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32252A - 车辆用活动车顶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活动车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32252A
CN103832252A CN201310616969.7A CN201310616969A CN103832252A CN 103832252 A CN103832252 A CN 103832252A CN 201310616969 A CN201310616969 A CN 201310616969A CN 103832252 A CN103832252 A CN 1038322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body
open
driving device
switching
close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1696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32252B (zh
Inventor
汤浅大祐
菊田岳史
别所伸康
川户崇史
才田干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322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322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322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322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with rigid plate-like element or elements, e.g. open roofs with harmonica-type folding rigid panels
    • B60J7/057Driving or actuating arrangements e.g. manually operated levers or kno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with rigid plate-like element or elements, e.g. open roofs with harmonica-type folding rigid panels
    • B60J7/043Sunroofs e.g. sliding above the roof
    • B60J7/0435Sunroofs e.g. sliding above the roof pivoting upwardly to vent mode and moving at the outside of the roof to fully open mo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with rigid plate-like element or elements, e.g. open roofs with harmonica-type folding rigid panels
    • B60J7/057Driving or actuating arrangements e.g. manually operated levers or knobs
    • B60J7/0573Driving or actuating arrangements e.g. manually operated levers or knobs power driven arrangements, e.g. electrical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辆用活动车顶装置,能够不使左右的开闭驱动装置发生咬入而顺利地在其倾斜动作状态与滑动动作之间切换。具备能基于在轨道上向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移动体的移动位置而驱动可动板开闭的左右一对开闭驱动装置。各开闭驱动装置具备通过移动体在切换区域移动而能切换该移动体与可动板之间的连结状态的切换机构。另外,作为控制装置的ECU能基于与作为驱动源的马达的旋转同步的脉冲信号Sp而检测由于移动体在切换区域向前方移动切换可动板与移动体之间的连结状态而产生的负荷变动。而且,ECU在基于该负荷变动而确认了左右两侧的开闭驱动装置的连结状态的切换的情况下,对应使移动体反转移动的各开闭驱动装置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车辆用活动车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活动车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能够对设置于车顶开口部的可动板进行开闭的车辆用活动车顶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活动车顶装置具备设置于车顶开口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左右一对开闭驱动装置。并且,上述开闭驱动装置具备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轨道、能够在该轨道上移动地设置的移动体、以及将该移动体与可动板连结的连结机构。而且,在该连结机构中设置有:倾斜机构,其对应于在轨道上移动的移动体的相对位置而使可动板倾斜;以及切换机构,其能在该移动体相对于可动板能够相对移动的倾斜动作状态以及该可动板与移动体一体地移动的滑动动作状态之间切换。
具体而言,倾斜机构构成为,基于移动体向前方移动而以使其后端升起的状态使可动板向上倾斜。另外,在可动板向上倾斜的前方位置,设定有利用上述切换机构而进行可动板与移动体之间的连结状态的切换的切换区域。而且,切换机构构成为,通过移动体在该切换区域移动,而将处于上述倾斜动作状态的连结状态切换为滑动动作状态,并且将处于上述滑动动作状态的连结状态切换为倾斜动作状态。
即,在如上所述的活动车顶装置中,在其可动板处于全闭状态的情况下,该可动板与各开闭驱动装置的移动体之间的连结状态分别成为倾斜动作状态。而且,在该倾斜动作状态下,通过使各开闭驱动装置的移动体向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而能够调整可动板的倾斜角度(倾斜角)、即基于其倾斜动作的开口量。
另外,通过使各开闭驱动装置的移动体在上述切换区域移动,而将该移动体与可动板之间的连结状态从倾斜动作状态切换为滑动动作状态。而且,在该滑动动作状态下,通过使各开闭驱动装置的移动体向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而能够保持该可动板向上倾斜状态不变地使该可动板沿顶板滑动,即能够调整基于其滑动动作的开口量。
并且,在这种滑动状态下,通过使各开闭驱动装置的移动体再次在上述切换区域移动,而该移动体与可动板之间的连结状态切换为倾斜动作状态。而且,之后,通过使各开闭驱动装置的移动体向后方移动,而能够使该可动板转移至全闭状态。
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不分割为倾斜动作区间与滑动动作地有效利用其有限的轨道长度。而且由此,能够确保更大的倾斜开口量以及滑动开口量,并且能够不使作为其驱动源的马达大型化而使可动板快速地进行开闭动作。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4858570号公报
然而,这种在车顶开口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设置左右一对开闭驱动装置的结构中,例如,因与轨道之间的松动等而可能在上述两个开闭驱动装置之间,在其移动体的位置产生偏差。即,在左右任意一个开闭驱动装置中,不论是否切换其移动体与可动板之间的连结状态,而在另一侧的开闭驱动装置中,可能产生未完成其连结状态的切换这样的状态。而且,在这种状态下,在使各移动体的移动方向反转的情况下,由于其左右不同的可动板的开闭动作,从而各开闭驱动装置可能发生咬入,因此,在这点上,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使左右的开闭驱动装置发生咬入而顺利地在其倾斜动作状态与滑动动作状态之间切换的车辆用活动车顶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的主旨在于,车辆用活动车顶装置具备:左右一对开闭驱动装置,所述左右一对开闭驱动装置具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轨道、以能够在所述轨道上移动的方式设置的移动体、及能够将该移动体与在车顶开口部设置的可动板连结的连结机构,并且所述左右一对开闭驱动装置配置于所述车顶开口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从而能够驱动所述可动板开闭;以及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对所述各开闭驱动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所述连结机构具备:倾斜机构,该倾斜机构对应于在所述轨道上移动的所述移动体的相对位置而使所述可动板倾斜;以及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在所述移动体相对于所述可动板能够相对移动的倾斜动作状态、以及所述可动板与所述移动体一体移动的滑动动作状态之间切换,所述倾斜机构基于所述移动体向前方移动而使所述可动板向上倾斜,所述切换机构设置为:通过所述移动体在设定于所述可动板向上倾斜的前方位置的切换区域移动,而能够将处于所述倾斜动作状态的所述移动体与所述可动板之间的连结状态切换为所述滑动动作状态,并且能够将处于所述滑动动作状态的所述连结状态切换为所述倾斜动作状态,所述控制装置对由于所述移动体在所述切换区域向前方移动切换所述连结状态而产生的负荷变动进行检测,在基于该负荷变动而确认了左右两侧的所述驱动装置的所述连结状态的切换的情况下,对应使所述移动体反转移动所述各开闭驱动装置进行控制。
即,在通过移动体在切换区域向前方移动而机械性地对可动板与移动体之间的连结状态进行切换的结构中,在切换该连结状态时,对在轨道上移动的移动体施加负荷。因此,根据上述结构,以简单的结构,能够容易地确认上述各开闭驱动装置的连结状态的切换。而且,在确认了左右两侧的开闭驱动装置的连结状态的切换的情况下,使移动体反转移动,从而能够抑制该连结状态在左右的开闭驱动装置中不同的状况。其结果是,避免上述各开闭驱动装置发生咬入那样的情况,能够顺利地在其倾斜动作状态与滑动动作状态之间切换。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的主旨在于,对于上述控制装置而言,所述控制装置在基于所述负荷变动而确认了一侧的所述开闭驱动装置的所述连结状态的切换的情况下,禁止所述移动体停止及反转移动直到确认左右两侧的所述开闭驱动装置的所述连结状态的切换为止。
即,在切换各开闭驱动装置的连结状态时,在多数情况下,会产生偏差。而且,在对仅一侧的开闭驱动装置的连结状态进行切换的状况下,因其左右不同的连结状态而各开闭驱动装置容易发生咬入。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有效地避免各开闭驱动装置发生咬入那样的事情。而且由此,能够顺利地在其倾斜动作状态与滑动动作之间切换。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的主旨在于,所述各开闭驱动装置的移动体通过马达驱动而在所述轨道上移动,所述控制装置基于与所述马达的旋转同步的脉冲信号的变化,来检测由于所述连结状态的切换而产生的所述负荷变动。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的主旨在于,所述各开闭驱动装置的移动体通过马达驱动而在所述轨道上移动,所述控制装置基于向所述马达供给的电流量的变化,来检测由于所述连结状态的切换而产生的所述负荷变动。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的主旨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基于在所述轨道上移动的所述移动体的速度变化,来检测由于所述连结状态的切换而产生的所述负荷变动。
根据上述各结构,能够容易地对上述负荷变动的产生进行检测。
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的主旨在于,所述切换机构具备通过所述移动体在所述切换区域的移动而相对移动的第一及第二连结部件,并且通过该第一及第二连结部件之间的连结以及它们的连结解除来切换所述移动体与所述可动板之间的连结状态,所述第一连结部件具备旋转凸轮,该旋转凸轮具有向所述第一连结部件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的相对移动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并被支承为自由旋转,在所述第二连结部件上,形成有通过所述移动体在所述切换区域向前方移动而使所述旋转凸轮插通的插通孔、以及与插通到所述插通孔的所述旋转凸轮抵接使该旋转凸轮旋转的凸轮面,并且,所述凸轮面构成为:使通过插通到所述插通孔而与所述凸轮面抵接的所述旋转凸轮的旋转位置变更为无法从所述插通孔脱离的位置,并且在处于所述无法脱离的旋转位置的所述旋转凸轮通过所述移动体在所述切换区域向前方移动而再次与所述凸轮面抵接的情况下,使所述旋转凸轮的旋转位置从无法脱离的位置变更为能够脱离的位置。
即,在具有这种切换装置的结构中,即使在切换移动体与该可动板之间的连结状态后,在移动体向前方继续移动时,第一连结部件侧的旋转凸轮与第二连结部件侧的凸轮面也相互推挤。而且,在该旋转凸轮与凸轮面之间产生的按压力作为负荷而作用于移动体。因此,根据上述结构,基于由于切换上述连结状态而产生的负荷变动,能够更精确地确认上述各开闭驱动装置的连结状态的切换。
根据本发明,能够不使左右的开闭驱动装置发生咬入而顺利地在其倾斜动作状态与滑动动作状态之间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活动车顶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a)、(b)是构成活动车顶装置的开闭驱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设置于开闭驱动装置的切换机构的立体图。
图4(a)是旋转凸轮的主视图,(b)是第一凸轮部的后视图。
图5是构成切换机构的第一凸轮部及第二凸轮部的展开图。
图6是表示活动车顶装置的简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表示开闭驱动装置的控制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各开闭驱动装置的连结状态的切换确认、以及基于该切换确认而进行的关于移动体的反转移动控制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其他例子的活动车顶装置的简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10是表示其他例子的活动车顶装置的简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11是表示各开闭驱动装置的连结状态的切换确认、以及基于该切换确认而进行的关于移动体的反转移动控制的处理顺序的其他例子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其他例子的活动车顶装置的简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13是表示其他例子的开闭驱动装置的控制状态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车辆;2...顶板;3...车顶开口部;3a、3b...宽度方向两端部;10...可动板;10b...后端;11...活动车顶装置;20(20L、20R)...开闭驱动装置;21...轨道;22...移动体;30...倾斜机构;31...第一连结部件;32...第二连结部件;40...切换机构;50...连结机构;52...旋转轴;53...旋转凸轮;61...第一凸轮部;62...第二凸轮部;63...插通孔;66、68...凸轮面;69...卡合凹部;80、80a、80b...致动器;81...ECU(控制装置);83...车载电源;84...操作开关;85、85a、85b、86a、86b...脉冲传感器;88...电流传感器;M...马达;P0...全闭位置;P1...位置(向上倾斜位置);P2...位置(反转位置);P3...全开位置;α...切换区域;β...自动区域;P1′...自动区域β的后端位置;P2′...自动区域β的前端位置;Sp、Sp1、Sp2、Sp1′、Sp2′...脉冲信号;I...电流量;Ssw...操作输入信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车辆1的顶板2上形成有近似矩形状的车顶开口部3。并且,在该车顶开口部3上设置有能够开闭该车顶开口部3的近似平板状的可动板10。而且,在该车辆1中设置有活动车顶装置11,该活动车顶装置11以马达(省略图示)为驱动源而使可动板10进行开闭动作。
详述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活动车顶装置11具备左右一对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上述闭驱动装置20(20L、20R)设置于车顶开口部3的宽度方向两端部3a、3b从而能够驱动可动板10开闭。
如图2(a)、(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开闭驱动装置20具备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轨道21、以及能够在该轨道21上移动地设置的移动体2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的开闭驱动装置20L、20R除了在它们的宽度方向上左右反转以外,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为了便于说明,仅对左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L进行图示而对其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移动体22具备以沿着轨道21的方式延伸设置的长条板状的侧板部23。另外,在可动板10的背面24,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支承托架25。而且,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开闭驱动装置20而言,通过使其移动体22的侧板部23与可动板10的支承托架25连结,而基于移动体22沿其轨道21的前后移动,能够驱动可动板10开闭。
进一步详述而言,在移动体22的侧板部23上形成有沿其长边方向、即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导向孔26。另外,在可动板10的支承托架25上设置有导向销27,该导向销27向其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从而插入移动体22侧的导向孔26。而且,显然,移动体22在导向销27在其导向孔26内滑动的范围内,能够相对于可动板10相对移动。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导向孔26中,以后端部26b配置于比其前端部26a高的位置的方式设定倾斜度。另外,支承托架25构成为,通过使其前端部25a与轨道21卡合而能够在该轨道21上滑动,并且能够以其前端部25a为支点倾斜。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形成有对应于在该轨道21上沿前后方向移动的移动体22的相对位置而使可动板10倾斜的倾斜机构30。
即,如图2(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可动板10在处于封闭上述车顶开口部3的全闭状态时,配置为与开闭驱动装置20的轨道21大致平行。而且此时,如上所述地插入至移动体22侧的导向孔26的导向销27配置于该导向孔26的前端部26a。
并且,如图2(b)所示,通过使移动体22在轨道21上向前方侧(该图中,为左侧)移动,而显然可动板10侧的导向销27在该移动体22侧的导向孔26内从前端部26a侧向后端部26b侧移动。而且由此,可动板10与移动体22的连结点向上方移动,从而以使该支承托架25的后端10b侧升起的状态使可动板10倾斜(向上倾斜)。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开闭驱动装置20具备设置于可动板10侧的第一连结部件31、以及设置于移动体22侧的第二连结部件32。而且,通过上述第一及第二连结部件31、32连结,来限制移动体22相对于该可动板10的相对移动。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结部件32构成为,通过移动体22向前方移动,从而在可动板10向上倾斜的前方位置,与设置于可动板10侧的第一连结部件31接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这种移动体22相对于可动板10相对移动的倾斜动作状态下,将设置于该移动体22侧的第二连结部件32与设置于可动板10侧的第一连结部件31有可能接触的范围设定为“切换区域”。而且,通过移动体22在该切换区域移动,而使上述第一连结部件31与第二连结部件32连结。
即,利用上述第一及第二连结部件31、32间的连结来限制移动体22相对于可动板10的相对移动,从而使可动板10与移动体22一体地在轨道21上移动。而且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保持该可动板10向上倾斜状态不变地使该可动板10以沿着顶板2的方式前后移动(滑动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这种可动板10与移动体22一体地移动的滑动动作状态下,通过移动体22再次在上述切换区域移动,从而解除上述第一及第二连结部件31、32间的连结。而且由此,形成为,在上述轨道21上移动的移动体22成为相对于可动板10相对移动的状态,从而恢复至可动板10对应于如上所述的移动体22的相对位置而倾斜的倾斜动作状态。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有切换机构40,该切换机构40利用上述第一及第二连结部件31、32,而将处于上述倾斜动作状态的可动板10与移动体22之间的连结状态切换为滑动动作状态,并且能够将处于滑动动作状态的连结状态切换为倾斜动作状态。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开闭驱动装置20构成为,基于由该切换机构40与上述倾斜机构30形成的连结机构50的动作而驱动可动板10开闭。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结部件31具备与可动板10的支承托架25连结并且能够在轨道21上滑动地设置的主体部51。并且,在该主体部51上,设置有从其后端部51a向车辆后方侧(参照图2,该图中为右侧)、即向与第二连结部件32的相对移动方向延伸的旋转轴52。而且,在该旋转轴52的前端设置有自由旋转地被支承的旋转凸轮53。
另一方面,第二连结部件32具有向车辆前方侧、即向第一连结部件31侧开口的近似圆筒状的外形,并且在与上述旋转凸轮53同轴的位置上设置于移动体2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移动体22在切换区域α向前方移动,从而第一连结部件31的旋转凸轮53插入第二连结部件32的筒内。而且,在该第二连结部件32的筒内,该第二连结部件32与旋转凸轮53卡合,限制该旋转凸轮53的脱离,从而使上述第一及第二连结部件31、32能够一体移动地连结。
详述而言,如图3及图4(a)所示,第一连结部件31侧的旋转凸轮53具备:近似圆柱状的旋转凸轮主体54,其自由旋转地支承在旋转轴52的前端附近;以及多个卡合突部55,它们从该旋转凸轮主体54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凸轮53具备两个卡合突部55a、55b,它们以近似相等角度的间隔(近似180°的间隔)设置于旋转凸轮主体54的外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旋转轴52的前端形成有朝径向外侧延伸的圆板状的凸缘52a。并且,在旋转轴52上,以其两端与主体部51及旋转凸轮53抵接的状态嵌装有螺旋弹簧56。而且,旋转凸轮53由于上述螺旋弹簧56的弹力而被推抵于凸缘52a上,从而保持其旋转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第二连结部件32具备:壳体60,该壳体60将近似圆筒状的第一壳体60a与第二壳体60b同轴地连结而形成;以及第一凸轮部61及第二凸轮部62,它们形成在该壳体60内。
如图3及图4(b)所示,第一凸轮部61设置于具有与第一连结部件31对置的开口部的第一壳体60a内。而且,在该第一凸轮部61上形成有插通孔63,该插通孔63由于移动体22如上所述地向前方移动,从而使上述第一连结部件31侧的旋转凸轮53插通。
具体而言,该插通孔63由圆孔64与多个插通槽65形成,其中,上述圆孔64具有与设置于旋转轴52的前端的凸缘52a的直径大致相等的(比凸缘52a的直径略微大)直径并沿轴向贯通第一凸轮部61,上述多个插通槽65以切去该圆孔64的周缘部的方式沿轴向延伸设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圆孔64的周缘部形成有两个插通槽65a、65b,上述两个插通槽65a、65b以近似相等角度的间隔(180°的间隔)而形成。而且,旋转凸轮53以其旋转凸轮主体54穿过圆孔64并且其各卡合突部55a、55b穿过各插通槽65a、65b的状态,插通到该第一凸轮部61的插通孔63。
另外,如图3所示,第二凸轮部62通过设置在与第一壳体60a的后端(图4(b)所示的部分)连结的第二壳体60b内,而配置于第一凸轮部61的后方侧(参照图2,该图中为右侧、壳体60的筒内的里侧)。而且,在该第二凸轮部62上形成有凸轮面66,该凸轮面66与如上所述地插通到第一凸轮部61的插通孔63的旋转凸轮53抵接使该旋转凸轮53旋转。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凸轮部62具有圆孔67,该圆孔67与上述第一凸轮部61的圆孔64同样地具有与设置于旋转轴52的前端的凸缘52a的直径大致相等(比凸缘52a的直径略微大)的直径并沿轴向贯通第二凸轮部62。而且,凸轮面66形成于该圆孔67的周缘。
即,凸轮面66设置在与插通到第一凸轮部61的插通孔63的旋转凸轮53的卡合突部55(55a、55b)抵接的位置。而且,该凸轮面66构成为,使经由上述第一凸轮部61的插通孔63的相对移动从而抵接的旋转凸轮53旋转至无法从该插通孔63脱离的位置。
更详述而言,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轮面66上形成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峰部66a,上述峰部66a向沿凸轮面66的轴向(该图中为左右方向)对置的第一凸轮部61侧突出。具体而言,这些峰部66a及在上述各峰部66a间形成的谷部66b分别以近似相等角度的间隔(近似90°的间隔)而形成于圆孔67的周缘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凸轮面66上,各峰部66a形成于从与第一凸轮部61的插通孔63对置的位置错开的位置。
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5中,仅记述一方的卡合突部55(55a)的移动轨迹,省略另一方的卡合突部55(55b)的记述。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然,穿过构成上述插通孔63的各插通槽65(65a、65b)而向第一凸轮部61的后方侧(该图中右侧)移动的旋转凸轮53的各卡合突部55(55a、55b),与如上所述地形成的凸轮面66的峰部66a与谷部66b之间的斜面部抵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卡合突部55,在与该凸轮面66抵接的部位形成有与该凸轮面66对应的斜面S1。而且,通过与该凸轮面66抵接的各卡合突部55从峰部66a侧向谷部66b侧移动,从而使旋转凸轮53旋转至上述各卡合突部55无法穿过上述插通槽65的旋转位置、即无法从第一凸轮部61的插通孔63脱离的位置。
此处,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凸轮部62设置于从第一凸轮部61沿轴向离开的位置。因此,旋转凸轮53通过上述第一及第二连结部件31、32间的相对移动,显然能够在第一凸轮部61与第二凸轮部62之间沿轴向移动。而且,在第一凸轮部61设置有与该第二凸轮部62侧的凸轮面66对置的凸轮面68。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切换机构40中,对于旋转凸轮53而言,通过设置有该旋转凸轮53的第一连结部件31与设置有上述第一凸轮部61及第二凸轮部62的第二连结部件32向离开的方向相对移动,即移动体22向车辆后方侧移动,从而使旋转凸轮53从第二凸轮部62的凸轮面66离开。而且,显然,通过向与第一凸轮部61接近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旋转凸轮53与第一凸轮部61侧的凸轮面68抵接。
另外,该凸轮面68构成为,使从上述第二凸轮部62侧的凸轮面66离开与该凸轮面68抵接的旋转凸轮53,向与第一凸轮部61侧的凸轮面66相同的方向、即向各卡合突部55(55a、55b)从朝插通孔63插通时所通过的各插通槽65(65a、65b)进一步离开的方向旋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卡合突部55上,在与上述凸轮面68抵接的部位,形成有与该凸轮面68对应的斜面S2。而且,在该凸轮面68上形成有卡合凹部69,该卡合凹部69通过上述抵接而与旋转的旋转凸轮53进一步卡合。
具体而言,在凸轮面68上,在圆孔64的周缘部的各插通槽65(65a、65b)间设置有能够与旋转凸轮53的各卡合突部55(55a、55b)卡合的卡合凹部69(69a、69b)。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卡合凹部69(69a、69b)分别设置于从各插通槽65(65a、65b)沿周向离开规定角度(近似90°)的位置。另外,凸轮面68具有第一引导部71,该第一引导部71将与凸轮面68抵接的各卡合突部55(55a、55b)向与各卡合凹部69(69a、69b)卡合的位置引导。而且由此,第一凸轮部61构成为,将旋转至无法从上述插通孔63脱离的旋转位置的旋转凸轮53保持于上述无法脱离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切换机构40中,通过这样将第一连结部件31与第二连结部件32连结,来限制它们的相互离开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而且由此,第一及第二连结部件31、32一体地移动,从而将上述可动板10与移动体22之间的连结状态从倾斜动作状态切换为滑动动作状态。
另外,如图3所示,在第一连结部件31具有旋转抑制部73,该旋转抑制部73通过可动板10与移动体22一体地向后方移动而旋转,由此其卡合突部73a与移动体22卡合。而且,在上述可动板10与移动体22之间的连结状态处于滑动动作状态的情况下,利用该旋转抑制部73来限制第一连结部件31与第二连结部件32之间的相对移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旋转抑制部73构成为,通过移动体22再次在上述切换区域α移动,从而其卡合突部73a恢复至不与移动体22卡合的位置。而且由此,在移动体22处于切换区域α的情况下,允许上述第一连结部件31与第二连结部件32之间的相对移动。
即,如图5所示,对于在如上所述地无法从插通孔63脱离的旋转位置保持于第一凸轮部61侧的凸轮面68(的卡合凹部69)的旋转凸轮53而言,通过第一及第二连结部件31、32间向接近的方向相对移动、即移动体22在切换区域α向前方移动,从而从第一凸轮部61的卡合凹部69离开。而且,显然,旋转凸轮53向与第二凸轮部62接近的方向(该图中,为右侧)移动,再次与第二凸轮部62侧的凸轮面66抵接,由此向各卡合突部55(55a、55b)从朝上述插通孔63插通时所通过的各插通槽65(65a、65b)进一步离开的方向旋转。
并且,通过在该状态下第一连结部件31与第二连结部件32向离开的方向相对移动、即移动体22向车辆后方侧移动,由此旋转凸轮53从第二凸轮部62的凸轮面66离开而向与第一凸轮部61接近的方向(该图中,为左侧)移动。另外,第一凸轮部61侧的凸轮面68具有第二引导部72,该第二引导部72将通过轴向移动而与该凸轮面68抵接的旋转凸轮53的各卡合突部55(55a、55b),向朝上述插通孔63插通时通过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各插通槽65(65a、65b)引导。而且由此,通过第二凸轮部62侧的凸轮面66与第一凸轮部61侧的凸轮面68配合,而能够使旋转凸轮53旋转至能够从上述插通孔63脱离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切换机构40中,通过这样地解除第一连结部件31与第二连结部件32的连结,来允许它们的相互离开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而且由此,将上述可动板10与移动体22之间的连结状态从滑动动作状态切换为倾斜动作状态。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活动车顶装置11的电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活动车顶装置11具备以马达M为驱动源的致动器80、以及向该致动器80供给驱动电力的ECU81。而且,如上述构成的各开闭驱动装置20构成为,基于该致动器80产生的驱动力,而上述移动体22在轨道21上移动。
详述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致动器80产生的驱动力经由动力传递机构82而传递至左右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此外,该动力传递机构82例如通过使用带、链条等而构成。另外,ECU81向马达M供给基于车载电源(电池)83的电源电压Vb的驱动电力。而且,作为控制装置的ECU81通过对上述马达M的驱动电力的供给,来控制各开闭驱动装置20的动作。
具体而言,向ECU81输入设置于未图示的车室内的操作开关84的输出信号(操作输入信号Ssw)。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致动器80中,设置有输出与马达M的旋转同步的脉冲信号Sp的脉冲传感器85,通过计算该脉冲信号Sp(的边缘),来检测移动体22在上述轨道21上的移动位置。此外,检测出的移动体22的移动位置存储在存储区域X内。而且,ECU81基于对该操作开关84的操作输入及移动体22的移动位置,来控制各开闭驱动装置20的动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基于ECU81的各开闭驱动装置20的控制状态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处于各开闭驱动装置20的移动体22相对于可动板10而相对移动的倾斜动作状态的情况下(参照图2(a)),ECU81基于请求上述可动板10的开动作的操作输入信号Ssw而使移动体22向前方移动。并且,ECU81基于请求上述可动板10的闭动作的操作输入信号Ssw而使移动体22向后方移动。而且由此,控制各开闭驱动装置20的动作,以使得可动板10通过其倾斜动作而进行开闭。
另一方面,在处于可动板10与移动体22一体地移动的滑动动作状态的情况下(参照图2(b)),ECU81基于请求上述可动板10的开动作的操作输入信号Ssw而使移动体22向后方移动。并且,基于请求上述可动板10的闭动作的操作输入信号Ssw而使移动体22向前方移动。而且由此,控制各开闭驱动装置20的动作,以使得可动板10通过其滑动动作而进行开闭。
即,对于本实施方式的ECU81而言,在各开闭驱动装置20的移动体22从可动板10的全闭位置P0通过其向前方移动而到达切换区域α的过程中,ECU81基于经由上述操作开关84的开动作请求而使移动体22向前方移动,以及基于其闭动作请求而使移动体22向后方移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倾斜机构30构成为,在比切换区域α靠近后方侧的位置P1上,可动板10大致完全向上倾斜。而且,对于本实施方式的ECU81而言,在各开闭驱动装置20的移动体22从可动板10的全开位置P3通过其向前方移动而到达切换区域α的过程中,ECU81基于经由上述操作开关84的开动作请求而使移动体22向后方移动,以及基于其闭动作请求而使移动体22向前方移动。
此处,在如上述地通过移动体22在切换区域α向前方移动而机械性地对可动板10与移动体22之间的连结状态进行切换的结构中,在切换其连结状态时,对在轨道21上移动的移动体22施加负荷。
具体而言,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切换机构40具备通过移动体22在切换区域α的移动而相对移动的第一及第二连结部件31、32(参照图3~图5)。而且,通过上述移动体22向前方移动,使设置于第一连结部件31侧的旋转凸轮53与设置于第二连结部件32侧的凸轮面66抵接,从而对上述可动板10与移动体22之间的连结状态进行切换。
即,在具有本实施方式那样的切换机构40的结构中,即使在切换移动体22与上述可动板10之间的连结状态后,在移动体22向前方继续移动的期间,第一连结部件31侧的旋转凸轮53与第二连结部件32侧的凸轮面66也相互推挤。而且,在该旋转凸轮53与凸轮面66之间产生的按压力作为负荷而作用于移动体22。
另外,设置于致动器80的脉冲传感器85输出与作为其驱动源的马达M的旋转同步的脉冲信号Sp。因此,作用于上述移动体22的负荷、即马达负荷越大,马达旋转越慢,则其脉冲宽度(边缘间隔)就越小。
根据这一点,本实施方式的ECU81基于上述脉冲传感器85输出的脉冲信号Sp的变化,而对由于切换上述可动板10与移动体22之间的连结状态而产生的负荷变动进行检测。而且,在基于上述负荷变动而确认了左右两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上述连结状态的切换的情况下,对应使上述移动体22反转移动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进行控制。
即,本实施方式的ECU81构成为,通过确认左右两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上述连结状态的切换,而在其执行中的开闭驱动中,决定使移动体22从前方侧向后方侧反转移动的位置P2。此外,在该情况下的“开闭驱动”显然是基于“向上倾斜&滑动打开”的可动板10的开驱动,或者是基于“滑动关闭&向下倾斜”的可动板10的闭驱动中的任意一种。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ECU81对切换左右两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连结状态的状况以及切换一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的连结状态的状况进行判别。
即,切换左右两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连结状态的状况下的马达负荷比切换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中的仅一侧的连结状态的状况下的马达负荷大。因此,能够基于表示上述负荷变动的产生的脉冲信号Sp所表现的马达负荷的大小,对切换左右两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连结状态的状况以及切换一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的连结状态的状况进行判别。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ECU81构成为,在由此确认了一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的连结状态的切换的情况下,禁止移动体22的停止及反转移动,直到确认左右两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连结状态的切换为止。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ECU81所执行的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连结状态的切换确认、以及基于该切换确认的移动体22的反转移动控制的处理顺序进行说明。
如图8的流程图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ECU81而言,在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移动体22向前方移动的情况下(步骤101:是),ECU81基于上述那样的脉冲传感器85输出的脉冲信号Sp的变化而执行负荷变动的检测处理(脉冲变化判定,步骤102)。
具体而言,ECU81在该脉冲变化判定中,对表示上述负荷变动的产生的脉冲信号Sp所表现的马达负荷的大小是否与切换一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的连结状态的状况相当进行判定(负荷变动是否与一侧切换相当,步骤103)。而且,在符合该步骤103的判定条件(步骤103:是)的情况下,确认仅对一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的连结状态进行切换的情况(步骤104)。
本实施方式的ECU81在这样地确认了一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的连结状态的切换的情况下,设置反转移动禁止标志(步骤105)。而且,由于在该反转移动禁止标志被清除之前ECU81不接受经由上述操作开关84的操作输入,从而禁止上述移动体22的停止及反转移动。
另一方面,在不符合上述步骤103的判定条件的情况下(步骤103:否),ECU81接着对表示上述负荷变动的产生的脉冲信号Sp所表现的马达负荷的大小是否与切换左右两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连结状态的状况相当进行判定(负荷变动是否与两侧切换相当,步骤106)。而且,在符合该步骤106的判定条件(步骤106:是)的情况下,确认对上述左右两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连结状态进行切换的情况(步骤107)。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ECU81而言,在这样地确认了左右两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连结状态的切换的情况下,ECU81清除上述反转移动标志(步骤108)。而且,对应使上述移动体22反转移动、即向后方侧移动的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进行控制(步骤109)。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ECU81在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移动体22向后方移动的情况下(步骤101:否)不执行上述步骤102~109的处理。而且,在脉冲传感器85的输出的脉冲信号Sp不表示由于切换各开闭驱动装置20的可动板10与移动体22之间的连结状态而产生的负荷变动的情况下(步骤103:否,并且步骤106:否),ECU81不执行上述步骤104、步骤105、以及步骤107~109的处理。
接下来,对如上构成的活动车顶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与马达M的旋转同步的脉冲信号Sp,来对由于切换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中的可动板10与移动体22之间的连结状态而产生的负荷变动进行检测。而且,在基于上述负荷变动而确认了左右两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上述连结状态的切换的情况下,对应使上述移动体22反转移动的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进行控制。另外,基于表示上述负荷变动的产生的脉冲信号Sp所表现的马达负荷的大小,而对这种切换左右两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上述连结状态的状况、以及切换一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的连结状态的状况进行判别。而且,在确认了一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的连结状态的切换的情况下,禁止移动体22的停止及反转移动,直到确认左右两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连结状态的切换为止。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如下的效果。
(1)即,在通过移动体22在切换区域α向前方移动而机械性地对可动板10与移动体22之间的连结状态进行切换的结构中,在切换上述连结状态时,对在轨道21上移动的移动体22施加负荷。因此,如上所述,对由于切换上述连结状态而产生的负荷变动进行检测,从而以简单的结构能够容易地确认上述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连结状态的切换。而且,在确认了左右两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连结状态的切换的情况下,对应使上述移动体22反转移动的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进行控制,从而能够抑制上述连结状态在左右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中不同的状况。其结果是,能够避免上述各开闭驱动装置20发生咬入那样的事情,由此能够顺利地在上述倾斜动作状态和滑动动作状态之间切换。
(2)另外,在对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连结状态进行切换时,在多数情况下,会产生偏差。而且,在仅对一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的连结状态进行切换的情况下,由于其左右不同的连结状态而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容易发生咬入。然而,如上所述,在如此确认了一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的连结状态的切换的情况下,禁止移动体22的停止及反转移动直到确认左右两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连结状态的切换为止,从而能够避免各开闭驱动装置20发生咬入那样的事情。而且由此,能够顺利地在上述倾斜动作状态和滑动动作状态之间切换。
(3)在驱动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致动器80中,设置有输出与作为其驱动源的马达M的旋转同步的脉冲信号Sp的脉冲传感器85。而且,ECU81根据该脉冲信号Sp的变化,对由于切换上述可动板10与移动体22之间的连结状态而产生的负荷变动进行检测。由此,能够容易地检测上述负荷变动的产生。
(4)对于切换机构40而言,具备通过移动体22在切换区域α的移动而相对移动的第一及第二连结部件31、32,通过上述第一及第二连结部件31、32间的连结及它们的连结解除,而切换移动体22与可动板10之间的连结状态。第一连结部件31具备旋转凸轮53,该旋转凸轮53具有向第一连结部件31与第二连结部件32的相对移动方向延伸的旋转轴52并被支承为自由旋转。另外,第二连结部件32具备:第一凸轮部61,其形成有通过移动体22在切换区域α向前方移动而使旋转凸轮53插通的插通孔63;以及第二凸轮部62,其具有与插通到上述插通孔63的旋转凸轮53抵接使该旋转凸轮53旋转的凸轮面66。第一凸轮部61的凸轮面66构成为,使通过插通到插通孔63而与该凸轮面66抵接的旋转凸轮53的旋转位置变更为无法从该插通孔63脱离的位置。而且,该凸轮面66进一步构成为,在处于上述无法脱离的旋转位置的旋转凸轮53由于移动体22在上述切换区域α向前方移动而再次与该凸轮面66抵接的情况下,使上述旋转凸轮53的旋转位置从无法脱离的位置变更为能够脱离的位置。
即,在具有这种切换机构40的结构中,即使在切换移动体22与上述可动板10之间的连结状态后,在移动体22向前方继续移动的期间,第一连结部件31侧的旋转凸轮53与第二连结部件32侧的凸轮面66也相互推挤。而且,在该旋转凸轮53与凸轮面66之间产生的按压力作为负荷而作用于移动体22。因此,基于由于切换上述连结状态而产生的负荷变动,能够更精确地确认上述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连结状态的切换。
此外,也可以如下述地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切换机构40由设置于可动板10侧的第一连结部件31与设置于移动体22侧的第二连结部件32构成。而且,通过上述第一及第二连结部件31、32间的连结及它们的连结解除,来对移动体22与可动板10之间的连结状态进行切换。然而,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在移动体22侧设置第一连结部件31,并在可动板10侧设置第二连结部件32。
·另外,若移动体22在设定于可动板10向上倾斜的前方位置的切换区域α进行移动,从而能够将处于倾斜动作状态的连结状态切换为滑动动作状态,并且能够将处于滑动动作状态的连结状态切换为倾斜动作状态,则切换机构40的结构可以是任意的。具体而言,例如,也可以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而在倾斜动作状态与滑动动作状态之间切换。但是,在考虑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连结状态的切换确认的精度的情况下,优选由于切换上述连结状态而产生的负荷变动较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凸轮部62侧的凸轮面66与第一凸轮部61侧的凸轮面68配合,而使旋转凸轮53旋转至能够从上述插通孔63脱离的位置。然而,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第二凸轮部62侧的凸轮面66单独使处于上述无法脱离的旋转位置的旋转凸轮53变更为能够脱离的位置。相同地,也可以构成为,第二凸轮部62侧的凸轮面66单独使经由第一凸轮部61的插通孔63的相对移动从而抵接的旋转凸轮53旋转至与第一凸轮部61侧的卡合凹部69卡合的卡合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旋转凸轮53具备以近似相等角度的间隔(近似180°的间隔)设置于旋转凸轮主体54的外周的两个卡合突部55a、55b。而且,在插通孔63形成有两个插通槽65a、65b,它们与上述各卡合突部55a、55b对应并以近似相等角度的间隔(180°的间隔)形成。然而,不限于此,旋转凸轮53侧的卡合突部55以及插通孔63侧的插通槽65的数量也可以任意地进行变更。而且,上述旋转凸轮53及插通孔63的形状在作为切换机构40而发挥功能的范围内也可以任意地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移动体22侧设置导向孔26,在可动板10侧(的支承托架25)设置导向销27。然而,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在移动体22侧设置导向销27,在可动板10侧(的支承托架25)设置导向孔26(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ECU81基于设置于致动器80的脉冲传感器85输出的与马达M的旋转同步的脉冲信号Sp,而对通过切换可动板10与移动体22之间的连结状态而产生的负荷变动进行检测。然而,不限于此,例如,若是能够使用马达M的电流波动等而取得能够检测负荷变动的脉冲信号的结构,则其产生源可以是任意的。
·另外,如图9所示,在对马达M的电力供给回路87的中途设置电流传感器88。而且,也可以构成为,根据对该马达M供给的电流量I的变化,而对由于上述连结状态的切换而产生的负荷变动进行检测。即使作为这种结构,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而且,通过与基于脉冲信号Sp的负荷变动的检测一起使用,从而能够提高其检测精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构成为,基于以马达M为驱动源的致动器80产生的驱动力,而使上述移动体22在轨道21上移动。然而,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各开闭驱动装置20具有独立的驱动源。
例如,如图10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分别被独立设置的致动器80a、80b驱动。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基于设置于上述各致动器80a、80b的脉冲传感器85a、85b的输出的脉冲信号Sp1、Sp2,而分别独立地对由于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上述连结状态的切换而产生的负荷变动进行检测。
具体而言,如图11的流程图所示,在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移动体22向前方移动的情况下(步骤201:是),首先,对在驱动一方(左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L的致动器80设置的脉冲传感器85a所输出的脉冲信号Sp1的变化进行判定(步骤202)。而且,对于上述脉冲信号Sp1,在判定为表现出对开闭驱动装置20L的连结状态的切换进行表示的负荷变动的情况下(步骤203:是),设置对确认该开闭驱动装置20L的连结状态的切换的情况进行表示的左切换确认标志(步骤204)。此外,在上述步骤203中,在判定为未表现出对该连结状态的切换进行表示的负荷变动的情况下(步骤203:否),不执行上述步骤204的处理。
另外,关于在驱动另一方(右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R的致动器80设置的脉冲传感器85b输出的脉冲信号Sp2,也相同地,对其变化进行判定(步骤205)。而且,对于上述脉冲信号Sp2,在判定为表现出对开闭驱动装置20R的连结状态的切换进行表示的负荷变动的情况下(步骤206:是),设置对确认该开闭驱动装置20R的连结状态的切换的情况进行表示的右切换确认标志(步骤207)。此外,在上述步骤206中,在判定为未表现出对该连结状态的切换进行表示的负荷变动的情况下(步骤206:否),不执行上述步骤207的处理。
接下来,根据上述左右的切换确认标志的成立状况,对是否处于切换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仅一侧的连结状态的状况进行判定(步骤208)。而且由此,在确认了一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的连结状态的切换的情况下(步骤208:是),设置反转移动禁止标志(步骤209)。此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在该反转移动禁止标志被清除之前的期间,不接受经由上述操作开关84的操作输入,从而禁止上述移动体22的停止及反转移动。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208中,在判定为不处于切换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仅一侧的连结状态的状况的情况下(步骤208:否),接着对是否处于切换左右两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连结状态的状况进行判定(步骤210)。而且由此,在确认了左右两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连结状态的切换的情况下(步骤210:是),清除左右的切换标志及反转移动禁止标志(步骤211、212),对应使上述移动体22反转移动的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进行控制(步骤213)。
此外,在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移动体22向后方移动的情况下(步骤201:否),不执行上述步骤202~213的处理。而且,在不对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中的任何一个的连结状态进行切换的情况下(步骤208:否,并且步骤210:否),也不执行上述步骤209、及步骤211~213的处理。
这样,通过分别独立地确认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连结状态的切换,从而能够提高其切换确认的精度。
·并且,也可以构成为,根据在轨道21上移动的移动体22的速度变化,而对由于上述连结状态的切换而产生的负荷变动进行检测。例如,如图12所示,在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中分别设置脉冲传感器86a、86b,它们输出与上述轨道21上的移动体22的移动同步的脉冲信号Sp1′、Sp2′。而且,可以根据上述脉冲信号Sp1′、Sp2′的变化,对由于上述连结状态的切换而产生的负荷变动进行检测。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能够精确地确认上述连结状态的切换。
此外,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对于确认上述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连结状态的切换的方法,能够使用图11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顺序。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利用如上所述地使用脉冲信号Sp1′、Sp2′以外的方法,来对移动体22的速度变化进行检测。而且,通过兼用基于与马达M的旋转同步的脉冲信号Sp的负荷变动的检测、基于对马达M供给的电流量I的变化的负荷变动的检测,而能够提高其检测精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确认左右两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上述连结状态的切换,从而在其执行中的开闭驱动中,决定使移动体22从前方侧向后方侧反转移动的位置P2。然而,不限于此,将使移动体22从前方侧向后方侧反转移动的位置P2作为预先设定的规定位置。而且,也可以构成为,在移动体22到达该位置P2的情况下,确认左右两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上述连结状态的切换。即,可以构成为,将上述连结状态的切换确认用于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异常检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确认了一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的连结状态的切换的情况下,禁止移动体22的停止及反转移动,直到确认左右两侧的开闭驱动装置20(20L、20R)的连结状态的切换为止。然而,不限于此,即使对于不进行上述连结状态的切换状况所过渡的阶段中的移动体22的停止及反转移动的禁止处理的结构,也不将其排除。
例如,如图13所示,在上述可动板10向上倾斜的前方位置,设定包含切换区域α的自动区域β。此外,该自动区域β可以形成为,以内含切换区域α的状态,在比该切换区域α靠前方的一侧及后方的一侧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另外,自动区域β的后端位置P1′可以设定为比可动板10完全向上倾斜的位置P1靠近前方侧,并且该自动区域β的前端位置P2′可以作为使移动体22的移动方向反转的位置P2。而且,在移动体22存在于该自动区域β内的情况下,不变更其执行中的开闭驱动,而在两开闭驱动装置20的移动体22从自动区域β脱离之前,自动地控制上述两开闭驱动装置20即可。即使形成为上述结构,也能够避免各开闭驱动装置20发生咬入那样的事情。而且由此,能够顺利地在上述倾斜动作状态与滑动动作之间切换。
接下来,记述从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掌握的技术性思想与效果。
(イ)车辆用活动车顶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独立地执行上述各开闭驱动装置的上述连结状态的切换确认。由此,能够提高其切换确认的精度。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活动车顶装置,
具备:第一及第二开闭驱动装置,所述第一及第二开闭驱动装置具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轨道、以能够在所述轨道上移动的方式设置的移动体、及能够将该移动体与在车顶开口部设置的可动板连结的连结机构,并且所述第一及第二开闭驱动装置配置于所述车顶开口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从而能够驱动所述可动板开闭,并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设置为一对;以及
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对所述各开闭驱动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
所述连结机构具备:倾斜机构,该倾斜机构对应于在所述轨道上移动的所述移动体的相对位置而使所述可动板倾斜;以及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在所述移动体相对于所述可动板能够相对移动的倾斜动作状态、以及所述可动板与所述移动体一体移动的滑动动作状态之间切换,
所述倾斜机构基于所述移动体向前方移动而使所述可动板向上倾斜,
所述切换机构设置为:通过所述移动体在设定于所述可动板向上倾斜的前方位置的切换区域移动,而能够将处于所述倾斜动作状态的所述移动体与所述可动板之间的连结状态切换为所述滑动动作状态,并且能够将处于所述滑动动作状态的所述连结状态切换为所述倾斜动作状态,
所述控制装置对由于所述移动体在所述切换区域向前方移动切换所述连结状态而产生的负荷变动进行检测,在基于该负荷变动而确认了所述第一及第二开闭驱动装置的所述连结状态的切换的情况下,对应使所述移动体反转移动所述各开闭驱动装置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活动车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基于所述负荷变动而确认了所述第一及第二开闭驱动装置中的一个的所述连结状态的切换的情况下,禁止所述移动体停止及反转移动直到确认所述第一及第二开闭驱动装置的所述连结状态的切换为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活动车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开闭驱动装置的移动体通过马达驱动而在所述轨道上移动,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与所述马达的旋转同步的脉冲信号的变化,来检测由于所述连结状态的切换而产生的所述负荷变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活动车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开闭驱动装置的移动体通过马达驱动而在所述轨道上移动,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向所述马达供给的电流量的变化,来检测由于所述连结状态的切换而产生的所述负荷变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活动车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在所述轨道上移动的所述移动体的速度变化,来检测由于所述连结状态的切换而产生的所述负荷变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活动车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机构具备通过所述移动体在所述切换区域的移动而相对移动的第一及第二连结部件,并且通过该第一及第二连结部件之间的连结以及它们的连结解除来切换所述移动体与所述可动板之间的连结状态,
所述第一连结部件具备旋转凸轮,该旋转凸轮具有向所述第一连结部件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件的相对移动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并被支承为自由旋转,
在所述第二连结部件上,形成有通过所述移动体在所述切换区域向前方移动而使所述旋转凸轮插通的插通孔、以及与插通到所述插通孔的所述旋转凸轮抵接使该旋转凸轮旋转的凸轮面,
并且,所述凸轮面构成为:使通过插通到所述插通孔而与所述凸轮面抵接的所述旋转凸轮的旋转位置变更为无法从所述插通孔脱离的位置,并且在处于所述无法脱离的旋转位置的所述旋转凸轮通过所述移动体在所述切换区域向前方移动而再次与所述凸轮面抵接的情况下,使所述旋转凸轮的旋转位置从无法脱离的位置变更为能够脱离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活动车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体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开闭驱动装置的第一移动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开闭驱动装置的第二移动体,
所述第一移动体通过第一马达的驱动而在所述轨道上移动,
所述第二移动体通过不是所述第一马达的第二马达的驱动而在所述轨道上移动,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与所述第一马达的旋转同步的脉冲信号的变化,来检测由于所述第一开闭驱动装置的连结状态的切换而产生的所述负荷变动,并基于与所述第二马达的旋转同步的脉冲信号的变化,来检测由于所述第二开闭驱动装置的连结状态的切换而产生的所述负荷变动。
CN201310616969.7A 2012-11-27 2013-11-27 车辆用活动车顶装置 Active CN1038322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58922 2012-11-27
JP2012258922A JP5974859B2 (ja) 2012-11-27 2012-11-27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32252A true CN103832252A (zh) 2014-06-04
CN103832252B CN103832252B (zh) 2017-03-01

Family

ID=49639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16969.7A Active CN103832252B (zh) 2012-11-27 2013-11-27 车辆用活动车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67709B2 (zh)
EP (1) EP2735461B1 (zh)
JP (1) JP5974859B2 (zh)
CN (1) CN1038322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11901B2 (ja) * 2015-03-25 2019-05-1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開閉体制御装置
JP7239886B2 (ja) * 2019-06-28 2023-03-15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レールガイド装置、及びサンルーフ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52636A1 (en) * 2001-07-25 2003-03-20 Kazukiyo Okada Controller for a moving member and method for setting a reference position of the moving member
US20050218850A1 (en) * 2004-04-06 2005-10-06 Tatsuaki Uehara System of controlling a sliding member for a vehicle
CN101274585A (zh) * 2007-03-28 2008-10-01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外滑式天窗装置
JP2009228254A (ja) * 2008-03-21 2009-10-08 Mitsuba Corp 開閉体の駆動制御装置
CN102348566A (zh) * 2009-04-27 2012-02-0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天窗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56762A (ja) * 2001-02-27 2002-09-11 Aisin Seiki Co Ltd 電動移動装置
JP2003003739A (ja) 2001-06-19 2003-01-08 Asmo Co Ltd 開閉部材制御装置及び開閉部材制御装置における開閉部材の原点位置設定方法
JP5982886B2 (ja) 2012-03-09 2016-08-3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52636A1 (en) * 2001-07-25 2003-03-20 Kazukiyo Okada Controller for a moving member and method for setting a reference position of the moving member
US20050218850A1 (en) * 2004-04-06 2005-10-06 Tatsuaki Uehara System of controlling a sliding member for a vehicle
CN101274585A (zh) * 2007-03-28 2008-10-01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外滑式天窗装置
JP2009228254A (ja) * 2008-03-21 2009-10-08 Mitsuba Corp 開閉体の駆動制御装置
CN102348566A (zh) * 2009-04-27 2012-02-0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天窗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35461A1 (en) 2014-05-28
JP5974859B2 (ja) 2016-08-23
CN103832252B (zh) 2017-03-01
US8967709B2 (en) 2015-03-03
US20140145473A1 (en) 2014-05-29
EP2735461B1 (en) 2017-04-26
JP2014104851A (ja) 2014-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96416B2 (ja) 車両内のバッテリの交換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JP5674997B2 (ja) 車両シート
JP2006151111A (ja) ヘッドレスト
JP4893887B2 (ja) 充電装置
CN102050159B (zh) 自动搬运车及自动搬运车的连接方法
CA2793055C (en) Drive system for unmanned vehicle and method of drive control of the same
US7053575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power seat for vehicle
US9080853B2 (en) Eyeglass frame shape measuring apparatus
CN103832252A (zh) 车辆用活动车顶装置
CN103832251A (zh) 车辆用天窗装置
US20070131042A1 (en) Jig for durability test of joystick switch for vehicle
JP4228536B2 (ja) 移動ロボット
EP3657048B1 (en) Shift control apparatus
CN102139699A (zh) 自动搬运车
JP6176442B2 (ja) パワーウインドウ装置
JP2021083148A (ja) 給電装置
KR101237026B1 (ko) 다중 롤러 블라인드
KR20230044869A (ko) 차량용 전동 시트 시스템 및 차량용 전동 시트 제어 방법
KR100435676B1 (ko) 차량 부품 조립장치
JP2021025361A (ja) 機械式駐車装置
JP6511901B2 (ja) 開閉体制御装置
JP2012046157A (ja) モータ装置
JP2002036165A (ja) 治具におけるワーク検知方法およびワーク検知装置
JP5488324B2 (ja) 充電装置
JP2004292149A (ja) 車両リフ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