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179A - 电梯试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试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179A
CN1040179A CN89106167A CN89106167A CN1040179A CN 1040179 A CN1040179 A CN 1040179A CN 89106167 A CN89106167 A CN 89106167A CN 89106167 A CN89106167 A CN 89106167A CN 1040179 A CN1040179 A CN 10401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waiting position
group
information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891061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577C (zh
Inventor
植谷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631952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024837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632182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082569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1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1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57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7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 B66B5/0037Performance analysers

Landscapes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根据来自呼叫电梯用的候梯处呼叫按钮和使用电梯向目的楼层移动用的目的地呼叫按钮的信号及其他电梯信息,对由候梯处呼叫按钮所登记的候梯处呼叫,从多台电梯中选择应答电梯箱;它包括:保存控制装置中用的群管理预测信息的群管理预测信息保存装置;根据外部输入信号实测与上述群管理预测信息保存装置所保存的预测值相应数值的群管理信息实测装置和将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并诊断有无异常的预测精度诊断装置。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自动地进行电梯动作试验的电梯试验装置。一般来说,为了使多个电梯高效率地运行,除了各电梯箱控制用的电梯控制装置之外,电梯系统还具有群管理控制装置。此外,电梯箱具有由微型计算机构成的控制装置,并按照写入ROM(只读存储器)内的程序进行工作。为了提高生产率,该程序是标准化的,基本的动作试验全部在工厂进行并检查完毕。并且,对于进行基本动作的标准程序,工厂在出厂时就对每座楼房设定了不同的电梯动作规格,可以按照各动作规格来选择所准备好的各种动作。因此,可按程序自动地设定各电梯箱的速度和停止次数等,每座楼房的电梯动作可按标准程序和通过动作规格的选择来决定。
图1为表示一般电梯系统的方框构成图。图中,(1)为电梯箱,(2)为与电梯箱(1)相对配置的平衡锤,(3)为使电梯箱(1)升降用的提升电动机,(4)为对应于多个电梯箱(1)所设的电梯控制盘,分别具有由微型计算机构成的电梯控制装置(5)和按照电梯控制装置(5)输出的指令来驱动提升电动机(3)的驱动控制电路(6)。
电梯控制装置(5)具有下述装置;作为中央处理装置工作的CPU(51)、由ROM(EPROM)和RAM(随机存取存储器)构成的存储装置(52)、由英特公司制8251等器件构成的串行传送装置(53)和(54)、通过电压变换等对输给驱动控制电路(6)的指令进行接口的变换装置(55)、连接所有构成要素(51)~(55)的内部总线(56)。存储装置(52)内的一部分RAM采用电池作为停电时的备用电源。
(7)为由电梯箱(1)内所设的微型计算机构成的控制装置,通过传送装置(54)与电梯控制装置(5)相连接,并含有电梯箱呼叫装置等。
(8)为与各电梯控制装置(5)连接的群管理盘,具有由微型计算机构成的群管理控制装置(9)。群管理控制装置(9)与电梯控制装置(5)一样,具有CPU(91)、存储装置(92)、传送装置(93)及(94)、变换装置(95)和内部总线(96)。传送装置(93)与各电梯控制装置(5)内的传送装置(53)连接。并且,群管理控制装置(9)可装配在电梯控制装置(5)内,因此,电梯控制装置(5)有时也包含群管理功能。
(10)为与群管理控制装置(9)内变换装置(95)连接的候梯处呼叫用的候梯处机器。(11)为由设在候梯处理机器(10)内的微型计算机构成的控制装置,通过传送装置(94)向群管理控制装置(9)供给选择信息。同时按照群管理控制装置(9)输出的指令来控制候梯处理机器(10)。
(12)为与电梯控制装置(5)的变换装置(55)连接的用作信号灯的候梯处机器。(13)和(14)为分别与各传送装置(94)和(54)连接的维护装置,用于电梯系统安装时的调整或维护时的检修,由发光二极管等显示器件和操作开关或简易型微机等构成。
下面参照图2~图4的流程图,对群管理控制装置(9)内CPU(91)的通常动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图2示出对候梯处机器(10)发出的候梯处呼叫进行分配并对电梯箱进行选择处理的全部程序,这是群管理功能中最重要的内容。
首先,判定候梯处呼叫是否已登记(步骤S1),若已登记,则判定已登记的候梯处呼叫中是否有未分配候梯处呼叫(步骤S2),若有未分配候梯处呼叫,则选择未分配候梯处呼叫内的一个进行分配,并设定选择电梯箱用的候梯处呼叫为l(步骤S3)。
其次,假设选择的未分配候梯处呼叫l为已分配的,求出所有电梯箱机号的分配评价值(步骤S4),选择算出的分配评价值为最小的(评价最好的)机号n(步骤S5),以此作为实际的分配机号(步骤S6)。
最后,将机号n的电梯箱作为对候梯处呼叫l的分配机号进行登记,向机号n发送候梯处呼叫l的分配指令(步骤S7),使机号n对候梯处呼叫l应答。
图3示出步骤S4的分配评价计算程序,该程序对所有机号具有相同的顺序,因此,仅对一台电梯箱以机号为n进行说明。
首先,在登记的候梯处呼叫中,将已分配完毕的候梯处呼叫从登记后到现在的继续等待时间全部取出来(步骤S11),对于机号n以外的未候定分配的机号,算出直到对已分配的候梯处呼叫进行应答(到分配楼层)所需的和预计的实际时间(到达预计时间)(步骤S12)。而继续等待的时间是根据定时中断等任务另外进行时间相加的。
其次,对于机号n,假定已分配候梯处呼叫l,算出机号n走向已分配的候梯处呼叫(假定分配时的分配楼层)的预计到达时间(步骤S13),随后算出到达假定分配候梯处呼叫l的楼层的机号n的预计到达时间(步骤14)。
其次,对于机号n以外的未假定分配的机号,在对已分配的候梯处呼叫(分配楼层)已进行应答时,算出预计的电梯箱内的负载量(预计电梯箱负载)(步骤S15)。
此外,对于机号n,假定已分配候梯处呼叫l,算出机号n对已分配的候梯处呼叫(假定分配时的分配楼层)进行应答时的预计电梯箱负载(步骤S16),随后算出对假定分配候梯处呼叫l进行应答时的机号n的预计电梯箱负载(步骤S17)。
最后,根据上述步骤中所求得的继续等待时间、预计到达时间和预计电梯箱负载,由规定的计算式算出假定将机号n已分配给候梯处呼叫l时的分配评价值(步骤S18)。该计算式称为分配评价函数,例如,若设机号n的分配评价值为Hn,则可用下式表示:
Hn=Tl+f(Ll)+∑i〔(Wi+Ti)+f(Li)〕
式中,Tl为机号n走向假定分配候梯处呼叫l的预计到达时间(参照步骤S14),Wi为已分配的候梯处呼叫i的继续等待时间(参照步骤S11),Ti为已分配的候梯处呼叫i的分配机号的预计到达时间(参照步骤S12和S13),Ll为机号n响应假定分配候梯处呼叫l时的预计电梯箱负载(参照步骤S17),Li为已分配的候梯处呼叫i的分配机号应答时的预计电梯箱负载(参照步骤S15和S16),f(Ll)和f(Li)为候梯处呼叫l和i的满员通过补偿函数(penalty),它们可由Ll和Li的值导出。并且,(Wi+Ti)为继续等待时间和分配机号到达时间的相加值,称为预计等待时间。这里,就所有候梯处呼叫对预计等待时间和满员通过的可能性进行了评价,给出了对一个候梯处呼叫进行分配的情况,但是,还有其它的评价要素,并且评价函数也不仅限于此。
图4示出到步骤S13的分配楼层的预计到达时间的计算程序,假定分配的机号和未假定分配的机号的计算顺序是相同的,并且,假定分配候梯处呼叫也是相同的。这里,对机号n向候梯处呼叫j处的预计到达时间的计算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顺次计算各楼层的通过时间并将累加用的累积时间存储器的初始值清除为0(步骤S21),将开始扫描的楼层设定在电梯箱实际所处的楼层上(步骤S22),将表示向上还是向下扫描的初始扫描方向设定在与电梯箱实际运行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步骤23)。
其次,更换一层扫描楼层(步骤S24),判定更新过的扫描楼层是否是最上层或最下层的终端层(步骤25),则进入步骤S27,若是终端层,则将扫描方向倒转(步骤S26)。
然后,预测更新前的楼层的停止时间并在累积时间存储器中相加(步骤S27)。所谓停止时间是对于电梯箱所停楼层到出发的剩余时间,就电梯箱呼叫或分配呼叫来说,对于基本时间(10秒),若有电梯箱呼叫则附加1秒,若有分配呼叫则附加3秒的时间,对于其它情况,有由将来分配呼叫和现在分配呼叫决定的电梯箱呼叫对应于预期值的电梯箱呼叫以及分配呼叫决定的停止时间。
其次,根据层间距离表和电梯箱的预测运行图,预测电梯箱从更新前的楼层到达更新的楼层所需的时间,并在累积时间存储器中相加(步骤S28)。
随后,判定更新的楼层是否与候梯处呼叫j相同(步骤S29),以及扫描方向是否与候梯处呼叫j相同(步骤S30),当更新的楼层和扫描方向与候梯处呼叫j一致时,结束楼层的扫描,同时将累积时间存储器的值设定为候梯处呼叫j的机号n的到达预计时间并存储在表中(步骤S31)。另一方面,通过步骤S29和S30已判定扫描未达到候梯处呼叫j时,返回步骤S24,再更新楼层并重复同样的程序。
上述程序是按照楼房的规格作为标准化程序来执行的,但是,即使在这样标准化的电梯系统中,在安装现场和维护检修时,为了确认情况和检测故障,进而为了检查机器的连接错误要进行试验,也需要许多时间和劳力。
例如,假定标准化程序已在工厂进行了充分试验,可考虑以下情况作为预计到达时间不正确的原因。
(1)规格信息的错误,
(2)外部信息的错误布置或故障,
(3)电梯箱等群管理控制装置以外的控制装置的错误,
(4)标准化程序中残存的错误。
此外,对于其他群管理控制信息也是同样的,所生成的控制信息也会由于(1)~(4)的原因而变成不正确的。
因此,以前提出过下述电梯试验装置,例如,昭和55-11418号专利公报公开的、对利用微型计算机的电梯控制装置从外部送给指令而自动地发生试验运转信号的电梯试验装置,又如昭和58-172177号公报公开的、模拟电梯乘客而将发生的候梯处呼叫和目的地呼叫的登记等电梯状态作为数据进行记录,并对该记录数据进行解析的电梯试验装置。
但是,在这种现有技术的电梯试验装置中,当诊断评价电梯控制装置中所执行的动作试验时,必须利用电梯系统以外的装置进行分析,为了高精度地进行诊断评价,不仅需要人力,而且信息也是不够的,根据所记录的有限的少量数据难以进行充分的诊断评价。
例如,对于昭和55-11418号专利公报,电梯的动作可以按照程序中产生假想的运转指令进行,因此,对于检测出明确的异常现象确实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小的动作不良现象,若不仔细观察就不能发现。此外,对于昭和58-177172号专利公报,仅将电梯状态作为数据进行记录,为了分析这种数据,不仅需要人力,而且数据的定时信息不够也成为问题。也就是说,虽然进行多数试验,可以发现异常现象,但在只能进行少数试验的安装现场和维护检修时,不能进行充分的分析诊断。
特别是作为群管理性能的异常现象,有电梯箱对呼叫不能应答等立即可以判明的情况和预测精度失常等人工难以判定的情况,往往不能发现群管理性能有某些下降的异常现象。
如上所述,以往的电梯试验装置由于利用电梯系统以外的装置进行分析,所以存在着以下问题,即不仅需要时间和劳力,而且不能进行充分的诊断和评价。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下述高精度并高可靠性的电梯试验装置,即不需人工而能进行分析诊断和评价,根据模拟试验动作中的电梯箱的控制信息也能发现预测精度失常等群管理性能的异常现象。
第1实施例具有下述装置:即根据维护装置输出的动作指令信息生成模拟试验指令的检测装置;根据模拟试验指令使电梯箱动作的模拟试验实行装置;保存模拟试验动作中电梯箱的控制信息的控制信息保存装置;根据选择信息求出对应于控制信息的实测信息的控制信息实测装置;比较控制信息和实测信息并诊断有无异常现象的精度诊断装置。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将模拟试验实行装置使电梯箱动作时的特定控制信息和对应于电梯箱实际动作时所得到的控制信息的实测信息进行比较,不需要人工就能进行分析诊断,从而可进行可靠性高的模拟试验评价和发现异常现象。
下面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发明。
图1为表示一般电梯系统的方框构成图。
图2~图4为表示群管理控制装置(9)内CPU(91)的通常动作例子的流程图。即:
图2是对于候梯处机器(10)发生的候梯处呼叫将分配的电梯箱进行选择处理的全部顺序的流程图。
图3为表示上述图2的步骤S4中的分配评价值计算顺序的流程图。
图4为表示上述图3的步骤S13中到达分配楼层的到达预计时间的计算顺序流程图。
图5~图1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5为本实施例的电梯系统构成图。
图6是根据上述图5维护装置(20)内的程序进行动作试验的执行命令控制的顺序流程图。
图7是与上述维护装置(20)内的程序相呼应的图1的CPU(91)内的程序的全部顺序流程图。
图8是对于由上述CPU(91)内的程序所执行的模拟试验任务的一个例子,进行全部楼层候梯处呼叫应答试验的动作顺序流程图。
图9是给出控制信息的保存和对应于所保存的控制信息的实测开始指令的顺序流程图。
图10是进行对应于保存的群管理控制信息的信息实测的顺序流程图。
图11是将由上述图9和图10的顺序所得到的控制信息和对应于该控制信息的实测信息进行比较后,进行有无异常的判定、状态记录和精度诊断的顺序流程图。
图12~图18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图12为本实施例的电梯系统构成图。
图13为表示实现上述图12系统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14为表示该第2实施例中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处理顺序流程图。
图15为表示对应于保存的群管理预测信息的信息实测时的处理顺序流程图。
图16是将由上述图14和图15的顺序所得到的群管理预测信息值和与其对应的实测值进行比较后,根据其差异判定有无异常并记录此时的状态的预测精度诊断的处理顺序流程图。
图17为表示自诊断结果输出命令控制的处理顺序流程图。
图18为表示对应于上述图17的自诊断结果输出处理的电梯群管理控制用CPU的处理顺序流程图。
图19为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变更图3的处理后而应用的流程图。
图20为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变更图11的处理后而应用的流程图。
图中相同符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
先参照附图说明第1实施例。本实施例电梯系统的构成如图1所示,维护装置(13)及(14)、电梯控制装置(5)或群管控制装置(9)内的程序可以变更。并且,电梯试验功能可以根据各控制装置内的CPU(51)及(91)或维护装置(13)及(14)所处理的程序来设定,该程序存储在存储装置(52)或(92)内以便执行。
图5为功能方框图,示出对于群管理控制装置(9)进行试验的情况,电梯动作试验程序存储在群管理控制装置(9)内的CPU(91)中。
图中,(20)为相当于上述(13)的维护装置,例如,可由简易型微机构成。(21)为相当于传送装置(94)的输入输出装置。
(22)为通过输入输出装置(21)与维护装置(20)进行通信、并根据维护装置(20)输出的动作指令信息生成模拟试验指令的模拟试验检测装置,(23)为根据模拟试验指令使电梯动作的起动试验动作的模拟试验实行装置。
(24)为群管理控制装置(9)中所含的群管理控制装置,根据模拟试验实行装置(23)输出的指令,向电梯控制装置(25)输出指令。
(25)为电梯控制装置(5)中所含的电梯控制装置,根据群管理控制装置(24)和模拟试验实行装置(23)输出的各指令,驱动规定的电梯箱(1)。
(26)为与电梯控制装置(25)连接的输入输出装置,相当于传送装置(54)和变换装置(55)。(27)为与输入输出装置(26)连接的外部机器,相当于驱动控制装置(6)、控制装置(7)和候梯处机器(12)。
(28)为与群管理控制装置(24)连接的外部信号输出装置,(29)为与外部信号输出装置(28)连接的输出装置,相当于传送装置(94)和变换装置(95)。(30)为与输出装置(29)连接的外部机器,相当于候梯处机器(10)和控制装置(11)。(31)为与外部机器(30)连接的输入装置,(32)为与输入装置(31)和群管理控制装置(24)连接的外部信号输入装置,相当于传送装置(94)和变换装置(95)。
(33)为与群管理控制装置(24)和外部信号输入装置(32)连接的控制信息保存装置,判定模拟试验动作中电梯箱的控制信息内特定状态的控制信息(此处为群管理控制信息),并保存起来。这里特定状态用于计算群管理控制装置(24)经常生成、消减和更新的控制信息值的取出时间,不一定要检测特定状况。因此,不检测特定状况也可以保存控制信息值,只要利用控制信息实测装置(34)开始实测的时间适合,在诊断判定控制精度时就不会带来障碍。
(34)为与外部信号输入装置(32)和控制信息保存装置(33)连接的控制信息实测装置,根据外部机器(30)输出的选择信息A,可以求出对应于控制信息保存装置(33)内所保存的控制信息B的实测信息C。也就是说,控制信息保存装置(33)使控制信息与保存的定时一致,就可以实测并求出保存的预控制信息,但此时实测一直进行到得到对应于保存的控制信息值为止。
(35)为与控制信息保存装置(33)和控制信息实测装置(34)连接的精度诊断装置,对控制信息B和实测信息C进行比较并判定有无异常现象,同时将此时的状态记录下来。
(36)为与精度诊断装置(35)和输入输出装置(21)连接的精度诊断输出装置,通过输入输出装置(21)与维护装置(20)进行通信,同时将精度诊断装置(35)输出的有无异常的判定结果和状态输出给维护装置(20)。
下面,参照图6~图11的流程图和图1,说明图5所示的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动作。
图6是根据由简易型微机构成的维护装置(20)内的程序进行动作试验而执行命令控制的顺序。
首先,通过由串行接口构成的输入输出装置(21),将通信开始指令送入CPU(91)即群管理控制装置(24)内(步骤S41),判定是否已收到应答信号(步骤S42),当得到应答信号时,在维护装置(20)的阴极射线管上显示出可进行通信的符号“OK”(步骤S43)。
其次,判定是否已输入试验开始指令(步骤S44),当由维护装置(20)上的键盘已输入试验开始指令(工作指令信息)和试验项目序号K时,通过输入输出装置(21)将项目K的试验开始指令送入CPU(91)内(步骤S45)。此外,虽然有多个试验项目,但CPU(91)内的程序对指定的项目K进行动作试验。
其次,判定是否收到了CPU(91)输出的项目K的试验结束信号(步骤S46),当已收到时,在阴极射线管上显示出项目K的结束信号(步骤S47),随后,判定是否已输入试验结果的显示指令(步骤S48),当由键盘已输入显示指令时,发送项目K的试验结果发送指令(步骤S49)。此处若不输入显示指令,则由步骤S48进入步骤S52。
随后,判定对试验结果是否已接收完毕(步骤S50),当已接收完毕时,调出项目K的试验结果显示程序(步骤S51),调出对应于项目K的在维护装置(20)的阴极射线管上进行显示的程序。
最后,判定是否已输入项目更新(步骤S52),当想要试验更新的项目时,从键盘输入项目的更新,从而返回到步骤S45并重复同样的顺序。此外,当未输入项目更新时,判定是否已输入试验结束信号(步骤S53),在输入试验结束指令的时刻,试验结束指令也送入CPU(91)内(步骤S54)。另一方面,当未输入试验结束指令时,由步骤S53返回到步骤S48。
图7示出与图6维护装置(20)内程序相呼应的CPU(91)内程序的全部顺序。
首先,判定是否已收到通信开始指令(步骤S61)或试验开始指令(步骤S62),当已收到各指令时,起动对应于输入项目K的试验任务(步骤S63),并等待接收模拟试验执行任务的执行结束信号。该试验任务是为了判定电梯动作是否良好,根据CPU(91)与程序并行执行。
其次,判定项目K的试验任务的是否结束(步骤S64),当已结束时,发送试验结束信号(步骤S65),进而判定是否已收到新项目(步骤S66),若已收到,则返回步骤S63并重复执行试验任务。此外,若未收到新项目,则判定是否已收到试验结果指令(步骤S67),若已收到,则将由项目K的试验任务得到的试验结果数据(判定记录表)送入维护装置(20)内,若未收到,则进入步骤S69。
最后,判定是否已收到试验结束指令(步骤S69),当已收到时,结束模拟试验,若未收到,则返回到步骤S66。
图8为按CPU(91)内的程序所执行的模拟试验任务的一个例子,示出全部楼层候梯处呼叫应答试验的动作顺序。
首先,起动全部楼层候梯处呼叫应答试验判定任务(步骤S71),由群管理控制装置(9)按照方向分别对全部楼层的上下候梯处呼叫强制地进行自动登记(步骤S72)。并且,在动作试验判定任务起动后到任务执行完毕,以0.1秒左右的间隔反复发出呼叫。
其次,群管理控制装置(9)对登记过的候梯处呼叫进行分配,但为了指令分配的电梯箱对候梯处呼叫已进行应答时电梯箱进行的模拟动作,而起动以下的候梯处呼叫应答时电梯箱的动作指令任务(步骤S73)。
因此,在通常的运转时起动应该动作的分配程序,对于全部楼层各方向已自动登记的候梯处呼叫来说,将候梯处呼叫分配给各电梯箱,使电梯动作。并且,当电梯箱对所分配的候梯处呼叫已进行应答时,根据候梯处呼叫应答时电梯箱的动作指令处理,向规定楼层输出登记电梯箱呼叫等指令,同时电梯箱对已登记的电梯箱呼叫也进行应答。
也就是说,判定机号n是否已按照分配的呼叫而停止(步骤S74)后,检测对候梯处呼叫已进行应答时的模拟动作的指令定时信号。当对候梯处呼叫进行应答并已按照分配的呼叫而停止时,对于每个候梯处呼叫设定的规成楼层,将登记电梯箱呼叫的指令传送给机号n(步骤S75),当未停止时进入步骤S77。
随后,当对候梯处呼叫已进行应答时,由于乘客上梯而增加的电梯箱负载量和将该电梯箱负载量加进电梯箱内负载的电梯箱负载增加指令传送给机号n(步骤S76)。
其次,判定机号n是否已按照电梯箱呼叫而停止(步骤S77)后,检测对电梯箱呼叫已进行应答时的模拟动作的指令定时信号。当已按照电梯箱呼叫而停止时,将对电梯箱呼叫已进行应答时由于乘客下梯而减少的电梯箱负载量和从电梯箱内负载中减去该电梯箱负载量的电梯箱负载减少指令传送给机号n(步骤S78)。
至此,电梯箱动作的指令任务即告结束,随后,根据全部机号无呼叫或是待机状态,判定全部楼层候梯处呼叫应答试验动作是否已完成(步骤S79)。然后,关闭全部楼层候梯处呼叫应答试验判定任务和候梯处呼叫应答时电梯箱动作指令任务(步骤S80),于是全部楼层候梯处呼叫应答试验结束。
然后,根据判定动作试验的任务所起动的程序,群管理控制装置(24)取得生成的控制信息(这里是群管理控制用的电梯箱预测信息),并进行实测,测量控制信息的精度后判定动作试验是否良好。
图9是给出控制信息的保持及对应于所保持的控制信息的实测开始指令的程序。该程序是对到达预计时间和预计电梯箱负载而执行的,根据CPU(91)内的程序,在以0.1秒左右的间隔反复发出呼叫的任务中进行处理,对于各楼层各方向的每个候梯处呼叫,当登记的电梯箱已被分配时,将其候梯处呼叫实际分配的机号的到达预计时间和预计电梯箱负载作为群管理控制信息取出,设定并存储保持在对应于已被分配的候梯处呼叫的表中,同时示出指令保持的控制信息的对应值的实测开始的动作顺序。
首先,对于所有的候梯处呼叫,为了判定是否设定在控制信息保存表内,将开始扫描的楼层作为最下层(步骤81),将表示扫描的候梯处呼叫方向的扫描方向设定为上升(步骤S82)。
更新扫描楼层和扫描方向后,更新一个扫描的候梯处呼叫(步骤S83)。到达最上层时将扫描方向改为向下。
其次,将扫描中的候梯处呼叫设为j,判定扫描候梯处呼叫j是否登记(步骤S84),当登记时,判定其候梯处呼叫j是否已分配完毕(步骤S85)。以此对扫描中的候梯处呼叫j进行登记,并且只对分配完毕的情况将控制信息设定在控制信息保存表内。若在步骤S84和S85中,未判定候梯处呼叫j是否登记或分配完毕,从而未得到群管理控制信息时,则进入步骤S94,不能对控制信息保存表进行设定。
在步骤S85中,当判定已分配完毕时,根据有无实测指令,判定候梯处呼叫j的到达预计时间是否已保存在控制信息保存表内(步骤S86)。并且,当判定到达预计时间未保存完毕时,取出候梯处呼叫j的分配机号名(步骤S87),同时取出分配机号n走向候梯处呼叫j的到达预计时间(步骤S88),存储并设定在对应于候梯处呼叫j的控制信息保存表的地址内。同时,还设定走向候梯处呼叫j的到达预计时间的实测指令(步骤S89)。
当设定实测指令时,通过其他实测程序开始实测,当实测结束时,实测指令被实测程序解除。并且,当实测指令被设定时,判定为保存完毕。此外,在步骤S86中,若判定到达预计时间已保存完毕,则进入步骤S90。
其次,根据有无实测指令,判定候梯处呼叫j的预计电梯箱负载在控制信息保存表中是否已设定完毕(步骤S90),当未保存完毕时,取出候梯处呼叫j的分配机号(步骤S91),并且,取出对分配机号n的候梯处呼叫j应答时的预计电梯箱负载(步骤S92),存储并设定在对应于候梯处呼叫j的控制信息保存表的地址内。同时还存储对候梯处呼叫j应答时的预计电梯箱负载的实测指令(步骤S93)。当设定实测指令时,通过其他实测程序开始实测,当实测结束时,实测指令被实测程序解除。并且,当实测指令被设定时,判定为保存完毕。此外,在步骤S90中,若判定预计电梯箱负载已保存完毕,则进入步骤S94。
最后,判定是否已对所有的候梯处呼叫进行了扫描(步骤S94),若有扫描的候梯处呼叫,则返回到步骤S83,当无扫描的候梯处呼叫时即告结束。
并且,这里保存的到达预计时间是候梯处呼叫登记后直接读出的时间,因此,等于候梯处呼叫的预计等待时间。实测该预计等待时间后进行比较也是有效的诊断方法。这里,参照上述分配评价函数,由于预计等待时间是保存时的到达预计时间和继续等待时间之和,因此,在图9的程序中,将到达预计时间和继续等待时间相加后作为预计等待时间相加后作为预计等待时间而设定的步骤加进去,便可以容易地实现。
图10是对与群管理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进行实测的程序例子。该程序对于到达预计时间进行执行,根据CPU(91)内的程序,在以0.1秒左右的间隔周期性地反复发出呼叫的任务中进行处理,各楼层各方向的每个候梯处呼叫,对于实测指令已给出的情况,实测从给出实测指令后到所分配的机号到达的时间,并且示出以下的工作程序,将实测信息和相关信息存储在判定用表内,在解除实测指令后,准备下一次的实测。
首先,对于所有的候梯处呼叫,为了判定是否设定在存储表内,与图9的步骤S81~S83相同,将开始扫描的楼层设为最下层(步骤S101),将候梯处呼叫的扫描方向设定为向上(步骤S102),然后,更新扫描楼层和扫描方向(步骤S103)。
其次,对于扫描中的候梯处呼叫j,判定是否设定了到达预计时间实测指令(步骤S104),并且仅在设定时进行实测。当设定了实测指令时,判定候梯处呼叫j是否处在时间测量当中(步骤S105),不处在测量当中时,即在开始实测时,清除对于候梯处呼叫j的时间测量存储器,将测量时间初始值设定为0(步骤S106),设定处在测量当中的标记后将候梯处呼叫j设为处在测量当中(步骤S107),然后进入步骤S114。
此外,在步骤S105中,当判定为处在时间测量当中时,将上次该程序处理后经过的时间加入对应于候梯处呼叫j的时间测量存储器内(步骤S108)。然后,取出候梯处呼叫j的分配机号(步骤S109),随后判定候梯处呼叫j的分配机号n是否已对候梯处呼叫j进行应答(步骤S110),当已应答时,将测量时间、到达预计时间、分配机号号码设定在判定用表内,然后设定判定开始指令(步骤S111)。
这样,在完成对候梯处呼叫j的实测之后,将实测结果按下述方法设定并存储在到达预计时间判定用表的候梯处呼叫j栏内。
(ⅰ)将对应于该实测以前的候梯处呼叫j的时间测量存储器的值设定在实测值栏内;
(ⅱ)从控制信息保存表中取出对应于候梯处呼叫j的到达预计时间,并设定在预测值栏内;
(ⅲ)将控制信息保存表的候梯处呼叫j的分配机号号码设定在分配机号栏内;
(ⅳ)设定候梯处呼叫j的判定开始指令。
其次,解除控制信息保存表中的候梯处呼叫j的到达预计时间实测指令(步骤S112),并且,在解除处在测量当中的标记后,将候梯处呼叫j设为不处在测量当中(步骤S113),准备下次诊断。最后,判定是否已对所有的候梯处呼叫进行了扫描(步骤S114),若有扫描的候梯处呼叫,则返回步骤S103,当已无扫描的候梯处呼叫时即告结束。
图11示出将图9和图10的程序中得到的控制信息和对应于该控制信息的实测信息进行比较后,进行有无异常的判定、状态记录和精度诊断的程序例子。该程序对于到达预计时间进行执行,根据CPU(91)内的程序,在以0.1秒左右的间隔周期性地反复发出呼叫的任务中进行处理,各楼层各方向的每个候梯处呼叫,将判定用表内设定的到达预计时间和实测时间进行比较,根据相差的绝对值大小来判定异常的程度,同时示出将其结果设定并存储在判定结果表内的动作顺序。
首先,对于所有的候梯处呼叫,为了判定是否进行诊断,与图9的步骤S81~S83相同,将扫描开始楼层设为最下层(步骤S121),将扫描方向设为向上(步骤S122),然后,更新扫描楼层和扫描方向(步骤S123)。
其次,对于扫描中的候梯处呼叫j,判定是否有判定开始指令(步骤S124),仅当有判定开始指令时进行诊断。当无判定开始指令时进入步骤S135。
在步骤S134中,当判定有判定开始指令时,对于扫描中的候梯处呼叫j,从判定用表中取出实测时间(测量时间)和到达预计时间(步骤S125),将相差的绝对值除以实测值,从(相差的绝对值/实测值)中求出差异率(步骤S126)。
然后,判定算出的差异率值是否低于第1规定值(例如0.01)(步骤127),若在第1规定值以下,则精度非常高,在判定结果表内设定“高精度”(步骤S128)。
此外,当计算值大于第1规定值时,判定是否低于第2规定值(例如0.1)(步骤S129),若在第2规定值以下,则精度无特别异常,在判定结果表内设定“正常”(步骤S130)。
当计算值大于第2规定值时,判定是否低于第3规定值(例如0.5)(步骤S131),若在第3规定值以下,则精度差,在判定结果表内设定“注意”,同时,作为查明原因的参考,还设定分配机号号码(步骤S132)。
其次,当计算值大于第3规定值时,则精度非常差,在判定结果表内设定“异常”,同时,作为查明原因的参考,还设定分配机号号码(步骤S133)。
其次,在解除判定开始指令(步骤S134)后,准备下一次的诊断,同时,判定是否已对所有的候梯处呼叫进行了扫描(步骤S135),若有扫描的候梯处呼叫,则返回到步骤S123,当无扫描的候梯处呼叫时即告结束。
这样,在取得作为控制信息的群管理控制信息特别是群管理预测信息和根据该控制信息与其对应的实测信息判定控制精度后,可以进行动作试验,但不言而喻,判断电梯系统的动作是否良好,也可以同时采用其他方法进行。
此外,这种取得群管理预测信息后进行动作试验判定的电梯试验装置,是诊断和判定电梯箱的到达预计时间和预计负载量的精度的,所以不仅适用于群管理控制程序,而且对作为到达预计时间和预计负载量的基础的各电梯箱控制程序,以及对移动动作和秤量装置等广泛的检查工作都适用。此外,对于执行运行模式时的运行模式控制信息,例如对于电梯箱配车台数指令信息,还可适用于根据实际乘梯的乘客数判定超重或不足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将维护装置(20)连接在群管理控制装置(9)上进行动作试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连接在各电梯箱的电梯控制装置(5)上进行动作试验也是可以的。在此情况下,例如,将由电梯控制装置(5)得到的加速度模式等作为控制信息取得,将该控制信息和由电梯箱(1)实际动作时的输入信息实测的移动曲线进行比较,从而可以按照加速度模式判定电梯箱(1)是否移动。
如上所述,按照该实施例,具有下述装置:根据维护装置输出的动作指令信息生成模拟试验指令的模拟试验检测装置;按照模拟试验指令使电梯箱动作的模拟试验执行装置;保存模拟试验动作中的电梯箱控制信息的控制信息保存装置;根据选择信息求出对应于控制信息的实测信息的控制信息实测装置以及比较控制信息和实测信息并诊断有无异常的精度诊断装置。模拟试验执行装置可将使电梯箱动作时的特定控制信息和对应于电梯箱实际动作得到的控制信息的实测信息进行比较,因而可以得到不需要人力就能进行分析诊断的、可高精度地发现异常并且可靠性高的电梯试验装置。
下面对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将内部生成的信息和实测得到的实际信息进行比较后,能自动地对群管理性进行诊断,特别是具有下述装置:捕获并保存内部生成的预测信息的装置;根据外部输入信号将对应于保存的预测信息的值进行实测的装置以及将保存的预测信息值和实测值进行比较并诊断有无异常的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捕获影响内部生成的群管理性能的基本预测信息后,通过将该预测信息和由对应它的实测得到的信息值进行比较和诊断,可以正确地对由复杂处理过程得到的预测信息精度进行诊断,并且对于群管理性能降低以至不能判断正常和异常的情况也能发现。
下面,利用图12~图18说明第2实施例。
图12为本实施例的功能方框图,与图5对应部分用相同符号表示。
电梯控制装置或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通常接受来自候梯处呼叫和电梯箱呼叫以及电动机、电梯门、监视室机器等外部装置和外部机器的信号输入,并进行与其对应的控制处理,再将控制信号输出或发送给外部装置和外部机器。
图中,24为电梯群管理控制盘或设在电梯控制盘内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中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5为设在电梯控制盘内的电梯控制装置中的电梯控制装置,31为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中所设的、含有变换器等信号输入机器和传送机器的输入装置,32为将由输入装置31取得的输给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外部输入信号供给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4用以进行电梯的群管理控制的外部信号输入装置,该外部信号输入装置输出的外部输入信号还供给下述群管理信息实测装置和群管理预测信息保存装置。
29为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中所设的、含有变换器等信号输出机器和传送机器的输出装置,28为将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4输出的控制信号输出或发送给外部机器的外部信号输出装置,30为与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外部设置的候梯处呼叫按钮等电梯机器或电梯的外部装置相当的外部机器,与输入装置31连接。26为含有在电梯控制装置25和外部机器27之间进行信号的输入输出和信号的收发用的变换器等信号输入输出机器及传送机器的输入输出装置,上述外部机器27相当于电梯控制装置的外部设置的目的地楼层按钮等电梯机器或电梯的外部装置。21为含有与下述维护机器之间进行信号收发用的传送机器的输入输出装置,20为电梯安装时的调试或维护时检修用的维护机器,设置在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内,由发光二极管等显示器件或操作开关构成,或利用通过传送元件的简易型微机等。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利用简易型微机的情况。
23为将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生成的用作群管理控制信息的群管理预测信息保存到判定特完状态的特定时刻为止的群管理预测信息保存装置,这里,所谓保存群管理预测信息的特定状态就是用于计量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经常取出生成、消灭和更新的预测信息值的定时状态。这也可以不一定检测特定状态而保存群管理预测信息,只要群管理信息实测装置开始实测的时间适合,就可以诊断预测精度,不会带来障碍。
所谓保存群管理预测信息的特定时刻,就是指得到对应于保存的预测信息值的实测值的时刻。
24为实测对应于群管理预测信息保存装置23保存的群管理预测信息的数值的群管理信息实测装置,在与该群管理预测信息保存装置保存群管理预测信息的定时时刻相符合时,实测对应于保存的预测信息的数值。此时,实测进行到得到对应于保存的预测信息的数值,即在群管理预测信息保存装置23中所述的特定时刻。
25为根据群管理预测信息保存装置23保存的群管理预测信息值和群管理信息实测装置24实测的实测值之差判定有无异常并进行记录的预测精度诊断装置,36为通过输入输出装置21进行维护机器和更新并输出预测精度诊断装置记录的判断有无异常及其状态的诊断结果输出装置,若维护机器为简易型微机等机器,则诊断结果的显示或软磁盘的记录等装置设置在维护机器中,若维护机器为设置在发光二极管等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中的维护机器,则诊断结果输出装置36便进行显示控制或操作开关的输入信号的处理。
在上述构成的自诊断装置中,电梯群管理控制盘或电梯控制盘内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中所设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4,根据输入装置31输出的候梯处呼叫等外部机器信息和电梯控制装置25输出的各电梯箱信息,生成用作群管理控制信息的群管理预测信息,并对登记过的候梯处呼叫的最佳电梯分配等电梯进行群管理控制。群管理控制用的控制指令等由外部信号输出装置28通过输出装置29输出给外部机器30以及电梯控制装置25。
电梯控制盘内的电梯控制装置25,根据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4输出的控制信息,通过输入输出装置26控制外部机器,使之对登记过的电梯的目的地呼叫和分配过的候梯处呼叫进行应答。
群管理预测信息保存装置23将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24生成的群管理预测信息保存到判定特定状态后将来的特定时刻,群管理信息实测装置24实测对应于群管理预测信息保存装置23保存的群管理预测信息的数值。预测精度诊断装置25根据保存的群管理预测信息和实测的值诊断群管理预测信息的精度,并判定有无异常。判定结果由诊断结果输出装置36通过输入输出装置21输出给微机等维护机器20。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电梯本身保存群管理预测信息,并依靠由实测中得到对应于该保存的群管理预测信息的信息,将该实测值和预测信息进行比较后,根据其比较结果就可以自己诊断电梯对只出现预测精度失常等情况有无异常。并且,通过维护机器20可以知道自己诊断的结果。
图13为实现上述图12所示原理系统的具体构成图。
在该图中,1为电梯箱,2为平衡锤,3为提升电动机,4为对应于多个电梯箱(1)所设的电梯控制盘,分别具有由微型计算机构成的电梯控制装置(5)和电动机的驱动控制电路(6),用于控制提升电动机3,从而控制电梯箱和平衡锤升降。
上述电梯控制装置(5)具有下述装置:控制全部装置的中央处理装置(CPU)51;由只能读取的ROM(EPROM)和只能读写的RAM(随机存取存储器)构成的存储装置52(一部分RAM用电池作为停电时的备用电源);与群管理装置9连接用的由英特公司制8251等器件构成的串行传送装置53;与由电梯箱上微型计算机构成的控制装置7(其构成与控制装置5相同)连接用的串行传送装置54;与驱动控制电路6连接、输入外部信息并将输出控制提升电动机3的指令通过电压变换等进行接口的变换装置55;该变换装置55还与候梯处机器12(相当于图1的外部机器27,由信号灯等构成)连接。56为内部总线。4为与上述电梯控制盘4相同的电梯控制盘,8为电梯群管理盘,9为由装在电梯群管理盘8内的微型计算机构成的群管理控制装置,它具有控制全体的中央处理装置(CPU)91;由ROM(EPROM)和RAM构成的存储装置92;与控制装置5、4连接的串行传送装置93;与给出动作试验指令的维护装置13(相当于图1的维护装置20)和候梯处控制装置28连接的串行传送装置94;与候梯处呼叫等候梯处机器10(相当于图1的外部机器30)连接而输入外部信息并将输出控制候梯处机器10的指令通过电压变换等进行接口的变换装置95。96为内部总线。
其次,参照图14~图18的流程图对上述构成的本实施例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4示出本实施例中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处理顺序,在取出群管理预测信息并将其保持的同时,作为指令对应于保持的信息的实测开始的程序例子,对到达预计时间和预计电梯负载进行执行。
这里,各楼层各方向的每个候梯处呼叫都进行候梯处呼叫登记,当电梯箱已被分配时,取出对其候梯处呼叫实际分配的机号的到达预计时间和预计电梯箱负载,设定并存储在对应于分配的候梯处呼叫的表内,同时,设定实测对应于设定的信息的数值的指令。并且,该程序在以0.1秒左右的间隔周期性地反复发出呼叫的任务中进行处理。
在图14中,在步骤S140,对于所有的候梯处呼叫,为了判定是否设定在预测信息保存表内,将开始扫描的楼层设为最下层,在其次的步骤S141,将表示扫描的候梯处呼叫方向的扫描方向设为上。
在下一步骤S142,更新扫描楼层后更新一个扫描的候梯处呼叫。当达到最上层时,扫描方向改为向下。将扫描中候梯处呼叫设为j。
在下一步骤S143,判定扫描候梯处呼叫j是否登记,并在步骤S144,判定候梯处呼叫j是否分配完毕,从而对扫描中的候梯处呼叫j进行登记,仅当分配完毕时才设定在预测信息保存表内。对未分配完毕的情况,由于不能得到群管理预测信息,所以在预测信息保存表内不设定。
在其次的步骤S145,对于到达预计时间,根据有无实测指令,进行是否未保存(预测信息保存表内未设定)的判定,当未保存时,移至步骤S146,取出候梯处呼叫j的分配机号号码,存储在对应于候梯处呼叫j的预测信息保存表的地址内,然后,在下一步骤S147中,取出分配机号n的到达预计时间并存储在对应于候梯处呼叫j的预测信息保存表的地址内。随后,在下一步骤S148,还设定候梯处呼叫j的到达预计时间的实测指令。当实测指令被设定时,用其他的实测程序开始实测;当实测结束时,实测指令用实测程序解除(当实测指令被设定时判定为保存完毕)。
在其次的步骤S149,对于预计电梯箱负载,根据有无实测指令,进行是否未保存(预测信息保存表内未设定)的判定,当未保存时,移至步骤S150,取出候梯处呼叫j的分配机号号码,存储在对应于候梯处呼叫j的预测信息保存表的地址内,然后,在下一步骤S151取出分配机号的预计电梯箱负载,并设定在对应于候梯处呼叫j的预测信息保存表的地址内。然后,在下一步骤S152,还设定对候梯处呼叫j应答时的预计电梯箱负载的实测指令。当实测指令被设定时,用其他实测程序开始实测,当实测结束时,实测指令用实测程序解除(当实测指令被设定时,判定为保存完毕)。
在步骤S153,判定是否已对所有的候梯处呼叫进行了扫描,当无扫描的候梯处呼叫时即告结束。
此外,由于此时保存的到达预计时间是候梯处呼叫被登记后直接读出的值,所以等于候梯处呼叫的预测等待时间。
实测预测等待时间后进行比较也是有效的诊断方法。这点如以上所述,预测等待时间是保存时的到达预计时间和在此以前的继续等待时间之和,所以在本实施例的执行顺序中,通过将到达预计时间和继续等待时间相加后将其作为预测等待时间进行加进设定的顺序中,就可以容易地实现。
图15是作为对与保存的群管理预测信息对应的信息进行实测的程序例子,对到达预计时间执行的流程图。
这里,各楼层各方向的每个候梯处呼叫,对于发出实测指令的情况,实测从发出实测指令到分配的机号到达时的时间。并且将实测值和相关信息存储在判定用表内。此外,该程序在以0.1秒左右的间隔周期性地反复发出呼叫的任务中进行处理。
在图15中,在步骤S16口,对于所有的候梯处呼叫,为了判定是否设定在判定用表内,将开始扫描的楼层设为最下层,在下一步骤S161,将表示扫描的候梯处呼叫方向的扫描方向设为向上。
在其次的步骤S162,更新扫描楼层后,更新一个扫描的候梯处呼叫。当到达最上层时,将扫描方向设为向下。将扫描中候梯处呼叫设为j。
在其次的步骤S163,对于扫描中的候梯处呼叫j,判定是否设定了到达预计时间实测指令,当实测指令被设定时,移到步骤S164,判定候梯处呼叫j是否在测量时间。这里,在测量当中时,移到步骤S167,当不在测量当中时,即在开始实测时,移到步骤S165,清除对于候梯处呼叫j的时间测量存储器(初始设定为0),在其次的步骤S166设定候梯处呼叫j处在测量当中的标记。
在步骤S167,将上次程序处理后经过的时间加入对应于候梯处呼叫j的时间测量存储器。然后,在下一步骤S168,取出候梯处呼叫j的分配机号n,在其次的步骤S169判定机号n是否对候梯处呼叫j进行应答。当机号n已对候梯处呼叫j进行应答时,结束候梯处呼叫j的实测,将其实测结果按下述方法设定并存储在到达预计时间判定用表的候梯处呼叫j栏内。也就是说,在步骤S170,
(1)将对应于在此以前的候梯处呼叫j的时间测量存储器的值设定在实测值栏内;
(2)从预测信息保存表中取出对应于候梯处呼叫j的到达预计时间,并设定在预测值栏中;
(3)将预测信息保存表候梯处呼叫j的分配机号号码设定在分配机号栏中;
(4)设定候梯处呼叫j的判定开始指令。
当步骤S170的设定处理结束时,进入步骤S171,解除预测信息保存表中的候梯处呼叫j的到达预计时间实测指令,准备下一次诊断。此外,在下一步骤S172,解除处在测量当中的标记,准备下次诊断。然后,在步骤S173,判定是否已对所有的候梯处呼叫进行了扫描,当无扫描的候梯处呼叫时即告结束。
图16示出按图14和图15的顺序得到的群管理预测信息值和与其对应的实测值进行比较后,根据其差值判定有无异常,作为存储此时状态的预测精度诊断程序例子,对到达预计时间执行的流程图。
这里,各楼层各方向的每个候梯处呼叫,将判定用表内设定的到达预计时间和实测值进行比较,根据其差值的绝对值大小,判定异常的程度,同时将其结果设定并存储在诊断结果表内。该程序在以0.1秒左右的间隔周期性地反复发出呼叫的任务中进行处理。
在图16中,在步骤S80,对于所有的候梯处呼叫,为了判定是否进行诊断,首先将开始扫描的楼层设为最下层,在其次的步骤S181,将表示扫描的候梯处呼叫方向的扫描方向设为向上。
在其次的步骤S182,更新扫描楼层后,更新一个扫描的候梯处呼叫。当到达最上层时将扫描方向设为向下。将扫描中候梯处呼叫设为j。
在其次的步骤S183,对于扫描中的候梯处呼叫j,判定是否已有判定开始指令,当有判定开始指令时,移到步骤S184,对于扫描中的候梯处呼叫j,从判定用表中取出实测值和到达预计时间,在下一步骤S185,根据其(差值的绝对值/实测值)求出差异率。当在步骤S186判定该差异率在第1规定值(例如0.01)以下时,进入步骤S187,认为精度非常高,并将高精度设定在诊断结果表内。
此外,在步骤S186,当判定在第1规定值以上时,移到步骤S188,然后判定是否在第2规定值(例如0.1)以下。这里,若差异率超过第1规定值但在第2规定值(例如0.1)以下,则可认作在步骤S189没有发现精度特别异常的情况,在诊断结果表内设定正常。
此外,在其次的步骤S190,当差异率超过第2规定时,判定是否在第3规定值(例如0.5)以下,若为“是”,则进入步骤S191,则认作为精度差而在诊断结果表内设定注意。此外,作为维护人员的调查参考,同时还设定分配机号号码。
当步骤S190的判定为第3规定值以上时,进入步骤S192,则认作为精度非常差而在诊断结果表内设定异常,作为调查的参考,同时还设定分配机号号码。
在其次的步骤S193,解除判定开始指令,准备下一次诊断。此外,在步骤S194,判定是否已对所有的候梯处呼叫进行了扫描,当无扫描的候梯处呼叫时即告结束。
在上述情况,是每当候梯处呼叫进行登记时,都要对到达预计时间和实测值进行比较,并进行预测精度诊断,但是,如果预先将其差异和此时的分配机号号码顺序登记在多个诊断结果表内,例如,如果每天对诊断结果表按各楼层各方向的每个候梯处呼叫进行扫描,根据1天的差异平均值诊断异常程度,则可减少诊断中含有误差的可能性,从而提高诊断结果的可靠性。此外,与此一天的差异平均值相同,采取对应于每次候梯处呼叫的分配机号的累计结果,并对其进行扫描,若1天的差异平均值表示出异常的机号号码偏向于特定的机号,则可以诊断特定机号的异常。
图17为由简易型微机进行自诊断结果输出的命令控制时的程序流程图。
这里,通过串行接口向电梯的群管理控制CPU传送自诊断结果输出命令,接收自诊断结果,并示出表示接收数据的顺序。自诊断结果的表示内容为一般处理用的形态,所以作为项目号码n进行处理。例如,在项目号码中,以到达预计时间预计电梯箱内负载等单位相对应。
在图17中,通过操作维护装置13的简易型微机,发送命令(步骤S200),以使与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的通信开始,由此,判定是否已接收各电梯控制装置与输出的应答信号(步骤S201),当判定已接收应答信号时,通过串行接口,开始与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9进行传送。然后,在下一步骤S202,在微机的阴极射线管上显示出可以开始通信的符号OK。
在下一步骤S203,判定由键盘是否已输入结果显示指令和显示项目号码,当判定已输入显示项目号码(用n代表)时,进入步骤S204,将项目n的判定结果数据发送指令发送给电梯的群管理控制CPU。由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9将判定结果接收完毕时,对应于项目号码n,调出将判定结果显示在简易型微机上的程序(步骤S205,S206)。
在其次的步骤S207,判定是否由键盘的输入更新了判定结果显示项目,并在下一步骤S208判定显示要求是否结束。在其次的步骤S209,将通信结束命令传送给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并结束通信。
图18示出对应于图17自诊断结果输出处理的电梯群管控制用CPU的程序,呼应于图17的简易型微机的程序顺序,发送符号于其输出命令的自诊断结果的显示内容。
这里,通过串行接口,向简易型微机发送(对应于自诊断结果输出命令所指定的项目号码的)自诊断结果的显示内容。
在图18中,首先在步骤S210,判定是否已从微机接收到通信开始的命令,当收到通信开始的命令时,开始处理。然后,在下一步骤S211,当收到判定结果发送开始的命令,移到步骤S212,发送对应于判定结果显示项目号码n的判定结果表的内容。
在以下的步骤S213、S214,向微机发送判定结果的内容之后,等待下一个指令,并按照该指示进行其次的处理。也就是说,当收到新的显示项目时,再次发送收到的项目号码判定结果表的内容。当收到通信结束命令时结束处理。
图19和图20是其他的实施例,图2和图图14~图18照原样使用。图19为对应于图3的流程图,图20为对应于图11的流程图。
在本实施例中,进行群管理控制用的群管理预测信息,通过由电梯控制装置CPU执行的电梯控制装置计算出来,并将其传送给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适用于进行群管理控制处理系统的构成情况。
图19是为了利用电梯控制装置输出的预测信息,变更对应于图3的处理的情况。
这里,以各机号的电梯控制装置算传送给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的预测信息为基础来设定算出分配评价值的顺序,对于假设的分配机号n,使用已将接收到的预测信息内的选择候梯处呼叫l已配过的预测信息;对于假设的分配机号n以外的机号,使用接收到的预测信息内的选择候梯处呼叫l假定来进行分配的预测信息。
在图19中,在步骤S220,在登记的候梯处呼叫内将已分配完毕的候梯处呼叫登记之后到现在的继续等待的时间取出(继续等待的时间,在插入定时等任务中,还要另外加上相应的时间)。
在步骤S221,对于机号n以外的未假定分配的机号,取出对(由各机号接收到的)正在进行分配的候梯处呼叫进行应答之前的到达预计时间。
在步骤S222,对于机号n在对假定分配的候梯处呼叫l进行假定分配后,取出由机号n接收到的正在分配的候梯处呼叫和走向假定分配的候梯处呼叫l的到达预计时间。
在步骤S223,对于机号n以外的未假定分配的机号,取出对由各机号接收到的正在进行分配的候梯处呼叫进行应答时的预测电梯箱负载。
在步骤S224,对于机号n,在对假定分配的候梯处呼叫l进行假设分配后,取出对机号n正在分配的候梯处呼叫和假定分配的候梯处呼叫l进行应答时的预测电梯负载。
在步骤S225,按照规定的计算式算出已将机号n的假定分配给候梯处呼叫l时的分配评价值。
图20是为了用电梯控制装置执行对应于图11的处理而进行变更的情况。对于机号n,若作为一般情况下不执行的顺序,可照原样进行处理。
在图20中,在步骤S230,顺次计算各楼层的通过时间后,将用以对其进行累加的存储用存储器的初始值清除为0。在其次的步骤S231,将开始扫描的楼层设定为现在电梯箱所在的楼层,然后在下一步骤S232,将表示上方扫描还是下方扫描的扫描方向的初始方向设定为与现在电梯服务的方向相同。
在下一步骤S233,更新一个扫描楼层,在以下的步骤中预测并求出从前一楼层到更新楼层所需的时间,并将其在累积时间存储器中进行相加。
也就是说,在步骤S234,判定已更新的楼层是最上层还是最下层的终端层,当是终端层时便进入步骤S235,然后反转进行扫描的扫描方向。随后在下一步骤S236,与图11的情况相同,预测更新前的楼层的停止时间并在累积时间存储器中进行相加。
在下一步骤S237,根据层间距离表和电梯箱的预测移动模式,预测电梯箱由更新前楼层到达更新楼层所需的时间,并在累积时间存储器中进行相加。
在下一步骤S238,判定所更新的楼层是否候梯处呼叫j的楼层,当是“是”时,移到步骤S239,判定所更新的楼层和扫描方向是否与候梯处呼叫j相同。当相同时,进入步骤S240,结束楼层的扫描,同时,将累积时间存储器的值作为机号n的候梯处呼叫j的到达预测时间进行发送。此外,在步骤S238,当扫描未到达候梯处呼叫j时,返回到步骤S233,更新楼层后,再重复执行步骤S235以后的处理。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例中,通过诊断群管理预测信息的精度,可以自诊断故障。特别在这种情况下,预测信息生成处(发生场所)的异常可以明确地表示出来。
上述各实施例介绍的是将到达预计时间和预计电梯箱负载作为群管理预测信息来保存的情况,但是也包括其他的群管理预测信息和预测等待时间、各楼层的预测候梯处呼叫登记率、各楼层的预测上下乘客量以及由统计得到的预测信息的精度的诊断,只要是预测信息,就可以适用。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是将输出自诊断结果的装置作为维护装置的,但输出装置也可以是对楼房管理人员进行通报的电梯监视装置,此外,也可以是通过维护公司的电话线路连接的集中监视装置。当向电梯监视装置或维护公司的集中监视装置输出时,则具有紧急修复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是将所生成的群管理预测信息和从与之对应的实测中得到的信息值进行比较后进行电梯的自诊断的,因此,对于规格选择错误和机器布置错误以及楼房交通的变化及机器故障引起的预测精度异常等情况,也能以高精度进行诊断。

Claims (2)

1、一种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包括根据来自呼叫电梯用的候梯处呼叫按钮和使电梯向目的楼层移动用的目的地呼叫按钮的信号及其他的电梯信息,对于通过上述候梯处呼叫按钮所登记的候梯处呼叫,从多台电梯中选择应答电梯箱的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具有:保存上述群管理控制装置中用的群管理预测信息的群管理预测信息保存装置;根据外部输入信号实测与上述群管理预测信息保存装置所保存的预测值对应的数值的群管理信息实测装置和将上述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并诊断有无异常的预测精度诊断装置。
2、一种电梯试验装置,该装置当由对电梯进行控制或群管理控制的电梯控制装置或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以及与上述电梯控制或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连接的操作装置输入动作指令信息时便执行试验动作,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下述装置:根据上述动作指令信息给出模拟试验指令的模拟试验检测装置;根据上述模拟试验检测装置使电梯动作的动作试验执行装置;根据上述动作试验执行装置来保存模拟试验动作中的电梯控制信息的控制信息保存装置;根据外部输入信号实测并求出与上述控制信息保存装置所保存的控制信息对应的信息的控制信息实测装置和将上述控制信息与上述实测信息进行比较并诊断有无异常的精度诊断装置。
CN89106167A 1988-08-04 1989-08-03 电梯试验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57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63195201A JPH0248376A (ja) 1988-08-04 1988-08-04 エレベータの自己診断装置
JP195201/88 1988-08-04
JP218264/88 1988-09-02
JP63218264A JPH0825699B2 (ja) 1988-09-02 1988-09-02 エレベータ試験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179A true CN1040179A (zh) 1990-03-07
CN1020577C CN1020577C (zh) 1993-05-12

Family

ID=26508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891061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577C (zh) 1988-08-04 1989-08-03 电梯试验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5027299A (zh)
KR (1) KR920011084B1 (zh)
CN (1) CN1020577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49532A (zh) * 2015-09-07 2018-04-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信号发送装置及电梯的信号发送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960004938B1 (ko) * 1992-11-21 1996-04-18 엘지산전주식회사 엘리베이터의 군관리 운전 진단 시스템
JP3202396B2 (ja) * 1993-03-26 2001-08-27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エレベータの異常解析データ収集装置
FI102884B1 (fi) * 1995-12-08 1999-03-15 Kone Corp Menetelmä ja laitteisto hissin toimintojen analysoimiseksi
ATE252513T1 (de) * 1999-03-03 2003-11-15 Inventio Ag Einrichtung zur kontrolle einer brandfallsteuerung einer aufzugsanlage
DE50006791D1 (de) * 1999-05-03 2004-07-22 Inventio Ag Hilfesystem für Aufzüge
US6484125B1 (en) * 2000-05-09 2002-11-19 Otis Elevator Company Service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elevator operational parameters
US6325179B1 (en) * 2000-07-19 2001-12-04 Otis Elevator Company Determining elevator brake, traction and related performance parameters
FI117432B (fi) * 2002-02-05 2006-10-13 Kone Corp Menetelmä ja järjestely hissin kaukovalvontaan
US7004289B2 (en) * 2003-09-30 2006-02-28 Shrum Iii William M Elevator performance measuring device and method
CN101910042B (zh) * 2008-01-17 2013-12-04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设备、用于运行此类电梯设备的方法和将现有的电梯设备改装成此类电梯设备的方法
WO2010031426A1 (de) * 2008-09-16 2010-03-25 Inventio Ag Verfahren zur modernisierung einer aufzugsanlage
CN102428018A (zh) * 2009-05-20 2012-04-25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操作单元的激活装置
CN105636892B (zh) 2013-10-08 2018-08-10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电梯控制系统
US10112801B2 (en) 2014-08-05 2018-10-30 Richard Laszlo Madarasz Elevator inspection apparatus with separate computing device and sensors
CN107867613B (zh) * 2016-09-23 2022-03-22 奥的斯电梯公司 使用传感器和物联网对电梯性能的预测分析
EP3315450B1 (en) 2016-10-31 2019-10-30 Otis Elevator Company Automatic test of deterrent device
CN109969888B (zh) * 2017-12-28 2021-12-31 奥的斯电梯公司 电梯系统的无线信标的测试以及电梯系统的现场配置
US11597629B2 (en) 2018-12-27 2023-03-07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system operation adjustment based on component monitoring
CN113998552B (zh) * 2021-11-16 2023-05-05 王优亮 一种特种电梯安全性能综合检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3883A (en) * 1977-07-04 1979-02-01 Hitachi Ltd Abnormalness detector of automatic controller
US4249238A (en) * 1978-05-24 1981-02-03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Administrator Of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Apparatus for sensor failure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in a gas turbine engine control system
JPS5511418A (en) * 1978-07-07 1980-01-26 Hitachi Ltd Test operating apparatus of elevator
JPS58105373A (ja) * 1980-01-12 1983-06-23 メゾガツダサジ・エス・エレルミスゼリパリ・スゼルヴエゾ・ヴアララ−ト 電子装置
JPS58172177A (ja) * 1982-04-02 1983-10-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タ−の性能評価装置
JPS5939668A (ja) * 1982-08-27 1984-03-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タ−制御状態捕捉装置
JPS5974872A (ja) * 1982-10-19 1984-04-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タ交通の統計装置
JPS59149280A (ja) * 1983-02-15 1984-08-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タの管理装置
US4604718A (en) * 1983-04-25 1986-08-05 Simulated Designs, Ltd. Computer simulation system
JPS602578A (ja) * 1983-06-17 1985-01-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タの管理装置
JPS6048874A (ja) * 1983-08-23 1985-03-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タの管理装置
JPH0789283B2 (ja) * 1984-11-02 1995-09-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数式処理制御システム
JPH0610069B2 (ja) * 1984-12-05 1994-02-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JPH0734162B2 (ja) * 1985-02-06 1995-04-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類推制御方法
JPS61257879A (ja) * 1985-05-09 1986-11-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タの群管理装置
US4716517A (en) * 1985-09-11 1987-12-29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n elevator
US4663703A (en) * 1985-10-02 1987-05-05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Predictive 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ler
JPS62126086A (ja) * 1985-11-22 1987-06-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タの群管理装置
JPH0694341B2 (ja) * 1986-02-25 1994-11-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タの待時間予測装置
DE3772812D1 (de) * 1986-04-11 1991-10-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Selbsteinstellender regler.
US4838384A (en) * 1988-06-21 1989-06-13 Otis Elevator Company Queue based elevator dispatching system using peak period traffic prediction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49532A (zh) * 2015-09-07 2018-04-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信号发送装置及电梯的信号发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920011084B1 (ko) 1992-12-26
CN1020577C (zh) 1993-05-12
KR900003051A (ko) 1990-03-23
US5027299A (en) 1991-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577C (zh) 电梯试验装置
CN1288519C (zh) 机器人系统控制
CN1230267A (zh) 用于可再入生产线加工的调度系统和调度方法
CN1013760B (zh) 用户参与的电梯控制系统
CN1193924C (zh) 电梯群管理装置
CN1040032C (zh) 控制洗衣机洗涤操作的方法
CN1097798C (zh) 资源分配的方法和系统
CN1530641A (zh) 动力传动系的检查系统及控制装置、以及动力传动系
CN1929530A (zh) 图像质量预测方法和设备以及故障诊断系统
CN1903689A (zh) 电梯的作业报告书作成方法及其作成装置
CN1656599A (zh) 用于监视工具性能的方法和设备
CN1384943A (zh) 远距离订货设计系统及电梯远距离订货方法
CN1030248C (zh) 电梯控制装置
CN1734382A (zh) 基于信息素的用于半导体生产线的动态调度方法
CN1243493A (zh) 电梯管理控制装置
CN103889872A (zh) 电梯系统
CN1663903A (zh) 自动检测电梯设备可支配性的方法和装置
CN1042131A (zh) 电梯控制装置
CN1862582A (zh) 基于价值工程的离散型中小汽配企业生产流程诊断方法
CN1776643A (zh) 一种软件产品健壮性的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736840A (zh) 电梯系统
US11043048B2 (en) Method for diagnosis and/or maintenance of a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software program
CN1057816A (zh) 电梯控制装置
CN1154837C (zh) 坐标及表面特性测量仪的维修管理支援装置及方法
CN1275808C (zh) 公交车载机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5 Extension of patent right duration from 15 to 20 years for appl. with date before 31.12.1992 and still valid on 11.12.2001 (patent law change 1993)
OR01 Other related matters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