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48783B - 印刷方法和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方法和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48783B
CN103648783B CN201280035220.7A CN201280035220A CN103648783B CN 103648783 B CN103648783 B CN 103648783B CN 201280035220 A CN201280035220 A CN 201280035220A CN 103648783 B CN103648783 B CN 1036487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mentioned
head
ink
scanning op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522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48783A (zh
Inventor
池田明
大西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487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487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487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487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5/00Action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5/304Bodily-movable mechanisms for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movable towards or from paper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0082Digital printing on bodies of particular shapes
    • B41M5/0088Digital printing on bodies of particular shapes by ink-jet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5/00Apparatus in which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is projected, poured or allowed to flow on to the surface of the 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3Printing on three-dimensional objects not being in sheet or web form, e.g. spherical or cubic obj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k Jet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s And Recording Media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具有立体构造的印刷介质的表面以更短的时间形成规定的膜厚的墨涂膜。作为解决方案,本发明的印刷方法包括多次的扫描工序,针对头正对区域(10a、10c),在一次扫描工序中在正对印刷头(110)的状态下喷出墨(80),针对非头正对区域(10b),在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中在不正对印刷头(110)的状态下喷出墨(80),使得所形成的墨涂膜(11、12)的合计膜厚成为预先规定的膜厚(T0)。

Description

印刷方法和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对具有立体构造的印刷介质进行喷墨印刷的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对具有级差、凹凸、角、曲面等的印刷介质(例如多面体、曲面体)进行喷墨印刷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斜面、曲面等倾斜的程度大的区间中增加喷出墨量使得在通过该墨形成的点之间不产生间隙。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将印刷介质倾斜来进行印刷的技术。
专利文献1:特开平9-193368号公报(1997年7月29日公开)
专利文献2:特开2006-335019号公报(2006年12月14日公开)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在具有立体构造的印刷介质的表面形成规定的膜厚的墨涂膜的情况下,花费时间。例如,如果为了避免在印刷介质中斜面、曲面等倾斜的程度大的区间中涂膜厚度变薄而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那样提高分辨率、使着落间隔变窄,则导致印刷速度降低。另外,如果如专利文献2那样,将印刷介质倾斜来使印刷面始终正对印刷头而进行印刷,则在倾斜的程度大的区间中涂膜厚度也不变薄,但需要很多时间来进行印刷介质的旋转和停止(印刷头和印刷介质之间的定位动作)。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在具有立体构造的印刷介质的表面以更短的时间形成规定的膜厚的墨涂膜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印刷方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次的扫描工序,该扫描工序使喷墨印刷用的印刷头进行扫描而从该印刷头向印刷介质喷出墨,在各次的该扫描工序中,使在正对该印刷头的状态下被喷出该墨的头正对区域相互不同,针对在任意一次的该扫描工序中在不正对该印刷头的状态下被喷出该墨的非头正对区域,在其它的一次以上的该扫描工序中,也不正对该印刷头地喷出该墨,在至少一次的该扫描工序中,对向该非头正对区域喷出的该墨的量进行调整,使得形成在该非头正对区域上的该墨的涂膜的合计膜厚成为预先规定的膜厚。
根据上述的结构,针对在任意一次的扫描工序中成为非头正对区域的区域,分别在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中喷出墨。因此,能够避免形成在非头正对区域中的墨涂膜的膜厚比头正对区域薄。
而且,根据上述的结构,并不是使印刷介质的表面全部正对印刷头进行印刷,因此,与使印刷介质的表面全部正对印刷头进行印刷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用于使正对该印刷头的区域在各次的扫描工序中不同的动作(印刷头和印刷介质之间的定位动作),能够缩短印刷时间。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与专利文献1的技术不同,不需要用于提高分辨率或增大墨喷出量的特别的机构(例如高精度的头扫描机构等)。
如以上那样,根据上述的机构,能够在具有立体构造的印刷介质的表面以更短的时间形成规定的膜厚的墨涂膜。
在上述印刷方法中,优选在上述至少一次的扫描工序中,对向上述非头正对区域喷出的上述墨的量进行调整,使得形成在上述非头正对区域上的上述墨的涂膜的合计膜厚与形成在上述头正对区域上的上述墨的涂膜的膜厚相同。
根据上述的结构,针对非头正对区域,也能够形成与头正对区域相同的膜厚的墨涂膜。
在上述印刷方法中,优选在至少一次的上述扫描工序中,使向上述非头正对区域喷出的上述墨的量比向上述头正对区域喷出的上述墨的量少。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至少一次的扫描工序中,使向非头正对区域喷出的墨的量比向头正对区域喷出的墨的量少,并且在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中向该非头正对区域喷出墨,由此能够顺利地在该非头正对区域上形成规定的膜厚的墨涂膜。
在上述印刷方法中,优选在n次(n为2以上的整数)的上述扫描工序中,在向上述非头正对区域的一个地点喷出上述墨时,使用被设定为满足下述公式(1)的调整系数ki
Σ i = 1 n ( k i cosθ i ) = 1... ( 1 )
(其中,θi是小于90°的角度,表示n次的上述扫描工序中的第i次的上述扫描工序中的上述墨的喷出方向与该地点的上述印刷介质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
将第i次的上述扫描工序中的向该地点喷出的上述墨的量Di设定为满足下述公式(2)。
Di=ki×D0……(2)
(其中,D0表示在各扫描工序中向上述头正对区域的一个地点喷出的上述墨的量。)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适当地对向上述非头正对区域的一个地点的墨的喷出量进行调整,使得形成在该非头正对区域的一个地点的墨涂膜的膜厚与形成在头正对区域的墨涂膜的膜厚相同,因此能够顺利地在印刷介质表面形成规定的膜厚的墨涂膜。
在上述印刷方法中,优选在至少一次的上述扫描工序中,使上述印刷头以横截上述头正对区域和上述非头正对区域的方式进行扫描。
根据上述的结构,使印刷头以横截头正对区域和非头正对区域的方式进行扫描,因此不进行印刷头和印刷介质之间的定位动作,就能够在一次的扫描工序中扫描头正对区域和非头正对区域的双方。由此,能够减少该定位动作的次数,缩短印刷时间。
例如针对多棱柱的印刷介质的侧面,如果使所有的面正对印刷头进行印刷,则印刷头和印刷介质之间的定位动作变多,印刷时间也变长,但根据上述的结构,例如使该侧面每隔一个地正对印刷头,之间的面作为非头正对区域进行印刷即可,因此能够减少印刷头和印刷介质之间的定位动作,缩短印刷时间。
另外,例如针对圆柱的印刷介质的侧面,如果使其全部正对印刷头进行印刷,则印刷头和印刷介质之间的定位动作非常多,印刷时间也变长,但根据上述的结构,例如将该侧面在圆周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将各分割面分别在两个以上的扫描工序中进行印刷即可,因此能够减少印刷头和印刷介质之间的定位动作,缩短印刷时间。
在上述印刷方法中,也可以针对作为上述印刷介质上的一部分的第一区域,在两次以上的上述扫描工序中不正对上述印刷头地喷出上述墨,该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包括一次的第一种扫描工序和一次以上的第二种扫描工序,在第一种扫描工序中,向第一区域喷出与向上述头正对区域喷出的量相同的量的上述墨,在第二种扫描工序中,向第一区域喷出比向上述头正对区域喷出的量少的量的上述墨。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第一种扫描工序中,向头正对区域和第一区域喷出相同量的墨,因此在第一种扫描工序中形成在第一区域中的墨涂膜的膜厚比形成在头正对区域中的墨涂膜的膜厚薄。但是,在第二种扫描工序中,进一步向第一区域涂布墨,因此针对第一区域也能够形成规定的膜厚的墨涂膜。
在此,在主要以第一种扫描工序中的头正对区域作为正面而观察印刷介质的情况下,根据上述的结构,喷出到第一区域上的墨中的在与该头正对区域相同的扫描工序中喷出的墨的比例大,因此能够提高从该正面观察时的第一区域中的印刷画质。
在上述印刷方法中,也可以针对作为上述印刷介质上的一部分的第二区域,在两次以上的上述扫描工序中不正对上述印刷头地喷出上述墨,该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包括两次以上的第三种扫描工序,在各次的第三种扫描工序中,喷出上述墨使得在第二区域中形成相互相同的膜厚的上述墨的涂膜。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两次以上的第三种扫描工序中,向第二区域喷出墨使得在各个工序中形成在第二区域中的墨涂膜的膜厚相等,所形成的合计膜厚成为规定的膜厚,由此能够在印刷介质表面形成规定的膜厚的墨涂膜。
在此,在从各个方向观察印刷介质的情况下,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在各第三扫描工序中针对第二区域形成的墨涂膜的膜厚是均匀的,因此能够抑制在从某方向观察时第二区域的印刷画质劣化的情况。
在上述印刷方法中,也可以针对作为上述印刷介质上的一部分的第三区域,在两次以上的上述扫描工序中不正对上述印刷头而喷出上述墨,该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包括两次以上的第四种扫描工序,在各次的第四种扫描工序中,使上述印刷头以横截第三区域和上述头正对区域的方式进行扫描,向第三区域和上述头正对区域的边界喷出与向上述头正对区域喷出的量相同的量的上述墨,从该边界到整个第三区域,使喷出的上述墨的量连续地变化。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第四种扫描工序中,向连续印刷的头正对区域和第三区域的边界喷出与该头正对区域相同的量的墨,由此能够确保该头正对区域和第三区域之间的印刷的连续性,提高印刷画质。
在此,在多个第四种扫描工序间,如果第三区域中喷出与头正对区域相同的量的墨的区域重叠,则有可能导致形成在第三区域中的墨涂膜的合计膜厚超过规定的膜厚。但是,在各第四种扫描工序中头正对区域相互不同,因此头正对区域和第三区域的边界也不同。而且,从上述边界到整个第三区域,使喷出的墨的量连续地变化,因此在各第四种扫描工序中喷出与头正对区域相同的量的墨的部分不重叠,能够对墨的喷出量进行调整,使得在第三区域中形成规定的合计膜厚的墨涂膜。
另外,头正对区域比非头正对区域更接近印刷头。因此,如上述那样,通过增多第三区域中与头正对区域的边界的墨喷出量,由此在更接近印刷头的状态下喷出较多的墨,能够提高第三区域的画质。
此外,使墨喷出量变化的部分可以遍及整个第三区域,也可以与所印刷的图案等对应地限定为第三区域的一部分。
在上述印刷方法中,也可以针对作为上述印刷介质上的一部分的第四区域,在两次以上的上述扫描工序中不正对上述印刷头地喷出上述墨,该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包括两次以上的第五种扫描工序,在各次的第五种扫描工序中,使上述印刷头以横截第四区域和上述头正对区域的方式进行扫描,向第四区域和上述头正对区域的边界喷出与向上述头正对区域喷出的量相同的量的上述墨,从该边界到整个第四区域,使喷出的上述墨的量不均匀地变化。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第五种扫描工序中,向连续印刷的头正对区域和第四区域的边界喷出与该头正对区域相同的量的墨,由此能够确保该头正对区域和第四区域之间的印刷的连续性,从而提高印刷画质。
在此,在多个第五种扫描工序间,如果第四区域中喷出与头正对区域相同的量的墨的区域重叠,则有可能导致形成在第四区域中的墨涂膜的合计膜厚超过规定的膜厚。但是,在各第五种扫描工序中头正对区域相互不同,因此头正对区域和第四区域的边界也不同。而且,从上述边界到整个第四区域,使喷出的墨的量不均匀地变化,因此在各第五种扫描工序中喷出与头正对区域相同的量的墨的部分不重叠,能够对墨的喷出量进行调整,使得在第四区域中形成规定的合计膜厚的墨涂膜。
进而,根据上述的结构,从上述边界到整个第四区域,使喷出的墨的量不均匀地变化,由此能够适当地抑制产生在反复多次印刷时可能产生的色斑。此外,作为使墨喷出量不均匀地变化的方法,例如可以设定变位幅度,在该变位幅度内变动。
另外,头正对区域比非头正对区域更接近印刷头。因此,如上述那样,通过增多第四区域中与头正对区域的边界的墨喷出量,由此在更接近印刷头的状态下喷出较多的墨,能够提高第四区域的画质。
在上述印刷方法中,也可以在上述扫描工序中,使上述印刷头以横截上述头正对区域和上述非头正对区域的方式进行扫描,在使向上述印刷介质喷出的上述墨的量在上述非头正对区域和上述头正对区域之间变化时,使如下的位置产生偏差,该位置是使该墨的量变化的位置。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头正对区域和非头正对区域之间,墨的喷出量变化的位置产生偏差,因此能够使头正对区域和非头正对区域的接缝模糊,消除不自然感。
本发明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喷墨印刷用的印刷头;扫描控制单元,其控制该印刷头,多次执行扫描工序,在该扫描工序中一边使该印刷头进行扫描,一边从该印刷头向印刷介质喷出墨;以及头正对区域变更单元,其在各次的该扫描工序中,使在正对该印刷头的状态下被喷出该墨的头正对区域相互不同,其中,该扫描控制单元对该印刷头进行控制,使得针对在任意一次的该扫描工序中在不正对该印刷头的状态下被喷出该墨的非头正对区域,在其它的一次以上的该扫描工序中,也不正对该印刷头地喷出该墨,并且在至少一次的该扫描工序中对向该非头正对区域喷出的该墨的量进行调整,使得形成在该非头正对区域上的该墨的涂膜的合计膜厚与形成在该头正对区域上的该墨的涂膜的膜厚相同。
根据上述的结构,起到与本发明所涉及的印刷方法同等的效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具有立体构造的印刷介质的表面以更短的时间形成规定的膜厚的墨涂膜。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印刷方法的若干个工序的图。
图2A~图2H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印刷方法的对非头正对区域的墨涂布量的例子的图。
图3A~图3C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印刷方法的若干个工序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印刷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功能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印刷装置的概要)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印刷装置100的概要结构的功能框图。如图5所示,印刷装置100具备印刷头110、介质角度调整部(头正对区域变更单元)120、主控制部130以及数据输入部180。主控制部130具备喷出控制部(扫描控制单元)131、扫描控制部(扫描控制单元)132、介质角度控制部(头正对区域变更单元)133、印刷数据存储部134以及印刷介质数据存储部135。
印刷头110是喷墨印刷用的印刷头,构成为能够在规定方向上进行直线扫描。将从印刷头110喷出墨80的喷出方向设定为与印刷头110的扫描方向垂直。由此,从印刷头110向正对印刷头110的面喷出的墨80垂直地着落于该面。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某面“正对印刷头”是指该面的法线方向与从印刷头喷出墨的喷出方向一致。能够适当地使用喷墨印刷用的墨作为印刷头110喷出的墨80。
介质角度调整部120例如通过物理或电磁的机构(例如握持机构、磁铁等)保持成为印刷对象的印刷介质,并且通过通用的致动器等机构调整印刷介质的方向(角度)(例如使印刷介质旋转)。介质角度调整部120通过调整印刷介质的方向,使得能够变更印刷介质上的正对印刷头110的区域(头正对区域)。此外,介质角度调整部120只要能够调整印刷头110和印刷介质的相对位置关系即可,例如也可以通过调整印刷头110的位置,来变更印刷介质上的正对印刷头110的区域(头正对区域)。
主控制部130既可以通过形成在集成电路(IC芯片)上的逻辑电路而硬件地实现,也可以使用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而软件地实现。主控制部130还适当地具备用于存储数据的存储单元。
喷出控制部131控制从印刷头110的墨80的喷出量。扫描控制部132控制印刷头110的扫描。在印刷装置100中,喷出控制部131和扫描控制部132协作,控制印刷头110,多次执行扫描工序,在该扫描工序中,一边使印刷头110进行扫描,一边从印刷头110向印刷介质喷出墨80。
介质角度控制部133控制介质角度调整部120对印刷介质的方向的调整,在各次的扫描工序中,使在正对印刷头110的状态下喷出墨80的头正对区域相互不同。例如,介质角度控制部133在连续的两次扫描工序之间,执行变更印刷介质的方向的头正对区域变更工序。
印刷数据存储部134存储表示向印刷介质印刷的图像等的数据。印刷介质数据存储部135存储表示印刷介质的形状的数据、或根据印刷介质的形状计算出的在各扫描工序和各头正对区域变更工序中使用的参数。这些数据从数据输入部180输入到各存储部。
(印刷方法的概要)
图1A和图1B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方法的若干个工序的图。如图1A和图1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向多面体的印刷介质10进行印刷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多面体,使其每隔一面正对印刷头110进行印刷。例如,在针对印刷介质10的面10a、10b以及10c进行印刷的情况下,通过使面10a正对印刷头110进行扫描的扫描工序a以及使面10c正对印刷头110进行扫描的扫描工序b,来在面10a、10b以及10c上分别形成规定的膜厚T0的墨涂膜。由此,与针对全部的面使其正对印刷头110进行印刷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印刷时间。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印刷方法只要通过使至少一个面不正对印刷头110进行印刷而能够缩短印刷时间即可,也可以不一定每隔一面地正对印刷头110进行印刷。另外,为了在更广的范围内提高画质,优选的是选择在印刷介质10上具有更大面积的面作为印刷介质10中在正对印刷头110的状态下进行印刷的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以下的情况,即印刷介质10是在图1A和图1B中被描绘出底面的多棱柱,印刷头110在图1A和图1B的纸面深度方向和纸面水平方向上扫描。
图1A是示意地表示扫描工序a的图。如图1A所示,在扫描工序a中,喷出控制部131和扫描控制部132控制印刷头110,使其从与面10a垂直的方向A向面10a喷出墨80,从方向B向面10b喷出墨80,由此在面10a和面10b上形成墨涂膜11。
此外,在各次的扫描工序中,扫描控制部132也可以根据存储在印刷介质数据存储部135中的表示印刷介质10的形状的数据,决定扫描范围。另外,除了存储在印刷数据存储部134中的表示要印刷的图像等的数据以外,喷出控制部131如后述那样,还根据存储在印刷介质数据存储部135中的表示印刷介质10的形状的数据,调整墨80的喷出量。
在图1A中,方向B与方向A平行,以θ1的角度与面10b的法线方向C相交。即,在扫描工序a中,面10a是在正对印刷头110的状态下被喷出墨80的头正对区域,面10b是在不正对印刷头110的状态下被喷出墨80的非头正对区域。
图1B是示意地表示扫描工序b的图。如图1B所示,在扫描工序b中,喷出控制部131和扫描控制部132控制印刷头110,使其从与面10c垂直的方向F向面10c喷出墨80,从方向E向面10b喷出墨80,由此在面10c和面10b上形成墨涂膜12。
在图1B中,方向E与方向F平行,以θ2的角度与面10b的法线方向D相交。即,在扫描工序b中,面10c是在正对印刷头110的状态下被喷出墨80的头正对区域,面10b是在不正对印刷头110的状态下被喷出墨80的非头正对区域。
这样,在扫描工序a和扫描工序b中,印刷头110上的头正对区域不同。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方法中,在各次的扫描工序中,使头正对区域相互不同。也可以例如通过在连续的两次扫描工序之间,介质角度控制部133根据存储在印刷介质数据存储部135中的表示印刷介质10的形状的数据控制介质角度调整部120,使印刷介质10旋转(头正对区域变更工序)来实现它。例如,只要在扫描工序a和扫描工序b之间,介质角度控制部133控制介质角度调整部120,使印刷介质10在图1A和图1B上逆时针地旋转90°即可。
在此,在扫描工序a中作为非头正对区域被喷出墨80的面10b在扫描工序b中也作为非头正对区域而被喷出墨8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方法中,针对在任意一次的扫描工序中在不正对印刷头110的状态下被喷出墨80的非头正对区域,在其它的一次以上的扫描工序中,也不正对印刷头110地喷出墨80。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方法中,针对在任意一个扫描工序中成为非头正对区域的区域(以下也简单地记载为非头正对区域),在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中喷出墨。
由此,针对非头正对区域,也能够顺利地形成规定的膜厚T0的墨涂膜。例如,如图1A和图1B所示那样,能够使形成在面10b上的墨涂膜11和12的合计膜厚与形成在面10a上的墨涂膜11的膜厚和形成在面10c上的墨涂膜12的膜厚相同。这基于以下的理由。
首先,在喷出相同量的墨80时,形成在非头正对区域中的墨涂膜的膜厚比形成在头正对区域中的墨涂膜的膜厚薄。这是因为非头正对区域相对于墨80的喷出方向倾斜,因此与头正对区域相比,墨80着落的面积更广。在此,根据上述的结构,针对非头正对区域,在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中喷出墨,因此能够避免形成在该区域中的墨涂膜的膜厚变薄,而与头正对区域同样地顺利地形成规定的膜厚T0的墨涂膜。
在此,针对非头正对区域,如果只是简单地在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中喷出墨,则相反地形成在该非头正对区域中的墨涂膜的膜厚也可能超过规定的膜厚T0。因此,优选喷出控制部131在至少一次的扫描工序中调整向非头正对区域喷出的墨80的量,使得形成在非头正对区域上的墨涂膜的合计膜厚与形成在头正对区域上的墨涂膜的膜厚相同。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喷出控制部131如下这样设定墨80的喷出量。即,在n次(n为2以上的整数)的扫描工序中,在向非头正对区域的一个地点喷出墨80时,使用被设定为满足下述公式(1)的调整系数ki
Σ i = 1 n ( k i cosθ i ) = 1... ( 1 )
(其中,θi是小于90°的角度,表示n次的扫描工序中的第i次的上述扫描工序中的墨80的喷出方向与该地点的印刷介质10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
将第i次的扫描工序中的向该地点喷出的墨80的量Di设定为满足下述公式(2)。
Di=ki×D0……(2)
(其中,D0表示在各扫描工序中向头正对区域的一个地点喷出的墨80的量。)
由此,能够将形成在非头正对区域上的墨涂膜的合计膜厚与形成在头正对区域上的墨涂膜的膜厚相同地设为规定的膜厚T0
此外,喷出控制部131不一定需要在上述n次的扫描工序中的全部扫描工序中进行墨喷出量的调整。即,也可以在任意一个扫描工序中不进行调整(向非头正对区域的喷出量与向头正对区域的喷出量相同)。在该情况下,将该扫描工序中的调整系数k设定为1即可。
另外,喷出控制部131既可以根据从印刷介质数据存储部135中取得的表示印刷介质10的形状的数据计算上述的θi,也可以从印刷介质数据存储部135中直接取得θi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方法中,在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中向非头正对区域喷出墨80,因此在至少一次的上述扫描工序中,能够使向非头正对区域喷出的墨80的量比向头正对区域喷出的墨80的量少。特别在全部的扫描工序中,通过将向非头正对区域喷出的墨80的量设为向头正对区域喷出的墨80的量以下,由此不增大从印刷头110喷出的墨80的量就能够在非头正对区域中形成规定的膜厚T0的墨涂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方法中,在至少一次的扫描工序中,优选如扫描工序a和扫描工序b那样,使印刷头110以横截头正对区域和非头正对区域的方式进行扫描。由此,能够在一个扫描工序中对头正对区域和非头正对区域进行印刷,因此能够缩短印刷时间。
在此,说明喷出控制部131对向非头正对区域喷出墨80的喷出量的调整的详细内容。图2A~图2H是表示对非头正对区域的墨涂布量的例子的图。如图2A~图2H所示那样,能够以各种形式进行向非头正对区域喷出的墨80的喷出量的调整。此外,向非头正对区域喷出的墨80的喷出量的调整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就并不限定于图2A~图2H所示例的形式。另外,既可以对全部的非头正对区域进行同样的调整,也可以分别进行不同的形式的调整。
在图2A所示的例子中,在扫描工序a(第一种扫描工序)中,向面10a(头正对区域)和面10b(非头正对区域、第一区域)喷出相同量的墨80,在扫描工序b(第二种扫描工序)中,向面10b(非头正对区域)喷出比面10c(头正对区域)少的量的墨80,使得形成在面10b上的墨涂膜11和12的合计膜厚成为规定的膜厚T0
在该情况下,在扫描工序a中,形成在面10b上的墨涂膜11比形成在面10a上的墨涂膜11薄。这是因为面10b在不正对印刷头110的状态下进行印刷,因此针对墨80的墨滴的印刷面积与在正对印刷头110的状态下印刷的面10a相比变大。因此,在扫描工序b中,再在面10b上形成墨涂膜12,由此能够使形成在面10b上的墨涂膜11和12的合计膜厚成为规定的膜厚T0
此外,例如能够将n=2、k1=1代入到上述公式(1)和公式(2)中,来求出在扫描工序b中向面10b上喷出的墨量D2
D2=(1-cosθ1)/cosθ2×D0……(3)
在此,在主要以面10a为正面观察印刷介质10的情况下,喷出到面10b上的墨80中的在扫描工序a中从该正面喷出的墨80的比例大,因此能够提高从该正面观察时的面10b的印刷画质。
此外,也可以在扫描工序b中,向面10c和面10b喷出相同量的墨80,在扫描工序b中,对向面10b喷出的墨80的量进行调整。这特别适合于以面10c为正面观察印刷介质10的情况。
在图2B所示的例子中,在扫描工序a和扫描工序b(第三种扫描工序)中,对向面10b(第二区域)喷出的墨80的量进行调整,使得在扫描工序a和扫描工序b(第三种扫描工序)中形成在面10b上的墨涂膜11和12的膜厚分别相等,形成在面10b上的墨涂膜11和12的合计膜厚成为规定的膜厚T0
此外,例如能够将n=2、k1cosθ1=k2cosθ2代入到上述公式(1)和公式(2)中,来求出在扫描工序a和扫描工序b中向面10b上喷出的墨量D1和D2
D1=D0/2cosθ1……(4)
D2=D0/2cosθ2……(5)
在此,在从各个方向(例如与面10a、面10c正对的方向)观察印刷介质10的情况下,在各扫描工序中形成在面10b上的墨涂膜的膜厚均匀,因此能够抑制在从某方向观察时面10b的印刷画质劣化。
接着,说明图2C和图2D所示的例子。在本例子中,在扫描工序a(第四种扫描工序)中,喷出控制部131使向面10a(头正对区域)和面10b(第三区域)的边界喷出的墨80的量设为与向面10a喷出的墨80的量相同,从该边界到整个面10b,使墨80的喷出量连续地变化。更详细地说,喷出控制部131使墨80的喷出量从上述边界到整个面10b以离该边界越远则越少的方式连续地变化。
这样,通过向面10a和面10b的边界喷出与面10a相同量的墨80,能够确保面10a和面10b之间的印刷的连续性,提高印刷画质。
同样,在扫描工序b(第四种扫描工序)中,喷出控制部131使向面10c(头正对区域)和面10b(第三区域)的边界喷出的墨80的量与向面10c喷出的墨80的量相同,从该边界到整个面10b,使墨80的喷出量连续变化。更详细地说,喷出控制部131使墨80的喷出量从上述边界到整个面10b以离该边界越远则越少的方式连续地变化。由此,同样能够确保面10c和面10b之间的印刷的连续性,提高印刷画质。
另外,在扫描工序a和扫描工序b中,从上述边界到整个面10b,使墨80的喷出量连续地变化,因此喷出与头正对区域(面10a、10c)相同量的墨80的部分不重叠,能够对墨80的喷出量进行调整,使得在面10b形成规定的合计膜厚T0的墨涂膜。特别优选使墨80的喷出量从上述边界到整个面10b以离该边界越远则越少的方式连续地变化。
另外,头正对区域比非头正对区域更接近印刷头。因此,如上述那样,通过增多面10b中与头正对区域的边界的墨喷出量,由此在更接近印刷头110的状态下喷出较多的墨80,能够提高面10b的画质。
此外,使墨喷出量变化的部分既可以如图2C所示那样遍及整个面10b,也可以如图2D所示那样,与所印刷的图案等对应地限定为面10b的一部分。另外,墨喷出量的变化形式优选以在各扫描工序中相互对应的方式进行变化。
接着,说明图2E~图2G所示的例子。在本例子中,在扫描工序a(第五种扫描工序)中,喷出控制部131使向面10a(头正对区域)和面10b(第四区域)的边界喷出的墨80的量与向面10a喷出的墨80的量相同,从该边界到整个面10b,使墨80的喷出量不均匀地变化。更详细地说,喷出控制部131使墨80的喷出量从上述边界到整个面10b以在图2E和图2G中用M表示的范围内变动的方式进行变化(例如图2F所示那样变动)。
这样,向面10a和面10b的边界喷出与面10a相同量的墨80,由此能够确保面10a和面10b之间的印刷的连续性,提高印刷画质。
同样,在扫描工序b(第五种扫描工序)中,喷出控制部131使向面10c(头正对区域)和面10b(第四区域)的边界喷出的墨80的量与向面10c喷出的墨80的量相同,从该边界到整个面10b,使墨80的喷出量以与扫描工序a对应的方式不均匀地变化。由此,同样能够确保面10c和面10b之间的印刷的连续性,提高印刷画质。
在此,如上述那样,通过使所喷出的墨80的量从上述边界到整个面10b不均匀地变化,由此能够适当地抑制产生在反复多次印刷时可能产生的色斑。
此外,作为使墨喷出量不均匀地变化的方法,例如能够使用以下的方法等,即设定如图2E和图2G中用M表示的范围那样的变位幅度,附加噪声使得在该变位幅度内变动。
在本例子中,也与图2C和图2D所示的例子同样,喷出与头正对区域(面10a、10c)相同量的墨80的部分不重叠,能够对墨80的喷出量进行调整,使得在面10b形成规定的合计膜厚T0的墨涂膜。另外,与图2C和图2D所示的例子同样,在本例子中,通过增多面10b中与头正对区域的边界的墨喷出量,也能够提高面10b的画质。另外,与图2C和图2D所示的例子同样,在本例子中,使墨喷出量变化的部分也可以如图2C所示那样遍及整个面10b,还可以如图2D所示那样与所印刷的图案等对应地限定为面10b的一部分。
另外,在各扫描工序中,横截头正对区域和非头正对区域地进行扫描,这时,也可以在使向印刷介质10喷出的墨80的量在非头正对区域和头正对区域之间变化时(例如图2A和图2B所示的例子),使如下的位置产生偏差,该位置是使该墨80的喷出量变化的位置。
即,如图2H的N所示那样,通过使扫描工序a中的面10a和面10b之间的墨喷出量的变化位置以及扫描工序b中的面10c和面10b之间的墨喷出量的变化位置产生偏差,由此能够使面10a和面10b的接缝以及面10c和面10b之间的接缝模糊,使该接缝不醒目,从而消除不自然感。
此外,作为使墨喷出量的变化位置产生偏差的方法,例如能够应用组织抖动法、随机抖动法等抖动法、误差扩散、噪声附加等公知的图像处理技术。
(其它实施方式)
另外,印刷介质也可以是曲面体。图3A~图3C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其它的实施方式的印刷方法的几个工序的图。如图3A~图3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向曲面体的印刷介质20进行印刷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曲面体的曲面进行分割,从两个以上的方向对各分割面进行印刷。例如,在对印刷介质20进行印刷的情况下,将印刷介质20的侧面分割为区域20a~20d,通过使区域20a和区域20b的边界正对印刷头110并将区域20a和区域20b作为非头正对区域进行印刷的扫描工序a、使区域20b和区域20c的边界正对印刷头110并将区域20b和区域20c作为非头正对区域进行印刷的扫描工序b以及使区域20c和区域20d的边界正对印刷头110并将区域20c和区域20d作为非头正对区域进行印刷的扫描工序c,来在这些区域中形成规定的膜厚T0的墨涂膜。由此,例如与一边使印刷介质20旋转一边使侧面的整个面正对印刷头110进行印刷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印刷时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以下的情况进行说明,即印刷介质20是在图3A~图3C中被描绘出底面的圆柱,印刷头110在图3A~图3C的纸面深度方向和纸面水平方向上扫描。印刷介质20的侧面以每个中心角45°被分割为包含区域20a~20d的八个区域。
图3A~图3C是示意地表示扫描工序a~扫描工序c的图。如图3A~图3C所示,喷出控制部131和扫描控制部132控制印刷头110,在相邻的区域的边界正对印刷头110的状态下,向该相邻的区域喷出墨80,形成墨涂膜21~23。另外,在连续的两次扫描工序之间,介质角度控制部133控制介质角度调整部120,使印刷介质20在图3A~图3C上逆时针地旋转45°。通过进行以上操作直到印刷介质20旋转一周为止,能够针对包含区域20a~20d的印刷介质20上的全部区域,在两次的扫描工序中喷出墨,形成合计膜厚为规定的膜厚T0的墨涂膜。
在各扫描工序中,如上述那样,对向非头正对区域的墨80的喷出量进行调整,使得合计膜厚成为规定的膜厚T0。如果详细地说明,则针对图3A中的位于区域20b的线H上的地点,喷出控制部131例如如下这样调整墨80的喷出量。
首先,在图3A所示的扫描工序a中,如下这样求出形成在上述地点的墨涂膜21的膜厚Nrab
Nrab=N0cosθ……(6)
(其中,N0表示形成在区域20a和区域20b的边界(头正对区域)上的墨涂膜21的膜厚,θ表示墨80的喷出方向G和线H所成的角度。)
另外,在图3B所示的扫描工序b中,上述地点旋转了45°,因此位于与墨80的喷出方向I所成的角度为45°-θ的线J上,如下这样求出形成在上述地点的墨涂膜22的膜厚Nrbc
Nrbc=N0cos(45°-θ)……(7)
因此,为了使上述地点的合计膜厚与形成在头正对区域上的膜厚相同,设定调整系数k1、k2使得满足以下公式即可。
k1Nrab+k2Nrbc=N0……(8)
即,k1N0cos(45°-θ)+k2N0cosθ=N0……(9)
此外,N0优选为规定的膜厚T0。另外,调整系数ki和墨喷出量Di之间的关系如公式(2)所示那样。
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从n(n>2)个方向对圆柱的各分割面进行印刷。针对一个地点,在n次扫描工序中喷出墨80,在将第i次扫描工序中的墨80的喷出方向和该一个地点处的印刷介质20的法线方向之间的角度设为θi时,设定调整系数k1、k2、…、kn使得满足以下公式即可。
k1N0cosθ1+k2N0cosθ2+…+knN0cosθn=N0……(1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如图2A~图2H所示那样,以各种形式进行向非头正对区域喷出的墨80的喷出量的调整。
(除此之外的实施方式)
图4是用于说明使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方法对角被弄圆的四棱柱的印刷介质30进行印刷的情况的图。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方法中,包含从方向O向区域30a喷出墨80的扫描工序a、从方向P向区域30b喷出墨80的扫描工序b以及从方向Q向区域30c喷出墨80的扫描工序c。
这样,针对四棱柱的角的端面,也可以使其正对印刷头110地进行印刷。本实施方式的印刷方法适合于角的端面过长以至于从两个方向(方向O和Q)难以印刷到的情况,能够防止墨滴的着落不良的发生而提高画质。墨滴大小越小,则在越短的距离发生着落不良,因此与印刷头110的性能、扫描速度、墨80的特性(例如质量)等对应地应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方法即可。另外,在端面进一步增大的情况下,也可以进一步将端面部分分割为多个地进行印刷。
<附记事项>
如以上那样,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方法包括多次的扫描工序,该扫描工序使喷墨印刷用的印刷头110进行扫描而从印刷头110向印刷介质(例如印刷介质10、印刷介质20等)喷出墨80,在各次的扫描工序中,使在正对该印刷头110的状态下被喷出墨80的头正对区域(例如图1A中的面10a、图1B中的面10c、图3A中的区域20a和区域20b的边界、图3B中的区域20b和区域20c的边界、图3C中的区域20c和区域20d的边界等)相互不同,针对在任意一次的扫描工序中不正对印刷头110的状态下被喷出墨80的非头正对区域(例如图1A中的面10b、图1B中的面10b、图3A中的区域20a和区域20b(除了边界)、图3B中的区域20b和区域20c(除了边界)、图3C中的区域20c和区域20d(除了边界)等),在其它的一次以上的扫描工序中,也不正对印刷头110地喷出墨80,在至少一次的扫描工序中,对向非头正对区域喷出的墨80的量进行调整,使得形成在非头正对区域上的墨80的涂膜(例如墨涂膜11、12、21~23等)的合计膜厚成为规定的膜厚T0
根据上述的结构,针对在任意一次的扫描工序中成为非头正对区域的区域,分别在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中喷出墨80。因此,能够避免形成在非头正对区域中的墨涂膜的膜厚比头正对区域薄。
而且,根据上述的结构,并不是使印刷介质的表面全部正对印刷头110进行印刷,因此,与使印刷介质的表面全部正对印刷头110进行印刷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用于使正对印刷头110的区域在各次的扫描工序中不同的动作(印刷头110和印刷介质之间的定位动作),能够缩短印刷时间。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与专利文献1的技术不同,不需要用于提高分辨率或增大墨喷出量的特别的机构(例如高精度的头扫描机构等)。
如以上那样,根据上述的机构,能够在具有立体构造的印刷介质的表面以更短的时间形成规定的膜厚T0的墨涂膜。
在上述至少一次的扫描工序中,对向非头正对区域喷出的墨80的量进行调整,使得形成在非头正对区域上的墨80的涂膜的合计膜厚与形成在头正对区域上的墨80的涂膜的膜厚相同。
由此,针对非头正对区域,也能够形成与头正对区域相同的膜厚的墨涂膜。
另外,在至少一次的扫描工序中,使向非头正对区域喷出的墨80的量比向头正对区域喷出的墨80的量少。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至少一次的扫描工序中,使向非头正对区域喷出的墨80的量比向头正对区域喷出的墨80的量少,并且在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中向该非头正对区域喷出墨80,由此能够顺利地在该非头正对区域中形成规定的膜厚T0的墨涂膜。
另外,在n次(n为2以上的整数)的扫描工序中,在向非头正对区域的一个地点喷出墨80时,使用被设定为满足下述公式(1)的调整系数ki
&Sigma; i = 1 n ( k i cos&theta; i ) = 1... ( 1 )
(其中,θi是小于90°的角度,表示n次的扫描工序中的第i次的扫描工序中的墨80的喷出方向与该地点的印刷介质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
将第i次的扫描工序中的向该地点喷出的上述墨的量Di设定为满足下述公式(2)。
Di=ki×D0……(2)
(其中,D0表示在各扫描工序中向头正对区域的一个地点喷出的墨80的量。)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适当地对向该非头正对区域的一个地点的墨80的喷出量进行调整,使得形成在非头正对区域的一个地点的墨涂膜的膜厚与形成在头正对区域的墨涂膜的膜厚相同,因此能够顺利地在印刷介质表面形成规定的膜厚T0的墨涂膜。
另外,在至少一次的扫描工序中,使印刷头110以横截头正对区域和非头正对区域的方式进行扫描。
根据上述的结构,使印刷头110以横截头正对区域和非头正对区域的方式进行扫描,因此不进行印刷头110和印刷介质之间的定位动作,就能够在一次的扫描工序中扫描头正对区域和非头正对区域的双方。由此,能够减少该定位动作的次数,缩短印刷时间。
例如针对图1A和图1B所示那样的多棱柱的印刷介质10的侧面10a~10c,如果使所有的面正对印刷头110进行印刷,则印刷头110和印刷介质10之间的定位动作变多,印刷时间也变长,但根据上述的结构,例如使该侧面每隔一个(10a和10c)地正对印刷头110,之间的面10b作为非头正对区域进行印刷即可,因此能够减少印刷头110和印刷介质10之间的定位动作,缩短印刷时间。
另外,例如针对图3A~图3C所示那样的圆柱的印刷介质20的侧面,如果使其正对印刷头110进行印刷,则印刷头110和印刷介质20之间的定位动作非常多,印刷时间也变长,但根据上述的结构,例如将该侧面在圆周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将各分割面分别在两个以上的扫描工序中进行印刷即可,因此能够减少印刷头110和印刷介质20之间的定位动作,缩短印刷时间。
另外,也可以针对作为印刷介质上的一部分的第一区域,在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中不正对印刷头110地喷出墨80,该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包括一次的第一种扫描工序和一次以上的第二种扫描工序,在第一种扫描工序中,向第一区域喷出与向头正对区域喷出的量相同的量的墨80,在第二种扫描工序中,向第一区域喷出比向头正对区域喷出的量少的量的墨80。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第一种扫描工序中,向头正对区域和第一区域喷出相同量的墨80,因此在第一种扫描工序中形成在第一区域中的墨涂膜的膜厚比形成在头正对区域中的墨涂膜的膜厚薄。但是,在第二种扫描工序中,进一步向第一区域涂布墨80,因此针对第一区域也能够形成规定的膜厚T0的墨涂膜。
在此,在主要以第一种扫描工序中的头正对区域作为正面来观察印刷介质的情况下,根据上述的结构,喷出到第一区域上的墨80中的在与该头正对区域相同的扫描工序中喷出的墨80的比例大,因此能够提高从该正面观察时的第一区域中的印刷画质。
另外,也可以针对作为印刷介质上的一部分的第二区域,在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中不正对印刷头110地喷出墨80,该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包括两次以上的第三种扫描工序,在各次的第三种扫描工序中,喷出墨80使得在第二区域中形成相互相同的膜厚的墨涂膜。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两次以上的第三种扫描工序中,向第二区域喷出墨使得在各个工序中形成在第二区域中的墨涂膜的膜厚相等,所形成的合计膜厚成为规定的膜厚T0,由此能够在印刷介质表面形成规定的膜厚T0的墨涂膜。
在此,在从各个方向观察印刷介质的情况下,根据上述的结构,针对第二区域,在各第三扫描工序中形成的墨涂膜的膜厚是均匀的,因此能够抑制在从某方向观察时第二区域的印刷画质劣化的情况。
另外,也可以针对作为印刷介质上的一部分的第三区域,在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中不正对印刷头110地喷出墨80,该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包括两次以上的第四种扫描工序,在各次的第四种扫描工序中,使印刷头110以横截第三区域和头正对区域的方式进行扫描,向第三区域和头正对区域的边界喷出与向头正对区域喷出的量相同的量的墨80,从该边界到整个第三区域,使喷出的墨80的量连续地变化。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第四种扫描工序中,向连续印刷的头正对区域和第三区域的边界喷出与该头正对区域相同的量的墨80,由此能够确保该头正对区域和第三区域之间的印刷的连续性,提高印刷画质。
在此,在多个第四种扫描工序之间,如果第三区域中喷出与头正对区域相同的量的墨80的区域重叠,则有可能导致形成在第三区域中的墨涂膜的合计膜厚超过规定的膜厚T0。但是,在各第四种扫描工序中头正对区域相互不同,因此头正对区域和第三区域的边界也不同。而且,从上述边界到整个第三区域,使喷出的墨80的量连续地变化,因此在各第四种扫描工序中喷出与头正对区域相同的量的墨80的部分不重叠,能够对墨80的喷出量进行调整,使得在第三区域中形成规定的合计膜厚T0的墨涂膜。
另外,头正对区域比非头正对区域更接近印刷头110。因此,如上述那样,通过增多第三区域中与头正对区域的边界的墨喷出量,由此在更接近印刷头110的状态下喷出较多的墨80,能够提高第三区域的画质。
此外,使墨喷出量变化的部分可以遍及整个第三区域,也可以与所印刷的图案等对应地限定为第三区域的一部分。
另外,也可以针对作为印刷介质上的一部分的第四区域,在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中不正对印刷头110地喷出墨80,该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包括两次以上的第五种扫描工序,在各次的第五种扫描工序中,使印刷头110以横截第四区域和头正对区域的方式进行扫描,向第四区域和头正对区域的边界喷出与向头正对区域喷出的量相同的量的墨80,从该边界到整个第四区域,使喷出的墨80的量不均匀地变化。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第五种扫描工序中,向连续印刷的头正对区域和第四区域的边界喷出与该头正对区域相同的量的墨80,由此能够确保该头正对区域和第四区域之间的印刷的连续性,提高印刷画质。
在此,在多个第五种扫描工序之间,如果第四区域中喷出与头正对区域相同的量的墨80的区域重叠,则有可能导致形成在第四区域中的墨涂膜的合计膜厚超过规定的膜厚T0。但是,在各第五种扫描工序中头正对区域相互不同,因此头正对区域和第四区域的边界也不同。而且,使喷出的墨80的量从上述边界到整个第四区域不均匀地变化,因此在各第五种扫描工序中喷出与头正对区域相同的量的墨80的部分不重叠,能够对墨80的喷出量进行调整,使得在第四区域中形成规定的合计膜厚T0的墨涂膜。
进而,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使喷出的墨80的量从上述边界到整个第四区域不均匀地变化,由此能够适当地抑制产生在反复多次印刷时可能产生的色斑。此外,作为使墨喷出量不均匀地变化的方法,例如可以设定变位幅度,在该变位幅度内变动。
另外,头正对区域比非头正对区域更接近印刷头110。因此,如上述那样,通过增多第四区域中与头正对区域的边界的墨喷出量,由此在更接近印刷头110的状态下喷出较多的墨80,能够提高第四区域的画质。
另外,也可以在扫描工序中,使印刷头110以横截头正对区域和非头正对区域的方式进行扫描,在使向印刷介质喷出的墨80的量在非头正对区域和头正对区域之间变化时,使如下的位置产生偏差,该位置是使该墨80的量变化的位置。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头正对区域和非头正对区域之间,墨80的喷出量变化的位置产生偏差,因此能够使头正对区域和非头正对区域的接缝模糊,消除不自然感。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具备:喷墨印刷用的印刷头110;喷出控制部131和扫描控制部132,其控制印刷头110,多次执行扫描工序,在该扫描工序中一边使印刷头110进行扫描,一边从印刷头110向印刷介质喷出墨80;以及介质角度调整部120和介质角度控制部133,其在各次的扫描工序中,使在正对印刷头110的状态下被喷出墨80的头正对区域相互不同,其中,喷出控制部131和扫描控制部132控制印刷头110使得针对在任意一次的扫描工序中不正对印刷头110的状态下被喷出墨80的非头正对区域,在其它的一次以上的扫描工序中,也不正对印刷头110地喷出墨80,并且在至少一次的扫描工序中对向非头正对区域喷出的墨80的量进行调整,使得形成在非头正对区域上的墨80的涂膜的合计膜厚与形成在头正对区域上的墨80的涂膜的膜厚T0相同。
根据上述的结构,起到与本发明的印刷方法同等的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在对各种物品的印刷处理领域以及印刷装置的制造领域中利用本发明。

Claims (11)

1.一种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多次的扫描工序,该扫描工序使喷墨印刷用的印刷头进行扫描而从该印刷头向具有立体的结构的印刷介质喷出墨,
在各次的该扫描工序中,使在正对该印刷头的状态下被喷出该墨的头正对区域相互不同,
在任意一次的该扫描工序中,针对该头正对区域以及在与该头正对区域相邻而不正对印刷头的状态下被喷出该墨的非头正对区域喷出墨,针对该非头正对区域,在其它的一次以上的该扫描工序中,也喷出该墨,由此在该非头正对区域上从两个以上的方向重叠多次的印刷,
在至少一次的该扫描工序中,对向该非头正对区域喷出的该墨的量进行调整,使得通过该多次的印刷而形成的该墨的涂膜的合计膜厚成为预先规定的膜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至少一次的扫描工序中,对向上述非头正对区域喷出的上述墨的量进行调整,使得形成在上述非头正对区域上的上述墨的涂膜的合计膜厚与形成在上述头正对区域上的上述墨的涂膜的膜厚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至少一次的上述扫描工序中,使向上述非头正对区域喷出的上述墨的量比向上述头正对区域喷出的上述墨的量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n次的上述扫描工序中,在向上述非头正对区域的一个地点喷出上述墨时,使用被设定为满足下述公式(1)的调整系数ki
&Sigma; i = 1 n ( k i cos &theta; i ) = 1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1 )
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θi是小于90°的角度,表示n次的上述扫描工序中的第i次的上述扫描工序中的上述墨的喷出方向与该地点的上述印刷介质的法线方向所成的角,
将在第i次的上述扫描工序中向该地点喷出的上述墨的量Di设定为满足下述公式(2),
Di=ki×D0……(2)
其中,D0表示在各扫描工序中向上述头正对区域的一个地点喷出的上述墨的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至少一次的上述扫描工序中,使上述印刷头以横截上述头正对区域和上述非头正对区域的方式进行扫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
针对作为上述印刷介质上的一部分的第一区域,在两次以上的上述扫描工序中不正对上述印刷头地喷出上述墨,
该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包括一次的第一种扫描工序和一次以上的第二种扫描工序,
在第一种扫描工序中,向第一区域喷出与向上述头正对区域喷出的量相同的量的上述墨,
在第二种扫描工序中,向第一区域喷出比向上述头正对区域喷出的量少的量的上述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
针对作为上述印刷介质上的一部分的第二区域,在两次以上的上述扫描工序中不正对上述印刷头地喷出上述墨,
该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包括两次以上的第三种扫描工序,
在各次的第三种扫描工序中,喷出上述墨使得在第二区域中形成相互相同的膜厚的上述墨的涂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
针对作为上述印刷介质上的一部分的第三区域,在两次以上的上述扫描工序中不正对上述印刷头地喷出上述墨,
该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包括两次以上的第四种扫描工序,
在各次的第四种扫描工序中,使上述印刷头以横截第三区域和上述头正对区域的方式进行扫描,向第三区域和上述头正对区域的边界喷出与向上述头正对区域喷出的量相同的量的上述墨,从该边界到整个第三区域,使喷出的上述墨的量连续地变化。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
针对作为上述印刷介质上的一部分的第四区域,在两次以上的上述扫描工序中不正对上述印刷头地喷出上述墨,
该两次以上的扫描工序包括两次以上的第五种扫描工序,
在各次的第五种扫描工序中,使上述印刷头以横截第四区域和上述头正对区域的方式进行扫描,向第四区域和上述头正对区域的边界喷出与向上述头正对区域喷出的量相同的量的上述墨,从该边界到整个第四区域,使喷出的上述墨的量不均匀地变化。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扫描工序中,使上述印刷头以横截上述头正对区域和上述非头正对区域的方式进行扫描,在使向上述印刷介质喷出的上述墨的量在上述非头正对区域和上述头正对区域之间变化时,使如下的位置产生偏差,该位置是使该墨的量变化的位置。
1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喷墨印刷用的印刷头;
扫描控制单元,其控制该印刷头,多次执行扫描工序,在该扫描工序中一边使该印刷头进行扫描,一边从该印刷头向具有立体的结构的印刷介质喷出墨;以及
头正对区域变更单元,其在各次的该扫描工序中,使在正对该印刷头的状态下被喷出该墨的头正对区域相互不同,
其中,该扫描控制单元对该印刷头进行控制,使得在任意一次的该扫描工序中,针对该头正对区域以及在与该头正对区域相邻而不正对印刷头的状态下被喷出该墨的非头正对区域喷出墨,针对该非头正对区域,在其它的一次以上的该扫描工序中,也喷出该墨,由此在该非头正对区域上从两个以上的方向重叠多次的印刷,并且在至少一次的该扫描工序中对向该非头正对区域喷出的该墨的量进行调整,使得通过该多次的印刷而形成的该墨的涂膜的合计膜厚与形成在该头正对区域上的该墨的涂膜的膜厚相同。
CN201280035220.7A 2011-07-15 2012-07-06 印刷方法和印刷装置 Active CN1036487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57107A JP5730698B2 (ja) 2011-07-15 2011-07-15 印刷方法および印刷装置
JP2011-157107 2011-07-15
PCT/JP2012/067392 WO2013011851A1 (ja) 2011-07-15 2012-07-06 印刷方法および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48783A CN103648783A (zh) 2014-03-19
CN103648783B true CN103648783B (zh) 2016-03-02

Family

ID=47558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5220.7A Active CN103648783B (zh) 2011-07-15 2012-07-06 印刷方法和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26063B2 (zh)
JP (1) JP5730698B2 (zh)
KR (1) KR101552927B1 (zh)
CN (1) CN103648783B (zh)
WO (1) WO20130118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76123B2 (ja) * 2013-04-04 2018-08-2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方法
JP6260353B2 (ja) * 2013-04-23 2018-01-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278704B2 (ja) * 2013-12-27 2018-02-14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印刷物の製造方法
JP6317936B2 (ja) * 2014-02-05 2018-04-25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印刷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印刷システム
CN103862866A (zh) * 2014-04-05 2014-06-18 晏石英 一种打印方法及打印机
JP6452153B2 (ja) * 2015-03-25 2019-01-16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棒状部材加飾方法
EP3584087B1 (en) 2015-05-27 2021-09-08 NIKE Innovate C.V. Color density based thickness compensation printing
CN109195472B (zh) 2016-05-31 2021-06-29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梯度打印三维结构部件
JP7000092B2 (ja) * 2017-09-25 2022-01-19 武藤工業株式会社 円筒の印刷方法及び装置
FR3087704B1 (fr) * 2018-10-26 2021-04-30 Psa Automobiles Sa Impression de surface avec bandes se chevauchant
WO2020261443A1 (ja) 2019-06-26 2020-12-30 アーベーベー・シュバイツ・アーゲー 塗装機および塗装方法
EP4023343A4 (en) * 2019-08-30 2023-08-23 Kyocera Corporation COATING DEVICE, COATING FILM AND COATING METHOD
WO2021245659A1 (en) * 2020-06-01 2021-12-09 Veev Group, Inc.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side printing on solid surfaces
CN112571988A (zh) * 2020-12-02 2021-03-30 深圳汉弘数字印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方法、装置、喷墨打印机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0181A (zh) * 2005-04-18 2008-04-09 芝浦机械电子装置股份有限公司 涂敷装置及涂敷方法
JP4533805B2 (ja) * 2005-06-06 2010-09-01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立体メディアプリント用の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とそれを用いたプリント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93368A (ja) 1996-01-12 1997-07-2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方法
JPH11276978A (ja) 1998-03-31 1999-10-12 Hitachi Zosen Corp 塗装ロボットにおける塗装膜厚の定式化方法
JP2001260329A (ja) 2000-03-22 2001-09-25 Minolta Co Ltd 立体物印刷装置および立体物印刷方法
US6460958B2 (en) * 2000-02-29 2002-10-08 Minolta Co., Ltd.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02264309A (ja) * 2001-03-14 2002-09-18 Canon Inc 記録装置
JP2003320299A (ja) 2002-04-30 2003-11-11 Fujimori Gijutsu Kenkyusho:Kk 薄膜塗布方法及びその制御装置
JP4111204B2 (ja) 2005-04-20 2008-07-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4603457B2 (ja) 2005-10-14 2010-12-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曲面印刷方法
JP2009012430A (ja) 2007-07-09 2009-01-22 Inax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方法
EP2229281A2 (en) 2007-12-31 2010-09-22 Exatec, LLC. Method for printing high quality images on curved substrate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0181A (zh) * 2005-04-18 2008-04-09 芝浦机械电子装置股份有限公司 涂敷装置及涂敷方法
JP4533805B2 (ja) * 2005-06-06 2010-09-01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立体メディアプリント用の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とそれを用いたプリント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22768A (ja) 2013-02-04
KR20140021019A (ko) 2014-02-19
WO2013011851A1 (ja) 2013-01-24
CN103648783A (zh) 2014-03-19
JP5730698B2 (ja) 2015-06-10
KR101552927B1 (ko) 2015-09-14
US8926063B2 (en) 2015-01-06
US20140132670A1 (en) 2014-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48783B (zh) 印刷方法和印刷装置
US6460958B2 (en)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KR102238944B1 (ko) 3차원 디지털 인쇄 방법 및 장치
US7422303B2 (en) Inkjet co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EP1814302B1 (en) Printer, dither matrix generation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US6360656B2 (en)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printing on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US11491788B2 (en) Ink-jet coater and coating method
KR20200136501A (ko) 개선된 속도 및 정확도의 영구층 어레이 인쇄 기술
JP6948482B1 (ja) 塗装ロボットシステムおよび塗装方法
CN108340675A (zh) 图像处理方法、打印方法、图像处理装置、打印装置
CN105818377A (zh) 三维造型装置以及三维造型方法
CN110014736A (zh)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方法
JP2018001571A (ja) 印刷装置、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印刷方法
EP3194174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3981675B2 (ja) 膜形成方法及び膜形成装置
JP4975663B2 (ja) 閾値マトリクス生成方法、網点画像生成方法および網点画像生成装置
RU2327310C1 (ru) Способы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дорожек и компоновочных структур дорожек
JP4336089B2 (ja) 建築板印刷装置
US20220274129A1 (en) Coating device and coating method
CN105538910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US758005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aging a printing form
JP5878397B2 (ja) 閾値マトリクス生成装置、画像記録装置および閾値マトリクス生成方法
US20220347713A1 (en) Coating device, coating film, and coating method
CN107531057A (zh) 图像形成方法
JP2023097351A (ja) 液体吐出装置、液体吐出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