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76547B - 充电装置、图像形成设备和充电单元 - Google Patents

充电装置、图像形成设备和充电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76547B
CN103676547B CN201310421600.0A CN201310421600A CN103676547B CN 103676547 B CN103676547 B CN 103676547B CN 201310421600 A CN201310421600 A CN 201310421600A CN 103676547 B CN103676547 B CN 1036765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air
air stream
flow
individual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2160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76547A (zh
Inventor
折笠贵道
伊藤史
斋藤智彦
佐藤笃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76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65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765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654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5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charging apparatus, e.g. cleaning devices, ozone removing devices G03G15/0225, G03G15/0291 takes preceden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Abstract

一种充电装置包括:放电电极,其被配置为给图像载体的表面充电;包括开口部分的充电装置主体,所述开口部分被设置为包围所述放电电极并贯穿所述放电电极的纵向方向与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相对;充电导管构件,其被设置为至少包围整个开口部分,并被配置为引入和排出在所包围的区域内的气流;进气单元,其被配置为产生导入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气流;和排气单元,其被配置为排出所引导的气流。所述充电导管构件包括气流壁形成单元,其用气流壁覆盖在所述开口部分处在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方向上从上游端到下游端的整个开口部分。

Description

充电装置、图像形成设备和充电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装置、图像形成设备和充电单元。
背景技术
熟知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是这样一种设备,其使用感光鼓作为图像载体来给其表面充电,将该表面暴露在光照下,并相应地形成静电潜像,将墨粉(toner)附着到所述静电潜像来使该图像可见,和将该图像传输到纸上来形成图像。
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设备中,使用电晕放电的电晕器和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在实际使用中作为一种给感光鼓充电的充电装置。在这些装置中,电晕放电构件/放电电极起作用,例如,以生成电晕放电并通过紧紧地拉伸(意思是,在拉伸状态下提供)具有小直径的放电导线和施加高电压到其上而放电产生的离子给所述感光鼓的表面充电。当正的或负的高电压施加到所述放电导线时,已经反向充电的漂浮在空气中的微粒,例如,如墨粉颗粒和纸粉的异物被吸引和附着到所述放电导线。因此,有一个问题:如果高电压继续施加到所述放电导线,所述放电导线由于附着的异物的积累变脏,从而导致一般不会发生电晕放电。
为了处理上述问题,包括施加电压到电晕放电导线的恒流电源、检测施加到所述电晕放电导线的电压的单元和清洗控制单元的一些图像形成设备也具有一种清洗所述电晕放电导线的机构。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设备中,该导线的表面由于清洗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损坏,从而导致该导线的寿命缩短。
为了处理上述问题,以下技术是已知的(例如,参见日本特开专利公开No.61-015163和日本特开专利公开No.61-084665)。换句话说,已知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具有这样一个特点:流向充电装置的气流从屏蔽板的上开口部分流到放电导线的气流的流动生成空气幕;在排气侧上的流动被抑制;和防止异物污染所述充电装置。此外,有一个特点,即仅在支承所述放电导线的绝缘块附近的流速高于其他地方,作为气流流动的特点。
此外,除了上述,它被构造成仅利用从充电器的上侧流动气流的构造来防止所述放电导线受异物污染(例如,参见日本特开专利公开No.7-134532)。在这种技术中,由流速的差异引起的气流的流动和气流流入的区域和位置并未说明。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受气流影响的构造的充电装置,其中通过充分利用气流使得异物并未被吸引和附着到放电导线,从而处理由于异物污染导致的所述放电导线寿命减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至少部分地解决传统技术中的问题。
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其包括:放电电极,其被配置为给图像载体的表面充电;包括用于充电的开口部分的充电装置主体,所述开口部分被设置为包围所述放电电极且贯穿(across)所述放电电极的纵向方向与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相对/对置(opposed);被设置为至少包围所述充电装置主体的整个开口部分的充电导管构件,所述充电导管构件被配置为引入和排出在所包围的区域内的气流;进气单元,其被配置为生成导入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气流;和排气单元,其被配置为排出导入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气流。所述充电导管构件包括气流壁形成单元,其用气流壁覆盖从在所述开口部分处在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端到在所述开口部分处在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端的整个开口部分。
根据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充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阅读本发明的目前优选实施例的下列详细描述,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点、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包括充电装置的整个图像形成设备的方框图;
图2是示出包括布置在图1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进气和排气风扇及充电导管的导管路径的主要部件的后视图;
图3是示出在具有感光鼓作为中心的充电装置的前侧中的布局布置的局部横截面前视图;
图4A是当从斜上方观看充电器时的透视图;
图4B是放大并示出图4A的横截面C-C的透视图;
图5是当从后侧观看所述充电导管时的透视图;
图6是示出图5的横截面A-A的形状和气流的流动的主要部件的横截面视图;
图7是当从前侧观看所述充电导管时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图7的横截面B-B的形状和气流的流动的局部横截面透视图;
图9是从后侧示出上部和下部气流路径的所述充电导管的横截面视图;
图10是示出在所述充电导管的下部气流路径上的导管高度和在所述充电导管的上部气流路径中的狭缝孔的宽度尺寸的横截面视图;
图11是示出在所述充电导管的分隔板的进气口侧上的入口宽度的平面图;
图12是示出用于防止发生在所述充电导管中的回流的措施的进气孔和引导气流到进气孔的海绵导管的构造示例的透视图;
图13A是示出用于在所述充电导管处无进气孔的比较示例的气流模拟结果的横截面平面图;
图13B是示出用于在所述充电导管处有进气孔的第一实施例的气流模拟结果的横截面平面图;
图14是连接到所述充电导管的进气导管和排气导管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的后侧上的透视图;
图15是示出定位和固定所述充电导管到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的方法的透视图;
图16是示出包括布置在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内的充电装置中的进气和排气风扇及充电导管的导管路径的主要部件的透视图;
图17是示出在具有感光鼓作为中心的第二实施例的所述充电装置的前侧中的布局布置的局部横截面前视图;
图18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所述充电导管的各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19是示出气流流过第二实施例的所述充电装置中的上部气流路径的透视图;
图20A是当从前侧观看第二实施例的充电装置和充电导管时的透视图;
图20B是示出图20A的横截面C-C的形状和气流的流动的横截面视图;
图21是当从后侧观看在其中移除海绵导管的状态下的第二实施例的充电导管时的后视图;
图22是当从后侧观看所述充电导管时的透视图,其示出在第二实施例的充电导管的纵向方向上的气流流动的难度;
图23A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导板的布置位置的主要部件的透视图;
图23B是示出第一导板的布置位置和形状尺寸的细节的透视图;
图24A是示出气流如何在无第一导板的充电导管中流动的透视图;
图24B是示出气流如何在有第一导板的充电导管中流动的透视图;
图25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导板的布置位置和形状尺寸的细节的透视图;
图26是所述充电导管的主要部件的透视图,其示出当没有第二导板时气流如何流动;
图27是所述充电导管的主要部件的透视图,其示出当有第二导板时气流如何流动;
图28A是所述充电导管周围的横截面视图,其示出当没有第二导板时气流如何流动;
图28B是所述充电导管周围的横截面透视图,其示出当有第二导板时气流如何流动;
图29A是加强肋的透视图,其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至第三分隔板的一个需要改进的问题;
图29B是当从后侧观看所述充电导管时的后视图,其示出第一至第三分隔板的底座的大小。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包括各示例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以下称为“实施例”)将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相同的参考标号分配给如下元件(如构件和组件),其在所有实施例中包括相同功能、形状等,并且一旦它们的描述被给出(除非担心混淆)则对其描述就被省略。为了附图和描述的简化,应该在一个图中表示的但不是特别必需在该图中描述的元件可以被省略,而且视情况不会指出。当给出引用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等的元件描述时,它们的参考标号用圆括号示出,以将它们与这些实施例等的元件区别开。
第一实施例
包括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整个图像形成设备的构造将参照图1进行描述。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包括充电装置的整个图像形成设备的方框图。
在图1中,参考标号50表示激光复印机的设备主体(以下称为“图像形成设备主体”)作为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如打印机、传真机、绘图机或具有多个这些功能的多功能打印机(MFP)或类似物)的示例。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50包括鼓形感光鼓2作为图像载体的示例。在所述感光鼓2的旋转方向(箭头所指示的逆时针方向)上依次将充电装置100、显影装置3、主转印辊61和清洗装置60布置在所述感光鼓2的周围。图像形成单元4主要包括感光鼓2、充电装置100、下面将要描述的曝光装置,和显影装置3。主转印辊61穿过中间转印带62布置在感光鼓2下面。充电装置100包括充电器1和图3中所示的充电导管7,以及类似物这在下面描述。
作为所述曝光装置的激光写入装置52布置在上述装置上面。激光写入装置52包括未示出的已知组件,包括如激光二极管的光源、用于扫描的旋转多角镜、多边形电机和扫描光学系统(如包括fθ透镜的扫描透镜)。
文件读取装置53布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50的上部。文件读取装置53包括未示出的已知组件,包括光源、多个反射镜、图像形成透镜和如CCD的图像传感器。
中间转印装置布置在感光鼓2下方附近。所述中间转印装置设置有以能够在该图中的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行进和旋转的方式缠绕在三个支承辊63、64和65周围的环形中间转印带62。
三个支承辊63、64和65中的一个支承辊被配置为驱动辊,而其他支承辊被配置为从动辊。中间转印带62具有以下功能:施加反向偏置(+)电压和转移/输送附着到在感光鼓2的表面上形成的潜像的墨粉图像。支承辊65也用作二次转印辊。二次转印辊隙部分(secondary transfer nip portion)是通过按压中间转印带62紧靠二次转印装置67形成。二次转印偏置是由二次转印装置67施加到也用作二次转印辊的支承辊65。
带式输送装置68和定影装置(fixing device)80布置在该图中的二次转印装置67的左侧上。定影装置80设置有具有内置加热器的加热辊81、定影辊82和缠绕在加热辊81和定影辊82周围的环形定影带83,和通过定影带83从下面按压紧靠定影辊82的压辊84。
双面打印单元88包括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50的下部中。双面打印单元88设置有与延伸到二次转印装置的进给路径75连通的重新进给路径87。在双面打印单元88中,反向路径86是通过从定影装置80的出口延伸的出纸路径85的中间分支形成。进给路径75连接到在水平方向上从旁通进给盘(未示出)延伸的旁通进给路径。
接触玻璃54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50的上表面上。自动文件进给器(ADF)51可打开地/可关闭地安装在所述设备主体50上,以便覆盖接触玻璃54。
墨粉瓶78设置在自动文件进给器51的右侧上。此外,用于操作所述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板79设置在墨粉瓶78的顶部上。所安装的墨粉瓶78的数量是二,且自动供给到显影装置3。当墨粉瓶78中的一个墨粉瓶中的墨粉被耗尽时,将切换另一墨粉瓶78。
图像形成设备主体50经设计安装在进纸台69上。在进纸台69中,其中容纳和加载作为片状记录介质的示例的纸张S(如纸)的多个进纸盒71(在本实施例中是三个盒)被装备为进纸单元70。进纸盒71设置有它们的相应进纸辊72。进纸辊72经设计引入发送到连接到所述进给路径75的输送路径73的纸张S。多对运输辊74设置到所述输送路径73。
用于累积和丢弃用过的墨粉的废弃墨粉罐89布置在该图中的进纸台69的右侧中。
当使用包括上述构造的激光复印机进行复印时,将文件放置在自动文件进给器51上,或者打开自动文件进给器51,以将该文件直接放置在接触玻璃54上。然后按下未示出的启动开关。自动文件进给器51被驱动,并相应地输送到接触玻璃54上的文件或先前放置在接触玻璃54上的文件由文件读取装置53逐个像素地读取。
所述进纸台69中的相关进纸盒71的进纸辊72根据文件读取操作旋转,并且纸张S被从对应的进纸盒71发送出去,放入所述输送路径73上,由所述运输辊74输送,放入所述进给路径75上,邻接定位辊(registration roller)76,然后停止。定位辊76随后旋转同步到转移到中间转印带62上的墨粉图像的旋转。所述纸张被进给到中间转印带62和二次转印辊65之间的辊隙部分内。
当按下设置到操作板79的启动开关时,感光鼓2在该图中逆时针方向旋转,和同时中间转印带62在该图中的箭头方向上行进和旋转。通过旋转感光鼓2,感光鼓2的表面首先由充电装置100中的充电器1均匀地充电。接下来,根据由上面提到的文件读取装置53读取的读取内容施加激光L。由激光写入装置52执行写入。静电潜像在感光鼓2的表面上形成。墨粉随后通过显影装置3附着到所述静电潜像,以使所述静电潜像可见。
附着在感光鼓2的表面上的墨粉图像首先由主转印辊61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2上。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2上的墨粉图像由二次转印装置67的二次转印辊65共同地转印到发送至中间转印带62和二次转印装置67之间的辊隙部分的纸张上。图像转印后的感光鼓2的表面是通过由清洗装置60除去残留的墨粉清洗,由未示出的中和装置中和,并为未来图像形成做准备。此外,图像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62的表面是通过由带清洗装置66除去残留的墨粉和纸粉清洗,并为未来的图像形成做准备。
另一方面,图像转印后的纸张是由带式输送装置68输送,以放在定影装置80中。通过定影带83由定影辊82和压辊84施加热量和压力到所述纸张。转印图像(墨粉图像)被定影到所述纸张上。所述纸张随后通过出纸路径85喷射到例如连接到所述设备主体50的未示出的出纸盘。当也通过使用这个复印机在所述纸张的后表面上进行记录时,在一个表面上进行记录之后,所述纸张通过反向路径86放入双面打印单元88,在这里翻转,通过重新进给路径87输送,导入进给路径75,然后再次发送到中间转印带62和二次转印辊65之间的辊隙部分。在感光鼓2上形成的另一墨粉图像和主要转移到中间转印带62上的墨粉图像也类似地二次转印到后表面。然后,所述纸张喷射到例如所述未示出的出纸盘上。
在充电装置100周围的进气和排气路径将参照图2进行描述。图2是当从后面(后侧)观看图1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主要部件时的示意图,并且是示出进气和排气风扇及其导管路径的示意图。
在图2中,参考标号5表示进气风扇作为进气单元的示例,其产生导入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50的后侧中的充电导管7内的进气气流。进气风扇5设置为单一单元,并与进气风扇导管6连通/连接作为进气导管构件,以引导所产生的进气气流(以下也简单地称为“气流”)到充电导管7。
充电导管7与排气风扇导管8连通/连接作为排气导管构件。作为排出引入充电导管7的气流(进气流)的排气单元的示例的单一排气风扇9布置在排气风扇导管8的最下游侧上。
由进气风扇5的操作生成的气流15通过进气风扇导管6导入充电导管7。导入充电导管7的气流15通过排气风扇9的操作变成排气气流15’。排气气流15’通过排气风扇导管8流出/排出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50的外部。排气风扇导管8包括除去臭氧的过滤器和适当地设置在预定位置(意思是,布置和设置,或者定位和设置。下同)的类似物。
充电装置100和感光鼓2的布局布置和构造将参照图3进行描述。图3是局部剖切和示出在具有感光鼓2作为中心的充电装置100的前侧中的布局布置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充电装置100主要包括:充电导管7;和充电器1,其布置在充电导管7中和包括图4A、4B、6等中示出的给感光鼓2的外周表面充电的放电导线30和类似物。
充电器1具有作为本发明的充电装置主体的功能,并布置在感光鼓2上方附近。充电器1是由充电导管7保持。充电导管7经布置从上面包围整个充电器1,并具有使来自进气风扇5的进气气流转移和流动到充电器1的孔。
充电导管7整体地用适当的树脂构成,并被配置为可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50拆卸。充电导管7的顶部是在主体金属板24覆盖的状态下连接,主体金属板24为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50上的预定位置处的薄板状构件。充电导管7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50的连接细节将参照图14和图15在下面进行描述。在充电导管7和主体金属板24的连接中,需要密封属性的位置是用密封构件密封。
充电器1被配置为可从充电导管7拆卸。充电器1的充电器主体1A是用金属板构成,如作为屏蔽构件的为导电性金属的不锈钢。也如图3、4A、4B和6中所示,通过从充电器主体1A的左外壁和右外壁向上延伸形成的金属板保持部分28a和28b整体地连接到充电器主体1A,以连接和拆卸充电器1。
另一方面,通过在感光鼓2的轴线方向(也为纵向方向)上延伸在左右上形成的保持部分26a和26b整体地在充电导管7中形成。
充电器主体1A的保持部分28a和28b是由充电导管7的保持部分26a和26b保持,且因此充电器1可以在放电导线30的纵向方向(贯穿页面空间的方向)连接和拆卸,换句话说,插入充电导管7和从充电导管7拆卸。因此,从充电导管7拉出充电器1,并可以容易地进行充电器1的更换、维护和清洗工作等。
由参考标号25表示的构件是进给螺杆,并被设置以清洗构成图4A和4B中所示的充电器1和栅格盘(grid)43的放电导线30。
充电器1的详细构造将参照图4A和4B进行描述。图4A和4B是当从斜上方观看充电器1时的透视图。
充电器1是栅控式电晕充电器(scorotron charger),包括充电器主体1A、放电导线30、栅格盘43和如图4A、4B中所述的绝缘支承构件27等。充电器主体1A被设置为贯穿放电导线30的纵向方向,以便隔开每个放电导线30。放电导线30充当均匀地给感光鼓2的表面充电的放电电极的示例,并且多个(本实施例中为三个)放电导线30布置在预定位置处。
充电器主体1A的两个端部是由绝缘支承构件27支承/固定。放电导线30的一个端部部分是由设置在绝缘支承构件27中的供电触点(未示出)接合和固定。高电压是通过未示出的供电触点由高电压电源(未示出)施加到放电导线30。
充电器1也称为充电装置。
栅格盘43形成具有0.1mm厚度的不锈钢栅网,并充当放电电流控制构件。换句话说,栅格盘43具有使来自放电导线30的放电均一化和给感光鼓2的外表面充电的作用。栅格盘43形成一个具有在感光鼓2的外周表面中间的预定空间的弧状物,并整体地连接到在放电导线30下方隔开的充电器主体1A的底部。
开口孔41是在放电导线30下方隔开的充电器主体1A的顶部处形成。开口部分31是在具有允许气流通过的网状栅格盘43的充电器主体1A的底部处形成。换句话说,在充电器主体1A的顶部处形成的开口孔41与连接到充电器主体1A的底部的网状栅格盘43连通。
充电导管7的详细构造和操作将参照图5至图11进行描述。图5是当从后侧观看充电导管7时的示意图。图6是示出图5的横截面A-A的形状和气流的流动的示意图。图7是当从前侧观看充电导管7时的示意图。图8是示出图7的横截面B-B的形状和气流的流动的示意图。图9是当从后侧观看示出上部和下部气流路径的充电导管7时的示意图。图10是示出充电导管7的下部气流路径上的导管高度和充电导管7的上部气流路径的狭缝孔19a、19b和19c的宽度尺寸的示意图。图11是示出在吸入口侧上的充电导管7的分隔板13-1、13-2和13-2的入口宽度的示意图。
如图5至图9中所示,它被这样配置,使得所述进气气流从充电导管7的进气口11进入和从排气口12排出。海绵导管10连接在进气口11周围,以防止在与图2中所示的进气风扇导管6连接时发生进气泄漏。海绵导管10将在下面进行描述。
如图6和图9中所示,充电导管7被配置为包围充电器主体1A的整个开口部分31,除了在充电器主体1A的开口部分31处与感光鼓2的表面相对的对置开口部分以外,并被配置为能够引入和排出在所包围区域内的进气气流。充电导管7包括气流壁形成单元(以下也称为“气密层形成单元”),其利用进气气流17的空气壁(气密层)29覆盖从在充电器主体1A的开口部分31处在感光鼓2的旋转方向(图6中为顺时针方向)上的上游端到在开口部分31处在感光鼓2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端的整个开口部分31(在技术上为对置开口部分)。
所述气流壁形成单元(气密层形成单元)包括:进气出口32,其是在充电器主体1A和充电导管7之间形成,是在开口部分31处的在感光鼓2的旋转方向(图6中为顺时针方向)上的上游端部侧上;和排气入口33,其是在充电器主体1A和充电导管7之间形成,是在开口部分31处的在感光鼓2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端部侧上。
进气出口32和排气入口33是贯穿放电导线30和开口部分31的长度方向形成。
为充电导管7的进气气流入口的进气口11是由分隔板16分成作为第一进气口的下部进气口34和作为第二进气口的上部进气口35这两个。为由图2中所示的进气风扇5生成的进气气流15的一部分的进气气流17(以下也称为“气流17”)被发送到下部进气口34内,并且为由图2中所示的进气风扇5生成的进气气流15的一部分的进气气流18(以下也称为“气流18”)被发送到上部进气口35内。进气口34和35分别与在充电导管7中独立形成的独立气流路径连通。
充电导管7的分隔板16上面的空间是由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三个)分隔板13-1、13-2和13-3隔开。所述三个分隔板13-1、13-2和13-3被设置为分开从上部进气口35发送的气流18并在放电导线30的纵向方向上均匀地分配气流18。
中心壁23将充电导管7隔开到进气区和排气区域内。此外,所述排气区域是由分隔板14隔开。
如图3、图6、图9等中所示,连接充电导管7的顶部,以便紧密接触用作盖子(盖)的主体金属板24。也可能提供专用的盖子到充电导管7的顶部。然而,从确保布局空间和避免成本增加的观点,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主体金属板24。密封主体金属板24的连接表面,以便不泄漏气流。
如上面所述,除了进气口11、进气出口32和排气入口33以外,基本密封充电导管7。
在图6、图8和图9中,如气流17的流动所指示的,下部进气口34与图9中用圆括号示出的下部气流路径36连通,作为在充电导管7中独立形成的独立气流路径中的一个独立气流路径(或第一独立气流路径)。换句话说,下部气流路径36是由从下部进气口34到排气口12通过在下侧导管壁中形成的开口孔38、进气出口32、气流壁29和排气入口33的路径形成。下部气流路径36更靠近感光鼓2的表面侧形成,以形成气流壁29。
下部气流路径36是通过使用充电器主体1A的外壁表面39和充电导管7的内壁表面40形成。设置充电器主体1A的外壁表面39和充电导管7的内壁表面40,同时以相对于感光鼓2的表面的钝角倾斜,以便确保气流壁29的形成。
在图6、8和9中,如气流18的流动所指示的,上部进气口35与图9中用圆括号示出的上部气流路径37连通,作为在充电导管7中独立形成的另一独立气流路径(或第二独立气流路径)。换句话说,上部气流路径37是由在上部进气口35开始,由分隔板13-1、13-2和13-3分开/或引入,通过在所述上部导管中形成的狭缝孔19a、19b和19c、在充电器主体1A的上壁中形成的开口孔41和放电导线30,与气流壁29合并,并且从排气入口33导入排气口12的路径形成。
在图6和9中,流过下部气流路径36的气流17的流速V1的大小被设定为大于流过上部气流路径37的气流18的流速V2。具体地,气流17的流速V1被设定为约0.6至0.8米/秒(m/sec),而气流18的流速V2被设定为约0.2至0.4m/sec。如果确保允许除去由放电导线30生成的臭氧的最小气流,则气流18的流速V2就没有问题。相对地,气流17必需增加其流速,以便防止来自外部的异物,特别是如由于感光鼓2的旋转从清洗装置60携带的纸粉、从定影装置3飞出的墨粉等进入充电器主体1A。
在图10中,为了获得气流17的流速V1,作为一个具体的示例,形成下部进气口34的导管高度h1被设定为22mm,而在形成下部气流路径36的下游侧上的导管高度h2被设定为5mm。以这种方式,所述导管高度h1和h2发生改变,且因此该截面面积朝向气流17的下游侧逐渐减小。
在图6和11中,分隔板16在感光鼓2的旋转方向上从所述上游侧到所述下游侧倾斜地向上倾斜,并且气流18被分开,以便获得气流18的流速V2和在放电导线30的纵向方向上均匀地分配气流18。以这种方式,分隔板16上面的导管高度发生改变,且因此该截面面积朝向气流18的下游侧逐渐减小。
另外,狭缝孔19a、19b和19c的形状和宽度尺寸根据气流模拟的结果在感光鼓2的旋转方向在所述上游侧和所述下游侧之间发生改变。如果狭缝孔19a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b1,狭缝孔19b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b2,和狭缝孔19c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b3,则进行这种设置,以便保持b1>b2>b3。
在图11中,在上部进气口35处的分隔板13-1、13-2和13-3的入口宽度被设定为c1=8mm,和c2=c3=6mm,而入口的截面面积被设定为c1部分=175.2mm2,和c2部分=c3部分=131.4mm2。在放电导线30的纵向方向上的流速平衡根据入口的这种截面面积发生变化,这已经在气流模拟中得到证实。
具有充电导管7的上述构造的气流17和18的操作将参照图6和9进行描述。由于下部气流路径36的导管高度h1和h2(截面面积)之间的差异,从下部进气口34发送出来的气流17的流速V1增大。此外,从进气出口32发送出来的气流17形成气流壁(气密层)29,从而覆盖从在开口部分31处在感光鼓2的旋转方向(图6中为顺时针方向)上的所述上游端上的进气出口32到在开口部分31处在感光鼓2的旋转方向上的所述下游端上的排气入口33的整个开口部分31。在这一点上,特别是异物,如由于感光鼓2的旋转发生的从感光鼓2的清洗装置60飞出和通过层流42携带的墨粉和纸粉、保护感光鼓2的表面的硬脂酸锌和从定影装置3飞出的墨粉由气流壁(气密层)29阻挡,并相应地,可以防止异物从外部进入。
另一方面,从上部进气口35发送出来的气流18通过上部气流路径37的分隔板16的倾斜在流速V2上增大(小于气流17的流速),并且通过分隔板13-1、13-2和13-3及狭缝孔19a、19b和19c的进气入口宽度的上述设置在放电导线30的纵向方向上均匀地分配。
从上述事项和图6和9,下部气流路径36的通道截面面积小于上部气流路径37的通道截面面积。
形成气流壁29的气流17的流速V1高于发送到放电导线30部分的气流18的流速V2;相应地,负压是从气流18侧到气流17侧由伯努利原理产生。因此,可能导致气流18移动在放电导线30周围产生的臭氧到感光鼓2侧,并引起气流17防止来自外部的异物附着到放电导线30。
关于由感光鼓2的旋转产生的气流差异,从气流模拟的结果已经证实,感光鼓2的旋转(线速度差异)对气流的影响小。然而,气流17的流速可能会由感光鼓2的旋转(线速度差异)发生改变。
如图12中所示,在充电导管7的进气口11(上部进气口35)的附近设置用于防止回流的进气孔20。如果进气孔20未设置在充电导管7’中作为图13A中所示的比较示例,则创建其中气流18未流过的空间,并且回流发生在这个地方。在下面描述的第二实施例中描述细节。然而,这是因为充电导管7具有一种趋势,即就其中上部气流路径37的上部进气口和下部气流路径36的下部进气口34被设置到作为在充电导管7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后侧的构造而言,很难确保贯穿充电导管7的纵向方向的气流18的均匀分布。
正如在图13B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充电导管7中,通过打开进气孔20,气流18流入孔中,和因此可能导致气流18流到所述放电导线侧。因此,防止了回流的出现,这已经在气流模拟中得到证实。
此外,充电导管7的排气口12的开口面积小于充电导管7的进气口11的开口面积。因此,可以增大将异物拉到排气风扇导管8的异物收集力和吸取力。
如图12和14中所示,图像形成设备主体50侧上的进气风扇导管6通过海绵导管10与充电导管7的进气口11连通,海绵导管10作为弹性泡沫体的示例。此外,图像形成设备主体50侧的排气风扇导管8通过未示出的海绵导管与充电导管7的排气口12连通。
图12中的海绵导管被保持在图14中的图像形成设备主体50侧上的后侧板22和充电导管7之间的空间21中。因此,有一个优点,即进气风扇导管6的形状可以如它原来的一样被保留下来,并且所述海绵导管的形状可以在空间21中发生改变。重要的是,海绵导管10和未示出的海绵导管在使用的同时,设置有压碎边缘,以防止气流的泄漏。
即使进气孔在最优的位置处添加到充电装置100,具有海绵导管10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其灵活的处理,因为该导管是海绵形式。在本实施例中,充电导管7的进气口11在开始具有矩形孔形状,但有必要在针对防止充电导管7中出现的回流的措施所产生的倾斜侧向位置处设置一个进气孔。因此,由于海绵导管10排放气流18的影响,可以解决与形状相对应的导管影响,换句话说,可以解决由于回流引起的气流18的停滞。
如图15中所示,在夹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50侧上的前侧板45和后侧板22之间的状态下,可拆卸地固定充电导管7。如图12和14中所示,装配到在后侧板22中形成的各孔内的用于定位的两个卡爪47整体地在充电导管7的主体后侧的一个端部处形成。充电导管7通过紧固单元(未示出),如螺钉,固定到前侧板45。两个卡爪47装配到后侧板22中的各孔内,且因此,充电导管7被定位和固定到后侧板22。
第二实施例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将参照图16至29B进行描述。首先,第二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整个构造将参照图16和17进行描述。图16是示出包括在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内的充电装置中布置的进气和排气风扇及充电导管的导管路径的主要部件的透视图。图17是示出在具有感光鼓作为中心的充电装置的前侧中的布局布置的局部横截面前视图。
第二实施例仅在下列一点中是不同的,即如图16和17中所示,使用充电装置100A,而不是图1至3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充电装置100。充电装置100A主要包括如在第一实施例中的充电器1和第二实施例独有的充电导管7A。在下文中,通过重点放在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第二实施例独有的充电导管7A,将描述其构造和操作。两个实施例的共同内容(相同的构造和操作)将尽可能地加以省略。
如果充电导管7和充电装置100在图2中分别被读取作为充电导管7A和充电装置100A,可以容易地理解和操作在充电装置100A周围的进气和排气路径的构造和操作。换句话说,如图16中所示,由进气风扇5的操作生成的进气气流15通过进气风扇导管6引入充电导管7A。导入充电导管7A的气流15通过排气风扇9的操作变成排气气流15’,并且排气气流15’通过排气风扇导管8流出/排出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50的外部。
充电装置100A和感光鼓2的布局布置和构造将参照图17进行描述。图17是部分剖切和示出具有感光鼓2作为中心的充电装置100A的前侧中的布局布置的示意图。
和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在用设置在图17中用括号示出的图像形成设备主体50上的预定位置处的主体金属板24覆盖的状态下,连接充电导管7A的顶部。在充电导管7A和主体金属板24的连接中,为了防止气流的泄漏,需要密封属性的位置是通过粘贴其中包括如具有双面胶带的聚亚安酯海绵的密封构件的间隙密封件46密封。具体地,图1中所示的激光写入装置52的顶部顶面(激光写入装置52的底壁部分)被用作主体金属板24。
虽然未按顺序进行描述,但是也以与在图3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充电导管7和主体金属板24的连接中的上述方法类似的方法进行密封。
如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充电器1被配置为可从充电导管7A拆卸。换句话说,在图20B中,充电导管7A的保持部分26a和26b是由充电器主体1A的保持部分28a和28b保持,且因此,充电器1在放电导线30的纵向方向(穿透页面空间的方向)上从充电导管7A是可拆卸的。换句话说,在图3、6和9中,如果充电导管7被读作充电导管7A,可以容易地理解。
充电导管7A整体上是用适当的树脂构成,和充电导管7A的一部分是用为薄金属片的片金属构成。充电导管7A被配置为类似于充电导管7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50是可拆卸的。充电导管7A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50的连接的细节类似于参照图14和15描述的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细节。在这两个图中,充电导管7都被读作充电导管7A。
充电导管7A的组件将参照图18进行描述。图18是示出充电导管7A的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如图中所示,充电导管7A包括将在下面描述的用于容纳三个组件的导管主体55的四个组件,并且所述三个组件是由排气导管56、进气导管57和分隔板58组成。
充电导管7A不同于充电导管7,主要在于:第一导板48整体上在下部气流路径36侧上的导管主体55中形成(参见图23B和24B);使用进气导管57;和使用包括三个金属片分隔板58-1、58-2和58-3的分隔板58,而不是图5等中所示的树脂分隔板13-1、13-2和13-3。另一不同点在于:分隔板58-2包括第二导板49。贯穿充电导管7A的纵向方向提供到上部气流路径37(用圆括号示出)的所述三个金属片分隔板58-1、58-2和58-3充当本发明的分隔构件,并且第二导板49作为用于改善本发明的流速平衡和防止回流的第二导引构件。除了这些差异以外,充电导管7A的配置类似于充电导管7。
相对地,使用类似于无第一导板48的充电导管7A的树脂导管主体55、树脂排气导管56、树脂进气导管57、包括树脂分隔板13-1、13-2和13-3的分隔板13组装第一实施例的充电导管7。
充电装置100A中的气流路径和气流流动将参照图19、20A、20B和21进行描述。图19是示出流过充电装置100A中的上部气流路径37的气流18的透视图,并示出在其中省略图17中所示的主体金属板24的图示的状态下的充电导管7A。图20A是当从前侧观看充电装置100A和充电导管7A时的透视图,和图20B是示出图20A的横截面C-C的形状和气流的流动的主要部件的横截面视图。图21是当从后侧观看在其中去除海绵导管10(参见图5)的状态下的充电导管7A时的后视图,在图21中,用阴影示出的参考标号59表示粘贴用于粘贴海绵导管10(参见图5)的双面胶带的位置。在适当时,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类似的组件将通过引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附图进行描述。
如图19至图21中所示,由进气风扇5的操作生成的进气气流15通过进气风扇导管6导入充电导管7A。导入充电导管7A的进气口11的气流是由已经被分离的下部进气口34和上部进气口35转移到通过用圆括号示出的下部气流路径36并形成气流壁(气密层)29的气流17,和通过用圆括号示出的上部气流路径37发送到放电导线30的气流18。在这一点上,发送气流18的同时,由进气孔20防止回流。
从下部进气口34发送出来的气流17由于下部气流路径36的导管高度h1和h2(截面面积,参见图10)之间的差异在流速V1上增大。此外,从进气出口32发送出来的气流17形成覆盖从在开口部分31处在感光鼓2的旋转方向(图20B中的逆时针方向)上的上游端上的进气出口32到在开口部分31处在感光鼓2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端上的排气入口33的整个开口部分31的气流壁(气密层)29。这些气流17在充电导管7A的纵向方向上形成类似的流动。
另一方面,从上部进气口35发送出来的气流18通过上部气流路径37的分隔板16的倾斜在流速V2(小于气流17的流速V1)上增大,并通过分隔板按58-1、58-2和58-3及狭缝孔19a、19b和19c的进气入口宽度的上述设置在放电导线30的纵向方向上均匀地分布。这些气流18在充电导管7A的纵向方向上形成类似的流动。
气流17在充电导管7A的纵向方向(也为前后方向)上的流动难度将参照图22进行描述。图22是当从后侧观看充电导管7A时的透视图,其示出气流17在充电导管7A的纵向方向上的流动难度。
包括第一实施例的充电导管7的充电导管7A具有一种倾向,即就其中下部气流路径36的下部进气口34被设置到为充电导管7A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后侧的构造而言,气流难以在充电导管7A的后侧中流动,如通过图22中的虚线包围示出。总之,有一种倾向,即很难确保气流17贯穿充电导管7的纵向方向的均匀分布。这种倾向是一种已经由在第一实施例的充电导管7中的用于改善的许多检查证实的现象。
如图18中所示,利用已经在两个位置添加的作为第一导引构件的第一导板48和作为第二导引构件的第二导板49,在充电导管7A的后侧中的气流流动的难度得到改善,并且在流速的平衡和回流防止中的改善得到促进。第一导板48是主要处理在图22中的下部进气口34的入口附近的下部气流路径36的气流17的流速不平衡。在下文中,第一导板48和第二导板49的布置位置、形状尺寸等将详细地进行描述。
首先,第一导板48的第一布置位置、形状尺寸等的细节和气流如何流动将参照图23A、23B、24A和24B进行描述。图23A是示出第一导板48的布置位置的主要部件的透视图,和图23B是示出第一导板48的布置位置和形状尺寸的细节的透视图。图24A和24B是充电导管7和7A的主要部件的透视图,其关于检查结果分别示出当没有第一导板48时气流17如何流动和当有第一导板48时气流17如何流动。
第一导板48布置在如图23A和23B中所示具有预定形状的下部进气口34的入口附近。具体地,第一导板48具有矩形薄板形状,并整体上用树脂构成和以距离d=60mm在凹陷位置处从下部进气口34的入口位置布置到下部气流路径36的下游侧(在充电导管7A的纵向方向上的前侧)内。第一导板48的尺寸/大小为具有11mm的宽度b和15mm的高度h的矩形形状。作为所述检查的结果,可以发现,距第一导板48的上述布置位置的距离d(比60mm更长或更短)影响流速的平衡。因此,距离d被设定为60mm作为最优位置。
如图24A中所示,在充电导管7没有第一导板48的情况下,已经证实,关于气流17的流动,由虚线包围和示出的进气口34的入口附近具有基本正的压力且因此气流17不流动。另一方面,如图24B中所示,在充电导管7A有第一导板48的情况下,负压状态保持在进气口34的入口附近,并且气流17的正常流动已经得到证实。以这种方式,由于具有上述具体形状/尺寸的第一导板48布置在所述预定位置,从下部进气口34进入的气流17邻接第一导板48,并且所述气流发生改变。因此,气流流动到在图22中很难流动的位置,并且因此可能确保气流17贯穿充电导管7的纵向方向的均匀分布。图24B示出其中去除图18的进气导管57的状态。
接着,第二导板49的第二布置位置、形状尺寸等的细节和气流如何流动将参照图25至图28B进行描述。图25是示出第二导板49的布置位置和形状尺寸的细节的透视图。图26是充电导管7的主要部件的透视图,其示出当没有第二导板49时气流18如何流动。图27是充电导管7A的主要部件的透视图,其示出当有第二导板49时气流18如何流动。图28A是充电导管7周围的横截面视图,其示出当没有第二导板49时气流18如何流动,和图28B是充电导管7A周围的横截面视图,其示出当有第二导板49时气流18如何流动。
如图26和28A中所示,为了检测气流18如何在没有第二导板49的充电导管7中流动,进行一个检查,其中导致气流18通过充电导管7中的三个狭缝孔19a、19b和19c流向充电器1中的三个放电导线30。在这一点上,证实了一种其中从充电导管7的上部进气口35附近发生回流的现象。有一种倾向,即来自狭缝孔19a(在本图的右侧上)和狭缝孔19b(在本图的中心处)的回流量大。原因被认为是,气流18在图22和26中的上部进气口35附近很难流动,且因此,气流18从狭缝孔19a和19b退出,因为上部进气口35的附近变成正压状态。换句话说,包括第一实施例的充电导管7的充电导管7A具有一种倾向,即就其中上部气流路径37的上部进气口35被设置到为在充电导管7A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后侧的结构而言,回流倾向于容易出现在如图26中所示的充电导管7A的后侧。总之,有一种倾向,即很难确保气流18贯穿充电导管7的纵向方向的均匀分布。
由于上述防止回流的手段,第二导板49经布置在本实施例的预定位置具有预定形状。换句话说,如图25中所示,第二导板49经布置位于图18中所示的充电导管7A的分隔板58的第二分隔板58-2的前端处。如图27中所示,通过布置第二导板49在这样的具体位置处,针对邻接从上部进气口35流动的气流18靠近第二导板49和推动该气流回到狭缝孔19b(在本图中的中心处)和狭缝孔19c(在本图中的右侧上)的影响达到目的。与第一导板48配对的第二导板49需要放置在充电导管7A中。
由于没有回流,第一和第三分隔板58-1和58-3并未设置有所述第二导板。如图25中所示,第二导板49的形状和大小被设定为具有9mm的宽度b、在从分隔板58的底板58a的表面浮动6mm的位置(具有离底板58a的表面6mm的间距)处的高度ha和26.4mm的高度hb的矩形形状。如果第二导板49的宽度b为9mm或以上,来自狭缝孔19c的回流量增大,并且在充电导管7A的纵向方向上的流速平衡也恶化。关于放置第二导板49的底座在从底板58a的表面浮动6mm的位置处的目标,考虑了在充电导管7A的纵向方向上的流速平衡。如果没有上述间距,在充电导管7A的纵向方向上的到前侧的流速平衡恶化。
此外,第一至第三分隔板58-1、58-2、58-3本身被制作为类似于充电导管7的第一至第三分隔板13-1、13-2和13-3的单独部件。如图29A和29B中所示,充电导管7的第一至第三分隔板13-1、13-2和13-3是由树脂制成,但是它们的高度增加到34.4mm,就保证第一至第三分隔板13-1、13-2和13-3的功能而言高于在上下方向上的上部进气口35的宽度。因此,如图29B中所示,分隔板13-1、13-2和13-3的底座13a被加厚进行处理,和如图29A中所示,需要加强肋44提供刚度。因此,气流很难流动,并且对流速的平衡是不利的。
为了改进这些,本实施例的充电导管7A的第一至第三分隔板58-1、58-2和58-3及第二导板49是用为金属薄片的金属片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至第三分隔板58-1、58-2和58-3是由金属片制成,并且相应地这些问题得到改善。第二导板49整体上通过金属片弯曲在第二分隔板58-2的前端处形成。
使用本实施例的充电导管7A(包括第二导板49和第一至第三分隔板58-1、58-2和58-3)进行检测气流18如何流动的检查。作为所述检查的结果,如图28B中所示,所述影响已经得到证实,其中气流18正常流过充电导管7中的三个狭缝孔19a、19b和19c到充电器1中的三个放电导线30,而无回流。
根据本实施例,更不用说第一实施例的影响,第一导板48在充电导管7A的后侧中的下部进气口34的入口附近的放置改善正压状态下气流的流动和防止回流,特别是改善在充电导管7A的纵向方向上的后侧中的流速平衡。此外,第一导板48的放置位置和形状被最优化到上面所述的预定位置和形状。因此,推动气流17流到下部进气口34的附近变得可能,其中所述附近是指在正压状态下,并且可能改善在充电导管7A的纵向方向上的流速的平衡。
此外,包含具有第一至第三金属片分隔板58-1、58-2和58-3的充电导管7A导致作为分隔构件的分隔板变薄,并增加其在上部进气口35中布置的自由度。此外,由树脂制成的分隔板所必需的加强肋已不存在,并且可能显著地改善气流的流动。此外,也可能同时解决高度、可加工性和分隔板的强度(如果该分隔板是由树脂制成,其前端变细且因此可能在组装时受损)的限制。此外,金属片第二导板49被添加到第二分隔板58-2的前端(在气流18的下游侧上的前端)且因此,可以减少来自狭缝孔(特别是狭缝孔19a和19b)的回流。据发现,如果在未与第一导板48配对的情况下使用第二导板49,不能获得上述效果。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被配置成:作为进气单元的进气风扇5通过进气风扇导管6与充电导管7连通,和作为排气单元的排气风扇9通过排气风扇导管8与作为充电导管构件的充电导管7连通。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换句话说,可能被配置成:进气风扇导管6和排气风扇导管8被移除,并且所述进气单元和排气单元直接连接到充电导管构件,以传送气流。
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并不限于此,但是可能被配置成:所述充电导管构件仅形成气流壁形成单元。
此外,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进气风扇5和排气风扇9的类型并未指定,但是为轴流式风扇的轴流式风扇、作为离心式风扇的多叶片式风扇(西罗科风扇)可以根据其目的和功能使用。此外,所述进气单元和排气单元并不限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其中它们被分别布置作为单一单元,但是可能是一种其中使用单一单元和多个单元或多个两个单元的组合的示例。
采用其中充电装置100包括充电导管7和充电器1的配置的示例和其中充电装置100A包括充电导管7A和充电器1的配置的示例,分别对第一和第二实施例进行描述。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它们。换句话说,包括放电电极和用于充电的开口的充电装置和充电导管构件是分开的,并且所述充电导管构件、所述进气单元和所述排气单元以及图像载体连接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侧。与所述充电导管构件分开的充电装置配置一个可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主体拆卸的充电单元。这可能是一个配置示例。
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气流壁形成单元并不限于此,但可被配置为仅在极端情况下形成气流壁,并具有其中所述充电导管构件不是必要的配置。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包括这样一种配置示例。换句话说,例如,对于气流壁的形成,引用一个示例,包括:鼓风单元(air-blowing unit),其具有的风扇导管引起气流流动,以便覆盖从在充电器主体1A的开口部分31处在感光鼓2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端到在开口部分31处在感光鼓2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端的整个开口部分31(从技术上讲是对置开口部分);和排气单元,其具有用于排出所述气流壁的气流的排气导管。在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作为防止由于异物污染而引起放电导线的使用寿命减少的措施,需要充电导管构件同时满足具有类似于在之前除去臭氧产物的气流效果的配置,除具有其中很好地利用气流和异物不被吸引和连接到所述放电导线的气流效果的配置以外。
上面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示例,并且本发明根据下列方面具有具体效果。
【方面A】
充电装置,如充电装置100或100A,包括:放电电极,如放电导线30,其给图像载体(如感光鼓2)的表面充电;充电装置主体,如具有用于充电的开口部分(如开口部分31)的充电器主体1A,开口部分包围所述放电电极并被设置为贯穿(across)所述放电电极的纵向方向,同时与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相对/对置(opposed);充电导管构件,如充电导管7或7A,其被配置为至少包围所述充电装置主体的整个开口部分,和能够引入和排出在所包围的区域内的气流;进气单元,如进气风扇5,其生成导入所述充电导管构件内的气流;和排气单元,如排气风扇9,其将导入所述充电导管构件内的气流排出,其中所述充电导管构件具有气流形成单元(进气出口32和排气入口33),其用气流的气流壁(例如气流壁29)覆盖从在所述开口部分处在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端到在所述开口部分处在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端的整个开口部分。
根据方面A,如所述实施例中描述的,从在所述开口部分处的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端到在所述开口部分处的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端的所述充电装置主体的整个开口部分,如开口部分31,覆盖有所述进气气流的气流壁(气密层);因此,可能防止来自外部的异物(例如,墨粉颗粒和纸粉)附着到所述放电电极,并促进所述放电电极的使用寿命延长。
【方面B】
在方面A的充电装置中,所述气流壁形成单元包括:进气出口,如进气出口32,其在充电装置主体(如充电器1A)和所述充电导管构件(如充电导管7或7A)之间形成,是在所述开口部分处的所述图像载体(如感光鼓2)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端部侧上;和排气入口,如排气入口33,其在所述充电装置主体和所述充电导管构件之间形成,是在所述开口部分处的在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端部侧上。
【方面C】
在方面A或方面B所述的充电装置中,与所述进气单元(如进气风扇5)连通的所述充电导管构件(如充电导管7或7A)的进气口(如进气口11)被分成两个,并且这两个进气口分别与在所述充电导管构件中独立形成的独立气流路径连通。所述进气口的独立气流路径中的一个独立气流路径(如下部气流路径36)更靠近所述图像载体(如感光鼓2)的表面侧形成,以形成所述气流壁,如气流壁29。所述进气口的另一独立气流路径(如上部气流路径37)被形成,以通过所述放电电极(如放电导线30)合并进气气流与所述气流壁。
根据方面C,如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进气口被分成两个,以形成所述独立气流路径中的一个独立气流路径,如下部气流路径36,且因此可能形成所述气流壁(气密层),如气流壁29。此外,一个进气单元(如进气风扇5)足够进行处理。就所使用的进气单元(风扇)的数量和进气导管构件的放置等而言,可能有利于节省空间。
【方面D】
在方面C所述的充电装置中,关于气流流过所述独立气流路径中的一个独立气流路径(如下部气流路径36)和另一独立气流路径(如上部气流路径37)的流速的大小,所述独立气流路径中的一个独立气流路径的流速被设定为大于另一独立气流路径的流速。
根据方面D,如所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可能同时实现延长所述放电电极的使用寿命的效果和除去从所述放电电极生成的臭氧的效果,作为气流影响的作用。
【方面E】
在方面D所述的充电装置中,所述独立气流路径中的一个独立气流路径(如下部气流路径36)的流速被设定为约0.6至0.8m/sec,和另一独立气流路径(如上部气流路径37)的流速被设定为约0.2至0.4m/sec。
根据方面E,如所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通过将所述充电导管构件(如充电导管7或7A)的进气口分成两个可能调整所述流速到最优流速值,并且可能同时实现延长所述放电电极的使用寿命的效果和除去从所述放电电极生成的臭氧的效果,作为所述气流影响的作用。
【方面F】
在方面C所述的充电装置中,所述独立气流路径中的一个独立气流路径(如下部气流路径36)的通道截面积小于另一独立气流路径(如上部气流路径37)的通道截面积。
根据方面F,如所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这是与方面D和方面E的那些类似的效果的先决条件。
【方面G】
在根据方面C至方面F所述的充电装置中,通过使用所述充电装置主体(如充电器1A)的外壁表面和所述充电导管构件(如充电导管7或7A)的内壁表面(如内壁表面40)形成所述独立气流路径中的一个独立气流路径(如下部气流路径36)。
根据方面G,如所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所述独立气流路径中的一个独立气流路径(如下部气流路径36)形成且因此,可能有利于减少部件的数量和空间节省。
【方面H】
在根据方面A至方面G中任一个所述的充电装置中,与所述排气单元(如排气风扇9)连通的所述充电导管构件(如充电导管7或7A)的排气口(如排气口12)的开口面积小于与所述进气单元(如进气风扇5)连通的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进气口(如进气口11)的开口面积。
根据方面H,如所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可能增加异物收集力和吸取力来拉动异物,例如,到排气风扇导管8。
【方面I】
在根据方面A至方面G中任一个所述的充电装置中,防止回流的进气孔(如进气孔20)被设置在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进气口(如进气口11)附近。
根据方面I,如所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由于所述进气孔的添加,可能对所述充电导管构件中的回流采取措施。此外,也关于在那点处的所述导管构件的形状,为弹性体的海绵导管的形状发生改变且因此,该导管可以很容易地制成。
【方面J】
在方面I所述的充电装置中,所述进气口(如进气口11)和所述进气孔(如进气孔20)连接到通过所述弹性泡沫体连接的所述导管构件。
根据方面J,如所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由于所述进气孔(如进气孔20)的添加,与所述导管构件的连接形状不能是一个简单的形状(如常规正方形)且通常变得复杂。然而,通过所述弹性泡沫体进行所述连接。因此,甚至可能处理所述导管构件的复杂形状,并容易作出与所述导管构件的连接形状。
【方面K】
在根据方面C至方面J中任一个所述的充电装置,所述独立气流路径中的一个独立气流路径(如下部气流路径36)上的进气口(如下部进气口34)被设置到在所述充电导管构件(如充电导管7A)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另一独立气流路径被设置有用于改善流速平衡的第一导引构件(如第一导板48)。
根据方面K,如所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可能改善所述气流在正压部分中的流动,和改善在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例如,上述的后侧)上的流速平衡。
【方面L】
在方面K所述的充电装置中,所述第一导引构件(如第一导板48)经布置具有在所述独立气流路径中的一个独立气流路径(如下部气流路径36)的所述进气口(如下部进气口34)的入口附近的预定位置处的预定形状。
根据方面L,如所述实施例中所描述,所述第一导引构件的形状和放置位置得到最优化。因此,可能迫使所述气流流动到具有正压的第一进气口附近,并且可能改善在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例如,上面描述的后侧)上的流速平衡。
【方面M】
在根据方面C至方面L中任一个所述的充电装置,在另一独立气流路径(如上部气流路径37)侧上的进气口(如上部进气口35)被设置到在所述充电导管构件(如充电导管7A)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另一独立气流路径被设置有贯穿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纵向方向的多个分隔构件,如三个分隔板58-1、58-2和58-3。所述多个分隔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分隔构件(如第二分隔板58-2)被设置有用于改善流速平衡和防止回流的第二导引构件,如第二导板49。
根据方面M,如所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可以减少例如来自狭缝孔19a、19b和19c的回流。
【方面N】
在方面M所述的充电装置中,所述多个分隔构件(如三个分隔板58-1、58-2和58-3)和第二导板49的第二导引构件是用薄金属板构成。
根据方面N,如所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在所述进气口部分中布置的自由度增加。此外,可能排除在由树脂制成的分隔板的情况下需要加强肋的必要性,和显著地改善所述气流的流动。此外,如果所述分隔板是由树脂制成,它在前端部分处变薄和因此在组装时可能变成碎片。然而,也可能提前防止这种损坏,并解决所述分隔构件的高度、可加工性和强度的限制。
【方面O】
在方面M或方面N所述的充电装置中,所述多个分隔构件的数量(如三个分隔板58-1、58-2和58-3)是三,并且所述第二导引构件(如第二导板49)在所述三个分隔构件之一的前端部分处设置有预定形状。
根据方面O,如所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所述第二导引构件的形状和放置位置进行了优化,这确保了上述方面M和方面N的效果。
【方面P】
在根据方面A至方面O中任一个所述的充电装置中,所述充电装置主体(如充电器1A)被设置为可从所述充电导管构件(如充电导管7或7A)拆卸。
根据方面P,可能提高可操作性,如所述充电装置主体的更换、清洁和维护。
【方面Q】
一种充电装置包括:用于给图像载体(如感光鼓2)的表面充电的放电电极,如放电导线30;具有用于充电的开口部分(如开口部分31)的充电装置主体,如充电器主体1A,开口部分包围所述放电电极且被设置为贯穿所述放电电极的纵向方向,同时与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相对;和充电导管构件,如充电导管7或7A,其被配置为包围除了在所述开口部分与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相对的对置开口部分以外的整个开口部分,并能够引入和排出在所包围的区域内的气流,其中所述充电导管构件配置气流形成单元(进气出口32和排气入口33),其用气流的气流壁(例如气流壁29)覆盖从在所述开口部分处在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端到在所述开口部分处在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端的整个对置开口部分。
根据方面Q,如所述实施例所描述的,从在所述开口部分处的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端到在所述开口部分处的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端的所述充电装置主体的整个开口部分(如开口部分31)被所述进气气流的气流壁(气密层)覆盖;因此,来自外部的异物(例如,墨粉壳体和纸粉)可能附着到所述放电电极,并可能促进所述放电电极的使用寿命的延长。
【方面R】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根据方面A至方面Q中任一个所述的充电装置。
根据方面R,如所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可能实现和提供采用根据方面A至方面Q所述的上述效果的图像形成设备。
【方面S】
在方面R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充电装置配置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如图像形成设备主体50)可拆卸的充电单元。
根据方面S,如所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可能提高可操作性,如所述充电单元的更换、清洁和维护。
【方面T】
一种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如图像形成设备主体50)可拆卸的充电单元,包括:用于给图像载体(如感光鼓2)的表面充电的放电电极,如放电导线30;具有用于充电的开口部分(如开口部分31)的充电装置,如充电装置100或100A,其包围所述放电电极并被设置为贯穿所述放电电极的纵向方向,同时与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相对;和充电导管构件,如充电导管7或7A,其被配置为包围除了在所述开口部分与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相对的对置开口部分以外的整个开口部分,并能够引入和排出在所包围的区域内的气流,其中所述图像载体、用于生成导入所述充电导管构件内的气流的进气单元(如进气风扇5)和用于排出导入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气流的排气单元(如排气风扇9)包括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侧上,并且所述充电单元的充电导管构件被设置为配置气流壁形成单元(进气出口32和排气入口33),所述气流壁形成单元用气流的气流壁(如气流壁29)覆盖从在所述充电装置的开口部分处在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端到在所述开口部分处在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端的整个对置开口部分。
根据方面T,如所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可能防止来自外部的异物(例如,墨粉颗粒和纸粉)附着到所述放电电极,并可能提高可操作性,如能够促进所述放电电极的使用寿命延长的所述充电单元的更换、清洁和维护。
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等。然而,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内容并不限于上面提到的实施例等中所示的那些,但是可能通过适当地组合它们进行配置。对本领域的那些技术人员来看明显的是,各种实施例、修改或示例可以根据在本发明的范围内的必要性、应用等进行配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给出采用包括作为放电电流控制构件的栅格盘和除所谓的放电电极以外的类似物的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的示例的描述。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但也可以应用于包括放电电极等的电晕充电装置。
此外,所述实施例可以应用于中和装置,或者由中和装置进行实际使用。
根据所述实施例,关于上述构造,从在所述开口部分处的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端到在所述开口部分处的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端的所述放电装置主体的整个开口部分被所述气流的气流壁(气密层)覆盖。因此,可能防止来自外部的异物(例如,墨粉颗粒和纸粉)附着到所述放电电极,并可能促进所述放电电极的使用寿命的延长。
虽然本发明已经关于用于完整和清楚的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所附权利要求并不因此被限制,但将被解释为体现完全在这里所阐述的基本示教内的对于在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可能出现的所有修改和替代结构。

Claims (22)

1.一种充电装置,其包括:
放电电极,其被配置为给图像载体的表面充电;
栅格盘,其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放电电极的放电电流;
包括用于充电的开口部分的充电装置主体,所述开口部分被设置为包围所述放电电极并贯穿所述放电电极的纵向方向与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相对;
被设置为至少包围所述充电装置主体的整个开口部分的充电导管构件,所述充电导管构件被配置为引入和排出在所包围的区域内的气流;
进气单元,其被配置为产生导入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气流;和
排气单元,其被配置为排出导入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气流,其中
所述充电导管构件包括气流壁形成单元,其用气流壁覆盖从在所述开口部分处在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端到在所述开口部分处在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端的整个开口部分,其中所述气流壁形成单元包括:
进气出口,其设置在所述充电装置主体和所述充电导管构件之间,在所述开口部分处在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端部侧上;和
排气入口,其设置在所述充电装置主体和所述充电导管构件之间,在所述开口部分处在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端部侧上,
所述气流壁被设置在所述栅格盘和所述图像载体之间,以及
上部气流被形成,使得已经通过所述放电电极的气流从所述栅格盘流出到所述图像载体并且与所述气流壁合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与所述进气单元连通的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进气口被分成两个,
所述进气口分别与在所述充电导管构件中独立地形成的独立气流路径连通,
更接近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侧形成所述进气口的独立气流路径中的一个独立气流路径,以形成所述气流壁,和
所述进气口的另一独立气流路径是上部气流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在流过所述独立气流路径的气流的流速大小方面,所述独立气流路径中的一个独立气流路径的流速被设定为大于所述另一独立气流路径的流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独立气流路径中的所述一个独立气流路径的流速设置为0.6至0.8m/sec,且所述另一独立气流路径的流速设置为0.2至0.4m/sec。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独立气流路径中的所述一个独立气流路径的通道截面面积被设定为小于所述另一独立气流路径的通道截面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使用所述充电装置主体的外壁表面和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内壁表面形成所述独立气流路径中的所述一个独立气流路径。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与所述排气单元连通的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排气口的开口面积小于与所述进气单元连通的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进气口的开口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用于防止回流的进气孔邻近于所述进气单元连通的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进气口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进气口和所述进气孔连接到通过弹性泡沫体连接的所述充电导管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独立气流路径中的所述一个独立气流路径侧上的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上,并且
所述独立气流路径中的所述一个独立气流路径设置有用于改善流速平衡的第一导引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独立气流路径中的所述一个独立气流路径侧上的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上,并且
所述独立气流路径中的所述一个独立气流路径设置有用于改善流速平衡的第一导引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独立气流路径中的所述一个独立气流路径侧上的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上,并且
所述独立气流路径中的所述一个独立气流路径设置有用于改善流速平衡的第一导引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引构件被布置为在邻近所述独立气流路径中的所述一个独立气流路径的所述进气口的入口的预定位置处有预定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引构件被布置为在邻近所述独立气流路径中的所述一个独立气流路径的进气口的入口的预定位置处有预定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引构件被布置为在邻近所述独立气流路径中的所述一个独立气流路径的进气口的入口的预定位置处有预定形状。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另一独立气流路径侧上的所述进气口被设置到在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
所述另一独立气流路径设置有贯穿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纵向方向的多个分隔构件,并且
所述多个分隔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分隔构件设置有用于改善流速平衡和防止回流的第二导引构件。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另一独立气流路径侧上的所述进气口被设置到在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
所述另一独立气流路径设置有贯穿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纵向方向的多个分隔构件,并且
所述多个分隔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分隔构件设置有用于改善流速平衡和防止回流的第二导引构件。
1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另一独立气流路径侧上的所述进气口被设置到在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侧,
所述另一独立气流路径设置有贯穿所述充电导管构件的纵向方向的多个分隔构件,并且
所述多个分隔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分隔构件设置有用于改善流速平衡和防止回流的第二导引构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所设置的多个分隔构件的数量是三个,并且
所述第二导引构件在所述三个分隔构件中的一个分隔构件的前端部分处设置有预定形状。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所设置的多个分隔构件的数量是三个,并且
所述第二导引构件在所述三个分隔构件中的一个分隔构件的前端部分处设置有预定形状。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所设置的多个分隔构件的数量是三个,并且
所述第二导引构件在所述三个分隔构件中的一个分隔构件的前端部分处设置有预定形状。
22.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
CN201310421600.0A 2012-09-18 2013-09-16 充电装置、图像形成设备和充电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765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05022 2012-09-18
JP2012-205022 2012-09-18
JP2013-054390 2013-03-15
JP2013054390A JP6123395B2 (ja) 2012-09-18 2013-03-15 帯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76547A CN103676547A (zh) 2014-03-26
CN103676547B true CN103676547B (zh) 2016-09-14

Family

ID=49084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2160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76547B (zh) 2012-09-18 2013-09-16 充电装置、图像形成设备和充电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52073B2 (zh)
EP (1) EP2708954B1 (zh)
JP (1) JP6123395B2 (zh)
CN (1) CN1036765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32821B2 (ja) * 2014-07-07 2018-12-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402989B2 (ja) * 2014-07-25 2018-10-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96242A (ja) * 2017-05-17 2018-12-06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のバッテリパックを充電する充電器
JP2019120858A (ja) * 2018-01-10 2019-07-22 エイチピー プリンティング コリア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3969A (zh) * 2004-08-31 2006-03-08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271354A (ja) * 2009-05-19 2010-12-02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75369A (zh) * 2010-08-23 2012-03-1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送风机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9626B2 (ja) 1984-07-02 1994-03-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コロナ放電装置
JPS6184665A (ja) 1984-10-02 1986-04-30 Canon Inc コロナ放電処理装置
JPH02184874A (ja) 1989-01-12 1990-07-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3140743A (ja) * 1989-10-26 1991-06-14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吹出し口部材
JPH07134532A (ja) 1993-11-09 1995-05-23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
JP2003345199A (ja) * 2002-05-27 2003-12-03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09537A (ja) * 2002-09-19 2004-04-0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で用いられるファンの駆動設定方法
US7174114B2 (en) * 2004-07-29 2007-02-0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contamination of an image transfer device
JP2009056870A (ja) * 2007-08-30 2009-03-19 Nippon Plast Co Ltd 自動車用空調ダクト構造
JP5402568B2 (ja) * 2009-11-25 2014-01-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3969A (zh) * 2004-08-31 2006-03-08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271354A (ja) * 2009-05-19 2010-12-02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75369A (zh) * 2010-08-23 2012-03-1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送风机和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08954A3 (en) 2016-09-28
EP2708954B1 (en) 2019-01-16
US9152073B2 (en) 2015-10-06
JP6123395B2 (ja) 2017-05-10
EP2708954A2 (en) 2014-03-19
CN103676547A (zh) 2014-03-26
US20140079431A1 (en) 2014-03-20
JP2014077975A (ja) 2014-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6547B (zh) 充电装置、图像形成设备和充电单元
CN102692836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7877037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duct for blowing air on charger
CN1904756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单元
CN10703771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983513B2 (en)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2692835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2006007834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15827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ir cleaning function
US8965238B2 (en) Charg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a non-contact type discharge electrod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charging device
US930448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298962B2 (ja) 粉塵除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49855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on generating function
CN102141751B (zh)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单元
CN109976128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78778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discharging ozone from charger
US20120189348A1 (en) Electrostatic charg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236598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7656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521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765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