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32053A - 脱谷装置 - Google Patents

脱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32053A
CN103732053A CN201280038941.3A CN201280038941A CN103732053A CN 103732053 A CN103732053 A CN 103732053A CN 201280038941 A CN201280038941 A CN 201280038941A CN 103732053 A CN103732053 A CN 1037320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eshing
aforementioned
paddy stalk
stalk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894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32053B (zh
Inventor
上久保宏治
中畠章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761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4379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761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03904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649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02345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7320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320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320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3205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8Threshing devices
    • A01F12/22Threshing cylinders with teet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脱粒残存降低了的脱谷装置。脱粒滚筒(16)在脱粒室(15)内以轴线(17)为中心旋转。脱粒齿(22)被形成为与脱粒滚筒(16)的轴线(17)大致平行的扁平状,且被形成为朝向前端变细,并被设置在脱粒滚筒(16)的周围。脱粒齿(22)在与脱粒滚筒(16)的轴线(17)平行的方向排列配置多个,在邻接的脱粒齿(22)彼此之间形成朝向前端扩开的V型槽(23)。脱粒滚筒(16)在将谷秆以上脱粒式脱谷的方向上旋转。秆压紧部件(28)被配置成从上方接触脱粒滚筒(16)以及谷秆运送机构(11)之间的谷秆。在该秆压紧部件(28)上,在谷秆的运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形成从上方渐渐接近被运送的谷秆的导入部(28b)。

Description

脱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谷秆的脱谷的脱谷装置。
背景技术
脱谷装置具备用于将谷秆脱谷的脱粒滚筒。该脱粒滚筒是在圆筒状的脱粒滚筒主体的外周排列了许多脱粒齿的部件。在以往的脱谷装置中,该脱粒齿由线材构成。但是,存在由线材构成的脱粒齿与谷秆的穗尖的碰撞频度小,脱谷的效率差这样的课题。
因此,近年提出了由形成有V字状的槽的板材形成脱粒齿的结构。这样的脱谷装置例如被专利文献1公开。专利文献1通过该结构,能够确实地对谷秆进行脱谷处理。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126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公开的脱谷装置的脱粒滚筒由于是由V字型的槽夹入谷秆而旋转的结构,所以,该谷秆的穗尖容易被脱粒滚筒拉拽。其结果为,成为谷秆在脱粒滚筒和夹卡运送机构之间顶起的状态。因此,存在由于脱粒滚筒和夹卡运送机构之间的部分从脱粒滚筒上浮,不能进行该部分的脱谷,所以,产生脱粒残存(谷粒未被脱谷而是残存在谷秆上)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情况作出的发明,其主要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脱粒残存降低的脱谷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和效果
本发明欲解决的课题如上,接着,说明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和其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观点,提供一种具有下面的结构的脱谷装置。即,该脱谷装置具备脱粒滚筒、多个脱粒齿、谷秆运送机构和秆压紧部件。前述脱粒滚筒在脱粒室内以轴线为中心旋转。前述脱粒齿被形成为与前述脱粒滚筒的轴线大致平行的扁平状,且被形成为朝向前端变细,并被设置在前述脱粒滚筒的周围。前述谷秆运送机构沿前述脱粒滚筒的前述轴线运送谷秆。前述秆压紧部件被配置在前述脱粒滚筒和前述谷秆运送机构之间。前述脱粒齿在与前述脱粒滚筒的轴线平行的方向上排列配置多个,在邻接的脱粒齿彼此之间形成朝向前端扩开的V型槽。前述脱粒滚筒在将前述谷秆以上脱粒式脱谷的方向上旋转。前述秆压紧部件被配置成从上方与前述脱粒滚筒以及前述谷秆运送机构之间的谷秆接触。在该秆压紧部件上,在前述谷秆的运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形成导入部,该导入部从上方渐渐接近被运送的前述谷秆。
通过该结构,因为能够由秆压紧部件向下按压脱粒滚筒和谷秆运送机构之间的谷秆,所以,能够防止谷秆从脱粒滚筒上浮。据此,能够降低脱粒残存。另外,通过在秆压紧部件形成导入部,能够在运送谷秆时,由秆压紧部件顺畅地压紧该谷秆。
在上述的脱谷装置中,优选前述秆压紧部件是大致沿前述谷秆的运送方向配置的圆管。
即,因为在作为圆管被构成的秆压紧部件中,在与谷秆接触的部分不存在尖锐的部分,所以,能够不伤害地按压谷秆。
优选上述的脱谷装置像下面那样构成。即,该脱谷装置具有至少覆盖前述脱粒滚筒的上方的脱粒室罩、和被设置在前述脱粒室罩的与前述脱粒滚筒相向的面上的谷秆引导部件。前述谷秆引导部件被配置成朝向前述V型槽的内侧突出。
通过像这样设置谷秆引导部件,能够将谷秆压入V型槽的内侧。据此,因为能够由V型槽确实地夹入谷秆进行脱粒,所以,能够使脱粒残存降低。
在上述的脱谷装置中,优选前述谷秆引导部件在前述谷秆的运送方向上被配置在前述脱粒滚筒的后半部。
由于在脱粒滚筒的后半部部分,残存在谷秆上的穗的量微少,所以,难以将残存的微少的穗确实地取下。此处,通过像上述那样,在脱粒滚筒的后半部部分配置谷秆引导部件,能够将残存的微少的穗也不残存地确实地从谷秆取下。另外,因为若为脱粒滚筒的后半部部分,则谷秆的穗尖的体积变小,所以,因对该谷秆脱粒而产生的脱粒滚筒的旋转负荷小。因此,通过将谷秆引导部件配置在脱粒滚筒的后半部部分,与配置在前半部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消耗动力的上升。
在上述的脱谷装置中,优选前述谷秆引导部件在沿前述脱粒滚筒的轴线方向看时,沿前述脱粒齿的旋转轨迹被形成为圆弧状。
通过像这样形成谷秆引导部件,能够使谷秆引导部件对谷秆的穗尖的整体发挥作用。
在上述的脱谷装置中,优选在沿前述脱粒滚筒的轴线方向看时,前述谷秆引导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前述脱粒齿的旋转轨迹重叠。
通过像这样配置谷秆引导部件,能够将谷秆的穗尖确实地压入V型槽的内侧。据此,能够由V型槽确实地对谷秆的穗尖进行脱粒。
优选上述的脱谷装置像下面那样构成。即,前述脱粒室罩构成为通过向上方转动能够将前述脱粒室开放。前述秆压紧部件被安装在前述脱粒室罩。
根据该结构,在将脱粒室罩开放了时,谷秆引导部件以及秆压紧部件与脱粒室罩一体地向上方转动。因此,例如在维护等时,通过使脱粒室罩向上方转动,将脱粒室开放,能够使谷秆引导部件从脱粒齿离开,且使秆压紧部件对谷秆的按压解除。据此,能够进行脱粒齿以及脱粒滚筒的维护。
优选上述的脱谷装置像下面那样构成。即,用于向前述脱粒室内导入前述谷秆的穗尖的供给口被形成在该脱粒室的前述谷秆的运送方向上游侧。前述供给口与前述脱粒齿的前端的旋转轨迹相比被形成在半径方向外侧。而且,脱谷装置具备被配置成将前述供给口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封闭的防倒流部件。
通过像这样由防倒流部件封闭供给口,能够防止在脱粒室内产生的谷粒、切穗等经供给口向脱粒室的外部倒流。并且,因为像上述那样形成了供给口,所以,将该供给口封闭的防倒流部件与脱粒齿的前端相比被配置在半径方向外侧。因此,即使谷秆在供给口通过时,防倒流部件大幅变形,也不存在该防倒流部件与脱粒滚筒或脱粒齿接触的情况。
优选上述的脱谷装置像下面那样构成。即,前述防倒流部件其一端被固定,另一端做成自由端,前述自由端与前述被固定的一侧的端部相比,在前述谷秆的穗尖的运送方向上被配置在下游侧。
通过像这样,相对于谷秆的穗尖的运送方向倾斜地配置防倒流部件,不存在谷秆的运送被防倒流部件妨碍的情况。
在上述的脱谷装置中,优选前述防倒流部件由弹性体构成。
据此,谷秆的运送不会被防倒流部件妨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脱谷装置的整体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脱谷装置的内部的侧视剖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脱谷装置的俯视剖视图。
图5是脱粒齿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切穗处理装置以及分选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剖视图。
图7是秆压紧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谷秆引导部件以及脱粒滚筒的立体图。
图9是图2的B-B剖视图。
图10是防倒流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11是主要表示风向调整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主要表示风向调整部件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有关本实施方式的脱谷装置1具备主体10和被设置在主体10的侧部的谷秆运送机构11。
如图3所示,谷秆运送机构11具备谷秆运送链条12和推压部件13。谷秆运送链条12如图1所示,被构成为环状,被构成为通过链轮的旋转而被循环驱动。推压部件13如图3所示,被构成为对于谷秆运送链条12的上表面进行推压。
谷秆14将其根部分夹入谷秆运送链条12的上表面和推压部件13之间而被保持(参见图3)。在该状态下,通过循环驱动谷秆运送链条12,谷秆运送机构11将谷秆14从装置正面侧朝向装置后方运送。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由谷秆运送机构11运送谷秆14的方向单纯称为谷秆运送方向。
在主体10的内部主要配置脱粒室15、分选装置36、废草处理部21。
脱粒室15是用于进行谷秆14的脱谷的空间。在脱粒室15内配置脱粒滚筒16和切穗处理装置29。
脱粒滚筒16是配置成其轴线17与脱谷装置1的前后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平行的筒状的结构,在其周围设置后述的脱粒齿22。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主体10的正面侧(图1以及图2的左侧)形成用于向脱粒室15的内部导入谷秆14的穗尖14a的供给口25。如图2所示,在谷秆运送方向,在与供给口25相比的上游侧配置与该供给口25的下缘部连接的穗尖引导板26。谷秆14的穗尖14a的部分由穗尖引导板26的上表面引导至供给口25。
另外,主体10具备脱粒室罩60。如图3所示,脱粒室罩60覆盖脱粒滚筒16以及切穗处理装置29的上方。脱粒室罩60具有在脱粒室15的内部露出、构成脱粒室15的顶棚部分的一部分的向下的顶棚面61。该顶棚面61与脱粒滚筒16的外周面相向。另外,该脱粒室罩60被构成为能够以图3所示的支撑轴63为中心向上方转动。通过使脱粒室罩60向上方转动,能够将脱粒滚筒16的上部开放,进行维护等。
前述供给口25被形成为由脱粒室罩60的下表面(顶棚面61)和前述穗尖引导板26的上表面包围的空间。如图9所示,在沿脱粒滚筒16的轴线方向看时,穗尖引导板26以及顶棚面61被形成为沿脱粒滚筒16的外周弯曲的形状。另外,如图2以及图9所示,穗尖引导板26的谷秆运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图2的右侧的端部)与脱粒齿22的前端相比,在脱粒滚筒16的半径方向上被形成在外侧。据此,如图9所示,在沿脱粒滚筒16的轴线方向看时,供给口25成为沿脱粒齿22的旋转轨迹的外侧弯曲的形状。
另外,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形成为随着在谷秆运送方向从供给口25向下游侧行进,顶棚面61相对于脱粒齿22的前端在脱粒滚筒16的半径方向挨近。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从供给口25投入到脱粒室15内的谷秆14的穗尖14a相对于脱粒滚筒16顺畅地靠近。
脱粒滚筒16绕轴线17被旋转驱动。如图4所示,谷秆运送链条12俯视时与脱粒滚筒16的轴线17大致平行地被配设。据此,谷秆运送机构11沿脱粒滚筒16的轴线17运送谷秆14。此时,由旋转的脱粒滚筒16的脱粒齿22从被运送的谷秆14取下穗尖14a的部分。此时,将被取下的穗尖14a的部分称为“切穗”。
将谷秆14中的通过脱粒滚筒16的旋转而取下了穗尖14a的部分的残存的部分称为“废草”。废草在谷秆运送机构11的运送方向下游侧端部被转交给废草运送机构18(图1以及图4)。
该废草运送机构18如图4所示,是并列设置废草运送链条19和卡定运送皮带20的结构。废草运送链条19被构成为环状的链条,被构成为通过被循环驱动而在其下面运送废草的根部分。卡定运送皮带20是以一定间隔配置了耙齿(图略)的环状皮带,是通过循环驱动该卡定运送皮带20,一面将谷秆的穗尖部分用耙齿卡定,一面进行运送的结构。
如图1所示,在废草运送机构18的下方配置废草处理部21。该废草处理部21具备用于将废草细微地切断的废草刀具和用于将被切断的废草向机外排出的扩散装置等。由废草运送机构18运送的废草被依次投入废草处理部21,在被细微地截断后,被均匀地向田地排放。
接着,对用于将谷秆14脱谷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脱粒滚筒16由金属板被构成为大致八边形柱状的空心状筒体,其轴线17沿装置前后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大致水平地被配置。在脱粒滚筒16的外周向外突出地设置多个脱粒齿22。
如图2等所示,脱粒齿22在与脱粒滚筒16的轴线17平行的方向排列设置多个。如图5所示,各脱粒齿22被形成为扁平的(平板状的)形状,以便构成与该脱粒齿22彼此排列的方向平行的平面。另外,如图5所示,脱粒齿22的前端部被构成为宽度朝向前端缩窄的大致V字状。因此,邻接的脱粒齿22彼此之间形成宽度朝向前端扩开的V型槽23。另外,在V型槽23的进深处与前述V型槽23相连地形成圆型(或多边形)的排放孔24。
本实施方式的脱粒滚筒16被构成为以上脱粒式旋转。即,如图3所示,被构成为谷秆14朝向上方被脱粒,该谷秆14的穗尖14a在脱粒滚筒16的上方通过。因此,谷秆14的穗尖在脱粒齿22和脱粒室罩60的下表面(顶棚面61)之间通过。
如图3所示,在沿脱粒滚筒16的轴线17方向看时,顶棚面61的一部分沿脱粒齿22的前端的旋转轨迹被形成为圆弧状。另外,顶棚面61接近脱粒齿22的前端的旋转轨迹地被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脱粒齿22的前端和顶棚面61之间的间隙为10mm左右。
由谷秆运送机构11运送的谷秆14的穗尖14a在顶棚面61和脱粒齿22之间的狭窄的间隙穿过。此时,穗尖14a压紧在顶棚面61,嵌入脱粒齿22彼此之间的部分(V型槽23以及排放孔24)。在该状态下,通过脱粒滚筒16旋转,谷秆14朝向穗尖14a被脱粒,穗尖14a的部分被从该谷秆14取下,成为切穗。
接着,对通过脱粒滚筒16的旋转而从谷秆14被取下的穗尖(切穗)的处理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在脱粒室15内,通过脱粒滚筒16的旋转,除切穗外,还产生谷粒、草屑等。下面将它们的混合物称为被处理物。
通过脱粒滚筒16的旋转而产生的被处理物通过该脱粒滚筒16的旋转,朝向脱粒滚筒16的旋转方向下游侧被排放。如图3所示,在被处理物的落下位置配置切穗处理装置29。切穗处理装置29如图3以及图4所示具备处理滚筒30和承接网31。
处理滚筒30被形成为大致四边筒状,且被构成为以其轴线32为旋转轴被旋转驱动。处理滚筒30的轴线32被配置成与脱粒滚筒16的轴线17大致平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中箭头所示,脱粒滚筒16和处理滚筒30向相同方向被旋转驱动。该处理滚筒30具有向外突出的多个处理齿33。如图4所示,多个处理齿33沿与处理滚筒30的轴线32平行的方向排列配置。
承接网31被设置成将处理滚筒30的下半部覆盖。如图3所示,承接网31在沿处理滚筒30的轴线32方向看时,沿旋转的处理齿33的前端的轨迹被形成。
在该结构中,在脱粒滚筒16产生的被处理物被导入切穗处理装置29。该被处理物在旋转的处理齿33和承接网31之间受到揉搓的作用,单粒化(谷粒被取下)得到促进。被脱粒了的谷粒在承接网31穿过,向下方落下。另外,在承接网31的终端形成切齿49。该切齿49在处理滚筒30的轴线方向排列形成多个。而且,被构成为通过处理滚筒30旋转,处理齿33在切齿49彼此之间通过。据此,被投入到切穗处理装置29的草屑等被细微地截断。被细微地截断的草屑在承接网31穿过,向下方落下。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从承接网31落下的落下物(谷粒、草屑、切穗等的混合物)称为被分选物。从承接网31落下的被分选物被投入分选装置36。
另外,处理滚筒30的轴线32被配置成比脱粒滚筒16的轴线17低的位置。据此,能够确实地由切穗处理装置29接住从脱粒滚筒16落下的被处理物。
另外,在脱粒滚筒16和处理滚筒30之间配置分隔板34。该分隔板34是将无孔的金属板折曲而被形成的。该分隔板34的下端部与承接网31的终端临近地被配置。通过像这样设置分隔板34,能够防止切穗处理装置29内的被处理物借助处理滚筒30的旋转的势头向脱粒滚筒16侧跳出。据此,能够提高切穗处理装置29的处理效率。
另外,在脱粒室15的顶棚处下垂支撑着切穗引导板46。该切穗引导板46被配置在比处理滚筒30高的位置,并且,在脱粒滚筒16的旋转方向上与处理滚筒30相比被配置在上游侧。如图3所示,切穗引导板46被配置在借助脱粒滚筒16的旋转的势头被排放的切穗等被处理物所碰撞的位置。另外,该切穗引导板46的下端部被配置成朝着切穗处理装置29。在该结构中,能够由切穗引导板46将通过脱粒滚筒16的旋转而产生的被处理物引导至切穗处理装置29。
另外,用于吸引在切穗处理装置29等产生的细微的粉尘等并向机外排出的吸引风扇64(图6)在谷秆运送方向上邻接地被设置在切穗处理装置29的下游侧。
接着,参照图6,对分选装置36进行说明。
分选装置36被配置在脱粒滚筒16以及切穗处理装置29的下方。分选装置36如图6所示,具备摆动分选部37和风分选部38。
摆动分选部37被配置在切穗处理装置29(以及脱粒滚筒16)的紧邻的下方。该摆动分选部37具备进给盘35以及颖壳筛39。另外,摆动分选部37具备使进给盘35以及颖壳筛39在装置前后方向(图6的左右方向)摆动的省略图示的摆动驱动机构。
进给盘35在谷秆运送方向与颖壳筛39相比被配置在上游侧,并且,被配置在比颖壳筛39稍高的位置。进给盘35是被大致水平地配置的平板状的部件,被配置成其上表面与脱粒滚筒16的下表面相向。另外,进给盘35相对于水平面稍倾斜地被配置,以便使谷秆运送方向的下游侧(图6的右侧,装置后方)变低。
来自切穗处理装置29的被分选物向进给盘35或颖壳筛39之上落下。落到进给盘35之上的被分选物通过该进给盘35被摆动驱动,利用该进给盘35的倾斜,朝向谷秆运送方向的下游侧(装置后方)被运送,从该进给盘35的下游侧端部向颖壳筛39之上落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给盘35的上表面设置图11所示的导向板(被分选物引导部件)52。该导向板52是板状的部件,被设置成从进给盘35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另外,该导向板52被配置成相对于装置前后方向倾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多个导向板52排列成相互平行,设置在进给盘35的上表面。另外,导向板52被固定地设置在进给盘35,与进给盘35一体地摆动。
如图3以及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切穗处理装置29产生的被分选物向进给盘35的右端落下。落下到进给盘35之上的被处理物通过该进给盘35的摆动朝向装置后方被运送,但是,此时,通过被倾斜地配置的导向板52引导而移动,以便相对于装置前后方向倾斜。其结果为,如图11所示,能够使供给到进给盘35的右端的被分选物在装置左右方向分散。据此,因为能够使落下到进给盘35的被分选物向左右分散,向颖壳筛39供给,所以,能够提高由颖壳筛39带来的分选效率。
颖壳筛39是将横向架设在装置的大致左右方向的多个颖壳片40(チャフフィン)在装置前后方向排列配置多个的部件。多个颖壳片40相互隔开适宜的间隔被配置。
通过使颖壳筛39在前后摆动,将该颖壳筛39上的被分选物中的谷粒等重且小的被分选物在颖壳片40之间穿过,向下落。另一方面,草屑等轻且大的被分选物被钩挂在颖壳片40而留存。这样,能够由颖壳筛进行被分选物的粗分选。另外,各颖壳片40被配置成其上表面朝向斜前方侧。据此,钩挂在颖壳片40上的草屑等通过使颖壳筛39在装置前后方向摆动,朝向装置后方(图6的右侧)被逐渐运送下去。
接着,对风分选部38进行说明。该风分选部38具备风车风扇41和谷粒筛42。风分选部38被配置在摆动分选部37的下方。
谷粒筛42被构成为网眼状的挤压件或皱纹网,被配置在颖壳筛39的下方。另外,在谷粒筛42的下方,配置被构成为螺旋输送器的一级输送器43。通过前述颖壳筛39的粗分选,从该颖壳筛39落下的重且小的被分选物(谷粒等)向谷粒筛42之上落下。
风车风扇41被构成为在谷秆运送方向产生向下游的分选风,使该分选风从下侧吹拂谷粒筛42。
在上面的结构中,风车风扇41生起的分选风吹拂落下到谷粒筛42上的被分选物。而且,将不受该分选风的影响,大致竖直地落下的比重重的物品,即,谷粒称为一级物。一级物被导入一级输送器43,此外的比重轻的物品朝向谷秆运送方向下游侧被吹飞。
导入到一级输送器43的一级物(谷粒)由该一级输送器43运送,例如,被储藏在省略图示的谷粒箱中。通过上述那样,能够从被分选物分选谷粒并取出。
在颖壳筛39以及谷粒筛42的下游侧端部下方配置被构成为螺旋输送器的二级输送器44。
残存在颖壳筛39之上的切穗、草屑等通过该颖壳筛39的往复摆动朝向谷秆运送方向的下游侧被运送,向二级输送器44落下。另外,落下到谷粒筛42的被处理物中的被风车风扇41的分选风吹飞的切穗、草屑等也向二级输送器44落下。风分选部38具有送风风扇45,其对向二级输送器44落下的被分选物朝向运送方向下游侧吹拂向上的风。
因为向二级输送器44落下的被分选物中的带有谷粒的切穗等较重,所以,不受送风风扇45的风的影响而落下,被导入二级输送器44。另一方面,没有带有谷粒的草屑等被送风风扇45的风吹飞,由吸引风扇64向装置之外排出。
因为带有谷粒的切穗等有实施再处理、将谷粒取出的余地,所以,是具有回收的价值的物品。将这样成为再处理的对象的物品称为二级物。由风分选部38分选并被导入二级输送器44的二级物由该二级输送器44运送,向省略图示的二级还原输送器供给。该二级还原输送器被构成为使二级物返回切穗处理装置29。通过上面的结构,能够由切穗处理装置29对由分选装置36分选的二级物进行再处理。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性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前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脱谷装置1是通过将谷秆14夹入被形成为扁平状的脱粒齿22之间进行脱粒,从而将穗尖的部分取下的结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这样的脱谷装置1中,在夹入谷秆14进行脱粒的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脱粒滚筒16的旋转,谷秆14被脱粒齿22拉拽。因此,成为脱粒滚筒16和谷秆运送机构11之间的部分的谷秆顶起那样的状态,存在谷秆上浮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脱谷装置1如图3等所示,在谷秆运送机构11和脱粒滚筒16之间配置了秆压紧部件28。该秆压紧部件28如图3所示,被配置成从上方接触谷秆运送机构11和脱粒滚筒16之间的谷秆14。
下面更具体地说明。即,在与脱粒滚筒16的轴线17正交的截面(图3)中,在设想了穿过谷秆运送机构11夹持谷秆14的点且与脱粒滚筒16的外周相切的假想线57时,秆压紧部件28被配置成与前述假想线57干涉。而且,谷秆14在秆压紧部件28的下方通过。据此,因为能够将谷秆14按压在脱粒滚筒16,所以,能够防止该谷秆14从脱粒滚筒16上浮,确实地进行脱谷。
如图1以及图4所示,秆压紧部件28被构成为大致沿谷秆14的运送方向配置的圆管部件。因为像这样将秆压紧部件28做成圆管部件,所以,在与运送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秆压紧部件28的截面轮廓不存在锐利的部分。即,因为秆压紧部件28在与谷秆14接触的部分没有锐利的部位,所以,能够无伤害地按压该谷秆14。另外,通过沿运送方向配置秆压紧部件28,能够以由该秆压紧部件28按压的状态运送谷秆14。
另外,如图1以及图7等所示,秆压紧部件28在其中途部形成折弯部28a。将秆压紧部件28中的与折弯部28a相比的运送方向上游侧称为导入部28b,将与折弯部28a相比的运送方向下游侧称为压紧部28c。
如图1所示,秆压紧部件28的导入部28b被倾斜地配置成其端部(运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朝向上方。另外,在该导入部28b的端部,秆压紧部件28被配置成没有与脱粒滚筒16和谷秆运送机构11之间的谷秆14接触(即,没有与假想线57干涉)。而且,秆压紧部件28的导入部28b被配置成随着去向下游侧而从上方渐渐靠近前述假想线57。
即,构成为秆压紧部件28的导入部28b从上方渐渐靠近由谷秆运送机构11运送的谷秆14。通过像这样在秆压紧部件28形成导入部28b,能够渐渐按压谷秆14。据此,能够顺畅地开始秆压紧部件28对谷秆14的按压。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视(图1)时,谷秆运送链条12的上表面的配设方向和秆压紧部件28的压紧部28c的长边方向并非平行,而是具有规定的角度。更具体地说,秆压紧部件28被配置成在压紧部28c的部分,随着向谷秆运送方向下游侧前进,而使按压谷秆14的力渐渐增强。
这样配置秆压紧部件28是基于下面那样的理由。即,因为在谷秆运送方向的上游侧,在谷秆14上大量地带有谷粒等,所以,由脱粒齿22对谷秆14脱粒时的阻力大。因此,若在谷秆运送方向的上游侧过强地将谷秆14向脱粒滚筒16按压,则脱粒滚筒16的旋转阻力过大。另一方面,因为脱谷随着运送谷秆14而进展,所以,谷秆14上带有的谷粒等逐渐减少。其结果为,由脱粒齿22对谷秆14脱粒时的阻力逐渐减小。这样,因为在谷秆运送方向的下游侧,与上游侧相比,脱粒滚筒16的旋转阻力减小,所以,能够将谷秆强力按压在该脱粒滚筒16。
因此,如上述那样,优选的是使秆压紧部件28按压谷秆14的力在谷秆运送方向随着向下游侧前进而渐渐增强。据此,因为能够不过分地将谷秆14逐渐按压在脱粒滚筒16,所以,不会使脱粒滚筒16的驱动负荷增大,而能够降低脱粒残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秆压紧部件28被安装在脱粒室罩60。更具体地说,秆压紧部件28被固定在图7所示的安装板58。而且,该安装板58被安装在脱粒室罩60。
如前所述,可以使脱粒室罩60以支撑轴63为中心向上方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做成将秆压紧部件28安装在脱粒室罩60上的结构,所以,在使脱粒室罩60向上方转动了时,能够使秆压紧部件28向上方移动。据此,通过使脱粒室罩60向上方转动这样的简单的操作,能够将秆压紧部件28对谷秆14的按压解除。因此,例如,在维护等时,不需要用于将秆压紧部件28对谷秆14的按压解除的特别的操作。
另外,前述安装板58通过螺钉紧固而被固定在脱粒室罩60。如图7所示,在安装板58上形成供用于前述螺钉紧固的螺钉插通的插通孔59。如图7所示,插通孔59被构成为在上下方向长的长孔。据此,在固定安装板58时,能够调整该安装板58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因此,因为能够调整秆压紧部件28的上下位置,所以,能够调整该秆压紧部件28向下按压谷秆14的力。
如上面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脱谷装置1具备脱粒滚筒16、多个脱粒齿22、谷秆运送机构11和秆压紧部件28。脱粒滚筒16在脱粒室15内以轴线17为中心旋转。脱粒齿22被形成为与脱粒滚筒16的轴线17大致平行的扁平状,且被形成为朝向前端变细,被设置在脱粒滚筒16的周围。谷秆运送机构11沿脱粒滚筒16的轴线17运送谷秆。秆压紧部件28被配置在脱粒滚筒16以及谷秆运送机构11之间。脱粒齿22在与脱粒滚筒16的轴线17平行的方向排列配置多个,在邻接的脱粒齿22彼此之间形成朝向前端扩开的V型槽23。脱粒滚筒16在将谷秆以上脱粒式脱谷的方向上旋转。秆压紧部件28被配置成从上方接触脱粒滚筒16以及谷秆运送机构11之间的谷秆。在该秆压紧部件28,在谷秆的运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形成从上方渐渐接近被运送的谷秆的导入部28b。
通过该结构,因为能够由秆压紧部件28向下按压脱粒滚筒16和谷秆运送机构11之间的谷秆,所以,能够防止谷秆从脱粒滚筒16上浮。据此,能够降低脱粒残存。另外,通过在秆压紧部件28形成导入部28b,在运送谷秆时,能够由秆压紧部件28顺畅地逐渐按压该谷秆。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脱谷装置1所具备的谷秆引导部件62进行说明。该谷秆引导部件62是用于将谷秆14压入V型槽23的内侧的部件。
如图2所示,谷秆引导部件62被设置成从脱粒室罩60的下表面(顶棚面61)朝向下方(脱粒滚筒16侧)突出。另外,谷秆引导部件62被配置成朝向V型槽23的内侧突出。
由谷秆运送机构11运送的谷秆14的穗尖14a在通过谷秆引导部件62的位置时,在该谷秆引导部件62之下挤过而移动。此时,谷秆14的穗尖14a由谷秆引导部件62朝向V型槽23的内侧按压,被压入该V型槽23(或与之连通的排放孔24)的内侧。据此,能够由脱粒齿22确实地夹入谷秆14进行脱粒,能够使脱粒残存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将谷秆引导部件62配置在脱粒滚筒16的后半部部分(谷秆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半部)的适宜的位置。这是因为,在脱粒滚筒16的后半部部分,谷秆14的穗的残存减少,穗尖14a的体积减小。即,因为体积小的穗尖14a容易在顶棚面61和脱粒齿22之间的狭窄的空间钻过,所以,难以被压入V型槽23的内侧。也就是说,存在体积小的穗尖14a在V型槽23过而不停的可能性。因此,通过像上述那样,在脱粒滚筒16的后半部部分设置谷秆引导部件62,能够将体积减小的穗尖14a确实导入V型槽23的内侧。据此,能够将残存减少的穗确实地从谷秆14取下,能够降低脱粒残存。
另外,因为在脱粒滚筒16的后半部部分,穗尖14a的体积减小,所以,即使由谷秆引导部件62强制性地将该穗尖14a压入V型槽23的内侧,也不担心脱粒滚筒16的旋转负荷过大。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一面抑制脱粒滚筒16的旋转负荷的增大,一面提高脱谷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将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谷秆引导部件62在与脱粒滚筒16的轴线17平行的方向空开适宜的间隔地排列设置。通过像这样设置多个谷秆引导部件62,能够进一步使脱粒残存降低。
如图3所示,在沿与脱粒滚筒16的轴线17平行的方向看时,谷秆引导部件62沿脱粒齿22的旋转轨迹被形成为圆弧状(弓状)。也就是说,谷秆引导部件62成为沿着穗尖14a所通过的空间的形状(顶棚面61和脱粒滚筒16之间的空间)的形状。通过像这样构成谷秆引导部件62,能够使该谷秆引导部件62作用于穗尖14a整体。据此,因为能够由V型槽23确实地对穗尖14a的整体进行脱粒,所以,能够确实地降低脱粒残存。
另外,如图3所示,在沿与脱粒滚筒16的轴线17平行的方向看时,谷秆引导部件62的一部分被配置成与脱粒齿22的旋转轨迹的一部分重叠。也就是说,谷秆引导部件62的一部分被配置成进入脱粒齿22和脱粒齿22之间(V型槽23的内侧)。更具体地说,在沿与脱粒滚筒16的轴线17平行的方向看时,谷秆引导部件62的下端部(脱粒滚筒16侧的端部)与脱粒齿22的前端的旋转轨迹相比,位于脱粒滚筒16侧。据此,能够由谷秆引导部件62将谷秆14的穗尖14a确实地压入V型槽23的内侧。因此,因为能够将谷秆14确实地导入V型槽23的内侧来进行脱粒,所以,能够使脱粒残存确实地降低。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谷秆引导部件62被构成为板状的部件。该谷秆引导部件62是金属板,通过焊接被固定在顶棚面61的下表面。板状的谷秆引导部件62被配置成相对于与脱粒滚筒16的轴线17平行的方向正交。因此,板状的谷秆引导部件62的端面与脱粒滚筒16的外周面相向地被配置。
如图3所示,在沿与脱粒滚筒16的轴线17平行的方向看时,在脱粒滚筒16的旋转方向,在谷秆引导部件62的上游侧的端部形成倾斜部62a。通过该倾斜部62a,谷秆引导部件62的下端面平滑地(以比90°大的角度)连接在顶棚面61。因为像这样做成将谷秆引导部件62的下端面和顶棚面61平滑地连接的结构,所以,谷秆14难以钩挂在谷秆引导部件62,能够顺畅地运送该谷秆14。
另外,如前所述,脱粒室罩60可以以支撑轴63为中心向上方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谷秆引导部件62被固定在脱粒室罩60的下表面(顶棚面61),所以,在使脱粒室罩60转动了时,谷秆引导部件62也一体地转动。据此,能够使配置在V型槽23的内侧的谷秆引导部件62向该V型槽23的外侧移动。因此,例如能够轻易地进行脱粒齿22的维护等。
如上面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脱谷装置1具备覆盖脱粒滚筒16的上方的脱粒室罩60和设置在与脱粒室罩60的脱粒滚筒16相向的面(顶棚面61)上的谷秆引导部件62。谷秆引导部件62被配置成朝向V型槽23的内侧突出。
通过像这样设置谷秆引导部件62,能够将谷秆压入V型槽23的内侧。据此,因为能够由V型槽23确实地夹入谷秆进行脱粒,所以,能够使脱粒残存降低。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脱谷装置1所具备的防倒流部件50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脱谷装置1具备将供给口25封闭的防倒流部件50。这样,通过由防倒流部件50将供给口25封闭,能够防备被处理物从供给口25跳出,提高脱谷装置1的效率。
该防倒流部件50由弹性体构成。更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的防倒流部件50由橡胶板构成。通过像这样由弹性体构成防倒流部件50,能够使该防倒流部件50变形。
如图2所示,防倒流部件50的上端部分被螺钉紧固在固定托架51。该固定托架51由板金构成,被固定在脱粒室罩60的下表面(顶棚面61)。另一方面,防倒流部件50的下端部分未被固定,为自由端。另外,如图2所示,防倒流部件50的下端侧被配置成从脱粒室15的内侧抵接于穗尖引导板26的运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通过像这样配置防倒流部件50,能够由防倒流部件50从脱粒室15的内侧封闭被形成在顶棚面61和穗尖引导板26之间的供给口25。
另外,通过上面的结构,能够使防倒流部件50的下端部分朝向谷秆的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移动,使该防倒流部件50变形(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状态)。即,能够使防倒流部件50朝向脱粒室15的内侧弯曲。通过像这样使防倒流部件50变形,能够将供给口25开放。
由谷秆运送机构11运送的谷秆14的穗尖14a一面将防倒流部件50推开,使之变形,一面从供给口25供给到脱粒室15内。这样,因为能够由谷秆14将防倒流部件50推开,所以,不存在谷秆14的运送被防倒流部件50妨碍的情况。另外,在谷秆14在供给口25通过后,通过防倒流部件50的弹性力,返回由该防倒流部件50将供给口25封闭的状态。据此,能够防止在脱粒室15产生的被处理物经供给口25跳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防倒流部件50的自由端(在本实施方式为防倒流部件50的下端部)被配置成与固定在固定托架51上的一侧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端部)相比,在谷秆14的穗尖的运送方向位于下游侧。即,防倒流部件50相对于与谷秆14的穗尖的运送方向正交的平面,倾斜规定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度)地被配置。另外,这里提及的谷秆14的穗尖的运送方向是指被穗尖引导板26的上表面引导的穗尖的移动方向。通过像这样倾斜地配置防倒流部件50,防倒流部件50难以阻碍谷秆14的穗尖的运送,因此,能够更顺畅地将穗尖向脱粒室15内供给。
另外,如前所述,供给口25在沿脱粒滚筒16的轴线方向看时,成为沿脱粒齿22的旋转轨迹的外侧弯曲的形状。因此,能够将用于覆盖该供给口25的防倒流部件50与脱粒齿22的前端的旋转轨迹相比在脱粒滚筒16的半径方向配置在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像这样将防倒流部件50配置在脱粒齿22的旋转轨迹的外侧,所以,能够在由被运送的谷秆14将防倒流部件50推开了时,不存在该防倒流部件50与脱粒滚筒16以及脱粒齿22接触的情况。据此,能够防备防倒流部件50的破损,且能够防止因脱粒齿22与防倒流部件50接触而造成的脱粒滚筒16的旋转不良。
另外,为了不过分地覆盖上述那样弯曲的供给口25,本实施方式的防倒流部件50如图10所示,由2张橡胶板53、54构成。通过像这样由多个橡胶板构成防倒流部件50,能够不会损坏防倒流部件50的变形的容易程度地覆盖弯曲的形状的供给口2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2张橡胶板53、54被配置成在其厚度方向局部重合。据此,因为在2张橡胶板53、54之间没有产生间隙,所以,能够确实地防止脱粒室15内的被处理物从供给口25跳出。
如上面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脱谷装置1像下述那样构成。即,用于向脱粒室15内导入谷秆的穗尖的供给口25被形成在该脱粒室15的谷秆运送方向上游侧。防倒流部件50被配置成将供给口25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封闭。供给口25与脱粒齿22的前端的旋转轨迹相比被形成在半径方向外侧。
通过像这样由防倒流部件50将供给口25封闭,能够防止在脱粒室15内产生的谷粒、切穗等经供给口25向脱粒室15的外部倒流。而且,因为像上述那样形成了供给口25,所以,将该供给口25封闭的防倒流部件50与脱粒齿的前端相比被配置在半径方向外侧。因此,在谷秆在供给口25通过时,即使防倒流部件50大幅变形,也不存在该防倒流部件50与脱粒滚筒16以及脱粒齿22接触的情况。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脱谷装置所具备的风向调整部件76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脱谷装置1中,由于脱粒齿22被形成为扁平状,所以,通过脱粒滚筒16绕轴线17旋转,在该脱粒滚筒16的周围产生强力的风。另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驱动脱粒滚筒16,以便在从装置正面侧看时,脱粒滚筒16为向左转(逆时针旋转)。因此,在脱粒滚筒16的下方,如图3所示,产生向装置左侧的风。将在脱粒滚筒16的下方产生的风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向装置左侧)单纯称为风产生方向。
因为在脱粒滚筒16的下方配置摆动分选部37,所以,在该摆动分选部37的紧邻的上方,流动着向装置左侧的风。另一方面,如前所述,由本实施方式的摆动分选部37产生的对被分选物的运送方向(分选运送方向)为朝向装置后方。也就是说,在这样构成的脱谷装置1中,因脱粒滚筒16的旋转而产生的风的朝向(风产生方向)和摆动分选部37的分选运送方向正交。因此,在以往的脱谷装置中,存在由摆动分选部37对被分选物的运送被因脱粒滚筒16的旋转而产生的风阻碍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脱谷装置1是在脱粒滚筒16和摆动分选部37之间设置了风向调整部件76的脱谷装置。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风向调整部件76是板状的部件,其一侧的面成为风向调整面77。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风向调整部件76被倾斜地配置成使其风向调整面77朝向风产生方向上游侧(装置右侧)和分选运送方向下游侧(装置后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将风向调整部件76配置成俯视时相对于装置前后方向以及装置左右方向约为45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将多个(具体为2个)风向调整部件76配置成使其风向调整面77相互大致平行。
因脱粒滚筒16的旋转而产生的向装置左侧的风通过吹拂到风向调整部件76的风向调整面77,而沿该风向调整面77流动,倾斜地改变方向,以便在分选运送方向上朝向下游侧(图11以及图12中用粗线的虚线表示)。像这样,能够将因脱粒滚筒16的旋转而产生的风的朝向在分选运送方向改变为朝向下游侧。据此,因为不存在摆动分选部37对被分选物的运送被风阻碍的情况,所以,能够顺畅地进行摆动分选部37对被分选物的运送。
如图3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脱粒滚筒16的轴线17方向看时,将风向调整部件76的上端面做成沿脱粒齿22的前端的旋转轨迹切成大致圆弧状的形状。通过像这样形成切口,避免风向调整部件76的上端与旋转的脱粒齿22干涉。再有,因为将该切口做成沿脱粒齿22的前端的旋转轨迹的形状,所以,能够减小风向调整部件76的上端面和旋转的脱粒齿22之间的间隙。据此,能够使因脱粒滚筒16的旋转而产生风确实地向风向调整部件76吹拂。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风向调整部件76相对于竖直方向稍倾斜地被配置,据此,风向调整面77稍向下。因脱粒滚筒16的旋转而产生的风通过吹拂到风向调整面77而稍向下地改变流动。据此,因为由风向调整部件76改变了方向的风被轻轻地吹到摆动分选部37的上表面,所以,能够使该风沿摆动分选部37的上表面流动。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风向调整部件76配置在进给盘35的上方。如前所述,在进给盘35的上表面设置导向板52。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板52被配置成其一侧的面朝向风产生方向上游侧(装置右侧)以及摆动运送方向下游侧(装置后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导向板52配置成俯视时相对于装置前后方向以及装置左右方向约为45度。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俯视时,风向调整部件76的风向调整面77的倾斜和导向板52的倾斜大致一致。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风向调整部件76配置成与多个导向板52中的1个在俯视时重叠。
通过像这样配置成使风向调整部件76和导向板52的倾斜大致一致,能够使吹拂到风向调整部件76的风向调整面77而改变了方向的风沿进给盘35之上的导向板52顺畅地流动(沿导向板52流动的风的形态表示在图11)。据此,能够顺畅地进行进给盘35对被分选物的运送。
另外,如图11以及图12等所示,风向调整部件76被支撑在脱谷装置1的主体框架75。因为像这样将风向调整部件76支撑在主体框架75,所以,该风向调整部件76相对于摆动的进给盘35独立。因此,即使将风向调整部件76形成得大,也不会给进给盘35的摆动驱动造成障碍。因此,能够将风向调整部件76形成为具有足够大的面积的风向调整面77。
上面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上述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像下述那样变更。
本发明的脱谷装置1能够用于搁置的脱谷装置、收割机内置的脱谷装置、联合收割机内置的脱谷装置等各种脱谷装置。
秆压紧部件28并不限定于圆管,只要是其下表面(与谷秆14接触的部分)的截面轮廓形状没有尖锐的部分的形状即可。
能够省略调整秆压紧部件28的上下位置的结构。另外,也可以不经安装板58,直接将秆压紧部件28安装在脱粒室罩60。但是,秆压紧部件28并不限于安装在脱粒室罩60上的结构。只要能够由秆压紧部件28从上方压紧谷秆,则该秆压紧部件28安装在哪里均可。
压紧部28c也可以相对于谷秆运送链条12平行地被配置。另外,在图中,表示了导入部28b以及压紧部28c被形成为直线状的结构,但是,导入部28b或压紧部28c也可以弯曲成曲线状。总而言之,只要能够从上方按压谷秆14,就不对秆压紧部件28的形状进行特别限定。
另外,秆压紧部件也可以不是由1个部件构成。例如,也可以由分别的圆管构成导入部28b和压紧部28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了2个谷秆引导部件62,但也可以是设置3个以上谷秆引导部件62的结构。但是,谷秆引导部件62也可以仅为1个。另外,例如,也可以相对于顶棚面61可装拆地构成多个谷秆引导部件62。据此,能够根据需要,调整谷秆引导部件62的数量。
如在上述实施方式说明的那样,优选谷秆引导部件62设置在脱粒滚筒16的后半部部分(在谷秆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半部),但并不局限于此,设置在脱粒滚筒16的前半部部分(在谷秆运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半部)也没有问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谷秆引导部件62作为金属板被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谷秆引导部件62只要是从脱粒室罩60朝向V型槽23的内侧为凸的部件即可。总而言之,只要能够将谷秆14压入V型槽23的内侧即可,对谷秆引导部件62的形状、原料没有限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做成谷秆引导部件62被固定在顶棚面61上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从顶棚面61朝向脱粒滚筒16可进退地构成谷秆引导部件62,构成为能够调整谷秆引导部件62的从顶棚面61的突出量。据此,能够与作业状态相应地变更谷秆14的向V型槽23的压入量。另外,若设置多个谷秆引导部件62,可从顶棚面61进退地构成每一个,则还能够与作业状态相应地变更作用于谷秆14的谷秆引导部件62的数量。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与作业状态相应地自动调整各谷秆引导部件62的从顶棚面61的突出量。
也可以是防倒流部件50没有将供给口25完全封闭,即使是仅将供给口25的开口部分的一部分封闭的结构,也能够得到防止被处理物倒流的效果。但是,从防止被处理物倒流的观点出发,优选还是尽可能宽地将供给口25的开口部分封闭。
防倒流部件50只要配置成在变形了时不碰撞脱粒齿22以及脱粒滚筒16即可,没有必要严格地与脱粒齿22的前端的旋转轨迹相比配置在半径方向外侧。即,只要防倒流部件不碰撞脱粒齿22以及脱粒滚筒16,防倒流部件50的一部分也可以与脱粒齿22的前端的旋转轨迹相比进入半径方向内侧。
另外,防倒流部件50并不限于相对于谷秆的穗尖的运送方向倾斜地配置的结构,也可以配置成与穗尖的运送方向正交。即使假如像这样配置防倒流部件50,被运送的谷秆的穗尖也因为该防倒流部件50由弹性体构成,从而能够将防倒流部件50推开并前进。
但是,防倒流部件也可以不是弹性体,另外,也没有必要是板状。例如,也可以像专利文献2记载的扫帚状部件那样,由下端为自由端且柔软地变形的无数丝来构成本申请的防倒流部件。总而言之,只要是能够将供给口25封闭,防止被处理物的倒流,且能够由被运送的谷秆推开的结构即可。
附图标记说明
1:脱谷装置;10:主体;15:脱粒室;16:脱粒滚筒;22:脱粒齿;23:V型槽;29:切穗处理装置(处理装置);60:脱粒室罩;62:谷秆引导部件。

Claims (10)

1.一种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脱粒滚筒,其在脱粒室内以轴线为中心旋转;
多个脱粒齿,其被形成为与前述脱粒滚筒的轴线大致平行的扁平状,且被形成为朝向前端变细,被设置在前述脱粒滚筒的周围;
谷秆运送机构,其沿前述脱粒滚筒的前述轴线运送谷秆;和
秆压紧部件,其被配置在前述脱粒滚筒以及前述谷秆运送机构之间,
前述脱粒齿在与前述脱粒滚筒的轴线平行的方向上排列多个地进行配置,在邻接的脱粒齿彼此之间形成朝向前端扩开的V型槽,
前述脱粒滚筒在将前述谷秆以上脱粒式脱谷的方向上旋转,
前述秆压紧部件被配置成从上方与前述脱粒滚筒以及前述谷秆运送机构之间的谷秆接触,
在该秆压紧部件上,在前述谷秆的运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形成导入部,该导入部从上方渐渐接近被运送的前述谷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秆压紧部件为大致沿前述谷秆的运送方向配置的圆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脱粒室罩,其至少覆盖前述脱粒滚筒的上方;和
谷秆引导部件,其被设置在前述脱粒室罩的与前述脱粒滚筒相向的面上,
前述谷秆引导部件被配置成朝向前述V型槽的内侧突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谷秆引导部件在前述谷秆的运送方向上被配置在前述脱粒滚筒的后半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谷秆引导部件在沿前述脱粒滚筒的轴线方向看时,沿前述脱粒齿的旋转轨迹被形成为圆弧状。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沿前述脱粒滚筒的轴线方向看时,前述谷秆引导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前述脱粒齿的旋转轨迹重叠。
7.如权利要求3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脱粒室罩被构成为通过向上方转动能够将前述脱粒室开放,前述秆压紧部件被安装于前述脱粒室罩。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于向前述脱粒室内导入前述谷秆的穗尖的供给口被形成在该脱粒室的前述谷秆的运送方向上游侧,
前述供给口与前述脱粒齿的前端的旋转轨迹相比被形成在半径方向外侧,
所述脱谷装置具备被配置成将前述供给口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封闭的防倒流部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防倒流部件其一端被固定,另一端被做成自由端,前述自由端与前述被固定的一侧的端部相比,在前述谷秆的穗尖的运送方向上被配置在下游侧。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脱谷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防倒流部件由弹性体构成。
CN201280038941.3A 2011-08-11 2012-08-03 脱谷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320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76190A JP5743799B2 (ja) 2011-08-11 2011-08-11 脱穀装置
JP2011176188A JP2013039041A (ja) 2011-08-11 2011-08-11 脱穀装置
JP2011-176188 2011-08-11
JP2011-176190 2011-08-11
JP2012-164994 2012-07-25
JP2012164994A JP2014023451A (ja) 2012-07-25 2012-07-25 脱穀装置
PCT/JP2012/004957 WO2013021605A1 (ja) 2011-08-11 2012-08-03 脱穀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32053A true CN103732053A (zh) 2014-04-16
CN103732053B CN103732053B (zh) 2016-04-06

Family

ID=47668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894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32053B (zh) 2011-08-11 2012-08-03 脱谷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20140064852A (zh)
CN (1) CN103732053B (zh)
WO (1) WO2013021605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17757A (en) * 1976-03-19 1977-10-03 Yanmar Agricult Equip Thresher
JPS52168857U (zh) * 1976-06-14 1977-12-21
JP2002112618A (ja) * 2000-10-04 2002-04-16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脱穀装置
CN2495083Y (zh) * 2001-09-06 2002-06-19 北汽福田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潍坊农业装备分公司 一种新型脱粒装置
CN2666124Y (zh) * 2003-12-25 2004-12-29 韩中正 一次净自动脱粒机
CN200969767Y (zh) * 2006-09-06 2007-11-07 长春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揉搓式玉米脱粒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60058U (zh) * 1976-10-25 1978-05-22
JP2002112614A (ja) * 2000-10-04 2002-04-16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自脱型コンバイン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17757A (en) * 1976-03-19 1977-10-03 Yanmar Agricult Equip Thresher
JPS52168857U (zh) * 1976-06-14 1977-12-21
JP2002112618A (ja) * 2000-10-04 2002-04-16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脱穀装置
CN2495083Y (zh) * 2001-09-06 2002-06-19 北汽福田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潍坊农业装备分公司 一种新型脱粒装置
CN2666124Y (zh) * 2003-12-25 2004-12-29 韩中正 一次净自动脱粒机
CN200969767Y (zh) * 2006-09-06 2007-11-07 长春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揉搓式玉米脱粒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32053B (zh) 2016-04-06
KR20140064852A (ko) 2014-05-28
WO2013021605A1 (ja) 2013-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91568B (zh) 一种大蒜根须切除系统
CN108993855B (zh) 筛分装置
US10029860B2 (en) Rotary hopper feeder for conveying and separating connection elements that have at least one shaft
CN103379821A (zh) 脱谷装置
KR20090014046A (ko) 곡물 선별기
CN202444821U (zh) 脱粒装置
CN103732053A (zh) 脱谷装置
KR20170136990A (ko) 콤바인
JP2016010790A (ja) 石抜選別機
EP3533525B1 (en) Waste separation device
CN108771273B (zh) 一种大蒜切须根的方法
CN101530037B (zh) 脱谷装置
US527954A (en) Pea-sheller
CN210555835U (zh) 一种用于可悬挂类产品的多通道自动排序摆料装置及包装生产线
CN207885642U (zh) 烟用冷却机
US513089A (en) Thrashing-machine
JP6075859B2 (ja) 脱穀装置
CN110756440A (zh) 多杆筛式莲子分级机
CN108450992A (zh) 烟用冷却机
JP4543248B2 (ja) 脱粒装置
CN215998427U (zh) 缸体冲压上料装置
CN220000089U (zh) 一种瓜蒌子脱粒机
JP6075860B2 (ja) 脱穀装置
CN103763913B (zh) 脱粒装置
CN208191409U (zh) 脱粒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06

Termination date: 2018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