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90881A - 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和薄膜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和薄膜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90881A
CN103890881A CN201280051364.1A CN201280051364A CN103890881A CN 103890881 A CN103890881 A CN 103890881A CN 201280051364 A CN201280051364 A CN 201280051364A CN 103890881 A CN103890881 A CN 1038908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ganic material
dielectric resin
dielectric
resin composition
film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136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90881B (zh
Inventor
市川智道
吉川宣弘
中村一郎
小林真一
中祖一朗
日置泰典
稻仓智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90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908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908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908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18Dielectrics
    • H01G4/06Solid dielectrics
    • H01G4/14Organic dielectrics
    • H01G4/18Organic dielectrics of synthetic material, e.g. derivatives of cellulos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71/00Compositions of polyeth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n eth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71/08Polyethers derived from hydroxy compounds or from their metallic derivatives
    • C08L71/10Polyethers derived from hydroxy compounds or from their metallic derivatives from phenols
    • C08L71/12Polyphenylene ox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0Stacke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2Wound capacito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耐电压性和耐热性高且介电损耗低的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是包含有机材料A和有机材料B的混合物,有机材料A由至少2种具有可将彼此交联的反应性基团(例如,OH、NCO)的有机材料成分A1、A2、…构成,有机材料B不具有能够与有机材料A反应的反应性部位,且温度125℃时的介电损耗tanδ为0.3%以下。有机材料A和有机材料B优选均具有芳香环R。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30℃以上,优选为280℃以下。根据该电介质树脂组合物,能够提高耐热性和介电击穿强度且减小介电损耗。

Description

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和薄膜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和使用其构成的薄膜电容器,特别涉及用于使由上述树脂组合物得到的电介质树脂膜的耐电压性和耐热性提高并降低介电损耗的改良。
背景技术
作为电容器的一种有如下的电容器,即,将具有挠性的树脂膜作为电介质使用,并配置有夹持树脂膜而彼此对置的第1和第2对置电极的结构的薄膜电容器。薄膜电容器通常呈将上述作为电介质的树脂膜卷绕而成的大致圆柱状的形态,在该圆柱的彼此对置的第1和第2端面上,分别形成有第1和第2外部端子电极。并且,上述的第1对置电极与第1外部端子电极电连接,第2对置电极与第2外部端子电极电连接。
作为用于上述的薄膜电容器的电介质树脂膜,例如在日本特开平10-119127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双轴取向聚丙烯膜,还提出了将该双轴取向聚丙烯膜作为电介质树脂膜使用,且耐热性、耐介电击穿特性优异的薄膜电容器。能够作为薄膜电容器的电介质树脂膜的材料使用的聚丙烯是热塑性树脂,通常其使用温度的上限为85℃,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容中,使105℃时的介电击穿强度提高至540V/μm,从而能够在更高温度下使用。
但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介质树脂膜如上所述,虽然使其保证温度提高,但终究只到105℃,耐热性并不充分。例如125℃时的介电击穿强度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公开。因此,在更高温度环境下、在需要高耐电压的用途中能否使用尚不明确。
另一方面,在国际公开第2010/101170号小册子(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使用包含热固化性树脂的电介质树脂膜的方案。包含热固化性树脂的电介质树脂膜具有如下特征,即耐热性高,其本身的树脂的介电击穿强度高,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为保证温度125℃以上的树脂的情况下,高温时的介电击穿强度高。
特别是作为耐电压性优异的树脂,就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使聚乙烯醇缩乙醛(ポリビニルアセトアセタール)(PVAA)和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的混合液固化后的树脂而言,介电击穿强度非常高,可以在需要高耐电压的用途中使用。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的电子设备的高频化,故逐渐要求电子部件在高频下的特性良好。电容器中的主要问题是在高频下的介电损耗,即tanδ(介电损耗角正切)。介电损耗tanδ优选较低,理想为零。若该值高则发生能量损失、与其相伴的发热,高频电路的动作变得不稳定,导致寿命变短等问题。就上述的PVAA/TDI而言,介电损耗tanδ在25℃、1kHz的条件下高达0.75%,具有在存在发热问题的用途中难以使用的问题。
由以上可知,在高温时的介电击穿强度高且tanδ为0.5%以下的材料目前并未得以实现。
而且,在日本特开2010-87507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如下的薄膜电容器,即,具备2层的电介质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丙烯构成第1电介质层,在第1电介质层之上,设置有包含热塑性树脂和热固化性树脂的混合物的涂敷层作为第2电介质层。
但是,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结构中,对于耐热性、电特性,其受到2层的电介质层中性能较差一方的电介质层的支配。因此,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不足以作为使耐热性、电特性提高的方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191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0/10117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875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其能够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耐电压性和耐热性高且介电损耗低。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使用上述的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构成的薄膜电容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首先涉及一种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性课题,其特征在于具备如下的构成。
即,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的物特征在于,是包含第1有机材料和第2有机材料的混合物,第1有机材料由至少2种具有可将彼此交联的反应性基团的有机材料成分构成,第2有机材料不具有能够与第1有机材料反应的反应性的部位,且温度125℃时的介电损耗tanδ为0.3%以下,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30℃以上。根据该电介质树脂组合物,能够提高耐热性和介电击穿强度,并且减小介电损耗。
在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中,优选第1有机材料和第2有机材料均具有芳香环。由此,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升高,耐热性变得更高,即使在高温下也能够维持介电击穿电压。
优选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80℃以下。由此,能够无问题地发挥使用该电介质树脂组合物构成的卷绕型的薄膜电容器的自我修复性。
在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中,优选相对于第1和第2有机材料的合计100重量份,第2有机材料的配合比例为20重量份以上且80重量份以下。根据该优选实施方式,能够将介电损耗tanδ降低至0.5%,将125℃时的介电击穿强度提高至250V/μm以上。
优选上述的第1有机材料和第2有机材料能够溶解于共同的有机溶剂。这有助于介电击穿强度的提高。
优选构成第1有机材料的至少2种的有机材料成分及第2有机材料中的至少任意1种有机材料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0以上。由此,成形为膜时,给膜带来良好的挠性,因此能够使膜的成品率、加工性和处理性提高。
在上述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优选第1有机材料是聚缩醛和聚异氰酸酯,第2有机材料是选自聚碳酸酯、聚苯醚、聚砜和聚芳酯中的至少一种。
更优选聚缩醛是聚乙烯醇缩乙醛,且聚异氰酸酯是甲苯二异氰酸酯。
本发明还涉及使用上述的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构成的薄膜电容器。本发明的薄膜电容器的特征在于,具备:使上述的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固化而成的电介质树脂膜、和夹持电介质树脂膜而彼此对置的第1和第2对置电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配置作为介电损耗tanδ低的热塑性树脂的第2有机材料,而抑制第1有机材料和第2有机材料的混合固化物的介电损耗tanδ,并且通过使用作为热固化性树脂的第1有机材料提高交联密度,而能够使耐电压性提高。即,通过将作为tanδ低但耐电压性和耐热性低的热塑性树脂的第2有机材料、与作为耐电压和耐热性高但介电损耗tanδ高的热固化性树脂的第1有机材料混合,从而能够提供作为可弥补二者的弱点的混合物的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
如上所述,若可实现耐电压性高的电介质膜则薄层化成为可能,能够得到容量密度高的薄膜电容器,其结果是能够实现薄膜电容器的小型化。
另外,若能够抑制介电损耗tanδ,则薄膜电容器在高频下的使用成为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使用本发明的电介质树脂组合物构成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1的纵截面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与构成本发明的电介质树脂组合物的第1有机材料A和第2有机材料B的混合物相关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图。
图3是表示关于实验例1中制作的电介质树脂膜,有机材料B相对于有机材料A和B的合计的配合比例与介电击穿强度的关系的图。
图4是表示关于实验例1中制作的电介质树脂膜,有机材料B相对于有机材料A和B的合计的配合比例与tan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使用本发明的电介质树脂组合物构成的薄膜电容器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的薄膜电容器1是卷绕型的电容器,简单地说,具备卷绕状态的第1和第2电介质树脂膜3和4、和夹持第1或第2电介质树脂膜3或4而彼此对置的第1和第2对置电极5和6,并且具备分别与第1和第2对置电极5和6电连接的第1和第2外部端子电极7和8。
更详细地,在第1电介质树脂膜3上形成有第1对置电极5,在第2电介质树脂膜4上形成第2对置电极6。此时,第1对置电极5以到达第1电介质树脂膜3的一侧边缘、而未到达另一侧边缘的方式形成。另一方面,第2对置电极6以未到达第2电介质树脂膜4的一侧边缘、而到达另一侧边缘的方式形成。对置电极5和6例如由铝膜构成。
上述的第1和第2电介质树脂膜3和4在卷绕时呈层叠的状态。此时,如根据图1所获知的那样,将第1电介质树脂膜3和第2电介质树脂膜4沿宽度方向彼此错开,以使第1对置电极5的、到达第1电介质树脂膜3的侧边缘的一侧的端部,和第2对置电极6的、达到第2电介质树脂膜4的侧边缘的一侧的端部均露出。并且如上所述,由于第1和第2树脂膜3和4被卷绕,因此得到实质上为圆柱状的电容器本体9。
需要说明的是,就图1所示的薄膜电容器1而言,以如下的方式卷绕,即,使第2电介质树脂膜4成为第1电介质树脂膜3的外侧,且相对于各个第1和第2电介质树脂膜3和4、使各个第1和第2对置电极5和6朝向内侧而卷绕。
第1和第2外部端子电极7和8是通过在如上操作而得的实质上呈圆柱状的电容器本体9的各端面上例如喷镀锌而形成。第1外部端子电极7与第1对置电极5的露出端部接触,由此与第1对置电极5电连接。另一方面,第2外部端子电极8与第2对置电极6的露出端部接触,由此与第2对置电极6电连接。
虽然在图1中未图示,但薄膜电容器可以具备圆柱状的卷绕轴。即,卷绕轴是配置于卷绕状态的第1和第2电介质树脂膜的中心轴线上、成为卷绕第1和第2电介质树脂膜时的卷轴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如图示的薄膜电容器1那样,在不具备卷绕轴的情况下,第1和第2电介质树脂膜3和4的卷绕体以成为椭圆或长圆之类的截面形状的方式被挤压,有时成为更紧凑的形状。
这样的薄膜电容器1中具备的电介质树脂膜3和4,由使本发明的电介质树脂组合物固化而得到的膜构成。
就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而言,如图2示意性所示,是包含第1有机材料A和第2有机材料B的混合物。第1有机材料A由至少2种具有可将彼此交联的反应性基团(例如,OH、NCO)的有机材料成分A1、A2、…构成。第2有机材料B不具有能够与第1有机材料A反应的反应性的部位,且在温度125℃时的介电损耗tanδ为0.3%以下。第1有机材料A和第2有机材料B优选均具有芳香环R。另外,这些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30℃以上,优选280℃以下。
根据上述的电介质树脂组合物,通过配置作为介电损耗tanδ低的热塑性树脂的第2有机材料B,来抑制第1有机材料A和第2有机材料B的混合固化物的介电损耗tanδ,并且通过使用作为热固化性树脂的第1有机材料A来提高交联密度,由此能够使耐电压性提高。即,通过将作为tanδ低但耐电压性和耐热性低的热塑性树脂的第2有机材料B、与作为耐电压和耐热性高但介电损耗tanδ高的热固化性树脂的第1有机材料A混合,从而能够提供作为可弥补二者的弱点的混合物的电介质树脂组合物。
由后述的实验例可知,更具体而言,可同时满足125℃时的介电击穿强度为225V/μm以上,且在125℃/1kHz下的介电损耗tanδ为0.5%以下的条件。
如上这样,就图1所示的薄膜电容器1所具备的电介质树脂膜3和4而言,若在125℃下实现225V/μm以上的高介电击穿强度,则电介质树脂膜3和4的薄层化成为可能,能够提高薄膜电容器1的容量密度,其结果是能够实现薄膜电容器1的小型化。
另外,如上所述,就电介质树脂膜3和4而言,若能够使125℃/1kHz下的介电损耗tanδ为0.5%以下,则能够在高频下无问题地使用薄膜电容器1。
另外,若第1有机材料A和第2有机材料B的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上限值为280℃,则在图1所示的卷绕型的薄膜电容器1中,能够无问题地发挥自我修复性。
优选相对于第1和第2有机材料A和B的合计100重量份,第2有机材料B的配合比例为20重量份以上且80重量份以下。由此,能够将介电损耗tanδ降低至0.5%,并将125℃时的介电击穿强度提高至250V/μm以上。
优选上述的第1有机材料A和第2有机材料B能够溶解于共同的有机溶剂。这有助于介电击穿强度的提高。
优选构成第1有机材料A的至少2种有机材料成分A1、A2、…和第2有机材料B中的至少任意1种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0以上。由此,成形为膜时,给膜带来良好的挠性,因此能够使膜的成品率、加工性和处理性提高。
在上述的情况中,优选第1有机材料是聚缩醛和聚异氰酸酯,第2有机材料是选自聚碳酸酯、聚苯醚、聚砜和聚芳酯中的至少一种。
更优选聚缩醛是聚乙烯醇缩乙醛,且聚异氰酸酯是甲苯二异氰酸酯。
这些例举的第1有机材料和第2有机材料也能够溶解于共同的有机溶剂。
接着,对为了确认本发明带来的效果、且为了确定本发明的优选范围而实施的实验例进行说明。
[实验例1]
在实验例1中,作为有机材料A和有机材料B,分别使用表1的“有机材料A”和“有机材料B”的各栏中所示的材料制作电介质树脂膜。在表1的“有机材料A”和“有机材料B”的各栏中分别表示如下:PVAA为聚乙烯醇缩乙醛、TDI为甲苯二异氰酸酯、PC为聚碳酸酯、PP为聚丙烯。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验例1中分别使用如下的材料:
·聚乙烯醇缩乙醛是分子量约100000的材料,
·甲苯二异氰酸酯是分子量约1000的材料,
·高分子环氧材料(高分子エポキシ)是分子量约50000的材料,
·聚碳酸酯是分子量约40000的材料,
·聚丙烯是分子量约100000的材料,
·聚苯醚是分子量约20000的材料,
·聚芳酯是分子量约30000的材料,
·聚砜是分子量约50000的材料,以及
·聚苯乙烯是分子量约50000的材料。
另外,对于所使用的有机材料B,在测定频率:1kHz、测定电压:1V、测定温度:125℃的条件下求得的介电损耗tanδ如下:
·聚碳酸酯为0.15%,
·聚丙烯为0.01%,
·聚苯醚为0.15%,
·聚芳酯为0.25%,
·聚砜为0.30%,以及
·聚苯乙烯为0.20%,
全部是满足0.3%以下的条件的材料。
对于使用“PVAA/TDI”作为有机材料A、使用“PC”作为有机材料B的试样2~8,将电介质树脂膜的制造方法详细地说明如下。
制作将聚乙烯醇缩乙醛粉末溶解于四氢呋喃溶剂以使固体成分浓度达到7重量%的树脂溶液,并制作将甲苯二异氰酸酯和聚碳酸酯粉末溶解于四氢呋喃溶剂以使固体成分浓度达到7重量%的树脂溶液,边将作为有机材料A的PVAA/TDI的固体成分浓度固定在50/50重量份,边将有机材料A和有机材料B混合以达到表1的“配合比”一栏中所示的配合比,边制作混合树脂溶液。
接着,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材上,使用涂布机将上述混合树脂溶液成形为膜状,将得到的膜状成形体在180℃、1小时的条件下进行热处理,得到作为试样的电介质树脂膜。
对于试样2~8以外的试样,与试样2~8的情况相比较进行说明,在试样1中,虽然与试样2~8的情况相同而使用作为有机材料A的PVAA/TDI,但仅用有机材料A制作电介质树脂膜。
在试样9中,虽然与试样2~8的情况相同而使用作为有机材料B的PC,但仅用有机材料B制作电介质树脂膜。
在试样10中,虽然作为有机材料B而使用PP替代PC,但仅用有机材料B制作电介质树脂膜。
在试样11中,最然作为有机材料A而使用PVAA/TDI,但仅用有机成分A制作电介质树脂膜。
在试样12~18中,作为有机材料A,使用高分子环氧材料替代PVAA/TDI中的PVAA,除此以外,利用与试样2~8的情况分别相同的方法,制作电介质树脂膜。
在试样19中,作为有机材料B,使用聚苯醚替代PC,除此以外,利用与试样4的情况相同的方法,制作电介质树脂膜。
在试样20中,作为有机材料B,使用聚芳酯替代PC,除此以外,利用与试样4的情况相同的方法,制作电介质树脂膜。
在试样21中,作为有机材料B,使用聚砜替代PC,除此以外,利用与试样4的情况相同的方法,制作电介质树脂膜。
在试样22中,作为有机材料B,使用聚苯乙烯替代PC,除此以外,利用与试样4的情况相同的方法,制作电介质树脂膜。
接着,对如上操作得到的各试样的电介质树脂膜,如表1所示,求得介电常数、介电损耗、玻璃化转变温度和介电击穿强度。
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tanδ)是在电介质树脂膜的两面形成Al电极,使用LCR测试仪(4284A:Agilent公司制造)在测定频率:1kHz、测定电压:1V、测定温度:125℃的条件下求得的。
玻璃化转变温度使用差示型热量分析装置进行测定,在例如试样2那样为有机材料A和有机材料B的混合物的情况下,为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例如试样9那样为单独有机材料A或单独有机材料B的情况下,为单独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需要说明的是,在混合物的情况下,由于储能模量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关系,故玻璃化转变温度以2阶段衰减,存在第1次衰减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1和第2次衰减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2,在表1中记载了玻璃化转变温度Tg1。
关于介电击穿强度,将在两面形成有Al电极的5mm×20mm尺寸的电介质树脂膜片作为评价用试样。在评价用试样的两面的电极间,边以电场强度25V/μm的幅度升压边施加电压,在85℃下和125℃下实施将各电场强度保持10分钟的电场施加试验。对施加用以达到各电场强度的电压后的静电容量进行测定,确认有无电介质树脂膜的击穿。关于各试样而将试样总数设为20个,将确认到击穿的试样数与产生该击穿的电场强度一并记录,采用在韦伯(Weibull)分布中达到故障频率50%的值作为介电击穿强度的平均值。
在表1的“综合评价”中,将属于有机材料A和有机材料B的混合物、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满足130℃以上的条件、介电损耗为0.5%以下、且介电击穿强度在125℃时为250V/μm以上的试样视为良好,用“◎”表示。
另外,将属于有机材料A和有机材料B的混合物、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满足130℃以上的条件、介电损耗为0.5%以下、但介电击穿强度在125℃时为225V/μm以上且不足250V/μm的试样视作较为良好,用“○”表示。
另外,对于并非有机材料A与有机材料B的混合物的试样和/或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不满足130℃以上的条件的试样,视为在本发明的范围以外,用“×”表示。
就表1中所示的试样1~9而言,使有机材料A和有机材料B相同,但有机材料B的配合比在0~100重量份的范围内不同。表1中所示的介电击穿强度和介电损耗(tanδ)也可分别在图3和图4中确认。
就“综合评价”为“×”的试样1、9、10和11而言,在不是有机材料A和有机材料B的混合物方面,在本发明的范围以外。特别是在试样1和11中,介电损耗超过了0.5%。
就“综合评价”为“×”的试样22而言,在不满足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30℃以上的条件的方面,在本发明的范围以外,另外,125℃时的介电击穿强度不足250V/μm。
与此相对,就“综合评价”为“○”或“◎”的试样2~8和12~21而言,满足介电损耗为0.5%以下、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30℃以上的条件,另外,125℃时的介电击穿强度为225V/μm以上。
特别是就“综合评价”为“◎”的试样2~7、12~17和19~21而言,相对于有机材料A和B的合计100重量份,有机材料B的配合比例为20重量份以上且80重量份以下,因此与未满足该条件的试样8和18相比,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变得更高,125℃时的介电击穿强度为250V/μm以上,更具体地显示出275V/μm以上的值。
[实验例2]
在实验例2中,通过弯曲试验评价有机材料A和B的重均分子量给电介质树脂膜的处理性带来的影响。即,评价在将作为试样的长条状的电介质树脂膜以使其两端面合拢的方式弯曲时是否发生破断。
在实验例2中,如表2所示,使用PVAA(聚乙烯醇缩乙醛)和TDI(甲苯二异氰酸酯)作为有机材料A,使用PC(聚碳酸酯)作为有机材料B。准备的PVAA、TDI和PC的重均分子量如表2所示。而且,采用与实验例1中的试样4的情况相同的配合比,并且经由同样的操作,得到成为试样的电介质树脂膜。由该电介质树脂膜得到具有50mm×10mm的平面尺寸且具有5μm的厚度尺寸的、成为试样的长条状的膜。
对于各试样,将试样数设为10个,弯曲试验的结果是计数发生破断的试样的个数。在表2的“弯曲试验”一栏中分别表示如下:破断的试样数为0个的情况为“◎”,1个以上且5个以下的情况为“○”,多于5个的情况为“×”。其中,在本次试验中没有“×”的试样。
表2
Figure BDA0000493045560000131
如表2所示,就有机材料A中的PVAA的重均分子量为9000、TDI为1000、作为有机材料B的PC的重均分子量也为9000的试样34而言,2个试样发生破断,评价为“○”,就有机材料A和B中的至少一方,更具体地PVAA、TDI和PC中的至少一种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0的试样31~33而言,任意一个试样均未发生破断,评价为“◎”。
由此可知,在电介质树脂膜的处理性方面,优选构成有机材料A的多个的有机材料成分中的任意一个或有机材料B,满足重均分子量为10000以上的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验例2中,可知:作为有机材料A的PVAA/TDI的固体成分浓度为50/50重量份,关于100重量份的有机材料A,重均分子量为10000以上的有机材料成分优选配合30重量份以上。
[实验例3]
在本发明中,优选将有机材料A和B的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上限值规定为280℃。这是由于若玻璃化转变温度过高,则在将电介质树脂膜应用于卷绕型的薄膜电容器时,存在无法发挥自我修复性的问题。
自我修复(自愈功能)功能是指,电极金属通过在暂时发生介电击穿的膜部位处产生的焦耳热而飞散,击穿部成为开放模式(オープンモード),从而再次恢复绝缘的功能。通常,就自我修复功能而言,在有机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软化点过高的情况下,自我修复难以发挥功能。
为了从自我修复性的观点出发,确认将玻璃化转变温度的优选上限值设为280℃是否妥当,而实施在实验例3。
在实验例3中,如表3所示,作为有机材料A,使用PVAA(聚乙烯醇缩乙醛)和TDI(甲苯二异氰酸酯)两者或环氧材料,作为有机材料B,使用PC(聚碳酸酯)、聚砜和聚酰亚胺中的任意一种。并且,采用与实验例1中的试样4的情况相同的配合比,并且经由同样的操作,得到成为试样的电介质树脂膜。
利用与实验例1的情况相同的方法,求得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并且评价自我修复性。将其结果示于表3。在表3的“自我修复性”一栏中,“○”表示发挥了自我修复性,“×”表示未发挥自我修复性。
表3
试样编号 有机材料A 有机材料B 玻璃化转变温度[℃] 自我修复性
41 PVAA/TDI PC 52
42 环氧材料 聚砜 275
43 PVAA/TDI 聚酰亚胺 290 ×
如表3所示,就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52℃的试样41、和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75℃的试样42而言,发挥了自我修复性,而就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90℃的试样43而言,未发挥自我修复性。由此可知,将玻璃化转变温度的上限值优选设为280℃是妥当的。
符号说明
1  薄膜电容器
3、4  电介质树脂膜
5、6  对置电极
R  芳香环

Claims (10)

1.一种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是包含第1有机材料和第2有机材料的混合物,
所述第1有机材料由至少2种具有可将彼此交联的反应性基团的有机材料成分构成,
所述第2有机材料不具有能够与所述第1有机材料反应的反应性的部位,温度125℃时的介电损耗tanδ为0.3%以下,
所述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30℃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第1有机材料和所述第2有机材料均具有芳香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80℃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其中,相对于所述第1有机材料和第2有机材料的合计100重量份,所述第2有机材料的配合比例为20重量份以上且80重量份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第1有机材料和所述第2有机材料能够溶解于共同的有机溶剂。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其中,构成所述第1有机材料的至少2种有机材料成分及所述第2有机材料中的至少任意1种有机材料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0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第1有机材料是聚缩醛和聚异氰酸酯,所述第2有机材料是选自聚碳酸酯、聚苯醚、聚砜和聚芳酯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聚缩醛是聚乙烯醇缩乙醛。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聚异氰酸酯是甲苯二异氰酸酯。
10.一种薄膜电容器,其具备:
使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固化而成的电介质树脂膜、和
夹持所述电介质树脂膜而彼此对置的第1对置电极和第2对置电极。
CN201280051364.1A 2011-10-18 2012-07-16 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和薄膜电容器 Active CN1038908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28424 2011-10-18
JP2011-228424 2011-10-18
PCT/JP2012/068031 WO2013057987A1 (ja) 2011-10-18 2012-07-16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用誘電体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90881A true CN103890881A (zh) 2014-06-25
CN103890881B CN103890881B (zh) 2016-09-21

Family

ID=48140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1364.1A Active CN103890881B (zh) 2011-10-18 2012-07-16 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和薄膜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395829B2 (zh)
EP (1) EP2770516B1 (zh)
JP (1) JP5598610B2 (zh)
CN (1) CN103890881B (zh)
WO (1) WO201305798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79386A (zh) * 2018-02-05 2018-07-13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筛选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09781B2 (ja) * 2013-10-29 2018-10-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6137445A1 (en) 2015-02-24 2016-09-01 South Dakota Board Of Regents Polycarbonates having superi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suitable for energy dense capacitors
US10832868B2 (en) 2016-04-07 2020-11-10 The Penn State Research Foundation Thin film capacitor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29849A (ja) * 2007-03-16 2008-10-02 Murata Mfg Co Ltd 誘電体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部品
CN101602892A (zh) * 2008-06-12 2009-12-16 通用电气公司 耐高温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10101170A1 (ja) * 2009-03-05 2010-09-1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用誘電体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WO2010114087A1 (ja) * 2009-04-03 2010-10-0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用誘電体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52747B2 (ja) 1996-10-17 2006-03-08 東レ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ー
JP3738726B2 (ja) * 2001-11-27 2006-01-25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US20110110015A1 (en) * 2007-04-11 2011-05-12 The Penn State Research Foundation Method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reduce the energy losses in high energy density capacitor films and articles comprising the same
US9390857B2 (en) 2008-09-30 2016-07-1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Film capacitor
JP5333746B2 (ja) * 2009-02-20 2013-11-0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29849A (ja) * 2007-03-16 2008-10-02 Murata Mfg Co Ltd 誘電体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部品
CN101602892A (zh) * 2008-06-12 2009-12-16 通用电气公司 耐高温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10101170A1 (ja) * 2009-03-05 2010-09-1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用誘電体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WO2010114087A1 (ja) * 2009-04-03 2010-10-0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用誘電体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79386A (zh) * 2018-02-05 2018-07-13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筛选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90881B (zh) 2016-09-21
WO2013057987A1 (ja) 2013-04-25
EP2770516B1 (en) 2016-11-16
US10395829B2 (en) 2019-08-27
EP2770516A1 (en) 2014-08-27
JP5598610B2 (ja) 2014-10-01
JPWO2013057987A1 (ja) 2015-04-02
EP2770516A4 (en) 2015-10-07
US20140226256A1 (en) 2014-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97226B2 (ja) 複合誘電体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積層型電子部品
CN1959859B (zh) 聚合物-陶瓷电介质组合物、埋入式电容器及印刷电路板
US7760489B2 (en) 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074370A (zh) 固体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CN103890881A (zh) 薄膜电容器用电介质树脂组合物和薄膜电容器
CN103680987B (zh) 固体电解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651282A (zh) 固体电解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JP4893396B2 (ja) 誘電体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部品
CN100478304C (zh) 生片材用涂料、生片材及其和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
US11521802B2 (en) Solid electrolyte capacitor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CN114175386A (zh) 具有改善的电极粘附强度和电阻特性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隔板、和包括该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隔板的锂二次电池
CN107112138A (zh) 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WO2004044936A1 (ja)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とその製造方法
US20080266756A1 (en) 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1521801B2 (en) Solid electrolyte capacitor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JP7099636B2 (ja)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及び、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用フィルム
CN110317054A (zh) 介电组合物和电子部件
CN111742426A (zh)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
CN219998058U (zh) 薄膜电容器以及薄膜电容器用薄膜
CN114551099A (zh) 多层电子组件和片式组件
CN102651283B (zh) 固体电解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003173932A (ja) 固体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348960B2 (ja)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及び、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用フィルム
CN117558559A (zh) 一种新工艺膜搭配制成的薄膜电容器
KR101721229B1 (ko) 수용액 공정이 가능한 유기-금속 착체 화합물을 이용한 전기 이중층 커패시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