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03630A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03630A
CN103503630A CN201310241515.6A CN201310241515A CN103503630A CN 103503630 A CN103503630 A CN 103503630A CN 201310241515 A CN201310241515 A CN 201310241515A CN 103503630 A CN103503630 A CN 1035036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eed
feeding chain
mentioned
harvesting
variable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4151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03630B (zh
Inventor
竹内贤一朗
宫本章史
上加郁朗
川口弘道
三宅达也
水岛淳
渡部宽树
内山龙介
上村孝彦
田口裕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eki a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369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5581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458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3245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799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2212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379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2542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and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03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36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036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36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7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06Combines with hea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8Thresh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6Mechanical grain conveyo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使谷物杆向脱粒装置的供给速度最佳化。设置不驱动行驶装置(2)及收割装置(4)而是以无级变速的方式驱动进给链(12B)的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设置控制装置(85),该控制装置(85)实行为了使进给链(12B)的进给链搬送速度(VF)与收割装置(4)的收割搬送速度(VH)同步而对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变速控制的收割脱粒模式、和将进给链搬送速度(VF)维持为规定的搬送速度的手动模式。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向脱粒装置供给由收割装置收割的谷物杆的进给链的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在联合收割机的收获作业中,由如下作业,即、联合收割一边行驶一边用装配在前部的收割装置收割农田内生长着的谷物杆,利用搬送装置将收割的谷物杆转移到向脱粒装置供给收割谷物杆的进给链和辅助夹控杆并进行脱粒的通常的收割脱粒作业;以及辅助作业者收割垄边的生长着的谷物杆,将收割后的收割谷物杆载置在进给链上进行脱粒的手动作业。
以往,为了简化联合收割机的传动机构使其容易组装,提出了如下传动机构,即、以分支为将发动机的旋转传动到行驶装置的传动路径、和传动到收割装置及脱粒装置的传动路径的方式设置的传动机构(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99812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的传动机构由于传动到向收割装置和脱粒装置供给谷物杆的进给链的旋转从共用的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输出,因此不能针对收割装置的驱动速度独立地设定进给链的驱动速度,存在不能将谷物杆向脱粒装置的供给速度适当化之类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课题是解决该问题。
解决了上述课题的本发明如下。
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联合收割机,在具有行驶装置2的机体的前部具备收割装置4,在该收割装置4的后方具备脱粒装置3,在该脱粒装置3的左右一侧具备转移由上述收割装置4收割的谷物杆并供给至脱粒装置3的进给链12B,上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具备不驱动上述行驶装置2及收割装置4而是以无级变速的方式驱动上述进给链12B的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具备控制装置85,该控制装置85能够实行为了使上述进给链12B的进给链搬送速度VF与收割装置4的收割搬送速度VH同步而对上述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进行变速控制的收割脱粒模式、和将上述进给链搬送速度VF维持为规定的搬送速度的手动模式。
方案2的发明根据方案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85在上述收割脱粒模式中,在上述收割搬送速度VH为预先设定的第一设定值VH1以上的情况下,将上述进给链搬送速度VF的变化量相对于收割搬送速度VH的变化量的比例设定得比在收割搬送速度VH比第一设定值VH1低的情况大。
方案3的发明根据方案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85)在上述收割脱粒模式中,在上述进给链搬送速度(VF)为作为比上述第一设定值(VH1)高的收割搬送速度(VH)而预先设定的第二设定值(VH2)以上的情况下,将上述进给链搬送速度(VF)维持为规定的第三设定值(VF2)。。
方案4的发明根据方案1至3中任一方案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对上述手动模式中的上述进给链搬送速度VF进行变更的调速刻度盘6A。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方案1的发明,由于通过不驱动行驶装置2及收割装置的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来驱动进给链12B,因此能够与收割装置4的驱动速度独立地设置该进给链12B的驱动速度,能够利用进给链12B向脱粒装置3供给适量的收割谷物杆。另外,在收割脱粒模式中,使进给链搬送速度VF与收割搬送速度VH同步,在手动模式中,能够将进给链搬送速度VF维持为规定的搬送速度。
根据方案2的发明,除了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在收割搬送速度VH为预先设定的第一设定值VH1以上的情况下,能够将进给链搬送速度VF的变化量相对于收割搬送速度VH的变化量的比例设定得比在收割搬送速度VH比第一设定值VH1低的情况大。
根据方案3的发明,除了方案2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在进给链搬送速度VF为作为比第一设定值VH1高的收割搬送速度VH而预先设定的第二设定值VH2以上的情况下,能够将进给链搬送速度VF维持为规定的第三设定值VF2。
根据方案4的发明,除了方案1~3任一项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能够对手动模式中的进给链搬送速度VF进行变更。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脱粒装置的主要部分左侧视图。
图4是脱粒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是联合收割机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图6是联合收割机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图7是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安装说明图。
图8(a)是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放大剖视图,图8(b)是其放大侧视图。
图9是联合收割机的主要部分传动机构图。
图10是控制装置的连接图。
图11是进给链的第一驱动方法的说明图。
图12是进给链的第二驱动方法的说明图。
图13是进给链的第一停止方法的说明图。
图14是进给链的第二停止方法的说明图。
图15是搬送装置的主要部分左侧视图。
图16是搬送装置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17是通常的收割脱粒作业时的手动杆的左侧视图。
图18是手动作业时的手动杆的左侧视图。
图19是手动杆的左侧视图。
图20是其他进给链用液压无级变速装置的安装说明图。
图中:
2—行驶装置,3—脱粒装置,4—收割装置,10—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2B—进给链,85—控制装置,90A—脱粒离合器,VF—搬送速度(进给链搬送速度),VF2—第二设定值(第三设定值),VH—搬送速度(收割搬送速度),VH1—第一设定值,VH2—第二设定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为了容易理解,出于方便,表示出方向来进行说明,但结构并不限定于此。
如图1、2所示,联合收割机在机体框架1的下方设有行驶装置2,该行驶装置2由用于在土壤面行驶的左右一对履带构成,在机体框架1的上方左侧设有进行脱粒、筛选的脱粒装置3,在脱粒装置3的前方设有收获农田的谷物杆的收割装置4。由脱粒装置3脱粒、筛选出的谷粒贮存到设置在脱粒装置3右侧的谷粒容器5中,贮存的谷粒利用排出筒7向外部排出。另外,在机体框架1的上方右侧设有供操作者搭乘的操作席6,在操作席6的下侧设有搭载发动机62的发动机室8。
(收割装置)
收割装置4安装在成为主框的收割框架30上,该收割框架30由收割后框架28、沿左右方向横向设置在收割后框架28的前端部的收割传动外壳29、以及从收割传动外壳29沿上下方向竖立设置的连结框架29A形成。收割后框架28的基部安装在偏靠横向传动筒36的右侧的部位,该横向传动筒3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撑在机体框架1的竖立设置的左右一对悬架台(收割支撑台)35、35的上部。
收割装置4具备:设置在前侧下部的分开种植谷物杆的分草杆31;设置在分草杆31的后方的拉起倒伏的种植谷物杆的拉起装置32;设置在拉起装置32后方的下部的切断种植谷物杆的秸秆的收割刀具装置33;以及设置在拉起装置32和收割刀具装置33的后方的、将收割谷物杆向设置在脱粒装置3的一侧的脱粒部搬送装置12搬送的搬送装置34。搬送装置34由搬送收割谷物杆的秸秆侧的秸秆搬送装置34A、和搬送穗稍侧的穗稍搬送装置34B构成,另外,为了防止从该搬送装置34向脱粒部搬送装置12转移时的谷物杆的落下,在脱粒部搬送装置12的前端部的内侧部(右侧部),遍及搬送装置34的后端部至处理室50的前端部设有支撑体37。
如图15所示,在收割装置4的框架4A的后端部,设有安装前侧辅助夹控杆的托架38C、和安装检测前侧辅助夹控杆的变形量的谷物杆传感器34C的托架38D。此外,框架4A的前端部装配在竖立设置于收割框架30的收割传动外壳29左侧的连结框架29A上,从前部朝向后部而前低后高地倾斜,后端部面向进给链12B的前侧上方。
前侧辅助夹控杆具有由弹簧板等构成的上侧辅助夹控杆和下侧辅助夹控杆而构成。上侧辅助夹控杆的前端部通过螺栓等连结部件安装在框架4A的末端部所装配的托架38C上,后端部向进给链12B的始端部延伸设置。另外,为了从下侧覆盖上侧辅助夹控杆,下侧辅助夹控杆的前端部通过螺栓等连结部件安装在框架4A的末端部所装配的托架38C上,后端部延伸设置到夹持杆12A的前侧。
此外,上侧辅助夹控杆和下侧辅助夹控杆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进给链12B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小,下侧辅助夹控杆载置于进给链12B的左右的外板之间。
谷物杆传感器34C通过螺栓等连结部件安装在框架4A的末端部所装配的托架38D上。此外,如图15所示,谷物杆传感器34C最好是在托架38D上沿前后方向并排设置两个谷物杆传感器34C、34C。
配置在前侧的谷物杆传感器34C检测有无从搬送装置34向进给链12B转移的谷物杆。即、在有从搬送装置34向进给链12B转移的谷物杆的情况下,上侧辅助夹控杆的后端部朝向上方移动,上侧辅助夹控杆的后端部按压配置在前侧的谷物杆传感器34C。另一方面,在没有谷物杆的情况下,上侧辅助夹控杆的后端部维持向进给链12B的始端部延伸设置的状态。
配置在后侧的谷物杆传感器34C检测从搬送装置34向进给链12B转移的谷物杆的堵塞。即、在从搬送装置34向进给链12B转移的谷物杆在进给链12B的前侧堵塞的情况下,下侧辅助夹控杆的后端部朝向上方移动,下侧辅助夹控杆的中间部按压配置在后侧的谷物杆传感器34C。另一方面,在没有谷物杆的堵塞的情况下,下侧辅助夹控杆的后端部维持载置于进给链12B的上侧的状态。此外,最好是,根据配置在后侧的谷物杆传感器34C的输出值来切换进给链12B的搬送速度。
如图15、16所示,在框架4A的终端设有:与进给链12B一起夹持从搬送装置34向进给链12B搬送的谷物杆的后侧辅助夹控杆(辅助夹控杆)43;改换到后述的配置在处理筒罩50D的模式开关6B对进行通常的收割脱粒作业和手动作业的切换的模式开关46进行操作的手动限制板40。
由弹簧板等构成的后侧辅助夹控杆43的前端部摇动自如地支撑在轴44A上,该轴44A以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方式安装在框架4A的终端所装配的架44上,后端部沿夹控杆12C的下侧朝向后方延伸设置并延伸设置到比夹控杆12C的前端部更靠后侧。后侧辅助夹控杆4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进给链12B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小,后侧辅助夹控杆43载置于进给链12B的左右的外板之间。另外,轴44A与驱动进给链12B的驱动轴68D及张设轮17B的支轴平行地配置。
此外,在进给链12B等的保养、检修作业时,敞开处理筒罩50D使夹控杆12C向上方移动之后,为了确保宽阔的保养、检修作业空间,后侧辅助夹控杆43能够以轴44A为中心向从机体的左侧观察时为逆时针方向摇动。
手动限制板40具有前侧板41和后侧板42而构成,该前侧板41由截面形成为大致コ状的板材构成;该后侧板42的前端部摇动自如地支撑在前侧板41的后端部所装配的在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轴41B上,且截面形成为大致I字状。
前侧板41的前端部摇动自如地支撑在轴44上,该轴44支撑后侧辅助夹控杆43的前端部,在前端部的左侧板的外面装配有大致半圆弧状的工作部41A,其按压安装在托架44的轴44A前侧的下方的模式开关46。另外,在前侧板41的后端部的两侧板之间装配有摇动自如地支撑后侧板42的前端部的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的轴41B。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前侧板41和后侧辅助夹控杆43支撑在同一轴44A上,但也可以支撑在不同的轴上。
如图17~19所示,工作部41A朝向前侧形成为半圆弧状(在图17所示的状态下,为从6点的位置朝向12点的位置的圆弧状),该半圆弧状的中心位于从轴44A的轴心偏移(在图17所示的状态下,相对于轴44A偏靠前侧上方)的位置。此外,如图17所示,工作部41A在手动限制板40位于限制状态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工作部41A的下侧部与模式开关(モードスイッチ)46的端子部46A接触,而在工作部41A的下侧部与模式开关46的端子部46A之间隔有一定间隔的方式配置,如图18所示,在手动限制板40位于非限制状态的情况下,配置成工作部41A的上侧部与模式开关46的端子部46A接触,工作部41A的上侧部按压模式开关46的端子部46A。
另外,伴随着手动限制板40向逆时针方向摇动,工作部41A的上侧部与模式开关46的端子部46A的间隔变窄,工作部41A的上侧部更加强有力地按压模式开关46的端子部46A。
此外,工作部41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形状,也可以为下述形状,即、朝向前侧形成为1/4圆弧状(从9点至12点的圆弧状)并使该1/4圆弧状的中心比轴44A的轴心更向前侧偏移的形状;朝向前侧形成为1/4圆弧状(9点至12点的圆弧状)和从圆弧下端部前高后低地倾斜的直线部并使该1/4圆弧状的中心比轴44A的轴心更向前侧偏移的形状等。
由此,在使前侧板41以轴44A为中心向从机体的左侧观察时为逆时针方向摇动而进行从通常的收割脱粒作业向手动作业的切换的情况下,即使在行驶装置2的行驶引起的振动等传递到前侧板41的情况下,模式开关46的端子部46A与前侧板41的工作部41A的间隔也伴随使前侧板41以轴44A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摇动而变窄,能够可靠地按压模式开关46的端子部46A并维持ON状态。
另一方面,在使前侧板41以轴44A为中心向从机体的左侧观察为顺时针方向摇动,并进行从手动作业向通常的收割脱粒作业的切换的情况下,能够使模式开关46的检测状态从ON状态向OFF状态逐渐变更。
此外,在从通常的收割脱粒作业向手动作业切换的情况下,为了维持辅助作业者的安全性,通过配置在操作席6的前面的监视器等向操作者进行警告。
作为模式开关46,也能够使用通过模式开关46的端子部46A与前侧板41的工作部41A的接触来检测从通常的收割脱粒作业向手动作业模式等的切换的检测传感器。但是,为了防止由于行驶装置2的行驶等产生的振动而引起的检测状态(ON/OFF状态)的不稳定,在模式开关46的端子部46A位移一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在施加了一定以上的按压的情况下,最好使用检测从通常的收割脱粒作业向手动作业模式等的切换的位移传感器、感压传感器。
在使用位移传感器作为模式开关46的情况下,能够输出与端子部46A被工作部41A按压而位移的位移量相应的输出值。
如上所述,在使用位移传感器作为模式开关46的情况下,通过在控制装置85预先设定与进行从通常的收割脱粒作业向手动作业的切换的前侧板41的摇动位置对应的模式开关46的端子部46A的位移量(阈值A)、和与进行从手动作业向通常的收割脱粒作业的切换的前侧板41的摇动位置对应的模式开关46的端子部46A的位移量(阈值B),即使在行驶装置2的行驶引起的振动等因土壤面而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变更阈值A、B来容易地变更作业的切换,能够稳定地进行作业的切换。
后侧板42的前端部摇动自如地支撑在前侧板41的后端部所装配的轴41B上,插入到前侧板41的内侧的前侧部42A的截面形成为大致I字状,从前侧板41的后端朝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后侧部42B的截面也形成为大致I字状。
在通常的收割脱粒作业时,手动限制板40为以轴44A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摇动而覆盖形成在框架4A的后端与夹控杆12C的前端部之间的后侧辅助夹控杆43的上方的空间的限制状态,在手动作业时,手动限制板40为以轴44A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摇动而敞开形成在框架4A的后端与夹控杆12C的前端部之间的后侧辅助夹控杆43的上方的空间的非限制状态。
即、是切换为限制状态和非限制状态的结构,该限制状态为,手动限制板40向下方向转动,该手动限制板40的后部与夹持杆12A的前部的间隔缩小,限制手动向进给链12B供给谷物杆;该非限制状态为,手动限制板40向上方向转动,手动限制板40的后部与夹持杆12A的前部的间隔扩大,允许手动向进给链12B供给谷物杆。
在限制状态的情况下,在俯视时,前侧板41从轴44A朝向后方延伸设置并覆盖进给链12B的始端部上侧,后侧板42从前侧板41朝向后方延伸设置到达夹控杆12C的前端部的后方,配置在进给链12B的左侧。另外,在从侧面观察时,前侧板41从轴44A朝向后方平缓地前低后高地倾斜配置,后侧板42从前侧板41朝向后方平缓地前低后高地倾斜配置,到达夹控杆12C的前端部的后方。
前侧板41通过设置在其中间部的下侧限制器41C与设置在辅助夹控杆43的基部的支撑部件43A的上缘抵接来维持限制状态的姿势,后侧板42通过使后侧板42的前端部与前侧板41的后部抵接来维持限制状态的姿势。此外,为了提高辅助作业者的安全,前侧板41的前端最好是配置在比进给链12B的前端更靠前侧,最好是相比防止粉尘等的飞散的、配置在搬送装置34上侧的前侧防尘罩49A的后端,配置在更靠后侧。
另外,为了防止从机体的伸出,最好是将前侧板41的右面配置在相比搬送装置34的上侧所配置的后侧防尘罩49B的左端侧更靠内侧。此外,如图17所示,后侧板42能够以前侧板41的后端部的轴41A为中心进行摇动,无需拆下后侧防尘罩49B便能够使手动限制板40在上下方向上摇动。
非限制状态的情况下,在从侧面观察时,前侧板41从轴44A朝向前方前高后低地倾斜地延伸设置,后侧板42从前侧板41的轴41B朝向前方大致水平地延伸设置。前侧板41通过使前侧板41的上面与竖立设置在托架44上的上侧限制器44C抵接来维持非限制状态的姿势,后侧板42通过使后侧板42的后侧部42B的上面与前侧板41的后部抵接来维持非限制状态的姿势。此外,为了防止振动等的传播引起的前侧板41的限制状态姿势、非限制状态姿势的变动,容易进行前侧板41的摇动,最好是用跨越轴44A由弹簧状的弹簧连结搬送装置34的后部和前侧板41的左面并对前侧板41向限制状态姿势、非限制状态姿势加力。
另外,为了良好地维持从搬送装置34向脱粒部搬送装置12转移的谷物杆的姿势,在与麦稍搬送装置34B对置的支撑体37的上面或偏靠下面的右侧的部位配置辅助搬送装置。
为了将从麦稍搬送装置34B转移来的谷物杆的麦稍向进给链12B搬送,在辅助搬送装置上具备从前侧向后侧移动的带有突起的带。另外,最好是,通过经由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权利要求中的“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输出轴10B将后述的副轴71的转动传动到辅助搬送装置,来使带有突起的带等的移动速度与进给链12B的移动速度为相同速度。此外,也可以代替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使用组合静液压式无级变速机和行星齿轮而构成的液压机械式无级变速机。
如图3~5所示,左侧的悬架台35安装在竖立设置于机体框架1上基座35A的上侧。在悬架台35的左侧的前部,设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横向传动框架35C的基部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的进给链转动轴35B,其中,传动框架35C的基部轴支撑横向传动筒36的左侧部。另外,为了使横向传动筒36以进给链转动轴35B为中心转动而容易地进行收割装置4的分草杆31、引起装置32等的装置的保养、检修作业,横向传动框架35C形成为在正面观察时从基部至前端部在下方具有凸部的圆弧状。此外,如后文所述,搬送谷物杆的脱粒部搬送装置12也以进给链转动轴35B为中心进行转动。
右侧的悬架台35安装在竖立设置于机体框架1上的基座35A的上侧。在该悬架台35的上端部安装有轴支撑横向传动筒36的右侧部的支撑部件35D。支撑部件35D由分割成大致半圆弧状的前侧支撑部件和后侧支撑部件构成。在轴支撑横向传动筒36的右侧部的情况下,使前后侧支撑部件配合,在为了进行收割装置4或变速器65的维修保养,使横向传动筒36以固定轴35B为中心转动,而使收割装置4向左侧方移动了的情况下,解除前后侧支撑部件的配合而将横向传动筒36向前方拉出。另外,为了提高针对左右的悬架台35、35的变形等的刚性,在左右的悬架台35、35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架设连结框架35E。
发动机62的旋转经由支撑在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的输入轴上的皮带轮66B而传动到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传动到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的旋转经由支撑在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的输出轴上的皮带轮(省略图示)而传动到支撑在内置于横向传动筒36的横向传动轴36A的右端部的皮带轮36B,从而使横向传动筒36和横向传动轴36A旋转。此外,传动到横向传动轴36A的旋转经由内置于框架28的传动轴(省略图示)而传动到收割装置4的拉起装置32、收割刀具装置33、搬送装置34等。
另外,发动机62的旋转经由支撑在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的输入轴上的皮带轮66B而传动到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传动到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的旋转经由变速器65而传动到行驶装置2的左右的履带。
(脱粒装置)
如图4所示,脱粒装置3在前侧的上部具备进行谷物杆的脱粒的处理室50,在处理室50的下侧具备进行脱粒后的谷粒筛选的筛选室(筛选部)51。
在处理室50中,具有多个处理齿的处理筒55支撑在处理筒轴,该处理筒轴支撑在前后壁50A、50C上。并且,在处理室50的前壁50A的左侧下部开有谷物杆供给口26A,在左壁50B的下部沿处理筒55开有处理口26B,在后壁50C的左侧下部开有排出秸秆口26C。另外,在处理室50的左侧并排设有沿处理口26B夹持谷物杆的秸秆并向后方搬送的脱粒部搬送装置12,结束了由脱粒部搬送装置12搬送的脱粒之后的排出秸秆谷物杆向设置在脱粒部搬送装置12的后方的排出秸秆搬送装置58转移,进一步向后方搬送之后,由一对排出秸秆切断机59切断并向外部排出。
在筛选室51的上部设有摇动筛选装置52,在筛选室51的下部,从前侧依次设置有:向摇动筛选装置52的前部的筛子输送空气的第一风选机53A;回收从摇动筛选装置漏下的谷粒的一次承接流槽53B;向摇动筛选装置的后部的筛子输送空气的第二风选机53C;以及回收从摇动筛选装置漏下的附着有枝梗等的谷粒(二次物)的二次承接流槽53D。由一次承接流槽53B回收的谷粒由内置于一次承接流槽53B的一次移送螺旋53b移送到谷粒容器5,由二次承接流槽53D回收的谷粒等由内置于二次承接流槽53D的二次移送螺旋53d移送到二次处理室。
处理室50的右侧的后部与排尘处理室连通,在排尘处理室的内部,沿前后方向轴支撑有排尘处理筒57,该排尘处理筒57在外周面具备螺旋叶片体,在排尘处理室的前侧设有对二次物进行处理并还原的二次处理室。在二次处理室的内部轴支撑有二次处理筒56,该二次处理筒56在外周面具备间歇螺旋叶片。另外,在摇动筛选搁板的后方上侧配置有吸引脱粒、筛选时产生的秸秆碎屑等其向机外排出的排尘风扇48。
(脱粒部搬送装置)
脱粒部搬送装置12如图3、6等所示,具备位于上侧的夹持杆12A和位于下侧的进给链12B。夹持杆12A通过弹簧等的加力机构14对处理室50的处理筒罩50D向进给链12B侧加力。进给链12B是卷绕在张设轮17B、17B和驱动链轮17A上而被驱动的环形链,其中张设轮17B、17B分别旋转自如地支撑在上侧链轨道18A的前后端部,驱动链轮17A设置在张设轮17B、17B之间。载置于上侧链轨道18A上的作用侧的进给链12B在从前侧朝向后方移动的过程中对夹持杆12A和谷物杆的秸秆进行夹持。
此外,为了防止所搬送的谷物杆卷绕在进给链12B的终端部等,后侧的张设轮17B最好使用在两侧部设有卷绕防止板17D的空转链轮。
为了使进行手动作业的辅助作业者容易进行手动作业中的进给链12B的速度(权利要求中的进给链搬送速度)VF1的速度调整提高作业性,在处理筒罩50D的侧面设有调速刻度盘6A。另外,为了根据手动谷物杆量有效地进行进给链12B的速度VF的速度调整,将调速刻度盘6A配置在载置手动谷物杆的后侧辅助夹控杆43的周边,或者为了就座于操作席6上的操作者有效地辅助不熟练的辅助作业者,也可以将调速刻度盘6A配置在操作席6的侧板上。
此外,也可以与调速刻度盘6A一起、或者代替调速刻度盘6A在脱粒装置3的前方的机体框架1上设置进行手动作业中的进给链12B的速度VF的速度调整的调速踏板45。
在从侧面观察时,夹持杆12A设置成从处理室50的谷物杆供给口26A至排出秸秆口26C沿处理口26B前低后高地倾斜。载置作用侧的进给链12B的上侧链轨道18A从横轴传动筒36的前方的前端开始前低后高地倾斜之后,平缓地前低后高地倾斜并在到达处理室50的谷物杆供给口26A的前方之后,与夹持杆12A相对地从处理室50的谷物杆供给口26A至排出秸秆口26C沿处理口26B前低后高地倾斜。然后,从排出秸秆口26C向后方水平地延伸之后,前高后低地倾斜并达到穗稍搬送装置34B的前端部的后方的后端。此外,为了容易地进行伴随收割装置4的收割行数的变更的脱粒部搬送装置12的前后方向长度的变更,上侧链轨道18A最好是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分割的分割结构。
载置非作用侧的进给链12B的下侧链轨道18B从向驱动链轮17A传动发动机62的转动的副轴71上方的前端开始前低后高地倾斜并达到后端。此外,下侧链轨道18B的后端设置在后侧的张设轮17B的前方且排出秸秆口26C的下方。
在下侧链轨道18B的前端部,装卸自如地安装有导向件18D,该导向件18D将非作用侧的进给链12B引导至比下侧链轨道18B的前端部设置在更靠下方的驱动链轮17A。导向件18D设置在副轴71的上方,形成为大致1/4圆形状。此外,为了防止因油等的落下而弄脏副轴71等,最好在导向件18D的上方设置罩(省略图示)。
在下侧链轨道18B的下侧设有利用轨道连结板18C支撑上侧链轨道18A和下侧链轨道18B的轨道支撑部件(支撑框架)19。即、进给链12B由轨道支撑部件19支撑。另外,在与上侧链轨道18A和下侧链轨道18B连结的连结板18E上安装有秸秆碎屑导向板(省略图示),该秸秆碎屑导向板防止谷物杆搬送过程中从进给链12B落下的秸秆碎屑落到上述筛选室51的驱动部。
如图3、5所示,轨道支撑部件19的前端部安装在板19A上,该板19A利用螺栓等安装在托架19B上,托架19B旋转自如地安装在左侧的悬架台35上所设的固定轴35B的上下端部。此外,在以进给链转动轴35B为中心进行进给链12B的转动时,为了减少进给链12B的前端部进入机体内侧,在卷绕进给链12B的前侧的张设轮17B的后侧附近竖立设置进给链转动轴35B。
为了防止与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等干涉,在从侧面观察时,轨道支撑部件19从前端部朝向后方在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输入轴10A与齿轮箱68的输出轴(第二输出轴)68B之间延伸之后,在变速马达10C的前方弯曲大致90度并向上方延伸。并且,在副轴71的前方向上方延伸之后,从导向件18D的下侧沿下侧链轨道18B的下侧前低后高地倾斜,到达大致下侧链轨道18B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
由此,在进行进给链12B、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等的保养、检修的情况下,通过使支撑部件19以固定轴35B为中心转动,使进给链12B的后部从脱粒装置3的主体离开而容易进行。此外,为了容易进行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保养、检修,在比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前部更靠前侧竖立设置进给链转动轴35B。
在从侧面观察时,如图3所示,前侧的张设轮17B设置在将发动机62的旋转传动到收割装置4的横轴传动筒36的前方附近,后侧的张设轮17B设置在穗稍搬送装置34A的前端部的后方附近。驱动链轮17A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前后侧的张设轮17B、17B之间并偏靠前侧的张设轮17B侧配置,位于横轴传动筒36和向进给链12B传动发动机62的旋转的副轴71的大致中央。另外,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副轴71与朝向支撑下侧链轨道18B等的后方延伸的轨道支撑部件19的大致中央。另外,在前侧的张设轮17B与驱动链轮17A之间设置基部被支撑在后述的驱动轴68D上的张力链轮17C。
由此,进给链12B从驱动链轮17A朝向上方移动之后,沿张力链轮17C移动并到达前侧的张设轮17B,从前侧的张设轮17B在上侧链轨道18A的上侧朝向后侧的张设轮17B移动。然后,进给链12B从后侧的张设轮17B朝向前方的下侧链轨道18B移动之后,从下侧链轨道18B的后端在下侧链轨道18B的上侧向前侧的导向件18D移动之后,沿导向件18D移动并到达驱动链轮17A。
如图6所示,发动机62的旋转经由副轴71而传动到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在齿轮箱68增减速度之后,传动到与脱粒部搬送装置12的驱动链轮17A连接的输出轴68B。
副轴71的两侧部轴支撑在朝向前方竖立设置在脱粒装置3的前壁50A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一对支撑部件80上。发动机62的旋转经由支撑在副轴71的右端部的皮带轮(输入皮带轮)71A而传动到副轴71上。
传动到副轴71上的旋转经由支撑在皮带轮71A的左侧的皮带轮71C、带92而传动到处理筒55上,并且经由支撑在副轴71的左端部的皮带轮71E的右侧的皮带轮71D、带93等而传动到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输入轴10A。传动到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输入轴10A的旋转如图8所示,经由输出轴10B而传动到齿轮箱68,被齿轮箱68的齿轮增减速度后传动到输出轴68B。传动到输出轴68B的旋转经由联轴器68C而传动到进给链12B的驱动链轮17A。此外,驱动链轮17A旋转自如地支撑在驱动轴68D上。
驱动轴68D支撑在支撑框架19的右侧所安装的板19C上,在使支撑框架19相对于进给链转动轴(固定轴)35B转动了的情况下,解除利用了联轴器68C的输出轴68B与驱动链轮17A的连结,发动机62的旋转不传动到驱动链轮17A,能够安全地进行进给链12B、导向件18D等的更换。此外,也可以代替连结输出轴68B和驱动轴68D的联轴器68C,设置相对的与输出轴68B和驱动轴68D的端部啮合的离合器、爪离合器。
如图7所示,齿轮箱68安装在朝向前方竖立设置在脱粒装置3的前壁50A的上下方向偏靠下侧的部位的后侧板(支撑框架)11B的右侧面。另外,为了有效地灵活利用脱粒装置3前侧的空间,在齿轮箱68的左侧面安装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并且,在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后侧安装使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枢轴10F旋转的第一变速马达10C。
另外,如图20所示,在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后侧也能够并排设置使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枢轴10F转动的第一变速马达10C、和输出等比第一变速马达10C大且使枢轴10F高速转动的第二变速马达10E。
在基端部支撑于枢轴10F上的扇形齿轮10G的前端部,配合在机体框架1上安装的第一变速马达10C的齿轮10c、和第二变速马达10E的齿轮10e。通过后述的制装置85,在通常的收割模式时驱动第一变速马达10C使枢轴10F转动,在手动模式时驱动第二变速马达10E使枢轴10F转动。此外,在收割模式时,第二变速马达10E自由转动,在手动模式时,第一变速马达10C自由转动。
能够将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齿轮箱68安装在机体框架1上,也能够在齿轮箱68安装第一变速马达10C、第二变速马达10E,也可以代替具备输入轴10A的泵部和具备输出轴10B的马达部为一体结构的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而使用泵部和马达部为分割结构的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
另外,第一变速马达10C与收割装置4的驱动速度连动而对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进行变速。具体而言,最好是检测从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输出且向收割装置4传递的旋转的速度,根据该旋转速度使第一变速马达10C动作。
为了减小振动,后侧板11B的前端部和配备在左右的悬架台35、35的连结框架35E上的前侧板11A的后端部由松弛地插通的销连接。此外,后侧板11B的后部由副轴71侧的托架和螺栓等连结机构连结。另外,在横向传动轴36A的下侧设有检测收割后框架28的上下方向的转动位置的收割位置传感器36S。
如图6所示,为了缩短液压系统通路,在右侧的基座35A的左侧设有控制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等液压系统通路的开闭的控制阀9A,在控制阀9A的右侧设有向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等供给油的油箱9B。
为了有效地灵活利用脱粒装置3的前方下侧的空间,防止进给链12转动时进给链12B、带93等的干涉,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输入轴10A和输出轴10B及齿轮箱68的输出轴68B以在上下垂直排列的状态设置。
为了防止液压的压力损失,将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泵部的输入轴10A设置在比输出轴10B靠下侧,以缩短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控制阀9A和液压路径。
为了容易进行进给链12B的卷绕,将齿轮箱68的输出轴68B设置在比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输出轴10B靠上侧,以缩短进给链12B的长度。
(窄导轨)
如图2所示,在联合收割机的左侧(未收割侧)沿侧部设有能够切换为向联合收割机的外侧伸出的伸出姿势、和收纳到内侧的收纳姿势的窄导轨20。
窄导轨20由以间接状态连结的前侧部20A和后侧部20B构成,前侧部20A的前端部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撑在最左侧的分草体31后侧的分草框架的前端部,后侧部20B的后端部通过设置在机体框架1的左侧的侧部的支撑部件沿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地支撑。另外,窄导轨20通过具备联杆结构的切换机构(省略图示)可切换为伸出姿势和收纳姿势。
此外,在连接模式开关6B而从通常的收割模式至手动模式时,为了防止进行手动作业的辅助作业者与窄导轨20的接触,窄导轨20维持为收纳姿势。
(传动机构)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的传动机构进行说明。发动机62的旋转如图9所示,以被分支为向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传动的第一路径A、向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传动的第二路径B、向谷粒容器5前方的齿轮箱39传动的第三路径C的方式传动。
就向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传动的第一路径A而言,发动机62的旋转经由支撑在曲柄轴(输出轴)70上的皮带轮70A、带90、支撑在副轴71上的皮带轮71A而传动到副轴71。此外,在第一路径A上设有脱粒离合器90A,该脱粒离合器90A连接及断开向比带90更靠传动下流侧的传动。
副轴71的旋转经由皮带轮71B和带91等而传动到二次处理筒56和排尘处理筒57,经由皮带轮71C和带92等而传动到处理筒55和排出秸秆搬送装置58。另外,副轴71的旋转经由皮带轮71D、带93、支撑在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输入轴10A上的皮带轮10D而传动到输入轴10A。并且,副轴71的旋转经由支撑在皮带轮71D的左侧的皮带轮71E、带94而传动到第一风选机53A、一次移送螺旋53b、第二风选机53C、二次移送螺旋53d、排尘风扇48、摇动筛选装置52、排出秸秆切断机59。
输入轴10A的旋转经由输出轴10B而传动到齿轮箱68,被内置于齿轮箱68的多个齿轮68A增减速度之后,传动到轴支撑于齿轮箱68上的输出轴68B。
此外,在齿轮箱68设有进给链速度传感器10S,该进给链速度传感器10S对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输出轴10B所配备的齿轮68A的转动速度进行测定。
输出轴68B的旋转经由联轴器68C而传动到驱动轴68D上,经由轴支撑于驱动轴68D的左端的驱动链轮17A而传动到进给链12B。此外,为了使进给链12B以竖立设置在左侧悬架台35上的固定轴35B为中心容易进行转动,如图5所示,将进给链转动轴35B的中心设置在比进给链12B的中心更靠机体内侧,使进给链转动轴35B在上下方向上垂直地延伸设置,如图6所示,输出轴68B的左端向比副轴71的左端更靠左侧延伸设置,支撑在比驱动链轮17A及皮带轮71E更靠左侧。
在操作席6的左侧,设有对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进行远程操作的主变速杆16,在主变速杆16的后侧设有副变速杆15,该副变速杆15根据种植谷物杆的倒伏状态对配备于变速器65内的传动机构上的有级式副变速装置进行切换操作。在主变速杆16上设有对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进行远程操作的增速开关16A和减速开关16B。若对增速开关16A较长地按压大约2秒钟以上,则能够将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输出轴10B的旋转变更为最高旋转速度,若对增速开关16A较短地按压大约1秒钟,则能够使输出轴10B的旋转阶段性地变为高速。同样,若对减速开关16B较长地按压大约2秒钟以上,则能够将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输出轴10B的旋转变更为最低旋转速度,若对减速开关16B较短地按压大约1秒钟,则能够使输出轴10B的旋转阶段性地变为低速。将上述增速开关16A及减速开关16B总称为变速开关S。另外,在主变速杆16的下部设有对主变速杆16的变换位置进行测定的主变速杆位置传感器16S,在副变速杆15的下部设有对副变速杆15的变换位置进行测定的副变速杆位置传感器15S。
就向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传动的第二路径B而言,发动机62的旋转经由支撑在曲柄轴70上的皮带轮70B、带96、支撑在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的输入轴上的皮带轮66B而输入到该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
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的输入轴的旋转经由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的输出轴而传动到变速器65,被内置于变速器65的多个齿轮增减速度之后,经由轴支撑在变速器65上的左右的车轴65A以及固定在该车轴65A的前端部的驱动轮65B而传动到行驶装置2。另外,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的输出轴的旋转从位于变速器65内的传动路径中的比上述副变速装置靠上游侧的部位的输出轴65C经由安装在该输出轴65C的前端部的输出皮带轮65D和传动带65E而传动到支撑在横向传动轴36A的右端的皮带轮36B。作为使张力辊对上述传动带65E加力的结构,构成收割离合器65F。
即、传动到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的输入轴上的发动机62的转动由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增减速后分支,一方经由轴支撑在变速器65上的左右车轴65A而与行驶装置2的履带,另一方经由横向传动轴36A而传动到收割装置4的拉起装置32、搬送装置34等,因此行驶装置2的行驶速度V、收割装置4的拉起装置32的拉起速度及搬送装置34的搬送速度(权利要求中的收割搬送速度)VH以具有一定关系的方式被决定。例如,在行驶装置2的行驶速度V为高速的情况下,收割装置4的拉起装置32的拉起速度及搬送装置34的搬送速度VH也为高速,在行驶装置2的行驶速度V为低速的情况下,收割装置4的拉起装置32的拉起速度及搬送装置34的搬送速度VH也为低速。此外,在车轴65A、横向传动轴36A上分别设有对转动速度进行测定的行驶速度传感器66S、搬送速度传感器34S。
另外,在变速器65内的传动路径,在设置于比副变速装置更靠下游侧的部位的中心齿轮65G的左右两侧部,以配合、分离自如的方式轴支撑有左右的侧离合器齿轮65H。在该中心齿轮65G和左右的侧离合器齿轮65H之间分别形成爪离合器式的左右的侧离合器65I。使安装在左右的车轴65A的基部的左右的车轴齿轮与该左右的侧离合器65I啮合。
上述的左右的侧离合器65I通过配置在操作席6的前方的操向杆的左右倾动操作而进行工作的移动装置(シフタ)(图示省略)使侧离合器齿轮65H向左右方向滑动,通过从中心齿轮65G脱离而成为传动断开状态。
另外,左右侧离合器65I与配置在操作席6的前下方的底板上的扒搂踏板的踏入操作连动,在踏入扒搂踏板22的情况下,中心齿轮65G和侧离合器齿轮65H通过左右的侧离合器65I而分离,发动机62的转动不会向车轴65A传动。另一方面,在解除扒搂踏板22的踏入的情况下,中心齿轮65G和侧离合器齿轮65H通过左右的侧离合器65I而配合,发动机62的转动传动到车轴65A。
在农田的一边收割到田头的情况下,将主变速杆16向中立位置操作并停车,踏入扒搂踏板22并通过侧离合器65I解除中心齿轮65G与侧离合器齿轮65H的配合,停止车轴65A的转动。
在使联合收割机停止的状态下,若将主变速杆16再次向前进侧操作,则输出轴65C通过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的输出而驱动,收割装置4通过收割离合器65F而被驱动。此时,左右的侧离合器65I被断开,因此行驶装置2不进行前进驱动,维持停车状态。通过该结构,在收割到田头并停车的状态下,能够通过扒搂踏板22和主变速杆16的操作来收割进入收割装置4的种植谷物杆。
此外,也能够使收割离合器65F与扒搂踏板22的踏入操作连动。即、踏入扒搂踏板22的情况下,变速器65的输出轴65C与收割装置4的横向传动轴36A经由收割离合器65F而连接,收割装置4驱动。另一方面,在解除扒搂踏板22的踏入的情况下,通过收割离合器65F解除变速器65的输出轴65C与收割装置4的横向传动轴36A的连接,停止收割装置4的驱动。
在农田的一边收割到田头的情况下,将主变速杆16向中立位置操作并停车。在使联合收割机停止的状态下,若踏入扒搂踏板22,则收割装置4驱动。此时,主变速杆16移动到中立位置,因此行驶装置2不进行前进驱动,而是维持停车状态。
就传动到谷粒容器5的排出螺旋39A的第三路径C而言,发动机62的旋转经由支撑在曲柄轴70上的皮带轮70C、带97、齿轮箱39等,传动到设置在谷粒容器5下部的排出螺旋39A。另外,排出螺旋39A的旋转传动到内置于谷粒容器5的后方所设的排出筒7的螺旋推运器39B。此外,在第三路径C设有向对比带97更靠传动下流侧的传动进行连接及断开的排出离合器97A。
(进给链的驱动、停止方法)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的进给链12B的驱动、停止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在设置于操作席6的控制装置85的输入侧,经由规定的输入接口电路连接有:检测行驶装置2的速度V的行驶速度传感器66S;检测收割装置4的搬送装置34的速度VH的搬送速度传感器34S;检测脱粒部搬送装置12的进给链12B的速度VF的进给链速度传感器10S;检测副变速杆15的杆位置的副变速杆位置传感器15S;进行设置在主变速杆16上的进给链12B的速度VF的增减速的增减速开关16A、16B;进行设置在处理筒罩50D的侧面的进给链12B的速度VF的增减的调速刻度盘6A;进行向手动模式的切换的模式开关6B;使进给链12B从后侧朝向前侧反转的反转开关6C;检测进给链12B上所搬送的谷物杆的有无的谷物杆传感器34C;以及设置在处理筒罩50D的侧面的使进给链12B的驱动紧急停止的停止开关6D。另一方面,在输出侧,经由规定的输出接口电路连接有:在通常的收割模式时驱动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枢轴10F的第一变速马达10C;以及在手动模式时驱动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枢轴10F的第二变速马达10E。
此外,模式开关6B并不限定于作业者以手动进行操作的开关。即、为了防止从收割装置4的搬送装置34的终端部向进给链12B的始端部转移的谷物杆的姿势混乱,在搬送装置34的终端部设有在上下方向上摇动的手动限制板40,在手动限制板40的下侧设有后侧辅助夹控杆43。在向手动模式切换时,为了手动将谷物杆载置在后侧辅助夹控杆43及进给链12B上,通过使手动限制板40以轴44A为中心向上侧摇动,而从限制状态向非限制状态切换。设置与使手动限制板40摇动的操作连动而进行ON/OFF的模式开关46,也能够将模式开关46作为模式开关6B来利用。
<进给链的第一驱动方法>
图11表示进给链12B的速度VF的第一驱动方法。横轴表示由行驶速度传感器66S检测出的行驶装置2的行驶速度V,V1、V2是行驶速度V的第一、第二设定值。左侧的纵轴表示由进给链速度传感器10S检测出的进给链12B的速度VF,VF1、VF2是进给链12B的速度VF的第一、第二设定值,右侧的纵轴表示由搬送速度传感器34S检测出的搬送装置34的速度VH,VH1、VH2是搬送速度VH的第一、第二设定值,VH1、VH2与行驶装置2的行驶速度V为第一、第二设定值V1、V2时的速度对应。
另外,实线表示进给链12B的速度VF,虚线表示搬送装置34的速度VH。
首先,控制装置85判断是否有模式开关6B的输入,在判断为没有模式开关6B的输入的情况下,控制装置85判断搬送装置34的速度VH(来自搬送速度传感器34S的输入值)是否比第一设定值VH1低。
在判断为搬送装置34的速度VH比第一设定值VH1低的情况下,如第一状态所示,将进给链12B的速度VF控制为由下式1运算的速度。此外,利用由副变速杆15设定的变速段位,搬送装置34的搬送速度VH相对于行驶装置2的行驶速度V发生变化。
式1
VF=K×V
其中K=VH1/V1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搬送装置34的速度VH相比第一设定值VF1为等速以上的情况下,如第二状态所示,将进给链12B的速度VF控制为由下式2运算的速度。
式2
VF=VF1+1.5~2.5×K×(V-V1)
其中K=(VH2-VH1)/(V2-V1)
接着,控制装置85判断进给链12B的速度VF(进给链速度传感器10S的输入值)是否比搬送装置34的第二设定值VH2低。
在判断为进给链12B的速度VF比搬送装置34的第二设定值VH2低的情况下,如第二状态所示,将进给链12B的速度VF控制为由式2运算的速度。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进给链12B的速度VF为与搬送装置34的第二设定值VH2相等速度以上的情况下下,如第三状态所示,将进给链12B的速度VF维持为第二设定值(权利要求的第三设定值)VF2。
此外,在由行驶速度传感器66S检测出的行驶装置2的行驶速度V在规定时间范围内超过最大速度V2的情况下,最好是通过配置在操作席6的前面的监视器等向操作者进行警告。
<进给链的第二驱动方法>
图12表示进给链12B的速度VF的第二驱动方法。实线表示进给链12B的速度VF,虚线表示搬送装置34的速度VH,对于与第一驱动方法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记载。
首先,控制装置85判断有模式开关6B的输入,在判断为没有模式开关6B的输入的情况下,维持上述的第一至第三状态的进给链12B的速度VF。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有模式开关6B的输入的情况下,将进给链12B的速度VF控制为由下式3运算的速度。此外,进给链12B的速度VF能够利用调速刻度盘6A在10~20%的范围进行增减,在通过手动作业将谷物杆载置在进给链12B上的情况下,最好是操作调速刻度盘6A对进给链12B的速度VF进行增速。
式3
VF=0.25~0.5×VH1
<进给链的第一停止方法>
图13表示利用第一驱动方法驱动的进给链12B的第一停止方法。
从图13的上侧开始,第一段表示停止开关6D的操作状况,第二段表示进行传动到进给链12B的转动速度的增减速的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枢轴10F的位置状况,第三段表示进给链12B的速度VF。另外,图13的第四段表示发动机62的驱动状况,最下段表示与行驶装置2连动地驱动的收割装置4上所设的搬送装置34的速度VH。
首先,控制装置85判断是否有停止开关6D的输入,在判断为没有停止开关6D的输入的情况下,利用第一驱动方法来驱动进给链12B。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有停止开关6D的输入的情况下,驱动与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枢轴10F连接的第一变速马达10C,枢轴10F的转动位置向中立位置转动,使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输出轴10B的转动停止。由此,向进给链12B的驱动力被切断,进给链12B的转动停止。
另外,在判断为有停止开关6D的输入的情况下,使发动机62停止并切断向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传动的转动,停止行驶装置2、收割装置4上所设的搬送装置34的转动。
为了使进给链12B更快地停止,最好是使枢轴10F超过中立位置并转动到稍微靠反转侧的位置。
<进给链的第二停止方法>
图14表示利用第二驱动方法驱动的进给链12B的第二停止方法。此外,对于与第一停止方法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记载。
首先,控制装置85判断是否有停止开关6D的输入,在判断为没有停止开关6D的输入的情况下,利用第二驱动方法来驱动进给链12B。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有停止开关6D的输入的情况下,通过与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枢轴10F连接的第二变速马达10E来驱动,使枢轴10F的转动位置向中立位置转动,并使进给链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的输出轴10B的转动停止。由此,向进给链12B的驱动力被切断,进给链12B的转动停止。
另外,在判断为有停止开关6D的输入的情况下,使发动机62停止并切断向行驶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66传动的转动,停止行驶装置2、收割装置4上所设的搬送装置34的转动。
为了使进给链12B紧急停止,第二变速马达10E设定为使减速比等比在第一停止方法中使用的第一变速马达10C大,与利用第一变速马达10C使枢轴10F转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枢轴10F以高速转动。另外,为了使进给链12B更快地停止,最好是使枢轴10F超过中立位置转动到稍微靠反转侧位置,由转动传感器68G检测到输出轴10B的转动停止、并再次检测到输出轴10B转动之后,或者再次检测输出轴10B的转动,经过1~2秒后,使枢轴10F从反转侧位置向中立位置转动。
为了除去堵塞在进给链12B与夹控杆12C之间的谷物杆等,操作反转开关6C而能够切换进给链12B的转动方向。该情况下,为了防止意想不到的进给链12B的反转提高辅助作业者的安全,在仅操作反转开关6C的情况下驱动进给链12B使其反转,或为了确保辅助作业者离开联合收割机的时间,操作反转开关6C,经过1~2秒后,驱动进给链12B使其反转,或为了向周围的共同作业者告知进给链12B的反转状态,最好是在进给链12B反转时鸣响报警器。
另外,在操作停止开关6D,进给链12B、发动机62等停止之后,再次起动发动机62时,需要解除模式开关6B,切换到通常的收割模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农业用作业车辆。

Claims (4)

1.一种联合收割机,在具有行驶装置(2)的机体的前部具备收割装置(4),在该收割装置(4)的后方具备脱粒装置(3),在该脱粒装置(3)的左右一侧具备转移由上述收割装置(4)收割的谷物杆并供给至脱粒装置(3)的进给链(12B),上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具备不驱动上述行驶装置(2)及收割装置(4)而是以无级变速的方式驱动上述进给链(12B)的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
具备控制装置(85),该控制装置(85)能够实行为了使上述进给链(12B)的进给链搬送速度(VF)与收割装置(4)的收割搬送速度(VH)同步而对上述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0)进行变速控制的收割脱粒模式、和将上述进给链搬送速度(VF)维持为规定的搬送速度的手动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装置(85)在上述收割脱粒模式中,在上述收割搬送速度(VH)为预先设定的第一设定值(VH1)以上的情况下,将上述进给链搬送速度(VF)的变化量相对于收割搬送速度(VH)的变化量的比例设定得比在收割搬送速度(VH)比第一设定值(VH1)低的情况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装置(85)在上述收割脱粒模式中,在上述进给链搬送速度(VF)为作为比上述第一设定值(VH1)高的收割搬送速度(VH)而预先设定的第二设定值(VH2)以上的情况下,将上述进给链搬送速度(VF)维持为规定的第三设定值(VF2)。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上述手动模式中的上述进给链搬送速度(VF)进行变更的调速刻度盘(6A)。
CN201310241515.6A 2012-06-18 2013-06-18 联合收割机 Active CN1035036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36910A JP5655819B2 (ja) 2012-06-18 2012-06-18 コンバイン
JP2012-136910 2012-06-18
JP2012-145882 2012-06-28
JP2012145882A JP5532452B2 (ja) 2012-06-28 2012-06-28 コンバイン
JP2012-279932 2012-12-21
JP2012279932A JP5622122B2 (ja) 2012-12-21 2012-12-21 コンバイン
JP2013037945A JP5725427B2 (ja) 2013-02-27 2013-02-27 コンバイン
JP2013-037945 2013-0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03630A true CN103503630A (zh) 2014-01-15
CN103503630B CN103503630B (zh) 2017-04-12

Family

ID=49887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41515.6A Active CN103503630B (zh) 2012-06-18 2013-06-18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2146680B1 (zh)
CN (1) CN103503630B (zh)
TW (1) TWI56540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71265A (zh) * 2014-09-11 2016-12-07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81450A (ja) * 2014-03-26 2015-10-22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CN111587657A (zh) * 2020-06-19 2020-08-28 青岛农业大学 一种汉麻联合收获机的切割导向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14349A (ja) * 2006-09-20 2007-01-25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101080972A (zh) * 2002-01-17 2007-12-05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插秧机
JP2009284823A (ja) * 2008-05-29 2009-12-10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201504416U (zh) * 2009-09-15 2010-06-16 江苏大学 联合收割机负荷反馈自动控制装置
JP2010213625A (ja) * 2009-03-17 2010-09-30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102150504A (zh) * 2011-04-01 2011-08-17 江苏大学 切纵流联合收割机前进速度智能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99812A (ja) 1992-01-24 1993-08-10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伝動方式
JP3118932B2 (ja) * 1992-01-31 2000-12-18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伝動方式
JP3749358B2 (ja) * 1997-09-12 2006-02-22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移動農機
JP3494877B2 (ja) 1998-03-10 2004-02-09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3028481B1 (ja) * 1998-12-16 2000-04-04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移動農機
JP4882373B2 (ja) 2005-12-28 2012-02-22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2008220256A (ja) 2007-03-12 2008-09-25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KR101071182B1 (ko) * 2008-11-27 2011-10-10 이세키노우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콤바인
JP2012161271A (ja) 2011-02-07 2012-08-30 Mitsubishi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 Ltd コンバイン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0972A (zh) * 2002-01-17 2007-12-05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插秧机
JP2007014349A (ja) * 2006-09-20 2007-01-25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2009284823A (ja) * 2008-05-29 2009-12-10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2010213625A (ja) * 2009-03-17 2010-09-30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201504416U (zh) * 2009-09-15 2010-06-16 江苏大学 联合收割机负荷反馈自动控制装置
CN102150504A (zh) * 2011-04-01 2011-08-17 江苏大学 切纵流联合收割机前进速度智能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71265A (zh) * 2014-09-11 2016-12-07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N106171265B (zh) * 2014-09-11 2019-09-27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1999A (zh) 2014-01-16
CN103503630B (zh) 2017-04-12
KR20130142077A (ko) 2013-12-27
KR102146680B1 (ko) 2020-08-21
TWI565402B (zh) 2017-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4008017A (ja) コンバイン
JP5936137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3503630A (zh) 联合收割机
KR20100035595A (ko) 예취 수확기, 크롤러 주행 장치 및 탈곡기
CN104938139B (zh) 联合收割机
JP5835515B2 (ja) コンバイン
JP5892426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584374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6019550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04189032A (ja) 作業車の走行装置
JP6020969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3503629A (zh) 联合收割机
JP5958832B2 (ja) コンバイン
JP5975358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10402077B (zh) 联合收割机
JP5863043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52883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0252723A (ja) 乗用作業車
JP2008220335A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装置
JP2004024066A (ja)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刈取部横回動装置
JP6015526B2 (ja) コンバイン
WO2017065115A1 (ja) コンバイン
JP5984060B2 (ja) コンバイン
WO2017065116A1 (ja) コンバイン
JP5881014B2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