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89713B - 免疫增强组成物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免疫增强组成物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89713B
CN103989713B CN201310741473.2A CN201310741473A CN103989713B CN 103989713 B CN103989713 B CN 103989713B CN 201310741473 A CN201310741473 A CN 201310741473A CN 103989713 B CN103989713 B CN 1039897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ll
mre
compound
disease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4147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89713A (zh
Inventor
御手洗薰
长滨阳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mited Co
Original Assignee
Limited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mited Co filed Critical Limited Co
Publication of CN1039897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97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897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97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02Bacterial antigens
    • A61K39/07Bacillu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materials or reaction products thereof with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 A61K35/66Microorganisms or materials therefrom
    • A61K35/74Bacter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10/00Animal feeding-stuff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33/0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33/1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using additives
    • A23L33/135Bacteria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probio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02Bacterial antige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39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mmunostimulating additives, e.g. chemical adjuv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012Galenical for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ite of application
    • A61K9/0019Injectable compositions; Intramuscular, intravenous, arterial, subcutaneous administration; Compositions to be administered through the skin in an invasive mann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012Galenical for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ite of application
    • A61K9/0053Mouth and digestive tract, i.e. intraoral and peroral administr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
    • A61P11/02Nasal agents, e.g. decongest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7/00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7/00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 A61P17/02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for treating wounds, ulcers, burns, scars, keloids,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7/00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 A61P17/10Anti-acne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9/00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 A61P19/02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for joint disorders, e.g. arthritis, arthros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9/00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 A61P19/08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for bone diseases, e.g. rachitism, Paget's diseas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7/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senses
    • A61P27/02Ophthalm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9/00Non-central analgesic, antipyretic or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e.g. antirheumatic agents;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 A61P3/08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for glucose homeostasis
    • A61P3/1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for glucose homeostasis for hyperglycaemia, e.g. antidiabe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04Antibacterial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2Antivir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2Antivirals
    • A61P31/14Antivirals for RNA viru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2Antivirals
    • A61P31/14Antivirals for RNA viruses
    • A61P31/18Antivirals for RNA viruses for HIV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2Antivirals
    • A61P31/20Antivirals for DNA viru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A61P37/02Immunomodul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A61P37/02Immunomodulators
    • A61P37/04Immunostimul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A61P37/08Antiallerg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43/00Drugs for specific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P1/00-A61P41/00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9/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 A61P9/12Antihypertensi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V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ND LACTIC OR PROPIONIC ACID BACTERIA USED IN FOODSTUFFS OR FOOD PREPARATION
    • A23V2200/00Function of food ingredients
    • A23V2200/30Foods, ingredients or supplements having a functional effect on health
    • A23V2200/324Foods, ingredients or supplements having a functional effect on health having an effect on the immune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5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haracterised by a specific combination antigen/adjuvant
    • A61K2039/55588Adjuvants of undefined constitution
    • A61K2039/55594Adjuvants of undefined constitution from bacter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7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response, e.g. Th1, Th2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ommunicable Diseases (AREA)
  • Oncology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Rheumatology (AREA)
  • Diabet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Nutrition Science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Endocrinology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AIDS & HIV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免疫增强组成物,其具有有效的免疫赋活物质,可以使先天性免疫及其延续的淋巴球的免疫,在不刺痛细胞的状态下进行活性化。特别是公开了一种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具有作为有效成分的免疫赋活物质,该免疫赋活物质为利用分解由下列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菌类所产生,该等菌类选自:芽胞杆菌sp.(Bacillus sp.)(FERM BP‑11209)、梭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FERM BP‑11206)、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onorensis)、赖氨酸芽孢杆菌sp.(Lysinibacillus sp.)(FERM BP‑11207)、以及丛毛单胞菌sp.(Comamonas sp.)(FERM BP11208)所形成的共生菌群。

Description

免疫增强组成物及其制造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2010年2月22日,申请号:201080007517.3,发明名称:免疫增强组成物及其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成物,为借由刺激先天性免疫,使得抗菌作用、抗病毒作用、抗炎症作用、以及抗癌作用增强,同时,抑制影响于淋巴球系免疫系统的炎症。
具体而言,有关本发明的组成物为刺激作为先天性免疫受体的TLR或NLR以及RIG等,并且接着使包含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的先天性免疫反应细胞活性化的同时,使Th17以及Th1、或是与Treg等先天性免疫进行连动的淋巴球系免疫活性化。此外,借由诱导产生抑制过剩免疫反应的IL-21的一连串免疫程序的活性,而使得抗癌作用、抗菌作用、抗病毒作用、抗炎症作用增强,缓和起因于CTL失控的自我免疫作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于生活习惯的多样化而使得各种疾患成正比例的增加,达成先天性免疫任务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在美国NIH辅助项目中的Steven B.Mizel所作的研究里,揭明了利用作为先天性免疫配合基之一的鞭毛蛋白与鼠疫耶氏杆菌疫苗的结合体所形成的疫苗,其佐剂效果的增强约为50万倍。该成果表示了先天性免疫的高可能性,同时更令人期待先天性免疫配合基的佐剂效果(参照非专利文献1以及非专利文献2)。
先天性免疫的受体或其类似传感器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具体而言,作为脊椎动物的先天性免疫受体,存在于TLR(Toll-like-receptor)、NLR(Nod-like-receptor)、以及RLR(RIG-like-receptor)的细胞内外,借由分解菌或病毒等所得的物质(配合基)而检测出菌或病毒等外敌,以模式辨识进行判别。配合基为借由所分解的菌或病毒的种类而生成复数个,一般而言,由于所生成的物质或者是其浓度均为相异,借由该等配合基群的组合,识别出有着极微小不同的辨识模式,使得形成先天性免疫反应。
在人类表皮细胞等先天性免疫反应细胞方面,于细胞膜上系有TLR-1&2、TLR-6&2、TLR-4&MD-2、TLR-5运作,在内体或吞噬细胞的食包内,以溶酶体酵素群所分解的菌或病毒的核酸(DNA或RNA)的分解断片则使得TLR-3、TLR-7、TLR-8、TLR-9活性化。在细胞质内,感测作为感测菌的低分子分解物的受体的NOD1、NOD2、NALP3、NAIP5、IPAF等菌的低分子分解物的NLR受体、或是感测病毒的低分子分解物或核酸的RIG或MDA-5等在运作。
该等作为先天性免疫传感器的受体,为依据感测各个菌或病毒的分解物所组合而成的模式,释放出用以进行各种抗菌的白细胞介或I型干扰素(IFN-α家族或INF-β以及INF-λ)、或是释放出该等类似物质,感测邻近细胞。并且,已感测到的细胞群则一并释放出被称为防御素、抗菌(Cathelicidin)、皮西丁蛋白(Dermicidin)等抗菌物质、或是被称为ISG的多达数百种类的抗病毒物质群,藉此以防御外敌而保护友方的细胞群。在此,对抗急速产生变化的病毒,将生体释放出多数抗病毒物质的事实,为有关于本发明的组成物的必要的理由之一。
先天性免疫受体的第二个任务,为使得存在具有肠管的多细胞生物中的吞噬细胞进行活性化。吞噬细胞作为具有可动式(功用式)的先天性免疫责任的细胞很发达,在人类方面,则由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等负担该种任务。尤其是巨噬细胞,更是肩负起作为免疫司令官的重要任务。当作为先天性免疫传感器的受体群受到刺激时,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与其伙伴们便会进行活性化,形成与菌或病毒等外敌战斗的体制。
在除了七鳃鳗与盲鳗的脊椎动物中,辨别淋巴球系的自我、非自我的免疫系统极为发达,补强免疫系统。尤其是在哺乳类方面,为将此种淋巴球系的免疫系统以补体为基础,进行有高度化的强化。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因过敏疾患或自体免疫性疾病而痛苦的情况。
尤其是在哺乳类方面,当巨噬细胞、树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微胶细胞等先天性免疫反应细胞的受体感测到各个配合基(特异性的刺激物)的存在时,分化T细胞的IL-12、IL-6、IL-4、使TGF-β等白细胞介以及已分化的T细胞活性化的IL-1β、IL-23、IL-2以及抑制已分化的T细胞的活性的IL-2、IL-25、IL-27、IL-6等,依据其模式辨识的结果而进行分泌。
该等程序为,由Th17或自然杀伤T细胞释放出IL-21,使得具有攻击自我的抗体的B细胞或记忆T细胞进行细胞凋亡或受到抑制,以防止陷入自体免疫性疾病中。
借由DNA微数组技术而由DNA发现的RNA动态解析中,明确表现出借由组合各式先天性免疫的配合基、抗原与先天性免疫配合基的组合等,当程序中形成多样时,将引起变化与作用上的差异。这是因为随着DNA或RNA动态解析技术的进歩,而可在时间序列上捕捉到先天性免疫或淋巴球系免疫(所谓获得免疫)发现的程序、细胞的细胞凋亡通路、炎症控制(抗菌、抗癌)通路、切换至抗病毒通路、炎症以及炎症抑制程序等的变化。
揭晓这种先天性免疫的TLR、NLR、RLR的受体及其紧接而来的生理程序,对于医疗方面蕴藏有革命性的可能性。就是说,对于过去医学中难以治疗的「各种癌疾患或癌症前阶段的息肉形成」、「HIV、HCV、HPV、HHV以及新型流行性感冒等病毒疾患」、「因抗生物质造成的耐性菌或体内潜伏菌」、「各种过敏疾患等炎症性的疾患」、「因各种自我免疫造成的炎症性疾患」等,将期待可开拓其根本的解决之道。
在此种技术经过的背景之下,A.「先天性免疫配合基的有效性的组合」、B.「抗原疫苗与先天性免疫配合基的组合」便具有极为重要的含意。
例如,在过去,作为先天性免疫配合基而普及应用的有LPS与R-848以及咪唑喹啉(imidazoquinoline),此外还有鞭毛蛋白。LPS为将TLR4与MD2进行活性化的配合基,咪唑喹啉(imidazoquinoline)或其诱导体的R-848则为将TLR7进行活性化的配合基,鞭毛蛋白为将TLR5进行活性化的配合基。
咪唑喹啉(imidazoquinoline)与R-848,虽然同为TLR7活性,但是由于会产生不同种类的IFN-α,因此,咪唑喹啉(imidazoquinoline)是作为HPV(乳头状瘤病毒)的治疗药而使用,R-848则是作为HHV(疱疹病毒)的治疗药而使用。这表示了即使是相同受体的活性,仍会因为配合基的不同而使得其产生不同的作用。
此外,MDP(胞壁酰二肽)及其诱导体也是从1985年代开始受到瞩目,为一种先天性免疫配合基而活化TLR-2。诱导体的MDP-Lys作为佐剂而成为医药品。最近,因为活性化NLR而再度受到瞩目,但不是单独使用,而是通过与LPS或是类脂A等其他配合基进行组合,进而表明了可提高该配合基的效果。
再者,于专利文献1中,组合IL-12产生的细菌或酵母与IL-12非产生的细菌或酵母的菌,所制作的复合配合基中,意外的发现到产生有IL-10。
此种复合配合基,具有单一配合基所没有的相乘效果,并且由于可分散作用点,即使是LPS(内毒素)这类配合基中具有弊害的话,也可分散其风险。因为这样的理由,提高了复合性作用的配合基的开发需求。尤其在发现了鞭毛蛋白强力的佐剂效果后,更加深了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的医疗具有一个瓶颈。那就是所仰赖的抗生物质对病毒没有效果,因而产生了耐性菌这样严重的问题。此外,还有引起过敏性反应这一类的副作用。类固醇等荷尔蒙剂或是免疫抑制剂为通过免疫的弱体化,使得受到病原菌或机会致病菌感染的危险增大,但是其使用并无法使得包含人类的生命体正常化。此外,即使是利用抑制剂的治疗,仍指责有因阻碍生体的正常系统的弊端存在。持续使用无法根治的药剂,亦会对医疗费的支出增加有影响。从打破该种瓶颈的观点来看,还要求能实现在安全性方面优越的先天性免疫活性配合基。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8-31153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6-265212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报特表2007-506789号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报特表2006-514601号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公报特表2005-530716号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Medical Tribune 2005.6.16
【非专利文献2】Clin Vaccine Immunol.2009Jan;16(1):21–8.Epub 2008Nov 5
【非专利文献3】J.Biol.Chem.,Vol.282,Issue 48,34605–34610,November 30,2007
【非专利文献4】Nakanishi K.et.al:Interleukin-18Regulates both Th1andTh2Responses.Annu.Rev Immuno 119,423-474,2001
【非专利文献5】医学书院标准免疫学p209~p211
【非专利文献6】中西宪司「IL-18与超级Th1型过敏炎症」兵库医科大学
【非专利文献7】Immunity 30(1):108-119,2009
【非专利文献8】Nature 2008年7月17日号Vol.454No.7202/P.350-352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此种状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细胞障碍性的有效果的组成物(配合基或是佐剂)。更加详细说明的话,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高的组成物(配合基或是佐剂),其具有不会诱发炎症疾患的抗菌效果、抗病毒效果、抗癌效果、以及包含CTL的失控抑制的炎症抑制效果。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容易透过细胞膜的低分子组成物(低分子配合基)。所谓可容易透过细胞膜的含意为,可复合性的刺激立体存在于细胞表面与细胞内部的内体以及存在于细胞质的先天性免疫受体。
同样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立体性的刺激先天性免疫受体的组成物(配合基)。借由立体的组成物(配合基)的实现,可期待其相乘效果,进而成为可再提高安全性。再者,利用低分子化,亦可提供可容易的由肠管或皮肤进行吸收的免疫活性剂。此外,可实现虽然为低分子,但却因此不受抗体攻瘦击的组成物(配合基),而可作为注射剂来使用。
再者,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作为佐剂而利用的组成物。
【用以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案发明者之一的御手洗薰,在大分县佐伯市近郊山中的森林采取到需氧性的土壤菌类,在经过长年培养的结果,获得了耐性强且稳定的共生菌群,再经过深入研究、不断实验的结果,进而完成了本发明。
此外,本发明者们将分解该共生菌群的菌体,进而所获得的低分子分解物投与至HIV已发病的患者时,发现到患者的容态有显着的改善,并且做为爱滋发症指标的CD4,也在一个月以内这极短的期间内显助增加,全数的患者恢复精神,将此种共生菌群命名为「共生菌群」。这意味着,共生菌群的分解生成物为使得在患者体内的先天性免疫增强,而可治疗该疾患。亦即,本案发明为提供的一种先天性免疫增强组成物,能够使对象所具有的免疫力得到增强的,且包含有共生菌群的分解生成物。
从而,由本发明第一主要观点来看,所提供一种免疫增强组成物,是通过刺激先天性免疫,而使对象所具有的免疫得到增强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作为有效成分,具有免疫赋活物质,该免疫赋活物质是通过选择下列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菌类进行分解所产生的,这些菌类由:芽胞杆菌sp.(Bacillus sp.)(FERM BP-11209)、梭形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FERM BP-11206)、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onorensis)、梭形芽孢杆菌sp.(Lysinibacillus sp.)(FERM BP-11207)、以及丛毛单胞菌sp.(Comamonas sp.)(FERM BP-11208)所形成的共生菌群。
此外,若借由本发明一实施形态,在此种免疫增强组成物中,前述免疫赋活物质为,至少其重量的98%以上为平均分子量达1000Da以下的亲水性低分子物质。
此外,若借由本发明另一实施形态,在此种免疫增强组成物中,前述免疫赋活物质为使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或自然杀伤T细胞进行活性化。
若借由本发明另一实施形态,在此种免疫增强组成物中,前述免疫赋活物质为使树状细胞、小胶质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或柯弗氏细胞进行活性化。
再者,若借由本发明另一实施形态,在此种免疫增强组成物中,前述免疫赋活物质为使表皮细胞、纤维芽细胞、角质形成细胞、或骨芽细胞进行活性化。
再者,若借由本发明另一实施形态,在此种免疫增强组成物中,前述免疫赋活物质是Th17或Th1进行分化或进行活性化。
再者,若借由本发明另一实施形态,在此种免疫增强组成物中,前述免疫赋活物质是IL-21的产生增强。
此外,若借由本发明另一实施形态,在此种免疫增强组成物中,前述免疫赋活物质,最好是将由前述共生菌群所选择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菌类,在适于生育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将所获得的菌类置于饥饿状态的培养液,并借由进行通风换气而获得。
此外,若借由本发明另一实施形态,在此种免疫增强组成物中,该种免疫增强组成物是作为罹患过敏疾患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象的抗炎症剂来使用。
在此种情况,前述过敏疾患或自体免疫性疾病,可以从颚关节炎、溃疡性大肠炎、异位性皮肤炎、过敏性鼻炎所构成的群组中进行选择。
另外,若借由本发明另一实施形态,在此种免疫增强组成物中,该种免疫增强组成物是作为对病原性细菌或病原性病毒的疫苗的佐剂来使用的。
在此种情况下,前述病原性细菌或是病原性病毒,可以从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bacterium)、HIV、HCV、以及HPV所形成的群组中进行选择。
此外,若借由本发明另一实施形态,在此种免疫增强组成物中,该种免疫增强组成物,是作为一种医药或动物药,用以治疗或预防罹患那些由肝脏癌、前立腺癌、大肠癌、直肠癌、肺癌、胰腺癌、胃癌、恶性淋巴肿、糖尿病、高血压、创伤、韧带损伤、骨折、低温烫伤、青春痘、飞蚊症、褥疮、荨麻疹所构成的疾患群组中选出的疾患对象。
若借由本发明其他实施形态,在这样的免疫增强组成物中,该免疫增强组成物是作为食品或饲料所使用的。
由本发明第二主要观点来看,能够提供一种制造方法,通过对先天性免疫进行刺激而使对象所具有的免疫得到增强的一种免疫增强组成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由芽胞杆菌sp.(Bacillus sp.)(FERM BP-11209)、梭形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FERM BP-11206)、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onorensis)、梭形芽孢杆菌sp.(Lysinibacillus sp.)(FERM BP-11207)、以及丛毛单胞菌sp.(Comamonas sp.)(FERM BP-11208)所形成的共生菌群中选择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菌类所进行的准备的工序,以及对前述所准备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菌类进行分解的工序。
此外,若借由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在此种方法中,前述分解工序是,将前述所准备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菌类,通过在适于生育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将所获得的菌类置于饥饿状态的培养液,进行曝气(通气)的工序。
由本发明第三个主要观点来看,可以提供一种方法,是对哺乳动物所罹患的有关先天性免疫疾患进行预防或治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准备工序,针对由芽胞杆菌sp.(Bacillus sp.)(FERM BP-11209)、梭形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FERMBP-11206)、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onorensis)、梭形芽孢杆菌sp.(Lysinibacillussp.)(FERM BP-11207)、以及丛毛单胞菌sp.(Comamonas sp.)(FERM BP-11208)所形成的共生菌群,通过对从中选择出的一种或是一种以上菌类进行分解、并将其分解所产生的免疫赋活物质作为有效成份,并为达成其应有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在治疗上的有效量所进行的准备工序,
以及投药工序,是将前述所准备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在治疗上有效的量对前述哺乳动物进行投药的工序。
此外,若借由本发明一实施形态,在此种方法中,前述哺乳动物是指人类。
此外,若借由本发明其他实施形态,在此种方法中,前述投药工序是指以口服的方式进行。
此外,若借由本发明其他实施形态,在此种方法中,前述投药工序是指以非口服的方式进行。
在此情况下,前述非口服所进行的投药工序,最好是从血管内投药、组织周围及组织内注射、皮下注射、点眼投药、点鼻投药、经皮投药、粘膜投药的方式中选择。
再者,若借由本发明其他实施形态,在此种方法中,与前述先天性免疫有关连的疾患是指可以由颚关节炎、溃疡性大肠炎、异位性皮肤炎、包含过敏性鼻炎的过敏疾患或自体免疫性疾病、机会致病菌、包含HIV、HCV、及HPV的病原性细菌或病原性病毒关连疾患、肝脏癌、前立腺癌、大肠癌、直肠癌、肺癌、胰腺癌、胃癌、恶性淋巴肿、糖尿病、高血压、创伤、韧带损伤、骨折、低温烫伤、青春痘、飞蚊症、褥疮、荨麻疹所形成的群组中进行选择。
另外,上述以外的本发明的特征以及显着的作用、效果,本领域的业者将可借由参照后述发明实施形态的内容以及图面而明白。
附图说明
图1为将初始T细胞分化成Th17、Th1、Th2、Treg的程序的概略图。
图2为使用人类血液的IL-21产生试验的图表。比较A~E的5人的无刺激(Control)与添加MRE饮料6%稀释液的情况下的IL-21的产生浓度。
图3为使用人类血液的IFN-α产生试验的图表。比较A~D的4人的无刺激(Control)与添加MRE饮料6%稀释液的情况下的IFN-α的产生浓度。
图4为巨噬细胞单独下的TNF-α产生试验的图表。比较无刺激(Control)、将LPS(内毒素)与MRE6%稀释液添加至巨噬细胞的情况下的TNF-α的产生浓度。
图5为使用人类血液的IFN-γ产生试验的图表。比较A~D的4人的无刺激(Control)与添加MRE饮料6%稀释液的情况下的IFN-γ的产生浓度。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若借由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免疫增强组成物,利用共生菌群的菌体分解所产生的低分子的免疫赋活物质,而有效的增强包含先天性免疫活性的免疫机能。
在此,前述共生菌群,是由芽胞杆菌sp.(Bacillus sp.)(FERM BP-11209)、梭形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 s)(FERM BP-11206)、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onorensis)、梭形芽孢杆菌sp.(Lysinibacillus sp.)(FERM BP-11207)、以及丛毛单胞菌sp.(Comamonas sp.)(FERM BP-11208)所形成,均为需氧性的细菌类。
另外,本发明中所使用的「低分子」,是意味着通过细胞膜,而可影响细胞内部的具有分子量的分子。
详述之,若借由本发明,将需氧性革兰阳性菌群与需氧性革兰阴性菌群所形成的共生菌群,以溶酶体酵素群或是溶酶体类酵素群进行菌体分解,藉此可获得由包含低分子肽(Small Peptide)、糖链、糖脂质、低分子核酸分解物等的菌体分解生成物所形成的可透过细胞膜的低分子免疫赋活物质。
该种免疫赋活物质,因为可透过细胞膜的缘故,不仅可到达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TLR受体群,更可到达存在于内体或食包内部的TLR受体群、甚至是可到达存在于细胞深部的细菌感受性的NLR受体群或病毒感受性的RLR受体等,会将具深度的立体性配合基刺激给予先天性免疫反应细胞。
并且,通过该共生菌群的菌体分解所获得的免疫赋活物质,其接近99%为亲水性的分子量3000以下的物质,由包含MDP类似物质的寡肽或寡醣链以及单股RNA等成分所构成,通过所谓蛋白酶等一般性消化酵素所无法获得的、成为不具细胞毒性的低分子配合基成分。因此,由该种共生菌群所获得的免疫增强组成物,为可在生体内做为配合基发挥机能。此外,由于是由混合复数菌所获得的配合基,而具多样性,因此先天性免疫受体可实现同时接受各式各样模式的辨识刺激。这就是由共生菌群所获得的低分子的免疫增强组成物的特征。
另外,在以下说明的有关本案发明的实施形态以及实施例中,为方便起见,将如上述的由共生菌群获得的「免疫增强组成物」,简称为「MRE复合配合基」,但两种称呼均为相同意思或是含意。
此外,在本案发明中所使用的所谓「配合基」,是指特异性地结合免疫受体等,而引起受体活性化的物质,所谓的复合配合基,则是指复数的配合基的混合物或是结合物。另外,在「配合基」中亦包含了做为佐剂而作用。
有关本案发明的MRE复合配合基(免疫增强组成物,以下同),可以对细胞内外的先天性免疫受体进行刺激,并使巨噬细胞、树状细胞、柯弗氏细胞、小胶质细胞、朗格汉斯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等的先天性免疫系的免疫细胞以及存在于粘膜或皮肤的表皮细胞、纤维芽细胞、肠管的潘氏细胞(Paneth cell)等活性化。
另外,基于该活性化能够产生I型的干扰素,借由该干扰素的放出,而由邻近细胞一并产生抗菌、抗病毒物质。
再者,基于本案发明相关的MRE复合配合基的先天性免疫系的免疫细胞的活性化,白细胞介等物质分泌于血液或淋巴液中。借此,可使作为淋巴球的T细胞,朝增强抗菌力、抗病毒力、抗癌力的Th1以及TH17的状态进行分化、活泼化。
而紧接着这一连串的免疫活性化程序,形成将炎症抑制、组织修复的程序于时间序列上推进状。特别是有关本案发明的MRE复合配合基,可由TH17等,产生具有抑制自我免疫机能的IL-21。
本发明为如上所述,可提供具有新式低分子免疫赋活物质的免疫增强组成物,该新式低分子免疫赋活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癌、抗炎症效果、以及伴随于其后的自我免疫抑制效果,藉此,解决有关上述本案发明的课题。
在此,若具体说明本发明,本案发明,如上所述,为发现一种新式微生物共生菌群,产生有无须进行高浓度培养便可进行菌体分解、发挥充分效果优越的免疫赋活物质,并且提供利用该新式微生物共生菌群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并且,此种共生菌群为由需氧性革兰阳性菌以及需氧性革兰阴性菌所形成的五种菌所构成。该等菌群并非单纯存在于自然界的菌的混合物,而是将各式各样土壌菌与附着在海产物上的菌进行长期持续培养的结果,使得初始的菌经过激烈的生存竞争,在该竞争中相护显露出各自的任务分配,再伴随于菌的变异或进化而稳定便化所出现、形成的分别具有其个性的五种菌所形成的共生菌群。
构成该MRE共生菌的五种菌群,是由作为需氧性革兰氏阳性菌的芽胞杆菌sp.(Bacillus sp.)(受托编号FERM BP-11209,识别编号MK-005)、梭形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受托编号FERM BP-11206,识别编号MK-001)、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onorensis)(识别编号MK-004)、梭形芽孢杆菌sp.(Lysinibacillus sp.)(受托编号FERM BP-11207,识别编号MK-002)、以及作为需氧性革兰氏阴性菌的丛毛单胞菌sp.(Comamonas sp.)(受托编号FERM BP-11208,识别编号MK-003)所形成。
在此,受托编号FERM BP-11206(由在公元2008年3月19日所寄存的受托编号FERMP-21548进行移转管理)、受托编号FERM BP-11207(由在公元2008年3月19日所寄存的受托编号FERM P-21549进行移转管理)、受托编号FERM BP-11208(由在公元2008年3月19日所寄存的受托编号FERM P-21550进行移转管理)、受托编号FERM BP-11209(由在公元2009年2月2日所寄存的受托编号FERM P-21760进行移转管理)为寄存在独立法人产业总合技术研究所的生物寄存中心的菌。
接着,针对本案发明中的「共生菌群」的特征进行说明。在混合复数菌进行培养后,便会产生已知的暂时性不稳定的状况。如同发酵中所利用的曲菌与酵母菌或枯草菌与其他芽胞杆菌那样所引起营养的分室作用,但另一方面,广泛的展开像是激烈的有机物的争夺战或是自由基所造成相互的攻击,以及即使在富营养价值下仍会以一定的比例所产生的伴随于内孢子化的芽胞杆菌所造成的肽形式抗生物质的攻撃,或是近年来才明白的借由酵母菌以抗生物质(肽)所进行的反击等激烈的生存竞争。经过如此激烈的生存竞争的时期,已知会有对于营养的分室作用或获得对于抗生物质的耐性、以及利用具有自由基除去能力的短链胜或借由分子伴侣的放出产生对于酵素变性的防御等,再加上会有完全不同种类的菌会交换低分子肽(Small Peptide)而帮助相互的生存或成长。最后,利用包含质粒的基因的交换而交换相互的能力,进而达到微生物群整体的共存稳定性。
此外,关于本案发明的共生菌群,它们若是在可生育的环境下,即使在何种条件下仍可进行生育,具体而言,于分子生物学区域中,可借由一般所采用的培养条件来生育。例如如后所述,在培养曝气槽中进行曝气(aeration)的同时,添加鱼粉10kg、米糠10kg、油粕5kg、肉汁1kg的营养源,再于存在硫酸镁等矿物质等的环境下,可以PH6.0~6.8、培养温度25℃~35℃、以及适当的曝气来进行培养。较佳为,前述营养源为鱼粉5kg、米糠5kg、油粕2.5kg、肉汁0.5kg。此外,有关本案发明的共生菌群的培养条件,并非限定于该等设定条件。
在有本案发明的共生菌群中,进行截至活泼的进行基因交换的阶段为止,变异、进化至形成为接近如Bacillus sp.般菌体融合的不可思议的菌体。
在此,针对构成MRE共生菌的各个菌进行说明。
构成MRE共生菌的各个菌的16SRDNA为如下述。
【化1】
MK-001(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
TGGAGAGTTTGATCCTGGCTCAGGACGAACGCTGGCGGCGTGCCTAATACATGCAAGTCGAGCGAACAGAGAAGGAGCTTGCTCCTTCGACGTTAGCGGCGGACGGGTGAGTAACACGTGGGCAACCTACCCTATAGTTTGGGATAACTCCGGGAAACCGGGGCTAATACCGAATAAYTTGTTTCACCTCATGGTGAAACACTGAAAGACGGTTTCGGCTGTCGCTATAGGATGGGCCCGCGGCGCATTAGCTAGTTGGTGAGGTAACGGCTCACCAAGGCGACGATGCGTAGCCGACCTGAGAGGGTGATCGGCCACACTGGGACTGAGACACGGCCCAGACTCCTACGGGAGGCAGCAGTAGGGAATCTTCCACAATGGGCGAAAGCCTGATGGAGCAACGCCGCGTGAGTGAAGAAGGATTTCGGTTCGTAAAACTCTGTTGTAAGGGAAGAACAAGTACAGTAGTAACTGGCTGTACCTTGACGGTACCTTATTAGAAAGCCACGGCTAACTACGTGCCAGCAGCCGCGGTAAT
MK-002(Lysinibacillus sp.)
TGGAGAGTTTGATCCTGGCTCAGGACGAACGCTGGCGGCGTGCCTAATACATGCAAGTCGAGCGAACAGAGAAGGAGCTTGCTCCTTTGACGTTAGCGGCGGACGGGTGAGTAACACGTGGGCAACCTACCCTATAGTTTGGGATAACTCCGGGAAACCGGGGCTAATACCGAATAATYTATTTCAYCTCATGGTGAAATACTGAAAGACGGTTTCGGCTGTCGCTATAGGATGGGCCCGCGGCGCATTAGCTAGTTGGTGAGGTAAYGGCTCACCAAGGCGACGATGCGTAGCCGACCTGAGAGGGTGATCGGCCACACTGGGACTGAGACACGGCCCAGACTCCTACGGGAGGCAGCAGTAGGGAATCTTCCACAATGGGCGAAAGCCTGATGGAGCAACGCCGCGTGAGTGAAGAAGGATTTCGGTTCGTAAAACTCTGTTGTAAGGGAAGAACAAGTACAGTAGTAACTGGCTGTACCTTGACGGTACCTTATTAGAAAGCCACGGCTAACTACGTGCCAGCAGCCGCGGTAAT
MK-003(Comamonas denitrificans)
TGGAGAGTTTGATCCTGGaCTCAGATTGAACGCTGGCGGCATGCCTTACACATGCAAGTCGAACGGTAACAGGTCTTTCGGGATGCTGACGAGTGGCGAACGGGTGAGTAATACATCGGAACGTGCCTAGTAGTGGGGGATAACTACTCGAAAGAGTGGCTAATACCGCATGAGATCTATGGATGAAAGCAGGGGACCTTCGGGCCTTGTGCTACTAGAGCGGCCGATGGCAGATTAGGTAGTTGGTGGGATAAAAGCTTACCAAGCCTACGATCTGTAGCTGGTCTGAGAGGACGATCAGCCACACTGGGACTGAGACACGGCCCAGACTCCTACGGGAGGCAGCAGTGGGGAATTTTGGACAATGGGGGAAACCCTGATCCAGCAATGCCGCGTGCAGGATGAAGGCCTTCGGGTTGTAAACTGCTTTTGTACGGAACGAAAAGTCTTGGGTTAATACCCTGGGATCATGACGGTACCGTAAGAATAAGCACCGGCTAACTACGTGCCAGCAGCCGCGGTAAT
MK-004(Bacillus sonorensis)
TGGAGAGTTTGATCCTGGCTCAGGACGAACGCTGGCGGCGTGCCTAATACATGCAAGTCGAGCGAACCGACGGGAGCTTGCTCCCTTAGGTTAGCGGCGGACGGGTGAGTAACACGTGGGTAACCTGCCTGTAAGACTGGGATAACTCCGGGAAACCGGGGCTAATACCGGATGCTTGATTGAACCGCATGGTTCAATTATAAAAGGTGGCTTTTAGCTACCACTTACAGATGGACCCGCGGCGCATTAGCTAGTTGGTGAGGTAACGGCTCACCAAGGCGACGATGCGTAGCCGACCTGAGAGGGTGATCGGCCACACTGGGACTGAGACACGGCCCAGACTCCTACGGGAGGCAGCAGTAGGGAATCTTCCGCAATGGACGAAAGTCTGACGGAGCAACGCCGCGTGAGTGATGAAGGTTTTCGGATCGTAAAACTCTGTTGTTAGGGAAGAACAAGTACCGTTCGAACAGGGCGGTGCCTTGACGGTACCTAACCAGAAAGCCACGGCTAACTACGTGCCAGCAGCCGCGGTAAT
MK-005(Bacillus sp)
TGGAGAGTTTGATCCTGGCTCAGGATGAACGCTGGCGGCGTGCCTAATACATGCAAGTCGAGCGAATGGATTAAGAGCTTGCTCTTATGAAGTTAGCGGCGGACGGGTGAGTAACACGTGGGTAACCTGCCCATAAGACTGGGATAACTCCGGGAAACCGGGGCTAATACCGGATAACATTTTGAACYGCATGGTTCGAAATTGAAAGGCGGCTTCGGCTGTCACTTATGGATGGACCCGCGTCGCATTAGCTAGTTGGTGAGGTAACGGCTCACCAAGGCAACGATGCGTAGCCGACCTGAGAGGGTGATCGGCCACACTGGGACTGAGACACGGCCCAGACTCCTACGGGAGGCAGCAGTAGGGAATCTTCCGCAATGGACGAAAGTCTGACGGAGCAACGCCGCGTGAGTGATGAAGGCTTTCGGGTCGTAAAACTCTGTTGTTAGGGAAGAACAAGTGCTAGTTGAATAAGCTGGCACCTTGACGGTACCTAACCAGAAAGCCACGGCTAACTACGTGCCAGCAGCCGCGGTAAT
【表1】
在本案发明中,该MRE共生菌的培养可利用与已知的需氧性Bacillus菌相同的方法来培养。即使是一般的琼脂培养基(Nutrient Aga)培养皿、或是已曝气的液体容器中亦可。
[菌体分解的方法]
在此,于下述说明将有关本案发明的共生菌群进行菌体分解,获得低分子MRE复合配合基的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将共生菌群利用溶酶体酵素群进行分解,获得低分子复合配合基的方法。
第二个方法为,通过在共生菌群的孢子形成过程出现的与原始溶酶体相同的母细胞融解酵素群来进行分解,获得低分子复合配合基的方法。
采取这些方法的理由是,因为在一般的消化酵素或普通的蛋白酶等的分解酵素中,无法获得透过细胞膜所必须的分子量的配合基。
对此,以动物的溶酶体或植物的液胞或果实等所分泌的酵素群,为总括细胞内的细胞器或高分子物质,具有以本体降解(bulk degradation)至低分子为止的能力。溶酶体酵素群,为一种分解在细胞内老朽化的细胞器,使为了恢复年轻的自噬或癌细胞或是病毒感染细胞进行细胞凋亡,而于最终阶段出现的酵素群,众所周知,在内体内对于那些尤其是侵入细胞内的细菌进行分解时是非常活跃的。
众所周知,其相同酵素群,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自噬或细胞凋亡过程会出现。在植物方面称为加工酵素(processing enzyme),也是在液胞内或果实形成过程中出现的酵素群。基于这些酵素群,菌体可分解成足以透过细胞膜的极小低分子。
作为有关本案发明的溶酶体酵素群,可以使用的有作为核酸分解酵素的核糖核酸脢、脱氧核糖核酸脢等、作为胶原溶解酶(collagenolytic enzyme)的组织蛋白酶L、作为天门冬胺酸蛋白酶的组织蛋白酶D以及组织蛋白酶E、作为半胱氨酸蛋白酶的组织蛋白酶K、组织蛋白酶B、以及组织蛋白酶S、作为丝氨酸蛋白酶的组织蛋白酶G、作为氨肽酶的组织蛋白酶H等的具有强力且多机能能力的蛋白质分解酵素,再添加芳基硫酸酯酶、β葡萄糖苷酶、酯酶、酸性磷酸脢等,在糖链分解酵素方面,有分解鞘脂的α半乳糖苷酶、β氨基己糖苷酶A以及B、芳硫酸酯酶A、半乳糖神经鞘氨醇酶(galactosyl ceramidase)、葡糖神经酰胺酶(glucosylceramidase)、酸性鞘磷脂酶、酸性神经酰胺酶等、有分解糖蛋白的α岩藻糖苷酶、α以及β甘露糖苷酶、神经氨酸酶、天冬氨酸氨基葡萄糖苷酶、α-N-乙酰半乳糖胺酶(acetylgalactosaminidase)等、有分解黏多醣类的α艾杜糖醛酸、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iduronate sulfatase)、乙酰肝素N-硫酸酯酶(Heparan N-sulfatase)、α-N-乙酰基葡萄糖胺、6硫酸酯酶、半乳糖6-硫酸酯酶(Galactose-6-sulfatase)、β半乳糖苷酶、芳硫酸酯酶B、β葡萄糖醛酸酶等、以及如酸性脂肪酶的胆固醇酯或脂肪分解的酵素,再者,较重要者可使用包含溶菌酶、水解黏肽(mucopeptide hydrolase)等50以上的分解酵素,该溶菌酶为分解形成病原性原核微生物等的细胞壁的肽聚糖层。此外,还可利用与组织蛋白酶K类似的与青木瓜溶酶体相同的分解酵素的木瓜蛋白酶等。
这些溶酶体酵素群,具有在弱酸性(PH6.3~PH6.8)下运作,于一般消化酵素的活动受到抑制的高温区域(38℃~42℃)中提高活性的性质。再者,在其中,更存在有分解力极高、且具有一般消化酵素的5000倍至1万倍的分解力。
有关本案发明中由共生菌群获得MRE复合配合基的第一种方法,是从这些溶酶体酵素群中,使细胞壁分解酵素与组织蛋白酶类以及核酸分解酵素组合起来使用的方法。
作为细胞壁分解酵素可使用溶菌酶、水解黏肽(mucopeptide hydrolase)等,作为组织蛋白酶的话可使用组织蛋白酶B、组织蛋白酶D、组织蛋白酶L以及组织蛋白酶K或是木瓜蛋白酶等,作为核酸分解酵素可使用核糖核酸脢、脱氧核糖核酸脢等。这些酵素,虽然也可通过对DNA或质粒进行基因组入而作成,但是还可使鱼类(包含鳗鱼)在无菌状态下,于高温(38℃~45℃)潮湿的环境下进行自我分解而获得。亦可通过使用当木瓜蛋白酶等果实成熟时所产生的溶酶体酵素群而获得。
不过,该第一种方法,虽然具有使各式各样的酵素混合比例变化而可调整菌体分解的优点,但是另一方面,于现实状态下,由于尚存在酵素价格昂贵、操作困难,而且需要特别的装置的问题,进而造成成本较高的缺点。
由共生菌群获得低分子复合配合基的第二种方法,是直接利用在孢子形成过程所释放出的原始母细胞融解酵素的方法。虽然酵素配合的比例无法改变,但是可以极低的成本进行大量生产,获得优越的配合基。此种方法,为一种将伴随于共生菌群的孢子化所释放出的母细胞融解酵素群,利用于菌体分解而获得低分子复合配合基的方法。
此外,在本案发明中所采用的所谓「母细胞融解酵素群」或「母细胞融解酵素」,是指在菌类细胞的孢子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溶酶体相同酵素群。
有关本案发明的低分子MRE复合配合基的制造为,在第一阶段,将共生菌群投入至混合培养液,作为菌的营养物而将鱼粉、米糠、油粕、肉汁等、以及硫酸镁等的矿物质,在培养PH6.0~6.8、培养温度25℃~35℃、且加上充分曝气(曝气:溶存氧气浓度0.1mg/L~1.0mg/L)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等待MRE菌群的增殖与稳定化,阻绝一切的营养而置放于饥饿状态下,在继续曝气(aeration)后,氮气成分的枯渴将成为触媒而引起孢子化(内孢子化)。在此情况下,将孢子化前的营养细胞移至其他曝气槽后,便可获得质量更加稳定之物。藉此,可将MRE共生菌的菌体分解至低分子。
再详述有关本案发明的菌体分解过程,为构筑菌相互的共生关系,将已稳定的菌的共生体的处于营养细胞状态的混合菌,连同包含有由该营养细胞所分泌的消化酵素群的培养液,分别置放于其他曝气培养槽。在该曝气培养槽中,断绝除了二氧化硅以外的营养而继续进行曝气。处于共生状态下的MRE菌群的自噬体相同的母细胞开始融解,在不断释放出溶酶体相同的母细胞融解酵素群的同时,菌的母细胞则降解本体、进行消灭。当确认孢子化结束后停止曝气(供给氧气),孢子(胞子)一并开始进行沉淀,即获得透明的上清液。将所获得的上清液以0.2μM的薄膜加压过滤而去除残存孢子后,再利用0.02μM的过滤器去除微小孢子或不纯物。藉此,利用MRE共生菌体群的孢子形成时的母细胞融解酵素群,可获得有效的低分子的MRE复合配合基。此外,借由在区分程序中下工夫,还可进行连续生产。
在此种MRE共生菌中,即使未进行高浓度生产,仍可获得充分有效的MRE复合配合基,但是亦可进行高浓度生产。在该情况下,一旦反复进行营养细胞化与孢子化,由于营养细胞吸收完了复合配合基就会造成效率变差以及抗生物质产生的增加,因此在高密度培养后,一口气进行孢子化是很重要的。在孢子化过程中,通过投入二氧化硅的营养以使效率变好这一点已为公众所知。
一口气进行孢子化后的结果,几乎连抗生物质都不含,得到检出极限如下。
如此所获得的低分子复合配合基,包含具有如下述分子量分布的寡肽、单股的RNA低分子分解物、含寡醣链或糖脂质、MDP(胞壁酰二肽)类似物质以及鞭毛蛋白分解物等。
MRE复合配合基的分子量分布如下表2所示。
【表2】
据此,本发明的MRE复合配合基除了其98%以上为寡肽、寡醣链、寡核苷酸等级的核酸以外,以包含寡核苷酸区域的糖肽或糖脂质的1000以下亲水性的低分子物质所构成。如此所获得的低分子复合配合基不具有如内毒素般的毒性,此外,由于为低分子,因此不会受到抗体直接的攻击。
此外,MRE复合配合基为,即使借由可检测出LPS或肽聚糖的存在的内毒素检查,仍得到检测极限下的结果,证明未包含有LPS或肽聚糖。另外,还得知在为了进行巨噬细胞或自然杀伤细胞等活性试验的细胞障碍试验中,即使是到因浸透压而被破坏的极限浓度为止,仍不会产生细胞障碍。此外,还通过了使用兔子的急性毒性试验。
除了具有利用此种低分子化而可获得毒性极少的配合基的优点以外,由于可由肠管进行吸收或是由粘膜进行吸收,因此还具有可作为饮料而进行高效率摄取的极为重要的优点。基于亲水性且分子量为寡核苷酸区域,理论上还可由皮肤进行吸收。
接着,为了明示利用本发明MRE复合配合基所达成的先天性免疫活性及其紧接着一连串的免疫程序活性,利用使用人类的巨噬细胞的DNA微数组技术,实施了网罗性的DNA动态解析与利用实时PCR的确认试验。
此外,分离人类血液的免疫细胞群(巨噬细胞、树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NK细胞、NKT细胞、T细胞群、B细胞群等),利用抗体调查关于以MRE复合配合基所产生的各细胞因子的产生量。
所使用的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为含有80μg/ml的MRE复合配合基含有低分子成分。
作为准备试验,通过实时PCR来测定TNF-α的产生量,获得如表3所示产生平常的90.46倍的结果。在此,Med意味着无刺激。LPSp为在内毒素刺激下的情况。MRE1/10,表示为将RE复合配合基含有原液以10倍稀释的情况,以下还有以100倍稀释、以1000倍稀释。将用以比较的LPSp浓度设为100ng/ml。
【表3】
如此,在巨噬细胞单独下,借由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的10倍稀释液所刺激的TNF-α,其产生量达平常的90.46倍,即使相较于比较的LSPs,仍产生了7.5倍。这表示了MRE复合配合基具有较高的巨噬细胞活性力(参照图4)。
另一方面,虽然说TNF-α的产生力提高,但必须要注意的是,并非是指促进炎症。该数值,仅仅表示巨噬细胞活性能力较高。
这是因为在这一次包括性的网罗进行DNA动态解析而发现,生命体在发现引起炎症物质的同时,象释出些许抑制炎症的物质那样,会经常性地持续取得平衡,且如波状形式推进免疫程序。
对于这一证据,如表4所示,在通过使用了含各式各样免疫细胞的人类血液的、且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所进行的刺激中,并未产生TNF-α,而且,根据多数的临床试验还反倒具有抗炎症作用,这一点得到了确认。
【表4】
这表示出,必须通过免疫的整体程序来评估配合基效果或佐剂效果,宣称由于利用单独存在的配合基就产生了某细胞因子、因此就有效果,这种单纯的道理是行不通的。
在MRE复合配合基中,使先天性免疫活性及其所持续的抗病毒、抗菌、抗炎症、组织修复这种免疫程序进行活性化,就能使生体正常化。也可以说,堪称为一种划时代的配合基或是佐剂。
以时间顺序,更加详细说明由此种先天性免疫活性化进行淋巴球免疫活性化、以及对抗炎症、组织修复的程序。
A.先天性免疫受体(TLR、NLR、RLR)的活性化
该MRE复合配合基,为使作为先天性免疫受体包含TLR-2、TLR-7、TLR-8与NLR-2的NLR群进行活性化,根据网罗性的DNA动态解析已经得到确认。TLR-2,为存在于细胞表面的先天性免疫的受体,其针对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脂磷壁酸、核糖蛋白质、病毒的糖蛋白、真菌的多糖类等进行感测。在MRE复合配合基中,分子量1000以下类MDP的肽聚糖分解物在发挥着作用。
TLR-7与TLR-8,二者均存在于细胞的内体,作为感测单股RNA的受体的同时,也是感测菌或病毒能被菌体分解成低分子物质的受体。在本发明的MRE低分子复合配合基中,一般认为是在对分子量1000以下的单股RNA进行检测。并且,该事实意味着对于本发明的RNA病毒可期待较高的辅药效果。
另外,含有NLR-2的NLR,是存在于细胞内部的原始性受体,能够检测到细菌或病毒等被低分子分解的情况。尤其是NLR-2作为受体,对于巨噬细胞或树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柯弗氏细胞等的APC(抗原提示细胞),有特异性的发现。利用MRE低分子复合配合基而被活性化的该NLR受体群,可检测MDP类似物质等的低分子配合基类,这也还可说是可期待其作为辅药会发挥相当有效的作用。
如此可知,本发明的MRE低分子复合配合基,通过存在于细胞表面的受体、存在于内体的受体、存在于细胞内的受体的这三种先天性免疫的传感器来进行立体性的感测。
B.巨噬细胞活性与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化
接着,利用MRE复合配合基,确认到来自作为动物的先天性免疫主角的巨噬细胞活性与诱发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以及中性粒细胞游走的巨噬细胞的IL-8产生。中性粒细胞为先天性免疫吞噬细胞的一种。
在此,参见MRE复合配合基的巨噬细胞活性化试验的数据可知,于无刺激的培养液中,相对于NO产生能为0.446μM,在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的10倍稀释液中,NO产生能达到24.059μM,借由LPSp的0.1ng/ml液而形成大于18.712μM的数值。
更重要的是,如表5所示,于LPS中,相较于提升浓度而降低生存细胞数,于MRE复合配合基中,为提升浓度且增加生存细胞数这一点。这是作为MRE复合配合基的优点,意味着即使是在作为佐剂而利用时,由于可提高免疫细胞的生存率且增强免疫,因此较为有利。
【表5】
此种巨噬细胞的生存细胞试验,为将巨噬细胞的培养皿附着率使用以结晶紫染色的570nm吸亮度作为生存细胞数的指标来进行测定的。
此外,即使是自然杀伤细胞,如后所述,在使用人类血液的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的NK活性化试验中,仍获得平均1.73倍(56.2/VeryHigh)的结果。
C.由先天性免疫受体刺激依据该模式的切换程序
当配合基或佐剂刺激TLR、NLR、RLR等先天性免疫受体后,使得细胞活性化受到诱导的同时,依据该多样的模式,进行朝「抗病毒物质产生程序」「炎症开始以及延迟性炎症抑制程序(抗菌、抗癌、炎症修复程序)」「细胞凋亡的程序」移行的三种程序的切换(替换)。
当关于本发明的MRE复合配合基于对象中作用时,于网罗性的DNA动态解析中得知,进行前者两个程序,且阻止「细胞凋亡的程序」。
「细胞凋亡的程序」为,FADD成为细胞凋亡的触媒,活性化胱冬酶8酵素或胱冬酶10酵素,诱发作为实行部队酵素的组织蛋白酶D或组织蛋白酶B等的细胞凋亡分解酵素群,进而引起一连串细胞凋亡的程序。
在本案发明中,诱导细胞凋亡基因群的AP1类的发现为处于一般位准,发现到作为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的JUN(一般的6.77409倍),还发现到防御避免由线粒体释放出引起细胞凋亡的细胞色素C的基因SOD2(一般的8.99963倍),确认到细胞凋亡受到阻止。
D.由先天性免疫受体刺激而产生I型干扰素的程序
「抗病毒物质产生程序」为先天性免疫原本的程序的一种,借由TLR3、TLR7、TLR8以及RGR等的刺激,引起TRAM以及TRIF的发现,紧接着开始进行如IKK的活性、IRAK3、IRAK7等活性的一连串程序活性的传递,其结果,产生I型的INF-α(目前已知有13种)与INF-β,释放出至细胞外。该程序虽然可设想为在单细胞时代中所作得的一种机制,但是在人类等方面,则是借由该等干扰素的释放而由表皮细胞或粘膜细胞等邻近细胞,一并释放出作为抗病毒物质的ISG(已知有数百种种类)。
此种程序也是先天性免疫原本的任务,已知利用刺激模式所产生作为抗病毒物质的ISG的组合相异。例如在流行性感冒方面,释放出IFIT1、G1P3、G1P2、OAS1、M1X1、IFIH1、IFIT3、RIG-I、GBP1、LAMP3、IRF7、ISGF3G、WARS、PSMBS、BTC、SOCS1、SERPING1等抗病毒物质,发挥对抗病毒变异的抗病毒效果。在MRE复合配合基中,借由在该程序事前的活性化,形成可在感染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时,立刻做出强力的I型干扰素,使得有效的增强抗病毒力。就是说,佐剂效果得到极大地提高。
如下确认到利用以MRE复合配合基所造成先天性免疫受体刺激,在未存在病毒的状态下,实际引起I型干扰素的产生。
表6所示,为通过网罗性的DNA动态解析,明示在无病毒感染的状态下,利用MRE复合配合基将会发现增加有多少I型干扰素基因。
【表6】
如此,以MRE复合配合基,可看出IFN-α与INF-β有意的增加。
如后所述,即使是在通过使用刚采取的新鲜人类血液的MRE复合配合基所进行的I型干扰素产生的测定下,INF-α的产生量形成更多(参照图3)。如此,可判断MRE复合配合基即使是作为用以抗病毒的佐剂,仍具有无副作用的效果。
借由以MRE复合配合基对巨噬细胞的刺激,直接发现到如表7的抗菌物质的基因。
【表7】
该程序虽然尚未解明,但一般认为的是,未经过Th17细胞而直接释放出抗菌物质的程序亦同样的进行活性化。
这些程序为,除了作为巨噬细胞的兄弟的树状细胞、小胶质细胞、柯弗氏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纤维化细胞以外,亦同样引起发现同为先天性免疫受体的表皮细胞、或角质形成细胞以及配置在包含气管、消化管、尿管的各臓器的先天性免疫反应细胞的活性化。
E.炎症开始以及延迟性炎症抑制程序=抗菌、抗癌、炎症修复程序
该程序为,由先天性免疫的受体刺激至产生使T细胞活性化的白细胞介类为止的程序,由下述两阶段的程序所形成。
在第一阶段的程序中,经由TLR受体的刺激而导致MYD88、IRAK1、IRAK4的活性化,经过TRAF6等程序而由NF-κB分离I-κB,使NF-κB活性化。
此外,于NLR受体中,受到配合基的刺激的NLR受体为形成一对,RICK为经由NLR的CARD而结合。如此,于RICK变会引起泛素化,将TAK1或MEMO等的复合体进行再结合,活性化IKKβ而由NF-κB分离I-κB,使NF-κB活性化。
如此而活性化的NF-κB为连同AP-1与DNA结合、运作,产生包含IL-1β、TNF-α、IL-8的趋化因子等。而在第一阶段结束时,借由产生作为第二阶段触媒(导火线)的IκB-ζ而移行至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程序中,将IκB-ζ添加至于DNA上运作的NF-κB、AP-1,产生IL-12p40以及IL-6等其他,成为得以控制T淋巴球系的免疫。
表8所示,为使用人类巨噬细胞,借由以MRE复合配合基刺激时的网罗性的DNA动态解析所得的第一阶段程序的基因表达结果。其结果,也与实时PCR分析的结果相互一致。
在利用MRE复合配合基所进行的第一阶段活性化的程序中,为捕捉到IL-1β与TNF-α、以及包含IL-8的趋化因子的产生为蓬勃进行的一瞬间,增加在炎症程序中延迟、且抑制开始的NF-κB的运作的炎症抑制基因群活泼化的趋势,表现出降低NF-κB的基因表达的状况。
并且发现到借由TNA-α等而用以所定自我细胞的细胞凋亡诱导的JUN或SOD2,借由SOCS3,由先天性免疫受体受到必要以上的刺激,使得炎症不至于过度的发展。
为了使该控制系能顺利作用,将过剩的NF-κB进行泛素化,用以利用蛋白酶体分解的PDLIM2则无须作用,这才是一般状态下
1.0721337的数值。
并且,在此瞬间,捕捉到握有由第一阶段移行到第二阶段中把握关键的IκB-ζ为急激上升的时间点。
【表8】
抑制延迟型炎症
发现在第一阶段中延迟、抑制炎症的延迟型炎症抑制基因群。这些基因群为抑制NF-κB与AP-1的运作。亦即,延迟炎症程序、进行炎症抑制程序,在这次借由MRE复合配合基的解析而释明。
【表9】
在此,如表9所示,TNFAIP6为强力抑制NF-κB的基因,且具有控制TNF-α产生的强力抗炎症作用,并发现到高达37.042437.0424倍的数值。TNFAIP3也是抑制NF-κB与AP-1发现的基因,也是具有高达18.8308倍的数值。其他如JUN、SOD2、SOCS3的运作,均为如前所述的内容。
第二个阶段的程序为将I-κB-ζ成为触媒(导火线)而被触发。由于NF-κB与AP-1多数均与核酸结合并运作,因此延迟炎症抑制基因群活泼化、减少NF-κB与AP-1新的供给。
新作出的IκB-ζ成为触媒,与已经和核酸结合的NF-κB进行结合,连同同样的已经和核酸结合的AP-1,一并产生、分泌控制T细胞的四个族群的细胞因子群。于巨噬细胞等之中,通过M1活性,产生「IL-12p40」、「IL-6以及IL-23p19」等细胞因子,在M2活性中,产生「IL-4」、「TGF-β以及IL-2」等细胞因子。继而,与在细胞内通常结成的p35结合,IL-12p40形成为IL-12、IL-23p19则形成为IL-23。
表10所示,为借由MRE复合配合基刺激而显示出第二阶段开始时的基因表达的情况。在进行该解析的瞬间,I-κB-ζ触媒竟极速增加到常态的20.0115倍,NF-κB与AP-1则呈现出它的产生,是借由炎症抑制基因群的表达强化而降低的状态。
【表10】
然而,由于使表达降低的NF-κB或AP-1已经与核酸(DNA)结合的缘故,借助IκB-ζ的表达的急速上升,则开始了IL-6、IL-23p19、IL-12p40的产生,达到通常的1.41.4倍~1.81.8倍的数值而开始上升。
因此可得知,在MRE复合配合基中,清楚地显现出M1活性。
这也对后述由使用MRE复合配合基的人类血液产生IL-23达到通常的2.11倍的事实,作一个解释的根据。
如此,MRE复合配合基,对巨噬细胞与作为其兄弟的微胶、树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柯弗氏细胞等,导入M1活性,而发挥抗菌作用、抗病毒作用的效果。此外,还使已细胞凋亡的癌细胞残骸进行的吞噬活动活泼化。
通常,利用M1活性所达到抗菌作用、抗病毒作用的结果,当菌体或病毒受到低分子分解而被去除时,可以认为巨噬细胞的M1活性,将菌或病毒的低分子分解物作为信号而切换至M2活性。M2活性,则对抑制炎症、纤维牙细胞进行活性化、而作为对因炎症等被破坏的组织进行修复的后处理程序。参见实施例表明,在该M2中,MRE复合配合基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由后述的发现可以明确,MRE复合配合基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对抗菌、抗病毒作用、或抗癌作用做出发现的M1活性程序,对于包含过敏疾患或自体免疫性疾病的炎症性疾患,还可同时进行具有抗炎症作用程序的优越性质。
F.利用MRE复合配合基所达到T细胞的分化以及后续的程序活性
由被活性化的巨噬细胞或其兄弟所释放而出的四组细胞因子群,如图1所示,控制被称之为Th17、Treg、Th1、Th2的T细胞的四种状态。
以巨噬细胞的M1活性,来诱导Th17以及Th1,以巨噬细胞的M2活性,来诱导Treg或Th2。此外,有关于本发明的MRE复合配合基,明确了其具有诱导Th17与Treg,且抑制诱导Th1与Th2的性质。
借由先天性免疫的受体刺激而经过一连串程序所产生的细胞因子群中的IL-12p40和IL-23p19,与常在于细胞内的p35结合,分别形成IL-12和IL-23。
该等四组的细胞因子群,对T细胞进行如下方式的控制(参照图1)。
于M1活性中,
1)IL-12,使初始T细胞(CD4)朝Th1分化、并进行活性化。
2)IL-6,使初始T细胞(CD4)朝Th17分化,IL-23与IL-1β则使Th17活性化。
于M2活性中,
3)IL-4,使初始T细胞(CD4)朝Th2分化、并活性化。
4)TGF-β,使初始T细胞(CD4)朝Treg分化,IL-2则使Treg活性化。
并且,延续M1活性的Th1与Th17的程序,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癌、抑制过敏等的作用,延续M2活性的Th2,朝向过敏反应的程序,于Treg的程序中,有抑制炎症、组织修复与自我免疫抑制(免疫耐受性)的作用。
在此,Th1,借由来自IL-12的作用而产生INFγ。并对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等的吞噬作用或游走性进行活性化。产生NO等自由基,强化细胞内的杀菌力。提高作为CD8-T细胞的CTL(杀伤T细胞)活性而增大杀伤癌细胞或病毒内在细胞的细胞性免疫,藉此,诱导出将寄生于细胞内的细菌或病毒进行排除的程序。主要为在抗体中不具相关性的抗菌、抗病毒程序。亦为引起细胞杀伤性自体免疫性疾病或延迟型过敏的程序。
Th2,产生IL-4、IL-13,且借助CD4-T细胞,由B细胞释放出IgE抗体。而IgE,则借助肥大细胞或嗜咸性粒细胞所分泌的组胺在为排除寄生虫等大型生物而运作着。此外,还明确了借由产生IL-5,而由需氧细胞释放出EPO,进而诱发鼻塞等延迟性的过敏疾患。
Th17,利用IL-1或IL-23的作用,产生IL-17A、IL-17F、IL-22、IL-21等。借由增大液性免疫,而使得抗体产生活泼化,进而排除细胞外细菌或真菌。再者,增进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主要由表皮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出防御素等抗菌物质,并且,通过细胞外矩阵的再构筑而强化上皮屏障。最近可以确认IL-21的产生,新的程序得到解明(参照非专利文献3)。
Treg为具有肠管免疫的特征,借由TGF-β而进行诱导、产生IL-10,可设想为诱导抑制炎症或免疫耐受性的程序。尤其是肠内细菌较多的肠管,通常Treg象淋巴球免疫不失控那样,维持在Treg状态,将其防御力委托给粘膜的表皮细胞或潘氏细胞的先天性免疫的同时,通过集合淋巴结(Peyer’spatch),而使作为分泌性抗体的IgA分泌于肠管内,以控制肠内细菌。此外,已知Treg,对引起过敏的Th1或分泌IgE的B细胞、以及引起自体免疫性疾病的CTL(杀伤T细胞),借由细胞凋亡或是进行抑制,而得以抑制炎症。
以MRE复合配合基,延续巨噬细胞的M1活性的程序,如前表的结果所示,增加IL-23p19与IL-12p40,而IL-4则没有变化,TGF-β则反倒是有减少的倾向,藉此显示出对Th17与Th1进行活性化,而Th2与Treg则未进行活性化的现象。此外,MRE复合配合基从抑制溃疡性大肠炎或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等炎症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在实际的肠管中,MRE复合配合基的Treg正常化的程序,仍是有助于炎症抑制或免疫耐受性的。
为了证明上述内容,以所管理的条件下将采取的人的血液,以MRE复合配合基进行刺激,测定所产生的IL-23的量,并且测定的结果揭示于表11。
【表11】
利用MRE复合配合基含有液,IL-23的产生量即使增加成平均值也会达通常的1.92倍,有趣的事实是,年龄越高,则有IL-23就会形成越高数值的倾向。因此,MRE复合配合基,通过使巨噬细胞等的M1活性增加,紧接着使Th17以及Th1活性化,藉此提高细胞性免疫与液性免疫,以发挥抗菌、抗病毒、抗癌效果。此结果为与实施例中所揭示的包含临床试验的内容都是一致的。
发现新的抗炎症程序
另一方面,MRE复合配合基,则极强烈的对IL-1β、TNF-α、IL-8等炎症性的细胞因子的基因群进行活性化,此外,虽然对Th17以及Th1的程序进行活性化,通过含MRE复合配合基饮料,竟使得颚炎或溃疡性大肠炎或是异位性皮肤炎的炎症等能够获得显著改善的这种分子生理学的数据与临床上所展现的事实的矛盾现象产生。
为了解决此种矛盾现象,发明者们将目光集中在使用DNA数组的巨噬细胞的网罗性DNA动态解析、或是使用人类血液的细胞因子所产生的时间序列推移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其结果,确认且发现MRE复合配合基具有过去LPS等配合基中所不具备的新的免疫程序。其第一点,是借由MRE复合配合基而达到IL-18产生的抑制作用。通过这次DNA动态解析,如表12所示,可看到MRE复合配合基抑制了IL-18的产生的现象。这是个应受到瞩目的发现。
【表122】
IL-18为和炎症性疾患有着深度关联的细胞因子,借由过去的LPS等的M1配合基的刺激而产生作为酵素的胱冬酶1,该胱冬酶1,切断IL-18的前驱物质,并产生IL-18。进而,IL-18在IL-12的存在下而作用于Th1细胞或NK细胞,强力的诱导INF-γ产生。这是因为IL-12在Th1细胞或NK细胞中,使IL-18的受体增加的结果。另外,相反的,Th1细胞产生的INF-γ,则促使来自巨噬细胞的IL-12或IL-18的产生,再借由刺激Th1细胞而形成持续扩大炎症的循环。
如此,采用象引发普通巨噬细胞的M1活性的如同LPS这样的配合基,就会达成IL-12与IL-18一同上升的状态。
然而,却发现到了在MRE复合配合基中,一面活泼化IL-12或IL-23的产生,一面抑制IL-18产生的事实存在。作为发现的该事实根据为,发现胱冬酶1的基因CASP1,通常状态下的0.675900.67590倍以及借由MRE复合配合基所抑制,即使是在使用人类血液的IFN-γ产生试验中,亦获得足以确认该现象的结果(参照图5)。
再说,作为IL-18的特征,都知道,当IL-12或IL-23与IL-18同时过剩产生时,便会引起在肠或肝臓方面极为严重的臓器障碍或是自体免疫性疾病。另外,相反的,如果是在IL-2与IL-18共存的状况下,则能够促进IL-4或IL-13的产生,且因Th2程序的活性化而导致IgE的产生,而由肥大细胞或嗜咸性粒细胞释放出组胺。接着,当产生IL-5时,便由需氧细胞释放出EPO,造成引起鼻塞等炎症性疾患的现象产生。
此外,还明确了IL-18,单独且直接刺激肥大细胞或嗜咸性粒细胞,就会不经由IgE,而一面释出组胺,一面诱导IL-4、IL-13产生。
尤其是已经知道IL-13系作为诱发支气管哮喘或肺纤维症的细胞因子(参照非专利文献4)。
再者,在Th1细胞中,当IL-18与使本来Treg细胞进行活性化的IL-2进行作用时,Th1细胞便会化身为被称之为超级Th1的细胞,释放出作为原本Th2的细胞因子的IL-13,从而引起支气管哮喘或肺纤维症。可以认为因黄色葡萄球菌所导致的异位性皮肤炎,亦因相同的机制引起恶化(非专利文献6)。
该等事项为相当令人瞩目的事实。这是因为如此可设想IL-18系作为触媒,而使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等,切换于炎症与非炎症这两种状态。
在伴随于IL-18的增加的炎症促进型活性化程序中,于Th1细胞中引起了自体免疫性疾病,而在Th2细胞中,则引起了过敏疾患。在伴随IL-18的减少,炎症抑制活性化程序中,就会使细胞内抗菌作用、抗病毒作用、抗癌作用等细胞性免疫增强。
在Th2细胞中,于IL-18的共存下会产生IL-4或IL-13等,并诱发过敏疾患。当IL-18较少的情况下,得从肠管或乳腺分泌IgA,以便分泌性免疫程序的活性化。IgA
即使是Treg细胞,同样的会因为IL-18这种触媒的出现,无伴随于IgE,直接刺激肥大细胞或需氧细胞而造成引起过敏症状。可以认为就连Th17也会将IL-18作为触媒,而分歧成促进炎症的程序与抑制炎症的程序。
在Th17中,借由IL-18的增大而使得炎症性的IL-17A或IL-22被诱导,造成液性免疫程序的活性化。此外,当IL-17A产生过剩时,已知将会有炎症频起,进而引起慢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溃疡性大肠炎、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乾癣等自体免疫性疾病。IL-22,则使与乾癣关系密切、且作为α防御素的HNP-3过剩产生。
当减少IL-18时,便使得抑制炎症的IL-17F或IL-21受到诱导,IL-17F则是使抗体产生或防御素分泌活泼化等的抗菌、提高抗病毒力的液性免疫程序进行活性化。特别是已知的,IL-17为由中性粒细胞促使HNP1~2以及HNP4~6等的α防御素的产生,以及由表皮细胞促使hBD1~4的β防御素的产生(参照非专利文献7)。
应受关注的MRE复合配合基功能的第二点,是该IL-21的增加作用。
MRE复合配合基,借由会抑制引起炎症的IL-18的产生,所以能够期待具有抑制包含过敏或自体免疫性疾病的炎症的效果,实际上,这效果与炎症性疾患的临床试验结果是一致的。
再者,如后所述,即使是在采集人类血液以进行测定的细胞因子试验中,仍然可确认到借由MRE复合配合基,IL-21为增加至通常状态下的接近两倍(参照图2)。在临床性试验方面,还偶然的确认到服用MRE复合配合基的非霍奇金型淋巴种的患者(62岁女性),其血液中的IL-21显着上升的状况。此外,还确认到朝该患者全身的移行癌具有消失的倾向,原先的淋巴肿也有缩小的倾向。
IL-21为一种使抗病毒物质的分泌或自然杀伤细胞增殖,提升抗癌作用的细胞因子(参照专利文献4以及专利文献5。参照实施例8~实施例13),另外有报告指出,其还具有使引起自体免疫性疾病的T细胞与B细胞进行细胞凋亡的作用产生(参照专利文献3)。
有关于该IL-21,能够由巨噬细胞M1细胞释放出IL-12,该IL-12则直接作用于NKT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且已知存在有产生、诱导IL-21的程序(参照专利文献2)。
然而,还确认到在MRE复合配合基中,随着IL-23的增加,IL-21就会增加,并且,即使在未产生IL-12或IFN-γ的人类血液中,IL-21仍有增加的趋势存在,甚至可以推测按IL-12有使NKT细胞的活性化路径以外的程序在作主要的运作(参照图2与图5)。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例子中,较大分子量的单体配合基,在利用作用于TLR受体的情形,暗示了其原理有完全不同于本发明的利用复合性低分子配合基,而立体性的刺激包含细胞内部的NLR等的先天性免疫受体的方法。
所谓其新的原理,在最近,对利用Th17活性并可以从Th17诱导产生IL-21的情况作出了解释(参照非专利文献3),进而,还辨明该IL-21具有促使Th17细胞的分化,且利用IL-1或IL-23的刺激等而分泌IL-21的这种(周期)循环(非专利文献8)。
此种MRE复合配合基,主要为借由Th17的非炎症活性而使得IL-21产生,同时,还可利用有借由辅助性的通过IL-12的NKT细胞活性而形成的IL-21产生路径。而且,实际上在包含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中,会经常性的受到MRE复合配合基以外配合基的刺激,造成这两种IL-21产生路径也会经常性的产生变化。在这种例子下,MRE复合配合基为极具佐剂性格,而得以发挥其作为佐剂的优越效果。
此外,在MRE复合配合基中,还发现到在巨噬细胞抑制炎症时所出现的组织蛋白酶E的基因,也是通常状态下的1.2倍。
如此,MRE复合配合基,一面维持对于抗菌、抗病毒、抗癌这些免疫程序的活性,且同时在发挥着使炎症稳定消退的惊人功能。这些事实在后述的临床试验中,亦得到了确认。
过去,这种使炎症稳定消退的医药品的类固醇剂或是免疫抑制剂,存在着使抗菌力降低的严重缺点。另外,抗生物质即对病毒无效,而且还存在生成恐怖的耐性菌的缺点、或者具有伴随着过敏性反应这样呼吸困难等的副作用存在。MRE配合基,就是不具有上述缺点,因而成为在抗菌、抗病毒、抗炎症方面,都同时具有效果的划时代的免疫活性剂。
再者,促使组织修复的细胞因子之一的FGF2,也显示出为通常状态下的2.5252.525倍,还具有使组织损伤早期恢复的能力,而这也与临床试验的结果一致。
本发明的MRE复合配合基为如上所述,借由对包含巨噬细胞、微胶、树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柯弗氏细胞、表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纤维化细胞等的细胞内外先天性免疫受体进行立体性的M1活性化,使得分泌出防御素或是ISG等的抗菌、抗病毒物质的同时,还对NK细胞、NKT细胞活性化,而使得癌细胞或病毒内在细胞进行细胞凋亡。紧接着,将NF-κB的程序于两阶段进行活性化,在分泌包含IL-1β、TNF-α、IL-8的趋化因子的同时,产生复数个炎症抑制物质或线粒体SOD,阻止因TNF-α等所造成的细胞损伤。再者,产生IL-6、IL-12或IL-23等的T淋巴球的细胞因子,将初始T细胞分化成Th17细胞以及Th1细胞,并且使其活性化。并且,MRE复合配合基,为抑制成为各式各样炎症疾患导火线的IL-18,切换Th17活性与Th1活性朝非炎症性程序进行诱导。Th17,则借由此种切换而产生IL-21以及IL-17F。进而该IL-21为运作将初始T细胞朝非炎症性Th17进行分化的循环。IL-17F除了不会伴随炎症而将液性免疫程序进行活性化,进而提高抗体产生之外,还会分泌作为直接先天性免疫抗菌物质的防御素或是抗病毒物质等,发挥抗菌、抗病毒力效果。再者,借由IL-12的释出,无须经过IFN-γ的产生便使得由NKT细胞产生IL-21。这些IL-21,除了使直接NK细胞的活性增大而发挥抗癌作用以外,还使得引起自体免疫性疾病的T细胞或B细胞进行细胞凋亡,进而抑制自我免疫。再者,由巨噬细胞的M1活性,探求被诱导至M2活性;且经过进行组织修复的程序的历程,而进行抗菌作用、抗癌作用、抗病毒作用、过敏抑制、抗炎症作用、组织修复作用、自我免疫抑制的作用。此外,巨噬细胞活性,其吞噬作用亦呈现活泼化,且促进血液或淋巴液、以及组织体液中的老化废物、异物的去除。
作为佐剂的有用性
还有,本发明这种抑制炎症的配合基的特性,可作为具有减低各式各样疫苗的炎症性副作用的性质的辅药来利用。
将MRE复合配合基作为佐剂而组合应用的疫苗中,除了流行性感冒、疫苗或鼠疫耶氏杆菌的疫苗等抗病毒、抗菌疫苗以外,还包含有下列菌体成分的疫苗,该菌体成分包含有,新世代的LPS、肽聚糖、淋巴脉管筋肿症(lipoarabinomannan)、酵母聚糖、脂肽、脂磷壁酸、RSV F蛋白质、纤维连接蛋白EDA区域(Fibronectin EDA domain)、HSP60、鞭毛素、非甲基化CpG DNA、两股RNA、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inosinic polycytidylic acid)、咪唑喹啉系化合物、β葡聚糖、丸山疫苗、牛分枝杆菌、以及OK-432等的TLR配合基以及与其结合的病毒。
与菇类或药草的分解物的混合调配
MRE复合配合基为,可与其他免疫配合基或免疫佐剂进行混合调配来使用。尤其是与糖链系的免疫活性成分的搭配性较好,将含有灵芝、冬虫夏草、白桦茸、甲壳素壳聚糖(Chitin-chitosan)、姬松茸等糖链成分的东西分解成分子量8000以下,添加至MRE复合配合基后,可观察到49%~60%巨噬细胞活性(生存数与NO的产生)的增加。这表示出MRE复合配合基具有作为优越佐剂的机能。
与含对癌进行细胞凋亡诱导成分的原料进行并用
通过与红豆杉、白藜芦醇、槲皮素等的使癌的细胞凋亡作用复活的物质并用的癌症治疗法也极为有效。
实时PCR与DNA微数组技术
再有,基于DNA微数组技术所进行的DNA动态解析,是以生物矩阵研究所(BIOMATRIX RESEARCH)的Human Gene 1.0ST Array来进行的。
实时PCR,是通过以下述条件来实施的。
1.用于被验液的细胞是,将抗生物质的硫酸卡那霉素添加至非动化的胎牛血清与胺苄青霉素钠中,并通过RPMI 1640培养基对人类末梢血单球原有(peripheral bloodmonocyte)的THP-1细胞(ECACC NO88081201)进行培养,再将细胞浓度调整成2×E 6个/ml之后使用。
2.细胞刺激为,将细胞悬浊液事前调整成每份均为1.5ml,添加至6孔培养皿的各孔(well)中作为被检测液,并划定出阴性对照与阳性对照的孔(well)后,在阳性对照孔(well)中添加已调整的刺激样品,充分摇混后,移至37℃的5%二氧化碳培养箱,进行了3小时的培养。
3.总RNA的提取为,依据TRIzol的步骤进行提取、调整。对于各个样品,使用具有26G注射针的1ml注射器,抽出、释放10个行程(stroke)的液体,进行DNA的切断,调整后,在4℃条件下,以15分钟的期间进行14000Rpm的离心分离,分离提取RNA。
4.该RNA精制后,以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进行质量评估。
5.为了从精制RNA中去除残存DNA,进行DNAseI处理,实施cDNA的合成。
6.在cDNA的合成方面,使用Transcriptor Firstc DNA synthesis Kit,依据其使用手册而进行合成。
7.将该合成的cDNA作为模板,实时实施PCR而获得资料。
对于DNA微数组技术,使用基于该步骤所获得的RNA,解析出网罗性的基因表达。
如此,本发明的MRE复合配合基,使先天性免疫以及延续的淋巴球系后天免疫的程序进行活性化,同时,具有抑制炎症、提升组织修复力的作用。因此,本发明的MRE复合配合基系具有抗菌作用、抗癌作用、抗病毒作用、抗炎症作用、组织修复作用、老化废物除去作用。
如前所述,利用实时PCR所进行的TNF-α产生试验中可明确得知,本发明的MRE复合配合基具有高达7.54倍拥有强力的先天性免疫活性力的LPS(内毒素)的刺激力。同时,还明确了因多种抗炎症成分的出现与线粒体SOD的产生,在血液中将不会增加TNAα,而不至于引起细胞障碍。并且,MRE复合配合基具有如同LPS这样不具有细胞毒性的这种优越特性也得到了确认。根据LPS表示出了,相对于随着其浓度的增加,巨噬细胞的生存数就会减少,而当MRE复合配合基的浓度增加时,巨噬细胞的生存数就增加的这一事实。
本发明的MRE复合配合基,因其是一种极性低、几乎未带电荷的寡核苷酸等级的低分子配合基,因此可容易地通过细胞壁,并且,不仅仅是对于表达于细胞表面的TRL受体,即使是表达于细胞内的内体、或是存在于细胞质的NLR受体或RLR受体,亦可立体性且复合性的进行刺激、并活性化。此种低分子的配合基可容易地由肠壁进行吸收,并且,因为不会受到抗体的攻击,因此在精制有效成分后,还可以作为静脉注射物来使用。该性质造就了,当增加浓度时,保护细胞并增加细胞生存的性质以及其他配合基所没有的优越特性及相乘效果。
接下来,将借由具有该等特性的本发明的MRE复合配合基,以多样方式说明动态的免疫活性效果。
巨噬细胞活性
表13以及表14所示,是对[实施例1]所作的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进行稀释,使其作用于人类的巨噬细胞,测定其NO产生量与巨噬细胞的生存细胞数所得的内容。
【表13】
【表14】
在观察该测定结果后,发现到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的NO产生,显现出较LPS的NO产生还多的数値,特别是在稀释300倍方面,NO产生竟高达2.19倍。另一方面,在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这一方面,则显现出即便是增加NO値,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的巨噬细胞生存细胞指标仍有增加的情况,显示出相反于LPS的情况下具有减少倾向的情况。在此须追加说明的是,虽然数値未表示,但即使是将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的浓度增加至浸透压极限,仍旧不会引起细胞障碍。换句话说,MRE复合配合基不但未引起细胞障碍,甚至还可说是具有提高巨噬细胞生存率的巨噬细胞活性效果的免疫活性剂。
抗菌效果
最初,为了证明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未具有直接杀菌作用,而借由使用大肠菌、绿脓菌、黄色葡萄球菌、念珠菌、黑曲霉的发育阻止确认试验来进行了确认。因此,在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中,完全不含有抗生物质的杀菌物质,且临床试验中所观察到的抗菌效果,可说是完全为借由免疫力所达到的效果。
此外,关于本发明的MRE复合配合基所达成的抗菌效果,可以整理成以下几点。亦即,第一点为,利用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而达到的抗菌效果,第二点为,利用包含来自巨噬细胞、表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等防御素的抗菌物质的释出而达到的抗菌效果。具体而言,确认到来自巨噬细胞的作为抗菌物质的PTX3,较通常状态下释放出7.27倍。
再有,第三点为,经历了Th17活性的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所达成的抗菌效果,被吞噬的菌,则借由存在于中性粒细胞的嗜苯胺蓝颗粒(azurophil granule)中α-防御素的HNP1~6所杀菌。α防御素则由于引起溶血性等细胞障碍,因此大多被在中性粒细胞内部所利用。
再者,作为第四点,可以举出根据Th17细胞所产生的IL-17F的作用,由表皮细胞或角质形成细胞,能够分泌出作为β防御素的hBD1~4的例证。此外,炎症性的IL-22,虽然由角质形成细胞分泌出hBD3而进行抗菌,但是在乾癣方面,则过度分泌IL-22与hBD3。由于MRE复合配合基对于抑制IL-22没有效果,因此无法治愈乾癣,这也和临床试验的结果一致。
再有,第五点为,通过Th17的活性化而将CD4液性免疫程序进行活性化、可以分泌来自于B细胞的IgG,可从粘膜表皮细胞分泌IgA、且具有抗菌效果。对该Th17进行活性化的为IL-23与IL-1,在借由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所进行的活性化方面,IL-1B为呈现通常状态下47.64倍的基因表达,IL-1A则呈现通常状态下6.30倍的基因表达,此外,IL-23A为呈现通常状态下1.78倍(上升中的数値)的基因表达。即使是在使用采血的人类血液的IL-23产生试验中,仍然可以确认到在平均值方面为通常状态下1.92倍的分泌(参照表11)。
抗病毒效果
在借由MRE复合配合基而使得在HIV疾患或HCV疾患中的病毒不活性化方面,亦受到瞩目。
利用MRE复合配合基所达成的抗病毒程序中,存在有下述程序。
第一个程序为,使得作为先天性免疫受体的TLR3、TLR7、TLR9以及RIG1、MAD5,基于MRE复合配合基等受到刺激后,而直接释放出INF-α或INF-β等的程序。从巨噬细胞、微胶等主要释放出INF-α,而由表皮细胞、纤维芽细胞、角质形成细胞、骨芽细胞等则主要释放出INF-β。这些INF-α与INF-β,为具有INF受体而被邻近的细胞所感测,一并释放出ISG等的抗病毒物质而发挥出抗病毒效果。
MRE复合配合基中,巨噬细胞的干扰素基因的表达,如表15所示。
【表15】
借由MRE复合配合基的先天性免疫受体刺激,显现出,直接IFN-α5为通常状态下的1.6倍,IFN-α6则为通常状态下的1.21.2倍,而且INF-β为通常状态下的1.4倍。IFN-λ的作用在于,借由将NK细胞进行活性化的干扰素而提升攻击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
上述内容,通过以MRE复合配合基,对采集的人类血液进行刺激之后所测得I型IFN-α的产生也获得证实。
【表16】
如表16所示可知,实际产生有平均为一般状况下的2.89倍的IFN-α。
该等数值毕竟是作为配合基时的数値,在实际中有病毒感染的情况下,MRE复合配合基则作为佐剂而运作,而可获得更高的INF-α值。
第二个程序为,通过IL-21的I型IFN产生。以MRE复合配合基,对非炎症性Th17的程序进行活性化,并产生IL-21。该IL-21对NK细胞进行活性化的同时,促进来自表皮细胞、纤维芽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巨噬细胞等的I型IFN产生,IFN-α或IFN-β则由更多细胞释放出抗病毒物质而运作。
第三个程序为,MRE复合配合基系由Th17产生IL-17F,并且作为佐剂而将液性免疫的程序进行活性化而运作,在实际中有病毒感染的情况下,则起到对于病毒增强抗体产生的作用。
第四个程序为,借由自然杀伤细胞(NK)、自然杀伤T细胞(NKT)、以及细胞障碍性T细胞(CTL)所进行病毒感染细胞的排除。
MRE复合配合基为如表18所示,进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化。此外,MRE复合配合基为,虽然将Th12程序进行活性化,提高包含CTL的细胞性免疫,并且也将排除病毒感染细胞或癌细胞的程序进行活性化,但此并非主要的效用。
第五个程序为,于1990年代借由寡肽而发现到病毒的不活性化,由于在MRE复合配合基中,寡肽占了90%以上,因此无法否定其在这个程序中的运作。
这样,MRE复合配合基,是通过五个程序的活性化而得以获得优越的抗病毒效果的。
在此,于本案发明中,所谓的「病毒」,指的是以艾滋病病毒、C型肝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人类疱疹病毒、B型肝炎病毒为首,还包含有感染鱼类以上的脊椎动物的DNA型以及RNA型病毒。
抗癌效果
癌细胞,一般是因前癌细胞的细胞凋亡障碍而癌化。其原因有,因自由基造成癌抑制基因的损伤的原因,而像子宫颈癌这样因HPV而造成P53分解促进的情况,甚至像胰腺癌那种因压力等的HSP(热休克蛋白质)而造成细胞凋亡阻碍的情况,经常性地出现细胞凋亡障碍,就能引起癌化。
虽然存在有如红豆杉、槲皮素或是白藜芦醇这种将已经呈现不死化的癌细胞再度恢复其细胞凋亡机能的物质存在,但如果利用免疫程序的话,当细胞障碍性的CD8+T细胞(CTL)以及NKT细胞、还有NK细胞接触于癌细胞或是癌病毒感染细胞时,就会利用穿孔素在细胞上开孔,并利用颗粒酶将癌细胞诱导至细胞凋亡,藉此发挥抗癌效果。
另一方面,TNF-α亦由线粒体使细胞色素C释出、使胱冬酶8活性化、且使将癌细胞进行细胞凋亡诱导的程序进行活性化。但已知TNF-α对于一般的细胞也会造成较高障碍性,亦会成为HIV发症导火线的物质。
此外,CTL为,借由以IL-12所活性化的Th1程序而增强细胞性免疫,使CTL活性化。不过,该CTL会破坏感染了C型肝炎病毒或HIV的细胞,使肝炎或HIV发作,亦会引起细胞障碍性的自体免疫性疾病。
MRE复合配合基的抗癌效果,主要由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所进行,如果再添加CTL细胞或NKT细胞,便可提高抗癌效果。
NK细胞为借由MRE复合配合基,经由下述程序而活性化,发挥出抗癌效果。
第一道程序为借由先天性免疫受体的刺激,使I型的干扰素产生,为直接活性化NK细胞性化的程序,而可早期显现出效果的程序。
【表17】
MRE复合配合基中,如表17所示,已知可强力将NK细胞进行活性化的INF-λ(IL-28A),亦基因表达出通常状态下的1.84倍,连同INF-α、INF-β提高抗癌效果。
此外,使癌细胞转移至肺或肝臓的趋化因子的CXVR4,则抑制成通常状态下的0.67倍,而抑制癌的转移。
第二道程序为,通过借由MRE复合配合基的非炎症性Th17程序,利用IL-21产生而进行NK细胞的活性化、进而所达到的抗癌效果。
第三道程序为,由IL-12直接作用至NKT细胞、产生IL-21,将NK细胞进行活性化的程序。
第四道程序为,借由IL-12而将Th1程序进行活性化,产生INFγ。为将CTL进行活性化,提高抗癌效果的程序。如此,在MRE复合配合基中,便可由三道程序来活性化NK细胞。
表18所示,为将NK细胞的癌细胞杀伤能力进行比较试验的结果。为比较完全未添加配合基的情况、以及添加有稀释如实施例1制作所制成的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的液体的情况。
【表18】
NK细胞的癌细胞杀伤能力试验的方法与步骤如下所述。
于试验中,使用采血后30小时以内的全血。利用Ficoll-Conray比重离心法分离PMBC后,以RPMI 1640(含有10%FBS)洗净、作为Effector cell。将其在下述四个条件下,将PBMC 4.0×1066cells/ml培养24小时(5%CO22,37℃)。
另外,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添加浓度为设定成,由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的一天摄取概略量100ml以及标准的人类血液量4500ml,以MRE发酵原液于血液中被100100%吸收时的浓度6.66%6.66(v/v)作为基准而进行浓度设定。
(1)Control(=未添加)
(2)添加含有MRE复合配合基原液(培养时浓度0.060.06%(v/v))
(3)添加含有MRE复合配合基原液(培养时浓度0.060.60%(v/v))
(4)添加含有MRE复合配合基原液(培养时浓度6.006.00%(v/v))
培养后,将以Eu3+3所标识的骨髄性白血病由来K562细胞作为Target cell,与Effector cell混合,培养4小时(5%CO22,37℃)。此时,Effector cell与Target cell的混合比率为以E/T=40:1进行混合。在经过4小时培养后,将游离在各试管(well))中的Eu3+3量以时间分解荧光测定法进行测定,计算出NK细胞的癌细胞杀伤能力活性。所获得的数值表示出,作为癌细胞的K562细胞的多少比例(%)被NK细胞所杀伤。
活性评估的判定为,51以上设为Very High,42~51设为High,24~42设为Standard,14~24设为Low,14以下则设为Very Low。
如此,MRE复合配合基可将NK细胞借由多种方式来进行活性化,而可将癌于VeryHigh的位准下引导至细胞凋亡。
而且,细胞凋亡的残骸还迅速的被巨噬细胞所吞噬,由于不会产生像抗癌剂或放射线照射那样使癌细胞产生细胞坏死的情况,因此不会引起炎症或恶液体质,而可观察到癌为自然的慢慢缩小。
MRE复合配合基,在利用静脉注射的方式对于狗的肝脏癌(参照实施例8)、利用饮料饮用的方式对于非霍奇金淋巴癌(参照实施例13)、对于肾臓癌的透析患者,均可获得良好的结果(参照实施例31)。其结果,与IL-21投药的临床结果几乎一致(专利文献4)。另外,还观察到可说是病毒性癌的癌早期症状的息肉消失的情况。
此外,还明确了MRE复合配合基,具有不伴随产生炎症,而使得癌细胞缩小的制癌效果。
在此,所谓的癌,指的是包含有癌肿、肉肿、肿疡、上皮肿、白血病、淋巴肿、息肉、以及硬性癌、恶性转换、新生物等「不正常的细胞」等。
这是因为,NK细胞是一种只选择并排除那些脱离了「正常性」的细胞的先天性免疫细胞(非专利文献5)。
抗炎症效果
MRE复合配合基,一面维持抗菌作用、抗病毒作用、抗癌作用这些运作,同时,还具有抗炎症作用、组织修复作用,这些其他配合基所没有的优越性质的运作。抗炎症作用,也是MRE复合配合基应倍受瞩目的性质。
此外,有关本案发明的MRE复合配合基为借由下述程序来抑制炎症。
第一道程序,表明为了对一贯性的免疫活性程序进行脉冲状(pulse)活性化,以时间差且呈现脉冲状(pulse)的方式进行活性化及其所延迟的抑制化,以确保作为生命体的平衡性与恒常性。由TLR、NLR、RLR的刺激经过NF-κB与AP-1的活性化,当IL1B(47.641)与TNFA(21.182)以及IL-8(20.431)的基因表达形成为最大时,作为程序中第二个阶段的「导火线」的NFKBIZ(20.011)的基因表达变得旺盛(gene expression),开始产生作为以下产生物的IL-6(1.405)、IL-12B(1.837)、IL-23A(1.784)等。与此同时,对第一个阶段的NF-κB进行强烈抑制的TNFAIP6(37.142)与TNFAIP3(18.830)的基因表达便会显助增加,锁定游离NF-κB之后,不活化的NFKBIA(8.425)、NFKBID(2.101)、IKBKE(1.447)等基因进行表达,以让作为NF-κB基因的NFKB1(2.794)与NFKB2(2.534)的表达逐渐降低的方式来进行(括号内,为与通常状态相比较之下的基因发现倍率)。借由这种MRE复合配合基所进行的程序,方使得不必要的炎症受到抑制。在慢性炎症方面,可以认为该种抑制过程将处于无法作用的状态。利用MRE复合配合基,虽然可观察到炎症性疾患有回复的情况,但可以认为该程序的正常化仍在做着贡献。
第二道程序,利用MRE复合配合基,抑制作为炎症性疾患触媒(导火线)IL-18的产生。借由IL-18产生的减少,而对非炎症性的Th17程序、非炎症性的Th1程序、非炎症性的Th2程序进行活性化。
MRE复合配合基,使非炎症性的Th17程序与非炎症性的Th1程序进行活性化。由Th17则分泌使非炎症性的液性免疫进行活性化的IL-17F、以及使NK细胞进行活性化的IL-21。由Th1产生INF-γ,提高细胞性免疫。而且,双方的程序均为一面维持抗菌力以及抗病毒力,一面借由IL-18的抑制而作为对包含自我免疫或过敏疾患的炎症性疾患的镇定作用而运作。
第三道程序,利用IL-21的产生而将过敏疾患以及自体免疫性疾病沈静化。
在后面表所示,则揭示了依据MRE复合配合基而由人类血液所进行的IL-21试验的结果。
NK细胞的IL-21产生试验的方法与步骤为如下述。
在试验中,使用采血后30小时以内的全血。借由Ficoll-Conray比重离心法分离PMBC后,以RPMI16401640(含有10%FBS)进行洗净、作为Effector cell。将其以下述条件,将PBMC4.04.0×106cells106cells/ml培养24小时(5%CO2,37℃)。此外,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添加浓度为,由含有MRE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的一天摄取概略量100100ml以及标准的人类血液量45004500ml,将使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为100100%被吸收至血中的情况的浓度6.666.66%(v/v)作为基准,进行浓度设定。
对于如此所获得的PBMC,以下述条件评估对于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的IL-21产生所造成的影响。
(A)Control(未添加)
PBMC1.01.0×106106cells/ml,PHAP-10μg/ml,培养24小时(5%CO22,37℃)
(B)添加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
PBMC 1.0×1066cells/ml,PHAP-10μg/ml,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6.00%(v/v),培养24小时(5%CO22,37℃)
【表19】
由表19所示可知,利用MRE复合配合基含有液,IL-21的产生量即使是在平均值方面,也增加了通常状态下的2.11倍,关键是表明了,原先IL-21只是低水平表达的人类这一方面存在着显着增加的倾向。
IL-21,表明了为一种使抗病毒成分的分泌或是自然杀伤细胞增殖、提高抗癌作用的细胞因子,且亦有使引起过敏或自体免疫性疾病的T细胞与B细胞进行细胞凋亡的作用。
基于MRE复合配合基,可以确认,在人类血液中,将IL-21在实际中有着显著提升的作用,即使在临床试验中,也清楚地证实了如同实施例15~实施例20所揭露的该种抗炎效果。
另外,在前述的表4中,作为炎症性细胞因子的TNF-α的浓度,在人类的血液中,没有配合基等刺激的状态下,平均值为232.8ng/ml,而借由MRE复合配合基即使给予刺激,平均值也是微微减少而为221.8ng/ml。其结果,在和借由MRE复合配合基对于单独的巨噬细胞进行同位准的刺激,其基因表达成为通常状态下的37.042倍(参照图4),对此进行比较、判断时,明显表现出其炎症抑制效果。
利用此种MRE复合配合基所达成的IL-21产生诱导作用,显示出有益于各式各样免疫疾患,例如,过敏性疾患(尤其是过敏性哮喘、花粉症、异位性皮肤炎、湿疹、食物过敏症、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的IgE调节过敏性疾患(与I型过敏反应有关的疾患))、自体免疫性疾病(慢性关节风湿、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全身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多发性筋炎、多发性软骨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强直性脊椎炎、风湿热、修格兰氏症候群、贝塞特氏症(Behcet`s Disease)、甲状腺炎、I型糖尿病、皮肤筋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筋无力症、格雷夫斯氏症(Graves disease)、多发性硬化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自我免疫性血液疾患(溶血性贫血、真性赤血球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不良性贫血等)、乾癣、血管球肾炎、狼疮性肾炎、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类肉瘤病、桥本病、川崎病、胶原病)、因为移植所造成的排斥反应、炎症状态(关节以及筋肉这方面的炎症以及疼痛(慢性关节风湿、类风湿骨髓炎、骨关节症、尿酸性关节炎等)、皮肤的炎症性状态(湿疹等)、眼睛的炎症性状(结膜炎等)、伴随于炎症所造成的肺部障碍(哮喘、支气管炎等)、伴随于炎症所造成的消化器官的状态(口疮性溃疡、克隆氏病(Crohn’sdisease)、萎缩性胃炎、疣状胃炎、溃疡性大肠炎、脂肪便症、局限性回肠炎、过敏性肠症候群等)、牙龈炎、(手术或障碍后的炎症、疼痛、肿胀)、与炎症有关联的发烧或疼痛、炎症性慢性肾状态(血管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膜性肾炎等)、葡萄膜炎、接触皮肤炎等)、休克(败血性休克、过敏性反应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等)、癌(肺癌、胃癌、结肠癌、肝癌、霍奇金病(Hodgkin’s disease)等)、病毒疾患(肝炎等)等的预防、治疗。
组织修复作用
一般而言,可以认为借由巨噬细胞的M1(GM)朝M2(M)的转换,利用由炎症抗菌状态向炎症抑制、组织修复进行功能切换的程序,就能够进行组织修复。
虽然此种转换为借由何种力量所达成的尚未得到解释。但实际上,初期阶段为借由细菌或病毒的侵入而使得防御素等抗菌物质或抗病毒物质、以及补体被释放而出、以进行杀菌,再以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吞噬细胞来进行吞噬、处理。
当该防御网被突破,中性粒细胞遭到破坏时,中性粒细胞内的溶酶体酵素群便会被释放出来,造成炎症开始进行。由感受到细菌破片的树状细胞、巨噬细胞、表皮细胞,将分泌出用以警告是紧急状态的炎症性细胞因子群。当细菌的数量变得更多时,将会动员免疫细胞,进而发展到组织性的炎症。炎症部位上,借由局部性的提高温度,使PH值设成为酸性侧,而使得细菌或病毒的活动降低的同时,创造出包含溶酶体酵素的紧急状态下的酵素群容易活动的环境。这就是炎症阶段的程序。
将已侵入的细菌完全地破坏后,已破坏的细菌断片就会被溶酶体酵素所低分子化,其中一部分,被巨噬细胞或树状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等的具有抗原提示能力的细胞(APC)的LHA受体(在动物方面则为MHC受体)所感测,将其信息纪录在记忆T细胞与记忆B细胞中。其他部分,则被巨噬细胞的先天性免疫系的TLR受体、NLR受体、RLR受体所感测,并对其已结束抗菌的配合基的模式进行识别,然后巨噬细胞就会从M1状态切换至M2状态,且释放出IL-10以及IL-2,与此同时产生促使组织修复的FGF,再对线维芽细胞或骨芽细胞等进行活性化。,也可以说,低分子配合基在此过程中会变成抗菌结束模式的信号。
MRE复合配合基,的确是将菌体以溶酶体进行低分子分解而获得的,其组织修复效果相当受到期待。而且,利用微数组技术所进行的DNA动态分析中,还发现了促使组织修复的细胞因子之一的FGF2,在以通常状态下的2.525倍进行表达。
即使是在临床试验中,都可确认到MRE复合配合基的组织修复作用(参照实施例25~实施例29)。
老化废物除去作用
巨噬细胞的M1活性化,也对巨噬细胞的贪食活动进行活性化。因此,在血液或淋巴球以及组织中,吞噬分解已死亡的细胞或异物以及像氧化LDL这一类的氧化毒素,并将其残渣丢到胆汁中,进行体内净化的运作。在将M1活性化的MRE复合配合基中,具有通过巨噬细胞的活性化,而产生老化废物除去作用的效果。
如上所述的MRE复合配合基,具有将抗炎症作用与抗菌作用、抗病毒作用、抗癌作用集于一身的优越性质。而且,正因为是寡核苷酸区域的低分子,所以很容易被肠、或是被粘膜所吸收。进而,也可以作为饮料、作为外用剂、或是在精制后作为注射剂来利用。
有关本案发明的MRE复合配合基的作用,由整体而言,可具有抑制淋巴球免疫、增强先天性免疫的性质。
此外,有关本发明的免疫增强组成物,通过给人、以及犬等的哺乳动物投药,是可以发挥上述各式各样先天性免疫刺激效果的。此外,在此种情况下,有关投药的方法为,只要是通过可让有关本发明的免疫增强组成物符合发挥其机能的状态下进行投药的话,在医学或是医疗领域中常规采用的任何投药方法都可以。例如,可利用经肠性或是口服性来投药,另外,也可以非口服性来进行投药。作为非口服性的投药方法,可列举血管内投药、组织周围及组织内注射、皮下注射等,亦可直接涂布至皮肤或粘膜。此外,亦可进行点眼投药、点鼻投药、经皮投药、粘膜投药。
此外,有关本案发明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只要是让其机能正常发挥的状态下,依据医学或是医疗领域、符合分子生物学领域中一般所常用的任何形状的剂形,均可进行投药。例如,有关本案发明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可作为液体的组成物来投药,但在此种情况下,可使用原液,亦可使用稀释液。
下面,揭示实施例,说明有关本发明的效果。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所记载的实施例,任何的变更与修饰,可以认为概是业者很容易做到的。
MRE复合配合基的制造
[实施例1/共生菌群的培养,以及利用内孢子化而制作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
本发明所利用的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为伴随于由共生菌群的营养细胞所分泌的消化酵素群与内孢子化(孢子化)所释放而出的溶酶体酵素,借由将其与相同的散置型(bulk type)酵素群所混合的酵素群,将共生菌群本身的菌体分解至低分子区域而成。
MRE菌群的培养,为借由需氧性革兰阳性菌公知的一般性培养方法来培养的。首先,将1000公升的水倒入1..2m33的培养曝气槽中、进行曝气,作为营养物,将鱼粉10kg、米糠10kg、油粕5kg、肉汁1kg投入到该培养曝气槽,再适量添加硫酸镁与二氧化硅等矿物质。再投入菌体,在培养PH6.06.0~6.86.8以及培养温度2525℃~3535℃的培养条件下,一面充气,一面用以使含氧浓度达到为0.50.5mg/L~1.21.2mg/L的状态,以培养MRE共生菌。
等待菌体充分增殖以及稳定化后,将处于营养细胞状态的MRE菌群,连同其培养液而移至、分别至其他曝气式的培养槽中。在该培养曝气槽中,断绝MRE菌群一切的营养,置放在饥饿状态下,再以25℃~35℃的条件下持续施加曝气后,在氮气成分耗尽平稳时,便开始共生菌群的内孢子化。等待培养液的透明度一口气增加(澈清后)、停止曝气(供给氧气)后,内孢子便会一并开始沉淀而获得透明的上清液。
将如此所获得的上清液,再以0.2微米的薄膜加压过滤,进而获得含有低分子的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在此种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中,存在有3.6mg/ml的有机成分,其中,MRE复合配合基成分为含有80μg/ml。此外,在本案说明书中,将以上述程序所获得的「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称为「MRE原液」,除了有特别注明的情况以外,在以「MRE复合配合基的稀释」来表现的情况下,为指「含有MRE复合配合基的原液的稀释」或是「MRE原液的稀释」。
临床试验例
抗病毒效果
[实施例2/爱滋(HIV)]
在因为卖血而导致约800人的亚洲农村里,有半数以上感染HIV,选择已有症状出现的20名,不使用任何医药品,仅饮用本发明的饮料,一天200ml,连续饮用一个月。针对已饮用该饮料的3人以及未饮用饮料,而是使用爱滋药的1人,以流式细胞术测定对于CD4阳性T细胞的全数T细胞的比例(CD4+/CD3)、以及每1ml单位的血液的CD4阳性T细胞数,获得如表20的测定结果。
20名饮用本发明的饮料的人,全员在1年后仍非常有精神的度过包含工作等日常生活。没有一个副作用的报告。
【表20】
[实施例3/C型肝炎(HCV)]
男性48岁。罹患C型肝炎,即使是使用干扰素与利巴韦林(Ribavirin)的治疗,病毒量仍维持在28.000/ml,ALT(GPT)则为621,AST(GOT)则为586,始终未见有降低倾向,此时开始饮用MRE饮料。添加熊果酸,以50ml的量一天饮用三次。经过三个月后,以PCR测定病毒量,发现降低至12800/ml。ALT(GPT)为48,AST(GOT)为52,而有着显着的改善。
[实施例4/子宫颈癌(HPV)]
女性50岁。子宫颈部的病毒感染发症(子宫颈癌的原因病毒HPV)。一天摄取两次(早晚)30ml的MRE混合配合基饮料,在两个月后的检查中,发现由第3a期改善成第2a期。
[实施例5/容易感冒的体质]
女孩6岁。因为身体虚弱而经常感冒。有时还会持续有38.5度以上的高烧。一天饮用两次20ml的MRE饮料,持续饮用三个月,变得不会感冒了。
[实施例6/疣(HPV)]
男性71岁。因为手指上长疣而造成工作上的不便。每天两次饮用50ml的MRE饮料,持续饮用六个月后,疣便缩小至不太起眼的程度了。疣又被称之为HPV(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的原因。
[实施例7/带状疱疹]
女性60岁。一天摄取两次30ml的MRE复合配合基饮料,同时涂覆至患部。在1~2天便获得改善。疱疹或是带状疱疹,若是在饮用的同时也进行涂覆的话,治疗速度便会变快。
抗菌效果
[实施例8/慢性感染]
女性58岁。因为全身的病菌感染(机会菌感染)而导致疲倦时,脚背、脚踝、手的大拇指等,每次都会有不同的地方发肿、引起炎症。由于类风湿因子为阴性,因此会反复产生服用抗生物质便会治疗的现象。而渐渐的,抗生物质将会越来越不见效,在此时,尝试着饮用MRE饮料,以1天饮用50ml,饮用2次。其结果,原本每个月要发作1~3次的情况,也减少到约半年才发作1次的情况。原本增加的血小板也有减少的倾向。
[实施例9/褥疮]
女性80岁。因褥疮而化脓。将MRE饮料以喷雾器喷在褥疮部分后,将纱布浸在其中,以作为湿布。化脓有开始治愈的倾向,一个月后,褥疮逐渐变小,由伤口所产生的恶臭也有减缓的现象。
抗癌效果
[实施例10/肝脏癌]
12岁雄性的高齢狗。因为肝癌而造成无法饮水、吃饲料,呈现摊在地上,一动也不动的状态。因为没有治疗的方法,所以实验性的将MRE饮料以约15ml的量进行静脉注射。在第三天时,由于开始可以起身喝水,因此在水中添加100ml的MRE饮料让牠饮用,之后,渐渐的开始可以吃饲料,而逐渐恢复起精神了。动物医院的医生也说,癌有缩小的情况,可以说是已经痊愈了。
[实施例11/肝脏癌]
13岁的雄性高龄杂种狗。于山口县的大学兽医学部诊断为「在肝臓生成有多个恶性肿疡,因此无法实施手术。」。由于为无法进行手术的状态,因此每天以水稀释MRE饮料来喂狗喝。一星期后,前往大学进行复诊,诊断结果为癌并没有扩大。之后,高龄杂种狗积极的开始饮用MRE饮料,随着时间过去而逐渐恢复精神,一个月后,便可在家里面来回走动了。而在三个月后的X光检查中发现,癌已经缩小了。外出散步、吃饭等等都已经恢复原状,而且还很有精神的跳跃。
[实施例12/肝脏癌]
女性75岁。并发肝脏癌与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注射。一天饮用两次MRE饮料50ml。大约经过两个月,癌细胞缩小,胰岛素注射前的血糖值也降低了。
[实施例13/肝机能改善]
男性42岁。在肝机能检查中,发现ALT(GPT)的数值高达64。一天摄取两次30ml的MRE配合基饮料。在一个月后的检查中,ALT的数値为58,两个月后的检查中,ALT的数值恢复正常为33。
[实施例14/前列腺癌]
男性61岁。血液的PSA值为超过3000μg/ml的晚期前列腺癌。在癌细胞即将转移到骨头前的状态下,有吐血的症状产生。因为无法进行手术,因此以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射具有抗雄激素作用的比卡鲁胺、以及四星期一次注射女性荷尔蒙剂的亮丙瑞林(Leuprorelin)。一度,PSA値虽然降低至1,但是又再度复发。在此时,将比卡鲁胺变更成效果较高的氟塔酰胺(Odyne)。但是,氟塔酰胺(Odyne)具有引起重度肝障碍的忧虑存在。血液检查方面,PSA为0.92,但是AST(GOT)却上升至56(正常值11~30),ALT(GPT)上升至196(正常值4~30)。由于持续上述的状态时,便要换成使用伴随着苦痛的抗癌剂,因此以一天250ml的量,每天饮用MRE饮料。其结果,PSA值和AST、ALT值均维持在正常值的状态下。恢复成可饮用啤酒或是抽烟,一星期还可打1~2次的网球。
[实施例15/胃癌]
男性70岁。由肝脏癌转移至胃部,肿疡变大。因此无法进食。在借由点滴治疗的同时,一天服用两次30ml的MRE饮料。在经过一~两个月后,胃部与肝臓的肿疡开始缩小,第四个月的时后已经恢复可以进食的状态。在第五个月的检查中,则发现到肿疡几乎已经消灭。
[实施例16/大肠癌]
男性69岁。因为大肠癌而住院。一天摄取两次80ml的MRE配合基饮料。饮用后,肿疡标志降低,一个月后,肿疡本身也缩小。虽然进行有癌肿的切除手术,但并没有发生转移至淋巴等的现象。
[实施例17/胰腺癌]
男性66岁。因为胰腺癌而进行有抗癌剂的治疗。另外,也因为有糖尿病而注射有胰岛素。一天摄取30ml的MRE配合基饮料,经过数个月后,身体状况恢复极佳。
[实施例18/直肠癌]
女性78岁。装有人工肛门。被医生宣告为不治之症。在第一天时饮用两罐(1800ml)MRE配合基饮料,第二天为饮用一罐(900ml),第三天饮用一罐(900ml)。在之后的检查中,包含转移至骨头的癌细胞也消失了。
[实施例19/肺癌]
男性76岁。肺癌转移至骨头而服用TS-1的抗癌剂。一开始,因为有效果而期待能够恢复,但是之后效果越来越弱。因剧烈的疼痛、便秘,便在安宁疗护中投与麻药、便秘药以进行治疗。一天摄取三次30ml的MRE配合基饮料。在三星期后的诊断中发现肺癌已经消失(残存在骨头内)。而可以回到工作岗位上。
[实施例20/恶性淋巴肿]
女性62岁。罹患第四期的非霍奇金淋巴肿,癌细胞已经移转至全身,耳下的颚部形成有像塑料小皮球般的肿疡。没有进行服用或者注射抗癌剂等任何医药品的治疗,在医生的管理下,大量静脉注射维他命C,同时一天饮用两次50ml的MRE饮料。三个月后,血液中的IL-21显着上升,已经转移的转移癌开始缩小,而耳下的颚部肿疡也开始变软。
抗炎症效果
[实施例21/颚部的关节炎]
男性64岁。因为右侧的颚关节的炎症而导致将近一个月无法张口的状态。因为怀疑是蛀牙的缘故而进行有牙齿的治疗,但却完全没有见效。开始一天饮用100ml的MRE饮料。第二天,颚部发热,疼痛减轻,三天后则可以张口,恢复成一般可进食的状态。大约一星期后,则恢复正常。
[实施例22/荨麻疹]
女性31岁。因为原因不明的像是荨麻疹的发疹而导致每天全身起疹子。饮用50ml的MRE饮料。在饮用后大约经过一个小时,发痒症状减轻到可以忍受的程度。
第二天,因为又发疹的缘故,而一天饮用两次。在大约经过一个月后,像是荨麻疹的发疹症状已经消失。
[实施例23/荨麻疹]
女性54岁。原本500日圆硬币大小的荨麻疹,在饮用两天后则缩小至约小指大小,原本预期消肿需要一星期左右,但是仅仅2~3天便消种,皮肤变得光滑。
[实施例24/溃疡性大肠炎]
女性49岁。因溃疡性大肠炎而重复且定期性的住院与岀院。因为服用的颇得斯安(商品名,Pentasa)与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lazopyrin)等的副作用的缘故,并发造成相当严重的类荨麻疹的药疹,因此使用类固醇剂。开始一天饮用200ml的本发明的MRE饮料,约一个月后,药疹将不再发作。之后,停止定时前往医院和投药。从饮用MRE饮料开始大约经过10个月后,在内视镜检查中,并未发现有炎症症状。之后,持续食物疗法和饮用MRE饮料。除了整肠剂以外不进行任何的投药,未引起溃疡性大肠炎的症状。
[实施例25/异位性皮肤炎]
女性31岁。全身各处包含脸部的皮肤,因为类异位性皮肤炎的炎症所造成的肿胀与发痒而痛苦。将MRE饮料如同使用化妆水一般的喷洒后,发现到暂时性的肿胀与发痒有减轻的现象。在一天饮用两次30ml的MRE饮料后,约两个月后,变得比较不会产生湿疹。
[实施例26/大黄蜂]
男性65岁。因为被大黄蜂所螫,赶紧将MRE饮料倒在头上后,没有肿胀而恢复。
[实施例27/蜈蚣]
男性28岁。被蜈蚣螫到脚,即使经过了四个月仍未消肿,脚上的痕迹清楚的像是被袜子的橡皮圈缠太紧所留下的痕迹。在一天饮用一次30ml的MRE饮料时,从第10天开始有消肿的现象。此外,有时忘喝了,浮肿又会立刻出现,喝完后,浮肿、肿胀又会消退的状态。
实施例28/过敏性鼻炎]
女性15岁。过敏性鼻炎。一天饮用两次30ml的MRE饮料。3星期便改善症状。
糖尿病与高血压
[实施例29/糖尿病]
男性56岁。因为糖尿病,造成空腹时的血糖值在152~396的范围变动、无法恢复,A1C也形成为超过8.6的数值。开始饮用一天180ml的MRE饮料,在第一个月,空腹时的血糖值为134,降至A1C7.6。在第二个月时,空腹时的血糖值则为90,A1C7.3,在第三个月时,空腹时的血糖值为89,A1C5.8,在第四个月时,空腹时的血糖值则形成为91,且A1C5.0的正常值。
[实施例30/糖尿病]
男性68岁。父亲与哥哥均因糖尿病而死亡。患者本人则是在即将注射胰岛素之前恶化。在大约一年的时间持续饮用MRE饮料后,医师表示因为糖尿病症状有变好的倾向而停止用药。之后,没有被医生指出血糖值变高,患者本人则是每天喝两杯酒(一杯180ml),并且表示身体已经恢复。
[实施例31/高血压]
男性70岁。最高血压160,最低血压为98,一天饮用两次30ml的MRE饮料。一个月后,最高血压为140左右,最低血压则降至80左右。
[实施例32/高血压]
男性72岁。血压160-90。一天饮用两次50ml的MRE配合基饮料。一个月后,血压为130-80。原本3cm左右的黑斑也变小了。
组织修复效果(骨折与伤口的恢复)
[实施例33/手术痕迹创伤]
男性61岁。虽然有经过腹部的手术,却因为有糖尿病的缘故,医生指示要拆线至少还得需要六个月。但,一天饮用一次50ml的MRE饮料。一星期后便可以拆线。
[实施例34/韧带损伤]
男性42岁。因为左膝的韧带损伤,即使进行复健,仍被诊断告知「虽然可以走路,但是跑步方面则相当困难」。即使经过了五年的时间,如果试着想跑步、或是想勉强自己的话,便会引起左脚的疼痛,而无法使得该症状受到治疗。开始饮用MRE饮料而经过两个星期后,患者本人发现自己即使长时间骑自行车,也不会感觉到左脚有疼痛的感觉。尝试性的跑了一下,虽然跑的距离只有5m,但确实是可以跑了。之后,持续饮用MRE饮料,可跑步的距离逐渐延伸成10m、20m。当停止饮用而经过一星期后,在长时间骑自行车时感觉到疼痛感,跑起步来也有不适的感觉。目前以五公里马拉松为目标,努力延长跑步的距离。
[实施例35/骨折]
女性88岁。因为骨折而被医生告之需要半年才能接合。在饮用MRE饮料后,仅仅一个月,骨头便接上、愈合了。
[实施例36/脚部的低温烫伤]
女性73岁。因为严重的脚部低温烫伤,导致即使治疗一个月,也无法长岀新肉、无法恢复。一天饮用两次30ml的MRE饮料。一星期后便开始有新肉长岀。
[实施例37/青春痘痕迹]
女性61岁。在读高中的时候,因为挤「青春痘」而使得鼻子有凹凹凸凸的「青春痘疤痕」留下。一天饮用50ml的MRE饮料。在约两个月后,「青春痘疤痕」开始变小,而在第六个月时虽然没有完全消失,但却已经缩小到不会明显看到皮肤的凹凸状了。整体皮肤的纹理变得细致。
[实施例38/手术后的飞蚊症]
男性51岁。在视网膜剥离的手术后,罹患飞蚊症。在一天饮用50ml的MRE饮料时,经过两星期便可发现症状有所改善,血压虽然曾经为150以上,但是在饮用后却不会再超过130。
[实施例39/肾机能改善]
男性51岁。进行有肾臓透析的患者。
【表21】
如表21所示,在饮用MRE饮料以前,BUN值几乎完全没有什么变动,虽然是饮用后控制值以内的数值,但是在开始饮用MRE饮料时,开始慢慢的降低。更可喜的是患者相当开心自己已经恢复精神。令人注目的是,在服用MRE饮料,第三个月透析后的数值形成为正常值。
虽然没有获得详细的资料,其他还有两名饮用MRE饮料的肾臓透析患者。其中一个人恢复成可以以自己的力量些许排尿。两个人都已经恢复精神,分别回到农事作业或是工作职场中。
健康者的饮用试验例
[实施例40/健康者的饮用试验]
针对试验性的饮用MRE饮料的身体健康的72人实施了问卷。72人中的58人在问卷中表示,排尿状况变得比较好。另外,在72人中有41人则表示不易感冒。而72人中,高达68人则是觉得肌肤变得更有光泽。包含会因药草等而便秘的人,在试验中则没有发现有类似副作用的状况产生。反而是有12人经常便秘的人表示,状况已经减轻。
此外,本发明当然可进行各式各样的变形,而并非仅限定在上述一实施形态,在不变更发明主旨的范围下可进行种种变形。

Claims (14)

1.一种免疫增强组成物,是通过对先天性免疫进行刺激而使对象所具有的免疫得到增强,其特征在于具有:
由FERM BP-11209芽胞杆菌sp.、FERM BP-11206梭形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FERMBP-11207梭形芽孢杆菌sp.、以及FERM BP-11208丛毛单胞菌sp.所形成的共生菌群,通过对从中选择出的一种或是一种以上菌类进行分解、并将其分解所产生的免疫赋活物质作为有效成份;
前述免疫赋活物质,是将从前述共生菌群所选择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菌类,在适于生育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将所获得的菌类置于饥饿状态的培养液而使得该菌类内孢子化,再将前述培养液去除包含该已内孢子化的菌类的不纯物而获得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前述免疫赋活物质,至少其重量的98%以上为平均分子量达1.000Da以下的亲水性低分子物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前述免疫赋活物质,可使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或自然杀伤T细胞进行活性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前述免疫赋活物质,可使树状细胞、小胶质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或柯弗氏细胞进行活性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前述免疫赋活物质,可使表皮细胞、纤维芽细胞、角质形成细胞、或骨芽细胞进行活性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前述免疫赋活物质,可使Th17或Th1进行分化或进行活性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前述免疫赋活物质,可使–白细胞介素21的产生增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该免疫增强组成物,是作为罹患过敏疾患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的抗炎症剂来使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前述过敏疾患或自体免疫性疾病,是由颚关节炎、溃疡性大肠炎、异位性皮肤炎、过敏性鼻炎所形成的群症组中选出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该免疫增强组成物,是针对病原性细菌或病原性病毒可以作为疫苗的佐剂来使用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前述病原性细菌或病原性病毒是由机会致病菌、HIV、HCV、以及HPV所形成的群症中选择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该免疫增强组成物,是肝脏癌、前列腺癌、大肠癌、直肠癌、肺癌、胰腺癌、胃癌、恶性淋巴肿、糖尿病、高血压、创伤、韧带损伤、骨折、低温烫伤、青春痘、飞蚊症、褥疮、荨麻疹群症的疾病罹患者的治疗或预防药物或作为动物药被使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疫增强组成物,其特征在于:该免疫增强组成物作为食品或饲料所使用。
14.一种制造方法,是利用刺激先天性免疫而使对象所具有的免疫增强的免疫增强组成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准备培养工序,准备并培养由FERM BP-11209芽胞杆菌sp.、FERMBP-11206梭形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FERM BP-11207梭形芽孢杆菌sp.、以及FERM BP-11208丛毛单胞菌sp.所形成的共生菌群,选择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进行了上述准备工序的菌类,
分解工序,是对前述所准备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菌类进行分解的工序,
不纯物去除工序,是从前述菌类的培养液中去除不纯物的工序,
前述分解工序为,将前述所准备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菌类在适于生育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将所获得的菌类置于饥饿状态的培养液而使得该菌类内孢子化而进行。
CN201310741473.2A 2009-02-20 2010-02-22 免疫增强组成物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39897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61956 2009-02-20
JP2009-061956 2009-02-20
CN2010800075173A CN102387808A (zh) 2009-02-20 2010-02-22 免疫增强组成物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75173A Division CN102387808A (zh) 2009-02-20 2010-02-22 免疫增强组成物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89713A CN103989713A (zh) 2014-08-20
CN103989713B true CN103989713B (zh) 2017-12-05

Family

ID=4263375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75173A Pending CN102387808A (zh) 2009-02-20 2010-02-22 免疫增强组成物及其制造方法
CN201310741473.2A Active CN103989713B (zh) 2009-02-20 2010-02-22 免疫增强组成物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75173A Pending CN102387808A (zh) 2009-02-20 2010-02-22 免疫增强组成物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454979B2 (zh)
EP (1) EP2399595B1 (zh)
JP (1) JP4951150B2 (zh)
KR (1) KR101656252B1 (zh)
CN (2) CN102387808A (zh)
AU (1) AU2010216926B2 (zh)
CA (1) CA2786891C (zh)
WO (1) WO20100954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3295520B8 (en) * 2002-11-12 2011-05-19 The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Inc. Polysaccharide vaccine for Staphylococcal infections
ES2415358T3 (es) 2004-04-21 2013-07-25 The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Inc. Péptidos de fijación a la poli-N-acetil glucosamina (PNAG/DPNAG) y procedimientos para el uso de los mismos
RU2532911C2 (ru) 2008-07-21 2014-11-20 Дзе Брихэм Энд Уимен'З Хоспитал, Инк. Способы и композиции, относящиеся к синтетическим бета-1,6-глюкозаминолигосахаридам
JP5308542B2 (ja) * 2010-02-05 2013-10-09 有限会社メイショウ 微生物の胞子化に伴う母細胞分解酵素を利用した有機物の分解方法
JP2012136450A (ja) * 2010-12-24 2012-07-19 Nitto Yakuhin Kogyo Kk インフルエンザウイルス感染予防用組成物
AU2012227444B2 (en) * 2011-03-11 2017-03-30 Meisho.Co., Ltd Method for raising plants and composition used therefor
CN103906847A (zh) * 2011-05-23 2014-07-02 有限公司名将 用树木为原料制造乙醇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乙醇溶液
KR101989831B1 (ko) * 2011-08-26 2019-06-17 유겐가이샤 메이쇼 계란을 생산하는 방법, 계란, 및 그것에 사용되는 양계용 사료
FR3007655B1 (fr) * 2013-06-28 2016-12-23 Lesaffre & Cie Souche bacillus subtilis pour le traitement et/ou la prevention de maladies inflammatoires chroniques
EP3533466A4 (en) * 2016-10-28 2020-06-10 Toray Industries, Inc.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FOR CANCER TREATMENT AND / OR PREVENTION
CN108102974B (zh) * 2018-02-02 2021-07-27 山西大学 一种高产胞外多糖旧金山乳杆菌Ls-1001菌株培养方法
US20210100851A1 (en) * 2018-02-16 2021-04-08 Ichibiki Co., Ltd. Bacillus bacterium, interleukin-22 production inducing agent, skin barrier function enhancing agent
US11814506B2 (en) 2019-07-02 2023-11-14 Marathon Petroleum Company Lp Modified asphalts with enhance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KR102337884B1 (ko) * 2021-07-15 2021-12-10 주식회사 여섯발자국 반려동물용 면역강화 조성물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55513A2 (en) * 2001-12-21 2003-07-10 Kings's College London Bacillus subtilis spores to stimulate the immune responses
CN1735431A (zh) * 2002-09-06 2006-02-15 伦敦大学 作为免疫调节物的全细菌细胞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7939A (ja) * 1991-07-18 1993-02-05 Canon Inc 情報処理装置
JPH05279394A (ja) 1992-03-02 1993-10-26 Japan Energy Corp 主要組織適合複合体クラス−i遺伝子産物発現促進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74006B2 (ja) 1998-06-24 2008-04-09 アサマ化成株式会社 IgE抗体産生抑制物質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食品
JP2003071479A (ja) 2001-08-31 2003-03-11 Yoji Nagahama 微生物反応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微生物栄養源含有液の処理方法
JP2005530716A (ja) 2002-03-27 2005-10-13 アメリカ合衆国 ヒトにおける癌の治療方法
ES2381265T3 (es) 2002-06-07 2012-05-24 Zymogenetics, Inc. Uso de IL-21 y anticuerpo monoclonal para tratar cánceres sólidos
JP2006501160A (ja) 2002-06-07 2006-01-12 ユニバーシティ オブ ノース カロライナ アット チャペル ヒル アミロイド症を処置するためのアミジン誘導体
WO2004022093A1 (en) * 2002-09-06 2004-03-18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Whole bacterial cells as immune modulator
WO2005030196A2 (en) 2003-09-25 2005-04-07 Zymogenetics, Inc. Methods of treating autoimmune diseases using il-21
JP2006137703A (ja) 2004-11-12 2006-06-01 Hakuju Life Science Co Ltd 植物免疫活性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265212A (ja) 2005-03-25 2006-10-05 Institute Of Physical & Chemical Research Il−21産生誘導剤
JP4198728B2 (ja) 2005-09-30 2008-12-17 株式会社グローバル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動物用免疫活性調整剤、及びその調整剤を含有する動物用飼料
JP5019961B2 (ja) 2006-06-26 2012-09-05 株式会社ヤクルト本社 インターロイキン10産生促進剤
JP4930717B2 (ja) 2007-09-07 2012-05-16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55513A2 (en) * 2001-12-21 2003-07-10 Kings's College London Bacillus subtilis spores to stimulate the immune responses
CN1735431A (zh) * 2002-09-06 2006-02-15 伦敦大学 作为免疫调节物的全细菌细胞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Bacterial Spores as Vaccine Vehicles;Le H.Duc等;《Infection And Immunity》;20030531;第71卷(第5期);第2810-2818页 *
Characterization of Bacillus Probiotics Available for Human Use;Le H.Duc等;《Applied And Enviromental Microbiology》;20040430;第70卷(第4期);第2161-2171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95463A1 (ja) 2010-08-26
AU2010216926B2 (en) 2014-02-27
US8454979B2 (en) 2013-06-04
KR20110118724A (ko) 2011-10-31
CN102387808A (zh) 2012-03-21
EP2399595A1 (en) 2011-12-28
JPWO2010095463A1 (ja) 2012-08-23
JP4951150B2 (ja) 2012-06-13
KR101656252B1 (ko) 2016-09-09
CA2786891A1 (en) 2010-08-26
EP2399595B1 (en) 2015-11-04
AU2010216926A1 (en) 2011-10-13
EP2399595A4 (en) 2012-11-28
US20120039946A1 (en) 2012-02-16
CN103989713A (zh) 2014-08-20
CA2786891C (en) 2017-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89713B (zh) 免疫增强组成物及其制造方法
Oršolić et al. Immunomodulation by water-soluble derivative of propolis: a factor of antitumor reactivity
CN111727236A (zh) 赤红球菌产品在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中的用途
Xu et al. pH-responsive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loaded 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in vitro immunogenicity
CN104224851A (zh) 动物双歧杆菌乳酸亚种CGMCC No.9273的应用
CN105664152B (zh) 一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双链聚核苷酸—ε-聚赖氨酸复合物及其制备使用方法
CN103784942B (zh) 青蒿琥酯与乌司他丁联合治疗胰腺炎的用途
CN102716481A (zh) 一种罗非鱼用口服疫苗免疫佐剂及其应用
CN109527583A (zh) 羊肚菌子实体多肽的新用途
Gangzheng et al. Effect and correlation of Cordyceps guangdongensis ethanolic extract on obesity, dyslipidemia and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in high-fat diet mice
Kusumawardani et al. The effect of ethanolic extract of propolis on skin manifestation and skin tissue necrosis in cutaneous anthrax animal model
CN101686992B (zh) 卡介菌多糖核酸提取物在制备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药物中的应用及其注射剂和制备方法
CN105085647A (zh) 天然抗感染抗氧化双功能肽Pb-CATH2及其基因与应用
CN107661359A (zh) 一种增强免疫力抗衰老的拟青霉菌蛹基虫草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8524550A (zh) Seb类毒素疫苗气溶胶肺递送免疫小鼠模型的制备方法
CN107899017A (zh) 一种天然生物纳米靶向药物复合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yub Immunomodulatory Effect of Selected Fruit Waste by Product Leads on Cyclophosphamide Induced Immunosuppression in Mice
Lazarenko et al.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synthetic analogue of the indolicidin on the regeneration of burn and cold wounds in the experiment
CN106139136B (zh) 重组人尿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新用途
KR101825675B1 (ko) 상황버섯 추출물 또는 베타글루칸을 유효성분으로 함유하는 n-, s-, p- 함유 생체외래물질 분해 촉진용 조성물
CN109419820B (zh) 热带假丝酵母菌在制备防治免疫系统疾病产品中的应用
CN101780271A (zh) 内毒素和凝集素的药用组合物及其用途
Chapman The Effects of Roselle Calyx Extract on P. gingivalis Pathogenic Activities
CN101182474A (zh) 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RU2468816C1 (ru) Пробиотический бактериальный препарат корпускулярных антигенов коринебактерий липопептидополисахаридной природы для профилактики и лечения туберкулеза, способ его получени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