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77390B - 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在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中记录信息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在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中记录信息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77390B
CN103477390B CN201180069533.XA CN201180069533A CN103477390B CN 103477390 B CN103477390 B CN 103477390B CN 201180069533 A CN201180069533 A CN 201180069533A CN 103477390 B CN103477390 B CN 1034773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ecording layer
light beam
dyestuff
intermediat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953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77390A (zh
Inventor
望月英宏
佐佐木俊央
秋叶雅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4773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773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773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773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1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2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of 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of record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G11B7/246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of record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only containing dy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1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2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of 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of record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G11B7/245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of record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only containing a polymeric component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45Recording
    • G11B2007/00457Two photon recor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45Recording
    • G11B7/00452Recording involving bubble or bump form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38Multiple laminated recording layers

Landscapes

  •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AREA)
  • Thermal Transfer Or Thermal Recording In General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信息记录介质(10),包括多个记录层(14),以及分别设置在该多个记录层(14)之间的中间层(15)。所述记录层(14)均包含聚合物粘合剂和分散于该聚合物粘合剂中的染料,并且该染料可发生具有预定波长的记录光束(RB)的多光子吸收,同时在该记录光束的预定波长处发生线性吸收,其中每一层所述记录层中的所述线性吸收不小于1.5%。当颜料响应于记录光束的照射而发生记录光束(RB)的线性吸收及多光子吸收并产生热量时,聚合物粘合剂在所产生的热量的作用下变形,从而使所述记录层(14)和所述中间层之间的界面发生变形,由此光学信息记录介质(10)记录信息。

Description

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在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中记录信息的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在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中记录
信息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增加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容量,人们尝试将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层叠置为多层结构。作为已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的在多个记录层中记录信息的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已知的有一次写入式数字多功能光盘(DVD)和一次写入式蓝光光盘(注册商标)。然而,这些介质在记录层中使用了单光子吸收材料,其结果是,在记录时,仅使特定记录层发生反应的层选择性低,并且从记录光束的照射侧观察,当远侧的记录层被记录时,记录光束被近侧的记录层吸收。这会不利地导致记录光束的大量损失。
因此,近年来,为了增加记录时的层选择性以增加记录层的数量,人们尝试了将多光子吸收反应应用于多层光学记录介质,在多层光学记录介质中,在记录光束照射时仅在深度方向上的有限区域内发生反应(参见(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和非专利文献1)。多光子吸收反应是当记录层几乎同时被供应多个(例如两个)光子时所发生的吸收光子的反应。例如,在双光子吸收反应中,光的吸收与光强度的平方成比例,从而使反应仅发生在光束的焦点和其周围,并且如果使用了具有不会引发单光子吸收的波长的记录光束,则近侧记录层使记录光束通过而不发生单光子吸收。这对于增加记录层的数量是有利的。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037658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70013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Daniel Day和Min Gu,Appl.Phys.Lett.80,13(2002)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多光子吸收化合物的光(多光子)吸收效率差,因此与实际上已经被广泛用作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材料的单光子吸收化合物相比,多光子吸收化合物的记录灵敏度较低。这种较低的记录灵敏度构成了试图增加记录速度的瓶颈。
为了提高在利用多光子吸收反应(双光子吸收反应)的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上的记录灵敏度,可以增加双光子吸收截面积(其为每分子的吸收效率),或者可以增加多光子吸收染料的分子数量(浓度)。然而,增加双分子吸收截面在技术上比较困难,因此难以大幅提高吸收效率。另一方面,增加多光子吸收染料的浓度也受到染料溶解度的限制,并且可能会因为与其他组分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难以大幅提高灵敏度。
考虑到以上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利用多光子吸收反应的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灵敏度。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前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包括:多个记录层;以及分别设置在该记录层之间的中间层,其中,所述记录层均包含聚合物粘合剂和分散于该聚合物粘合剂中的染料,并且该染料可发生具有预定波长的记录光束的多光子吸收,并在该记录光束的预定波长处发生线性吸收,其中每一层所述记录层中的所述线性吸收不小于1.5%,并且其中,当所述染料被所述记录光束照射并通过所述记录光束的线性吸收和多光子吸收而产生热量时,所述聚合物粘合剂由于所产生的热量而发生变形,从而使所述记录层和所述中间层之间的界面发生变形以记录信息。
在该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中,通过用记录光束照射而使记录层中所含的染料发生多光子吸收和线性吸收(单光子吸收)。因此,与使用仅通过记录光束照射而发生多光子吸收的染料的常规方法相比,反应更有效地进行。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如果这样形成记录层,使得染料分散在聚合物粘合剂中,则用记录光束照射会使记录层和中间层之间的界面变形,从而能够以高灵敏度记录信息。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光学信息记录介质,能够提高利用多光子吸收反应的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灵敏度。
根据本发明,由于一种染料同时发生多光子吸收和线性吸收,因而不需要在记录层中将用于多光子吸收的染料和用于线性吸收的染料混合在一起。因此,与将用于多光子吸收的染料和用于线性吸收的染料混合在一起的构成方式相比,能够减少用于记录层的构成材料的数量,并且由于不必考虑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能够增加选择记录材料时的灵活性。
在前述的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中,优选的是,每个记录层中染料对记录光束的线性吸收率不超过5%。当从记录光束的照射侧观察时,每个记录层中染料的线性吸收率不超过5%可以使记录光束到达更深的层。这就能够增加记录层的数量,尤其是增加含有20个以上的记录层的多层介质的数量。
在前述的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中,可在所述界面处形成朝向所述中间层突出的凸部。
在前述的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中,所述染料具有(例如)由下式所表示的结构:
[化学式1]
为了解决前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中 记录信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光学信息记录介质,该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包括多个记录层以及分别设置在该记录层之间的中间层,所述记录层均包含聚合物粘合剂和分散于该聚合物粘合剂中的染料;以及用具有预定波长的记录光束照射所述记录层,使得所述染料发生该记录光束的多光子吸收和线性吸收从而产生热量,由此所述聚合物粘合剂在所产生的热量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并因而使所述记录层和中间层之间的界面发生变形以记录信息,其中在每个所述记录层中,所述线性吸收不小于1.5%。
在该记录方法中,优选的是,所述记录光束具有这样的波长,该波长使所述染料发生每个记录层中不超过5%的线性吸收。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记录光束具有这样的波长,该波长使所述染料的双光子吸收截面积不小于10GM。
此外,所述界面可朝向所述中间层突出而形成凸部。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以变形前的界面位置为基准,所述凸部的突出范围为1nm至300nm。如果凸部的突出范围为1nm至300nm,则易于读出信息。
由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有益效果将显而易见。
附图简要说明
图1为多层光学信息记录介质的截面图。
图2为示出记录和读出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3为示出在记录信息时形成的记录点的图。
图4为说明信息的读出过程的图。
图5包括图(a)至(c),其说明了在常规的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中的凹部形成过程。
图6为示出试验结果的表格。
图7为示出染料浓度和相对记录灵敏度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8为示出线性吸收率和相对记录灵敏度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9示出了通过AFM观察到的记录点。
图10示出了记录点的截面形状。
图11为通过激光显微镜获得的记录点的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
如图1所示,光学信息记录介质10包括基板11、伺服信号层12、多个记录层14、多个中间层15(第一中间层15A和第二中间层15B)和覆盖层16。在该实施方案中,记录层14与第一中间层15A之间的界面被称为“近侧界面18”,记录层14与第二中间层15B之间的界面被称为“远侧界面19”。此外,第一界面15A和第二界面15B之间的界面被称为“中间界面20”。
基板11是支撑记录层14及其他层的支撑部件。作为例子,基板11为由聚碳酸酯制成的圆板。对于基板11的材料和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制。
伺服信号层12由具有粘性或粘接性的树脂材料制成,并且被构造为使记录层14和中间层15保持在基板11上。预先将伺服信号记录在伺服信号层12中接近基板11的表面上;伺服信号被记录为不规则模式,或利用折射率的变化来进行记录。此处,伺服信号为预设信号,在记录和读取信息时,其用以辅助记录和读出装置将伺服信号层12识别为焦点基准面。为了聚焦于预定的记录层14,通过考虑与基准面间的距离以及界面的数目从而进行聚焦控制。另外,为了在记录并读取信息时能够利用激光束精确地照射以圆周方式布置的记录点轨迹,优选的是,预先设置用于跟踪的伺服信号或用于跟踪的槽。需要注意的是,伺服信号层12的有无是可任选的。
记录层14是由其上能够进行信息的光学记录的感光材料制成的;在该实施方案中,记录层14含有聚合物粘合剂以及分散在该聚合物粘合剂中的染料。当用记录光束照射记录层14时,染料吸收记录光束并产生热。聚合物粘合剂在所产生的热的作用下而发生变形,使得近侧界面18发生变形并向第一中间层15A突出而形成凸部,由此在记录层14中记录信息。更具体而言,如将在后面所描述的,这 样形成各凸部,使得凸部的中心部分具有从记录层14向第一中间层15A突出的形状,并且所述凸部被从第一中间层15A向记录层14凹陷的凹部包围;当将记录层14视为基准时,所述凹部具有凹陷形状。
为此,每个记录层14均比含有聚合物粘合剂和染料的常规记录层(见后述的形成凹陷形状的例子)更厚,并且记录层14的厚度不小于50nm。各记录层14的厚度在50nm至5μm的范围内,优选在100nm至3μm的范围内,更优选在200nm至2μm的范围内。如果厚度小于50nm,则记录层14与中间层15之间的界面(在该实施方案中,相当于近侧界面18或远侧界面19)发生变形,使得当记录层14被视为基准时,在所述界面中会形成凹陷形状。相反,如果厚度不小于50nm,则所述界面发生变形,使得在记录部分的中央形成凸部。虽然记录层14的厚度没有上限,但优选其厚度不大于5μm,以便尽可能多地增加记录层14的数量。然而,本发明的记录层可具有小于50nm的厚度。
在该实施方案中,例如,所设置的记录层14的数量为约2层至100层。为了增加光学信息记录介质10的存储容量,优选大量的记录层14,例如10层以上的记录层14。此外,记录层14的折射率在记录前后可以改变或可以不变。
优选的是,每一层记录层14对记录光束的吸收率(单光子吸收率)为5%以下。此外,更优选的是,该吸收率为2%以下,这是因为,例如,如果达到最远侧的记录层14的记录光束的强度必须是照射的记录光束强度的50%以上,那么为了获得30层记录层,则需要每一层记录层的吸收率为2%以下。如果吸收率较高,则使记录层14过热,从而难以在近侧界面18中形成凸部。可通过改变染料的含量和记录层14的厚度来调整吸收率。
记录层14可通过任何常规方法形成;例如,将染料材料和聚合物粘合剂溶解于溶剂中,随后用所得液体进行旋涂,从而形成记录层14。溶剂的例子可以包括二氯甲烷、氯仿、甲基乙基酮(MEK)、丙酮、甲基异丁基酮(MIBK)、甲苯和己烷。
用于记录层14的聚合物粘合剂的具体例子可包括聚醋酸乙烯酯 (PVA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苄酯、聚甲基丙烯酸异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环己酯、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和聚乙烯醇(PVA)。
用于记录层14的记录光束吸收染料是可在记录光束的波长下同时进行光的线性吸收和多光子吸收的染料,其中每一层记录层的线性吸收率不小于1.5%。优选的是,每一层记录层14的线性吸收率不小于1.7%,进一步优选的是每一层记录层14的线性吸收率不小于2.5%。
对于双光子吸收的效率,优选的是,双光子吸收截面积不小于10GM。此处,双光子吸收截面积表示双光子吸收的可能性,并且通常用为纪念Goeppert-Mayer而命名的单位GM(1GM=1×10-50cm4s光子-1)来表示,Goeppert-Mayer从理论上预想出双光子吸收。可通过以下方式证实双光子吸收截面积。
<双光子吸收截面积的测量方法>
双光子吸收截面积的测量方法为在MANSOOR SHEIK-BAHAE等人,IEEE.Journal ofQuantum Electronics,1990,26卷,从760页开始描述的Z扫描法。该Z扫描法是用于测量非线性光学常数的广泛使用的方法,其中,在聚集的激光束的焦点附近,将测量样品沿着激光束移动,从而记录透射光的量的变化。由于入射光的功率密度随着样品的位置而发生变化,但是如果发生非线性吸收,则入射光的量就会在焦点附近衰减。通过将透射光的量的变化与由入射光强度、聚集光的光斑尺寸、样品的厚度、样品的浓度等预测得到的理论曲线进行匹配来计算双光子吸收截面积。使用与再生放大器和光参量放大器组合的钛-蓝宝石脉冲激光器(脉冲宽度为100fs,脉冲重复频率为80MHz,平均输出功率为1W,并且峰值功率为100kW)作为测量双光子吸收截面积的光源。将化合物溶解于氯仿而制备的浓度为1×10-3的溶液作为测量双光子吸收率的样品。
更具体而言,优选的是,例如使用下列化合物A作为响应于记录光束的照射而同时发生双光子吸收和线性吸收的化合物。这是因为 下列化合物A在目前广泛使用的蓝紫色激光的405nm的波长中能适当地发生双光子吸收和线性吸收。
[化学式2]
化合物A
作为实施例,可以通过下列步骤来合成化合物A。
[化学式3]
<化合物1的合成>
将2.97g(10mmol)的5-溴-2-碘甲苯、2.74g(11mmol)的对硝基苯基硼酸频哪醇酯、112mg(0.5mmol)的醋酸钯、262mg(1mmol)三苯基膦、4.15g(30mmol)碳酸钾加入到由45mL的1,2-二甲氧基乙烷和16mL蒸馏水构成的溶剂中,然后在氮气流中回流5小时。冷却后,加入蒸馏水并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之后,将有机相分离,并用硫酸镁干燥分离的有机相。用柱层析(乙酸乙酯/己烷=1/10)对粗产品进行提纯,得到0.8g(产率28%)的原料化合物1。
<化合物2的合成>
随后,将0.8g(2.7mmol)的上述合成的原料化合物1、0.56g(2.5mmol)的4-苯甲酰基苯硼酸、38mg(0.17mmol)的醋酸钯、94mg(0.36mmol)的三苯基膦、1.4g(10.2mmol)的碳酸钾加入到由15mL的1,2-二乙氧基甲烷和10mL的蒸馏水构成的溶剂中,然后在氮气流中回流15小时。冷却后,加入蒸馏水并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之后,将有机相分离,并用硫酸镁干燥分离的有机相。用柱层析(乙酸乙酯/己烷=1/10)对粗产品进行提纯,得到0.63g(产率64%)的白色固体化合物2(前述化合物A)。通过质谱和1H NMR谱来检验所得化合物以验证其是否为目标化合物A,经证实其为目标化合物A。
1H NMR(氯仿-d3):2.4(s,3H),7.35(d,1H),7.6(m,7H),7.75(d,2H),7.85(d,2H),7.95(d,2H),8.3(d,2H)。
当使用化合物A时,可使用波长为405nm的脉冲激光束作为记录光束。化合物A对于该记录光束的双光子吸收截面积为110GM。
中间层15被设置在记录层14之间。换言之,中间层15被设置在与各个记录层14的上下侧邻接的位置。为了防止多个记录层14之间的串扰(即,来自于一个记录层14的信号与另一个来自于邻接的记录层14的信号混合的现象),设置中间层15,以在邻接的记录层14之间形成预定量的空间。为此,中间层15的厚度为3μm以上。作为例子,本实施方案中的中间层15的厚度为10μm。
各个(一个)中间层15包括第一中间层15A和第二中间层15B,该第二中间层15B与第一中间层15A邻接并设置在其上侧。第一中间层15A与记录层14的上侧(记录光束入射至该上侧)邻接,第二中间层15B与记录层14的下侧(所述上侧的对侧)邻接。
第一中间层15A和第二中间层15B由这样的材料制成:该材料对于记录和读取信息时的激光束照射不发生反应。另外,为了使记录光束、读出光束和读取光束(包括用读出光束照射而产生的再生信号的光)的损失最小化,优选第一中间层15A和第二中间层15B由对记录光束、读出光束和读取光束透明的树脂制成。此处,术语“透明”表示通过考虑第一中间层15A的吸收率和第二中间层15B的吸收率而确定的吸收率为1%以下。
从记录光束和其它光束进入记录层14的方向(即,从图1的上侧)看,第一中间层15A与记录层14邻接,并且设置在记录层14的上侧(近侧)。第一中间层15A的折射率不同于记录层14的折射率。因此,在记录层14与第一中间层15A之间的界面(近侧界面18)处,发生由折射率的急剧变化引起的读出光束的反射。优选的是,使第一中间层15A的折射率在适当程度上不同于记录层14的折射率。更具体而言,优选满足以下关系:
0.001<((n2-n1)/(n2+n1))2<0.04
其中n1为记录层14的折射率,n2为第一中间层15A的折射率。
如果((n2-n1)/(n2+n1))2(即,反射率)大于0.001,则在近侧界面18处的反射光量大,从而在读出信息时获得高的信噪比。如果反射率小于0.04,则在近侧界面18处的反射光量被限定至适当小的程度,使得在记录和读取信息时记录/读取光束能够在记录/读取光束没有大量衰减的情况下到达更深的记录层14。这使得有可能通过设置大量的记录层14来实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10的高存储容量。
作为例子,第一中间层15A的折射率n2为1.61。如果记录层14的折射率n1为1.40,则((n2-n1)/(n2+n1))2为0.0049,满足前述不等式。
在这种实施方案中,第一中间层15A比记录层14更软。更具体而言,例如,第一中间层15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记录层14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作为可供选择的例子,记录层14和第一中间层15A可以分别为固体层和粘着层。这些构造可以通过适当选择用作记录层14的材料的聚合物粘合剂(树脂)和用作第一中间层15A的材料的树脂而得到。
按照第一中间层15A比记录层14更软的构造,当记录层14被记录光束加热并膨胀时,第一中间层15A易于变形,并有助于近侧界面18的变形。
从记录光束或其他光束进入记录层14的方向来看,第二中间层15B与记录层14邻接,并设置在记录层14的下侧(远侧)。第二中间层15B的折射率与记录层14的折射率基本相同。根据本发明,优 选的是,在记录层14和第二中间层15B之间的界面(远侧界面19)处观察到的反射率远小于在近侧界面18处观察到的反射率。换言之,优选第二中间层15B(其形成远侧界面19,在该远侧界面19中不形成凸部)和记录层14之间的折射率之差小于第一中间层15A(其形成近侧界面18,在该近侧界面18中形成凸部)和记录层14之间的折射率之差。如果来自于远侧界面19的反射光和来自于近侧界面18的反射光互相干涉,那么再生输出将根据记录层14的厚度变化而变大或变小。再生输出的这种波动表明,记录层14厚度中的即使极小的误差(例如,读取光束的波长的几分之一或更小)也是不允许的。因此,以下述方式制造实际的介质是非常困难的:即,为了不造成上述再生输出的任何波动,从而精确并均匀地形成厚度为(例如)1μm的记录层14。仍然从这个角度考虑,使远侧界面19处的反射率充分小于近侧界面18处的反射率是非常重要的。
从上述观点而言,在本发明中,远侧界面19处的反射率等于或小于近侧界面18处的反射率的五分之一,优选等于或小于十分之一,最优选的是,远侧界面19处的反射率为0。为了满足该条件,需要记录层14和第二中间层15B具有基本相同的折射率。更具体而言,本说明书中的“具有基本相同的折射率”是指记录层14的折射率与第二中间层15B的折射率之差为0.05以下,优选为0.03以下,更优选为0.01以下,最优选的是,它们之间的差值为0。因此,在远侧界面19处不会发生因折射率急剧变化而引起的反射,从而使记录/读取光束在不发生反射的情况下透过远侧界面19。
为了使记录层14的折射率与第二中间层15B的折射率之间的差值更小,并且优选为0,可以调整记录层14的材料的组成和第二中间层15B的材料的组成。更具体而言,由于记录层14的材料含有要混合在聚合物粘合剂中的双光子吸收化合物等染料,因此可选择性地调整染料或聚合物粘合剂以使其具有适当的折射率并且改变组成比,从而可以任意地调节记录层14的折射率。即使聚合物粘合剂具有相似的基本组分,但是聚合物粘合剂的折射率也可根据聚合度而发生变化。因此,也可以通过使用不同聚合度的聚合物粘合剂或通过调节聚 合物粘合剂的聚合度来调节记录层14的折射率。另外,可以通过混合多种聚合物粘合剂来调节记录层14的折射率。还可以添加折射率匹配材料(无机微粒等)来调节记录层14的折射率。
为了调节第二中间层15B的折射率,可以调节可用作第二中间层15B的材料的诸如树脂等聚合物材料的聚合度。或者,可以任选地添加可用作中间层15的材料、或者可以添加折射率匹配材料(无机微粒等)来调节第二中间层15B的折射率。
在这种实施方案中,第二中间层15B的硬度可以等于或高于记录层14的硬度。更具体而言,可以形成第二中间层15B,使得其玻璃化转变温度等于或高于记录层14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通过适当选择可用作记录层14的材料的树脂和可用作第二中间层15B的材料的树脂,可以实现这种构造。
优选的是,第一中间层15A和第二中间层15B(由第一中间层15A和第二中间层15B形成了一个中间层15)在它们之间的界面(中间界面20)处相互融合,由此折射率在该界面处逐渐变化。即,在中间界面20处未清晰地形成界面。因此,在中间界面20处不会发生由折射率的急剧变化引起的反射,从而使记录/读取光束在不发生反射的情况下透过中间界面20。
例如,通过将光固化树脂混入第一中间层15A和第二中间层15B中并使这些层硬化,可以得到第一中间层15A和第二中间层15B相互融合的界面构造。在此过程中,在涂布第一中间层15A的材料之后并且在使该材料固化以提供第一中间层15A之前,涂布第二中间层15B的材料,使得后续的光照射同时硬化并提供第一中间层15A和第二中间层15B。
在该实施方案中,中间层15由两层构成,包括第一中间层15A和第二中间层15B。然而,可以形成三个层或更多的层,以使中间层15中的折射率逐渐改变。作为可供选择的方式,可以仅设置一个中间层15,在该中间层15中,折射率逐渐改变。
设置覆盖层16以保护记录层14和中间层15(第一中间层15A和第二中间层15B)。覆盖层16由允许记录/读取光束透过覆盖层16 的材料制成。覆盖层16具有从数十微米至数毫米的适当厚度。
当在上述光学信息记录介质10中记录和读取信息时,例如可以使用下述的记录和读出装置1。从图2中可以看到,记录和读出装置1包括朝向光学信息记录介质10的物镜21。在记录和读出装置1中,在物镜21的光轴上,从物镜21朝向光发出的方向的上游侧依次布置有用于校正像差的光束扩展器22、四分之一波片23、PBS(偏振光束分光器)24、半波片28、PBS25、准直透镜27和读出激光器51。
BS(分束器)47被布置在穿过PBS24并且与物镜21的光轴垂直相交的直线上。被PBS24分离而进入BS47的一束光线被分为两束光线,其中一束直接穿过BS47,另一束被BS47反射。在分离光束直接穿过BS47的方向上,依次布置有聚光透镜45、柱面透镜44和聚焦光束接收元件55。在被BS47反射的分离光传播的另一方向上,依次布置有聚光透镜46、针孔板43、读取光束接收元件56。另外,在穿过PBS25并且与物镜21的光轴垂直相交的直线上依次布置有光束扩展器48、调制器42、半波片49、准直透镜41和记录激光器52。
物镜21使记录光束和读出光束会聚于多个记录层14中的一个上。物镜21通过聚焦致动器21a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从而使光束聚焦于所期望的记录层14上,其中所述聚焦致动器21a是在控制器60的控制下被驱动的。
光束扩展器22是受控制器60的控制并使入射到物镜21上的光会聚或发散,从而校正球面像差的光学元件,该球面像差是根据用于记录和读出信息的目标记录层14的深度变化而由光学信息记录介质10的表面产生的。
四分之一波片23是根据光的旋转方向使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并且使圆偏振光转转换为线偏振光的光学元件。在读取信息时,四分之一波片23使读出光束的线偏振光的方向与读取光束的线偏振光的方向相差90度。
PBS24、25是用于使特定的偏振光反射并且分离的光学元件。PBS24使由记录激光器52发射的记录光束和由读出激光器51发射 的读出光束从PBS24中穿过并向着光学信息记录介质10的方向前进,同时使从光学信息记录介质10返回的读取光束反射至BS47。
BS47为不管光的偏振状态如何,而以预定的分光比使光分离的光学元件。由PBS24射出的读取光束在BS47处分离,并分配至聚焦光束接收元件55和读取光束接收元件56。
PBS25被配置为使读出光束从其中透过的同时反射记录光束,使得从侧面入射到PBS25上的记录光束被导向朝向光学信息记录介质10的方向。
读出激光器51为405nm-CW(连续波)激光器。为了更好地使光束的直径缩小至等于小于记录点,优选使用这样的读出激光器51,该读出激光器51发射的激光束的波长等于小于记录激光器52所发射的激光束的波长。读出激光器51的输出由控制器60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了根据本实施方案的记录和读出方法的信号调制并未利用在记录层14的上下界面所反射的反射光的干涉效果,因此,即使将短相干长度(相干长度显示是否易于发生光干涉的趋势)的激光用作读出光束的光源,也可获得高的调制度。如果相干长度足够短,则在多层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中的各层界面处发生的多重反射光束的干涉而造成的信噪比的不利减小可以得到抑制。其结果是,获得了优异的信号再生性和伺服特性。众所周知,通常相干长度与从光源发射的光的光谱的半峰全宽Δλ相关,并且该关系由λ2/Δλ表示,其中λ为光的中心波长。为了获得足够高的分辨率,读出光束的波长优选为约400nm。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Δλ为8nm以上的光,则相干长度为20μm以下,从而充分减少了来自于各个记录层14的界面的多重反射光的干涉。
记录激光器52是波长为405nm、脉冲宽度为2飞秒、并且重复频率为76MHz的脉冲激光器。为了有效地引发记录层14中的多光子吸收反应,优选记录激光器52为其峰值功率大于CW激光器的峰值功率的脉冲激光器。记录激光器52的输出由控制器60控制。
调制器42去除一部分由记录激光器52所发射的脉冲激光束,以对脉冲激光束进行暂时调制并且对信息进行编码。作为调制器42 的例子,可以使用声光调制器(AOM)、Mach-Zehnder(MZ)光学调制器和其它电光调制器(EOM)。将声光调制器或电光调制器用作调制器42时,与使用机械快门的构造相比,能够以极高的速度进行激光束的开闭。调制器42的操作受控制器的控制,该控制器将根据待记录信息进行编码的信号输出至调制器42。
为了使从记录激光器52发射的脉冲激光束在PBS25处反射,用半波片49来调节脉冲激光束的偏振。
设置半波片28以调整从读出激光器51发射的CW激光束的偏振以及从记录激光器52发射的脉冲激光束的偏振。将半波片28配置为通过致动器28a进行旋转,致动器28a由控制器60驱动,使得在记录信息以及在读出信息的过程中,半波片28绕着光轴旋转90度。因此,在记录和读出信息的过程中,半波片28使得记录光束和读出光束中所需的一种光束从中透过。
聚焦光束接收元件55使用了四象限光电探测器,并且被设计为通过使用像散法等来获得聚焦控制信号。更具体而言,通过控制器60控制聚焦致动器21a进行聚焦,使穿过聚光透镜45和柱面透镜44后产生的象散最小化。
读取光束接收元件56接收含有再生信息的读取光束。将被读取光束接收元件56检测到的信号输出到控制器60,然后控制器60将该信号解调为信息。由于被聚焦光束接收元件55接收的光已穿过柱面透镜44,因此通过将光强度的分布输入控制器60,能够使控制器60通过像散法获得记录光束和读取光束的聚焦伺服所使用的控制变量。
针孔板43被布置在经聚光透镜46汇聚的光的焦点附近。针孔板43构成了共焦光学系统,从而使来自于光学信息记录介质10的预定深度位置的反射光穿过针孔板43,并同时隔断其它不需要的光。
当用记录光束照射光学信息记录介质10的预定记录层14时,控制器60进行了聚焦,焦点位置设定在近侧界面18上或者在深度方向上稍偏离近侧界面18。通过聚焦致动器21a来移动物镜21,并通过控制器60来控制布置于记录光的光路上的光束扩展器48,从而调节记录光束的会聚或发散,由此来进行聚焦的微调。另外,为了用读出光束照射光学信息记录介质10中的预定记录层14,控制器60将近侧界面18设为目标来进行聚焦。
除了上述构造之外,记录和读出装置1还可具有类似于常规光学记录和读出装置的构造。例如,为了在光学记录介质10的记录层14的平面内记录大量的记录点M,记录和读出装置1包括使记录光束和读出光束在记录层14的平面方向上相对于光学信息记录介质10移动的致动器。
当使用上述的记录和读出装置1来记录信息时,记录和读出装置1使记录激光器52发射脉冲激光束,该脉冲激光束随后被调制器42部分去除以对信息进行编码。该信息编码光束由光束扩展器48控制,以调节光束的会聚或发散,然后该光束被PBS25反射,并且依次穿过半波片28、PBS24、四分之一波片23和光束扩展器22,然后光束被物镜21会聚。随着脉冲激光束的发射,读出激光器51同时发射CW激光束;CW激光束穿过PBS25和PBS24,并被物镜21会聚。从光学信息记录介质10返回的CW激光束依次穿过物镜21、光束扩展器22和四分之一波片23,然后被PBS24和BS47反射。然后,被反射的CW激光束穿过聚光透镜46和针孔板43,并且进入读取光束接收元件56。
控制器60基于由聚焦光束接收元件55得到的信号来计算记录光束和CW激光束的焦点位置,并驱动聚焦致动器21a和光束扩展器22、48,从而调整记录光RB的焦点位置(见图3)。这使得记录层14中的染料由于双光子吸收和线性吸收而产生热量,从而(例如)在近侧界面18处形成从记录层14向第一中间层15A突出的记录点M。
更具体而言,记录点M包括位于中心部分的凸部M1、以及围绕凸部M1并向记录层14凹陷的环形凹部M2。从近侧界面18(发生变形之前的近侧界面18)至凹部M2的最深部分的凹部M2的距离(深度)小于从近侧界面18(发生变形之前的近侧界面18)到凸部M1的顶点的凸部M1的距离(高度)。换言之,可以说记录点M整体上具有大致凸出形状。虽然具有中心凸出形状的记录点M的形成原理不明,我们与常规已知记录方法中的凹部形成原理(其中,在记录光照射区域的中心部分形成凹陷状,该原理也基于设想)加以对比,并做了如下假设。
首先阐述常规记录方法。根据J.Appl.Phys62,1123(1987)“Thermal expansionand flow model for pit formation in laser marking of polymeric film opticaldisks(聚合物膜光盘的激光标记中的热膨胀及凹坑形成的流动模型)”,当用记录光束照射记录材料时,记录材料的温度升高并且记录材料(记录层14)如图5(a)所示发生膨胀(斜线部分表示加热区域)。如图5(b)所示,膨胀部分由于表面张力而流出。然后,如图5(c)所示,膨胀的记录材料随着记录材料温度的降低而收缩,结果导致溢出记录光照射区域之外的流出部分由于记录材料保持高于基准面(即,记录层14的上表面)的位置而形成凸部,而记录光照射区域的中心部分因为记录材料流出而形成低于基准面的凹部。
相反,根据该实施方案中的光学信息记录材料,记录材料14在记录光束RB的照射下而发生热膨胀,使得与常规的记录方法一样,如图5(a)所示记录层14凸出。然而,因为在该实施方案中记录层14较厚,记录层14的表面附近的记录层14粘度不像常规记录方法中记录层14的粘度那样低,因此没有发生如图5(b)所示的记录材料的流出。因此,可推测当膨胀部分随着记录材料温度的降低而收缩时,记录光照射区域从图5(a)显示的形状变成图3中显示的形状,使得凸部M1留在中心处,而在凸部M1周围形成凹部M2。
为了读出信息,停止记录激光器52并驱动读出激光器51,使得光学信息记录介质10被CW激光束照射。对于记录光束,从光学信息记录介质10返回的CW激光束(读取光束)被PBS24反射,并进入读取光束接收元件56以及聚焦光束接收元件55。
控制器60基于从聚焦光束接收元件55输出的信号来控制聚焦致动器21a和光束扩展器22,并将近侧界面18设置为目标来对焦点位置进行调节(见图4)。由于记录层14与第一中间层15A之间的 折射率差异,能够在近侧界面18的记录点M周围部分的反射光与记录点M处的反射光之间产生光强度差异。从这种调制可以检测记录点M。换言之,能够读取信息。为了这种光学检测,优选的是,以发生变形之前的界面(近侧界面18)为基准,凸部M1的突出范围为1nm-300nm。
在该实施方案中,与没有凹部M2而仅包括凸部M1的记录点M相比,因为记录点M包括围绕凸部M1的凹部M2,所以推测,当用读出光OB照射记录点M以读出记录点M时,记录点M处的反射光的光强分布会根据距离凸部M1中心的距离而显示出突变。这使得能够以高调制度读出记录点M。
为了清除记录于记录层14中的信息,将记录层14加热至聚合物粘合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附近的温度,优选加热至高于玻璃化转变点的温度,使得聚合物粘合剂的流动性增加,并且由于表面张力使得近侧界面18中的变形消失,从而恢复其初始平面。于是,可以清除记录于记录层14中的信息。因为信息是可清除的,所以可实现记录层14中的再记录(重复记录)。当为此目的加热记录层14时,可以在使该激光束聚焦于记录层14的同时,用连续波激光束照射记录层14。用连续波激光束加热可均匀地清除记录于记录层14内的连续区域中的信息。所使用的连续波激光器可以是用于读取信息的激光器,或者可以使用另一激光器。在这两种情况中,优选的是,所使用的激光器发射的光的波长可被单光子吸收染料吸收。
另外,当通过加热记录层14来清除信息时,可将整个光学信息记录介质10加热至高于聚合物粘合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从而能够一次清除记录于所有记录层14中的信息。因此,不论记录层14中所含染料的种类如何,记录于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中的所有信息均易于被清除以进行初始化。另外,当光学信息记录介质被废弃时,也易于清除信息。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方案的光学信息记录介质10中,记录层14中所含有的一种染料由于线性吸收(单光子吸收)和双光子吸收而产生热量,由此在近侧界面18中有效地形成了均具有凸出形状的记录 点M。
此外,在该实施方案的光学信息记录介质10中,近侧界面18由记录层14向第一中间层15A凸出而形成凸部,与产生凹部的常规记录方法不同,记录点M的形成不需要使记录层14具有高流动性,这使得记录具有高灵敏度。
此外,在该实施方案的光学信息记录介质10中,位于远侧界面19的两侧并且未参与信息读取的记录层14和第二中间层15B具有基本相同的折射率,因此在远侧界面19处不会发生记录/读取光束的反射,并且记录光束和读出光束可以到达更深处的记录层14。因此,可以增加记录层14的数量。此外,因为在远侧界面19处基本上不发生反射,因此在信息读出期间,近侧界面18处的反射光和远侧界面19处的反射光不会相互干涉。这可以提高信息读出时的信噪比。
虽然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案,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案,并且在必要时可以做各种改变和修改。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只有近侧界面18在记录光束的照射下发生变形。然而,可以设想一种可供替代的构造,使得只有远侧界面19发生变形,由此使其中间层15(第二中间层15B)突出并形成凸部。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将相对柔软的材料(例如,比记录层14软的材料)用于第二中间层15B,或者改变记录光束照射部分。还可以设想另一种可供替代的构造,使得近侧界面18和远侧界面19二者均发生变形;然而,从易于读取记录点M的角度来看,优选近侧界面18和远侧界面19中的一者被引发变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案中,中间层15由两层构成,包括第一中间层15A和第二中间层15B。然而,在中间层15的厚度方向的全部材料中,中间层15可以是均一的层。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当将记录层14视为基准时,通过使记录层14的界面变形而产生凸部来记录信息。然而,也可以根据常规公知的记录方法,使记录层14的界面发生变形而产生凹部。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案,例举了化合物A作为能够在405nm的波长下进行记录的特定双光子吸收化合物。然而,如果使用波长为 405nm以外的记录光束,则在本发明中可以使用其他多光子吸收染料。
实施例
下面将对在本发明的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和擦除的实验予以说明。
1.记录材料
在这些实施例中,使用了含有聚合物粘合剂和分散于该聚合物粘合剂中的染料的记录材料。
(1)聚合物粘合剂
将聚乙酸乙烯酯(得自Across公司;Mw:101600)用作聚合物粘合剂。
(2)染料
将下列化合物A、B、C用作染料。
[化学式4]
化合物A
[化学式5]
化合物B
[化学式6]
化合物C
上述化合物B是通过下列方法合成的:
[化学式7]
<原料化合物4的合成>
将6.98g(37mmol)的对三氟甲基苯硼酸、9.92g(33mmol)的5-溴-2-碘甲苯和10.6g(100mmol)的碳酸钠溶解在190mL的乙二醇二甲醚-蒸馏水混合溶剂(14:5)中,然后向其中加入0.37g(1.7mmol)的醋酸钯和0.88g(3.3mmol)的三苯基膦,随后在氮气流中加热7小时。
当反应液冷却后,加入蒸馏水和约600mL的乙酸乙酯进行萃取。除去水层并分离有机层之后,用硫酸镁干燥此有机相。过滤除去硫酸镁,将滤液用旋蒸仪蒸干,然后用硅胶柱(乙酸乙酯:己烷=1:400)提纯而得到10.1g(产率:96%)白色的原料化合物4。用1H NMR谱验证所得到的化合物4是否为目标化合物,经证实其为目标化合物。
<原料化合物5的合成>
将9.5g(30mmol)的原料化合物4、9.9g(39mmol)的联硼酸 频那醇酯、8.8g(90mmol)的醋酸钾和0.73g(0.9mmol)的[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悬浮于170mL的DMF中,然后在80℃的氮气流中加热4小时。反应液冷却以后,加入蒸馏水和乙酸乙酯进行萃取。除去水层并分离有机层之后,用硫酸镁干燥有机相。过滤除去硫酸镁,将滤液用旋蒸仪蒸干,然后用硅胶柱(乙酸乙酯:己烷=1:100->1:10)提纯而得到5.9g(产率:54%)无色原料化合物5。用1H NMR谱验证所得到的化合物5是否为目标化合物,经证实其为目标化合物。
<化合物B的合成>
将0.8g(2.2mmol)的原料化合物5和0.52g(2.0mmol)的对溴二苯甲酮溶解于35mL的乙二醇二甲醚-蒸馏水混合溶剂(6:1)中,然后向其中加入22.5mg(0.1mmol)的醋酸钯、52.4mg(0.2mmol)的三苯基膦和0.64g(6mmol)的碳酸钾,然后加热回流2小时。反应液冷却以后,加入蒸馏水和乙酸乙酯进行萃取。除去水层并分离有机层之后,用硫酸镁干燥有机相。过滤除去硫酸镁,将滤液用旋蒸仪蒸干,然后得到粗产品。将得到的粗产品用硅胶柱(乙酸乙酯:己烷=1:100->1:5)提纯而得到0.71g(产率:77%)的白色晶体。用质谱和 1H NMR谱验证所得到的化合物是否为目标化合物B,经证实其为目标化合物。
1H NMR(CDCl3)2.37(s,3H),7.34(d,1H),7.48-7.55(m,7H),7.7-7.8(m,4H),7.85(m,2H),7.95(m,2H)
2.记录层的制造方法
在搅拌的同时,将染料和聚合物粘合剂溶解于溶剂(稍后说明)中,得到涂布液。通过旋涂将涂布液涂布至玻璃基板上,从而在玻璃基板上形成膜。膜的厚度为1μm。玻璃基板的折射率为1.53。
3.记录和读出信息的试验和评价方法
用峰值功率为20W(平均功率为1.5mW)的记录光束(脉冲激光束:波长为405nm,重复频率为76MHz,脉冲宽度为2飞秒)照射记录层。通过在固定记录光束的功率的同时调整记录层上的记录光束的焦点位置来进行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在1μs至100μs的 范围内改变记录时间(照射时间)。
在下列条件下进行读出试验:利用功率为0.5mW的405nm连续波激光器(CW激光器),用读出光束照射记录点,读取反射光的量。
调制度由以下方程定义并基于实验结果进行计算:
调制度={(未照射区域的反射光量)–(照射区域的反射光量)}/(未照射区域的反射光量)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激光显微镜对下述的比较例2进行观察。观察条件如下:
装置:Nano Search Microscope OLS-3500(Olympus公司制造)
AFM测试:
观察条件:动态模式,扫描范围12μm,扫描速度0.5Hz,使用高纵横比探针AR5-NCHR-20(NanoWorld AG制造)。
激光显微镜测试:
观察条件:物镜×100,共聚焦观察
5.用于制备实施例和比较例中记录层的涂布液
用于制备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记录层的涂布液含有下列组成:
[实施例1]
溶剂 甲基乙基酮(MEK) 7g
染料 化合物A 167mg
聚合物粘合剂 聚醋酸乙烯酯(PVAc) 500mg
(来自于Across公司;Mw:101600)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条件与实施例1的条件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染料变更如下:
染料 化合物A 143.5mg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条件与实施例1的条件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染料变更如下:
染料 化合物A 67.5mg
[比较例1]
比较例1的条件与实施例1的条件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染料变更如下:
染料 化合物A 34.2mg
[比较例2]
比较例2的条件与实施例1的条件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染料变更如下:
染料 化合物B 215mg
[比较例3]
比较例3的条件与实施例1的条件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染料变更如下:
染料 化合物B 143.5mg
[比较例4]
比较例4的条件与实施例1的条件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染料变更如下:
染料 化合物B 71.4mg
[比较例5]
比较例5的条件与实施例1的条件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染料变更如下:
染料 化合物C 10.7mg
根据上述配方,各制备的染料的浓度[重量%]如图6的表格所示。在每个实施例中,示出了摩尔浓度[mol/L]作为参考。由于在比较例5中没有发生双光子吸收,因此略去摩尔浓度。
此外,所制备的记录层的线性吸收率[%]均示于图6的表格中。在下列条件下测试吸收率。
装置: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3100PC(由岛津公司制造)
测试范围:从250nm至700nm
测试间隔:1nm
使用石英玻璃作为记录层的基板。单独用石英玻璃来进行基线测 试。利用下列方程式由405nm处的吸光度Ab计算吸收率。
吸收率[%]=1-10-Ab
6.结果
对于以上实施例和比较例,构造和记录时间如图6所示。
在图6中,用形成这样的记录点所需的时间的倒数来表示相对记录灵敏度,以作为记录灵敏度的参数,其中通过该记录点能够获得0.2的调制度;以比较例2的结果作为基准(例如1.0),示出了相对记录灵敏度的值作为相对值。换言之,如果灵敏度为2,那么用比较例2中所需的一半的时间就会得到0.2的调制度。
如同比较例5那样(其中,在记录层中使用了在响应于所施加的记录光束时仅进行线性吸收的染料),即使线性吸收为3.0%,也不会形成记录点。这表明没有产生足以使记录层和中间层之间的界面变形的热量。
用于比较例2-比较例4中的化合物B的线性吸收率为0.5%至0.8%。根据分光光度计的精度,线性吸收率不超过1%表示分辨率低,并且表示化合物B没有线性吸收。换言之,可以说化合物B基本上只发生双光子吸收。化合物B的双光子吸收截面积为80GM。如同在比较例2的情况下,即使摩尔浓度高达1.2[mol/L],其相对记录灵敏度为1.0。
化合物A的线性吸收率从1.3%变为3.0%。在线性吸收率为3.0%并且摩尔浓度为1.0[mol/L]的实施例1的情况下,观测到相对记录灵敏度为11.1。
在这些实施例和比较例中观测到的相对记录灵敏度与染料浓度以及与线性吸收率间的关系分别示于图7和图8中。如图7所示,在只发生双光子吸收的化合物B中,随着染料浓度的增加,相对记录灵敏度大致呈比例地增加;而在化合物A中,随着染料浓度的增加,相对记录灵敏度从6.4重量%大幅增加至11.9重量%。无疑,化合物A具有比化合物B更高的双光子吸收截面积,即,化合物A比化合物B的双光子吸收的概率大。然而,即使考虑了这个概率的差异,也可以说化合物A的相对记录灵敏度相当的高。此外,如图8所示,在线性吸收 的值为大约1.5%的边界附近,相对记录灵敏度的增加大大地提升。这些结果表明,如果线性吸收率升至大约1.5%,则由于线性吸收和双光子吸收之间的某种协同相互作用会产生更多的热量,因此能够大幅提高记录灵敏度。此外,可以从图8中理解到,在线性吸收率更优选为1.7%以上、并且进一步优选为2.5%以上时,由于线性吸收和双光子吸收之间的某些协同相互作用而使记录灵敏度进一步提高。
在上述实验中,经证实化合物A适合用于波长为405nm的记录光束。这并不是指化合物B不适合作为本发明的染料。由于化合物B也可进行双光子吸收,因此如果适当地选择记录光束的波长,就能够将化合物B用于本发明。例如,尽管在使用化合物B作为染料的情况下的记录光束的适当波长还未完全确定,但是据推测,在从大约350nm至400nm的特定波长范围内,因为能发生双光子吸收和适当的线性吸收,因此能够进行高灵敏度地记录。
通过AFM对比较例2中记录的记录点的形状进行测定,并将结果立体地示于图9中,其截面形状示于图10中,并且将通过激光显微镜获得的图像示于图11中。从图9和图10中可以看到,每个记录点在其中央部分都有凸部,并且该凸部被凹部包围。在图10的横轴示出的“位置”对应于照射时间的变化(见图9);位置的值越小,照射时间越短,而位置的值越大,照射时间越长。此外,如图11所示,由于通过激光显微镜观察清楚地确定了记录点,因此表明能够很好地利用激光器进行光学读数。
按照以下方式得到上述的观测结果:将由厚度为80μm的聚碳酸酯层(聚碳酸酯膜)和厚度为18μm的粘着层(粘着剂)组成的覆盖层附着于记录层来进行记录试验,然后除去覆盖层以进行观察。关于记录条件,按照上述3所述来改变照射时间。此外,尽管此处没有示出,但在其他的实施例和其他的比较例中,观测到了具有相似形状但有不同记录灵敏度的记录点。

Claims (6)

1.一种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包括:
多个记录层;以及
分别设置在该记录层之间的中间层,
其中,所述记录层均包含聚合物粘合剂和分散于该聚合物粘合剂中的染料,并且该染料可发生具有预定波长的记录光束的多光子吸收,并在该记录光束的预定波长处发生线性吸收,其中每一层所述记录层中的所述线性吸收不小于1.5%,并且其中,每一层所述记录层中,所述染料的所述记录光束的线性吸收不超过5%,并且
其中,当所述染料被所述记录光束照射并通过所述记录光束的线性吸收和多光子吸收而产生热量时,所述聚合物粘合剂由于所产生的热量而发生变形,从而使所述记录层和所述中间层之间的界面发生变形以记录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其中,在所述界面处形成了朝向所述中间层突出的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其中,所述染料具有由下式表示的结构:
[化学式1]
4.一种用于在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信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备光学信息记录介质,该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包括多个记录层以及分别设置在该记录层之间的中间层,所述记录层均包含聚合物粘合剂和分散于该聚合物粘合剂中的染料;以及
用具有预定波长的记录光束照射所述记录层,使得所述染料发生该记录光束的多光子吸收和线性吸收从而产生热量,由此所述聚合物粘合剂在所产生的热量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并因而使所述记录层和中间层之间的界面发生变形以记录信息,其中在每个所述记录层中,所述线性吸收不小于1.5%,并且其中,所述记录光束具有这样的波长,该波长使所述染料发生每个记录层中的线性吸收率不超过5%的线性吸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在所述界面处形成了朝向所述中间层突出的凸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以发生变形前的所述界面的位置为基准,所述凸部的突出范围为1nm至300nm。
CN201180069533.XA 2011-03-28 2011-09-29 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在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中记录信息的方法 Active CN1034773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70029 2011-03-28
JP2011070029A JP5603276B2 (ja) 2011-03-28 2011-03-28 光情報記録媒体
PCT/JP2011/072394 WO2012132063A1 (ja) 2011-03-28 2011-09-29 光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光情報記録媒体に情報を記録す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77390A CN103477390A (zh) 2013-12-25
CN103477390B true CN103477390B (zh) 2016-08-10

Family

ID=46929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9533.XA Active CN103477390B (zh) 2011-03-28 2011-09-29 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在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中记录信息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80530B2 (zh)
JP (1) JP5603276B2 (zh)
CN (1) CN103477390B (zh)
WO (1) WO20121320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59189B2 (ja) * 2011-05-13 2015-01-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非共鳴2光子吸収材料、非共鳴2光子吸収記録材料、記録媒体、記録再生方法及び非共鳴2光子吸収化合物
JP5528416B2 (ja) * 2011-09-12 2014-06-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光情報記録媒体の記録方法
JP2013178866A (ja) * 2012-02-10 2013-09-09 Sony Corp 光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光情報記録媒体用積層体
JP5756779B2 (ja) * 2012-03-30 2015-07-2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媒体
JP6063960B2 (ja) * 2013-01-11 2017-01-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多層光情報記録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
WO2014136486A1 (ja) * 2013-03-08 2014-09-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媒体
DE102016116779A1 (de) * 2016-09-07 2018-03-08 Rofin-Sinar Laser Gmbh Resonatorspiegel für einen optischen Resonator einer Laservorrichtung und Laservorrichtung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7175A (zh) * 2002-04-08 2005-07-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信息记录媒体、其制造方法以及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JP2008233413A (ja) * 2007-03-19 2008-10-02 Ricoh Co Ltd 二光子吸収材料、並びに光機能付与方法、光機能検出方法、光記録再生方法、光記録材料、及び三次元光記録媒体
JP2010272175A (ja) * 2009-05-22 2010-12-02 Fujifilm Corp 2光子吸収記録材料、それを用いた2光子吸収光記録再生方法および2光子吸収記録媒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88861A (en) * 1977-12-01 1981-09-08 Formigraphic Engine Corporation Three-dimensional systems
US5627817A (en) * 1995-05-08 1997-05-0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Optical disk data storage system with multiple write-once dye-based data layers
JP2001520637A (ja) * 1995-09-06 2001-10-30 ザ・リサーチ・ファンデーション・オブ・ステート・ユニバーシティ・オブ・ニューヨーク 二光子アップコンバーティング色素および応用
US5669995A (en) * 1996-01-29 1997-09-23 Hong; Gilbert H. Method for writing and reading data on a multi-layer recordable interferometric optical disc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uch
JP2000132865A (ja) * 1998-10-26 2000-05-1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情報記録媒体用保護層及び情報記録媒体
JP4187369B2 (ja) * 1999-10-13 2008-11-26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情報の記録再生方法
JP2004095142A (ja) * 2002-06-18 2004-03-25 Ricoh Co Ltd 光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465167B2 (ja) 2003-07-14 2010-05-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3次元光記録媒体記録方法、3次元光記録媒体再生方法
US20050142318A1 (en) * 2003-12-25 2005-06-30 Lintec Corporation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sheet, a multilayer structured article for photorecording media having the sheet and multilayer photorecording medium having the article
JP2008087476A (ja) * 2006-09-06 2008-04-17 Mitsubishi Kagaku Media Co Ltd 光記録媒体
US20100035013A1 (en) 2006-09-06 2010-02-11 Mitsubishi Kagaku Media Co., Lt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JP4605796B2 (ja) * 2006-11-16 2011-01-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多光子吸収機能材料、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光記録媒体、光制限素子、及び光造形システム
EP2089766A4 (en) 2006-11-08 2013-01-09 Ricoh Co Ltd MULTIPHOTONIC ABSORPTION FUNCTIONAL MATERIAL, COMPOSITE LAYER HAVING A MULTIPHOTONIC ABSORPTION FUNCTION AND MIXTURE, AN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OPTICAL CONTROL MEMBER, AND OPTICAL MODELING SYSTEM
JP2009170013A (ja) 2008-01-11 2009-07-30 Sony Corp 光情報記録方法、光情報記録媒体、光情報再生装置、光情報再生方法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09221563A (ja) * 2008-03-18 2009-10-01 Ricoh Co Ltd 金ナノロッドとその製造方法、金ナノロッドを用いた電磁波吸収体、色材、光記録材料および二光子反応材料
JP5264589B2 (ja) * 2008-03-28 2013-08-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同時2光子吸収3次元光記録媒体および同時2光子3次元光記録方法
US20100003617A1 (en) * 2008-07-02 2010-01-07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JP5244000B2 (ja) * 2009-03-12 2013-07-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多層光記録媒体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JP2011192374A (ja) * 2010-02-18 2011-09-29 Fujifilm Corp 非共鳴2光子吸収記録材料及び非共鳴2光子吸収化合物
JP5357114B2 (ja) * 2010-07-13 2013-12-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媒体
JP2012022734A (ja) * 2010-07-13 2012-02-02 Fujifilm Corp 光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光情報記録方法
JP5396343B2 (ja) * 2010-07-13 2014-01-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022735A (ja) * 2010-07-13 2012-02-02 Fujifilm Corp 光情報記録媒体の記録再生方法
JP5406134B2 (ja) * 2010-07-13 2014-02-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53723B2 (ja) * 2010-10-19 2014-07-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媒体
JP5476329B2 (ja) * 2011-03-25 2014-04-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媒体
JP5703257B2 (ja) * 2011-05-13 2015-04-1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非共鳴2光子吸収記録材料及び非共鳴高分子2光子吸収光情報記録媒体及び記録再生方法
JP5705049B2 (ja) * 2011-07-13 2015-04-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多層構造シートとその製造方法、光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多層構造シートを用いた光情報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JP5528416B2 (ja) * 2011-09-12 2014-06-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光情報記録媒体の記録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7175A (zh) * 2002-04-08 2005-07-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信息记录媒体、其制造方法以及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
JP2008233413A (ja) * 2007-03-19 2008-10-02 Ricoh Co Ltd 二光子吸収材料、並びに光機能付与方法、光機能検出方法、光記録再生方法、光記録材料、及び三次元光記録媒体
JP2010272175A (ja) * 2009-05-22 2010-12-02 Fujifilm Corp 2光子吸収記録材料、それを用いた2光子吸収光記録再生方法および2光子吸収記録媒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32063A1 (ja) 2012-10-04
CN103477390A (zh) 2013-12-25
US20140029403A1 (en) 2014-01-30
JP2012203973A (ja) 2012-10-22
US8980530B2 (en) 2015-03-17
JP5603276B2 (ja) 2014-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77390B (zh) 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在光学信息记录介质中记录信息的方法
JP5476329B2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
JP5553723B2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
CN102985973B (zh) 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JP5357114B2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
EP2368718B1 (en) Dye for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CN103003879B (zh) 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JP2012022735A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の記録再生方法
JP5528416B2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光情報記録媒体の記録方法
CN105027205B (zh) 光学信息记录介质
CN105246699B (zh) 记录材料及光信息记录介质
JP2005537954A (ja) マルチスタック光学情報担体
CN104685567B (zh) 光学信息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JP2012203968A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