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03557A - 加热器 - Google Patents

加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03557A
CN103503557A CN201380000441.5A CN201380000441A CN103503557A CN 103503557 A CN103503557 A CN 103503557A CN 201380000441 A CN201380000441 A CN 201380000441A CN 103503557 A CN103503557 A CN 1035035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shell
heater body
cover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044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03557B (zh
Inventor
来田雅裕
永井研吉
鬼头贤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GK Insula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NGK Insulator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GK Insulators Ltd filed Critical NGK Insulator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035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35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035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355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02Casings; Cover lids; Ornamental pa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5/00Heating, cooling, 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of lubricant; Lubrication means facilitating engine starting
    • F01M5/001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10Heat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materials or b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or
    • H05B3/12Heat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materials or b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or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 H05B3/14Heat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materials or b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or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the material being non-metallic
    • H05B3/141Conductive ceramics, e.g. metal oxides, metal carbides, barium titanate, ferrites, zirconia, vitrous compoun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4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 H05B3/42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non-flexibl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22Hea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ing gaseous material
    • H05B2203/024Heaters using beehive flow through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14/00Aspects relating to resistive heating, induction heating and 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covered by groups H05B3/00, H05B6/00
    • H05B2214/03Heating of hydrocarb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器,即使在尺寸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快速地提高润滑类流体的温度而不会过度加热润滑类流体。一种加热器(100),包括:加热器主体(50)、收纳加热器主体(50)的外壳(51)、以及配置于加热器主体(50)和外壳(51)之间的至少一部分且覆盖加热器主体(50)的至少一部分的覆盖件(52),覆盖件(52)由包含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方的材料构成,加热器主体(50)具有筒状的蜂窝状构造部(4)、以及被配设在蜂窝状构造部(4)的侧面的一对的电极部(21),蜂窝状构造部(4)具有区划形成多个孔格的隔壁,外壳(51)覆盖加热器主体(50)的侧面侧地收纳加热器主体(50),蜂窝状构造部(4)的隔壁由以陶瓷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隔壁通过通电发热。

Description

加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器。更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能够用于加热发动机油或变速器液等润滑类流体的加热器。
背景技术
在机械中,部件相互间一边摩擦一边进行动作。例如,发动机等内燃机中,在气缸内的活塞上下运动的过程中,很多的部件相互间互相摩擦。像这样部件相互间互相摩擦时,部件产生磨损或发热,机械中会产生不良状况。
因此,为了使部件相互间互相摩擦时的摩擦降低而抑制磨损或发热,使用润滑类流体。例如,为了抑制发动机中的部件的磨损或发热,作为润滑类流体使用发动机油。像这样,为了使部件相互间一边摩擦一边动作的机械良好地动作,润滑类流体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当这样的润滑类流体处于低温状态时,润滑类流体的粘性变高。其结果是,产生不能充分地降低摩擦的问题。另外,润滑类流体的粘性变高时,也会产生无法将润滑类流体供给到目标部位的问题。
为了处理该问题,使用加热器对润滑类流体进行加热。由此,能够适当地降低润滑类流体的粘性,通过润滑类流体能够良好地降低摩擦。但是,过度地加热润滑类流体时,产生引起润滑类流体的劣化的不良状况。因此,提出了具有不会对润滑类流体过度加热的构造的各种加热器等(例如,专利文献1~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747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3-1611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昭63-12607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以往的加热器中,在保持使润滑类流体不会被过度加热的构造有效的状态下,难以快速地提高润滑类流体的温度。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将加热器收容在壳体中而间接加热润滑油的润滑油的冻结防止构造。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冻结防止构造中,由于间接加热润滑油,能够防止润滑油的劣化。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冻结防止构造中,由于加热器被收容在壳体内,润滑油的迅速的升温变难。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一种在加热器中安装自身不发热的散热片的发动机油的加热装置。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一种在加热器中安装自身不发热的散热部件的油加热器。如专利文献2以及3所示,通过将散热部件等安装在加热器,能够增大加热器的传热面积(换言之,热交换面积)。但是,安装在加热器上的散热片或散热部件由于自身不能发热,润滑油难以迅速升温。
另外,即使硬要实现迅速升温,也不得不增大加热器的尺寸。然而,在汽车等中,车辆内的空间存在制约,大型的加热器难以作为发动机用的加热装置使用。因此,期望一种小型并且能够迅速升温的加热器的开发。
另外,在这样的加热器中,需要有和润滑油所流动的配管等绝缘的绝缘措施。即,在这样的加热器中,由于为了使加热器发热而使电流流过,因而需要有使所述配管等不流过电流的措施。另外,在润滑油所流动的配管上配置加热器时,还需要有使由加热器产生的热不会散发到外部的隔热措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的问题而做成的,提供一种小型并且能够使发动机油或变速器液等润滑类流体迅速升温的加热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以下的加热器。
[1]一种加热器,包括:加热器主体、收纳所述加热器主体的外壳、以及配置于所述加热器主体和所述外壳之间的至少一部分且覆盖加热器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覆盖件,所述覆盖件由包含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方的材料构成,所述加热器主体具有筒状的蜂窝状构造部、以及被配设在所述蜂窝状构造部的侧面的一对电极部,所述蜂窝状构造部具有区划形成多个孔格的隔壁,所述多个孔格从所述蜂窝状构造部的一方的端面延伸至另一方的端面从而形成润滑类流体的流路,所述外壳具有:所述润滑类流体流入的流入口、以及所述润滑类流体在通过形成于所述加热器主体的所述孔格后流出的流出口,覆盖所述加热器主体的侧面侧地收纳所述加热器主体,所述蜂窝状构造部的所述隔壁由以陶瓷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所述隔壁通过通电发热。
[2]在所述[1]所述的加热器中,所述覆盖件至少配置在所述加热器主体的所述一方的端面侧的所述加热器主体和所述外壳之间、以及所述加热器主体的所述另一方的端面侧的所述加热器主体和所述外壳之间。
[3]在所述[2]所述的加热器中,所述覆盖件是将所述包含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方的材料涂布在所述加热器主体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而形成的结构。
[4]在所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中,所述隔壁以从SiC、金属浸渗SiC、金属复合SiC、以及金属复合Si3N4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种作为主成分。
[5]在所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中,所述一对电极部的一部分贯通所述外壳而延伸设置到所述外壳的外侧,所述覆盖件至少配置在所述一对电极部贯通所述外壳的部位处的所述一对电极部和所述外壳之间。
[6]在所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中,所述覆盖件被配置在所述加热器主体和所述外壳之间,并至少覆盖配置在所述加热器主体上的所述一对电极部的整个区域。
[7]在所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中,所述一对电极部中的各电极部分别包括:被配置在所述蜂窝状构造部的侧面的电极基板、以及被配置为与所述电极基板连接的棒状的电极部。
[8]在所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中,所述外壳的材质是金属或者树脂。
[9]在所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中,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加热器主体和所述外壳之间配置有隔热件。
[10]在所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中,所述覆盖件的比电阻在106Ω·cm以上。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加热器具有加热器主体、收纳加热器主体的外壳、以及覆盖加热器主体至少一部分的覆盖件。在本发明的加热器中,覆盖件由包含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方的材料构成。并且,所述加热器主体具有:筒状的蜂窝状构造部、以及被配设在蜂窝状构造部的侧面的一对电极部,所述蜂窝状构造部具有区划形成多个孔格的隔壁,所述多个孔格成为润滑类流体的流路,且从一方的端面延伸至另一方的端面。另外,所述外壳具有:润滑类流体流入的流入口、以及润滑类流体在通过形成于加热器主体的孔格后流出的流出口。所述外壳覆盖加热器主体的侧面侧地收纳加热器主体。所述外壳覆盖加热器主体的侧面侧地收纳加热器主体。在本发明的加热器中,蜂窝状构造部的隔壁由以陶瓷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该隔壁通过通电发热。
采用本发明的加热器,能够快速地提高润滑类流体的温度而不会过度地加热润滑类流体。另外,即使在加热器的尺寸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快速地提高润滑类流体的温度。
进一步,由于在加热器主体和外壳之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覆盖加热器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覆盖件,能够得到加热器主体和外壳间的电绝缘。另外,所述覆盖件也可以作为加热器主体和外壳之间的密封层发挥作用。由此,能够提高加热器主体和外壳之间的密封性。例如,通过配置所述覆盖件,实现抑制作为加热对象的润滑类流体向加热器主体和外壳之间泄漏的功能。进一步,所述覆盖件也可以作为加热器主体的隔热层发挥作用。由此,能够提高加热器的隔热性。例如,通过配置所述覆盖件,能够抑制加热器主体在发热时向外壳外部散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表示图1所示的加热器的一方的端面的俯视图。
图3是示意表示图1所示加热器的上表面的俯视图。
图4是示意表示图3中A-A’截面的截面图。
图5是示意表示图3中B-B’截面的截面图。
图6是示意表示图1所示加热器的加热器主体的立体图。
图7是示意表示图6所示的加热器主体的一方的端面的俯视图。
图8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9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0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1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2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3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4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5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6是示意表示图15所示的加热器的、和在加热器主体内流通的润滑类流体的流通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17是示意表示图15所示加热器的加热器主体的立体图。
图18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19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0是示意表示图19所示的加热器的加热器主体的立体图。
图21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2是示意表示图21所示的加热器的、和在加热器主体内流通的润滑类流体的流通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23是示意表示图21所示的加热器的、和在加热器主体内流通的润滑类流体的流通方向平行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24是示意表示图21所示加热器的加热器主体的立体图。
图25是示意表示图24所示加热器主体的展开状态的展开立体图。
图26是用于说明实施例的通电加热试验的试验方法的说明图。
图27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加热器主体的立体图。
图28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加热器主体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隔壁
2:孔格
3:外周壁
4:蜂窝状构造部
5:侧面
11:一方的端面
12:另一方的端面
21:电极部
22a:电极基板
22b:电极部
23:导电性接合部
24:电极部
25:电极部
26a:电极基板
26b:电极部
31:电极部
31a:电极基板
31b:电极端子部
31c:电极基板连接部
35:密封件
41:电极部
42:振动吸收部
43:电极部
43a:电极基板
43b:电极端子部
50、60、70、80、90:加热器主体
51、73、81、91:外壳
51a:外壳主体
51b:盖部
52、72:覆盖件
53:O形环
54、74:电极取出部
55:流入口
56:流出口
57:隔热件
58:树脂件
91a:外壳主体
91b:盖部
94:泵
95:配管
96:冷却器
98:阀门
99:流量计
100、200、300、401、402A、402B、403、404、405、500、600、700、800:加热器
152、153:加热器主体
900:通电加热试验装置
P1、P2:压力计
T1、T2:热电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度内,也可以施加变更、修正、改良。
(1)加热器:
本发明的加热器的一个实施方式是如图1~图5所示的加热器100。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00具有加热器主体50、收纳加热器主体50的外壳51、以及配置于加热器主体50和外壳51之间的至少一部分且覆盖加热器主体50的至少一部分的覆盖件52。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00中,覆盖件52由包含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方的材料构成。
在此,图1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表示图1所示的加热器的一方的端面的俯视图。图3是示意表示图1所示加热器的上表面的俯视图。图4是示意表示图3中A-A’截面的截面图。图5是示意表示图3中B-B’截面的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00中使用的加热器主体50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此,图6是示意表示图1所示加热器的加热器主体的立体图。图7是示意表示图6所示的加热器主体的一方的端面的俯视图。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加热器主体50具有筒状的蜂窝状构造部4以及一对电极部21。筒状的蜂窝状构造部4具有区划形成多个孔格2的隔壁1,所述多个孔格2成为润滑类流体的流路,且从一方的端面11延伸至另一方的端面12。一对电极部21被配设在蜂窝状构造部4的侧面5。蜂窝状构造部4的隔壁1由以陶瓷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该隔壁1通过通电发热。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00中,蜂窝状构造部4的隔壁1是用于加热润滑类流体的发热体。
另外,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00的外壳51覆盖加热器主体50的侧面侧地收纳加热器主体50。外壳51具有:润滑类流体流入的流入口55、以及润滑类流体在通过形成于加热器主体50的孔格2后流出的流出口56。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00的外壳51包括:在一面具有开口部的外壳主体51a、和用于封闭外壳主体51a的开口部的盖部51b。在外壳主体51a的内部配置有加热器主体50,然后通过在外壳主体51a配设盖部51b,在外壳51内收纳加热器主体50。
采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00,能够快速地提高润滑类流体的温度而不会过度地加热润滑类流体。另外,即使在加热器100的尺寸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快速地提高润滑类流体的温度。即,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00中,隔壁1本身通过通电而进行发热。因此,润滑类流体在孔格2内流通的过程中,能够通过隔壁1连续地加热润滑类流体。
例如,在蜂窝状构造部的隔壁本身不发热而通过其他的热源对蜂窝状构造部进行加热的加热器中,难以对润滑类流体进行良好的加热。即,在通过加热器加热润滑类流体的过程中,在孔格内流通的润滑类流体和隔壁之间进行热交换。在隔壁本身不发热的加热器中,来不及通过其他的热源对隔壁进行加热,润滑类流体的迅速升温较难。另外,在隔壁本身不发热的加热器中,也考虑到增大其他的热源,使传达到隔壁的热增多。然而,这样的方法中,加热器整体的尺寸增大。在汽车等中,车辆内的空间存在制约,大型的加热器难以作为发动机用的加热装置使用。
另外,由于蜂窝状构造部4是具有区划形成多个孔格2的隔壁1的蜂窝状构造,因而能够增大和润滑类流体接触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良好地加热在孔格2内流通的润滑类流体,能够快速地提高润滑类流体的温度。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00中,流入加热器内的润滑类流体被分成小部分,被分成小部分的润滑类流体在各个孔格2内流通。像这样润滑类流体被分成小部分时,润滑类流体和隔壁1的接触面积增大。与此相伴,由于隔壁1和润滑类流体的接触而产生的传热量也增多。进一步,隔壁1与润滑类流体的传热量增多时,该传热量比由于在润滑类流体内的热扩散而散失的热量大。因此润滑类流体的温度变得更容易快速上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00中,即使在隔壁1的单位面积的发热量减少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提高润滑类流体的温度。这是因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00能够在由孔格2构成的流路中连续地加热润滑类流体。隔壁1的单位面积的发热量减少时,能够防止过度地加热润滑类流体。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00中,能够快速地提高润滑类流体的温度而不会过度地加热润滑类流体。另外,由于这样不会过度地加热润滑类流体,因而能够有效地抑制润滑类流体的劣化。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00中,加热器主体50和外壳51之间的至少一部分上配置有覆盖件52。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00中,覆盖件52由包含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方的材料构成。因此,能够得到加热器主体50和外壳51之间的电绝缘。另外,所述覆盖件52也可以作为加热器主体50和外壳51之间的密封层发挥作用。由此,能够提高加热器主体50和外壳51之间的密封性。例如,通过配置所述覆盖件52,实现抑制作为加热对象的润滑类流体向加热器主体50和外壳51之间泄漏的功能。进一步,所述覆盖件52也可以作为加热器主体50的隔热层发挥作用。由此,能够提高加热器100的隔热性。例如,通过配置所述覆盖件52,能够抑制加热器主体50在发热时向外壳51的外部散热。
在本说明书中,“润滑类流体”是指机械类部件的润滑所使用的流体的总称。作为机械类部件的润滑所使用的流体,能够列举例如:发动机油、变速器液、齿轮油、差速器油、制动器液、动力方向盘液等。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能够作为用于加热例如汽车的发动机油或变速器液等润滑类流体的加热器使用。一般地,汽车在冬季行驶时或者在寒冷地面行驶时,所述润滑类流体容易变得低温。润滑类流体处于低温状态时,其粘性变高。其结果,对于发动机或变速器,在部件所产生的摩擦较大的状态下动作的时间增加。这样的状态下使发动机或变速器动作时,会导致燃料消耗率的恶化。
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时,能够迅速地提高发动机油或变速器液的温度。由此,能够缩短发动机油或变速器液处于低温的时间。其结果,能够改善汽车的燃料消耗率。
另外,一般来说,变速器液比发动机油对燃料消耗率恶化的影响大。在以往的加热器中,为了充分地加热变速器液,不得不使用大型的加热器。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即使在使加热器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地加热变速器液。由此,能够更加改善汽车的燃料消耗率。像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在如汽车那样的、用于设置加热器的空间的宽度受限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发挥其效果。
下面,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对每个构成要素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1-1)加热器主体: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加热器主体具有筒状的蜂窝状构造部4以及一对电极部21。筒状的蜂窝状构造部4具有区划形成多个孔格2的隔壁1,所述多个孔格2成为润滑类流体的流路,且从一方的端面11延伸至另一方的端面12。在该加热器主体中,一对电极部21被配设在蜂窝状构造部4的侧面5。
蜂窝状构造部4也可以进一步具有包围隔壁1地配置在最外周的外周壁3。在图6以及图7中,表示蜂窝状构造部4进一步具有外周壁3的情况的例子。在由外周壁3构成的蜂窝状构造部4的侧面5上配设有一对电极部21。隔壁1和外周壁3可以由相同的材料构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构成。
隔壁1由以陶瓷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在此,在本说明书中,“以陶瓷为主成分”是指包含50质量%以上的陶瓷。即,由以陶瓷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的隔壁是指包含50质量%以上的陶瓷的隔壁。作为能够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蜂窝状构造部的“通过通电发热陶瓷”,能够列举SiC、金属浸渗SiC、金属复合SiC、金属复合Si3N4等。
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隔壁的比电阻优选为0.01~50Ω·cm。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隔壁的比电阻进一步优选为0.03~10Ω·cm,特别优选为0.07~5Ω·cm。通过使隔壁的比电阻在所述数值范围,能够做成可使发动机油或变速器液等润滑类流体迅速升温的加热器。另外,能够充分地应对蜂窝状构造部的小型化。
在所述SiC中包含重结晶SiC以及反应烧结SiC。重结晶SiC是例如如以下那样被制作的。首先,将SiC粉体、有机质粘结剂、以及含有“水或者有机溶剂”的原料混合、搅拌而调制成土坯。接着,成型该土坯而制造成型体。接着,将得到的成型体在非活性气体环境中,在1600~2300℃下烧结而得到烧结体。这样一来得到“重结晶SiC”。并且,得到的烧结体主要为多孔材质。重结晶SiC能够通过改变原料、粒径、杂质量等使比电阻变化。例如,通过使杂质固溶在SiC中,能够使比电阻变化。具体地说,通过在氮环境中烧结,使氮固溶在SiC中,能够减小重结晶SiC的比电阻。
反应烧结SiC是利用原料之间的反应所生成的SiC。作为反应烧结SiC,能够列举多孔材质的反应烧结SiC、以及致密材质的反应烧结SiC。多孔材质的反应烧结SiC是例如如以下那样被制作的。首先,混合、搅拌氮化硅粉末、含碳物质、碳化硅以及石墨粉末而调制成土坯。另外,含碳物质是还原氮化硅的物质。作为含碳物质,能够列举碳块、乙炔块等固体碳粉末、苯酚、呋喃、聚酰亚胺等树脂等。接着,成型该土坯而制造成型体。接着,在非氧化性环境中,一次烧结所述成型体而得到一次烧结体。接着,通过将所得到的一次烧结体在氧化性环境中加热脱碳,除去残留的石墨。接着,在非氧化性环境中,将“脱碳后的一次烧结体”在1600~2500℃下二次烧结而得到二次烧结体。这样一来得到“多孔材质的反应烧结SiC”。
致密材质的反应烧结SiC是例如如以下那样被制作的。首先,混合、搅拌SiC粉体以及石墨粉末而调制成土坯。接着,成型该土坯而制造成型体。接着,使“熔融的硅(Si)”浸渗于该成型体。由此,构成石墨的碳与所浸渗的硅反应而生成SiC。如上述这样,通过使“熔融的硅(Si)”“浸渗”在成型体中,容易使气孔消失。即,气孔容易被阻塞。因此,可以得到致密的成型体。这样一来得到“致密材质的反应烧结SiC”。
作为所述“金属浸渗SiC”,能够列举Si浸渗SiC、浸渗有金属Si和其他种类的金属的SiC等。作为所述“其他种类的金属”,例如能够列举Al、Ni、Cu、Ag、Be、Mg、Ti等。隔壁由以所述“金属浸渗SiC”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该隔壁在耐热性、耐热冲击性、抗氧化性、以及耐腐蚀性方面优良。“耐腐蚀性”是指对于由酸或碱等产生的腐蚀作用的对抗性。
作为金属浸渗SiC,例如能够列举使熔融的金属浸渗于以SiC粒子为主体的多孔体中的材料。因此,金属浸渗SiC为相对气孔较少的致密体。
“Si浸渗SiC”是包含金属Si和SiC作为构成成分的烧结体的总称概念。金属Si是指金属硅。Si浸渗SiC中,SiC粒子的表面包围有金属Si的凝固物。由此,Si浸渗SiC具有通过金属Si而使多个SiC粒子相互结合的构造。
“浸渗有金属Si和其他种类的金属的SiC”是指包含金属Si、其他种类的金属和SiC作为构成成分的烧结体的总称概念。在浸渗有金属Si和其他种类的金属的SiC中,在SiC粒子的表面包围有金属Si的凝固物和其他种类金属的凝固物。由此,浸渗有金属Si和其他种类的金属的SiC具有通过金属Si和其他种类的金属使多个SiC粒子相互结合的构造。
隔壁由以金属浸渗SiC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通过调整所浸渗的金属的量,能够调整隔壁的比电阻。隔壁由以金属浸渗SiC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一般来说,随着浸渗金属的量增多,隔壁的比电阻减小。
作为所述“金属复合SiC”,能够列举Si复合SiC、使金属Si和其他种类的金属复合烧结的SiC等。作为所述“其他种类的金属”,例如能够列举Al、Ni、Cu、Ag、Be、Mg、Ti等。
作为金属复合SiC,能够列举使SiC粒子和金属粉末混合烧结的材料。在使SiC粒子和金属粉末混合烧结时,在SiC粒子和金属粉末接触的接触点进行烧结。因此,金属复合SiC为形成有相对较多气孔的多孔体。在金属复合SiC中,通过由金属粉末构成的金属相获得使SiC粒子相互连接的构造,并且形成多孔体的气孔。例如,在Si复合SiC中,在SiC粒子的表面结合金属Si相,在该形态下,一边形成气孔,一边通过金属Si形成使SiC粒子相互结合的构造。即使在使金属Si和其他种类的金属复合烧结的SiC中,也能形成和所述金属复合SiC相同的构造。
隔壁由以金属浸渗SiC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复合的金属的量或成分,能够调整隔壁的比电阻。隔壁由以金属复合SiC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一般地,随着复合金属的量增多,隔壁的比电阻减小。
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隔壁的单位表面积的发热量和蜂窝状构造部的大小、隔壁的比电阻、隔壁的厚度、孔格密度等有关。例如,在蜂窝状构造部的大小被限制的情况下,通过调整隔壁的厚度或孔格密度,可以调节隔壁的单位表面积的发热量。由此,能够做成不会过度地加热润滑类流体的加热器。另外,在配置加热器的空间的宽度有富余的情况下,可以调整蜂窝状构造部的大小来调节加热器的发热量。蜂窝状构造部的大小是指蜂窝状构造部的孔格的延伸方向的长度或、和蜂窝状构造部的孔格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的大小。以下,“蜂窝状构造部的孔格的延伸方向的长度”有时也仅被称为“蜂窝状构造部的长度”。另外,“和蜂窝状构造部的孔格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的大小”有时也仅被称为“蜂窝状构造部的截面的大小”。
例如,在能够使蜂窝状构造部的长度增加的情况下,能够使润滑类流体的加热距离增加。由此,能够良好地加热润滑类流体。另外,通过增加蜂窝状构造部的长度,能够充分地加热润滑类流体,此时也可以相对地使隔壁的比电阻减小。
一方面,在蜂窝状构造部的长度或截面的大小被限制的情况下,优选为通过调整隔壁的比电阻、隔壁的厚度、孔格密度等,调节隔壁的单位表面积的发热量。
例如,通过调整隔壁的气孔率,能够调整隔壁的比电阻。一般地,隔壁的气孔率越小,隔壁的比电阻越小。
另外,根据隔壁的主成分不同,优选的隔壁的气孔率的范围不同。例如以金属复合SiC为主成分时,隔壁的气孔率优选为30~90%。另外,以金属复合SiC为主成分时,隔壁上存在较多的开气孔,气孔变大。另外,以金属复合SiC为主成分的隔壁存在较多的将相邻孔格之间连通的连通气孔。因此,气孔润滑类流体能够通过这种连通在隔壁内部通过。因而,隔壁和润滑类流体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提高了包括具有以金属复合SiC为主成分的隔壁的蜂窝状构造部的加热器的加热效率(即、热交换效率)。另外,加热效率能够用后述“变换效率”表示。一方面,例如以金属浸渗SiC为主成分时,隔壁的气孔率优选为0~10%。另外,以金属浸渗SiC为主成分时,隔壁的气孔变小,开气孔变少。因此,在以金属浸渗SiC为主成分的隔壁中,润滑类流体难以浸入。因此,在隔壁的气孔内停留不流动的润滑类流体减少。由此,在以金属浸渗SiC为主成分的隔壁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润滑类流体过热而劣化。另外,由于没有将孔格之间连通的气孔,润滑类流体不能够通过隔壁内部。因此,使润滑类流体只能够在孔格内流动。
另外,能够通过改变作为隔壁的材料使用的SiC的种类、纯度(杂质量)来调整隔壁的比电阻。作为SiC的种类,能够列举α-SiC、β-SiC等。另外,通过调整α-SiC或β-SiC的混合比例,也能够调整隔壁的比电阻。
另外,通过改变隔壁的材料所包含的金属中的杂质的量,也会使隔壁的比电阻变化。另外,作为主成分的材料所包含的金属,也能够使用合金。另外,也可以在蜂窝状构造部的制作时,使所述金属合金化。通过这样,能够使隔壁的比电阻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隔壁的厚度优选为0.1~0.51mm。另外,蜂窝状构造部的孔格密度优选为15~280孔格/cm2。通过采用这样被构成的蜂窝状构造部,能够快速地提高润滑类流体的温度而不会过度地加热润滑类流体。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隔壁的厚度优选为0.1~0.51mm,且蜂窝状构造部的孔格密度优选为15~280孔格/cm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隔壁的厚度进一步优选为0.25~0.51mm,且孔格密度进一步优选为15~62孔格/cm2。特别优选为隔壁的厚度为0.30~0.38mm,且孔格密度为23~54孔格/cm2。通过采用这样构成的蜂窝状构造部,能够使润滑类流体在孔格内流通时的压力损失减小。
加热器主体优选为在蜂窝状构造部的隔壁的表面具有绝缘破坏强度为10~1000V/μm的绝缘层的结构。绝缘层的绝缘破坏强度进一步优选为100~1000V/μm。润滑类流体有时会包含从部件产生的金属性磨损粉末或水分等。尤其是,虽然金属性磨损粉末通过油滤过器等被大部分除去,但是存在有未被除去的残留在润滑类流体中。因此,由于长期间使用加热器,未被除去的残留金属性磨损粉末附着在隔壁上,或产生堆积阻塞。这种情况下,加热器有短路的可能性。在蜂窝状构造部的隔壁的表面具有绝缘破坏强度为10~1000V/μm的电绝缘层(以下,也仅称为“绝缘性”)时,能够防止包含在润滑类流体中的金属性磨损粉末附着或堆积在隔壁上而产生阻塞,引起加热器短路。
作为所述绝缘层,能够列举使包含在隔壁中的陶瓷成分氧化而得到的氧化膜。这样的氧化膜能够通过在氧化环境下进行高温处理而形成。
作为绝缘层,也可以是由陶瓷涂层、SiO2类玻璃涂层、或者陶瓷和“SiO2类玻璃”的混合物的涂层构成。
作为陶瓷涂层,能够列举以Al2O3、MgO、ZrO2、TiO2、CeO2等的氧化物为主成分、或以氮化物为主成分的材料。“以氧化物为主成分的材料”和“以氮化物为主成分的材料”中,“以氧化物为主成分的材料”在大气中的稳定性更高。另一方面,“以氮化物为主成分的材料”在热传导方面更加优良。作为SiO2类玻璃涂层,能够列举以SiO2为主成分的材料。作为陶瓷和SiO2类玻璃的混合物的涂层,能够列举以SiO2和“Al2O3、MgO、ZrO2、TiO2、CeO2等成分”的混合物为主成分的材料。另外,绝缘层的构成成分能够根据耐电压的要求值适当选择。
为了形成陶瓷涂层、SiO2类玻璃涂层、以及陶瓷和SiO2类玻璃的混合物的涂层,能够分别采用湿式方法或者干式方法。
作为湿式方法,能够列举将蜂窝状烧结体浸渍在绝缘层形成用浆、绝缘层形成用胶质、以及绝缘层形成用溶液中的任一个中后,除去剩余部分并使之干燥后进行烧结的方法。
例如,在形成“以氧化物为主成分的绝缘层”时,作为绝缘层形成用浆、以及绝缘层形成用胶质,能够使用含有Al、Mg、Si、Zr、Ti、Ce等金属源、或者其氧化物的材料。“以氧化物为主成分的绝缘层”是以Al2O3、MgO、SiO2、ZrO2、TiO2、CeO2等为主成分的绝缘层。另外,作为绝缘层形成用溶液能够使用Al(OC3H73、Si(OC2H54等金属醇盐溶液。湿式方法的烧结温度能够根据主成分适当决定。湿式方法的烧结温度,在例如以SiO2为主成分的绝缘层的情况下,优选为1100~1200℃。另外,在以Al2O3为主成分的绝缘层的情况下,优选为1300~1400℃。
当形成“以氮化物为主成分的绝缘层”时,将蜂窝状成型体浸渍在绝缘层形成用浆、以及绝缘层形成用胶质、绝缘层形成用溶液中的任一个中后,除去剩余部分后使其干燥。然后,在含有氮或者氨的还原环境中氮化。这样一来,能够形成以氮化物为主成分的绝缘层。作为氮化物,能够列举具有绝缘性且热传导较高的AlN、Si3N4等。
干式方法能够列举静电喷雾法等。通过静电喷雾法形成绝缘层时,例如能够如以下那样地进行。首先,对绝缘性物质的粉末(绝缘性粒子)或者“含有绝缘性粒子的浆”施加电压而使其带负(或者正)电。然后,向带正(或者负)电的蜂窝状构造部吹送带电的“绝缘性粒子、或者含有绝缘性粒子的浆”。这样一来,形成绝缘层。
绝缘层的膜厚能够根据所希望的耐电压适当设定。绝缘层的膜厚较厚时,绝缘性变得较高,但对润滑类流体加热时热电阻增大。这是因为绝缘层相比于隔壁热传导容易变低。此外,加热器的压力损失增大。因此,绝缘层的膜厚在能够确保绝缘性的范围内优选为较薄。具体地说,绝缘层的膜厚优选为比隔壁的膜厚薄。更具体地说,虽然取决于每种材质的绝缘破坏强度,绝缘层的膜厚优选为10μm以下,更为优选为5μm以下,特别优选为3μm以下。绝缘层的膜厚为上述值时,能够将热电阻维持得较低,并且能够防止蜂窝状构造部的压力损失的增加。绝缘层的膜厚是指绝缘层的平均膜厚。绝缘层的膜厚是采用截面样品通过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而测定的值。这里,“截面样品”是切下加热器主体的一部分的样品,具有和隔壁的壁面垂直的切断面的样品。另外,例如绝缘层是氧化膜时,为了形成上述那样的厚度的氧化膜,优选为使烧结温度为1200~1400℃。另外,也优选在水蒸气环境下烧结形成氧化膜。此外,通过调整烧结时间,也能够调整氧化膜的膜厚。烧结时间越长,氧化膜的厚度越厚。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在隔壁的表面通过使SiC氧化生成SiO2,从而形成氧化膜。在隔壁的表面形成氧化膜时,在大气等氧化环境下实施高温处理。如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所具有的蜂窝状构造部那样,为了在隔壁表面具有绝缘性,通过例如在大气中以1200℃~1400℃进行热处理,从而能够在隔壁的表面形成氧化膜。
蜂窝状构造部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端面为圆形的筒状(圆筒形状)、端面为椭圆形状的筒状、端面为多边形的筒状等形状。作为多边形,能够列举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等。在图1~图7中表示的是蜂窝状构造部4的形状是端面为四边形的筒状的情况的例子。
和孔格2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的孔格2的形状优选为四边形、六边形、八边形、或者这些形状的组合。另外,所述截面的孔格2的形状也可以是圆形。
外周壁是构成蜂窝状构造部的侧面的壁。外周壁也可以是在蜂窝状构造部制造的过程中和隔壁一起形成的。例如,隔壁和外周壁也可以通过挤出成型一次性制作。当然,挤出成型时也可以不形成外周壁。例如,在区域形成孔格的隔壁的外周部分,也可以通过涂覆陶瓷材料而形成外周壁。
外周壁3优选为由以陶瓷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外周壁3可以由和隔壁1相同的材料构成,也可以由和隔壁1不同的材料构成。作为外周壁的材料,能够列举例如SiC、金属浸渗SiC、金属复合SiC、金属复合Si3N4等。
蜂窝状构造部的外周壁进一步优选为厚壁。外周壁为厚壁是指外周壁比隔壁厚。外周壁为厚壁时,作为外周壁的构造体的强度增大。因此,能够使电极部的接合时的对于热应力的耐受性提高。其结果,容易地抑制外周壁上的裂缝的生成等。另外,外周壁为厚壁时,外周壁的热容量增大。因此,能够使通电时外周壁的温度上升减少。这里,由于外周壁和发动机油等润滑类流体的接触面积较小因而容易过热。因此,如上所述,优选为使通电时的外周壁的温度上升减少。另外,在加热器的外壳的至少一部分使用树脂的情况下,该树脂会因加热器局部过热而发生劣化损坏。因此,通过使蜂窝状构造部的外周壁为厚壁,能够抑制由于该树脂的劣化而产生的损伤。
外周壁的厚度取决于外周壁的气孔率等,但优选为0.3~5mm,更为优选为0.5~3mm。
另外,蜂窝状构造部的外周壁进一步优选为是致密的。外周壁为致密时,能够抑制润滑类流体通过外周壁内部向加热器主体的外部泄漏。在外壳内收纳加热器时,为了防止润滑类流体泄漏到外壳内,在加热器主体的外周配置有密封件。使外周壁致密时,由于如上所述能够抑制润滑类流体向加热器外部泄漏,不需要所述密封件。另外,如上所述,虽然在以往的加热器中一般构成为使润滑类流体不会泄漏到加热器主体的外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也可以使润滑类流体在外壳和加热器主体之间主动地流动。即,也可以使润滑类流体主动地流动到加热器主体的外侧,使用蜂窝状构造部的外周壁的外侧的面加热润滑类流体。
“致密的外周壁”优选为例如通过浸渗金属而致密化。另外,“致密的外周壁”也可以由致密的“Al2O3、MgO、SiO2、Si3N4、AlN、或者BN”、或者这些材料的复合物形成。
具有这样的“致密的外周壁”的蜂窝状构造部能够通过共同挤出例如“构成隔壁的材料”、以及和该“构成隔壁的材料”种类不同的“构成外周壁的材料”来制造。
另外,具有“通过浸渗金属而致密化的外周壁”的蜂窝状构造部优选为使金属浸渗于干燥后的蜂窝状成型体或者烧结后的蜂窝状烧结体而形成。另外,作为浸渗金属优选为Si。另外,为了使金属浸渗于所述干燥后的蜂窝状成型体或者烧结后的蜂窝状烧结体中,存在调整浸渗金属的量(例如浸渗Si量)地使金属浸渗,使得只是外周壁被浸渗的方法。或者,存在一种在所述干燥后的蜂窝状成型体或者烧结后的蜂窝状烧结体的两端面涂布浸渗阻碍材料或在所述两端面载置板状的夹具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能够使金属优先浸渗于外周壁。作为浸渗阻碍材料,能够列举例如氧化物类,尤其是Al2O3等。
一对的电极部21是用于使蜂窝状构造部4的隔壁1通电的电极。一对的电极部21中的一个电极部21和另一个电极部21从侧方夹着蜂窝状构造部4地被配设在蜂窝状构造部4的侧面5。通过在一对电极部21之间施加电压,隔壁1通电,蜂窝状构造部4发热。
作为一对电极部21的材质,能够列举例如不锈钢、铜、镍、铝、钼、钨、铑、钴、铬、铌、钽、金、银、铂、钯、以及这些金属的合金等。另外,一对电极部21也可以采用Cu/W复合材、Cu/Mo复合材、Ag/W复合材、SiC/Al复合材、C/Cu复合材等复合材形成。“Cu/W复合材”是指铜钨复合材。“Cu/Mo复合材”是指铜钼复合材。“Ag/W复合材”是指银钨复合材。“SiC/Al复合材”是指SiC和铝的复合材。“C/Cu复合材”是指碳铜复合材。
此时,作为电极部的材质,优选为电阻低、热膨胀系数低、其热膨胀系数接近蜂窝状构造部的陶瓷的材质。优选为电阻低的材质的理由是,电阻高时,存在通电时由于电极部自身的发热而产生问题的情况。另外,优选为热膨胀系数低的理由如下。电极件的热膨胀系数比陶瓷高的情况下,电极部的接合时产生的热应力增大,存在由于产生界面剥离或陶瓷侧的裂缝而产生问题的情况。
关于电极部的材质,可以考虑由于热应力引起的陶瓷的裂缝的产生或电极的界面剥离、电极部自身的发热、成本等方面的平衡进行适当选择。例如,关于铝,存在由于电阻低但热膨胀系数高因而电极部由于热应力变得容易剥离的情况。另外,关于不锈钢,存在由于电阻相对较高因而电极部自身的发热成为问题的情况。另外,关于金、银、铂、钯、以及铑等贵金属材质,特别是虽然金、银的电阻低,但材料成本成为问题。在使用上述复合材而形成的电极部中,除电阻低之外,热膨胀系数比例如铝等其他的纯金属低,其热膨胀系数接近构成蜂窝状构造部的陶瓷,因此有望得到减少热循环时的热应力的效果。如钼或钨一样,即使是和其他金属相比热膨胀系数低的材质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一对电极部21优选为分别形成为在蜂窝状构造部4的孔格2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带状。另外,在和孔格2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中,优选为一个电极部21相对于另一个电极部21夹着蜂窝状构造部4的中心地被配设在相反侧。在图1~图7中,表示形成为端面是四边形的筒状的蜂窝状构造部4的相对的两个侧面5上配设有一对电极部21的情况的例子。通过这样的结构,在一对电极部21之间施加电压时,可以抑制蜂窝状构造部4的温度分布的偏差。
另外,电极部的形状优选为“相比于包围电极部的外周的形状的面积,电极部的接合部分的面积较小”的形状。另外,本实施例的加热器中也可以是电极部的形状为“长方形的角部形成为曲线状”的形状。这样的电极部的形状是降低热应力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在电极部和蜂窝状构造部接合后,蜂窝状构造部产生裂缝、或电极部从蜂窝状构造部剥落”。进一步,即使在加热和冷却循环反复进行的使用环境下,也能够防止电极部从蜂窝状构造部剥落、或蜂窝状构造部产生裂缝。
例如,在图4中,电极部21的形状为长方形的角部形成为曲线状的形状。此外,在图4中,电极部21的形状为形成有多个孔的板状。通过使电极部21的形状为“长方形的角部形成为曲线状的形状”以及“形成有多个孔的板状”,降低电极部21的热应力。另外,关于电极部21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只满足“长方形的角部形成为曲线状的形状”以及“形成有多个孔的板状”中的一个的形状。
在一对电极部21中,也可以具有用于确保和电源等的电连接的端子部分。例如,也可以在一对电极部21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端子部分”。作为这样的电极部,能够列举“电极部的主体”和“从电极部的主体延伸的突出部分”。电极部的主体实际上是配置在蜂窝状构造部的侧面的部分。
一对电极部21也可以分别为一对电极部21的一部分贯通外壳51而延伸设置到外壳51的外侧的结构。被延伸设置到外壳51的外侧的一对电极部21的一部分优选为所述突出部分。通过这样的结构,对于收纳在外壳51内的加热器主体50的隔壁1能够简便地进行通电。
在制造蜂窝状构造部的两个侧面配置有一对电极部的加热器主体时,优选为将板状或者膜状的电极部和蜂窝状构造部分别制作,将制作后的电极部接合在蜂窝状构造部的两个侧面。作为将一对电极部接合在蜂窝状构造部的侧面的方法,能够列举例如在蜂窝状构造部的侧面配置导电性接合件,通过该导电性接合件接合电极部和蜂窝状构造部的侧面的方法。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所使用的加热器主体中,所述导电性接合件优选为在60~200℃下烧结而形成导电性接合部。
这是指,导电性接合件在60~200℃下被烧结时,蜂窝状构造部4和一对电极部21通过导电性接合件(烧结后是导电性接合部23)被接合。在本说明书中,将被烧结物(例如导电性接合件)“烧结”是指通过加热使被烧结物的一部分熔融,使被烧结物的构成要素相互结合,使被烧结物成为烧结物(例如,导电性接合部)。导电性接合件在被烧结而形成作为烧结物的导电性接合部时,蜂窝状构造部以及电极部通过该导电性接合部被接合。
此处,将含有“聚酰胺树脂、脂肪胺以及片状银”的导电性糊料作为导电性糊料A。另外,将含有“银化合物、硅酸盐溶液以及水”的导电性糊料作为导电性糊料B。另外,将含有“镍粉末以及硅酸盐溶液”的导电性糊料作为导电性糊料C。此处,镍粉末优选为相对于导电性糊料C整体含有30~60质量%。另外,将含有“氧化铝、石墨以及硅酸盐溶液”的导电性糊料作为导电性糊料D。这种情况下,作为导电性接合件优选为从导电性糊料A、导电性糊料B、导电性糊料C、以及导电性糊料D的群中选择一种。因此,作为导电性接合部23优选为对从导电性糊料A、导电性糊料B、导电性糊料C、以及导电性糊料D的组中所选择的一种进行烧结而成。通过使导电性接合部23的材质如上述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的加热器主体通过通电得到良好的发热性能。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的加热器主体相比于一般的焊接等接合温度较低。即,接合温度在200℃以下。因此,由于热应力降低,在以陶瓷为主成分的蜂窝状构造部和电极部接合时,能够防止蜂窝状构造部产生裂缝。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的加热器主体能够防止电极部从蜂窝状构造部剥落。
另外,将一对电极部和蜂窝状构造部接合的导电性接合部也可以是由喷镀法、冷喷雾法、或者电镀法形成的含有金属物的结构。这样的导电性接合部与一对电极部一起作为“电极”发挥作用。另外,这样的导电性接合部优选为能够在蜂窝状构造部的表面上作为电阻低的层直接形成。由此,能够在加热器主体流过较大的电流。
作为导电性接合部的材质,能够列举和此前说明的电极部的材质同样的材质。作为导电性接合部的材质,和所述电极部同样地优选为电阻低、热膨胀系数低、其热膨胀系数接近蜂窝状构造部的陶瓷的材质。电阻高时,在通电时存在由于导电性接合部自身的发热而产生问题的情况。另外,热膨胀系数比陶瓷高时,会产生导电性接合部和蜂窝状构造部的界面剥离、或蜂窝状构造部产生裂缝的问题。
作为喷镀法,能够列举例如等离子喷镀法、高速火焰喷镀法(HVOF法)、电弧喷镀法、火焰喷镀法等。
作为通过喷镀法形成导电性接合部的形成方法,具体地说能够列举如下的方法。首先,对蜂窝状构造部的侧面中配设电极部的两个侧面(电极部配设面)进行喷砂处理。通过这种喷砂处理使所述电极部配设面的表面粗糙化,并且从所述电极部配设面除去氧化膜层。接着,在所述电极部配设面以外的侧面,覆盖该侧面地配设保护罩子。接着,向所述电极部配设面吹送加热熔融的粉末原料。这样一来,能够在电极部配设面上形成作为导电性接合部的塗膜。作为粉末原料,能够列举例如纯镍、镍合金、纯铝、铝合金、纯铜、铜合金、纯钼、纯钨等。另外,使粉末原料加热熔融的温度优选为根据所述喷涂方法的不同而适当设定。
采用这样的喷镀法,导电性接合部不易完全地致密化。即,采用喷镀法能够制造在导电性接合部的内部形成有多个气孔的导电性接合部。这样的导电性接合部由于形成有气孔而使杨氏模量下降,因而对于热应力的缓和功能提高。
作为通过冷喷雾法形成导电性接合部的形成方法,具体地说能够列举如下的方法。首先,和所述喷镀法同样地对电极部配设面进行喷砂处理,在所述电极部配设面以外的侧面配设覆盖该侧面的保护罩子。接着,作为载流气体使用大约200~600℃左右的氮气、氩气、空气等气体,使粉末原料以超高速碰撞所述电极部配设面。这样,通过以超高速使粉末原料碰撞所述电极部配设面,粉末原料在固相状态下发生塑性变形。这样一来,能够在所述电极部配设面上形成由所述粉末原料形成的塗膜。载流气体被设定在比粉末原料的熔点或者软化点低的温度。
在冷喷雾法中能够作为粉末原料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比能够在所述喷镀法中使用的粉末原料容易发生塑性变形的软质金属。另外,由于冷喷雾法中粉末原料的熔融温度比喷镀法低,因而粉末原料不易发生热变质或氧化。因此,具有和块状体(固体状的块)的材料特性相近的优点。
作为粉末原料,能够列举例如纯镍、纯铝、纯铜等。
作为通过电镀法形成导电性接合部的形成方法,具体地说能够列举如下的方法。首先,和所述喷镀法同样地对所述电极部配设面进行喷砂处理,在所述电极部配设面以外的侧面配设覆盖该侧面的保护罩子。接着,对所述电极部配设面进行电镀处理。这样一来,能够在所述电极部配设面上形成作为导电性接合部的塗膜。
作为电镀法,能够列举无电解电镀法、电解电镀法、或者这些方法的组合方法等。另外,无电解电镀法中具有难以形成膜厚较厚的导电性接合部的倾向。因此,可以在通过无电解电镀法形成下层(即,由导电性接合部形成的第1层)后,在该下层上通过电解电镀法形成上层(即,由导电性接合部形成的第2层)。这样通过配合无电解电镀法和电解电镀法,能够形成膜厚较厚的导电性接合部。
作为在电镀法中使用的电镀材料,能够列举例如纯镍、纯铜等。
另外,导电性接合部能够通过组合喷镀法、冷喷雾法、电镀法等方法而形成。例如,可以在通过无电解电镀法形成所述下层后,在该下层上通过冷喷雾法形成所述上层。另外,由该下层和上层构成为导电性接合部。这样通过组合多个方法,能够形成较厚的导电性接合部。在上述各方法中,能够适当采用喷砂处理以及配设保护罩子的操作。
下面,对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作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其他实施方式能够列举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的加热器300。加热器300中,加热器主体60的一对电极21的结构和之前说明的一对电极部不同。即,如图17所示,一对电极部21分别包括:被配置在蜂窝状构造部4的侧面的电极基板22a和被配置为与电极基板22a连接的棒状的电极部22b。电极基板22a优选为通过导电性接合部23与蜂窝状构造部4的侧面5接合,并且其一部分沿着蜂窝状构造部4的没有配置一对电极部21的侧面弯折。另外,该一对电极部21的弯折的部分优选为不和蜂窝状构造部4接触。
在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300中,棒状的电极部22b贯通外壳51形成与电源等连接的端子部分。在棒状的电极部22b贯通外壳51的部位优选配设O形环53等具有密封性的部件。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棒状的电极部22b贯通外壳51的部位的密封性(耐压性)。另外,通过设置具有图15~图17所示的直径的棒状的电极部,具有抑制大电流流过时电极部自身发热的效果。
在此,图15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16是示意表示图15所示的加热器的和在加热器主体内流通的润滑类流体的流通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另外,图17是示意表示图15所示的加热器的加热器主体的立体图。在图15~图17中,对于和图1以及图6中所示的各要素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1-2)外壳:
如图1~图5所示,外壳51是覆盖加热器主体50的侧面侧地收纳加热器主体50的框体。外壳51具有:润滑类流体流入的流入口55、以及润滑类流体通过形成于加热器主体50的孔格2后流出的流出口56。流入口55和流出口56与润滑类流体所流动的配管等连接,向加热器100的内部流入润滑类流体。
关于外壳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外壳的材质优选为金属或者树脂。通过由金属形成外壳,能够得到机械强度、以及耐热性优良的外壳。另外,容易形成和润滑类流体所流动的配管连接的连接部分。此外,采用金属材料具有能够通过焊接等进行框体加工的优点。因此,通过使用金属材料,一般地能够制造加热器使用时可靠性优良的外壳。另一方面,近年,从车辆的轻量化的观点出发也能够将实用化进步的树脂材料用于外壳。通过由树脂形成外壳,能够得到加热器主体和外壳的电绝缘。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加热器主体和外壳之间的至少一部分上配置有覆盖加热器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覆盖件。因此,通过所述覆盖件实现加热器主体和外壳的电绝缘。如上述这样,通过由树脂形成外壳,能够使加热器主体和外壳的电绝缘更加可靠。另外,因为树脂材料的热传导一般比金属材料低,所以具有将加热器加热后的热封闭在框体内部的隔热效果。
作为形成外壳的金属,能够列举不锈钢(SUS)等铁合金、铝合金、镁合金、铜合金等。从抑制加热器发热时的热损失的观点出发,作为外壳优选为热传导低的材质。因此,例如,作为形成外壳的金属能够适当地使用热传导低并且能够进行框体加工的作为通用材料的不锈钢。另外,在要求轻量性的情况下,能够适用铝合金或镁合金等。
另外,作为形成外壳的树脂,优选为具有不会因被加热的润滑类流体而发生变形的程度的耐热性的树脂。具体地说,能够列举乙烯-丙烯-二烯单体共聚物(EPDM),乙烯-丙烯共聚物,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硅树脂,氟弹性体,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尿素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醇酸树脂,聚氨酯,耐热固化聚酰亚胺,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氯乙烯,聚苯乙烯(PS),聚醋酸乙烯,聚四氟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丙烯腈-苯乙烯-(AS)树脂,丙烯酸树脂,聚酰胺,尼龙,聚缩醛,聚碳酸酯,改性聚苯醚,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环状聚烯烃,聚苯硫醚(PPS),聚四氟乙烯,聚砜,聚醚砜,无定形聚芳酯,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热塑性聚酰亚胺,热塑性聚氨酯(TPU),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M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等树脂。另外,作为形成外壳的树脂也可以是在上述各树脂中添加玻璃纤维等的树脂复合材。通过做成树脂复合材,具有提高耐热性或降低低热膨胀化所产生的热应力的效果(换言之,提高耐久性)。强化纤维能够使用玻璃纤维等,在要求绝缘性的情况下,适当用具有绝缘性的纤维。由此,在提高加热器的输出的情况下,作为形成外壳的树脂,优选使用耐热性较高的树脂复合材。
外壳的流入口以及流出口是润滑类流体流入或者流出的流路的出入口。外壳的流入口以及流出口也可以构成为相对于润滑类流体所流动的配管能够直接地连接。另外,在外壳的流入口以及流出口,也可以进一步连接和所述配管连接的连接机构。例如,作为所述“和配管连接的连接机构”能够列举管接头(也称法兰接头)。另外,“和配管连接的连接机构”也可以进一步具有口径向流入口渐增的扩管部或口径从流出口渐减的窄管部等。
关于外壳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制。但是,需要具有能够收纳加热器主体的大小。另外,外壳的大小优选为在收纳加热器主体时,外壳和加热器主体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缝隙的大小。在该缝隙中配置覆盖件。另外,在外壳和加热器主体之间,也可以进一步配置隔热件。通过配置隔热件,能够形成抑制加热器的发热向框体内外的流逝的隔热结构。另外,作为隔热件,从加热器加热时的耐热性的观点出发也适当采用无机质纤维类的隔热件。作为隔热件,能够使用陶瓷纤维、氧化铝纤维、二氧化硅纤维、玻璃棉、岩棉等纤维垫、片材、毯等。为了使热不易传递,外壳和加热器主体之间配设的“隔热件”优选为例如由上述纤维等构成的、主动残留内部气孔地形成的棉花状(垫状)部件。因此,和作为其他材料的金属或树脂比较,能够较大地降低热传导率。由于这样的隔热件对于润滑类流体基本不具有密封性,因此被配置在覆盖加热器主体的一部分的覆盖件的更外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使用的“隔热件”和所述“覆盖件”为不同的构成要素。即,此处所说的“隔热件”不包含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使用的“覆盖件”。进一步,即使是没有在缝隙的全部部位都配置覆盖件的情况(即,只在缝隙的一部分配置覆盖件的情况)下,该缝隙是空气层,成为加热器主体的隔热层。
例如,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00中,也可以在加热器主体50的外周侧配置由含有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方的材料构成的覆盖件52,该覆盖件52和外壳51之间具有缝隙。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也可以将覆盖件、隔热件和树脂件以按照所述顺序层叠的状态配置在加热器主体和外壳之间。即,如图10所示加热器401那样,也可以在加热器主体50和外壳51之间,覆盖加热器主体50的一部分地配置覆盖件52,在其外侧配置隔热件57,进一步在该隔热件57的外侧配置有树脂件58。作为被配置在隔热件57外侧的树脂件58,能够使用硅类树脂或氟类树脂等。另外,关于树脂件的选定,通过重视绝缘性、隔热性、耐热性,能够进行适当变化。另外,在要求耐热性时,也能够使用添加了玻璃纤维等的树脂复合材。图10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10所示的截面是和在加热器主体内流通的润滑类流体的流通方向垂直的截面。在图10中,对于和图5中所示的各要素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也可以在加热器主体和外壳之间配置由含有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方的材料构成的覆盖件,进一步,在其外侧配置隔热件。即,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的加热器402A、402B那样,也可以将覆盖件52和隔热件57以层叠的状态配置在加热器主体50(在图12中为加热器主体60)和外壳51之间。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关于外壳内部的结构等,根据使用加热器的状况或形态,能够适当变更。但是,为了覆盖加热器主体的表面的一部分,需要配置由含有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方的材料构成的覆盖件52。
图11以及图12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11以及图12所示的截面是和在加热器主体内流通的润滑类流体的流通方向垂直的截面。在图11中,对于和图5中所示的各要素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12中,对于和图16中所示的各要素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另外,在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00中,为了将收纳在外壳51的内部的加热器主体50的一对电极部21取出到外部,外壳51具有电极取出部54。一对电极部21的顶端侧的部分从该电极取出部54向外部露出,对于一对电极部21能够进行电连接。
在该电极取出部54,一对电极部21贯通外壳51的地方配设有O形环53。通过该O形环53,能够确保贯通外壳51的部位的耐压性(密封性)。这里所说的耐压性是指,润滑类流体在外壳内部流动时,抑制润滑类流体向外壳外部泄漏的性能。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为了在加热器动作上不产生问题,需要如所述的耐压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也可以使润滑类流体主动地流动到加热器主体的外侧。例如,图13所示的加热器404是构成为润滑类流体也能在加热器主体60和外壳51之间流动的加热器。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用蜂窝状构造部4的外周壁3的外侧的面加热润滑类流体。由此通过有效利用外周壁3的发热,能够提高加热器404的加热效率。当然,在图13所示加热器404中,润滑类流体也会在蜂窝状构造部4的孔格2内流动,在孔格2的内部也能够加热润滑类流体。
在图13所示的加热器404中,优选为在加热器主体60的一对电极部21的表面至少配置覆盖件52,确保一对电极部21的绝缘性。即,可以主动地使润滑类流体接触蜂窝状构造部4的外周壁3,但是最好使润滑类流体不要接触一对电极部21。对于一对电极部21的绝缘,如上所述,能够通过覆盖件52进行。另外,外壳51是SUS等金属制的情况下,优选为在外壳51的内侧的面上也配置覆盖件52来确保外壳51的绝缘性。在外壳51的内侧的面,也可以代替覆盖件而配置例如树脂件。例如,在外壳51的内侧的面,也可以代替配置覆盖件52而涂布树脂材料。在外壳51的内侧的面,由于和加热器主体60没有直接的接触,即使是涂布如上所述的树脂材料也具有充分的耐热性。此外,涂布树脂材料时,也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图13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13所示的截面是和在加热器主体内流通的润滑类流体的流通方向垂直的截面。在图13中,对于和图16中所示的各要素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另外,在图14所示的加热器405中,外壳73是由树脂构成的。外壳73能够使用环氧类树脂、氟类树脂等来形成。在图14所示的加热器405中,外壳73和覆盖件52之间填充隔热件57。另外,外壳73在一对电极部21从外壳73延伸出的部位具有电极取出部74。另外,在电极取出部74的一对电极部21贯通的地方配设有O形环53。图14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14所示的截面是和在加热器主体内流通的润滑类流体的流通方向垂直的截面。在图14中,对于和图16中所示的各要素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1-3)覆盖件:
覆盖件被配置在加热器主体和外壳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使用的覆盖件由包含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方的材料构成。覆盖件被配置为至少覆盖加热器主体的一部分。该覆盖件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作为外壳和加热器主体的绝缘层、隔热层、密封层等发挥作用。因此,覆盖件优选为具有电绝缘性。另外,覆盖件优选为具有润滑类流体不能透过覆盖件的润滑类流体不透过性。因此,由含有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方的材料构成的覆盖件优选为由润滑类流体不能透过的致密质的陶瓷或玻璃构成。
作为构成覆盖件的陶瓷,能够列举例如SiO2类、Al2O3类、SiO2-Al2O3类、SiO2-ZrO2类、SiO2-Al2O3-ZrO2类等陶瓷。
另外,作为构成覆盖件的玻璃,能够列举例如无铅类的B2O3-Bi2O3类、B2O3-ZnO-Bi2O3类、B2O3-ZnO类、V2O5-P2O5类、SnO-P2O5类、SnO-ZnO-P2O5类、SiO2-B2O3-Bi2O3类、SiO2-Bi2O3-Na2O类等玻璃。
如图1~图5所示,覆盖件52优选为配置在加热器主体50和外壳51之间。另外,覆盖件52优选为配置在加热器主体50的另一方的端面侧的加热器主体50和外壳51之间。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更加提高加热器主体50的绝缘性、以及隔热性。另外,能够提高加热器主体50的一方的端面侧以及另一方的端面侧对于润滑类流体的密封性。即,通过配置这样的覆盖件52,能够有效地防止作为加热对象的润滑类流体的泄漏到加热器主体50和外壳51之间。
另外,覆盖件也可以是将包含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方的材料涂布在加热器主体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的结构。通过这样的结构,例如能够通过厚度为10~500μm的薄膜形成覆盖件。配置这样的薄膜状的覆盖件的情况下,在覆盖件和外壳之间有时存在缝隙,但也可以在该缝隙中如上所述进一步配置隔热件。另外,覆盖件和外壳的缝隙也可以作为空气层。进一步,也可以使润滑类流体在覆盖件和外壳的缝隙中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由于覆盖件由包含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方的材料构成,具有优良的耐热性。因此,也能够作为例如加热器主体的发热温度瞬间地变为250℃以上、例如变为300℃~400℃左右的输出较高的加热器适当地加以利用。即,既可以作为加热器主体的发热温度在常温~250℃左右的温度范围的加热器加以利用,也可以作为如上所述的发热温度更高的加热器加以利用。另外,在加热器的内部,为了加热使润滑类流体流动,从加热器主体接收热。换言之,润滑类流体从加热器主体获得热。因此,润滑类流体也作为加热器的一种冷却剂发挥作用。其结果,即使加热器主体高温地发热,加热器主体的外侧的树脂材的实际温度有变低的倾向。根据以上原因,能够将加热器用于多方面的用途。
另外,如图1~图5所示,覆盖件52优选为至少配置在一对电极部21贯通外壳的部位处的一对电极部21和外壳51之间。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润滑类流体从一对电极部21的一部分贯通外壳51的部位泄漏。如上所述,在贯通外壳51的部位,从确保耐压性的观点出发进一步优选为配设有O形环53。
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覆盖件优选被配置为至少覆盖配置在加热器主体上的一对电极部的整个区域。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确保加热器主体的绝缘性。另外,如图8以及图9所示的加热器200那样,覆盖件52也可以被配置在加热器主体50和外壳51之间,并覆盖加热器主体50的侧面侧的整个区域。在此,图8以及图9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8是在和图4所示的截面同样的位置截断加热器的截面。图9是在和图5所示的截面同样的位置截断加热器的截面。在图8以及图9中,对于和图1~图5中所示的加热器的构成要素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像这样,通过配置覆盖加热器主体50的侧面侧的整个区域的覆盖件52,能够更加提高绝缘性、隔热性、以及密封性。
如图1~图5所示,将覆盖件52配置在特定的地方时,在加热器主体50和外壳51之间适当地配置形成为规定形状的覆盖件52。另一方面,如图8以及图9所示,关于覆盖加热器主体50的侧面侧的整个区域地被配置的覆盖件52,例如,能够将含有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方的材料涂布在加热器主体50的侧面而形成。关于覆盖一对电极部的整个区域地被配置的覆盖件,例如,能够将含有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方的材料涂布在加热器主体的侧面的配置有一对电极部的区域内而形成。
如上所述,作为通过涂布形成覆盖件的方法,例如能够列举如下的方法。首先,作为第一覆盖件制作方法,对使用以陶瓷为主成分的无机类耐热粘合剂来形成覆盖件的方法进行说明。作为无机类耐热粘合剂,能够使用以例如SiO2类、Al2O3类、SiO2-Al2O3类、SiO2-ZrO2类、SiO2-Al2O3-ZrO2类等陶瓷为主成分的粘合剂。将这样的无机类耐热粘合剂涂布在加热器主体的侧面。
接着,将所涂布的无机类耐热粘合剂在大气中以150~300℃烧结。这样一来,能够形成由陶瓷构成的覆盖件。但是,通过所述烧结,覆盖件容易多孔质化。因此,更优选对这样得到的覆盖件进行陶瓷封孔材料处理,使覆盖件的气孔消失。进行了陶瓷封孔材料处理的覆盖件具有更优良的密封性。作为陶瓷封孔材料处理,能够通过在烧结得到的覆盖件的表面涂敷陶瓷封孔材料,进一步然后在大气中以200~350℃烧结来进行。作为陶瓷封孔材料,能够列举例如,以硅酸盐类、硅酸钠类等无机材料为主成分的无机类封孔材料。
另外,作为第二覆盖件制作方法,能够列举以所述陶瓷封孔材料作为覆盖件进行涂布的方法。即,将陶瓷封孔材料涂布在加热器主体的侧面。接着,将所涂布的陶瓷封孔材料在大气中以200~350℃烧结。这样一来,能够形成由陶瓷构成的覆盖件。通过使用陶瓷封孔材料,在涂布加热器主体的外周的同时,能够堵塞靠近外周部的加热器主体的隔壁中的气孔内部。通过所述第一以及第二覆盖件制作方法得到的覆盖件的厚度是例如10~500μm。
接着,作为第三覆盖件制作方法,对于使用低熔点玻璃形成覆盖件的方法进行说明。具体地说,将低熔点玻璃的糊料涂布在加热器主体的侧面。作为低熔点玻璃的糊料,能够使用作为电子部件的粘合·密封用而被使用的糊料。能够列举例如无铅类B2O3-Bi2O3类、B2O3-ZnO-Bi2O3类、B2O3-ZnO类、V2O5-P2O5类、SnO-P2O5类、SnO-ZnO-P2O5类、SiO2-B2O3-Bi2O3类、SiO2-Bi2O3-Na2O类等低熔点玻璃的糊料等。另外,虽然含铅类中,能够列举SiO2-B2O3-PbO类等,但是优选不含有铅成分。另外,为了将热膨胀系数调整为接近构成蜂窝状构造部的陶瓷,例如也能够进一步使用添加了热膨胀系数低的霞石(Li2O-Al2O3-SiO2类)等填充料的低熔点玻璃。将该低熔点玻璃的糊料涂布在加热器主体的侧面。接着,将所涂布的低熔点玻璃的糊料在大气中以400~600℃烧结。这样一来,能够形成由低熔点玻璃构成的覆盖件。
接着,作为第四覆盖件的制作方法,对使用SiO2复合材形成覆盖件的方法进行说明。具体地说,准备含有SiO2粒子的浆料,在该浆料中添加板状填充料。作为板状填充料,能够列举云母、玻璃碎片、滑石粉、高岭土、土坯、绢云母等。将添加了板状填充料的浆料涂布在加热器主体的侧面。接着,将所涂布的浆料在大气中以400~600℃烧结。这样一来,能够形成由SiO2构成的覆盖件。另外,虽然也能够只使用含有SiO2粒子的浆料进行涂布,但是通过所述板状填充料的添加,使得到的覆盖件致密化。由此,能够形成密封性优良的覆盖件。通过所述第三以及第四覆盖件制作方法得到的覆盖件的厚度是例如10~500μm。
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使用的覆盖件,由于由包含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方的材料构成,具有优良的耐热性。作为覆盖件,优选在200℃以上的温度范围中能够使用的覆盖件,更为优选在250℃以上的温度范围中能够使用的覆盖件。优选为根据加热器规格所需要的耐热性,选择覆盖件。
另外,为了将覆盖件作为绝缘层有效地发挥作用,覆盖件的比电阻优选为在106Ω·cm以上。进一步,覆盖件的比电阻更优选为在108Ω·cm以上,特别优选为在1010Ω·cm以上。
(2)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作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能够列举如下所述的具有吸收各种振动的结构的加热器。本发明的加热器,装载在汽车等的发动机的周围,能够用于加热发动机油或变速器液等润滑类流体。此时,由于发动机的振动而产生加速度。因此,通过做成具有如下所述的振动吸收结构的加热器,能够缓和振动冲击,使加热器的耐久性优良。
作为第一振动吸收结构,可以列举在加热器主体的电极部贯通外壳的部位,配置树脂制或橡胶制等的O形环或密封件的结构。例如,通过将图4以及图5所示的O形环53做成树脂制或橡胶制的O形环53,能够得到第一振动吸收结构。
另外,作为第二振动吸收结构,能够列举缓冲部件配置在加热器的各部分的结构。作为缓冲部件,能够列举树脂制或橡胶制的部件。作为配置缓冲部件的部位,可以列举加热器主体和外壳之间、或加热器主体的电极部贯通外壳的部位等。
另外,作为第三振动吸收结构,能够列举在加热器主体的一对电极部的一部分设置能够伸缩的振动吸收部的结构。作为能够伸缩的振动吸收部,可以列举在规定的方向能够伸缩的蛇腹状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由于在一对电极部贯通外壳的部位固定有加热器主体,因而有时对于一对电极部施加有较强振动。因此,通过做成设置有这样的能够伸缩的振动吸收部的一对电极部,能够良好地吸收施加在热器主体上的振动。
例如,作为具有第三振动吸收结构的加热器,能够列举图18所示的加热器500。在图18所示的加热器500中,表示在一对电极部41的一部分设置蛇腹状的振动吸收部42的例子。一对电极部41的蛇腹状的振动吸收部42优选为位于外壳51的内部。由此,能够良好地吸收施加在收纳在外壳51内的加热器主体70上的振动。图18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18所示的截面是和在加热器主体内流通的润滑类流体的流通方向垂直的截面。在图18中,对于和图5中所示的各要素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另外,作为第四振动吸收结构,在对于加热器主体的一对电极部的电连接方法中,能够列举采用如下的连接方法的结构。作为对于一对电极部的电连接方法,能够列举例如,一对电极部在外壳内分别与电连接用电缆连接,将该电连接用电缆引出到外壳的外部而进行电连接的方法。另外,作为其他的连接方法,例如,在收纳加热器主体的外壳形成用于插入电连接用接头的接头插入口。另外,能够列举将电连接用接头从外壳的接头插入口插入,与被收纳、固定在外壳内的加热器主体的一对电极部进行电连接的方法。在该连接方法中,一对电极部和蜂窝状构造部一起被收纳在外壳内。即,由于一对电极部没有构成为贯通外壳地伸出到外部,故施加在外壳上的振动不易传递到加热器主体。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能够列举构成为一对电极部从外壳的流入口侧或者流出口侧伸出到外部的加热器。即,图1所示的加热器100虽然构成为一对电极部21从外壳51的侧面伸出到外部,但也可以构成为从一对电极部的外壳的流入口侧或者流出口侧伸出到外部。作为这样的加热器,能够列举例如图19所示的加热器600。图19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0是示意表示图19所示加热器的加热器主体的立体图。在图19以及图20中,对于和图1~图5所示的各要素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图19以及图20所示的加热器600中,一对电极部43构成为从外壳81的流出口56侧伸出到外部。通过构成为从流出口56侧向一对电极部43供给电力,能够抑制从一对电极部43散热。由此,能够将润滑类流体加热到更均匀的温度。另外,在这样的加热器600中,能够推断和从外壳的侧面的上部向一对电极部供给电力的结构相比,不易产生外壳内的上部与下部的润滑类流体的温度梯度。
如图20所示,加热器主体80的各电极部43分别具有被配置在蜂窝状构造部4的侧面5的电极基板43a、和从该电极基板43向润滑类流体的流通方向下游侧伸出的电极端子部43b。电极端子部43b构成为从外壳81(参照图19)的流出口56(参照图19)侧向外部伸出。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能够列举如图21~图23所示的加热器700。该加热器700在外壳91的内部收纳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的加热器主体90。在外壳91和加热器主体90之间,配置有覆盖件52、以及隔热件57。在此,图21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2是示意表示图21所示的加热器700的和在加热器主体内流通的润滑类流体的流通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图。图23是示意表示图21所示的加热器700的和在加热器主体内流通的润滑类流体的流通方向平行的截面的截面图。图24是示意表示图21所示加热器700的加热器主体的立体图。图25是示意表示图24所示加热器主体90的展开状态的展开立体图。
如图21~图2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700的外壳91包括:在一面具有开口部的外壳主体91a、和用于关闭外壳主体91a的开口部的盖部91b。另外,加热器主体90具有蜂窝状构造部4、一对电极部31。
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700中,各电极部31分别包括:电极基板31a、电极端子部31b、电极基板连接部31c。电极基板31a被配设在蜂窝状构造部4的侧面5,用于向蜂窝状构造部4施加电压。在图24以及图25中表示电极基板31a形成为梳齿状的情况的例子。电极基板连接部31c是用于连接电极基板31a和电极端子部31b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700中,一对电极部31的各电极基板连接部31c在隔着电绝缘性的密封件35被层叠的状态下由外壳主体91a和盖部91b夹持。电极端子部31b从由外壳主体91a和盖部91b夹持的电极基板连接部31c延伸设置。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700中,由外壳主体91a和盖部91b夹持隔着密封材35被层叠的状态下的电极基板连接部31c,从而电极部31能够从外壳91取出。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700具有优良的耐压性。即,通过这样的结构,润滑类流体在加热器700内流通时,能够有效地防止润滑类流体从电极部31的取出部位漏出。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其他实施方式,能够列举具有如下的加热器主体的加热器。图27所示的加热器主体152包括筒状的蜂窝状构造部4、和与蜂窝状构造部4的侧面5通过导电性接合部23接合的一对电极部24。蜂窝状构造部4具有区划形成多个孔格2的隔壁1,所述多个孔格2成为润滑类流体的流路,且从一方的端面11延伸至另一方的端面12;以及位于最外周的外周壁3。隔壁1由以陶瓷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并且通过通电能发热。导电性接合部23被配置在蜂窝状构造部4的两个侧面5。通过该导电性接合部23,角部形成为曲线状形状的电极部24被接合。导电性接合部23优选由喷镀法、冷喷雾法、或者电镀法形成的含有金属的结构。这样的加热器主体152也和图6所示的加热器主体50同样地,通过收纳在外壳内而能够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其他实施方式,能够列举具有如图28所示的加热器主体153的加热器。图28所示的加热器主体153包括筒状的蜂窝状构造部4、和通过导电性接合部23与蜂窝状构造部4的侧面5接合的一对电极部25。电极部25具有电极基板26a、连接在电极基板26a地被配置的棒状的电极部26b。这样的加热器主体153也和图17所示加热器主体60同样地,通过收纳在外壳内而能够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在该加热器主体153的情况下,优选为在棒状电极部26b上连接有外部电源等的配线。一对电极部25的各电极基板26a优选为通过导电性接合部23与蜂窝状构造部4的侧面5接合,并且其一部分沿着没有配设一对电极部25的蜂窝状构造部4的侧面弯折。在此,图27以及图28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加热器主体的立体图。在图27以及图28中,对于和图6以及图17所示的各要素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3)加热器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但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的制造方法不限于以下的制造方法。
首先,对于制造以Si复合SiC为主成分的蜂窝状构造部的例子进行说明。混合、搅拌SiC粉体、金属Si粉体、水、有机粘结剂等来调制土坯。然后,将该土坯成型为蜂窝状形状而制造蜂窝状成型体。然后,通过将得到的蜂窝状成型体在非活性气体环境中烧结,能够制造以Si复合SiC为主成分的蜂窝状构造部。
下面,对于制造以Si浸渗SiC为主成分的蜂窝状构造部的例子进行说明。首先,混合、搅拌SiC粉体、金属Si粉体、水、有机粘结剂等来调制土坯。然后,将该土坯成型为蜂窝状形状而制造蜂窝状成型体。然后,通过将得到的蜂窝状成型体在非活性气体环境中烧结而形成蜂窝状构造体。然后,通过在非活性气体环境中将Si浸渗于所得到的蜂窝状构造体,能够制造以Si浸渗SiC为主成分的蜂窝状构造部。另外,关于重结晶SiC以及反应烧结SiC的制作如前所述。
在所述以Si浸渗SiC为主成分的蜂窝状构造部的制作方法中,也可以混合、搅拌SiC粉体、水、有机粘结剂等来调制土坯。即,在土坯的原料中也可以不包含金属Si粉体。
另外,除此之外,作为构成隔壁以及外周壁的材料,能够列举碳化硅、Fe-16Cr-8Al,SrTiO3(perovslite),Fe2O3(金刚砂),SnO3(金红石),ZnO(纤维锌矿)等。通过使用这样的材料,能够使隔壁以及外周壁的比电阻为0.01~50Ω·cm。碳化硅的比电阻一般的范围较广为1~1000Ω·cm,单独为SiC时,优选为处于上述的比电阻范围内。另外,与Si以及Si类合金复合化的情况下,虽然取决于微结构组织,但最大能够适用1000Ω·cm的比电阻。Fe-16Cr-8Al的比电阻为0.03Ω·cm。SrTiO3(perovslite)的比电阻在0.1Ω·cm以下。Fe2O3(金刚砂)的比电阻为大约10Ω·cm。SnO3(金红石)的比电阻在0.1Ω·cm以下。ZnO(纤维锌矿)的比电阻在0.1Ω·cm以下。
另外,在制造蜂窝状构造部时,金属Si的含有量/(Si含有量+SiC含有量)的值优选为5~50。金属Si的含有量/(Si含有量+SiC含有量)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40。通过这样的结构,在保证隔壁或外周壁的强度的同时,能够使比电阻为适当的大小。
另外,为了使隔壁表面具有绝缘性,例如也可以通过在大气中以1200℃进行6个小时的高温处理,从而在隔壁的表面形成氧化膜。
下面,形成配置在蜂窝状构造部的侧面的一对电极部。作为电极部的材质,能够列举例如不锈钢、铜、镍、铝、钼、钨、铑、钴、铬、铌、钽、金、银、铂、钯、以及这些金属的合金等。关于电极部的材质,如上所述,可以考虑由于热应力引起的陶瓷的裂缝的产生或电极的界面剥离、电极部自身的发热、成本等方面的平衡进行适当选择。另外,也可以使用钼、钨、Cu/W复合材、Cu/Mo复合材、Ag/W复合材、SiC/Al复合材、C/Cu复合材等复合材来形成电极部,由于这些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低,其热膨胀系数接近蜂窝状构造部的陶瓷,因此有降低热循环时的热应力的效果。
然后,将所形成的电极部贴附在蜂窝状构造部的侧面。由此,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使用的加热器主体。
接着,形成覆盖加热器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覆盖件。通过涂布制造覆盖件的情况下,能够按照所述第一~第四覆盖件制作方法形成覆盖件。
然后,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中使用的外壳。外壳的材质是金属的情况下,用以往众所周知的方法制造能够收纳加热器主体的大小的框体即外壳。作为制造外壳的方法,能够列举例如热或冷冲压成型、锻造加工、挤出加工、焊接等方法。
外壳的材质是树脂的情况下,制造能够收纳加热器主体的大小的框体即外壳。作为树脂制外壳的制造方法,能够列举例如树脂模制、射出成型、挤出成型、中空成型、热成型、压缩成型等方法。
另外,外壳的材质是树脂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已收纳加热器主体的状态下,通过成型制造外壳。但是,通过树脂制造外壳的情况下,优选覆盖件和外壳不直接接触。例如,优选为在形成于加热器主体的侧面的覆盖件和外壳之间,进一步配置隔热件,或在所述覆盖件和外壳之间设置缝隙。例如,优选为在加热器主体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由含有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方的材料构成的覆盖件后,在该覆盖件的外侧进一步配置隔热件,制造覆盖该隔热件的外壳。
如前所说明,另外制作能够收纳加热器主体的大小的框体即外壳的情况下,通过将加热器主体收纳在外壳内,能够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所述加热器主体形成有至少覆盖该加热器主体的侧面的一部分的覆盖件。另外,在覆盖件和外壳之间配置隔热件等时,将加热器主体收纳在外壳内后,在覆盖件和外壳之间适当地配置隔热件等。
另外,也可以另外制作由含有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方的材料构成的覆盖件。在这种情况下,将加热器主体收纳在外壳内后,在加热器主体和外壳之间适当地配置覆盖件、隔热件等,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
此处,对于图11所示的加热器402A的制造方法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首先,通过上述方法制造蜂窝状构造部4。接着,在蜂窝状构造部4的侧面5中的被平行地配置的两个表面上接合电极部21。电极部21能够通过Ni、Cu、Mo、W、Cu/W复合材等形成。由此,能够制造在蜂窝状构造部4的两个侧面5上形成有一对电极部21的加热器主体50。
接着,按照所述第一~第四覆盖件制作方法,在所得到的加热器主体50的外周部分形成覆盖件52。
接着,以进一步覆盖形成在蜂窝状构造部4的侧面5上的覆盖件52的状态,进一步配置隔热件57。作为隔热件57,能够使用陶瓷纤维片材(Al2O3-SiO2类等)。另外,在图11中虽未图示,但是也可以进一步覆盖隔热件57地进一步配置树脂制片材。作为树脂制的片材,能够使用由硅类树脂或氟类树脂等构成的片材。
接着,将在外周部分形成有覆盖件52、进一步在其外侧配置有隔热件57的加热器主体50配置在SUS制的外壳主体内。然后,在外壳主体上使一对电极部21的一部分露出地配置SUS制的盖部。外壳主体和盖部通过例如激光焊接等接合,在外壳51内收纳加热器主体50。作为盖部,优选在一对电极部21贯通的部位设有电极取出部54,在该电极取出部54内部配置由氟类树脂等构成的O形环53。
另外,在一对电极部21从电极取出部54向外部露出的交界部分,优选为进一步配置覆盖件52。即,优选为一对电极部21向外部露出的交界部分通过覆盖件52密封。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良好地确保一对电极部21连接通电用端子等时的绝缘。这样一来,能够制造图11所示的加热器402A。
另外,如图14所示,外壳73由树脂构成的情况下,树脂制的外壳73通过树脂模制、射出成型、挤出成型、中空成型、热成型、压缩成型等方法制造。然后,将在外周部分形成有覆盖件52、进一步在其外侧配置有隔热件57的加热器主体60配置在树脂制的外壳73内,制造加热器405。另外,在使用树脂制的外壳73时,关于加热器主体60以及覆盖件52的制作方法,也和此前说明的制作方法相同。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不被以下这些实施例所限定。
(实施例1)
首先,制造以Si复合SiC为主成分的蜂窝状构造部。具体地说,混合、搅拌SiC粉体、金属Si粉体、水、有机粘结剂来调制土坯。然后,将该土坯成型为蜂窝状形状而制造蜂窝状成型体。然后,通过将得到的蜂窝状成型体在非活性气体环境中烧结,制造以Si复合SiC为主成分的蜂窝状构造部。得到的Si复合SiC蜂窝状构造部的气孔率为40%。
蜂窝状构造部的形状是端面为四边形的筒状。端面的四边形的每一边的长度为38mm。蜂窝状构造部的孔格的延伸方向的长度是50mm。隔壁的厚度是0.38mm。外周壁的厚度是0.38mm。蜂窝状构造部的孔格密度为47孔格/cm2。隔壁以及外周壁的比电阻是30Ω·cm。
然后,通过将蜂窝状构造部在大气中氧化处理,在隔壁以及外周壁的表面形成绝缘用的氧化膜。然后,对蜂窝状构造部的外周壁的四个面中的相对的一对面中的每个面分别进行表面加工而除去氧化膜后,配置电极部来制作加热器主体。在此作为电极的接合方法,使用含有作为导电性接合材料的镍粉末以及硅酸盐溶液的导电性糊料,在大气中进行烧结,从而在蜂窝状构造部的外周壁接合电极部。作为各个电极部,使用具有实际配置在蜂窝状构造部的侧面的电极部主体、和从该电极部主体延伸的突出部分的电极部。电极部主体具有和所配置的蜂窝状构造部的侧面相同大小的面。电极部的突出部分是用于确保和电源的电连接的端子部分。电极部的材质是纯金属镍(Ni)。另外,电极部通过喷砂对表面进行表面粗糙化处理。由此,制造在蜂窝状构造部的两个侧面配置有一对电极部的加热器主体。
接着,如图5所示,在得到的加热器主体50的外周部分,涂布以陶瓷为主成分的无机类耐热粘合剂。作为无机类耐热粘合剂,使用以SiO2-Al2O3为主成分的粘合剂。涂布的方法如下。首先,使用球磨机以不到100rpm的转速对进行涂布前的无机类耐热粘合剂进行再混合而达到均质化。然后,将均质化后的无机类耐热粘合剂通过刷涂进行涂覆,从而涂布无机类耐热粘合剂。为了抑制裂缝的生成,对所涂布的无机类耐热粘合剂在大气中以80℃进行预加热,然后在150℃下进行烧结,制作由陶瓷构成的覆盖件。对得到的覆盖件进行陶瓷封孔材料处理,使覆盖件致密化。覆盖件52的厚度是0.4mm。这样通过涂布无机类耐热粘合剂来制造覆盖件的方法称为“A型”。表1中“覆盖件的制作方法”一栏中,表示实施例1中的覆盖件的制作方法。
接着,制作收纳加热器主体50的外壳51。作为外壳51,包括用于收纳加热器主体50的外壳主体51a、和作为该外壳主体51a的盖的盖部51b。外壳51是大小如下的框体:在外壳51内收纳加热器主体50时,涂布有覆盖件的加热器主体50和外壳51之间存在大约0.5~1mm的缝隙。在外壳51上形成润滑类流体流入的流入口、以及润滑类流体流出的流出口。外壳51的材质使用通用材料的不锈钢(SUS304)。构成外壳51的金属材料的厚度是1.5mm。作为盖部51b在一对电极部21贯通的部位设有电极取出部54,在该电极取出部54内部配置由氟类树脂构成的O形环53。
将在外周部分配置有覆盖件52的加热器主体50配置在SUS制的外壳主体51a内。然后,在外壳主体51a上使一对电极部21的一部分露出地配置和外壳主体相同的SUS304制的盖部51b。外壳主体51a和盖部51b通过激光焊接等接合,在外壳51内收纳加热器主体50。像这样,制作实施例1的加热器。
在表1中表示电极部的材质、电极部的结构、外壳的结构、隔壁的材质、隔壁的气孔率(%)以及隔壁和外周壁的比电阻(Ω·cm)。表1的“电极部的结构”一栏中“平板型”是指图5所示的电极部21。即是指如下的结构:各个电极部21形成为一片平板状,被配置在蜂窝状构造部4的侧面5的电极部21的一部分伸出到外壳51的外部。另外,表1~表3的“电极部的结构”一栏中的“棒型”是指如下的结构:如图15~图17所示,电极部21包括:被配置在蜂窝状构造部4的侧面的电极基板22a、和被配置为与电极基板22a连接的棒状的电极部22b。
另外,表1~表3的“外壳的结构”是指,将各实施例的加热器中外壳内的结构以图5、图11、图12、图13以及图14所示的结构为例进行表示。即,“外壳的结构”为图5时,表示加热器的结构如下:覆盖加热器主体的外周地配置覆盖件,被覆盖件覆盖的状态下的加热器主体在覆盖件和外壳之间设置有缝隙,在该状态下,被收纳在外壳内。“外壳的结构”是图11以及图12时,表示这样构成的加热器:覆盖加热器主体地配置覆盖件,进一步,覆盖该覆盖件地配置隔热件。另外,在图11中“电极部的结构”是“平板型”。另外,在图12中“电极部的结构”是“棒型”。“外壳的结构”是图13时,表示构成为在蜂窝状构造部的外周壁的外侧也有润滑类流体流动的加热器。“外壳的结构”是图14时,表示外壳由树脂材料形成。
使用得到的实施例1的加热器,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通电加热试验。从通电加热试验的结果求得的实施例1的变换效率(%)如表1所示。
[通电加热试验]
首先,在图26所示的通电加热试验装置900中设置各实施例的加热器800。通电加热试验装置900具有润滑类流体所循环的配管95。这种配管95上连接有泵94,通过驱动泵94使润滑类流体在配管95内循环。另外,在该配管95上设置有阀门98以及流量计99。另外,在加热器800的流入口侧以及流出口侧配置有热电偶T1、T2以及压力计P1、P2。由此,能够测定从加热器800的外壳的流入口流入的润滑类流体的温度和压力,以及从加热器800的外壳的流出口流出润滑类流体的温度和压力。冷却器96用于调整润滑类流体的初期温度。图26是用于说明实施例的通电加热试验的试验方法的说明图。
如上所述,在通电加热试验装置900中设置加热器800,驱动泵94,使润滑类流体在加热器800内通过。对于使润滑类流体通过的加热器800的加热器主体,施加表1所示的值的施加电压(V),通过加热器800加热润滑类流体。通过热电偶T1、T2测定从外壳的流入口流入的润滑类流体的温度、以及从外壳的流出口流出的润滑类流体的温度,并且测定从外壳的流出口流出的润滑类流体的温度到达60℃所需的时间(秒)。作为润滑类流体,使用市面销售的发动机油(等级:0W-30、埃克森美孚公司制的“美孚1(商品名称)”)。表1中表示施加电压(V)、在加热器内通过的润滑类流体的流量(L/min)、以及润滑类流体的初期温度(℃)。润滑类流体的初期温度是指通过加热器加热前的润滑类流体的温度。
根据测得的润滑类流体的温度以及到达60℃所需的时间,基于下述公式(1),求得进行通电加热试验的加热器的变换效率(%)。另外,此处的变换效率是试验时的时间平均值。下述公式(1)中的“向润滑类流体的传热量”是通过下述公式(2)算出的值。下述公式(1)中的“投入电力量”是通过下述公式(3)算出的值。另外,公式(2)中的“润滑类流体的温度差”是指从流出口流出的润滑类流体的温度达到60℃时的、“从外壳的流出口流出的润滑类流体的温度”和“从外壳的流入口流入的润滑类流体的温度”的差值。
变换效率(%)=向润滑类流体的传热量/投入电力量···(1)
向润滑类流体的传热量=润滑类流体的流量×比热容×润滑类流体的温度差···(2)
投入电力量=电力(W)×时间(秒)···(3)
在该通电加热试验中,根据各实施例的加热器主体的蜂窝状构造部的比电阻的值,调节施加在加热器主体上的施加电压的值来进行试验。即,将比电阻的值相对地较大的加热器主体作为“高电阻件”,施加电压为100~400V的范围。另外,将比电阻的值相对地较小的加热器主体作为“低电阻件”,施加电压为10~60V的范围。
【表1】
Figure BDA00003450983000381
(实施例2~6)
除了将电极部的材质、电极部的结构、以及外壳的结构如表1所示地变更以外,以和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加热器。使用得到的加热器,通过和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进行通电加热试验。从通电加热试验的结果求得的变换效率(%)如表1所示。表1中表示通电加热试验中的施加电压(V)、在加热器内通过的润滑类流体的流量(L/min)、以及润滑类流体的初期温度(℃)。
在图11即实施例3~6中,“外壳的结构”作为隔绝件使用厚度为5mm的陶瓷纤维片材(Al2O3-SiO2类)。另外,在实施例6中作为电极部的材质使用纯金属的铜(Cu)。另外,在图11或者图12的其他的实施例中,“外壳的结构”也和实施例3~6相同,作为隔绝件使用厚度为5mm的陶瓷纤维片材(Al2O3-SiO2类)。
(实施例7)
在实施例7中,除了如以下那样制作覆盖件以外,用和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制作加热器。此处,将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陶瓷封孔材料用作覆盖件。作为陶瓷封孔材料,使用含有以正硅酸乙酯(TEOS:Si(OC2H54)、硅烷偶合剂、2丙醇、1丁醇、以及水为主成分的材料类。首先,在使用前用球磨机以不到100rpm的转速进行再混合而均质化后,通过刷涂涂布在加热器主体的外周部分。为了抑制裂缝的生成,对所涂布的陶瓷封孔材料在大气中以80℃进行预加热,然后在150℃下,进一步在350℃下进行烧结,制作由陶瓷构成的覆盖件。覆盖件的厚度是大约0.05mm。另外,使用陶瓷封孔材料时,涂布蜂窝状加热器部的外周的同时,能够堵塞靠近外周部的加热器的隔壁中的气孔内部。将通过涂布添加了陶瓷封孔材料的无机类耐热粘合剂来制造覆盖件的方法称为“B型”。表1中“覆盖件的制作方法”一栏中,表示实施例7中的覆盖件的制作方法。
(实施例8)
在实施例8中,除如以下那样制作覆盖件以外,用和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制作加热器。首先,在使用前用球磨机以不到100rpm的转速对低熔点玻璃的糊料进行再混合而均质化后,通过刷涂涂布在加热器主体的外周部分。作为低熔点玻璃糊料使用SnO-P2O5糊料。为了使有机溶剂挥发,对所涂布的低熔点玻璃的糊料在大气中以150℃进行预加热,然后在480℃下进行烧结,制作由低熔点玻璃构成的覆盖件。覆盖件的厚度是大约0.5mm。通过涂布低熔点玻璃的糊料来制造覆盖件的方法称为“C型”。表1中“覆盖件的制作方法”一栏中,表示实施例8中的覆盖件的制作方法。
(实施例9)
在实施例9中,除如以下那样制作覆盖件以外,用和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制作加热器。首先,准备含有SiO2粒子的浆料,在该浆料中添加板状填充料。作为板状填充料使用云母。将添加了板状填充料的浆料涂布在加热器主体的外周部分。对所涂布的浆料在大气中以400~600℃进行烧结,制作玻璃质的覆盖件。覆盖件的厚度是大约0.4mm。通过涂布含有SiO2粒子的浆料来制造覆盖件的方法称为“D型”。表1中“覆盖件的制作方法”一栏中,表示实施例9中的覆盖件的制作方法。
使用得到的实施例7~9的加热器,通过用和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进行通电加热试验。从通电加热试验的结果求得的变换效率(%)如表1所示。表1中表示通电加热试验中的施加电压(V)、在加热器内通过的润滑类流体的流量(L/min)、以及润滑类流体的初期温度(℃)。
(实施例10~17)
除了将电极部的材质、电极部的结构、外壳的结构、以及覆盖件的制作方法如表1所示地变更以外,以和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加热器。在实施例10~17中,电极部的结构是“棒型”。该棒型的电极部是端面直径为6mm的圆柱状。实施例10~17的加热器中的“外壳的结构”如图12所示。该实施例10~17的加热器中,作为隔绝件使用厚度为5mm的陶瓷纤维片材(Al2O3-SiO2类)。
使用得到的实施例10~17的加热器,通过用和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进行通电加热试验。从通电加热试验的结果求得的变换效率(%)如表1所示。表1中表示通电加热试验中的施加电压(V)、在加热器内通过的润滑类流体的流量(L/min)、以及润滑类流体的初期温度(℃)。
(实施例18~31)
除了将电极部的材质、电极部的结构、外壳的结构、覆盖件的制作方法、以及隔壁的材料如表2所示地变更以外,以和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加热器。该实施例18~31的加热器中,作为隔绝件使用厚度为5mm的陶瓷纤维片材(Al2O3-SiO2类)。
使用得到的实施例18~31的加热器,通过用和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进行通电加热试验。从通电加热试验的结果求得的变换效率(%)如表2所示。表2中表示通电加热试验中的施加电压(V)、在加热器内通过的润滑类流体的流量(L/min)、以及润滑类流体的初期温度(℃)。
【表2】
Figure BDA00003450983000411
在实施例18~23、26以及27中,隔壁材料为“重结晶SiC”。具有由重结晶SiC构成的隔壁的蜂窝状构造部的制作方法如下所示。首先,将SiC粉体、有机质粘结剂、以及含有“水或者有机溶剂”的原料混合、搅拌来调制土坯。然后,将该土坯成型而制作蜂窝状成型体。接着,将得到的成型体在氮气环境中,以规定的温度(1600~2300℃)烧结而制作蜂窝状构造部。
在实施例24以及25中,隔壁材料为“Si浸渗SiC”。具有由Si浸渗SiC构成的隔壁的蜂窝状构造部的制作方法如下所示。具体地说,混合、搅拌SiC粉体、有机质粘结剂以及水来调制土坯。然后,将该土坯成型为表2所示的规定的蜂窝状形状地制作成型体。接着,在得到的成型体上载置金属Si块,在减压氩(Ar)的气体环境中使Si浸渗在成型体中。这样,制造以Si浸渗SiC为主成分的蜂窝状构造部。
在实施例28以及29中,隔壁材料为“反应烧结SiC(多孔质)”。“反应烧结SiC(多孔质)”是指多孔质的反应烧结SiC。具有由反应烧结SiC(多孔质)构成的隔壁的蜂窝状构造部的制作方法如下所示。首先,混合、搅拌氮化硅粉末、含碳物质、碳化硅以及石墨粉末来调制土坯。然后,将该土坯成型而制作蜂窝状成型体。接着,在非氧化性环境中,一次烧结所述成型体而得到一次烧结体。接着,通过将得到的一次烧结体在氧化性环境中加热而脱碳,除去残留的石墨。接着,在非氧化性环境中,将“脱碳后的一次烧结体”在规定的温度(1600~2500℃)下二次烧结而得到二次烧结体。得到的二次烧结体是蜂窝状构造部。
在实施例30以及31中,隔壁材料为“反应烧结SiC(致密质)”。“反应烧结SiC(致密质)”是指致密质的反应烧结SiC。具有由反应烧结SiC(致密质)构成的隔壁的蜂窝状构造部的制作方法如下所示。首先,混合、搅拌SiC粉体以及石墨粉末来调制土坯。然后,将该土坯成型而制作蜂窝状成型体。接着,使“熔融的硅(Si)”浸渗于该成型体。由此,使构成石墨的碳和所浸渗的硅反应而生成SiC。这样,得到的构造体是蜂窝状构造部。
(实施例32~45)
除了将电极部的材质、电极部的结构、外壳的结构、覆盖件的制作方法以及隔壁的材料如表3所示地变更以外,以和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加热器。该实施例36~45的加热器中,作为隔绝件使用厚度为5mm的陶瓷纤维片材(Al2O3-SiO2类)。
使用得到的实施例32~45的加热器,通过用和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进行通电加热试验。从通电加热试验的结果求得的变换效率(%)如表3所示。表3中表示通电加热试验中的施加电压(V)、在加热器内通过的润滑类流体的流量(L/min)、以及润滑类流体的初期温度(℃)。
【表3】
在实施例40以及41中作为电极部的材质使用纯金属的钼。在表3的“电力部的材质”一栏中,将钼记为“Mo”。另外,在实施例42以及43中,作为电极部的材质使用纯金属的钨。在表3的“电力部的材质”一栏中,将钨记为“W”。另外,在实施例44以及45中,作为电极部的材质使用铜钨复合材料。另外,该复合材料中使用的钨(W)的体积率是85%。在表3的“电力部的材质”一栏中,将铜钨复合材料记为“Cu/W”。
(实施例46~49)
电极部的材质、电极部的结构、外壳的结构、以及隔壁的材料如表3所示地进行变更的、外壳由树脂形成的加热器(即,“外壳的结构”为图14的加热器)由以下方法制作。首先,对应表3所示的隔壁的材料,制作具有蜂窝状构造部的加热器主体。用和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在加热器主体的外周部分涂布覆盖材料而形成覆盖件。和该加热器主体分体地,使用氟类树脂制作外壳。另外,用于外壳的氟类树脂使用的厚度为5mm的树脂。在得到的树脂制外壳内,收纳形成有覆盖件的加热器主体,进一步在外壳和加热器主体之间配置陶瓷纤维片材的隔热件,制作加热器。使用得到的加热器,通过用和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进行通电加热试验。从通电加热试验的结果求得的变换效率(%)如表3所示。表3中表示通电加热试验中的施加电压(V)、通过加热器内的润滑类流体的流量(L/min)、以及润滑类流体的初期温度(℃)。
(实施例50以及51)
电极部的材质、电极部的结构、外壳的结构、以及隔壁的材料如表3所示地进行变更,制作图12所示的结构的加热器。在本实施例中,模拟低温动作时,在润滑类流体的初期温度降低为0℃的状态下进行试验。使用得到的加热器,通过和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进行通电加热试验。从通电加热试验的结果求得的变换效率(%)如表3所示。表3中表示通电加热试验中的施加电压(V)、在加热器内通过的润滑类流体的流量(L/min)、以及润滑类流体的初期温度(℃)。
(结果)
如表1所示,在外壳的内部没有配置隔热件的实施例1的加热器为67%的变换效率。和实施例2~51的加热器相比变换效率较低,但利用实施例1那样的由陶瓷构成的覆盖件,能够得到充分的隔热效果。另外,该覆盖件还具有良好的绝缘性、以及密封性。另外,如表1~表3所示,进一步,除了覆盖件之外,还一并使用陶瓷纤维片材的隔热件,通过使外壳为树脂制,能够进一步提高变换效率。另外,通过使外壳为树脂制,也能够实现加热器的轻量化。在实施例50以及51中,由于润滑类流体的初期温度降低到0℃,起动时的粘性变高,和初期温度为30℃相比,通过蜂窝状构造体时的润滑类流体的压损变高,但是动作上不存在问题,作为加热器能良好工作。
另外,如实施例1~51的加热器那样,通过在加热器主体的侧面形成由陶瓷或者玻璃构成的覆盖件,在轻量化的同时,能够简便且通过低温工序制作外壳结构。作为覆盖件使用树脂材的情况下,输出变高时,根据情况的不同,有时由于局部的发热引起树脂件的热损坏,但如本申请发明这样在加热器主体的侧面形成由陶瓷或者玻璃构成的覆盖件时,不存在此类问题,作为良好的绝缘层发挥作用。另外,作为加热器主体,使用具有蜂窝状形状的蜂窝状构造部、和被配设在该蜂窝状构造部的侧面的一对电极部的结构,从而与以往的加热器相比,能够实现小型化、快速加热、高变换效率。另外,关于外壳的结构以及外壳内部的树脂材等的配置,优选为考虑所述变换效率和加热器所要求的强度设计或耐久性等,进行适当决定。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加热发动机油或变速器液等润滑类流体用的加热器。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器主体、收纳所述加热器主体的外壳、以及配置于所述加热器主体和所述外壳之间的至少一部分且覆盖加热器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覆盖件,
所述覆盖件由包含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方的材料构成,
所述加热器主体具有筒状的蜂窝状构造部、以及被配设在所述蜂窝状构造部的侧面的一对电极部,所述蜂窝状构造部具有区划形成多个孔格的隔壁,所述多个孔格从所述蜂窝状构造部的一方的端面延伸至另一方的端面从而形成润滑类流体的流路,
所述外壳具有:所述润滑类流体流入的流入口、以及所述润滑类流体在通过形成于所述加热器主体的所述孔格后流出的流出口,覆盖所述加热器主体的侧面侧地收纳所述加热器主体,
所述蜂窝状构造部的所述隔壁由以陶瓷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所述隔壁以从SiC、金属浸渗SiC、金属复合SiC、以及金属复合Si3N4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种作为主成分,所述隔壁的比电阻在0.01-50Ω·cm,所述隔壁通过通电发热对润滑类流体进行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件至少配置在所述加热器主体的所述一方的端面侧的所述加热器主体和所述外壳之间、以及所述加热器主体的所述另一方的端面侧的所述加热器主体和所述外壳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件是将所述包含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方的材料涂布在所述加热器主体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而形成的结构。
4.(删除)
5.(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电极部的一部分贯通所述外壳而延伸设置到所述外壳的外侧,
所述覆盖件至少配置在所述一对电极部贯通所述外壳的部位处的所述一对电极部和所述外壳之间。
6.(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3、以及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件被配置在所述加热器主体和所述外壳之间,并至少覆盖配置在所述加热器主体上的所述一对电极部的整个区域。
7.(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3、5以及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电极部中的各电极部分别包括:被配置在所述蜂窝状构造部的侧面的电极基板、以及被配置为与所述电极基板连接的棒状的电极部。
8.(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3、5、6以及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材质是金属或者树脂。
9.(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3、5、6、7以及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加热器主体和所述外壳之间配置有隔热件。
10.(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3、5、6、7、8以及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件的比电阻在106Ω·cm以上。

Claims (10)

1.一种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器主体、收纳所述加热器主体的外壳、以及配置于所述加热器主体和所述外壳之间的至少一部分且覆盖加热器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覆盖件,
所述覆盖件由包含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方的材料构成,
所述加热器主体具有筒状的蜂窝状构造部、以及被配设在所述蜂窝状构造部的侧面的一对电极部,所述蜂窝状构造部具有区划形成多个孔格的隔壁,所述多个孔格从所述蜂窝状构造部的一方的端面延伸至另一方的端面从而形成润滑类流体的流路,
所述外壳具有:所述润滑类流体流入的流入口、以及所述润滑类流体在通过形成于所述加热器主体的所述孔格后流出的流出口,覆盖所述加热器主体的侧面侧地收纳所述加热器主体,
所述蜂窝状构造部的所述隔壁由以陶瓷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所述隔壁通过通电发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件至少配置在所述加热器主体的所述一方的端面侧的所述加热器主体和所述外壳之间、以及所述加热器主体的所述另一方的端面侧的所述加热器主体和所述外壳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件是将所述包含陶瓷以及玻璃中的至少一方的材料涂布在所述加热器主体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而形成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壁以从SiC、金属浸渗SiC、金属复合SiC、以及金属复合Si3N4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种作为主成分。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电极部的一部分贯通所述外壳而延伸设置到所述外壳的外侧,
所述覆盖件至少配置在所述一对电极部贯通所述外壳的部位处的所述一对电极部和所述外壳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件被配置在所述加热器主体和所述外壳之间,并至少覆盖配置在所述加热器主体上的所述一对电极部的整个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电极部中的各电极部分别包括:被配置在所述蜂窝状构造部的侧面的电极基板、以及被配置为与所述电极基板连接的棒状的电极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材质是金属或者树脂。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加热器主体和所述外壳之间配置有隔热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件的比电阻在106Ω·cm以上。
CN201380000441.5A 2012-03-22 2013-01-23 加热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035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5656 2012-03-22
JP2012065656 2012-03-22
PCT/JP2013/051293 WO2013140845A1 (ja) 2012-03-22 2013-01-23 ヒータ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03557A true CN103503557A (zh) 2014-01-08
CN103503557B CN103503557B (zh) 2016-05-18

Family

ID=49222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044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03557B (zh) 2012-03-22 2013-01-23 加热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83119B2 (zh)
EP (1) EP2717649B1 (zh)
JP (1) JP6060078B2 (zh)
CN (1) CN103503557B (zh)
WO (1) WO2013140845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02400A (zh) * 2014-11-25 2015-04-08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一种隔热材料高温热导率平面热源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08322946A (zh) * 2018-04-18 2018-07-24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 一种电热式全闭环加热装置
CN109874185A (zh) * 2019-02-25 2019-06-11 毕平均 一种发热装置及发热设备
CN111093297A (zh) * 2018-10-23 2020-05-01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加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系统
CN111108809A (zh) * 2017-12-28 2020-05-05 国际环境开发株式会社 发热装置及其用途
CN111670082A (zh) * 2018-02-02 2020-09-15 株式会社Uacj 硬钎焊方法
CN111746871A (zh) * 2020-07-10 2020-10-09 常德仁和盛五金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包装机的密封装置
CN115126576A (zh) * 2021-03-24 2022-09-30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蜂窝结构体、以及采用了该蜂窝结构体的电加热式载体及尾气处理装置
TWI792116B (zh) * 2020-02-27 2023-02-11 日商日本煙草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可吸煙物的霧化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64378B2 (en) * 2013-04-17 2017-05-30 Venkata Sundereswar Rao VEMPATI Energy efficient pressure less steam generator
JP5910620B2 (ja) * 2013-12-04 2016-04-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通電加熱式触媒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31980B2 (ja) * 2015-03-27 2017-05-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加熱式触媒コンバーター
KR101967703B1 (ko) 2015-10-05 2019-04-1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JP6826537B2 (ja) * 2015-11-16 2021-02-03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ハニカム型加熱装置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WO2018080578A1 (en) * 2016-10-31 2018-05-03 Watlow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mpany High power density insulated exhaust heating system
WO2018117484A1 (ko) * 2016-12-20 2018-06-2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히팅 로드, 이를 포함하는 발열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히팅 장치
US11237031B2 (en) 2019-08-20 2022-02-01 Rosemount Aerospace Inc.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heaters for air data probes having a heater layer and a dielectric layer on the air data probe body
US11668215B2 (en) 2019-10-25 2023-06-06 ECC TEC MSJ Incorporated Catalytic converter
US11237183B2 (en) * 2019-12-13 2022-02-01 Rosemount Aerospace Inc. Ceramic probe head for an air data probe with and embedded heater
WO2021191155A1 (en) 2020-03-23 2021-09-30 Kanthal Gmbh Heating element
US11565463B2 (en) 2020-10-20 2023-01-31 Rosemount Aerospace Inc.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heater
US11725835B2 (en) * 2021-01-02 2023-08-15 Vempati Venkata Sundereswar Rao Energy efficient and refrigerant-free air cooler
US20220212257A1 (en) * 2021-01-07 2022-07-07 Xerox Corporation Metal drop ejecting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 printer with a thermally insulated build platform translational mechanism
US11731199B2 (en) * 2021-06-05 2023-08-22 Xerox Corporation Metal drop ejecting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 printer with double thermal layer insulation for the build platform translational mechanism
EP4384694A1 (en) * 2021-08-13 2024-06-19 ECC Tec MSJ Incorporated Exhaust system and components thereof
US11662235B2 (en) 2021-10-01 2023-05-30 Rosemount Aerospace Inc. Air data probe with enhanced conduction integrated heater bore and features
US11624637B1 (en) 2021-10-01 2023-04-11 Rosemount Aerospace Inc Air data probe with integrated heater bore and features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27676A (en) * 1973-03-09 1976-03-10 Ngk Insulators Ltd Heating element and heater
US3956614A (en) * 1975-04-21 1976-05-11 Universal Oil Products Company Electric current distribution means for a ceramic type of electrical resistance heater element
JPS6316114A (ja) * 1986-07-08 1988-01-23 Nippon Denso Co Ltd 液体の加熱装置
JPS6331219U (zh) * 1986-08-14 1988-02-29
JPS6331218U (zh) * 1986-08-14 1988-02-29
JPH05115796A (ja) * 1991-09-02 1993-05-14 Usui Internatl Ind Co Ltd 排気ガス浄化装置
JPH11217270A (ja) * 1998-01-30 1999-08-10 Kyocera Corp ハニカム構造体
JP2000106263A (ja) * 1998-09-30 2000-04-11 Kyocera Corp ヒータ及び定着用ヒートローラ
JP2001035637A (ja) * 1999-07-26 2001-02-09 Nippon Pillar Packing Co Ltd ヒータの支持構造
CN100341623C (zh) * 2002-06-17 2007-10-10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陶瓷蜂窝构造体及其制造方法、及其制造中所用的涂材
WO2011105567A1 (ja) * 2010-02-26 2011-09-01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ハニカム構造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65865A (en) * 1963-10-09 1966-08-09 Armstrong Cork Co Electrical duct heater
US3903341A (en) * 1973-09-20 1975-09-02 Universal Oil Prod Co Ceramic honeycomb structure for accommodating compression and tension forces
US3995143A (en) * 1974-10-08 1976-11-30 Universal Oil Products Company Monolithic honeycomb form electric heating device
US3982100A (en) * 1974-10-08 1976-09-21 Universal Oil Products Company Monolithic honeycomb form electric heating device
US4177778A (en) * 1976-07-29 1979-12-11 Nippondenso Co., Ltd. Carburetors with heating device
JPS5827674B2 (ja) * 1978-10-14 1983-06-10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熱電発電装置
US4505107A (en) * 1981-10-26 1985-03-19 Nippondenso Co., Ltd. Exhaust gas cleaning apparatus
JPH0625613Y2 (ja) 1986-07-11 1994-07-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オイルヒ−タ
US5232882A (en) * 1989-05-19 1993-08-03 Saka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Ozone decomposing reactor regeneration
JP2931362B2 (ja) * 1990-04-12 1999-08-09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抵抗調節型ヒーター及び触媒コンバーター
US5229079A (en) * 1990-06-29 1993-07-20 Ngk Insulators, Ltd. Catalytic converter for use in automotive exhaust emission control
JP2848970B2 (ja) * 1990-12-21 1999-01-20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ハニカムヒーター及び触媒コンバーター
KR0140505B1 (ko) * 1991-01-31 1998-06-01 볼프강 마우스, 지그프리트 나스 불균일하게 전기 가열되는 벌집형 본체
DE4129893A1 (de) * 1991-09-09 1993-03-11 Emitec Emissionstechnologie Anordnung zur temperaturmessung und/oder heizung und deren verwendung in einem wabenkoerper, insbesondere katalysator-traegerkoerper
JP3058995B2 (ja) * 1992-08-18 2000-07-04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ハニカムヒーター
JP3506747B2 (ja) * 1992-12-15 2004-03-15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ハニカムヒーター
JPH06254413A (ja) * 1993-03-01 1994-09-13 Ngk Insulators Ltd 乱流穴を有するハニカム体
DE4307431C2 (de) * 1993-03-09 1996-06-27 Emitec Emissionstechnologie Elektrisch beheizbarer, in Teilbereiche unterteilter Wabenkörper mit zusätzlichen elektrischen Leiterelementen
JPH07163888A (ja) * 1993-12-14 1995-06-27 Ngk Insulators Ltd ハニカムヒーター
CA2147112A1 (en) * 1994-05-26 1995-11-27 Kishor Purushottam Gadkaree Electrically heatable activated carbon bodies for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applications
JP3305505B2 (ja) * 1994-07-29 2002-07-22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電極構造
JPH1193649A (ja) * 1997-09-18 1999-04-06 Ngk Insulators Ltd ヒータユニット
JP3901303B2 (ja) * 1997-10-28 2007-04-04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ヒーターユニット
DE10051562A1 (de) * 2000-10-18 2002-04-25 Emitec Emissionstechnologie Beheizbarer Wabenkörper mit zwei verschiedenen Beschichtungen
JP2002151236A (ja) * 2000-11-07 2002-05-24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流体加熱用ヒータ
JP2003074789A (ja) 2001-08-30 2003-03-12 Sumitomo Heavy Ind Ltd 減速機の潤滑油凍結防止構造
US7112306B2 (en) * 2002-05-06 2006-09-26 Carrier Corporation Electrodeless ultraviolet discharge fluid remediation
KR100908429B1 (ko) * 2003-12-24 2009-07-21 쿄세라 코포레이션 세라믹 히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7012226B1 (en) * 2004-06-02 2006-03-14 Durex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Cartridge heater with a release coating
US7722828B2 (en) * 2005-12-30 2010-05-25 Geo2 Technologies, Inc. Catalytic fibrous exhaust system and method for catalyzing an exhaust gas
US7919734B2 (en) * 2006-07-24 2011-04-05 Ngk Spark Plug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eramic heater and ceramic heater
WO2008092089A1 (en) * 2007-01-25 2008-07-31 Ion A-Z, Llc Honeycomb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tructure
CA3024293A1 (en) * 2009-02-27 2010-09-02 Inventys Thermal Technologies Inc. Parallel passage fluid contactor structure
JP2011099405A (ja) * 2009-11-06 2011-05-19 Toyota Motor Corp 排気浄化装置
US20110206896A1 (en) * 2010-02-25 2011-08-25 Mark Lee Humphrey Ceramic Honeycomb Body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e
WO2011125228A1 (ja) * 2010-04-09 2011-10-13 イビデン株式会社 ハニカム構造体
JP5533753B2 (ja) * 2010-04-28 2014-06-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ハニカム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91848B2 (ja) * 2010-09-27 2015-04-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ハニカム構造体及び電気加熱式触媒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27676A (en) * 1973-03-09 1976-03-10 Ngk Insulators Ltd Heating element and heater
US3956614A (en) * 1975-04-21 1976-05-11 Universal Oil Products Company Electric current distribution means for a ceramic type of electrical resistance heater element
JPS6316114A (ja) * 1986-07-08 1988-01-23 Nippon Denso Co Ltd 液体の加熱装置
JPS6331219U (zh) * 1986-08-14 1988-02-29
JPS6331218U (zh) * 1986-08-14 1988-02-29
JPH05115796A (ja) * 1991-09-02 1993-05-14 Usui Internatl Ind Co Ltd 排気ガス浄化装置
JPH11217270A (ja) * 1998-01-30 1999-08-10 Kyocera Corp ハニカム構造体
JP2000106263A (ja) * 1998-09-30 2000-04-11 Kyocera Corp ヒータ及び定着用ヒートローラ
JP2001035637A (ja) * 1999-07-26 2001-02-09 Nippon Pillar Packing Co Ltd ヒータの支持構造
CN100341623C (zh) * 2002-06-17 2007-10-10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陶瓷蜂窝构造体及其制造方法、及其制造中所用的涂材
WO2011105567A1 (ja) * 2010-02-26 2011-09-01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ハニカム構造体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02400A (zh) * 2014-11-25 2015-04-08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一种隔热材料高温热导率平面热源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11108809A (zh) * 2017-12-28 2020-05-05 国际环境开发株式会社 发热装置及其用途
CN111108809B (zh) * 2017-12-28 2022-08-16 国际环境开发株式会社 发热装置及其用途
CN111670082B (zh) * 2018-02-02 2022-03-11 株式会社Uacj 硬钎焊方法
CN111670082A (zh) * 2018-02-02 2020-09-15 株式会社Uacj 硬钎焊方法
CN108322946A (zh) * 2018-04-18 2018-07-24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 一种电热式全闭环加热装置
CN108322946B (zh) * 2018-04-18 2024-02-13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 一种电热式全闭环加热装置
CN111093297A (zh) * 2018-10-23 2020-05-01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加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系统
CN109874185A (zh) * 2019-02-25 2019-06-11 毕平均 一种发热装置及发热设备
CN109874185B (zh) * 2019-02-25 2022-08-02 毕平均 一种发热装置及发热设备
TWI792116B (zh) * 2020-02-27 2023-02-11 日商日本煙草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可吸煙物的霧化裝置
TWI801741B (zh) * 2020-02-27 2023-05-11 日商日本煙草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吸煙系統、裝置及消耗品
US11957177B2 (en) 2020-02-27 2024-04-16 Japan Tobacco Inc. Smoking system having consumable with a holder
CN111746871A (zh) * 2020-07-10 2020-10-09 常德仁和盛五金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包装机的密封装置
CN111746871B (zh) * 2020-07-10 2021-09-17 常德仁和盛五金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包装机的密封装置
CN115126576A (zh) * 2021-03-24 2022-09-30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蜂窝结构体、以及采用了该蜂窝结构体的电加热式载体及尾气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3140845A1 (ja) 2015-08-03
US9383119B2 (en) 2016-07-05
WO2013140845A1 (ja) 2013-09-26
EP2717649A1 (en) 2014-04-09
EP2717649A4 (en) 2015-04-22
EP2717649B1 (en) 2016-07-27
US20130287378A1 (en) 2013-10-31
JP6060078B2 (ja) 2017-01-11
CN103503557B (zh) 2016-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03557A (zh) 加热器
JP6625770B2 (ja) 熱交換器
Liu et al. Fabricat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flexible flat heat pipes for the thermal control of deployable structure
EP2503118B1 (en) Heater
CN101512760B (zh) 热界面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JP5955775B2 (ja) 熱伝導部材
CN104134636B (zh) 用于半导体模块的直接冷却衬底和相应的制造方法
CN110307064B (zh) 流体加热部件、流体加热部件复合体、以及流体加热部件的制造方法
WO2006013652A1 (ja) 連続焼成炉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多孔質セラミック部材の製造方法
CN103443574A (zh) 热交换部件以及热交换器
JP6324150B2 (ja) 熱交換部材、およびセラミックス構造体
CN101295685B (zh) 一种热导管及其制造方法
KR20190141227A (ko) 히터
CN104247008A (zh) 流路构件和使用该流路构件的换热器以及半导体装置
CN106793536B (zh) 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柔性电子制作方法
JP6144937B2 (ja) 熱交換部材
JP6158687B2 (ja) 熱交換部材
Tang et al. Pool boiling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micro-embossing mold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polymer wicks
JP5883321B2 (ja) ヒーター
JP5075002B2 (ja) 溶融金属用電磁ポンプ
CN106559975A (zh) 具有平坦共面串行方式的冷却剂流动路径的双侧热交换器
Kannojia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in the intermetallic and microvoid formation in sub-200° C Cu–Sn bonding
CN210404333U (zh) 一种激光器芯片散热用的微通道结构
JP2014054935A (ja) ヒーター
JP2013207200A (ja) 流路部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熱交換器ならびに半導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