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27700B - 阻尼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阻尼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27700B
CN103527700B CN201310270431.5A CN201310270431A CN103527700B CN 103527700 B CN103527700 B CN 103527700B CN 201310270431 A CN201310270431 A CN 201310270431A CN 103527700 B CN103527700 B CN 1035277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y valve
rotor
blade
fluid flowing
flowing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7043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27700A (zh
Inventor
岩下浩之
丰田裕美子
小河洋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Instrument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27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277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277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2770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Toilet Supp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转子刚开始旋转时就能够使转子在高负荷状态下旋转的阻尼装置。在阻尼装置(7)中,在转子(11)设置有叶片(34),安装于叶片(34)的单向阀(39)为树脂等弹性体,且与转子(11)一体移动。并且,单向阀(39)通过在转子(11)沿顺时针(CW)旋转时受到的粘性流体(29)的流体压力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轴线(L)方向的前端侧部分发生位移而打开流体流路(38d),并且,单向阀(39)在转子(11)停止时通过自身的弹性回复力而回复到原来的形状,从而关闭流体流路(38d)。因此,使转子(11)沿逆时针(CCW)旋转时,从旋转开始时就将流体的负荷施加到转子(11)上,从而能够使转子(11)在高负荷状态下旋转。<pb pnum="1" />

Description

阻尼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转子插入到密封有流体的阻尼室中,在转子旋转期间通过流体对转子施加负荷的阻尼装置。
背景技术
所涉及的阻尼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有所记载。专利文献1的阻尼装置具有:充填有粘性流体的阻尼室,具有插入到阻尼室中的轴部的转子,以及设置在轴部且沿周向划分阻尼室的叶片。在叶片形成有流体流路,所述流体流路使区划在叶片的周向一侧的第一室与区划在另一侧的第二室连通。并且,在沿周向能够相对移动的状态下将开闭流体流路的单向阀安装于叶片。单向阀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关闭位置,开闭流体流路的阀部与叶片的周向一侧密接,在所述打开位置,阀部向周向一侧远离叶片,从而在阀部与叶片之间形成间隙。
在专利文献1的阻尼装置中,若转子向绕轴线方向的一方向旋转,则单向阀配置在关闭位置,流体流路成为关闭状态。一旦流体流路成为关闭状态,从第一室流向第二室的粘性流体便会滞留,因此,当转子旋转时,流体会对转子施加较大负荷。而当转子向与一方向相反的另一方向旋转时,单向阀配置在打开位置,流体流路成为打开状态。一旦流体流路成打开状态,粘性流体便会经由流体流路而从第二室流向第一室,因此,转子在负荷较小的状态下旋转。即,根据转子的旋转方向的不同,用于使转子旋转的转矩发生变化。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84866号公报
在上述文献的阻尼装置中,单向阀能够沿周向相对移动地安装于叶片。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若在转子朝向第一方向开始旋转时单向阀位于打开位置,阀部向周向一侧远离叶片,则在转子向第一方向旋转直到阀部与叶片密接期间(直到单向阀配置在关闭位置期间),流体流路未被单向阀封闭,因此对转子未施加较大负荷。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从转子刚开始旋转之时就能够使转子在较大负荷下旋转的阻尼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阻尼装置具有阻尼室、转子、流体流路以及单向阀,所述阻尼室充填有流体,所述转子具有插入到所述阻尼室内的轴部以及设置在该轴部并沿所述轴部的绕轴线方向划分所述阻尼室的叶片,所述流体流路为了使在所述阻尼室内被划分在所述叶片的所述绕轴线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室与被划分在另一侧的第二室连通而形成于所述叶片,所述单向阀开闭所述流体流路,用于使所述转子旋转的转矩根据所述转子的旋转方向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中,所述单向阀为弹性体,且安装于所述叶片而与所述转子一体移动,并且,所述单向阀在所述转子停止期间使所述流体流路呈关闭状态,并由于在所述转子向所述绕轴线方向的一方向旋转期间受到的所述流体的流体压力而使所述流体流路呈关闭状态,且由于在所述转子向所述绕轴线方向的另一方向旋转时受到的所述流体的流体压力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轴线方向的端侧部分发生位移而使所述流体流路呈打开状态,当所述转子停止时,所述单向阀通过自身的弹性回复力而回复到原来的形状,从而使所述流体流路呈关闭状态。
在本发明中,当转子的旋转停止时,单向阀使流体流路呈关闭状态。因此,在转子开始绕轴线旋转时,流体流路呈关闭状态。因此,当使转子向与绕轴线方向的一方向相反的另一方向旋转时,从旋转开始时就对转子施加流体负荷,从而能够使转子在高负荷状态下旋转。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叶片为在所述轴部的外周面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设置的突条,且所述单向阀的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的端侧部分固定于所述叶片,所述单向阀的另一侧的端侧部分能位移。如此一来,能够容易地在单向阀上确保与叶片固定的固定部以及通过弹性变形而发生位移从而开闭流体流路的阀部。
在本发明中,优选具有保持所述流体的有底筒状的壳体,所述转子具有从所述轴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端沿半径方向扩展的环状的凸缘部,按照所述轴部以及所述凸缘部的顺序将所述转子从所述壳体的底侧插入到所述壳体中,在所述壳体内,比所述凸缘部靠所述底侧的位置成为阻尼室,所述流体流路在所述叶片中设置在比所述凸缘部靠近所述壳体的底的前端侧部分,在所述轴线方向,所述单向阀的远离所述壳体的开口侧的末端侧部分能位移。通过该结构,由于在轴线方向凸缘部与流体流路设置在相分离的位置,因此在转子中划分阻尼室的凸缘部的附近的强度得到提高。
此时,优选所述单向阀具有第一板部、第二板部以及连接部,所述第一板部相对于所述叶片在所述绕轴线方向的一侧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且其板面朝向所述绕轴线方向,所述第二板部相对于所述叶片在所述绕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且其板面朝向所述绕轴线方向,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板部的外周侧部分与所述第二板部的外周侧部分。根据该结构,能够从叶片的外周侧将单向阀安装于叶片,从而单向阀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并且,根据该结构,单向阀能够通过第一板部以及第二板部的板面受到流体压力。因此,能够通过流体压力容易地使单向阀发生弹性变形。
此时,优选所述第一板部以及所述第二板部中的至少一方在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端的内周侧端部分具有缺口部。如此一来,能够通过缺口部的形成范围和形状调整所述第一板部以及所述第二板部受到的流体压力的大小。
并且,此时,还能够采用所述单向阀呈以通过所述轴线的面为对称面的面对称的结构。通过该结构,当转子向绕轴线方向的一方向旋转时呈高负荷状态的阻尼装置和当转子向与绕轴线方向的一方向相反的另一方向旋转时呈高负荷状态的阻尼装置能够使用相同的单向阀。
在本发明中,为了将单向阀安装于叶片,能够采用以下结构:所述叶片具有单向阀固定部,所述单向阀固定部在外周端面具有朝向内周侧凹陷的叶片侧凹部,所述连接部具有能够嵌合在所述叶片侧凹部中的单向阀侧突部,所述单向阀通过将所述单向阀侧突部嵌入所述叶片侧凹部而固定于所述叶片。如此一来,通过形成突部,连接部的突部形成部分的强度得到提高。其结果是,由于能够抑制单向阀中固定于叶片的部分的弹性变形,因此单向阀与叶片间的固定牢靠。
在本发明中,为了将单向阀安装于所述叶片,能够使用以下结构:所述连接部具有朝向外周侧凹陷的单向阀侧凹部,所述叶片具有能够嵌合在所述单向阀侧凹部中的叶片侧突部,所述单向阀通过所述叶片侧突部嵌入到所述单向阀侧凹部中而固定于所述叶片。如此一来,通过连接部的凹部的内周面与叶片的突部的外周侧面间的抵接,能够防止成为与叶片固定的固定部的连接部的凹部形成部分沿周向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单向阀与叶片间的固定牢靠。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以下结构:在所述转子停止期间以及所述转子向所述绕轴线方向的一方向旋转期间,所述第二板部的板面与所述流体流路的所述第二板部侧的开口抵接,并且在所述第一板部的板面与所述流体流路的所述第一板部侧的开口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板部以及所述第二板部的板面的面积均比所述流体流路的开口面积大。通过这样的结构,单向阀能够通过第一板部以及第二板部的板面而受到流体压力。因此,通过流体压力容易使单向阀与流体流路抵接并使单向阀发生弹性变形。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以下结构:所述叶片具有固定所述单向阀的单向阀固定部、设置所述流体流路的流体流路部、单向阀支承部,在所述轴线方向,在所述单向阀固定部与所述单向阀支承部之间设置所述流体流路部,还具有限制器,所述限制器与通过在所述转子向所述绕轴线方向的另一方向旋转时受到的所述流体的流体压力而发生弹性变形的所述第二板部的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端侧部分抵接,从而阻止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的位移。如此一来,在与发生弹性变形的单向阀的第二板面之间能够可靠地保持另一侧的间隙,因此流体稳定流动。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以下结构:所述流体流路的所述绕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相对于所述叶片的所述单向阀支承部的另一侧的端面向所述绕轴线方向的一侧后退。如此一来,在与发生弹性变形的单向阀的第二板面之间能够可靠地保持另一侧的间隙,因此流体稳定流动。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以下结构:所述单向阀支承部的所述绕轴线方向的一侧的端面、比所述流体流路靠内周侧的部分的绕轴线方向的一侧的端面、以及所述单向阀固定部的前侧突部的绕轴线方向的一侧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如此一来,当单向阀的第一板部与流体流路抵接时,由于以叶片的整个轴线方向的长度支承第一板部,因此即使是粘度高的流体也能够可靠地关闭流体流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当转子停止时单向阀关闭流体流路,因此当转子向另一方向旋转时,能够使转子从刚开始旋转时就在高负荷状态下旋转。
附图说明
图1(a)是装设阻尼装置的西式便器的说明图,图1(b)是使用本发明的阻尼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阻尼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阻尼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阻尼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转子以及单向阀的立体图以及主视图。
图6是转子的立体图。
图7是单向阀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通过单向阀实现流体流路的开闭的说明图。
图9是使用本发明的另一阻尼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阻尼装置的剖视图。
图11是转子以及单向阀的立体图以及主视图。
图12是转子的立体图。
图13是单向阀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通过单向阀实现流体流路的开闭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7、7A阻尼装置
10壳体
11转子
26第二轴部(轴部)
27凸缘部
29粘性流体(流体)
30阻尼室
34叶片
36第一室
37第二室
38流体流路部
39单向阀
67单向阀固定用凹部(凹部)
73第一板部
74第二板部
75连接部
76缺口部
79突部
90叶片
100单向阀固定用突部(突部)
111连接部
117后侧开口(凹部)
L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对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a)是装设阻尼装置的西式便器的说明图,图1(b)是装设于图1(a)的西式便器上的本发明的阻尼装置的立体图。西式便器1具有便器本体2、便器盖3和便器座单元4,便器座单元4具有便器座5和本体外罩6。在本体外罩6的内部装设有阻尼装置7。如图1(b)所示,阻尼装置7具有有底筒状的壳体10、在能够绕轴线L旋转的状态下其轴线L方向的一部分插入到壳体10内的转子11、以及在转子11贯通中心孔13的状态下封闭壳体10的开口14的环状的外罩15。转子11与设置在便器座5的便器后方的端部分的旋转中心轴8同轴连接,且阻尼装置7在便器座5开闭时施加规定的旋转负荷。壳体10、转子11以及外罩15由加入了玻璃纤维等充填物的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树脂通过成形加工而形成。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以图1(b)中的轴线L方向的左侧(壳体10侧)为前侧(前方),以右侧(转子11从壳体10突出的一侧)为后侧(后方)对阻尼装置7进行说明。并且,对于转子11绕轴线L方向(周向)的旋转方向,以从轴线L方向的后侧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为CW方向,以逆时针方向为CCW方向进行说明。且在转子11的绕轴线方向的旋转中,以流体流路38d被关闭的周向为一方向(一侧),以流体流路38d打开的周向为另一方向(另一侧)来进行说明。
(阻尼装置)
图2(a)以及图3(a)是沿轴线L切断阻尼装置7的剖视图,图2(b)以及图3(b)是按照与轴线L正交的方式切断阻尼装置7而从轴线L方向的后方看到的剖视图。图3所示的状态是转子11从图2所示的状态向CCW方向旋转90°后的状态。图4是阻尼装置7的分解立体图。图5(a)是转子以及单向阀的立体图,图5(b)是从前方看到的转子以及单向阀的主视图。另外,图3(a)中,为了清楚地说明结构,关于转子11的从凸缘部27的环状外周面40开始到位于前侧的第二轴部26、第一轴部25、叶片34以及单向阀39,示出了从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看到的侧视图。
如图2(a)、图3(a)所示,壳体10具有底部16和筒部17。在壳体10的底部16处的内侧的圆形底面18的中央,形成有沿轴线L方向凹陷的圆形凹部19。并且,在圆形凹部19中形成有夹持圆形凹部19而沿轴线L方向凹陷的一对孔20。如图2(b)、图3(b)所示,各孔20沿周向呈直线状延伸。在筒部17的环状内周面21中,在相隔180°的角度位置设置有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一对间壁22。各间壁22为朝向轴线L方向延伸的突状的突起。筒部17的环状内周面21从一侧的间壁22朝向另一侧的间壁22沿逆时针CCW依次具有大径内周面部分21a、和内径尺寸比大径内周面部分21a小的小径内周面部分21b。并且,如图2(a)、图3(a)以及图4所示,筒部17的环状内周面21在与开口14连续的开口端部分具有大径环状部分21c。大径环状部分21c的内径尺寸比大径内周面部分21a以及小径内周面部分21b大。大径环状部分21c从开口14朝向前侧沿轴线L方向形成有一定宽度。一对间壁22未达到大径环状部分21c。
转子11具有第一轴部25、第二轴部(轴部)26、凸缘部27以及第三轴部(第二的轴部)28,该第一轴部25以在能够旋转的状态下支承在壳体10中的方式从插入到壳体10内的前端侧被插入到圆形凹部19中,该第二轴部26具有比第一轴部25的直径大的直径,且其外周面与各间壁22的末端面对置,该凸缘部27从第二轴部26的后端沿半径方向扩展,该第三轴部28的直径比第二轴部26的直径大。凸缘部27具有比第二轴部26以及第三轴部28的外径大的外径尺寸。转子11的第一轴部25、第二轴部26、凸缘部27以及第三轴部28的前侧的一部分配置在壳体10内。第一轴部25、第二轴部26、凸缘部27以及第三轴部28同轴设置。
在此,在壳体10内保持有随着温度变化而粘度变化较少的硅油等粘性流体(流体)29,如图2(a)、图3(a)所示,将第一轴部25插入到壳体10的圆形凹部19中,使第二轴部26的环状的前端面与圆形底面18抵接,在相对于壳体10将转子11在轴线L方向定位的状态下,比凸缘部27靠前侧(壳体10的底侧)的位置成为充填粘性流体29的阻尼室30。如图2(b)、图3(b)所示,阻尼室30内被一对间壁22沿周向划分为第一阻尼室31和第二阻尼室32。
如图5所示,第一轴部25的外周面为圆形,且在其前端面的周缘加工有倒角。并且,第一轴部25在环状外周面具有沿轴线L平行切除而形成的一对缺口部33。
在第二轴部26设置有沿半径方向突出的一对叶片34。一对叶片34为沿第二轴部26的外周面35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突部,且形成在绕轴线L相互隔开180°的角度位置。如图2(b)、图3(b)所示,一侧的叶片34沿周向将配置有该叶片34的第一阻尼室31划分为第一室36和第二室37。另一侧的叶片34沿周向将配置有该叶片34的第二阻尼室32划分为第一室36和第二室37。在此,第二轴部26的外周面35在图2(b)、图3(b)中沿顺时针CW从一侧叶片34朝向另一侧叶片34依次具有小径外周面部分35a和外径尺寸比小径外周面部分35a大的大径外周面部分35b。另外,一对叶片34具有相对于轴线L对称的形状。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一侧叶片34进行说明,而省略另一侧叶片34的说明。
如图2(a)、图3(a)所示,在叶片34形成有使在各阻尼室36、37内被叶片34划分出的第一室36和第二室37连通的流体流路38d。并且,从半径方向的外侧在叶片34安装开闭流体流路38d的单向阀39。单向阀39与转子11一体旋转。
如图2(a)、图3(a)所示,在转子11在壳体10内沿轴线L方向定位后,凸缘部27的环状外周面40与筒部17的大径环状部分21c隔着微小的间隔而对置。并且,在凸缘部27的周缘设置有将周向的一部分沿轴线L平行切除而形成的一对缺口部40a,且在该缺口部40a的外周侧与壳体10的大径环状部分21c之间形成有间隙G。凸缘部27中的与壳体10的圆形底面18对置的前侧环状端面41成为在轴线L方向朝向后方(壳体10的开口14一侧)向外周侧倾斜的锥面。在本实施例中,将锥面形成为顶点比环状外周面40靠轴线L方向的前侧的圆锥面,但将第二轴部26的外周面35与环状外周面40连接的前侧环状端面41的锥面的轴线L方向的截面形状优选从锥面与轴线L间的交点看越朝向轴线L方向的后侧越向外侧倾斜,所述截面形状也可由直线或者曲线、或者曲线与直线的组合构成。
如图5所示,第三轴部28具有沿轴线L平行切除周向的一部分而形成的一对缺口部28a。如图2(a)、图3(a)所示,在第三轴部28中的与凸缘部27的后方邻接的位置配置有垫片42。垫片42在使转子11贯通其中心孔的状态下从后方覆盖凸缘部27。垫片42的环状外周面隔着比凸缘部27的环状外周面40窄的间隔与壳体10的环状内周面21的大径环状部分21c对置。垫片42由金属、树脂、或者陶瓷制成。
在第三轴部28中,在位于外罩15的中心孔13内的外周面部分形成有圆环状的O形环装设槽44。O形环装设槽44形成在向后方远离凸缘部27以及垫片42的位置,且在O形环装设槽44内装设有O形环45。O形环45配置在外罩15的中心孔13的内周面与第三轴部28之间,且在转子11能够旋转的状态下密封转子11与外罩15之间。O形环45为NBR(丁腈橡胶)等橡胶。如图5所示,在第三轴部28中,从壳体10的开口14伸出(露出)的后端部分具有外周面部分以与轴线L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呈椭圆形(日文:小判形)的方式被切除而形成的缺口部47。第三轴部28利用缺口部47与便器座5的旋转中心轴8连接。
外罩15从插入到壳体10内的插入方向的前端侧沿轴线L方向具有外径尺寸比壳体10的开口14的内径尺寸小的小径部50、外径尺寸比壳体10的开口14的内径尺寸稍大的大径部51、外径尺寸比大径部51大的焊头抵接部52。在将外罩15固定到壳体10时,焊头抵接部52的后端面成为供进行超声波焊接用的焊头抵接的焊头抵接面。
大径部51从小径部50插入到壳体10内,通过大径部51的外周面部分与壳体10的环状内周面21的大径环状部分21c被超声波焊接使得外罩15固定于壳体10。在外罩15固定于壳体10的状态下,外罩15的前端成为与垫片42抵接的状态。并且,大径部51的后端向壳体10的外侧露出,在壳体10的开口14的端缘与焊头抵接部52之间形成有间隙。在外罩15固定于壳体10的状态下,转子11的O形环装设槽44、O形环45、以及外罩15与壳体10之间的焊接部分53从与轴线L方向正交的方向看时具有重叠的部分。
(叶片以及单向阀)
图6是未安装单向阀39的状态下的转子11的立体图。图7(a)是从连接部75侧看到的单向阀39的立体图,图7(b)是从与连接部75相反一侧看到的单向阀39的立体图。图8是从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看到的转子11以及单向阀39的侧视图,图8(a)示出单向阀39关闭流体流路38d时的状态,图8(b)示出单向阀39打开流体流路38d时的状态。
如图6所示,叶片34具有单向阀支承部60,所述单向阀支承部60将单向阀39的前端侧部分以使其能够沿周向移动的状态支承在轴线L方向的前端侧。并且,叶片34具有将单向阀39的后端侧部分固定在轴线L方向的后端侧的单向阀固定部61。单向阀固定部61形成为在周向具有比单向阀支承部60厚的宽度(厚度)。在轴线L方向上,设置在单向阀支承部60与单向阀固定部61之间的流体流路部38的流体流路凹部38c被从半径方向的外侧切割出,因切割而形成的部分在绕轴线L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具有开口,且成为贯通的流体流路38d。在本实施例中,单向阀固定部61、单向阀支承部60、流体流路部38的周向宽度呈单向阀固定部61>单向阀支承部60>流体流路部38。
单向阀支承部60在外周侧面具有台阶部62,比台阶部62靠前侧的外周侧端面成为载置单向阀39的前端侧部分的载置面63。比台阶部62靠后侧的位置成为突部64。突部64的后端面成为流体流路38d的前侧壁面65。单向阀支承部60中的周向的另一侧(顺时针CW侧)的端面60a与前侧壁面65间的角部被切除,成为朝向前方向周向的另一侧倾斜的倾斜面66。
单向阀固定部61在轴线L方向的中途具有叶片侧凹部67。叶片侧凹部67的前侧成为前侧突部68,前侧突部68的前表面成为流体流路38d的后侧壁面(倾斜面)69。流体流路38d由前侧壁面65、后侧壁面69和流体流路凹部38c划分形成。另外,单向阀固定部61、单向阀支承部60和流体流路部38的周向宽度不同,因此后侧壁面69朝向后方(壳体10的开口14一侧)向外周侧倾斜。并且,后侧壁面69的周向宽度尺寸随着朝向后方而变大。叶片侧凹部67的后侧成为与凸缘部27的前侧环状端面41连续的后侧突部70。后侧突部70沿周向具有向两侧突出的突出部分。
在此,在叶片34中,单向阀支承部60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面60b、比流体流路38d靠内周侧的部分的周向的一侧(逆时针CCW侧)的端面38b、以及单向阀固定部61的前侧突部68的周向的一侧的端面68b位于同一平面上,并成为供后述的单向阀39的阀部71抵接的阀座72。并且,单向阀支承部60的另一侧(顺时针CW侧)的端面60a以及流体流路38d的内周侧的部分的周向的另一侧的端面38a位于同一平面上,或者另一侧的端面38a位于从另一侧的端面60a朝周向的一侧后退的位置。流体流路38d的绕轴线L方向的一侧的端面38b成为流体流路38d的绕轴线方向的一侧的开口的端面,另一侧的端面38a成为流体流路38d的开口的另一侧的端面。并且,另一侧的端面60a位于从单向阀固定部61的另一方侧端面61a朝周向的一侧(逆时针CCW侧)后退的位置。换言之,周向宽度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单向阀固定部61、单向阀支承部60、流体流路部38,且绕轴线L方向的一侧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因此从绕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看到的流体流路部38的绕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38a相对于单向阀固定部61的另一侧的端面61a和单向阀支承部60a的另一侧的端面60a朝周向的一侧后退,即凹陷。
另外,转子11为将第一轴部25、第二轴部26、凸缘部27、第三轴部28以及叶片34一体形成的树脂成形品。更具体地说,转子11利用夹着轴线L配置的两个模具而成形,其分型线位于叶片34上、第一轴部25的缺口部33上、凸缘部27的缺口部40a上、第三轴部28的缺口部28a上。并且,各缺口部40a形成为在分型线处产生的毛边具有从分别与第一轴部25、凸缘部27以及第三轴部28外切的外切圆向外侧不突出的深度。另外,转子11也可为由锌压铸一体形成等的金属成型品。
单向阀39由PBT等树脂制成,如图5(a)以及图7所示,具有在叶片34的周向的一侧(逆时针CCW侧)沿轴线L方向延伸且其板面朝向周向的第一板部73、在叶片34的周向的另一侧(顺时针CW侧)沿轴线L方向延伸且其板面朝向周向的第二板部74、以及连接第一板部73的外周侧端侧部分与第二板部74的外周侧端侧部分的连接部75。如图5(b)所示,从轴线L方向看到的单向阀39的平面形状呈“コ”字状。并且,单向阀39呈以通过轴线L的面为对称面的面对称,第一板部73与第二板部74为同一形状。
在第一板部73以及第二板部74,前端的内周侧端侧部分被切除而成为缺口部76,并通过缺口部76在第一板部73以及第二板部74的前端面形成有倾斜面76a。如图5(a)所示,在单向阀39安装到叶片34的状态下,倾斜面76a随着朝向后方而向第二轴部26侧(内周侧)倾斜。
连接部75在前侧部分具有矩形的开口77。连接部75中的比开口77靠前端侧的部分成为薄板部78,连接部75中的比开口77靠后侧的部分成为厚壁的单向阀侧突部79。在单向阀侧突部79的前表面设置有在周向的中心位置沿半径方向延伸的突起80。
连接部75的单向阀侧突部79从半径方向的外侧嵌入到叶片34的叶片侧凹部67中,从而单向阀39安装到叶片34。在单向阀侧突部79嵌入到叶片34的叶片侧凹部67中时,单向阀侧突部79的突起80呈被压扁的状态,从而连接部75的单向阀侧突部79被轻压入到前侧突部68与后侧突部70之间。
在此,在单向阀39安装到叶片34的状态下,呈第一板部73的后侧部分以及第二板部74的后侧部分从周向两侧夹持单向阀固定部61的状态。并且,呈单向阀固定部61的前侧突部68嵌入到单向阀39的开口77中的状态,呈单向阀支承部60的突部64插入到单向阀39的开口77中的状态。如图5(a)所示,在单向阀支承部60的突部64的周向的另一侧(顺时针CW侧)与开口77的边缘之间形成有间隙。在第二板部74的绕轴线L方向的一侧的板面(第一板部73侧的板面)与单向阀支承部60的绕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60a以及流体流路部38的另一侧的端面38a之间形成有另一侧的间隙。第二板部74的绕轴线L方向的一侧的板面(第一板部73侧的板面)与朝另一侧后退到的流体流路部38的绕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38a之间的间隙形成得比第二板部74的绕轴线L方向的一侧的板面(第一板部73侧的板面)与单向阀支承部60的另一侧的端面60a间的间隙大。并且,在第一板部73和第二板部74的靠第二轴部26的外周面35侧的端部与外周面35之间也形成有第二轴部26侧的间隙。在转子11停止的状态下,第一板部73的前端侧部分成为用于开闭流体流路38d的阀部71,在单向阀39安装到叶片34的状态下,第一板部73的内侧的板面(第二板部74侧的板面)与叶片34的阀座72抵接。另外,第一板部73和第二板部74的通过流体29的流体压力而发生位移的末端侧部分通过连接部75而连接,且形成为比流体流路38d的绕轴线L方向的一侧、另一侧的开口大。在转子11绕轴线L方向朝向一侧旋转时,通过第一板部73可靠地关闭流体流路38d,在朝向另一侧旋转时,第二板部74的因受到流体29的流体压力而发生的位移传递到第一板部73,因此能够高效地打开流体流路38d。并且,通过连接部75连接的第一板部73与第二板部74各自的弹性力并行作用,因此,转子11绕轴线L方向朝向另一侧的旋转停止后,位移的板部因自身的弹性回复力高而能够回复到原来的形状并快速地关闭流体流路38d。
作为本实施例的变形例,也可以这样:沿第二板部74的绕轴线L方向局部改变厚度,以在转子11停止的状态下,使单向阀39的第一板部73的绕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的板面的流体流路部38侧的板面的末端侧部分与作为流体流路38d的绕轴线L方向的一侧开口的绕轴线L方向的一侧的端面38b抵接而关闭流体流路38d,且使第二板部74的绕轴线L方向的一侧的板面的末端侧部分与作为流体流路38d的绕轴线方向的另一侧开口的绕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38a之间空出间隙。或者,也可以这样:单向阀固定部61、流体流路部38和单向阀支承部60的周向宽度相同,使单向阀39的第一板部73和第二板部74的绕轴线L方向的中心线与叶片34的绕轴线方向的中心线偏离,从而第一板部73的绕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的板面的末端侧部分与流体流路38d的绕轴线L方向的一侧的端面38b抵接而关闭流体流路38d,且在第二板部74的绕轴线L方向的一侧的板面的末端侧部分与流体流路38d的绕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38a之间形成间隙。
单向阀39优选由树脂制成。转子11的叶片34的突部64与前侧突部68的顶部优选在单向阀39被嵌入的状态下位于比筒部17的环状内周面21侧的面靠内周侧的位置。在转子11的旋转中使单向阀39的环状内周面21侧的面与环状内周面21滑动接触,树脂制成的单向阀39与树脂制成的筒部17的环状内周面21间的滑动性高而不易磨损,因此阻尼的能力变化少。
在转子11朝周向的一侧即沿逆时针CCW旋转的状态以及转子11停止的状态下,如图8(a)所示,安装到叶片34的单向阀39不发生变形,呈阀部71与叶片34的阀座72抵接的状态。因此,在流体流路38d中呈粘性流体29不流动或者几乎不流动的状态,从而呈流体流路38d被关闭的状态。
若转子11朝周向的另一侧即沿顺时针CW旋转的话,如图8(b)所示,在第一板部73以及第二板部74因单向阀39与转子11一体旋转而从粘性流体29受到的流体压力的作用下,单向阀39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前端侧部分位移到周向的一侧(逆时针CCW侧),从而在阀部71与阀座72之间形成一侧的间隙。因此,流体流路38d被打开。并且,在转子11沿顺时针CW旋转期间,单向阀39在从粘性流体29受到的流体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前端侧部分发生位移),从而在阀部71与阀座72之间形成一侧的间隙。因此,流体流路38d维持打开状态。换言之,单向阀39具有沿周向夹持流体流路部38而形成的第一板部73和第二板部74,第一板部73的流体流路部38侧(绕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的板面与流体流路部38的第一板部73侧(绕轴线L方向的一侧)的流体流路38d的开口抵接,在第二板部74的流体流路部38侧(绕轴线L方向的一侧)的板面与流体流路部38的第二板部74侧(绕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的流体流路38d的开口之间设置有形成流体的流路的一部分的另一侧的间隙。在转子11停止,或者相对于流体流路部38向形成有第一板部73的方向(绕轴线方向的一侧)旋转的状态下,第一板部73的流体流路部38侧(绕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的板面与流体流路部38的第一板部73侧(绕轴线L方向的一侧)的流体流路38d的开口抵接,从而切断粘性流体29向流体流路38d流动。在转子11相对于流体流路部38向形成有第二板部74的方向(绕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旋转的状态下,通过粘性流体29的流体压力,第一板部73的前端侧部分向远离流体流路部38的第一板部73侧(绕轴线L方向的一侧)的流体流路38d的开口的方向位移,从而在第一板部73的流体流路部38侧(绕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的板面与流体流路部38的第一板部73的流体流路部38侧(绕轴线L方向的一侧)的流体流路38d的开口之间形成有构成流体流路的一部分的一侧的间隙。第二板部74侧的另一侧的间隙、流体流路38d和第一板部73侧的一侧的间隙相连通,从而粘性流体29流动。另外,若单向阀39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单向阀39的第二板部74的第一板部73侧的板面与单向阀支承部60的另一侧(顺时针CW侧)的端面60a抵接,则单向阀39进一步的弹性变形便被限制。即,单向阀支承部60也可作为规定单向阀39的弹性变形范围(位移范围)的限制器而发挥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流体流路部38的周向宽度比单向阀支承部60的周向宽度窄,因此与两者的周向宽度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流体流路部38的绕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30a与第二板部74的绕轴线方向的一侧的板面之间较宽地设置另一侧的间隙。并且,作为限制器,也可在单向阀39的第二板部74的周向的一侧(流体流路38d侧)的端面设置由向周向的一侧突出的突起构成的抵接部,或者在单向阀支承部60的周向的另一侧的端面60a设置由向周向的另一侧突出的突起构成的抵接部。
若转子11停止,则单向阀39通过自身的弹性回复力抵抗粘性流体29的粘性阻力而回复到原来的形状。其结果是,如图8(a)所示,阀部71呈与叶片34的阀座72抵接的状态,从而流体流路38d被关闭。之后,若转子11朝周向的一侧即沿逆时针CCW旋转,则在转子11沿逆时针CCW旋转期间,在因单向阀39与转子11一体旋转而受到的粘性流体29的流体压力的作用下,单向阀39呈其阀部71被压向阀座72的状态,从而维持关闭流体流路38d的状态。
(阻尼装置的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2、图3以及图8对阻尼装置7的动作进行说明。在阻尼装置7的动作说明中,假定便器座5的旋转中心轴8与转子11的第三轴部28同轴连接。使便器座5向上方转动的话,则转子11沿顺时针CW旋转,使便器座5向下方转动的话,则转子11沿逆时针CCW旋转。
图2所示的状态为与阻尼装置7连接的便器座5被打开的状态(便器座5大致垂直立起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叶片34以及单向阀39位于壳体10的环状内周面21的大径内周面部分21a的内侧,第二轴部26的外周面35的小径外周面部分35a位于各间壁22的内侧。并且,在该状态下,在从轴线L方向看时,叶片34以及单向阀39位于与形成在壳体10的圆形凹部19的孔20重叠的位置,孔20在被划分在叶片34的周向两侧的第一室36以及第二室37两者处形成开口77。由此,粘性流体29能够通过叶片34以及单向阀39与壳体10的大径内周面部分21a间的间隙而在第一室36与第二室37之间移动。并且,粘性流体29能够通过孔20在第一室36与第二室37之间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假定转子11停止。因此,单向阀39如图8(a)所示不发生弹性变形,流体流路38d被关闭。
若西式便器的使用者朝向下方放倒立起的便器座5的话,则转子11相对于壳体10沿逆时针CCW旋转。即,转子11以叶片34的阀座72侧为旋转方向的前侧旋转。此时,粘性流体92通过叶片34以及单向阀39与大径内周面部分21a间的间隙以及孔20,从第一室36朝向第二室37移动。并且,粘性流体29通过各间壁22与第二轴部26的小径外周面部分35a间的间隙而在第一阻尼室31与第二阻尼室32之间移动。因此,便器座5能够通过较小的力动作而向下方转动。
便器座5进一步向下方转动的话,阀部71会因粘性流体29的流体压力而被按向阀座72,从而单向阀39维持关闭流体流路38d的状态。
在此,若在流体流路38d被关闭的状态下转子11沿逆时针CCW旋转,则第一室36被缩小,其结果是第一室36的粘性流体29被加压而欲向第二室37移动。但是,如图3所示,伴随转子11沿逆时针CCW旋转,叶片34以及单向阀39向壳体10的环状内周面21的小径内周面部分21b的内侧移动,因此能够抑制粘性流体29通过叶片34以及单向阀39与环状内周面21之间而从第一室36移动到第二室37。并且,伴随转子11的逆时针CCW旋转,会成为间壁22与第二轴部26的大径外周面部分35b对置的状态,即间壁22与大径外周面部分35b抵接的状态或者隔着微小的间隙对置的状态,因此呈能够阻止粘性流体29在第一阻尼室31与第二阻尼室32之间移动的状态。而且,转子11的逆时针CCW旋转结果会形成孔20只在第二室37内形成开口77的状态,因此粘性流体29通过孔20的移动消失。其结果是,转子11受到粘性流体29的流体压力而在高负荷状态下旋转。因此,便器座5缓慢关闭,从而避免便器座5与便器本体2强力碰撞。
接下来,若进行欲掀起平伏的便器座5的动作的话,则转子11朝周向的另一侧即沿顺时针CW旋转。即,转子11以与叶片34的阀座72相反的一侧为旋转方向的前侧旋转。其结果是,如图8(b)所示,与转子11一体旋转的单向阀39在从粘性流体29受到的流体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前端侧部分沿周向位移而打开流体流路38d,并维持该状态。其结果是,转子11沿顺时针CW旋转期间,粘性流体29通过流体流路38d而从第二室37侧移动到第一室36侧。因此,便器座5能够通过较轻的力动作而向上方转动。
在此,在将平伏的便器座5稍稍向上方掀起之时,当使用者将手从便器座5移开时,由于转子11的旋转停止使单向阀39受到的流体压力减少,因此单向阀39通过自身的弹性回复力而回复到原来的状态从而关闭流体流路38d。即,成为图8(a)所示的状态。其结果是,在便器座5开始向下方转动之时,粘性流体29的流体压力施加到转子11上,因而转子11在高负荷状态下旋转。因此,便器座5缓慢关闭,从而能够避免便器座5与便器本体2强力碰撞。
(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单向阀39在转子11朝周向的另一侧即沿顺时针CW开始旋转时受到流体压力而开始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打开流体流路38d,转子11旋转停止后,单向阀39通过自身的弹性回复力而回复到原来的形状,从而关闭流体流路38d。因此,在转子11绕轴线L开始旋转之时,流体流路38d为关闭状态。因此,在使转子11朝周向的一侧即沿逆时针CCW旋转时,从开始旋转时粘性流体29的负荷即施加到转子11上,从而转子11在高负荷状态下旋转。
并且,根据本实施例,单向阀39通过第一板部73以及第二板部74的板面能够受到粘性流体29的流体压力。因此,容易通过流体压力使单向阀39发生弹性变形。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板部73以及第二板部74中,在前端的内周侧端部分设置有缺口部76。因此,通过缺口部76的形成范围和形状能够调整第一板部73以及第二板部74从粘性流体29受到的流体压力的大小。并且,形成在单向阀39的第一板部73和第二板部74的靠第二轴部26的外周面35侧的端部与外周面35之间的第二轴部26侧的间隙与流体流路38d连通作为流路发挥作用。例如,当向CW方向旋转时,通过单向阀39的第一板部73和第二板部74的前端侧部分的位移,流体流路38d被打开,即第一板部73侧的间隙打开,则第二板部74的第二轴部26侧的间隙、第二板部74侧的间隙、流体流路38d、第一板部73侧的间隙、第一板部73的第二轴部74侧的间隙相连通,从而第二板部74侧的第二室37的粘性流体29流向第一板部73侧的第一室36。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通过将单向阀侧突部79嵌入到叶片34的叶片侧凹部67中而将单向阀39固定于叶片34的结构,通过形成单向阀侧突部79,成为用于与叶片34固定的固定部的连接部75的突部形成部分的强度得到提高。其结果是,由于能够抑制单向阀39中的固定于叶片34的部分的弹性变形,因此单向阀39与叶片34间的固定更加可靠。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例中,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在叶片34的前端侧部分设置流体流路38d,且将单向阀39的轴线L方向的后端侧部分安装于叶片34,通过由于粘性流体29的流体压力而发生的弹性变形,使单向阀39的前端侧部分发生位移;但也可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在叶片34的后端侧部分设置流体流路38d,且将单向阀39的轴线L方向的前端侧部分安装于叶片34,通过弹性变形而使单向阀39的后端侧部分发生位移。并且,还能够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在叶片34的前端侧部分以及后端侧部分两者设置流体流路38d,且将单向阀39的轴线L方向的中央部分安装于叶片34,通过弹性变形使单向阀39的轴线L方向的两端侧部分发生位移。
另外,作为参考例,也可构成为这样的结构:当转子11的旋转停止时,单向阀39打开流体流路38d。即,单向阀39在转子11的旋转开始的同时受到流体压力而开始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关闭流体流路38d,在转子11的旋转停止后,单向阀39通过自身的弹性回复力而回复到原来的形状,从而打开流体流路38d。在这样的结构中也一样,由于单向阀39与转子11一体移动,因此单向阀39从转子11的旋转刚开始之后就受到流体压力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关闭流体流路38d。因此,在使转子11向绕轴线方向的一侧旋转时,能够在旋转刚开始后就将流体的负荷施加到转子11上,从而能够使转子11在高负荷状态下旋转。
[阻尼装置的另一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使用本发明的阻尼装置的另一例进行说明。图9是本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立体图。图10(a)是沿轴线切断阻尼装置后的剖视图,图10(b)是以与轴线L正交的方式切断阻尼装置的阻尼室而从轴线方向的后方看的剖视图。图11(a)为转子以及单向阀的立体图,图11(b)为从前方看到的转子以及单向阀的主视图。
如图9、图10、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阻尼装置7A形成为其壳体10的筒部17以及转子11的第二轴部26比阻尼装置7的长。并且,本实施例的阻尼装置7A的叶片90的形状以及单向阀91的形状与阻尼装置7的不同。并且,本实施例的阻尼装置7A的转子11在高负荷状态下旋转的方向与阻尼装置7A的相反。因此,壳体10的环状内周面21中的大径内周面部分21a与小径内周面部分21b的顺序与阻尼装置7的沿周向相反,且转子11的第二轴部26的环状外周面40中的大径外周面部分35b与小径外周面部分35a的顺序沿周向相反。并且,将阻尼装置7A装设于西式便器1上时,相对于便器座5的旋转中心轴8,从与阻尼装置7相反一侧连接旋转中心轴8与转子11。另外,由于阻尼装置7A具有与阻尼装置7相同的结构,因此对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关于转子11的绕轴线L的旋转方向,将流体流路38d关闭的方向记为绕轴线L方向(周向)的一侧,将打开的方向记为绕轴线L方向(周向)的另一侧。
(叶片以及单向阀)
图12是未安装单向阀91的状态下的转子11的立体图。图13(a)是从连接部侧看到的单向阀91的立体图,图13(b)是从与连接部相反一侧看到的单向阀91的立体图。图14是从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看到的转子11以及单向阀91的侧视图,图14(a)示出单向阀91关闭流体流路38d时的状态,图14(b)示出单向阀91打开流体流路38d时的状态。
如图12所示,叶片90具有在使单向阀91能够沿周向移动的状态下将单向阀91的前端侧部分支承在轴线L方向的前端侧的单向阀支承部92。并且,叶片90具有在轴线L方向的后端侧固定单向阀91的后端侧部分的单向阀固定部93。在单向阀固定部93的前侧设置有沿半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94。单向阀固定部93形成为在周向具有比单向阀支承部92以及突出部94厚的厚度。在轴线L方向上设置在单向阀支承部92与突出部94之间的流体流路部38的流体流路凹部38c从半径方向的外侧被切割出,因切割而形成的部分成为流体流路38d。
单向阀支承部92在外周侧面具有台阶部95,比台阶部95靠前侧的外周侧端面成为载置单向阀91的前端部分的载置面96。比台阶部95靠后侧的部分成为突部97。突部97的后端面成为流体流路38d的前侧壁面98。在突部97的外周侧端部设置有在载置面96的上方向前方突出的突起99。
单向阀固定部93在轴线L方向的中途具有叶片侧突部100。叶片侧突部100的前侧成为前侧凹部101,叶片侧突部100的后侧成为后侧凹部102。在叶片侧突部100的外周侧端部设置有在后侧凹部102的底面的上方朝向后方突出的突起103。
突出部94的前表面成为流体流路38d的后侧壁面104。后侧壁面104朝向后方(壳体10的开口14侧)向外周侧倾斜。
在此,在叶片90中,单向阀支承部92的周向的一侧(顺时针CW侧)的端面92a、比流体流路38d靠内周侧的部分的周向的一侧(顺时针CW侧)的端面38a、以及突出部94的周向的一侧(顺时针CW侧)的端面94a位于同一平面上,且成为供后述的单向阀91的阀部105抵接的阀座106。并且,单向阀支承部92的一侧的端面92b、比流体流路38d靠内周侧的部分的周向的一侧(顺时针CW侧)的端面38b、以及突出部94的周向另一侧(逆时针CCW侧)的端面94b位于同一平面上,这些端面92b、端面38b和端面94b位于从单向阀固定部93的一侧的端面93a朝周向另一侧(顺时针CW侧)后退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转子11为将第一轴部25、第二轴部26、凸缘部27、第三轴部28和叶片34一体形成的树脂成型品。更具体地说,转子11使用夹持轴线L配置的两个模具而成形,其分型线位于叶片34上、第一轴部25的缺口部33上、凸缘部27的缺口部40a上、第三轴部28的缺口部28a上。并且,各缺口部40a形成为在分型线产生的毛边具有从分别与第一轴部25、凸缘部27以及第三轴部28外切的外切圆不向外侧突出的深度。并且,在转子11在壳体10内沿轴线L方向定位的状态下,在凸缘部27的缺口部40a的外周侧与壳体10的大径环状部分21c之间形成有间隙G。另外,转子11也可为由锌压铸一体形成等的金属成型品。
单向阀91由PBT等树脂制成,且如图12(a)以及图14所示,具有在叶片90的周向的另一侧(逆时针CCW侧)沿轴线L方向延伸且板面朝向周向的第一板部109、在叶片90的周向的一侧(顺时针CW侧)沿轴线L方向延伸且板面朝向周向的第二板部110、以及连接第一板部109与第二板部110的连接部111。连接部111具有第一连接部112、第二连接部113以及第三连接部114。并且,单向阀91呈以通过轴线L的面为对称面的面对称,且第一板部109与第二板部110为同一形状。
在第一板部109以及第二板部110,前端的内周侧端部分被切除而成为缺口部115,且通过缺口部115在第一板部109以及第二板部110的前端面形成有倾斜面115a。在单向阀91安装到叶片90的状态下,倾斜面115a朝向后方(朝向壳体10的开口14侧)向第二轴部26侧(内周侧)倾斜。
如图13所示,第一连接部112设置在单向阀91的轴线L方向的前端。第二连接部113设置在轴线L方向的后端。第三连接部114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12与第二连接部113之间。在连接部111中,在第一连接部112与第三连接部114之间设置有前侧开口116,在第二连接部113与第三连接部114之间设置有后侧开口117(单向阀侧凹部)。
第一连接部112连接第一板部109的外周侧端部与第二板部110的外周侧端部。在第一连接部112的后端部分设置有台阶部118,台阶部118的后侧成为比台阶部118的前侧壁薄的薄壁部119。第二连接部113在比第一板部109的外周侧端以及第二板部110的外周侧端靠内周侧的位置连接第一板部109的外周侧部分和第二板部110的外周侧部分。在第二连接部113的前端部分设置有台阶部120,台阶部120的前侧成为比台阶部120的后侧壁薄的薄壁部121。第三连接部114在比第一板部109的外周侧端以及第二板部110的外周侧端靠内周侧的位置连接第一板部109的外周侧部分与第二板部110的外周侧部分。第三连接部114的前端面成为周向的中心朝向后方凹陷的弯曲面,第三连接部114的后端面成为周向的中心朝向前方凹陷的弯曲面。
单向阀91在叶片90的叶片侧突部100嵌入到后侧开口117中的状态下被安装于叶片90。在单向阀91安装到叶片90的状态下,呈第一板部109以及第二板部110从周向的两侧夹持单向阀固定部93的状态。并且,呈第一连接部112的薄壁部119插入到从突部97向前方突出的突起99的内周侧,第二连接部113的薄壁部121插入到从叶片侧突部100向后方突出的突起103的内周侧的状态。且呈单向阀支承部92的突部97与突出部94插入到单向阀91的前侧开口116中的状态。如图11(a)所示,在单向阀支承部92的突部97和突出部94的周向一侧(逆时针CCW侧),在与前侧开口116的边缘之间形成有间隙。在此,第二板部110的前端侧部分成为用于开闭流体流路38d的阀部105,且在单向阀91安装于叶片90的状态下,第二板部110内侧的板面(第一板部109侧的板面)与叶片90的阀座106抵接。
在转子11朝周向的一侧即沿顺时针CW旋转的状态以及转子11停止的状态下,如图14(a)所示,呈安装在叶片90的单向阀91不发生变形,阀部105与叶片90的阀座106抵接的状态。因此,流体流路38d被关闭。
若转子11朝周向的另一侧即沿逆时针CCW旋转,则如图14(b)所示,在第一板部109以及第二板部110因单向阀91与转子11一体旋转而从粘性流体29受到的流体压力的作用下,单向阀91发生弹性变形,因而前端侧部分位移到周向的一侧(顺时针CW侧),从而在阀部105与阀座106之间形成间隙。因此,流体流路38d被打开。并且,在转子11朝周向的另一侧即沿逆时针CCW旋转期间,单向阀91在从粘性流体29受到的流体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前端侧部分发生位移),从而在阀部105与阀座106之间形成间隙。因此,流体流路38d维持在打开的状态。另外,若单向阀91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单向阀91的第一板部109的第二板部110侧的板面与单向阀支承部92的周向的另一侧(逆时针CCW侧)的端面92b抵接,则单向阀91进一步的弹性变形便被限制。即,单向阀支承部92作为限制单向阀39的弹性变形范围(位移的范围)的限制器而发挥作用。
若转子11停止的话,则单向阀91通过自身的弹性回复力抵抗粘性流体29的粘性阻力,回复到原来的形状。其结果是,如图14(a)所示,成为阀部105与叶片90的阀座106抵接的状态,从而流体流路38d被关闭。之后,若转子11朝周向的一侧即沿顺时针CW旋转的话,则在转子11沿一侧(顺时针CW)旋转期间,单向阀91在因其与转子11一体旋转而受到的粘性流体29的流体压力的作用下成为阀部105被压向阀座106的状态,并维持关闭流体流路38d的状态。
(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单向阀91在转子11向周向的另一侧即沿逆时针CCW开始旋转的同时受到流体压力而开始弹性变形,从而打开流体流路38d,在转子11的旋转停止后,单向阀39通过自身的弹性回复力而回复到原来的形状,从而关闭流体流路38d。因此,在转子11开始绕轴线L旋转之时,流体流路38d呈关闭状态。因此,在使转子11向周向的一侧即沿顺时针CW旋转时,能够在旋转开始之时将流体的负荷施加到转子11上,从而能够使转子11在高负荷状态下旋转。
并且,根据本实施例,单向阀91通过第一板部109以及第二板部110的板面而受到粘性流体29的流体压力。因此,通过流体压力能够容易地使单向阀91发生弹性变形。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板部109以及第二板部110中,在前端的内周侧端部分设置有缺口部115。因此,通过缺口部115的形成范围和形状能够调整第一板部109以及第二板部110从粘性流体29受到的流体压力的大小。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单向阀91通过叶片90的叶片侧突部100嵌入到后侧开口117(单向阀侧凹部)中而固定到叶片90。因此,通过连接部111的后侧开口117与叶片侧突部100的外周侧面间的抵接,能够抑制成为与叶片90固定的固定部的单向阀91的后端侧部分沿周向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单向阀91与叶片90间的固定更加可靠。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114与第二连接部113之间为开口(后侧开口117),但也能够作为嵌入叶片侧突部100的凹部而形成。
另外,上述的实施例示出了将阻尼装置7连接在西式便器1的便器座5的旋转中心轴8上而使用的例子,但只要是通过以水平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旋转从而重心从旋转中心轴的上方向侧方变化的装置,即可代替便器座5使用本发明。例如,能够在洗衣机中的用于开闭洗涤物投入口的门的旋转中心轴上连接使用本实施例的阻尼装置7。并且,能够在垃圾箱等开闭门的旋转中心轴上连接使用本实施例的阻尼装置7。

Claims (11)

1.一种阻尼装置,所述阻尼装置具有:阻尼室,所述阻尼室充填有流体;转子,所述转子具有插入到所述阻尼室内的轴部以及设置在该轴部并沿所述轴部的绕轴线方向划分所述阻尼室的叶片;流体流路,所述流体流路为了使在所述阻尼室内被划分在所述叶片的所述绕轴线方向的一侧的第一室与被划分在另一侧的第二室连通而设置于所述叶片;以及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开闭所述流体流路,用于使所述转子旋转的转矩根据所述转子的旋转方向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向阀为弹性体,并安装于所述叶片而与所述转子一体移动,并且,所述单向阀在所述转子停止期间关闭所述流体流路,且通过在所述转子向所述绕轴线方向的一方向旋转期间受到的所述流体的流体压力而关闭所述流体流路,且通过在所述转子向所述绕轴线方向的另一方向旋转期间受到的流体的流体压力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所述轴线方向的端侧部分发生位移而打开所述流体流路,所述转子停止后,所述单向阀通过自身的弹性回复力而回复到原来的形状,从而关闭所述流体流路,
所述叶片为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轴部的外周面的突条,
所述单向阀的所述轴线方向一侧的端侧部分固定于所述叶片,而另一侧的端侧部分能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尼装置具有保持所述流体的有底筒状的壳体,
所述转子具有从所述轴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端沿半径方向扩展的环状的凸缘部,并按照所述轴部以及所述凸缘部的顺序将所述转子从所述壳体的底侧插入到所述壳体中,
在所述壳体中的比所述凸缘部靠所述底侧的位置成为所述阻尼室,
所述流体流路在所述叶片中设置在比所述凸缘部靠近所述壳体的底的前端侧部分,
所述单向阀的在所述轴线方向远离所述壳体的开口的末端侧部分能位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向阀具有第一板部、第二板部以及连接部,所述第一板部相对于所述叶片在所述绕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且板面朝向所述绕轴线方向,所述第二板部相对于所述叶片在所述绕轴线方向的一侧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且板面朝向所述绕轴线方向,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板部的外周侧部分与所述第二板部的外周侧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部以及所述第二板部中的至少一方在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端的内周侧端部分具有缺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向阀呈以通过所述轴线的面为对称面的面对称。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具有单向阀固定部,所述单向阀固定部在外周端面具有朝向内周侧凹陷的叶片侧凹部,
所述连接部具有能够嵌合在所述叶片侧凹部中的单向阀侧突部,
所述单向阀通过将所述单向阀侧突部嵌入到所述叶片侧凹部中而固定于所述叶片。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具有朝向外周侧凹陷的单向阀侧凹部,
所述叶片具有能够嵌合在所述单向阀侧凹部中的叶片侧突部,
所述单向阀通过将所述叶片侧突部嵌入到所述单向阀侧凹部中而固定于所述叶片。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子停止期间和所述转子向所述绕轴线方向的所述一方向旋转期间,
所述第二板部的板面与所述流体流路的所述第二板部侧的开口抵接,且在所述第一板部的板面与所述流体流路的所述第一板部侧的开口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第一板部以及所述第二板部的板面的面积均比所述流体流路的开口面积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具有:固定所述单向阀的单向阀固定部,设置所述流体流路的流体流路部,和单向阀支承部,
在所述轴线方向,在所述单向阀固定部与所述单向阀支承部之间设置所述流体流路部,
还具有限制器,所述限制器与通过在所述转子向所述绕轴线方向的另一方旋转期间受到的所述流体的流体压力而发生弹性变形的所述第二板部的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端侧部分抵接,从而阻止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的位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流路的所述绕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相对于所述叶片的所述单向阀支承部的所述绕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朝所述绕轴线方向的一侧凹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向阀支承部的所述绕轴线方向的一侧的端面、比所述流体流路靠内周侧的部分的所述绕轴线方向的一侧的端面以及所述单向阀固定部的前侧突部的所述绕轴线方向的一侧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CN201310270431.5A 2012-06-29 2013-06-28 阻尼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277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7669A JP2014009774A (ja) 2012-06-29 2012-06-29 ダンパー装置
JP2012-147669 2012-06-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27700A CN103527700A (zh) 2014-01-22
CN103527700B true CN103527700B (zh) 2015-11-11

Family

ID=49929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7043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27700B (zh) 2012-06-29 2013-06-28 阻尼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009774A (zh)
CN (1) CN1035277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24809B1 (en) * 2014-03-25 2020-01-29 Xiangji Wang Damping rotating-shaft mechanism with auto compensation
JP6400932B2 (ja) * 2014-03-31 2018-10-03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流体ダンパ装置およびダンパ付き機器
JP2016153687A (ja) * 2015-02-13 2016-08-2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流体ダンパ装置、ダンパ付き機器、および流体ダンパ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6148439A (ja) * 2015-02-13 2016-08-1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流体ダンパ装置およびダンパ付き機器
JP2016223538A (ja) * 2015-05-29 2016-12-2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流体ダンパ装置およびダンパ付き機器
CN108852131B (zh) * 2017-05-12 2021-06-1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流体阻尼装置及带阻尼的设备
JP7033054B2 (ja) * 2018-12-17 2022-03-09 Kyb株式会社 スプリングガイド及び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110318622B (zh) * 2019-07-09 2024-01-12 陈朝朗 一种微小型单向阻力旋转阻尼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9655A (zh) * 2001-06-04 2003-01-08 拓基轴承株式会社 旋转减震器
CN1592822A (zh) * 2001-11-27 2005-03-09 株式会社索密克石川 回转式阻尼器和具备该回转式阻尼器的汽车零件以及旋转动作辅助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53923B2 (en) * 2003-11-07 2008-04-08 Nifco Inc. Damper device
US8261894B2 (en) * 2004-03-31 2012-09-11 Kabushiki Kaisha Somic Ishikawa Rotary damper
JP5414563B2 (ja) * 2010-02-10 2014-02-12 トックベ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回転ダンパ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9655A (zh) * 2001-06-04 2003-01-08 拓基轴承株式会社 旋转减震器
CN1592822A (zh) * 2001-11-27 2005-03-09 株式会社索密克石川 回转式阻尼器和具备该回转式阻尼器的汽车零件以及旋转动作辅助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09774A (ja) 2014-01-20
CN103527700A (zh) 2014-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27700B (zh) 阻尼装置
CN103519741B (zh) 阻尼装置
US7353923B2 (en) Damper device
CN108852131B (zh) 流体阻尼装置及带阻尼的设备
CN102840264A (zh) 旋转阻尼器
JP2834434B2 (ja) 弁装置
WO2017130847A1 (ja) 流体ダンパ装置およびダンパ付き機器
JPWO2018207341A1 (ja) 流体ダンパ装置およびダンパ付き機器
CN102549295B (zh) 旋转阻尼器
JP2005140287A (ja) ダンパー装置
JP2013002539A (ja) 回転ダンパ
JP2019100402A (ja) 流体ダンパ装置
JP2008232367A (ja) ダイヤフラム型アキュムレータ
JPWO2018207342A1 (ja) 流体ダンパ装置およびダンパ付き機器
JP5284810B2 (ja) ドアチェック装置
JP2019100535A (ja) 流体ダンパ装置
JPH08312637A (ja) 自在継手用カバー
US20170146064A1 (en) Bearing Assembly with Oil Seal Arrangement
JP2017133668A (ja) 流体ダンパ装置およびダンパ付き機器
JP2021123384A (ja) キャップ
EP1358414A1 (fr) Robinet a manchette encliquetee dans le corps
JP6487707B2 (ja) 流体ダンパ装置およびダンパ付き機器
JP2018194041A (ja) 流体ダンパ装置およびダンパ付き機器
JP2022081153A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JP4366176B2 (ja) ダンパー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1

Termination date: 202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