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76532A - 图像形成装置及电力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电力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76532A
CN103676532A CN201310392295.7A CN201310392295A CN103676532A CN 103676532 A CN103676532 A CN 103676532A CN 201310392295 A CN201310392295 A CN 201310392295A CN 103676532 A CN103676532 A CN 1036765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tern
surveyed area
image processing
processing system
huma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9229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76532B (zh
Inventor
桝元孝介
山本峰生
梅田史郎
山嵜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936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7088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036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8315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to CN20161036193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911829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765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65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765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65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04Power supply control, e.g. power-saving mode, automatic power turn-of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16User-machine interface; Display panels; Control conso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及电力控制方法,用于能够尽早判断人是否正沿接近图像形成装置的方向移动,能够缩短到可使用为止的等待时间。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的正面外方,形成有检测人的进入的检测区域(205a)。基于当人进入了检测区域时从人体检测传感器(202)输出的输出信号的峰值的检测结果、和判断在检测到的峰值之后输出信号是否降低至偏移电压时的判断结果,来判断进入了检测区域(205a)的人是否正沿接近本装置的方向移动。当判断为正沿接近方向移动时,如果电力供给模式是第2模式,则切换为第1模式。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及电力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检测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运动,并根据其结果来切换本装置的电力供给模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在该装置中执行的电力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还有集合了这些装置的功能的被称为MFP(Multi Function Peripherals:多功能数码复合一体机)的多功能数字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用于检测人靠近的人体检测装置,以便当用户靠近时,使装置从节电模式恢复到通常模式来进行预热。
另外,作为这样的人体检测装置,公知有一种使用了能够以节电且低成本的结构来进行人体检测的热电型传感器(也称为热电型红外线传感器)。该热电型传感器根据人移动到传感器的检测范围时的温度变化来进行检测。
作为使用了热电型传感器的人体检测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的人体检测装置:使用单一的热电型传感器,在聚光器的部分检测对象区域中分别设定了面积不同的有效检测对象区域。在该人体检测装置中,如果人体在多个有效检测对象区域中移动,则对从人体放射的远红外线进行检测并从热电型传感器输出,由于该输出在各个有效检测对象区域中成为不同的频率,所以对该输出的变动时间或者频率的差异进行判别,来检测人体存在于哪个检测对象区域中。
该热电型传感器根据人移动到传感器的检测区域内时的温度变化来进行检测,但在安装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由于传感器被安装成为了使用装置而接近的人(用户)的移动方向成为与传感器大概相对的状态,所以即便人接近,检测范围的温度变化也小,检测灵敏度差。另外,无法检测人从哪个位置接近或者是否停止等。
另外,即使能够检测到人停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正面,也不能判别这个人实际上是否使用图像形成装置。因此,通过检测操作面板上的按钮被按下,或者对操作面板设置静电传感器而由上述静电传感器检测用户的手等靠近操作面板等,来进行使用意愿的判别。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技术:为了限制因来自不需要部分的热所引起的误动作,将透镜块(遮光片)放入到传感器的收纳盒内,来限制热线的入射方向。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430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1327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虽然能够检测人存在的区域,但如果人没有在多个检测区域中移动,则不能检测其移动方向。由此存在以下问题:在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人体检测装置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根据用户的接近而使图像形成装置的电力供给模式例如从节电模式向通常模式转移的情况下,模式转移的判断延迟,在确定移动方向之前用户到达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在能够使用之前耗费等待时间。
本发明为了消除这样的缺点而提出,其第1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尽早判断人是否向接近图像形成装置的方向移动,能够缩短到可使用为止的等待时间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在该装置中执行的电力控制方法。
然而,在根据操作面板上的按钮被按下的检测、以及通过设置于操作面板的静电传感器的检测来进行使用意愿的判别的情况下,存在下面那样的问题。
即,存在以下问题:在为了抑制电力消耗而在不使用时转移到节电模式,当确认了用户的使用意愿时切换为通常模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由于要检测操作面板上的按钮被按下,或者由操作面板的静电传感器检测后才切换为通常模式,所以到可使用为止的等待时间较长。
此外,即便将前述的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转用到图像形成装置中而限制了因来自不需要部分的热所引起的误动作,也无法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
本发明为了消除这眼的缺点而提出,其第2课题在于,提供可尽早确认使用图像形成装置的用户的使用意愿,能够缩短到可使用为止的等待时间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在该装置中执行的电力控制方法。
通过以下的方法来解决上述课题。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人体检测装置,具备被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并且根据入射的红外线的变化量而产生具有从规定的偏移电压向正侧凸或者向负侧凸的电压波形的输出信号的由热电型传感器构成的人体检测传感器、和被覆该人体检测传感器并且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正面外方形成检测人的进入的检测区域的透镜;
峰值检测单元,在人进入了上述检测区域时,检测从上述人体检测传感器输出的输出信号的峰值;
偏移判断单元,判断在由上述峰值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峰值之后,上述输出信号是否降低至上述偏移电压;
移动方向判断单元,根据上述峰值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和上述偏移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来判断进入了上述检测区域的人是否正沿接近本装置的方向移动;以及
模式控制单元,能够对作为向本装置的各部的电力供给模式的第1模式和比该第1模式节电的第2模式进行切换,并且在通过上述移动方向判断单元判断为人正沿接近装置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如果电力供给模式为上述第2模式,则切换为上述第1模式。
(2)在前项(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由上述峰值检测单元至少检测到前后2个峰值,并且后一个峰值比前一个峰值大且由上述偏移判断单元判断为从上述前一个峰值到后一个峰值为止,输出信号没有降低至偏移电压时,上述移动方向判断单元判断为人正沿接近方向移动。
(3)在前项(1)或(2)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由上述峰值检测单元至少检测到前后2个峰值,并且后一个峰值比前一个峰值小且由上述偏移判断单元判断为从上述前一个峰值到后一个峰值为止,输出信号没有降低至偏移电压时,上述移动方向判断单元判断为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正沿离开方向移动,如果电力供给模式是上述第1模式,则上述模式控制单元切换为上述第2模式。
(4)在前项(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由上述峰值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峰值之后,当由上述偏移判断单元判断为上述输出信号降低至偏移电压时,上述移动方向判断单元判断为人正沿与图像形成装置平行的方向移动而横穿上述检测区域,如果电力供给模式是上述第1模式,则上述模式控制单元切换为上述第2模式。
(5)在前项(2)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上述模式控制单元能够经由作为第1模式与第2模式之间的节电模式的第3模式,阶段性地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当上述检测出的前后2个峰值的周期比预先设定的周期大时,上述模式控制单元经由上述第3模式,将电力供给模式从上述第2模式切换为上述第1模式。
(6)在前项(2)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上述模式控制单元能够经由作为第1模式与第2模式之间的节电模式的第3模式,阶段性地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当在通过上述峰值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峰值之后,由上述偏移判断单元判断为上述输出信号降低至偏移电压,由此上述移动方向判断单元判断为人正沿与图像形成装置平行的方向移动而横穿上述检测区域,然后在规定时间以内上述移动方向判断单元判断为人正沿接近方向移动时,上述模式控制单元不经由上述第3模式地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当通过上述移动方向判断单元没有判断为人正横穿上述检测区域,而判断为人正沿接近方向移动时,上述模式控制单元经由上述第3模式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人体检测装置,具有人体检测传感器和复眼透镜,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根据入射的红外线的变化量而产生输出信号并由热电型传感器构成,所述复眼透镜被覆该人体检测传感器,并且在透镜内形成有将红外线聚光的多个单位透镜,利用各单位透镜在本装置的至少正面外方形成对用户向本装置接近进行检测的第1检测区域,在比该第1检测区域更靠向本装置内侧形成检测用户的行动的第2检测区域,并且在上述第1检测区域与第2检测区域之间形成不检测红外线的非检测区域;
非检测时间判断单元,判断在用户进入到上述第1检测区域时由上述人体检测传感器得到的接近检测用的输出信号之后,是否存在与上述非检测区域对应的输出信号电平低的非检测时间;
进入判断单元,在由上述非检测时间判断单元判断为存在非检测时间的情况下,根据上述非检测时间之后的输出信号的大小和频率中的至少一个,来判断进入了上述第1检测区域的用户的人体的一部分是否超过上述非检测区域而进入上述第2检测区域;以及
电力控制单元,能够对作为向本装置的各部的电力供给模式的第1模式与比该第1模式节电的第2模式进行切换,并且,在由上述进入判断单元判断为用户的人体的一部分进入了上述第2检测区域的情况下,如果电力供给模式是上述第2模式,则切换为上述第1模式。
(8)在前项(7)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正面侧的端部或者其附近设有操作面板,上述第1检测区域是对移动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正面使用位置的用户的人体进行检测的区域,上述第2检测区域是对伸出到包含操作面板在内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上面的用户的手或者还有胳膊进行检测的区域。
(9)在前项(7)或者(8)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上述非检测时间之后的输出信号的峰值超过预先设定的第1行动检测用电压阈值的情况下,上述进入判断单元判断为用户的人体的一部分进入了上述第2检测区域,上述电力控制单元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
(10)在前项(9)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检测到用户进入上述第1检测区域之后,仅当在规定时间内上述输出信号的峰值超过上述第1行动检测用电压阈值时,上述电力控制单元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
(11)在前项(9)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上述电力控制单元在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之后,当在规定时间内上述输出信号的峰值没超过上述第1行动检测用电压阈值时,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1模式切换为第2模式或者作为比该第2模式更节电的模式的第3模式。
(12)在前项(7)或者(8)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上述非检测时间之后的输出信号的频率超过预先设定的第1行动检测用频率阈值时,上述进入判断单元判断为用户的人体的一部分进入了上述第2检测区域,上述电力控制单元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
(13)在前项(12)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检测到用户进入上述第1检测区域之后,仅当在规定时间内上述输出信号的频率超过上述第1行动检测用频率阈值时,上述电力控制单元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
(14)在前项(12)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上述电力控制单元在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之后,当在规定时间内上述输出信号的频率没有超过上述第1行动检测用频率阈值时,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1模式切换为第2模式或者作为比该第2模式更节电的模式的第3模式。
(15)在前项(9)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上述操作面板的前方的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上部设置有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当上述非检测时间之后的输出信号的峰值超过上述第1行动检测用电压阈值,但没有超过比该第1行动检测用电压阈值大的预先设定的第2行动检测用电压阈值时,上述进入判断单元判断为用户要对上述操作面板进行操作,当上述第2输出信号的峰值超过上述第2行动检测用电压阈值时,上述进入判断单元判断为用户要对上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进行操作,当判断为用户要对上述操作面板进行操作时,上述电力控制单元使操作面板上显示通常动作时的初始画面,当判断为用户要对上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进行操作时,上述电力控制单元使操作面板显示上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操作画面。
(16)在前项(12)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上述操作面板的前方的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上部设置有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当上述非检测时间之后的输出信号的频率超过上述第1行动检测用频率阈值,但没有超过比该第1行动检测用频率阈值大的、预先设定的第2行动检测用频率阈值时,上述进入判断单元判断为用户要对上述操作面板进行操作,当上述行动检测用的输出信号的频率超过上述第2行动检测用频率阈值时,上述进入判断单元判断为用户要对上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进行操作,当判断为用户要对上述操作面板进行操作时,上述电力控制单元使操作面板上显示通常动作时的初始画面,当判断为用户要对上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进行操作时,上述电力控制单元使操作面板显示上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操作画面。
(17)在前项(8)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上述操作面板的前方的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上部设置有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上述第2检测区域包括:操作面板用检测区域,检测用户对上述操作面板的使用;和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用检测区域,比该操作面板用检测区域靠前方形成,检测用户对上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使用;当上述非检测时间之后的输出信号的峰值仅存在1个时,上述进入判断单元判断为用户要对上述操作面板进行操作,当存在2个以上时,上述进入判断单元判断为用户要对上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进行操作,当判断为用户要对上述操作面板进行操作时,上述电力控制单元使操作面板上显示通常动作时的初始画面,当判断为用户要对上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进行操作时,上述电力控制单元使操作面板显示上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操作画面。
(18)在前项(15)~(17)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上述透镜使上述操作面板用检测区域与上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用检测区域中的至少一方检测区域的周围形成不检测红外线的另一非检测区域。
(19)在前项(8)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上述第1检测区域与第2检测区域之间形成的上述非检测区域在操作面板中的用户侧的端部附近,形成在上述人体检测装置的大致正上方。
(20)一种电力控制方法,被在具备人体检测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执行,所述人体检测装置具备根据入射的红外线的变化量而产生具有从规定的偏移电压向正侧凸或者向负侧凸的电压波形的输出信号的由热电型传感器构成的人体检测传感器、和被覆该人体检测传感器并且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正面外方形成检测人的进入的检测区域的透镜,
该电力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峰值检测步骤,检测当人进入到上述检测区域时从上述人体检测传感器输出的输出信号的峰值;
偏移判断步骤,判断在通过上述峰值检测步骤检测出的峰值之后,上述输出信号是否降低至上述偏移电压;
移动方向判断步骤,根据上述峰值检测步骤中的检测结果和上述偏移判断步骤中的判断结果,来判断进入到上述检测区域的人是否正沿接近本装置的方向移动;以及
模式控制步骤,能够对作为向本装置的各部的电力供给模式的第1模式与比该第1模式节电的第2模式进行切换,并且当在上述移动方向判断步骤中判断为人正沿接近本装置的方向移动时,如果电力供给模式为上述第2模式,则切换为上述第1模式。
(21)一种电力控制方法,被在具备人体检测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执行,所述人体检测装置具有人体检测传感器和复眼透镜,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根据入射的红外线的变化量而产生输出信号并由热电型传感器构成,所述复眼透镜被覆该人体检测传感器,并且在透镜内形成有将红外线聚光的多个单位透镜,利用各单位透镜在本装置的至少正面外方形成对用户向本装置接近进行检测的第1检测区域,在比该第1检测区域更靠向本装置侧前方形成检测用户的行动的第2检测区域,并且在上述第1检测区域与第2检测区域之间形成不检测红外线的非检测区域,
该电力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非检测时间判断步骤,判断在用户进入上述第1检测区域时通过上述人体检测传感器得到的接近检测用的输出信号之后,是否存在与上述非检测区域对应的输出信号电平低的非检测时间;
进入判断步骤,当在上述非检测时间判断步骤中判断为存在非检测时间时,根据上述非检测时间之后的输出信号的大小和频率中的至少一个,来判断进入了上述第1检测区域的用户的人体的一部分是否超过上述非检测区域而进入了上述第2检测区域;以及
电力控制步骤,能够对作为向本装置的各部的电力供给模式的第1模式与比该第1模式节电的第2模式进行切换,并且,当在上述进入判断步骤中判断为用户的人体的一部分进入了上述第2检测区域时,如果电力供给模式是上述第2模式,则切换为上述第1模式。
(22)在前项(2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正面侧的端部或者其附近设置有操作面板,上述第1检测区域是对移动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正面使用位置的用户的人体进行检测的区域,上述第2检测区域是对伸出到包含操作面板在内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上面的用户的手或者还有胳膊进行检测的区域。
根据前项(1)、(7)、(8)中记载的发明,当进入到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正面外方形成的检测区域的人在该检测区域内移动时,从上述人体检测传感器输出的输出信号的波形根据上述检测区域内的人的移动方向的,输出信号的峰值的大小、在峰值之后输出信号是否降低至偏移电压等不同。鉴于此,根据检测到人进入到上述检测区域时从人体检测传感器输出的输出信号的峰值时的检测结果、以及在检测到的峰值之后输出信号是否降低至偏移电压的判断结果,来判断人是否在检测区域内正沿接近本装置的方向移动。而且,当判断为正沿接近方向移动时,如果电力供给模式是比第1模式更节电的第2模式,则从该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以使人能够马上使用本装置。另外,在已经是第1模式的情况下,维持第1模式。
这样,当人在1个检测区域内移动时,能够判断人的移动方向来切换电力供给模式,因此,与以往那样等待人在多个检测区域移动来判断人的移动方向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判断的时刻提前,进而能够将图像形成装置的启动时刻提前,可缩短到可以使用为止的等待时间。
根据前项(2)记载的发明,当至少检测到前后2个峰值,并且,判断为后一个峰值比前一个峰值大且从前一个峰值到后一个峰值为止,输出信号没有降低至偏移电压时,判断为人正沿接近方向移动,来切换电力供给模式。
根据前项(3)记载的发明,当至少检测到前后2个峰值,并且判断为后一个峰值比前一个峰值小且从前一个峰值到后一个峰值为止,输出信号没有降低至偏移电压时,判断为人正沿离开方向移动,如果电力供给模式是第1模式,则切换为第2模式。因此,当人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后没有使用图像形成装置而沿离开方向移动离去时,能够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1模式切换为更节电模式的第2模式,从而可避免电力消耗浪费。
根据前项(4)记载的发明,当判断为在检测到的峰值之后,输出信号降低至偏移电压时,判断为人正沿与图像形成装置平行的方向移动而横穿上述检测区域,通过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1模式尽早切换为第2模式,来避免电力消耗浪费。
根据前项(5)记载的发明,当检测到的前后2个峰值的周期比预先设定的周期大时,认为人正沿接近方向缓缓地移动,因此将电力供给模式经由第3模式从第2模式阶段性地切换为第1模式,由此可根据人的接近速度来抑制消耗电力的浪费并且切换电力供给模式。
根据前项(6)记载的发明,在判断为人正沿与图像形成装置平行的方向移动而横穿检测区域之后,当判断为在规定时间以内人正沿接近方向移动时,换言之,当横穿检测区域的人改变朝向而接近本装置时,将电力供给模式不经由第3模式地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当判断为人没有横穿检测区域而正沿接近方向移动时,换言之,当人从正面向本装置接近时,从第2模式经由第3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因此,能够进行适当的与人的移动方向对应的电力供给模式的切换。
根据前项(7)记载的发明,通过人体检测传感器和复眼透镜,在本装置的至少正面外方形成检测用户向本装置接近的第1检测区域,并且在比该第1检测区域靠本装置内侧形成检测用户行动的第2检测区域,且在上述第1检测区域与第2检测区域之间形成不检测红外线的非检测区域。若用户在第1检测区域移动,人体的一部分进入第2检测区域,则在与第1检测区域对应的接近检测用的输出信号之后,存在与非检测区域对应的输出信号电平低的非检测时间,在该非检测时间之后,从人体检测传感器输出与第2检测区域对应的输出信号。而且,判断在接近检测用的输出信号之后是否存在上述非检测时间,在判断为存在的情况下,根据非检测时间之后的输出信号的大小和频率的至少一个,来判断用户的人体的一部分是否超过上述非检测区域而进入了上述第2检测区域,若判断为进入,则如果图像形成装置的电力供给模式是比第1模式节电的第2模式,便切换为第1模式。此外,在已经是第1模式的情况下,维持第1模式。
例如,若移动到第1检测区域的用户为了使用图像形成装置而伸出手,则在第2检测区域内检测到该情况,判断具有使用意愿,将本装置电力供给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因此,与以往那样直到用户按下操作面板上的按钮,或设置于操作面板的静电传感器做出反应才将电力供给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图像形成装置的起动时刻提前,可缩短到可以使用为止的等待时间。
并且,由于在第1检测区域与第2检测区域之间形成有非检测区域,所以能够可靠地区分用户进入第1检测区域的动作和人体的一部分进入第2检测区域的动作,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判别在与第1检测区域对应的接近检测用的输出信号之后,隔着非检测时间输出的与第2检测区域对应的输出信号,进而可以高精度地确认用户的使用意愿。
根据前项(8)记载的发明,能够高精度地检测移动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正面使用位置的用户伸到包含操作面板在内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上面的手或者还有胳膊。
根据前项(9)记载的发明,当上述非检测时间之后的输出信号的峰值超过第1行动检测用电压阈值时,判断为用户的人体的一部分进入了第2检测区域,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判断用户的人体的一部分进入了第2检测区域。
根据前项(10)记载的发明,在用户移动到第1检测区域后,仅当在规定时间内输出信号的峰值超过第1行动检测用电压阈值时,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因此在用户移动到第1检测区域后没有使用图像形成装置而离去那样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切换电力供给模式的不良情况。
根据前项(11)记载的发明,由于电力控制单元在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后,当在规定时间内输出信号的峰值没有超过第1行动检测用电压阈值时,认为没有使用图像形成装置,所以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1模式切换为第2模式或者作为比该第2模式节电的模式的第3模式,来抑制浪费的电力消耗。
根据前项(12)记载的发明,由于当上述非检测时间之后的输出信号的频率超过第1行动检测用频率阈值时,判断为用户的人体的一部分进入了第2检测区域,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所以能够更可靠地判断用户的人体的一部分进入了第2检测区域。
根据前项(13)记载的发明,由于在用户移动到第1检测区域后,仅当在规定时间内输出信号的频率超过第1行动检测用频率阈值时,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所以能够在用户移动到第1检测区域后没有使用图像形成装置而离去那样的情况下,避免切换电力供给模式的不良情况。
根据前项(14)记载的发明,由于电力控制单元在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之后,当在规定时间内输出信号的频率没有超过第1行动检测用频率阈值时,认为没有使用图像形成装置,所以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1模式切换为第2模式或者作为比该第2模式节电的模式的第3模式。
根据前项(15)记载的发明,基于非检测时间后的输出信号的峰值与第1及第2行动检测用电压阈值的大小关系,来判别用户对操作面板进行操作的情况和对自动原稿输送装置进行操作的情况,并在操作面板上分别显示规定的画面。
根据前项(16)记载的发明,基于非检测时间后的输出信号的频率与第1及第2行动检测用频率阈值的大小关系,来判别用户对操作面板进行操作的情况和对自动原稿输送装置进行操作的情况,并在操作面板上分别显示规定的画面。
根据前项(17)记载的发明,通过在第2检测区域形成检测用户对操作面板的使用的操作面板用检测区域、和检测用户对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使用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用检测区域,并检测非检测时间后的输出信号的峰值的个数,来判别用户对操作面板进行操作的情况和对自动原稿输送装置进行操作的情况,并在操作面板上分别显示规定的画面。
根据前项(18)记载的发明,由于在操作面板用检测区域和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用检测区域中的至少一方检测区域的周围,形成有不检测红外线的另一非检测区域,所以能够可靠地检测人体的一部分向操作面板用检测区域或者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用检测区域的进入。
根据前项(19)记载的发明,由于第1检测区域与第2检测区域之间形成的非检测区域在操作面板中的用户侧的端部附近,形成在人体检测装置的大致正上方,所以能够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接近或离开方向高精度地区分第1检测区域与第2检测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同样表示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3(A)是表示人体(热源)沿箭头方向横穿检测空间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人体横穿检测空间时的人体检测传感器的电荷分布和所产生的输出信号的波形的图。
图4(A)是概略地表示观察图像形成装置的侧面时的人体检测装置的朝向和检测区域的图,(B)是概略地表示从正面侧斜上方观察图像形成装置时的检测区域的图。
图5是表示人在接近图像形成装置的方向移动时的人体检测传感器的表面电荷的状态和来自人体检测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的波形的图。
图6是表示暂时进入到检测区域的人在向远离图像形成装置的方向移动时的人体检测传感器的表面电荷的状态和来自人体检测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的波形的图。
图7是表示因人在与图像形成装置1平行的方向移动而横穿检测区域时的人体检测传感器的表面电荷的状态和来自人体检测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的波形的图。
图8是表示沿横穿方向在检测区域中移动的人在中途将朝向改变为图像形成装置的正面而沿接近图像形成装置的方向移动时的人体检测传感器的表面电荷的状态和来自人体检测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的波形的图。
图9是表示电源控制模块的控制部执行的电力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电源控制模块的控制部执行的另一电力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电源控制模块的控制部执行的又一电力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人体检测装置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人体检测装置的透镜的俯视图。
图14(A)是概略地表示观察图像形成装置的侧面时的人体检测装置的朝向和检测区域的图,(B)是概略地表示从正面侧斜上方观察图像形成装置时的检测区域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人体检测传感器的一般动作的说明图。
图16是概略地表示图像形成装置与检测区域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人接近于图像形成装置并伸出手时的检测区域与人体检测传感器的输出波形的关系的图。
图18是表示由图像形成装置进行的用户的接近以及行动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19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是概略地表示图像形成装置与检测区域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20是示意性表示人体检测装置的透镜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同样地表示电气结构的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图像处理模块100、引擎控制模块101、操作面板102、图像读取部103、电源控制模块104、人体检测装置200等。
图像处理模块100对通过网络2被输入的或者从图像读取部103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其具有:与网络2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部100a、由存储被输入的图像数据或其他数据的硬盘装置等构成的数据存储部100b、对被输入的图像数据执行规定的处理的图像处理部100c、以及控制部(CPU)100d等。其中,控制部100d与引擎控制模块101的控制部101b、电源控制模块104的控制部104a等协作,来控制图像处理模块100内的各部、图像读取部103以及操作面板102。
引擎控制模块101具备图像形成部101a、控制部(CPU)101b、ROM101c、以及RAM101d。
图像形成部101a是用于将图像数据打印到纸张的结构要素,由未图示的感光鼓、显影单元、带电单元、转印带、色调剂盒、纸张的供纸输送部、以及定影部等构成。
控制部101b与图像处理模块100的控制部100d、电源控制模块104的控制部104a等协作,来控制图像形成部101a,RAM101c存储用于使控制部101b的CPU动作的动作程序,RAM101d提供上述CPU动作时的作业区域。
操作面板102用于在用户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时进行各种功能的设定操作,或者显示操作画面、装置状态、消息等,操作面板102被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10的正面侧的端部或者其附近。
图像读取部103读取原稿的图像,并转换成作为电子数据的图像数据,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的上面部具备用于将原稿自动输送到读取位置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ADF)103a。
电源控制模块104具有将交流商用电源转换成直流的未图示的电源装置和控制部(CPU)104a等。该控制部104a向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供给电力,并且根据图像形成装置1的负荷状态来控制供给电力,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经由未图示的放大器来接收人体检测装置200的人体检测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并根据该接收到的输出信号,将向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的电力供给模式切换成多个模式。
如图3所示,人体检测装置200具备:被配置在未图示的基板上的人体检测传感器202、以被覆人体检测传感器202的方式设置的由菲涅耳透镜构成的聚光透镜203。
上述人体检测传感器202由根据入射的红外线的变化量而产生输出的热电型传感器构成。在该实施方式中,仅使用正电极传感器或者负电极传感器的一方,但不局限于此。
上述聚光透镜203用于在人体检测装置200的外方形成由透镜203的配光区域构成的1个人体检测空间205,该人体检测空间205用于检测从作为热源的人体放射的红外线。
这里,参照图3,对人体穿过人体检测空间205时的作为热电型红外线传感器的人体检测传感器202的热电效果进行说明。
图3(A)是表示人体(热源)300沿箭头方向横穿检测空间205的状态的图,图3(B)是表示当人体300横穿检测空间205时的人体检测传感器202的电荷分布和所产生的输出信号的波形的图。
在人体(热源)300进入到检测空间205之前(图3(A)的圈1),人体检测传感器202内的热电极化通过浮动电荷而维持平衡状态,输出电压维持偏移电压(offset voltage)Voffset(图3(B)的圈1)。
如果人体300进入到检测空间205内(图3(A)的圈2),则接收到来自人体的红外线的热电极化内的浮动电荷被放出,人体检测传感器202的输出电压发生变动(图3(B)的圈2)。如果浮动电荷不被放出,则再次成为平衡状态,输出电压收敛于偏移电压Voffset(图3(A)(B)的圈3)。若人体300穿过检测空间205(图3(A)的圈4),则热电极化为了保持平衡状态而产生浮动电荷,输出电压低于偏移电压Voffset(图3(B)的圈4)。
然后,成为平衡状态,收敛于偏移电压(图3(A)(B)的圈5)。
这样,如果人体300横穿检测空间205,则从人体检测传感器202输出根据经由透镜203向人体检测传感器202聚光的红外线的变化而具有从偏移电压Voffset向正侧凸的峰值和然后向负侧凸的峰值,然后收敛于偏移电压Voffset的输出信号。其中,根据人体检测传感器202是正电极还是负电极,先输出向正侧凸的峰值还是先输出向负侧凸的峰值是不同的。在该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先输出向正侧凸的峰值的情况。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4(A)所示,上述结构的人体检测装置200以装置的中心朝向斜上的方式被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的操作面板102的附近部位。通过安装这样的具有人体检测传感器202和透镜203的人体检测装置200,如图4(A)所示,在人体检测装置200的外方,检测从作为热源的人体放射的红外线的、由透镜203的配光区域构成的1个人体检测空间205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正面侧(人侧)朝向斜上方形成。
因此,通过这样的检测空间205,在包含人向图像形成装置1接近或离开的方向的水平面内,如图4(B)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正面侧(人侧)形成了1个检测区域205a。
该检测区域205a是对人的移动方向进行检测的区域,在该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当在办公室内身高H为170cm的人以4.8km/小时的速度接近图像形成装置1时,在到达图像形成装置1两秒前距图像形成装置1的距离L为2.5m的位置,能够检测该人的脸的热量,另外,为了确保人的平均步幅以上的尺寸,检测区域205a的面积被设定为1m2以上。
此外,只要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正面侧的附近至少存在1个检测区域205a即可,但也可以将透镜203构成为具有多个单位透镜的复眼透镜,在检测区域205a的前后以及/或者左右形成与各单位透镜对应的多个检测区域。
图5是表示当人如图4(B)的箭头X1所示那样沿接近图像形成装置1的方向移动时的人体检测传感器202的表面电荷的状态、以及来自人体检测传感器202的输出信号的波形的图。
由于人在步行时反复发生加速和减速,所以来自人体检测传感器202的输出信号如以下说明那样,成为特征性的波形。
即,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正面,若人从检测区域205a的外方进入到检测区域205a内,则人的第一步从加速开始,产生输出电压。在迈出脚的期间减速,输出电压减少,但不会降低至偏移电压Voffset。因此,在输出信号中产生向正侧凸的峰值Vp1。
到第二步时,再次成为加速状态。人越靠近人体检测传感器202,则热量越大,热量的变化阶段性增加。因此,通过第二步的加速,输出电压超过通过第一步的加速得到的峰值Vp1而上升。与第一步同样,在迈出脚的期间减速,输出电压减少,但不会降低至偏移电压Voffset。因此,在输出信号中产生向正侧凸且比最初的峰值Vp1更大的下一个峰值Vp2。其中,图5中的白底箭头的大小表示热量的大小。
在人接近图像形成装置1的过程中,反复进行该动作。结果,如图5所示,输出信号具有多个峰值Vp1、Vp2、Vp3……,并且越往后形成的峰值越大,且在峰值产生的期间,输出电压不降低至偏移电压Voffset,因此,输出信号根据人在步行时的加减速特性而以爬楼梯状推移。从而,通过电源控制模块104的控制部(CPU)104a对该输出信号的波形进行判别,可判断为人正向图像形成装置1(特别是操作面板102)接近。
具体而言,通过电源控制模块104的控制部104a对输出信号的峰值Vp1、Vp2、Vp3……进行检测,并且判断检测出的至少前后2个峰值(例如Vp1和Vp2)中的后一个峰值Vp2是否比前一个峰值Vp1大,且判断从前一个峰值Vp1到后一个峰值Vp2,输出信号是否降低至偏移电压Voffset。而且,当后一个峰值Vp2比前一个峰值Vp1大,且从前一个峰值Vp1到后一个峰值Vp2,输出信号没有降低至偏移电压Voffset时,判断为人正沿接近方向移动。
在判断为人沿接近图像形成装置1的方向移动之前,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力供给模式被设定为节电模式,不对图像处理模块100、引擎控制模块101以及操作面板102进行电力供给。若判断为人在接近,则由于人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的可能性高,所以电源控制模块104的控制部104a向图像处理装置1的各部供给电力,来解除节电模式,从节电模式切换为通常动作时的电力供给模式(称为通常模式)。
通过这样的处理,与以往那样等待人在多个检测区域中移动,来判断人的移动方向的情况相比,由于能够使电力供给模式的切换判断的时刻提前,进而能够使图像形成装置1的起动时刻提前,所以可缩短到能够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为止的等待时间。
不过,当因从上次使用时起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等的原因而检测到人的接近时,在已经解除节电模式而恢复到通常模式的状态下,当然维持该通常模式。
另外,电源控制模块104的控制部104a能够设定将节电模式缓和的中间模式,构成为能够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力供给模式从节电模式经由中间模式阶段性地转移到通常模式,并且将前一个峰值Vp1和后一个峰值Vp2的周期T与预先设定的规定值(例如1秒)比较,在周期T比规定值大的情况下,即在人以通常速度或者缓慢地步行的情况下,可以与时间经过一同阶段性地从节电模式切换为中间模式,进而从中间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
作为中间模式的例子,有仅使图像处理模块100的各部恢复的模式。这是由于图像处理模块100的控制部(CPU)100d的恢复花费时间。
图6是表示当暂时进入到检测区域205a的人如图4(B)的箭头X2所示那样向远离图像形成装置1的方向移动时的人体检测传感器202的表面电荷的状态和来自人体检测传感器202的输出信号的波形的图。
该情况下,若人向远离方向移动,则其第一步还是从加速开始,产生输出电压。在迈出脚的期间减速,输出电压减少,但不会降低至偏移电压Voffset。因此,在输出信号中产生向正侧凸的峰值Vp1。
到第二步时,再次成为加速状态。人越远离人体检测传感器202热量越小,热量的变化阶段性减少。因此,通过第二步的加速,输出电压小于通过第一步的加速而得到的峰值Vp2而下降。与第一步同样,在迈出脚的期间减速,输出电压减少,但不会降低至偏移电压Voffset。因此,在输出信号中产生向在正侧凸且比最初的峰值Vp1小的下一个峰值Vp2。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与人的距离扩大的过程中,反复进行该动作。结果,如图6所示,输出信号具有多个峰值Vp1、Vp2、Vp3……,并且越往后形成的峰值越小,且在产生峰值的期间,输出电压不会降低至偏移电压Voffset,因此,输出信号以下楼梯状推移。从而,通过电源控制模块104的控制部104a判别该输出信号的波形104a,能够判断为人正远离图像形成装置1。
具体而言,通过电源控制模块104的控制部104a对输出信号的峰值Vp1、Vp2、Vp3……进行检测,并且判断检测出的至少前后2个峰值(例如Vp1和Vp2)中的后一个峰值Vp2是否比前一个峰值Vp1小,且判断从前一个峰值Vp1到后一个峰值Vp2,输出信号是否降低至偏移电压Voffset。而且,当后一个峰值Vp2比前一个峰值Vp1小,且从前一个峰值Vp1到后一个峰值Vp2,输出信号没有降低至偏移电压Voffset时,判断为人正沿离开方向移动。
根据该判断,电源控制模块104的控制部104a将电力供给模式从通常模式切换为节电模式。由此,在人接近了图像形成装置1后没有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而离去的情况下,能够将电力供给模式尽早切换为节电模式,避免浪费的电力消耗。
图7是表示因人如图4(B)的箭头Y1所示那样沿与图像形成装置1平行的方向移动而横穿检测区域205a时的人体检测传感器202的表面电荷的状态和来自人体检测传感器202的输出信号的波形的图。
若人从检测区域205a的外面进入到检测区域205a内,则如前述那样,人的第一步从加速开始,产生输出电压。在向横穿方向的移动中,由于图像形成装置1与人的距离大致不变,所以输出电压仅重复热电效果。即,如图7的波形图所示,当进入检测区域205a时,在输出向正侧凸的峰值Vp1后,降低至偏移电压Voffset。而且,在穿过检测区域205a时,输出向负侧凸的峰值。因此,通过电源控制模块104的控制部104a对该输出信号的波形进行判别,判断为人正横穿检测区域205a。
具体而言,通过电源控制模块104的控制部104a对峰值Vp1进行检测,并且判断在检测出的峰值Vp1之后,输出信号是否降低至偏移电压,当判断为降低至偏移电压时,判断为人正沿与图像形成装置1平行的方向移动而横穿检测区域205a。
当判断为正横穿检测区域205a时,如果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力供给模式为通常模式,则通过电源控制模块104的控制部104a切换为节电模式。这样,由于能够尽早切换为节电模式,所以可避免浪费的电力消耗。
图8是表示沿横穿方向在检测区域205a中移动的人在中途将朝向变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正面而向接近图像形成装置1的方向移动时的人体检测传感器202的表面电荷的状态和来自人体检测传感器202的输出信号的波形的图。
该情况下,当进入到检测区域205a时,由于人正沿横穿方向移动,所以如在图7的例子中说明那样,在输出向正侧凸的峰值Vp1后,降低至偏移电压Voffset。
然后,如果人改变方向向图像形成装置1接近,则如在图5的例子中说明那样,输出多个峰值Vp2、Vp3……,并且越往后形成的峰值越大,且在峰值产生的期间,输出电压不会降低至偏移电压VoffSet,输出信号以上楼梯状推移。
在电源控制模块104的控制部104a判断为人正沿横穿方向在检测区域205a中移动后,当在规定时间以内检测出接近时的波形时,判断为人改变方向正向图像形成装置1接近。而且,当判断为向图像形成装置1接近时,如果电力供给模式是节电模式,则控制部104a切换为通常模式。
图9是表示电源控制模块104的控制部104a执行的电力控制处理的流程图。该处理以及图10以后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通过控制部104a的CPU按照未图示的记录介质中记录的电力控制程序进行动作来执行。
在步骤S01中,取得人体检测传感器202的输出电压Vout,然后在步骤S02中,判断输出电压Vout是否为偏移电压Voffset以下。
如果输出电压Vout为偏移电压Voffset以下(在步骤S02中为是),则在步骤S03中判断是否已经检测到向正侧凸(也称为向上凸)的峰值。如果检测到(在步骤S03中为是),则在步骤S04中判断为人正横穿检测区域205a,如果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力供给模式为通常模式,则切换为节电模式。如果没有检测到向上凸的峰值(在步骤S03中为否),则返回到步骤S01。
如果在步骤S02中输出电压Vout不为偏移电压Voffset以下(在步骤S02中为否),则在步骤S05中判断是否检测到向上凸的峰值。可以通过与上次取得的输出电压Vout进行比较来判断是否为峰值。
如果没有检测到向上凸的峰值(在步骤S05中为否),则返回到步骤S01。在检测到向上凸的峰值的情况下(在步骤S05中为是),在步骤S06中判断是否为第2次的峰值,如果不是第2次的峰值(在步骤S06中为否),则返回到步骤S01。如果是第2次的峰值(在步骤S06中为是),则在步骤S07中判断是否比上次的峰值大。
当比上次的峰值大时(在步骤S07中为是),在步骤S08中判断为人正沿接近方向移动,如果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力供给模式是节电模式,则切换为通常模式。当不比上次的峰值大时(在步骤S07中为否),在步骤S09中判断为人正沿远离方向移动,如果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力供给模式是通常模式,则切换为节电模式。
图10是表示电源控制模块104的控制部104a执行的另一电力控制处理的流程图。该处理表示人以通常的速度以下接近图像形成装置1的情况和急速地接近的情况的电力供给模式的切换例子。
其中,由于图10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01~07以及09与图9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01~07以及09相同,所以赋予相同的步骤标号而省略说明。
当在步骤S07中判断是否比上次的峰值大的结果是比上次的峰值大时(在步骤S07中为是),在步骤S11中判断两次峰值的周期是否为预先设定的规定值以下。当为规定值以下时(在步骤S11中为是),在步骤S12中判断为人正在急速接近,如果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力供给模式为节电模式,则切换为通常模式。当不为规定值以下时(在步骤S11中为否),在步骤S13中判断为以通常的步行速度(例如4.8km/h)或者通常速度以下的速度接近,如果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力供给模式为节电模式,则切换为将该节电模式缓和的中间模式,然后在规定时间之后切换为通常模式。
图11是表示电源控制模块104的控制部104a执行的又一电力控制处理的流程图。该处理表示当人在横穿检测区域205a的中途改变朝向而接近图像形成装置1时的电力供给模式的切换例子。
其中,由于图11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01~07以及09与图9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01~07以及09相同,所以赋予相同的步骤标号而省略说明。
当在步骤S07中判断是否比上次的峰值大的结果是比上次的峰值大时(在步骤S07中为是),在步骤S21中判断在过去的规定时间(例如2秒)内是否已经判断为是步骤S04的横穿。即,在判断为是横穿之后的规定时间内,判断是否进行了正在接近的判断。
如果进行了是横穿的判断(在步骤S21中为是),则在步骤S22中判断为人在中途改变方向而接近,如果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力供给模式为节电模式,则切换为通常模式。当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判断为横穿时(在步骤S21中为否),则在步骤S23中判断为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正面起的接近,如果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力供给模式为节电模式,则切换为将该节电模式缓和的中间模式,然后在规定时间后切换为通常模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当判断为人正接近图像形成装置时,将电力供给模式从节电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但也可以构成为:将输出电压与阈值进行比较来判断人是否进入到检测区域205a,当判断为进入到检测区域205a时,切换为中间模式,进而,在判断为正在接近时,切换为通常模式。
另外,在图10、图11的流程图中表示了根据前后2个峰值来判断人的接近状态的例子,但如果检测区域205a非常宽,能够检测人步行3步以上的范围,则也可以根据3个(图5等)或者更多的峰值来判断人的接近状态。例如在检测到3个以上峰值的情况下,有时根据连续的峰值间的峰值的差分的平均值来判断接近或者远离,或者根据该平均间隔来求出周期。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2至图20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人体检测装置2000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的至少接近或远离方向上,形成有检测用户接近的第1检测区域2050a、2050b以及在其前方检测用户行动的第2检测区域2050c,在第1与第2检测区域之间形成有不检测红外线的非检测区域2050d(参照后述的图14等)。其中,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各自的说明。
如图12所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人体检测装置2000具备:被配置在基板2010上的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和复眼透镜2030,该复眼透镜2030由以被覆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的方式被设置在基板2010上,并且在纵横方向上形成有多个单位透镜2040的菲涅耳透镜构成。
上述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由根据入射的红外线的变化量来产生输出的具有正负电极对2020a、2020b的热电型传感器构成。其中,传感器(热电电极)的个数和结构没有限定。
根据这种结构的人体检测装置2000,在人体检测装置2000的外侧,检测来自人体(尤其是未被衣服覆盖的脸、手、胳膊)的红外线的人体检测空间2050在将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与复眼透镜2030的各单位透镜2040连结的方向上扩展,形成单位透镜2040的个数。另外,各人体检测空间2050与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的正负电极2020a、2020b对应地由通过正电极2020a检测红外线的空间和通过负电极2020b检测的空间构成。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3(A)所示,上述复眼透镜2030使用俯视为圆形的透镜,并且在复眼透镜2030的径向的一端侧(图13(A)的下侧)与另一端侧(图13(A)的上侧)被分成2个单位透镜组501、502,在两个单位透镜组501、502的中间部,形成有对红外线向上述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的透过进行遮蔽的遮蔽部500(在图13中用双剖面线表示)。另外,各单位透镜组501、502分别由上下2列、左右多个单位透镜2040构成。
其中,复眼透镜2030的形状、单位透镜2040的个数和排列等没有限定。例如,也可以是图13(B)所示那样的俯视为长方形状。在图13(B)所示的复眼透镜2030中,也在长度的一端侧(图13(B)的下侧)与另一端侧(图13(B)的上侧)分成2个单位透镜组501、502,在两个单位透镜组501、502的中间部形成有遮蔽红外线的透过的遮蔽部500。
如图14(A)所示,上述结构的人体检测装置2000以装置的中心朝向斜上方的方式,被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的操作面板102的附近部位。通过安装这样的具有复眼透镜2030的人体检测装置2000,如图14(A)所示,面向人体检测装置2000的大致垂直的上方形成有相当于上述透镜2030的遮蔽部500的不检测红外线的非检测空间2050D,并且以非检测空间2050D为分界,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正面侧(用户侧)形成有从人体检测装置2000向着斜上方的多个第1检测空间2050A、2050B,并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侧,形成有从人体检测装置2000向着斜上方的第2检测空间2050C。
通过上述复眼透镜2030的属于第1单位透镜组501的单位透镜2040形成上述第1检测空间2050A、2050B,通过上述复眼透镜2030的属于第2单位透镜组502的单位透镜2040形成上述第2检测空间2050C。
因此,通过这样的第1和第2检测空间2050A、2050B、2050C,在包含人向图像形成装置1接近或离开的方向的水平面内,如图14(B)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正面侧的端部边缘附近,与该端部边缘以平行状在左右方向形成不检测红外线的带状的非检测区域2050d,并且将该非检测区域2050d作为分界,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正面侧(用户侧)形成第1检测区域2050a、2050b,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10侧,在主体10的上方形成第2检测区域2050c。
上述第1检测区域2050a、2050b分别在向图像形成装置1接近或离开的方向(前后方向、内外方向)形成多列,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形成多个,并且靠近图像形成装置1侧的检测区域2050b比远离侧的检测区域2050a的面积小。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右方向的检测区域2050a彼此以及检测区域2050b彼此分别成为大致相等的面积。
另一方面,上述第2检测区域2050c在向图像形成装置接近或离开的方向(前后方向)形成1列至多列,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形成多个。
其中,在第1和第2各检测区域2050a、2050b、2050c中,按照在向图像形成装置1接近的方向上,正极侧的区域和负极侧的区域以该顺序形成的方式,配置有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的正负电极2020a、2020b。
上述第1检测区域2050a、2050b是检测用户向图像形成装置1接近了的区域,上述第2检测区域2050c是检测接近了的用户的行动的区域。作为用户的行动,例如可举出用户为了使用操作面板102或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03a而伸出手等,通过检测这样的行动,能够确认用户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使用意愿。
其中,在该实施方式中,按照当在办公室内身高H为170cm的人以4.8km/小时的速度接近图像形成装置1时,在到达图像形成装置1两秒前距图像形成装置1的距离L为2.5m的位置,能够在第1检测区域中的外侧的检测区域2050a中检测出这个人的脸的方式,形成检测区域2050a、2050b。
这里,考虑如图15(A)的箭头所示,人300从正侧区域向负侧区域进入或通过1个检测区域2050的情况。在图15(A)、(B)中,上段和下段的人300移动的速度相同。若人300移动到正侧区域,则如图15(B)所示,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检测来自人体的红外线并输出向正侧凸的波形,接着若人移动到负侧区域,则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检测来自人体的红外线并输出向负侧凸的波形。即,当人300进入或通过1个检测区域时,从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输出在正侧和负侧分别具有峰值的1个信号。当人不移动时,输出收敛而返回到偏移电压。在从负侧区域向正侧区域进入或通过的情况下,输出信号的波形变为相反的波形。如图12所示,该输出信号经由电源控制模块104的放大器104b被输入到控制部104a中。
输出信号的峰值(也称为峰值电压)的大小根据红外线的量而发生变化。另外,频率依存于人通过时的检测区域的面积和速度。因此,如图15(A)和(B)所示,人300在靠近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的位置进入或通过检测区域2050时的输出信号与在远离的位置以相同的速度进入或通过检测区域时的输出信号相比,峰值和频率均大。另外,人300的移动速度越快则频率越大。
接着,参照图16和图17对在图1和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如图14(B)的箭头X所示那样,用户从第1检测区域2050a的外侧向图像形成装置1接近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其中,为了简化说明,如图16所示,设第1检测区域2050a、2050b、第2检测区域2050c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右方向只有一个,以此进行说明。另外,设第2检测区域2050c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接近或离开方向只有1列,并遍布操作面板102和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03a的上方,用户无论对操作面板102还是对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03a伸出手,都能够对其进行检测。
如图17(A)所示,当用户从远方进入到第1外侧的检测区域2050a时,接受来自用户的红外线,如图17(B)所示,输出信号被从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输出。
如前述那样,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使用热电型元件,当存在与红外线的放射源从各个检测区域2050a的正侧区域向负侧区域移动相伴的输入时,相对于偏移电压存在正→负(在向相反方向的移动中为负→正)的输出,当不移动后,输出具备收敛的特性。由此,可对用户的移动进行检测,输出与红外线的量、检测区域的面积、移动速度等对应的电压以及周期的波形。该输出信号成为具有正的峰值和负的峰值的输出信号S。如后所述,能够根据输出信号S的输出波形来判断人300正在移动的区域是检测区域2050a还是其他的检测区域,以下将在检测区域2050a中移动的人300产生的输出信号S称为输出信号S1(后述的输出信号S2、S3也相同)。
当用户进一步接近而进入到第1内侧的检测区域2050b,并在那里停止时,输出具有正的峰值的输出信号S2,该峰值成为比输出信号S1的峰值大的值。这是因为红外线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用户的脸的大小相对于检测区域2050b的面积的比例变大。另外,由于检测区域2050b的面积变窄,所以输出的周期变短(频率变高)。
通过检测来自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的输出的大小,来判断用户进入了两个第1检测区域2050a、2050b中的哪一个检测区域。
即,来自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的输出信号经由放大器104b被输入到电源控制模块104的控制部(CPU)104a中。通过控制部104a,将被输入的输出信号的峰值与接近判定用的电压阈值V1和V2进行比较。接近判定用的电压阈值V1的大小被设定为比输出信号S1的峰值P1小,接近判定用的电压阈值V2的大小被设定为比输出信号S1的峰值P1大且比输出信号S2的峰值P2小。
而且,如果输出信号的峰值P为V1<P≤V2,则判定为用户进入了外侧的检测区域2050a,如果为V2<P,则判定为用户进入了内侧的检测区域2050b。
此外,也可以不以输出信号的电压进行判断,而以频率来判断。即,可以将比输出信号S1的频率小的频率f1与比输出信号S1的频率大且比输出信号S2的频率小的频率f2预先设定为频率阈值,如果输出信号的频率f为f1<f≤f2,则判定为用户进入了外侧的检测区域2050a,如果f2<f,则判定为用户进入了内侧的检测区域2050b。
当用户位于第1外侧的检测区域2050a的外侧时,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力供给模式为最大的节电模式,不对图像处理模块100、引擎控制模块101和操作面板102进行电力供给。当用户进入第1外侧的检测区域2050a后,由于存在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的可能性,所以设为仅使图像处理模块100的各部从最大的节电模式恢复的模式,来缓和节电模式。这是由于图像处理模块100的控制部(CPU)100d的恢复花费时间。不过,在因从上次使用时没有经过时间等的原因而解除节电模式、恢复到通常动作时的电力供给模式(通常模式)的状态下,当然维持该通常模式。关于以后说明的电力供给模式的控制也同样。
当用户进一步进入了第1内侧的检测区域2050b时,判断为接近图像形成装置1,并判断为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的可能性更高,设为使引擎控制模块101的各部和操作面板102也从节电模式恢复的模式,进一步缓和节电模式。不过,这时仅恢复控制部(CPU)101b,对引擎控制部101的电机等不进行动作,不点亮操作面板102的显示。
如后所述,操作面板102的点亮根据用户的人体的一部分是否进入了第2检测区域2050c来实施。
另一方面,当用户如图14(B)的箭头Y所示那样,与图像形成装置1平行移动,例如横穿第1外侧的检测区域2050a时,由于横穿方向的多个检测区域205a的面积不变,所以来自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的输出信号的峰值也大致相同,波形的周期也对应于移动速度而一定。在横穿的情况下,当人进入了外侧的检测区域2050a后,图像处理模块100、引擎控制模块101等也从节电模式恢复,但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不起动。另外,当判断为横穿检测区域时,再次切换为最大的节电模式。
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能够以必要最小限度的电力供给来确保用户的便利性。
此外,节电模式是与作为通常动作时的图像形成时相比限制电力的模式,如前所述,电源控制模块104的控制部(CPU)104a能够以多个模式使节电模式迁移,但怎样进行变化并不限定于前述的例子。除了只起动图像处理模块100的模式之外,也可以将起动图像读取部103和操作面板102的模式与仅起动引擎控制模块101的模式等组合。另外,虽然在前后方向形成了2列第1检测区域2050a、2050b,但也可以形成3列以上,随着从外侧的检测区域向内侧的检测区域移动,阶段性地缓和节电模式。
接着,对在第1内侧的检测区域2050b中停止的用户为了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面板102,或者为了操作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03a而把手伸到前方的情况进行考虑。
当用户把手伸向前方时,手超过非检测区域2050d而进入第2检测区域2050c。对手进入的情况进行检测,从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输出输出信号S3,但当通过非检测区域2050d时,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的输出暂时成为偏移电压,在通过非检测区域2050d之前,处于接近偏移电压的电平。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传感器电压成为偏移电压之后,检测不满足(偏移电压-α)<传感器电压<(偏移电压+α)的关系之前的时间作为非检测时间。其中,α是预先设定的常数。
而且,如果上述非检测时间在预先设定的一定范围内,则可判断为用户的手通过了非检测区域2050d。
另一方面,人的移动速度比手的移动速度快。通常人的平均移动速度为4.8km/h,与之相对,手的平均移动速度为10cm/S=0.36km/h,人的移动速度比手的移动速度更快。另一方面,为了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而伸出手时的手与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的距离比用户接近了图像形成装置1时的人体(特别是脸)与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的距离近。该情况下,如图17(A)所示,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与检测物的距离较近的检测区域变窄,检测物通过检测区域的检测灵敏度变好。因此,峰值变大,而且由于陡峻地变化,所以周期变短(参照图15)。即,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与检测物的距离相比于移动速度占主导地位,对于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检测出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与检测物的距离较近的手的输出信号而言,其电压与频率均变大。因此,如图17(B)所示,用户的手进入了第2检测区域2050c时所产生的上述输出信号S3的峰值P3变得比在第1内侧的检测区域2050b中检测到用户接近图像形成装置1时从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输出的输出信号S2的峰值P2大,频率也变大。
另外,由于操作面板102位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正面附近,所以想要对操作面板102进行操作的用户只要稍微伸出手即可。与此相对,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03a比操作面板102位于前方,想要对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03a进行操作的用户要把手伸到比操作面板102的情况更远的位置。
因此,在对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03a进行操作的情况下,除了手之外,胳膊也进入到第2检测区域2050c,针对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的红外线量比对操作面板102进行操作的情况增多,另外手的移动速度也变快。
因此,如图17(C)中放大表示那样,在为了对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03a进行操作而伸出手的情况下从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得到的输出信号S32(用点划线表示),与在为了对操作面板102进行操作而伸出手的情况下从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得到的输出信号S31(用实线表示)相比,峰值大,频率也大。
鉴于此,在该实施方式中,预先设定电压阈值V31和电压阈值V32,电压阈值V31用于检测对操作面板102进行操作时的输出信号S31,电压阈值V32用于检测对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03a进行操作时的输出信号S32。电压阈值V31被设定为比用户进入了第1内侧的检测区域2050b时得到的上述输出信号S2的峰值P2大,比对操作面板102进行操作时的输出信号S31的峰值P31小。另外,电压阈值V32被设定为比上述输出信号S31的峰值P31大,比使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03a时的输出信号S32的峰值P32小。
而且,如果输出信号S3的峰值P3是V31<P3≤V32,则电源控制模块104的控制部104a判断为用户要使用操作面板102,从而使操作面板102点亮,将电源供给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显示在通常模式时所显示的初始画面。在该画面中,用户能够选择复印、FAX等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输出信号S3的峰值P3是V32<P3,则判断为用户要使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03a,从而使操作面板102点亮,将电源供给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显示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03a用的操作画面。在该操作画面中,能够设定读取模式的详细设定、复印份数、纸张的种类等。
另外,也可以不以输出信号S3的电压值进行判断,而以频率判断。即,可以将比用户进入了第1内侧的检测区域2050b时得到的上述输出信号S2的频率f2大并且比使用操作面板102时得到的输出信号S31的频率小的频率f31、和比频率f31大并且比使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03a时得到的输出信号S32的频率小的频率f32设定为频率阈值,如果第3输出信号S3的频率f3是f31<f3≤f32,则电源控制模块104的控制部104a判断为用户要使用操作面板102,如果是f32<f3,则判断为用户要使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03a。该情况下,也使操作面板102点亮,将电源供给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并且使操作面板102显示规定的画面。
这样,当移动到第1内侧的检测区域2050b的用户为了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而伸出手时,通过第2检测区域2050c对其进行检测,判断为有使用意愿,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力供给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因此,与如以往那样到用户按下操作面板102上的按钮,或设置于操作面板102的静电传感器做出反应为止,才切换动作模式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起动时刻提前,缩短到能够使用的等待时间。
并且,由于在第1内侧的检测区域2050b与第2检测区域2050c之间形成有非检测区域2050d,所以可通过与上述非检测区域2050d对应的非检测时间的存在,可靠地区分用户向第1检测区域2050b的移动动作和人体的一部分向第2检测区域2050c的进入动作,因此,能够在进入第1内侧的检测区域2050b时得到输出信号S2之后,高精度地判别隔着非检测时间输出的、进入第2检测区域2050c时的输出信号S3,进而能够高精度地确认用户的使用意愿。
此外,可以在检测到用户进入了上述第1内侧的检测区域2050b后,仅当在规定时间内上述输出信号S3的峰值P3或者频率超过上述电压阈值V31或者频率阈值f31时,上述控制部104a将电力供给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换言之,当检测为用户向图像形成装置1的正面接近后,当在规定时间内上述输出信号S3的峰值P3或者频率没有超过上述电压阈值V3或者频率阈值f3时,可判断为即便用户向图像形成装置1的正面接近,该用户也没有把手伸到第2检测区域2050c,没有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的意愿,因此,避免因切换为通常模式而浪费的电力消耗。该情况下,也可以将阶段性缓和的节电模式再次切换为最大的节电模式或者其他电平的节电模式。
另外,在检测为移动到第1内侧的检测区域2050b的用户伸出了手之后,当在规定时间内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的输出不超过上述阈值V3或者频率阈值f3时,换言之,在长时间没有进行操作的情况下,判断为用户已经离去,可以将电力供给模式从通常模式切换为最大的节电模式或者其他电平的节电模式。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判断用户是使用操作面板102还是使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03a,来使操作面板102显示不同的画面,但也可以不判断使用哪个而检测用户使手进入了第2检测区域2050c,来解除操作面板102的节电模式,并且使操作面板102显示初始画面。
另外,采用了通过将输出信号S3的峰值电压或者频率与阈值比较,来判断用户使手进入了第2检测区域2050c的构成,但也可以将输出信号S3的峰值电压与电压阈值进行比较,当峰值电压超过电压阈值时,将频率与频率阈值进行比较,当频率超过频率阈值时,确定用户使手进入了第2检测区域2050c。
图18是表示在形成了图16所示那样的检测区域的状态下,用户接近时的由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的接近以及行动检测处理的流程图。该处理通过控制部104a的CPU按照ROM等记录介质中记录的动作程序进行动作来执行。
在图18中,在步骤S31中取得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的电压。该电压取得例如按照每隔5ms而进行。另外,该电压是通过对AD端口信号进行移动平均处理而去除了噪音分量的值。
接着,在步骤S32中,判断是否确定了峰值。如果没有确定峰值(在步骤S32中为否),则在步骤S33中对计时器计数,然后在步骤S34中判断计时器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
如果计时器没有经过规定时间(在步骤S34中为否),则返回到步骤S31。若经过规定时间(在步骤S34中为是),则在步骤S35中将峰值、频率、计时器清空,并转移到最大节电模式,然后返回到步骤S31。
当在步骤S32中确定了峰值时(在步骤S32中为是),在步骤S36中将计时器清空,接着在步骤S37中判断峰值电压是否比电压阈值V1大,以便判断用户是否进入了第1外侧的检测区域2050a。
如果峰值电压不大于电压阈值V1(在步骤S37中为否),则由于无法判断为进入了第1外侧的检测区域2050a,所以返回到步骤S31。在比电压阈值V1大的情况下(在步骤S37中为是),在步骤S38中判断峰值电压是否比电压阈值V2大,以便判断用户是否进入了第1内侧的检测区域2050b。
如果峰值电压不大于电压阈值V2(在步骤S38中为否),则在步骤S39中判断为用户进入了第1外侧的检测区域2050a,在步骤S40中例如仅向图像处理模块100的各部供给电力,缓和节电模式。接着,根据用户与图像形成装置1平行移动,来判断是否只是横穿第1外侧检测区域2050a。该判断如下述那样进行。
即,可认为用户在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的情况下与图像形成装置1平行地步行至图像形成装置1的正面,然后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方向改变朝向来接近图像形成装置。该情况下,如果设第1外侧检测区域2050a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宽度方向平均地存在多个,例如5个,则在移动到中央的第3个检测区域2050a后,改变朝向。因此,当进入了第1外侧检测区域2050a时的输出信号S1持续4个以上时,该用户只是横穿第1外侧检测区域2050a。
即,由于当判断为连续进入到检测区域2050a的次数超过将(第1外侧检测区域2050a的数÷2)的商四舍五入后的次数时,用户只是横穿第1外侧检测区域2050a,所以在步骤S41中进行该判断。
当判断为只是横穿第1外侧检测区域2050a时(在步骤S41中为是),进入到步骤S35,将峰值、计时器等清空,再次转移到最大节电模式。另一方面,如果不是仅横穿第1外侧检测区域2050a(在步骤S41中为否),则在步骤S42中将峰值存储,然后返回到步骤S31。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38中比电压阈值V2大时(在步骤S38中为是),在步骤S43中判断峰值电压是否比电压阈值V31大,以便判断用户是否为了使用操作面板102而将手伸到第2检测区域2050c。
如果峰值电压不大于电压阈值V31(在步骤S43中为否),则在步骤S44中判断为用户移动到第1内侧的检测区域2050b,在步骤S45中,使图像形成装置1的引擎控制模块101的各部以及操作面板102从节电模式恢复,进而缓和节电模式。不过,不进行操作面板102的点亮。
接着,在步骤S46中存储峰值,在步骤S47中取得传感器电压,然后,在步骤S48中判断传感器电压是否成为偏移电压。如果没有成为偏移电压(在步骤S48中为否),则重复步骤S47的电压取得和步骤S48的判断,直到成为偏移电压为止。若传感器电压成为偏移电压(在步骤S48中为是),则在步骤S49中对计时器计数。
接着,在步骤S50中,判断是否满足(偏移电压-α)<传感器电压<(偏移电压+α)。如果满足(在步骤S50中为是),则在步骤S51中取得传感器电压,返回到步骤S49,重复步骤S49的计时器计数和步骤S50的判断,直到不满足(偏移电压-α)<传感器电压<(偏移电压+α)。
若不满足(偏移电压-α)<传感器电压<(偏移电压+α)(在步骤S50中为否),则在步骤S52中判断计时器计数时间,换言之判断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没有检测出人体的非检测时间是否为预先设定的所要时间内。在超过所要时间的情况下(在步骤S52中为否),判断为用户接近了图像形成装置1但没有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在步骤35中将峰值、计时器等清空,转移到最大的节电模式,然后返回到步骤S31。
当非检测时间为所需时间内时(在步骤S52中为是),在步骤S53中存储为通过了非检测区域2050d,返回到步骤S31。
当在步骤S43中峰值电压比电压阈值V31大时(在步骤S43中为是),在步骤S54中判断峰值电压是否比电压阈值V32大,以便判断用户是否为了使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03a而将手伸到第2检测区域2050c。
如果峰值电压不大于电压阈值V32(在步骤S54中为否),则在步骤S55中检查是否已经通过非检测区域2050d,如果已经通过(在步骤S55中为是),则判断为用户为了使用操作面板102而将手伸到第2检测区域2050c,在步骤S56中将操作面板102点亮,并且在操作面板102中显示初始画面,然后进入步骤S42。如果在步骤S55中没有通过非检测区域2050d(在步骤S55中为否),则进入步骤S35。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54中峰值电压比电压阈值V32大时(在步骤S54中为是),在步骤S57中检查是否已经通过非检测区域2050d,如果已经通过(在步骤S57中为是),则判断为用户为了使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03a而将手伸到第2检测区域2050c,在步骤S38中将操作面板102点亮,并且,在操作面板102中显示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03a的操作用画面,然后进入步骤S42。如果在步骤S57中没有通过非检测区域2050d(在步骤S57中为否),则进入步骤S35。
这样,能够可靠地检测用户接近图像形成装置1并将手伸到了第2检测区域2050c,来切换动作模式。
此外,在图18的例子中,通过将来自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的输出信号的电压与电压阈值进行比较,来检测用户向图像形成装置1的接近和随后的行动,但也可以通过将来自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的输出信号的频率与频率阈值比较,进行检测。
图19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其中,针对与图16相同的结构要素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变更人体检测装置2000的复眼透镜2030中的单位透镜2040的结构,来将第2检测区域2050c分割成多个检测区域,而且将人体检测装置2000的配置位置最佳化。
即,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上面部附近,在非检测区域2050d的前方形成仅检测用户将手伸到操作面板102的操作面板用检测区域2050e,在该操作面板用检测区域2050e的前方还形成有用于仅检测将手伸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03a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用检测区域2050f。
在该实施方式中,当用户为了使用操作面板102而伸出手时,通过操作面板用检测区域2050e对其进行检测,从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输出具有1个峰值的输出信号S3。另一方面,在用户为了使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03a而伸出手的情况下,分别通过操作面板用检测区域2050e以及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用检测区域2050f对其进行检测,从人体检测传感器2020输出具有2个峰值的输出信号S3。
因此,电源控制模块104的控制部104a对输出信号S3的波形的山(峰值)的个数进行监视,如果山的个数为1个,则判断为用户要使用操作面板102,如果山的个数为2个以上,则判断为用户要使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03a,将电源供给模式从节电模式变更为通常模式,并且使操作面板102显示分别对应的操作画面。
图20表示复眼透镜2030的变形例,是与图13对应的图。
在该例中,除了透镜中央部的遮蔽部500之外,在用于形成第2检测区域的单位透镜组502中,在规定的单位透镜的周围也形成其他的遮蔽部503。该遮蔽部503除了形成在第1内侧的检测区域2050b与第2检测区域2050c之间形成的非检测区域2050d之外,还在操作面板用检测区域与上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用检测区域中的至少一方检测区域的周围,形成不检测红外线的其他非检测区域。
通过这样的结构,可借助上述非检测区域来区分操作面板用检测区域和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用检测区域,能够更可靠地检测人体的一部分向操作面板用检测区域、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用检测区域的进入。
图中符号说明:1-图像形成装置;100-图像处理模块;101-引擎控制模块;102-操作面板;104-电源控制模块;104a-控制部;200、2000-人体检测装置;202、2020-人体检测传感器;203-聚光透镜;2030-复眼透镜;2040-单位透镜;205a-检测区域;2050a、2050b-第1检测区域;2050c-第2检测区域。

Claims (22)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人体检测装置,具备被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并且根据入射的红外线的变化量而产生具有从规定的偏移电压向正侧凸或者向负侧凸的电压波形的输出信号的由热电型传感器构成的人体检测传感器、和被覆该人体检测传感器并且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正面外方形成检测人的进入的检测区域的透镜;
峰值检测单元,检测当人进入到所述检测区域时从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输出的输出信号的峰值;
偏移判断单元,判断在由所述峰值检测单元检测到的峰值之后,所述输出信号是否降低至所述偏移电压;
移动方向判断单元,基于所述峰值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和所述偏移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来判断进入了所述检测区域的人是否正沿接近本装置的方向移动;以及
模式控制单元,能够对作为向本装置的各部的电力供给模式的第1模式和比该第1模式节电的第2模式进行切换,并且在由所述移动方向判断单元判断为人正沿接近装置的方向移动时,如果电力供给模式为所述第2模式,则切换为所述第1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由所述峰值检测单元至少检测到前后2个峰值,并且后一个峰值比前一个峰值大且由所述偏移判断单元判断为从所述前一个峰值到后一个峰值为止,输出信号没有降低至偏移电压时,所述移动方向判断单元判断为人正沿接近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由所述峰值检测单元至少检测到前后2个峰值,并且后一个峰值比前一个峰值小且由所述偏移判断单元判断为从所述前一个峰值到后一个峰值为止,输出信号没有降低至偏移电压时,所述移动方向判断单元判断为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正沿离开方向移动,
如果电力供给模式是所述第1模式,则所述模式控制单元切换为所述第2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由所述偏移判断单元判断为在由所述峰值检测单元检测到的峰值之后,所述输出信号降低至偏移电压时,所述移动方向判断单元判断为人正沿与图像形成装置平行的方向移动而横穿所述检测区域,
如果电力供给模式是所述第1模式,则所述模式控制单元切换为所述第2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式控制单元能够经由作为第1模式与第2模式之间的节电模式的第3模式,将电力供给模式阶段性地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
当所述检测到的前后2个峰值的周期比预先设定的周期大时,所述模式控制单元将电力供给模式从所述第2模式经由所述第3模式切换为所述第1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式控制单元能够经由作为第1模式与第2模式之间的节电模式的第3模式,将电力供给模式阶段性地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
当在通过所述峰值检测单元检测到的峰值之后,由所述偏移判断单元判断为所述输出信号降低至偏移电压,由此所述移动方向判断单元判断为人正沿与图像形成装置平行的方向移动而横穿所述检测区域,然后在规定时间以内所述移动方向判断单元判断为人正沿接近方向移动时,所述模式控制单元不经由所述第3模式地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
当所述移动方向判断单元没有判断为人正横穿所述检测区域,而判断为人正沿接近方向移动时,所述模式控制单元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经由所述第3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人体检测装置,其具有人体检测传感器和复眼透镜,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根据入射的红外线的变化量而产生输出信号并由热电型传感器构成,所述复眼透镜被覆该人体检测传感器,并且在透镜内形成有将红外线聚光的多个单位透镜,利用各单位透镜在本装置的至少正面外方形成对用户向本装置接近进行检测的第1检测区域,在比该第1检测区域更靠向本装置内侧形成检测用户的行动的第2检测区域,并且在所述第1检测区域与第2检测区域之间形成不检测红外线的非检测区域;
非检测时间判断单元,判断在用户进入到所述第1检测区域时由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得到的接近检测用的输出信号之后,是否存在与所述非检测区域对应的输出信号电平低的非检测时间;
进入判断单元,在由所述非检测时间判断单元判断为存在非检测时间的情况下,基于所述非检测时间之后的输出信号的大小和频率中的至少一个,来判断进入了所述第1检测区域的用户的人体的一部分是否超过所述非检测区域而进入了所述第2检测区域;以及
电力控制单元,能够对作为向本装置的各部的电力供给模式的第1模式与比该第1模式节电的第2模式进行切换,并且,在由所述进入判断单元判断为用户的人体的一部分进入了所述第2检测区域的情况下,如果电力供给模式是所述第2模式,则切换为所述第1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正面侧的端部或者其附近设置有操作面板,
所述第1检测区域是对移动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正面使用位置的用户的人体进行检测的区域,所述第2检测区域是对伸出到包含操作面板在内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上面的用户的手或者还有胳膊进行检测的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非检测时间之后的输出信号的峰值超过预先设定的第1行动检测用电压阈值的情况下,所述进入判断单元判断为用户的人体的一部分进入了所述第2检测区域,所述电力控制单元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检测到用户进入所述第1检测区域之后,仅当在规定时间内所述输出信号的峰值超过所述第1行动检测用电压阈值时,所述电力控制单元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控制单元在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之后,当在规定时间内所述输出信号的峰值没有超过所述第1行动检测用电压阈值时,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1模式切换为第2模式或者作为比该第2模式更节电的模式的第3模式。
12.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非检测时间之后的输出信号的频率超过预先设定的第1行动检测用频率阈值时,所述进入判断单元判断为用户的人体的一部分进入了所述第2检测区域,所述电力控制单元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检测到用户进入所述第1检测区域之后,仅当在规定时间内所述输出信号的频率超过所述第1行动检测用频率阈值时,所述电力控制单元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控制单元在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2模式切换为第1模式之后,当在规定时间内所述输出信号的频率没有超过所述第1行动检测用频率阈值时,将电力供给模式从第1模式切换为第2模式或者作为比该第2模式更节电的模式的第3模式。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操作面板的前方的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上部设置有自动原稿输送装置,
当所述非检测时间之后的输出信号的峰值超过所述第1行动检测用电压阈值,但没有超过比该第1行动检测用电压阈值大的、预先设定的第2行动检测用电压阈值时,所述进入判断单元判断为用户要对所述操作面板进行操作,
当所述第2输出信号的峰值超过所述第2行动检测用电压阈值时,所述进入判断单元判断为用户要对所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进行操作,
当判断为用户要对所述操作面板进行操作时,所述电力控制单元使操作面板上显示通常动作时的初始画面,当判断为用户要对所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进行操作时,所述电力控制单元使操作面板显示所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操作画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操作面板的前方的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上部设置有自动原稿输送装置,
当所述非检测时间之后的输出信号的频率超过所述第1行动检测用频率阈值,但没有超过比该第1行动检测用频率阈值大的、预先设定的第2行动检测用频率阈值时,所述进入判断单元判断为用户要对所述操作面板进行操作,当所述行动检测用的输出信号的频率超过所述第2行动检测用频率阈值时,所述进入判断单元判断为用户要对所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进行操作,
当判断为用户要对所述操作面板进行操作时,所述电力控制单元使操作面板上显示通常动作时的初始画面,当判断为用户要对所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进行操作时,所述电力控制单元使操作面板显示所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操作画面。
17.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操作面板的前方的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上部设置有自动原稿输送装置,
所述第2检测区域包括:检测用户对所述操作面板的使用的操作面板用检测区域;和比该操作面板用检测区域靠前方形成,检测用户对所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使用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用检测区域,
当所述非检测时间之后的输出信号的峰值仅存在1个时,所述进入判断单元判断为用户要对所述操作面板进行操作,当存在2个以上时,所述进入判断单元判断为用户要对所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进行操作,
当判断为用户要对所述操作面板进行操作时,所述电力控制单元使操作面板上显示通常动作时的初始画面,当判断为用户要对所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进行操作时,所述电力控制单元使操作面板显示所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操作画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使所述操作面板用检测区域与所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用检测区域中的至少一方检测区域的周围形成不检测红外线的另一非检测区域。
1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检测区域与第2检测区域之间形成的所述非检测区域在操作面板中的用户侧的端部附近,被形成在所述人体检测装置的大致正上方。
20.一种电力控制方法,被在具备人体检测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执行,所述人体检测装置具备根据入射的红外线的变化量而产生具有从规定的偏移电压向正侧凸或者向负侧凸的电压波形的输出信号的由热电型传感器构成的人体检测传感器、和被覆该人体检测传感器并且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正面外方形成检测人的进入的检测区域的透镜,
该电力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峰值检测步骤,检测当人进入到所述检测区域时从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输出的输出信号的峰值;
偏移判断步骤,判断在由所述峰值检测步骤检测到的峰值之后,所述输出信号是否降低至所述偏移电压;
移动方向判断步骤,基于所述峰值检测步骤中的检测结果和所述偏移判断步骤中的判断结果,来判断进入到所述检测区域的人是否正沿接近本装置的方向移动;以及
模式控制步骤,能够对作为向本装置的各部的电力供给模式的第1模式与比该第1模式节电的第2模式进行切换,并且当在所述移动方向判断步骤中判断为人正沿接近本装置的方向移动时,如果电力供给模式为所述第2模式,则切换为所述第1模式。
21.一种电力控制方法,被在具备人体检测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执行,所述人体检测装置具有人体检测传感器和复眼透镜,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根据入射的红外线的变化量而产生输出信号并由热电型传感器构成,所述复眼透镜被覆该人体检测传感器,并且在透镜内形成有将红外线聚光的多个单位透镜,利用各单位透镜在本装置的至少正面外方形成对用户向本装置接近进行检测的第1检测区域,在比该第1检测区域更靠向本装置侧前方形成检测用户的行动的第2检测区域,并且在上述第1检测区域与第2检测区域之间形成不检测红外线的非检测区域,
该电力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非检测时间判断步骤,判断在用户进入到所述第1检测区域时由所述人体检测传感器得到的接近检测用的输出信号之后,是否存在与所述非检测区域对应的输出信号电平低的非检测时间;
进入判断步骤,当在所述非检测时间判断步骤中判断为存在非检测时间时,基于所述非检测时间之后的输出信号的大小和频率中的至少一个,来判断进入了所述第1检测区域的用户的人体的一部分是否超过所述非检测区域而进入了所述第2检测区域;以及
电力控制步骤,能够对作为向本装置的各部的电力供给模式的第1模式与比该第1模式节电的第2模式进行切换,并且,当在所述进入判断步骤中判断为用户的人体的一部分进入了所述第2检测区域时,如果电力供给模式是所述第2模式,则切换为所述第1模式。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正面侧的端部或者其附近设置有操作面板,
所述第1检测区域是对移动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正面使用位置的用户的人体进行检测的区域,所述第2检测区域是对伸出到包含操作面板在内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上面的用户的手或者还有胳膊进行检测的区域。
CN201310392295.7A 2012-09-03 2013-09-02 图像形成装置及电力控制方法 Active CN1036765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61934.7A CN105911829B (zh) 2012-09-03 2013-09-02 图像形成装置及电力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93616 2012-09-03
JP2012193616A JP5870882B2 (ja) 2012-09-03 2012-09-03 画像形成装置、電力制御方法及び電力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2-203651 2012-09-14
JP2012203651A JP5783153B2 (ja) 2012-09-14 2012-09-14 画像形成装置、電力制御方法及び電力制御プログラム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61934.7A Division CN105911829B (zh) 2012-09-03 2013-09-02 图像形成装置及电力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76532A true CN103676532A (zh) 2014-03-26
CN103676532B CN103676532B (zh) 2017-04-12

Family

ID=4903652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92295.7A Active CN103676532B (zh) 2012-09-03 2013-09-02 图像形成装置及电力控制方法
CN201610361934.7A Active CN105911829B (zh) 2012-09-03 2013-09-02 图像形成装置及电力控制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61934.7A Active CN105911829B (zh) 2012-09-03 2013-09-02 图像形成装置及电力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16484B2 (zh)
EP (1) EP2713213B1 (zh)
CN (2) CN10367653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80607A (zh) * 2014-04-01 2015-10-14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5898846A (zh) * 2015-02-12 2016-08-24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存在检测的自适应滤波
CN105892255A (zh) * 2015-02-16 2016-08-24 株式会社理光 信息处理设备、控制方法和记录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06878B2 (ja) * 2012-03-27 2016-04-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力供給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電力供給制御プログラム
US9757054B2 (en) * 2013-08-30 2017-09-12 Elwha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arning of a protruding body part of a wheelchair occupant
JP2015089673A (ja) * 2013-11-07 2015-05-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64789A (ja) * 2014-03-03 2015-09-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6406889B2 (ja) * 2014-03-17 2018-10-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305808B2 (ja) * 2014-03-31 2018-04-04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印字装置
JP6415178B2 (ja) * 2014-08-19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データの更新方法
US9661164B2 (en) * 2015-05-29 2017-05-2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Operation guiding apparatus and operation guiding method
JP6897010B2 (ja) * 2016-05-26 2021-06-30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復帰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801532B2 (ja) 2017-03-15 2020-12-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KR20190009568A (ko) * 2017-07-19 2019-01-29 에이치피프린팅코리아 유한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의 제어 방법
EP3962846A4 (en) 2019-04-30 2023-01-2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WITH AUTOMATIC MEDIA FILING EXPANDER
WO2020222809A1 (en) * 2019-04-30 2020-11-0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with automated media trays
WO2021021183A1 (en) 2019-07-31 2021-02-0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with automated media tray
US11825048B2 (en) 2019-08-02 2023-11-2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Rotatable media ramp for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03762A (ja) * 1992-01-24 1993-08-10 Yamatake Honeywell Co Ltd 信号処理装置
JP2000163662A (ja) * 1998-11-30 2000-06-1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人体検知装置
JP2007178204A (ja) * 2005-12-27 2007-07-12 Yamagata Chinoo:Kk 人体検知センサ
CN102478770A (zh) * 2010-11-30 2012-05-3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供电控制装置、图像处理设备和供电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3815A (ja) 1984-06-29 1986-01-22 Toshiba Corp 焦電スイツチ装置
JPS62117574U (zh) 1986-01-17 1987-07-25
JPH0643025A (ja) 1992-04-21 1994-02-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人体検出装置
JPH06189048A (ja) * 1992-09-14 1994-07-08 Ricoh Co Ltd 操作表示用制御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源投入用制御装置
JPH06242226A (ja) 1993-02-20 1994-09-02 Ricoh Co Ltd オペレータ検出方法,オペレータ検出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78735U (ja) * 1993-07-09 1995-02-0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赤外線センサ装置
JPH0896968A (ja) 1994-09-27 1996-04-1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照明装置
DE69633524T2 (de) * 1995-04-12 2005-03-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Kadoma Verfahren und Gerät zur Objekterfassung
JPH10160856A (ja) 1996-11-28 1998-06-19 Nec Robotics Eng Ltd 焦電型人体検知装置
JP3500986B2 (ja) 1998-10-26 2004-02-23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人体検知装置
JP4454802B2 (ja) 2000-06-20 2010-04-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
US7106468B2 (en) * 2000-07-11 2006-09-12 Minolta Co., Ltd.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577825B1 (en) * 2000-10-19 2003-06-10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User detection system for an image-forming machine
JP4686863B2 (ja) * 2001-01-11 2011-05-2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取可能な記録媒体、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GB2392986B (en) * 2001-04-03 2005-11-16 Visonic Ltd Motion detection apparatus employing millimeter wave detector
JP2005181116A (ja) * 2003-12-19 2005-07-07 Sharp Corp 赤外線センサ装置
JP4325682B2 (ja) * 2007-02-13 2009-09-02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300451B2 (ja) * 2008-12-17 2013-09-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424676B2 (ja) * 2009-03-13 2014-0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JP5195877B2 (ja) * 2010-11-19 2013-05-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力供給監視装置、画像処理装置
JP5652152B2 (ja) * 2010-11-19 2015-01-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力供給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電力供給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163761B2 (ja) * 2011-02-09 2013-03-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力供給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電力供給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527280B2 (ja) * 2011-05-16 2014-06-1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人体検知装置及び該人体検知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処理装置
JP2013007981A (ja) * 2011-06-27 2013-01-10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793994B2 (ja) * 2011-06-27 2015-10-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83447B1 (ja) * 2011-06-27 2012-11-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用の人検知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用の制御装置
JP5817267B2 (ja) * 2011-07-07 2015-11-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
JP5045840B1 (ja) * 2011-09-06 2012-10-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力供給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電力供給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803470B2 (ja) * 2011-09-15 2015-11-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力供給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電力供給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3103423A (ja) * 2011-11-15 2013-05-30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被操作装置および人検知装置
JP5573822B2 (ja) * 2011-11-21 2014-08-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870746B2 (ja) * 2012-02-22 2016-03-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力供給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制御用ドライバ、及び電力供給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870795B2 (ja) * 2012-03-21 2016-03-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移動体検出装置、電力供給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
JP5906878B2 (ja) * 2012-03-27 2016-04-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力供給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電力供給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044113B2 (ja) * 2012-05-14 2016-12-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力供給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
JP5983261B2 (ja) * 2012-10-02 2016-08-3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力供給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電力供給制御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03762A (ja) * 1992-01-24 1993-08-10 Yamatake Honeywell Co Ltd 信号処理装置
JP2000163662A (ja) * 1998-11-30 2000-06-1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人体検知装置
JP2007178204A (ja) * 2005-12-27 2007-07-12 Yamagata Chinoo:Kk 人体検知センサ
CN102478770A (zh) * 2010-11-30 2012-05-3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供电控制装置、图像处理设备和供电控制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80607A (zh) * 2014-04-01 2015-10-14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US10628718B2 (en) 2014-04-01 2020-04-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for controlling a power state based on temperature
CN105898846A (zh) * 2015-02-12 2016-08-24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存在检测的自适应滤波
CN105898846B (zh) * 2015-02-12 2019-02-12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存在检测的自适应滤波
CN105892255A (zh) * 2015-02-16 2016-08-24 株式会社理光 信息处理设备、控制方法和记录介质
CN105892255B (zh) * 2015-02-16 2018-10-23 株式会社理光 信息处理设备、控制方法和记录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11829B (zh) 2019-04-12
EP2713213B1 (en) 2022-01-19
EP2713213A3 (en) 2018-01-03
CN103676532B (zh) 2017-04-12
EP2713213A2 (en) 2014-04-02
CN105911829A (zh) 2016-08-31
US20140064774A1 (en) 2014-03-06
US9116484B2 (en) 2015-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6532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电力控制方法
JP6304319B2 (ja) 人判別装置
JP5998831B2 (ja) 電力供給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電力供給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817267B2 (ja) 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
CN103517000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929023B2 (ja) 電力供給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電力供給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2480580B (zh) 供电监视装置和图像处理设备
CN102854769B (zh) 操作装置、人体检测装置以及控制装置
US20140104630A1 (en) Power supply control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power supply control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US914189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CN103118212A (zh) 供电控制装置、图像处理设备和供电控制方法
JP594272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電力制御方法及び電力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3858043A (zh)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程序
JP5682772B1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645996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78315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電力制御方法及び電力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2650804A (zh) 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JP587088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電力制御方法及び電力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4043105A (ja) 電力供給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電力供給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817798B2 (ja) 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7165103A (ja) 処理装置、処理プログラム
JP6137367B2 (ja) 処理装置
JP2016145995A (ja) 電力供給制御装置、画像処理装置、電力供給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9061258A (ja) 処理装置、処理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