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86283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86283A
CN108886283A CN201780019400.9A CN201780019400A CN108886283A CN 108886283 A CN108886283 A CN 108886283A CN 201780019400 A CN201780019400 A CN 201780019400A CN 108886283 A CN108886283 A CN 1088862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ase
tooth
busbar
motor
conducting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940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86283B (zh
Inventor
中原康晶
右田贵之
藤原久嗣
中村豪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8862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62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862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62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2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for windings on salient poles, such as claw-shaped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Abstract

3相马达的定子具有多个齿、和卷绕在所述多个齿上的导线。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之间的齿槽的数量为6以上。转子的磁极数与所述齿槽的数量之比为2:3。所述导线包括U相、V相和W相这3相的导线,所述3相的导线被进行三角形接线。使所述3相的导线中的任意1个卷绕在各所述齿上而得到的多个线圈在周向上按照所述U相、所述V相、所述W相这一顺序反复配置。在所述U相、所述V相和所述W相的各相中,至少2个所述线圈被串联连接,并且所述被串联连接的线圈在周向上相邻。所述U相和所述W相的导线在所述齿上卷绕的方向与所述V相的导线在所述齿上卷绕的方向为相反方向。所述3相的导线的各端部是从轴向一侧引出的引出线。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U相、V相和W相这3相的导线进行三角形接线的3相马达。现有的三角形接线的3相马达具有排列成环状的定子。定子具有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齿。3相导线中的任意一个卷绕在一个齿上而形成多个线圈。多个线圈在周向上按照U相、V相、W相的顺序而反复配置。在U相、V相和W相的各相的线圈中,导线相对于齿的卷绕方向相同。各相的多个线圈被串联连接。由于各相的线圈由1根导线串联连接,因此线圈的卷绕始端或者卷绕终端作为引出线而被引出。各相的线圈的引出线通过与其他相的引出线进行接线而构成三角形接线。在该结构的马达中,在被接线的引出线的端部彼此之中,会产生相互距离较大地分离的端部。当被接线的引出线的端部彼此分离时,例如配线的引绕或汇流条的结构会变得复杂,从而制造成本会增加。
专利文献1的无刷马达具备如下定子,该定子具有环状的定子铁芯、和在定子铁芯的内周侧沿周向依次设置的第1~第12齿。该无刷马达具有分别卷绕在第1~第12齿上、并进行三角形接线的第1~第12线圈。第12、第1、第6和第7线圈被依次串联连接而构成W相。第8、第9、第2和第3线圈被依次串联连接而构成U相。第4、第5、第10和第11线圈被依次串联连接而构成V相。在齿的配置中,相邻的异相线圈的卷绕方向彼此相同。相邻的同相线圈的卷绕方向彼此相反。
根据专利文献1的结构,作为U相的卷绕终端的末线和作为V相的卷绕始端的始线被从相邻的线圈引出。作为V相的卷绕终端的末线和作为W相的卷绕始端的始线被从相邻的线圈引出。作为W相的卷绕终端的末线和作为U相的卷绕始端的始线被从相邻的线圈引出。因此,将导线卷绕在各齿上之后的引出线的处理变得容易。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115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能够将被接线的各相的引出线彼此配置得较近。但是,被接线的引出线彼此的组隔着120度而分散配置在3个部位。被进行了接线的引出线与马达外部的电源部连接。因此,为了将被进行了接线处理的引出线与马达外部的电源部连接,需要将该引出线在设置于该马达上的马达外部连接部处汇集于一个部位。因此,在从被进行了接线处理的3个部位的引出线至该马达外部连接部为止,需要使用引绕线、汇流条、电路板等来确保导通路,因此引绕线和汇流条的量增加,成本可能会变高。
因此,根据本公开所例示的实施方式,提供如下3相马达,其能够简化U相、V相和W相的各引出线的连接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所例示的马达是3相马达,具有:定子,其被排列成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以及转子,其具有转子磁铁,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进行旋转。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其具有与所述转子磁铁对置并且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齿;以及导线,其卷绕在所述多个齿上。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之间的齿槽的数量为6以上。所述转子的磁极数与所述齿槽的数量之比为2:3。所述导线包括与U相、V相和W相各相对应的3相的导线。所述3相的导线被进行三角形接线。所述3相的导线的任意一个卷绕在各所述齿上而得到的多个线圈在周向上按照所述U相、所述V相、所述W相的顺序而反复配置。所述U相、所述V相和所述W相的各相中,至少2个所述线圈被串联连接,并且所述被串联连接的线圈在周向上相邻。所述U相和所述W相的导线在所述齿上卷绕的方向与所述V相的导线在所述齿上卷绕的方向为相反方向。所述3相的导线的各端部是从轴向一侧引出的引出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所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如下马达,该马达能够简化U相、V相和W相的各引出线的连接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所例示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概要剖视图。
图2是本公开所例示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具有的转子和定子铁芯的概要俯视图。
图3是用于对本公开所例示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具有的3相的导线在齿上的卷绕方式进行说明的第1示意图。
图4是用于对本公开所例示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具有的3相的导线在齿上的卷绕方式进行说明的第2示意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所例示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具有的3相的导线的三角形接线的图。
图6是示出本公开所例示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具有的汇流条的结构的概要俯视图。
图7是本公开所例示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概要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公开所例示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具有的汇流条的结构的概要俯视图。
图9是本公开所例示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概要剖视图。
图10示出是本公开所例示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具有的汇流条的结构的概要俯视图。
图11是用于对本公开所例示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具有的3相的导线在齿上的卷绕方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所例示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具有的3相的导线的三角形接线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马达详细地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将图1、图7和图9所示的马达的中心轴线A的延伸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的中心轴线A为中心的径向和周向简称为“径向”和“周向”。在本说明书中,将与在图1、图7和图9所示的方向上配置马达的情况下的中心轴线A平行的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在本说明书中,轴向一侧为上侧。另外,上下方向仅仅是用于说明的名称,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
<1.第1实施方式>
<1-1.马达的概要结构>
图1是本公开所例示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的概要剖视图。马达1是3相马达。马达1具有被排列成以中心轴线A为中心的环状的定子10。马达1具有转子11。转子11具有转子磁铁,能够相对于定子10进行旋转。马达1是转子11被配置在定子10的径向内侧的内转子型的马达。
图2是本公开所例示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具有的转子11和定子铁芯101的概要俯视图。转子11具有:沿着中心轴线A延伸的柱状的轴12;由多个磁性钢板层叠而构成的转子铁芯111;多个板状的转子磁铁112;和介于轴12与转子铁芯111之间的树脂部113。多个转子磁铁112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呈放射状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磁铁的个数为8个。转子铁芯111介于在周向上相邻的转子磁铁11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11被配置成:转子磁铁112的N极或者S极朝向周向。在转子铁芯111的外周面与定子10之间产生由相邻的转子磁铁112产生的磁通。由于这样的外周面有8处,因此该转子11的磁极数为8个极。不过,关于转子磁铁112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配置成N极或者S极朝向径向的结构。另外,转子磁铁112也可以是交替磁化出N极和S极的至少1个环状的磁铁。
马达1具有配置在比转子11靠上侧的位置的上侧轴承13a。马达1具有配置在比转子11靠下侧的位置的下侧轴承13b。轴12通过上侧轴承13a和下侧轴承13b被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A旋转。转子11与轴12一起进行旋转。
如图1和图2所示,定子10具有定子铁芯101。定子铁芯101由多个磁性钢板在轴向上层叠而构成。定子铁芯101也可以由1个部件构成,还可以由多个部件组合构成。定子铁芯101具有与转子磁铁112对置并且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齿T。详细而言,多个齿T在周向上等间隔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齿T的数量是12。定子铁芯101具有圆环状的铁芯背部101a。齿T从圆环状的铁芯背部101a向径向内侧突出。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齿T之间的齿槽S的数量为6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齿槽S的数量为12。转子11的磁极数与齿槽S的数量之比为2:3。
定子10具有卷绕在多个齿T上的导线102。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齿T被由绝缘部件构成的绝缘件104从上下方向覆盖。即,导线102详细而言是隔着绝缘件104而卷绕在齿T上。通过将导线102卷绕在齿T上而形成了线圈。通过对线圈通电而形成磁场,从而使转子11旋转。对于线圈的详细情况在后文叙述。
如图1所示,马达1具备有底大致圆筒形的托架14。托架14配置在比定子1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包围定子10。在托架14的下表面中央部处,设置有直径比托架14小的圆筒部141。托架14的内部空间与圆筒部141的内部空间相连。详细而言,圆筒部141包含排列于轴向上的直径不同的2个圆筒部141a、141b。上侧圆筒部141a的直径比下侧圆筒部141b的直径大。在上侧圆筒部141a中配置有下侧轴承13b。在下侧圆筒部141b中配置有未图示的油封。在托架14的上端设置有沿径向突出的凸沿状的凸缘部142。
马达1具有对汇流条15进行支承的汇流条保持件16。汇流条保持件16为树脂制,通过针对汇流条15进行嵌件成型而成。汇流条保持件16配置在转子11的轴向一侧。汇流条保持件16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161。汇流条保持件16具有从主体部161的周向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连接器部162。在主体部161内形成有以旋转轴线A为中心的圆形的中心孔161a。在中心孔161a中,贯插有轴12。在中心孔161a的周围设置有保持上侧轴承13a的轴承保持架163。连接器部162延伸到比凸缘部14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经由连接器部162从外部向马达1供给电力。对于汇流条15的详细情况在后文中叙述。另外,连接器部162相当于前述的马达外部连接部。
马达1具有堵塞托架14的上端部的大致圆筒形状的盖17。在盖17的下端形成有沿径向突出的凸沿状的凸缘部171。在盖17上,设置有覆盖连接器部162的一部分的突出部172。突出部172从盖17主体沿径向突出。凸缘部171与托架14的凸缘部142重叠,由此,盖17覆盖汇流条保持件16。盖17与托架14一起构成马达1的外框。
<1-2.三角形接线的结构>
导线102包含与U相、V相和W相各相对应的3相的导线。这3相的导线被进行三角形接线。图3是用于对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具有的3相的导线在齿T上的卷绕方式进行说明的第1示意图。图4是用于对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具有的3相的导线在齿T上的卷绕方式进行说明的第2示意图。在图4中,为了方便将多个线圈以直线状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从轴向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在定子铁芯101上,朝向周向一侧而依次排列有第1至第12齿T1~T12。在本说明书中,周向一侧是逆时针方向。
3相的导线102a、102b、102c中的任意一个卷绕在各齿T上而形成多个线圈。在U相、V相和W相各相中,至少2个线圈被串联连接。U相和W相的导线102a、102c在齿T上的卷绕方向与V相的导线102b在齿T上的卷绕方向为相反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U相的导线102a以留出一端部Uin作为引出线103的状态在第1齿T1上卷绕规定匝数。U相的导线102a的卷绕方向为顺时针(CW)方向。通过使U相的导线102a在第1齿T1上卷绕规定匝数而形成第1U相线圈U1。
形成第1U相线圈U1之后的剩余的导线102a从第1齿T1引绕到朝向周向一侧的第3个齿即第4齿T4上。被引绕的U相的导线102a以与第1齿T1同样的方式卷绕在第4齿T4上,从而形成第2U相线圈U2。同样,在第7齿T7上形成第3U相线圈U3,在第10齿T10上形成第4U相线圈U4。形成第4U相线圈U4之后的U相的导线102a的另一端部Uout成为引出线103。
V相的导线102b以留出一端部Vin作为引出线103的状态在第2齿T2上卷绕规定匝数。V相的导线102b的卷绕方向为逆时针(CCW)方向。V相的导线102b在第2齿T2上卷绕规定匝数,由此而形成了第1V相线圈V1。
形成第1V相线圈V1之后所剩余的导线102b从第2齿T2被引绕到朝向周向一侧的第3个齿即第5齿T5上。被引绕的V相的导线102b以与第2齿T2同样的方式卷绕在第5齿T5上,形成第2V相线圈V2。同样,在第8齿T8上形成第3V相线圈V3,在第11齿T11上形成第4V相线圈V4。形成第4V相线圈V4之后的V相的导线102b的另一端部Vout成为引出线103。
W相的导线102c以留出一端部Win作为引出线103的状态在第3齿T3上卷绕规定匝数。W相的导线102c的卷绕方向为顺时针(CW)方向。W相的导线102c在第3齿T3上卷绕规定匝数,由此而形成了第1W相线圈W1。
形成第1W相线圈W1之后所剩余的导线102c从第3齿T3被引导到朝向周向一侧的第3个齿即第6齿T6上。被引绕的W相的导线102c以与第3齿T3同样的方式卷绕在第6齿T6上,从而形成第2W相线圈W2。同样,在第9齿T9上形成第3W相线圈W3,在第12齿T12上形成第4W相线圈W4。形成第4W相线圈W4之后的W相的导线102c的另一端部Wout成为引出线103。
3相的导线102a~102c的各端部Win、Wout、Vin、Vout、Win、Wout为从轴向一侧引出的引出线103。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出线103均从上侧引出。如图3所示,3相的导线102a~102c中的任意一个卷绕在各齿T上而成的多个线圈U1~U4、V1~V4、W1~W4在周向上按照U相、V相、W相的顺序反复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复次数为4次。即,构成U相、V相和W相的线圈每隔90度而配置。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具有的3相的导线102a~102c的三角形接线的图。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U相、V相和W相各相中,4个线圈通过1根导线而串联连接。U相的导线102a的一端部Uin与W相的导线102c的另一端部Wout连接。U相的导线102a的另一端部Uout与V相的导线102b的另一端部Vout连接。V相的导线102b的一端部Vin与W相的导线102a的一端部Win连接。这些连接的3处的各端部与马达外部的电源连接。另外,以上所示的各相的导线102a~102c的卷绕始端的位置和卷绕终端的位置是例示。这些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变更。例如,以上所示的各相的导线102a~102c的卷绕始端的位置和卷绕终端的位置可以调换。
如图3所示,在U相、V相和W相各相中,串联连接的线圈在周向上相邻。例如,串联连接的第1U相线圈U1和第2U相线圈U2在仅关注U相线圈U1~U4时是在周向上相邻的。同样,串联连接的第2U相线圈U2和第3U相线圈U3、以及串联连接的第3U相线圈U3和第4U相线圈U4分别在周向上相邻。同样的情况在V相及W相的串联连接的线圈中也适用。
多个齿槽S包含引出了U相和V相的引出线103的第1齿槽S1。多个齿槽S包含引出了U相和W相的引出线103的第2齿槽S2。多个齿槽S包含引出了V相和W相的引出线103的第3齿槽S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齿槽S1形成在第10齿T10与第11齿T11之间。第2齿槽S2形成于第12齿T12与第1齿T1之间。第3齿槽S3形成于第2齿T2与第3齿T3之间。
在周向上,在第1齿槽S1与第2齿槽S2之间,配置有形成于第11齿T11与第12齿T12之间的齿槽S。在周向上,在第2齿槽S2与第3齿槽S3之间,配置有形成于第1齿T1与第2齿T2之间的齿槽S。即,第1齿槽S1与第2齿槽S2在周向上隔着1个齿槽而配置,第2齿槽S2与第3齿槽S3在周向上隔着1个齿槽而配置。
在U相、V相和W相各相中,多个线圈U1~U4、V1~V4、W1~W4都是被串联连接的。齿槽S的数量为12个以上。第1齿槽S1、第2齿槽S2和第3齿槽S3在周向上配置在180度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齿槽S的数量为12,3个齿槽S1~S3在周向上配置在150度的范围内。即,引出线103被引出的范围在周向上收敛于150度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用于对U相与V相进行连接的引出线103彼此接近,能够使用于对V相与W相进行连接的引出线103彼此接近,并且能够使用于对W相与U相进行连接的引出线103彼此接近。详细而言,彼此连接的引出线103被从同一个齿槽S引出。因此,能够使引出线103的连接构造简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供引出线103引出的3个齿槽S1~S3在周向上每间隔1个齿槽而配置。详细而言,3个齿槽S1~S3在周向上配置在150度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减小引出线103所存在的周向范围。其结果为,在各引出线103彼此被连接后,能够节省配置汇流条15等、引出线103的连接单元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中,在周向上,U相线圈、V相线圈、W相线圈按照此顺序反复排列。相对于8个极的转子11,构成U相、V相和W相的线圈分别每隔90度而配置。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磁特性的平衡良好的马达。
<1-3.汇流条的结构>
图6是示出本公开例示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具有的汇流条15的结构的概要俯视图。在图6中,为了容易理解,示出了定子10和转子11。另外,在图6中,汇流条保持件16未图示。如图1和图6所示,马达1具有与引出线103连接的汇流条15。
汇流条15具有与引出线103连接的连接部BC1~BC3。汇流条15具有从连接部BC1~BC3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BE1~BE3。连接部BC1~BC3由在轴向上延伸的金属板构成。连接部BC1~BC3详细而言具有平板部BCA与弯折部BCB。平板部BCA位于比引出线10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沿周向延伸。弯折部BCB被设置于平板部BCA的周向上的两端部,被形成为相对于平板部BCA向径向内侧弯折。
如图1所示,连接部BC1~BC3配置在比定子10靠上侧的位置。向上侧引出的引出线103的一部分被平板部BCA和弯折部BCB夹持,从而引出线103与连接部BC1~BC3电连接。延伸部BE1~BE3分别与平板部BCA连接,从平板部BCA向径向外侧延伸。另外,连接部BC1对U相的引出线103与W相的引出线103进行连接。连接部BC2对U相的引出线103与V相的引出线103进行连接。连接部BC3对V相的引出线103与W相的引出线103进行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15包括第1汇流条151、第2汇流条152和第3汇流条153。第1汇流条151在周向上被配置在第2汇流条152与第3汇流条153之间。第1汇流条151具有连接部BC1和延伸部BE1。第1汇流条151具有从延伸部BE1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1端子部BT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端子部BT1从延伸部BE1的端部起延伸。第1端子部BT1具有向下侧延伸的部分BT1a,在比延伸部BE1靠下侧的位置向径向外侧延伸。第1端子部BT1的末端BT1b在连接器部162的径向外侧的部分162a处露出于外部。
第2汇流条15和第3汇流条153具有连接部BC2、BC3以及延伸部BE2、BE3。第2汇流条152和第3汇流条153具有从延伸部BE2、BE3沿周向延伸的中继部BR2、BR3。中继部BR2、BR3为圆弧状。中继部BR2、BR3位于定子10的外周缘的上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汇流条152所具有的中继部BR2在从轴向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沿逆时针方向从延伸部BE2的端部起延伸,并延伸到第1汇流条151附近。第3汇流条153所具有的中继部BR3在从轴向上侧进行俯视观察时沿顺时针方向从延伸部BE3的端部起延伸,并延伸到第1汇流条151附近。
第2汇流条152和第3汇流条153具有从中继部BR2、BR3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2端子部BT2、BT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端子部BT2、BT3分别从中继部BR2、BR3的端部起延伸。第2端子部BT2、BT3具有向下侧延伸的部分,在与第1端子部T1相同的高度位置处向径向外侧延伸。第2端子部BT2、BT3的末端在连接器部162的径向外侧的部分处露出于外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使用汇流条15而将引出线103与设置于马达1的径向外侧的连接器部162电连接。因此,能够避免因连接器部而导致马达1在轴向上变大的情况,从而能够使马达1薄型化。在本实施方式中,3个汇流条151~153以聚集在马达1的周向的一部分处的状态向马达1的径向外侧延伸。因此,能够减小连接器部162的周向的尺寸。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当3个汇流条151~153集中于周向的一部分之时,引出线103在周向上分散的范围变窄,因此能够减少汇流条15的使用量。
<2.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马达1a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1大致相同。因此,针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在没有必要特别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省略该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的马达1中,汇流条15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图7为本公开例示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a的概要剖视图。马达1是内转子型的马达。在转子11的轴向一侧配置有支承汇流条15的汇流条保持件16。汇流条保持件16具有使汇流条15的连接部BC4~BC6露出的开口164。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164是在轴向上延伸的贯穿孔。不过,开口164不限定于贯穿孔,也可以是凹部。在开口164是凹部的情况下,该凹部朝向引出线103被引出的一侧开口。连接部BC4~BC6位于开口164内。引出线103经开口164而与连接部BC4~BC6连接。
图8是示出了本公开例示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a具有的汇流条15的结构的概要俯视图。为了容易理解,在图8中示出了定子10和转子11。另外,在图8中,汇流条保持件16未图示。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15包括第1汇流条154、第2汇流条155和第3汇流条156。第1汇流条154在周向上配置在第2汇流条155与第3汇流条156之间。
3个汇流条154~156分别具有与引出线103连接的连接部BC4~BC6。连接部BC4~BC6由在轴向上延伸的金属板构成。连接部BC4~BC6详细而言具有平板部BCA和弯折部BCB。平板部BCA位于比引出线10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周向上延伸。弯折部BCB设置于平板部BCA的周向上的两端部,被形成为相对于平板部BCA向径向外侧弯折。向上侧引出的引出线103的一部分被平板部BCA与弯折部BCB夹持,从而引出线103与连接部BC4~BC6电连接。另外,连接部BC4对U相的引出线103与W相的引出线103进行连接。连接部BC5对U相的引出线103与V相的引出线103进行连接。连接部BC6对V相的引出线103与W相的引出线103进行连接。
3个汇流条154~156分别具有从连接部BC4~BC6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延伸部BE4~BE6。延伸部BE4~BE6分别与平板部BCA连接,并从平板部BCA向径向内侧延伸。
3个汇流条154~156分别具有从延伸部BE4~BE6的端部沿周向延伸的中继部BR4~BR6。中继部BR4~BR6为圆弧状。中继部BR3~BR5位于转子11的外周缘的上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汇流条154所具有的中继部BR3在从轴向上侧俯视观察时沿顺时针方向从延伸部BE4的端部起延伸。第2汇流条155所具有的中继部BR5在从轴向上侧俯视观察时沿逆时针方向从延伸部BE5的端部起延伸,并延伸至中继部BR4附近。第3汇流条156所具有的中继部BR6在从轴向上侧俯视观察时沿顺时针方向从延伸部BE6的端部起延伸,并延伸到中继部BR4的附近。
3个汇流条154~156具有从中继部BR4~BR6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3端子部BT4~BT6。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端子部BT4~BT6具有高度差。即,第3端子部BT4~BT6在径向内端与径向外端之间具有沿轴向延伸的部位。第3端子部BT4~BT6的末端在连接器部162的径向外侧的部分处露出于外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3个汇流条154~156以聚集在马达1的周向的一部分处的状态向马达1的径向外侧延伸。因此,能够减小连接器部162的周向上的尺寸。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3个汇流条154~156集中于周向上的一部分处之时,引出线103在周向上的分散范围变窄,因此能够减少汇流条15的使用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由于具有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延伸部BE4~BE6,因此还能够在转子11的上部配置连接器等连接单元。在该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实现马达1的小径化。
<3.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的马达1b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1大致相同。因此,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在没有特别需要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省略其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的马达1中,汇流条15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图9是本公开例示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b的概要剖视图。在第3实施方式中,马达1b具有轴承保持架18以替代汇流条保持件16。轴承保持架18配置在转子11的上侧。轴承保持架18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181和从主体部181的周向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线缆引出部182。在主体部181内形成有以旋转轴线A为中心的圆形的中心孔181a。在中心孔181a中贯插有轴12。在中心孔181a的周围设置有保持上侧轴承13a的保持部183。线缆引出部182具有用于贯插线缆的在径向上延伸的贯穿孔。盖17覆盖轴承保持架18。在齿T与导线102之间配置有绝缘件104。
图10是示出本公开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b具有的汇流条15的结构的概要俯视图。为了容易理解,在图10中示出了定子10和转子11。如图9和图10所示,引出线103与从绝缘件104向轴向一侧突出的汇流条15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15从绝缘件104的上表面侧向上方突出。汇流条15被配置在绝缘件104的径向上的端部。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15包括第1汇流条157、第2汇流条158和第3汇流条159。第1汇流条157在周向上被配置在第2汇流条158与第3汇流条159之间。各汇流条157~159被配置在供引出线103引出的齿槽S的径向外侧。
3个汇流条157~159分别具有与引出线103连接的连接部BC7~BC9。连接部BC7~BC9由在轴向上延伸的金属板构成。详细而言,连接部BC7~BC9具有平板部BCA与弯折部BCB。平板部BCA位于比引出线10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周向上延伸。弯折部BCB设置在平板部BCA的周向上的两端部上,被形成为相对于平板部BCA向径向内侧弯折。向上侧引出的引出线103的一部分被平板部BCA与弯折部BCB夹持,从而引出线103与连接部BC7~BC9电连接。另外,连接部BC7对U相的引出线103与W相的引出线103进行连接。连接部BC8对U相的引出线103与V相的引出线103进行连接。连接部BC9对V相的引出线103与W相的引出线103进行连接。
3个汇流条157~159分别具有配置在比连接部BC7~BC9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安装部BA7~BA9。安装部BA7~BA9对连接部BC7~BC9进行支承。安装部BA7~BA9也可以与连接部BC7~BC9为一体。安装部BA7~BA9具有比连接部BC7~BC9向上侧突出的部分。在该突出的部分上安装线缆19。安装在3个安装部BA7~BA9上的各线缆19聚集在周向上的一部分处,被从线缆引出部182引出到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3个线缆19集中于设置有第1汇流条157的位置的附近。被引出到外部的线缆19例如与电源供给部等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绝缘件104的上部形成有钩挂线缆19的钩部104a。通过钩部104a能够将线缆19固定在规定的位置,从而能够容易地实施线缆19的处理。钩挂线缆19的钩部104a不限定于设置于绝缘件104,例如也可以设置于轴承保持架18。
根据本实施方式,汇流条15被定子10支承。因此,无需配置汇流条保持件,能够有助于马达1的小型化。
<4.第4实施方式>
第4实施方式的马达1c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1大致相同。因此,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在没有特别需要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省略其说明。在第4实施方式的马达1c中,与3相的导线102a~102c的三角形接线有关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图11是用于对本公开例示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具有的3相的导线在齿102a~102c上的卷绕方式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例示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具有的3相的导线102a~102c的三角形接线的图。
在第4实施方式的马达1c中,齿槽S的数量为12以上。详细而言,齿槽S的数量为12。马达1具有由多个由U相、V相及W相的导线102a~102c进行三角形接线而成的接线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马达1具有第1接线体2和第2接线体3这2个接线体。另外,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接线体为1个。在第1实施方式与第4实施方式中接线体的数量不同。第1接线体2形成于马达1的周向的一半部分。第2接线体3形成于马达1的周向的另一半部分。
第1接线体2具有被串联连接的第1U相线圈U1与第4U相线圈U4。第1接线体2具有被串联连接的第1V相线圈V1与第4V相线圈V4。第1接线体2具有被串联连接的第1W相线圈W1与第4W相线圈W4。
如图11所示,U相、V相、W相各自的导线将一端部Uin、Vin、Win作为引出线而在各齿上卷绕规定匝数。通过使U相、V相、W相各自的导线在各齿上卷绕规定匝数,而形成了U相线圈U1、U4、V相线圈V1、V4、W相线圈W1、W4。形成第1U相线圈U1之后所剩余的导线在从U1被引绕到朝向周向另一侧的第3个齿上后,被卷绕在该齿上而形成第4U相线圈U4。以同样方式形成V相线圈V1、V4和W相线圈W1、W4。2个U相线圈U1、U4的卷绕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按照第1U相线圈U1、第4U相线圈U4这一顺序进行卷绕。2个V相线圈V1、V4的卷绕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按照第1V相线圈V1、第4V相线圈V4这一顺序进行卷绕。2个W相线圈W1、W4的卷绕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按照第1W相线圈W1、第4W相线圈W4这一顺序进行卷绕。
2个U相线圈U1、U4的卷绕终端侧的端部Uout和2个V相线圈V1、V4的卷绕终端侧的端部Vout从同一个齿槽S引出并被连接。2个V相线圈V1、V4的卷绕始端侧的端部Vin和2个W相线圈W1、W4的卷绕始端侧的端部Win从同一个齿槽S被引出并被连接。2个U相线圈U1、U4的卷绕始端侧的端部Uin和2个W相线圈W1、W4的卷绕终端侧的端部Wout从同一个齿槽S被引出并被连接。
第2接线体3具有被串联连接的第2U相线圈U2和第3U相线圈U3。第2接线体3具有被串联连接的第2V相线圈V2和第3V相线圈V3。第2接线体3具有被串联连接的第2W相线圈W2和第3W相线圈W3。
U相、V相、W相各自的导线将一端部U′in、V′in、W′in作为引出线而在各齿上卷绕规定匝数。通过使U相、V相、W相各自的导线在各齿上卷绕规定匝数而形成U相线圈U2、U3、V相线圈V2、V3、W相线圈W2、W3。形成第3U相线圈U3之后所剩余的导线在从U3引绕到朝向周向另一侧的第3个齿后,卷绕在该齿上而形成了第2U相线圈U2。以同样方式形成V相线圈V3、V2和W相线圈W3、W2。2个U相线圈U2、U3的卷绕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按照第3U相线圈U3、第2U相线圈U2这一顺序进行卷绕。2个V相线圈V2、V3的卷绕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按照第3V相线圈V3、第2V相线圈V2这一顺序进行卷绕。2个W相线圈W2、W3的卷绕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按照第3W相线圈W3、第2W相线圈W2这一顺序进行卷绕。
2个U相线圈U2、U3的卷绕终端侧的端部U′out与2个V相线圈V2、V3的卷绕终端侧的端部V′out从同一个齿槽S引出并被连接。2个V相线圈V2、V3的卷绕始端侧的端部V′in与2个W相线圈W2、W3的卷绕始端侧的端部W′in从同一个齿槽S引出并被连接。2个U相线圈U2、U3的卷绕始端侧的端部U′in与2个W相线圈W2、W3的卷绕终端侧的端部W′out从同一个齿槽S引出并被连接。
由于在2个接线体2、3中,被连接的引出线103彼此都是从同一个齿槽S引出的,因此能够简化连接构造。不过,被连接的引出线103的数量比第1实施方式多。因此,汇流条15的结构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而被适当地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能够以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方式驱动马达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具有2个被进行三角形接线的接线体。因此,即使在一个接线体发生断线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没有发生断线的另一个接线体来驱动马达1。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提供具有冗余性的马达1。
<5.变形例>
在以上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转子11的磁极数为8,齿槽S的数量为12。但是,这些转子11的磁极数和齿槽S的数量只不过是示例。本公开的结构能够应用于转子的磁极数与齿槽的数量之比为2:3的马达。例如,本公开的结构能够应用于4极6槽、6极9槽、10极15槽、12极18槽等的马达。
在以上所示的实施方式中,U相线圈与W相线圈的卷绕方向为顺时针方向,V相线圈的卷绕方向为逆时针方向。这是示例,也可以是:U相线圈与W相线圈的卷绕方向为逆时针方向,V相线圈的卷绕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在以上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引出线103与汇流条15连接。但是,这只不过是示例。引出线103例如也可以与基板直接连接,或者与线缆直接连接。
在上述的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示出了应用于内转子型的马达的情况。但是,这只是示例。本公开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外转子型的马达。
以上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只是示例。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结构可以在不超出本公开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地变更。此外,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和多个变形例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组合实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例如能够广泛地用于如下马达,该马达用于家电、汽车、船舶、飞机、火车、产业设备、机器人等。
标号说明
1、1a、1b、1c:马达;10:定子;11:转子;12:轴;13a:上侧轴承;13b:下侧轴承;14:托架;15:汇流条;16:汇流条保持件;17:盖;18:轴承保持架;19:线缆;101:定子铁芯;101a:铁芯背部;102:导线;102a:U相的导线;102b:V相的导线;102c:W相的导线;103:引出线;104:绝缘件;111:转子铁芯;112:转子磁铁;113:树脂部;141:圆筒部;141a:上侧圆筒部;141b:下侧圆筒部;142:凸缘部;151、154、157:第1汇流条;152、155、158:第2汇流条;153、156、159:第3汇流条;161:主体部;161a:中心孔;162:连接器部;163:保持部;164:开口;171:凸缘部;172:突出部;181:主体部;181a:中心孔;182:配线引出部;183:保持部;A:中心轴线;S:齿槽;S1:第1齿槽;S2:第2齿槽;S3:第3齿槽;T:齿;U1~U4:U相线圈;V1~V4:V相线圈;W1~W4:W相线圈;BA1~BA3:安装部;BC1~BC9:连接部;BCA:平板部;BCB:弯折部;BE1~BE3:延伸部;BR2~BR6:中继部;BT1:第1端子部;BT2~BT3:第2端子部;BT4~BT6:第3端子部。

Claims (9)

1.一种马达,该马达是3相马达,该马达具有:
定子,其被排列成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以及
转子,其具有转子磁铁,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进行旋转,
所述定子具有:
定子铁芯,其具有与所述转子磁铁对置并且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齿;以及
导线,其卷绕在所述多个齿上,
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齿之间的齿槽的数量为6以上,
所述转子的磁极数与所述齿槽的数量之比为2:3,
所述导线包括与U相、V相和W相各相对应的3相的导线,
所述3相的导线被进行三角形接线,
由所述3相的导线中的任意一个卷绕在各所述齿上而得到的多个线圈在周向上按照所述U相、所述V相、所述W相这一顺序反复配置,
在所述U相、所述V相和所述W相各相中,至少2个所述线圈被串联连接,并且所述被串联连接的线圈在周向上相邻,
所述U相和所述W相的导线在所述齿上卷绕的方向与所述V相的导线在所述齿上卷绕的方向为相反方向,
所述3相的导线的各端部是从轴向一侧引出的引出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多个所述齿槽包括:
第1齿槽,所述U相和所述V相的所述引出线被从该第1齿槽引出;
第2齿槽,所述U相和所述W相的所述引出线被从该第2齿槽引出;以及
第3齿槽,所述V相和所述W相的所述引出线被从该第3齿槽引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U相、所述V相和所述W相各相中,多个所述线圈全部被串联连接,
所述齿槽的数量为12以上,
所述第1齿槽、所述第2齿槽和所述第3齿槽在周向上配置在180度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1齿槽与所述第2齿槽在周向上隔着1个齿槽而配置,所述第2齿槽与所述第3齿槽在周向上隔着1个齿槽而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马达是所述转子被配置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的内转子型的马达,
在所述转子的轴向一侧配置有对汇流条进行支承的汇流条保持件,
所述汇流条保持件具有使所述汇流条的连接部露出的开口,
所述引出线经过所述开口而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马达是所述转子被配置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的内转子型的马达,并具有与所述引出线连接的汇流条,
所述汇流条具有:
连接部,其与所述引出线连接;以及
延伸部,其从所述连接部向径向外侧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汇流条包括第1汇流条、第2汇流条和第3汇流条,
所述第1汇流条在周向上介于所述第2汇流条与所述第3汇流条之间,
所述第1汇流条具有:
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延伸部;以及
第1端子部,其从所述延伸部向径向外侧延伸,
所述第2汇流条和所述第3汇流条具有:
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延伸部;
中继部,其从所述延伸部沿周向延伸;以及
第2端子部,其从所述中继部向径向外侧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齿与所述导线之间配置有绝缘件,
所述引出线与从所述绝缘件向轴向一侧突出的汇流条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齿槽的数量为12以上,
所述马达具有多个接线体,该接线体是由所述U相、所述V相和所述W相的导线进行三角形接线而形成的。
CN201780019400.9A 2016-03-30 2017-02-07 马达 Active CN1088862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68485 2016-03-30
JP2016068485 2016-03-30
PCT/JP2017/004321 WO2017169131A1 (ja) 2016-03-30 2017-02-07 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86283A true CN108886283A (zh) 2018-11-23
CN108886283B CN108886283B (zh) 2020-09-15

Family

ID=59963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9400.9A Active CN108886283B (zh) 2016-03-30 2017-02-07 马达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04125B2 (zh)
JP (1) JP6844614B2 (zh)
CN (1) CN108886283B (zh)
DE (1) DE112017001670T5 (zh)
WO (1) WO201716913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52179A (zh) * 2020-03-27 2021-09-2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定子以及马达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106399B4 (de) * 2017-03-24 2023-10-05 Nidec Corporation Elektromotor
US10707741B2 (en) * 2017-07-18 2020-07-07 Polaris Industries Inc. Voltage generator and a method of making a voltage generator
JP2019176675A (ja) * 2018-03-29 2019-10-10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WO2020013078A1 (ja) * 2018-07-13 2020-01-1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20088877A (ja) * 2018-11-14 2020-06-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モータ
JP7293702B2 (ja) * 2019-02-08 2023-06-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CN112436641B (zh) * 2019-08-26 2021-11-16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定子组件、电机、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US11936264B2 (en) * 2019-12-19 2024-03-19 Borgwarner Inc. Busbar for electric machin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43236A (ja) * 1993-05-28 1994-12-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375910A (zh) * 2001-03-15 2002-10-23 株式会社萌利克 永久磁铁型三相ac回转电机
CN1976187A (zh) * 2006-12-13 2007-06-06 哈尔滨工业大学 圆筒形三相永磁同步直线电机
CN101034824A (zh) * 2006-03-06 2007-09-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WO2011016235A1 (ja) * 2009-08-06 2011-02-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同期電動機及び同期電動機駆動システム
CN103283131A (zh) * 2011-01-28 2013-09-0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WO2014083947A1 (ja) * 2012-11-28 2014-06-05 株式会社ミツバ 電動モータ
CN105048754A (zh) * 2014-04-28 2015-11-11 马渊马达株式会社 无刷电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38534A (en) * 1979-05-03 1982-07-06 National Research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Pole-amplitude modulation, pole-changing electric motors and generators
JPH1127987A (ja) * 1997-06-30 1999-01-29 Fanuc Ltd 誘導電動機
JP4783012B2 (ja) * 2004-12-28 2011-09-28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用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43068B2 (ja) * 2009-06-19 2012-10-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CN108141090B (zh) * 2015-10-28 2019-10-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JP6608711B2 (ja) * 2016-01-15 2019-11-20 株式会社Soken 回転電機およびステータ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43236A (ja) * 1993-05-28 1994-12-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375910A (zh) * 2001-03-15 2002-10-23 株式会社萌利克 永久磁铁型三相ac回转电机
CN101034824A (zh) * 2006-03-06 2007-09-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CN1976187A (zh) * 2006-12-13 2007-06-06 哈尔滨工业大学 圆筒形三相永磁同步直线电机
WO2011016235A1 (ja) * 2009-08-06 2011-02-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同期電動機及び同期電動機駆動システム
CN103283131A (zh) * 2011-01-28 2013-09-0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WO2014083947A1 (ja) * 2012-11-28 2014-06-05 株式会社ミツバ 電動モータ
CN105048754A (zh) * 2014-04-28 2015-11-11 马渊马达株式会社 无刷电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52179A (zh) * 2020-03-27 2021-09-2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定子以及马达
CN113452179B (zh) * 2020-03-27 2024-04-23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定子以及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86283B (zh) 2020-09-15
JPWO2017169131A1 (ja) 2019-02-07
US10404125B2 (en) 2019-09-03
US20190036406A1 (en) 2019-01-31
DE112017001670T5 (de) 2018-12-13
JP6844614B2 (ja) 2021-03-17
WO2017169131A1 (ja) 2017-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86283A (zh) 马达
US8546986B2 (en) Stator connector
US8269387B2 (en) Coil for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bent drawn-out ends
CN106104979B (zh) 绝缘体和使用该绝缘体的无刷直流马达
US9698645B2 (en) Electric machine and associated method
JP5282527B2 (ja) モータコイルの配線部品
US20130181556A1 (en) Electric motor
CN105850011B (zh) 旋转电机
EP2645541A2 (en) In-vehicle moto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9661761A (zh) 马达
WO2018142845A1 (ja)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モータ
JP6237144B2 (ja) 回転電機
JP6592285B2 (ja) 給電リング
JP2010110144A (ja) モータコイルの配線部品
US20170126085A1 (en) Mo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7683557A (zh) 用于电机的端子组件
JP6487381B2 (ja) 給電リング
CN104767311B (zh) 电动机的定子、送风机用电动机以及空调机
EP3116101A1 (en) Armature core, armature, and electric motor
CN106936231A (zh) 定子及多相无刷电机
US11025106B2 (en) Stator winding for motor
JP5952571B2 (ja) インシュレータ、及び回転電機
JP6577258B2 (ja) 給電リング
JP2021023045A (ja) モータ
JP2012005326A (ja) 車両用回転電機の配線部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