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46665B - 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46665B
CN103946665B CN201280056940.1A CN201280056940A CN103946665B CN 103946665 B CN103946665 B CN 103946665B CN 201280056940 A CN201280056940 A CN 201280056940A CN 103946665 B CN103946665 B CN 1039466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collection pipe
total collection
mixing chamber
midfeath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694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46665A (zh
Inventor
神藤正宪
织谷好男
上总拓也
大谷康崇
滨馆润一
菊池芳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466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466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466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4666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8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stacked distribution plates or perforated plates arranged over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4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25B39/028Evaporators having distribu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热交换器(23)的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由隔板(80、85、90)隔成三个连通室(62a~62c)和一个混合室(63)。混合室(63)经下侧横隔板(85)上的连通用通孔(86)与第一连通室(62a)连通,经纵隔板(90)上的连通用通孔(95)与第二连通室(62b)连通,经上侧横隔板(80)上的连通用通孔(81)与第三连通室(62c)连通。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混合室(63)并被混合,之后被分配给各连通室(62a、62b、62c)。因此,流入各扁平管(32)的制冷剂的潮湿度被均匀化,热交换器(23)的性能充分发挥。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一对总集合管、和与各总集合管连接的多根扁平管,让在扁平管内流动的流体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以下热交换器已为众人所知,该热交换器包括很多扁平管和与各扁平管连接的总集合管,让在扁平管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在扁平管的外部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热交换器中,上下延伸的很多扁平管左右排列,总集合管连接在各扁平管的下端。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热交换器中,左右延伸的很多扁平管上下排列,总集合管连接在各扁平管的端部。
供向该种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首先流入总集合管,之后分流流入多根扁平管中。该种热交换器作为制冷装置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供向热交换器。也就是说,在该情况下,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总集合管分配给各扁平管。
为将流入各扁平管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均匀化,对专利文献1中的起蒸发器之作用的热交换器做了改进。以下对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热交换器的构造做详细的说明。
在专利文献1的热交换器中,在总集合管端部的两侧形成有分配用空间,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引向该分配用空间。在该热交换器中,总集合管的内部空间又被左右划分为三个空间。在该热交换器中,在将分配用空间和总集合管的内部空间隔开的隔板上,三条分配通路沿上下方向排成一列。三条分配通路与总集合管内的三个空间一一对应。各分配通路让与之对应的空间与分配用空间连通。流入分配用空间的制冷剂通过分配通路分配给三个空间,之后分流流入与各空间连通的扁平管中。
这里,重力会作用在分配用空间内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上。因此,像专利文献1的第0018段和图1所记载的那样,在分配用空间内,越靠近上侧制冷剂的起泡率越高。也就是说,在分配用空间内,越靠近上侧,低密度气态制冷剂的比例越大,越靠近下侧,高密度液态制冷剂的比例越大。
于是,专利文献1的图1中所记载的热交换器,是通过改变与总集合管内的各空间连通的扁平管的根数来将流入各扁平管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均匀化的。也就是说,因为含较多气态制冷剂的制冷剂流入最上侧的分配通路中,流入对应于该分配通路的空间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较少,所以使与该空间连通的扁平管的根数最少。另一方面,因为含较多液态制冷剂的制冷剂流入最下侧的分配通路中,流入对应于该分配通路的空间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较多,所以使与该空间连通的扁平管的根数最多。
专利文献1的图5中所记载的热交换器,通过改变分配用通路的直径来将流入各扁平管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均匀化。也就是说,因为含较多气态制冷剂的制冷剂流入最上侧的分配通路中,所以通过使该分配通路的直径最大来增加通过那里的制冷剂的体积流量,而确保了流入对应于该分配通路的空间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另一方面,因为含较多液态制冷剂的制冷剂流入最下侧的分配通路中,所以通过使该分配通路的直径最小来减少通过那里的制冷剂的体积流量,而确保了流入对应于该分配通路的空间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09-2646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06-0746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要求将包括很多扁平管的热交换器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理想做法是将流入各扁平管的制冷剂中的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的比率(即制冷剂的潮湿度)均匀化。也就是说,流入各扁平管的制冷剂的潮湿度不均匀的情况下,针对低潮湿度制冷剂流入的扁平管而言,制冷剂流入扁平管不久即变成气态单相状态,而针对高潮湿度制冷剂流入的扁平管而言,在扁平管的出口处,液态制冷剂也会残留在制冷剂中。因此,流过各扁平管的制冷剂的吸热量不均匀,而热交换器的性能则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
但是,就专利文献1的热交换器而言,流入各扁平管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被均匀化,但流入各扁平管的制冷剂的潮湿度却不均匀了。因此,专利文献1的热交换器在性能方面存在改进余地。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包括多根扁平管的热交换器中,将流入各扁平管的制冷剂的潮湿度均匀化,使热交换器的性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发明是一种热交换器为对象。该热交换器包括多根扁平管32、连接有各扁平管32的一端的第一总集合管60、连接有各扁平管32的另一端的第二总集合管70、以及接合在所述扁平管32上的多个翅片36,在该热交换器中,在所述扁平管32内部流动的流体与在该扁平管32外部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该热交换器能够起蒸发器之作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与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处于竖立状态,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上形成有一个连接口66,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内形成有一个混合室63、多个连通室62a~62c和分配通路65。所述一个连接口66上连接有用于使制冷剂流动的管道,所述一个混合室63与所述连接口66连通、对从该连接口66流入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所含有的液态制冷剂和气态制冷剂进行混合来将该制冷剂均质化,所述多个连通室62a~62c上下排着设置且分别与一根或多根所述扁平管32连通,所述分配通路65用于将所述混合室63内的制冷剂分配给所述多个连通室62a~62c。
在第一方面发明中,各扁平管32的一端连接在处于竖立状态的第一总集合管60上,各扁平管32的另一端连接在处于竖立状态的第二总集合管70上。该本方面发明的热交换器23中,多根扁平管32上下排列。处于竖立状态的第一总集合管60中沿上下方向形成有多个连通室62a~62c。各连通室62a~62c上连接有一根或多根扁平管32。
在第一方面发明中,在第一总集合管60的连接口66上连接有构成制冷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管道。在该方面发明的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之作用的状态下,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从该管道流入混合室63。流入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混合室63中被均质化。也就是说,混合室63中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被混合,使得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尽量不偏不斜地存在于混合室63内。混合室63内的制冷剂分开流入多条分配通路65中,流入与各分配通路65相对应的连通室62a~62c,分开流入与各连通室62a~62c连通的多根扁平管32中。
第二方面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方面发明中,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包括纵隔板90和横隔板80、85,所述纵隔板90沿着该第一总集合管60的轴向设置,将至少一个所述连通室62a~62c与所述混合室63隔开,所述横隔板80、85与该第一总集合管60的轴向相交着设置,将上下相邻的所述连通室62a~62c彼此隔开。
在第二方面发明中,横隔板80、85将上下相邻的连通室62a~62c隔开,纵隔板90将至少一个连通室62a~62c和混合室63隔开。纵隔板90沿第一总集合管60的轴向而设,将第一总集合管60的内部空间左右隔开。因此,第一总集合管60中隔着纵隔板90相邻的两个空间中的一个空间成为与扁平管32连通的至少一个连通室62a~62c,另一个空间成为混合室63。
第三方面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二方面发明中,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中形成有三个以上的所述连通室62a~62c,将位于最上面的连通室62c与相邻的连通室62b隔开的横隔板是上侧横隔板80,将位于最下面的连通室62a与相邻的连通室62b隔开的横隔板是下侧横隔板85,所述纵隔板90将位于所述上侧横隔板80和所述下侧横隔板85之间的所有连通室62b与所述混合室63隔开,所述混合室63被所述纵隔板90、所述上侧横隔板80、所述下侧横隔板85以及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的侧壁包围。
在第三方面发明中,在第一总集合管60内形成有三个以上的连通室62a~62c。纵隔板90)将除了位于最上面的连通室62c和位于最下面的连通室62a以外的剩余连通室62b与混合室63隔开。也就是说,混合室63与位于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之间的所有连通室62b隔着纵隔板90相邻。混合室63借助上侧横隔板80与位于最上面的连通室62c隔开,借助下侧横隔板85与位于最下面的连通室62a隔开。
第四方面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三方面发明中,在所述纵隔板90上形成有连通用通孔95,该连通用通孔95让位于所述上侧横隔板80和所述下侧横隔板85之间的连通室62b与所述混合室63连通,在所述上侧横隔板80上形成有连通用通孔81,该连通用通孔81使位于最上面的连通室62c与所述混合室63连通,在所述下侧横隔板85上形成有连通用通孔86,该连通用通孔86让位于最下面的连通室62a与所述混合室63连通,由所述纵隔板90上的连通用通孔95、所述上侧横隔板80上的连通用通孔81以及所述下侧横隔板85上的连通用通孔86构成所述分配通路65。
在第四方面发明中,混合室63内的制冷剂通过形成在纵隔板90上的连通用通孔95流入位于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之间的连通室62b内。混合室63内的制冷剂通过上侧横隔板80上的连通用通孔81流入位于最上面的连通室62c内。混合室63内的制冷剂通过下侧横隔板85上的连通用通孔86流入位于最下面的连通室62a内。
第五方面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二方面发明中,所述纵隔板90将形成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内的所有所述连通室62a~62c与所述混合室63隔开。
在第五方面发明中,混合室63与所有连通室62a~62c隔着纵隔板90相邻。
第六方面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五方面发明中,在所述纵隔板90上,使各所述连通室62a~62c与所述混合室63连通的连通用通孔95a~95c分别对应于各所述连通室62a~62c至少设置有一个,所述纵隔板90上的连通用通孔95a~95c构成所述分配通路65。
在第六方面发明的纵隔板90上,对应于各连通室62a~62c形成有至少一个连通用通孔95a~95c。制冷剂从混合室63通过与各连通室62a~62c相对应的连通用通孔95a~95c流入各连通室62a~62c。
第七方面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二到第六方面任一方面发明中,所述连接口66形成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的侧壁上且与所述纵隔板90相对。
第八方面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四或第六方面发明中,所述连接口66形成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的侧壁上且与所述纵隔板90相对,所述纵隔板90上的连通用通孔95设置在偏离所述连接口66的正面的位置上。
在第七和第八方面各方面发明的第一总集合管60)中,连接口66)与纵隔板90相对。因此,通过连接口66流入混合室63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和与连接口66相对的纵隔板90发生碰撞。
在第八方面发明的纵隔板90上连通用通孔95设在偏离连接口66的正面的位置。因此,从连接口66流入混合室63的制冷剂不会集中流入纵隔板90上的连通用通孔95中。
第九方面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七或第八方面发明中,所述纵隔板90设置在比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中心轴64更靠近所述连接口66的位置上。
在第九方面发明中,与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中心轴64相比,纵隔板90离连接口66近。因此,从连接口66流入混合室63的制冷剂在与纵隔板90发生碰撞之际流速升高,混合室63内的制冷剂的紊乱程度增大。
第十方面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三方面发明中,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包括筒状主体部件160,所述上侧横隔板80与所述下侧横隔板85安装在所述筒状主体部件160上,所述连通室62a~62c与所述混合室63形成在所述筒状主体部件160的内部,在所述主体部件160上形成有上侧插入孔162和下侧插入孔163,所述上侧插入孔162用于从所述主体部件160的外侧插入所述上侧横隔板80,所述下侧插入孔163用于从所述主体部件160的外侧插入所述下侧横隔板85,所述上侧插入孔162和所述下侧插入孔163的形状彼此不同,所述上侧横隔板80上形成有封装部182,该封装部182的形状与所述上侧插入孔162相对应,用该封装部182将该上侧插入孔162堵住,所述下侧横隔板85上形成有封装部187,该封装部187的形状与所述下侧插入孔163相对应,用该封装部187将该下侧插入孔163堵住。
在第十方面发明中,在构成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主体部件160上形成有上侧插入孔162和下侧插入孔163。在热交换器23的制造过程中,上侧横隔板80被从主体部件160的外侧插入主体部件160的上侧插入孔162中,下侧横隔板85被从主体部件160的外侧插入主体部件160的下侧插入孔163中。嵌入上侧插入孔162内的上侧横隔板80上的该封装部182堵住上侧插入孔162。嵌入下侧插入孔163内的下侧横隔板85上的该封装部187堵住下侧插入孔163。
在第十方面发明中,形成在主体部件160上的上侧插入孔162和下侧插入孔163形状不同。另一方面,上侧横隔板80上的封装部182的形状与上侧插入孔162相对应,下侧横隔板85上的封装部187的形状与下侧插入孔163相对应。也就是说,上侧横隔板80的封装部182和下侧横隔板85的封装部187形状不同。因此,当在热交换器23的制造过程中作业人员将上侧横隔板80错误地插入下侧插入孔163中时,则无法将上侧横隔板80嵌入下侧插入孔163中,或者即使将上侧横隔板80嵌入下侧插入孔163中也无法用封装部182将下侧插入孔163堵住。当在热交换器23的制造过程中作业人员将下侧横隔板85错误地插入上侧插入孔162中时,则无法将下侧横隔板85嵌入上侧插入孔162,或者即使将下侧横隔板85嵌入上侧插入孔162中也无法用封装部187将上侧插入孔162堵住。
第十一方面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二到第十方面任一方面发明中,所述纵隔板90与连接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上的所述扁平管32端面相对。
在第十一方面发明的第一总集合管60中,纵隔板90与扁平管32的端面面对面。
第十二方面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方面发明中,所述分配通路65由连接用通路102、103、104构成,该连接用通路102、103、104对应于各所述连通室62a~62c各设置有一条,该连接用通路102、103、104使所对应的连通室62a~62c仅与所述混合室63连通。
在第十二方面发明的第一总集合管60中,混合室63布置在所有连通室62a~62c的下方。从连接口66流入混合室63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构成分配通路65的连接用通路102、103、104被分配给位于混合室63)上方的各连通室62a~62c。
第十三方面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十二方面发明中,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上设置有将所述混合室63上下隔开的隔板110,所述混合室63中所述隔板110的下侧部分即下侧混合室63b与所述连接口66连通,所述混合室63中所述隔板110的上侧部分即上侧混合室63a与所述分配通路65连通,在所述隔板110上形成有通孔111,所述通孔111使所述下侧混合室63b和所述上侧混合室63a连通。
在第十三方面发明中,混合室63由隔板110隔成上侧混合室63a和下侧混合室63b。从连接口66流入下侧混合室63b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隔板110上的通孔111流入上侧混合室63a。在制冷剂通过通孔111之际,该制冷剂中的气态制冷剂与液态制冷剂的混合得到促进。流入上侧混合室63a的制冷剂,之后通过连接用通路102、103、104被分配给各连通室62a~62c。
第十四方面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到十三方面任一方面发明中,该热交换器包括管状部件55,该管状部件55安装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上且与所述连接口66相连接,用于使制冷剂流动的管道经所述管状部件55连接在所述连接口66上,所述管状部件55的形状为与所述连接口66相连接的端部56变窄。
在第十四方面发明中,管状部件55安装在第一总集合管60上。管状部件55的形状为与连接口66相连接的端部56变窄。也就是说,管状部件55上的与连接口66相连接的端部56比其它部分细。供往起蒸发器之作用的热交换器23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管状部件55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内的混合室63中。流经管状部件55的制冷剂中的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在通过管状部件55的变窄的端部56之际相混合。
第十五方面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到第十四方面任一方面发明中,该热交换器被划分为主热交换区51和辅助热交换区52,所述主热交换区51和所述辅助热交换区52分别具有多根所述扁平管31、32,所述辅助热交换区52位于所述主热交换区51的下方,所述辅助热交换区52被划分为多个辅助热交换部52a~52c,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分别具有多根扁平管32且与各所述连通室62a~62c为一对一,各所述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扁平管32与对应于该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连通室62a~62c连通,所述主热交换区51被划分为多个主热交换部51a~51c,各主热交换部51a~51c分别具有多根扁平管31且与各所述辅助热交换部52a~52c为一对一,各所述主热交换部51a~51c的扁平管31经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与对应于该主热交换部51a~51c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扁平管32连通。
在第十五方面发明中,热交换器23被划分为主热交换区51和辅助热交换区52。主热交换区51又被划分为多个主热交换部51a~51c,辅助热交换区52又被划分为多个辅助热交换部52a~52c。主热交换部51a~51c和辅助热交换部52a~52c一对一地相对应。在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之作用的状态下,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的混合室63。混合室63)内的制冷剂被分配给多个连通室62a~62c,流入对应于各连通室62a~62c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扁平管32内。通过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扁平管32的制冷剂通过第二总集合管70,流入对应的主热交换部51a~51c的扁平管31内。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供向起蒸发器之作用的热交换器23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第一总集合管60的混合室63内被混合后,被供向各连通室62a~62c。因此,能够缩小从混合室63送往各连通室62a~62c的制冷剂中的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的比率(即制冷剂的潮湿度)之差。其结果,能够缩小从各连通室62a~62c流入扁平管32的制冷剂的潮湿度之差。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将流入各扁平管32的制冷剂的潮湿度均匀化,从而能够充分地发挥热交换器23的性能。
在第三方面发明中,混合室63和任一个连通室62a~62c隔着纵隔板90、上侧横隔板80以及下侧横隔板85中的任一个而相邻。在第五方面发明中,混合室63和所有连通室62a~62c隔着纵隔板90相邻。也就是说,在第三和第五方面各方面发明中,混合室63隔着一个隔板80、85、90与任一个连通室62a~62c相邻。因此,根据第三和第五方面各方面发明,能够尽可能地缩短连接混合室63和各连通室62a~62c的分配通路65的长度,从而能够抑制热交换器23构造的复杂化。
在上述第七和第八方面各方面发明中,通过连接口66流入混合室63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与纵隔板90发生碰撞。因此,混合室63内的制冷剂被从连接口66流入与纵隔板90发生碰撞的制冷剂强烈地搅乱。因此,根据上述各方面发明,能够促进混合室63内的制冷剂中所含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的混合,从而能够促进混合室63内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均质化。
特别是,在第八方面发明中的纵隔板90上,连通用通孔95设置在偏离连接口66的正面的位置上。因此,能够避免从连接口66流入混合室63的制冷剂集中流入纵隔板90上的连通用通孔95中。因此,根据该发明,能够将从混合室63流入各连通室62a~62c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均匀化。
在上述第九方面发明中,纵隔板90设置在比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中心轴64离连接口66更近的位置上。因此,能够使从该连接口66流入混合室63不久的高流速的制冷剂与纵隔板90发生碰撞,从而能够搅乱混合室63内的制冷剂,进一步促进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混合。
在上述第十方面发明中,形成在主体部件160上的上侧插入孔162和下侧插入孔163的形状彼此不同。形状与上侧插入孔162相对应的上侧横隔板80的封装部182的形状与下侧插入孔163相对应的下侧横隔板85的封装部187的形状彼此不同。因此,能够排除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造过程中,作业人员将上侧横隔板80、下侧横隔板85安装在错误位置上的可能性,从而能够减少不正常工作的不合格产品的产生率。
在上述第十二和第十三方面任一方面发明中,从连接口66流入混合室63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分配给混合室63上方的各连通室62a~62c内。特别是,在第十三方面发明中,混合室63由隔板110上下隔开,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通过隔板110上的通孔111之际得到均质化。因此,根据该第十三方面发明,能够进一步减小从混合室63分配给各连通室62a~62c的制冷剂的潮湿度之差,从而能够进一步将流入各扁平管32的制冷剂的潮湿度均匀化。
在上述第十四方面发明中,被供向起蒸发器之作用的热交换器23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管状部件55,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内的混合室63。流经管状部件55的制冷剂中的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在通过管状部件55的形状变窄的端部56之际相混合。因此,根据该发明,能够进一步促进混合室63内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均质化。
附图简单说明
【图1】图1是示出包括实施方式1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空调机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3】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正面的部分剖视图。
【图4】图4是放大示出图3中的A-A断面的一部分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5】图5是放大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正面的剖视图。
【图6】图6是放大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A)示出图5中B-B断面的一部分,(B)示出(A)中C-C断面,(C)示出(A)中D-D断面。
【图7】图7是设置在实施方式1中的室外热交换器中的纵隔板的俯视图。
【图8】图8是剖视图,放大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连通室为四个的情况)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正面。
【图9】图9是剖视图,放大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连通室为五个的情况)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正面。
【图10】图10是放大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正面的剖视图。
【图11】图11是放大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A)示出图10中E-E断面的一部分,(B)示出(A)中的F-F断面,(C)示出(A)中的G-G断面。
【图12】图12是放大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正面的剖视图。
【图13】图13是放大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A)示出图12中H-H断面的一部分,(B)示出(A)中的I-I断面,(C)示出(A)中的J-J断面。
【图14】图14是放大示出实施方式4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正面的剖视图。
【图15】图15是放大示出实施方式5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正面的剖视图。
【图16】图16是放大示出实施方式5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A)示出图15中的K-K断面,(B)示出图15中的L-L断面。
【图17】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6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正面的部分剖视图。
【图18】图18是放大示出实施方式6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正面的剖视图。
【图19】图19是放大示出实施方式6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A)示出图18中的M-M断面的一部分,(B)示出(A)中的N-N断面,(C)示出(A)中的O-O断面。
【图20】图20是设置在实施方式6中的室外热交换器内的纵隔板的俯视图。
【图21】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变形例中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正面的部分剖视图。
【图22】图22是放大示出组装中途的实施方式7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23】图23是设在实施方式7的室外热交换器中的隔板的俯视图,(A)示出第一总集合管的隔板,(B)示出上侧横隔板,(C)示出下侧横隔板。
【图24】图24是放大示出实施方式7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A)示出图22中的P-P断面的一部分,(B)示出(A)中的Q-Q断面,(C)示出(A)中的R-R断面,(D)示出(A)中的S-S断面。
【图25】图25是实施方式7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第一总集合管的横向剖视图,(A)示出将下侧横隔板错误地嵌入上侧插入孔内的状态,(B)示出将上侧横隔板错误地嵌入下侧插入孔内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以下实施方式及变形例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没有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本发明的用途范围加以限制的意图。
(发明的实施方式1)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做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器是设在空调机10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下面,首先说明空调机10,之后再详细说明室外热交换器23。
-空调机-
参考图1对空调机10做说明。
〈空调机的结构〉
空调机10包括室外机组11和室内机组12。室外机组11和室内机组12经液侧连接管道13和气侧连接管道14相互连接。空调机10中,由室外机组11、室内机组12、液侧连接管道13以及气侧连接管道14形成制冷剂回路20。
制冷剂回路20中设置有压缩机21、四通换向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以及室内热交换器25。压缩机21、四通换向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以及膨胀阀24安装在室外机组11内。室外机组11中设置有用来将室外空气供向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风扇15。另一方面,室内热交换器25安装在室内机组12内。室内机组12中设置有用来将室内空气供向室内热交换器25的室内风扇16。
制冷剂回路20是填充有制冷剂的闭合回路。在制冷剂回路20中,压缩机21的喷出管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一通口相连接,吸入管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二通口相连接。在制冷剂回路20中,按照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三通口到第四通口这样的顺序设置有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室内热交换器25。
压缩机21是涡旋型或回转型完全密闭式压缩机。四通换向阀22在第一通口与第三通口连通且第二通口与第四通口连通的第一状态(图1中实线所示状态)、第一通口与第四通口连通且第二通口与第三通口连通的第二状态(图1中虚线所示状态)进行切换。膨胀阀24是所谓的电子膨胀阀。
室外热交换器23让室外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23后述。另一方面,室内热交换器25让室内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25由包括圆筒状传热管即所谓的横肋型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
〈空调机的工作情况〉
空调机10选择性地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
在处于制冷运转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20中,在将四通换向阀22设定为第一状态的状态下进行制冷循环。在该状态下,制冷剂按照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室内热交换器25这样的顺序循环,室外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之作用,室内热交换器25起蒸发器之作用。从压缩机21流入的气态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向室外空气放热而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流向膨胀阀24。
在处于制热运转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20中,在将四通换向阀22设定为第二状态的状态下进行制冷循环。在该状态下,制冷剂按照室内热交换器25、膨胀阀24、室外热交换器23这样的顺序循环,室内热交换器25起冷凝器之作用,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之作用。通过膨胀阀24之际膨胀而变成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中。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制冷剂从室外空气吸热而蒸发,之后流向压缩机21。
-室外热交换器-
适当参考图2~7对室外热交换器23做说明。此外,以下说明中示出的扁平管31、32的根数、主热交换部51a~51c和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数量都只是一例而已。
〈室外热交换器的结构〉
如图2、图3所示,室外热交换器23包括一根第一总集合管60、一根第二总集合管70、很多根扁平管31、32以及很多翅片36。第一总集合管60、第二总集合管70、扁平管31、32以及翅片35都是铝合金制部件,相互靠钎焊接合。
此外,详情后述,室外热交换器23被划分为主热交换区51和辅助热交换区52。该室外热交换器23中,由一部分扁平管32构成辅助热交换区52,由剩下的扁平管31构成主热交换区51。
第一总集合管60和第二总集合管70都是两端封口的细长圆筒状。在图2、图3中,第一总集合管60以竖立的状态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左端,第二总集合管70以竖立的状态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右端。也就是说,第一总集合管60和第二总集合管70以各自的轴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设置。
如图4所示,扁平管31、32是断面形状为扁平的长圆形的传热管。如图3所示,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多根扁平管31、32的延伸方向为左右方向且以各自的平侧面相对的状态设置。多根扁平管31、32相互保持一定的间隔沿上下方向排着设置,实质相平行。各扁平管31、32的一端插入第一总集合管60中,另一端插入第二总集合管70中。
如图4所示,各扁平管31、32中形成有多条流体通路34。各流体通路34是沿着扁平管31、32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通路。在各扁平管31、32中,多条流体通路34沿着扁平管31、32的宽度方向即与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排成一排。形成在各扁平管31、32内的多条流体通路34中的每一根流体通路的一端都与第一总集合管60的内部空间连通,另一端都与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连通。供向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在流经扁平管31、32的流体通路34这段时间内与空气进行热交换。
如图4所示,翅片36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的细长板状翅片。翅片36上有很多细长的缺口部45,该缺口部45从翅片36的前缘(即上风侧的缘部)沿翅片36的宽度方向延伸。翅片36中,很多缺口部45在翅片36的长边方向(上下方向)上相互间保持有一定的间隔。缺口部45的靠下风的部分构成管插入部46。管插入部46在上下方向的宽度与扁平管31、32的厚度实质相等,长度与扁平管31、32的宽度实质相等。扁平管31、32插在翅片36的管插入部46内,利用钎焊与管插入部46的周缘部相接合。翅片36上形成有用以促进传热的百叶窗板40。多个翅片36沿着扁平管31、32的延伸方向排列,将相邻扁平管31、32之间的空间划分为空气流动的多个通风路38。
如图2、图3所示,室外热交换器23被划分为上下两个热交换区51、52。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上侧热交换区成为主热交换区51,下侧热交换区成为辅助热交换区52。
各热交换区51、52各自被划分为上下三个热交换部51a~51c、52a~52c。也就是说,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主热交换区51被划分为多个热交换部51a~51c,辅助热交换区52也被划分为多个52a~52c,且二者数量相等。此外,形成在各热交换区51、52的热交换部51a~51c、52a~52c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也可以为四个以上。
具体而言,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第二主热交换部51b以及第三主热交换部51c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形成在主热交换区51。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以及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形成在辅助热交换区52。各主热交换部51a~51c包括多根扁平管31,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包括多根扁平管32。如图3所示,构成各主热交换部51a~51c的扁平管31的根数比构成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扁平管32的根数多。因此,构成主热交换区51的扁平管31的根数比构成辅助热交换区52的扁平管32的根数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构成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扁平管32的根数为三根。
如图3所示,第一总集合管60的内部空间由隔板39a隔成上下两部分。第一总集合管60中,隔板39a上侧的空间成为上侧空间61,隔板39a下侧的空间成为下侧空间62。
上侧空间61构成对应于主热交换区51的主连通空间。上侧空间61是与构成主热交换区51的所有扁平管31连通的单一空间。也就是说,上侧空间61与各主热交换部51a~51c的扁平管31连通。
下侧空间62构成对应于辅助热交换区52的辅助连通空间。详情后述,下侧空间62被划分为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与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相等的连通室62a~62c。位于最下方的第一连通室62a与构成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的所有扁平管32连通。位于第一连通室62a上方的第二连通室62b与构成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的所有扁平管32连通。位于最上方的第三连通室62c与构成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所有扁平管32连通。
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被划分为对应于主热交换区51的主连通空间71、对应于辅助热交换区52的辅助连通空间72。
主连通空间71由两块隔板39c隔成上下两个空间。该隔板39c将主连通空间71隔成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与主热交换部51a~51c相等的部分空间71a~71c。位于最下方的第一部分空间71a与构成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的所有扁平管31连通。位于第一部分空间71a上方的第二部分空间71b与构成第二主热交换部51b的所有扁平管31连通。位于最上方的第三部分空间71c与构成第三主热交换部51c的所有扁平管31连通。
辅助连通空间72由两块隔板39d隔成上下两部分空间。该隔板39d将辅助连通空间72划分为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与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相等的部分空间72a~72c。位于最下方的第四部分空间72a与构成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的所有扁平管32连通。位于第四部分空间72a上方的第五部分空间72b与构成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的所有扁平管32连通。位于最上方的第六部分空间72c与构成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所有扁平管32连通。
第二总集合管70上安装有两根连接用管道76、77。这些连接用管道76、77都是圆管。
第一连接用管道76的一端与对应于第二主热交换部51b的第二部分空间71b相连接,另一端与对应于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的第四部分空间72a相连接。第二连接用管道77的一端与对应于第三主热交换部51c的第三部分空间71c相连接,另一端与对应于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的第五部分空间72b相连接。第二总集合管70中,对应于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第六部分空间72c和对应于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的第一部分空间71a形成相连续的一个空间。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串联,第二主热交换部51b和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串联,第三主热交换部51c和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串联。
如图2、图3所示,室外热交换器23上连接有液侧连接管55和气侧连接管57。液侧连接管55和气侧连接管57是呈圆管状的铝合金制部件。液侧连接管55和气侧连接管57通过钎焊与第一总集合管60接合。
详情后述,管状部件即液侧连接管55的一端与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部相连接,与下侧空间62连通。液侧连接管55的另一端经接头(未图示)与连接室外热交换器23和膨胀阀24的铜制管道17相连接。
气侧连接管57的一端与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上部相连接,与上侧空间61连通。气侧连接管57的另一端经接头(未图示)连接在连接室外热交换器23和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三通口的铜制管道18上。
〈第一总集合管下部的结构〉
适当参考图5~图7对第一总集合管60下部的结构做详细的说明。此外,在该说明中,称第一总集合管60的侧面中靠近扁平管32一侧的部分为“前面”,称第一总集合管60的侧面中与扁平管32相反一侧的部分为“背面”。
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内,上侧横隔板80、下侧横隔板85以及纵隔板90各设置一个(参考图5)。该下侧空间62由这些横隔板80、85、纵隔板90隔成三个连通室62a~62c和一个混合室63。上侧横隔板80、下侧横隔板85以及纵隔板90的材质为铝合金。
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分别形成为圆板状,将下侧空间62隔成上下两部分。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通过钎焊与第一总集合管60接合。上侧横隔板80布置在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和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交界处,将第二连通室62b和第三连通室62c隔开。下侧横隔板85布置在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和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的交界处,将第一连通室62a和第二连通室62b隔开。
上侧横隔板80上形成有一个细长孔82和一个连通用通孔81(参考图5和图6),下侧横隔板85上形成有一个细长孔87和一个连通用通孔86(参考图5和图6)。
细长孔82、87是细长的长方形孔,沿厚度方向贯通横隔板80、85。细长孔82、87的长边实质与扁平管32的端面平行。各横隔板80、85中,细长孔82、87位于靠近第一总集合管60背面的位置。细长孔82、87的宽度与纵隔板90的厚度大致相等,其长度与纵隔板90的宽度大致相等。
连通用通孔81、86是圆孔,沿厚度方向贯通横隔板80、85。在各横隔板80、85中,连通用通孔81、86比细长孔82、87更靠近第一总集合管60的背面。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上的连通用通孔81、86各自的直径彼此相等。
纵隔板90呈纵向长度较长的长方形板状(参考图7)。
纵隔板90插入上侧横隔板80上的细长孔82和下侧横隔板85上的细长孔87中(参考图5和图6)。该纵隔板90与插入第一总集合管60的扁平管32的端面相对。
纵隔板90的下端顶在第一总集合管60的底部上,上端顶在隔板39a上。纵隔板90的宽度方向(图6中左右方向)上的两侧部与第一总集合管60的内周面相接触。纵隔板90与其它部件未接合。该纵隔板90插入各横隔板80、85的细长孔82、87中,顶在隔板39a和第一总集合管60的底部,由此来保持其状态。
纵隔板90中以上侧横隔板80为基准的上侧部分为上侧部分91,纵隔板90中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之间的部分为中间部分92,纵隔板90中以下侧横隔板85为基准的下侧部分为下侧部分93(参考图5和图6)。
纵隔板90的中间部分92将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之间的空间隔成位于第一总集合管60的前面一侧的第二连通室62b和位于第一总集合管60的背面一侧的混合室63。也就是说,第一总集合管60内,混合室63形成在第二连通室62b的背面一侧。该混合室63被纵隔板90的中间部分92、上侧横隔板80、下侧横隔板85以及第一总集合管60的侧壁部包围。
纵隔板90上,有一个长方形开口部94a、一个长方形开口部94b以及两个圆形连通用通孔95、95。各开口部94a、94b和各连通用通孔95、95厚度方向贯通纵隔板90。
在纵隔板90的上侧部分91形成有一个开口部94b,在下侧部分93形成有一个开口部94a。纵隔板90的上侧部分91的大部分被上侧开口部94b占据。因此,位于上侧横隔板80的上侧的第三连通室62c和纵隔板90的两侧部分实质成为一个空间。纵隔板90的下侧部分93的大部分被下侧的开口部94a占据。因此,位于下侧横隔板85的下侧的第一连通室62a和纵隔板90两侧的空间实质上是一个空间。
连通用通孔95形成在纵隔板90的中间部分92。连通用通孔95是直径在2mm左右的圆形孔,在以中间部分92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位为基准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形成有一个。
因此,纵隔板90在其长边方向的各端部分别形成有一个开口部94a、94b,在开口部94a、94b之间形成有两个连通用通孔95、95。两个开口部94a、94b和两个连通用通孔95、95沿着纵隔板90的长边方向布置成一排。纵隔板90的形状为上下对称且左右对称。
如上所述,纵隔板90上形成有连通用通孔95,上侧横隔板80上形成有连通用通孔81,下侧横隔板85上形成有连通用通孔86。纵隔板90的连通用通孔95使混合室63与二连通室62b连通。上侧横隔板80的连通用通孔95让混合室63与第三连通室62c连通。下侧横隔板85上的连通用通孔86让混合室63与第一连通室62a连通。这些连通用通孔81、86、95构成将混合室63的制冷剂分配给各连通室62a~62c的分配通路65。
在第一总集合管60的侧壁部形成有用于插入液侧连接管55的连接口66。连接口66是圆形通孔。连接口66形成在第一总集合管60的位于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之间的那一部分上,与混合室63连通。连接口66的中心位于混合室63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位。因此,如图5所示,从连接口66的中心到上侧横隔板80的下表面的距离L1与从连接口66的中心到下侧横隔板85的上表面的距离L2彼此相等(L1=L2)。连接口66与纵隔板90中两个连通用通孔95之间的部分相对。连接口66与纵隔板90的两个连通用通孔95之间的那一部分相对。
液侧连接管55呈插入第一总集合管60的连接口66的连接端部56变窄的形状。也就是说,液侧连接管55的连接端部56的内径d比其他部分的内径小。该连接端部56的外径与连接口66的直径实质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上的连通用通孔81、86的直径比液侧连接管55的连接端部56的内径小,纵隔板90上的连通用通孔95的直径比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上的连通用通孔81、86的直径小。上侧横隔板80上的连通用通孔81的面积和下侧横隔板85上的连通用通孔86的面积分别与纵隔板90上的两个连通用通孔95的合计面积相等。
〈室外热交换器中制冷剂的流动情况/冷凝器的情况〉
在空调机10进行制冷运转的过程中,室外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之作用。说明制冷剂在空调机10进行制冷运转的过程中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流动情况。
从压缩机21喷出的气态制冷剂供向室外热交换器23。从压缩机21送来的气态制冷剂经气侧连接管57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上侧空间61以后,被分配给主热交换区51的各扁平管31。在主热交换区51的各主热交换部51a~51c,流入扁平管31的流体通路34的制冷剂在流经流体通路34的那段时间内向室外空气放热而冷凝,之后流入第二总集合管70的相对应的各部分空间71a~71c。
流入主连通空间71的各部分空间71a~71c的制冷剂被送往辅助连通空间72的相对应的部分空间72a~72c内。具体而言,流入主连通空间71的第一部分空间71a的制冷剂流向下方,流入辅助连通空间72的第六部分空间72c。流入主连通空间71的第二部分空间71b的制冷剂通过第一连接用管道76流入辅助连通空间72的第四部分空间72a。流入主连通空间71的第三部分空间71c的制冷剂通过第二连接用管道77流入辅助连通空间72的第五部分空间72b。
流入辅助连通空间72的各部分空间72a~72c的制冷剂被分配给对应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各扁平管32。流经各扁平管32的流体通路34的制冷剂向室外空气放热而成为过冷却液,之后,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的相对应的连通室62a~62c内。之后,制冷剂经混合室63流入液侧连接管55,从室外热交换器23流出去。
〈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中的流动情况/蒸发器的情况〉
在空调机10进行制热运转的过程中,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之作用。对在进行制热运转的过程中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流动情况进行说明。
通过膨胀阀24之际膨胀而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供向室外热交换器23。从膨胀阀24流来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插入连接口66的液侧连接管55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内的混合室63。此时,在制冷剂在通过液侧连接管55的连接端部56之际其流速上升,从液侧连接管55喷出的高流速制冷剂与纵隔板90发生碰撞。因此,在混合室63内,制冷剂被强烈地搅乱,该制冷剂中的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被混合。也就是说,混合室63内的制冷剂被均质化,混合室63内的制冷剂的潮湿度基本均匀。
混合室63内的制冷剂被分配给各连通室62a~62c。也就是说,混合室63内的制冷剂通过下侧横隔板85上的连通用通孔86流入第一连通室62a,通过纵隔板90上的连通用通孔95流入第二连通室62b,通过上侧横隔板80上的连通用通孔81流入第三连通室62c。
如上所述,混合室63内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均质化。因此,从混合室63流入各连通室62a~62c的制冷剂的潮湿度基本相同。如上所述,上侧横隔板80上的连通用通孔81的面积和下侧横隔板85上的连通用通孔86的面积分别与纵隔板90上的两个连通用通孔95的合计面积相等。因此,从混合室63流入各连通室62a~62c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也基本相同。
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的各连通室62a~62c的制冷剂被分配给对应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各扁平管32。流入各扁平管32的流体通路34的制冷剂在流经流体通路34的那段时间内从室外空气吸热,一部分液态制冷剂蒸发。通过扁平管32的流体通路34的制冷剂流入第二总集合管70的辅助连通空间72的对应的部分空间72a~72c。流入该部分空间72a~72c的制冷剂依然是气液两相状态。
流入辅助连通空间72的各部分空间72a~72c的制冷剂被送往主连通空间71的对应的部分空间71a~71c。具体而言,流入辅助连通空间72的第四部分空间72a的制冷剂通过第一连接用管道76,流入主连通空间71的第二部分空间71b。流入辅助连通空间72的第五部分空间72b的制冷剂通过第二连接用管道77流入主连通空间71的第三部分空间71c。流入辅助连通空间72的第六部分空间72c的制冷剂朝着上方流去,流入主连通空间71的第一部分空间71a。
流入主连通空间71的各部分空间71a~71c的制冷剂被分别配给对应的主热交换部51a~51c的各扁平管31。流经各扁平管31的流体通路34的制冷剂从室外空气吸热而蒸发,实质上成为气态单相状态以后,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上侧空间61。之后,制冷剂通过气侧连接管57从室外热交换器23流出去。
-实施方式1的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起蒸发器之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液侧连接管55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内的混合室63。此时,从液侧连接管55喷出的高流速的制冷剂与纵隔板90发生碰撞,混合室63内的制冷剂被强烈地搅乱。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混合室63内的被均质化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分配给三个连通室62a~62c,之后,分开流入与各连通室62a~62c连通的三根扁平管32。因此,流入多个连通室62a~62c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潮湿度被均匀化,其结果是,从连通室62a~62c流入各扁平管32的制冷剂的潮湿度也被均匀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上侧横隔板80上的连通用通孔81的面积和下侧横隔板85上的连通用通孔86的面积分别与纵隔板90上的两个连通用通孔95的合计面积相等。因此,从混合室63流入各连通室62a~62c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被均匀化,其结果从连通室62a~62c流入各扁平管32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也被均匀化。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在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之作用之际流入各连通室62a~62c的制冷剂的潮湿度和质量流量均匀化。其结果,能够将流入与连通室62a~62c连通的各扁平管32的制冷剂的潮湿度和质量流量均匀化,从而能够充分地发挥室外热交换器23的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供向起蒸发器之作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混合室63中均质化以后,被分配给沿上下方向排着设置的多个连通室62a~62c中。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从混合室63将抑制作用于制冷剂的重力潮湿度而大致相等的制冷剂供向沿上下方向排着设置的多个连通室62a~62c内。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第一总集合管60的连接口66与纵隔板90相对,而且,纵隔板90布置在比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中心轴64离连接口66更近的位置上。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从液侧连接管55喷出与纵隔板90发生碰撞的制冷剂的流速,从而能够进一步搅乱混合室63内的制冷剂,促进制冷剂的均质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第一总集合管60内的混合室63隔着下侧横隔板85与第一连通室62a相邻,隔着纵隔板90与第二连通室62b相邻,隔着上侧横隔板80与第三连通室62c相邻。因此,仅在各横隔板80、85上形成连通用通孔81、86,在纵隔板90上形成连通用通孔95,就能够让混合室63与各连通室62a~62c连通。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用构造简单的连通用通孔81、86、95构成分配通路65,从而能够抑制室外热交换器23的构造复杂化。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如上所述,形成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一总集合管60中的连通室的数量并不限于三个。这里,对连通室的数量为四个和五个时第一总集合管60下部的构造做说明。这里,对与图5所示连通室62a~62c的数量为三个时第一总集合管60的构造不同之处做说明。
首先,参考图8对连通室62a~62d的数量为四个时第一总集合管60下部的构造做说明。在该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23的辅助热交换区52被分成四个辅助热交换部52a~52d,其数量与连通室62a~62d的数量相等。在该辅助热交换区52,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布置有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以及第四辅助热交换部52d。图8中省略了图示,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主热交换区51被分成四个主热交换部,其数量与辅助热交换部52a~52d的数量相等。
如图8所示,在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设置有一个上侧横隔板80、一个下侧横隔板85、一个中间横隔板89以及一个纵隔板90。下侧空间62由这些横隔板80、85、89和纵隔板90隔成四个连通室62a~62d和一个混合室63。在该下侧空间62中,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布置有第一连通室62a、第二连通室62b、第三连通室62c以及第四连通室62d。此外,中间横隔板89的材质为铝合金。
上侧横隔板80布置在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和第四辅助热交换部52d的交界处,将第三连通室62c和第四连通室62d隔开。中间横隔板89布置在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和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交界处,将第二连通室62b和第三连通室62c隔开。该中间横隔板89将以纵隔板90为基准扁平管32一侧的空间上下隔开。下侧横隔板85布置在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和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的交界处,将第一连通室62a和第二连通室62b隔开。
图8所示的纵隔板90的中间部分92的长度比图5所示的纵隔板90长。该纵隔板90的中间部分92位于第二连通室62b和第三连通室62c的背面一侧(即与扁平管32相反的一侧),将第二连通室62b和第三连通室62c与混合室63隔开。与图5所示的混合室63一样,图8所示的混合室63被纵隔板90的中间部分92、上侧横隔板80、下侧横隔板85以及第一总集合管60的侧壁部包围。
纵隔板90的中间部分92形成有四个连通用通孔95a、95b。下侧的两个连通用通孔95a形成在纵隔板90的与第二连通室62b相邻的那一部分上,使第二连通室62b与混合室63连通。上侧的两个连通用通孔95b形成在纵隔板90的与第三连通室62c相邻的那一部分上,使第三连通室62c与混合室63连通。这些连通用通孔95a、95b与上侧横隔板80上的连通用通孔81、和下侧横隔板85上的连通用通孔86一起构成分配通路65。
形成在纵隔板90上的各连通用通孔95a、95b的直径彼此相等。这些连通用通孔95a、95b的直径比形成在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上的连通用通孔81、86的直径小。
图8所示纵隔板90的上侧部分91位于形成在上侧横隔板80的上侧的第四连通室62d内。与图5所示纵隔板90一样,纵隔板90的上侧部分91大半部分被形成在纵隔板90的靠近上端的开口部94b占据。因此,第四连通室62d和纵隔板90两侧的空间实质上为一个空间。
图8所示的连接口66的中心位于混合室63高度方向的中央。液侧连接管55的连接端部56插在该连接口66内。该连接端部56呈变窄的形状。这些方面与图5所示的构造相同。
在图8所示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之作用的状态下,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从液侧连接管55流入混合室63,从液侧连接管55喷出的制冷剂与纵隔板90发生碰撞。混合室63内的制冷剂被分配给四个连通室62a~62d。也就是说,混合室63内的制冷剂通过下侧横隔板85上的连通用通孔86流入第一连通室62a,通过纵隔板90下侧的连通用通孔95a流入第二连通室62b,通过纵隔板90上侧的连通用通孔95b流入第三连通室62c,通过上侧横隔板80上的连通用通孔81流入第四连通室62d。
接下来,参考图9,对连通室62a~62e的数量为五个的情况下第一总集合管60下部构造做说明。在该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23的辅助热交换区52被划分为五个辅助热交换部52a~52e,数量与连通室62a~62e相等。在该辅助热交换区52中,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布置有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第四辅助热交换部52d以及第五辅助热交换部52e。图9中省略图示,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主热交换区51被划分为五个主热交换部,数量与辅助热交换部52a~52e相等。
如图9所示,在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内设置有一个上侧横隔板80、一个下侧横隔板85和一个纵隔板90,设置有两个中间横隔板89a、89b。下侧空间62被这些横隔板80、85、89a、89b和纵隔板90划分为五个连通室62a~62e和一个混合室63。在该下侧空间62中,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布置有第一连通室62a、第二连通室62b、第三连通室62c、第四连通室62d以及第五连通室62e。此外,各中间横隔板89a、89b的材质为铝合金。
上侧横隔板80布置在第四辅助热交换部52d和第五辅助热交换部52e的交界处,将第四连通室62d和第五连通室62e隔开。上侧的中间横隔板89b布置在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和第四辅助热交换部52d的交界处,将第三连通室62c和第四连通室62d隔开。下侧的中间横隔板89a布置在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和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交界处,将第二连通室62b和第三连通室62c隔开。各中间横隔板89a、89b将比纵隔板90离扁平管32一侧更近的空间上下隔开。下侧横隔板85布置在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和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的交界处,将第一连通室62a和第二连通室62b隔开。
图9所示纵隔板90的中间部分92的长度比图5所示纵隔板90长。该纵隔板90的中间部分92位于第二连通室62b、第三连通室62c以及第四连通室62d的背面一侧(即与扁平管32相反的一侧),将第二连通室62b、第三连通室62c以及第四连通室62d与混合室63隔开。与图5所示混合室63一样,图9所示混合室63被纵隔板90的中间部分92、上侧横隔板80、下侧横隔板85以及第一总集合管60的侧壁部包围。
在纵隔板90的中间部分92形成有六个连通用通孔95a~95c。下侧的两个连通用通孔95a形成在中间部分92的与第二连通室62b相邻的那一部分上,使第二连通室62b与混合室63连通。中间两个连通用通孔95b形成在与中间部分92的与第三连通室62c相邻的那一部分上,使第三连通室62c与混合室63连通。上侧的两个连通用通孔95c形成在与第四连通室62d相邻的那一部分中间部分92上,使第四连通室62d与混合室63连通。这些连通用通孔95a~95c与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的连通用通孔81、86一起构成分配通路65。
形成在纵隔板90上的各连通用通孔95a~95c的直径彼此相等。这些连通用通孔95a~95c的直径比形成在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上的连通用通孔81、86的直径小。
图9所示纵隔板90的上侧部分91位于形成在上侧横隔板80的上侧的第五连通室62e内。与图5所示纵隔板90一样,纵隔板90的上侧部分91的大半部分被形成在纵隔板90的靠近上端的开口部94b占据。因此,第五连通室62e与纵隔板90两侧的空间实质上为一个空间。
图9所示连接口66的中心位于混合室63的高度方向的中央。液侧连接管55的连接端部56插入该连接口66中。该连接端部56呈变窄的形状。这些方面与图5所示的构造相同。
在图9所示的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之作用的状态下,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从液侧连接管55流入混合室63,从液侧连接管55喷出的制冷剂与纵隔板90发生碰撞。混合室63内的制冷剂被分配给五个连通室62a~62e。也就是说,混合室63内的制冷剂通过下侧横隔板85上的连通用通孔86流入第一连通室62a,通过纵隔板90下侧的连通用通孔95a流入第二连通室62b,通过纵隔板90中间的连通用通孔95b流入第三连通室62c,通过纵隔板90上侧的连通用通孔95c流入第四连通室62d,通过上侧横隔板80上的连通用通孔81流入第五连通室62e。
(发明的实施方式2)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做说明。改变实施方式1中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上侧横隔板80、下侧横隔板85以及纵隔板90的结构,即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3。这里,对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与实施方式1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不同之处做说明。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上未形成连通用通孔81、86。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各自的细长孔的宽度w1比纵隔板90的厚度t宽。因此,在上侧横隔板80与插在该细长孔82中的纵隔板90之间形成有间隙83,第三连通室62c经该间隙83与混合室63连通;在下侧横隔板85和插在该细长孔87中的纵隔板90之间形成有间隙88,第一连通室62a经该间隙88与混合室63连通。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纵隔板90上未形成连通用通孔95。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纵隔板90的宽度w2比图6所示实施方式1中的纵隔板90窄。因此,纵隔板90的宽度方向(图11中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和第一总集合管60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96,第二连通室62b经该间隙96与混合室63连通。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总集合管60中,混合室63经上述间隙83、88、96与任一个连通室62a~62c连通。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间隙83、88、96构成分配通路65。
在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之作用的状态下,从液侧连接管55流入混合室63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下侧横隔板85和纵隔板90之间的间隙88流入第一连通室62a,通过第一总集合管60的侧壁和纵隔板90之间的间隙96流入第二连通室62b,通过上侧横隔板80和纵隔板90之间的间隙83流入第三连通室62c。
(发明的实施方式3)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做说明。改变实施方式2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上侧横隔板80、下侧横隔板85以及纵隔板90的构造,即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这里,对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与实施方式2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不同之处做说明。
如图12、图13所示,与实施方式1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一样,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在上侧横隔板80上形成有一个连通用通孔81,在下侧横隔板85上形成有一个连通用通孔86,在纵隔板90上形成有两个连通用通孔95、95。
在上侧横隔板80上比细长孔82离第一总集合管60的背面更近的部分形成有圆形通孔即连通用通孔81。与实施方式2一样,在上侧横隔板80和插在细长孔82中的纵隔板90之间形成有间隙83。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总集合管60中,第三连通室62c经该间隙83和连通用通孔81与混合室63连通。
在下侧横隔板85上比细长孔87离第一总集合管60的背面更近的位置上形成有圆形通孔即连通用通孔86。与实施方式2一样,在下侧横隔板85和插在该细长孔87中的纵隔板90之间形成有间隙88。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总集合管60中,第一连通室62a经该间隙88和连通用通孔86与混合室63连通。
在纵隔板90的中间部分92,圆形通孔即两个连通用通孔95彼此间保持有间隔。与实施方式2一样,纵隔板90的宽度方向(图13中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和第一总集合管60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96。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总集合管60中,第二连通室62b经该间隙96和连通用通孔95与混合室63连通。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总集合管60中,混合室63经上述间隙83、88、96和连通用通孔81、86、95与任一个连通室62a~62c连通。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这些间隙83、88、96和连通用通孔81、86、95构成分配通路65。
在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之作用的状态下,从液侧连接管55流入混合室63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下侧横隔板85和纵隔板90之间的间隙88和下侧横隔板85上的连通用通孔86二者中之一流入第一连通室62a,通过第一总集合管60的侧壁和纵隔板90之间的间隙96和纵隔板90上的连通用通孔95二者中之一流入第二连通室62b,通过上侧横隔板80和纵隔板90之间的间隙83和上侧横隔板80上的连通用通孔81二者中之一流入第三连通室62c。
(发明的实施方式4)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做说明。改变实施方式1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上侧横隔板80、下侧横隔板85以及纵隔板90的构造,即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这里,对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与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不同之处做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仅将下侧空间62中以纵隔板90为基准扁平管32一侧的部分上下隔开。本实施方式的混合室63隔着纵隔板90与所有连通室62a~62c相邻。
在本实施方式的纵隔板90上未设置开口部94a、94b。该纵隔板90在它的上侧部分91、中间部分92以及下侧部分93分别形成有两个连通用通孔95a~95c。各连通用通孔95a~95c的直径彼此相等。形成在下侧部分93的连通用通孔95a让第一连通室62a与混合室63连通;形成在中间部分92的连通用通孔95b让第二连通室62b与混合室63连通;形成在上侧部分91的连通用通孔95c让第三连通室62c与混合室63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纵隔板90上的连通用通孔95a~95c构成分配通路65。在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之作用的状态下,从液侧连接管55流入混合室63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下侧部分93的连通用通孔95a流入第一连通室62a;通过中间部分92的连通用通孔95b流入第二连通室62b;通过上侧部分91的连通用通孔95c流入第三连通室62c。
(发明的实施方式5)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做说明。改变实施方式1室外热交换器23中第一总集合管60下部的构造即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这里,对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与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不同之处做说明。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总集合管60朝下方延伸的长度比图5所示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总集合管60朝下方延伸的长度长。在第一总集合管60中新加了底隔板101。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由上侧横隔板80、下侧横隔板85以及底隔板101上下隔开。也就是说,该下侧空间62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被划分为混合室63、第一连通室62a、第二连通室62b以及第三连通室62c。
底隔板101上形成有构成连接用通路的连通用通孔102。连通用通孔102是沿厚度方向贯通底隔板101的圆孔。底隔板101上连接有构成连接用通路的第一连通管103和第二连通管104。各连通管103、104为细径的圆管。第一连通管103的一端与底隔板101接合,另一端与下侧横隔板85接合。第二连通管104的一端与底隔板101接合,另一端与上侧横隔板80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隔板101上的连通用通孔102、第一连通管103以及第二连通管104构成分配通路65。也就是说,混合室63经底隔板101上的连通用通孔102与第一连通室62a连通;经第一连通管103与第二连通室62b连通;经第二连通管104与第三连通室62c连通。如图16所示,底隔板101中,连通用通孔102、第一连通管103以及第二连通管104布置在以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中心轴64为重心的正三角形105的顶点上。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总集合管60中设置有混合用隔板110。该混合用隔板110将混合室63上下隔开。本实施方式中,混合室63中混合用隔板110上侧的部分为上侧混合室63a;混合室63中混合用隔板110下侧的部分为下侧混合室63b。在混合用隔板110的中央位置形成有混合用通孔111。混合用通孔111是沿厚度方向贯通混合用隔板110的圆孔。混合用通孔111的直径大概为3mm左右,比底隔板101上的连通用通孔102的直径、第一连通管103的内径以及第二连通管104的内径大。混合用通孔111的直径比液侧连接管55的连接端部56的内径和连接口66的直径小。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口66形成在第一总集合管60的侧壁部中比混合用隔板110更靠下的下侧部分上。与实施方式1一样,液侧连接管55的连接端部56插在该连接口66中。液侧连接管55与下侧混合室63b连通。
在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之作用的状态下,从液侧连接管55流入下侧混合室63b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混合用隔板110上的混合用通孔111流入上侧混合室63a。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通过混合用通孔111之际,该制冷剂中的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被混合。因此,均质化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上侧混合室63a中。也就是说,上侧混合室63a内的制冷剂的潮湿度基本均匀。上侧混合室63a内的均质化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分配给各连通室62a~62c。具体而言,上侧混合室63a内的制冷剂通过底隔板101上的连通用通孔102流入第一连通室62a;通过第一连通管103流入第二连通室62b;通过第二连通管104流入第三连通室62c。
(发明的实施方式6)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做说明。改变实施方式1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构造即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这里,对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与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不同之处做说明。
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构成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扁平管32的根数为五根。构成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和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的扁平管32的根数分别为三根,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3相同。
如图18、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五根扁平管32与第一总集合管60的第三连通室62c连通。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五根扁平管32与第二总集合管70的辅助连通空间72的第六部分空间72c连通(参考图17)。
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上侧横隔板80上的连通用通孔81的直径比下侧横隔板85上的连通用通孔86的直径大。
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纵隔板90形成为其长边比实施方式1中的纵隔板90长的长方形板状。
与实施方式1一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纵隔板90上形成有两个长方形开口部94a、94b。一个开口部94a布置在纵隔板90上靠下端的位置,另一个开口部94b布置在纵隔板90上靠上端的位置上。与实施方式1一样,各开口部94a、94b沿厚度方向贯通纵隔板90。各开口部94a、94b的大小和实施方式1一样。
在本实施方式的纵隔板90上形成有四个圆形通孔97、97、97、97。四个通孔97、97、97、97位于纵隔板90上两个开口部94a、94b之间,彼此保持有一定的间隔。各通孔97沿厚度方向贯通纵隔板90。
如上所述,在纵隔板90的长边方向的各端部分别形成有一个开口部94a、94b,四个通孔97、97、97、97形成在两个开口部94a、94b之间。两个开口部94a、94b和四个通孔97、97、97、97沿着纵隔板90的长边方向排成一排。纵隔板90的形状上下对称且左右对称。
与实施方式1一样,本实施方式的纵隔板90插在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上的细长孔82、87中,顶在隔板39a和第一总集合管60的底部(参考图18、图19)上。在该状态下,纵隔板90上下侧的开口部94a位于侧横隔板85之下,靠下的两个通孔97、97位于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之间,上侧的开口部94b和最靠上的一个通孔97位于侧横隔板80之上。从上数第二个通孔97位于上侧横隔板80的细长孔82。
如上所述,安装在第一总集合管60上的纵隔板90,靠下的两个通孔97、97位于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之间。位于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之间的两个通孔97、97构成让混合室63与第二连通室62b连通的连通用通孔95。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纵隔板90中,四个通孔97、97、97、97中仅有位于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之间的两个通孔97、97构成连通用通孔95。
-实施方式6的效果-
这里,在纵隔板90的形状为上下非对称或左右非对称的情况下,如果不以特定的状态将纵隔板90设置在第一总集合管60中,室外热交换器23则不再正常工作。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尽管构成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扁平管32的根数比构成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或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的扁平管32的根数多,纵隔板90的形状却上下对称且左右对称。因此,能够排除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造过程中将纵隔板90错误地安装在第一总集合管60上这样的可能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简化构成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扁平管32的根数不同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造工序,并进一步减少制造过程中不合格产品的产生率。
-实施方式6的变形例-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可以改变气侧连接管57在第一总集合管60上的连接位置、以及连接用管道76、77在第二总集合管70上的连接位置。
如图21所示,本变形例的第一总集合管60,在构成上侧空间61的部分(即以隔板39a为基准的上侧部分)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连接有气侧连接管57。另一方面,本变形例的第二总集合管70,第一连接用管道76与对应于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的第五部分空间72b相连接,第二连接用管道77与对应于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的第四部分空间72a相连接。此外,第一部分空间71a和第六部分空间72c形成彼此连接的一个空间这一点与图17所示的情况相同。
如上所述,在本变形例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串联连接,第二主热交换部51b和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串联连接,第三主热交换部51c和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串联连接。
(发明的实施方式7)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做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对实施方式6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3采用了降低制造过程中的不合格产品的产生率的措施。
这里,图18所示实施方式6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一总集合管60上设置有三种隔板39a、80、85。也就是说,该第一总集合管60中,设置有未形成有通孔的隔板39a、形成直径稍大的连通用通孔81和细长孔82的上侧横隔板80、形成有直径稍小的连通用通孔86和细长孔87的下侧横隔板85。
为了让室外热交换器23正常工作,就需要将这三种隔板39a、80、85安装在第一总集合管60的正确位置上。也就是说,如果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造过程中,这三种隔板39a、80、85安装在第一总集合管60的错误位置上,就会出现不正常工作的不合格产品。
对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采用了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造过程中上述三种隔板39a、80、85一定会被安装在第一总集合管60的正确位置上的措施。这里,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与实施方式6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不同之处做说明。
如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构成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主体部件160上形成用于插入隔板39a、80、85的插入孔161~163。此外,主体部件160是占据第一总集合管60的大部分的铝合金制圆管状部件。所有扁平管31、32都插在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主体部件160中。
主体部件160上形成有用于安装隔板39a的插入孔161、用于安装上侧横隔板80的上侧插入孔162、用于安装下侧横隔板85的下侧插入孔163。这些插入孔161~163是形成在主体部件160的背面一侧(即形成在与扁平管31、32插入之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狭缝状通孔。
主体部件160中,插入孔161形成在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交界部、下端部以及上端部。插入孔161的切入深度D1(即从主体部件160的背面一侧的顶部到插入孔161的端部的长度)比主体部件160的外径dh的一半长(dh/2<D1)。插入孔161的宽度比隔板39a的厚度t1稍宽。
主体部件160中,上侧插入孔162形成在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和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交界部。上侧插入孔162的切入深度D2(即从主体部件160的背面一侧的顶部到插入孔161的端部的长度)等于主体部件160的外径dh的一半(D2=dh/2)。也就是说,上侧插入孔162的切入深度D2比插入孔161的切入深度D1短。(D2<D1)或上侧插入孔162的宽度比上侧横隔板80的厚度t2稍宽。
下侧插入孔163形成在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和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的交界部。下侧插入孔163的切入深度D3(即从主体部件160的背面一侧的顶部到下侧插入孔163的端部的长度)比插入孔161的切入深度D1长(D1<D3)。下侧插入孔163的宽度比下侧横隔板85的厚度t3稍宽。
如上所述,插入孔161的切入深度D1、上侧插入孔162的切入深度D2、以及下侧插入孔163的切入深度D3彼此不同。如后所述,隔板39a的厚度t1是上侧横隔板80的厚度t2和下侧横隔板85的厚度t3的大约一半。因此,插入孔161的宽度也是上侧插入孔162和下侧插入孔163的宽度的大约一半。如上所述,插入孔161、上侧插入孔162以及下侧插入孔163各自的形状彼此不同。
在主体部件160上与上侧插入孔162相对的位置,形成有用来嵌入后述的上侧横隔板80的突起部183的嵌入孔164。
如图23所示,隔板39a、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分别是包括本体圆板部131、181、186、封装部132、182、187且厚度一定的平板状部件。
各隔板39a、80、85的本体圆板部131、181、186是外径di与主体部件160的内径实质相等的圆板。在各隔板39a、80、85中,封装部132、182、187沿着本体圆板部131、181、186外周的一部分而形成。具体而言,封装部132、182、187是从本体圆板部131、181、186的外周突出到径向外侧的部分,径向的宽度一定。各隔板39a、80、85的封装部132、182、187的外径dO与主体部件160的外径实质相等。
隔板39a的厚度t1例如约为2mm。上侧横隔板80的厚度t2例如约为4mm。下侧横隔板85的厚度t3例如约为4mm。也就是说,隔板39a比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薄,与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的厚度相等(t1<t2=t3)。
图23(A)所示,隔板39a上的封装部132的周向长度比本体圆板部131的外周长度的一半长。从该封装部132的顶部到端部的前后长度实质上等于插入孔161的切入深度D1。也就是说,隔板39a的封装部132呈与插入孔161相对应的形状。
如图23(B)所示,上侧横隔板80上的封装部182的周向长度实质上等于本体圆板部181的外周长度的一半。从该封装部182的顶部到端部的前后长度实质上等于上侧插入孔162的切入深度D2。也就是说,上侧横隔板80的封装部182呈与上侧插入孔162相对应的形状。上侧横隔板80上形成有突起部183。突起部183是从本体圆板部181的外周突出的部分,布置在与封装部182相反的一侧。上侧横隔板80上的连通用通孔81和细长孔82形成在靠近本体圆板部181上的封装部182的半圆部分。
如图23(C)所示,下侧横隔板85上的封装部187的周向长度比本体圆板部186的外周长度的一半长。从该封装部187的顶部到端部的前后长度与下侧插入孔163的切入深度D3实质相等。也就是说,下侧横隔板85的封装部187呈与下侧插入孔163相对应的形状。下侧横隔板85上的连通用通孔86和细长孔87形成在本体圆板部186上靠近封装部187的半圆部分。
如图22所示,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造过程中,隔板39a从主体部件160的外侧插在主体部件160的各插入孔161中,上侧横隔板80从主体部件160的外侧插在主体部件160的上侧插入孔162中,下侧横隔板85从主体部件160的外侧插在主体部件160上的下侧插入孔163中。
图24(A)和图24(B)所示,在插在插入孔161内的隔板39a中,本体圆板部131的外周面与主体部件160的内周面相接,封装部132的端面、上表面和下表面与主体部件160上的插入孔161的周缘部相接。主体部件160的插入孔161被隔板39a的封装部132堵住。隔板39a和主体部件160之间的间隙被焊料堵住。
嵌入位于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交界部的插入孔161内的隔板39a将第一总集合管60的内部空间隔成上侧空间61和下侧空间62;嵌入位于主体部件160的下端的插入孔161内的隔板39a将主体部件160的下端堵住;嵌入位于主体部件160的上端的插入孔161内的隔板39a将主体部件160的上端堵住。
图24(A)和图24(C)所示,在嵌入上侧插入孔162中的上侧横隔板80中,本体圆板部181的外周面与主体部件160的内周面相接,封装部182的端面、上表面和下表面与主体部件160上的上侧插入孔162的周缘部相接。主体部件160的上侧插入孔162被上侧横隔板80的封装部182堵住。上侧横隔板80的突起部183嵌入主体部件160的嵌入孔164中。上侧横隔板80和主体部件160之间的间隙被焊料堵住。
图24(A)和图24(D)所示,在嵌入下侧插入孔163内的下侧横隔板85中,本体圆板部186的外周面与主体部件160的内周面相接,封装部187的端面、上表面和下表面与主体部件160上的下侧插入孔163的周缘部相接。主体部件160上的下侧插入孔163被下侧横隔板85的封装部187堵住。下侧横隔板85和主体部件160之间的间隙被焊料堵住。
-实施方式7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隔板39a的厚度t1是上侧横隔板80和下侧横隔板85的厚度t2、t3的大约一半,与此相对应,插入孔161的宽度是上侧插入孔162和下侧插入孔163的宽度的大约一半。因此,将上侧横隔板80、下侧横隔板85嵌入插入孔161中是不可能的。如果将隔板39a嵌入上侧插入孔162、下侧插入孔163中,就会形成一目了然的较宽的间隙。因此,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3的组装作业的作业人员会察觉出隔板39a的安装位置错了这一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插入孔162的切入深度D2比下侧横隔板85的封装部187的前后长度D3短。因此,图25(A)所示,如果错误地将下侧横隔板85嵌入上侧插入孔162中,那么在本体圆板部186与主体部件160的内周面相接以前,封装部187的端部就会顶在主体部件160上,而成为封装部187出现在主体部件160外侧的状态。也就是说,成为一种下侧横隔板85的封装部187不将上侧插入孔162堵住的状态。因此,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3的组装作业的作业人员会察觉出下侧横隔板85的安装位置错了
这一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侧横隔板80上形成有突起部183,相对于此,在主体部件160上的与下侧插入孔163相对的对侧未形成嵌入孔164。因此,如图25(B)所示,如果错误地将上侧横隔板80嵌入下侧插入孔163中,那么在封装部182的端部顶在主体部件160上以前,突起部183就会顶在主体部件160的内周面上,成为封装部182出现在主体部件160外侧的状态。也就是说,成为上侧横隔板80的封装部182不将下侧插入孔163堵住的状态。因此,进行室外热交换器23的组装作业的作业人员会察觉出上侧横隔板80的安装位置错了这一情况。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造过程中,作业人员无法将上侧横隔板80、下侧横隔板85嵌入插入孔161内。而且,在作业人员将隔板39a、80、85安装在主体部件160上的错位位置的情况下,作业人员会立刻察觉出现了异常这一情况。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排除三种隔板39a、80、85被安装在第一总集合管60上的错误位置的可能性,从而能够减少不正常工作的不良品的产生率。
-实施方式7的变形例-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隔板39a的厚度t1、上侧横隔板80的厚度t2、下侧横隔板85的厚度t3可以彼此不同(t1≠t2,t2≠t3,t3≠t1)。
在该情况下,插入孔161的切入深度D1、上侧插入孔162的切入深度D2、下侧插入孔163的切入深度D3可以彼此一致,也可以彼此不同。不过,在该情况下,也是插入孔161的切入深度D1和隔板39a上的封装部132的前后长度必须实质一致,上侧插入孔162的切入深度D2和上侧横隔板80上的封装部182的前后长度必须实质一致,下侧插入孔163的切入深度D3和下侧横隔板85的封装部187额前后长度必须实质一致。
在该情况下,可以省略上侧横隔板80中的突起部183,可以对下侧横隔板85新增加突起部183。
(其它实施方式)
-第一变形例-
在实施方式1~5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从混合室63流入各连通室62a~62c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并不限于必须彼此一致。
例如,在设置在空调机10的室外机组11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通过各主热交换部51a~51c的空气的流速彼此不一致的情况很多。在该情况下,优选增加流过所通过的空气流速较快的主热交换部51a~51c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少流过所通过的空气流速较慢的主热交换部51a~51c的制冷剂的流量。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有从混合室63流入各连通室62a~62c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彼此不同的时候。
这里,假定通过第二主热交换部51b的空气的流速比通过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第三主热交换部51c的空气的流速快。在该情况下,优选使流经第二主热交换部51b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比流经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第三主热交换部51c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都多。要想在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之作用的状态下实现上述状态,则需要使流经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比流经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和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都多。
于是,在该情况下,设定构成分配通路65的连通用通孔81、86、95等的形状,以保证从混合室63a流入第二连通室62b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比从混合室63a流入第一连通室62a和从混合室63a流入第三连通室62c的制冷剂的质量流量都多。例如,在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纵隔板90上两个连通用通孔95的合计面积比上侧横隔板80上的连通用通孔81的面积、下侧横隔板85上的连通用通孔86的面积二者中哪一个的面积都大。
-第二变形例-
可以在实施方式1~7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设置波形翅片来取代板状翅片36。该翅片是所谓的波纹翅片,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如蛇爬行形状的波形。该波形翅片在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1、32之间各布置一个。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多根扁平管连接在总集合管上的热交换器有用。
-符号说明-
23   室外热交换器(热交换器)
32   扁平管
36   翅片
51   主热交换区
51a  第一主热交换部
51b  第二主热交换部
51c  第三主热交换部
52   辅助热交换区
52a  第一辅助热交换部
52b  第二辅助热交换部
52c  第三辅助热交换部
55   液侧连接管(管状部件)
56   连接端部(端部)
60   第一总集合管
62a  第一连通室
62b  第二连通室
62c  第三连通室
63   混合室
63a  上侧混合室
63b  下侧混合室
64   中心轴
65   分配通路
66   连接口
70   第二总集合管
80   上侧横隔板
81   连通用通孔
85   下侧横隔板
86   连通用通孔
90   纵隔板
95   连通用通孔
102  连通用通孔(连接用通路)
103  第一连通管(连接用通路)
104  第二连通管(连接用通路)
110  混合用隔板(隔板)
111  混合用通孔(通孔)
160  主体部件
162  上侧插入孔
163  下侧插入孔
182  (上侧横隔板的)封装部
187  (下侧横隔板的)封装部

Claims (15)

1.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多根扁平管(32)、连接有各扁平管(32)的一端的第一总集合管(60)、连接有各扁平管(32)的另一端的第二总集合管(70)、以及接合在所述扁平管(32)上的多个翅片(36),在该热交换器中,在所述扁平管(32)内部流动的流体与在该扁平管(32)外部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该热交换器能够起蒸发器之作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与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处于竖立状态,
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上形成有一个连接口(66),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内形成有一个混合室(63)、多个连通室(62a~62c)和分配通路(65),
所述一个连接口(66)上连接有用于使制冷剂流动的管道,
所述一个混合室(63)与所述连接口(66)连通,对从该连接口(66)流入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所含有的液态制冷剂和气态制冷剂进行混合来将该制冷剂均质化,
所述多个连通室(62a~62c)上下排着设置且分别与一根或多根所述扁平管(32)连通,
所述分配通路(65)用于将所述混合室(63)内的制冷剂分配给所述多个连通室(62a~62c),
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包括纵隔板(90)和横隔板(80、85),
所述纵隔板(90)沿着该第一总集合管(60)的轴向设置,将至少一个所述连通室(62a~62c)与所述混合室(63)隔开,
所述横隔板(80、85)与该第一总集合管(60)的轴向相交着设置,将上下相邻的所述连通室(62a~62c)彼此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中形成有三个以上的所述连通室(62a~62c),
将位于最上面的连通室(62c)与相邻的连通室(62b)隔开的横隔板是上侧横隔板(80),将位于最下面的连通室(62a)与相邻的连通室(62b)隔开的横隔板是下侧横隔板(85),
所述纵隔板(90)将位于所述上侧横隔板(80)和所述下侧横隔板(85)之间的所有连通室(62b)与所述混合室(63)隔开,
所述混合室(63)被所述纵隔板(90)、所述上侧横隔板(80)、所述下侧横隔板(85)以及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的侧壁包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纵隔板(90)上形成有连通用通孔(95),该连通用通孔(95)让位于所述上侧横隔板(80)和所述下侧横隔板(85)之间的连通室(62b)与所述混合室(63)连通,
在所述上侧横隔板(80)上形成有连通用通孔(81),该连通用通孔(81)使位于最上面的连通室(62c)与所述混合室(63)连通,
在所述下侧横隔板(85)上形成有连通用通孔(86),该连通用通孔(86)让位于最下面的连通室(62a)与所述混合室(63)连通,
由所述纵隔板(90)上的连通用通孔(95)、所述上侧横隔板(80)上的连通用通孔(81)以及所述下侧横隔板(85)上的连通用通孔(86)构成所述分配通路(6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隔板(90)将形成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内的所有所述连通室(62a~62c)与所述混合室(63)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纵隔板(90)上,使各所述连通室(62a~62c)与所述混合室(63)连通的连通用通孔(95a~95c)分别对应于各所述连通室(62a~62c)至少设置有一个,
所述纵隔板(90)上的连通用通孔(95a~95c)构成所述分配通路(65)。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口(66)形成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的侧壁上且与所述纵隔板(90)相对。
7.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口(66)形成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的侧壁上且与所述纵隔板(90)相对,
所述纵隔板(90)上的连通用通孔(95)设置在偏离所述连接口(66)的正面的位置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隔板(90)设置在比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中心轴(64)离所述连接口(66)更近的位置上。
9.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隔板(90)与连接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上的所述扁平管(32)端面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该热交换器包括管状部件(55),该管状部件(55)安装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上且与所述连接口(66)相连接,
用于使制冷剂流动的管道经所述管状部件(55)连接在所述连接口(66)上,
所述管状部件(55)的形状为与所述连接口(66)相连接的端部(56)变窄。
11.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该热交换器被划分为主热交换区(51)和辅助热交换区(52),所述主热交换区(51)和所述辅助热交换区(52)分别具有多根所述扁平管(31、32),
所述辅助热交换区(52)位于所述主热交换区(51)的下方,
所述辅助热交换区(52)被划分为多个辅助热交换部(52a~52c),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分别具有多根扁平管(32)且与各所述连通室(62a~62c)为一对一,
各所述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扁平管(32)与对应于该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连通室(62a~62c)连通,
所述主热交换区(51)被划分为多个主热交换部(51a~51c),各主热交换部(51a~51c)分别具有多根扁平管(31)且与各所述辅助热交换部(52a~52c)为一对一,
各所述主热交换部(51a~51c)的扁平管(31)经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与对应于该主热交换部(51a~51c)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扁平管(32)连通。
12.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多根扁平管(32)、连接有各扁平管(32)的一端的第一总集合管(60)、连接有各扁平管(32)的另一端的第二总集合管(70)、以及接合在所述扁平管(32)上的多个翅片(36),在该热交换器中,在所述扁平管(32)内部流动的流体与在该扁平管(32)外部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该热交换器能够起蒸发器之作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与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处于竖立状态,
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上形成有一个连接口(66),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内形成有一个混合室(63)、多个连通室(62a~62c)和分配通路(65),
所述一个连接口(66)上连接有用于使制冷剂流动的管道,
所述一个混合室(63)与所述连接口(66)连通,对从该连接口(66)流入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所含有的液态制冷剂和气态制冷剂进行混合来将该制冷剂均质化,
所述多个连通室(62a~62c)上下排着设置且分别与一根或多根所述扁平管(32)连通,
所述分配通路(65)用于将所述混合室(63)内的制冷剂分配给所述多个连通室(62a~62c),
所述混合室(63)设置在所有所述连通室(62a~62c)的下方,
所述分配通路(65)由连接用通路(102、103、104)构成,该连接用通路(102、103、104)对应于各所述连通室(62a~62c)各设置有一条,该连接用通路(102、103、104)使所对应的连通室(62a~62c)仅与所述混合室(63)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上设置有将所述混合室(63)上下隔开的隔板(110),
所述混合室(63)中所述隔板(110)的下侧部分即下侧混合室(63b)与所述连接口(66)连通,所述混合室(63)中所述隔板(110)的上侧部分即上侧混合室(63a)与所述分配通路(65)连通,
在所述隔板(110)上形成有通孔(111),所述通孔(111)使所述下侧混合室(63b)和所述上侧混合室(63a)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该热交换器包括管状部件(55),该管状部件(55)安装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上且与所述连接口(66)相连接,
用于使制冷剂流动的管道经所述管状部件(55)连接在所述连接口(66)上,
所述管状部件(55)的形状为与所述连接口(66)相连接的端部(56)变窄。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该热交换器被划分为主热交换区(51)和辅助热交换区(52),所述主热交换区(51)和所述辅助热交换区(52)分别具有多根所述扁平管(31、32),
所述辅助热交换区(52)位于所述主热交换区(51)的下方,
所述辅助热交换区(52)被划分为多个辅助热交换部(52a~52c),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分别具有多根扁平管(32)且与各所述连通室(62a~62c)为一对一,
各所述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扁平管(32)与对应于该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连通室(62a~62c)连通,
所述主热交换区(51)被划分为多个主热交换部(51a~51c),各主热交换部(51a~51c)分别具有多根扁平管(31)且与各所述辅助热交换部(52a~52c)为一对一,
各所述主热交换部(51a~51c)的扁平管(31)经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与对应于该主热交换部(51a~51c)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扁平管(32)连通。
CN201280056940.1A 2011-11-22 2012-11-22 热交换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466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55345 2011-11-22
JP2011255345 2011-11-22
JP2012103178A JP5376010B2 (ja) 2011-11-22 2012-04-27 熱交換器
JP2012-103178 2012-04-27
PCT/JP2012/007533 WO2013076993A1 (ja) 2011-11-22 2012-11-22 熱交換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46665A CN103946665A (zh) 2014-07-23
CN103946665B true CN103946665B (zh) 2015-09-09

Family

ID=48469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694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46665B (zh) 2011-11-22 2012-11-22 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EP (1) EP2778595B1 (zh)
JP (1) JP5376010B2 (zh)
KR (1) KR101432475B1 (zh)
CN (1) CN103946665B (zh)
AU (1) AU2012341847B2 (zh)
BR (1) BR112014011690A2 (zh)
ES (1) ES2618923T3 (zh)
IN (1) IN2014KN01223A (zh)
WO (1) WO20130769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09916B2 (ja) * 2012-04-27 2014-10-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5761252B2 (ja) * 2013-05-22 2015-08-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WO2015023347A1 (en) 2013-08-12 2015-02-19 Carrier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flow distributor
JP5900440B2 (ja) * 2013-09-11 2016-04-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及び熱交換器
JP6098451B2 (ja) * 2013-09-11 2017-03-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6237068B2 (ja) * 2013-09-30 2017-11-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5754490B2 (ja) * 2013-09-30 2015-07-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213362B2 (ja) * 2014-04-17 2017-10-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CN103983126B (zh) 2014-05-28 2016-08-24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04251576B (zh) * 2014-08-22 2016-08-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及包含换热器的空调器
JP6224564B2 (ja) 2014-09-30 2017-11-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のヘッダ
JP5850118B1 (ja) * 2014-09-30 2016-02-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421540B2 (ja) * 2014-10-16 2018-11-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分流器
JP6361452B2 (ja) * 2014-10-16 2018-07-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蒸発器
JP6446990B2 (ja) * 2014-10-16 2019-01-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分流器
JP2016200331A (ja) * 2015-04-10 2016-12-01 株式会社ティラド 熱交換器の分流改善板の取付構造
JP6406441B2 (ja) * 2015-04-24 2018-10-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KR20170087807A (ko) * 2016-01-21 2017-07-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2595179B1 (ko) * 2016-01-21 2023-10-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US10907903B2 (en) 2016-01-21 2021-02-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ir conditioner with flow direction changing mechanism
JP6145189B1 (ja) * 2016-02-29 2017-06-0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6611335B2 (ja) * 2016-02-29 2019-11-27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KR102622732B1 (ko) 2016-09-13 2024-01-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열교환기용 헤더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862777B2 (ja) 2016-11-11 2021-04-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マニホールド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CN106767012B (zh) * 2016-12-22 2019-09-17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采用该微通道换热器的空调器
JP6746234B2 (ja) * 2017-01-25 2020-08-26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18162901A (ja) * 2017-03-24 2018-10-18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112567193B (zh) 2018-08-22 2022-06-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CN112824769A (zh) * 2019-11-20 2021-05-21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JP7004867B2 (ja) 2019-11-28 2022-01-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7313557B2 (ja) * 2020-06-05 2023-07-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分配器、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GB2625961A (en) * 2021-10-15 2024-07-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Distributor,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pump device
US11946676B2 (en) 2022-04-01 2024-04-02 Goodman Manufacturing Company, L.P. Fixed orifice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system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26030A (ja) * 2003-01-24 2004-08-12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熱交換器
JP4176950B2 (ja) * 2000-11-02 2008-11-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プレート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17272B2 (ja) * 1990-11-07 2000-03-06 株式会社ゼクセル 熱交換器
JPH0674609A (ja) * 1992-08-31 1994-03-18 Showa Alum Corp 熱交換器
JP3705859B2 (ja) * 1996-03-29 2005-10-12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分配装置を備えた熱交換器
KR100482825B1 (ko) 2002-07-09 2005-04-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US20080023185A1 (en) * 2006-07-25 2008-01-31 Henry Earl Beamer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US20100206535A1 (en) * 2007-10-12 2010-08-19 Carrier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s having baffled manifold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76950B2 (ja) * 2000-11-02 2008-11-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プレート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JP2004226030A (ja) * 2003-01-24 2004-08-12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熱交換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78595A4 (en) 2015-07-29
IN2014KN01223A (zh) 2015-10-16
JP2013130386A (ja) 2013-07-04
ES2618923T3 (es) 2017-06-22
CN103946665A (zh) 2014-07-23
AU2012341847B2 (en) 2014-10-02
KR101432475B1 (ko) 2014-08-20
BR112014011690A2 (pt) 2017-05-09
JP5376010B2 (ja) 2013-12-25
EP2778595A1 (en) 2014-09-17
AU2012341847A1 (en) 2014-07-17
KR20140088622A (ko) 2014-07-10
EP2778595B1 (en) 2017-01-04
WO2013076993A1 (ja) 2013-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46665B (zh) 热交换器
JP6091641B2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US9651317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AU740183B2 (en) Heat exchanger
CN105209846A (zh) 热交换器
JP6017047B2 (ja) 熱交換器、空調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KR100638490B1 (ko) 열교환기
US20060054310A1 (en) Evaporator using micro-channel tubes
EP3290851B1 (en) Layer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JP2013137193A5 (zh)
CN104272040A (zh) 制冷剂分配器及具备此制冷剂分配器的热交换器
JP2013137193A (ja) 熱交換器
CN203824169U (zh) 换热器和热泵系统
US10041710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103743158A (zh) 换热器
KR101458523B1 (ko) 기액 분리형 판형 열교환기
JP2014037899A (ja) 熱交換器
JP2009150574A (ja) 分配器、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熱交換器並びに空気調和機
CN104896985B (zh) 用于空调器的翅片式换热器
CN103776282A (zh) 换热器
JP5338950B2 (ja) 熱交換器
JPH0460387A (ja) 積層形熱交換器
JP2020148346A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499834B2 (ja) 蒸発器
US20230133342A1 (en) Heat exchang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9

Termination date: 202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