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27375A - 超细纤维板 - Google Patents

超细纤维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27375A
CN103827375A CN201280046600.0A CN201280046600A CN103827375A CN 103827375 A CN103827375 A CN 103827375A CN 201280046600 A CN201280046600 A CN 201280046600A CN 103827375 A CN103827375 A CN 1038273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mer
superfine fibre
molecular weight
average molecular
fibr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660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27375B (zh
Inventor
细谷敬能
早川友浩
川井弘之
林英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rar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rar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rar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rar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273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73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273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73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16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enes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rtain kinds of fibres insofar as this use has no preponder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leece
    • D04H1/4382Stretched reticular film fibres; Composite fibres; Mixed fibres; Ultrafine fibres; Fibres for artificial leather
    • D04H1/43838Ultrafine fibres, e.g. microfibr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 D04H1/72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by electro-spinn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42/00Fabric [woven, knitted, or nonwoven textile or cloth, etc.]
    • Y10T442/60Nonwoven fabric [i.e., nonwoven strand or fiber material]
    • Y10T442/608Including strand or fiber material which is of specific structural definition
    • Y10T442/614Strand or fiber material specified as having microdimensions [i.e., microfiber]
    • Y10T442/615Strand or fiber material is blended with another chemically different microfiber in the same la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Artificial Filaments (AREA)
  • Spinning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anufacturing Artificial Fi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细纤维板,其包含由平均纤维直径500nm以下的超细纤维构成的纤维聚集体。所述超细纤维板具备超细纤维聚集体,所述超细纤维聚集体由作为主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10万的溶剂可纺性聚合物(A)和作为副成分的具有与聚合物(A)相比为10倍以上的重均分子量的聚合物(B)构成;构成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10~500nm。聚合物(A)可以是低传导性或非传导性聚合物,聚合物(B)可以是增稠性聚合物。

Description

超细纤维板
相关专利申请
本申请要求于2011年9月28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1-212471的优先权,作为参考将其内容全部引入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由平均纤维直径500nm以下的超细纤维形成的超细纤维聚集体的板材。
背景技术
由纤维直径从微米尺寸到纳米尺寸的超细纤维构成的、以无纺布等为代表的由纤维聚集体形成的片材,被广泛使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隔板或电解质膜、燃料电池的隔板、过滤器、医疗用领域等用途。
作为制造由纤维直径为纳米尺寸的超细纤维形成的纤维聚集体的方法,已知有静电纺丝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方法如下:从纺丝头挤出高分子溶液或高分子熔融液时,在纺丝头与对置电极间施加高电压,使电荷蓄积在喷嘴内的电介质上,由此利用静电斥力来制备超细纤维。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用高挥发性溶剂作为溶剂,或提高高分子溶液的温度,在不使高分子的浓度大幅下降的范围内使高分子溶液的粘度降低而抑制纤维变粗。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研究了通过在质子传导性聚合物中添加成纤性的有机高分子来制备纺丝原液并进行静电纺丝,从而得到由纤维聚集体形成的无纺布状的片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499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333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以专利文献1为代表的静电纺丝法中,由于需要将高分子的浓度保持在较高程度,因此不能减小构成网的纤维的纤度,即使记载了具有例如数nm~数千nm间的直径,在该文献中也不能减小网中的平均纤维直径。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或许是由于必须利用质子传导性聚合物这种特殊的聚合物,因此不清楚能否使纤维细纤度化。另外,在该文献中,尽管规定了构成无纺布的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3μm以下,但从实施例中也可以看出,实际上制造的构成纤维结构体的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1μm左右,不能实现进一步的细纤度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前所未有的细纤度化的由纤维聚集体制成的超细纤维板,所述纤维聚集体由平均纤维直径500nm以下的超细纤维构成。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使用成纤性低的聚合物时也可以实现细纤度化的超细纤维板。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的吸液性优异、并且耐剥离性也优异的超细纤维板。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成超细纤维板的超细纤维的线性优异的超细纤维板。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发明人等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了下述问题,着眼于进行静电纺丝时所用的高分子的分子量,(i)为了实现进一步细纤度化,必须使构成纺丝原液的高分子的分子量低分子量化;(ii)然而,在使用重均分子量为10万以下的低分子量的聚合物的情况下,在进行静电纺丝时,容易产生被称作“结块”的聚合物状的块,难以制造纳米尺寸的超细纤维;进而,为了解决该问题,还发现,(iii)对于上述低分子量的聚合物,组合具有特定分子量关系的高分子量聚合物作为副成分进行静电纺丝时,可以形成由前所未有的超细纤维形成的超细纤维板,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超细纤维板,其具备超细纤维聚集体,所述超细纤维聚集体由作为主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10万的溶剂可纺性聚合物(A)和作为副成分的具有与聚合物(A)相比为10倍以上的重均分子量的聚合物(B)构成,并且,构成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10~500nm。
在上述超细纤维板中,聚合物(A)可以为低传导性或非传导性聚合物,和/或聚合物(B)可以为增稠性聚合物。另外,聚合物(A)与聚合物(B)的构成比率可以为(A):(B)=10:1~10000:1左右。
优选的,聚合物(A)可以为(i)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或(ii)含有作为二胺单元的1,9-壬二胺单元和/或2-甲基-1,8-辛二胺单元的聚酰胺。更详细而言,所述聚酰胺为由二羧酸单元与二胺单元形成的聚酰胺,其中,也可以二羧酸单元的60摩尔%以上为对苯二甲酸单元、二胺单元的60摩尔%以上为1,9-壬二胺单元和/或2-甲基-1,8-辛二胺单元。
另一方面,优选的,聚合物(B)可以为聚环氧乙烷、聚乙二醇或聚丙烯酰胺中的任一种。特别优选聚合物(B)的重均分子量为50万以上。
所述超细纤维聚集体的构成纤维的线性优异,例如,在以倍率5000倍拍摄的超细纤维聚集体的剖面中,每100μm2产生的结块数可以为5以下。
另外,上述超细纤维聚集体可以通过静电纺丝法而得到。
需要说明的是,权利要求书和/或说明书中公开的至少2个构成要素的任何组合都包含在本发明内。特别是权利要求书记载的2个以上权利要求的任何组合也都包含在本发明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是分子量低的聚合物,通过添加相对于该聚合物具有特定的分子量关系的聚合物,也可以得到由平均纤维直径为500nm以下的超细纤维形成的片材。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即使使用例如成纤性低的聚合物时,也可以得到可以实现细纤度化的超细纤维板。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得到不仅可以迅速地吸收液体、而且耐剥离性也优异的超细纤维板。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抑制构成超细纤维板的超细纤维中的结块状的块的产生,得到由线性的构成纤维构成的超细纤维板。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对以下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由此可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然而,实施方式和附图仅仅是用于图示和说明,不应该用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确定。
图1为实施例1得到的超细纤维板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倍率5000倍)。
图2为比较例2得到的超细纤维板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倍率5000倍)。
具体实施方式
[超细纤维板]
本发明的超细纤维板具备超细纤维聚集体,所述超细纤维聚集体由作为主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10万的溶剂可纺性聚合物(A)和作为副成分的聚合物(B)构成,并且构成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10~500nm,所述聚合物(B)具有与聚合物(A)相比为10倍以上的重均分子量。
超细纤维聚集体由抑制了结块产生的线性纤维构成,但为了能实现前所未有的细纤度,因此平均纤维直径可以优选为400nm以下,更优选为300nm以下,特别优选为250nm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结块是指静电纺丝特有的被称为结块的未纤维化的粒状物,且具有平均纤维直径的5倍以上厚度的块状部位。
对于本发明的超细纤维聚集体而言,在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以倍率5000倍拍摄的纤维聚集体的剖面中,可以将每100μm2产生的结块数抑制在例如5以下、优选4以下、更优选3以下、进一步优选2以下、特别优选1以下。
另外,由于本发明的超细纤维聚集体由细纤度且具有线状形状的超细纤维构成,因而可以将液体迅速地吸收到纤维内。例如,对超细纤维板而言,在超细纤维聚集体一侧,在3cm见方的片材中心滴落1滴(0.02mL)纯水时,可以在700秒以内、优选在600秒以内将液体吸收到内部。
[聚合物(A)]
在本发明中,聚合物(A)为重均分子量为10万以下的低分子量聚合物,例如,重均分子量可以为5000~10万,优选为8000~9万,或者为1万~10万,优选为1万~8万。
在本发明中,由于聚合物(A)为低分子量聚合物,因此,即使为低传导性或非传导性聚合物,在静电纺丝方法中也可以形成由细纤度的超细纤维形成的片材。
对于上述聚合物(A),只要可以形成具有上述平均纤维直径的超细纤维板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或由二羧酸单元与二胺单元形成的聚酰胺等。
本发明的聚合物(A)所使用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的成分是乙烯与乙酸乙烯酯的共聚物的皂化物。对于该共聚物中所含的乙烯量,从在水中的形态稳定性方面出发,使用乙烯含量为25~70摩尔%的共聚物。乙烯含量低于25摩尔%时,存在因所得到的纤维具有容易溶解于水的性质故纤维间彼此发生粘连的问题。另一方面,乙烯含量高于70摩尔%时,存在因形成熔点为120℃以下的低熔点纤维故耐热性差的问题。优选乙烯含量为30~50摩尔%。
另外,在本发明的聚合物(A)所使用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中,皂化度优选为80摩尔%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8摩尔%以上。皂化度低于80摩尔%时,由于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的结晶度降低,因此,对超细纤维的强度性质而言不优选。
其次,作为本发明的聚合物(A)所使用的聚酰胺,是由二羧酸单元与二胺单元形成的聚酰胺,优选是由二羧酸单元的60摩尔%以上为对苯二甲酸单元、二胺单元的60摩尔%以上为1,9-壬二胺单元和/或2-甲基-1,8-辛二胺单元构成的聚酰胺。
聚酰胺同时含有对苯二甲酸单元与其他二羧酸单元时,作为其他二羧酸单元,例如,可以具有来自间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2,7-萘二羧酸、1,4-萘二羧酸、对苯二酚-O,O'-二乙酸、间苯二酚-O,O'-二乙酸、联苯甲酸、联苯二甲酸、4,4'-氧联苯二甲酸、二苯甲烷-4,4'-二羧酸、二苯基砜-4,4'-二羧酸、4,4'-联苯二羧酸等芳香族二羧酸;丙二酸、二甲基丙二酸、琥珀酸、3,3-二乙基琥珀酸、戊二酸、2,2-二甲基戊二酸、己二酸、2-甲基己二酸、三甲基己二酸、庚二酸、壬二酸、癸二酸、辛二酸等脂肪族二羧酸;1,3-环戊二甲酸、1,4-环己二甲酸等脂环式二羧酸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二羧酸单元。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聚合物(A)所使用的聚酰胺,根据需要,在可以形成上述聚酰胺超细纤维的范围内,可以具有来自偏苯三酸、均苯三酸、均苯四酸等多元羧酸的结构单元。
其中,相对于构成聚酰胺的全部二羧酸单元,芳香族二羧酸单元的比例优选为75摩尔%以上、特别优选100摩尔%。
聚酰胺同时含有1,9-壬二胺单元和/或2-甲基-1,8-辛二胺单元与其他二胺单元时,作为其他二胺单元,可以具有来自以下二胺中的1种或2种以上二胺单元:1,9-壬二胺和2-甲基-1,8-辛二胺以外的碳原子数为6~12的亚烷基二胺,作为具体例,如1,6-己二胺、1,8-辛二胺、1,10-癸二胺、1,11-十一烷二胺、1,12-十二烷二胺、2-甲基-1,5-戊二胺、3-甲基-1,5-戊二胺、2,2,4-三甲基-1,6-己二胺、2,4,4-三甲基-1,6-己二胺、5-甲基-1,9-壬二胺;上述碳原子数为6~12的亚烷基二胺以外的二胺,作为具体例,如乙二胺、1,4-丁二胺等脂肪族二胺、环己二胺、甲基环己二胺、异佛尔酮二胺、降冰片烷二甲基二胺、三环癸烷二甲基二胺等脂环式二胺、对苯二胺、间苯二胺、苯二甲撑二胺、苯二甲胺、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4,4'-二氨基二苯基砜,4,4'-二氨基二苯基醚等芳香族二胺。
对于本发明的聚合物(A)所使用的聚酰胺,相对于构成聚酰胺的全部二胺单元,碳原子数6~12的亚烷基二胺单元的比例,也包含1,9-壬二胺单元和2-甲基-1,8-辛二胺单元,优选为75摩尔%以上、特别优选90摩尔%以上。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聚合物(A)所使用的聚酰胺,该聚酰胺分子链中的酰胺键(-CONH-)与亚甲基(-CH2-)的摩尔比[(-CONH-)/(-CH2-)]优选为1/2~1/8、尤其1/3~1/5。
本发明的聚合物(A)的重均分子量通常为10万以下,特别优选使用重均分子量8000~20000的聚合物。
可以将上述的本发明的聚合物(A)溶解于溶剂来制备纺丝原液,再由该纺丝原液制造超细纤维。将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溶解于溶剂时,可以以二甲基亚砜(DMSO)或甲醇、乙醇、正丙醇之类的低级醇与水的混合物为溶剂,制成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溶液,将该溶液作为纺丝原液使用。
另一方面,使用将本发明的聚酰胺溶解于有机溶剂而制备的溶液作为纺丝原液时,作为有机溶剂,能溶解聚酰胺的有机溶剂均可以使用,作为具体例,可以列举六氟异丙醇(HFIP)、苯酚、甲酚、浓硫酸、甲酸等质子性极性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二甲基亚砜(DMSO)、二甲基乙酰胺(DMAc)等非质子性极性溶剂等。其中,作为有机溶剂,从纺丝原液的稳定性方面出发,优选使用六氟异丙醇、甲酸。
然而,由于本发明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或聚酰胺为如上所述的重均分子量为10万以下的低分子量聚合物,因此,由溶解于溶剂而制备的纺丝原液制造由平均纤维直径500nm以下的纤维形成的片材时,可能会使“结块”的产生变得显著,显著损害片材的外观等品位。
因此,本发明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纺丝原液中少量添加具有与上述聚合物(A)相比为10倍以上重均分子量的聚合物(B),可以得到由平均纤维直径500nm以下的纤维构成的片材。
[聚合物(B)]
为了提高聚合物(A)的超细纤维的形成能力,本发明所用的聚合物(B)具有与聚合物(A)相比为10倍以上的重均分子量。作为优选的聚合物(B),可列举:聚环氧乙烷、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聚乙二醇、聚丙烯酰胺等增稠性合成高分子;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等增稠性纤维素衍生物等增稠性聚合物。其中,从与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或聚酰胺混合、相容方面出发,特别优选聚环氧乙烷、聚乙二醇、或聚丙烯酰胺中的任一种。
聚合物(B)的重均分子量相对于聚合物(A)的重均分子量小于10倍时,仅少量添加聚合物(B)时,即使混合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可纺性,无法消除产生“结块”的问题。优选为30倍以上(例如30倍~500倍左右),更优选为50倍以上(例如30倍~300倍左右)。
进而,在本发明的超细纤维板中,上述的重均分子量为10万以下的聚合物(A)与具有与聚合物(A)相比为10倍以上的重均分子量的聚合物(B)的构成比率(重量固体成分比)优选为(A):(B)=10:1~10000:1。聚合物(A)的构成比率过少时,从反映出聚环氧乙烷或聚乙二醇等聚合物B的物性,对于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的物性而言溶解性或熔点发生了变化方面出发,不优选。另一方面,聚合物(A)的构成比率过多时,从聚合物(B)的添加量过低得不到充分的可纺性无法消除结块方面出发,不优选。更优选为10:1~9000:1,进一步优选为10:1~8000:1。需要说明的是,从提高吸液性或耐剥离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聚合物(B)的比例高。
另外,在本发明中,从通过不使聚合物(A)的物性发生变化的少量添加得到充分的可纺性方面出发,构成聚合物(B)的聚环氧乙烷、聚乙二醇或聚丙烯酰胺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50万以上(例如80万~600万左右),更优选为100万以上(例如100万~500万左右)。
通过将利用上述条件制备的纺丝原液从喷嘴吐出,并利用静电纺丝法形成纤维,可以得到本发明的超细纤维。
[超细纤维板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超细纤维板的制造方法可以由以下步骤构成:
纺丝原液制备步骤,将作为主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1万~10万的溶剂可纺性聚合物(A)和作为副成分的具有与聚合物(A)相比为10倍以上的重均分子量的聚合物(B)在溶剂中混合,从而制备纺丝原液;以及
片材形成步骤,将所述纺丝原液通过静电纺丝法进行纺丝,从而形成超细纤维板。通过上述的制造方法,可以有效地制造超细纤维板。
更详细而言,在片材形成步骤中,可以通过对供给纺丝原液的导电性构件施加高电压,从喷嘴吐出的纺丝原液被带电分裂,随后通过电场由液滴的一点线性地拉出纤维状物,以被分割的纤维状物线性的状态多数扩散,堆积于接地的对电极侧,从而将片状的超细纤维层聚集。由此,即使溶液中的聚合物的浓度为10%以下,溶剂在纤维形成和细化阶段容易被蒸发,堆积于设置在距喷嘴数cm~数十cm的收集带或基材上。在堆积的同时,含有溶剂的超细纤维相互地微胶粘,防止纤维间的移动,并且新的微细纤维逐步堆积,可以得到由线性纤维所形成的致密的片材。在聚集面上放置作为基材的无纺布或织造布,在其上堆积超细纤维,还可以制成层叠体。可以利用聚合物的原液浓度、喷嘴与片材聚集面之间的距离(极间距离)、施加于喷嘴的电压等条件,将超细单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控制为给定的平均纤维直径。
如上所述,超细纤维层可以直接堆积于收集带上,从提高超细纤维层强度的观点出发,也可以堆积在基材上。堆积于基材上时,超细纤维板与上述超细纤维层均具备基材层。作为可以构成本发明的纤维片的基材,可使用单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1μm以上的无纺布或织造布。单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小于1μm时,片材的拉伸强力变低,不仅加工时的加工性变差,而且作为片材的耐久性也变差。构成基材的纤维的单纤维平均纤维直径如上所述需要为1μm以上,优选为5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μm以上,作为其上限,优选为2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μm以下。
作为构成基材的无纺布,可以使用纺粘法、熔喷法、水刺法、热粘合法、化学粘合法、气铺法、针刺法等干式无纺布或湿式无纺布中的任一种无纺布。其中,通过纺粘法、熔喷法等纺丝与片材形成直接连接的制法得到的无纺布有强度,从成本方面出发是有利的,但湿式无纺布在强度、致密性、均匀性等方面优异,因此,作为本发明的支撑纳米纤维层的基材,特别优选使用湿式无纺布。
作为构成基材的织造布,可使用由长丝纱线或纺织纱线等制成平纹编织、斜纹编织、缎纹编织等编织结构的织物,作为织造布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定。
在本发明中,对构成基材的无纺布或织造布的纤维没有特别限制,从与超细纤维层的密合性方面出发,优选为亲水性纤维。作为形成亲水性纤维的聚合物,可列举例如:聚乙烯醇类、再生纤维素、乙酸纤维素等纤维素类聚合物、聚乙烯乙烯醇类聚合物、聚丙烯腈类聚合物等。另外,即使为通常的疏水性纤维,但通过混合纺丝等在表面层形成了聚乙烯醇等亲水性聚合物的包覆层而成的纤维也包含在本发明的亲水性纤维中。另外,基材层的无纺布或织造布可以并非单独由亲水性纤维构成,通过含有例如10质量%以上(相对于全部纤维)、优选含有20质量%以上的亲水性纤维,使无纺布或织造布成为亲水性即可。
在上述聚合物中,由聚乙烯醇类聚合物得到的纤维的强度性质优异,因此,优选作为构成基材的无纺布或织造布的纤维。尤其是由聚乙烯醇类聚合物纤维通过湿式法得到的无纺布,在强度、致密性、均匀性方面来看,优选作为超细纤维层的支撑层。此时,构成所得到的无纺布的聚乙烯醇类纤维的单纤维平均纤维直径在1~500μm的范围,优选为1~300μm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3~100μm的范围。
对于超细纤维层与基材的层叠,可以将预先分别形成的超细纤维层与基材层叠,另外,也可以在预先形成的基材层上聚集超细纤维层,还可以通过纺粘法、熔喷法形成作为基材层的无纺布,对于聚集的无纺布,可以在不卷绕的情况下与无纺布制造步骤连接,一边通过静电纺丝法形成超细纤维,一边在该无纺布上聚集/层叠。在由如上所述层叠的超细纤维层/基材形成的层叠体上,可以进一步在超细纤维层上重叠基材层而形成基材层/超细纤维层/基材层的3层结构。作为由超细纤维层与基材形成的层叠体的结构,不仅有上述的3层结构,而且可举出由基材层/超细纤维层/基材层/纳米纤维层/基材层形成的5层结构以及7层结构等结构。
另外,对于层叠体的厚度,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热压或冷压调节为目标厚度。接着,对于上述层叠体,可以利用通过压花或压延的热粘合使其粘接,此时,也可以一边在纳米纤维层与基材间喷洒热熔型粘接剂、乳液型胶粘剂等,一边利用化学粘合等使其粘接。
在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或效果的范围内,根据需要,可以将增塑剂、抗氧化剂、润滑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抗静电剂、阻燃剂、润滑剂、结晶阻滞剂、着色剂等添加在优选用作聚合物(A)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等或基材原料的聚合物中,另外,可以用上述添加剂溶液对超细纤维表面或基材纤维表面进行处理。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各物性值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测定。需要说明的是,只要没有预先说明,实施例中的份及%即为质量标准。
[重均分子量]
利用具备色谱柱(Tosoh Co.,Ltd.制“TSKgel GMHHR-M”和“TSKgelG2000HHR”)和差示折射计(Tosoh Co.,Ltd.制“RI-8020”)的凝胶渗透色谱仪(Tosoh Co.,Ltd.制),在40℃下求出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在DMSO溶剂中、聚酰胺在甲酸溶剂中的换算成聚苯乙烯的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Mw)。
[平均纤维直径nm]
从通过显微镜(扫描型电子显微镜;Hitachi,Ltd.,Inc.制“S-510”)以倍率5000倍拍摄的无纺布构成纤维的剖面的放大照片中,随机选择20根纤维,测定它们的纤维直径,将其平均值作为平均纤维直径。
[产生的结块数个/100μm2]
从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Hitachi,Ltd.,Inc.制“S-510”)以倍率5000倍拍摄的无纺布构成纤维的剖面的放大照片中,随机选择10μm×10μm的面积,将该面积中可看到的结块数作为产生的结块数。需要说明的是,将具有平均纤维直径的5倍以上的厚度的块状部位视为结块。
[液滴吸收时间(秒)]
在得到的3cm见方的片材中心滴落1滴(0.02mL)纯水,将该液滴被片材吸收通过目测无法确认的时刻记录为液滴吸收时间。
[耐剥离性]
在铝箔上粘贴遮蔽胶带,并在其上形成纳米纤维层。剥离遮蔽胶带时,如果铝箔上的纳米纤维没有与胶带上的纳米纤维层一起剥离,则评价为耐剥离性为良好(○),如果剥离则评价为耐剥离性不良(×)。
[实施例1]
(1)将作为聚合物(A)的乙烯含量48摩尔%、皂化度99.9%、重均分子量10000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作为聚合物(B)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000的聚环氧乙烷在DMSO溶液中于25℃下进行搅拌溶解,并使得聚合物浓度分别为18%、0.0025%,制备纺丝原液。此时的聚合物(B)的重均分子量为聚合物(A)的重均分子量的100倍,且聚合物(A)与聚合物(B)的构成比率为7200:1。
(2)用上述(1)所得到的纺丝原液进行静电纺丝。作为喷嘴使用内径为0.9mm的针,使喷嘴与形成片材牵引装置间的距离为8cm。另外,在形成片材牵引装置上,卷绕作为基材层的聚乙烯醇纤维的湿式无纺布,在该无纺布上,在聚集输送带的速度为0.1m/分钟的条件下,以给定供给量从喷嘴挤出纺丝原液,对喷嘴施加20kV电压,使超细纤维层层叠。将结果示于表1、2。
(3)所得到的纤维片材没有“结块”,全部由纤维状物构成,平均纤维直径为180nm。将所得到的纤维片材的电子显微镜照片示于图1。所得到的片材的吸液性优异。
(4)另外,作为基材层,使用一部分粘贴有遮蔽胶带的铝箔取代聚乙烯醇无纺布,并在其上堆积纳米纤维层,由此得到的超细纤维板的耐剥离性良好。
[实施例2]
(1)将聚合物(A)与聚合物(B)在纺丝原液中的浓度分别变更为14%、0.02%,并使聚合物(A)与聚合物(B)的构成比率为700:1,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纺丝原液,接着进行静电纺丝。将结果示于表1、2。
(2)所得到的纤维片材没有“结块”,全部由纤维状物构成,平均纤维直径为60nm。所得到的片材的吸液性优异。
(3)另外,作为基材层,使用一部分粘贴有遮蔽胶带的铝箔取代聚乙烯醇无纺布,并在其上堆积纳米纤维层,由此得到的超细纤维板的耐剥离性良好。
[实施例3]
(1)将聚合物(A)与聚合物(B)在纺丝原液中的浓度分别变更为10%、0.1%,并使聚合物(A)与聚合物(B)的构成比率为100:1,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纺丝原液,接着进行静电纺丝。将结果示于表1、2。
(2)所得到的纤维片材没有“结块”,全部由纤维状物构成,平均纤维直径为80nm。所得到的片材的吸液性优异。
(3)另外,作为基材层,使用一部分粘贴有遮蔽胶带的铝箔取代聚乙烯醇无纺布,并在其上堆积纳米纤维层,由此得到的超细纤维板的耐剥离性良好。
[实施例4]
(1)将聚合物(A)与聚合物(B)在纺丝原液中的浓度分别变更为5%、0.5%,并使聚合物(A)与聚合物(B)的构成比率为10:1,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纺丝原液,接着进行静电纺丝。将结果示于表1、2。
(2)所得到的纤维片材没有“结块”,全部由纤维状物构成,平均纤维直径为190nm。所得到的片材的吸液性优异。
(3)另外,作为基材层,使用一部分粘贴有遮蔽胶带的铝箔取代聚乙烯醇无纺布,并在其上堆积纳米纤维层,由此得到的超细纤维板的耐剥离性良好。
[实施例5]
(1)将聚合物(B)的重均分子量变更为500000,将聚合物(A)与聚合物(B)在纺丝原液中的浓度分别变更为14%、0.04%,并使聚合物(A)与聚合物(B)的构成比率为350:1,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纺丝原液,接着进行静电纺丝。将结果示于表1、2。
(2)所得到的纤维片材没有“结块”,全部由纤维状物构成,平均纤维直径为180nm。所得到的片材的吸液性优异。
(3)另外,作为基材层,使用一部分粘贴有遮蔽胶带的铝箔取代聚乙烯醇无纺布,并在其上堆积纳米纤维层,由此得到的超细纤维板的耐剥离性良好。
[实施例6]
(1)将聚合物(B)的重均分子量变更为2000000,将聚合物(A)与聚合物(B)在纺丝原液中的浓度分别变更为14%、0.01%,并使聚合物(A)与聚合物(B)的构成比率为1400:1,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纺丝原液,接着进行静电纺丝。将结果示于表1、2。
(2)所得到的纤维片材没有“结块”,全部由纤维状物构成,平均纤维直径为60nm。所得到的片材的吸液性优异。
(3)另外,作为基材层,使用一部分贴粘有遮蔽胶带的铝箔取代聚乙烯醇无纺布,并在其上堆积纳米纤维层,由此得到的超细纤维板的耐剥离性良好。
[实施例7]
(1)将作为聚合物(A)的二羧酸单元由100摩尔%的对苯二甲酸单元构成、二胺单元由50摩尔%的1,9-壬二胺单元和50摩尔%的2-甲基-1,8-辛二胺单元构成的重均分子量20000的聚酰胺和作为聚合物(B)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000的聚环氧乙烷在甲酸溶液中于25℃下进行搅拌溶解,并使得聚合物浓度分别为16%、0.0025%,制备纺丝原液。此时的聚合物(B)的重均分子量为聚合物(A)的重均分子量的50倍,且聚合物(A)与聚合物(B)的构成比率为7200:1。
(2)用上述(1)所得到的纺丝原液进行静电纺丝。作为喷嘴使用内径为0.9mm的针,使喷嘴与形成片材牵引装置间的距离为8cm。另外,在形成片材牵引装置上,卷绕作为基材层的聚乙烯醇纤维的湿式无纺布,在该无纺布上,在聚集输送带的速度为0.1m/分钟的条件下,以给定供给量从喷嘴挤出纺丝原液,对喷嘴施加20kV电压,使超细纤维层层叠。将结果示于表1、2。
(3)所得到的纤维片材没有“结块”,全部由纤维状物构成,平均纤维直径为180nm。另外,所得到的片材的吸液性优异。
(4)另外,作为基材层,使用一部分粘贴有遮蔽胶带的铝箔取代聚乙烯醇无纺布,并在其上堆积纳米纤维层,由此得到的超细纤维板的耐剥离性良好。
[实施例8]
(1)聚合物(A)使用与实施例7相同的聚合物,将聚合物(A)与聚合物(B)在纺丝原液中的浓度分别变更为12%、0.02%,并使聚合物(A)与聚合物(B)的构成比率为700:1,除此之外,与实施例7同样地制备纺丝原液,接着进行静电纺丝。将结果示于表1、2。
(2)所得到的纤维片材没有“结块”,全部由纤维状物构成,平均纤维直径为50nm。所得到的片材的吸液性优异。
(3)另外,作为基材层,使用一部分粘贴有遮蔽胶带的铝箔取代聚乙烯醇无纺布,并在其上堆积纳米纤维层,由此得到的超细纤维板的耐剥离性良好。
[比较例1]
(1)仅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聚合物(A)来制备纺丝原液,并使得聚合物浓度为25%,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进行静电纺丝。将结果示于表1、2。
(2)所得到的纤维片材的平均纤维直径为550nm,难以使纤维直径更细。所得到的片材未显示出充分的吸液性。
(3)另外,作为基材层,使用一部分粘贴有遮蔽胶带的铝箔取代聚乙烯醇无纺布,并在其上堆积纳米纤维层,由此得到的超细纤维板的耐剥离性不良。
[比较例2]
(1)与比较例1同样,仅使用聚合物(A)来制备纺丝原液,并使得聚合物浓度为18%,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进行静电纺丝。将结果示于表1、2。
(2)所得到的片材的状态为,“结块”至少存在6个/100μm2以上,结块与纤维状物混杂。将所得到的纤维片材的电子显微镜照片示于图2。
[比较例3]
(1)与比较例1、2同样,仅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聚合物(A)来制备纺丝原液,并使得聚合物浓度为5%,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进行静电纺丝。将结果示于表1、2。
(2)所得到的片材的状态为,没有纤维状物,全部仅由粒状物构成。
[比较例4]
(1)将聚合物(A)与聚合物(B)在纺丝原液中的浓度分别变更为18%、0.0015%,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纺丝原液,接着进行静电纺丝。将结果示于表1、2。
(2)使聚合物(A)与聚合物(B)的构成比率为12000:1,由于聚合物(A)的构成比率过高,因此所得到的片材的状态是,“结块”至少存在6个/100μm2以上,结块与纤维状物混杂。
[比较例5]
(1)将聚合物(A)与聚合物(B)在纺丝原液中的浓度分别变更为5%、0.6%,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纺丝原液,接着进行静电纺丝。将结果示于表1、2。
(2)使聚合物(A)与聚合物(B)的构成比率为8.3:1,由于聚合物(A)的构成比率过低,因此所得到的片材的状态是,“结块”至少存在6个/100μm2以上,结块与纤维状物混杂。
[比较例6]
(1)将聚合物(B)的重均分子量变更为50000,将聚合物(A)与聚合物(B)在纺丝原液中的浓度分别变更为18%、0.0025%,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纺丝原液,接着进行静电纺丝。将结果示于表1、2。
(2)由于聚合物(B)的重均分子量仅为聚合物(A)的重均分子量的5倍,因此所得到的片材的状态是,“结块”至少存在6个/100μm2以上,结块与纤维状物混杂。
[比较例7]
(1)仅使用与比较例6相同的聚合物(B)来制备纺丝原液,并使得聚合物浓度为0.0025%,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进行静电纺丝。将结果示于表1、2。
(2)所得到的纤维片材的状态是,“结块”至少存在6个/100μm2以上,结块与纤维状物混杂。
[比较例8]
(1)仅使用二羧酸单元由100摩尔%的对苯二甲酸单元构成、二胺单元由50摩尔%的1,9-壬二胺单元和50摩尔%的2-甲基-1,8-辛二胺单元构成的重均分子量10000的聚酰胺制备纺丝原液,并使得聚合物浓度为23%,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进行静电纺丝。将结果示于表1、2。
(2)所得到的纤维片材的平均纤维直径为520nm,难以使纤维直径更细。另外,所得到的片材未显示出充分的吸液性。
(3)另外,作为基材层,使用一部分粘贴有遮蔽胶带的铝箔取代聚乙烯醇无纺布,并在其上堆积纳米纤维层,由此得到的超细纤维板的耐剥离性不良。
Figure BDA0000481604280000171
工业实用性
由于本发明的超细纤维板由平均纤维直径为500nm以下的超超细纤维构成,因此可形成非常致密的结构。
上述本发明的超细纤维板在电池材料的隔板、过滤器、传感器,医疗用人造血管、导管,细胞培养基等用途中有用。
如上所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基于本说明书在明确的范围内容易地进行各种变更和修改。因此,上述变更和修改可解释为在权利要求书限定的发明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超细纤维板,其具备超细纤维聚集体,所述超细纤维聚集体由作为主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10万的溶剂可纺性聚合物(A)和作为副成分的具有与聚合物(A)相比为10倍以上的重均分子量的聚合物(B)构成,并且,构成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10~500n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纤维板,其中,聚合物(A)为低传导性或非传导性聚合物,和/或聚合物(B)为增稠性聚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细纤维板,其中,聚合物(A)与聚合物(B)的构成比率为(A):(B)=10:1~10000:1。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超细纤维板,其中,聚合物(A)为(i)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或(ii)含有1,9-壬二胺单元和/或2-甲基-1,8-辛二胺单元作为二胺单元的聚酰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细纤维板,其中,所述聚酰胺由二羧酸单元与二胺单元形成,且二羧酸单元的60摩尔%以上为对苯二甲酸单元、二胺单元的60摩尔%以上为1,9-壬二胺单元和/或2-甲基-1,8-辛二胺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超细纤维板,其中,聚合物(B)为聚环氧乙烷、聚乙二醇或聚丙烯酰胺中的任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超细纤维板,其中,聚合物(B)的重均分子量为50万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超细纤维板,其中,在以倍率5000倍拍摄的超细纤维聚集体的剖面中,每100μm2产生的结块数为5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超细纤维板,其中,超细纤维聚集体通过静电纺丝法而得到。
CN201280046600.0A 2011-09-28 2012-09-18 超细纤维板 Active CN1038273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12471 2011-09-28
JP2011-212471 2011-09-28
PCT/JP2012/073815 WO2013047264A1 (ja) 2011-09-28 2012-09-18 極細繊維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7375A true CN103827375A (zh) 2014-05-28
CN103827375B CN103827375B (zh) 2016-03-23

Family

ID=47995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6600.0A Active CN103827375B (zh) 2011-09-28 2012-09-18 超细纤维板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106923B2 (zh)
EP (1) EP2762624B1 (zh)
JP (1) JP5950921B2 (zh)
KR (1) KR101948365B1 (zh)
CN (1) CN103827375B (zh)
SG (2) SG11201401009YA (zh)
WO (1) WO201304726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4105A (zh) * 2016-04-20 2019-01-04 克拉考公司 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精细纤维及tpu精细纤维
CN111094641A (zh) * 2017-09-08 2020-05-01 株式会社可乐丽 熔喷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CN113646474A (zh) * 2019-03-28 2021-11-12 捷恩智株式会社 复合结构体、其制造方法及包含所述复合结构体的滤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117790A (ko) * 2010-10-13 2013-10-28 솔베이 스페셜티 폴리머즈 유에스에이, 엘.엘.씨. 내오염성 섬유, 직물 및 카펫
DE102014112311A1 (de) * 2014-08-27 2016-03-03 Deutsches Zentrum für Luft- und Raumfahrt e.V. Verfahren und Formwerkzeug zur Infusion eines Matrixmaterials
DE102018116009A1 (de) * 2018-07-02 2020-01-02 Fachhochschule Bielefeld Stabilisierte Metall-Carbon-Komposite
TWI690633B (zh) * 2019-10-04 2020-04-11 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熔噴不織布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02037A (ja) * 2006-06-26 2008-01-10 Kuraray Co Ltd エチレン−ビニルアルコール系共重合体ナノ繊維を含む繊維状構造物
US20080241538A1 (en) * 2004-06-17 2008-10-02 Kor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Filament Bundle Type Nano Fib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09041117A (ja) * 2007-08-06 2009-02-26 Nisshinbo Ind Inc 多糖類ナノファイバー
JP2009150005A (ja) * 2007-12-19 2009-07-09 Kuraray Co Ltd 繊維状構造物およびその用途ならびに製造方法
CN103301755A (zh) * 2013-07-09 2013-09-18 北京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uhmwpe 中空纤维膜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63020A (ko) 2001-01-26 2002-08-01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미세 섬유상 고분자웹의 제조 방법
US20030215624A1 (en) * 2002-04-05 2003-11-20 Layman John M. Electrospinning of vinyl alcohol polymer and copolymer fibers
JP4612432B2 (ja) 2005-02-24 2011-01-12 帝人株式会社 不織布および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US9175422B2 (en) * 2007-01-22 2015-11-03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Army Polymer-micelle complex as an aid to electrospinning
JP2009006622A (ja) * 2007-06-29 2009-01-15 Kuraray Co Ltd 活性炭ナノ繊維層を有する防護衣類用の積層構造体および防護衣類
JP4883312B2 (ja) 2007-11-02 2012-02-22 日清紡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樹脂製極細短繊維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65435B2 (ja) * 2008-03-26 2013-03-21 株式会社クラレ 気体フィルター用濾材
KR101687426B1 (ko) 2008-12-25 2016-12-19 주식회사 쿠라레 필터용 여과재 및 필터 카트리지
JP5593038B2 (ja) * 2009-05-29 2014-09-17 ダイワボウ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極細複合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繊維構造物
EP2479820B1 (en) 2009-09-16 2016-10-26 Kuraray Co., Ltd. Separator for non-aqueous batteries, non-aqueous battery using same,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separator for non-aqueous batteries
ES2792823T3 (es) 2010-07-02 2020-11-12 Procter & Gamble Artículo de estructura de trama fibrosa soluble que comprende principios activo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41538A1 (en) * 2004-06-17 2008-10-02 Kor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Filament Bundle Type Nano Fib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08002037A (ja) * 2006-06-26 2008-01-10 Kuraray Co Ltd エチレン−ビニルアルコール系共重合体ナノ繊維を含む繊維状構造物
JP2009041117A (ja) * 2007-08-06 2009-02-26 Nisshinbo Ind Inc 多糖類ナノファイバー
JP2009150005A (ja) * 2007-12-19 2009-07-09 Kuraray Co Ltd 繊維状構造物およびその用途ならびに製造方法
CN103301755A (zh) * 2013-07-09 2013-09-18 北京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uhmwpe 中空纤维膜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4105A (zh) * 2016-04-20 2019-01-04 克拉考公司 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精细纤维及tpu精细纤维
CN111094641A (zh) * 2017-09-08 2020-05-01 株式会社可乐丽 熔喷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CN111094641B (zh) * 2017-09-08 2023-04-07 株式会社可乐丽 熔喷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CN113646474A (zh) * 2019-03-28 2021-11-12 捷恩智株式会社 复合结构体、其制造方法及包含所述复合结构体的滤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948365B1 (ko) 2019-02-14
EP2762624A1 (en) 2014-08-06
US20140213135A1 (en) 2014-07-31
JP5950921B2 (ja) 2016-07-13
CN103827375B (zh) 2016-03-23
EP2762624A4 (en) 2015-07-15
WO2013047264A1 (ja) 2013-04-04
EP2762624B1 (en) 2017-02-22
US10106923B2 (en) 2018-10-23
KR20140069085A (ko) 2014-06-09
SG10201602352QA (en) 2016-05-30
SG11201401009YA (en) 2014-09-26
JPWO2013047264A1 (ja) 2015-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27375B (zh) 超细纤维板
Waqas et al. Recent development in separators for high‐temperature lithium‐ion batteries
CN101821824B (zh) 层叠体、电容器用隔板和电容器
JP5679052B2 (ja) 多孔性ナノウェブ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803460B2 (en) Filament bundle type nano fib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3458987B (zh) 过滤器用滤材以及具备该滤材的水过滤装置
JP4980154B2 (ja) 濾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90245B2 (ja) 吸音材および吸音複合材
CN105431576A (zh) 通过纺丝的高温熔融完整性电池隔膜
CN103874793A (zh) 由用树脂质醛组合物交联聚合物制成的细纤维
KR20110095753A (ko) 자가융착형 나노섬유 및 그 제조방법, 그리고 이를 이용한 나노섬유 복합재 및 그 제조방법
US11192098B2 (en) Ion exchange membra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04362279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超细纤维隔膜的制备方法
Yu et al. Advances in Nonwoven-Based Separator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JP5049092B2 (ja) キャパシタ用セパレータおよびキャパシタ
JP5280979B2 (ja) 積層体、キャパシタ用セパレータおよびキャパシタ
JP2014227631A (ja) ナノファイバー積層体
JP2002151358A (ja) キャパシタ用セパレ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115994B1 (ko) 전도성 아라미드 필름의 제조방법
JP2022098743A (ja) 電池セパレ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241601A (ja) 電気二重層キャパシタ用セパレータ
JP2023069101A (ja) 電池セパレ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5233446A (zh) 尼龙纳米纤维悬浮液的制备方法、尼龙纳米纤维膜及应用
CN114616369A (zh) 电池间隔件用无纺布和电池间隔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