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62488U - 送风风扇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送风风扇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62488U
CN203962488U CN201420336961.5U CN201420336961U CN203962488U CN 203962488 U CN203962488 U CN 203962488U CN 201420336961 U CN201420336961 U CN 201420336961U CN 203962488 U CN203962488 U CN 2039624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last
blast fan
impeller
axial
st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3696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玉冈健人
平野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498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02142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637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03125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872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055162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624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6248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G06F1/203Cooling mean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e.g. for lapto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送风风扇及电子设备。本实用新型所举例的送风风扇是离心风扇,其具有静止部、轴承机构以及旋转部。静止部具备底板部及定子。定子具有多个齿,该多个齿具有径向内端向轴向上方延伸的上方突出部。在具有包围叶轮部的外周的侧壁部和位于叶轮部的上方的顶板部的情况下,底板部与侧壁部以及顶板部共同构成了由叶轮部使空气沿周向流动的风洞部以及位于叶轮部侧方的送风口。

Description

送风风扇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转子型送风风扇。
背景技术
近年,笔记本型PC和平板PC等电子设备不断推进薄型化。并且,随着高性能化的发展,电子设备内的发热问题凸显。薄型的电子设备内,配置了大量的电子元件,空气所占有的空间很少。因此,存在即使电子设备内的元件发热较少,也不能无视电子设备内的温度上升的情况。由此,以电子设备内部的冷却为目的,将送风风扇配置在电子设备内。
在薄型的电子设备中,作为送风风扇配置有薄型的离心风扇。并且,送风风扇采用的是薄型的马达。作为这种送风风扇用的马达,例如,被日本专利公开平06-296535号公报所公开。日本专利公开平06-296535号公报所记载的马达是外转子型马达。公开了卷绕在定子铁芯上的线圈的下部被插入到印刷基板的开口部这样的技术。由此,定子铁芯相对以往稍向下方调整,马达的厚度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变薄。
但是,在外转子型送风风扇中,旋转部变大,难以实现小型化。另一方面,以小型化为目的而采用内转子型的话,定子部的轴向的位置变高,难以实现薄型化。其结果是不能在实现薄型化的同时确保风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以将送风风进行扇薄型化的同时确保风量为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包括:静止部、轴承机构和旋转部,所述旋转部被所述轴承机构支承为能够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所述静止部旋转;所述送风风扇的特征在于,所述静止部包括:底板部,其向远离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扩展;定子,其位于所述底板部的上方,并具有从环状的铁芯背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齿,该多个齿的径向内端具有朝向轴向上方延伸的上方突出部;所述旋转部包括:转子磁铁,其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被配置为环状;转子轮毂部,所述转子磁铁直接或者通过其他部件间接固定于该转子轮毂部;以及叶轮部,其固定于所述转子轮毂部;所述叶轮部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叶片,所述多个叶片的各叶片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定子的上方,在具有包围所述叶轮部的外周的侧壁部和位于所述叶轮部上方的顶板部的情况下,所述底板部与所述侧壁部以及所述顶板部共同构成了风洞部和送风口,在所述风洞部,空气通过所述叶轮部而沿周向流动,所述送风口位于所述叶轮部的侧方,所述顶板部以及所述底板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进风口。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齿在比所述上方突出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具有保持由导线卷绕而成的线圈的线圈保持部,所述线圈的上端位于比所述上方突出部的上端靠下侧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具有和所述齿相连接的环状的铁芯背部,所述齿在比所述上方突出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具有保持由导线卷绕而成的线圈的线圈保持部,所述线圈保持部的轴向中央位于比所述转子磁铁的轴向中央靠轴向下方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齿以及所述铁芯背部由多片钢板层叠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方突出部通过使所述多片钢板中的至少一片朝向轴向上方突出而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方突出部通过使所述多片钢板中位于轴向最下方的钢板朝向轴向上方突出而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方突出部通过使所述多片钢板全部朝向轴向上方突出而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齿以及所述铁芯背部由多片钢板层叠而成,所述上方突出部为仅层叠在比所述线圈保持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突出钢板。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部在比所述上方突出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具有向轴向下方突出的台阶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部具有与所述多个叶片相连接的叶轮支承部,所述叶轮支承部具有所述台阶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支承部具有:固定于所述转子轮毂部的叶轮圆筒部;以及从所述叶轮圆筒部向半径向外侧延伸的呈圆盘形状的叶轮环部,所述叶轮环部具有所述台阶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叶片具有所述台阶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风扇包括具有所述进风口的所述顶板部,所述多个叶片的上侧边缘在与所述进风口在轴向上重叠的区域具有朝向轴向上方突出的叶片上侧台阶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风扇包括具有所述进风口的所述顶板部,所述定子和所述顶板部在比所述进风口靠径向外侧位置在轴向上重叠。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有壳体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具有上述送风风扇,所述壳体包括:覆盖所述送风风扇的上侧的至少一部分的顶板;位于所述送风风扇的侧方的侧板;以及位于所述送风风扇的下方的底板;所述顶板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顶板部,所述顶板部在所述中心轴线的上方具有所述进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使送风风扇薄型化的同时,能够确保风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送风风扇的马达部附近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套筒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套筒的俯视图。
图5是套筒的仰视图。
图6是轴承附近的纵向剖视图。
图7是送风风扇的俯视图。
图8是去除顶板部以及侧壁部状态下的送风风扇的俯视图。
图9是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马达部附近的纵向剖视图。
图10是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马达部附近的纵向剖视图。
图11是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马达部附近的纵向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电子设备一个例子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图1中的送风风扇1的中心轴线J1方向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下侧简称为“下侧”。本说明书中的上下方向并不是表示组装到实际的设备上时的上下方向。并且,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与中心轴线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
图1是本实用新型示例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1的纵向剖视图。送风风扇1是离心风扇。送风风扇1例如被搭载于笔记本型个人电脑,用于电脑壳体内部的设备的冷却。
送风风扇1包括:马达部2、叶轮部3和机壳5。叶轮部3的中心轴线与马达部2的中心轴线J1一致。叶轮部3包括多个叶片31。多个叶片31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沿周向排列。由于送风风扇1是薄型,因此叶片31在轴向上的宽度为叶片31的厚度的3倍以下。马达部2使多个叶片31绕中心轴线J1旋转。机壳5收纳马达部2以及叶轮部3。
机壳5包括顶板部51、底板部52和侧壁部53。顶板部51位于叶轮部3的上方。底板部52向远离中心轴线J1的方向扩展,覆盖多个叶片31的下侧。本实施方式中,底板部52沿垂直于中心轴线J1的方向扩展。马达部2固定于底板部52。侧壁部53包围叶轮部3的外周。由顶板部51、侧壁部53以及底板部52构成包围叶轮部3的风洞部50。风洞部50是由叶轮部3使空气沿周向流动的空间。
顶板部51由铝合金或不锈钢等金属形成为薄板状。底板部52以及侧壁部53通过树脂、铝合金的压铸或者锻造而成型。侧壁部53的下端部和底板部52的周缘部通过螺丝固定等连接。顶板部51通过铆接等固定于侧壁部53的上端部。顶板部51包括进风口54。进风口54位于叶轮部3上方。由顶板部51、侧壁部53以及底板部52在叶轮部3的侧方构成送风口55。另外,底板部52也为马达部2的下述的静止部21的一部分。
在马达部2中,通过给定子210供给电流,在转子磁铁262和定子210之间产生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扭矩。由此,叶轮部3的多个叶片31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通过由马达部2带动叶轮部3旋转,空气从进风口54被吸入到机壳5内,从送风口55被排出。
图2是马达部2附近的送风风扇1的纵向剖视图。马达部2是内转子型马达。在将送风风扇1的构造分为作为固定组装体的静止部21和作为旋转组装体的旋转部22的情况下,静止部21包括机壳5,旋转部22包括叶轮部3。马达部2的静止部是送风风扇1的静止部21的一部分。马达部2的旋转部是送风风扇1的旋转部22的一部分。如下所述,由静止部21的一部分和旋转部22的一部分构成轴承机构4,因此将轴承机构4作为一个构成要素的情况下,送风风扇1包括:静止部21、轴承机构4和旋转部22。旋转部22被轴承机构4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相对于静止部21旋转。
静止部21包括:定子210、轴承部23、底板部52和电路板56。准确地说,静止部21还包括顶板部51以及侧壁部53,但这些也可以设置为搭载送风风扇1的设备的一部分。也就是,在送风风扇1搭载于设备前的状态下,静止部21仅包括机壳5中的底板部52。
轴承部23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有底大致圆筒状。轴承部23包括套筒231以及套筒壳232。套筒231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套筒231为金属烧结体。套筒231含浸有润滑油40。通过将轴承部23设置成由两个部件构成,能够提高轴承内周部的材料选择的自由度。并且,通过将套筒231设置为烧结体,能够容易地增加轴承部23中的润滑油40的保持量。
套筒壳232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有底大致圆筒状。套筒壳232覆盖套筒231的外周面及下表面。套筒231通过粘接剂233固定于套筒壳232的内周面。套筒壳232由树脂形成。套筒231和套筒壳232的固定优选采用粘接和压入两种方式。套筒231的下表面的径向内侧的部位与套筒壳232的内底面在上下方向上是分离的。通过套筒231的下表面和套筒壳232的内周面以及内底面构成了板容纳部239(参照图6)。
底板部52具有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状的贯通孔。底板部52包括:轴承保持部521、平板部522和定子保持部523。轴承保持部521、平板部522以及定子保持部523优选是连为一体的部件。轴承保持部521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轴承保持部521从平板部522的内端向轴向上方延伸。轴承保持部521在其内周面保持轴承部23。轴承保持部521的内周面与套筒壳232的外周面的下部接触。轴承保持部521与套筒壳232用粘接剂固定在一起。这样的固定,可以用粘接剂以及压入两种方式。
定子保持部523从底板部52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定子保持部523位于定子210的径向外侧。定子保持部523位于风洞部50内。定子保持部523的内周面与定子210的外周面接触。定子保持部523的外周面为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朝向下方的倾斜面524。
定子210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环状的部件。定子210位于下底板部52上,被固定于定子保持部523的内周面。定子210包括定子铁芯211以及通过缠绕导线而构成的多个线圈212。定子铁芯211由薄板状的硅钢板层叠而成。定子铁芯211包括大致圆环状的铁芯背部213和从铁芯背部213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齿214。也就是,环状的铁芯背部213将所述多个齿214连接起来。多个线圈212通过在各个齿214上缠绕导线而构成。将齿214中保持线圈212的部位称为线圈保持部2142。多个齿214的径向内端具有在多个线圈212的径向内方朝向轴向上方延伸的上方突出部2141。定子保持部523的内周面与铁芯背部213的外周面接触。线圈212的上端位于比上方突出部2141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并且,优选线圈保持部2142的轴向中央比转子磁铁262的轴向中央靠下方。由此,相对于转子磁铁262,能够相对地将定子210配置于轴向下方。
铁芯背部213被插入定子保持部523中并被粘接。定子保持部523的上端位于比铁芯背部213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降低对从定子210上方流入风洞部50的气流的阻碍。并且,也能够将叶片31的上端设置在较低的位置。铁芯背部213和定子保持部523之间的固定可以采用轻压入或者压入。压入时也可以同时使用粘接剂。通过将定子保持部523设置为环状能够容易地保持定子210。为了将送风风扇1薄型化,底板部52的载置铁芯背部213的面位于比线圈212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上方突出部2141通过使多片钢板中至少一片向轴向上方突出而构成。更详细地为:上方突出部2141通过使多片钢板中位于轴向最下方的钢板向轴向上方突出而构成。
如上所述,在底板部52的外周部构成风洞部50。轴承部23固定于中央部。定子210固定于外周部和中央部之间。送风风扇1中,定子210和轴承部23直接固定于作为基底部的底板部52。
电路板56位于比定子保持部52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电路板56的一部分位于风洞部50内且在底板部52上。电路板56粘接在底板部52的上表面。在风洞部50内,从定子210引出的多根引出线215与电路板56利用焊锡连接。关于电路板56的详细内容,在下文叙述。
旋转部22包括:叶轮部3、转子轮毂部28、防脱部255以及转子磁铁262。转子轮毂部28被轴承部23所支承。叶轮部3保持在转子轮毂部28的外周部。旋转部22的除叶轮部3之外的部位为马达部2的旋转部。但是不必明确规定叶轮部3和马达部2的边界。
转子轮毂部28包括:轴251、轴承对置部281、密封圆筒部282、凸部283、以及磁铁保持部284。轴251、轴承对置部281、密封圆筒部282、凸部283、以及磁铁保持部284为一体的部件。转子轮毂部28优选是通过金属切削加工而形成。
轴251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柱状。轴251被插入到轴承部23的套筒231中。换言之,套筒231从径向外侧包围轴251。轴251相对于轴承部23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相对旋转。
防脱部255设置在轴251的下部。防脱部255包括板部256和板固定部257。板部256为从轴251的下端部向径向外方扩展的大致圆板状。板部256的直径比套筒231的下表面的直径小。板固定部257从板部256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在板固定部257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部。在轴251上设置有从下端延伸到上方的穴部252。在穴部252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部。通过将板固定部257螺合于孔部252中,板部256被固定于轴251的下端部。
套筒231以及板部256位于套筒壳232的内侧。板部256被所述平板容纳部239容纳。板部256的上表面为大致圆环状的面。板部256的上表面与套筒231的下表面,即,平板容纳部239中朝向下方的面在上下方向(即,轴向)上对置。通过板部256和套筒231能够防止轴251从轴承部23脱出。板部256的下表面与套筒壳232的内下表面在轴向对置。
轴承对置部281从轴251的上端向径向外方扩展。轴承对置部281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板状。轴承对置部281位于轴承部23的上方,与轴承部23在轴向对置。密封圆筒部282为从轴承对置部281向下方延伸的大致圆筒状。密封圆筒部282与轴承对置部281的外周缘部连续。密封圆筒部282位于比轴承部23靠径向外侧,且比转子磁铁26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密封圆筒部282的内周面与轴承部23的外周面上部在径向对置。在密封圆筒部282的内周面和套筒壳232的外周面之间构成密封间隙47。在密封间隙47构成有润滑油40的界面所在的密封部47a。凸部283从密封圆筒部282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突出。凸部283的外端位于比转子磁铁262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叶轮部3位于凸部283的径向外方且位于转子磁铁262的轴向上方。
磁铁保持部284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磁铁保持部284从密封圆筒部282向下方延伸。转子磁铁262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且固定在磁铁保持部284的外周面。转子磁铁262位于定子210的径向内侧。定子210的上端位于比转子磁铁262的上端靠轴向下方的位置。
底板部52的平板部522的上表面与磁铁保持部284的下端面在轴向对置。并且,平板部522的上表面和转子磁铁262的下端面也在轴向对置。在平板部522的上表面和磁铁保持部284的下端面之间,以及,在平板部522的上表面和转子磁铁262的下端面之间,构成有沿径向扩展的环状的微小横向间隙491。换言之,平板部522和磁铁保持部284隔着横向间隙491在轴向对置,并且平板部522和转子磁铁262隔着横向间隙491在轴向对置。横向间隙491的轴向的高度优选是0.1mm以上0.5mm以下。
在磁铁保持部284的内周面和轴承保持部521的外周面之间构成在轴向上延伸的环状的微小的纵向间隙492。纵向间隙492与横向间隙491的内周部连续,从横向间隙491向上方延伸。磁铁保持部284的内周面上部具有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内方倾斜的倾斜面。在该倾斜面和轴承保持部521的上端面之间构成有环状的微小的中间间隙493。中间间隙493与纵向间隙492的上端部连续。换言之,中间间隙493将纵向间隙492的上端部与密封间隙47的下端部连接起来。
由横向间隙491、纵向间隙492以及中间间隙493在密封间隙47的径向外侧构成迷宫结构。由此,抑制了包含汽化后的润滑油40的空气从密封间隙47向轴承机构4的外部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0的蒸发。
叶轮部3具有叶轮支承部29以及多个叶片31。叶轮支承部29包括叶轮圆筒部291和叶轮环部292。叶片31包括叶片内侧部31a和叶片外侧部31b。叶轮圆筒部291、叶轮环部292以及多个叶片31优选为一体的部件。
叶轮环部292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盘形状。叶轮环部292从叶轮圆筒部291的下端向径向外侧延伸。换言之,叶轮圆筒部291从叶轮环部292的内周部向轴向上方延伸。叶轮圆筒部291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多个叶片31位于叶轮环部292的外侧。多个叶片31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在周向排列。多个叶片31通过叶轮环部292而与叶轮圆筒部291相连。叶轮圆筒部291的内周面与密封圆筒部282的外周面对置。叶轮圆筒部291固定于转子轮毂部28。叶轮环部292具有台阶部302。通过将台阶部302设置在叶轮环部292上,能够确保叶轮部3的轴向高度,能够使风量增加。多个叶片31具有台阶部303。通过将台阶部303设置在多个叶片31上,能够确保叶轮部3轴向高度,能够使风量增加。
叶轮圆筒部291的内周面固定在密封圆筒部282的外周面。叶轮支承部29被插入到转子轮毂部28中。转子轮毂部28和叶轮支承部29通过插入和粘接,或者粘接和压入而被固定在一起。叶轮圆筒部291的下端与凸部283的上表面接触。转子轮毂部28和叶轮部3可以是一体的部件。
叶片内侧部31a的内侧端部与叶轮环部292相连接,叶片内侧部31a的外侧与叶片外侧部31b一体形成。叶片内侧部31a的内侧端部位于比定子210的外径靠内侧的位置,叶片内侧部31a的外侧端部位于比定子210的外径大致靠外侧的位置。叶轮环部292作为叶片31的基部起作用。各叶片内侧部31a的内侧端部位于定子210的上方。叶片内侧部31a的上端与叶轮环部292的上端在轴向的位置相同。由此,确保了叶片31的保持强度。叶片内侧部31a的上端位于比凸部283及转子磁铁262的上表面靠轴向上侧的位置。进风口54位于叶片内侧部31a的上方区域的一部分。叶片内侧部31a的下端与叶轮环部292的下端在轴向上的位置相同。叶片内侧部31a的下端位于比凸部283的下表面以及转子磁铁262的上表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通过降低叶片31的下端,在降低叶片31的位置的同时,也能够确保叶片31的轴向的长度,能够确保风量。叶片内侧部31a与线圈212在轴向对置。
叶片外侧部31b的内侧端部与叶片内侧部31a相连。叶片内侧部31a与叶片外侧部31b大致在定子保持部523的上方相连。叶片外侧部31b的轴向长度比叶片内侧部31a的轴向长度长。叶片外侧部31b的外端与侧壁部53的内表面对置。叶片外侧部31b的上端与叶片内侧部31a的上端在轴向上的位置相同。叶片外侧部31b的上端与顶板部51的下表面对置。叶片外侧部31b的下端位于比转子磁铁262的上端靠轴向下侧的位置,优选是比定子210的上端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叶片外侧部31b的下端与底板部52对置。并且,通过设置有定子210的上方突出部2141,相对于转子磁铁262,能够将定子210的线圈保持部2142相对地配置在轴向下方。由此,能够使位于定子210上方的叶片内侧部31a的下端更靠轴向下方。因此,能够增大叶片31的轴向高度相对于送风风扇1的轴向高度所占的比例。也就是,通过叶轮部3的旋转,能够将大量的空气排出到径向外方,能够使风量增加。在外转子型送风风扇1中,即使将叶片31配置于定子210的上方,也能充分地确保叶片31的高度,在薄型的送风风扇1中,能够确保风量。
在送风风扇1中,在定子210的外侧,能够将叶片31向下方延伸,从而能够确保叶片31的轴向长度。由此,能够提高风量特性和静压特性。并且,由叶片31的叶片外侧部31b产生的空气流容易通过定子210的上部,能够提高定子210的冷却效率。叶轮部3在比上方突出部2141更靠径向外方的位置具有向轴向下方突出的台阶部30。通过在叶轮部设置台阶部,能够确保叶轮部的轴向高度,能够使风量增加。
在送风风扇1中,多个叶片31的各叶片的径向上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定子210的上方。也就是,多个叶片31和定子210之间的空间通过多个叶片31的间隙而与多个叶片31和顶板部51之间的空间相连。由此,能够使被沿轴向吸入的空气直接接触定子210,能够强制冷却定子210。铁芯背部213的内周面位于比转子轮毂部28及多个叶片31的基部中的任意一方都靠径向外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冷却整个铁芯背部213。
并且,线圈212的径向外侧的端缘位于比转子轮毂部28及多个叶片31的基部中的任意一个都靠径向外方的位置。由此,能够直接冷却线圈212。并且,被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从线圈212和线圈212之间通过,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可以在线圈212和相邻的线圈212之间填充模制树脂,空气不通过线圈212之间,而是迅速地流向定子210的外方。由此,能够防止风量特性的降低。
图2中,多个叶片31通过叶轮支承部29而间接地固定于密封圆筒部282的外周面。多个叶片31也可以不通过叶轮支承部29等其它部件而直接地固定于密封圆筒部282的外周面。叶轮部3具有与所述多个叶片31相连的叶轮支承部29,叶轮支承部29具有台阶部301。通过在叶轮支承部29上设置台阶部301,能够确保叶轮部3的轴向高度,能够使风量增加。
在送风风扇1中,定子210的上端位于比转子磁铁262的上端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叶轮部3在磁铁的轴向上方向径向外方延伸。多个叶片31位于定子210的轴向上方。通过这样的构造,能够确保叶片31的下端和定子210的上端之间在轴向上的尺寸。也能够防止叶片31和定子210的干涉,确保叶片31的轴向长度。由此,可以确保风量。
并且,通过上述构造,能够确保顶板部51和叶片31之间的轴向的距离。也就是,在确保定子210和叶片31之间的距离的同时,相对于送风风扇1在轴向上的整体高度,能够将叶片31相对地配置在轴向下方。在电子设备是薄型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电子设备壳体内的电子元件所占的比率高、送风风扇1的进风口54的上侧没有充分的空间的情况下,吸气效率低。通过采用上述送风风扇1,能够构成进入叶片31的空气的积存空间。由此,能够提供风量特性高的送风风扇1。
风洞部50能够确定为这样的空间:位于定子210的外周和侧壁部53之间,沿周向扩展,且在轴向下方到达底板部52的上表面。当然,风洞部50只要大致为上述范围,不必要做严格的限定。叶片内侧部31a的一部分以及叶片外侧部31b在风洞部50内移动。
如图1所示,在送风风扇1中,进风口54的上端边缘和多个叶片31的上端之间的轴向距离比多个叶片31的下端和定子210之间的轴向距离大。由此,吸气量增多,风量增加。
图3为套筒231的纵向剖视图。在套筒231的内周面271的上部及下部设置有第1径向动压槽列272和第2径向动压槽列273。第1径向动压槽列272及第2径向动压槽列273分别由多个人字形的槽构成。图4是套筒231的俯视图。在套筒231的上表面274上设置有由多个螺旋形状的槽构成的第1轴向动压槽列275。图5是套筒231的仰视图。在套筒231的下表面276上设置有螺旋形状的第2轴向动压槽列277。
第1径向动压槽列272以及第2径向动压槽列273也可以设置在轴251的外周面上。第1轴向动压槽列275也可以设置在轴承对置部281的下表面中与套筒231的上表面274对置的区域。第2轴向动压槽列277也可以设置在板部256的上表面。第1轴向动压槽列275也可以是人字形的槽的集合体。第2轴向动压槽列277也可以是人字形的槽的集合体。在套筒23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2个槽278。槽278被用于润滑油40的循环。
图6是轴承部23附近的纵向剖视图。在板部256和套筒壳232之间构成下部间隙42。润滑油40存在于下部间隙42中。在板部256的侧面和套筒壳232的底部内侧面之间构成板周围空间48。润滑油40存在于板周围空间48中。在套筒231的下表面和板部256的上表面之间构成第2轴向间隙43。润滑油40存在于第2轴向间隙43中。第2轴向间隙43构成使润滑油40产生流体动压的第2轴向动压轴承部43a。通过板周围空间48,润滑油40从第2轴向间隙43的外周部连续存在到下部间隙42的外周部。
在轴251的外周面和套筒231的内周面之间构成径向间隙41。径向间隙41的下端部与第2轴向间隙43的内周部连续。径向间隙41包括第1径向间隙411和位于比第1径向间隙411靠下方的位置的第2径向间隙412。
第1径向间隙411构成于轴251的外周面和套筒231的内周面中设置有图3的第1径向动压槽列272的部位之间。第2径向间隙412构成于轴251的外周面和套筒231的内周面中设置有第2径向动压槽列273的部位之间。润滑油40存在于径向间隙41中。第1径向间隙411及第2径向间隙412构成使润滑油40产生流体动压的径向动压轴承部41a。通过径向动压轴承部41a,轴251被径向支承。
在轴承部23的上表面和轴承对置部281的下表面之间构成有第1轴向间隙44。第1轴向间隙44从径向间隙41的上端部向径向外方扩展。润滑油40存在于第1轴向间隙44中。在第1轴向间隙44中设置有图4所示的第1轴向动压槽列275的区域,构成有使润滑油40产生流体动压的第1轴向动压轴承部44a。也就是,套筒231的上表面274和轴承对置部281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构成使润滑油40产生流体动压的第1轴向动压轴承部44a。
通过第1轴向动压轴承部44a以及第2轴向动压轴承部43a,轴承对置部281被轴向支承。通过设置第1轴向动压轴承部44a以及第2轴向动压轴承部43a,降低了轴251在上下方向的游隙偏差。上述的密封间隙47从第1轴向间隙44的外周部向下方延伸。
在套筒231的外周面与套筒壳232的内周面之间,由图3中的槽278构成有循环通道45。循环通道45将第1轴向动压轴承部44a的外周部和第2轴向动压轴承部43a的外周部连通。
在马达部2中,密封间隙47、第1轴向间隙44、径向间隙41、第2轴向间隙43、板周围空间48、下部间隙42以及循环通道45形成为相互连接的一个袋状结构,润滑油40连续存在于袋状结构中。在袋状结构中,润滑油40的界面仅形成于位于密封圆筒部282的内周面和轴承部23的外周面之间的密封间隙47中。通过袋状结构,能够容易地防止润滑油40的外漏。
马达部2的轴承机构4包括:轴251、套筒231、套筒壳232、粘接剂233、板部256、轴承对置部281、密封圆筒部282以及上述的润滑油40。在轴承机构4中,轴251、板部256、轴承对置部281以及密封圆筒部282通过润滑油40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相对于轴承部23旋转。
送风风扇1中,在转子轮毂部28通过金属切削加工形成的情况下,能够提高转子轮毂部28的形状精度。由此,能够高精度地构成径向动压轴承部41a、第1轴向动压轴承部44a、第2轴向动压轴承部43a及密封间隙47。
图7是送风风扇1的俯视图。图8是去除顶板部51及侧壁部53状态下的送风风扇1的俯视图。在搭载有送风风扇1的设备侧设置有顶板部51及侧壁部53的情况下,被安装到设备之前的状态的送风风扇1大致如图8所示。因此,在具有侧壁部53和顶板部51的情况下,底板部52与侧壁部53以及顶板部51共同构成风洞部50和送风口55。
如图7所示,送风风扇1的进风口54与转子轮毂部28、叶轮支承部29以及叶片内侧部31a在轴向上重叠。并且,如图2所示,顶板部51具有进风口54。多个叶片31的上缘在和进风口54在轴向上重叠区域具有朝向轴向上方突出的叶片上侧台阶部304。通过在多个叶片31设置台阶部301能够确保叶轮部3的轴向高度,能够使风量增加。定子210的线圈212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与进风口54在轴向上重叠。也就是,顶板部51与定子210在比进风口54靠径向外方的位置在轴向上重叠。原则上,叶片外侧部31b位于风洞部50内,与进风口54在轴向上不重叠。进风口54和定子210在轴向重叠的情况下,定子210和顶板部51之间成为从进风口向径向外方的空气流路。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能够将定子210的轴向位置配置得低,能够增大定子210和顶板部51之间的轴向尺寸。由此,能够增大多个叶片31的轴向高度,能确保风量。
如图8所示,电路板56包括弯曲部561和引出部562。弯曲部561沿风洞部50呈弧状延伸。引出部562从弯曲部561向径向外方延伸。在侧壁部53和底板部52之间设置有供引出部562插入的狭缝间隙。电路板56为FPC(柔性印刷电路板)。在俯视弯曲部561时,送风方向上游侧边缘以及送风方向下游边缘为弧状。通过将弯曲部561的周向两端部的边缘设置为弧状,与有角部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端部从底板部52浮起时的浮起量。由此,能够减少送风效率的降低。另外,优选弧状的边缘至少设置在送风方向上游侧的端部。
风洞部50的径向宽度朝向送风方向上游大致逐渐减少,因此,优选俯视弯曲部561时,弯曲部561的径向宽度朝向送风方向上游逐渐减少。由此,能够确保弯曲部561的宽度,能容易地将弯曲部561配置于底板部52上。弯曲部561的径向内侧及外侧的边缘分别与定子保持部523以及侧壁部53靠近。在图8中,侧壁部53用双点划线表示。由于送风风扇1是小型送风风扇,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弯曲部561具有全周的1/4以上的长度。
从定子210引出的多根引出线215在风洞部50内与电路板56的弯曲部561相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出线215的数量为4根。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出线215与电路板56通过焊锡连接。引出线215和电路板56的连接位置位于比叶轮部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避免连接部563和叶轮部3之间的干涉。其结果是,能够确保叶片外侧部31b的轴向高度,能够增加风量。关于连接部563的这种配置,通过焊锡进行连接,尤其适用于连接部563的高度较高的情况。当然,连接部563的高度足够低的情况下,连接部563也可以位于叶片31的下方。
另外,定子210的轴向上的磁中心位于比转子磁铁262的轴向上的磁中心靠下方的位置。由此,组装后叶轮部3不会向下方移动。其结果是,组装后,可靠地防止了叶片31与位于下方的引出线215相接触。
通过在风洞部50内使电路板56和引出线215相连接,能够减少与电路板56在轴向上重叠的构成要素,能够容易地将送风风扇1薄型化。并且,也能够增大叶片31的轴向长度,以及增大顶板部51和叶片31之间的间隙,也能够容易地确保送风风扇1的风量。
从降低噪音的观点来看,优选连接部563从叶轮部3分离。因此,多根引出线215和电路板56的连接位置,在径向,即,在弯曲部561的宽度方向位于弯曲部的中央或位于比中央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在侧壁部53和顶板部51所形成的一体部件被安装到底板部52之前,进行引出线215和电路板56之间的连接。为了使连接作业容易进行,连接位置在周向上是分离的。因此,多根引出线215从定子210的不同的齿槽位置分别向径向外方引出。优选为,连接位置在周向上以定子210的齿槽的角度间隔以上的间隔分离。并且,连接位置在周向上以弯曲部561的径向宽度以上的宽度分离。
如图2所示,引出线215沿为定子保持部523的外周面的倾斜面524向径向外方引出。作业者进行连接作业时,将引出线215沿倾斜面524向径向外方引出,将电路板56上的焊盘与引出线215锡焊在一起。此时,由于不具有侧壁部53,因此作业者能够自由利用比定子保持部523靠径向外侧的区域。锡焊后,多余的引出线215被切断。由于引出线215沿着倾斜面524,因此其它引出线215的连接作业时,能够降低已经被连接的引出线215与工具相互接触而导致引出线215发生断线的可能。
如图7所示,侧壁部53具有第1侧壁部531和第2侧壁部532。第1侧壁部531与底板部52为一体。第1侧壁部531设置为两个部件,构成送风口55的侧方两端。并且,送风方向上游侧的第1侧壁部531在其内周面具有舌部。第2侧壁部532与顶板部51构成一体。第2侧壁部532的周向两端分别固定于上游侧的第1侧壁部531以及下游侧的第1侧壁部531。第1侧壁部531的径向宽度比第2侧壁部532的径向宽度更宽。
第2侧壁部532的周向位置的一部分与电路板56的连接部563所在的周向区域的一部分在径向重叠。优选为,第2侧壁部532的周向位置与电路板56的连接部563所在的周向整个区域在径向重叠。更优选为,第2侧壁部532的周向位置与电路板56所在的周向整个区域重叠。
侧壁部53位于引出线215和电路板56的锡焊时的锡焊作业区域的情况下,若使连接部563的位置在弯曲部561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弯曲部561的中央或者比中央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则作业性有变差的可能。因此,将侧壁部53分开设置为上述第1侧壁部531以及第2侧壁部532。由此,能够在将第2侧壁部532以及顶板部51所形成的一体部件安装到底板部52上之前,进行引出线215和电路板56的连接。由此,作业者进行多根引出线215和电路板56的连接作业时,不存在第2侧壁部532以及顶板部51所形成的一体部件。其结果就是,能够使连接部563的位置在弯曲部561的宽度方向容易地位于弯曲部561的中央,或者使之位于比中央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第2侧壁部532位于引出部562的引出位置的轴向上方。由此,通过在电路板56的固定及锡焊作业后组装第2侧壁部532以及顶板部51所形成的一体部件,能够容易地将电路板56比底板部52向径向外侧引出。
第2侧壁部532的周向两端与第1侧壁部531在周向对置。第1侧壁部531具有与第2侧壁部532对置的第1侧壁部对置面。第1侧壁部对置面具有下游侧的第1边缘531a(内周面侧)和上游侧的第2边缘531b(外周面侧)。第1边缘531a在旋转方向上位于比第2边缘531b靠后侧的位置。由于第1边缘531a位于比第2边缘531b靠旋转方向后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小朝向送风方向下游的风速的阻碍,从而能够抑制送风特性的降低。另外,第1侧壁部531和第2侧壁部532直接对置或者隔着粘接剂等间接对置。
在顶板部51的周围设置向下方延伸的钩,通过将钩嵌入到设置在第1侧壁部531上的槽中进行卡定,顶板部51被固定在底板部52。另外,可以在钩上设置孔,在槽内设置凸部进行卡定,也可以在钩上设置朝向槽的凸部,在槽上设置凹部。由此,能够利用顶板部51的钩的弹性防止顶板部51的位置偏移。
第1侧壁部531优选与底板部52由树脂一体形成。另外,第1侧壁部531及底板部52的各材料以及固定方法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例如,也可以是第1侧壁部531以及底板部52由一张钢板形成,仅使第1侧壁部通过冲压加工沿轴向弯折而形成。
第2侧壁部532由树脂形成,顶板部51由铁板形成,第2侧壁部532通过嵌件成型而一体成型。另外,第2侧壁部532以及顶板部51的各材料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例如,第2侧壁部532和顶板部51可以由树脂一体成型。
为了将送风风扇1薄型化,定子210以及转子磁铁262尽可能地位于下方。如图2所示,铁芯背部213位于比齿214的末端靠下方的位置。电路板56的上表面位于比铁芯背部213的下表面,即,定子线圈211的最下表面靠轴向上侧的位置。
底板部52中,配置有电路板56的区域非常薄。为了确保底板部52的刚性,底板部52的送风口55的附近区域比配置有电路板56的区域厚。如图8所示,在底板部52的上表面,载置电路板56的基板载置面525位于比送风口附近的送风口面526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基板载置面525和送风口面526通过倾斜面527相连。通过倾斜面527,在确保底板部52的刚性的同时,能够抑制送风特性的降低。
并且,为了确保轴承保持部521支承轴承部23的刚性,如图2所示,在底板部52的上表面,基板载置面525位于比与转子磁铁262在轴向对置的磁铁下方面528靠轴向下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底板部52的磁铁下方面528处的厚度比基板载置面525处的厚度厚。并且,也能够使底板部52整体的厚度更薄。这种情况下,底板部52优选是由非磁性体成型。
图9至图11是本实用新型示例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1的马达部2附近的剖视图。图9的送风风扇1是比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更加小型的送风风扇。送风风扇1的叶片31C的径向外侧的端缘位于比定子210的外周面靠径向内方的位置。叶轮支承部29C包括叶轮圆筒部291和叶轮环部292。叶轮环部292的下端位于比凸部283的下表面靠上侧的位置。叶轮环部292的下表面与转子磁铁262的上表面隔着间隙对置。叶轮环部292的上表面具有与叶轮圆筒部291相连接的倾斜面。
叶片31C配置在定子210的上侧。叶片31C的内端与齿214C的末端附近在轴向对置。叶片31C的外端位于比定子210的外周面靠径向内方的位置。叶片31C的外端大概与线圈212的外端附近在轴向对置。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使定子210的上部外端在风洞部50露出,能够将定子210冷却。并且,叶片31C的外端位于比顶板部51C的内缘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换言之,俯视时,从进风口54可以看到叶片31的外端。叶片31C的下端与叶轮环部292在同一平面上。叶片31C的下端位于比凸部283的下表面以及转子磁铁262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
定子铁芯211C由薄板状的硅钢板形成。定子铁芯211C包括大致圆环状的铁芯背部213和从铁芯背部213向径向内方突出的多个齿214C。齿214C的末端朝轴向上侧弯曲,形成上方突出部2141C,该弯曲面(内表面)与转子磁铁262的外周面在径向上对置。齿214C的末端的上端与叶轮部3C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1张硅钢板,但也可以是层叠多张钢板而仅1张钢板弯曲的构造。铁芯背部213C被插入到定子保持部523中。本实施方式的定子保持部并不向上侧突出而是通过在底板部52上设置凹部来保持定子210。马达部2的其他构成与图2大致相同,给同样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
并且,图10仅表示图9的虚线圆所包围的主要部分,虚线圆以外与图9相同。图10中,定子铁芯211D由3张薄板状的硅钢板形成。定子铁芯211D包括大致圆环状的铁芯背部213和从铁芯背部213向径向内方突出的多个齿214D。上方突出部2141D通过使多张钢板中至少1张向轴向上方突出而构成。更具体地为:上方突出部2141D通过使3张钢板中位于轴向上方的2张钢板朝向轴向上方突出而构成。位于轴向最下方的1张钢板不具有上方突出部2141D。齿214D上在保持线圈212的部位形成有线圈保持部2142D。通过这样的结构,使磁中心一致的工序的管理将变得容易。再则,图11仅表示图9的虚线圆所包围的主要部分,虚线圆以外的部分和图9相同。图11中,定子铁芯211E由2张薄板状的硅钢板形成。定子铁芯211E包括大致圆环状的铁芯背部213和从铁芯背部213向径向内方突出的多个齿214E。上方突出部2141E通过使轴向下方的钢板向轴向上方突出而构成。更具体地为:上方突出部2141E通过使2张钢板中位于轴向下方的钢板朝向轴向上方突出而构成。轴向上方的钢板不具有上方突出部2141E。并且,不具有上方突出部2141E的钢板与具有上方突出部2141E的钢板相比轴向的厚度要薄。由此,与1张钢板相比较能够提高刚性。在齿214E上保持线圈212的部位形成有线圈保持部2142E。
图9至图11的送风风扇1中,侧壁部53和定子210相互靠近。因此,电路板56配置在风洞部50中送风口55附近的部位。因此,在从送风口55观察送风风扇1时,能够目视确认电路板56以及连接部533。叶轮部3C与侧壁部53相距1mm以上。
图12是表示包括送风风扇1的电子设备8的一个例子的纵向剖视图。在图12中,将电子设备10在上下方向上分解表示。电子设备8的壳体80包括顶板81、侧板82和底板83。顶板81的一部分构成送风风扇1的顶板部51。也可以是整个顶板81为顶板部51。也就是顶板81覆盖送风风扇1的上侧的至少一部分。侧壁部53从顶板81向下方突出。也就是,顶板81和侧壁部53是连为一体的部件。
通过使侧壁部53和送风风扇1的底板部52相连接,构成送风口55。侧板82位于送风风扇1的侧方。侧板82从顶板81的外周部向下方延伸。侧板82的一部分可以构成送风风扇1的侧壁部53。侧板82覆盖送风风扇1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顶板部51在中心轴线J1的上方具有成为进风口54的孔。底板83位于送风风扇1的下方。底板83连接于侧板82的下端。
所述送风风扇1以及电子设备10的构造可以有各种变更。
例如,设置在套筒231的外周面上的槽278的数量可以是3个以上。并且,也可以不在套筒231的外周面设置槽。上方突出部2141也可以通过使多张钢板全部朝轴向上方突出而构成。齿214以及铁芯背部213由多张钢板层叠而成。在此,上方突出部2141可以为仅层叠在比线圈保持部214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突出钢板。并且,钢板的材料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也可以层叠材料不同的钢板。钢板的轴向厚度适当设定即可,也可以组合厚度不同的钢板。
叶轮部3、轴承机构4、机壳5等各零件的材料可以进行适当变更。例如,套筒231不限定于烧结金属。套筒壳232也可以由金属形成。例如,套筒壳232可以通过铝等的压铸而成型。叶轮部3也可以由金属形成。叶轮部3也可以不构成有台阶部。
在图1所示的马达部2中,为定子210和轴承部23直接被固定于作为基底部的底板部52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之间通过衬套等部件间接地固定的结构。
第1轴向动压槽列275既可以设置在套筒壳232的上表面,也可以设置在轴承对置部281的下表面中与套筒壳232的上表面对置的区域。换言之,第1轴向动压槽列275设置在轴承部23的上表面和轴承对置部281的下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由此,在轴承部23的上表面和轴承对置部281的下表面之间构成有第1轴向动压轴承部44a。
也可以不具有第2轴向动压轴承部43a。这种情况下,板部256仅具有防脱的功能。也可以不具有第1轴向动压轴承部44a。
也可以不具有第1径向动压槽列272以及第2径向动压槽列273。
作为轴承机构4,也可以利用其它构造。润滑油40的界面的位置也可以变更。轴承机构4也可以不利用流体动压。
转子磁铁262既可以直接固定于转子轮毂部28,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间接地进行固定。转子磁铁262和转子轮毂部28也可以是连为一体的部件,即使是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视为转子磁铁262实质上固定于转子轮毂部28的状态。
弯曲部561不必是在全长范围内宽度逐渐减少的楔形部。例如,弯曲部561也可以是仅一部分为朝向送风方向上游而宽度逐渐减少的楔形部。
送风风扇1中,进风口54既可以设置在顶板部51以及底板部52两者上,也可以仅设置于底板部52上。
电路板56上可以配置有电子元件。例如,将弯曲部561延伸到送风口55侧,在送风口55附近,优选在位于侧壁部53的最上游的向侧向径向内方突出的舌部附近配置电子元件。
弯曲部531不必整体位于风洞部50内。例如,可以在侧壁部53和底板部52之间在侧壁部53上设置向径向外方凹陷的凹部,弯曲部531的一部分进入到该凹部内。再则,可以使引出线215和弯曲部561的连接部533的一部分进入到凹部内。可以设置贯通侧壁部53的孔来代替凹部。
电路板56也可以整体都位于风洞部50内。电路板56至少一部分位于风洞部50内,并且在底板部52的上侧。并且,电路板56也可以配置在定子210的下方。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的构成,只要不相互矛盾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可以用于笔记本型PC或者是平板PC的内部冷却,或者是台式PC的壳体内的设备的冷却,或是其它设备的冷却,以及能够用于针对各种对象物的空气的供给等。并且,可以用于其它用途。

Claims (15)

1.一种送风风扇,包括: 
静止部; 
轴承机构;以及 
旋转部,其被所述轴承机构支承为能够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所述静止部旋转, 
所述送风风扇的特征在于, 
所述静止部包括: 
底板部,其向远离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扩展; 
定子,其位于所述底板部的上方,并具有从环状的铁芯背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齿,该多个齿的径向内端具有向轴向上方延伸的上方突出部, 
所述旋转部包括: 
转子磁铁,其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被配置为环状; 
转子轮毂部,所述转子磁铁直接或者通过其他部件间接固定于该转子轮毂部;以及 
叶轮部,其固定于所述转子轮毂部, 
所述叶轮部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叶片, 
所述多个叶片的各叶片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定子的上方, 
在存在包围所述叶轮部的外周的侧壁部以及位于所述叶轮部的上方的顶板部的情况下,所述底板部与所述侧壁部以及所述顶板部共同构成风洞部和送风口,在所述风洞部,空气通过所述叶轮部而沿周向流动,所述送风口位于所述叶轮部的侧方, 
所述顶板部以及所述底板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进风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在比所述上方突出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具有保持由导线卷绕而成的线圈的线圈保持部, 
所述线圈的上端比所述上方突出部的上端靠下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和所述齿相连接的环状的铁芯背部, 
所述齿在比所述上方突出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具有保持由导线卷绕而成的线圈的线圈保持部, 
所述线圈保持部的轴向中央位于比所述转子磁铁的轴向中央靠轴向下方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以及所述铁芯背部由多片钢板层叠而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方突出部通过使所述多片钢板中的至少一片朝向轴向上方突出而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方突出部通过使所述多片钢板中位于轴向最下方的钢板朝向轴向上方突出而构成。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方突出部通过使所述多片钢板全部朝向轴向上方突出而构成。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以及所述铁芯背部由多片钢板层叠而成,所述上方突出部为仅层叠在比所述线圈保持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突出钢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部在比所述上方突出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具有向轴向下方突出的台阶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部具有与所述多个叶片相连接的叶轮支承部, 
所述叶轮支承部具有所述台阶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支承部具有:固定于所述转子轮毂部的叶轮圆筒部;以及从所述叶轮圆筒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呈圆盘形状的叶轮环部, 
所述叶轮环部具有所述台阶部。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叶片具有所述台阶部。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风扇包括具有所述进风口的所述顶板部, 
所述多个叶片的上侧边缘在与所述进风口在轴向上重叠的区域具有朝向轴向上方突出的叶片上侧台阶部。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风扇包括具有所述进风口的所述顶板部, 
所述定子和所述顶板部在比所述进风口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轴向上重叠。 
15.一种具有壳体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内部具有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风扇, 
所述壳体包括:覆盖所述送风风扇的上侧的至少一部分的顶板;位于所述送风风扇的侧方的侧板;以及位于所述送风风扇的下方的底板, 
所述顶板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顶板部,所述顶板部在所述中心轴线的上方具有所述进风口。 
CN201420336961.5U 2013-07-18 2014-06-23 送风风扇及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6248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49868A JP2015021427A (ja) 2013-07-18 2013-07-18 送風ファン
JP2013-149868 2013-07-18
JP2013-163736 2013-08-07
JP2013163736A JP2015031254A (ja) 2013-08-07 2013-08-07 送風ファン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3187279A JP2015055162A (ja) 2013-09-10 2013-09-10 送風ファン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3-187279 2013-09-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62488U true CN203962488U (zh) 2014-11-26

Family

ID=5192308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36961.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62488U (zh) 2013-07-18 2014-06-23 送风风扇及电子设备
CN201410283605.6A Pending CN104295530A (zh) 2013-07-18 2014-06-23 送风风扇及电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83605.6A Pending CN104295530A (zh) 2013-07-18 2014-06-23 送风风扇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0396248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95530A (zh) * 2013-07-18 2015-01-2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风扇及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55392A (zh) * 2017-07-25 2017-11-17 滁州富达机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送风的电动式离心风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27841A (ja) * 2001-01-30 2002-08-14 Namiki Precision Jewel Co Ltd 小型扁平モータ用流体動圧軸受、小型扁平モータ、ファンモータ、空気強制供給型空気電池
JP4531584B2 (ja) * 2005-02-17 2010-08-25 Ntn株式会社 流体動圧軸受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モータ
CN101520051A (zh) * 2008-02-29 2009-09-02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风扇
CN201368044Y (zh) * 2009-02-24 2009-12-23 李明烈 具有多重防漏油结构的散热风扇
JP5943291B2 (ja) * 2011-06-30 2016-07-0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軸受装置および送風ファン
TWI479086B (zh) * 2012-10-23 2015-04-01 Sunonwealth Electr Mach Ind Co 散熱風扇及其扇輪
CN203962488U (zh) * 2013-07-18 2014-11-2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风扇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95530A (zh) * 2013-07-18 2015-01-2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送风风扇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95530A (zh) 2015-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86935U (zh) 送风风扇以及电子设备
CN203962487U (zh) 送风风扇
CN102852850B (zh) 轴承装置及送风风扇
JP5747632B2 (ja) 遠心ファン
JP5585004B2 (ja) 遠心ファン
JP6136318B2 (ja) 送風ファン
EP3139476B1 (en) Motor with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US9360019B2 (en) Fan
CN203548365U (zh) 送风风扇
US20150043158A1 (en) Blower fan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9348379B2 (en) Fan
CN102386738B (zh) 包含肋部的主轴电机和盘片驱动装置
CN203962488U (zh) 送风风扇及电子设备
JP5907205B2 (ja) 送風装置
CN203614459U (zh) 离心风扇
CN104235184A (zh) 轴承机构以及送风风扇
CN107477006B (zh) 送风装置
CN109578300B (zh) 离心风扇
CN203962486U (zh) 送风风扇以及电子设备
EP2677636A2 (en) Brushless motor
US20140161653A1 (en) Cooling fan having bent bearing housing for retaining lubricant
JP5392330B2 (ja) 遠心ファン
EP3364527B1 (en) Electric motor and blower
JP2006220021A (ja) 送風ファン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5055162A (ja) 送風ファンおよ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26

Termination date: 202006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