴向上对所述连接基板进行支承;以及
第2基板保持部,其在径向上对所述连接基板进行支承,
所述第2基板保持部中的至少一个配置于所述连接基板的缘部中的引出有所述引线的一面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基板保持部在轴向端部具有沿径向延伸的爪部,
所述连接基板的轴向端面与所述爪部接触而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线的端部具有与所述连接基板连接的引线连接部,
所述引线连接部配置于所述铁芯背部绝缘部与所述连接基板之间的轴向间隙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铁芯背部绝缘部具有多个导线引导部,所述多个导线引导部沿轴向延伸并且沿周向排列而配置,
从所述线圈引出的所述导线的一部分经由所述导线引导部而与所述连接基板连接。
1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具有:
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
转子,其配置于比所述定子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并且具有与所述定子对置的磁铁;
轴,其对所述定子的径向内端进行支承,在所述中心轴线上沿轴向延伸;以及
托架,其支承于所述轴的一端,与所述定子在轴向上对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具有在与所述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向上扩展的托架基座部,
所述托架基座部的外缘部具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插入部,
所述引线的一部分收纳于所述插入部,
而且,所述引线的一部分在所述托架基座部上被保持部件保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部位于比所述引线保持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部相对于连结所述中心轴线和所述引线保持部的假想线配置在从所述连接基板引出有所述引线的所述连接基板的端部所处的一侧的周向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部相对于连结所述中心轴线和所述引线保持部的假想线配置在与从所述连接基板引出有所述引线的所述连接基板的端部所处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的周向位置。
16.一种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机具有:
权利要求11至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以及
多个叶片,它们设置于所述转子,通过所述马达的驱动而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
CN201920157072.5U 2018-01-29 2019-01-29 定子、马达和送风机 Active CN20935832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3044 2018-01-29
JP2018013044A JP2019134525A (ja) 2018-01-29 2018-01-29 ステータ、モータ、及び送風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58320U true CN209358320U (zh) 2019-09-06

Family

ID=67547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57072.5U Active CN209358320U (zh) 2018-01-29 2019-01-29 定子、马达和送风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134525A (zh)
CN (1) CN20935832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3592B (zh) * 2020-05-11 2023-02-21 日商大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旋轉電機
JP7323834B1 (ja) 2022-03-31 2023-08-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モータ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7348559B1 (ja) 2022-03-31 2023-09-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モータ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89177A1 (ja) * 2022-03-31 2023-10-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モータ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3592B (zh) * 2020-05-11 2023-02-21 日商大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旋轉電機
JP7323834B1 (ja) 2022-03-31 2023-08-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モータ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7348559B1 (ja) 2022-03-31 2023-09-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モータ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23150770A (ja) * 2022-03-31 2023-10-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モータ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23150769A (ja) * 2022-03-31 2023-10-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モータ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34525A (ja) 2019-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358320U (zh) 定子、马达和送风机
CN107112842B (zh) 马达
CN101682225B (zh) 定子及使用该定子的旋转电机
US7595572B2 (en) Motor
CN107431405B (zh) 定子
US8836186B2 (en) Bus bar device, stator, mo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tator
CN107210660B (zh) 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及其定子
CN104426278B (zh) 集配电部件的保持结构、电动机以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CN207490640U (zh) 马达
CN104541437A (zh) 定子单元以及马达
CN102624124B (zh) 具有相位间绝缘器的定子组件和组装定子组件的方法
CN103312071B (zh) 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US10256682B2 (en) Stator assemblies for three phase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and related winding methods
CN108886283A (zh) 马达
CN106972684B (zh) 定子绕组出线结构、定子组件和电机
CN106464054B (zh)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10323868A (zh) 马达
KR20200071472A (ko) 모터
MXPA04012772A (es) Metodo de interconexion mejorado para maquinas electricas de estator segmentado.
US11722020B2 (en) Stator of a brushless motor
CN108475947A (zh) 定子、马达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JP2019062583A (ja) 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02598473A (zh) 改进型同步电机
JP5622663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258856A (zh) 引出线定位装置、定子的制造方法、马达的制造方法和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