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86233B - 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结构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86233B
CN103486233B CN201310223940.2A CN201310223940A CN103486233B CN 103486233 B CN103486233 B CN 103486233B CN 201310223940 A CN201310223940 A CN 201310223940A CN 103486233 B CN103486233 B CN 1034862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rib
case cover
cyclic rib
cycl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2394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86233A (zh
Inventor
井元丰
能村健
深川真
丸山敦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86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862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862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862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5Gearboxes for gearing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reinforcing gearboxes, e.g. rib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1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characterised by covers or lids for gearbox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9/0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 F16H9/1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结构,其避免与离心式离合器干涉并且不需要在传动箱盖的外表面上突出设置加强用肋,能够充分确保传动箱盖的刚性,在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中,在从内燃机本体延伸的传动箱主体与传动箱盖之间的变速器室中,收纳有带式无级变速器和离心式离合器,在传动箱盖的内表面上一体地突出设置有从对置部的周围呈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放射状肋,对置部与传动轴的靠传动箱盖一侧的轴端对置。在传动箱盖的内表面上一体地突出设置有:第一环状肋,其围绕在离心式离合器所具有的离合器外壳的外周,并且放射状肋与第一环状肋的内周连结;第二环状肋,其围绕第一环状肋,并且在周向上的多个部位与第一环状肋连结。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特别是涉及一种传动箱结构的改良,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中,与的内燃机本体连接设置且配置在后轮侧面的传动箱具有:传动箱主体,其从所述内燃机本体向所述后轮的侧面延伸并朝向与所述后轮相反的一侧敞开;传动箱盖,其与所述传动箱主体结合以在与该传动箱主体之间形成变速器室并封闭所述传动箱主体的敞开端;在所述变速器室中,收纳有:带式无级变速器,其在驱动带轮与从动带轮上卷绕安装有环状的带,所述驱动带轮安装在利用所述所产生的动力而旋转的驱动轴上,所述从动带轮安装在与后轮连动、连结的传动轴上;离心式离合器,其以设置在所述从动带轮与传动轴之间的方式,在比所述从动带轮更靠所述传动箱盖一侧的位置安装在所述传动轴上;在所述传动箱盖的内表面上,一体地突出设置有从对置部的周围呈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放射状肋,所述对置部与所述传动轴的靠所述传动箱一侧的轴端对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结构,其在形成于传动箱主体与传动箱盖之间的变速器室中收纳有带式无级变速器和离心式离合器,该离心式离合器设置在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安装有从动带轮的传动轴与所述从动带轮之间,所述传动箱主体从内燃机本体延伸出来,所述传动箱盖在其与该传动箱主体之间形成变速器室并与所述传动箱结合,在传动箱盖中、特别是振动大的传动轴周围,为了提高传动箱盖的刚性以降低因振动产生的噪音,在传动箱盖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上一体地突出设置有加强用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30715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加强用肋不仅突出设置在传动箱的内表面上,还突出设置在外表面上,因此,为了覆盖其外表面侧的肋而改善外观性,还要用侧盖覆盖传动箱盖,导致增加了部件数量。因此,考虑通过增加一体地突出设置在传动箱盖的内表面上的放射状肋的个数来省去传动箱盖外表面侧的肋,但是,为了避免与配置在该从动带轮与传动箱盖之间的离心式离合器干涉,存在很难形成确保充足刚性的肋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结构,该传动箱结构避免与离心式离合器干涉并且不需要在传动箱盖的外表面上突出设置加强用肋,能够充分确保传动箱盖的刚性。
为了达到该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结构,该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中,与内燃机的内燃机本体连接设置且配置在后轮侧面的传动箱具有:传动箱主体,其从所述内燃机本体向所述后轮的侧面延伸并朝向与所述后轮相反的一侧敞开;传动箱盖,其与所述传动箱主体结合以在与该传动箱主体之间形成变速器室并封闭所述传动箱主体的敞开端;在所述变速器室中,收纳有:带式无级变速器,其在驱动带轮与从动带轮上卷绕安装有环状的带,所述驱动带轮安装在利用所述内燃机所产生的动力而旋转的驱动轴上,所述从动带轮安装在与后轮连动、连结的传动轴上;离心式离合器,其以设置在所述从动带轮与传动轴之间的方式,在比所述从动带轮更靠所述传动箱盖一侧的位置安装在所述传动轴上;在所述传动箱盖的内表面上,一体地突出设置有从对置部的周围呈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放射状肋,所述对置部与所述传动轴的靠所述传动箱一侧的轴端对置,所述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结构的第一特征在于,在所述传动箱盖的内表面上,一体地突出设置有:第一环状肋,其围绕在所述离心式离合器所具有的离合器外壳的外周,并且所述放射状肋与该第一环状肋的内周连结;第二环状肋,其围绕第一环状肋,并且在周向上的多个部位与第一环状肋连结。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在第一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第一环状肋的突出端部和第二环状肋的突出端部在可动带轮半体向所述传动箱盖一侧最大限度移动的状态下在能够避免与该可动带轮半体干涉的范围内,配置为比所述放射状肋的突出端部更靠近所述从动带轮一侧,所述可动带轮半体构成所述从动带轮的一部分,能够沿所述传动轴的轴线移动。
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于,在第二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在向正交于所述传动轴的轴线的平面投射的投影图上,设置于所述可动带轮半体的外周缘并向所述传动箱盖一侧延伸的圆筒状的凸缘部被配置在形成为圆形的第一环状肋与第二环状肋之间。
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在于,在第三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相互之间隔开间隔配置的第一环状肋和第二环状肋经由沿周向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连结肋连结。
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在于,在第四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连结肋配置在所述放射状肋的延长线上。
本发明的第六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五特征的结构中的任一结构的基础上,用于将所述传动箱盖与所述传动箱主体联接的凸台部配置在所述驱动轴与所述传动轴之间并且一体地突出设置在所述传动箱盖上,沿形成为圆形的第二环状肋的外周的切线方向延伸的两个切线肋将所述凸台部与第二环状肋之间连结并一体地突出设置在所述传动箱盖上。
本发明的第七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六特征的结构中的任一结构的基础上,所述传动箱盖一体地具有侧壁和周壁而形成为碗状(椀状),所述侧壁包括所述对置部,所述周壁从该侧壁的周缘向所述传动箱主体一侧突出,第二环状肋的上部和下部与所述周壁中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上壁部和下壁部的内表面一体相连地形成。
本发明的第八特征在于,在第七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横向壁部用于形成导入所述变速器室内的冷却风的出口通道,该横向壁部以同所述下壁部的与所述传动箱主体结合的结合面齐平地相连并从该下壁部向上方延伸的方式一体地设置在所述传动箱盖上,所述横向壁部形成为着沿第二环状肋的一部分并且与其外周相连。
本发明的第九特征在于,在第八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横向壁部的中间部一体地设置有第二凸台部,该第二凸台部用于将所述传动箱盖与所述传动箱主体联接。
本发明的第十特征在于,在第七至第九特征的结构中的任一结构的基础上,周壁连结肋配置在多个放射状肋中被选择的放射状肋的延长线上,该周壁连结肋将所述周壁与第二环状肋之间连结,并且一体地突出设置在所述传动箱盖的所述侧壁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容易确保离心式离合器所具有的离合器外壳外侧的肋高度的空间中,在传动箱盖的内表面上,一体地突出设置有内周与放射状肋连结的第一环状肋和在周向上的多个部位与第一环状肋连结且围绕第一环状肋的第二环状肋,因此,能够在与传动轴的靠传动箱盖一侧的轴端对置的对置部周围,高效地提高传动箱盖的刚性,不需要在传动箱盖的外表面上形成加强肋,能够抑制传动箱盖的振动,降低噪音。而且,由于第一环状肋和第二环状肋形成闭环并且绕离心式离合器设置在传动箱盖上,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离心式离合器外侧的传动箱盖的刚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第一环状肋的突出端部和第二环状肋的突出端部在可动带轮半体向传动箱盖一侧最大限度移动的状态下在能够避免与可动带轮半体干涉的范围内,配置为比放射状肋的突出端部更靠近从动带轮一侧,因此,能够提高第一环状肋和第二环状肋的突出高度,从而提高刚性并避免与可动带轮半体干涉。而且,由于能够利用第一环状肋和第二环状肋覆盖离心式离合器的大部分,因此,能够抑制来自离心式离合器本身的噪音向外侧释放。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向正交于传动轴的轴线的平面投射的投影图上,设置于可动带轮半体的外周缘并向传动箱盖一侧延伸的圆筒状的凸缘部被配置在圆形的第一环状肋与第二环状肋之间,因此,能够避免与可动带轮半体干涉,并且,通过将第一环状肋和第二环状肋的突出高度确保得很大且使第一环状肋接近离合器外壳一侧,能够在与传动轴的靠传动箱盖一侧的轴端对置的对置部周围,有效地提高传动箱盖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第一环状肋和第二环状肋经由多个连结肋连结,因此,即使第一环状肋和第二环状肋形成为薄壁,也将第一环状肋与第二环状肋之间牢固地连结,从而能够强化传动箱盖的大范围内的刚性,能够抑制传动箱盖的重量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连结肋设置在放射状肋的延长线上,因此,在从与传动轴的靠传动箱盖一侧的轴端对置的对置部周围到第二环状肋的范围内,都能够均匀地提高传动箱盖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用于将传动箱盖与传动箱主体联接的凸台部在驱动轴与传动轴之间一体地突出设置在传动箱盖上,沿圆形第二环状肋的外周的切线方向延伸的两个切线肋将凸台部与第二环状肋之间连结且一体地突出设置在传动箱盖上,因此,能够在凸台部与第二环状肋之间的大范围内提高传动箱盖的刚性,并且,不仅能够提高与传动轴的轴端对置的部分的刚性,还能够提高传动箱盖的后半部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传动箱盖一体地具有侧壁和周壁而形成为碗状,所述侧壁包括对置部,所述周壁从该侧壁的周缘向传动箱主体一侧突出,第二环状肋的上部和下部与周壁中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上壁部和下壁部的内表面一体相连地形成,因此,能够利用第二环状肋提高周壁的刚性,能够抑制相互对置的上壁部与下壁部在接近、分离方向上发生振动,能够进一步更加有效地降低噪音,并且还能够提高第二环状肋本身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特征,用于形成冷却风的出口通道的横向壁部以从下壁部向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为一体,横向壁部形成为沿着第二环状肋的一部分并且与其外周相连,因此,能够利用第二环状肋提高横向壁部的刚性,横向壁部也能够在所述对置部周围起到提高传动箱盖刚性的作用,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特征,在横向壁部的中间部一体地设置有第二凸台部,该第二凸台部用于将传动箱盖与传动箱主体联接,因此,能够提高联接刚性,能够进一步降低传动箱盖在所述对置部周围的振动。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第十特征,利用配置在被选择的放射状肋的延长线上的周壁连结肋将周壁与第二环状肋之间连结,因此,能够提高第二环状肋的刚性,并且能够提高传动箱盖的周壁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两轮机动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图1的2-2线剖视图。
图3是从内表面侧观察传动箱盖而得到的侧视图。
图4是从内表面侧观察传动箱盖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传动箱盖的与图3对应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4  内燃机本体
16  作为驱动轴的曲轴
21  传动箱
22  传动箱主体
23  传动箱盖
23a  侧壁
23b  周壁
23ba  上壁部
23bb  下壁部
25  变速器室
29  离心式离合器
31  驱动带轮
32  从动带轮
33  带
34  传动轴
41a  对置部
51  可动带轮半体
51a  凸缘部
57  离合器外壳
73  放射状肋
74  第一环状肋
75  第二环状肋
76  连结肋
79  凸台部
84  切线肋
90  出口通道
91  横向壁部
80  第二凸台部
94、95、96  周壁连结肋
E  内燃机
P  动力单元
WR  后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前后、左右及上下是指乘坐在两轮机动车的乘员观察到的方向。
参照图1~图4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在图1中,作为两轮机动车的小轮摩托车型车辆的车架F由从头管7向前下方延伸且支承踏脚板10的前部架8和从前部架8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且支承乘员用车座11的后部架9构成,头管7能够转向地支承前叉6,该前叉6对前轮WF实施轴支承。对后轮WR实施轴支承并且驱动该后轮WR的动力单元P经由悬架连杆12能够上下摆动地悬架在车架F上,在后部架9与动力单元P之间,设置有缓冲动力单元P的上下摆动的后缓冲器13。
在图2中,在动力单元P的内燃机E的内燃机本体14的曲轴箱15中,旋转自如地支承有轴线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曲轴16。曲轴箱15是使在正交于所述曲轴16的中心轴线的平面处左右分割的左侧箱半体15L及右侧箱半体15R相互结合而成的,曲轴16旋转自如地贯穿左侧箱半体15L及右侧箱半体15R,在左侧箱半体15L与曲轴16之间安装有环状的密封部件17及球轴承18,在右侧箱半体15R与曲轴16之间安装有球轴承19。
另外,在左侧箱半体15L上,以向后轮WR的左侧延伸的方式连接设置有收纳传动装置T的传动箱21,该传动装置T与内燃机E协同而构成动力单元P。
该传动箱21由传动箱主体22、传动箱盖23和减速齿轮箱24构成,并且配置在后轮WR的左侧,传动箱主体22一体地设置在所述曲轴箱15中的左侧箱半体15L上且向后方延伸,并且向与后轮WR相反的一侧敞开,传动箱盖23从左侧与传动箱主体22结合,减速齿轮箱24与所述传动箱主体22的右侧后部结合。
在所述传动箱主体22与所述传动箱盖23之间形成有变速器室25,在传动箱主体22与减速齿轮箱24之间形成有与变速器室25隔绝的减速器室26,后轮WR的车轴27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传动箱21的传动箱主体22的后部以及减速齿轮箱24。
所述传动装置T是由带式无级变速器28、离心式离合器29和齿轮减速机构30构成的,带式无级变速器28及离心式离合器29收纳在变速器室25中,齿轮减速机构30设置在离心式离合器29与所述车轴27之间且收纳在所述减速器室26中。
所述曲轴16液密性地且旋转自如地贯穿左侧箱半体15L并突入变速器室25内,带式无级变速器28具有:驱动带轮31,其在所述变速器室25内安装在曲轴16的一端部,该曲轴16是利用所述内燃机E所产生的动力而旋转的驱动轴;从动带轮32,其安装在传动轴34上,该传动轴34具有与曲轴16平行的轴线并且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传动箱21;环状的V形带33,其卷挂在驱动带轮31与从动带轮32上。
驱动带轮31由固定带轮半体35和可动带轮半体36构成,固定带轮半体35固定在曲轴16的一端侧,可动带轮半体36在比固定带轮半体35更靠近轴向内侧的位置以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方式安装在曲轴16上,在形成于两个带轮半体35、36之间的V形环状槽37中卷挂有V形带33。另外,在可动带轮半体36的背面侧,在曲轴16上固定有压板(ランププレート)38,在可动带轮半体36与压板38之间,以浮动状态收纳有多个普利珠39…。并且,若增大曲轴16的转速,则承受离心力的普利珠39…向曲轴16的半径方向外侧移动,使可动带轮半体36接近固定带轮半体35。由此,增大V形带33在两个带轮半体35、36上的接触半径。
传动轴34液密性地且旋转自如地贯穿传动箱主体22,传动轴34的靠所述传动箱盖23一侧的轴端部经由球轴承42旋转自如地支承在设置于传动箱盖23内表面的圆筒状的轴承座41,传动轴34的靠所述减速齿轮箱24一侧的轴端部经由球轴承44旋转自如地支承在设置于减速齿轮箱24的轴承座43,在传动轴34的中间部与所述传动箱主体22之间,从所述变速器室25一侧起依次安装有环状的密封部件45和球轴承46。
另一方面,从动带轮32具有:内筒48,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同轴地围绕传动轴34;外筒49,其以能够绕轴线相对旋转并且能够沿轴线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将内筒48能够滑动地嵌合;固定带轮半体50,其固定在内筒48上;可动带轮半体51,其与该固定带轮半体50对置且固定在外筒49上;转矩凸轮机构52,其设置在内筒48与外筒49之间,从而根据该可动带轮半体51与固定带轮半体50之间的相对旋转相位差在两个带轮半体50、51之间作用轴向分力;螺旋弹簧53,其向固定带轮半体50一侧弹性靠压可动带轮半体51;在形成于固定带轮半体50与可动带轮半体51之间的V形环状槽54中卷挂有V形带33。
所述固定带轮半体50固定在所述内筒48的靠所述传动箱主体22一侧的端部,在外周缘上设置有圆筒状的凸缘部50a,该凸缘部50a向与所述可动带轮半体51相反的一侧延伸。另外,所述可动带轮半体51固定在所述外筒49的靠所述传动箱主体22一侧的端部,在外周缘上设置有圆筒状的凸缘部51a,该凸缘部51a向所述传动箱盖23一侧延伸。
并且,从动带轮32的固定带轮半体50与可动带轮半体51之间的间隔通过以下的力,即由所述转矩凸轮机构52产生的轴向力、由螺旋弹簧53产生的轴向弹性力和在隔开固定带轮半体50与可动带轮半体51之间的间隔的方向上作用的来自V形带33的力之间的平衡来决定,若在驱动带轮31中通过使可动带轮半体36接近固定带轮半体35来增大V形带33在驱动带轮31上的卷挂半径,则V形带33在从动带轮32上的卷挂半径变小。
所述离心式离合器29配置在所述从动带轮32与传动箱盖23之间,具有固定在所述外筒49的靠所述传动箱盖23一侧的端部上的传动盘55、支承于该传动盘55的多个部位上的离心配重56…、供这些离心配重56…摩擦、卡合的碗状的离合器外壳57和设置在各离心配重56…与所述传动盘55之间的离合器弹簧58,所述离合器外壳57同轴地固定在所述传动轴34上。
在这样的离心式离合器29中,在根据所述内筒48和所述传动盘55的旋转而作用于所述离心配重56…的离心力超过各离合器弹簧58的弹簧力时,离心配重56…与离合器外壳57的内周摩擦并卡合,从而使所述内筒48即从动带轮32与所述传动轴34之间处于动力传递状态。
所述齿轮减速机构30由驱动齿轮61、第一空转齿轮63、第二空转齿轮64和被动齿轮65构成,驱动齿轮61一体地形成在传动轴34上,第一空转齿轮63固定在空转轴62上且与所述驱动齿轮61啮合,该空转轴62与传动轴34和车轴27平行,且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传动箱主体22和减速齿轮箱24,第二空转齿轮64一体地形成在所述空转轴62上,被动齿轮65固定在所述车轴27上并与第二空转齿轮64啮合。
所述空转轴62经由球轴承66、67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传动箱主体22及所述减速齿轮箱24。另外,所述车轴27旋转自如地贯穿所述减速齿轮箱23,在减速齿轮箱23与车轴27之间,从所述减速器室26一侧起依次安装有环状的密封部件68和球轴承69。
所述后轮WR的轮辋70固定在所述车轴27上,在该轮辋70的右侧配置有与所述内燃机本体14连接设置的支承臂71,所述车轴27的靠所述支承臂71一侧的端部经由球轴承72支承于所述支承臂71。另外,所述车轴27的靠所述传动箱主体22一侧的端部经由球轴承73支承于传动箱主体22。
一并参照图3和图4,所述传动箱盖23一体地具有侧壁23a和周壁23b而形成为碗状,侧壁23a一体地设置有圆筒状的轴承座41,该圆筒状的轴承座41旋转自如地支承所述传动轴34的靠该传动箱盖23一侧的轴端部且外端封闭,周壁23b从该侧壁23a的周缘向传动箱主体22一侧突出,所述轴承座41的外端封闭部形成与所述传动轴34的靠该传动箱盖23一侧的轴端部对置的对置部41a。即,所述侧壁23a包括对置部41a,在该侧壁23a的内表面上,一体地突出设置有从所述对置部41a的周围呈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例如八个放射状肋73、73…。并且,旋转自如地支承所述传动轴34的靠该传动箱盖23一侧的轴端部的轴承座41利用外端封闭部形成与传动轴34的靠传动箱盖23一侧的轴端对置的对置部41a,因此,所述放射状肋73、73…形成为从所述轴承座41呈放射状地延伸。
而且,在所述传动箱盖23的所述侧壁23a的内表面上,一体地突出设置有:第一环状肋74,所述放射状肋73、73…与该第一环状肋74的内周连结;第二环状肋75,其围绕第一环状肋74,并且在周向上的多个部位与第一环状肋74连结。第一环状肋74及第二环状肋75形成为以所述传动轴34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形,如图2所示,第一环状肋74被形成为同轴地围绕在所述离心式离合器29所具有的离合器外壳57的外周。
另外,第一环状肋74的突出端部及第二环状肋75的突出端部在可动带轮半体51向所述传动箱盖23一侧最大限度移动的状态(图2的点划线所示状态)下在能够避免与该可动带轮半体51干涉的范围内,配置为比所述放射状肋73、73…的突出端部更靠近所述从动带轮32一侧,所述可动带轮半体51构成所述从动带轮32的一部分,能够沿所述传动轴34的轴线移动。
另外,在向正交于所述传动轴34的轴线的平面投射的投影图上,设置于所述可动带轮半体51的外周缘并向所述传动箱盖23一侧延伸的圆筒状的凸缘部51a被配置在形成为圆形的第一环状肋74与第二环状肋75之间。即,如图3的点划线所示,所述凸缘部51a的内周延伸到传动箱盖23一侧而形成的假想圆C1以及所述凸缘部51a的外周延伸到传动箱盖23一侧而形成的假想圆C2被配置在第一环状肋74与第二环状肋75之间。
另外,相互之间隔开间隔配置的第一环状肋74及第二环状肋75经由沿周向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例如八个连结肋76、76…连结,这些连结肋76、76…从所述传动箱盖23突出的突出量与第一环状肋74及第二环状肋75相同,并且配置在所述放射状肋73、73…的延长线上。
传动箱盖23通过使插入多个安装突部77、77…中的螺栓78、78…(参照图1)与所述传动箱主体22的周缘部螺合而安装在该传动箱主体22上,并且还通过将第一凸台部79及第二凸台部80与第一支承突部81及第二支承突部82联接而安装在传动箱主体22上,多个安装突部77、77…一体地设置在传动箱盖23的周壁23b的相互隔开间隔的位置并向外侧突出,第一凸台部79及第二凸台部80突出设置在传动箱盖23的侧壁23a上,第一支承突部81及第二支承突部82突出设置在传动箱主体22上以与这些凸台部79、80抵接。
第一凸台部79在所述曲轴16与所述传动轴34之间优选被配置在将所述曲轴16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传动轴34的中心轴线连结的直线L(参照图3)上,插入第一凸台部79中的螺栓83与抵接于第一凸台部79的第一支承突部81螺合。
而且,沿第二环状肋75的外周的切线方向延伸的两个切线肋84、84将第一凸台部79与第二环状肋75之间连结并一体地突出设置在所述传动箱盖23的侧壁23a上。
所述传动箱盖23的周壁23b具有上壁部23ba和下壁部23bb,该上壁部23ba和下壁部23bb自上下夹持所述轴承座41并自上下方向相互对置,第二环状肋75的上部和下部与这些上壁部23ba和下壁部23bb的内表面一体相连地形成。
参照图2,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28的驱动带轮31的固定带轮半体35还通过在该固定带轮半体35上一体地设置多个叶轮85、85…而起到冷却风扇的作用。用于将来自外部的空气导入该冷却风扇的圆形开口部86在传动箱盖23的侧壁23a的前部与所述曲轴16同轴地设置,从外侧覆盖该开口部86的盖87安装在所述传动箱盖23的前部外表面上。在所述盖87的上部设置有吸入口88(参照图1),从该吸入口88吸入的空气经由空气通道89从所述开口部86导入变速器室25内,空气通道89形成在所述传动箱盖23与所述盖87之间。
导入所述传动箱21的变速器室25内的冷却风的出口通道90形成在所述传动箱主体22的后部与所述传动箱盖23的后部之间,用于形成该出口通道90的横向壁部91以同所述下壁部23bb的与所述传动箱主体22结合的结合面齐平地相连并从该下壁部23bb向上方延伸的方式一体地设置在传动箱盖23的侧壁23a上,所述横向壁部91形成为沿着第二环状肋75的一部分并且与其外周相连。
在所述横向壁部91的中间部一体地设置有第二凸台部80,插入第二凸台部80中的螺栓92与抵接于第二凸台部80的第二支承突部82螺合。
接着,对该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构成传动箱21的一部分的传动箱盖23的内表面上,一体地突出设置有从对置部41a的周围呈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放射状肋73、73…,并且还一体地设置有第一环状肋74和第二环状肋75,对置部41a与传动轴34的靠所述传动箱盖23一侧的轴端对置,第一环状肋74围绕在离心式离合器29所具有的离合器外壳57的外周,并且所述放射状肋73、73…与第一环状肋74的内周连结,第二环状肋75围绕第一环状肋74并在周向上的多个部位与第一环状肋74连结,因此,能够在所述对置部41a的周围高效地提高传动箱盖23的刚性,不需要在传动箱盖23的外表面形成加强肋,能够抑制传动箱盖23的振动,降低噪音。而且,由于第一环状肋74及第二环状肋75形成为闭环并且绕离心式离合器29设置在传动箱盖23上,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离心式离合器29外侧的传动箱盖23的刚性。
另外,第一环状肋74的突出端部及第二环状肋75的突出端部在可动带轮半体51向传动箱盖23一侧最大限度移动的状态下在能够避免与该可动带轮半体51干涉的范围内,配置为比所述放射状肋73、73…的突出端部更靠近所述从动带轮32一侧,所述可动带轮半体51构成从动带轮32的一部分且能够沿传动轴34的轴线移动,因此,能够提高第一环状肋74及第二环状肋75的突出高度,从而提高刚性并避免与可动带轮半体51干涉。而且,由于能够利用第一环状带轮74及第二环状带轮75覆盖离心式离合器29的大部分,因此,能够抑制来自离心式离合器29本身的噪音向外侧释放。
另外,在传动箱盖23上设置有圆筒状的轴承座41,该圆筒状的轴承座41旋转自如地支承传动轴34的靠传动箱盖23一侧的轴端部且利用外端封闭部形成与所述轴端部对置的对置部41a,并且,在向正交于传动轴34轴线的平面投射的投影图上,设置于可动带轮半体51的外周缘且向传动箱盖23一侧延伸的圆筒状的凸缘部51a被配置在形成为圆形的第一环状肋74与第二环状肋75之间,因此,能够避免与可动带轮半体51干涉,并且,通过将第一环状肋74和第二环状肋75的突出高度确保得很大,并使第一环状肋74接近离合器外壳57一侧而靠近轴承座41,能够在所述对置部41a周围即轴承座41周围有效地提高传动箱盖23的刚性。
另外,相互之间隔开间隔配置的第一环状肋74和第二环状肋75经由沿周向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连结肋76、76…连结,因此,即使第一环状肋74和第二环状肋75形成为薄壁,也将第一环状肋74与第二环状肋75之间牢固地连结,从而能够强化传动箱盖23的大范围内的刚性,能够抑制传动箱盖23的重量增加。而且,由于连结肋76、76…配置在所述放射状肋73、73…的延长线上,因此,在从轴承座41的周围到第二环状肋75的范围内,都能够均匀地提高传动箱盖23的刚性。
另外,用于将传动箱盖23与传动箱主体22联接的第一凸台部79在曲轴16与传动轴34之间一体地突出设置在传动箱盖23上,沿形成为圆形的第二环状肋75的外周的切线方向延伸的两个切线肋84、84将第一凸台部79与第二环状肋75之间连结且一体地突出设置在所述传动箱盖23上,因此,能够在第一凸台部79与第二环状肋75之间的大范围内提高传动箱盖23的刚性,并且,不仅能够提高与传动轴34的轴端对置的对置部41a周围的刚性,还能够提高传动箱盖23的后半部的刚性。
另外,传动箱盖23一体地具有侧壁23a和周壁23b而形成为碗状,侧壁23a包括所述对置部41a并一体地设有轴承座41,周壁23b从该侧壁23a的周缘向传动箱主体22一侧突出,第二环状肋75的上部和下部与周壁23b中的自上下夹持轴承座41并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上壁部23ba和下壁部23bb的内表面一体相连地形成,因此,能够利用第二环状肋75提高周壁23b的刚性,能够抑制相互对置的上壁部23ba及下壁部23bb在接近、远离方向上发生振动,能够进一步更加有效地降低噪音,并且还能够提高第二环状肋75本身的刚性。
另外,横向壁部91用于形成导入传动箱21内的冷却风的出口通道90,该横向壁部91以同下壁部23bb的与传动箱主体22结合的结合面齐平地相连并从该下壁部23bb向上方延伸的方式一体地设置在传动箱盖23上,横向壁部91形成为沿着第二环状肋75的一部分并且与其外周相连,因此,能够利用第二环状肋75提高横向壁部91的刚性,横向壁部91也能够在所述对置部41a周围起到提高传动箱盖23刚性的作用,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刚性。
而且,在横向壁部91的中间部,一体地设置有用于将传动箱盖23与传动箱主体22联接的第二凸台部80,因此,能够提高联接刚性,能够进一步降低传动箱盖23在所述对置部41a周围的振动。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对于与图1~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仅进行图示,省略详细的说明。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多个例如八个放射状肋73、73…、第一环状肋74、第二环状肋75和连结肋76、76…一体地突出设置在传动箱盖23的侧壁23a的内表面上,放射状肋73、73…从轴承座41呈放射状地延伸,该轴承座41利用外端封闭部形成与传动轴34的靠传动箱盖23一侧的轴端对置的对置部41a,上述放射状肋73、73…与第一环状肋74的内周连结,第二环状肋75围绕第一环状肋74,连结肋76、76…配置在放射状肋73、73…的延长线上并将第一环状肋74与第二环状肋75连结,除此以外,周壁联接肋94、95、96配置在各放射状肋73、73…中被选择的放射状肋73、73…的延长线上,这些周壁联接肋94、95、96将传动箱盖23的周壁23b与第二环状肋75之间连结,并且一体地突出设置在传动箱盖23的侧壁23a上。
而且,八个放射状肋73、73…中,在从轴承座41向上方延伸的放射状肋73的延长线上,第二环状肋75与周壁23b的上壁部23ba的内表面连成一体,在从轴承座41向下方延伸的放射转肋73的延长线上,第二环状肋75与周壁23b的下壁部23bb连成一体,在从所述轴承座41向前方延伸的放射状肋73的延长线上,第二环状肋75经由肋97与第一凸台部79连结,在从所述轴承座41向后方及后下方延伸的两个放射状肋73、73的延长线上,第二环状肋75与横向壁部91连成一体。并且,配置在从轴承座41向后上方延伸的放射状肋73的延长线上的周壁连结肋94被设置在周壁23b的上壁部23ba与第二环状肋75之间,配置在从轴承座41向前上方延伸的放射状肋73的延长线上的周壁连结肋95被设置在周壁23b的上壁部23ba与第二环状肋75之间,配置在从轴承座41向前下方延伸的放射状肋73的延长线上的周壁连结肋96被设置在周壁23b的下壁部23bb与第二环状肋75之间。
根据这样的第二实施方式,能够提高第二环状肋75的刚性,并且提高传动箱盖23的周壁23b的刚性,特别是,在第二环状肋75中没有与传动箱盖23的周壁23b和横向壁部91连成一体的部分,由于利用处于放射状肋73、73…的延长线上的周壁连结肋94~96将第二环状肋75与周壁23b之间连结,因此能够提高传动箱盖23的刚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超出权利要求书所记载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环状肋74和第二环状肋75都形成为圆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椭圆、方形形状的环状肋。另外,环状肋的个数至少为两个即可,也可以增加为三重、四重。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结肋76的突出量与第一环状肋74和第二环状肋75的突出量相同,但是也可以比第一环状肋74和第二环状肋75的突出量小。

Claims (11)

1.一种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结构,该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中,与内燃机(E)的内燃机本体(14)连接设置且配置在后轮(WR)侧面的传动箱(21)具有:传动箱主体(22),其从所述内燃机本体(14)向所述后轮(WR)的侧面延伸并朝向与所述后轮(WR)相反的一侧敞开;传动箱盖(23),其与所述传动箱主体(22)结合以在与该传动箱主体(22)之间形成变速器室(25)并封闭所述传动箱主体(22)的敞开端;在所述变速器室(25)中,收纳有:带式无级变速器(28),其在驱动带轮(31)与从动带轮(32)上卷绕安装有环状的带(33),所述驱动带轮(31)安装在利用所述内燃机(E)所产生的动力而旋转的驱动轴(16)上,所述从动带轮(32)安装在与后轮(WR)连动、连结的传动轴(34)上;离心式离合器(29),其以设置在所述从动带轮(32)与传动轴(34)之间的方式,在比所述从动带轮(32)更靠所述传动箱盖(23)一侧的位置安装在所述传动轴(34)上;在所述传动箱盖(23)的内表面上,一体地突出设置有从对置部(41a)的周围呈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放射状肋(73),所述对置部(41a)与所述传动轴(34)的靠所述传动箱盖(23)一侧的轴端对置,所述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传动箱盖(23)的内表面上,一体地突出设置有:第一环状肋(74),其围绕在所述离心式离合器(29)所具有的离合器外壳(57)的外周,并且所述放射状肋(73)与该第一环状肋(74)的内周连结;第二环状肋(75),其围绕第一环状肋(74),并且在周向上的多个部位与第一环状肋(74)连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第一环状肋(74)的突出端部和第二环状肋(75)的突出端部在可动带轮半体(51)向所述传动箱盖(23)一侧最大限度移动的状态下在能够避免与该可动带轮半体(51)干涉的范围内,配置为比所述放射状肋(73)的突出端部更靠近所述从动带轮(32)一侧,所述可动带轮半体(51)构成所述从动带轮(32)的一部分,能够沿所述传动轴(34)的轴线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向正交于所述传动轴(34)的轴线的平面投射的投影图上,设置于所述可动带轮半体(51)的外周缘并向所述传动箱盖(23)一侧延伸的圆筒状的凸缘部(51a)被配置在形成为圆形的第一环状肋(74)与第二环状肋(75)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相互之间隔开间隔配置的第一环状肋(74)和第二环状肋(75)经由沿周向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连结肋(76)连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肋(76)配置在所述放射状肋(73)的延长线上。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用于将所述传动箱盖(23)与所述传动箱主体(22)联接的凸台部(79)配置在所述驱动轴(16)与所述传动轴(34)之间并且一体地突出设置在所述传动箱盖(23)上,沿形成为圆形的第二环状肋(75)的外周的切线方向延伸的两个切线肋(84)将所述凸台部(79)与第二环状肋(75)之间连结并一体地突出设置在所述传动箱盖(23)上。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箱盖(23)一体地具有侧壁(23a)和周壁(23b)而形成为碗状,所述侧壁(23a)包括所述对置部(41a),所述周壁(23b)从该侧壁(23a)的周缘向所述传动箱主体(22)一侧突出,第二环状肋(75)的上部和下部与所述周壁(23b)中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上壁部(23ba)和下壁部(23bb)的内表面一体相连地形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横向壁部(91)用于形成导入所述变速器室(25)内的冷却风的出口通道(90),该横向壁部(91)以同所述下壁部(23bb)的与所述传动箱主体(22)结合的结合面齐平地相连并从该下壁部(23bb)向上方延伸的方式一体地设置在所述传动箱盖(23)上,所述横向壁部(91)形成为着沿第二环状肋(75)的一部分并且与其外周相连。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横向壁部(91)的中间部一体地设置有第二凸台部(80),该第二凸台部(80)用于将所述传动箱盖(23)与所述传动箱主体(22)联接。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周壁连结肋(94、95、96)配置在多个放射状肋(73)中被选择的放射状肋(73)的延长线上,该周壁连结肋(94、95、96)将所述周壁(23b)与第二环状肋(75)之间连结,并且一体地突出设置在所述传动箱盖(23)的所述侧壁(23a)上。
11.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结构,其特征在于,
周壁连结肋(94、95、96)配置在多个放射状肋(73)中被选择的放射状肋(73)的延长线上,该周壁连结肋(94、95、96)将所述周壁(23b)与第二环状肋(75)之间连结,并且一体地突出设置在所述传动箱盖(23)的所述侧壁(23a)上。
CN201310223940.2A 2012-06-13 2013-06-06 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结构 Active CN1034862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34156 2012-06-13
JP2012134156A JP5847654B2 (ja) 2012-06-13 2012-06-13 鞍乗り型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における伝動ケース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86233A CN103486233A (zh) 2014-01-01
CN103486233B true CN103486233B (zh) 2015-09-30

Family

ID=49486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23940.2A Active CN103486233B (zh) 2012-06-13 2013-06-06 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847654B2 (zh)
CN (1) CN103486233B (zh)
ES (1) ES2498640B2 (zh)
IT (1) ITTO201304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48554B2 (en) 2014-09-02 2020-05-12 Polaris Industries In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WO2016104508A1 (ja) * 2014-12-25 2016-06-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排気浄化装置
JP6229234B2 (ja) * 2016-03-29 2017-11-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伝達ケース構造及び鞍乗り型車両
EP3438508B1 (en) * 2016-03-30 2020-05-06 Honda Motor Co., Ltd. Transmission case structur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power unit
US10697532B2 (en) * 2016-12-22 2020-06-30 Polaris Industries Inc. Housing for a transmission
CA3184386A1 (en) 2018-03-19 2019-09-26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lectronic cvt with friction clutch
WO2019183051A1 (en) 2018-03-19 2019-09-26 Polaris Industries In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7310367B2 (ja) * 2019-06-28 2023-07-19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JP7227200B2 (ja) * 2020-08-18 2023-02-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カバー構造
WO2022089981A1 (de) * 2020-10-30 2022-05-05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Getriebe mit getriebegehäuse, aufweisend ein gehäuseteil und mit dem gehäuseteil verbundenes deckelteil
CN114508581B (zh) * 2022-02-22 2024-01-09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变速器壳体及变速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841A (zh) * 1996-03-06 1997-11-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单元传动箱的密封结构
DE10316321A1 (de) * 2003-04-10 2004-10-21 Zf Friedrichshafen Ag Gehäuse
CN101144428A (zh) * 2006-09-14 2008-03-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隔音构造
JP2008261400A (ja) * 2007-04-11 2008-10-30 Kubota Corp 伝動ケースの補強構造
JP2009030715A (ja) * 2007-07-26 2009-02-12 Honda Motor Co Ltd パワーユニットの伝動ケースカバー
CN202118214U (zh) * 2011-05-18 2012-01-18 平高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全封闭组合电器传动箱用铸件
CN202195038U (zh) * 2011-07-20 2012-04-18 常州钜苓铸造有限公司 一种减速机的箱盖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96157U (ja) * 1981-12-23 1983-06-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動力伝達装置の外気導入式冷却構造
JPH02154855A (ja) * 1988-12-05 1990-06-14 Suzuki Motor Co Ltd 自動2輪車の伝動ケース
JP2698144B2 (ja) * 1989-01-31 1998-01-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ケース
JP4523323B2 (ja) * 2004-04-20 2010-08-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パワーユニットにおける防音構造
JP4891172B2 (ja) * 2007-07-26 2012-03-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冷却構造。
JP2011057058A (ja) * 2009-09-09 2011-03-24 Yamah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841A (zh) * 1996-03-06 1997-11-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单元传动箱的密封结构
DE10316321A1 (de) * 2003-04-10 2004-10-21 Zf Friedrichshafen Ag Gehäuse
CN101144428A (zh) * 2006-09-14 2008-03-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隔音构造
JP2008261400A (ja) * 2007-04-11 2008-10-30 Kubota Corp 伝動ケースの補強構造
JP2009030715A (ja) * 2007-07-26 2009-02-12 Honda Motor Co Ltd パワーユニットの伝動ケースカバー
CN202118214U (zh) * 2011-05-18 2012-01-18 平高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全封闭组合电器传动箱用铸件
CN202195038U (zh) * 2011-07-20 2012-04-18 常州钜苓铸造有限公司 一种减速机的箱盖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47654B2 (ja) 2016-01-27
ITTO20130429A1 (it) 2013-12-14
ES2498640R1 (es) 2015-01-07
ES2498640A2 (es) 2014-09-24
CN103486233A (zh) 2014-01-01
JP2013257010A (ja) 2013-12-26
ES2498640B2 (es) 2015-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86233B (zh) 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结构
CN104066645B (zh) 电动式鞍乘型车辆
KR100370671B1 (ko) 스쿠터형 자동 이륜차
CN102953795B (zh) 强制空冷式内燃机
EP2236338B1 (en) Hybrid Motorcycle or Scooter
CN104428514A (zh) 发动机的增压器安装构造
CN104619967B (zh) 带增压器的发动机
EP2236339A1 (en) Hybrid vehicle
CN102530149B (zh) V形皮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冷却风引入结构
CN103009998B (zh)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
CN101186228A (zh) 摩托车
JP2001047879A (ja)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JP5715844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内燃機関下部の保護構造
CN1212225A (zh) 自行车用内装变速轮毂
CN203921049U (zh) 车辆的车速检测结构
CN101987643A (zh) 车辆用动力单元的辅机配置构造
CN103010367A (zh) 二轮摩托车
CN203254962U (zh) 用于摩托车的动力传动装置
CN102001413B (zh) 跨骑式车辆的扭矩阻尼装置
CN103912377B (zh) 与车辆用发动机一体化的平衡机构
JP2017154676A (ja) 鞍乗り型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CN101245845B (zh) 变速装置及具有该变速装置的发动机单元
CN100484822C (zh) 跨乘式车辆
JP3690417B2 (ja) 電動モータ付二輪車
CN216078210U (zh) 跨骑型车辆的罩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