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29648A - 车辆的车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车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29648A
CN104029648A CN201410061888.XA CN201410061888A CN104029648A CN 104029648 A CN104029648 A CN 104029648A CN 201410061888 A CN201410061888 A CN 201410061888A CN 104029648 A CN104029648 A CN 1040296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engagement portion
downside
side engagement
fac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6188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29648B (zh
Inventor
石龟胜义
椙村勇一
高谷洋隆
雪田恭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296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96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296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964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2Reinforcement elements
    • B60J5/0422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 B60J5/0438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elongated elements
    • B60J5/0443Beams
    • B60J5/0444Beams characterised by a special cross 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2Reinforcement elements
    • B60J5/0422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2Reinforcement elements
    • B60J5/0422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 B60J5/0437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ttachment means to the door, e.g. releasable attachment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2Reinforcement elements
    • B60J5/0422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 B60J5/0438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elongated elements
    • B60J5/0443Bea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2Reinforcement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2Reinforcement elements
    • B60J5/0422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 B60J5/0423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 the lower door structure
    • B60J5/0429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 the lower door structure the elements being arranged diagonal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的车门结构中,防撞杆具有沿着与车宽方向正交的面形成的纵面部、从纵面部的上端及下端分别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上侧横面部及下侧横面部、从各横面部的车宽方向外端分别向上下延伸的上侧外面部及下侧外面部。防撞杆的前端部上形成有从各横面部的前端分别向上下延伸的第一上侧接合部及第一下侧接合部、以及从各外面部的前端分别向前方延伸的第二上侧接合部及第二下侧接合部。第一上侧接合部及第一下侧接合部接合于车门内板的第一面部,第二上侧接合部及第二下侧接合部接合于车门内板的第二面部。由此,能够将前碰撞负荷效率良好地传往后方,并且能够提高侧面碰撞时的耐负荷性,而且能够用单一的防撞杆来应对前碰撞及侧面碰撞这两者。

Description

车辆的车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车门主体及防撞杆的车辆的车门结构,所述车门主体包含车门内板与车门外板,所述防撞杆设置在车门主体的内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安装于车门内板。
背景技术
作为如上所述的车辆的车门结构的以往例,已知有图7、图8所示的结构。
即,以往例的车门结构具有将车门内板81与车门外板82接合而成的车门主体83。如图7所示,车门内板81具有成一体的纵壁部81d、前边部81a、下边部81b及后边部81c,纵壁部81d侧视下呈大致矩形状,前边部81a、下边部81b及后边部81c设置在纵壁部81d的周围。在纵壁部81d上,形成有车门模块设置用的开口部84及位于该开口部84前方的扬声器设置用的开门部85。
而且,在车门主体83的内部空间86(参照图8)内,设置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安装于车门内板81的防撞杆87。
如图7所示,防撞杆87以随着从车身前侧向后侧延伸而高度逐渐变低的方式(呈前高后低状地)倾斜设置,该防撞杆87的前端部87a具有被加工成偏平状的偏平部87b。在车门内板81的前边部81a的上部,以沿着与车宽方向正交的面的方式形成有纵面部81e,上述偏平部87b通过点焊焊接而接合于该纵面部81e。
根据上述以往结构,能够一定程度地提高车辆碰撞时(前碰撞时及侧面碰撞时)的车门刚性。但是,由于纵面部81e与偏平部87b相接触的面即接合面88是与前碰撞负荷的输入方向平行,因此该前碰撞负荷往防撞杆87的传递性能不得不变低。因此,防撞杆87无法充分承受前碰撞负荷,必须另行设置其他的防撞杆。
另外,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216831号公开了与图7、图8所示的以往结构实质上等同的车辆的车门结构。因此,在该专利文献所公开的以往结构中,也会产生与图7、图8所示的以往结构同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车门结构,能够将前碰撞负荷效率良好地传往后方,并且能够提高侧面碰撞时的耐负荷性,而且能够用单一的防撞杆来应对前碰撞及侧面碰撞这两者。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的车门结构包括:车门主体,包含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防撞杆,设置在所述车门主体的内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安装于所述车门内板;其中,所述防撞杆具有沿着与车宽方向正交的面形成的纵面部、从该纵面部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上侧横面部、从所述纵面部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下侧横面部、从所述上侧横面部的车宽方向外端向上方延伸的上侧外面部、以及从所述下侧横面部的车宽方向外端向下方延伸的下侧外面部,所述防撞杆的前端部上形成有从所述上侧横面部的前端向上方延伸的第一上侧接合部、从所述下侧横面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第一下侧接合部、从所述上侧外面部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第二上侧接合部、以及从所述下侧外面部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第二下侧接合部,所述车门内板具有沿着与车身前后方向正交的面形成的第一面部、以及从该第一面部的车宽方向外端向前方延伸并沿着与车宽方向正交的面形成的第二面部,所述防撞杆的所述第一上侧接合部及所述第一下侧接合部接合于所述车门内板的所述第一面部,所述防撞杆的所述第二上侧接合部及所述第二下侧接合部接合于所述车门内板的所述第二面部。
根据本发明,具有如下所述的效果。
即,通过形成在防撞杆前端部的第一上侧接合部及第一下侧接合部接合于车门内板的第一面部,从而将防撞杆与车门内板彼此的车身前后方向的抵接量(与车身前后方向正交的面彼此的接触面积)确保得相对较大,因此在车辆的前碰撞时,能够通过上述第一上侧接合部及第一下侧接合部来可靠地承受前碰撞负荷。并且,能够使这样由各接合部所承受的前碰撞负荷沿着形成在防撞杆上的多条棱线效率良好地传往后方,能够提高前碰撞时的负荷传递性。
另一方面,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侧面碰撞负荷从第二上侧接合部及第二下侧接合部输入车门内板的第二面部。而且,产生欲将防撞杆弯折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力矩,伴随于此,负荷从第一上侧接合部及第一下侧接合部输入车门内板的第一面部。此时,如上所述,由于防撞杆前端的与车门内板抵接的抵接量大,因此产生大的从车门内板作用于防撞杆的反作用力,并且因该反作用力而产生沿消解由侧面碰撞负荷造成的力矩的方向的力矩。由此,能够提高侧面碰撞时的防撞杆的耐负荷性,抑制防撞杆的弯曲变形,因此即使是大的侧面碰撞负荷也能够可靠地承受。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将前碰撞负荷效率良好地传往后方,并且能够实现侧面碰撞时的耐负荷性的提高,而且能够用单一的防撞杆来应对前碰撞及侧面碰撞这两者。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防撞杆的至少除前端部以外的部分具有从所述上侧外面部的上端向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上面部、从所述下侧外面部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下面部、从所述上面部的车宽方向内端向上方延伸的上侧内面部、以及从所述下面部的车宽方向内端向下方延伸的下侧内面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加形成在防撞杆的除前端部以外的部分上的棱线的数量,因此能够实现防撞杆其自身的刚性及强度的提高。
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上侧外面部、所述上面部及所述上侧内面部以所述上侧外面部与所述上面部之间的第一棱线、所述上面部与所述上侧内面部之间的第二棱线及所述上侧内面部的上端线在所述第二上侧接合部的后端近傍的位置汇聚的方式形成,所述下侧外面部、所述下面部及所述下侧内面部以所述下侧外面部与所述下面部之间的第三棱线、所述下面部与所述下侧内面部之间的第四棱线及所述下侧内面部的下端线在所述第二下侧接合部的后端近傍的位置汇聚的方式形成。
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防撞杆的前端部近傍的剖面形状发生骤变,能够良好地确保防撞杆的成形性。
也可取代上述结构而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上侧外面部、所述上面部及所述上侧内面部以所述上侧外面部与所述上面部之间的第一棱线及所述上面部与所述上侧内面部之间的第二棱线在所述第二上侧接合部的后端近傍且相对于所述上侧内面部的上端线向下方离开的位置汇聚的方式形成,所述下侧外面部、所述下面部及所述下侧内面部以所述下侧外面部与所述下面部之间的第三棱线及所述下面部与所述下侧内面部之间的第四棱线在所述第二下侧接合部的后端近傍且相对于所述下侧内面部的下端线向上方离开的位置汇聚的方式形成。
根据该结构,应力容易集中于第二上侧接合部及第二下侧接合部的各后端上以及与对应于上述各棱线的汇聚位置而形成在上侧内面部及下侧内面部的弯折线上,因此能够避免应力集中于特定的一处部位,能够实现前碰撞时及侧面碰撞时的应力分散。而且,能够确保防撞杆的良好的成形性。
另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防撞杆的所述第一上侧接合部及所述第一下侧接合部设置在与用于将所述车门主体安装于车身上的车门铰链相同的上下方向位置。也就是,所述第一上侧接合部及所述第一下侧接合部的位置、和用于将所述车门主体安装于车身上的车门铰链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相同。
根据该结构,在车辆前碰撞时能够将经由车门铰链输入到车门主体的前碰撞负荷更有效地传递给防撞杆。
而且,在侧面碰撞时能够将由防撞杆所承受的侧面碰撞负荷经由第一上侧接合部、第一下侧接合部、车门内板及车门铰链更有效地传递至车身。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车门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的要部的向视剖面图。
图3是图1的要部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防撞杆的形状的图,(a)是表示防撞杆的前端部的形状的正视图,(b)是图3的B-B线的向视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车门结构的要部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说明侧面碰撞时的作用的图。
图7是表示以往的车辆的车门结构的侧视图。
图8是图7的要部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车门结构。图1是通过拆除车门外板而示出的车门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的要部的向视剖面图。另外,图中,箭头“F”表示车身的前方,箭头“R”表示车身的后方,箭头“内”表示车宽方向的内侧,箭头“外”表示车宽方向的外侧。
在图1、图2中,前侧车门1设置在车辆的驾驶席或副驾驶席的侧方,是用于开闭驾驶席乘员或副驾驶席乘员用于上下车的车门开口部的车门。该前侧车门1具有车门主体4、设置在车门主体4的上部的车门窗框部5、以及相对于车门主体4可升降地设置的省略图示的侧窗(所谓的车门玻璃)。车门主体4具有车门外板2、及从车宽方向内侧接合于车门外板2的车门内板3。在车门外板2的指定部位,设置有省略图示的车门外把手。
在车门窗框部5的前端部分,设置有由腰线部BL与车门窗框部5所规定的三角角隅部6(图1)。
如图1所示,车门内板3具有成为一体的侧视大致矩形状的纵壁部3d和设置在纵壁部3d周围的前边部3a、下边部3b及后边部3c。这样的车门内板3是通过对一片板材进行压制加工而成形。
在车门内板3的前边部3a的上下两处部位,以朝前方突出的方式安装有车门铰链支架7、8。这些上下的车门铰链支架7、8用于将包括车门主体4的前侧车门1可开闭地安装于作为车身的铰链柱(未图示)。
在车门内板3的纵壁部3d,形成有车门模块设置用的开口部9。而且,在位于开口部9的前方的纵壁部3d的前部,形成有扬声器设置用的开门部10。
在与下侧的车门铰链支架8对应的车门内板3的前下部,且在车门内板3的前边部3a与纵壁部3d之间的范围安装有铰链加强件11。
在车门内板3的后边部3c的上下方向中间部,接合有门锁加强件12。该门锁加强件12用于加强未图示的车门门锁的安装部。
在车门内板3上,安装有沿着侧窗的前边部及后边部朝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玻璃引导部13、14(所谓的玻璃升降槽)。上述的侧窗沿着所述前后一对玻璃引导部13、14升降自如地受到支撑。
在由车门内板3及车门外板2所形成的车门主体4的内部空间15(参照图2)内,设置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其两端部分别安装于车门内板3的前边部3a与后边部3c的防撞杆16。
如图1所示,防撞杆16架设在车门内板3的前边部3a的上部与车门内板3的后边部3c的下部之间,且以从车身前侧向后侧其高度逐渐变低的方式(呈前高后低状地)倾斜延伸。
图3是防撞杆的要部放大立体图,图4的(a)是表示防撞杆的前端部的形状的正视图,图4的(b)是沿着图3的B-B线表示防撞杆的主体部的形状的向视剖面图。
如图3、图4所示,防撞杆16具有成为一体的沿着与车宽方向正交的面朝前后方向延伸的纵面部16A、从纵面部16A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上侧横面部16B、从纵面部16A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下侧横面部16C、从上侧横面部16B的车宽方向外端向上方延伸的上侧外面部16F、及从下侧横面部16C的车宽方向外端向下方延伸的下侧外面部16G。这样的防撞杆16在纵面部16A与上侧横面部16B的边界部、纵面部16A与下侧横面部16C的边界部、上侧横面部16B与上侧外面部16F的边界部、下侧横面部16C与下侧外面部16G的边界部分别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棱线18、19、20、21。
而且,在防撞杆16的前端部,形成有成为一体的从上侧横面部16B的前端向上方弯折且沿着与车身前后方向正交的面延伸的第一上侧接合部16D、以及从下侧横面部16C的前端向下方弯折且沿着与车身前后方向正交的面延伸的第一下侧接合部16E。
此外,在防撞杆16的前端部,形成有成为一体的从上侧外面部16F的前端(与第一上侧接合部16D对应的位置)连续地延伸到比第一上侧接合部16D更前侧的第二上侧接合部16H、以及从下侧外面部16G的前端(与第一下侧接合部16E对应的位置)连续地延伸到比第一下侧接合部16E更前侧的第二下侧接合部16J。
此处,防撞杆16的安装于车门内板3的安装部(前后两端部)与除此以外的部分,剖面形状不同。例如,防撞杆16的前端部如上所述般具有纵面部16A、上下的横面部16B、16C及上下的外面部16F、16G,基本上形成为剖面帽型。与此相对,防撞杆16中的除了前后两端部以外的部分除了上述的纵面部16A、横面部16B、16C及外面部16F、16G以外,还具有成为一体的上面部16L、下面部16M、上侧内面部16N及下侧内面部16P,如图4的(b)所示,具有使2个帽型剖面并列而成的形状。
如图3及图4的(b)所示,上面部16L以从上侧外面部16F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下面部16M以从下侧外面部16G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上侧内面部16N以从上面部16L的车宽方向内端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下侧内面部16P以从下面部16M的车宽方向内端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以下,将具有图4的(b)所示的剖面形状的部分,即防撞杆16中的除前后两端部以外的部分称作防撞杆16的主体部16K。
防撞杆16的主体部16K除了上述的棱线18、19、20、21以外,还具有第一棱线31、第二棱线32、第三棱线33及第四棱线34。第一棱线31是在上侧外面部16F与上面部16L的边界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棱线,第二棱线32是在上面部16L与上侧内面部16N的边界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棱线。同样,第三棱线33是在下侧外面部16G与下面部16M的边界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棱线,第四棱线34是在下面部16M与下侧内面部16P的边界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棱线。
另外,图3及图4的(b)中,对上侧内面部16N的上边部(主体部16K的上侧的边缘线)标注标号22,对下侧内面部16P的下边部(主体部16K的下侧的边缘线)标注标号23。以下,将22称作上端线,将23称作下端线。
如图4的(b)所示,考虑到防撞杆16的压制成形性,尤其是考虑到从压制模脱模的脱模性,上面部16L及下侧横面部16C以从车宽方向内侧向外侧其高度逐渐变低的方式(呈内高外低状地)倾斜,上侧横面部16B及下面部16M以从车宽方向内侧向外侧其高度逐渐变高的方式(呈内低外高状地)倾斜。
如图2、图3所示,防撞杆16前端的各接合部16D、16E、16H、16J通过点焊焊接而结合于形成在车门内板3的前边部3a上的角隅状的被接合部3x。
具体而言,车门内板3的被接合部3x具有沿着与车身前后方向正交的面(与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平行的平面)形成的第一面部3e、以及从第一面部3e的车宽方向外端向车身前方延伸且沿着与车宽方向正交的面(与车身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向平行的平面)形成的第二面部3f。并且,防撞杆16的第一上侧接合部16D及第一下侧接合部16E被点焊焊接于车门内板3的第一面部3e,且防撞杆16的第二上侧接合部16H及第二下侧接合部16J被点焊焊接于车门内板3的第二面部3f,由此,防撞杆16的前端部结合于车门内板3。
如图1、图3所示,防撞杆16前端的各接合部16D、16E、16H、16J被设置在与上侧的车门铰链支架7相同的上下方向位置。
如图1所示,在防撞杆16的后端部,形成有与上侧内面部16N及下侧内面部16P成一体且上下宽度比这些内面部16N、16P宽的接合凸缘部16Q、16R。各接合凸缘部16Q、16R通过点焊焊接而结合于形成在车门内板3的后边部3c的下部的平面状的(沿着与车宽方向正交的面的)被接合部3g。
如图3所示,在防撞杆16的前端部近傍,上侧外面部16F及下侧外面部16G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上下宽度)被设定为越往车身前侧越大。而且,以各外面部16F、16G开始扩宽的位置为起点,上侧内面部16N及下侧内面部16P以朝车宽方向外侧的斜前方稍稍倾斜的方式形成,由此,上面部16L及下面部16M的车宽方向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越往车身前侧越小。
换言之,第一实施方式中,上侧外面部16F与上面部16L之间的第一棱线31、上面部16L与上侧内面部16N之间的第二棱线32及上侧内面部16N的上端线22在第二上侧接合部16H的后端近傍的位置汇聚。而且,下侧外面部16G与下面部16M之间的第三棱线33、下面部16M与下侧内面部16P之间的第四棱线34及下侧内面部16P的下端线23在第二下侧接合部16J的后端近傍的位置汇聚。另外,“第二上侧接合部16H的后端近傍的位置”是指从第二上侧接合部16H的后端(与第一上侧接合部16D对应的位置)计起的前后方向的距离(图3的距离L)为100mm以内的位置。同样,“第二下侧接合部16J的后端近傍的位置”是指从第二下侧接合部16J的后端(与第一下侧接合部16E对应的位置)计起的前后方向的距离(图3的距离L)为100mm以内的位置。
第二上侧接合部16H具有与扩宽后的(比上述汇聚的位置更前侧的)上侧外面部16F相同的上下宽度,第二下侧接合部16J具有与扩宽后的(比上述汇聚的位置更前侧的)下侧外面部16G相同的上下宽度。即,第二上侧接合部16H及第二下侧接合部16J的上下宽度大于防撞杆16的主体部16K中的各外面部16F、16G的上下宽度。这有助于提高防撞杆16的前端部的接合强度。
此外,如图1及图3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防撞杆16在其的主体部16K及前端部中的任一处(除了后端部以外),均具有大致相同的上下宽度。因此,防撞杆16的主体部16K的上下宽度、第二上侧接合部16H的上端与第二下侧接合部16J的下端之间的尺寸、及第一上侧接合部16D的上端与第一下侧接合部16E的下端之间的尺寸被设定为大致相同。
如上所述,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门结构具备:车门主体4,包含车门内板3与车门外板2;防撞杆16,设置在车门主体4的内部空间15,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安装于车门内板3。防撞杆16具有沿着与车宽方向正交的面形成的纵面部16A、从纵面部16A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上侧横面部16B、从纵面部16A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下侧横面部16C、从上侧横面部16B的车宽方向外端向上方延伸的上侧外面部16F、以及从下侧横面部16C的车宽方向外端向下方延伸的下侧外面部16G。防撞杆16的前端部上形成有从上侧横面部16B的前端向上方延伸的第一上侧接合部16D、从下侧横面部16C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第一下侧接合部16E、从上侧外面部16F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第二上侧接合部16H、以及从上述下侧外面部16G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第二下侧接合部16J。车门内板3具有沿着与车身前后方向正交的面形成的第一面部3e、以及从第一面部3e的车宽方向外端向前方延伸并沿着与车宽方向正交的面形成的第二面部3f。并且,防撞杆16的第一上侧接合部16D及第一下侧接合部16E接合于车门内板3的第一面部3e,防撞杆16的第二上侧接合部16H及第二下侧接合部16J接合于车门内板3的第二面部3f(参照图1~图4)。
根据该结构,具有如下所述的效果。
即,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形成在防撞杆16前端部的第一上侧接合部16D及第一下侧接合部16E接合于车门内板3的第一面部3e,从而将防撞杆16与车门内板3彼此的车身前后方向的抵接量(与车身前后方向正交的面彼此的接触面积)确保得相对较大,因此在车辆的前碰撞时,能够通过上述各接合部16D、16E来可靠地承受前碰撞负荷。并且,能够使这样由各接合部16D、16E所承受的前碰撞负荷沿着防撞杆16的四根棱线18、19、20、21效率良好地传往后方,能够提高前碰撞时的负荷传递性。
另一方面,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侧面碰撞负荷从第二上侧接合部16H及第二下侧接合部16J输入车门内板3的第二面部3f。而且,产生欲将防撞杆16弯折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力矩,伴随于此,负荷从第一上侧接合部16D及第一下侧接合部16E输入车门内板3的第一面部3e。此时,如上所述,由于防撞杆16前端的与车门内板3抵接的抵接量(接合部16D、16E与第一面部3e的接触面积)大,因此如图6示意性地所示,产生大的从车门内板3作用于防撞杆16的反作用力。于是,因该反作用力而产生沿消解由侧面碰撞负荷造成的力矩的方向的力矩亦即以防撞杆16前端的车宽方向长度作为力矩的力臂且以防撞杆16前端的车宽方向外端作为中心的力矩。由此,能够提高侧面碰撞时的防撞杆16的耐负荷性,抑制防撞杆16的弯曲变形,因此即使是大的侧面碰撞负荷也能够可靠地承受。
此外,能够将防撞杆16前端的各接合部(第一上侧、第一下侧接合部16D、16E、第二上侧、第二下侧接合部16H、16J)容纳在防撞杆16的上下宽度内,因此能够提高防撞杆16的成形性。而且,伴随防撞杆16的耐负荷性的提高,能够使防撞杆16的上下宽度形成得较窄,因此能够提高防撞杆16的布局的自由度。
总而言之,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能够将前碰撞负荷效率良好地传往后方,并且能够实现侧面碰撞时的耐负荷性的提高,能够利用单一的防撞杆16来应对前碰撞及侧面碰撞这两者。
而且,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防撞杆16的主体部16K(除了前后两端部以外的部分)具有从上侧外面部16F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上面部16L、从下侧外面部16G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下面部16M、从上面部16L的车宽方向内端向上方延伸的上侧内面部16N、以及从下面部16M的车宽方向内端向下方延伸的下侧内面部16P(参照图4)。
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加在防撞杆16的主体部16K上形成的棱线的数量。例如,作为主体部16K的棱线,除了上述四根棱线18、19、20、21以外,还能够形成第一棱线31、第二棱线32、第三棱线33及第四棱线34。由此,能够实现防撞杆16其自身的刚性及强度的提高。
而且,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上侧外面部16F、上面部16L及上侧内面部16N以上侧外面部16F与上面部16L之间的第一棱线31、上面部16L与上侧内面部16N之间的第二棱线32及上侧内面部16N的上端线22在第二上侧接合部16H的后端近傍的位置汇聚的方式形成,并且下侧外面部16G、下面部16M及下侧内面部16P以下侧外面部16G与下面部16M之间的第三棱线33、下面部16M与下侧内面部16P之间的第四棱线34及下侧内面部16P的下端线23在第二下侧接合部16J的后端近傍的位置汇聚的方式形成。
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防撞杆16的前端部近傍的剖面形状发生骤变,能够良好地确保防撞杆16的成形性。
而且,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防撞杆16的第一上侧接合部16D及第一下侧接合部16E被设置在与用于将车门主体4安装于车身(铰链柱)上的车门铰链(车门铰链支架7)相同的上下方向位置(参照图1)。
根据该结构,具有如下所述的效果。
即,在车辆前碰撞时,前碰撞负荷从挡板加强件输入铰链柱,该前碰撞负荷经由安装于铰链柱的车门铰链支架7输入车门主体4。因此,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般,通过将防撞杆16的第一上侧接合部16D及第一下侧接合部16E设置在与车1铰链支架7相同的上下方向位置,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将前碰撞负荷传递至防撞杆16。
而且,在侧面碰撞时,能够将由防撞杆16所承受的侧面碰撞负荷经由第一上侧接合部16D、第一下侧接合部16E、车门内板3及车门铰链支架7更有效地传递至铰链柱。
<第二实施方式>
图5是表示车辆的车门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要部的立体图。另外,图5中,对于与图3(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使棱线31、32及上端线22在第二上侧接合部16H的后端近傍的位置汇聚,并且使棱线33、34及下端线23在第二下侧接合部16J的后端近傍的位置汇聚。与此相对,在图5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第一棱线31与第二棱线32在第二上侧接合部16H的后端近傍且相对于上侧内面部16N的上端线22向下方离开的位置汇聚,并且使第三棱线33与第四棱线34在第二下侧接合部16J的后端近傍且相对于下侧内面部16P的下端线23向上方离开的位置汇聚。
由此,第二实施方式的防撞杆16中,从第一棱线31与第二棱线32汇聚的汇聚点P1向上方延伸的弯折线L1形成在上侧内面部16N的前部,并且从第三棱线33与第四棱线34汇聚的汇聚点P2向下方延伸的弯折线L2形成在下侧内面部16P的前部。
防撞杆16的上侧外面部16F及下侧外面部16G的上下宽度以上述弯折线L1、L2为边界而扩大,而且,第二上侧接合部16H及第二下侧接合部16J的上下宽度被设定成与扩宽后的(弯折线L1、L2的前侧的)各外面部16F、16G的上下宽度相同。即,第二上侧接合部16H及第二下侧接合部16J的上下宽度大于防撞杆16的主体部16K中的各外面部16F、16G的上下宽度。这有助于提高防撞杆16的前端部的接合强度。
这样,图5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上侧外面部16F、上面部16L及上侧内面部16N以上侧外面部16F与上面部16L之间的第一棱线31及上述上面部16L与上侧内面部16N之间的第二棱线32在第二上侧接合部16H的后端近傍且相对于上侧内面部16N的上端线22向下方离开的位置(汇聚点P1)汇聚的方式形成,并且,上述下侧外面部16G、下面部16M及下侧内面部16P以下侧外面部16G与下面部16M之间的第三棱线33及下面部16M与下侧内面部16P之间的第四棱线34在上述第二下侧接合部16J的后端近傍且相对于上述下侧内面部16P的下端线23向上方离开的位置汇聚的方式形成。
根据该结构,应力容易集中于第二上侧接合部16H及第二下侧接合部16J的各后端(与第一上侧接合部16D及第一下侧接合部16E对应的位置)上、以及与对应于上述各棱线(31、32或33、34)的汇聚位置而形成在上侧内面部16N及下侧内面部16P的弯折线L1、L2上,因此能够避免应力集中于特定的一处部位,能够实现前碰撞时及侧面碰撞时的应力的分散。而且,能够确保防撞杆16的良好的成形性。
另外,图5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其他结构、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只不过是例示,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

Claims (5)

1.一种车辆的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门主体,包含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
防撞杆,设置在所述车门主体的内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安装于所述车门内板;其中,
所述防撞杆具有沿着与车宽方向正交的面形成的纵面部、从该纵面部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上侧横面部、从所述纵面部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下侧横面部、从所述上侧横面部的车宽方向外端向上方延伸的上侧外面部、以及从所述下侧横面部的车宽方向外端向下方延伸的下侧外面部,
所述防撞杆的前端部上形成有从所述上侧横面部的前端向上方延伸的第一上侧接合部、从所述下侧横面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第一下侧接合部、从所述上侧外面部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第二上侧接合部、以及从所述下侧外面部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第二下侧接合部,
所述车门内板具有沿着与车身前后方向正交的面形成的第一面部、以及从该第一面部的车宽方向外端向前方延伸并沿着与车宽方向正交的面形成的第二面部,
所述防撞杆的所述第一上侧接合部及所述第一下侧接合部接合于所述车门内板的所述第一面部,
所述防撞杆的所述第二上侧接合部及所述第二下侧接合部接合于所述车门内板的所述第二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撞杆的至少除前端部以外的部分具有从所述上侧外面部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上面部、从所述下侧外面部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下面部、从所述上面部的车宽方向内端向上方延伸的上侧内面部、以及从所述下面部的车宽方向内端向下方延伸的下侧内面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外面部、所述上面部及所述上侧内面部以所述上侧外面部与所述上面部之间的第一棱线、所述上面部与所述上侧内面部之间的第二棱线及所述上侧内面部的上端线在所述第二上侧接合部的后端近傍的位置汇聚的方式形成,
所述下侧外而部、所述下面部及所述下侧内面部以所述下侧外面部与所述下面部之间的第三棱线、所述下面部与所述下侧内面部之间的第四棱线及所述下侧内面部的下端中面部的下端线在所述第二下侧接合部的后端近傍的位置汇聚的方式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外面部、所述上面部及所述上侧内面部以所述上侧外面部与所述上面部之间的第一棱线及所述上面部与所述上侧内面部之间的第二棱线在所述第二上侧接合部的后端近傍且相对于所述上侧内面部的上端线向下方离开的位置汇聚的方式形成,
所述下侧外面部、所述下面部及所述下侧内面部以所述下侧外面部与所述下面部之间的第三棱线及所述下面部与所述下侧内面部之间的第四棱线在所述第二下侧接合部的后端近傍且相对于所述下侧内面部的下端线向上方离开的位置汇聚的方式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撞杆的所述第一上侧接合部及所述第一下侧接合部设置在与用于将所述车门主体安装于车身上的车门铰链相同的上下方向位置。
CN201410061888.XA 2013-03-04 2014-02-24 车辆的车门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296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2100 2013-03-04
JP2013042100A JP5949598B2 (ja) 2013-03-04 2013-03-04 車両のドア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29648A true CN104029648A (zh) 2014-09-10
CN104029648B CN104029648B (zh) 2016-06-08

Family

ID=51353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6188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29648B (zh) 2013-03-04 2014-02-24 车辆的车门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46340B2 (zh)
JP (1) JP5949598B2 (zh)
CN (1) CN104029648B (zh)
DE (1) DE102014000781B4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90143692A (ko) * 2018-06-21 2019-12-31 주식회사 캠스 차량 도어용 충격방지 빔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36735C2 (sv) * 2012-11-29 2014-07-01 Gestamp Hardtech Ab Dörrbalk för fordon
US20160059677A1 (en) * 2013-04-03 2016-03-03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door
WO2016046593A1 (en) * 2014-09-22 2016-03-31 Arcelormittal Reinforcement element for a vehicle,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door assembly
DE102014115158B4 (de) * 2014-10-17 2018-07-05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Türaufprallträger aus Strangpressprofil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KR102142282B1 (ko) * 2014-10-20 2020-08-07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임팩트멤버를 갖는 차체
US20170001497A1 (en) * 2015-06-30 2017-01-05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Door Assemblies Including An Engagement Member and Vehicle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6157682B2 (ja) * 2015-08-06 2017-07-05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ドアビーム及びドアビームの取付構造
DE102016209148B4 (de) * 2016-05-25 2020-06-1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tür
KR101896325B1 (ko) 2016-11-15 2018-09-07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cfrp 도어의 임팩트 빔 구조
KR20180068108A (ko) * 2016-12-13 2018-06-2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도어 구조
US10549707B2 (en) * 2018-02-16 2020-02-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oor opening restraint
KR102033341B1 (ko) * 2018-07-24 2019-10-18 지금강(주) 사이드 도어 임팩트 빔
KR102621230B1 (ko) * 2019-01-24 2024-01-05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도어
US11065945B2 (en) * 2019-06-05 2021-07-20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door structure
US11975598B2 (en) 2022-05-19 2024-05-07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door assembly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43588A (en) * 1994-06-23 1998-04-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Metallic section as reinforcement of a motor vehicle door
US5992922A (en) * 1996-12-24 1999-11-30 Thyssen Industrie Ag Side impact protection member for motor vehicle doors
US20070145770A1 (en) * 2005-12-27 2007-06-28 Honda Motor Co., Ltd. Press-Molded door beam of vehicle, having longitudinal groove part protruding from beam end
JP2007216831A (ja) * 2006-02-16 2007-08-30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ドア
US20100148535A1 (en) * 2008-12-15 2010-06-1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Door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202480835U (zh) * 2011-12-21 2012-10-10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车门防撞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76315U (zh) * 1974-12-12 1976-06-16
JPS5587814U (zh) * 1978-12-12 1980-06-17
JPS612087Y2 (zh) * 1978-12-12 1986-01-23
JPS5784113U (zh) * 1980-11-13 1982-05-24
JP3060457B2 (ja) * 1989-03-14 2000-07-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US5370437A (en) * 1993-08-19 1994-12-06 Benteler Industries, Inc. Universal impact beam tube pocket
EP1186453B1 (de) * 2000-08-19 2003-01-08 Benteler Ag Seitenaufprallträger
SE516572C2 (sv) * 2001-02-02 2002-01-29 Ssab Hardtech Ab Innerpanel för en fordonsdörr
JP4277527B2 (ja) * 2003-01-10 2009-06-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ドア変形防止構造
US6679540B1 (en) 2003-03-07 2004-01-20 Trim Trends Co., Llc Epoxy bonded laminate door beam
EP1842706A1 (en) * 2006-04-05 2007-10-10 Wagon Automotive GmbH Reinforcement beam for a structural part of a motor vehicle body
JP4702189B2 (ja) * 2006-06-15 2011-06-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ドアベルトライン構造
SE1000136A1 (sv) * 2010-02-12 2011-08-13 Gestamp Hardtech Ab Dörrbalk inuti fordonsdörr
JP5096534B2 (ja) * 2010-08-06 2012-12-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43588A (en) * 1994-06-23 1998-04-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Metallic section as reinforcement of a motor vehicle door
US5992922A (en) * 1996-12-24 1999-11-30 Thyssen Industrie Ag Side impact protection member for motor vehicle doors
US20070145770A1 (en) * 2005-12-27 2007-06-28 Honda Motor Co., Ltd. Press-Molded door beam of vehicle, having longitudinal groove part protruding from beam end
JP2007216831A (ja) * 2006-02-16 2007-08-30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ドア
US20100148535A1 (en) * 2008-12-15 2010-06-1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Door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202480835U (zh) * 2011-12-21 2012-10-10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车门防撞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90143692A (ko) * 2018-06-21 2019-12-31 주식회사 캠스 차량 도어용 충격방지 빔
KR102092667B1 (ko) 2018-06-21 2020-03-24 주식회사 캠스 차량 도어용 충격방지 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246879A1 (en) 2014-09-04
DE102014000781A1 (de) 2014-09-04
US9346340B2 (en) 2016-05-24
JP2014169032A (ja) 2014-09-18
DE102014000781B4 (de) 2019-10-24
JP5949598B2 (ja) 2016-07-06
CN104029648B (zh) 2016-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29648B (zh) 车辆的车门结构
CN105263760B (zh) 车身的前部构造
CN104340276B (zh) 车辆车身
CN103802642A (zh) 车门后视镜的安装结构
CN102632927B (zh) 车体后部构造
CN106945730B (zh) 车辆框架结构
CN104843084A (zh) 车身下部结构
CN107848577A (zh) 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
EP2314500A3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a vehicle and vehicle provided therewith
CN102476655A (zh) 车身上部构造
JP2019172265A5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4162301A (ja) 車両ドア構造
CN109415095A (zh) 驾驶室的底面部构造
JP2009255705A5 (zh)
JP5459054B2 (ja) 車両用ボデー部材
CN105383408A (zh) 车辆用车身底罩
US8720981B1 (en) Vehicle floor frame stiffener
CN102476656B (zh) 车身后部构造
CN105764778B (zh) 车身上部构造
JP2007106161A (ja) 車体側部構造
JP2019014373A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110958970B (zh) 车辆的前部构造
CN107416040B (zh) 车身面板结合结构
JP650800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JP2019081546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