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43099B - 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43099B
CN103843099B CN201280048732.7A CN201280048732A CN103843099B CN 103843099 B CN103843099 B CN 103843099B CN 201280048732 A CN201280048732 A CN 201280048732A CN 103843099 B CN103843099 B CN 1038430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ductive plate
plate portion
movable contact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87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43099A (zh
Inventor
鹿志村修
矶崎优
立川裕之
高谷幸悦
中康弘
柴雄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Co Ltd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Co Ltd,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430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430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430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430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8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contacts;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0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 H01H1/54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by magnetic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0Electro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不使整体的构成大型化的情况下,不受外部连接导体的磁场的影响而能够抑制通电时使可动触头分离的电磁排斥力的电磁接触器。具有在电流通路插置的包括固定触头(2)和可动触头(3)的触点机构(CM),固定触头具有一对固定触点部(2a)、(2b),可动触头具有能够与一对固定触点部接触断开的一对可动触点部(3b)、(3c),使一对固定触头以及可动触头的至少一方的形状成为形成产生洛伦兹力的磁场的形状,该洛伦兹力反抗通电时在固定触点部以及可动触点部之间产生的分离方向的电磁排斥力。而且具有与固定触头(2)的外部连接端子(2i)、(2j)连接的外部连接导体(20)、(21),将该外部连接导体的安装于外部连接端子的固定部(22)、(23)的安装方向设为与流经可动触头的电流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Description

电磁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电流通路插置的,具备固定触头以及可动触头的电磁接触器,该电磁接触器产生洛伦兹力,该洛伦兹力反抗使通电时的可动触头从固定触头远离的电磁排斥力。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进行电流通路的断续的电磁接触器,以往,例如提出有以下构成的断续器:弯折固定触头使其从侧面看呈U字形状,在折返部形成有固定触点,在该固定触点可接触分离地设置可动触头的可动触点。在该断续器中,由于断开大电流时增大在可动触头作用的电磁排斥力而加快断开速度,从而使电弧急剧伸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提出有以下电磁接触器的触头结构:在相同的构成中,通过由流通的电流而产生的磁场来驱动电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101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4-123719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技术例中,使固定触头从侧面看呈U字形状而使产生的电磁排斥力增大。根据该大电磁排斥力,能够使断开由短路等导致的大电流的大电流断开时的可动触头的分离速度增大,使电弧急剧伸展,将故障电流限流到很小的值。
但是,就与熔断器和/或断路器组合而构成电路的电磁接触器而言,大电流通电时,需要阻止可动触头因电磁排斥力而分离。因此,对于应用在上述的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现有技术例来说,通常地,通过使确保可动触头相对于固定触头的接触压力的接触弹簧的弹力增大来进行处理。
如此增大由接触弹簧产生的接触压力的情况下,存在以下未解决的问题:需要增大由驱动可动触头的电磁体产生的推力,而导致整体的构成大型化。或者,需要与限流效果更好,断开性能好的熔断器和/或断路器组合。
为了解决上述未解决的问题,考虑将所述固定触头以及所述可动触头的至少一方的形状形成为增强洛伦兹力的形状,所述洛伦兹力反抗通电时在所述固定触头以及所述可动触头之间产生的分离方向的电磁排斥力。
该情况下,可以增强洛伦兹力来抑制分离方向的电磁排斥力,该洛伦兹力反抗在通电时的固定触头以及可动触头之间产生的分离方向的电磁排斥力。然而,存在以下未解决的问题:根据与电磁接触器的固定触头的外部连接端子连接的外部连接导体的形状,抑制分离方向的电磁排斥力的洛伦兹力受到根据流经外部连接导体的电流而在外部连接导体周围产生的磁场的影响而变弱。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着眼于上述现有技术例的未解决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使整体的构成大型化的情况下,不受外部连接导体的磁场的影响而能够抑制通电时使可动触头分离的电磁排斥力的电磁接触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第1形态为:具有在电流通路插置的包括一对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的触点机构,所述一对固定触头具有一对固定触点部,所述可动触头具有能够与该一对固定触点部接触断开的一对可动触点部。使该触点机构的所述一对固定触头以及所述可动触头的至少一方的形状构成为形成产生洛伦兹力的磁场的形状,所述洛伦兹力反抗通电时在所述固定触点部以及所述可动触点部之间产生的分离方向的电磁排斥力。而且,具有与所述固定触头的外部连接端子连接的外部连接导体,将该外部连接导体的安装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的固定部的安装方向设为与流经所述可动触头的电流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根据该构成,使固定触头以及可动触头的至少一方的形状成为例如L字形状和/或U字形状,成为产生洛伦兹力的形状,所述洛伦兹力反抗通电时在固定触头以及可动触头之间产生的分离方向的电磁排斥力,因此抑制大电流通电时的可动触头的分离。另外,与固定触头的外部连接端子连接的外部连接导体的固定部的安装方向设为与流经可动触头的电流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因此,防止由外部连接导体的固定部产生的磁场影响产生洛伦兹力的磁场。
另外,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第2形态为:所述外部连接导体具备导体部,所述导体部连结在所述固定部的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相反的一侧,与所述可动触头的延长方向平行且电流方向与流过该可动触头的电流方向相反。
根据该构成,与外部连接导体的固定部连接的导体部被配置为与可动触头的延长方向平行,且电流方向与可动触头反向。因此,能够使由导体部产生的磁通量的朝向与形成产生洛伦兹力的磁场的磁通量的朝向一致,从而增加产生洛伦兹力的磁通量密度。
另外,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第3形态为:所述外部连接导体由构成保护单元的母线构成。
根据该构成,根据构成保护单元的母线,能够增加产生洛伦兹力的磁场的磁通量密度,该洛伦兹力反抗通电时在固定触头以及可动触头之间产生的分离方向的电磁排斥力。
另外,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第4形态为:具有在电流通路插置的包括一对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的触点机构,所述一对固定触头具有一对固定触点部,所述可动触头具有能够与该一对固定触点部接触断开的一对可动触点部。该触点机构使所述一对固定触头以及所述可动触头的至少一方的形状构成为形成产生洛伦兹力的磁场的形状,所述洛伦兹力反抗通电时在所述固定触点部以及所述可动触点部之间产生的分离方向的电磁排斥力。并且以覆盖所述触点机构的方式配置抑制由与所述固定触头连接的外部连接导体产生的磁场的影响的磁性体。
根据该构成,根据流经与固定触头的外部连接端子连接的外部连接导体的电流而产生的磁场对产生所述洛伦兹力的磁场产生的影响被磁性体屏蔽,从而能够抑制洛伦兹力的减弱。
另外,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第5形态为:所述可动触头具备被可动部分支撑且在正面以及背面中的一个面的两端侧分别具有触点部的导电板。而且,所述固定触头具备由第1导电板部和第2导电板部形成的L字状导电板部,所述第1导电板部支撑与所述导电板的触点部对置的固定触点部,并分别与所述导电板平行地延伸至比该导电板的两端更靠外侧的位置,所述第2导电板部从该第1导电板部外侧端部通过所述导电板的端部的外侧并延长。
根据该构成,根据构成L字状导电板部的第2导电板部使得产生洛伦兹力力的磁通量密度增加,所述洛伦兹力反抗电磁接触器通电时使可动触头以及固定触头之间分离的电磁排斥力。
另外,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第6形态为:所述固定触头具有从所述第2导电板部的端部与所述导电板平行地向内侧延长的第3导电板部,而构成为U字状。
根据该构成,流经第3导电板部的电流与流经可动触头的电流反向,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增加产生洛伦兹力的磁通量密度。
另外,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第7形态为:所述可动触头具备被可动部分支撑的导电板部、在该导电板部的两端形成的U字状折返部、和在该U字状折返部的与所述导电板部对置的面形成的触点部。而且,所述固定触头具备由一对第1导电板部和第2导电板部构成的L字状导电板部,所述一对第1导电板部在所述U字状折返部内被设置为与所述导电板部平行且形成有与所述可动触头的触点部接触的触点部,所述第2导电板部从该一对第1导电板部的内侧端分别通过所述U字状折返部的端部的内侧并延长。
根据该构成,能够在可动触头侧产生洛伦兹力,所述洛伦兹力反抗电磁接触器通电时使可动触头以及固定触头之间分离的电磁排斥力。
根据本发明,针对具有在电流通路插置的固定触头以及可动触头的触点机构能够产生洛伦兹力,所述洛伦兹力反抗大电流通电时在固定触头以及可动触头产生的分离方向的电磁排斥力。因此,不使用机械按压力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大电流通电时的可动触头的分离。另外,防止由流经外部连接导体的电流而产生的磁场对通电时产生反抗分离方向的电磁排斥力的洛伦兹力的磁场的影响而防止洛伦兹力的减弱。更进一步地,在外部连接导体形成有与流经可动触头的电流方向反向的电流流过的导体部时,能够增加产生上述洛伦兹力的磁通量密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a)是表示外部连接导体沿相反方向延长的状态的俯视图、(b)是表示外部连接导体沿相同方向延长的状态的俯视图、(c)是表示现有技术例的俯视图。
图3是可应用于本发明的触点机构的示意图,(a)是立体图、(b)是表示分离时的触点机构的截面图,(c)是表示接合时的触点机构的截面图,(d)是表示接合时的磁通量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俯视图,(a)是表示U字状的外部连接导体的俯视图,(b)是表示L字状的外部连接导体的俯视图,(c)是表示曲柄状的外部连接导体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保护单元的结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第3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7是可应用于本发明的触点机构的另一例的示意图,(a)是立体图,(b)是分离状态的截面图,(c)是接合状态的截面图。
图8是可应用于本发明的触点机构的又一例的示意图,(a)是立体图,(b)是分离状态的截面图,(c)是接合状态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主体壳体,1a…上部壳体,1b…下部壳体,2…固定触头,2a、2b…固定触点部,2c、2d…第1导电板部,2e、2f…第2导电板部,2g、2h…L字状导电板部,2i、2j…外部连接端子,2m、2n…第3导电板部,2o、2p…U字状导电板部,2q、2r…第4导电板部,2s、2t…第5导电板部,2u、2v…L字状导电板部,2w、2x…固定触点部,3…可动触头,3a…导电板部,3b、3c…可动触点部,3d、3e…第1导电板部,3f、3g…第2导电板部,3h、3i…U字状折返部,3j、3k…可动触点部,4…操作用电磁体,5…固定铁心,6…可动铁心,8…电磁线圈,9…复位弹簧,11…触头保持架,12…接触弹簧,13…止动器,20、21…外部连接导体,22、23…固定部,25、28…第1导体部,26、29…第2导体部,27、30…外部连接导体部,31、32…外部连接导体部,40…保护单元,41…熔断器,42、43…母线,50…触点收纳空间,51…磁性体屏蔽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触点机构的电磁接触器的截面图。
在图1中,1是例如合成树脂制的主体壳体。该主体壳体1具有上部壳体1a和下部壳体1b的两段分段结构。在上部壳体1a内置有触点机构CM。该触点机构CM具备在上部壳体1a固定配置的一对固定触头2和与该固定触头2接触分离自如地配置的可动触头3。
另外,在下部壳体1b配置驱动可动触头3的操作用电磁体4。该操作用电磁体4配置为使由E字脚型的层压钢板形成的固定铁心5与同样地由E字脚型的层压钢板形成的可动铁心6对置。
在固定铁心5的中央脚部5a固定电磁线圈8,该电磁线圈8卷绕安装于线圈保持器7,被供给单相交流电。另外,在线圈保持器7的上表面和可动铁心6的中央脚6a的根部之间设置复位弹簧9,该复位弹簧针对可动铁心6作用有朝向远离固定铁心5的方向的弹力。
而且,在固定铁心5的外侧脚部的上端面埋入屏蔽线圈10。根据该屏蔽线圈10,在单相交流电磁体中能够抑制由交变磁通量的变化引起的电磁吸引力的变动、噪音以及振动。
在可动铁心6的上端连结触头保持架11。在该触头保持架11中,在其上端侧沿轴直角方向形成的通孔11a根据接触弹簧12将可动触头3相对于固定触头2向下方按压而保持,以获得预定的接触压力。
就该可动触头3而言,如图3中放大图所示,包括中央部通过接触弹簧12而被加压的细长的棒状的导电板部3a,在该导电板部3a的两端侧的下表面分别形成有可动触点部3b、3c。
另一方面,如图3中放大图所示,固定触头2具备由第1导电板部2c、2d和第2导电板部2e、2f形成的L字状导电板部2g、2h。该第1导电板部2c、2d支撑在可动触头3的可动触点部3b、3c的下侧与可动触点部3b、3c对置的一对固定触点部2a、2b并与导电板部3a平行地朝向外侧;第2导电板部2e、2f从第1导电板部2c、2d的比导电板部3a更靠外侧的外侧端部通过导电板部3a的端部的外侧并向上方延长。如图1所示,在这样的L字状导电板部2g、2h的上端连结向上部壳体1a的外侧延长并固定的外部连接端子2i、2j。
如图2所示,在外部连接端子2i以及2j连接外部连接导体20以及21。该外部连接导体20以及21是将与外部连接端子2i以及2j连结的固定部22以及23沿与流通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的电流方向正交的方向延长而连结。这里,就外部连接导体20以及21的延长方向而言,可以是如图2(a)所示的沿相反方向延长的情况以及如图2(b)所示的沿相同方向延长的情况的任一种。
接着,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动作。
现在,在操作用电磁体4的电磁线圈8为非通电状态的状态下,固定铁心5以及可动铁心6之间不产生电磁吸引力,可动铁心6通过复位弹簧9从固定铁心5以向上方远离的方向被偏置,通过该可动铁心6的上端与止动器13抵接而保持在电流断开位置。
在该可动铁心6位于电流断开位置的状态下,如图3(a)所示,可动触头3与触头保持架11的通孔11a的底部通过接触弹簧12而接触。在该状态下,在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的两端侧形成的可动触点部3b、3c从固定触头2的固定触点部2a、2b朝向上方分离,触点机构CM成为分离状态。
从该触点机构CM的分离状态将单相交流电供给到操作用电磁体4的电磁线圈8时,在固定铁心5和可动铁心6之间产生吸引力,而将可动铁心6反抗接触弹簧9的偏置力而吸引到下方。据此,由触头保持架11支撑的可动触头3下降,可动触点部3b、3c与固定触头2的固定触点部2a、2b通过接触弹簧12的接触压力而接触,成为接合状态。
成为该接合状态时,例如,从与直流电源(未图示)连接的固定触头2的外部连接端子2i输入的例如数万A左右的大电流通过第2导电板部2e、第1导电板部2c、固定触点部2a被供给到可动触头3的可动触点部3b。被供给到该可动触点部3b的大电流通过导电板部3a、可动触点部3c被供给到固定触点部2b。供给到该固定触点部2b的大电流被供给到第1导电板部2d、第2导电板部2f、外部连接端子2j,从而形成供给到外部的负载的电流通路。
这时,在固定触头2的固定触点部2a、2b以及可动触头3的可动触点部3b、3c之间产生使可动触点部3b、3c分离的方向的电磁排斥力。
但是,如图3(a)所示,就固定触头2而言,由第1导电板部2c、2d以及第2导电板部2e、2f而形成L字状导电板部2g、2h,因此形成上述图3(c)所示的电流通路,从而对于流经可动触头3的电流形成图3(d)所示的磁场。因此,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则,能够使洛伦兹力作用于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该洛伦兹力反抗分离方向的电磁排斥力,将可动触点部3b、3c按压在固定触点部2a、2b侧。
因此,即使产生使可动触头3分离的方向的电磁排斥力,因为能够产生与此反抗的洛伦兹力,所以能够可靠地抑制可动触头3分离。因此,能够使支撑可动触头3的接触弹簧12的按压力减小,与此对应地,也能够使由操作用电磁体4产生的推力减小,从而能够使整体的构成小型化。
而且,在该情况下,在固定触头2形成L字状导电板部2g、2h即可,可易于进行固定触头2的加工,并且,不需要专门的产生与分离方向的电磁排斥力反抗的电磁力或者机械力的部件,因此不增加零件个数而能够抑制整体的构成大型化。
更进一步地,在固定触头2的外部连接端子2i以及2j连接的外部连接导体20以及21的固定部22以及23沿与流经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的电流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长。因此,由流经外部连接导体20的固定部22的电流而产生的磁场不沿使由流经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减弱的方向作用,而能够产生大洛伦兹力。
顺便说一下,如图2(c)所示,考虑在固定触头2的外部连接端子2i以及2j将外部连接导体20以及21的固定部22以及23与流经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的电流的方向平行地延长而连接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由流经外部连接导体20以及21的固定部22以及23的电流而产生的磁场干扰由流经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因此,使由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产生的磁场减弱,从而使得反抗通电时使可动触头3分离的方向的电磁排斥力的洛伦兹力减小。
然后,在触点机构CM的接合状态断开向操作用电磁体4的通电,成为电流断开状态时,如图3(b)所示,可动触头3的可动触点部3b、3c从固定触头2的L字状导电板部2g、2h的固定触点部2a、2b朝向上方分离。这时,在固定触点部2a、2b以及可动触点部3b、3c之间产生电弧。
如此产生的电弧,通过未图示的沿着可动触头3配置的电弧消弧用磁体等的电弧消弧机构而被消弧,固定触头2的触点部2a以及2b和可动触头3的可动触点部3b以及3c之间的电流被断开而恢复到分离状态。
接着,参照图4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
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使与固定触头2的外部连接端子2i以及2j连接的外部连接导体构成为使由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产生的磁场增强。
即,如图4(a)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改变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2(a)的外部连接导体20以及21的构成。
首先,外部连接导体20具备第1导体部25、第2导体部26、以及外部连接导体部27。第1导体部25从与固定触头2的外部连接端子2i连接的固定部22的另一端沿着上部壳体1a的正面与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平行地延长;第2导体部26从该导体部25的另一端沿着上部壳体1a的侧面延长到在后方与外部连接端子2j对置的位置,外部连接导体部27从该第2导体部26的另一端沿与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的延长方向相同的方向延长。
另外,外部连接导体21以与外部连接导体20点对称的方式,也具备第1导体部28、第2导体部29以及外部连接导体部30。
根据该第2实施方式,就外部连接导体20以及21的固定部22以及23而言,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以不对由流经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的电流产生的磁场产生影响的方式而配置。而且,在外部连接导体20以及21具有沿与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平行地延长的第1导体部25以及28,流经该第1导体部25以及28的电流的方向如图4(a)所示,与流经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的电流的方向相反。
因此,由外部连接导体20以及21的第1导体部25以及28产生的磁场与由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产生的磁场被叠加,能够使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的周围的磁通量密度增强。因此,能够产生反抗通电时在可动触头3产生的分离方向的电磁力的更大的洛伦兹力。其结果,能够可靠地防止通电时的可动触头3的分离。因此,能够使支撑可动触头3的接触弹簧12的按压力更加减小,与此对应地,也能够使由操作用电磁体4产生的推力更加减小,从而能够使整体的构成更加小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外部连接导体20以及21形成为U字状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如图4(b)所示,使固定部22以及23和兼用作外部连接导体部的第1导体部25以及28构成为L字状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如图4(c)所示,也可以将第1导体部25以及28的长度减半,形成从其自由端在与固定部22以及23相反的方向延长的外部连接导体部31以及32。
另外,如图5所示,电磁接触器1的保护单元40由在直流电源和电磁接触器1的固定触头2的外部连接端子2i之间插置了熔断器41的母线42,和连结电磁接触器1的固定触头2的外部连接端子2j和负载的母线43构成。使母线42的与固定触头2的外部连接端子2i的连接部分与如上述的图4(a)所示的外部连接导体20形成为相同形状,使母线43与外部连接导体21形成为相同形状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更进一步地,参照图6说明本申请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
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使触点机构CM不受外部连接导体20以及21的磁场的影响。
即,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具有如下构成:在上部壳体1a的收纳了固定触头2的L字状导电板部2g以及2h的触点收纳空间50的内壁以包围L字状导电板部2g以及2h的方式配置磁性体屏蔽体51。
这里,磁性体屏蔽体51由磁性体形成为敞开下端的桶状,至少在与L字状导电板部2g以及2h的第2导电板部2e以及2f接触的内周面形成有绝缘膜或者绝缘层。
根据该第3实施方式,触点机构CM整体被磁性体屏蔽体51覆盖,因此能够对由流经配置在上部壳体1a外部的外部连接导体20以及21的电流产生的磁场进行磁屏蔽,该外部连接导体20以及21与外部连接端子2i以及2j连接。因此,能够可靠地阻止由流经固定触头2的L字状导电板部2g以及2h和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的电流而产生的磁场受外部磁场的影响。因此,不使反抗使通电时的可动触头3分离的电磁力的洛伦兹力减弱而能够可靠地防止通电时的可动触头3的分离。
在该情况下,由外部连接导体20以及21产生的磁场根据磁性体屏蔽体51而被磁屏蔽,因此能够任意设定外部连接导体20以及21的连接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配置为磁性体屏蔽体51覆盖由固定触头的L字状导电板部2g以及2h和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构成的触点机构CM的整体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构成,只要磁性体屏蔽体51防止由流经外部连接导体20以及21的电流而产生的磁场影响洛伦兹力的产生部位即可。因此,也能够仅在与外部连接端子2i以及2j对置的对置侧面部形成磁性体屏蔽体,或者是在图6的构成中去除前后侧面的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固定触头2形成有L字状导电板部2g以及2h而产生洛伦兹力的形状。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构成,如图7(a)~(c)所示,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3的构成中,将固定触头2的L字状导电板部2g、2h的第2导电板部2e、2f以覆盖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的端部的上端侧的方式弯曲,形成与导电板部3a平行的第3导电板部2m、2n而形成U字状导电板部2o、2p,除此之外,与前述的第1~第3实施方式具有相同的构成。
根据该构成,如图7(c)所示,触点机构CM成为接合状态时,例如,从与直流电源(未图示)连接的固定触头2的外部连接端子2i输入的例如数万A左右的大电流通过第3导电板部2m、第2导电板部2e、第1导电板部2c、固定触点部2a供给到可动触头3的可动触点部3b。被供给到该可动触点部3b的大电流通过导电板部3a、可动触点部3c供给到固定触点部2b。供给到该固定触点部2b的大电流供给到第1导电板部2d、第2导电板部2f、第3导电板部2n、外部连接端子2j,从而形成供给到外部负载的电流通路。
这时,在固定触头2的固定触点部2a、2b以及可动触头3的可动触点部3b、3c之间产生使可动触点部3b、3c分离的方向的电磁排斥力。
但是,如图3所示,固定触头2根据第1导电板部2c、2d、第2导电板部2e、2f以及第3导电板部2m、2n而形成U字状导电板部2o、2p,因此在固定触头2的第3导电板部2m、2n和与其对置的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流通相反方向的电流。因此,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则,根据固定触头2的第3导电板部2m、2n形成的磁场和流经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的电流的关系,能够产生将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按压到固定触头2的固定触点部2a、2b的洛伦兹力。根据该洛伦兹力,可反抗在固定触头2的固定触点部2a、2b以及可动触头3的可动触点部3b、3c之间产生的分离方向的电磁排斥力,而能够防止可动触头3的可动触点部3b、3c分离。
而且,如图8(a)~(c)所示,也可以改变可动触头3的形状而产生反抗通电时的分离方向的电磁力的洛伦兹力。
即,如图8(a)~图8(c)所示,由从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的两端向上方延长的第1导电板部3d、3e和从该第1导电板部3d、3e的上端向内侧延长的第2导电板部3f、3g形成在导电板部3a的上方侧弯折的U字状折返部3h、3i。该U字状折返部3h、3i的第2导电板部3f、3g的前端侧的下表面形成有可动触点部3j、3k。
另外,固定触头2由第4导电板部2q、2r和第5导电板部2s、2t形成L字状导电板部2u、2v。第4导电板部2q、2r在触点机构CM的分离状态下在可动触头3的形成有U状折返部3h、3i的导电板部3a和第2导电板部3f、3g之间对置而向内侧延长;第5导电板部2s、2t从第4导电板部2q、2r的内侧端通过可动触头3的U字状折返部3h、3i的内侧端部的内侧并向上方延长。在第4导电板部2q、2r的与可动触头3的可动触点部3j、3k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固定触点部2w、2x。
根据该图8的构成,触点机构CM为接合状态时,如图8(c)所示,例如,从与直流电源(未图示)连接的固定触头2的外部连接端子2i输入的例如数万A左右的大电流通过第5导电板部2s、第4导电板部2q、固定触点部2w供给到可动触头3的可动触点部3j。被供给到该可动触点部3j的大电流通过第2导电板部3f、第1导电板部3d、导电板部3a、第1导电板部3e、第2导电板部3g、可动触点部3k供给到固定触点部2x。被供给到该固定触点部2x的大电流供给到第4导电板部2r、第5导电板部2t、外部连接端子2j而形成向外部负载供给电流的电流通路。
这时,在固定触头2的固定触点部2w、2x以及可动触头3的可动触点部3j、3k之间产生使可动触点部3j、3k分离的方向的电磁排斥力。
但是,可动触头3根据导电板部3a、第1导电板部3d、3e以及第2导电板部3f、3g而形成U字状折返部3h、3i,因此在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和固定触头2的第4导电板部2q、2r流通相反方向的电流。因此,图8(c)所示,根据流经可动触头3的导电板部3a的电流和流经固定触头2的第4导电板部2q、2r的电流而形成的磁场,能够对导电板部3a产生将可动触头3的可动触点部3j、3k按压至固定触头2的固定触点部2w、2x的洛伦兹力。根据该洛伦兹力,可反抗在固定触头2的固定触点部2w、2x以及可动触头3的可动触点部3j、3k之间产生的分离方向的电磁排斥力,能够防止大电流通电时可动触头3的可动触点部3j、3k分离。
而且,在图8的构成中,在固定触头2形成有L字状导电板部2u、2v,因此在可动触头3的第2导电板部3f、3g的上侧形成由L字状导电板部2u、2v的第5导电板部2s、2t构成的磁通量强化部,因此也能够产生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洛伦兹力、能够更有力地防止可动触头3的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外部连接导体20以及21的固定部22以及23在与可动触头3的电流方向正交的方向配置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以由流经固定部22以及23的电流产生的磁场不使洛伦兹力减小的程度的角度交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电磁接触器,不受外部连接导体的磁场的影响而能够抑制通电时使可动触头分离的电磁排斥力。

Claims (6)

1.一种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电流通路插置的包括一对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的触点机构,所述一对固定触头具有一对固定触点部,所述可动触头具有能够与一对固定触点部接触断开的一对可动触点部,使所述一对固定触头以及所述可动触头的至少一方的形状构成为形成产生洛伦兹力的磁场的形状,所述洛伦兹力反抗通电时在所述固定触点部以及所述可动触点部之间产生的分离方向的电磁排斥力,
具有与所述固定触头的外部连接端子连接的外部连接导体,将该外部连接导体的安装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的固定部的安装方向设为与流经所述可动触头的电流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所述外部连接导体具备导体部,所述导体部连结在所述固定部的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相反的一侧,与所述可动触头的延长方向平行且电流方向与流过该可动触头的电流方向相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连接导体由构成保护单元的母线构成。
3.一种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电流通路插置的包括一对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的触点机构,所述一对固定触头具有一对固定触点部,所述可动触头具有能够与一对固定触点部接触断开的一对可动触点部,使所述一对固定触头以及所述可动触头的至少一方的形状构成为形成产生洛伦兹力的磁场的形状,所述洛伦兹力反抗通电时在所述固定触点部以及所述可动触点部之间产生的分离方向的电磁排斥力,
以覆盖所述触点机构的方式配置抑制由与所述固定触头连接的外部连接导体产生的磁场的影响的磁性体。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头具备被可动部分支撑且在正面以及背面中的一个面的两端侧分别具有触点部的导电板,
所述固定触头具备由第1导电板部和第2导电板部形成的L字状导电板部,所述第1导电板部支撑与所述导电板的触点部对置的固定触点部,并分别与所述导电板平行地延伸至比该导电板的两端更靠外侧的位置,所述第2导电板部从该第1导电板部外侧端部通过所述导电板的端部的外侧并延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触头具有从所述第2导电板部的端部与所述导电板平行地向内侧延长的第3导电板部,而构成为U字状。
6.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头具备被可动部分支撑的导电板部、在该导电板部的两端形成的U字状折返部、和在该U字状折返部的与所述导电板部对置的面形成的触点部,
所述固定触头具备由一对第1导电板部和第2导电板部构成的L字状导电板部,所述一对第1导电板部在所述U字状折返部内被设置为与所述导电板部平行且形成有与所述可动触头的触点部接触的触点部,所述第2导电板部从一对第1导电板部的内侧端分别通过所述U字状折返部的端部的内侧并延长。
CN201280048732.7A 2011-10-07 2012-10-03 电磁接触器 Active CN1038430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23144A JP5793048B2 (ja) 2011-10-07 2011-10-07 電磁接触器
JP2011-223144 2011-10-07
PCT/JP2012/006359 WO2013051264A1 (ja) 2011-10-07 2012-10-03 電磁接触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43099A CN103843099A (zh) 2014-06-04
CN103843099B true CN103843099B (zh) 2016-06-29

Family

ID=48043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8732.7A Active CN103843099B (zh) 2011-10-07 2012-10-03 电磁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056200B2 (zh)
EP (1) EP2765588B1 (zh)
JP (1) JP5793048B2 (zh)
KR (1) KR20140071408A (zh)
CN (1) CN103843099B (zh)
WO (1) WO201305126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21031A (zh) * 2017-01-16 2018-07-24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93048B2 (ja) * 2011-10-07 2015-10-14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856426B2 (ja) * 2011-10-07 2016-02-09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KR101545893B1 (ko) 2014-01-28 2015-08-20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릴레이
KR101943365B1 (ko) 2015-10-14 2019-01-29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직류 릴레이
DE112018000353T5 (de) * 2017-01-11 2019-09-1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Kontaktvorrichtung,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und elektrische vorrichtung
JP2019036434A (ja) * 2017-08-10 2019-03-0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続ユニット
CN109427506B (zh) * 2017-08-25 2020-11-2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压力开关及电压力锅
JP6897461B2 (ja) 2017-09-27 2021-06-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続ユニット
US20210375569A1 (en) * 2017-11-27 2021-12-0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tact device, electromagnetic relay, and electrical device
JP6964252B2 (ja) * 2017-11-27 2021-11-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CN111406301A (zh) * 2017-11-27 2020-07-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触点模块、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模块以及电气设备
US10549000B2 (en) * 2017-12-20 2020-02-04 Healthy Signoff, LLC Handheld UV disinfectant unit
WO2019167825A1 (ja) * 2018-03-02 2019-09-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モジュール、電磁継電器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気機器
JP2020009675A (ja) * 2018-07-10 2020-01-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モジュール、電磁継電器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気機器
JP7077890B2 (ja) * 2018-09-14 2022-05-31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5760C (zh) * 1999-05-11 2005-11-02 新东亚电机株式会社 电磁开关装置
CN102208304A (zh) * 2010-03-30 2011-10-05 安电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65270A (en) * 1967-07-06 1969-09-02 Pollak Corp Joseph Heavy duty relay with wiping contacts
US3651437A (en) * 1971-03-19 1972-03-2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JP2812810B2 (ja) * 1990-02-14 1998-10-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開閉器
JPH04123719A (ja) 1990-09-14 1992-04-23 Fuji Electric Co Ltd 固定接触子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JPH0612957A (ja) * 1992-06-24 1994-01-21 Omron Corp リレー
JPH07182961A (ja) * 1993-12-22 1995-07-21 Fuji Electric Co Ltd 電磁接触器の鉄心保持構造
DE19602118C2 (de) * 1996-01-22 1999-12-30 Siemens Ag Elektrisches Schaltgerät
DZ2952A1 (fr) * 1998-12-01 2004-03-15 Schneider Electric Ind Sa Conacteur électromécanique logeant dans un corps un électroaimant et un porte-contacts mobile.
JP2001210170A (ja) 2000-01-24 2001-08-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開閉器
JP2004071512A (ja) 2002-08-09 2004-03-04 Omron Corp 開閉装置
JP2006310251A (ja) 2005-03-28 2006-11-0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リレー用導電バー及びこの製造方法
US20090315653A1 (en) * 2008-06-18 2009-12-24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Electromagne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JP4772098B2 (ja) * 2008-10-23 2011-09-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スタータ用電磁スイッチ
JP5134657B2 (ja) * 2010-07-27 2013-01-30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JP2012028253A (ja) * 2010-07-27 2012-02-09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JP2012038684A (ja) * 2010-08-11 2012-02-23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開閉器
JP5385877B2 (ja) * 2010-08-31 2014-01-08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開閉器
JP5689741B2 (ja) * 2011-05-19 2015-03-25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778989B2 (ja) * 2011-05-19 2015-09-16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767508B2 (ja) * 2011-05-19 2015-08-19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809443B2 (ja) * 2011-05-19 2015-11-10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JP5856426B2 (ja) * 2011-10-07 2016-02-09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JP5793048B2 (ja) * 2011-10-07 2015-10-14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2015032609A (ja) * 2013-07-31 2015-02-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荷電粒子線照射装置、及び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2015033162A (ja) * 2013-07-31 2015-02-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荷電粒子線照射装置、リソグラフィ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5760C (zh) * 1999-05-11 2005-11-02 新东亚电机株式会社 电磁开关装置
CN102208304A (zh) * 2010-03-30 2011-10-05 安电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21031A (zh) * 2017-01-16 2018-07-24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43099A (zh) 2014-06-04
EP2765588A4 (en) 2015-12-09
US20150002250A1 (en) 2015-01-01
JP2013084424A (ja) 2013-05-09
JP5793048B2 (ja) 2015-10-14
KR20140071408A (ko) 2014-06-11
WO2013051264A1 (ja) 2013-04-11
EP2765588A1 (en) 2014-08-13
EP2765588B1 (en) 2017-05-03
US10056200B2 (en) 2018-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43099B (zh) 电磁接触器
CN102844833B (zh) 接触机构和使用该接触机构的电磁接触器
JP5585550B2 (ja) 継電器
US9378914B2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using the same
JP2019179690A (ja) リレー
EP2654063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19179691A (ja) リレー
US20220108859A1 (en) Relay
CN212257298U (zh) 一种多触点灭弧继电器
JP5549642B2 (ja) 継電器
CN104718591A (zh) 触点装置及使用该触点装置的电磁开闭器
EP3016125B1 (en) Crossbar structure of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CN102456520B (zh) 电路断路器
CN215377337U (zh) 一种保护型抗短路继电器
JP2012028253A (ja)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CN209374355U (zh) 能够灭弧及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
JP2013038088A (ja)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CN201868348U (zh) 直流接触器
JP5323244B2 (ja)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JP2019179692A (ja) リレー
JP7107169B2 (ja) リレー
JP7135876B2 (ja) リレー
CN105895465A (zh) 包括提高触点跳动水平的电流通路几何形状的电路断路器
JP2008210641A (ja) 継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02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Address before: Kawasaki, Kanagawa,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Patentee before: Fuji Electric Co., 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onosu City, Saitama Prefecture in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