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64272B - 吹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吹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64272B
CN103064272B CN201210189174.8A CN201210189174A CN103064272B CN 103064272 B CN103064272 B CN 103064272B CN 201210189174 A CN201210189174 A CN 201210189174A CN 103064272 B CN103064272 B CN 1030642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lowing device
outlet
object construction
breather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8917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64272A (zh
Inventor
井波和希
百村裕智
长森由贵
大塚晃次
工藤雅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642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642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642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642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9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e.g. wires, pointed electrodes, means for cleaning the corona discharge dev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2007/001Ventilation with exhausting air du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colog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吹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该吹送装置包括:吹风器;通气管道,其包括:入口,其具有开口;出口,其面向长形的目标结构的纵向部分,该纵向部分沿着该目标结构的纵向延伸,该出口允许空气沿着大致与该纵向垂直的方向排出并且具有长形的开口,该入口的开口和该出口的开口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以及主体,其中形成有通道空间;以及多个限制部分,其沿着空气流动方向设置在通道空间内的不同位置并且限制空气的流动,其中,该多个限制部分中的最下游限制部分形成为用透气部件至少部分地遮盖最下游位置处的通道空间,该透气部件具有分布在整个该透气部件中的多个通气部分。

Description

吹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吹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在记录纸张上形成由显影剂形成的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执行电晕放电的电晕放电单元。例如,在给如感光体等潜像承载体充电时、在从该潜像承载体上消除电荷时、和在将未定影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时,需要使用电晕放电单元。
一些电晕放电单元设置有吹送装置,该吹送装置朝向如放电丝和格栅电极等元件吹送空气,以便防止如纸粉和电晕放电副产物等废弃物附着到这些元件上。通常,这样的吹送装置包括吹送空气的吹风器以及将空气引导至如电晕放电单元等目标结构的管道(通气管道)。
迄今为止,已经对吹送装置等做出了各种改进,以便能够沿着如放电丝等元件的纵向均匀地朝向这些元件吹送空气。吹送装置中的一些包括具有通道空间的管道,其中,空气在该通道空间内流动并且该通道空间具有特殊形状,而吹送装置中的另一些包括用于调整管道的通道空间内的空气流动方向的偏转器。另外,已经开发出如下所述具有不同结构的吹送装置。
已有的电晕放电单元包括吹送装置,该吹送装置包括将由吹风器吹送的空气引导至该电晕放电单元的通气管道。分隔壁竖立在通气管道中以便形成沿着电晕放电单元(的防护罩)的纵向延伸的间隙,从而在沿着空气流动方向位于分隔壁的上游的位置处,由吹风器吹送的空气(气流)的压力增大(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10-198128)。
利用在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No.10-198128中披露的电晕放电单元和吹送装置,使得在空气穿过分隔壁中的间隙时空气在通气管道中的流动沿着防护罩的纵向变得均匀,从而将空气均匀地吹送到该防护罩中。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No.10-198128还披露了分隔壁可以包括空气过滤器,该空气过滤器设置为遮盖通气管道中的空气通道。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吹送装置包括:吹风器,其吹送空气;通气管道,其包括:入口,由所述吹风器吹送的空气通过所述入口引入,所述入口具有开口;出口,其面向长形的目标结构的纵向部分,通过所述入口引入的空气朝向所述目标结构吹送,所述纵向部分沿着所述目标结构的纵向延伸,所述出口允许空气沿着大致与所述纵向垂直的方向排出,所述出口具有与所述目标结构的所述纵向部分平行地延伸的长形的开口,所述入口的开口和所述出口的开口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以及主体,其中形成有通道空间,空气从所述入口通过所述通道空间流动到所述出口;以及多个限制部分,其沿着空气流动方向设置在所述通气管道的所述主体的所述通道空间内的不同位置,所述限制部分限制空气的流动。所述多个限制部分中的沿着所述空气流动方向设置在最下游位置的最下游限制部分形成为用透气部件至少部分地遮盖所述最下游位置处的所述通道空间,所述透气部件具有分布在整个所述透气部件中的多个通气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基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最下游限制部分可以形成为用所述透气部件遮盖所述通气管道的所述出口。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基于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多个限制部分中的沿着所述空气流动方向设置在所述最下游限制部分的上游的至少一个限制部分可以形成为在所述通道空间内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出口的开口的纵向平行地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基于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述通气管道的所述主体可以包括弯曲通道,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转变之后,空气穿过所述弯曲通道,并且具有所述间隙的所述至少一个限制部分可以沿着所述空气流动方向设置在所述弯曲通道的上游部分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长形的目标结构,空气朝向所述目标结构吹送;以及吹送装置,其向所述目标结构的纵向部分吹送空气,所述吹送装置可以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吹送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基于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述目标结构可以是电晕放电单元。
凭借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吹送装置,与未采用本发明的这一方面所述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通过通气管道的出口将空气相对于长形的目标结构的纵向和与该纵向垂直的横向均匀地排出,而不会增加该装置的复杂性和尺寸。
凭借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吹送装置,与未采用本发明的这一方面所述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使通过通气管道的出口排出的空气仅仅穿过分布在遮盖该通气管道的该出口的整个透气部件中的多个通气部分,从而能够可靠地获得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效果。
凭借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吹送装置,与未采用本发明的这一方面所述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在空气穿过具有间隙的限制部分时使空气的流动变得均匀,从而能够更可靠地获得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方面的效果。
凭借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吹送装置,与未采用本发明的这一方面所述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尽管通气管道具有弯曲通道,然而仍然可以在空气穿过在该弯曲通道中具有间隙的限制部分时使空气的流动变得均匀,从而能够获得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效果。
凭借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吹送装置,与未采用本发明的这一方面所述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防止由于朝向目标结构吹送的空气的风速不均匀而引起的该目标结构的性能下降,从而可以防止由于这种性能下降而生成非均匀图像。
凭借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吹送装置,与未采用本发明的这一方面所述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防止由于朝向目标结构吹送的空气的风速不均匀而引起的该目标结构的性能下降,从而可以防止由于这种性能下降而生成非均匀图像。
附图说明
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包括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吹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包括电晕放电单元的充电器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3是设置在图2所示充电器上的吹送装置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4是沿着图3中的线IV-IV截取的吹送装置(通气管道)的剖视图;
图5是图3所示吹送装置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6是示出图3所示吹送装置的通气管道的出口的仰视图;
图7示出图3所示吹送装置的操作;
图8是给出对图3所示吹送装置的通气管道的出口的风速进行测量的评价测试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9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吹送装置(通气管道);
图10示出图9所示吹送装置的操作;
图11是给出对图9所示吹送装置的通气管道的出口的风速进行测量的评价测试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12A至12D是通气管道的变型例的俯视图;
图13是根据比较例的吹送装置(通气管道)的剖视图;以及
图14是给出对图13所示吹送装置的通气管道的出口的风速进行测量的评价测试的结果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1至图3示出了包括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吹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视图。图2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的作为被吹送装置吹送空气的目标结构的充电器。图3是吹送装置的示意性视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壳体10以及设置在壳体10内部的空间内的图像形成单元20、纸张输送器30和定影单元35。壳体10包括支撑框架、外罩等。图像形成单元20形成由作为显影剂的实例的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并且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作为记录部件的实例的纸张9上。纸张输送器30收容纸张9并且传送供给到图像形成单元20的纸张9。定影单元35将已经由图像形成单元20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9上。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只有一个图像形成单元20。然而,也可以有多个图像形成单元。
例如,图像形成单元20采用已知的电子照相系统。图像形成单元20包括感光鼓21、充电器4、曝光装置23、显影装置24、转印装置25和清洁器26。感光鼓21沿着以箭头A表示的方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充电器4将感光鼓21的用作图像形成区域的外周面充电至适当电位。曝光装置23根据从外部输入的图像信息(信号)用光(在图1中以带箭头的虚线表示)照射感光鼓21的带电表面,从而形成具有电位差的静电潜像。显影装置24利用色调剂将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色调剂图像。转印装置25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9上。清洁器26去除在色调剂图像已经转印之后残留在感光鼓21上的色调剂。
使用电晕放电单元作为充电器4。如图2及其他附图所示,充电器4是包括防护罩40(遮护部件)、两个端部支撑件(未示出)、两条电晕放电丝41A和41B、和格栅电极42(电场调节板)的所谓格栅电晕管式电晕放电单元。防护罩40包括矩形的顶部面板40a以及侧部面板40b和40c。侧部面板40b和40c从顶部面板40a的长边向下延伸,顶部面板40a的长边沿着顶部面板40a的纵向B延伸。两个端部支撑件分别安装在防护罩40的沿着纵向B的两个端部(短边)上。两条电晕放电丝41A和41B在两个端部支撑件之间的防护罩40内部的空间内大致线性地延伸。格栅电极42安装在防护罩40上,以便在电晕放电丝41A和41B与感光鼓21的外周面之间的位置遮盖防护罩40的下开口。如图4及其他附图所示,分别设置有电晕放电丝41A和41B的空间被分隔壁40d彼此隔开。
充电器4设置为这样:电晕放电丝41A和41B隔着适当距离(例如放电间隙)与感光鼓21的外周面相对,并且放电丝41A和41B沿着感光鼓21的轴向至少存在于感光鼓21的图像形成区域内。充电器4构造为这样:当图像形成装置1形成图像时,电源(未示出)向放电丝41A和41B(与感光鼓21之间的空间)施加充电电位。
在使用充电器4时,随着如纸张9的纸粉、通过电晕放电产生的电晕放电副产物、和色调剂添加物等物质(废弃物)附着到电晕放电丝41A和41B及格栅电极42上,这些元件会被污染。结果,有可能无法充分、均匀地执行电晕放电并且有可能会发生如不均匀充电等不良充电。为此,充电器4设置有吹送装置5,吹送装置5朝向放电丝41A和41B及格栅电极42吹送空气以防止废弃物附着到放电丝41A和41B及格栅电极42上。在充电器4的防护罩40的顶部面板40a中形成有开口43,来自吹送装置5的空气通过开口43被引入。开口43具有矩形形状。下面,描述吹送装置5的细节。
纸张输送器30包括纸张收容器31和送纸装置32。例如,纸张收容器31是存放例如具有适当的尺寸和特性且用于形成图像的一沓多页纸张9的托盘或盒体。在必要时,送纸装置32将收容在纸张收容器31中的纸张9送出到传送路径上以传送纸张9。根据不同的使用方式,也可以有多个纸张收容器31。在图1中,带箭头的点划线表示传送纸张9所沿的纸张传送路径。纸张传送路径包括成对的纸张传送辊33a和33b、传送引导部件(未示出)等。
定影单元35包括具有纸张入口和纸张出口的壳体36以及设置在壳体36中的旋转式加热部件37和旋转式加压部件38。旋转式加热部件37是辊状或带状,并且旋转式加热部件37的表面被加热至适当温度并保持在该温度。旋转式加压部件38是辊状或带状,大致沿着旋转式加热部件37的轴向延伸,并且在以适当压力与旋转式加热部件37接触的同时进行旋转。当已经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9经过旋转式加热部件37和旋转式加压部件38之间的定影区域时,定影单元35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在纸张9上。
图像形成装置1按照如下方式形成图像。这里,作为实例描述的是在纸张9的一个面上形成图像的基本图像形成操作。
当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装置等接收到开始形成图像的指令时,图像形成单元20的感光鼓21开除旋转,并且充电器4将感光鼓21的外周面充电至具有预定极性的适当电位。在此时,向充电器4的电晕放电丝41A和41B施加充电电位以便引起电晕放电,同时在放电丝41A和41B与感光鼓2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电场,从而将感光鼓21的外周面充电至适当电位。通过格栅电极42调节感光鼓21的充电电位。
曝光装置23根据图像信息用光使感光鼓21的带电的外周面曝光,从而形成具有适当电位差的静电潜像。随后,当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静电潜像经过显影装置24时,使用由显影辊24a供给的带电且具有适当极性的色调剂将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可见的色调剂图像。
随着感光鼓21旋转,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感光鼓21与转印装置25相对的转印位置。在该时刻,纸张9从纸张输送器30被传送而到达转印位置,并且转印装置25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9上。在色调剂图像已经转印之后,清洁器26清洁感光鼓21的外周面。
已经通过图像形成单元20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9从感光鼓21处移出并被传送到定影单元35。在纸张9穿过定影单元35中的旋转式加热部件37和旋转式加压部件38之间的定影区域时,对纸张9进行加热和加压,从而使色调剂图像熔化并定影在纸张9上。在色调剂图像已经定影在纸张9上之后,纸张9从定影单元35排出,被传送到例如设置在壳体10外部的排纸托盘(未示出)并且存放在该排纸托盘上。
这样,在纸张9的一个面上形成了由单色色调剂形成的彩色图像,从而完成了基本图像形成操作。当接收到形成多个图像的指令时,重复上述过程并使重复的次数为图像的数目。
接下来,描述吹送装置5。
如图1和图3及其他附图所示,吹送装置5包括吹风器50和通气管道51。吹风器50包括吹送空气的风扇。通气管道51引导由吹风器50吹送的空气并且向充电器4排出空气。
例如,吹风器50是受到控制以便吹送适量的空气的径流式风扇。如图3至图6所示,通气管道51包括入口52、出口53和主体54。入口52引入由吹风器50吹送的空气。出口53设置为面向充电器4的沿着纵向B延伸的纵向部分(防护罩40的顶部面板40a),从入口52引入的空气朝向该纵向部分吹送。出口53沿着与纵向B垂直的方向排出空气。主体54具有通道空间54a,空气从入口52通过通道空间54a流动到出口53。
通气管道51的主体54包括进入通道54A、第一弯曲通道54B和第二弯曲通道54C。进入通道54A呈带棱角的管状,具有用作入口52的一个端部和封闭的另一个端部,并且进入通道54A的整体沿着充电器4的纵向B延伸。第一弯曲通道54B呈带棱角的管状,并且从进入通道54A的靠近进入通道54A的另一个端部的部分延伸,从而通道空间的宽度增大并且该通道空间大致沿着水平方向(与X轴平行)基本上垂直地弯曲。第二弯曲通道54C从第一弯曲通道54B的端部延伸,从而通道空间的宽度基本上保持恒定并且该通道空间基本上竖直向下(与Y轴平行)朝向充电器4弯曲。出口53形成在第二弯曲通道54C的端部。出口53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在剖视图中,出口53比上述端部处的通道空间略窄(尽管出口53和该通道空间各自的矩形形状的沿着纵向的长度是相同的)。第一弯曲通道54B中的通道空间54a的(沿着纵向B的)长度与第二弯曲通道54C中的通道空间54a的长度大致相同。
通气管道51的入口52的开口具有大致正方形的形状。在入口52处安装有将入口52与吹风器50连接的连接管道55,以便由吹风器50吹送的空气能够从吹风器50流动到通气管道51的入口52(见图3)。通气管道51的出口53的开口具有与充电器4的沿着纵向B延伸的纵向部分平行地延伸的长形形状(例如矩形形状)。因此,通气管道51的入口52和出口53各自的开口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这里,用语“各自的开口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还意指入口52和出口53形状相同但面积不同(即它们彼此相似)的情况。
由于入口52和出口53具有不同的形状,所以在通气管道51的主体54中入口52和出口53之间的位置存在通道空间54a的截面形状发生变化的部分。在通气管道51中,通道空间54a的截面形状从进入通道54A中的大致正方形形状变为第一弯曲通道54B中的矩形形状。矩形形状的高度与大致正方形形状的高度相同,并且矩形形状的沿着水平方向的宽度大于大致正方形形状的宽度。换言之,通道空间54a具有这样的截面形状:该截面形状的宽度从进入通道54A到第一弯曲通道54B突然地增大。
在通气管道51具有使通道空间54a的截面形状突然变化的部分的情况下,在该部分容易出现如涡流等气流紊流或气流分离,因此即使通过入口52引入的空气具有均匀风速,从出口53排出的空气的风速也会有变得不均匀的趋势。无论通道空间54a的截面形状是否变化,只要通气管道51中的空气流动方向变化,就会以类似的方式产生这种从出口排出的空气的风速最终变得不均匀的趋势。
图12A至12C分别示出了作为入口52和出口53各自的开口形状彼此不同的通气管道的实例的通气管道510A至510C。在图12A至12C中的每幅图中,引入到通气管道510A至510C中的相应一个通气管道的入口52中的空气的风速分布以及通过出口53排出的空气的风速分布以各箭头的长度表示。在图12A至12D中,通气管道510A至510D是从上方看到的。具有相同长度的箭头表示相同的风速,而具有不同长度的箭头表示不同的风速。虚线表示通气管道中的通道空间(的侧壁)。通气管道510B和510C各自具有的形状使得通气管道中的空气流动方向发生变化并且通道空间的形状和面积中的至少一者发生变化。图12D中所示的通气管道510D具有的形状使得入口52和出口53各自的开口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面积)并且只有空气流动方向在通气管道中变化。
如图3至图6及其他附图所示,吹送装置5的通气管道51包括限制空气流动的限制部分61和62。两个限制部分61和62相对于空气流动方向设置在主体54中的通道空间54a内的不同位置。限制部分62(在下文中称为“最下游限制部分62”)沿着空气流动方向设置在通道空间54a(包括出口53)内的最下游位置。最下游限制部分62用具有多个通气部分71的透气部件70至少部分地遮盖最下游位置处的通道空间(包括出口53的开口)。
限制部分61沿着空气流动方向(以箭头E1表示)设置在第一弯曲通道54B的通道空间54a的上游部分中,第一弯曲通道54B沿着该空气流动方向位于最下游限制部分62的上游。限制部分61具有沿着与出口53的开口的纵向(与充电器4的纵向B相同)平行的方向延伸的间隙63。
通过在不改变第一弯曲通道54B的外形的情况下将板状的分隔部件64设置在第一弯曲通道54B的通道空间54a内来形成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限制部分61。具体来说,分隔部件64设置为这样:分隔部件64封闭第一弯曲通道54B的通道空间54a的上部并且分隔部件64的下端64a与通道空间54a的底部隔开预定距离H。因而,间隙63形成在通道空间54a的下部中。分隔部件64可以与通气管道51用同一种材料形成为一体。作为选择,分隔部件64可以用与通气管道51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
考虑下列因素来确定间隙63的高度H、路径长度M和宽度W(纵向长度):最大程度地使从进入通道54A流动到第一弯曲通道54B中的空气的风速均匀化、通气管道51的尺寸(容积)、及空气流过通气管道51或者到达充电器4所需的流率。例如,间隙63的高度H不必沿着宽度方向保持恒定,而也可以基于这些因素统一地或局部地变化。
通过用包括通气部分71的透气部件70遮盖第二弯曲通道54C的端部(出口53)处的通道空间(开口)来形成最下游限制部分62。
如图6所示,通气部分71中的每一个是具有大致圆形的开口并且线性地贯通透气部件70的通孔。例如,有四排通气部分71。每一排中的通气部分71沿着出口53的开口区域的纵向B以规则间距排列,并且四排通气部分71沿着横向C以同样的规则间距排列。因而,通气部分71分布在第二弯曲通道54C的端部处的通道空间的整个区域内或出口53的整个开口内。也就是说,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透气部件70是具有分布在整个透气部件70中的多个通气部分71(孔)的板状部件。通气部分71可以基本上均匀地(以大致均匀的密度)遍布在出口53的开口区域内。然而,通气部分71的分布密度也可以是略微不均匀的,只要通过出口53排出的空气不会不均匀即可。
透气部件70可以与通气管道51用同一种材料形成为一体,或者可以用与通气管道51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考虑下列因素来确定各个通气部分71(孔)的开口形状和开口尺寸、各个通气部分71的长度、及通气部分71的分布密度:最大程度地使通过第二弯曲通道54C从出口53流出的空气的风速均匀化、通气管道51的尺寸(容积)、及空气流过通气管道51或者到达充电器4所需的适当流率。
在下文中,描述吹送装置5的操作。
首先,在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形成图像的预定时刻,吹送装置5的吹风器50进行旋转并吹送适量的空气。由吹风器50吹送的空气E穿过连接管道55和通气管道51的入口52,并且被引入到主体54中的通道空间54a内。
如图5所示,已经被引入到通气管道51中的空气E穿过进入通道54A的通道空间54a并且流动到第一弯曲通道54B的通道空间54a内(例如,参见图5中的箭头E1a和E1b)。已经流动到第一弯曲通道54B中的空气E1穿过第一限制部分61的间隙63,空气流动方向基本上垂直地转变(参见图5中箭头E2a的方向),并且流动到第一弯曲通道54B的通道空间54a内(例如,参见图7中箭头E2a和E2b的方向)。
当空气E2穿过第一限制部分61的间隙63时,第一限制部分61限制空气的流动(空气的压力增大),从而空气通过间隙63均匀地流动到第一弯曲通道54B的通道空间54a内。此外,当空气E2流动到第一弯曲通道54B的通道空间54a内时,在空气穿过限制部分61的间隙63的同时,空气流动方向与基本上垂直于出口53的纵向B的方向一致。
然后,已经流动到第一弯曲通道54B的通道空间54a内的空气E2移至第二弯曲通道54C的通道空间54a内,第二弯曲通道54C与第一弯曲通道54B连续地延伸并且从第一弯曲通道54B基本上垂直地弯曲。已经流动到第二弯曲通道54C的通道空间54a内的空气E2暂时保持在第二弯曲通道54C的通道空间54a内,从而风速的不均匀性降低,第二弯曲通道54C的通道空间54a的容积大于进入通道54A的通道空间54a的容积和间隙63的容积。
如图7所示,已经流入并保持在第二弯曲通道54C中的空气E2穿过最下游限制部分62的透气部件70中的通气部分71(孔),并且空气最终从出口53被吹送出去(参见图7中箭头E3的长度和方向),最下游限制部分62设置在第二弯曲通道54C的端部或出口53处。
在此时,在空气E3穿过透气部件70的通气部分71的同时,空气的流动受到限制(空气的压力增大),并且空气E3从出口53吹送出去,通气部分71的面积小于出口53的开口面积。由于空气E3穿过在相同条件下形成为遍布在出口53的整个区域中的通气部分71,所以空气E3从出口53的大致整个区域均匀地吹送出去。空气E3沿着大致与出口53的纵向垂直的方向从出口53吹送出去。
因而,空气E3穿过透气部件70的各个通气部分71的流动方向大致与出口53的纵向垂直,并且空气流动的风速是基本上均匀的。此外,通过出口53的空气E3的气流沿着出口53的开口形状(矩形)的纵向B和横向C的分布都是基本上均匀的。
如图7所示,已经从通气管道51的出口53吹送出去的空气E3穿过形成在充电器4的防护罩40的顶部面板40a中的开口43,并且被吹送到防护罩40中。然后,空气朝向两条电晕放电丝41A和41B并朝向格栅电极42吹送,放电丝41A和41B分别设置在防护罩40内部的由分隔壁40d分隔成的两个空间的中心处,格栅电极42安装在防护罩40的下开口部分中。朝向电晕放电丝41A和41B及格栅电极42吹送的空气是已经通过通气管道51的出口53排出从而沿着出口53的纵向和横向具有基本上均匀的风速的空气。因此,空气朝向两条放电丝41A和41B及格栅电极42基本上均匀地吹送。
这样,使可能附着到两条放电丝41A和41B及格栅电极42上的如纸粉、色调剂添加物和电晕放电副产物等废弃物远离放电丝41A和41B及格栅电极42。因此,对充电器4来说,可以防止发生由于废弃物不均匀地附着到放电丝41A和41B及格栅电极42上而导致的如不均匀充电等异常充电,从而可以给感光鼓21的外周面更均匀地充电(相对于感光鼓21的轴向和作为旋转方向A的周向)。在防止出现由于如不均匀充电等异常充电而导致的图像缺陷(例如浓度不均匀)的同时,包括充电器4的图像形成单元20形成色调剂图像,并且最终在纸张9上形成优良图像。
图8是给出对吹送装置5的特性(在通气管道51的出口53处的风速分布)进行检验的评价测试的结果的曲线图。
在该评价测试中,由吹风器50吹送的空气在通气管道51的出口53处的平均风速是约1.0m/s,并且对沿着出口53的纵向B的风速分布进行测量。如图7所示,端部位置P1(前位置)沿着感光鼓21的旋转方向A位于出口53的上游侧,而端部位置P2(后位置)沿着感光鼓21的旋转方向A位于出口53的下游侧。通过在前位置P1和后位置P2沿着纵向B移动风速传感器(Cambridge AccuSense F900)来测量风速。
通气管道51具有图3至图6中所示的形状。入口52的开口具有尺寸为22mm×23mm的大致正方形形状,并且出口53的开口具有尺寸为17.5mm×350mm的矩形形状。限制部分61的路径长度M是8mm且宽度W是345mm,并且间隙63的高度H在1mm~2mm的范围内。最下游限制部分62的透气部件70具有通气部分71,通气部分71以约0.42个/mm2(42个/cm2)的密度分布并且各自具有1mm的直径和3mm的长度。
如图8所示,在通气管道51的出口53处,沿着出口53的整个长度在纵向B上的风速都是约1.0m/s,该值与目标值大致相等。在出口53的前位置P1和后位置P2处,沿着出口53的纵向B的风速都是基本上相同的。这表明沿着出口53的横向C的风速是基本上均匀的。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图9示出了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吹送装置5B以及吹送装置5B的通气管道51B。
吹送装置5B的结构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吹送装置5的结构大致相同,只是通气管道51B的结构与吹送装置5的通气管道51的结构部分地不同。如图9所示,通气管道51B和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通气管道51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通气管道51B包括第一弯曲通道54D和第二弯曲通道54E并且通气管道51B还包括第三限制部分65,第一弯曲通道54D和第二弯曲通道54E的结构与第一弯曲通道54B和第二弯曲通道54C的结构不同。在下文中,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省略了对这些部件的非必要描述。
通气管道51B的第一弯曲通道54D与通气管道51的第一弯曲通道54B的不同之处在于:通气管道51B的形状使得通气管道51B的通道空间54a的下游部分的高度在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降低。通气管道51B的第二弯曲通道54E与通气管道51的第二弯曲通道54C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第二弯曲通道54E从第一弯曲通道54D的底部的大致中间位置沿着空气流动方向朝向充电器4延伸,以便在保持通道空间的宽度的同时向下弯曲。其次,出口53设置在第二弯曲通道54E的端部,并且出口53具有开口,出口53的开口的形状(矩形)与第二弯曲通道54E的该端部处的通道空间54a的截面形状相同。
第三限制部分65在通道空间54a中设置在第一限制部分61和空气流动方向上的最下游限制部分62之间。具体来说,第三限制部分65设置在第二弯曲通道54E的通道空间54a的上游部分中。第三限制部分65具有沿着与出口53的纵向B平行的方向延伸的间隙66。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减小第二弯曲通道54E的宽度以便在第二弯曲通道54E的通道空间54a的大致中心处形成间隙66(窄通道)来形成第三限制部分65。如同在第一限制部分61的间隙63的情况下一样,考虑下列因素来确定间隙66的高度H、路径长度M和宽度W:最大程度地使从第一弯曲通道54D流动到第二弯曲通道54E的空气的风速均匀化、通气管道51的尺寸(容积)、及空气流过通气管道51或者到达充电器4所需的流率。
在下文中,描述吹送装置5B的操作。
在吹送装置5B中,吹风器50通过入口52将空气E引入到通气管道51的进入通道54A中(参见图10中箭头E1的方向)。随后,空气流动到第一弯曲通道54D中(参见图10中箭头E2a和E2b的方向)。已经流动到第一弯曲通道54D中的空气E2穿过第一限制部分61的间隙63,从而此时空气的状态与已经流动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弯曲通道54B中的空气E2的状态大致相同。
如图10所示,已经流动到第一弯曲通道54D中的空气E2穿过第二弯曲通道54E的第三限制部分65的间隙66,并且流动到第二弯曲通道54E的通道空间54a内(参见图10中箭头E4的方向)。
当空气E4流过限制部分65的间隙66时,限制部分65限制空气的流动(空气的压力增大),从而空气通过间隙66均匀地流动到第二弯曲通道54E中。当空气E4流动到第二弯曲通道54E的通道空间54a内时,在空气穿过限制部分65的间隙66的同时,空气流动方向更可靠地与基本上垂直于出口53的纵向B的方向一致。已经流动到第二弯曲通道54E的通道空间54a内的空气E4暂时保持在第二弯曲通道54E的通道空间54a内,从而风速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降低,第二弯曲通道54E的通道空间54a的容积大于第一弯曲通道54D的通道空间54a的容积和间隙66的容积。
如图10所示,已经流入并保持在第二弯曲通道54E中的空气E4穿过最下游限制部分62的透气部件70中的通气部分71(孔),并且空气最终从出口53被吹送出去(参见图10中箭头E5的长度和方向),最下游限制部分62设置在第二弯曲通道54E的端部(沿着空气流动方向稍微位于出口53的上游)。
在此时,在空气E5穿过透气部件70的通气部分71的同时,空气的流动受到限制(空气的压力增大),并且空气E5从出口53吹送出去,通气部分71的面积小于出口53的开口面积。由于空气E5穿过在相同条件下形成为遍布在出口53的整个区域中的通气部分71,所以空气E5从出口53的大致整个区域均匀地吹送出去。空气E5沿着大致与出口53的纵向垂直的方向从出口53吹送出去。
因而,空气E5穿过透气部件70的各个通气部分71的流动方向大致与出口53的纵向垂直,并且空气流动的风速是基本上相同的。此外,通过出口53的空气E5的气流沿着出口53的开口形状(矩形)的纵向B和横向C的分布都是基本上均匀的。
如图10所示,已经从通气管道51的出口53吹送出去的空气E5穿过形成在充电器4的防护罩40的顶部面板40a中的开口43,并且被吹送到防护罩40中。然后,空气朝向两条电晕放电丝41A和41B并朝向格栅电极42吹送,放电丝41A和41B分别设置在防护罩40内部的两个空间的中心处,格栅电极42设置在防护罩40的下开口部分中。如同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下一样,朝向电晕放电丝41A和41B及格栅电极42吹送的空气是已经通过通气管道51的出口53排出从而沿着出口53的纵向和横向具有基本上均匀的风速的空气。因此,空气朝向两条放电丝41A和41B及格栅电极42基本上均匀地吹送。
因此,对包括吹送装置5B的充电器4来说,可以防止发生由于废弃物不均匀地附着到放电丝41A和41B及格栅电极42上而导致的如不均匀充电等异常充电,从而可以给感光鼓21的外周面更均匀地充电(相对于感光鼓21的轴向和作为旋转方向A的周向)。在防止出现由于如不均匀充电等异常充电而导致的图像缺陷(例如浓度不均匀)的同时,包括充电器4的图像形成单元20形成色调剂图像,并且最终在纸张9上形成优良图像。
图11是给出对吹送装置5B的特性(在通气管道51B的出口53处的风速分布)进行检验的评价测试的结果的曲线图。以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评价测试相同的方式进行该评价测试。
通气管道51B具有图9中所示的形状。如同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吹送装置5的通气管道51一样,52的开口具有尺寸为22mm×23mm的大致正方形形状,并且出口53的开口具有尺寸为17.5mm×350mm的矩形形状。限制部分61的路径长度M是6mm且宽度W是345mm,并且间隙63的高度H在1mm~2mm的范围内。限制部分65的路径长度M是10mm且宽度W是345mm,并且间隙66的高度H是1mm。如同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样,最下游限制部分62的透气部件70具有通气部分71,通气部分71以约0.42个/mm2(42个/cm2)的密度分布并且各自具有1mm的直径和3mm的长度。
如图11所示,在通气管道51B的出口53处,沿着出口53的整个长度在纵向B上的风速都是约1.0m/s,该值与目标值大致相等。在出口53的前位置P1和后位置P2处,沿着出口53的纵向B的风速都是基本上相同的。这表明沿着出口53的横向C的风速是基本上均匀的。对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吹送装置5B来说,由于使用了通气管道51B(增加了限制部分的数目),所以即使当引入到通气管道51中的空气的流率增大或减小时,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吹送装置5(的通气管道51)的情况相比,也可以使从出口53排出的空气的风速更稳定和更均匀。
比较例
图13示出了根据比较例的通气管道510。
根据比较例的通气管道510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吹送装置5的通气管道51(见图7)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在出口53中没有设置具有通气部分71的透气部件70。也就是说,如图13所示,通气管道510的出口53形成为单个矩形开口。图13示意性示出了从出口53排出的空气E6。
图14是给出对根据比较例的吹送装置的通气管道510的特性(在出口53处的风速分布)进行检验的评价测试的结果的曲线图。除以下方面之外,以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评价测试相同的方式进行该评价测试。对根据比较例的通气管道510来说,出口53的前位置P1处的风速大致为0。为此,如图13所示,在感光鼓21的旋转方向A上的后位置P2以及位于前位置P1和后位置P2之间的中心位置P3处测量风速。
从图14可以清楚地看出:对通气管道510来说,特别地,在出口53的后位置P2处,沿着出口53的纵向B的风速显著地变化并且沿着横向C的风速也不均匀。如上所述,出口53的前位置P1处的风速大致为0,因而该位置的气流可忽略不计。
其他示例性实施例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通气管道51设置有两个限制部分61和62,而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通气管道51B设置有三个限制部分61、62和65。然而,也可以有四个或更多个限制部分。包括最下游限制部分的任何限制部分都可以设置在通气管道51的主体54的通道空间54a内的使通道空间54a的截面形状变化的位置,或者可以设置在通道空间54a内的位于使空气流动方向变化的位置的(直接)下游的位置。
在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最下游限制部分62包括具有通气部分71(孔)的透气部件70,通气部分71基本上均匀地遍布在出口53的开口区域内。然而,最下游限制部分62也可以包括这样的透气部件70:例如,该透气部件70包括如用作过滤器的无纺布等多孔部件(透气部件70具有作为形状不规则的通孔的通气部分71)。
通气管道51的整体的形状不限于在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形状。可以采用具有其他形状的通气管道510,例如图12A至12D中所示的通气管道510A~510C中的任何一个。
设置有吹送装置5(或5B)的充电器4可以是不包括格栅电极42的所谓电晕管式电晕放电单元。充电器4可以只包括一条电晕放电丝41或者三条或更多个电晕放电丝41。被吹送装置5吹送空气的目标结构可以是消除感光鼓21的电荷的电晕放电单元,或者可以是给除感光鼓之外的对象充电或者消除电荷的电晕放电单元。作为选择,目标结构也可以是需要向其吹送空气的除电晕放电单元之外的长形结构。
图像形成装置1的构造(例如形成图像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需要吹送装置5(5B)向其吹送空气的长形的目标结构即可。在适当的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1可以是形成不由显影剂形成的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解释和说明起见,已经提供了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上描述。本发明并非意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在所披露的具体形式。显然,许多修改和变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实施例的选取和描述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适用于各种实施例,并且本发明的各种变型适合于所设想的特定用途。本发明意在用前面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吹送装置,包括:
吹风器,其吹送空气;
通气管道,其包括:
入口,由所述吹风器吹送的空气通过所述入口引入,所述入口具有开口;
出口,其面向长形的目标结构的纵向部分,通过所述入口引入的空气朝向所述目标结构吹送,所述纵向部分沿着所述目标结构的纵向延伸,所述出口允许空气沿着大致与所述纵向垂直的方向排出,所述出口具有与所述目标结构的所述纵向部分平行地延伸的长形的开口,所述入口的开口和所述出口的开口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以及
主体,其中形成有通道空间,空气从所述入口通过所述通道空间流动到所述出口;以及
多个限制部分,其沿着空气流动方向设置在所述通气管道的所述主体的所述通道空间内的不同位置,所述限制部分限制空气的流动,
其中,所述多个限制部分中的沿着所述空气流动方向设置在最下游位置的最下游限制部分形成为用板状的透气部件至少部分地遮盖所述最下游位置处的所述通道空间,所述透气部件具有分布在整个所述透气部件中的多个通气部分,每个通气部分是贯通所述透气部件的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送装置,其中,
所述最下游限制部分形成为用所述透气部件遮盖所述通气管道的所述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吹送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限制部分中的沿着所述空气流动方向设置在所述最下游限制部分的上游的至少一个限制部分形成为在所述通道空间内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出口的开口的纵向平行地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吹送装置,其中,
所述通气管道的所述主体包括弯曲通道,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转变之后,空气穿过所述弯曲通道,并且
具有所述间隙的所述至少一个限制部分沿着所述空气流动方向设置在所述弯曲通道的上游部分中。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长形的目标结构,空气朝向所述目标结构吹送;以及
吹送装置,其向所述目标结构的纵向部分吹送空气,
其中,所述吹送装置是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吹送装置。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长形的目标结构,空气朝向所述目标结构吹送;以及
吹送装置,其向所述目标结构的纵向部分吹送空气,
其中,所述吹送装置是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吹送装置。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长形的目标结构,空气朝向所述目标结构吹送;以及
吹送装置,其向所述目标结构的纵向部分吹送空气,
其中,所述吹送装置是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吹送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目标结构是电晕放电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目标结构是电晕放电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目标结构是电晕放电单元。
CN201210189174.8A 2011-10-21 2012-06-08 吹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0642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1299A JP2013088731A (ja) 2011-10-21 2011-10-21 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31299 2011-10-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64272A CN103064272A (zh) 2013-04-24
CN103064272B true CN103064272B (zh) 2017-03-01

Family

ID=48106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89174.8A Active CN103064272B (zh) 2011-10-21 2012-06-08 吹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98008B2 (zh)
JP (1) JP2013088731A (zh)
CN (1) CN1030642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58843A (ja) * 2010-02-03 2011-08-18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JP5919813B2 (ja) * 2011-12-27 2016-05-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87921B2 (ja) * 2011-12-27 2016-03-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335734B2 (en) * 2013-10-21 2016-05-10 Fuji Xerox Co., Ltd. Suction pipe with flow control members
JP2015081933A (ja) * 2013-10-21 2015-04-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吸気管、吸気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69180B2 (ja) * 2014-03-07 2018-01-3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37361B2 (ja) * 2014-03-14 2017-11-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47123B2 (ja) * 2014-03-20 2018-06-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465359B2 (en) * 2014-07-02 2016-10-1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Air blowing syste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6402989B2 (ja) * 2014-07-25 2018-10-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172180B2 (ja) * 2015-02-25 2017-08-0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クリーンユニット及びクリーンユニット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62394A (ja) 2015-09-25 2017-03-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80275B2 (ja) 2016-03-28 2020-11-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42955B2 (ja) * 2016-07-07 2021-09-29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45282A (en) * 1982-04-20 1988-05-17 Ricoh Company, Ltd. Ventilated corona charging
JPH10198128A (ja) * 1997-01-14 1998-07-31 Fuji Xerox Co Ltd コロナ放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94062A (ja) * 1982-05-10 1983-11-11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
JPH0772811B2 (ja) * 1987-11-10 1995-08-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両面記録装置
EP0387362A1 (de) * 1989-03-12 1990-09-19 Ventilplafon S.A. System zur Klimatisierung von Räumen
JP2000137425A (ja) 1998-10-30 2000-05-16 Fuji Xerox Co Ltd 送風装置及びこの送風装置に用いられる送風用ダクト部材、並びにこの送風装置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3926962B2 (ja) 2000-02-24 2007-06-06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31016A (ja) 2000-05-19 2001-11-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305334B2 (ja) * 2004-08-31 2009-07-2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60085B2 (ja) * 2005-03-28 2011-08-3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空気吹付け清掃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402568B2 (ja) * 2009-11-25 2014-01-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45282A (en) * 1982-04-20 1988-05-17 Ricoh Company, Ltd. Ventilated corona charging
JPH10198128A (ja) * 1997-01-14 1998-07-31 Fuji Xerox Co Ltd コロナ放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88731A (ja) 2013-05-13
CN103064272A (zh) 2013-04-24
US20130101309A1 (en) 2013-04-25
US9098008B2 (en) 2015-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64272B (zh) 吹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919813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42411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550130B (zh) 吸气管、吸气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3823352B (zh) 送风目标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CN103792813A (zh) 送风管、送风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JP2014191018A (ja) 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99011B2 (ja) 送風管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83227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51127A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557709B1 (en) Blower duct, blow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232917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00396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87921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62084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37361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239018B (zh) 吹送管、吹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6269180B2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63353A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67814A (ja) 送風管、送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