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95404B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95404B
CN103995404B CN201410048516.3A CN201410048516A CN103995404B CN 103995404 B CN103995404 B CN 103995404B CN 201410048516 A CN201410048516 A CN 201410048516A CN 103995404 B CN103995404 B CN 1039954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edge
pix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4851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95404A (zh
Inventor
野村泰洋
岩本宜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954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54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954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54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53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with different alignment orientations or pretilt angles on a same surface, e.g. for grey scale or improved viewing angl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42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for homeotropic align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18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having a patterned common electro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27Segmented, e.g. alpha numeric displa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液晶显示装置,其具有:第1基板、第2基板、设置于第1基板的一个表面并沿第1方向延伸的第1电极、设置于第2基板的一个表面并沿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延伸的第2电极、以及设置在第1基板的一个表面与第2基板的一个表面彼此之间且垂直取向的液晶层,在第1电极与第2电极交叉的区域构成像素,第1基板与第2基板中的至少一方沿与第1方向平行的方向被实施取向处理。第2电极至少单侧的电极边缘包含与第1方向斜交的直线或曲线而成为周期性弯折的形状,像素的像素边缘被划定为包含斜交的直线或曲线,第2电极的电极边缘中多个直线或曲线相互连接的变化点在俯视时全部与第1电极重叠地配置。维持提高显示品质的效果并实现成品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工驱动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被广泛用作例如民用或车载用的各种电子设备的信息显示部。一般的液晶显示装置是在隔着数μm左右的间隙而相对配置2张基板之间配置由液晶材料构成的液晶层而构成的。作为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1种,已知有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在由本申请的申请人提出的专利申请日本特开2012-93578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其包含使各像素的像素边缘与取向处理的方向斜交的线段。根据该现有例,得到如下液晶显示装置:其使从反视觉识别方向进行观察时的各像素的边缘附近的出光均匀化,改善了显示品质。此外可以确认,即使在周边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该现有例的液晶显示装置也能够使出光均匀化而确保显示品质。此外,该现有例的液晶显示装置还有如下优点:由于只要将分别设置于上下基板的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边缘预先设为周期性弯曲的形状即可,因此能够使其与液晶显示装置的上下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一致,其中,上下方向或者左右方向对取向处理的方向而言通常是优选的方向。
在上述现有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将一个基板的各电极的俯视时的电极边缘设为周期性弯曲的形状,将另一个基板的各电极设为俯视时的带形状,使两个电极的重合部位分别成为像素。具体而言,现有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一个基板的各电极配置为:这些电极边缘的弯曲顶点部与另一个基板的各电极的彼此之间的间隙重合。其结果是,弯曲顶点部被配置在相邻两个像素彼此之间。但是,在构成为将弯曲顶点部配置在相邻两个像素彼此之间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为了使基板彼此对准位置,需要较高精度,导致成品率下降、生产效率降低。在进一步减少各电极的电极间距来提高开口率的情况下,该问题变得尤其显著。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935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具体的方式的一个目的在于,在通过多工驱动进行动作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维持提高显示品质的效果的同时,实现成品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是如下液晶显示装置,其具有:其具有:相对配置的第1基板和第2基板;多个第1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第1基板的一个表面,沿第1方向延伸;多个第2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第2基板的一个表面,沿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延伸;以及单畴垂直取向的液晶层,其设置在所述第1基板的一个表面与所述第2基板的一个表面彼此之间,且预倾角小于90°,在所述多个第1电极与所述多个第2电极交叉的区域构成多个像素,所述液晶层的层厚方向的中央处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位是与所述第1方向平行的方向,所述多个第2电极各自的沿所述第2方向的两侧的电极边缘均仅包含与所述第1方向斜交的直线或曲线,而成为周期性弯折的形状,所述多个像素分别被所述多个第1电极的任意的沿所述第1方向的电极边缘和所述多个第2电极的任意的由所述斜交的直线或曲线构成的电极边缘划定像素边缘,所述多个第2电极的所述电极边缘中多个所述直线或曲线相互连接的交点即多个变化点在俯视时全部与所述第1电极重叠地配置,在所述多个像素中的彼此相邻的像素相互之间未配置所述多个变化点。此处所谓的“垂直”是指第1要素与第2要素成直角(90°)地交叉,并且,考虑制造上的公差而允许90°±5°。此处所谓的“平行”是指第1要素与第2要素平行(0°),并且,考虑制造上的公差而允许0°±5°。此处所谓的“垂直取向”是指具有小于90°但是相当大的(例如,87°以上且小于90°)预倾角的取向。此处所谓的“斜交”是指以垂直以外的角度倾斜地相交。
根据该结构,像素边缘被划定为包含与取向处理的方向斜交的直线等,因此,能够使从反视觉识别方向观察时的各像素的边缘附近的出光均匀化,从而提高显示品质。此外,通过将第2电极的电极边缘的变化点(例如直线彼此连接的弯曲点)设在与第1电极重叠的位置,使得第1基板与第2基板的位置对准不需要高精度,从而能够实现成品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例如优选所述多个变化点分别配置在所述多个第1电极的任意的所述两侧的电极边缘之间的中央。此处所谓的“中央”是指第1要素与第2要素的中间点,并且,考虑到制造上的公差而允许相对于中间点±5%的范围。
由此,得到左右或者上下对称的形状的像素边缘。
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例如优选多个变化点分别被配置成偏向与所述多个第1电极的任意的所述两侧的电极边缘中一方的电极边缘接近的一侧。
由此,使第1基板与第2基板的位置对准的余量进一步增大。此外,得到使液晶层的取向状态更加均匀化的效果。
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中,优选的是,斜交的直线以第2方向为基准,并以大于0°且15°以下的角度配置。
由此,在基于目视的外观上,能够将像素边缘识别为与矩形接近的形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示出电极结构的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是示出电极结构的另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4是示出电极结构的另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5是示出电极结构的另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6是示出电极结构的另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7是示出电极结构的另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8是示出电极结构的变形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9的(A)和图9的(B)是示出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施加电压时的取向组织观察像的图,图9的(C)是示出比较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施加电压时的取向组织观察像的图。
图10是示出电极边缘的形状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1:第1基板;2:第2基板;3:液晶层;4:第1偏光板;5:第2偏光板;6:第1视角补偿板;7:第2视角补偿板;8、9:取向膜;11:第1电极;12:第2电极;13、14:取向处理的方向;21、22:变化点(弯曲点、极点)。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主要具有相对配置的第1基板1和第2基板2、以及配置在两个基板之间的液晶层3。在第1基板1的外侧配置有第1偏光板4,在第2基板2的外侧配置有第2偏光板5。在第1基板1与第1偏光板4之间配置有第1视角补偿板6,在第2基板2与第2偏光板5之间配置有第2视角补偿板7。液晶层3的周围由密封材料密封。以下,更详细地对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第1基板1和第2基板2例如分别是玻璃基板、塑料基板等的透明基板。在第1基板1与第2基板2的彼此之间,分散地配置有间隔物(粒状体)10。通过这些间隔物10,使第1基板1与第2基板2之间的间隙保持规定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约4.9μm左右)。
液晶层3设置在第1基板1的第1电极11与第2基板2的第2电极12的彼此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介电常数各向异性Δε为负(Δε<0)的液晶材料(向列液晶材料)构成液晶层3。液晶层3中示出的粗线示意性示出未施加电压时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如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层3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被限制在单畴取向。本实施方式的液晶层3的预倾角被设定为大致89.85°。此外,液晶层3的折射率各向异性Δn为0.18。
偏光板4和偏光板5以各自的吸收轴相互垂直的方式配置(正交尼克尔(crossedNichol)配置)。此外,偏光板4和偏光板5被配置为:各自的吸收轴与施加于第1基板1的取向处理的方向14、施加于第2基板的取向处理的方向13均成45°的角度。由此,各偏光板4、5的吸收轴相对于位于液晶层3的中央的液晶层的取向方向为45°的角度,该液晶层的取向方向由各取向处理的方向13、14定义。
取向膜8以覆盖第1电极11的方式设置在第1基板1的一个表面侧。同样,取向膜9以覆盖第2电极12的方式设置在第2基板2的一个表面侧。对各取向膜8、9施加摩擦(Rubbing)处理等取向处理。如图所示,施加于取向膜8的取向处理的方向14与第1电极11的延伸方向(第1方向)大致一致。此外,如图所示,施加于取向膜9的取向处理的方向13与第2电极12的延伸方向(第2方向)大致垂直。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液晶层3的初始状态(未施加电压时)的取向状态限制为垂直取向状态的膜(垂直取向膜)来作为取向膜8和取向膜9。更具体而言,使用对液晶层3的液晶分子赋予极其接近90°且小于90°的角度的预倾角而得到的膜,来作为各取向膜8、9。
第1电极11设置在第1基板1的一个表面上。此外,第2电极12设置在第2基板2的一个表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沿特定方向延伸的多个第1电极11和多个第2电极12使各自的延伸方向垂直而相对配置。各第1电极11和各第2电极12例如是通过对铟锡氧化物(ITO)等透明导电膜进行适当图案化而构成的。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1电极11和第2电极12在俯视时重合的部位分别成为像素。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各第2电极12的电极边缘设为包含与带状的各第1电极11的延伸方向(第1方向)斜交的线段的折线状的形状(反复弯曲的形状),实现了在各像素中由各第2电极12的电极边缘划定的部分的像素边缘与各取向处理的方向13、14不垂直的结构。以下,例示几个具体结构。
图2是示出电极结构的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在图2中,示出了从第2基板2侧俯视第1电极11和第2电极12的情况(在以下的图3~图8中也相同)。如图2所示,沿图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各第2电极12被设定为:其电极边缘形成为锯齿状,锯齿的1个间距与各第1电极11的电极宽度大致相等。此外,如图2所示,各第2电极12以直线彼此相互连接的变化点即弯曲点(顶角部)21与第1电极11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重合的状态配置。在本例中,各第2电极12的一方电极边缘与另一方电极边缘的各弯曲点21被配置为:与1个第1电极11重合的各弯曲点21位于在图中的上下方向上大致对齐的位置,并且这些位于对齐位置的弯曲点21彼此朝上方凸出或者朝下方凹入地对齐。
此处,由于各第1电极11与各第2电极12交叉的区域分别构成1个像素,因此,各像素的外缘形状(俯视形状)成为由第1电极11的电极边缘与第2电极12的电极边缘划定的V字状或者倒V字状且各自的面积大致相等的六边形。具体而言,在左右方向上,V字状的像素和倒V字状的像素交替地排列,在上下方向上,V字状或者倒V字状的像素依次排列。
在图2中,将第2电极12的电极边缘与水平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所成的角度定义为θ1,将该角度θ1设定为大于0°且为15°以下。由此,实现了在各像素中由各第2电极12的电极边缘划定的部分的像素边缘与各取向处理的方向13、14不垂直的结构。此处,之所以设为15°以下,是因为在该条件下,目视时像素边缘弯曲的状态很难被视觉识别,可得到不逊于矩形的像素的外观(以下相同)。此外,通过将各第2电极12的全部弯曲点21配置为与第1电极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第1电极的两侧的电极边缘之间的中央)重合的状态,使得即使在第1基板1与第2基板2重合时发生少许位置偏移,像素形状也不会产生极端的变形,从而改善成品率,得到稳定的显示状态。
图3是示出电极结构的另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如图3所示,沿图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各第2电极12被设定为:其电极边缘形成为锯齿状,锯齿的1个间距与各第1电极11的电极宽度大致相等。此外,如图3所示,各第2电极12以直线彼此相互连接的变化点即弯曲点(顶角部)21与第1电极11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重合的状态配置。在本例中,各第2电极12的一方电极边缘与另一方电极边缘的各弯曲点21位于:与1个第1电极11重合的各弯曲点21在图中的上下方向上大致对齐的位置。这些位于对齐位置的弯曲点21彼此配置为一方朝上方凸出而另一方朝下方凸出这样的组合(弯曲点21的彼此之间距离相对增大的状态的组合)、或者一方朝下方凸出而另一方朝上方凸出这样的组合(弯曲点21的彼此之间距离相对减小的状态的组合)中的任意一个。
此处,由于各第1电极11与各第2电极12交叉的区域分别构成1个像素,因此各像素的外缘形状(俯视形状)成为由第1电极11的电极边缘和第2电极12的电极边缘划定的形状,且在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上相邻两个像素为面积不同的六边形。
在图3中,将第2电极12的电极边缘与水平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所成的角度定义为θ1,将该角度θ1设定为大于0°且为15°以下。由此,实现了在各像素中由各第2电极12的电极边缘划定的部分的像素边缘与各取向处理的方向13、14不垂直的结构。此外,通过将各第2电极12的全部弯曲点21配置为与第1电极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第1电极的两侧的电极边缘之间的中央)重合的状态,使得即使在第1基板1与第2基板2重合时发生少许位置偏移,像素形状也不会产生极端的变形,从而改善成品率,得到稳定的显示状态。此外,与图2所示的像素结构相比,由于在图3所示的像素结构中各像素的面积存在不同,因此图2所示的像素结构更加优选。不过,在像素尺寸较小的情况下,由于相邻像素的面积差较小,因此实用上没有影响。
图4是示出电极结构的另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如图4所示,沿图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各第2电极12被设定为:其电极边缘形成为锯齿状,锯齿的1个间距与各第1电极11的电极宽度大致相等。此外,如图4所示,各第2电极12被配置为:直线彼此相互连接的变化点即弯曲点(顶角部)21在从第1电极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偏向与左右任意一个电极边缘(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右侧的电极边缘)接近一侧的位置,与第1电极11重合。在本例中,各第2电极12的一个电极边缘与另一个电极边缘的各弯曲点21位于:与1个第1电极11重合的各弯曲点21在图中的上下方向上大致对齐的位置。此外,这些位于对齐位置的弯曲点21彼此被配置为双方朝上方凸出这样的组合或者双方朝下方凸出这样的组合中的任意一个。
此处,由于各第1电极11与各第2电极12交叉的区域分别构成1个像素,因此各像素的外缘形状(俯视形状)成为由第1电极11的电极边缘和第2电极12的电极边缘划定的形状,且在上下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相邻两个像素为面积相同的六边形。此外,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像素彼此是相同形状,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像素彼此方向不同但形状相同。
在图4中,也将第2电极12的电极边缘与水平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所成的角度定义为θ1,将该角度θ1设定为大于0°且为15°以下。由此,实现了在各像素中由各第2电极12的电极边缘划定的部分的像素边缘与各取向处理的方向13、14不垂直的结构。此外,通过将各第2电极12的全部弯曲点21配置为从第1电极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左右任意一侧偏离地重合的状态,由此,与上述图2、图3所示的电极结构、即以与中央部重合的状态来配置各弯曲点21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液晶层的取向状态更加均匀化。具体而言,关于各像素的电极边缘,如图所示,设与左右方向平行的长度分量为c、d,并将c和d的合计长度设定为与各第1电极11的电极宽度大致相等。此时,在设为c>d的关系的情况下,将各弯曲部21配置在图示中的像素的靠右侧,在设为c<d的关系的情况下,将各弯曲部21配置在图示中的像素的靠左侧。例如,在设为c>d的关系的情况下,如果设d为1的话,则优选将c设为1.5~5的范围,即c:d=1.5~5:1(在c<d的情况下,成为与其相反的关系)。
图5是示出电极结构的另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如图5所示,沿图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各第2电极12被设定为:其电极边缘形成为锯齿状,锯齿的1个间距与各第1电极11的电极宽度大致相等。此外,如图5所示,各第2电极12被配置为:直线彼此相互连接的变化点即弯曲点(顶角部)21在从第1电极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偏向与左右任意一个电极边缘接近一侧的位置,与第1电极11重合。在本例中,各第2电极12的一方电极边缘与另一方电极边缘的各弯曲点21位于:与1个第1电极11重合的各弯曲点21在图中的上下方向上不同的位置。此外,这些位于不同位置的弯曲点21彼此被配置为双方朝上方凸出这样的组合或者双方朝下方凸出这样的组合中的任意一个。
此处,由于各第1电极11与各第2电极12交叉的区域分别构成1个像素,因此各像素的外缘形状(俯视形状)成为由第1电极11的电极边缘和第2电极12的电极边缘划定的形状,且在上下方向或者左右方向上相邻两个像素为面积相同的六边形。此外,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像素彼此方向不同但形状相同,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像素彼此方向不同但形状相同。并且,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各像素每隔1个是相同形状,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各像素每隔1个是相同形状。
在图5中,也将第2电极12的电极边缘与水平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所成的角度定义为θ1,将该角度θ1设定为大于0°且为15°以下。由此,实现了在各像素中由各第2电极12的电极边缘划定的部分的像素边缘与各取向处理的方向13、14不垂直的结构。此外,通过将各第2电极12的全部弯曲点21配置为从第1电极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左右任意一侧偏离而重合的状态,由此,与上述图2、图3所示的电极结构、即以与中央部重合的状态来配置各弯曲点21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液晶层的取向状态更加均匀化。具体而言,关于各像素的电极边缘,如图所示,设与左右方向平行的长度分量为c、d,并将c和d的合计长度设定为与各第1电极11的电极宽度大致相等。此时,在图中上侧的电极边缘,在设为c>d的关系的情况下,将各弯曲部21配置在图示中的像素的靠右侧,在图中下侧的电极边缘中,在设为c>d的关系的情况下,将各弯曲部21配置在图示中的像素的靠左侧。在该例中,如果也设d为1的话,则优选将c设定为1.5~5的范围,即c:d=1.5~5:1。此时,在各像素中,图中上侧的电极边缘的c与d的比率和图中下侧的电极边缘的c与d的比率可以不一定相等,但是通过设为相等,外观上各像素的俯视形状更接近矩形,因而是优选的。
图6是示出电极结构的另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如图6所示,沿图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各第2电极12被设定为:其电极边缘形成为锯齿状,锯齿的1个间距与各第1电极11的电极宽度大致相等。此外,如图6所示,各第2电极12被配置为:直线彼此相互连接的变化点即弯曲点(顶角部)21在从第1电极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偏向与左右任意一个电极边缘接近一侧的位置与第1电极11重合。在本例中,各第2电极12的一方电极边缘与另一方电极边缘的各弯曲点21位于:与1个第1电极11重合的各弯曲点21在图中的上下方向上对齐的位置。此外,这些位于对齐位置的弯曲点21彼此被配置为双方朝上方凸出这样的组合或者双方朝下方凸出这样的组合中的任意一个。
此处,由于各第1电极11与各第2电极12交叉的区域分别构成1个像素,因此各像素的外缘形状(俯视形状)成为由第1电极11的电极边缘和第2电极12的电极边缘划定的形状,且在上下方向上相邻两个像素为相同形状的六边形。此外,左右方向上相邻的像素彼此方向不同但形状相同、面积相同。并且,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各像素每隔1个是相同形状。
在图6中,将第2电极12的电极边缘与水平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所成的角度分别定义为θ1、θ2时,处于θ1<θ2的关系,且角度θ1设定为大于0°且为15°以下。由此,实现了在各像素中由各第2电极12的电极边缘划定的部分的像素边缘与各取向处理的方向13、14不垂直的结构。此外,通过将各第2电极12的全部弯曲点21配置为从第1电极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左右任意一侧偏离而重合的状态,由此,与上述图2、图3所示的电极结构、即以与中央部重合的状态来配置各弯曲点21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液晶层的取向状态更加均匀化。具体而言,关于各像素的电极边缘,如图所示,设与左右方向平行的长度分量为c、d(此处c>d)时,c和d的合计长度设定为与各第1电极11的电极宽度大致相等。此时,如果设d为1的话,则优选将c设定为1.5~5的范围,即c:d=1.5~5:1。
图7是示出电极结构的另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如图7所示,沿图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各第2电极12被设定为:其电极边缘形成为锯齿状,锯齿的两个间距与各第1电极11的电极宽度大致相等。此外,如图7所示,在各第2电极12中,直线彼此相互连接的变化点即弯曲点(顶角部)21与第1电极11重合地配置,具体而言,与各第1电极11重合地配置有两个上侧电极边缘的弯曲点21、两个下侧电极边缘的弯曲点21。在本例中,各第2电极12的一方电极边缘与另一方电极边缘的各弯曲点21位于:与1个第1电极11重合的各弯曲点21在图中的上下方向上对齐的位置。此外,这些位于对齐位置的弯曲点21彼此被配置为具有双方朝上方凸出这样的组合(像素的左侧)和双方朝下方凸出这样的组合(像素的右侧)。
此处,由于各第1电极11与各第2电极12交叉的区域分别构成1个像素,因此各像素的外缘形状(俯视形状)成为由第1电极11的电极边缘和第2电极12的电极边缘划定的形状,且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这两个方向上,相邻两个像素为形状和面积相同的六边形。
在图7中,也将第2电极12的电极边缘与水平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所成的角度定义为θ1,将该角度θ1设定为大于0°且为15°以下。由此,实现了在各像素中由各第2电极12的电极边缘划定的部分的像素边缘与各取向处理的方向13、14不垂直的结构。此外,通过将各第2电极12的各弯曲点21配置为从第1电极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左右偏离而重合的状态,由此,与上述图2、图3所示的电极结构、即以与中央部重合的状态来配置各弯曲点21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液晶层的取向状态更加均匀化。此时,在各像素中,图中上侧的电极边缘的c与d的比率和图中下侧的电极边缘的c与d的比率可以不一定相等,但是通过设为相等,外观上各像素的俯视形状更接近矩形,因而是优选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只将第2电极12的电极边缘设为弯曲,但是,还可以进一步将第1电极11的电极边缘设为弯曲。图8是示出表示该的情况下的电极结构的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的图。如图8所示,沿图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各第2电极12的电极边缘形成为锯齿状,此外,沿图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各第1电极11的电极边缘也形成为锯齿状。此外,如图8所示,各第2电极12以直线彼此相互连接的变化点即弯曲点(顶角部)21与第1电极11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重合的状态配置。同样,各第1电极11以直线彼此相互连接的变化点即弯曲点(顶角部)22与第2电极1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重合的状态配置。此外,各弯曲点21、22的配置不限于此,可以考虑在上述图3~图7中例示的各种类型。
(实施例)
针对一个表面被施加研磨处理、且该表面被施加了SiO2内涂层后、形成有ITO膜的玻璃基板,通过光刻工序和蚀刻工序,使ITO膜形成为期望的电极图案,由此,制造出段电极基板和公共电极基板。此外,可以根据需要,在电极的一部分表面上,形成SiO2等的绝缘层。
利用碱溶液、纯水等将段电极基板和公共电极基板清洗后,利用柔性印刷法涂覆垂直取向膜,在洁净烘箱内以200℃加热90分钟。然后,使用棉制摩擦布,朝向基板面内某一方位对两个基板均进行摩擦处理。此外,也可以仅对某一方的基板进行擦处理。
利用丝网印刷法,以格状将混有约5μm的棒状玻璃间隔物的热固型密封材料涂覆于公共电极基板。并且,利用干式散布法,将约4.9μm的塑料间隔物分散配置于段电极基板。然后,使两个基板的电极面相对,以摩擦方位反向平行(antiparallel)的方式进行粘合,并利用热压接使密封材料固化,完成空室(cell)。此外,上述空室由多倒角(多面取り)的母玻璃基板制造,经过切割(scribe)和裂片(braking)工序,得到1个空室。
接下来,利用真空注入法,将折射率各向异性Δn为约0.18且介电常数各向异性Δε<0的液晶材料注入空室。接下来,进行按压以使室厚度更加均匀,涂覆紫外线固化树脂。然后,在稍微减弱按压压力的状态下保持约数分钟,使其从注入口吸入到内部后,通过照射紫外线进行固化,由此形成密封,然后以120℃烧制1小时。
取出到外部,在进行电极端子等的倒角加工后,进行清洗,利用覆膜机粘合偏光板,使得室的表背面成为大致正交尼克尔,然后在真空容器内进行加热,来去除偏光板粘接层与玻璃基板之间的气泡。此外,在粘合偏光板之前,通过晶体旋转法测定出的预倾角大致为89.85°±0.08°。
取出到外部,经过隔着各向异性导电膜将驱动IC热压接到端子部的工序,使柔性膜经由各向异性导电膜与驱动IC输入/输出端子连接,成为外部控制装置的连接端子。
此外,段电极沿液晶显示装置的上下方向(12时、6时方位)延伸,公共电极的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9时、3时方位)延伸,且彼此大致垂直。此外,摩擦方向设为:背面侧基板为6时方位,表面侧基板为12时方位,液晶层的层厚方向的中央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位设为6时方位,最佳视觉识别方位设为12时方位。此外,以下,在作为实施例和比较例而示出的各液晶显示装置中,像素尺寸为纵向410μm、横向410μm,像素间距离为20μm,段电极为240条,公共电极为76条。此外,在设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液晶显示装置为多工驱动时,例如使用专利文献日本特开平06-27907号公报所示的多行同时选择法(MLS法)。具体而言,占空比设为1/76、偏置(bias)设为1/10、同时选择行数设为4条(28行反转)。驱动电压VLCD的设定方法和帧频率如下所示。
图9的(A)是示出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明亮显示时的取向组织的图。此外,采用上述图2所示的结构作为电极结构,θ1设定为约5°。此外,驱动电压VLCD设为20.5V,帧频率设为271Hz。在图9的(A)中,观察各像素的上边边缘的暗区域,可知两条暗线的交叉点只有一处,其位置固定于弯曲点附近。暗线的形状也相同。不过,可以确认的是,由于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像素结构不同,因此,在这两个像素内,交叉点的位置和暗线形状不同,但是均配置在弯曲点附近的固定的位置。此外,可以确认的是,即使在70℃气氛中以帧频率271Hz驱动该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时,也不会产生由取向不良导致的显示均匀性的下降。
图9的(B)是示出另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明亮显示时的取向组织的图。此外,采用上述图4所示的结构作为电极结构,θ1设定为约5°,且设定c:d=3:1。此外,驱动电压VLCD设为20.5V,帧频率设为271Hz。在图9的(B)中,观察各像素的上边边缘的暗区域,可知与图9的(A)的情况相同地,在像素的上边边缘附近产生的暗线和其交叉点配置在弯曲点附近的固定的位置。可确认的是,在相邻的左右像素中,交叉点被固定的位置等不同,但是像素形状相同则交叉点被固定的位置大致相同。此外,可确认的是,即使在80℃气氛中以帧频率271Hz驱动该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时,也不会产生由取向不良导致的显示均匀性的下降。
图9的(C)是示出比较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明亮显示时的取向组织的图。此外,此处所谓的比较例是具有如下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第1电极与第2电极均形成为带状,且使两者垂直地配置,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或者其它实施例相同。如图9的(C)所示,在像素的3个边的边缘附近观察到暗区域,观察上边边缘的暗区域时观察到两条暗线,且存在奇数个彼此交叉的点。另外,已知交叉点的存在位置根据像素而不同。这样交叉点的个数和形状等根据每个像素而不同的情况,被认为是产生取向不良的原因。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内容,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第2电极两侧的电极边缘形成为折线状,也可以仅使单侧的电极边缘形成为折线状。在该情况下,优选将倾斜地交叉的线段配置在像素边缘中的反视觉识别侧。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组中,示出了第2电极(或者第1电极)的电极边缘是连结多个直线而成的折线状的情况,并对这些直线彼此连接的交点即弯曲点与另一个电极重合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电极边缘的变化点不限于这样的弯曲点。例如,如图10所示,在第2电极12(或者第1电极11)的电极边缘是连接多个曲线而成的形状的情况下,可以将该曲线取得极值(极大值或者极小值)的点、即多个曲线彼此连接的交点作为变化点21(或者22)。此外,该曲线也可以是连结多个微小的直线而近似得到的多边形的边。

Claims (4)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具有:
相对配置的第1基板和第2基板;
多个第1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第1基板的一个表面,沿第1方向延伸;
多个第2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第2基板的一个表面,沿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延伸;以及
单畴垂直取向的液晶层,其设置在所述第1基板的一个表面与所述第2基板的一个表面彼此之间,且预倾角小于90°,
在所述多个第1电极与所述多个第2电极交叉的区域构成多个像素,
所述液晶层的层厚方向的中央处的液晶分子的取向方位是与所述第1方向平行的方向,
所述多个第2电极各自的沿所述第2方向的两侧的电极边缘均仅包含与所述第1方向斜交的直线或曲线,而成为周期性弯折的形状,
所述多个像素分别被所述多个第1电极的任意的沿所述第1方向的电极边缘和所述多个第2电极的任意的由所述斜交的直线或曲线构成的电极边缘划定像素边缘,
所述多个第2电极的所述电极边缘中多个所述直线或曲线相互连接的交点即多个变化点,在俯视时全部与所述第1电极重叠地配置,在所述多个像素中的彼此相邻的像素相互之间未配置所述多个变化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变化点分别配置在所述多个第1电极的任意的所述两侧的电极边缘之间的中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变化点分别被配置成偏向与所述多个第1电极的任意的所述两侧的电极边缘中一方的电极边缘接近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斜交的直线以所述第2方向为基准,以大于0°且15°以下的角度配置。
CN201410048516.3A 2013-02-14 2014-02-12 液晶显示装置 Active CN1039954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27090A JP6139163B2 (ja) 2013-02-14 2013-02-14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3-027090 2013-02-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95404A CN103995404A (zh) 2014-08-20
CN103995404B true CN103995404B (zh) 2019-05-17

Family

ID=50070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48516.3A Active CN103995404B (zh) 2013-02-14 2014-02-12 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11195B2 (zh)
EP (1) EP2767867B1 (zh)
JP (1) JP6139163B2 (zh)
CN (1) CN1039954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66899B2 (ja) * 2013-05-28 2018-01-24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6430299B2 (ja) * 2015-03-11 2018-11-28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US9691695B2 (en) * 2015-08-31 2017-06-27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Monolithic 3D integration inter-tier vias insertion scheme and associated layout structur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0407A (zh) * 2003-09-26 2006-11-08 东芝松下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CN101169530A (zh) * 2006-10-23 2008-04-30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像素结构及应用此像素结构的液晶显示面板
WO2010001647A1 (ja) * 2008-06-30 2010-01-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EP2233969A2 (en) * 2009-03-24 2010-09-29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2455549A (zh) * 2010-10-27 2012-05-16 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7907A (ja) 1992-04-22 1994-02-04 Asahi Glass Co Ltd 液晶表示素子の駆動法
JPH11174481A (ja) * 1997-12-05 1999-07-02 San Operation Service:Kk 表示装置
JP5417003B2 (ja) * 2009-03-24 2014-02-12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素子
JP5437210B2 (ja) * 2010-09-22 2014-03-12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素子
JP5511626B2 (ja) * 2010-10-27 2014-06-04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5741055B2 (ja) * 2011-02-25 2015-07-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97487B2 (ja) 2011-07-22 2015-10-21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0407A (zh) * 2003-09-26 2006-11-08 东芝松下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CN101169530A (zh) * 2006-10-23 2008-04-30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像素结构及应用此像素结构的液晶显示面板
WO2010001647A1 (ja) * 2008-06-30 2010-01-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EP2233969A2 (en) * 2009-03-24 2010-09-29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2455549A (zh) * 2010-10-27 2012-05-16 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57195A (ja) 2014-08-28
EP2767867A1 (en) 2014-08-20
EP2767867B1 (en) 2017-08-30
CN103995404A (zh) 2014-08-20
US9411195B2 (en) 2016-08-09
US20140226117A1 (en) 2014-08-14
JP6139163B2 (ja) 201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81728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1762898B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745570B (zh) 显示装置
CN103777405B (zh) 液晶显示装置
JP5706619B2 (ja) 表示装置
CN103995404B (zh) 液晶显示装置
WO2015070585A1 (zh) 液晶棱镜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3207479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9212799A (zh) 液晶面板的外围电路结构以及液晶显示母板
US20180062097A1 (en) Liquid crystal element and light control apparatus
WO2013034077A1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器
CN103513474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4199219A (zh) 一种va液晶显示屏及其制作方法
CN103576396B (zh) 液晶显示装置
KR102227477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2566160B (zh) 液晶显示元件
KR20100092772A (ko)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JP559147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4950533A (zh) 一种显示面板
KR100777690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TWI411855B (zh) 液晶顯示元件的製造方法
JP2017062491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3293787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3293788A (zh) 液晶显示装置
JP6193418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