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23352B - 送风目标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送风目标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23352B
CN103823352B CN201310286467.2A CN201310286467A CN103823352B CN 103823352 B CN103823352 B CN 103823352B CN 201310286467 A CN201310286467 A CN 201310286467A CN 103823352 B CN103823352 B CN 1038233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mponent
opening portion
outlet
pressure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8646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23352A (zh
Inventor
工藤雅史
大塚晃次
长森由贵
井波香月
百村裕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233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33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233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335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5/00Cleaning by methods involving the use of air flow or gas flow
    • B08B5/02Cleaning by the force of jets, e.g. blowing-out cavi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6/00Cleaning by electrostatic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9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e.g. wires, pointed electrodes, means for cleaning the corona discharge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送风目标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设备,所述送风目标结构包括:开口部,所述开口部(a)是入口,空气从沿一个方向具有长形形状的送风机管流入所述入口,(b)沿与所述送风机管的出口的一个方向相同的方向被伸长,(c)具有这样的构件,该构件沿正交于所述开口部的纵向的横向至少设置在一个端侧上以将该开口部的构件侧区域的透气率设定成小于除该开口部的构件侧区域以外的区域的透气率的值。

Description

送风目标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送风目标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在记录纸上形成借助显影剂构成的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中,例如,存在利用电晕放电器的图像形成设备,该电晕放电器在使诸如感光体的潜像保持构件充电的过程中、或在中和过程中、或在将非定影图像转印到记录纸的过程等中执行电晕放电。
另外,在电晕放电器中,为了预先防止不必要的物质(诸如纸屑或放电产品)粘附到组成部件(诸如放电丝或栅电极)上,可以一起提供对着组成部件吹空气的吹风装置。吹风装置在该情况下通常由发送空气的吹风机以及管道(吹风机管)构成,该吹风机管将从吹风机发送的空气引导并送出达到目标结构(诸如电晕放电器)。
在现有技术中,对于送风装置等不同地执行用于使空气能够沿组成部件(诸如放电丝)的纵向被均匀地吹送的改进。具体地,关于送风装置等,存在这样的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不会采用建议的构造,在该建议的构造中使空气流过的管道的通道空间的形状形成为特定形状或构造,其中调整空气流动方向的调整叶片等安装在管道的通道空间中;而是该送风装置采用如下面所述的分开构造。
JP-A-10-198128(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送风装置或电晕放电器,其采用如下空气管道作为用于将送风扇的空气引导到电晕放电器的空气管道的空气管道,该空气管道适于竖立分隔壁,该分隔壁形成有空气管道内沿着电晕放电器(屏蔽壳)的纵向的间隙,并且该空气管道适于暂时升高从分隔壁的前侧上的送风扇发送的空气流(气流)的压力。
JP-A-10-198128公开了,根据上述送风装置或电晕放电器,使流过管道的空气流在穿过分隔壁时沿着屏蔽壳的纵向均匀并且变为均匀流,并且空气流送入屏蔽壳体中。另外,JP-A-10-198128公开了,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分隔壁由设置成靠近空气管道中的流道的空气过滤器构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目标结构,该结构包括开口部,该开口部面向沿一个方向伸长的送风管的出口、并且允许从该出口排出的空气被吸入其中、并且沿与出口的一个方向相同的方向被伸长,在风速差减小的情况下,甚至在从端部区域排放的空气的风速相对快于从除出口的端部区域以外的区域排放的空气的风速的情况下,该开口部能从开口部吸进空气,其中所述端部区域在沿着纵向的区域中沿正交于送风管的出口的纵向的横向至少存在于一个端侧上。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送风目标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送风目标结构,该送风目标结构包括:开口部,(a)所述开口部是空气从具有沿一个方向的伸长形状的送风管流入其中的入口,(b)所述开口部沿与所述送风管的出口的一个方向相同的方向被伸长,(c)所述开口部具有这样的构件,该构件沿正交于所述开口部的纵向的横向至少设置在一个端侧上,以将该开口部的构件侧区域的透气率设定为小于除该开口部的构件侧区域以外的区域的透气率的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送风目标结构中,所述构件可以是不会允许空气从其透过的非透气性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送风目标结构中,构件可以是具有多个通风部的透气性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的任一方面的送风目标结构中,构件的沿横向的尺寸可以沿纵向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根据第一、第三或第四方面的送风目标结构中,开口部的构件侧的透气率可以沿纵向和横向中的一者或两者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根据第一至第五方面的送风目标结构中,构件可以定位在面向空气的风在送风管的出口处相对快速地流动的区域的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根据第一至第六方面的送风目标结构中,送风管可以设置有:入口,该入口吸进空气;出口,该出口布置成面向开口部的状态,该开口部(a)是空气从具有沿一个方向伸长的形状的送风管从其流入的入口,(b)沿与所述送风管的出口的一个方向相同的方向被伸长,(c)具有这样的构件,该构件沿正交于所述开口部的纵向的横向至少设置在一个端侧上以将该开口部的构件侧区域的透气率设定为比除该开口部的构件侧区域以外的区域的透气率更小的值以便从所述入口排出被吸进的空气,并且具有不同于所述入口的形状;流路,该流路具有这样的部分,该部分连接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以使空气流过所述部分并且具有大体上以直角弯曲的流向;以及多个流控制构件,这些流控制构件沿使所述流路的通道空间中的空气流动的方向设置在相互不同的区域中,并且控制空气的流。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根据第一至第七方面的送风目标结构中,所述送风目标结构可以是电晕放电器,所述电晕放电器包括形成有开口部的围绕构件、以及在所述围绕构件的内部空间中被伸展的放电丝。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送风管,所述送风管设置有沿一个方向伸长的出口;和根据第一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送风目标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根据第九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送风目标结构可以是电晕放电器,所述电晕放电器包括形成有开口部的围绕构件和在该围绕构件的内部空间中伸展的放电丝。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即使在从端部区域排出的空气的风速相对快于从除送风管的出口的端部区域以外的区域排出的空气的风速的情况下,其中所述端部区域在沿着送风管的出口的纵向的区域中沿横向至少存在于一个端侧上,这样的空气也能在风速差减小的状态下从开口部吸入。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同未提供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能以简单的构造获得根据第一方面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同设置不具有透气率的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吸入空气的体积变得更均匀的空气。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同未提供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即使当沿着送风管的出口的纵向存在风速差时,也能吸入其中沿纵向的风速差减小的空气。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同未提供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即使当沿送风管的出口的纵向和横向中的至少一者存在风速差时,也能吸入其中风速差减小的空气。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同未提供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吸入其中风速差减小的空气。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同未提供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能使从送风管的出口排出的空气的体积更均匀。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同未提供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能获得根据第一方面的效果,并且能抑制电晕放电器的性能的不匀性的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同未提供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即使在从出口的端部区域排出的空气的风速相对快于从除出口的端部区域以外的区域排出的空气的风速的情况下,其中端部区域在沿着送风管的出口的纵向的区域中沿横向至少存在于一个端侧上,这样的空气也能在风速差减小的状态下从开口部吸入,并且也能抑制电晕放电器的性能的不匀性的出现。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同未提供本发明的构造的情况相比,能抑制电晕放电器的性能的不匀性的出现。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列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示出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1等的充电装置和利用该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包括电晕放电器的充电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A和图3B示出了图2的充电装置的一部分,并且图3A是示出充电装置的顶面部的平面图,并且图3B是沿着图3A的线Q-Q剖取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4是示出待施加到图2的充电装置的送风装置(送风管道)的轮廓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5是沿着图4的送风装置(送风管道)的线Q-Q剖取的剖面图;
图6是示出当从上看图4的送风装置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当从下(出口)看图4的送风装置时的状态的视图;
图8是示出图4的充电装置(其中构造的一部分的图示被省略的内容)和送风装置的操作状态等的剖面说明图;
图9是示出当图8的充电装置中的通风分布被测量时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10是示出图4的充电装置和送风装置的操作状态等的剖面说明图;
图11是示出当图9的充电装置中的通风分布被测量时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12A和图12B示出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2的充电装置的一部分,并且图12A是示出充电装置的顶面部的平面图,并且图12B是沿着图12A的线Q-Q剖取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13A是示出当现有技术的充电装置中的通风分布被测量时的结果的曲线图,并且图13B是示出当图12A和图12B的充电装置中的通风分布被测量时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14A和图14B示出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3的充电装置的一部分,并且图14A是示出充电装置的顶面部的平面图,并且图14B是沿着图14A的线Q-Q剖取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15A和图15B示意地示出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3的充电装置的非透气性构件的构造,并且图15A是示出开口部中的通风分布的示例的说明图,并且图15B是示出关于图15A的通风分布的非透气性构件的构造示例的说明图;
图16A和图16B示出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4的充电装置的一部分,并且图16A是示出充电装置的顶面部的平面图,并且图16B是沿着图16A的线Q-Q剖取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17A和图17B示出待布置在图16A和图16B的充电装置中的透气性构件,并且图17A是示出透气性构件的平面图,并且图17B是沿着图17A的线Q-Q剖取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18A和图18B示意地示出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4的充电装置的透气性构件的构造,并且图18A是示出开口部中的通风分布的示例的说明图,并且图18B是示出透气性构件关于图18A的通风分布的构造示例的说明图;以及
图19A至图19D是示出送风管道的另一构造示例的示意性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模式(在下文中称为“示例性实施方式”)。
示例性实施方式1
图1至图3B示出了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利用作为送风目标结构的示例的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图1示出了图像形成设备的概要,图2示出了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充电装置,并且图3A和图3B示出了充电装置的一部分。
图像形成设备的构造(包括充电装置)
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如图1所示,在由支撑框架、护罩等构成的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中安装有图像形成单元20、送纸器30和定影装置35,其中,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由作为显影剂的色调剂构成的色调剂图像以将该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作为记录材料的示例的纸张9上,送纸器容纳并传送待被供应到图像形成单元20的纸张9,定影装置将由图像形成单元20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在纸张9上。尽管在示例性实施方式1中仅示出了一个图像形成单元20,但是图像形成单元可以由多个图像形成单元构成。
上述图像形成单元20例如利用众所周知的电子照相系统来构成,并且主要由感光鼓21、充电装置4、曝光装置23、显影装置24、转印装置25和清洁装置26构成,其中,感光鼓21沿由箭头A所示的方向(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被旋转地驱动,充电装置4向作为感光鼓21的图像形成区域的外周表面充以所需电势,曝光装置23借助电势差形成静电潜像,基于从外面输入的图像信息(信号),该曝光装置用光(虚线箭头)照射感光鼓21的充电之后的表面,显影装置24借助色调剂将静电潜像显影为色调剂图像,转印装置25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9上,清洁装置移除在转印之后保留在感光鼓21的表面上的色调剂等。
在这些之中,电晕放电器用作充电装置4。如图2等所示,包括电晕放电器的充电装置4由所谓的格栅式电晕放电器构成,该放电器包括作为围绕构件的示例的屏蔽壳40,两个端部支承件(未示出)、两个电晕放电丝41A和41B、栅格状栅电极(电场调整板)42,其中,屏蔽壳具有外部形状,该外部形状具有长方形顶板40a以及侧板40b和40c,这两个侧板从沿着顶板40a的纵向B延伸的长边部向下悬垂,两个端部支承件分别沿纵向B附接至屏蔽壳40的两端(短边部),两个电晕放电丝41A和41B在其中所述丝穿过屏蔽壳40的内部空间并且几乎以这两个端部支承件之间的直线的形状伸展的状态下被附接,栅电极42在其中板覆盖屏蔽壳40的下开口(放电开口)并且存在于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和电晕放电丝41之间的状态下附接至所述下开口。图4等所示的附图标记40d表示分隔壁,该分隔壁将供布置沿着屏蔽壳40的纵向B的两个电晕放电丝41A和41B的空间分隔。
另外,充电装置4布置成使得,两个电晕放电丝41A和41B在其中所述丝以距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为所需间隔(例如放电间隙)相互面对的状态下沿着感光鼓21的旋转轴线的方向至少存在于图像形成目标区域中。另外,充电装置4适于使得,当形成图像时充电电压从供电单元(未示出)被分别施加到放电丝41A和41B(在所述丝和感光鼓21之间)。
送纸器30包括盘式、盒式等的纸张容纳构件31、以及输送装置32,其中纸张容纳构件31容纳处于堆叠状态的、用于形成图像的包括所需尺寸、所需种类等的多张纸张9,输送装置朝向传送路径逐一输送被容纳在纸张容纳构件31中的纸张9。如果达到用于送纸的定时,则纸张9被逐一输送。根据利用模式提供多个纸张容纳构件31。图1中的单点划线箭头示出了纸张9主要逐一沿其传送并且从其经过所在的传送路径。该用于纸张的传送路径由多个纸张传送辊对33a和33b、传送引导构件(未示出)等构成。
定影装置35在壳体36中包括辊状或带状加热旋转构件37以及辊状或带状的加压旋转构件38,所述壳体36形成有供纸张9穿过的引入口和排出口,该加热旋转构件的表面温度借助加热单元被加热到并保持在所需温度,该加压旋转构件在所需压力下以与加热旋转构件接触的方式被旋转地驱动,而大体上沿着加热旋转构件37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延伸。定影装置35通过允许色调剂图像已被转印到其上的纸张9被引入并且穿过接触部(定影处理部)来执行定影,在加热旋转构件37和加压旋转构件38彼此接触时形成该接触部。
借助图像形成设备1的图像形成如下执行。这里,在图像形成在纸张9的一侧上时的基本图像形成操作将作为示例被描述。
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如果控制装置等接收图像形成单元20中用于图像形成操作的启动命令,则开始旋转的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借助充电装置4被充有预定极性和电势。这时,在充电装置4中,在充电单元被分别施加到两个电晕放电丝41A和41B的状态下产生电晕放电,并且在放电丝41A和41B中的每个丝与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之间形成有电场,并且因此,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被充有所需电势。在该情况下,感光鼓21的充电电势由栅电极42调节。
随后,在被充电的感光鼓2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在基于来自曝光装置23的图像信息执行曝光时构造成具有所需电势差。此后,当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静电潜像穿过显影装置24时,静电潜像借助从显影辊24a供应的色调剂被显影并且被充有所需极性,并且被视觉化为色调剂图像。
接下来,如果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色调剂图像通过该感光鼓21的旋转被传送到面向转印装置25的转印位置,则根据该定时色调剂图像由转印装置25转印到从送纸器30通过传送路径被供应的纸张9上。在该转印之后每个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均由清洁装置26清洁。
随后,在图像形成单元2中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9在从感光鼓21被剥离之后被传送从而被引入定影装置35,该色调剂图像在穿过定影装置35的加热旋转构件37和加压旋转构件38之间的接触部时在加压下被加热从而被熔化,并且被定影在纸张9上。在该定影完成之后纸张9从定影装置35被排出,并且被传送并容纳在例如形成在壳体10外的排出纸张容纳部(未示出)等中。
在一张纸张9的一侧上形成有由单色色调剂构成的单色图像,并且完成了基本图像形成操作。当存在针对多张纸张的用于图像形成操作的指令时,根据纸张的数量相似地重复如上所述的一系列操作。
送风装置的构造
另外,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通过使用充电装置4,物质(不必要的物质)(诸如纸张9的碎屑、由电晕放电产生的放电产品以及粘附到电晕放电丝41或栅电极42的外部添加剂)被污染,并且不再充分或均匀地执行电晕放电。结果,可能发生充电缺陷(诸如不均匀充电)。
为此,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如图1、图4等所示,为了防止或阻止不必要的物质粘附到放电丝41和栅电极42,用于对着屏蔽壳40的内部空间(放电丝41和栅电极42)鼓风的送风装置5在充电装置4处被一起提供。另外,如图2、图3A和图3B等所示,充电装置4的屏蔽壳40的顶面40a形成有用于从送风装置5吸入空气的开口43。
如图4等所示,送风装置5包括:送风机50,该送风机具有发送空气的旋转式风扇;和送风机管道51,该送风机管道吸入从送风机50发送的空气并且引导和排出空气直到作为待被送风的目标的充电装置4。
关于送风机50,例如,轴流式鼓风扇被使用并且其驱动被控制从而送出所需量的空气。另外,如图4至图7所示,送风机管道51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即,其具有:吸入从送风机59发送的空气的入口52;出口53,该出口布置在其面向供从入口52吸入的空气对着吹的长形充电装置4的沿纵向B的部分(屏蔽壳40的顶面40a或其开口43)的状态下,并且发送空气从而使其沿着正交于纵向B的方向流动;以及通道部54,该通道部形成有通道空间TS,该通道空间用于连接入口52和出口53以使空气从其流过。
送风机管道51的通道部54使其一个端部设置有入口52并且被打开,并且使其另一端部封闭,并且整个通道部由角管状引入通道部51A、角管状第一弯曲通道部54B以及第二弯曲通道部54C构成,其中,角管状引入通道部形成为沿着充电装置4的纵向延伸,角管状第一弯曲通道部54B形成为在通道空间的宽度从靠近引入通道部54A的另一端部的一部分增加的状态下在几乎与大体上水平的方向(大体上平行于坐标轴X的方向)成直角之后延伸,第二弯曲通道部54C形成为在通道空间的宽度从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一个端部保持相等的状态下在最后沿向下垂直方向(大体上平行于坐标轴Y的方向)弯曲之后延伸,从而接近充电装置4。第二弯曲通道部54C的终端形成有出口53,该出口包括这样的开口形状,该开口形状略窄于终端的通道空间的截面形状(然而,长方形的纵向长度几乎相同)。第一弯曲通道部54B和第二弯曲通道部54C两者的通道空间TS的宽度(沿着纵向B的尺寸)设定成几乎相同的尺寸。
送风机管道51的入口52形成为使得其开口形状大体上变成正方形。连接管道55附接至入口52(图6),所述连接管道用于连接送风机管道和送风机50以将来自该送风机50的空气发送达到送风机管道51的入口52。另外,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形成为使得其开口形状平行于充电装置4的沿纵向B的部分的长形形状(例如,长方形)。为此,送风机管道51具有这样的关系,即,入口52和出口53形成为相互不同的形状。另外,即使在入口52和出口53具有相同的形状的情况下,入口和出口形成为具有相互不同的开口面积(入口和出口具有相似形状)的情况被包括在入口和出口形成为相互不同的形状的关系之中。另外,充电装置4中的屏蔽壳40的开口部43的开口形状形成为长方形,该长方形沿与出口53的纵向相同的方向为长形形状,从而大体上对应于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的形状。
这里,在其中入口52和出口53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为相互不同的形状的送风机管道51中,其中通道空间TS的截面形状在途中改变的部分存在于连接在入口52和出口53之间的通道部54中。顺便提及,在送风机管道51中,引入通道部54A的包括大体上正方形形状的通道空间TS1的截面形状变成包括长方形的通道空间TS2的形状,该通道空间TS2的截面形状在第一弯曲通道部54B中仅沿水平方向(不管高度)加宽。换言之,引入通道部54A的通道空间TS1的截面形状变成通道空间TS2的截面形状,该通道空间TS2的截面形状在第一弯曲通道部54B中突然变宽。
另外,在其中通道空间TS2的截面形状改变的这样的部分存在的送风机管道51中,在送风机管道的截面形状改变的部分中在空气流中出现扰动(诸如剥离或旋涡)。为此,即使具有均匀风速的空气从入口52被吸入,从出口53中出来的空气的风速也倾向于变得不均匀。然而,与通道空间TS的截面形状是否变化无关,即使在使送风机管道51中的空气流动所沿(前进)的方向改变的情况下,从出口中出来的空气的风速(变得不均匀)的倾向因此也几乎相似地出现。
图19A至图19C示出了送风机管道的典型示例510A和510C,其中入口52和出口53形成为相互不同的开口形状。在图中,在相应的管道510中被吸入入口52中的空气的风速以及从出口53中出来的空气的风速的相应的状态分别由箭头的长度示出。图19A至图19D示出了从其顶面看的相应的送风机管道510。另外,在图中,其中箭头的长度相同的情况表明风速是相同的,以及其中箭头的长度不同的情况表明风速是不同的。而且图中的虚线示出相应的管道的通道空间(形成的侧壁部)。顺便提及,送风机管道510B和510C也是构造示例,其中使空气流动所沿的方向在途中改变,并且通道空间的截面形状和截面面积中的至少一者改变。另外,图19D所示的送风机管道510D是如下构造示例,其中,入口52和出口53形成为相同的开口形状(和相同的开口面积),并且送风机管道510D是其中使空气流动所沿的方向在途中改变的管道。
根据这样的情况,关于送风装置5的送风机管道51,如图4至图7等所示,抑制空气流动的两个抑制部61和62沿使通道部54的通道空间TS的空气流动所沿的方向(由符号E表示的箭头的方向)设置在不同区域中。两个抑制部中的抑制部62是设置在作为通道部54的终端的出口53处的出口抑制部(最下游抑制部),并且另一抑制部61是设置在这样的区域中的上游抑制部,该区域在沿使空气流动所沿的方向与通道部54的通道空间TS中的出口抑制部相比定位最上游侧上。
上游抑制部61设置在沿使空气在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通道空间TS2中流动所沿的方向的大体的中间位置处。上游抑制部61构造成使得在这样的状态下切断通道空间TS2的一部分,在该状态中上游抑制部沿着平行于出口53的开口形状的纵向(与充电装置4的纵向B相同的方向)的方向延伸,从而具有呈在出口53的开口形状的纵向上延伸的形状的间隙63。
示例性实施方式1中的上游抑制部61通过使板状分隔构件64存在于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通道空间TS2内而构造,而没有改变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外部形状。具体地,分隔构件64封闭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通道空间TS2中的上空间部,并且布置成使得分隔构件的下端64a相对于通道空间TS2的底部(内壁)55具有所需间隔(高度)H。这形成了其中间隙63存在于通道空间TS2的下部中的结构。分隔构件64借助与管道51相同的材料与管道51一体模制而形成,或者由与管道51不同的材料形成。
间隙63的高度H、路径长度M和宽度(纵向长度)W从使已从引入通道部54A流入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空气的风速尽可能均匀的角度来选择和设定,并且考虑管道51的尺寸(容量)以及被使得流到管道51、充电装置4等的空气的每单位时间的流率来设定。例如,从上述角度等看,间隙63的高度H可以设定成均匀或部分地改变的尺寸,而不限于尺寸沿宽度W的纵向是相同的情况。
另一方面,如图5、图7等所示,示例性实施方式1中的出口抑制部62通过引起这样的状态来形成,在该状态中第二弯曲通道部54C的终端(出口53)中的通道空间(开口)由具有多个通风部71的透气性构件70来封闭。
如图5、图7等所示,透气性构件70中的所有多个通风部71都是通孔,这些通孔延伸使得每个开口形状均大体上是圆形的并且以直线的形状穿透。另外,多个通风部71例如沿着出口53的开口形状的纵向(B)以规则间隔布置,并且布置成甚至沿正交于纵向的横向C以与上述规则间隔相同的间隔以例如四排存在。因此,多个气孔71形成为在整个第二弯曲通道部54C的终端的通道空间或出口53的开口形状上以点阵布置。为此,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透气性构件70是形成为使得多个通风部(孔)71在板状构件中以点阵布置的穿孔板。而且,优选的是,多个通风部71形成为在出口53的开口区域中大体上均匀地(以大体上恒定的密度)以点阵布置。然而,除非从出口53中出来的空气不均匀地送出,否则通风部可以形成为以略微密集的状态存在。
透气性构件70可以通过与用于管道51相同的材料一体模制来形成或者可以与用于管道51不同的材料来形成。从使已穿过出口53流出第二弯曲通道部54C的空气的风速尽可能均匀的角度来选择和设定开口形状、开口尺寸、通风部(孔)71的孔长度和孔存在密度。另外,考虑管道51的尺寸(容量)、被使得流到管道51、充电装置4等的空气的每单位时间的流率来设定这些值。
送风装置5如下操作。
如果送风装置5达到驱动设定定时,诸如图像形成操作定时,则送风机50首先被可旋转地驱动以发出所需量的空气。从启动的送风机50发出的空气(E)通过连接管道55从送风机管道51的入口52被吸入通道部54的通道空间TS中。
随后,如图6等所示,被吸入送风器管道51的空气(E)被发送从而通过引入通道部54A的通道空间TS1流入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通道空间TS2中(参看图6的箭头E1a、E1b等)。被送入第一弯曲通道部54B中的空气(E1)穿过上游抑制部61的间隙63,并且在其前进方向(空气流动所沿的方向)变成几乎直角方向的状态下前进。
在该情况下,如图8等所示,空气(E2)在穿过上游抑制部61的间隙63时具有由上游抑制部61的间隙63抑制的流(空气的压力达到升高状态),并且倾向于以均匀状态流出间隙63。而且,至于空气(E2)在穿过抑制部61的间隙63之后流入第一弯曲通道部54B的通道空间TS2中时,空气在流出间隙时的方向与大体上正交于出口53的纵向(B)的方向对准。另外,图8中,为了方便起见省略了待下文描述的非透气性构件45的说明。
随后,第二弯曲通道部54C的通道空间TS2的容积大于引入通道部54A的通道空间TS或者间隙63的空间,因此已流入第二弯曲通道部54C的通道空间TS2中的空气(E2)在第二弯曲通道部54C的通道空间TS2内形成漩涡和停滞,并且减小风速的不匀性。
这时,空气(E2)中的已穿过上游抑制部61的间隙63并且已流入通道空间54C中的一部分E2a沿着间隙63的路径大体上线性地前进。另外,其它空气E2b以空气在第二弯曲通道部54C的通道空间TS内扩散的这样的弯曲方式前进。具体地,在从送风机管道51的入口52被引入的空气的体积相对大的情况下,从间隙63线性地前进的空气E2a的流变得强于其它空气E2b的流。
最后,如图8所示,已流入并停滞在第二弯曲通道部54C的通道空间TS2的空气(E2)穿过透气性构件70中的多个通风部(孔)71,该透气性构件构成设置在出口53处的出口抑制部62,该出口作为弯曲通道部54C的终端,并且空气(E2)因此在其前进方向改变(参看箭头E3)的状态下从出口53被吹出。
在该情况下,从出口53吹出的空气(E3)穿过透气性构件70的多个通风部71,该透气性构件相对窄于出口53的开口面积,空气(E3)因此在其流被抑制(这时,空气的压力达到升高状态)的状态下被送出。
穿过出口抑制部62并且从出口53被吹出的空气(E3)穿过多个通风部71,这些通风部在出口53的区域中被大体上均匀地以点阵布置并且在以相同条件形成,空气(E3)因此以均匀状态从出口53被送出。另外,从出口53被吹出的空气(E3)的前进方向变成大体上正交于出口53的纵向B的方向并且面向充电装置4的方向,并且空气(E3)被送出。
从上,穿过出口抑制部62并且从出口53出来的所有空气(E3)在其前进方向变成大体上正交于出口53的纵向的方向的状态下被送出,并且其风速达到大体上均匀的状态。另外,从出口53出来的空气(E3)的风速沿出口53的开口形状(长方形)的纵向(B)达到大体上均匀的状态,并且还沿横向C达到大体上均匀的状态。
然后,如图8所示,从该送风装置5中的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送出的空气(E3)流入从而穿过充电装置4的屏蔽壳40的顶面40a中的开口部43被吹入壳40中。
充电装置的详细构造
顺便提及,如图9所示,至于从送风装置5的送风机管道51排出的空气的风速的分布,从端部区域排出的空气的风速变得相对快于从除出口的端部区域以外的区域排出的空气的风速,其中该端部区域在沿着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的纵向B的区域中沿正交于纵向B的横向C至少存在于一个端侧(例如,待在下面描述的定位在后侧上的端部53a:图8)上。结果,风速的分布可能达到非均匀状态。
其中从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排出的空气(E3)的风速在位于出口53的一个端侧上的端部区域和另一端部区域之间相对不同的现象因此受送风机管道51的抑制部61的存在、第二弯曲通道部54C的存在等影响。例如,如图8所示,一个因素在于,产生如上提及的线性前进并且流入第二弯曲通道部54C的通道空间TS2的空气(E2a),该空气(E2a)与沿弯曲通道部54C的弯曲方向K存在于外侧上的内壁部55b碰撞,于是,空气的一部分在其朝向出口53的靠近内壁部55b的终端的一端53a时流出,而没有在通道空间TS2中停滞。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在于,被引入送风机管道51的空气的量相对增大。
顺便提及,通过执行下列测量获得图9中所示的风速分布的测量结果。
也就是说,这时执行测量,从而从送风机50以0.25m3/分钟的平均空气体积引入空气,然后,测量空气在其从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被吹出并且通过充电装置4的屏蔽壳40的开口部43被吸入壳40内时的风速(出口沿纵向B的整个区域的风速)。利用空气速度计(由DEGREE CONTROLS,INC制造的UAS1200LP)。具体地,如图8所示,通过在两个位置中沿纵向B移动空气速度计来执行测量,这两个位置包括端位置P1(前位置)和端位置(后位置)P2,该前位置P1在充电装置4的屏蔽壳40的内部空间中沿感光鼓21的旋转方向A定位在上游侧,该后位置P2沿旋转方向A定位在下游侧上。前位置P1是对应于大体上在放电丝41A下方的位置。另外,后位置P2是对应于大体上在放电丝41B下方的位置。
关于送风机管道51,使用这样的送风机管道,其中整个形状如图4至图7等所示,入口52具有尺寸为22mm x23mm的大体上正方形的开口形状,并且出口53具有尺寸为350mm(沿纵向B的尺寸)x17.5mm(沿横向C的尺寸)的长方形开口形状。另外,上游抑制部61通过设置大体上平板状的分隔构件64使得其中存在高度H沿着出口53的纵向B在所有区域中为1.5mm、路径长度M为8mm并且宽度W变成345mm的间隙63来构造。而且,出口抑制部62通过在这样的状态下设置具有1mm的孔径和3mm的长度的通风孔71来构造,在所述状态中,出口53由在孔的密度变成40.2孔/cm2的条件下设置的多孔构件70封闭。
因此,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的充电装置4中,作为针对这样的情况的措施,在所述情况中,从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排出的空气的风速分布如上所述变得不均匀,屏蔽壳40中的开口部43构造成使得端部区域(E2:图3A和图3B)的透气率的值变得小于除该端部区域(E2)以外的区域(E1:图3A和图3B)的透气率的值,端部区域(E2)在沿着纵向B的区域中沿正交于该纵向B的横向C至少存在于一个端侧(这里,后侧)上。
为了将位于充电装置4中的开口部43的至少一端处的端部区域的透气率设定为小于除该端部区域以外的区域的透气率的值,在示例性实施方式1中,非透气性构件45如图3A和图3B、图5等所示来设置。非透气性构件45具有不显示透气率并且显示零透气率的物理性质。非透气性构件45在屏蔽壳40的开口部43中布置在对应于端部区域E2的其中从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排出的空气的风速如上所述相对更快的端部区域(整个区域或局部区域)中。这里,关于非透气性构件45,在开口部43的定位在后侧上的端部43a处设置这样的长形长方形板构件,该长形长方形板构件中,沿着开口部43的纵向B在侧向C上的尺寸变成所需值K1。
另外,尽管非透气性构件45的沿横向C的尺寸(K1)变成相对于开口部43的沿横向C的(总)尺寸J的预定比,例如,在检查、彻底试验当从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排出的空气通过开口部43被吸入时减小风速的不均匀状态的效果的程度的同时设定该尺寸。希望的是,例如,从减小开口部43的前侧和后侧之间的风速差的角度来看,非透气性构件45沿横向C的尺寸(K1)变成相对于开口部43沿横向C的尺寸J的至少20%或更小的值。另外,非透气性构件45的厚度例如仅需要等于构成屏蔽壳40的构件的厚度。因而使用这样的非透气性构件45(例如,构成屏蔽壳40的构件),使用不具有透气率的材料(诸如树脂材料等)。另外,尽管在大体上平行于屏蔽壳40的顶板40a的状态下安装非透气性构件45,也可以在倾斜状态下布置非透气性构件45,使得面向开口部43的未设置有非透气性构件45的区域的端部存在于壳40的内侧上。
通过将非透气性构件45安装在充电装置4中,沿横向C存在于开口部43的后侧上的端部区域(E2)的透气率被设定成小于除该端部区域(E2)以外的区域(E1)的透气率的值(零)。换言之,充电装置4的开口部43达到这样的状态,在该状态中,沿横向C存在于开口部的后侧上的端部区域(E2)由具有零透气率的非透气性构件45封闭。
在充电装置4中,如图10所示,在风速相对更快的状态下从端部区域(E3)排出的空气(E3a)的路线由非透气性构件45阻断,所述端部区域(E3)存在于后侧,该后侧是在沿着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的纵向B的区域中在正交于纵向B的横向C上的一个端侧,所述非透气性构件45布置在位于屏蔽壳40中的开口部43的后侧上的端部区域E2中。
在该情况下,在如图10所示的,在风速相对更快的状态下排出的空气(E3a)达到这样的状态,在该状态中,空气撞击非透气性构件45并且其风速被减小,空气(E3a)流到开口部43的其中不存在非透气性构件45的区域(E1),然后流入壳40中。另一方面,在风速相对更慢的状态下排出的空气(E3b)穿过开口部43的区域(E1)并且流入壳40中,而没有被非透气性构件45阻断其路线。
结果,在充电装置4中,在风速差减小的状态下,从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排出的空气(E3)能从开口部43吸入。
图11示出了充电装置4中风速分布的测量结果,其中非透气性构件45安装在开口部43中以部分地调节透气率。
测量的内容与前述测量方法的那些内容相同。在该测量中,关于充电装置4的屏蔽壳40,使用这样的屏蔽壳,在该屏蔽壳中形成这样的开口部43,该开口部包括长方形,该长方形的沿纵向B的尺寸为370mm并且沿横向的尺寸J为16mm。关于非透气性构件45,其沿横向C的尺寸K1为3mm并且厚度为1mm的非透气性构件安装在位于开口部43的后侧上的端部处。
从图11所示的结果得出,在通过开口部43从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吸入的空气(E3)中在充电装置4的位于后侧的端部区域E2中空气的风速(虚线)与未安装非透气性构件45的构造的情况(图8和图9)相比被减小。另外得出,在充电装置4的位于前侧的端部区域(E3:图12A和图12B)中空气的风速(实线)同未安装非透气性构件45的构造的情况相比被略微增大。可以推断出,这由如下的现象引起,在所述现象中,空气的其路线由非透气性构件45切断的位于后侧的端部区域E2中的一部分围绕其它区域(E1)流动并且流入该其它区域中。因此,在充电装置4中,得出,从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排出的空气(E3)在风速差减小的状态下被吸入开口部43。
如图10等所示、如上所述通过充电装置4的开口部43被吸入屏蔽壳40内的空气穿过两个空间的内部,这两个空间利用作为边界的存在于壳40的内部空间的中心处的分隔壁40d被分开,然后所述空气在穿过屏蔽壳40和栅电极42或者栅电极42中的空隙之间的间隙的同时最后被释放到壳40的外面。这时,因为穿过电晕放电丝41A和41B以及栅电极42的空气沿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的纵向B和横向C中的这两个方向以大体上均匀的风速从出口53出来,因此,空气也以大体上相同的状态对着两个放电丝41A和41B以及栅电极42吹。
因此,能防范不必要的物质,诸如纸屑、色调剂的添加剂以及放电产品,这些物质分别粘附到充电装置4中的两个放电丝41A和41B以及栅电极42上。结果,能防止因不必要的物质稀疏粘附到充电装置4中的两个放电丝41A和41B或栅电极42上而出现放电性能(充电性能)的退化,诸如不匀性,并且感光鼓21的表面可能被更均匀地(沿着旋转方向A在轴向和周向中的这两个方向上均匀地)充电。另外,形成在包括充电装置4的图像形成单元20中的色调剂图像、以及最终形成在纸张9上的图像作为优良的图像被获得,其中减少了由充电缺陷(诸如不均匀充电)产生的图像缺陷(不均匀密度等)的出现。
示例性实施方式2
图12A和图12B示出了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2的充电装置4B的主要部分。充电装置4B具有与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充电装置4相同的构造,除了形成变化使得非透气性构件布置在开口部43的不同位置处以外。在后面的描述和附图中,为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充电装置4的那些组成部件所共有的组成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除非必要省略其描述(这也适用于后面的实施方式)。
也就是说,在充电装置4B中,如图12A和图12B所示,非透气性构件46安装在定位于屏蔽壳40的开口部43的前侧上的端部43b处,由此存在于开口部43沿横向C的前侧上的端部区域(E3)的透气率被设定为小于除该端部区域(E3)以外的区域(E4)的透气率的值(零)。
也就是说,至于从待被施加到充电装置4B的送风装置5的送风机管道51排出的空气的风速的分布,如图13A所示,从在沿着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的纵向B的区域中在横向C上存在于一个端侧的端部区域(即,定位在前侧的端部53b)排出的空气的风速(实线)变得相对快于从除出口的端部区域以外的区域排出的空气的风速(虚线)。因此,充电装置4B构造成匹配该分布。顺便提及,例如,同示例性实施方式1中的送风机管道51相比,具有这样的风速分布的送风机管道51构造成使得非透气性构件46关闭距定位在开口部43的前侧上的端部例如大约3mm的范围。
关于非透气性构件46,长的长方形板构件设置在定位在开口部43的前侧上的端部43b处,该长方形板构件中,沿横向C的尺寸变成沿着开口部43的纵向B的所需值K2。
在充电装置4B中,在风速相对更快的状态下从端部区域53b被排出的空气的路线被非透气性构件46阻挡,在该端部区域53b存在于沿着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的纵向B的区域中沿横向C的一端侧的前侧上,非透气性构件46布置在屏蔽壳40中的开口部43的前侧上的端部区域E3中。结果,在充电装置4B中,从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排出的空气(E3)可以在风速差减小的状态下从开口部43被吸入。
图13B示出了充电装置4B中的风速分布的测量结果,在该充电装置中非透气性构件46安装在开口部43中以部分地调节透气率。在该测量中,非透气性构件安装在开口部43的前侧上的端部处,在该非透气性构件中沿横向C的尺寸K1是3mm并且厚度是1mm。从图13B所示的结果,具体地,根据充电装置4B,得出,在风速差在开口部43中被进一步减小的状态下,从送风管51的出口53排出的空气被吸收。
示例性实施方式3
图14A和图14B示出了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3的充电装置4C的主要部分。充电装置4C具有与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充电装置4相同的构造,除了形成变化使得具有其中沿横向C的尺寸沿纵向B变化的形状的非透气性构件作为非透气性构件被布置。
也就是说,在充电装置4C中,如图14A和图14B所示,平面(直角三角形)非透气性构件47安装在端部43a处,其中,在该非透气性构件中,沿横向C的尺寸K随着沿纵向B从图像形成设备1的IN侧(后侧)偏移到OUT侧(前侧)而逐步变得更大,该端部43a定位在屏蔽壳40的开口部43的后侧上。图14A和图14B中的符号Ka表示在IN侧上沿横向C的大约最小尺寸,并且符号Kb表示OUT侧上沿横向C的最大尺寸。因此,端部区域(E5)的透气率被设定成比除该端部区域以外的区域的透气率更小的值(零),该端部区域以朝向开口部43沿横向C的后侧的倾斜状态存在。
也就是说,至于从待被施加到充电装置4C的送风装置的送风机管道51排出的空气的风速的分布,如图9所示,从端部区域排出的空气的风速(实线)变得相对快于从除出口的该端部区域以外的区域排出的空气的风速(虚线),并且严格来说,随着位置从图像形成设备1的IN侧偏移到其OUT侧逐步变得更快,其中,该端部区域在沿着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的纵向B的区域中存在于沿横向C的一个端侧上(即,定位在后侧上的端部53a)。因此,充电装置4C构造成更适宜地匹配分布。
充电装置4C中,在风速相对更快的状态下从端部区域(53a)排出的空气的路线被非透气性构件47阻断,其中,该端部区域在沿着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的纵向B的区域中存在于为沿横向C的一个端侧的后侧上,所述非透气性构件布置在屏蔽壳40中的开口部43的后侧上的端部区域E2中。而且,在充电装置4C中,空气在排出的同时随着位置沿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的纵向B从图像形成设备1的IN侧偏移到其OUT侧而变得逐渐更快,该空气被相应地阻断,使得路线借助非透气性构件7而分别不同,该非透气性构件呈这样的形状,即,横向方向C中的尺寸K从IN侧朝向OUT侧逐渐变得更大(倾斜)。结果,在充电装置4C中,从送风机管51的出口53排出的空气(E3)可以在风速差被更适宜地减小的状态下从开口部43被吸入。
图15A和图15B示意性地示出空气在从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排出并且通过充电装置4的开口部43被吸入时的风速分布与和该风速分布匹配的非透气性构件47的形状(沿横向C的尺寸K)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如图15A所示,通过开口部43吸入的空气的风速具有三级大小,包括“低”、“中”和“高”。在这些等级之中“中”和“高”的风速部存在于开口部43的后侧上的端部处并且分开地存在于图像形成设备1的IN侧和OUT侧上的状态下,通常,非透气性构件47的形状(沿横向C的尺寸K)如下构造。也就是说,其中沿横向C的尺寸K相对小的形状部作为非透气性构件47布置在端部区域中,在该端部区域中存在开口部43的“中”的风速部。另外,其中沿横向C的尺寸K相对大的形状部可以作为非透气性构件47布置在端部区域中,在该端部区域中存在开口部43的“高”的风速部。顺便提及,在图9所示的风速分布的测量结果中,“高”的风速部对应于例如由在数据线之中的双点划线的圆围绕的部分等,该数据线由位于后侧的虚线示出。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3中,关于非透气性构件47,例示有这样的形状(线性倾斜的形状)的非透气性构件,在该形状中,沿横向C的尺寸K随着位置从图像形成设备1的IN侧偏移到其OUT侧而以定比增大。然而,非透气性构件47不限于以这样的比例增大的形状,并且可以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在该形状中,与开口部43中实际风速分布的状态一致,沿横向C的尺寸K沿非透气性构件47的纵向B设定(改变)成各种值。
示例性实施方式4
图16A和图16B示出了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4的充电装置4D的主要部分。充电装置4D具有与涉及示例性实施方式1的充电装置4相同的构造,不同之处在于,代替非透气性构件45,设置有具有多个通风部48的透气性构件49。
也就是说,在充电装置4D中,如图16A和图16B所示,透气性构件49安装在定位于屏蔽壳40的开口部43的后侧上的端部43a处,由此,存在于开口部43的沿横向C的后侧上的端部区域(E2)的透气率被设定成小于除该端部区域(E2)以外的区域(E1)的透气率的值(零)。
如图16A和图16B或图17所示,透气性构件49中的所有多个通风部48都是通孔,这些通孔延伸使得每个开口形状均大体上为圆形且具有几乎相同的孔径d1并且以直线的形状穿透。另外,多个通风部48并排布置从而例如以四排存在,具体地,多个通风部沿着屏蔽壳40的开口部43的纵向(B)以规则间隔(tb)布置,并且甚至沿正交于纵向的横向C以规则间隔(tc)布置。沿纵向的间隔(tb)和沿横向的间隔(tc)被设定成相同的值。因此,多个通风部(孔)48形成为在开口部43中透气率被设定成相对小值的整个端部区域以点阵布置。为此,示例性实施方式4的透气性构件49是穿孔板,该穿孔板形成为使得多个通风部(孔)48在板状构件中以点阵布置。另外,尽管透气性构件49的厚度m不被具体地限制,例如,厚度被设定成大约等于屏蔽壳40的组成构件的厚度。而且,优选地是,多个通风部(孔)48形成为在开口部43的透气率设定成相对小值的端部区域中被几乎均匀地(以恒定密度)以点阵布置。然而,除非穿过开口部43的空气不均匀地出来,否则通风部可以形成为以略微密集的状态存在。
透气性构件49可以由与屏蔽壳40相同的材料通过与该屏蔽壳一体地模制而形成,或者可以由与屏蔽壳40不同的材料形成。根据透气率的设定容量来选择并设定开口形状、开口尺寸、通风部(孔)48的孔长以及孔存在密度。
顺便提及,例如,在透气性构件49为穿孔板的情况下,其中通孔作为如上提及的多个通风部48而形成,透气率变成所有通孔的开口面积(当相应的孔的所有开口面积被合计时的值)对穿孔板的表面的总面积的占用率。也就是说,在该情况下透气率D通过下列方程式来表达“(所有通孔的开口面积/板构件的总面积)×100”。另外,在透气性构件49是除此之外的构件的情况下透气率将在下面描述。
在充电装置4D中,在风速相对更快的状态下从端部区域(53a)排出的空气的通道被非透气性构件49部分地阻断,其中,端部区域(53a)在沿着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的纵向B的区域中存在于为沿横向C的一个端侧的后侧上,该非透气性构件49布置在屏蔽壳40中的开口部43的后侧上的端部区域E2中,并且该空气仅通过透气性构件49中的多个通风部48。也就是说,仅相当于透气性构件49的透气率的空气通过通风部。结果,在充电装置4D中,从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被排出的空气(E3)可以在风速差被精确减小的状态下从开口部43被吸入。
示例性实施方式4的改进
尽管其中多个通风部(孔)48在相同的条件下均匀地布置的透气性构件作为示例性实施方式4中的透气性构件49被示出,但是也可以应用其中多个通风部(孔)48在如下所示的不同条件下布置的透气性构件。
图18A和图18B的构造示例示意性示出了空气在从送风机管道51的出口53被排出并且通过充电装置4的开口部43被吸入时的风速分布与和该风速分布匹配的透气性构件49中通风部48的布置含量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如图18A所示,通过开口部43被吸入的空气的风速具有三级大小,其包括“低”、“中”和“高”。在这三级之中的“中”和“高”的风速部存在于开口部43的后侧上的端部处并且分开地存在于图像形成设备1的IN侧和OUT侧上的情况下,通常,透气性构件49的通风部48的布置构造如下。也就是说,透气性构件49中的多个通风部(孔)48在其中存在开口部43的“中”的风速部的端部区域中以一定间隔布置,其中沿纵向B的间隔tb1具有相对小值。也就是说,透气性构件49中的多个通风部(孔)48存在开口部43的“高”的风速部的端部区域中以一定间隔tb2等布置,其中沿纵向B的间隔tb具有比沿在“中”的风速部中的通风部(孔)48的间隔tb1相对更大的值。
另外,例如,在风速改变从而随着在存在开口部43的“高”的风速部的端部区域中从IN侧偏移到OUT侧而逐渐变得更大的情况下,透气性构件49中的多个通风部(孔)48可以布置成使得沿纵向B的间隔tb被设定成相应的间隔tb2、tb3(>tb2)、tb4(>tb3),这些间隔随着从IN侧偏移到OUT侧而逐渐变得更大。而且,在风速改变从而随着在存在开口部43的“高”的风速部的端部区域中从前侧偏移到后侧而逐渐变得更大的情况下,透气性构件49中的多个通风部(孔)48可以布置成使得沿横向C的间隔tc被设定成相应的间隔,这些间隔随着从前侧偏移到后侧而逐步变得更大。
透气性构件49还可以利用例如诸如无纺织物的多孔构件(构造成具有间隙,这些间隙形成为以不规则形状穿透的多个通风部48)构造以被施加到过滤器等。顺便提及,在上述多孔构件作为透气性构件49被施加的情况下,可以例如根据基于日本工业标准(JIS)的L1096的“Frazier Type Measuring Method of Evaluating Permeability of Fabric(Nonwoven Fabric Or The Like)(评估织物(无纺织物等)的透气率的Frazier式测量方法)”来执行透气性构件49的透气率的测量。具体地,透气性构件49的透气率可以通过下述方式来间接获得:利用Frazier式透气率测定仪等分别测量布置有透气性构件49的开口部43的透气率和未布置有透气性构件49的开口部43的透气率,并且通过获得与未布置有透气性构件49的情况下的透气率的比(百分比)。
其它示例性实施方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1至4中,可以应用为送风目标结构的充电装置4、其中未安装有栅电极42的类型的充电装置、所谓的电晕式放电装置。另外,充电装置4可以是利用一个电晕放电丝41或者三个或更多个电晕放电丝的充电装置。充电装置4可以包括清洁电晕放电丝41或栅电极42的清洁装置。在包括该清洁装置的充电装置4的情况下,考虑到屏蔽壳40的开口部43和清洁装置的组成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等而采用用于调节开口部43的透气率的合适构造。
另外,从送风装置5(送风机管道51)送风的送风目标结构可以是执行感光鼓21等的中和的电晕放电器,或者可以是使除感光鼓以外的充电的构件充电或中和的电晕放电器。另外,可以使用除电晕放电器以外的需要送风的长形结构。另外,送风目标结构可以是这样的结构,该结构用在除图像形成设备以外的设备中并且需要送风。
而且,尽管其中两个抑制部61和62作为多个抑制部设置的构造示例被示出为送风装置5的送风机管道51,但是可以应用设置三个或更多个抑制部的送风机管道。另外,优选地是将除出口抑制部62以外的抑制部设置在空气在管道51的通道部54的通道空间TS中流动所沿的方向改变之后(正好之后等)的区域中、或者在其截面形状在通道部TS中改变的区域中。另外,送风机管道51不限于其中总体形状是示例性实施方式1等中所示的那些形状的情况,可以应用具有其它形状的送风机管道。例如,也可以应用图19A至图19D所示的送风机管道510(510A至510D)。另外,可以应用其中从出口排出的空气的风速相对不同的任意送风机管道。
另外,如果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长形目标结构,该结构需要应用采用送风机管道51等的送风装置5或装配有送风装置5的电晕放电器4,则图像形成方法等不被具体限制。如必要,图像形成设备可以是形成由除显影剂以外的材料形成的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
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前述描述是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而提供的。其并非旨在穷举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许多变型和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描述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其它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适用于所构想特定用途的各种实施方式和各种变型。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送风目标结构,所述送风目标结构包括:
开口部,所述开口部:(a)是入口,空气从沿一个方向具有长形形状的送风机管流入所述入口;(b)沿与所述送风机管的出口的一个方向相同的方向被伸长;(c)具有这样的构件,该构件沿与所述开口部的纵向正交的横向至少设置在一个端侧上,以将该开口部的构件侧区域的透气率设定成小于除该开口部的构件侧区域以外的区域的透气率的值,
所述构件是具有多个通风部的透气性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目标结构,其中,所述构件在横向上的尺寸沿所述纵向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目标结构,其中,所述开口部的所述构件侧的透气率沿所述纵向和所述横向中的一者或两者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目标结构,其中,所述构件定位在面向如下区域的位置处,在所述区域中,空气的风在所述送风机管的所述出口处相对快速地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目标结构,其中,所述送风机管设置有:
入口,所述入口吸入空气;
出口,所述出口布置在面向开口部的状态下,所述开口部:(a)是其中空气从沿一个方向具有长形形状的送风机管流入所在的入口;(b)沿与所述送风机管的出口的一个方向相同的方向被伸长;(c)具有这样的构件,该构件沿与所述开口部的纵向正交的横向至少设置在一个端侧上,以将该开口部的构件侧区域的透气率设定成小于除该开口部的构件侧区域以外的区域的透气率的值,从而排出从所述入口吸入的空气,并且所述出口具有不同于所述送风机管的入口的形状;
流路,所述流路具有这样的部分,该部分连接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以使空气流过所述部分并且具有大体上以直角弯曲的流向;以及
多个流控制构件,这些流控制构件沿使空气在所述流路的通道空间中流动所沿的方向设置在相互不同的区域中,并且这些流控制构件控制空气的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目标结构,其中,所述送风目标结构是电晕放电器,所述电晕放电器包括形成有所述开口部的围绕构件、以及在所述围绕构件的内部空间中被伸展的放电丝。
7.一种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送风机管,所述送风机管设置有沿一个方向被伸长的出口;和
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目标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送风目标结构是电晕放电器,所述电晕放电器包括形成有所述开口部的围绕构件、以及在所述围绕构件的内部空间中被伸展的放电丝。
CN201310286467.2A 2012-11-16 2013-07-09 送风目标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233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52041A JP5974846B2 (ja) 2012-11-16 2012-11-16 送風対象構造物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52041 2012-11-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3352A CN103823352A (zh) 2014-05-28
CN103823352B true CN103823352B (zh) 2019-07-23

Family

ID=50728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8646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23352B (zh) 2012-11-16 2013-07-09 送风目标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44788B2 (zh)
JP (1) JP5974846B2 (zh)
CN (1) CN1038233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19813B2 (ja) * 2011-12-27 2016-05-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85811B2 (ja) * 2014-06-26 2018-02-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帯電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02989B2 (ja) * 2014-07-25 2018-10-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10702894B2 (en) * 2016-06-24 2020-07-07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Seal cleaner and process for soluble unit dose pouches containing granular composition
CN116835371B (zh) * 2023-08-30 2023-11-03 山东东宇鸿翔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浸胶纸加工用的输纸装置及其方法
CN117101293B (zh) * 2023-10-11 2024-05-03 四川省绵竹澳东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plc控制的布袋除尘器喷吹清灰控制系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5369A (zh) * 2010-08-23 2012-03-1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送风机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98128A (ja) * 1997-01-14 1998-07-31 Fuji Xerox Co Ltd コロナ放電装置
JP2000137425A (ja) * 1998-10-30 2000-05-16 Fuji Xerox Co Ltd 送風装置及びこの送風装置に用いられる送風用ダクト部材、並びにこの送風装置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15384A (ja) * 2001-06-29 2003-01-17 Konica Corp コロナ放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52237A (ja) * 2003-02-21 2004-09-09 Hitachi Printing Solutions Ltd 電子写真装置の帯電装置
US8753673B2 (en) * 2006-05-23 2014-06-17 Taiwan Liposome Co. Ltd. Liposome composition for delivery of a therapeutic agent to eyes
JP5211465B2 (ja) * 2006-10-27 2013-06-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84884B2 (ja) * 2006-12-27 2012-07-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4873B2 (ja) * 2010-03-09 2014-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5369A (zh) * 2010-08-23 2012-03-1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送风机和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02271A (ja) 2014-06-05
US9044788B2 (en) 2015-06-02
CN103823352A (zh) 2014-05-28
US20140140718A1 (en) 2014-05-22
JP5974846B2 (ja) 2016-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23352B (zh) 送风目标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CN103064272B (zh) 吹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919813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792813A (zh) 送风管、送风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CN103163756B (zh) 送风管、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JP5999011B2 (ja) 送風管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83227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03761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51127A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62394A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32917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37361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87921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15831A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69180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092178B (zh) 送风管、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JP6780275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86157A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10153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48294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67814A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47123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63353A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67815A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7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