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76363A - 旋转角检测装置及使用其的旋转驱动单元 - Google Patents
旋转角检测装置及使用其的旋转驱动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776363A CN103776363A CN201310498777.0A CN201310498777A CN103776363A CN 103776363 A CN103776363 A CN 103776363A CN 201310498777 A CN201310498777 A CN 201310498777A CN 103776363 A CN103776363 A CN 1037763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signal
- power
- encapsulation
- l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5/0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5/1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5/0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5/1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G01D5/1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 G01D5/2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by varying inductance, e.g. by a movable armature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7/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 G01B7/3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angles or tapers; for testing the alignment of ax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3/00—Indicating or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provision for the special purposes referred to in the subgroups
- G01D3/028—Indicating or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provision for the special purposes referred to in the subgroups mitigating undesired influences, e.g. temperature, pressure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5/0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5/1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G01D5/1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 G01D5/14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using Hall-effect devices
- G01D5/145—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using Hall-effect devices influenced by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Hall device and magnetic fiel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ransmission And Conversion Of Sensor Element Output (AREA)
- Measurement Of Length, Angles, Or The Lik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旋转角检测装置及使用其的旋转驱动单元,在旋转角检测装置中,来自第一磁检测元件的信号被输出至第一IC封装的信号输出部。第一信号输出端子将来自第一磁检测元件的信号输出至外部。来自第二磁检测元件的信号被输出至第二IC封装的信号输出部。第二信号输出端子将来自第二磁检测元件的信号输出至外部。供电端子和接地端子的至少一个布置在第一和第二信号输出端子之间。旋转驱动单元包括装置、使检测对象旋转的电机和电机电源线。接地端子和电机电源端子彼此相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检测对象的旋转角的旋转角检测装置和使用该装置的旋转驱动单元。
背景技术
按照惯例,已知一种具有分别包括磁检测元件的两个集成电路(IC)封装的旋转角检测装置。在例如JP-A-2004-004114中,描述了一种旋转角检测装置,其中两个IC封装沿着板表面方向并排排列(见JP-A-2004-004114的图6)。在该旋转角检测装置中,将两个磁检测元件排列在远离检测对象的旋转轴线的位置。因此,通过提供具有磁收集效果的定子,限制了传感器特性的劣化。
就上述旋转角检测装置而言,如果为了减少成本去除定子,则传感器特性劣化,并且旋转角的检测准确度减小。在JP-A-2004-004114中,示出了两个IC封装在板厚度方向并排排列(见JP-A-2004-004114的图8)。通过按照这种方式排列两个IC封装,传感器特性良好,因此可去除定子。然而,在JP-A-2004-004114的图8中示出的实例中,分别连接至两个IC封装的用于信号输出的线设置为彼此相邻。因此,诸如当导电杂质附着在用于信号输出的两条线之间时,线会短路。如果用于信号输出的线短路,则来自两个磁检测元件的信号会混合在一起输出到外部。结果,可导致旋转角的错误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以上问题的至少一个。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旋转角检测装置,其通过其简单的构造高度准确地检测旋转角并可限制旋转角的错误检测。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检测对象的旋转角的旋转角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板状的第一集成电路(IC)封装、板状的第二IC封装、电源线、接地线、第一信号输出线和第二信号输出线。第一IC封装设置为靠近检测对象的旋转轴线,以相对于检测对象可旋转,并包括构造为根据其周围的磁场强度输出信号的第一磁检测元件。第二IC封装设置为沿其厚度方向与第一IC封装叠置,并包括构造为根据其周围的磁场强度输出信号的第二磁检测元件。所述电源线包括在电源线的一端侧的第一电源部和第二电源部以及在电源线的另一端侧的供电端子。所述第一电源部连接至所述第一IC封装的电源部。所述第二电源部连接至所述第二IC封装的电源部。所述供电端子连接至外部电源。所述接地线包括在接地线的一端侧的第一接地部和第二接地部以及在接地线的另一端侧的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部连接至所述第一IC封装的接地部。所述第二接地部连接至所述第二IC封装的接地部。所述接地端子连接至外部地。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线包括在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线的一端的第一信号输出部和在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线的另一端的第一信号输出端子。所述第一信号输出部连接至所述第一IC封装的信号输出部。来自所述第一磁检测元件的信号输出至所述第一IC封装的信号输出部。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端子被构造为将来自所述第一磁检测元件的信号输出至外部。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线包括在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线的一端的第二信号输出部和在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线的另一端的第二信号输出端子。所述第二信号输出部连接至第所述二IC封装的信号输出部。来自所述第二磁检测元件的信号被输出至所述第二IC封装的信号输出部。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端子被构造为将来自所述第二磁检测元件的信号输出至外部。所述电源线、所述接地线、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线和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线设置为使得所述供电端子和所述接地端子的至少一个布置在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端子之间。
根据以上,第一IC封装和第二IC封装设置为沿着它们的厚度方向彼此叠置。因此,第一磁检测元件和第二磁检测元件可设置为靠近检测对象的旋转轴线。针对该原因,传感器特性提高了,并且检测对象的旋转角的检测精度可提高。此外,不需要诸如定子的磁收集构件,从而可降低制造成本。另外,第一信号输出端子和第二信号输出端子设置为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因此,可限制第一信号输出端子和第二信号输出端子之间的短路。结果,可避免来自第一磁检测元件的信号和来自第二磁检测元件的信号混合在一起输出到外部的情况。因此,可限制检测对象的旋转角的错误检测。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还提供了一种旋转驱动单元,其包括旋转角检测装置、电机和电机电源线。电机被构造为使检测对象旋转。电机电源线的一端连接至电机。电机电源线包括在其另一端的电机电源端子。电机电源端子连接至外部电源。接地线和电机电源线设置为使得接地端子和电机电源端子彼此相邻。
附图说明
从以下参照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本发明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旋转角检测装置和旋转驱动单元的剖视图;
图2A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旋转角检测装置的透视图;
图2B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旋转角检测装置和旋转驱动单元的生产工艺中的构件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旋转角检测装置和旋转驱动单元的生产工艺中的构件的一部分的示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旋转角检测装置和旋转驱动单元中的每条线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旋转角检测装置和旋转驱动单元的生产工艺中的构件的一部分的示图;
图6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旋转角检测装置和旋转驱动单元中的每条线的构造的示意图;以及
图7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旋转角检测装置和旋转驱动单元中的每条线的构造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实施例的旋转角检测装置和使用这些装置的旋转驱动单元。对于在实施例中的基本相同的组件部分,使用相同对应的标号,以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第一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中的旋转角检测装置和应用了该装置的旋转驱动单元示于图1中。旋转驱动单元1用于例如使设置在车辆的吸入系统(进气系统)中的节流阀2旋转。旋转驱动单元1包括壳体3、阀轴5、电机6和旋转角检测装置10。
壳体3由诸如铝的金属形成,并在其中包括具有大致筒状的通道4。通道4构成用于将吸入空气引导进入内燃发动机的吸入通道。阀轴5形成为杆状,并且设置为相对于壳体3可旋转,以使得轴5基本垂直于通道4的通道轴线。
节流阀2按照大致圆板的形状形成,并且其通过例如螺钉构件附着到阀轴5。因此,当阀轴5旋转时,节流阀2与阀轴5一起旋转以打开或关闭通道4。结果,调节了被引导进入发动机的吸入空气的量。
电机(马达)6是一种基于电功率的供应而旋转的电动机。在当前实施例中,电机6是例如带有刷的电机。电机6包括电机轴7。电机6的旋转,即扭矩,从电机轴7输出。电机6被容纳在壳体3中以使得电机轴7大致平行于阀轴5。
在阀轴5的一端,提供了一种由例如树脂形成的筒状保持器8。永磁铁9设置在保持器8中。因此,保持器8和永磁铁9可与阀轴5和节流阀2一起旋转。旋转角检测装置10附着到壳体3以覆盖阀轴5的一端侧,即,保持器8、永磁铁9和电机轴7的一端侧。
齿轮11沿着保持器8的外壁的周向形成在保持器8的外壁的一部分上。针对壳体3设置杆状轴12以大致平行于阀轴5和电机轴7。设置轴12以使得其一端不能相对于壳体3旋转。轴12的另一端通过旋转角检测装置10的盖子80支承,这将在下文中更详细地描述。
针对轴12设置齿轮构件13以相对于轴12可旋转。齿轮构件13由例如树脂形成,并包括可与保持器8的齿轮11啮合的第一齿轮14。此外,齿轮构件13包括具有比第一齿轮14的外径更大的外径的第二齿轮15。可与齿轮构件13的第二齿轮15啮合的齿轮构件16固定至电机轴7的一端。电机6包括用于供应电功率的功率输入端子17。电机6基于电功率供应(输入)至功率输入端子17而旋转。
作为上述构造的结果,当电机6旋转时,电机6的旋转(扭矩)经电机轴7、齿轮构件16、齿轮构件13、保持器8和阀轴5被传递至节流阀2。因此,节流阀2在通道4中旋转以打开或关闭通道(吸入通道)4。设置旋转角检测装置10以检测节流阀2的旋转角。节流阀2可对应于“检测对象”。
如图1至图4所示,旋转角检测装置10包括第一IC封装20、第二IC封装30、电源线40、接地线50、第一信号输出线60、第二信号输出线70和盖子80。第一IC封装20和第二IC封装30分别按照板状形成,并且设置为靠近节流阀2的旋转轴线Ax以相对于节流阀2可旋转。在当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旋转角检测装置10附着至壳体3以使得第一IC封装20和第二IC封装30布置在保持器8和永磁铁9的朝内的位置。
如图4所示,第一IC封装20包括第一磁检测元件21、供电端子22、接地端子23、信号输出端子24和密封体25。第一磁检测元件21输出与其周围的磁场强度一致的信号。供电端子22、接地端子23和信号输出端子24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按照杆状形成,并且它们各自的一端通过例如引线接合法连接至第一磁检测元件21。密封体25由例如树脂形成为板状(六面体形状),并密封整个第一磁检测元件21以及供电端子22、接地端子23和信号输出端子24的各自一端侧。供电端子22、接地端子23和信号输出端子24的各自的其它端部从密封体25暴露出来。密封体25的一个表面251的两个拐角部分均被倒角。在当前实施例中,第一磁检测元件21设置在从密封体25的中心朝着所述一个表面251错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处。
电功率经供电端子22和接地端子23被供应至第一磁检测元件21。来自第一磁检测元件21的信号经信号输出端子24被输出。供电端子22、接地端子23和信号输出端子24可分别对应于“第一IC封装的电源部”、“第一IC封装的接地部”和“第一IC封装的信号输出部”。
第二IC封装30包括第二磁检测元件31、供电端子32、接地端子33、信号输出端子34和密封体35。第二磁检测元件31输出与其周围的磁场强度一致的信号。供电端子32、接地端子33和信号输出端子34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按照杆状形成,并且它们各自的一端通过例如引线接合法连接至第二磁检测元件31。密封体35由例如树脂形成为板状(六面体形状),并且密封整个第二磁检测元件31以及供电端子32、接地端子33和信号输出端子34的各自的一端侧。供电端子32、接地端子33和信号输出端子34的各自的其它端部从密封体35暴露出来。密封体35的一个表面351的两个拐角部分均被倒角。在当前实施例中,第二磁检测元件31设置在从密封体35的中心朝着所述一个表面351错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处。
电功率经供电端子32和接地端子33供应至第二磁检测元件31。来自第二磁检测元件31的信号经信号输出端子34被输出。供电端子32、接地端子33和信号输出端子34可分别对应于“第二IC封装的电源部”、“第二IC封装的接地部”和“第二IC封装的信号输出部”。
如图2A至图4所示,在当前实施例中,第一IC封装20和第二IC封装30排列(设置)为沿着它们的厚度方向彼此叠置。因此,第一磁检测元件21和第二磁检测元件31二者可排列为靠近节流阀2的旋转轴线Ax。在当前实施例中,第一IC封装20和第二IC封装30排列为使得所述一个表面251和所述一个表面351接触。因此,第一磁检测元件21和第二磁检测元件31二者可布置在靠近旋转轴线Ax的位置。
如图3和图4所示,电源线40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诸如铜)形成为细长的板状。电源线40在其一端包括第一电源部41和第二电源部42。第一电源部41经连接件26电连接至第一IC封装20的供电端子22。第二电源部42经连接件36电连接至第二IC封装30的供电端子32。第一电源部41和连接件26以及第二电源部42和连接件36分别通过例如电阻焊接结合。电源线40在其另一端包括供电端子43。供电端子43通过束线(未示出)连接至外部电源。
接地线50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诸如铜)形成为细长板状。接地线50在其一端包括第一接地部51和第二接地部52。第一接地部51经连接件27电连接至第一IC封装20的接地端子23。第二接地部52经连接件37电连接至第二IC封装30的接地端子33。第一接地部51和连接件27以及第二接地部52和连接件37分别通过例如电阻焊接结合。接地线50在其另一端包括接地端子53。接地端子53通过束线(未示出)连接至外部地(接地)。
第一信号输出线60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诸如铜)形成为细长板状。第一信号输出线60在其一端包括第一信号输出部61。第一信号输出部61经连接件28电连接至第一IC封装20的信号输出端子24。第一信号输出部61和连接件28通过例如电阻焊接结合。第一信号输出线60在其另一端包括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通过束线(未示出)连接至电子控制单元(下文中称为“ECU”)。因此,来自第一IC封装20的第一磁检测元件21的信号被输出到外部ECU。ECU是一种小型计算机,其包括作为操作装置的中央处理单元(CPU)、作为存储装置的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输入/输出装置。基于例如来自附着至车辆的各部分的传感器的信号,ECU根据存储在ROM中的程序执行处理以控制例如位于车辆的各部分的装置。
第二信号输出线70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诸如铜)形成为细长板状。第二信号输出线70包括在其一端的第二信号输出部71。第二信号输出部71经连接件38电连接至第二IC封装30的信号输出端子34。第二信号输出部71和连接件38通过例如电阻焊接结合。第二信号输出线70在其另一端包括第二信号输出端子72。第二信号输出端子72通过束线(未示出)连接至ECU。因此,来自第二IC封装30的第二磁检测元件31的信号被输出到外部ECU。
在当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第一电源部41、第一接地部51、第一信号输出部61、第二电源部42、第二接地部52和第二信号输出部71连接至连接件26至28、36至38之前,电源线40、接地线50、第一信号输出线60和第二信号输出线70通过连接部85、86连接至彼此以形成中间形成体101。因此,在进行以上结合时,可防止电源线40、接地线50、第一信号输出线60和第二信号输出线70的分离。结果,可稳定地执行第一电源部41、第一接地部51、第一信号输出部61、第二电源部42、第二接地部52和第二信号输出部71与连接件26至28、36至38之间的结合。在所述结合之后,连接部85、86从中间形成体101去除。
在当前实施例中,旋转驱动单元1还包括电机电源线91、92。电机电源线91、92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诸如铜)形成为细长板状。电机电源线91、92的各自的一端93、94电连接至电机6的功率输入端子17(见图1)。电机电源线91、92包括位于它们的各自的其它端的电机电源端子95、96(见图2A至图4)。电机电源端子95、96通过束线(未示出)连接至外部电源。
如图2A和图2B所示,盖子80包括盖子主体81、主要形成体82和筒状构件83。盖子主体81由例如树脂形成为盘形。盖子主体81包括筒状连接器部分84。如图1、图2B、图3和图4所示,主要形成体82由例如树脂形成以覆盖第一IC封装20和第二IC封装30、连接件26至28的位于第一IC封装20侧的端部和连接件36至38的位于第二IC封装30侧的端部的全部。因此,第一IC封装20、第二IC封装30以及连接件26至28、36至38插入成型在主要形成体82中。
如图1所示,覆盖第一IC封装20、第二IC封装30、连接件26至28和连接件36、38;连接至连接件26至28、36至38的电源线40、接地线50、第一信号输出线60和第二信号输出线70;以及电机电源线91、92的主要形成体82插入成型在盖子主体81中。总共六个筒状构件83插入成型在盖子主体81的外缘部分中。盖子80通过将紧固构件(诸如螺栓)穿过筒状构件83而附着至壳体3。
主要形成体82插入成型在盖子主体81中,以使得主要形成体82的覆盖第一IC封装20和第二IC封装30的一部分暴露到盘状盖子主体81的敞开侧。电源线40、接地线50、第一信号输出线60、第二信号输出线70和电机电源线91、92插入成型在盖子主体81中,以使得供电端子43、接地端子53、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第二信号输出端子72和电机电源端子95、96暴露于筒状连接器部分84的内侧。
束线(未示出)的一端连接至连接器部分84。该束线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和ECU(未示出)。作为这种构造的结果,电功率从电源经束线供应至电机6、第一IC封装20和第二IC封装30;并且与节流阀2的旋转角相关的信号从旋转角检测装置10通过束线输出至ECU。因此,ECU可计算节流阀2的打开角度。
如图4所示,在当前实施例中,电源线40、接地线50、第一信号输出线60和第二信号输出线70排列为使得供电端子43位于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和第二信号输出端子72之间。因此,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第一信号输出线60)和第二信号输出端子72(第二信号输出线70)排列为彼此离开预定距离。因此,可限制在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第一信号输出线60)和第二信号输出端子72(第二信号输出线70)之间由于例如导电杂质的附着而导致的短路。
在当前实施例中,电源线40包括中间配线部44,其形成为穿过第二电源部42和第二接地部52之间,以及穿过第一信号输出部61和第一接地部51之间。在当前实施例中,接地线50包括旁路配线部54,其形成为旁通(bypass)第一接地部51和第二接地部52之间的一部分。
如图3所示,在当前实施例中,第一电源部41、第二电源部42、第一接地部51、第二接地部52、第一信号输出部61和第二信号输出部71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在当前实施例中,接地线50和电机电源线91、92排列为使得接地端子53和电机电源端子95、96彼此相邻。因此,接地端子53(接地线50)设置为靠近电机电源端子95、96(电机电源线91、92)。
在当前实施例中,电源线40、接地线50、第一信号输出线60、第二信号输出线70和电机电源线91、92排列为使得第二信号输出端子72和接地端子53布置在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和供电端子43与电机电源端子95、96之间。因此,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第一信号输出线60)和供电端子43(电源线40)以及电机电源端子95、96(电机电源线91、92)设置为彼此离开预定距离。如上所述,在当前实施例中,电源线40、接地线50、第一信号输出线60、第二信号输出线70和电机电源线91、92设置为使得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供电端子43、第二信号输出端子72、接地端子53和电机电源端子95、96按照此次序排列在连接器部分84中。
接着将描述当前实施例的旋转角检测装置10的生产方法。旋转角检测装置10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过程。
下面将描述IC包端子结合工艺。第一IC封装20的供电端子22、接地端子23和信号输出端子24与连接件26、27、28通过例如电阻焊接结合。另外,第二IC封装30的供电端子32、接地端子33和信号输出端子34与连接件36、37、38通过例如电阻焊接结合。
下面将描述主要形成工艺。在上述工艺之后,执行插入成型以通过主要形成体82覆盖第一IC封装20和第二IC封装30、连接件26至28的第一IC封装20侧的端部以及连接件36至38的第二IC封装30侧的端部的全部。此时,第一IC封装20和第二IC封装30插入成型,使得一个表面251和一个表面351接触。
下面将描述布线形成工艺。如图2A和图3所示,通过例如在具有导电性的一片金属板(诸如铜)上打孔,形成中间形成体101,其中电源线40、接地线50、第一信号输出线60和第二信号输出线70通过连接部85、86连接。如图2B所示,通过例如在具有导电性的一片金属板(诸如铜)上打孔,形成中间形成体102,其中电机电源线91和电机电源线92通过连接部87连接。
下面将描述布线连接工艺。电源线40的第一电源部41、接地线50的第一接地部51、第一信号输出线60的第一信号输出部61、电源线40的第二电源部42、接地线50的第二接地部52以及第二信号输出线70的第二信号输出部71与连接件26至28、36至38通过例如电阻焊接结合。下面将描述连接部去除工艺。在上述工艺之后,连接部85、86从中间形成体101去除。另外,连接部87从中间形成体102去除。
下面将描述第二形成工艺。在上述工艺之后,执行插入成型以通过盖子主体81覆盖主要形成体82、电源线40、接地线50、第一信号输出线60、第二信号输出线70、电机电源线91、92和筒状构件83。
将描述旋转角检测装置10和旋转驱动单元1的操作。当开启点火开关时,例如电功率从电源经束线和电源线40(供电端子43)被供应至旋转角检测装置10的第一IC封装20和第二IC封装30。旋转角检测装置10将根据节流阀2的旋转角的信号输出至ECU。基于来自旋转角检测装置10的信号,ECU计算节流阀2的旋转角。通常,ECU基于来自第一IC封装20的信号计算节流阀2的旋转角。如果第一IC封装20不正常地工作,则ECU基于来自第二IC封装30的信号计算节流阀2的旋转角。
ECU基于油门踏板(未示出)的打开角度信号、发动机的负载条件等等计算供应至发动机的燃料和吸入空气的目标量。根据供应的燃料和吸入空气的计算的目标量,ECU将燃料注射和供应到发动机中,并控制从电源通过束线和电机电源线91、92(电机电源端子95、96)供应至旋转驱动单元1的电机6的电功率。因此,电机6旋转,使得节流阀2的打开角度(旋转角)改变。结果,供应至发动机的吸入空气的量变化。
如上所述,在当前实施例中,第一IC封装20形成为板状,被设置为靠近节流阀2的旋转轴线Ax以相对于节流阀2可旋转。第一IC封装20包括输出根据其周围的磁场强度的信号的第一磁检测元件21。第二IC封装30形成为板状,并设置为沿着厚度方向与第一IC封装20叠置。第二IC封装30包括输出根据其周围的磁场强度的信号的第二磁检测元件31。根据以上,第一IC封装20和第二IC封装30设置为沿着它们的厚度方向彼此叠置。因此,第一磁检测元件21和第二磁检测元件31可排列为靠近节流阀2的旋转轴线Ax。为此,传感器特性改进了,并且可提高节流阀2的旋转角的检测精度。此外,不需要诸如定子的磁收集构件,从而可降低制造成本。
电源线40在其一端包括连接至第一IC封装20的供电端子22的第一电源部41以及连接至第二IC封装30的供电端子32的第二电源部42。电源线40在其另一端包括连接至外部电源的供电端子43。接地线50在其一端包括连接至第一IC封装20的接地端子23的第一接地部51以及连接至第二IC封装30的接地端子33的第二接地部52。接地线50在其另一端包括连接至外部地的接地端子53。
第一信号输出线60在其一端包括连接至第一IC封装20的信号输出端子24的第一信号输出部61,来自第一磁检测元件21的信号从所述第一信号输出部61输出。第一信号输出线60在其另一端包括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用于将来自第一磁检测元件21的信号输出至外部。第二信号输出线70在其一端包括连接至第二IC封装30的信号输出端子34的第二信号输出部71,来自第二磁检测元件31的信号从所述第二信号输出部71输出。第二信号输出线70在其另一端包括将来自第二磁检测元件31的信号输出到外部的第二信号输出端子72。
在当前实施例中,电源线40、接地线50、第一信号输出线60和第二信号输出线70设置为使得供电端子43位于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和第二信号输出端子72之间。因此,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第一信号输出线60)和第二信号输出端子72(第二信号输出线70)排列为彼此离开预定距离。因此,可限制在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和第二信号输出端子72之间的短路。结果,可避免来自第一磁检测元件21的信号和来自第二磁检测元件31的信号混合到一起以输出到外部的情况。因此,可限制节流阀2的旋转角的错误检测。
在当前实施例中,电源线40包括中间配线部44,其形成为穿过第二电源部42和第二接地部52之间,以及穿过第一信号输出部61和第一接地部51之间。因此,电源线40、接地线50、第一信号输出线60和第二信号输出线70的上述排列是可以的。在当前实施例中,接地线50包括旁路配线部54,其形成为旁通第一接地部51和第二接地部52之间的部分。因此,即使热施加到第一接地部51和第二接地部52附近,作为旁路配线部54的热膨胀的结果,在第一接地部51和连接件27之间的结合部分、在第二接地部52和连接件37之间的结合部分产生的应力也可减小。针对这个原因,与第一接地部51和第二接地部52形成为线性连接的情况相比,可限制在上述结合部分的缺陷结合。
在当前实施例中,第一电源部41、第二电源部42、第一接地部51、第二接地部52、第一信号输出部61和第二信号输出部71形成为相同形状。因此,当通过例如焊接设备使第一电源部41和连接件26、第二电源部42和连接件36、第一接地部51和连接件27、第二接地部52和连接件37、第一信号输出部61和连接件28、以及第二信号输出部71和连接件38分别结合时,它们可在不改变焊接设备的焊接部分的方向的情况下结合在一起。因此,可提高结合工艺的效率。
在当前实施例中,旋转驱动单元1包括旋转角检测装置10、使节流阀2旋转的电机6和电机电源线91、92,电机电源线91、92的一端连接至电机6,且另一端包括连接至外部电源的电机电源端子95、96。接地线50和电机电源线91、92排列为使得接地端子53和电机电源端子95、96彼此相邻。因此,接地端子53(接地线50)设置为靠近电机电源端子95、96(电机电源线91、92)。因此,可降低从电机电源端子95、96(电机电源线91、92)产生的供电噪声。
在当前实施例中,电源线40、接地线50、第一信号输出线60、第二信号输出线70和电机电源线91、92排列为使得第二信号输出端子72和接地端子53位于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和供电端子43与电机电源端子95、96之间。因此,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第一信号输出线60)和供电端子43(电源线40)以及电机电源端子95、96(电机电源线91、92)设置为彼此离开预定距离。通过将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第一信号输出线60)和供电端子43(电源线40)排列为与电机电源端子95、96(电机电源线91、92)保持预定距离,可限制将从电机电源端子95、96(电机电源线91、92)产生的供电噪声混合为通过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第一信号输出线60)和供电端子43(电源线40)的信号。
如上所述,在当前实施例的旋转驱动单元1和旋转角检测装置10中,通过减少诸如定子的磁收集构件降低制造成本,参照在连接器部分84(供电端子43、接地端子53、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第二信号输出端子72和电机电源端子95、96)中的端子的排列可实现以下基本设计观念1至3。连接器端子排列的基本设计观念为:(1)信号线(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第二信号输出端子72)不相邻地排列。(2)对于测量电机电源噪声,接地端子53设置为靠近电机电源端子95、96。(3)因为它们是重要信号通过的重要端子,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和供电端子43与电机电源端子95、96间隔开预定距离。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中的旋转驱动单元和旋转角检测装置部分示于图5和图6中。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旋转角检测装置的接地线的形状。
在第二实施例中,作为第一实施例的旁路配线部54的替代,接地线50包括线性连接部55。线性连接部55线性地形成为将第一接地部51和第二接地部52连接在一起。因此,第一接地部51和第二接地部52线性地连接。除了上述方面之外,第二实施例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相似。
如上所述,在当前实施例中,第一接地部51和第二接地部52通过线性连接部55连接。因此,如果热施加到第一接地部51和第二接地部52附近,则因为线性连接部55的热膨胀,在第一接地部51和连接件27之间的结合部分以及在第二接地部52和连接件37之间的结合部分产生的应力会大于第一实施例。然而,另外,在第二实施例的构造中,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可参照在连接器部分84(供电端子43、接地端子53、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第二信号输出端子72和电机电源端子95、96)中的端子的排列实现以上基本设计观念1至3。
(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中的旋转驱动单元和旋转角检测装置部分示于图7中。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IC封装和第二IC封装的排列、布线的形状和排列等等。
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IC封装20和第二IC封装30通过主要形成体82插入成型,其中第一IC封装20中的密封体25的一个表面251和第二IC封装30中的密封体35的另一表面352接触。因此,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比,从旋转轴线Ax至第一磁检测元件21和第二磁检测元件31的距离长。然而,第一磁检测元件21和第二磁检测元件31二者可排列在相对靠近旋转轴线Ax的位置。
在当前实施例中,连接件36、38相对于主要形成体82的位置不同于第一实施例。在当前实施例中,连接件36设置在与连接件26相对的位置。连接件38设置在与连接件28相对的位置。在当前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电源线40、接地线50、第一信号输出线60、第二信号输出线70和电机电源线91、92设置为使得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供电端子43、第二信号输出端子72、接地端子53和电机电源端子95、96按此次序排列在连接器部分84中。
在当前实施例中,第二信号输出线70包括中间配线部73、74。中间配线部73形成为穿过第二信号输出部71和第二接地部52之间;以及穿过第一信号输出部61和第一接地部51之间。中间配线部74形成为穿过第一接地部51和第一电源部41之间;以及穿过第二接地部52和第二电源部42之间。在当前实施例中,电源线40包括旁路配线部45,其形成为旁通第一电源部41和第二电源部42之间的一部分。
如上所述,在当前实施例中,第一IC封装20和第二IC封装30接触的表面(方向)不同。但是,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电源线40、接地线50、第一信号输出线60、第二信号输出线70和电机电源线91、92设置为使得第一信号输出端子62、供电端子43、第二信号输出端子72、接地端子53和电机电源端子95、96按此次序排列在连接器部分84中。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似,通过减少诸如定子的磁收集构件降低制造成本,可参照连接器部分84中的端子的排列实现上述基本设计观念1至3。另外,由于电源线40包括旁路配线部45,因此,即使热施加到第一电源部41和第二电源部42附近,在第一电源部41和连接件26之间的结合部分以及在第二电源部42和连接件36之间的结合部分产生的应力也能够减小。
将描述以上实施例的修改形式。在以上实施例中,示出了电源线、接地线、第一信号输出线和第二信号输出线排列为使得仅供电端子布置在第一信号输出端子和第二信号输出端子之间。在实施例的修改形式中,电源线、接地线、第一信号输出线和第二信号输出线可按照任何排列方式设置,只要供电端子和接地端子的至少一个布置在第一信号输出端子和第二信号输出端子之间即可。
在以上实施例中,示出了电源线或第二信号输出线包括中间配线部。在所述实施例的修改形式中,接地线或第一信号输出线以及电源线和第二信号输出线可包括中间配线部。在上述第一和第三实施例中,示出了电源线和接地线包括旁路配线部。在实施例的修改形式中,电源线和接地线的至少一个可包括如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线性连接部而非旁路配线部。
在以上实施例中,示出了第一电源部、第二电源部、第一接地部、第二接地部、第一信号输出部和第二信号输出部形成为相同形状。在实施例的修改形式中,第一电源部、第二电源部、第一接地部、第二接地部、第一信号输出部和第二信号输出部可分别形成为不同形状。在实施例的修改形式中,旋转角检测装置在盖子主体的连接器部分内部不一定包括电机电源端子。因此,旋转角检测装置和旋转驱动单元彼此独立地构造。在实施例的修改形式中,第一IC封装和第二IC封装的密封体的拐角部分不一定倒角。
本发明的旋转驱动单元可不仅用于驱动节流阀,而且可用于驱动诸如排气循环(EGR)阀的其它装置或设备。本发明的旋转角检测装置可不仅用于检测节流阀的旋转角,而且用于检测诸如油门踏板的另一可旋转构件的旋转角。按照这种方式,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本发明可按照多种模式实现。
虽然已经参照本发明的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例和构造。本发明旨在覆盖各种修改和等同布置。另外,虽然各种组合和构造、其它组合和构造包括更多、更少或仅单个元件,但它们也落入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用于检测检测对象的旋转角的旋转角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板状的第一集成电路(IC)封装,设置为靠近所述检测对象的旋转轴线且相对于所述检测对象可旋转,并且包括构造为输出根据其周围的磁场强度的信号的第一磁检测元件;
板状的第二IC封装,设置为沿其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一IC封装叠置,并包括构造为输出根据其周围的磁场强度的信号的第二磁检测元件;
电源线,包括在所述电源线的一端侧的第一电源部和第二电源部以及在所述电源线的另一端侧的供电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电源部连接至所述第一IC封装的电源部;
所述第二电源部连接至所述第二IC封装的电源部;以及
所述供电端子连接至外部电源;
接地线,包括在所述接地线的一端侧的第一接地部和第二接地部以及在所述接地线的另一端侧的接地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接地部连接至所述第一IC封装的接地部;
所述第二接地部连接至所述第二IC封装的接地部;以及
所述接地端子连接至外部地;
第一信号输出线,包括在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线的一端的第一信号输出部和在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线的另一端的第一信号输出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信号输出部连接至所述第一IC封装的信号输出部;
来自所述第一磁检测元件的信号被输出至所述第一IC封装的所述信号输出部;以及
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端子被构造为将来自所述第一磁检测元件的信号输出至外部;以及
第二信号输出线,包括在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线的一端的第二信号输出部和在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线的另一端的第二信号输出端子,其中:
所述第二信号输出部连接至所述第二IC封装的信号输出部;
来自所述第二磁检测元件的信号被输出至所述第二IC封装的所述信号输出部;
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端子被构造为将来自所述第二磁检测元件的信号输出至外部;以及
所述电源线、所述接地线、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线和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线设置为使得所述供电端子和所述接地端子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端子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角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线、所述接地线、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线和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线的至少一个包括中间配线部,所述中间配线部形成为穿过所述第一电源部、所述第二电源部、所述第一接地部、所述第二接地部、所述第一信号输出部和所述第二信号输出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角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线和所述接地线的至少一个包括旁路配线部,所述旁路配线部形成为旁通所述第一电源部与所述第二电源部之间的部分或所述第一接地部与所述第二接地部之间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角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部、所述第二电源部、所述第一接地部、所述第二接地部、所述第一信号输出部和所述第二信号输出部形成为相同形状。
5.一种旋转驱动单元,包括:
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旋转角检测装置;
电机,构造为使所述检测对象旋转;以及
电机电源线,其一端连接至所述电机,其中:
所述电机电源线包括位于其另一端的电机电源端子;
所述电机电源端子连接至外部电源;并且
所述接地线和所述电机电源线设置为使得所述接地端子和所述电机电源端子彼此相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线、所述接地线、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线、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线和所述电机电源线设置为使得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端子和所述接地端子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端子和所述供电端子、与所述电机电源端子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34591A JP5741961B2 (ja) | 2012-10-24 | 2012-10-24 | 回転角検出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駆動装置 |
JP2012-234591 | 2012-10-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76363A true CN103776363A (zh) | 2014-05-07 |
CN103776363B CN103776363B (zh) | 2017-12-08 |
Family
ID=50437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498777.0A Active CN103776363B (zh) | 2012-10-24 | 2013-10-22 | 旋转角检测装置及使用其的旋转驱动单元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63956B2 (zh) |
JP (1) | JP5741961B2 (zh) |
KR (1) | KR101523844B1 (zh) |
CN (1) | CN103776363B (zh) |
DE (1) | DE102013217052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12344A (zh) * | 2015-08-04 | 2020-03-24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感测模块和电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344375B2 (ja) * | 2009-09-30 | 2013-11-20 |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 回転角度検出装置 |
JP6354570B2 (ja) * | 2014-12-22 | 2018-07-1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センサ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集磁モジュール |
JP6555296B2 (ja) * | 2016-08-23 | 2019-08-0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位置検出装置、及び、位置検出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6555213B2 (ja) * | 2016-08-23 | 2019-08-0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位置検出装置 |
WO2018037965A1 (ja) * | 2016-08-23 | 2018-03-0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位置検出装置、及び、位置検出装置の製造方法 |
TWM594850U (zh) * | 2019-11-25 | 2020-05-01 | 智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風扇模組 |
FR3134484B1 (fr) * | 2022-04-12 | 2024-09-27 | FTE automotive | Actionneur électromécanique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471290A2 (en) * | 2003-04-23 | 2004-10-27 | Aisin Aw Co., Ltd. | Failure detection device for a rotation angle detection sensor |
JP2007057322A (ja) * | 2005-08-23 | 2007-03-08 | Hitachi Ltd | 回転角度検出装置 |
CN101054936A (zh) * | 2006-04-14 | 2007-10-17 | 株式会社电装 | 节流阀控制装置和用于节流阀控制的方法 |
US20070247143A1 (en) * | 2004-02-02 | 2007-10-25 | Tsutomu Ikeda | Rotational Angle Sensor and Method Manufacturing Same, and Throttle Control Device with Rotational Angle Sensor |
CN102072697A (zh) * | 2009-10-26 | 2011-05-25 | 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 旋转角度检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节气门控制装置 |
CN102401628A (zh) * | 2010-09-15 | 2012-04-04 | 株式会社电装 | 旋转角度检测单元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46650A (ja) | 1997-03-05 | 1998-09-1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磁気センサ |
US6288533B1 (en) * | 1997-05-29 | 2001-09-11 | Physical Electronics Laborator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rotor position by use of magnetic field sensor pairs |
JP3496581B2 (ja) * | 1999-06-17 | 2004-02-1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角検出装置 |
JP3551885B2 (ja) * | 1999-10-27 | 2004-08-1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指針計器 |
JP3491577B2 (ja) * | 1999-10-27 | 2004-01-2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角検出装置 |
JP2001289610A (ja) * | 1999-11-01 | 2001-10-19 | Denso Corp | 回転角度検出装置 |
JP2004077472A (ja) * | 1999-11-01 | 2004-03-11 | Denso Corp | ターミナル装置 |
JP3843969B2 (ja) | 1999-11-01 | 2006-11-08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角検出装置 |
US6845649B2 (en) * | 1999-12-08 | 2005-01-25 | Denso Corporation | Rotational angle output regulating method |
JP3866899B2 (ja) * | 2000-04-06 | 2007-01-10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内燃機関のスロットル弁制御装置及び自動車 |
EP1333468B1 (en) * | 2002-01-22 | 2010-05-26 | Ebara Corporation | Stage device |
JP2004001678A (ja) * | 2002-03-29 | 2004-01-08 | Denso Corp | ドア内機能制御装置 |
JP2004045041A (ja) * | 2002-07-08 | 2004-02-12 | Koyo Seiko Co Ltd | 回転角検出装置及びトルク検出装置 |
JP2004233280A (ja) * | 2003-01-31 | 2004-08-19 | Calsonic Kansei Corp | 非接触式回転角度センサ |
JP4269961B2 (ja) * | 2003-03-31 | 2009-05-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角度検出装置 |
JP4098149B2 (ja) * | 2003-05-08 | 2008-06-11 |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 スロットル制御装置 |
JP4079043B2 (ja) * | 2003-06-13 | 2008-04-2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角度検出装置 |
JP3983722B2 (ja) * | 2003-08-04 | 2007-09-2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用吸気制御装置 |
JP2005147108A (ja) * | 2003-11-20 | 2005-06-09 | Hitachi Ltd | 電子制御スロットル装置 |
JP4583153B2 (ja) * | 2004-12-13 | 2010-11-17 | 株式会社ハーモニック・ドライブ・システムズ | 回転角度検出システム |
WO2006064687A1 (ja) * | 2004-12-14 | 2006-06-22 | Ntn Corporation | 回転検出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軸受 |
US7539284B2 (en) * | 2005-02-11 | 2009-05-26 | Besson Guy M | 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 low dose X-ray imaging |
JP4561613B2 (ja) * | 2005-11-28 | 2010-10-1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磁気センサ |
EP1972900B1 (en) * | 2006-01-06 | 2014-08-06 | NTN Corporation | Rotation angle detector and bearing with rotation angle detector |
EP2006640B1 (en) * | 2006-03-14 | 2015-10-07 | NTN Corporation | Rotation angle detector and rotational angle detector incorporated bearing assembly |
US7946555B2 (en) * | 2006-11-16 | 2011-05-24 | Aisa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Rotational angle sensors and throttle devices |
US8368389B2 (en) * | 2007-09-06 | 2013-02-05 | Ntn Corporation | Sensor unit |
JP5330930B2 (ja) * | 2008-09-05 | 2013-10-30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磁気式回転検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189063B2 (ja) * | 2009-11-16 | 2013-04-24 |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 回転角検出装置及びスロットル制御装置 |
CN102474308B (zh) * | 2010-05-31 | 2014-06-25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近距离无线通信装置 |
JP5212488B2 (ja) * | 2011-01-13 | 2013-06-1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センサモジュール |
JP5517083B2 (ja) * | 2011-04-22 | 2014-06-1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角センサ |
JP5387660B2 (ja) * | 2011-11-22 | 2014-01-1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位置検出装置 |
JP5440811B2 (ja) * | 2011-12-19 | 2014-03-1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位置検出装置 |
JP5435020B2 (ja) * | 2011-12-22 | 2014-03-0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位置検出装置 |
JP5472761B2 (ja) * | 2012-02-17 | 2014-04-1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位置検出装置 |
JP5802588B2 (ja) * | 2012-03-23 | 2015-10-28 | 株式会社東芝 | 角度検出装置およびモータ駆動制御装置 |
JP5853820B2 (ja) * | 2012-03-29 | 2016-02-0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駆動装置 |
-
2012
- 2012-10-24 JP JP2012234591A patent/JP5741961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8-27 DE DE102013217052.1A patent/DE102013217052A1/de active Pending
- 2013-09-13 US US14/025,877 patent/US9163956B2/en active Active
- 2013-10-22 KR KR1020130125713A patent/KR10152384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10-22 CN CN201310498777.0A patent/CN10377636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471290A2 (en) * | 2003-04-23 | 2004-10-27 | Aisin Aw Co., Ltd. | Failure detection device for a rotation angle detection sensor |
US20070247143A1 (en) * | 2004-02-02 | 2007-10-25 | Tsutomu Ikeda | Rotational Angle Sensor and Method Manufacturing Same, and Throttle Control Device with Rotational Angle Sensor |
JP2007057322A (ja) * | 2005-08-23 | 2007-03-08 | Hitachi Ltd | 回転角度検出装置 |
CN101054936A (zh) * | 2006-04-14 | 2007-10-17 | 株式会社电装 | 节流阀控制装置和用于节流阀控制的方法 |
CN102072697A (zh) * | 2009-10-26 | 2011-05-25 | 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 旋转角度检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节气门控制装置 |
CN102401628A (zh) * | 2010-09-15 | 2012-04-04 | 株式会社电装 | 旋转角度检测单元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12344A (zh) * | 2015-08-04 | 2020-03-24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感测模块和电机 |
CN112186980A (zh) * | 2015-08-04 | 2021-01-05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电路板、电机以及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
US11411469B2 (en) | 2015-08-04 | 2022-08-09 | Lg Innotek Co., Ltd. | Circuit board, motor and electron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
CN112186980B (zh) * | 2015-08-04 | 2023-02-21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电路板、电机以及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
US11611264B2 (en) | 2015-08-04 | 2023-03-21 | Lg Innotek Co., Ltd. | Circuit board, motor and electron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163956B2 (en) | 2015-10-20 |
JP5741961B2 (ja) | 2015-07-01 |
JP2014085237A (ja) | 2014-05-12 |
KR20140052859A (ko) | 2014-05-07 |
KR101523844B1 (ko) | 2015-05-28 |
CN103776363B (zh) | 2017-12-08 |
US20140111193A1 (en) | 2014-04-24 |
DE102013217052A1 (de) | 2014-04-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76363A (zh) | 旋转角检测装置及使用其的旋转驱动单元 | |
US10618545B2 (en) |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 |
CN103023279B (zh) | 半导体控制装置 | |
EP3300143B1 (en) | Battery state sens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 |
CN115621671A (zh) | 电池模块印刷电路板组装系统和方法 | |
CN106458249A (zh) | 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607404A (zh) | 传感器模块 | |
US20220166347A1 (en) | Power conversion circuit energization unit | |
US20190170499A1 (en) | Position detection device | |
CN106898592A (zh) | 功率转换器和旋转电机 | |
JP7127633B2 (ja) | センサユニット | |
CN104775916B (zh) | 传感器模块 | |
JP6547778B2 (ja) | 位置検出装置 | |
CN112005120B (zh) | 包含两个电机和一个内燃机的混合动力总成系统 | |
CN105099036A (zh) | 电机及其制造方法、车用驱动装置 | |
US11635067B2 (en) | Electric compressor | |
JP7294247B2 (ja) | 電気ユニット | |
JP7167862B2 (ja) | センサユニット | |
JP6005381B2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CN109642806B (zh) | 位置检测装置以及位置检测装置的制造方法 | |
CN201294483Y (zh) | 电机驱动器及控制电路板 | |
WO2018037961A1 (ja) | 位置検出装置 | |
JP2015031653A (ja) | 回転角検出装置 | |
JP2018031767A (ja) | 位置検出装置、及び、位置検出装置の製造方法 | |
JP2013208010A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