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47739A - 工程机械用悬臂 - Google Patents

工程机械用悬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47739A
CN103547739A CN201280024343.0A CN201280024343A CN103547739A CN 103547739 A CN103547739 A CN 103547739A CN 201280024343 A CN201280024343 A CN 201280024343A CN 103547739 A CN103547739 A CN 1035477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mentioned
upper plate
side plate
thi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434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47739B (zh
Inventor
菅谷诚
高桥毅
下平贵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128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6290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1282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9597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1282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1173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477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477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477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477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14Booms only for booms with cab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Cable suspens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6Component parts
    • E02F3/38Cantilever beams, i.e. booms;, e.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ms, geometry or materials used for booms; Dipper-arms, e.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ms, geometry or materials used for dipper-arms; Bucket-ar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Shovel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将液压挖掘机(1)的悬臂(11)形成为由左、右侧板(12、13)、接合于各侧板(12、13)的上端侧的上板(14)、接合于各侧板(12、13)的下端侧的下板(15)、以及接合于各侧板(12、13)和上板(14)的后端侧的厚后板(16)围成的箱型结构体。左侧板(12)接合后厚侧板(12A)和前薄侧板(12B)这两部件而形成,右侧板(13)接合后厚侧板(13A)和前薄侧板(13B)这两部件而形成,上板(14)接合后厚上板(14A)和前薄上板(14B)这两部件而形成,下板(15)接合后厚下板(15A)和前薄下板(15B)这两部件而形。

Description

工程机械用悬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适合用于搭载在液压挖掘机等工程机械上的作业装置的工程机械用悬臂。
背景技术
一般地,作为工程机械的代表例的液压挖掘机具备可自行的下部行驶体、和能够回转地设置在该下部行驶体上的上部回转体。在构成上部回转体的回转框架的前侧以能够仰俯动作的方式设有进行土砂等的挖掘作业的作业装置。
在此,液压挖掘机的作业装置通常大致包括:基端侧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回转框架上的起重臂;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该起重臂的前端侧的悬臂;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该悬臂的前端侧的铲斗等作业工具;以及驱动这些起重臂、悬臂、铲斗的起重臂缸、悬臂缸、铲斗缸。
构成这种作业装置的悬臂通常作为全长达到数米的长尺寸的焊接结构体而形成。即、悬臂由下述各板构成:左、右侧板;通过焊接而接合在这些左、右侧板的上端侧的上板;通过焊接而接合在左、右侧板的下端侧的下板;以及通过焊接而接合在左、右侧板和上板的后端侧的后板。由此,悬臂成为横截面呈四边形的闭截面结构的箱型结构体。
在悬臂的后部下侧设有使用连结销连结在起重臂的前端侧的起重臂连结轴套,在悬臂的后端侧设有使用连结销连结悬臂缸的悬臂缸托架。另一方面,在悬臂的后部上侧设有使用连结销连结铲斗缸的铲斗缸托架。并且,在悬臂的前端设有使用连结销连结铲斗的铲斗连结轴套(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619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由于在悬臂的后侧设有起重臂连结轴套、悬臂缸托架、铲斗缸托架,因此悬臂所要求的强度在后侧大、在前侧小。
针对于此,上述的根据现有技术的悬臂通常使用上板和下板具有均等的板厚的钢板材等一张板材来形成。因此,在悬臂的前侧具有针对所要求的强度而上板和下板的板厚过厚的倾向,存在悬臂整体的重量增大到所需以上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保所需的强度的同时能够使整体的重量轻量化的工程机械用悬臂。
(1).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适用于如下工程机械用悬臂,该工程机械用悬臂利用下述构件形成为横截面呈四边形的箱型结构体,这些构件为:左、右侧板;通过焊接而接合于该左、右侧板的上端侧的上板;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述左、右侧板的下端侧的下板;以及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述左、右侧板的后端侧和上述上板的后端侧的后板,设置位于上述左、右侧板的后部下侧并通过焊接而接合于该左、右侧板、上述下板的后端及上述后板的前端的起重臂连结轴套,设置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述左、右侧板、上板以及下板的前端的铲斗连结轴套,设置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述上板的外表面的、在左、右方向一对的铲斗缸托架。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上板通过接合位于后侧且由板厚较厚的板材构成的后厚上板、和位于该后厚上板的前侧且由板厚较薄的板材构成的前薄上板这两部件而形成,上述铲斗缸托架接合于上述后厚上板的外表面。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构成悬臂上板中需要较大的强度的后侧由板厚较大的后厚上板构成,将与后侧相比较不需要较大的强度的前侧由板厚较小的前薄上板构成。由此,能够在悬臂的后侧通过后厚上板确保所需要的强度,在悬臂的前侧通过前薄上板实现轻量化。其结果,与使用具有均匀的板厚的一张板材来构成上板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确保所需要的强度并且实现悬臂整体的轻量化。
(2).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下板通过接合位于后侧且由板厚较厚的板材构成的后厚下板、和位于该后厚下板的前侧且由板厚较薄的板材构成的前薄下板这两部件而形成,起重臂连结轴套接合于上述后厚下板的后端。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构成悬臂的下板中需要较大的强度的后侧由板厚较大的后厚下板构成,将与后侧相比较不需要较大的强度的前侧由板厚较小的前薄下板构成。由此,能够在悬臂的后侧通过后厚下板确保所需要的强度,在悬臂的前侧通过前薄下板实现轻量化。
(3).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板通过接合位于后侧且由板厚较厚的板材构成的后厚上板、和位于该后厚上板的前侧且由板厚较薄的板材构成的前薄上板这两部件而形成,下板通过接合位于后侧且由板厚较厚的板材构成的后厚下板、和位于该后厚下板的前侧且由板厚较薄的板材构成的前薄下板这两部件而形成,铲斗缸托架接合于上述后厚上板的外表面,起重臂连结轴套接合于上述后厚下板的后端。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构成悬臂的上板及下板中需要较大的强度的后侧由板厚较大的后厚上板和后厚下板构成,将与后侧相比较不需要较大的强度的前侧由板厚较小的前薄上板和前薄下板构成。其结果,能够在悬臂的后侧确保所需要的强度,并且实现悬臂整体的轻量化。
(4).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上板通过接合位于后侧且由板厚较厚的板材构成的后厚上板、和位于该后厚上板的前侧且由板厚较薄的板材构成的前薄上板这两部件而形成,上述下板通过接合位于后侧且由板厚较厚的板材构成的后厚下板、和位于该后厚下板的前侧且由板厚较薄的板材构成的前薄下板这两部件而形成,上述左、右侧板通过接合位于后侧且由板厚较厚的板材构成的后厚侧板、和位于该后厚侧板的前侧且由板厚较薄的板材构成的前薄侧板这两部件而形成,上述铲斗缸托架接合于上述后厚上板的外表面,上述起重臂连结轴套接合于上述后厚下板的后端,上述后厚侧板与上述前薄侧板的接合部构成为将其上端接合于上述后厚上板,将下端接合于上述后厚下板。
根据该结构,对于构成悬臂的左、右侧板、上板以及下板,能够在后侧构成为厚壁,在前侧构成为薄壁。其结果,能够在悬臂的后部侧确保所需要的强度,并且实现悬臂整体的进一步轻量化。而且,通过将后厚侧板与前薄侧板的接合部的上端接合于后厚上板,将后厚侧板与前薄侧板的接合部的下端接合于后厚下板,从而能够提高后厚侧板与前薄侧板的接合部的强度,并能够提高悬臂整体的强度。
(5).根据本发明,在上述后厚上板的内表面侧与上述起重臂连结轴套之间设置加固用的内部隔壁。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内部隔壁相互连结接合于左、右侧板、下板的后端、后板的前端的起重臂连结轴套与后厚上板之间,从而能够提高设有起重臂连结轴套、铲斗缸托架的悬臂的后侧的强度。
(6).根据本发明,上述后板作为使用了具有与上述后厚上板及上述后厚侧板同等以上的板厚的板材的厚后板而形成,该厚后板接合于上述左、右后厚侧板的后端和上述后厚上板的后端,并且将上述厚后板的前端接合于上述起重臂连结轴套。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具有与后厚上板和左、右后厚侧板同等以上的板厚的厚后板的前端接合于起重臂连结轴套,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悬臂的后部侧的强度。
(7).根据本发明,在上述后厚侧板的前端与上述前薄侧板的后端,分别设置通过没有钝边地切割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坡口,通过使上述后厚侧板的坡口与上述前薄侧板的坡口对接,形成没有钝边且没有缝隙的V形槽,通过在该V形槽的位置对上述后厚侧板与上述前薄侧板之间实施焊接而形成焊道。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使后厚侧板的前端与前薄侧板的后端对接的V形槽的位置进行对接焊接,从而后厚侧板和前薄侧板能够遍及板厚的整个区域进行焊透的完全焊接。其结果,能够提高后厚侧板与前薄侧板的接合强度,能够悬臂整体的强度及耐久性。
而且,通过在后厚侧板与前薄侧板的对接部分形成没有钝边且没有缝隙的V形槽,从而无需在该V形槽的里侧配置里侧接触材料,便能够对后厚侧板与前薄侧板的对接部分进行完全焊接。因此,能够提高在后厚侧板与前薄侧板之间进行对接焊接时的作业性。
(8).根据本发明,在上述铲斗连结轴套设置位于圆筒状轴套部的左、右两侧并朝向左、右侧板延伸的凸边部,在上述左、右侧板的前端分别设置通过没有钝边地切割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坡口,在上述铲斗连结轴套的左、右凸边部的后端分别设置通过没有钝边地切割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坡口,通过使上述左、右侧板的坡口与上述左、右凸边部的坡口对接,从而形成没有钝边且没有缝隙的V形槽,通过在该V形槽的位置对上述左、右侧板与上述左、右凸边部之间实施焊接而形成焊道。
(9).根据本发明,在上述后厚上板的前端和上述前薄上板的后端,分别设置通过没有钝边地切割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坡口,通过使上述后厚上板的坡口与上述前薄上板的坡口对接,从而形成没有钝边且没有缝隙的V形槽,通过在该V形槽的位置对上述后厚上板与上述前薄上板之间实施焊接而形成焊道。
(10).根据本发明,在上述后厚下板的前端与上述前薄下板的后端,分别设置通过没有钝边地切割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坡口,通过使上述后厚下板的坡口与上述前薄下板的坡口对接,从而形成钝边且没有缝隙的V形槽,通过在该V形槽的位置对上述后厚下板与上述前薄下板之间实施焊接而形成焊道。
(11).根据本发明,V形槽的坡口角度设定在43度以上90度以下的范围。根据该结构,在使用电弧焊等方法对两部件进行对接焊接的情况下,能够针对被对接的一方部件的坡口和另一方部件的坡口充分地供给电弧的热,能够使两部件遍及板厚的整个区域地焊透。另外,通过使两部件的对接部分的V形槽的坡口角度为90度以下,能够不过多或过少地用溶融金属填满该V形槽内,能够在两部件间形成平滑地连续的焊道。
(12).根据本发明,在上述上板的后部侧的外表面,以包围上述左、右一对铲斗缸托架与上述上板的焊接部的方式设置平板状的辅助焊接部件,通过在该辅助焊接部件的周围实施填角焊接而形成焊道。
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辅助焊接部件,从而能够将上板中接合有各铲斗缸托架的部位的板厚部分地加厚。由此,能够抑制上板及各铲斗缸托架因作用于各铲斗缸托架的负荷而较大地变形,能够提高悬臂整体的耐久性。并且,通过在辅助焊接部件的周围实施填角焊接,能够通过形成于辅助焊接部件与上板之间的焊道来加固各铲斗缸托架与上板的焊接部。因此,能够降低在各铲斗缸托架与上板的焊接部产生的应力。其结果,无需加厚上板及各铲斗缸托架的板厚,便能够提高这些上板及各铲斗缸托架的强度,能够确保所需要的强度并且实现悬臂整体的轻量化。
(13).根据本发明,在上述起重臂连结轴套与上述上板的内表面侧且比设置于上述铲斗缸托架的连结销的位置更靠前侧的位置之间,设置加固用的内部隔壁,上述辅助焊接部件的后端延伸到比上述内部隔壁的上端位置更靠后侧。由此,能够通过内部隔壁抑制上板受到载荷而变形沉入内表面侧。
(14).根据本发明,在上述上板的外表面产生于上述铲斗缸托架与上述辅助焊接部件之间的间隙由上述铲斗缸托架的焊道和上述辅助焊接部件的焊道填埋。由此,能够使形成于铲斗缸托架与上板之间的焊道、和形成于辅助焊接部件与上板之间的焊道一体化。其结果,能够提高铲斗缸托架相对于上板的接合强度。
(15).根据本发明,上述辅助焊接部件形成为在俯视情况下为M字形,在该M字形辅助焊接部件的前部侧设置朝向后方切割成凹形状的切割部。根据该结构,通过在辅助焊接部件的周围实施填角焊接,能够确保焊接长度较大。其结果,能够提高辅助焊接部件对上板的接合强度,能够进一步提高通过辅助焊接部件加固的上板与铲斗缸托架的焊接部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具备本发明的悬臂的工程机械的液压挖掘机的主视图。
图2是以单体表示悬臂的主视图。
图3是从图2中的箭头III-III方向观察悬臂的俯视图。
图4是从图3中的箭头IV-IV方向观察悬臂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4中的后厚上板、前薄上板、后厚下板、前薄下板、厚后板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从图5中的箭头VI-VI方向观察左、右侧板、后厚上板、后厚下板的剖视图。
图7是以拆下右侧板的状态表示悬臂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8是分解表示构成悬臂的侧板、上板、下板、后板、起重臂连结轴套、悬臂缸托架、铲斗缸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从图5中的箭头IX-IX方向观察后厚侧板与前薄侧板的接合部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后厚侧板的坡口和前薄侧板的坡口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由后厚侧板的坡口和前薄侧板的坡口形成的V形槽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在V形槽的位置对后厚侧板和前薄侧板进行对接焊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从图2中的箭头XIII-XIII方向观察前薄侧板与铲斗连结轴套的接合部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前薄侧板的坡口和铲斗连结轴套的凸边部的坡口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由前薄侧板的坡口和铲斗连结轴套的凸边部的坡口形成的V形槽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在V形槽的位置对前薄侧板和铲斗连结轴套的凸边部进行对接焊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后厚上板与前薄上板的接合部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后厚上板的坡口和前薄上板的坡口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由后厚上板的坡口和前薄上板的坡口形成的V形槽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在V形槽的位置对后厚上板和前薄上板进行对接焊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后厚下板与前薄下板的接合部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后厚下板的坡口和前薄下板的坡口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由后厚下板的坡口和前薄下板的坡口形成的V形槽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在V形槽的位置对后厚下板和前薄下板进行对接焊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5是放大表示图3中的上板、铲斗缸托架、辅助焊接部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26是从图25中的箭头XXVI-XXVI方向观察上板、铲斗缸托架、辅助焊接部件的焊接部的剖视图。
图27是表示在上板与铲斗缸托架的焊接部的附近配置辅助焊接部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对上板和铲斗缸托架之间的焊道与辅助焊接部件之间进行焊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9是表示辅助焊接部件的变形例的与图25同样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适用于液压挖掘机的悬臂的情况为例,参照附图对于本发明的工程机械用悬臂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中,符号1表示作为工程机械的代表例的液压挖掘机。液压挖掘机1具备可自行的履带式的下部行驶体2、和以能够回转的方式搭载在该下部行驶体2上的上部回转体3。在成为上部回转体3的基座的回转框架3A的前部侧,以能够仰俯动作的方式设有作业装置4。
作业装置4具备:以能够仰俯动作的方式使基端部与回转框架3A的前侧销结合的起重臂5;基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起重臂5的前端部销结合的后述的悬臂1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该悬臂11的前端部的销结合的铲斗6;以及设置在悬臂11的前端侧与铲斗6之间的铲斗联杆7。并且,作业装置4具备:使起重臂5相对于回转框架3A进行仰俯动作的起重臂缸8;使悬臂11相对于起重臂5进行转动的悬臂缸9;以及使铲斗6相对于悬臂11进行转动的铲斗缸10。
在此,铲斗联杆7由一端侧与悬臂11的前端侧连结的后联杆7A、和一端侧与后联杆7A的另一端侧连结且另一端侧与铲斗6连结的前联杆7B构成。另一方面,铲斗缸10的底侧使用连结销10A安装在后述的悬臂11的铲斗缸托架23上。铲斗缸10的杆侧使用连结销10B连接在铲斗联杆7的后联杆7A与前联杆7B的连结部分。
其次,参照图2至图8对本实施方式的悬臂进行说明。
符号11表示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起重臂5的前端部的悬臂。该悬臂11整体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尺寸的箱型结构体,利用悬臂缸9相对于起重臂5在上、下方向上进行转动。
在此,悬臂11由后述的左、右侧板12、13、上板14、下板15、以及厚后板16形成,该悬臂11整体构成为横截面呈四边形的闭截面结构的箱型结构体。在悬臂11的后侧(起重臂5侧)设有后述的起重臂连结轴套18、悬臂缸托架22、铲斗缸托架23等。另一方面,在悬臂11的前侧(铲斗6侧)设有后述的铲斗连结轴套20、后联杆连结轴套21等。
符号12表示构成悬臂11的左侧面的左侧板。左侧板12在与左、右方向上与后述的右侧板13对置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此,如图4及图8所示,左侧板12通过接合位于前、后方向的后侧的后厚侧板12A、和位于前、后方向的前侧的前薄侧板12B这两部件而形成。在后厚侧板12A上固定有后述的起重臂连结轴套18,在前薄侧板12B上固定有后述的铲斗连结轴套20、后联杆连结轴套21。
后厚侧板12A使用板厚较厚的钢板材等板材而形成,构成为由上板接合部位12A1、下板接合部位12A2、后板接合部位12A3、以及前薄侧板接合部位12A4围成的六边形状。该情况下,前薄侧板接合部位12A4通过从上板接合部位12A1朝向下板接合部位12A2向斜前方延伸,从而成为确保后厚侧板12A与前薄侧板12B的接合部的长度较大的结构。在下板接合部位12A2与后板接合部位12A3相交的拐角部,设有为了接合起重臂连结轴套18的凸缘部18B而切割成圆弧状的起重臂连结轴套接合槽12A5。
在后厚侧板12A的前端设有坡口12A6,该坡口12A6用于与后述的前薄侧板12B的后侧坡口12B6对接。在此,如图9至图12所示,坡口12A6通过使构成后厚侧板12A的前薄侧板接合部位12A4的端缘朝向外表面侧倾斜地切割而形成。该坡口12A6作为没有钝边的均匀的倾斜面而形成,设置为遍及前薄侧板接合部位12A4的整个区域。
另一方面,前薄侧板12B使用板厚比后厚侧板12A薄的钢板材等板材形成,构成为由上板接合部位12B1、下板接合部位12B2、铲斗连结轴套接合部位12B3、以及后厚侧板接合部位12B4围成的四边形状。该情况下,后厚侧板接合部位12B4从上板接合部位12B1朝向下板接合部位12B2向斜前方延伸。在前薄侧板12B的前端侧设有后联杆连结轴套接合孔12B5,该后联杆连结轴套接合孔12B5由用于接合后联杆连结轴套21的凸缘部21B的圆形孔构成。
在前薄侧板12B的后端设有后侧坡口12B6,该后侧坡口12B6用于与后厚侧板12A的坡口12A6对接。在此,如图9至图12所示,后侧坡口12B6通过使构成前薄侧板12B的后厚侧板接合部位12B4的端缘朝向外表面侧倾斜地切割而形成。该坡口12B6作为没有钝边的均匀的倾斜面而形成,设置为遍及后厚侧板接合部位12B4的整个区域。
在前薄侧板12B的前端设有前侧坡口12B7,该前侧坡口12B7用于与后述的铲斗连结轴套20的左凸边部20B上所设的坡口20B1对接。在此,如图13至图16所示,前侧坡口12B7通过使构成前薄侧板12B的铲斗连结轴套接合部位12B3的端缘部朝向内表面侧倾斜地切割,而作为没有钝边的均匀的倾斜面而形成。
另一方面,如图6至图9所示,若将构成左侧板12的后厚侧板12A的板厚设为12At、将前薄侧板12B的板厚设为12Bt,则板厚12At与板厚12Bt的关系设定为下述数学式1。
(数学式1)
12At>12Bt
在此,如图11所示,通过使后厚侧板12A的坡口12A6与前薄侧板12B的后侧坡口12B6无间隙(缝隙)地对接,从而后厚侧板12A的内表面与前薄侧板12B的内表面形成没有台阶的同一平面。另一方面,后厚侧板12A的外表面与前薄侧板12B的外表面形成与板厚差相应的台阶,在该台阶部形成没有钝边且没有缝隙的V形槽12C。该情况下,若将V形槽12C的坡口角度设为θ,则该坡口角度θ设定在下述数学式2的范围。
(数学式2)
43°≤θ≤90°
并且,如图12所示,通过在V形槽12C的位置使用焊炬100等进行对接焊接,从而后厚侧板12A的前薄侧板接合部位12A4与前薄侧板12B的后厚侧板接合部位12B4以完全焊接的状态接合,形成由后厚侧板12A和前薄侧板12B构成的左侧板12。
在此,V形槽12C的开口宽度根据焊炬100的外径尺寸而决定。另外,V形槽12C的坡口角度θ基于焊炬100的外径尺寸、后厚侧板12A的板厚12At以及前薄侧板12B的板厚12Bt、所需要的焊道的量而决定。该情况下,若坡口角度θ过小,则后厚侧板12A与前薄侧板12B无法充分焊透(penetration),若坡口角度θ过大,则使用的熔珠的量增大而焊接作业性下降,因此希望坡口角度θ设定在上述数学式2的范围。此外,对于后述的V形槽13C、14C、15C、20D、20E的坡口角度θ,也与V形槽12C的坡口角度θ同样地设定在上述数学式2的范围。
符号13表示构成悬臂11的右侧面的右侧板,该右侧板13具有与左侧板12相同的形状。即、右侧板13通过接合位于前、后方向的后侧的后厚侧板13A、和位于前、后方向的前侧的前薄侧板13B这两部件而形成。在后厚侧板13A固定有后述的起重臂连结轴套18,在前薄侧板13B固定有后述的铲斗连结轴套20、后联杆连结轴套21。
后厚侧板13A使用板厚较厚的钢板材等板材形成,构成为由上板接合部位13A1、下板接合部位13A2、后板接合部位13A3、以及前薄侧板接合部位13A4围成的六边形状。在下板接合部位13A2与后板接合部位13A3相交的拐角部设有切割成圆弧状的起重臂连结轴套接合槽13A5。
在后厚侧板13A的前端设有坡口13A6,该坡口13A6与后述的前薄侧板13B的后侧坡口13B6对接。在此,如图9至图12所示,通过使构成后厚侧板13A的前薄侧板接合部位13A4的端缘朝向外表面侧倾斜地切割,坡口13A6作为没有钝边的均匀的倾斜面而形成。
另一方面,前薄侧板13B使用板厚比后厚侧板13A薄的钢板材等板材形成,构成为由上板接合部位13B1、下板接合部位13B2、铲斗连结轴套接合部位13B3、以及后厚侧板接合部位13B4围成的四边形状。另外,在前薄侧板13B的前端侧设有由圆形孔构成的后联杆连结轴套接合孔13B5。
在前薄侧板13B的后端设有后侧坡口13B6,该后侧坡口13B6与后厚侧板13A的坡口13A6对接。在此,如图9至图12所示,通过使构成前薄侧板13B的后厚侧板接合部位13B4的端缘朝向外表面侧倾斜地切割,后侧坡口13B6作为没有钝边的均匀的倾斜面而形成。
在前薄侧板13B的前端设有前侧坡口13B7,该前侧坡口13B7与设置在后述的铲斗连结轴套20的右凸边部20C的坡口20C1对接。在此,如图13至图16所示,通过使构成前薄侧板13B的铲斗连结轴套接合部位13B3的端缘朝向内表面侧倾斜地切割,前侧坡口13B7作为没有钝边的均匀的倾斜面而形成。
另一方面,如图6及图9所示,若将构成右侧板13的后厚侧板13A的板厚设为13At、将前薄侧板13B的板厚设为13Bt,则板厚13At与板厚13Bt的关系设定为如下述数学式3。
(数学式3)
13At>13Bt
如图11所示,通过使后厚侧板13A的坡口13A6与前薄侧板13B的后侧坡口13B6无间隙(缝隙)地对接,后厚侧板13A的内表面与前薄侧板13B的内表面形成没有台阶的同一平面。另一方面,后厚侧板13A的外表面与前薄侧板13B的外表面形成与板厚差相应的台阶,在该台阶部形成没有钝边且没有缝隙的坡口角度θ的V形槽13C。
如图12所示,在V形槽13C的位置使用焊炬100等进行对接焊接。由此,后厚侧板13A的前薄侧板接合部位13A4与前薄侧板13B的后厚侧板接合部位13B4以完全焊接的状态接合,形成由后厚侧板13A和前薄侧板13B构成的右侧板13。
接着,符号14表示构成悬臂11的上表面的上板。该上板14接合在左、右侧板12、13的上端侧,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此,上板14通过接合位于前、后方向的后侧的后厚上板14A、和位于前、后方向的前侧的前薄上板14B这两部件而形成。在后厚上板14A上固定有后述的铲斗缸托架23。
后厚上板14A使用板厚较厚的钢板材等板材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的板状,比铲斗缸托架23更靠后侧的部位稍微向斜下方弯曲。后厚上板14A的后端缘成为与后述的厚后板16接合的后板接合部位14A1,后厚上板14A的前端缘成为与前薄上板14B接合的前薄上板接合部位14A2。另外,在后厚上板14A的外表面14A4接合有后述的铲斗缸托架23,在后厚上板14A的内表面14A5接合有后述的内部隔壁19的上端部19A。
在后厚上板14A的前端设有坡口14A3,该坡口14A3与后述的前薄上板14B的坡口14B3对接。在此,如图17至图20所示,通过使构成后厚上板14A的前薄上板接合部位14A2的端缘朝向外表面14A4侧倾斜地切割,坡口14A3作为没有钝边的均匀的倾斜面而形成。
另一方面,前薄上板14B使用板厚比后厚上板14A薄的钢板材等板材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的平板状。前薄上板14B的后端缘成为后厚上板接合部位14B1,前薄上板14B的前端缘成为与后述的铲斗连结轴套20接合的铲斗连结轴套接合部位14B2。
在前薄上板14B的后端设有坡口14B3,该坡口14B3与后厚上板14A的坡口14A3对接。在此,如图17至图20所示,通过使构成前薄上板14B的后厚上板接合部位14B1的端缘朝向外表面侧倾斜地切割,坡口14B3作为没有钝边的均匀的倾斜面而形成。
另一方面,如图5至图17所示,若将构成上板14的后厚上板14A的板厚设为14At、将前薄上板14B的板厚设为14Bt,则板厚14At与板厚14Bt的关系设定为如下述数学式4。
(数学式4)
14At>14Bt
如图19所示,通过使后厚上板14A的坡口14A3与前薄上板14B的坡口14B3无间隙(缝隙)地对接,后厚上板14A的内表面14A5与前薄上板14B的内表面形成没有台阶的同一平面。另一方面,后厚上板14A的外表面14A4与前薄上板14B的外表面形成与板厚差相应的台阶,在该台阶部形成没有钝边且没有缝隙的坡口角度θ的V形槽14C。
如图20所示,在V形槽14C的位置使用焊炬100等进行对接焊接。由此,后厚上板14A的前薄上板接合部位14A2与前薄上板14B的后厚上板接合部位14B1以完全焊接的状态接合,形成由后厚上板14A和前薄上板14B构成的上板14。
接着,符号15表示构成悬臂11的下表面的下板。该下板15接合在左、右的侧板12、13的下端侧,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此,下板15通过接合位于前、后方向的后侧的后厚下板15A、和位于前、后方向的前侧的前薄下板15B这两部件而形成。
后厚下板15A使用板厚较厚的钢板材等板材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的平板状。后厚下板15A的后端缘成为与后述的起重臂连结轴套18接合的起重臂连结轴套接合部位15A1。后厚下板15A的前端缘成为与前薄下板15B接合的前薄下板接合部位15A2。
在后厚下板15A的前端设有坡口15A3,该坡口15A3与后述的前薄下板15B的坡口15B3对接。在此,如图21至图24所示,通过使构成后厚下板15A的前薄下板接合部位15A2的端缘朝向外表面侧倾斜地切割,坡口15A3作为没有钝边的均匀的倾斜面而形成。
另一方面,前薄下板15B使用板厚比后厚下板15A薄的钢板材等板材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的平板状。前薄下板15B的后端缘成为后厚下板接合部位15B1。前薄下板15B的前端缘成为与后述的铲斗连结轴套20接合的铲斗连结轴套接合部位15B2。
在前薄下板15B的后端设有坡口15B3,该坡口15B3与后厚下板15A的坡口15A3对接。在此,如图21至图24所示,通过使构成前薄下板15B的后厚下板接合部位15B1的端缘朝向外表面侧倾斜地切割,坡口15B3作为没有钝边的均匀的倾斜面而形成。
另一方面,如图5及图21所示,若将构成下板15的后厚下板15A的板厚设为15At、将前薄下板15B的板厚设为15Bt,则板厚15At与板厚15Bt的关系设定为如下述数学式5。
(数学式5)
15At>15Bt
如图23所示,通过使后厚下板15A的坡口15A3与前薄下板15B的坡口15B3无间隙(缝隙)地对接,从而后厚下板15A的内表面与前薄下板15B的内表面形成没有台阶的同一平面。另一方面,后厚下板15A的外表面与前薄下板15B的外表面形成与板厚差相应的台阶,在该台阶部形成没有钝边且没有缝隙的坡口角度θ的V形槽15C。
如图24所示,在V形槽15C的位置使用焊炬100等进行对接焊接。由此,后厚下板15A的前薄下板接合部位15A2与前薄下板15B的后厚下板接合部位15B1以完全焊接的状态接合,形成由后厚下板15A和前薄下板15B构成的下板15。
接着,符号16表示构成悬臂11的后面的作为后板的厚后板。该厚后板16使用钢板材等板材形成为长方形的板状,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弯曲成山形(参照图5)。该厚后板16的板厚16t具有与构成左侧板12的后厚侧板12A的板厚12At、构成右侧板13的后厚侧板13A的板厚13At、构成上板14的后厚上板14A的板厚14At、构成下板15的后厚下板15A的板厚15At相同的厚度或其以上的厚度,设定为如下述数学式6。
(数学式6)
16t≥12At、13At、14At、15At
在此,厚后板16通过焊接而接合在左、右侧板12、13与上板14的后端侧,闭塞中空的悬臂11的后端。该情况下,厚后板16通过焊接而与构成左侧板12的后厚侧板12A的后板接合部位12A3、构成右侧板13的后厚侧板13A的后板接合部位13A3、以及构成上板14的后厚上板14A的后板接合部位14A1接合。厚后板16的前端缘成为与后述的起重臂连结轴套18接合的起重臂连结轴套接合部位16A。成为在厚后板16的外表面固定有后述的悬臂缸托架22的结构。
在构成左侧板12的后厚侧板12A的上板接合部位12A1与上板14之间实施填角焊接。同样,在前薄侧板12B的上板接合部位12B1与上板14之间实施填角焊接。另一方面,在构成右侧板13的后厚侧板13A的上板接合部位13A1与上板14之间实施填角焊接。同样,在前薄侧板13B的上板接合部位13B1与上板14之间实施填角焊接。由此,上板14牢固地接合在左、右侧板12、13的上端。
另外,在构成左侧板12的后厚侧板12A的下板接合部位12A2与下板15之间实施填角焊接。同样,在前薄侧板12B的下板接合部位12B2与下板15之间实施填角焊接。另一方面,在构成右侧板13的后厚侧板13A的下板接合部位13A2与下板15之间实施填角焊接。同样,在前薄侧板13B的下板接合部位13B2与下板15之间实施填角焊接。由此,下板15牢固地接合左、右侧板12、13的下端。
并且,在构成左侧板12的后厚侧板12A的后板接合部位12A3与厚后板16之间实施填角焊接。同样,在构成右侧板13的后厚侧板13A的后板接合部位13A3与厚后板16之间实施填角焊接。并且,在构成上板14的后厚上板14A的后板接合部位14A1与厚后板16之间也实施填角焊接。由此,厚后板16牢固地接合在左、右侧板12、13与上板14的后端侧。
在此,如图4及图5所示,构成左侧板12的后厚侧板12A与前薄侧板12B的接合部的上端12D在后厚上板14A的中间部的位置接合,接合部的下端12E在后厚下板15A的前侧的位置接合。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观察构成右侧板13的后厚侧板13A与前薄侧板13B的接合部时,上端13D在后厚上板14A的中间部的位置接合,接合部的下端13E在后厚下板15A的前部侧的位置接合。
符号17表示分别设置在左侧板12的后厚侧板12A与厚后板16之间、右侧板13的后厚侧板13A与厚后板16之间的左、右里侧接触材料。该里侧接触材料17例如通过将细长的角材折弯成山形而形成,通过点焊等固定在后厚侧板12A、13A的后板接合部位12A3、13A3的内表面。
构成左侧板12的后厚侧板12A的后板接合部位12A3与厚后板16之间利用里侧接触材料17来进行填角焊接,构成右侧板13的后厚侧板13A的后板接合部位13A3与厚后板16之间利用里侧接触材料17来进行填角焊接。由此,这些填角焊接部位成为完全焊接。
接着,符号18表示设置在左、右侧板12、13的后部下侧的起重臂连结轴套。该起重臂连结轴套18供能够转动地连结起重臂5与悬臂11之间的连结销(未图示)插通。在此,起重臂连结轴套18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中空的圆筒轴套部18A;以及由设置在该圆筒轴套部18A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侧的圆弧状的平板构成的左、右凸缘部18B。
起重臂连结轴套18的圆筒轴套部18A通过焊接而与后厚下板15A的起重臂连结轴套接合部位15A1、和厚后板16的起重臂连结轴套接合部位16A接合。起重臂连结轴套18的左侧的凸缘部18B与后厚侧板12A的起重臂连结轴套接合槽12A5接合,右侧的凸缘部18B与后厚侧板13A的起重臂连结轴套接合槽13A5接合。
符号19表示设置在上板14的后厚上板14A的内表面与起重臂连结轴套18之间的内部隔壁。该内部隔壁19以形成两个闭空间的方式配置在悬臂11内,以提高悬臂11的刚性。该内部隔壁19由具有与左、右侧板12、13的间隔大致相等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的长方形的平板构成。
在此,如图4及图5所示,内部隔壁19的上端19A通过焊接而接合在后厚上板14A与前薄上板14B的接合部的附近位置。内部隔壁19的下端19B通过焊接而接合在起重臂连结轴套18的圆筒轴套部18A。在此,内部隔壁19的上端19A在比后述的铲斗缸托架23的销插通孔23A靠前侧的位置、即比连结铲斗缸10的连结销10A靠前侧的位置,接合在后厚上板14A的内表面14A5。另一方面,内部隔壁19的左侧的侧端19C通过焊接而与左侧板12的后厚侧板12A和前薄侧板12B接合,右侧的侧端19C通过焊接而与右侧板13的后厚侧板13A和前薄侧板13B接合。
符号20表示设置在左、右侧板12、13、上板14及下板15的前端的铲斗连结轴套。铲斗连结轴套20供能够转动地连结铲斗6与悬臂11之间的连结销(未图示)插通。该铲斗连结轴套20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中空的圆筒轴套部20A;以及设置在该圆筒轴套部20A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侧的平板状的左凸边部20B、右凸边部20C。
在左凸边部20B的后端设有坡口20B1,该坡口20B1与设置在前薄侧板12B的前侧坡口12B7对接。在此,如图13至图16所示,通过使左凸边部20B的后端缘朝向内表面侧倾斜地切割,坡口20B1作为没有钝边的均匀的倾斜面而形成。
该情况下,左凸边部20B具有与前薄侧板12B的板厚12Bt大致相等的板厚。因此,如图15所示,通过使前薄侧板12B的前侧坡口12B7与左凸边部20B的坡口20B1无间隙(缝隙)地对接,从而前薄侧板12B的外表面与左凸边部20B的外表面形成没有台阶的同一平面。另一方面,在前薄侧板12B与左凸边部20B的内表面侧,形成没有钝边且没有缝隙的坡口角度θ的V形槽20D。
如图16所示,通过在V形槽20D的位置使用焊炬100等进行对接焊接,前薄侧板12B的铲斗连结轴套接合部12B3与铲斗连结轴套20的左凸边部20B以完全焊接的状态接合。
在右凸边部20C的后端设有坡口20C1,该坡口20C1与设置在前薄侧板13B的前侧坡口13B7对接。在此,坡口20C1通过使右凸边部20C的后端缘朝向内表面侧倾斜地切割而形成,并作为没有钝边的均匀的倾斜面而形成。
该情况下,右凸边部20C具有与前薄侧板13B的板厚13Bt大致相等的板厚。因此,通过使前薄侧板13B的前侧坡口13B7与右凸边部20C的坡口20C1无间隙(缝隙)地对接,从而前薄侧板13B的外表面与右凸边部20C的外表面形成没有台阶的同一平面。另一方面,在前薄侧板13B与右凸边部20C的内表面侧,形成没有钝边且没有缝隙的坡口角度θ的V形槽20E。
通过在V形槽20E的位置使用焊炬100等进行对接焊接,从而前薄侧板13B的铲斗连结轴套接合部13B3与铲斗连结轴套20的右凸边部20C以完全焊接的状态接合。
铲斗连结轴套20的圆筒轴套部20A通过焊接而与构成上板14的前薄上板14B的铲斗连结轴套接合部位14B2、以及构成下板15的前薄下板15B的铲斗连结轴套接合部位15B2接合。
符号21表示与铲斗连结轴套20邻接地设置在左、右侧板12、13的前端侧的后联杆连结轴套。该后联杆连结轴套21供能够转动地连结铲斗联杆7的后联杆7A与悬臂11之间的连结销(未图示)插通。在此,后联杆连结轴套21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中空的圆筒轴套部21A;以及设置在该圆筒轴套部21A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侧的圆板状的左、右凸缘部21B。后联杆连结轴套21的左侧的凸缘部21B与前薄侧板12B的后联杆连结轴套接合孔12B5接合,右侧的凸缘部21B与前薄侧板13B的后联杆连结轴套接合孔13B5接合。
符号22表示设置在厚后板16的外表面的一对悬臂缸托架,该各悬臂缸托架21在左、右方向上成对地配置。这些各悬臂缸托架22用于通过连结销(未图示)能够转动地连结悬臂缸9的杆前端。在此,各悬臂缸托架22使用钢板材等板材形成为呈大致三角形状的板体,在其中央部穿设有用于上述的连结销插通的销插通孔22A。并且,各悬臂缸托架22以在左、右方向上保持一定间隔的状态,通过焊接接合在厚后板16的外表面。
符号23表示设置构成上板14的后厚上板14A的外表面14A4上的一对铲斗缸托架。各铲斗缸托架23在左、右方向上成对地配置,通过连结销10A能够转动地连结铲斗缸10的底侧。在此,各铲斗缸托架23使用钢板材等板材形成为呈大致三角形状的板体,在其前端侧穿设有用于上述的连结销10A插通的销插通孔23A。并且,各铲斗缸托架23以在左、右方向上保持一定间隔的状态,通过焊接接合在后厚上板14A的外表面14A4。
接着,符号24表示设置在上板14的后侧的辅助焊接部件。该辅助焊接部件24以包围上板14的后厚上板14A与各铲斗缸托架23的焊接部的方式,设置在后厚上板14A的外表面14A4。在此,如图25及图26所示,辅助焊接部件24作为从上方俯视时呈大致M字形的平板而形成。即、辅助焊接部件24整体由具有比后厚上板14A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稍小的宽度尺寸的四边形的平板构成。该辅助焊接部件24具有:位于左、右方向的中间且从前端24A朝向后方切割成凹形状的切割部24B;以及从后端24C向前方延伸的一对槽部24D。
在此,辅助焊接部件24的周围(外周缘部)遍及整周在后厚上板14A的外表面14A4被实施填角焊接。由此,如图26所示,辅助焊接部件24的板厚24t与后厚上板14A的板厚14At重叠,能够使后厚上板14A中接合有铲斗缸托架23的部位的板厚部分地变厚。
如图5所示,辅助焊接部件24的前端24A配置在比铲斗缸托架23的销插通孔23A靠前侧,辅助焊接部件24的后端24C配置在比内部隔壁19的上端部19A靠后侧。这样,辅助焊接部件24隔着内部隔壁19的上端部19A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地配置。
另一方面,如图27及图28所示,在后厚上板14A的外表面14A4与铲斗缸托架23的接合部形成有构成后述的焊道26的托架侧焊道26A。在此,在将辅助焊接部件24的槽部24D插通于铲斗缸托架23的前部侧的状态下,在辅助焊接部件24的槽部24D与铲斗缸托架23之间形成有间隙25。
在该状态下,针对设置在辅助焊接部件24的槽部24D的周缘部,例如使用焊炬100实施填角焊接。由此,形成于铲斗缸托架23与后厚上板14A之间的托架侧焊道26A、和形成于辅助焊接部件24的槽部24D与后厚上板14A之间的辅助焊接部件侧焊道26B一体化并形成焊道26。该焊道26能够填埋形成于辅助焊接部件24的槽部24D与铲斗缸托架23之间的间隙25。
由此,如图26所示,能够通过平滑地连续的焊道26接合辅助焊接部件24的各槽部24D与各铲斗缸托架23之间。另一方面,通过在设置于辅助焊接部件24的前端部24A的切割部24B的周围实施填角焊接,从而能够确保辅助焊接部件24相对于后厚上板14A的焊接长度较大。
本实施方式的悬臂11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参照图8对制造该悬臂11的顺序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0及图11所示,使构成左侧板12的后厚侧板12A的坡口12A6与前薄侧板12B的后侧坡口12B6对接而形成V形槽12C,在该V形槽12C的位置使用电弧焊等方法进行对接焊接。该情况下,由于V形槽12C没有钝边且没有缝隙,因此能够遍及各坡口12A6、12B6的整面供给来自焊炬100的电弧。由此,能够进行后厚侧板12A和前薄侧板12B遍及板厚的整个区域焊透的完全焊接。
而且,由于V形槽12C的坡口角度θ设定在43度以上90度以下的范围,因此能够对各坡口12A6、12B6充分地供给电弧的热,并且能够不过多或过少地用熔融金属填满该V形槽内12C内。因此,如图9所示,能够在后厚侧板12A与前薄侧板12B之间形成平滑地连续的焊道12F。其结果,无需在V形槽12C的里侧配置里侧接触材料等,便能够形成后厚侧板12A与前薄侧板12B牢固地接合的左侧板12。
与之同样地,使构成右侧板13的后厚侧板13A的坡口13A6与前薄侧板13B的后侧坡口13B6对接而形成V形槽13C,在该V形槽13C的位置进行对接焊接。由此,能够在后厚侧板13A与前薄侧板13B之间形成平滑地连续的焊道13F,能够形成后厚侧板13A与前薄侧板13B牢固接合的右侧板13。
接着,通过焊接分别将起重臂连结轴套18的左、右的凸缘部18B接合在左侧板12的起重臂连结轴套接合槽12A5与右侧板13的起重臂连结轴套接合槽13A5。并且,通过焊接分别将后联杆连结轴套21的左、右的凸缘部21B接合在左侧板12的后联杆连结轴套接合孔12B5与右侧板13的后联杆连结轴套接合部13B5。
其次,如图14及图15所示,使构成左侧板12的前薄侧板12B的前侧坡口12B7与构成铲斗连结轴套20的左凸边部20B的坡口20B1对接形成V形槽20D,在该V形槽20D的位置进行对接焊接。由此,能够在前薄侧板12B与左凸边部20B之间形成平滑地连续的焊道20F,能够牢固地接合前薄侧板12B与左凸边部20B。
另一方面,使构成右侧板13的前薄侧板13B的前侧坡口13B7与构成铲斗连结轴套20的右凸边部20C的坡口20C1对接形成V形槽20E,在该V形槽20E的位置进行对接焊接。由此,能够在前薄侧板13B与右凸边部20C之间形成平滑地连续的焊道20G,能够牢固地接合前薄侧板13B与右凸边部20C。
接着,如图18及图19所示,使后厚上板14A的坡口14A3与前薄上板14B的坡口14B3对接形成形槽14C,在该V形槽14C的位置进行对接焊接。由此,能够在后厚上板14A与前薄上板14B之间形成平滑地连续的焊道14D,能够形成后厚上板14A与前薄上板14B牢固地接合的上板14。
另外,如图22及图23所示,使后厚下板15A的坡口15A3与前薄下板15B的坡口15B3对接形成V形槽15C,在该V形槽15C的位置进行对接焊接。由此,能够在后厚下板15A与前薄下板15B之间形成平滑地连续的焊道15D,能够形成后厚下板15A与前薄下板15B牢固地接合的下板15。
接着,在左侧板12与右侧板13的上配置上板14,在左侧板12与上板14之间遍及全长地实施填角焊接。同样,在右侧板13与上板14之间遍及全长地实施填角焊接。并且,通过焊接将构成上板14的前薄上板14B的铲斗连结轴套接合部位14B2接合在铲斗连结轴套20的圆筒轴套部20A。由此,能够在左、右侧板12、13的上端侧接合上板14。
另一方面,准备内部隔壁19,该内部隔壁19的上端部19A焊接在构成上板14的后厚上板14A的前薄上板接合部位14A2的附近部位。另外,将内部隔壁19的下端19B焊接在起重臂连结轴套18的圆筒轴套部18A。并且,内部隔壁19的左侧端19C焊接在左侧板12的后厚侧板12A与前薄侧板12B的内表面,内部隔壁19的右侧端19C焊接在右侧板13的后厚侧板13A与前薄侧板13B的内表面。
接着,在左侧板12与右侧板13的下端侧配置下板15,在左侧板12与下板15之间遍及全长地实施填角焊接。与此相同,在右侧板13与下板15之间遍及全长地实施填角焊接。另一方面,通过焊接将后厚下板15A的起重臂连结轴套接合部位15A1接合在起重臂连结轴套18的圆筒轴套部18A。并且,通过焊接将前薄下板15B的铲斗连结轴套接合部位15B2接合在铲斗连结轴套20的圆筒轴套部20A。由此,能够在左、右的侧板12、13的下端侧接合下板15。
在左、右侧板12、13的上端侧接合上板14、在下端侧接合下板15之后,准备厚后板16。在使固定于左侧板12的后厚侧板12A上的里侧接触材料17与厚后板16抵接的状态下,在后厚侧板12A的后板接合部位12A3与厚后板16之间实施填角焊接。在使固定于右侧板13的后厚侧板13A上的里侧接触材料17与厚后板16抵接的状态下,在后厚侧板13A的后板接合部位13A3与厚后板16之间实施填角焊接。另一方面,在构成上板14的后厚上板14A的后板接合部位14A1与厚后板16之间实施填角焊接,并且将厚后板16的起重臂连结轴套接合部位16A焊接在起重臂连结轴套18的圆筒轴套部18A。
接着,通过焊接在构成上板14的后厚上板14A的外表面接合左、右一对铲斗缸托架23。另外,以包围后厚上板14A与各铲斗缸托架23的焊接部的方式,在后厚上板14A的外表面14A4上设置辅助焊接部件24。在该状态下,将辅助焊接部件24的外周缘遍及整周地填角焊接于后厚上板14A的外表面14A4。由此,如图26所示,能够在后厚上板14A的板厚14At上重叠辅助焊接部件24的板厚24t,能够使后厚上板14A中接合有铲斗缸托架23的部位的板厚部分地变厚。
该情况下,如图27及图28所示,在后厚上板14A的外表面14A4与铲斗缸托架23的接合部形成托架侧焊道26A。另一方面,在辅助焊接部件24的槽部24D与铲斗缸托架23之间形成间隙25。
在该状态下,使用焊炬100对设置在辅助焊接部件24的槽部24D的周缘实施填角焊接。由此,能够形成焊道26,该焊道26供形成于铲斗缸托架23与后厚上板14A之间的托架侧焊道26A、和形成于辅助焊接部件24的槽部24D与后厚上板14A之间的辅助焊接部件侧焊道26B焊透。该焊道26填埋在辅助焊接部件24的槽部24D与铲斗缸托架23之间形成的间隙25内。其结果,能够通过平滑地连续的焊道26接合辅助焊接部件24的各槽部24D与各铲斗缸托架23之间。
这样,通过相互焊接左、右侧板12、13、上板14、下板15、厚后板16等,能够形成横截面呈四边形的闭截面结构的悬臂11。
该情况下,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焊接来接合具有较大的板厚14At的后厚上板14A、和具有较小的板厚14Bt的前薄上板14B而形成上板14,将连结有铲斗缸10的铲斗缸托架23接合在后厚上板14A的外表面。
这样,能够由后厚上板14A构成上板14中需要较大的强度的后侧、由前薄上板14B构成与后侧相比较不需要较大的强度的前侧。由此,在悬臂11的后侧通过后厚上板14A确保所需要的强度,在悬臂11的前侧能够通过前薄上板14B实现轻量化。其结果,与使用具有均匀的板厚的一张板材来构成上板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确保所需要的强度并且实现悬臂11整体的轻量化。
另一方面,下板15也通过焊接接合具有较大的板厚15At的后厚下板15A、和具有较小的板厚15Bt的前薄下板15B来形成。并且,左侧板12也通过焊接接合具有较大的板厚12At的后厚侧板12A、和具有较小的板厚12Bt的前薄侧板12B来形成,右侧板13也通过焊接接合具有大的板厚13At的后厚侧板13A和具有较小的板厚13Bt的前薄侧板13B来形成。
由此,在设有起重臂连结轴套18、悬臂缸托架22、铲斗缸托架23等的悬臂11的后部侧,能够通过后厚下板15A、左、右后厚侧板12A、13A确保所需要的强度。另一方面,在悬臂11的前部侧,能够通过前薄下板15B、左、右前薄侧板12B、13B实现轻量化。因此,与使用具有均匀的板厚的一张板材来构成下板及各侧板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确保所需要的强度并且实现悬臂11整体的进一步轻量化。
而且,如图4所示,做成如下结构,即、若观察左侧板12的后厚侧板12A与前薄侧板12B的接合部,则将该接合部的上端12D接合于上板14的后厚上板14A,将接合部的下端12E接合于下板14的后厚下板15A。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做成如下结构,即、若观察右侧板13的后厚侧板13A与前薄侧板13B的接合部,则将该接合部的上端13D接合于上板14的后厚上板14A,将接合部的下端13E接合于下板14的后厚下板15A。
其结果,能够提高左侧板12的后厚侧板12A与前薄侧板12B的接合部的强度,并且能够提高右侧板13的后厚侧板13A与前薄侧板13B的接合部的强度,从而能够提高悬臂11整体的强度。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左、右侧板12、13、起重臂连结轴套18及上板14之间设置内部隔壁19。其结果,能够通过内部隔壁19在悬臂11内形成两个闭空间,从而能够提高悬臂11整体的刚性。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用具有与左、右侧板12、13的后厚侧板12A、13A、上板14的后厚上板14A、下板15的后厚下板15A同等以上的板厚的板材形成厚后板16。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设有悬臂缸托架22的悬臂11的后端的强度。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设置于左侧板12的后厚侧板12A的坡口12A6与设置于前薄侧板12B的后侧坡口12B6之间形成V形槽12C,从而能够提高后厚侧板12A与前薄侧板12B的接合强度。
与此相同,通过在设置于右侧板13的后厚侧板13A的坡口13A6与设置于前薄侧板13B的后侧坡口13B6之间形成V形槽13C,从而能够提高后厚侧板13A与前薄侧板13B的接合强度。
另一方面,在前薄侧板12B的前侧坡口12B7与铲斗连结轴套20的左凸边部20B的坡口20B1之间形成V形槽20D,在前薄侧板13B的前侧坡口13B7与铲斗连结轴套20的右凸边部20C的坡口20C1之间形成V形槽20E。由此,能够提高左侧板12与铲斗连结轴套20的左凸边部20B的接合强度,并能够提高右侧板13与铲斗连结轴套20的右凸边部20C的接合强度。
并且,通过在设置于上板14的后厚上板14A的坡口14A3与设置于前薄上板14B的坡口14B3之间形成V形槽14C,从而能够提高后厚上板14A与前薄上板14B的接合强度。
与此相同,通过在设置于下板15的后厚下板15A的坡口15A3与设置于前薄下板15B的坡口15B3之间形成V形槽15C,从而能够提高后厚下板15A与前薄下板15B的接合强度。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辅助焊接部件24的外周缘与后厚上板14A之间遍及整周地实施填角焊接。由此,能够将后厚上板14A中接合有铲斗缸托架23的部位的板厚加厚相当于辅助焊接部件24的板厚。其结果,能够抑制后厚上板14A及各铲斗缸托架23因作用于各铲斗缸托架23的负荷而较大地变形,提高悬臂11整体的耐久性。
而且,通过在设置于辅助焊接部件24的槽部24D的周缘与后厚上板14A之间实施填角焊接,能够利用平滑地连续的焊道26接合辅助焊接部件24的各槽部24D与各铲斗缸托架23之间。其结果,不会加厚各铲斗缸托架23的板厚,能够提高各铲斗缸托架23相对于后厚上板14A的接合强度。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用具有切割部24B和左、右槽部24D的一个M字形的辅助焊接部件24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做成如图29所示的变形例那样,对左、右铲斗缸托架23各设一个共计两个辅助焊接部件27的结构。该辅助焊接部件27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状的平板形成,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个槽部27A内插通铲斗缸托架23的状态下,其外周缘遍及全周地被填角焊接在后厚上板14A的外表面14A4。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组装悬臂11的顺序的一例,例示了下述下情况,即、在左、右侧板12、13上接合起重臂连结轴套18、铲斗连结轴套20、后联杆连结轴套21之后,在各侧板12、13上接合上板14。接着,在上板14与起重臂连结轴套18之间接合内部隔壁19之后,在各侧板12、13上接合下板15和厚后板16。但是,本发明的悬臂11的组装顺序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变更组装悬臂11的顺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下述下结构,即、在构成左、右侧板12、13的后厚侧板12A、13A固定里侧接触材料17,利用该里侧接触材料17来在各后厚侧板12A、13A与厚后板16之间实施填角焊接。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做成不使用里侧接触材料17地在各后厚侧板12A、13A与厚后板16之间实施填角焊接的结构。
再有,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工程机械,以履带式的液压挖掘机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能够广泛应用于例如轮式式液压挖掘机所使用的悬臂等其他工程机械用悬臂。
符号的说明
1—液压挖掘机(工程机械),10—铲斗缸,10A—连结销,11—悬臂,12—左侧板,12A、13A—后厚侧板,12A6、13A6、14A3、14B3、15A3、15B3、20B1、20C1—坡口,12B、13B—前薄侧板,12B6、13B6—后侧坡口(坡口),12B7、13B7—前侧坡口(坡口),12C、13C、14C、15C、20D、20E—V形槽,13—右侧板,14—上板,14A—后厚上板,14A4—外表面,14B—前薄上板,15—下板,15A—后厚下板,15B—前薄下板,16—厚后板,18—起重臂连结轴套,19—内部隔壁,19A—上端,20—铲斗连结轴套,20A—圆筒状轴套部,20B—左凸边部,20C—右凸边部,23—铲斗缸托架,24、27—辅助焊接部件,24A—前端,24B—切割部,24C—后端,25—间隙,26—焊道,26A—托架侧焊道,26B—辅助焊接部件侧焊道。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删除)
2.(删除)
3.(删除)
4.一种工程机械用悬臂,利用下述构件形成为横截面呈四边形的箱型结构体,这些构件为:左、右侧板(12、13);通过焊接而结合于该左、右侧板(12、13)的上端侧的上板(14);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述左、右侧板(12、13)的下端侧的下板(15);以及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述左、右侧板(12、13)的后端侧和上述上板(14)的后端侧的后板(16),
设置位于上述左、右侧板(12、13)的后部下侧且通过焊接而接合于该左、右侧板(12、13)、上述下板(15)的后端及上述后板(16)的前端的起重臂连结轴套(18),
设置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述左、右侧板(12、13)、上板(14)以及下板(15)的前端的铲斗连结轴套(20),
设置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述上板(14)的外表面的、在左、右方向一对的铲斗缸托架(23),
上述工程机械用悬臂的特征在于,
上述上板(14)通过接合位于后侧且由板厚较厚的板材构成的后厚上板(14A)、和位于该后厚上板(14A)的前侧且由板厚较薄的板材构成的前薄上板(14B)这两部件而形成,
上述下板(15)通过接合位于后侧且由板厚较厚的板材构成的后厚下板(15A)、和位于该后厚下板(15A)的前侧且由板厚较薄的板材构成的前薄下板(15B)这两部件而形成,
上述左、右侧板(12、13)通过接合位于后侧且由板厚较厚的板材构成的后厚侧板(12A、13A)、和位于该后厚侧板(12A、13A)的前侧且由板厚较薄的板材构成的前薄侧板(12B、13B)这两部件而形成,
上述铲斗缸托架(23)接合于上述后厚上板(14A)的外表面,
上述起重臂连结轴套(18)接合于上述后厚下板(15A)的后端,
上述后厚侧板(12A、13A)与上述前薄侧板(12B、13B)的接合部构成为将其上端(12D、13D)接合于上述后厚上板(14A),将下端(12E、13E)接合于上述后厚下板(15A)。
5.(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程机械用悬臂,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后厚上板(14A)的内表面侧与上述起重臂连结轴套(18)之间设置加固用的内部隔壁(19)。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程机械用悬臂,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板(16)作为使用了具有与上述后厚上板(14A)及上述后厚侧板(12A、13A)同等以上的板厚的板材的厚后板(16)而形成,
该厚后板(16)接合于上述左、右后厚侧板(12A、13A)的后端和上述后厚上板(14A)的后端,并且将上述厚后板(16)的前端接合于上述起重臂连结轴套(18)。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程机械用悬臂,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后厚侧板(12A、13A)的前端和上述前薄侧板(12B、13B)的后端,分别设置通过没有钝边地切割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坡口(12A6、13A6、12B6、13B6),
通过使上述后厚侧板(12A、13A)的坡口(12A6、13A6)与上述前薄侧板(12B、13B)的坡口(12B6、13B6)对接,从而形成没有钝边且没有缝隙的V形槽(12C、13C),
通过在该V形槽(12C、13C)的位置对上述后厚侧板(12A、13A)与上述前薄侧板(12B、13B)之间实施焊接而形成焊道(12F、13F)。
8.(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程机械用悬臂,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铲斗连结轴套(20)设置位于圆筒状轴套部(20A)的左、右两侧并朝向上述左、右侧板(12、13)延伸的凸边部(20B、20C),
在上述左、右侧板(12、13)的前端分别设置通过没有钝边地切割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坡口(12B7、13B7),
在上述铲斗连结轴套(20)的左、右凸边部(20B、20C)的后端分别设置通过没有钝边地切割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坡口(20B1、20C1),
通过使上述左、右侧板(12、13)的坡口(12B7、13B7)与上述左、右凸边部(20B、20C)的坡口(20B1、20C1)对接,从而形成没有钝边且没有缝隙的V形槽(20D、20E),
通过在该V形槽(20D、20E)的位置对上述左、右侧板(12、13)与上述左、右凸边部(20B、20C)之间实施焊接而形成焊道(20F、20G)。
9.(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程机械用悬臂,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后厚上板(14A)的前端和上述前薄上板(14B)的后端,分别设置通过没有钝边地切割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坡口(14A3、14B3),
通过使上述后厚上板(14A)的坡口(14A3)与上述前薄上板(14B)的坡口(14B3)对接,从而形成没有钝边且没有缝隙的V形槽(14C),
通过在该V形槽(14C)的位置对上述后厚上板(14A)与上述前薄上板(14B)之间实施焊接而形成焊道(14D)。
10.(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程机械用悬臂,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后厚下板(15A)的前端和上述前薄下板(15B)的后端,分别设置通过没有钝边地切割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坡口(15A3、15B3),
通过使上述后厚下板(15A)的坡口(15A3)与上述前薄下板(15B)的坡口(15B3)对接,从而形成没有钝边且没有缝隙的V形槽(15C),
通过在该V形槽(15C)的位置对上述后厚下板(15A)与上述前薄下板(15B)之间实施焊接而形成焊道(15D)。
11.根据权利要求7、8、9或10所述的工程机械用悬臂,其特征在于,
上述V形槽(12C、13C、14C、15C、20D、20E)的坡口角度设定在43度以上90度以下的范围。
12.(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程机械用悬臂,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上板(14)的后部侧的外表面(14A4),以在上述左、右方向上包围一对铲斗缸托架(23)与上述上板(14)的焊接部的方式,设置平板状的辅助焊接部件(24),
通过在该辅助焊接部件(24)的周围实施填角焊接而形成焊道(26)。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工程机械用悬臂,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起重臂连结轴套(18)与上述上板(14)的内表面侧且比设置于上述铲斗缸托架(23)的连结销(10A)的位置更靠前侧的位置之间,设置加固用的内部隔壁(19),
上述辅助焊接部件(24)的后端(24C)延伸到比上述内部隔壁(19)的上端位置更靠后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工程机械用悬臂,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上板(14)的外表面(14A)产生于上述铲斗缸托架(23)与上述辅助焊接部件(24)之间的间隙(25)由上述铲斗缸托架(23)的焊道(26A)和上述辅助焊接部件(24)的焊道(26B)填埋。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工程机械用悬臂,其特征在于,
上述辅助焊接部件(24)形成为在俯视情况下为M字形,
在该M字形辅助焊接部件(24)的前部侧设置朝向后方切割成凹形状的切割部(24B)。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基于专利合作条约第19条(1)的说明书
根据国际检索机构的检索报告,认定为,权利要求1-3、6的发明根据国际检索报告中引用的文献1(JP2005-213819A)没有创造性。权利要求5的发明根据国际检索报告中引用的文献1和文献2(JP2006-026682A)没有创造性。
另一方面,认定为,权利要求4、7-15的发明在国际检索报告中引用的任意文献中均没有记载,对于本领域人员来说不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删除了原申请的权利要求1、2、3。使权利要求5、8、9、10、12分别从属于权利要求4。

Claims (15)

1.一种工程机械用悬臂,利用下述构件形成为横截面呈四边形的箱型结构体,这些构件为:左、右侧板(12、13);通过焊接而接合于该左、右侧板(12、13)的上端侧的上板(14);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述左、右侧板(12、13)的下端侧的下板(15);以及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述左、右侧板(12、13)的后端侧和上述上板(14)的后端侧的后板(16),
设置位于上述左、右侧板(12、13)的后部下侧并通过焊接而接合于该左、右侧板(12、13)、上述下板(15)的后端及上述后板(16)的前端的起重臂连结轴套(18),
设置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述左、右侧板(12、13)、上板(14)以及下板(15)的前端的铲斗连结轴套(20),
设置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述上板(14)的外表面的、在左、右方向一对的铲斗缸托架(23),
上述工程机械用悬臂的特征在于,
上述上板(14)通过接合位于后侧且由板厚较厚的板材构成的后厚上板(14A)、和位于该后厚上板(14A)的前侧且由板厚较薄的板材构成的前薄上板(14B)这两部件而形成,
上述铲斗缸托架(23)接合于上述后厚上板(14A)的外表面。
2.一种工程机械用悬臂,利用下述构件形成为横截面呈四边形的箱型结构体,这些构件为:左、右侧板(12、13);通过焊接而接合于该左、右侧板(12、13)的上端侧的上板(14);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述左、右侧板(12、13)的下端侧的下板(15);以及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述左、右侧板(12、13)的后端侧和上述上板(14)的后端侧的后板(16),
设置位于上述左、右侧板(12、13)的后部下侧并通过焊接而接合于该左、右侧板(12、13)、上述下板(15)的后端及上述后板(16)的前端的起重臂连结轴套(18),
设置通过焊接接合上述左、右侧板(12、13)、上板(14)以及下板(15)的前端的铲斗连结轴套(20),
设置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述上板(14)的外表面的、在左、右方向一对的铲斗缸托架(23),
上述工程机械用悬臂的特征在于,
上述下板(15)通过接合位于后侧且由板厚较厚的板材构成的后厚下板(15A)、和位于该后厚下板(15A)的前侧且由板厚较薄的板材构成的前薄下板(15B)这两部件而形成,
上述起重臂连结轴套(18)接合于上述后厚下板(15A)的后端。
3.一种工程机械用悬臂,利用下述构件形成为横截面呈四边形的箱型结构体,这些构件为:左、右侧板(12、13);通过焊接而接合于该左、右侧板(12、13)的上端侧的上板(14);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述左、右侧板(12、13)的下端侧的下板(15);以及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述左、右侧板(12、13)的后端侧和上述上板(14)的后端侧的后板(16),
设置位于上述左、右侧板(12、13)的后部下侧并通过焊接而接合于该左、右侧板(12、13)、上述下板(15)的后端及上述后板(16)的前端的起重臂连结轴套(18),
设置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述左、右侧板(12、13)、上板(14)以及下板(15)的前端的铲斗连结轴套(20),
设置通过焊接而结合于上述上板(14)的外表面的、在左、右方向一对铲斗缸托架(23),
上述工程机械用悬臂的特征在于,
上述上板(14)通过接合位于后侧且由板厚较厚的板材构成的后厚上板(14A)、和位于该后厚上板(14A)的前侧且由板厚较薄的板材构成的前薄上板(14B)这两部件而形成,
上述下板(15)通过接合位于后侧且由板厚较厚的板材构成的后厚下板(15A)、和位于该后厚下板(15A)的前侧且由板厚较薄的板材构成的前薄下板(15B)这两部件而形成,
上述铲斗缸托架(23)接合于上述后厚上板(14A)的外表面,
上述起重臂连结轴套(18)接合于上述后厚下板(15A)的后端。
4.一种工程机械用悬臂,利用下述构件形成为横截面呈四边形的箱型结构体,这些构件为:左、右侧板(12、13);通过焊接而结合于该左、右侧板(12、13)的上端侧的上板(14);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述左、右侧板(12、13)的下端侧的下板(15);以及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述左、右侧板(12、13)的后端侧和上述上板(14)的后端侧的后板(16),
设置位于上述左、右侧板(12、13)的后部下侧且通过焊接而接合于该左、右侧板(12、13)、上述下板(15)的后端及上述后板(16)的前端的起重臂连结轴套(18),
设置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述左、右侧板(12、13)、上板(14)以及下板(15)的前端的铲斗连结轴套(20),
设置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述上板(14)的外表面的、在左、右方向一对的铲斗缸托架(23),
上述工程机械用悬臂的特征在于,
上述上板(14)通过接合位于后侧且由板厚较厚的板材构成的后厚上板(14A)、和位于该后厚上板(14A)的前侧且由板厚较薄的板材构成的前薄上板(14B)这两部件而形成,
上述下板(15)通过接合位于后侧且由板厚较厚的板材构成的后厚下板(15A)、和位于该后厚下板(15A)的前侧且由板厚较薄的板材构成的前薄下板(15B)这两部件而形成,
上述左、右侧板(12、13)通过接合位于后侧且由板厚较厚的板材构成的后厚侧板(12A、13A)、和位于该后厚侧板(12A、13A)的前侧且由板厚较薄的板材构成的前薄侧板(12B、13B)这两部件而形成,
上述铲斗缸托架(23)接合于上述后厚上板(14A)的外表面,
上述起重臂连结轴套(18)接合于上述后厚下板(15A)的后端,
上述后厚侧板(12A、13A)与上述前薄侧板(12B、13B)的接合部构成为将其上端(12D、13D)接合于上述后厚上板(14A),将下端(12E、13E)接合于上述后厚下板(15A)。
5.根据权利要求1、3或4所述的工程机械用悬臂,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后厚上板(14A)的内表面侧与上述起重臂连结轴套(18)之间设置加固用的内部隔壁(19)。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程机械用悬臂,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板(16)作为使用了具有与上述后厚上板(14A)及上述后厚侧板(12A、13A)同等以上的板厚的板材的厚后板(16)而形成,
该厚后板(16)接合于上述左、右后厚侧板(12A、13A)的后端和上述后厚上板(14A)的后端,并且将上述厚后板(16)的前端接合于上述起重臂连结轴套(18)。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程机械用悬臂,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后厚侧板(12A、13A)的前端和上述前薄侧板(12B、13B)的后端,分别设置通过没有钝边地切割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坡口(12A6、13A6、12B6、13B6),
通过使上述后厚侧板(12A、13A)的坡口(12A6、13A6)与上述前薄侧板(12B、13B)的坡口(12B6、13B6)对接,从而形成没有钝边且没有缝隙的V形槽(12C、13C),
通过在该V形槽(12C、13C)的位置对上述后厚侧板(12A、13A)与上述前薄侧板(12B、13B)之间实施焊接而形成焊道(12F、13F)。
8.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工程机械用悬臂,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铲斗连结轴套(20)设置位于圆筒状轴套部(20A)的左、右两侧并朝向上述左、右侧板(12、13)延伸的凸边部(20B、20C),
在上述左、右侧板(12、13)的前端分别设置通过没有钝边地切割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坡口(12B7、13B7),
在上述铲斗连结轴套(20)的左、右凸边部(20B、20C)的后端分别设置通过没有钝边地切割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坡口(20B1、20C1),
通过使上述左、右侧板(12、13)的坡口(12B7、13B7)与上述左、右凸边部(20B、20C)的坡口(20B1、20C1)对接,从而形成没有钝边且没有缝隙的V形槽(20D、20E),
通过在该V形槽(20D、20E)的位置对上述左、右侧板(12、13)与上述左、右凸边部(20B、20C)之间实施焊接而形成焊道(20F、20G)。
9.根据权利要求1、3或4所述的工程机械用悬臂,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后厚上板(14A)的前端和上述前薄上板(14B)的后端,分别设置通过没有钝边地切割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坡口(14A3、14B3),
通过使上述后厚上板(14A)的坡口(14A3)与上述前薄上板(14B)的坡口(14B3)对接,从而形成没有钝边且没有缝隙的V形槽(14C),
通过在该V形槽(14C)的位置对上述后厚上板(14A)与上述前薄上板(14B)之间实施焊接而形成焊道(14D)。
10.根据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工程机械用悬臂,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后厚下板(15A)的前端和上述前薄下板(15B)的后端,分别设置通过没有钝边地切割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坡口(15A3、15B3),
通过使上述后厚下板(15A)的坡口(15A3)与上述前薄下板(15B)的坡口(15B3)对接,从而形成没有钝边且没有缝隙的V形槽(15C),
通过在该V形槽(15C)的位置对上述后厚下板(15A)与上述前薄下板(15B)之间实施焊接而形成焊道(15D)。
11.根据权利要求7、8、9或10所述的工程机械用悬臂,其特征在于,
上述V形槽(12C、13C、14C、15C、20D、20E)的坡口角度设定在43度以上90度以下的范围。
12.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工程机械用悬臂,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上板(14)的后部侧的外表面(14A4),以在上述左、右方向上包围一对铲斗缸托架(23)与上述上板(14)的焊接部的方式,设置平板状的辅助焊接部件(24),
通过在该辅助焊接部件(24)的周围实施填角焊接而形成焊道(26)。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工程机械用悬臂,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起重臂连结轴套(18)与上述上板(14)的内表面侧且比设置于上述铲斗缸托架(23)的连结销(10A)的位置更靠前侧的位置之间,设置加固用的内部隔壁(19),
上述辅助焊接部件(24)的后端(24C)延伸到比上述内部隔壁(19)的上端位置更靠后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工程机械用悬臂,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上板(14)的外表面(14A)产生于上述铲斗缸托架(23)与上述辅助焊接部件(24)之间的间隙(25)由上述铲斗缸托架(23)的焊道(26A)和上述辅助焊接部件(24)的焊道(26B)填埋。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工程机械用悬臂,其特征在于,
上述辅助焊接部件(24)形成为在俯视情况下为M字形,
在该M字形辅助焊接部件(24)的前部侧设置朝向后方切割成凹形状的切割部(24B)。
CN201280024343.0A 2011-05-19 2012-05-16 工程机械用悬臂 Active CN1035477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2820 2011-05-19
JP2011112820A JP5562903B2 (ja) 2011-05-19 2011-05-19 建設機械用アーム
JP2011-112825 2011-05-19
JP2011112825A JP5595974B2 (ja) 2011-05-19 2011-05-19 建設機械用アーム
JP2011112821A JP5511732B2 (ja) 2011-05-19 2011-05-19 建設機械用アーム
JP2011-112821 2011-05-19
PCT/JP2012/062514 WO2012157675A1 (ja) 2011-05-19 2012-05-16 建設機械用アー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47739A true CN103547739A (zh) 2014-01-29
CN103547739B CN103547739B (zh) 2016-06-08

Family

ID=47176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4343.0A Active CN103547739B (zh) 2011-05-19 2012-05-16 工程机械用悬臂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55378B2 (zh)
EP (1) EP2711466B1 (zh)
KR (1) KR101821273B1 (zh)
CN (1) CN103547739B (zh)
WO (1) WO20121576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14772B (zh) * 2012-02-16 2016-05-04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工程机械用悬臂
GB2518000B (en) * 2013-09-10 2017-05-31 Jc Bamford Excavators Ltd Welded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JP6232643B2 (ja) * 2014-06-05 2017-11-22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用ブーム
JP6178284B2 (ja) * 2014-06-13 2017-08-09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機の作業要素
KR101674736B1 (ko) * 2014-10-02 2016-11-10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리튬 공기 이차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507990B2 (ja) 2014-11-06 2019-05-08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アー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433782B2 (ja) * 2014-12-24 2018-12-05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用アームおよび建設機械用アームに用いるバケット連結ボスの交換方法
GB201506783D0 (en) * 2015-04-21 2015-06-03 Bamford Excavators Ltd A method of mounting an attachment
DE102016112748A1 (de) 2016-07-12 2018-01-18 Schwing Gmbh Großmanipulator mit gewichtoptimiertem Knickmast
JP6829674B2 (ja) * 2017-09-25 2021-02-10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作業機械の作業腕
CN115218739B (zh) * 2022-06-29 2023-10-10 湖南金石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对孔机械手及其工作方法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0383A (ja) * 1997-06-17 1999-01-19 Komatsu Ltd 溶接部材及びその溶接部成形方法
JP2000248576A (ja) * 1999-03-03 2000-09-12 Shin Caterpillar Mitsubishi Ltd 作業機械の作業腕構造
US20020056212A1 (en) * 1997-07-15 2002-05-16 Komatsu Ltd. Structure for working unit for bucket excavator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3034946A (ja) * 2001-07-23 2003-02-07 Kubota Corp 掘削作業機のアーム補強構造
CN1429953A (zh) * 2002-01-04 2003-07-16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施工机械的长结构部件
JP2004270269A (ja) * 2003-03-07 2004-09-30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の作業腕駆動用シリンダのブラケット
JP2005029984A (ja) * 2003-07-08 2005-02-03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用作業腕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213819A (ja) * 2004-01-28 2005-08-11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用作業腕
JP2006026682A (ja) * 2004-07-15 2006-02-02 Nippon Steel Corp 溶接部疲労強度に優れる建設機械のブーム・アーム部材およびその疲労強度向上方法
CN201574412U (zh) * 2009-12-31 2010-09-08 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挖掘机动臂加强结构及挖掘机
US20110108527A1 (en) * 2009-11-11 2011-05-12 Lincoln Global, Inc. Method of arc welding root pas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02295A (en) 1974-05-28 1975-09-02 Caterpillar Tractor Co Boom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JPS6127199A (ja) 1984-07-17 1986-02-06 Nippon Steel Corp 片面溶接用裏当材
US7165929B2 (en) * 2001-12-20 2007-01-23 Caterpillar Inc Load bearing member arrangement and method
CN1530496B (zh) 2003-03-10 2010-04-21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建筑机械的履带构架
DE602004031618D1 (de) * 2003-06-30 2011-04-14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Verfahren für die herstellung eines arbeitsarms einer baumaschine.
JP4948080B2 (ja) 2006-08-11 2012-06-06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ブーム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0383A (ja) * 1997-06-17 1999-01-19 Komatsu Ltd 溶接部材及びその溶接部成形方法
US20020056212A1 (en) * 1997-07-15 2002-05-16 Komatsu Ltd. Structure for working unit for bucket excavator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0248576A (ja) * 1999-03-03 2000-09-12 Shin Caterpillar Mitsubishi Ltd 作業機械の作業腕構造
JP2003034946A (ja) * 2001-07-23 2003-02-07 Kubota Corp 掘削作業機のアーム補強構造
CN1429953A (zh) * 2002-01-04 2003-07-16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施工机械的长结构部件
JP2004270269A (ja) * 2003-03-07 2004-09-30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の作業腕駆動用シリンダのブラケット
JP2005029984A (ja) * 2003-07-08 2005-02-03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用作業腕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213819A (ja) * 2004-01-28 2005-08-11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用作業腕
JP2006026682A (ja) * 2004-07-15 2006-02-02 Nippon Steel Corp 溶接部疲労強度に優れる建設機械のブーム・アーム部材およびその疲労強度向上方法
US20110108527A1 (en) * 2009-11-11 2011-05-12 Lincoln Global, Inc. Method of arc welding root pass
CN201574412U (zh) * 2009-12-31 2010-09-08 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挖掘机动臂加强结构及挖掘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11466B1 (en) 2018-02-21
CN103547739B (zh) 2016-06-08
US20140010624A1 (en) 2014-01-09
US9255378B2 (en) 2016-02-09
KR20140027290A (ko) 2014-03-06
EP2711466A1 (en) 2014-03-26
KR101821273B1 (ko) 2018-01-23
EP2711466A4 (en) 2015-05-20
WO2012157675A1 (ja) 2012-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47739A (zh) 工程机械用悬臂
CN104114772B (zh) 工程机械用悬臂
CN103547738B (zh) 工程机械用悬臂
US7670099B2 (en) Working arm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AU2005200645B2 (en) Blade apparatus for work machine and work machine having the same
AU636515B2 (en) Lightweight excavator dipper with replaceable top and bottom sections
JP2008050807A (ja) 溶接構造体
JP5562903B2 (ja) 建設機械用アーム
JP4938637B2 (ja) 平板材間の溶接継手および箱型構造体間の溶接継手
JP5511732B2 (ja) 建設機械用アーム
JP5470576B2 (ja) 油圧ショベルのアタッチメント
JP2002294739A (ja) 掘削バケットの修理方法
JP4160233B2 (ja) 掘削バケット
JP5595974B2 (ja) 建設機械用アーム
JP6721432B2 (ja) 油圧ショベルの作業機、および油圧ショベルの作業機の製造方法
JP2012021336A (ja) 建設機械のアーム及びその製作方法
JP6681271B2 (ja) 隅肉溶接方法および隅肉溶接構造
JP2007077690A (ja) 作業機械用ブレード装置と同ブレード装置が搭載された建設・土木車両
JP2007205138A (ja) 溶接構造体
CN108463595A (zh) 针对铲斗的改进型上部铰链设计
JP2007297874A (ja) 建設機械用アーム
JP4266892B2 (ja) 作業リンクの端部構造及びブームの端部構造
JP3004961U (ja) 土工用バケット
JP2002294738A (ja) 掘削バケット
JP3357336B2 (ja) 掘削機械のための整地作業用鋼板及び該整地作業用鋼板付きのバケット並びに該バケット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