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62876B - 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和印刷流体盒 - Google Patents

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和印刷流体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62876B
CN103862876B CN201310685218.0A CN201310685218A CN103862876B CN 103862876 B CN103862876 B CN 103862876B CN 201310685218 A CN201310685218 A CN 201310685218A CN 103862876 B CN103862876 B CN 1038628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long
support component
printing fluids
constructed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8521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62876A (zh
Inventor
佐佐木丰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628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628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628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628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和印刷流体盒。一种印刷流体盒包括盒体、电接口和支撑部件,该电接口设置在该支撑部件处。盒体被构造为保持支撑部件,使得支撑部件能够相对于盒体移动。盒安装部包括被构造为夹持支撑部件的夹持部。

Description

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和印刷流体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被构造为安装到盒安装部的印刷流体盒,以及一种包括该印刷流体盒和盒安装部的印刷流体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一种使用墨在记录纸张片材上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设备。该图像记录设备具有使用喷墨记录方法的记录头,并且选择性地从记录头的喷嘴朝向记录纸张片材喷射墨滴。当墨滴在记录纸张片材上附着时,所期图像被记录在记录纸张上。图像记录设备具有存储将被供给到记录头的墨的墨盒。墨盒能够被以可移除方式安装到图像记录设备的安装部。
墨盒可以配备有安装了IC芯片的电路板。IC芯片存储与存储在墨盒中的墨的颜色和材料、剩余墨量、维护状态等相关的数据。当墨盒被安装到安装部时,电路板上的接触端子与设置在安装部处的连接端子形成电接触,从而使得能够读出存储在IC芯片中的数据。例如在JP-A-2007-237657中公开了这种图像记录设备。
当墨盒被安装到安装部时,安装部的墨供给管被插入墨盒的墨供给部中。因此,墨盒需要被准确地定位,使得墨供给部与墨供给管相对准。墨盒还需要被准确地定位,使得墨盒的电路板上的接触端子与安装部的连接端子相对准,以使得接触端子与连接端子形成接触。然而,可能难以实现使墨供给部和墨供给管对准以及使接触端子和连接端子对准的高尺寸精度。
发明内容
因此,已经出现了对于克服相关技术的这些和其它缺点的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和印刷流体盒的需要。本发明的技术优点在于,在电接口和触点之间实现了稳定的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包括:盒安装部;和被构造为沿着与第一方向相对准的插入方向插入盒安装部中的印刷流体盒,其中印刷流体盒包括:包含被构造为存储印刷流体的印刷流体室的盒体;设置在盒体处并且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印刷流体供给部,其中印刷流体供给部与印刷流体室流体连通;电接口;和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包括面向第一副方向取向的支撑面,和与支撑面相背地定位并且面向与第一副方向相反的第二副方向取向的后表面,其中第一副方向和第二副方向构成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其中电接口设置在支撑面处,并且盒安装部包括:被构造为连接到印刷流体供给部并且允许印刷流体通过印刷流体供给部流出印刷流体室的连接部;和包括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的夹持部,其中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沿着第二方向相互隔开,并且被构造为沿着第二方向夹持插入盒安装部中的印刷流体盒的支撑部件,其中第一夹持件包括面向第二副方向取向的表面,其中第一夹持件的表面支撑被构造为接触电接口的触点,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之一包括被构造为在将印刷流体盒插入盒安装部中期间接触支撑部件并且沿着第二方向引导支撑部件的引导面,并且盒体形成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其中第一空间沿着插入方向打开,且第一夹持件被构造为插入第一空间中,并且第二空间沿着插入方向打开,且第二夹持件被构造为插入第二空间中,其中支撑部件的支撑面面对第一空间,并且支撑部件的后表面面对第二空间,其中盒体被构造为保持支撑部件,使得支撑部件能够沿着第二方向相对于盒体移动。
第二夹持件可以被定位为,使得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夹持部时,第二夹持件与被第一夹持件支撑的触点交迭。
盒体可以被构造为保持支撑部件,使得支撑部件能够沿着第一方向相对于盒体移动,并且盒体可以包括被构造为限制支撑部件沿着第一方向相对于盒体的移动范围的范围限制部。
支撑部件可以包括沿着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的端部,并且范围限制部可以包括供支撑部件的端部之一插入其中的凹槽,和限定凹槽的沿着第一方向的端部的第一对壁面,其中范围限制部可以被构造为通过第一对壁面沿着第一方向选择性地接触支撑部件而限制支撑部件沿着第一方向相对于盒体的移动范围。
范围限制部可以包括限定凹槽的沿着第二方向的端部的第二对壁面,并且范围限制部可以被构造为通过第二对壁面沿着第二方向选择性地接触支撑部件而限制支撑部件沿着第二方向相对于盒体的移动范围。
盒安装部可以进一步包括被构造为限制支撑部件沿着插入方向相对于盒安装部的移动的移动限制部,并且范围限制部可以被构造为,当移动限制部限制支撑部件沿着插入方向的移动时,沿着与插入方向相反的移除方向弹性地扩大支撑部件沿着第一方向相对于盒体的移动范围。
移动限制部可以包括面向移除方向取向的壁面,并且移动限制部的壁面可以位于触点的沿着插入方向的下游侧,其中移动限制部可以被构造为,在将印刷流体盒插入盒安装部中期间,通过移动限制部的壁面接触支撑部件而限制支撑部件沿着插入方向的移动。
范围限制部可以包括面向插入方向取向并且位于支撑部件的沿着插入方向的上游侧的壁面,并且包括沿着插入方向支撑和偏压壁面的弹性部件,并且其中范围限制部可以被构造为,通过范围限制部的壁面接触支撑部件并且抵抗弹性部件的偏压作用力沿着移除方向移动,而弹性地扩大支撑部件沿着移除方向的移动范围。
盒体可以被构造为保持支撑部件,使得支撑部件能够沿着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相对于盒体移动,并且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可以包括被构造为沿着第三方向相对于盒安装部定位支撑部件的定位部,其中定位部可以包括:设置在支撑部件和盒安装部之一处的引导部,其中引导部包括沿着第三方向隔开并且彼此面对的第三对壁面,并且在第三对壁面之间沿着第三方向形成的空间具有远端和沿着第一方向与远端相对的基端,其中在第三对壁面之间的空间的远端朝向支撑部件和盒安装部中的另一个沿着第一方向打开,并且第三对壁面沿着第三方向的距离与在更加靠近远端的位置处相比在更加靠近基端的位置处更加变窄;和引导目标部,所述引导目标部设置在支撑部件和盒安装部中的另一个处,并且被构造为在将印刷流体盒插入盒安装部中期间朝向基端在第三对壁面之间并且相对于第三对壁面移动。
印刷流体盒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可移动部件,该第一可移动部件被构造为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第一可移动部件在第一空间处覆盖支撑部件的支撑面,在第二位置,第一可移动部件从第一空间缩退,使得支撑面暴露于第一空间;并且第一夹持件可以被构造为,在将印刷流体盒插入盒安装部中期间接触第一可移动部件,并且将第一可移动部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印刷流体盒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可移动部件,该第二可移动构件被构造为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三位置,第二可移动部件在第二空间处覆盖支撑部件的后表面,在第四位置,第二可移动部件从第二空间缩退,使得后表面暴露于第二空间;并且第二夹持件可以被构造为,在将印刷流体盒插入盒安装部中期间接触第二可移动部件,并且将第二可移动部件从第三位置移动到第四位置。
印刷流体盒可以被构造为在第二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对准时插入盒安装部中,所述重力方向为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的组合,其中第一副方向可以是向上方向,并且第二副方向可以是向下方向,其中支撑部件的支撑面可以沿着重力方向的向上方向取向,并且支撑触点的第一夹持件的表面可以沿着重力方向的向下方向取向,其中第二夹持件可以沿着重力方向位于第一夹持件下面,并且可以具有沿着与插入方向相反的移除方向的端部,其中第二夹持件可以包括在第二夹持件的端部处的引导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一种印刷流体盒,其被构造为沿着与第一方向相对准的插入方向插入盒安装部中,该盒安装部包括连接部、支撑触点的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该盒包括:包含被构造为存储印刷流体的印刷流体室的盒体;设置在盒体处并且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印刷流体供给部,其中印刷流体供给部被构造为连接到连接部,从而允许印刷流体通过印刷流体供给部流出印刷流体室;被构造为与由第一夹持件支撑的触点相接触的电接口;和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包括面向第一副方向取向的支撑面,和与支撑面相背地定位并且面向与第一副方向相反的第二副方向取向的后表面,其中第一副方向和第二副方向构成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其中电接口设置在支撑面处,其中盒体中形成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其中第一空间沿着插入方向打开从而接收第一夹持件,并且第二空间沿着插入方向打开从而接收第二夹持件,其中支撑部件的支撑面面对第一空间,并且支撑部件的后表面面对第二空间,其中盒体被构造为保持支撑部件,使得支撑部件能够沿着第二方向相对于盒体移动。
盒体可以被构造为,使得第二空间接收第二夹持件直至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第二空间时与电接口交迭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一种印刷流体盒包括:包含被构造为存储印刷流体的印刷流体室的盒体;电接口;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包括面向第一副方向取向的支撑面,和与支撑面相背地定位并且面向与第一副方向相反的第二副方向取向的后表面,其中电接口设置在支撑面处;和印刷流体流动路径,该印刷流体流动路径具有向盒体的外侧打开的端部,其中印刷流体流动路径从印刷流体流动路径的端部沿着第三副方向朝向盒体的内部延伸,其中印刷流体流动路径被构造为允许印刷流体从中通过而流出印刷流体室,其中盒体中形成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其中第一空间沿着与第三副方向相反的第四副方向打开,并且第二空间沿着第四副方向打开,其中第三副方向和第四副方向构成第一方向,并且第一副方向和第二副方向构成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其中支撑部件的支撑面面对第一空间,并且支撑部件的后表面面对第二空间,其中盒体被构造为保持支撑部件,使得支撑部件能够沿着第二方向相对于盒体移动。
盒体可以被构造为,使得第一空间能够从盒体的外侧沿着第三副方向被达到直至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第一空间时与电接口交迭的位置,并且盒体可以被构造为,使得第二空间能够沿着第三副方向从盒体的外侧被达到直至当沿着第二方向观察第二空间时与电接口交迭的位置。
盒体可以被构造为保持支撑部件,使得支撑部件能够沿着第一方向相对于盒体移动,并且盒体可以包括被构造为限制支撑部件沿着第一方向相对于盒体的移动范围的范围限制部。
印刷流体盒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可移动部件,该第一可移动部件被构造为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第一可移动部件在第一空间处覆盖支撑部件的支撑面,在第二位置,第一可移动部件从第一空间缩退,使得支撑面暴露于第一空间。
印刷流体盒可以进一步包括被第二可移动部件,该第二可移动部件被构造为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三位置,第二可移动部件在第二空间处覆盖支撑部件的后表面,在第四位置,第二可移动部件从第二空间缩退,使得后表面暴露于第二空间。
利用这种构造,可以实现在电接口和触点之间的稳定的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以下说明和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是明显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加完全地理解本发明,由此满足的需要,及其目的、特征和优点,现在结合附图参见以下说明。
图1是包括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墨供给装置的打印机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墨盒的透视图。
图3是墨盒的竖直截面图。
图4A是盒安装部的竖直截面图。
图4B是如从下面观察的夹持部的透视图。
图4C是如从上方观察的夹持部的透视图。
图5是在将墨盒插入盒安装部中期间墨盒和盒安装部的竖直截面图。
图6是在将墨盒插入盒安装部中期间墨盒和盒安装部的竖直截面图,其中墨盒从在图5中示意的位置被进一步插入。
图7是墨盒和盒安装部的竖直截面图,其中墨盒已经被插入到过度插入位置。
图8是墨盒和盒安装部的竖直截面图,其中墨盒已经被移动到安装位置。
图9A是根据第一变型实施例的墨盒和盒安装部的局部竖直截面图,示出了IC基板和夹持部,其中墨盒未被安装到盒安装部。
图9B是根据第一变型实施例的墨盒和盒安装部的局部竖直截面图,示出了IC基板和夹持部,其中墨盒已经被安装到盒安装部。
图10A是根据第二变型实施例的墨盒和盒安装部的局部透视图,示出了IC基板和夹持部,其中墨盒未被安装到盒安装部。
图10B是根据第二变型实施例的墨盒和盒安装部的局部透视图,示意IC基板和夹持部,其中墨盒已经被安装到盒安装部。
图11A是在与图5中示意的状态相对应的状态中根据第三变型实施例的墨盒和盒安装部的局部截面图,示出了IC基板和夹持部。
图11B是在与图6中示意的状态相对应的状态中根据第三变型实施例的墨盒和盒安装部的局部截面图,示出了IC基板和夹持部。
图11C是在与图7中示意的状态相对应的状态中根据第三变型实施例的墨盒和盒安装部的局部截面图,示出了IC基板和夹持部。
图11D是在与图8中示意的状态相对应的状态中根据第三变型实施例的墨盒和盒安装部的局部截面图,示出了IC基板和夹持部。
图12是根据第四变型实施例的墨盒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可以通过参考图1-12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以及它们的特征和优点,在不同的图中类似的数字被用于类似的相应的部分。在以下实施例中,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是第一方向的一个实例,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是第二方向的一个实例,并且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是第三方向的一个实例。
[打印机10]
参考图1,打印机10被构造为通过使用喷墨记录方法将墨滴选择性地喷射到记录纸张片材而记录图像。打印机10包括作为印刷流体供给装置的一个实例的墨供给装置100。墨供给装置100包括盒安装部110和作为印刷流体盒的一个实例的墨盒30。墨盒30被构造为安装到盒安装部110。盒安装部110具有在其中形成的开口112。墨盒30被构造为通过开口112插入盒安装部110中和从盒安装部110移除。
墨盒30被构造为存储将由打印机10使用的墨。打印机10包括形成有喷嘴29的记录头21、墨管20、和辅罐28。当墨盒30被安装到盒安装部110时,墨盒30和记录头21经由墨管20连接。辅罐28被设置在记录头21中。辅罐28被构造为暂时存储经由墨管20供给的墨。记录头21被构造为使用喷墨记录方法从喷嘴29选择性地喷射从辅罐28供给的墨。
打印机10包括纸张供给托盘15、纸张供给辊23、传送辊对25、压盘26、排放辊对22和排放托盘16。传送路径24从纸张供给托盘15到排放托盘16形成,并且传送路径24延伸通过传送辊对25的钳口、通过压盘26和记录头21之间、并且通过排放托盘16的钳口。由纸张供给辊23从纸张供给托盘15供给到传送路径24的记录纸张片材被传送辊对25传送到压盘26上。记录头21将墨选择性地喷射到在压盘26之上经过的记录纸张片材上。因此,图像被记录在记录纸张片材上。已经经过压盘26的记录纸张被排放辊对22排放到设置在传送路径24的下游端处的排放托盘16。
[墨盒30]
参考图2和3,墨盒30是被构造为在其中存储墨的容器。墨盒30包括主体31,并且主体31包括外壳,该外壳限定墨盒30的外部的大部分。主体31包括直接地在外壳内侧形成的墨室36。在另一实施例中,主体31可以包括位于外壳内的内部框架,并且墨室36可以在内部框架中形成。墨室36被构造为在其中存储墨。墨盒30是印刷流体盒的一个实例,并且墨室36是印刷流体室的一个实例。
墨盒30被构造为,当墨盒30如在图2和3中所示处于墨盒30的顶表面面向上并且墨盒30的底表面面向下的竖立位置中时,沿着由箭头50示意的方向(见图3,该方向被称为插入/移除方向50)插入盒安装部110中和从那里移除。当墨盒30在安装位置中被安装到盒安装部110时,墨盒30处于竖立位置中。墨盒30被构造为沿着插入方向56插入盒安装部110中,以及沿着移除方向55从盒安装部110移除。插入/移除方向50是插入方向56和移除方向55的组合。在该实施例中,插入方向56、移除方向55、和插入/移除方向50是水平方向。在另一实施例中,插入方向56、移除方向55、和插入/移除方向50可以相对于水平平面倾斜。例如,当插入/移除方向50是竖直方向时,墨盒30沿着插入方向50的前端面面向下。插入/移除方向50是第一方向的一个实例,移除方向是第三副方向的一个实例,并且插入方向56是第四副方向的一个实例
墨盒30的主体31具有利用平表面或者弯曲表面形成的三维形状,例如,基本平行六面体形状。主体31具有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的宽度、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的高度、和沿着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的深度。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和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垂直于彼此。主体31的宽度小于主体31的高度和深度。当墨盒30处于安装位置中,即,处于竖立位置中时,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与水平平面平行,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还与水平平面平行,并且高度方向52与竖直方向,即,重力方向平行。当墨盒30被插入盒安装部110中/从那里移除时,深度方向53与插入/移除方向50平行,并且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52垂直于插入/移除方向50。高度方向(上下方向),即,竖直方向或者重力方向是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的组合。向上方向是第一副方向的一个实例,并且向下方向是第二副方向的一个实例。
参考图2和3,主体31包括前壁40和后壁41。当墨盒30被插入盒安装部110中时,前壁40被置放在主体31关于插入方向56的前侧上,并且后壁41被置放在主体31关于插入方向56的后侧上。前壁40和后壁41至少部分地沿着深度方向53交迭。当墨盒30被插入盒安装部110中或者从那里移除时,前壁40和后壁41至少部分地沿着插入/移除方向50交迭。主体31包括每一个沿着插入/移除方向50延伸并且被连接到前壁40和后壁41的侧壁37、38。侧壁37、38至少部分地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交迭。主体31包括连接到前壁40的上端的顶壁39、后壁41、和侧壁37、38。主体31包括连接到前壁40的下端的底壁42、后壁41、和侧壁。顶壁39和底壁42至少部分地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交迭。
侧壁37和38的外端面对应于墨盒30的侧表面。前壁40的外端面对应于墨盒30的前端面。后壁41的外端面对应于墨盒30的后端面。顶壁39的外端面对应于墨盒30的顶端面。底壁42的外端面对应于墨盒30的底端面。后壁41是当沿着插入方向56观察墨盒30的主体31时可视的壁。
参考图2和3,主体31包括设置在主体31的前壁40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的中间处的墨量检测部分33。墨量检测部分33具有从前壁40延伸的长方体盒子形状,并且墨量检测部分33的内侧与墨室36流体连通。墨量检测部分33具有由半透明材料(例如透明或者半透明树脂)制成的一对壁,其允许从光学传感器114(见图4)发射的光(例如红外光或者可见光)沿着与插入/移除方向50垂直的方向,即,在该实施例中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从中通过。换言之,构成墨量检测部分33的壁允许光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从中通过。
参考图3,墨盒30包括位于墨室36中的传感器臂60。传感器臂60包括臂61、在臂61的第一端处且具有板形状的指示器部分62、和在臂61的第二端处的浮动部分63。传感器臂60的指示器部分62位于墨量检测部分33的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的右壁和左壁之间。指示器部分62由不透明的材料制成。传感器臂60在墨室36中被沿着宽度方向51延伸的支撑轴64以枢转方式支撑。传感器臂60被构造为随着存储在墨室36中的墨的量改变而枢转。
当传感器臂60枢转时,指示器部分62在位于墨量检测部分33的下部处的下位置和位于墨量检测部分33的上位置处的上位置之间移动。当指示器部分62处于上位置中时,墨量检测部分33允许从光学传感器114发射的红外光从中通过而不被指示器部分62阻挡。当指示器部分62处于下位置中时,墨量检测部分33通过被指示器部分62阻挡防止从光学传感器114发射的红外光从中通过或者衰减该光。能够通过检测墨量检测部分33的光透射状态确定存储在墨室36中的墨的量已经变得小于预定数量。
墨盒30包括在墨量检测部分33下面设置在主体31的前壁40处的墨供给部34。墨供给部34具有柱形外形,并且从前壁40沿着插入/移除方向50向外(即,沿着插入方向56)延伸。墨供给部34包括在插入方向56上的端部,并且具有在墨供给部34的端部处形成的墨供给开口71。墨供给部34是设置在主体31处并且沿着深度方向53和沿着插入/移除方向50延伸的印刷流体供给部的一个实例。
墨供给部34具有在其中形成的墨流动路径72,并且墨流动路径72沿着插入/移除方向50从墨供给开口71延伸到墨室36。墨流动路径72是印刷流体流动路径的一个实例,其具有端部,即,向主体31外侧打开并且从墨供给开口71沿着插入/移除方向50的移除方向55延伸到主体31的内部的墨供给开口71。墨供给部34包括墨供给阀门70和位于墨流动路径72中的卷簧73。墨供给阀门70被构造为移动从而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墨供给开口71。卷簧73被构造为朝向墨供给开口71偏压墨供给阀门70,从而墨供给阀门70关闭墨供给开口71。当墨盒30被安装到盒安装部110时,设置在盒安装部110中的墨针117(见图4)被插入墨供给开口71中,并且接触并抵抗卷簧73的偏压作用力而背离墨供给开口71地移动墨供给阀门70。因此,存储在墨室36中的墨通过墨流动路径72流动到墨针117。
墨供给部34并不是必须要被构造为,使得墨供给开口71被墨供给阀门70选择性地关闭和打开。在另一实施例中,墨供给开口71可以被薄膜或者橡胶覆盖,并且当墨盒30被安装到盒安装部110时,墨针117可以穿过薄膜或者橡胶以使得墨供给开口71打开。虽然在图中没有示出,但是主体31可以具有通向大气的连通开口,空气能够通过该连通开口以在墨室36和墨盒30外侧之间通过。
主体31在顶壁39处包括锁定部分45。锁定部分45具有从顶壁39的关于深度方向53的中间沿着深度方向延伸至后壁41的凹槽。锁定部分45在凹槽的沿着插入方向56的端部处包括锁定表面46,锁定表面46沿着墨盒30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和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延伸。锁定表面46被构造为当墨盒30被安装到盒安装部110时接触盒安装部110(见图4)的锁定部件145。锁定表面46在墨盒30被安装到盒安装部110时接收沿着与墨盒30在移除方向55上被偏压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外部作用力,即,在该实施例中接收来自锁定部件145的作用力。凹槽沿着移除方向55的端部向主体31的外侧打开。
墨盒30在锁定部分45处包括枢转部件80。枢转部件80例如具有弯曲平板形状,并且被如此置放,使得它的纵向方向与深度方向53相对准。枢转部件80在枢转部件80弯曲的位置处具有轴线83。枢转部件80被构造为围绕轴线83枢转。枢转部件80包括关于深度方向53的前端81和后端82,并且枢转部件80的前端81从轴线83朝向锁定表面46延伸,并且枢转部件80的后端82从轴线83朝向后壁41延伸。
当枢转部件80枢转到前端81处于最上位置中的位置时,前端81超过主体31的顶壁39向外延伸。当枢转部件80的前端81被向下挤压时,枢转部件80如在图3中观察地顺时针枢转。当枢转部件80枢转到顺时针端部时,前端81定位成靠近锁定表面46的下端。枢转部件80可以与主体31一体地形成。枢转部件80可以被卷簧(未示出)顺时针偏压,或者可以沿着一个方向由于它自身的重量而枢转。
[IC基板85、IC基板保持部90]
参考图2和3,墨盒30包括IC基板85,并且主体31包括被构造为保持IC基板85的IC基板保持部90。IC基板保持部90被定位在主体31的顶壁39处,位于比锁定部分45更加靠近前壁40的位置处。IC基板保持部90具有通过切除在顶壁39和前壁40之间的角部而形成的空间。该空间沿着插入方向56并且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的向上方向向主体31的外侧打开。该空间被主体31的外表面沿着移除方向55关闭,该外表面沿着插入方向56取向。该空间还被主体31的外表面沿着高度方向52的向下方向关闭,该外表面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的向上方向取向。该空间还被侧壁37和38的内表面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关闭。
凹槽91在侧壁38的内表面中形成,并且凹槽91沿着深度方向53延伸。在该实施例中凹槽91具有长方体形状。即,凹槽91沿着宽度方向51和高度方向52具有矩形截面,并且还沿着高度方向52和深度方向53具有矩形截面。凹槽91由前壁面92、后壁面93、顶壁面94、底壁面95和侧壁面96限定。前壁面92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和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延伸。后壁面93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和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延伸。顶壁面94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和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延伸。底壁面95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和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延伸。侧壁面96沿着高度方向52和深度方向53延伸。在该实施例中,后壁面93处于与主体31的外表面相同的平面中,该外表面沿着插入方向56取向,并且沿着移除方向55关闭IC基板保持部90的上述空间。
虽然未被示意,但是另外在侧壁37的内表面中与凹槽91相对的位置处形成另一个凹槽。即,沿着深度方向53延伸并且沿着宽度方向51面对彼此的一对凹槽在IC基板保持部90中形成。IC基板85具有基本长方体形状。IC基板85沿着宽度方向51的端部分别地被插入凹槽,即,在侧壁37的内表面中的凹槽91和相应的凹槽中。在凹槽91的侧壁面96和侧壁37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IC基板85沿着宽度方向51的宽度。在形成在侧壁37中的凹槽的侧壁面和侧壁38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IC基板85沿着宽度方向51的宽度。相应地,IC基板85并不从凹槽脱落。在该实施例中,在侧壁37和38的内表面中形成的凹槽具有相同的形状,从而以下说明将集中于凹槽91。
IC基板85包括面向向上方向取向的顶表面和与顶表面相背地定位并且面向向下方向取向的后表面。墨盒30包括设置在IC基板85的顶表面处的电极86、87和88。在IC基板85的顶表面处,电极86、87和88每一个沿着深度方向53延伸并且沿着宽度方向51隔开。电极86、87和88是电接口的实例,IC基板85是支撑部件的一个实例,并且IC基板85的顶表面是支撑面的一个实例。电极86、87和88例如是HOT电极、GND电极和信号电极。与电极86、87和88电连接的IC芯片(未被示意)被安装到IC基板85。IC芯片是被构造为存储指示有关墨盒30的信息的数据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所述信息诸如批号、制造日期和墨颜色。当墨盒30被安装到盒安装部110时,数据能够由打印机10从IC芯片读出。
限定凹槽91沿着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的端部的前壁面92和后壁面93沿着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面对彼此。在前壁面92和后壁面93之间的沿着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的距离(即,凹槽91沿着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的尺寸)大于IC基板85沿着深度方向53的尺寸。即,IC基板85能够沿着深度方向53在凹槽91中移动。换言之,IC基板保持部90被构造为保持IC基板85从而IC基板85能够相对于主体31沿着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移动。当IC基板85相对于主体31沿着插入方向56移动并且IC基板85的前端接触前壁面92时,IC基板85沿着插入方向56的移动受到限制。类似地,当IC基板85相对于主体31沿着移除方向55移动并且IC基板85的后端接触后壁面93时,IC基板85沿着移除方向55的移动受到限制。即,限定凹槽91沿着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的端部的前壁面92和后壁面93是被构造为限制IC基板85相对于主体31的沿着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的移动范围的范围限制部的一个实例。
限定凹槽91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的端部的顶壁面94和底壁面95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面对彼此。在顶壁面94和底壁面95之间的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的距离(即,凹槽91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的尺寸)大于IC基板85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的尺寸。即,IC基板85能够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在凹槽91中移动。换言之,IC基板保持部90被构造为保持IC基板85从而IC基板85能够相对于主体31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移动。当IC基板85沿着向上方向移动并且IC基板85的顶表面接触顶壁面94时,IC基板85的向上移动受到限制。类似地,当IC基板85沿着向下方向移动并且IC基板85的后表面接触底壁面95时,IC基板85的向下移动受到限制。即,限定凹槽91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的端部的顶壁面94和底壁面95是被构造为限制IC基板85相对于主体31的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的移动范围的范围限制部的一个实例。
限定凹槽91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的一端的侧壁面96和限定在侧壁37的内表面中形成的凹槽的一端的侧壁面(这些表面在下面将被称作该一对侧壁面)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面对彼此。在该一对侧壁面之间的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的距离大于IC基板85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的尺寸。即,IC基板85能够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在凹槽91中移动。换言之,IC基板保持部90被构造为保持IC基板85从而IC基板85能够相对于主体31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移动。假设沿着移除方向55观察墨盒30,当IC基板85相对于主体31向右移动并且IC基板85的右端表面接触侧壁面96时,IC基板85向右的移动受到限制。类似地,当IC基板85相对于主体31向左移动并且IC基板85的左端表面接触相应于并且面对侧壁面96的侧壁面时,IC基板85向左的移动受到限制。即,该一对侧壁面是被构造为限制IC基板85相对于主体31的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的移动范围的范围限制部的一个实例。
在该实施例中,IC基板85相对于主体31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的可移动距离优选地小于每一个电极86、87和88沿着宽度方向51的宽度。例如,仅仅可以在IC基板85和该一对侧壁面之间存在如此间隙,使得IC基板85相对于主体31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和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的移动不受阻碍。
IC基板保持部90中的上述空间被IC基板85划分成上空间97和下空间98。上空间97在IC基板85上方形成。换言之,IC基板85的顶表面(即,支撑面)面对上空间97,例如,被暴露于上空间97。上空间97沿着向上方向和插入方向56向主体31的外侧打开。能够沿着移除方向55从主体31的外侧达到上空间97至少直至当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观察上空间97时与电极86、87和88交迭的位置。上空间97是第一空间的一个实例。
下空间98在IC基板85下面形成。换言之,IC基板85的后表面面对下空间98,例如,被暴露于下空间98。下空间98沿着插入方向56向主体31的外侧打开。能够沿着移除方向55从主体31的外侧达到下空间98至少直至当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观察下空间98时与电极86、87交迭的位置。下空间98是第二空间的一个实例。
[盒安装部110]
参考图4A,盒安装部110包括壳体101,壳体101具有在打印机10的用户接口侧上形成的开口112。墨盒30通过开口112插入壳体101中和从那里移除。虽然分别地存储青色、洋红色、黄色和黑色墨的四个墨盒30能够被容纳在壳体101中,但是图4A示意其中能够容纳一个墨盒30的壳体101的空间。
壳体101包括沿着插入/移除方向50与开口112相对地定位的端表面102。盒安装部110包括设置在端表面102的下部处的连接部103。连接部103被置放在与安装到壳体101的墨盒30的墨供给部34相对应的位置处。
连接部103包括墨针117和保持凹槽116。墨针117是树脂管,例如,柱形树脂管。墨针117在壳体101的外侧处被连接到墨管20。更加具体地,墨针117在壳体101的外侧处被连接到连接器,并且墨管20被连接到连接器。在壳体101的外侧处连接到墨针117的墨管20沿着壳体101的外表面沿着向上方向延伸,并且然后延伸到打印机10的记录头21。在图4(A)中,墨管20未被示意。
保持凹槽116是凹槽,例如,在端表面102中形成的柱形凹槽。墨针117与保持凹槽116的中心轴线相对准。参考图7和8,当墨盒30被安装到盒安装部110时,墨供给部34被插入保持凹槽116中。当这发生时,墨供给部34的柱形外表面与限定保持凹槽116的端表面102的柱形内表面形成接触。当墨供给部34被插入保持凹槽116中时,墨针117被插入墨供给部34的墨供给开口71中。因此,存储在墨室36中的墨变得准备流动到墨盒30的外侧。已经流出墨室36的墨通过墨针117和墨管20供给到记录头21。
参考图4A,盒安装部110包括在连接部103上方位于壳体101的端表面102处的光学传感器114。光学传感器114具有设置在它的一端处的发光元件和设置在它的另一端处的光接收元件。发光元件是例如LED等,并且被构造为沿着垂直于插入/移除方向50的水平方向(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发射光。光接收元件例如是光电晶体管等,并且被构造为接收从发光元件发射的光。墨盒30的墨量检测部分33被构造为进入在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之间的空间。当墨量检测部分33与光学传感器114的光路相交叉时,光学传感器114被构造为检测墨量检测部分33的光透射状态。
参考图4A,盒安装部110包括位于壳体101的顶表面104处邻近于端表面102的夹持部120。当墨盒30被安装到盒安装部110时,夹持部120被构造为从沿着高度方向52的两侧夹持IC基板85。夹持部120包括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相互隔开的第一夹持件121和第二夹持件122。
第一夹持件121从端表面102沿着移除方向55沿着壳体101的顶表面104延伸。当墨盒30被安装到盒安装部110时,第一夹持件121面对IC基板85的顶表面。更加具体地,第一夹持件121被沿着移除方向55插入IC基板保持部90的上空间97中,并且到达第一夹持件121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与电极86、87和88交迭的位置。参考图4B,第一夹持件121包括面向向下方向取向的底表面,并且支撑设置在第一夹持件121的底表面处的电触点124、125和126。触点124、125和126位于如下这样的位置处,即,当墨盒30被安装到盒安装部110时,它们接触设置在IC基板85的顶表面上的电极86、87和88。触点124、125和126设置在第一夹持件121的底表面上,并且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相互隔开。触点124、125和126被构造为当IC基板85在第一夹持件121和第二夹持件122之间插入时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弹性地变形。
接触点124、125和126经由电路电连接到计算单元(未示出)。该计算单元包括例如CPU、ROM、RAM等。计算单元可以是打印机10的控制器。当触点124和作为电极86、87和88之一的HOT电极彼此形成电导通时,电压Vc被施加到HOT电极。当触点125和作为电极86、87和88之一的GND电极彼此形成电导通时,GND电极被接地。当触点124和HOT电极彼此形成电导通并且触点125和GND电极彼此形成电导通时,电力被供给到IC基板85上的IC芯片。当触点126和作为电极86、87和88之一的信号电极彼此形成电导通时,存储在IC芯片中的数据变得能够访问。从电路的输出被供给到计算单元。
第二夹持件122从壳体101的端表面102沿着移除方向55延伸。当墨盒30被安装到盒安装部110时,第二夹持件122面对IC基板85的后表面。更加具体地,第二夹持件122被沿着移除方向55插入IC基板保持部90的下空间98中,并且到达第二夹持件122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与电极86、87和88交迭的位置。参考图4C,第二夹持件122包括位于它的沿着移除方向55的端表面(即,面向移除方向55取向的表面)处的引导面123。引导面123是倾斜表面,其高度沿着插入方向56逐渐地增加。换言之,与第二夹持件122的上侧从壳体101的端表面延伸相比,第二夹持件122的下侧从壳体101的端表面更大地延伸。第二夹持件122延伸至当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观察夹持部120时第二夹持件122与触点124、125和126交迭的位置。
参考图4A,盒安装部110包括位于壳体101处的锁定部件145。锁定部件145被构造为保持在安装位置中安装到盒安装部110的墨盒30。锁定部件145被构造为例如围绕位于壳体101的开口112侧上的支撑轴147枢转。因此,锁定部件145被构造为围绕支撑轴147顺时针和逆时针枢转。锁定部件145包括沿着插入/移除方向50与支撑轴147相对地定位的锁定端146。锁定端146被构造为接触墨盒30的锁定表面46。当接触锁定表面46时,锁定端146抵抗引起墨盒30沿着移除方向55移动的作用力而将墨盒30保持在壳体101中的安装位置处。
其中锁定端146和锁定表面46能够相互接触(见图8)的锁定部件145的位置被称作锁定位置,并且其中锁定端146和锁定部分45并不相互接触的锁定部件145的位置(见图5)被称作解锁位置。锁定部件145通过它自身的重量向下枢转。当枢转部件80的前端81向上移动时,锁定部件145围绕支撑轴147向上枢转,并且由此从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
[墨盒30到盒安装部110的安装]
参考图5到8,将在下面参考图5到8描述墨盒30到盒安装部110的安装操作。
首先,参考图5,当墨盒30被沿着插入方向56插入盒安装部110中时,锁定部件145被主体31的顶壁39向上移动,并且锁定部件145从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在IC基板85的前端接触引导面123之前,IC基板85与凹槽91的底壁面95接触,并且沿着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在凹槽91中保持在任意位置处。
随后,参考图6,当墨盒30被进一步沿着插入方向56插入盒安装部110中时,IC基板85接触引导面123并且相对于主体31沿着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移动。即,IC基板85相对于主体31沿着移除方向55移动,并且然后IC基板85的后端接触凹槽91的后壁面93。IC基板85还沿着引导面123向上移动。
随后,参考图7,当墨盒30被插入至其中墨供给部34进入保持凹槽116中的位置时,墨针117被插入墨供给部34的墨供给开口71中。受到墨针117挤压的墨供给阀门70在卷簧73的偏压作用力的作用下被从墨供给开口71分离。在沿着向上方向挤压触点124、125和126时,IC基板85在第一夹持件121和第二夹持件122之间插入,从而IC基板85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被第一夹持件121和第二夹持件122夹持。电极86、87和88与触点124、125和126相互接触,从而将IC基板85上的IC芯片电连接到打印机10的计算单元。第二夹持件122接触IC基板85的后表面。
此外,参考图7,已经到达主体31的锁定部分45的锁定部件145向下枢转并且移动到锁定位置,因为锁定部件145不再被主体31的顶壁39支撑。然后,锁定端146和锁定表面46沿着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面对彼此。在图7中示意的墨盒30处于过度插入状态(过冲)中,其中墨供给部34的前端接触保持凹槽116的端表面,并且锁定端146和锁定表面46沿着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相互分离。
相应地,当在图7中示意的状态中移除沿着插入方向56挤压墨盒30的作用力时,即,当用户停止插入墨盒30并且从墨盒30移开他的/她的手指时,墨盒30沿着移除方向55缩退到其中锁定端146和锁定表面46如在图8中所示意地形成接触的位置。这是因为压缩卷簧73沿着插入/移除方向50扩展,并且沿着移除方向55向主体31施加作用力。因此,锁定部件145抵抗引起墨盒30沿着移除方向55移动的作用力而将墨盒30保持在盒安装部110中。在图8中枢转部件80的前端81位于锁定部件145下面。枢转部件80的后端82从锁定部分45中的凹槽的底表面分离,并且位于主体31的顶壁39上方。在该实施例中,在图7中墨盒30的位置被称为过度插入位置,并且在图8中墨盒30的位置被称为安装位置。
在安装位置中,墨供给部34的前端稍微地背离保持凹槽116的端表面地隔开。然而,墨针117仍然处于墨供给部34中,并且背离墨供给开口71地分离墨供给阀门70。因此,墨能够通过在墨针117的前端中形成的开口(未被示意)流出墨室36。类似地,在安装位置中,墨量检测部分33被如此定位,使得它的光透射状态由光学传感器114检测。
在图7中示意的状态中,IC基板85已经被第一夹持件121和第二夹持件122夹持,并且因此即便墨盒30从过度插入位置缩退到安装位置,IC基板85的位置也保持不变。IC基板85的后端因此背离凹槽91的后壁面93地分离。电极86、87和88与触点124、125和126保持接触。这完成了墨盒30到盒安装部110的安装。
当墨盒30中的墨室36中的墨被消耗时,已使用的墨盒30被从盒安装部110移除,并且安装新的墨盒30。
当墨盒30被从盒安装部110移除时,枢转部件80的后端82被用户向下挤压。枢转部件80的前端81由此向上移动,并且被背离锁定部分45的底表面地分离。由于前端81的这个移动,锁定部件145从锁定位置向上枢转到解锁位置,并且墨盒30从其中墨盒30被锁定部件145保持的状态释放。
当锁定部件145枢转到解锁位置时,由于引起墨盒30沿着移除方向55移动的作用力,墨盒30沿着移除方向55移动。当墨盒30沿着移除方向55移动时,墨针117被拉出墨供给部34。因此,墨供给阀门70被卷簧73挤压并且阻挡墨供给开口71。
当墨盒30进一步沿着移除方向55移动时,IC基板85沿着插入方向56在凹槽91中相对于主体31移动。IC基板85然后接触前壁面92,并且与主体31一起地沿着移除方向55移动并从夹持部120移除。因此,电极86、87和88与触点124、125和126相互分离,从而释放在IC基板85上的IC芯片和打印机10的计算单元之间的电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墨针117插入墨供给开口71中,墨盒30相对于盒安装部110的位置得以固定。在另一方面,IC基板85被保持为能够相对于主体31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和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移动。相应地,IC基板85在受到引导面123引导时被移动到适当的位置,并且在将墨盒30安装到盒安装部110期间被夹持部120夹持。结果,能够在电极86、87和88与触点124、125和126之间实现稳定的电接触,而不必向IC基板85施加不合理的作用力。
在该实施例中,墨盒30具有带有相对长的高度尺寸的形状。因为如上所述IC基板85能够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移动到适当的位置,所以即便墨盒30相对于盒安装部110的位置在设有墨供给部34的主体31的下部处固定,也能够在主体31的上部处在电极86、87和88与触点124、125和126之间实现稳定的电接触。因为IC基板85位于墨供给部34上方,所以即便墨从墨供给部34泄漏,IC基板85也不被墨污染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夹持件122延伸到当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观察时它与触点124、125和126交迭的位置,并且第一夹持件121和第二夹持件122能够达到当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观察时它们与上空间97和下空间98中的电极86、87和88交迭的位置。结果,夹持部120能够稳定地夹持IC基板85。
在该实施例中,因为在IC基板85接触凹槽91的后壁面93时,墨盒30被挤压到过度插入位置,所以IC基板85的位置沿着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固定,并且因此电极86、87和88与触点124、125和126能够可靠地相互接触。结果,能够在电极86、87和88与触点124、125和126之间维持稳定的电接触时,缩短电极86、87和88沿着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的尺寸。
而且,因为在IC基板85被夹持部120夹持时,墨盒30从过度插入位置缩退到安装位置,所以在墨盒30缩退期间,在电极86、87和88与触点124、125和126之间不存在任何摩擦。结果,能够抑制触点124、125和126的磨损。
[第一变型实施例]
参考图9A和9B,将描述第一变型实施例。将省略与上述实施例共同的详细说明,并且将主要描述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第一变型实施例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之处在于,墨盒30包括位于上空间97中的板覆盖部件130和位于下空间98中的板覆盖部件131。
参考图9A和9B,板覆盖部件130被卷簧132弹性地支撑。卷簧132的一端关联到板覆盖部件130的表面,该表面沿着移除方向55取向,并且卷簧132的另一端关联到主体31的外表面,该外表面沿着插入方向56取向。板覆盖部件130是第一可移动部件的一个实例。当墨盒30未被安装到盒安装部110时,即,当卷簧132被维持于它的自然长度时,板覆盖部件130如在图9A中所示意地在上空间97处覆盖IC基板85的顶表面。在图9A中示意的板覆盖部件130的位置是第一位置。
在将墨盒30插入盒安装部110中期间,板覆盖部件130接触第一夹持件121的前端。沿着移除方向55受到第一夹持件121挤压的板覆盖部件130如在图9B中所示意地在卷簧132的偏压作用力的作用下移动到从上空间97缩退的位置,从而将IC基板85的顶表面暴露于上空间97。在图9B中示意的板覆盖部件130的位置是第二位置。即,当墨盒30被安装到盒安装部110时,第一夹持件121被插入上空间97中,从而替代板覆盖部件130,并且接触IC基板85的顶表面。
参考图9A和9B,板覆盖部件131被卷簧133弹性地支撑。卷簧133的一端关联到板覆盖部件131的表面,该表面沿着移除方向55取向,并且卷簧133的另一端关联到主体31的外表面,该外表面沿着插入方向56取向。板覆盖部件131是第二可移动部件的一个实例。当墨盒30未被安装到盒安装部110时,即,当卷簧133被维持于它的自然长度时,板覆盖部件131如在图9A中所示意地在下空间98处覆盖IC基板85的后表面。在图9A中示意的板覆盖部件131的位置是第三位置。
在将墨盒30插入盒安装部110中期间,板覆盖部件131接触第二夹持件122的前端。沿着移除方向55受到第二夹持件122挤压的板覆盖部件131如在图9B中所示意地在卷簧133的偏压作用力的作用下移动到从下空间98缩退的位置,从而将IC基板85的后表面暴露于下空间98。在图9B中示意的板覆盖部件131的位置是第四位置。即,当墨盒30被安装到盒安装部110时,第二夹持件122被插入下空间98中,从而替代板覆盖部件131,并且接触IC基板85的后表面。
IC基板85的顶表面和后表面并不需要如在这个第一变型实施例中那样总是被暴露于上空间97和下空间98。即,当墨盒30未被安装到盒安装部110时,IC基板85可以被板覆盖部件130和板覆盖部件131覆盖。换言之,上空间97和下空间98仅仅需要被形成为在将墨盒30安装到盒安装部110期间接收第一夹持件121和第二夹持件122。
在第一变型实施例中,当例如墨盒30被从工厂装运时,IC基板85能够受到保护。更加具体地,IC芯片和安装在IC基板85上的电极86、87和88能够受到覆盖IC基板85的顶表面的板覆盖部件130保护。利用从下面支撑IC基板85的板覆盖部件131,能够防止IC基板85被在IC基板85上施加的外部作用力变形或者损坏。
在第一变型实施例中,设置了板覆盖部件130和板覆盖部件131这两者。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仅仅板覆盖部件130和板覆盖部件131中的任何一个。
在第一变型实施例中,板覆盖部件130被第一夹持件121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并且板覆盖部件131被第二夹持件122从第三位置移动到第四位置。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用户可以在墨盒30被安装到盒安装部110之前移除板覆盖部件130和板覆盖部件131。
[第二变型实施例]
接着,将参考图10描述第二变型实施例。将省略与上述实施例共同的详细说明,并且将主要描述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第二变型实施例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之处在于,墨供给装置100包括被构造为确定IC基板85相对于盒安装部110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的定位的定位部106。即,在第二变型实施例中,IC基板85相对于主体31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的可移动距离并不是必须要小于电极86、87和88中的每一个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的宽度。
参考图10A,定位部106包括在IC基板85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的中央部处形成的缺口部107和在第二夹持件122的顶表面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的中央部处延伸的突起108。缺口部107包括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相互隔开并且面对彼此的一对壁面,并且在缺口部107的该一对壁面之间形成的空间具有远端和沿着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与远端相对的基端。该空间的远端在IC基板85的前端处打开,从而沿着插入方向56面对盒安装部110。与在更加靠近远端的位置处相比,缺口部107的该一对壁面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的距离在更加靠近基端的位置处更加变窄。该一对壁面在基端处交叉。缺口部107是引导部的一个实例,并且突起108是引导目标部的一个实例。
在将墨盒30插入盒安装部110期间,突起108相对于缺口部107沿着移除方向55在缺口部107的该一对壁面之间移动,并且如图10B所示,到达缺口部107的空间的基端。当在IC基板85的电极86、87和88从触点124、125和126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移位情况下墨盒30被插入盒安装部110中时,突起108接触缺口部107的该一对壁面之一,从而在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移动时,IC基板85在第一夹持件121和第二夹持件122之间沿着插入方向56移动。结果,IC基板85相对于盒安装部110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的位置是固定部分110,并且因此能够在在电极86、87和88与触点124、125和126之间维持稳定的电接触时,缩短电极86、87和88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的宽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缺口部107可以在盒安装部110(夹持部120)处形成,并且可以在IC基板85处设置突起108。缺口部107和突起108的位置不限于IC基板85和第二夹持件122的沿着宽度方向51的中央部。缺口部107和突起108可以被设置在任何位置处,只要它们并不妨碍电极86、87和88或者触点124、125和126。
[第三变型实施例]
参考图11A到11D,将参考图11描述第三变型实施例。将省略与上述实施例共同的详细说明,并且将主要描述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第三变型实施例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之处在于,限定凹槽91的后壁面93能够沿着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弹性地移动。上述实施例中的后壁面93是与主体31的外表面相同的平面,该外表面沿着插入方向56面对并且沿着移除方向55关闭在IC基板保持部90中形成的空间。作为对比,第三变型实施例中的后壁面93被设置在能够沿着插入/移除方向50在凹槽91中移动的壁部件135上。
更加具体地,参考图11A到11D,IC基板保持部90包括壁部件135和沿着插入方向56支撑并且偏压壁部件135的卷簧136。卷簧136接触壁部件135的表面,该表面面向移除方向55取向。壁部件135的面向插入方向56取向的表面包括凹槽91的后壁面93。面向移除方向55取向并且在夹持部120沿着插入方向56的最深部分处位于第一夹持件121和第二夹持件122之间的夹持部120的壁面127是移动限制部的一个实例。作为移动限制部的壁面127被构造为限制IC基板85相对于盒安装部110沿着插入方向56的移动。卷簧136是弹性部件的一个实例。
壁部件135是具有当沿着移除方向55观察时朝向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的两端延伸的突起(未被示意)的基本T形(或者十字形)的部件。壁部件135的突起的两端被插入形成在IC基板保持部90中的该一对凹槽中,并且通过在该一对凹槽中受到引导,壁部件135能够沿着插入/移除方向50移动。即,第三变型实施例中的凹槽91被壁部件135相对于壁部件135划分成插入方向56侧区域和移除方向55侧区域。在第三变型实施例中,IC基板85相对于壁部件135被保持在凹槽91的插入方向56侧区域中。
参考图11A,当墨盒30未被安装到盒安装部110时,壁部件135沿着插入方向56在凹槽91中处于最向前位置中。随后,在将墨盒30插入盒安装部110中期间,即便受到引导面123挤压的IC基板85接触后壁面93,壁部件135如在图11B中所示意地也不沿着移除方向55在凹槽91中移动。即,卷簧136利用比引导面123用于沿着移除方向55挤压IC基板85的作用力更强的作用力沿着插入方向56偏压壁部件135。
当墨盒30被进一步沿着插入方向56插入盒安装部110中时,IC基板85的前端接触作为移动限制部的壁面127。因此,IC基板85沿着插入方向56的移动受到限制。即,IC基板85相对于盒安装部110的沿着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即插入/移除方向50的位置得以固定,并且电极86、87和88与触点124、125和126相互接触。IC基板85从沿着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即,插入/移除方向50的两侧被作为移动限制部的壁面127和壁部件135夹持。
随后,当墨盒30被插入过度插入位置时,受到IC基板85的后端挤压的壁部件135如在图11C中所示意地在卷簧136的偏压作用力的作用下沿着移除方向55移动。即,凹槽91相对于壁部件135的插入方向56侧区域沿着移除方向55扩大。当墨盒30从过度插入位置移动到安装位置时,壁部件135如在图11D中所示意地沿着插入方向56移动。即,已经沿着移除方向55被扩大的凹槽91的插入方向56侧区域被沿着插入方向56收缩。
如上所述,通过作为移动限制部127的壁面127限制IC基板85沿着插入方向56的移动,壁部件135被构造为在凹槽91中沿着移除方向55移动。换言之,壁部件135被构造为弹性地扩大IC基板85相对于主体31的沿着移除方向55的移动范围。壁部件135能够沿着深度方向53移动,以防止过度作用力作用于被作为移动限制部的壁面127和壁部件135夹持的IC基板85上。
[第四变型实施例]
参考图12,描述第四变型实施例。将省略与上述实施例共同的详细说明,并且将主要描述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第四变型实施例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之处在于,IC基板保持部90包括一对安装部140、柱状部件141、和移除防止部142。
参考图12,该一对安装部140在IC基板保持部90中沿着侧壁37和38的内表面在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上延伸。该一对安装部140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的向上方向取向。柱状部件141从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的向下方向关闭IC基板保持部90的空间的底表面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的向上方向延伸。柱状部件141具有长方体形状。IC基板85具有在比电极86、87和88更加靠近IC基板85的后端的位置处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从中穿过形成的开口89。开口89具有长方体形状。
IC基板85被置放在该一对安装部140上。柱状部件141被插入开口89中。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柱状部件141具有比IC基板85的尺寸大的尺寸。防止柱状部件141被从开口89拆离的移除防止部142被固定到柱状部件141的上端。即,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和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移除防止部142的尺寸大于开口89的尺寸。
IC基板85能够沿着柱状部件141在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上从IC基板85接触该一对安装部140的位置移动到IC基板85接触移除防止部142的位置。即,该一对安装部140被构造为限制IC基板85相对于主体31的向下移动的范围。移除防止部142被构造为限制IC基板85相对于主体31的向上移动的范围。开口89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和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的尺寸分别地大于柱状部件141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和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的尺寸。即,IC基板85能够相对于主体31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和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移动。柱状部件141包括沿着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和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延伸的一对表面,该一对表面被构造为限制IC基板85相对于主体31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的移动的范围。柱状部件141包括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和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延伸的一对表面,该一对表面被构造为限制IC基板85相对于主体31沿着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的移动范围。
[其它变型实施例]
在上述实施例和变型实施例中,电极86、87和88被设置在IC基板85的顶表面上,并且触点124、125和126被设置在第一夹持件121的底表面上。尽管如此,本发明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在另一实施例中,电极86、87和88可以被设置在IC基板85的后表面上,并且触点124、125和126可以被设置在第二夹持件122的顶表面上。引导面123可以被设置在第一夹持件121和第二夹持件122之一上。
在上述实施例和变型实施例中,深度方向(前后方向)53是第一方向,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是第二方向,并且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是第三方向。尽管如此,本发明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宽度方向(左右方向)51可以是第二方向,并且高度方向(上下方向)52可以是第三方向。即,墨盒30可以保持IC基板85,从而IC基板85的设有电极86、87和88的表面面向左或者右。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和变型实施例中,墨被用作印刷流体。尽管如此,本发明不限于使用墨。即,其它液体或者墨粉和其它细小颗粒可以被用作印刷流体。
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上述实施例和变型实施例能够被任意地组合。
虽然已经结合各种实例结构和示意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实现上述结构和实施例的其它变型和修改。通过考虑在这里所公开的本发明的说明书或者实践,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其它结构和实施例。说明书和描述的实例旨在是仅仅示意性的,并且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19)

1.一种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包括:
盒安装部;和
印刷流体盒,所述印刷流体盒被构造为沿着与第一方向对准的插入方向插入所述盒安装部中,
其中所述印刷流体盒包括:
盒体,所述盒体包括被构造为存储印刷流体的印刷流体室;
印刷流体供给部,所述印刷流体供给部设置在所述盒体处,并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所述印刷流体供给部与所述印刷流体室流体连通;
电接口;和
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包括面向第一副方向取向的支撑面,和与所述支撑面相背地定位并且面向与所述第一副方向相反的第二副方向取向的后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副方向和所述第二副方向构成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其中所述电接口设置在所述支撑面处,并且
所述盒安装部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被构造为连接到所述印刷流体供给部,并且允许印刷流体通过所述印刷流体供给部流出所述印刷流体室;和
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其中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相互隔开,并且被构造为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夹持插入所述盒安装部中的所述印刷流体盒的所述支撑部件,
其中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面向所述第二副方向取向的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夹持件的表面支撑被构造为接触所述电接口的触点,
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之一包括引导面,所述引导面被构造为在将所述印刷流体盒插入所述盒安装部中期间接触所述支撑部件并且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引导所述支撑部件,并且
所述盒体中形成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其中所述第一空间沿着所述插入方向打开,且所述第一夹持件被构造为插入所述第一空间中,并且所述第二空间沿着所述插入方向打开,且所述第二夹持件被构造为插入所述第二空间中,其中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支撑面面对所述第一空间,并且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后表面面对所述第二空间,其中所述盒体被构造为保持所述支撑部件,使得所述支撑部件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于所述盒体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夹持件被定位为,使得当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所述夹持部时,所述第二夹持件与由所述第一夹持件支撑的所述触点交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其中所述盒体被构造为保持所述支撑部件,使得所述支撑部件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盒体移动,并且所述盒体包括被构造为限制所述支撑部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盒体的移动范围的范围限制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其中所述支撑部件包括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的端部,并且所述范围限制部包括供所述支撑部件的端部之一插入其中的凹槽和限定所述凹槽的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的第一对壁面,其中所述范围限制部被构造为,通过所述第一对壁面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选择性地接触所述支撑部件而限制所述支撑部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盒体的移动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其中所述范围限制部包括限定所述凹槽的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的端部的第二对壁面,并且所述范围限制部被构造为,通过所述第二对壁面沿着所述第二方向选择性地接触所述支撑部件而限制所述支撑部件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于所述盒体的移动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其中所述盒安装部还包括被构造为限制所述支撑部件沿着所述插入方向相对于所述盒安装部的移动的移动限制部,并且所述范围限制部被构造为,当所述移动限制部限制所述支撑部件沿着所述插入方向的移动时,沿着与所述插入方向相反的移除方向弹性地扩大所述支撑部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盒体的移动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其中所述移动限制部包括面向所述移除方向取向的壁面,并且所述移动限制部的所述壁面位于所述触点的沿着所述插入方向的下游侧,其中所述移动限制部被构造为,在将所述印刷流体盒插入所述盒安装部中期间,通过所述移动限制部的所述壁面接触所述支撑部件而限制所述支撑部件沿着所述插入方向的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其中所述范围限制部包括面向所述插入方向取向并且位于所述支撑部件的沿着所述插入方向的上游侧的壁面,并且包括沿着所述插入方向支撑且偏压所述壁面的弹性部件,并且其中所述范围限制部被构造为,通过所述范围限制部的所述壁面接触所述支撑部件并且抵抗所述弹性部件的偏压作用力沿着所述移除方向移动,而弹性地扩大所述支撑部件沿着所述移除方向的移动范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其中所述盒体被构造为保持所述支撑部件,使得所述支撑部件能够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相对于所述盒体移动,并且所述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包括被构造为沿着所述第三方向相对于所述盒安装部定位所述支撑部件的定位部,其中所述定位部包括:
引导部,所述引导部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和所述盒安装部之一处,其中所述引导部包括沿着所述第三方向隔开并且彼此面对的第三对壁面,并且在所述第三对壁面之间沿着所述第三方向形成的空间具有远端和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远端相对的基端,其中在所述第三对壁面之间的所述空间的所述远端朝向所述支撑部件和所述盒安装部中的另一个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打开,并且所述第三对壁面沿着所述第三方向的距离与在更加靠近所述远端的位置处相比在更加靠近所述基端的位置处更加变窄;和
引导目标部,所述引导目标部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和所述盒安装部中的所述另一个处,并且被构造为在将所述印刷流体盒插入所述盒安装部中期间朝向所述基端在所述第三对壁面之间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三对壁面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其中所述印刷流体盒还包括第一可移动部件,所述第一可移动部件被构造为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可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空间处覆盖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支撑面,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可移动部件从所述第一空间缩退,使得所述支撑面暴露于所述第一空间;并且所述第一夹持件被构造为在将所述印刷流体盒插入所述盒安装部中期间接触所述第一可移动部件,并将所述第一可移动部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其中所述印刷流体盒还包括第二可移动部件,所述第二可移动部件被构造为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二可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二空间处覆盖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后表面,在所述第四位置,所述第二可移动部件从所述第二空间缩退,使得所述后表面暴露于所述第二空间;并且所述第二夹持件被构造为在将所述印刷流体盒插入所述盒安装部中期间接触所述第二可移动部件,并将所述第二可移动部件从所述第三位置移动到所述第四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其中所述印刷流体盒被构造为在所述第二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对准时插入所述盒安装部中,所述重力方向为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的组合,其中所述第一副方向是所述向上方向,并且所述第二副方向是所述向下方向,其中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支撑面面向所述重力方向的所述向上方向取向,并且支撑所述触点的所述第一夹持件的所述表面面向所述重力方向的所述向下方向取向,其中所述第二夹持件沿着所述重力方向位于所述第一夹持件下面,并且具有沿着与所述插入方向相反的移除方向的端部,其中所述第二夹持件在所述第二夹持件的所述端部处包括所述引导面。
13.一种印刷流体盒,所述印刷流体盒被构造为沿着与第一方向相对准的插入方向插入盒安装部中,所述盒安装部包括连接部、支撑触点的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盒包括:
盒体,所述盒体包括被构造为存储印刷流体的印刷流体室;
印刷流体供给部,所述印刷流体供给部设置在所述盒体处,并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所述印刷流体供给部被构造为连接到所述连接部,从而允许印刷流体通过所述印刷流体供给部流出所述印刷流体室;
电接口,所述电接口被构造为接触由所述第一夹持件支撑的所述触点;和
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包括面向第一副方向取向的支撑面,和与所述支撑面相背地定位并且面向与所述第一副方向相反的第二副方向取向的后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副方向和所述第二副方向构成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其中所述电接口设置在所述支撑面处,
其中所述盒体中形成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其中所述第一空间沿着所述插入方向打开从而接收所述第一夹持件,并且所述第二空间沿着所述插入方向打开从而接收所述第二夹持件,其中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支撑面面对所述第一空间,并且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后表面面对所述第二空间,其中所述盒体被构造为保持所述支撑部件,使得所述支撑部件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于所述盒体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印刷流体盒,其中所述盒体被构造为,使得所述第二空间接收所述第二夹持件直至当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所述第二空间时与所述电接口交迭的位置。
15.一种印刷流体盒,包括:
盒体,所述盒体包括被构造为存储印刷流体的印刷流体室;
电接口;
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包括面向第一副方向取向的支撑面,和与所述支撑面相背地定位并且面向与所述第一副方向相反的第二副方向取向的后表面,其中所述电接口设置在所述支撑面处;和
印刷流体流动路径,所述印刷流体流动路径具有向所述盒体的外侧打开的端部,其中所述印刷流体流动路径从所述印刷流体流动路径的端部沿着第三副方向朝向所述盒体的内部延伸,其中所述印刷流体流动路径被构造为允许印刷流体从中通过而流出所述印刷流体室,
其中所述盒体中形成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其中所述第一空间沿着与所述第三副方向相反的第四副方向打开,并且所述第二空间沿着所述第四副方向打开,其中所述第三副方向和所述第四副方向构成第一方向,并且所述第一副方向和所述第二副方向构成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其中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支撑面面对所述第一空间,并且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后表面面对所述第二空间,其中所述盒体被构造为保持所述支撑部件,使得所述支撑部件能够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于所述盒体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印刷流体盒,其中所述盒体被构造为,使得所述第一空间能够从所述盒体的外侧沿着所述第三副方向被达到直至当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所述第一空间时与所述电接口交迭的位置,并且所述盒体被构造为,使得所述第二空间能够从所述盒体的外侧沿着所述第三副方向被达到直至当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所述第二空间时与所述电接口交迭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印刷流体盒,其中所述盒体被构造为保持所述支撑部件,使得所述支撑部件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盒体移动,并且所述盒体包括被构造为限制所述支撑部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盒体的移动范围的范围限制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印刷流体盒,其中所述印刷流体盒还包括第一可移动部件,所述第一可移动部件被构造为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可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空间处覆盖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支撑面,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可移动部件从所述第一空间缩退,使得所述支撑面暴露于所述第一空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印刷流体盒,其中所述印刷流体盒还包括第二可移动部件,所述第二可移动部件被构造为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二可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二空间处覆盖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后表面,在所述第四位置,所述第二可移动部件从所述第二空间缩退,使得所述后表面暴露于所述第二空间。
CN201310685218.0A 2012-12-14 2013-12-13 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和印刷流体盒 Active CN1038628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2971 2012-12-14
JP2012272971A JP6142519B2 (ja) 2012-12-14 2012-12-14 印刷流体供給装置及び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62876A CN103862876A (zh) 2014-06-18
CN103862876B true CN103862876B (zh) 2015-09-09

Family

ID=49517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85218.0A Active CN103862876B (zh) 2012-12-14 2013-12-13 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和印刷流体盒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85743B2 (zh)
EP (1) EP2743086B1 (zh)
JP (1) JP6142519B2 (zh)
CN (1) CN1038628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90995B2 (ja) * 2012-04-19 2016-09-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
JP6348379B2 (ja) * 2014-08-28 2018-06-27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着脱ユニット
JP6531551B2 (ja) * 2014-12-02 2019-06-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US20160152035A1 (en) * 2014-12-02 2016-06-0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Supply Unit and Liquid Supply System
JP6409646B2 (ja) * 2015-03-27 2018-10-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ステム
JP6447300B2 (ja) * 2015-03-27 2019-01-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JP6464875B2 (ja) * 2015-03-27 2019-02-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EP3112167B1 (en) * 2015-07-01 2019-10-2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ystem in which consumable cartridge is mountable to mounting portion
JPWO2017115581A1 (ja) 2015-12-28 2018-10-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CN108472963A (zh) 2015-12-28 2018-08-3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给单元
EP3386759B1 (en) 2016-01-29 2019-09-0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ystem for consuming consumable material
EP3377324B1 (en) * 2016-01-29 2019-07-1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ystem for consuming consumable material
JP6759624B2 (ja) * 2016-02-25 2020-09-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用着脱体
JP6874313B2 (ja) 2016-09-30 2021-05-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収容装置、印刷流体供給装置、及びアダプタ
JP7019948B2 (ja) * 2016-12-28 2022-02-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6930104B2 (ja) 2016-12-28 2021-09-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7327538B2 (ja) * 2016-12-28 2023-08-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7009792B2 (ja) * 2017-06-23 2022-01-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製造または再生方法
JP6962113B2 (ja) 2017-09-29 2021-11-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2019064042A (ja) * 2017-09-29 2019-04-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6962114B2 (ja) 2017-09-29 2021-11-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7035417B2 (ja) 2017-09-29 2022-03-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2019064046A (ja) 2017-09-29 2019-04-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7267708B2 (ja) * 2017-10-13 2023-05-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パッド電極を有する部材、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記録装置
EP4147873A1 (en) * 2017-10-13 2023-03-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mber including pad electrode, ink cartrid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WO2019098287A1 (ja) * 2017-11-20 2020-11-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8481914B (zh) * 2017-12-29 2020-05-19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装置
JP7069963B2 (ja) 2018-03-29 2022-05-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7215020B2 (ja) * 2018-08-31 2023-01-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7159702B2 (ja) * 2018-08-31 2022-10-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ステム
JP7224830B2 (ja) * 2018-09-28 2023-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パッド電極を有する部材、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記録装置
JP7242231B2 (ja) * 2018-09-28 2023-03-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パッド電極を有する部材、記録装置
JP2020152057A (ja) * 2019-03-22 2020-09-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システム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JP2021122969A (ja) * 2020-02-03 2021-08-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収容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CN215041412U (zh) * 2021-04-13 2021-12-07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墨盒及墨盒安装结构
CN115871340A (zh) 2022-07-26 2023-03-31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墨盒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9832A (zh) * 2002-03-20 2007-01-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盒及墨盒座
CN102285239A (zh) * 2010-06-17 2011-12-2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墨盒和记录设备
CN202147480U (zh) * 2011-06-22 2012-02-22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墨盒
CN202448488U (zh) * 2011-12-22 2012-09-2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液体盒和使用打印液体盒的记录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03147B1 (en) * 1994-12-22 2001-03-2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Electrical and fluidic interface for an ink supply
JP4058436B2 (ja) * 2003-12-26 2008-03-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収納容器
RU2496649C2 (ru) * 2005-08-17 2013-10-27 Сейко Эпсон Корпорейшн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жидкости
JP4144637B2 (ja) * 2005-12-26 2008-09-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材収容体、基板、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材収容体を準備する方法
JP2007237657A (ja) * 2006-03-10 2007-09-20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容器
JP4281815B2 (ja) 2006-03-27 2009-06-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CA2638279A1 (en) * 2007-07-24 2009-01-24 Richard H. Berg Wide format ink cartridge
JP2009184283A (ja) * 2008-02-08 2009-08-20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JP2010208038A (ja) * 2009-03-06 2010-09-2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JP2011167966A (ja) * 2010-02-19 2011-09-01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システム、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8534801B2 (en) * 2010-02-19 2013-09-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system and liquid accommodating container
JP5573755B2 (ja) * 2011-03-29 2014-08-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カートリッジ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9832A (zh) * 2002-03-20 2007-01-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盒及墨盒座
CN102285239A (zh) * 2010-06-17 2011-12-2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墨盒和记录设备
CN202147480U (zh) * 2011-06-22 2012-02-22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墨盒
CN202448488U (zh) * 2011-12-22 2012-09-2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液体盒和使用打印液体盒的记录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85743B2 (en) 2015-03-24
JP6142519B2 (ja) 2017-06-07
JP2014117836A (ja) 2014-06-30
US20140168324A1 (en) 2014-06-19
CN103862876A (zh) 2014-06-18
EP2743086A2 (en) 2014-06-18
EP2743086B1 (en) 2019-05-01
EP2743086A3 (en) 2018-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62876B (zh) 印刷流体供给装置和印刷流体盒
CN103373076B (zh) 墨容纳装置和适配器
US8864292B2 (en) Print fluid cartridge having electric interface
CN103171293B (zh) 打印流体盒、打印设备和打印流体盒的使用
EP2910379A2 (en) Printing fluid cartridg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use of printing fluid cartridge
US8616686B2 (en) Cartridg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CN104999798A (zh) 打印流体盒、打印设备和打印流体盒的使用
US9108416B2 (en) Printing fluid cartridge having cartridge body and bracket
EP2803490B1 (en) Printing fluid cartridge and printing apparatus
EP2910378B1 (en) Printing fluid cartridge and printing apparatus
EP2848409A2 (en) Printing fluid cartridg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use of printing fluid cartridge
CN104786664B (zh) 打印流体盒和打印设备
CN103171295B (zh) 打印流体盒和打印设备
CN103171292B (zh) 打印流体盒、打印设备和打印流体盒的使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