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67809B - 送风风扇 - Google Patents

送风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67809B
CN103967809B CN201310331539.0A CN201310331539A CN103967809B CN 103967809 B CN103967809 B CN 103967809B CN 201310331539 A CN201310331539 A CN 201310331539A CN 103967809 B CN103967809 B CN 1039678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akeport
region
downside
central axis
air bla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3153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67809A (zh
Inventor
玉冈健人
福岛和彦
堀濑京子
石神真也
永井贵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9678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678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678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678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 F04D25/0613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of the inside-out type, i.e. the rotor is arranged radially outside a central stator
    • F04D25/062Details of the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13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suction po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Discharge tong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04D29/424Double entry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 F04D25/0613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of the inside-out type, i.e. the rotor is arranged radially outside a central st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5Shafts or bearings, or assemblie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051Axial thrust balancing
    • F04D29/0513Axial thrust balancing hydrostatic; hydrodynamic thrust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5Shafts or bearings, or assemblie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056Bearings
    • F04D29/057Bearings hydrostatic; hydrodynamic

Abstract

一种送风风扇,由轴承部的内侧面和轴的外侧面以及介于它们的径向间隙的润滑油构成径向动压轴承部,由轴承部和旋转部的相互轴向对置的面与介于它们的轴向间隙的润滑油构成轴向动压轴承部,下板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且比轴承部靠径向外侧的下侧吸气口,上板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上侧吸气口,侧壁部的内侧面具有与多个叶片间的径向距离最小的舌部,俯视观察时,由与排气口平行且与中心轴线交叉的第一直线和与排气口垂直且与中心轴线交叉的第二直线划分为4个区域,将配置舌部的区域设为第一区域,从第一区域朝多个叶片的旋转方向侧设为第二至第四区域,排气口横跨第一和第四区域配置,从中心轴线至下侧吸气口的径向外侧边缘的径向距离在第四区域最大。

Description

送风风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于笔记本电脑等上的薄型送风风扇。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各种电子设备和家电产品的壳体内部配置有风扇。例如,笔记本电脑以及平板电脑由于搭载于壳体内部的CPU等电子元件发热,因此需要采取壳体内部的热对策。作为通常的热对策,可以列举出在壳体内部配置离心风扇,从而排出壳体内部的热。
对于近几年的笔记本电脑,市场要求其薄型化,随之对搭载于壳体内部的元件也要求小型化以及薄型化。配置于壳体内部的离心风扇也要求薄型化,因而叶片的高度变低。然而,具有高度较低的叶片的离心风扇由于在旋转时其叶片给予空气的能量较小,因此风量较少。
作为增加风量的手段,已知一种如日本公开公报第2008-157216号中所公开的在离心风扇的风扇外壳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两方设置吸气口的手段。并且,为了增加风量,需要加大离心风扇的转速。
不仅是离心风扇,在使风扇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各频率中振动的峰值上升,振动对电子元件带来不良影响。尤其对电脑等精密设备来说,振动是很重要的问题。
因此,作为降低与风扇的旋转相伴的振动的手段,已研究出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06-57838号中公开的具备动压轴承的冷却用风扇。有如下方法,即通过在轴承部采用使用了油等液态润滑剂的动压轴承,来利用润滑流体保持轴周围,并抑制在旋转体产生的振动传递至壳体。并且,在如日本公开公报第2006-57838号所公开的动压轴承中,具有沿径向扩展的轴向动压轴承,通过该轴向动压轴承防止旋转体过于上浮。
在具备如上述那样的动压轴承的风扇中,由于具有沿径向扩展的轴向动压轴承,因此转子杯的直径必然变大,叶片的径向长度相对于转子杯的直径变短。即,在为了降低伴随高速旋转的振动而采用流体动压轴承的离心风扇中,风量变小。即,在采用流体动压轴承的离心风扇中,风量特性和振动特性为折衷关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双面吸气的送风风扇中,降低振动的同时,加大风量。
本发明的例示性送风风扇具备静止部、轴承部以及旋转部,所述旋转部通过所述轴承部被支承为能够相对所述静止部旋转,所述旋转部具备:轴,其沿着以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且插入到所述轴承部;叶片保持部,其配置于所述轴的径向外侧,且与所述轴一同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以及多个叶片,所述多个叶片在所述叶片保持部的径向外侧配置成环状,且与所述轴一同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静止部具备:下板,其从下方覆盖所述多个叶片,且直接或间接地保持所述轴承部;上板,其从上方覆盖所述多个叶片;以及侧壁部,其从径向外侧覆盖所述多个叶片,且所述侧壁部的下端部固定于所述下板上,其特征在于,由所述侧壁部的开口部的两端部的边缘、所述上板中的横跨所述侧壁部的所述开口部的两端部的边缘的边缘以及所述下板中的横跨所述侧壁部的所述开口部的两端部的边缘的边缘构成排气口,由所述轴承部的内侧面、所述轴的外侧面以及介于所述轴承部的内侧面与所述轴的外侧面之间的径向间隙中的润滑油构成径向动压轴承部,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使所述润滑油产生流体动压,由所述轴承部和所述旋转部的相互在轴向对置的面以及所述润滑油构成轴向动压轴承部,所述轴向动压轴承部使介于轴向间隙中的所述润滑油产生流体动压,所述下板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且位于比所述轴承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下侧吸气口,所述上板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上侧吸气口,所述侧壁部的内侧面具有与所述多个叶片之间的径向距离为最小的舌部,当俯视观察时,由与所述排气口平行且与所述中心轴线交叉的第一直线和与所述排气口垂直且与所述中心轴线交叉的第二直线划分为4个区域,将配置所述舌部的区域设为第一区域,从所述第一区域朝所述多个叶片的旋转方向侧设为第二区域、第三区域以及第四区域,所述排气口横跨第一区域和第四区域而配置,从所述中心轴线至所述下侧吸气口的径向外侧边缘的径向距离在所述第四区域中最大。
本发明的送风风扇能够在降低振动的同时加大风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例示性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的剖视图。
图2为轴承部附近的剖视图。
图3为轴承部的剖视图。
图4为轴承部的俯视图。
图5为送风风扇的俯视图。
图6为送风风扇的仰视图。
图7为送风风扇的俯视图。
图8为送风风扇的俯视图。
图9为送风风扇的仰视图。
图10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的俯视图。
图11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的仰视图。
图12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的俯视图。
图13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的俯视图。
图14为变形例中的送风风扇的轴承部附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图1中的送风风扇的中心轴线J1方向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下侧简称为“下侧”。本说明书中的上下方向并不表示送风风扇组装到实际设备时的上下方向。并且,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平行于中心轴线J1的方向简称为“轴向”。
图1为本发明的例示性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1的剖视图。送风风扇1为离心风扇。送风风扇1例如搭载于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以下称为“笔记本电脑”),用于冷却笔记本电脑的壳体内部的设备。
送风风扇1具备静止部2、轴承部3以及旋转部4。旋转部4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部4通过轴承部3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静止部2旋转。
静止部2具备下板211、侧壁部212、上板213以及排气口22。下板211从下方覆盖旋转部4的多个叶片46。另外,关于多个叶片46的详细内容在以后进行叙述。
下板211保持轴承部3。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部3经后述的静止部2的衬套25固定于下板211。即,下板211间接地保持轴承部3。然而,下板211也可直接保持轴承部3。下板211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且配置成大致圆环状的下侧吸气口211a。下侧吸气口211a的径向内侧边缘211c为大致圆环状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面的边缘。并且,下侧吸气口211a的径向外侧边缘211d为大致圆环状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的边缘。下侧吸气口211a位于比轴承部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侧壁部212从径向外侧覆盖旋转部4。侧壁部212的下端部固定于下板211。上板213从上方覆盖旋转部4的多个叶片46。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板213从上方覆盖整个旋转部4。然而,旋转部4的局部也可从后述的上侧吸气口213a突出到比上板213靠上方的位置。上板213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大致圆形的上侧吸气口213a。上侧吸气口213a的边缘213c位于比多个叶片46的外侧面,即比多个叶片46的径向外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上板213固定于侧壁部212的上端部。在静止部2中,由下板211、侧壁部212以及上板213构成机壳21。上侧吸气口213a的边缘213c以及下侧吸气口211a的径向外侧边缘211d位于比多个叶片46的径向外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一般来讲,当吸气口的边缘位于比多个叶片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时,有空气逆流的可能性,并有可能风量和静压一同降低。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1中,能够防止空气逆流。
下板211及上板213由铝合金或不锈钢等金属形成为薄板状。侧壁部212由树脂成型。侧壁部212的下端部和下板211的周缘部通过插入成型而紧固。上板213通过螺钉固定于侧壁部212的上部。但是,固定方法可考虑各种方法,不限于上述固定方法。
排气口22由如下部分构成:侧壁部212的开口部的两端部的边缘212a、212a(图5中示出);上板213中的横跨侧壁部212的开口部的两端部的边缘212a、212a的边缘213b;以及下板211中的横跨侧壁部212的开口部的两端部的边缘212a、212a的边缘211b。
静止部2还具备定子23和电路板24。定子23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且配置于轴承部3的径向外侧。定子23包括圆环状的铁芯背部231、多个齿232及线圈233。多个齿232从铁芯背部231朝径向外侧突出。线圈233通过在多个齿232上分别卷绕导线而构成。
电路板24位于比线圈233靠下方且比下板211靠上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24配置于下板211的上表面。在电路板24上电连接有线圈233的引出线。电路板24为柔性印刷基板(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s)。电路板24具有向送风风扇1的外部延伸的连接部241。连接部241为用于将送风风扇1与外部设备连接的部位。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241为柔性印刷基板的延伸部。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电路板24是柔性印刷基板,但也可以为刚性基板。当电路板24为刚性基板时,连接部241例如可以为引线。
旋转部4具备轴41、转子轮毂42、轭43、转子磁铁44、叶片保持部45及多个叶片46。轴41沿着中心轴线J1配置。转子轮毂42从轴41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转子轮毂42为带盖大致圆筒状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轮毂42和轴41为一体部件,但转子轮毂42和轴41也可以为分体部件。
叶片保持部45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树脂部件。叶片保持部45配置于轴41的径向外侧,且与轴41一同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轭43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轭43使用软磁性材料。轭43配置于叶片保持部45的径向内侧。转子磁铁44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且固定于轭43的内侧面。转子磁铁44的内侧面与多个齿232的外侧面在径向对置。通过向定子23供给电流,来在转子磁铁44与定子23之间产生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转矩。
多个叶片46在叶片保持部45的径向外侧呈环形配置。并且,多个叶片46在周向上以等间隔配置。但是,多个叶片46也可以在周向上非等间隔配置。多个叶片46与轴41一同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叶片保持部45和多个叶片46为一体的树脂部件。通过多个叶片46的旋转,来从上侧吸气口213a及下侧吸气口211a向机壳21内吸入空气,并从排气口22排出。
图2为轴承部3附近的剖视图。轴承部3为产生润滑油5的流体动压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润滑油5介于轴承部3与旋转部4的间隙中。在送风风扇1中,具备作为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轴承部3,由此能够降低与送风风扇1的旋转相伴的振动。轴承部3即使在转速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振动,但是在转速较大的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振动。
旋转部4通过轴承部3被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相对于静止部2旋转。轴承部3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有底的大致圆筒状。轴41插入于轴承部3中。在轴承部3的内侧面32与轴41的外侧面41a之间的径向间隙51中存在有润滑油5。由轴承部3的内侧面32、轴41的外侧面41a及润滑油5构成径向动压轴承部3a。
图3为轴承部3的剖视图。在轴承部3的内侧面32的上部设置有例如人字形的第一径向动压槽列32a。并且,在轴承部3的内侧面32的下部设置有例如人字形的第二径向动压槽列32b。即,径向动压轴承部3a具有第一径向动压槽列32a及第二径向动压槽列32b。通过旋转部4旋转,径向动压轴承部3a通过第一径向动压槽列32a及第二径向动压槽列32b使润滑油5产生流体动压。当送风风扇1旋转时,通过径向动压轴承部3a在径向支承轴41。
轴承部3的上表面33与转子轮毂42的下表面42a在轴向对置。在轴承部3的上表面33与转子轮毂42的下表面42a之间的轴向间隙52中存在有润滑油5。而且,由轴承部3的上表面33、转子轮毂42的下表面42a及润滑油5构成轴向动压轴承部3b。图4为轴承部3的俯视图。在轴承部3的上表面33设置有例如螺旋状的轴向动压槽列33a。通过旋转部4旋转,轴向动压轴承部3b通过轴向动压槽列33a使润滑油5产生流体动压。当送风风扇1旋转时,通过轴向动压轴承部3b在轴向支承转子轮毂42。
在轴承部3中设置有从供轴41插入的孔的下端朝径向外侧扩展的圆形的下空间53。在下空间53内填充有润滑油5。并且,在轴承部3设置有连通孔35,该连通孔35用于连通轴承部3的上表面33与转子轮毂42的下表面42a之间的轴向间隙52和下空间53。连通孔35沿上下方向贯通轴承部3。通过设置连通孔35,当送风风扇1旋转时,润滑油5在轴承部3与旋转部4之间的间隙中循环。并且,在下空间53中容纳从轴41的下端部朝径向外侧扩展的推力板47。
转子轮毂42具有从下表面42a朝轴向下方延伸的圆筒状的轮毂圆筒部42b。在轮毂圆筒部42b的内侧面42b1与轴承部3的外侧面36的上部之间构成一个径向宽度朝下方逐渐增大的密封间隙54。密封间隙54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形空间。在密封间隙54中利用毛细管现象保持润滑油5。润滑油5在密封间隙54中的界面随着向下方移动而表面积扩大,被大气压向上方按压的强度增加。即,由于密封间隙54,界面的位置很难向下方移动。
在送风风扇1中,径向间隙51、轴向间隙52、下空间53及密封间隙54呈相互连通的1个袋状结构,袋状结构中连续存在有润滑油5。如图2所示,在送风风扇1中,润滑油5的界面仅位于密封间隙54中。
静止部2还具备大致环形的衬套25。衬套25的内侧面固定于轴承部3的外侧面36的下部。衬套25为通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金属部件。衬套25的内侧面固定于轴承部3的外侧面中的下方区域。并且,衬套25的外侧面固定于下板211的内侧面。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板211经衬套25而间接地保持轴承部3。
衬套25具有从上表面朝轴向上方延伸的圆筒状的衬套圆筒部25a。在衬套圆筒部25a的内侧面与轮毂圆筒部42b的外侧面之间构成有沿轴向延伸的环形的迷宫式间隙55。迷宫式间隙55位于比密封间隙5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迷宫式间隙55的径向宽度小于密封间隙54的开口的径向宽度。在送风风扇1中,由于构成有迷宫式间隙55,因此可以抑制含有已气化的润滑油5的空气从密封间隙54向轴承部3的外部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轴承部3内的润滑油5蒸发。并且,在送风风扇1中,通过构成迷宫式间隙55,能够抑制灰尘等混入润滑油5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轮毂圆筒部42b为转子轮毂42的一部分,但是轮毂圆筒部42b与转子轮毂42也可为分体部件。在该情况下,轮毂圆筒部42b固定于转子轮毂42,从而在作为与转子轮毂42分体的部件的轮毂圆筒部42b的外侧面与衬套圆筒部25a的内侧面之间构成迷宫式间隙55。
定子23的铁芯背部231的内侧面固定于衬套圆筒部25a的外侧面。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1中,密封间隙54、迷宫式间隙55及铁芯背部231在径向重叠。一直以来,对送风风扇要求薄型化,但根据该结构能够更加薄型化。
图5为送风风扇1的俯视图。为方便起见,在图5中省略上板213及电路板24。多个叶片46以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以下,将叶片46的旋转方向简称为“旋转方向”,将与叶片46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简称为“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通过多个叶片46的旋转,来从上侧吸气口213a(在图5中省略)及下侧吸气口211a向机壳21内吸入空气,并从排气口22排出。
如图5所示,侧壁部212包括第一侧壁部212b、第二侧壁部212c及第三侧壁部212d。第一侧壁部212b、第二侧壁部212c及第三侧壁部212d分别与中心轴线J1平行地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侧壁部212b与排气口22隔着中心轴线J1位于相反侧。
第一侧壁部212b沿着多个叶片46的外周弯曲。第一侧壁部212b以离开中心轴线J1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沿周向扩展。第二侧壁部212c从第一侧壁部212b朝旋转方向一边离开中心轴线J1一边扩展。第三侧壁部212d从第一侧壁部212b朝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一边靠近中心轴线J1一边扩展。
第二侧壁部212c的旋转方向侧的端部的边缘以及第三侧壁部212d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侧的端部的边缘为侧壁部212的开口部的两端部的边缘212a、212a。即,第二侧壁部212c的旋转方向侧的端部的边缘及第三侧壁部212d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侧的端部的边缘为构成排气口22的边缘的一部分。
第三侧壁部212d具有朝第二侧壁部212c侧突出的舌部212d1。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部212的内侧面与多个叶片46的外侧面之间的径向距离在舌部212d1处最小。即,侧壁部212的内侧面具有与多个叶片46之间的径向距离为最小的舌部212d1。
在图5中,从中心轴线J1延伸的点划线71、点划线72分别为俯视观察送风风扇1时与排气口22平行且与中心轴线J1交叉的第一直线71以及俯视观察送风风扇1时与排气口22垂直且与中心轴线J1交叉的第二直线72。图6虽为送风风扇的仰视图,但在图6中也相同。
由第一直线71和第二直线72划分为4个区域,将配置舌部212d1的区域设为第一区域81,从第一区域81朝旋转方向侧设为第二区域82、第三区域83及第四区域84。排气口22横跨第一区域81和第四区域84而配置。
在送风风扇1中,在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81、82、83、84中的第四区域84中,从中心轴线J1至下侧吸气口211a的径向外侧边缘211d的径向距离最大。
在送风风扇1中,当多个叶片46旋转时,从上侧吸气口213a及下侧吸气口211a吸入的空气的量以舌部212d1为基准朝旋转方向侧增加。而且,在第四区域84中,沿着第二侧壁部212c的内侧面从排气口22排出空气。
在通常的送风风扇中,在以舌部为基准遍及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的区域中,空气的吸入量取决于多个叶片与侧壁部之间的径向距离以及从下板的上表面至上板的下表面的高度。尤其在薄型送风风扇中,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中的空气的吸入量不是特别多。并且,在送风风扇中,第一区域中的从排气口排出的空气的量较少。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81、82、83、84中的第四区域84中,从中心轴线J1至下侧吸气口211a的径向外侧边缘211d的径向距离最大。因此,第四区域84中的吸入量变多,其结果是,消除了第一区域81中从排气口22排出的空气量的不足,送风风扇1的风量增加。
因此,送风风扇1能够通过具备流体动压轴承装置来降低振动,进而,即使具备流体动压轴承装置也能够加大风量。
并且,在具有上侧吸气口及下侧吸气口的通常的送风风扇中,由于下板在比下侧吸气口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保持轴承部,因此下侧吸气口的开口面积小于上侧吸气口的开口面积。因此,通过下侧吸气口吸入的空气的量小于通过上侧吸气口吸入的空气的量。并且,如前所述,尤其在薄型送风风扇中,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中的空气的吸入量不是特别多。因此,对通过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中的下侧吸气口吸入的空气吸入量的期待不是很大。换言之,对通过第四区域中的下侧吸气口吸入的空气吸入量的期待较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81、82、83、84中的第四区域84中,从中心轴线J1至下侧吸气口211a的径向外侧边缘211d的径向距离最大。因此,能够加大从第四区域84中的下侧吸气口211a吸入的空气吸入量。并且,由于对空气吸入量的期待不是很大的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81、82、83中的下侧吸气口211a的开口面积不大,因此能够确保下板211的刚性。其结果是,在送风风扇1中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噪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吸气口211a遍及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81、82、83、84而配置,但未必一定配置于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81、82、83。例如,下侧吸气口211a既可以仅配置于第四区域84,也可以配置于第四区域84及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81、82、83中的任意一个区域或两个区域。
下板211中的比下侧吸气口211a靠径向内侧的部位和比下侧吸气口211a靠径向外侧的部位通过多个肋211e连接。其结果是,大致圆环状的下侧吸气口211a还能够解释成沿着周向配置的多个大致圆弧状吸气部211a’的集合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气部211a’为大致圆弧状,但也可不必一定为大致圆弧状。
位于第四区域84的下侧吸气口211a配置成横跨至第三区域83。即,位于第四区域84的吸气部211a’中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侧的端部位于第三区域83。并且,位于第四区域84的下侧吸气口211a配置成横跨至第一区域81。即,位于第四区域84的吸气部211a’中的旋转方向的端部位于第一区域81。多个肋211e配置于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81、82、83,下板211在第四区域84中不具有肋211e。由此,能够加大从第四区域84中的下侧吸气口211a吸入的空气的吸入量。其结果是,能够加大送风风扇1的风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肋211e为3个,但也可不必一定为3个。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吸气口211a的多个吸气部211a’中的位于第四区域84的吸气部211a’的周向宽度最大。其结果是,能够更有效地加大送风风扇1的风量。
下侧吸气口211a的多个吸气部211a’中的位于第四区域84的吸气部211a’的径向宽度最大。在该结构中,也能够更有效地加大送风风扇1的风量。
舌部212d1具有最靠近多个叶片46的外端部的靠近点212d2。图7中,从中心轴线J1延伸的点划线73为俯视观察送风风扇1时连结靠近点212d2和中心轴线J1的第三直线73。由第三直线73划分为2个区域,将配置舌部212d1的区域设为第五区域85,将另一区域设为第六区域86。即,舌部212d1配置于第一区域81及第五区域85。另外,为方便起见,在图7中也省略上板213及电路板24。
位于第四区域84的下侧吸气口211a中的旋转方向侧的端部位于第一区域81及第六区域86。即,位于第四区域84的吸气部211a’中的旋转方向的端部位于第六区域86。由此,能够抑制从位于第四区域84的下侧吸气口211a吸入的空气越过舌部212d1而被送至第五区域85侧。由此,能够高效地从排气口22排出空气。
假设位于第四区域84的下侧吸气口211a中的旋转方向侧的端部位于第五区域85的情况下,被送至第五区域85侧的空气变多,不仅降低了风量,而且有可能引起噪音。即,通过使位于第四区域84的下侧吸气口211a中的旋转方向侧的端部位于第六区域86,还能够降低噪音。
并且,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吸气口213a的边缘213c中的与中心轴线J1之间的距离最大的周向位置、和在第四区域84中配置的下侧吸气口211a的径向外侧边缘211d中的与中心轴线J1之间的距离最大的周向位置在轴向重叠。即,俯视观察送风风扇1时,从中心轴线J1至上侧吸气口213a的边缘213c的径向距离最大的位置与从中心轴线J1至下侧吸气口211a的径向外侧边缘211d的径向距离最大的位置重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侧吸气口213a也能够高效地吸入空气。
如图9所示,连接部241在第三区域83中从下侧吸气口211a自下板211的上方向下方引出。如前所述,通常情况下在送风风扇中,对通过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中的下侧吸气口吸入的空气的吸入量的期待不是很大。本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1中,从对空气的吸入量的期待不是很大的第三区域83向下板211的下方引出连接部241。因此,连接部241不会对下侧吸气口211a的空气的吸入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由于从下侧吸气口211a向下板211的下方引出连接部241,因此无需在下板211另设用于引出连接部241的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三区域83引出连接部241,但也可以从第一区域81或第二区域82引出。即,连接部241在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81、82、83中的任一区域中从下侧吸气口211a向下板211的下方引出即可。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241的引出位置附近的、下侧吸气口211a的径向内侧边缘211c向与从中心轴线J1延伸的直线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且呈直线状。由此,能够抑制连接部241松弛。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空气流与连接部241干涉而导致噪音变大。下侧吸气口211a的多个吸气部211a’中的引出连接部241的吸气部211a’的径向宽度在连接部241的引出位置附近处最小。由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连接部241松弛。
图10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1A的俯视图。并且,图11为送风风扇1A的仰视图。在送风风扇1A中,对与送风风扇1相同的结构适当地附加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图10、图11、图12中也为方便起见而未图示出上板及电路板。
如图10及图11所示,下板211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大致圆环状的下侧吸气口911a。下侧吸气口911a的径向内侧边缘911c为大致圆环状的径向内侧的边缘。下侧吸气口911a的径向外侧边缘911d为大致圆环状的径向外侧的边缘。在送风风扇1A中,大致圆环状的下侧吸气口911a也能够解释成沿着周向配置的多个大致圆弧状的吸气口911a’的集合体。俯视观察时,在第四区域84中配置的吸气口911a’的径向外侧边缘911d从中心轴线J1方向朝径向外侧突出。由此,在送风风扇1A中,从中心轴线J1至下侧吸气口911a的径向外侧边缘911d的径向距离在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81、82、83、84中的第四区域84中最大。因此,第四区域84中的吸气量变多,其结果是,消除了在第一区域81中从排气口22排出的空气量的不足,送风风扇1A的风量增加。
并且,在送风风扇1A中,从中心轴线J1至下侧吸气口911a的径向内侧边缘911c的径向距离在第一区域81中最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1A中,能够缩小在对空气的吸入量的期待不是很大的第一区域81中配置的下侧吸气口911a的开口面积,并能够在抑制风量降低的同时,确保下板211的刚性。其结果是,在送风风扇1A中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噪音。
图12为另一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1B的俯视图。图12中示出的点划线74为俯视观察送风风扇1B时径向外侧边缘911d中的与中心轴线J1之间的径向距离最大的点的切线74。下板911具有横跨侧壁部212的两端部的边缘212a、212a的边缘911b。切线74在第一区域81中与构成排气口22的部位的一部分即下板911的边缘911b交叉。即,俯视观察时,切线74在第一区域81中与构成排气口22的边缘911b交叉。由此,能够将在第四区域84中的下侧吸气口911a的从中心轴线J1至径向外侧边缘911d的径向距离为最大的位置吸入的空气高效地送至第一区域。
图13为另一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1C的俯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吸气口213a的边缘213c中的与中心轴线J1之间的距离最大的周向位置、和在第四区域84中配置的下侧吸气口211a的径向外侧边缘211d中的与中心轴线J1之间的距离最大的周向位置在轴向重叠。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81、82、83中,从中心轴线J1至上侧吸气口213a的边缘213c的径向距离大于从中心轴线J1至下侧吸气口211a的径向外侧边缘211d的径向距离。换言之,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81、82、83中的从中心轴线J1至下侧吸气口211a的径向外侧边缘211d的径向距离小于从中心轴线J1至上侧吸气口213a的边缘213c的径向距离。
在具有通常的下侧吸气口的送风风扇中,若加大下侧吸气口,则经由下侧吸气口的边缘的空气流的流速会变快。其结果是,由于与下侧吸气口的径向内侧边缘、径向外侧边缘及肋的边缘干涉的空气流而导致噪音变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81、82、83中,由于从中心轴线J1至下侧吸气口211a的径向外侧边缘211d的径向距离小于从中心轴线J1至上侧吸气口213a的边缘213c的径向距离,因此能够降低噪音。并且,通过使配置于第四区域84的下侧吸气口211a的开口面积大于分别配置在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81、82、83中的下侧吸气口211a的开口面积,从而能够确保来自下侧吸气口211a的空气吸入量。
以上,对本发明的例示性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侧吸气口211a配置于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81、82、83、84中,但下侧吸气口211a也可仅配置于第四区域84。只要从中心轴线J1至下侧吸气口211a的径向外侧边缘211d的径向距离在第四区域84中为最大,则也可以不在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81、82、83中配置下侧吸气口211a。
例如如图14所示,也可由从轴41B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的推力板47B的上表面和在轴向与推力板47B对置的轴承部的朝下方的面构成轴向动压轴承部3c。即,由轴承部及旋转部的相互在轴向对置的面和介于这些面之间的轴向间隙中的润滑油5构成使介于轴向间隙中的润滑油5产生流体动压的轴向动压轴承部即可。另外,轴41B和推力板47B既可为一体部件,也可为分体部件。例如,当转子轮毂42B与轴41B为一体部件时,优选轴41B与推力板47B为分体部件。
如图14所示,轴承部3可以由烧结金属制的大致圆筒状的套筒30和覆盖该套筒30的有底大致圆筒状的套筒机壳31构成。
并且,下板211也可直接保持轴承部3。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板211经衬套25间接地保持轴承部3,但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此外,关于各部件的细节部位的形状可以与本申请的各图中示出的形状不同。并且,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组合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

Claims (13)

1.一种送风风扇,
该送风风扇具备:
静止部;
轴承部;以及
旋转部,其通过所述轴承部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部旋转,
所述旋转部具备:
轴,其沿着以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且插入到所述轴承部;
叶片保持部,其配置于所述轴的径向外侧,且与所述轴一同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以及
多个叶片,所述多个叶片在所述叶片保持部的径向外侧配置成环状,且与所述轴一同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
所述静止部具备:
下板,其从下方覆盖所述多个叶片,且直接或间接地保持所述轴承部;
上板,其从上方覆盖所述多个叶片;以及
侧壁部,其从径向外侧覆盖所述多个叶片,且所述侧壁部的下端部固定于所述下板上,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侧壁部的开口部的两端部的边缘、所述上板中的横跨所述侧壁部的所述开口部的两端部的边缘的边缘以及所述下板中的横跨所述侧壁部的所述开口部的两端部的边缘的边缘构成排气口,
由所述轴承部的内侧面、所述轴的外侧面以及介于所述轴承部的内侧面与所述轴的外侧面之间的径向间隙中的润滑油构成径向动压轴承部,所述径向动压轴承部使所述润滑油产生流体动压,
由所述轴承部和所述旋转部的相互在轴向对置的面以及介于这些面之间的轴向间隙中的所述润滑油构成轴向动压轴承部,所述轴向动压轴承部使介于轴向间隙中的所述润滑油产生流体动压,
所述下板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且位于比所述轴承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下侧吸气口,
所述上板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上侧吸气口,
所述侧壁部的内侧面具有与所述多个叶片之间的径向距离为最小的舌部,
当俯视观察时,由与所述排气口平行且与所述中心轴线交叉的第一直线和与所述排气口垂直且与所述中心轴线交叉的第二直线划分为4个区域,将配置所述舌部的区域设为第一区域,从所述第一区域朝所述多个叶片的旋转方向侧设为第二区域、第三区域以及第四区域,
所述排气口横跨第一区域和第四区域而配置,
从所述中心轴线至所述下侧吸气口的径向外侧边缘的径向距离在所述第四区域中为最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下侧吸气口,在所述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中的至少任一区域中还配置有下侧吸气口,
关于所述下侧吸气口,从所述中心轴线至所述下侧吸气口的外侧边缘的径向距离在所述第四区域中最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吸气口为沿周向配置的多个吸气口的集合体,
所述多个吸气口中的位于所述第四区域的吸气口的周向宽度最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第四区域的所述下侧吸气口配置成横跨至所述第三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第四区域的所述下侧吸气口配置成横跨至所述第一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舌部具有最靠近所述多个叶片的外端部的靠近点,
当俯视观察时,由连结所述靠近点与所述中心轴线的第三直线划分为2个区域,将配置所述舌部的区域设为第五区域,将另一个区域设为第六区域,
位于所述第四区域的所述下侧吸气口中的旋转方向的端部位于所述第六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区域中的所述上侧吸气口的边缘的与所述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为最大值的周向位置、和配置在所述第四区域中的所述下侧吸气口的径向外侧边缘的与所述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为最大值的周向位置在轴向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吸气口的边缘以及所述下侧吸气口的径向外侧边缘位于比所述多个叶片的径向外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止部还具备定子,
所述定子具有:
圆环状的铁芯背部;
多个齿,所述多个齿从所述铁芯背部朝径向外侧突出;以及
线圈,其通过在所述多个齿上分别卷绕导线而构成,
所述静止部还具有电路板,该电路板配置于下板的上表面且电连接有所述线圈的引出线,
所述电路板具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在所述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中的任一区域中,从所述下侧吸气口向所述下板的下方引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的引出位置附近处的、所述下侧吸气口的径向内侧边缘向与从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直线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且呈直线状。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止部还具备定子,
所述定子具有:
圆环状的铁芯背部;
多个齿,所述多个齿从所述铁芯背部朝径向外侧突出;以及
线圈,其通过在所述多个齿上分别卷绕导线而构成,
所述静止部还具有电路板,该电路板配置于下板的上表面且电连接有所述线圈的引出线,
所述电路板具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在所述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中的任一区域中,从所述下侧吸气口向所述下板的下方引出,
所述多个吸气口中的引出所述连接部的吸气口的径向宽度在所述连接部的引出位置附近最小。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中的从所述中心轴线至所述下侧吸气口的径向外侧边缘的径向距离小于从所述中心轴线至所述上侧吸气口的边缘的径向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当俯视观察时,所述下侧吸气口的径向外侧边缘中的从所述中心轴线至所述下侧吸气口的径向外侧边缘的半径距离为最大的点的切线在所述第一区域中与构成所述排气口的所述上板及所述下板的边缘交叉。
CN201310331539.0A 2013-02-05 2013-08-01 送风风扇 Active CN1039678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20216A JP6136318B2 (ja) 2013-02-05 2013-02-05 送風ファン
JP2013-020216 2013-02-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67809A CN103967809A (zh) 2014-08-06
CN103967809B true CN103967809B (zh) 2016-03-09

Family

ID=5037507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31539.0A Active CN103967809B (zh) 2013-02-05 2013-08-01 送风风扇
CN201320467013.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16135U (zh) 2013-02-05 2013-08-01 送风风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67013.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16135U (zh) 2013-02-05 2013-08-01 送风风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88827B2 (zh)
JP (1) JP6136318B2 (zh)
CN (2) CN1039678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36318B2 (ja) * 2013-02-05 2017-05-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送風ファン
JP2015031254A (ja) * 2013-08-07 2015-02-1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送風ファン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540023B2 (ja) * 2014-12-26 2019-07-10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ファン
US10557472B2 (en) 2015-12-17 2020-02-11 Venturedyne, Ltd. Environmental senso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US9983596B2 (en) * 2015-12-17 2018-05-29 Venturedyne, Ltd. Environmental senso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US9857285B2 (en) 2015-12-17 2018-01-02 Venturedyne, Ltd. Environmental senso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CN109654041B (zh) * 2017-10-10 2020-12-29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风扇模组
JP2019116848A (ja) * 2017-12-26 2019-07-1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遠心ファン
JP2020076330A (ja) * 2018-11-05 2020-05-2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TWI699486B (zh) * 2019-07-18 2020-07-21 大陸商昆山廣興電子有限公司 扇輪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615089U1 (de) * 1996-08-29 1996-10-17 Lee Richard Bürstenloser Gleichstromlüfter
CN2544123Y (zh) * 2002-04-27 2003-04-09 李国良 双向进气风扇
CN1721709A (zh) * 2004-07-15 2006-01-18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DE102010005031A1 (de) * 2010-01-14 2011-07-21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Taipei Ventilatorgehäuse
CN102465903A (zh) * 2010-11-12 2012-05-23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风扇
CN203516135U (zh) * 2013-02-05 2014-04-0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风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72781B2 (en) 1999-03-31 2002-10-29 Toshiba Hom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Fan Motor
US6568907B2 (en) 2001-09-28 2003-05-27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Impeller structure
US6776576B2 (en) * 2002-03-20 2004-08-17 Thomas Hokun Lee Blower for forcing hot air out of a computer
JP4020414B2 (ja) * 2002-07-24 2007-12-1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ファンモータ
DE102004040295B9 (de) 2004-08-19 2017-07-13 Minebea Co., Ltd. Hydrodynamische Lageranordnung für einen Elektromotor
TWI330223B (en) 2005-01-27 2010-09-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Blower
JP4899523B2 (ja) 2006-02-20 2012-03-2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遠心ファン
JP4631867B2 (ja) 2006-11-30 2011-02-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遠心ファン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20080130226A1 (en) 2006-11-30 2008-06-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entrifugal fan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TW200942142A (en) 2008-03-17 2009-10-01 Qin Prec Ind Co Ltd Motor base of heat-dissipation fan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US20100232948A1 (en) * 2009-03-10 2010-09-16 Alex Horng Fan Housing
TWI503484B (zh) * 2010-12-14 2015-10-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離心式風扇
JP5943291B2 (ja) * 2011-06-30 2016-07-0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軸受装置および送風ファン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615089U1 (de) * 1996-08-29 1996-10-17 Lee Richard Bürstenloser Gleichstromlüfter
CN2544123Y (zh) * 2002-04-27 2003-04-09 李国良 双向进气风扇
CN1721709A (zh) * 2004-07-15 2006-01-18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DE102010005031A1 (de) * 2010-01-14 2011-07-21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Taipei Ventilatorgehäuse
CN102465903A (zh) * 2010-11-12 2012-05-23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风扇
CN203516135U (zh) * 2013-02-05 2014-04-0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风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388827B2 (en) 2016-07-12
JP2014152612A (ja) 2014-08-25
CN103967809A (zh) 2014-08-06
JP6136318B2 (ja) 2017-05-31
CN203516135U (zh) 2014-04-02
US20140219834A1 (en) 2014-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67809B (zh) 送风风扇
CN102852850B (zh) 轴承装置及送风风扇
CN103362852B (zh) 轴承装置以及送风风扇
CN204386935U (zh) 送风风扇以及电子设备
CN103244442B (zh) 风扇
JP5686827B2 (ja) 遠心ポンプ
CN202971550U (zh) 动压轴承装置以及风扇
CN203453302U (zh) 轴承装置、马达以及送风风扇
CN203962487U (zh) 送风风扇
CN202900700U (zh) 风扇
CN203655665U (zh) 送风风扇
CN102852831B (zh) 风扇
CN204344491U (zh) 送风风扇以及电子设备
CN202833267U (zh) 轴承装置以及风扇
CN204226234U (zh) 冷却装置
CN102628448A (zh) 送风风扇
US9348379B2 (en) Fan
CN203962488U (zh) 送风风扇及电子设备
JP5979799B2 (ja) 遠心ポンプ
CN204408082U (zh) 风扇马达
JP2015124838A (ja) 軸受装置、及び回転機械
CN203962486U (zh) 送风风扇以及电子设备
KR101062023B1 (ko) 모터
CN206364638U (zh) 微型电机及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