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26424B - 键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键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26424B
CN103426424B CN201310184581.4A CN201310184581A CN103426424B CN 103426424 B CN103426424 B CN 103426424B CN 201310184581 A CN201310184581 A CN 201310184581A CN 103426424 B CN103426424 B CN 1034264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onnet
leading axle
protecgulum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8458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26424A (zh
Inventor
星野晓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264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264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264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264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CPIANOS, HARPSICHORDS, SPINETS OR SIMILAR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WITH ONE OR MORE KEYBOARDS
    • G10C3/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 G10C3/12Keyboards; Key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H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INSTRUMENTS IN WHICH THE TONES ARE GENERATED BY ELECTROMECHANICAL MEANS OR ELECTRONIC GENERATORS, OR IN WHICH THE TONES ARE SYNTHESISED FROM A DATA STORE
    • G10H1/00Details of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H1/32Constructional deta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ultimedia (AREA)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键盘装置,具备:设在前盖(15)的前部且向前盖(15)的侧部突出的前引导轴(23);设在后盖(17)的前部且向后盖(17)的侧部突出的后引导轴(24);及将前引导轴(23)及后引导轴(24)向乐器盒(1)的前后方向引导的引导槽(20);在该引导槽(20)上设有引导凹部(25),在键盘盖(14)覆盖键盘部(10)关闭时,后引导轴(24)进入而将前盖(16)和后盖(17)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Description

键盘装置
关联申请
本申请基于2012年5月17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2012-112992,并要求其优先权,在此作为参照并入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钢琴等键盘乐器中使用的键盘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已知在键盘乐器中,像日本特开2009-145711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有如下构成:通过用连结部将前盖和后盖能弯折地连结的键盘盖,能开闭地覆盖设在乐器盒内的键盘部。
这样的键盘乐器中的键盘盖的开闭装置具备:设在前盖的前部且向前盖的侧部突出的前引导轴;设在后盖的前部且向上下方向弹力地位移的位移安装部;安装在该位移安装部且向后盖的侧部突出的后引导轴;及将前引导轴及后引导轴向乐器盒的前后方向引导的通用引导槽。
在该通用引导槽的前部,形成从键盘部前侧的上方向下方下垂的下垂部,在盖刚要完全关闭之前,前引导轴被该下垂部引导,其结果遮盖键盘的前部。
而且,这样的键盘盖的开闭装置,前引导轴和后引导轴插入通用引导槽而被引导。因此键盘盖开闭时,该前引导轴和后引导轴这两者通过通用引导而被引导,所以能使用一个引导槽来移动两个引导轴。
盖刚要关闭之前,前引导轴被通用引导的下垂部引导进行下垂移动。
随之,后引导部也同样进行下垂移动。但是,此时在引导后引导部的通用引导槽中,没有进行后引导部的下垂移动的下垂形状。因此,需要之后用于对引导部的下垂移动量进行吸收的构造。
在日本特开2009-145711号公报中,为此而构成为:具有位移安装部这样的用于吸收下垂移动量的构造,由此进行后引导部的下垂移动,在刚要关闭盖之前,位移安装部因盖的重量而在上下方向上位移,前盖和后盖被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但是,在这样的键盘盖的开闭装置中,由于是前引导轴和后引导轴插入通用引导槽而被引导的构成,所以若不具备使后盖的后引导轴相对于后盖在上下方向上位移的位移安装部,则在前盖和后盖覆盖键盘部关闭时,前盖的后部和后盖的前部以浮起的方式弯折,不能将前盖和后盖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因此,在该键盘盖的开闭装置中,不但构造繁杂、复杂,而且在通过通用引导槽来引导前引导轴和后引导轴时,后盖通过位移安装部在上下方向上弹力地位移,所以存在键盘盖的开闭动作不稳定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键盘装置,能以简单的构造,以稳定的状态圆滑地开闭键盘盖。具体而言,提供一种键盘装置,实现稳定吸收前引导轴通过通用引导的下垂部进行下垂移动时发生的后引导轴的下垂移动量的构造。
本发明的键盘装置具有:键盘部,设在乐器盒内;键盘盖,为了能开闭地覆盖上述键盘部,通过连结部能弯折地连结前盖和后盖;前引导轴,设在上述前盖的前部,向上述前盖的侧部突出;后引导轴,设在上述后盖的前部,向上述后盖的侧部突出;及引导槽,将上述前引导轴及上述后引导轴向上述乐器盒的前后方向引导,而且设有引导凹部,该引导凹部用于在上述前盖和上述后盖覆盖上述键盘部而关闭时,上述后引导轴进入从而将上述前盖和上述后盖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将本发明应用于键盘乐器中的一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键盘乐器的A-A线的剖面图。
图3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键盘乐器中打开键盘盖使键盘部在乐器盒的上侧暴露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键盘乐器中的引导槽的要部的放大侧面图。
图5是示出图4所示的引导槽的B-B线的剖面的图,图5A是示出前盖的前引导轴通过该引导槽的引导凹部的上方的状态的放大剖面图,图5B是示出在该引导槽的引导凹部,后盖的后引导轴进入的状态的放大剖面图。
图6是示出在图3所示的键盘乐器中向打开前盖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的放大平面图。
图7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键盘乐器中键盘盖开始打开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8是示出在图7所示的键盘乐器中键盘盖弯折向乐器盒内的后部移动的状态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8,说明将本发明应用于键盘乐器的一实施方式。
该键盘乐器如图1~图3所示,具备乐器盒1。该乐器盒1形成为前侧上部(图1中为左侧上部)被开放的横长(图1中在纸面的表背面方向为长的横长)的大致箱体形状。
即,该乐器盒1如图1~图3所示具备:底板2;在该底板2的前端部(图1中为左端部)竖立设置的前板3;在底板2的后端部(图1中为右端部)竖立设置的后板4;在底板2的左右两侧部(图1中为纸面的表背面方向的两侧部)竖立设置的一对侧板5;及在该一对侧板5的上部及后板4的上部设置的顶板6。
这种情况下,前板3如图1~图3所示,以与后板4的高度的大概一半左右的高度形成。而且,一对侧板5的前端部比前板3形成得还稍高,从前后方向(图1中为左右方向)的大致中间部开始后部侧的高度形成为与后板4相同的高度,从前端部开始位于中间部的部位的上边部形成为后部高(图1中为右高左低)地倾斜的倾斜部5a。
顶板6如图1~图3所示,以从一对侧板5的大致中间部开始跨位于后部侧(图1中为右侧部)的上部和后板4的上部的状态设置。由此,乐器盒1形成为一对侧板5的倾斜部5a所对应的前侧上部(图1中为左侧上部)被开放的横长的大致箱体形状。
在该乐器盒1内,如图1~图3所示,设有键盘部10。该键盘部10具备在乐器盒1的底部2上配置的键盘底座11及在该键盘底座11上以能在上下方向上旋转的状态并列排列的多个键12。该键盘部10如图3所示,多个键12构成为从乐器盒1的前部侧向上方暴露,在该状态下进行按键操作。而且,在该乐器盒1内,操纵面板13设置成从位于键盘部10的后部的上侧向顶板6的前部的下侧倾斜。
而且,在该乐器盒1内,如图1~图3所示,设有能将键盘部10的上侧开闭地覆盖键盘盖14的开闭装置15。这种情况下,键盘盖14构成为:具有前盖16和后盖17,该前盖16和后盖17能通过合叶等连结部18弯折地连结。而且,该键盘盖14形成为后盖17的前后方向(图1中为左右方向)的长度比前盖16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还稍长。
另一方面,键盘盖14的开闭装置15如图1~图3所示,具备能将键盘盖14开闭地进行引导的引导槽20、及将键盘盖14的后端部向上下方向引导的引导机构部21。这种情况下,对键盘盖14的前盖16的前端下部,以前引导轴23向侧板5的内面突出的状态,通过支持部23a设置。对后盖17的前端下部,以后引导轴24向侧板5的内面突出的状态,通过支持部24a设置。
引导槽20如图3及图4所示,是前盖16的前引导轴23和后盖17的后引导轴24能移动地插入的槽,形成于埋入到侧板5中的金属板20a。该引导槽20具有从键盘部10的前侧的上方向前板3的上部下垂的下垂部,在从键盘部10的前侧的上方向操纵面板13的上侧朝斜上方倾斜,而且向乐器盒1的后板4基本水平地连续形成。
这种情况下,后盖17的后引导轴24如图5A及图5B所示,向其侧部突出的突出长度,即向侧板5的内面从后盖17的侧面突出的突出长度,形成得比前盖16的前引导轴23的突出长度还短。因此,引导槽20的侧部的深度,即从侧板5的内面向外面的厚度方向的深度,以与前盖16的前引导轴23的突出长度大致相同的深度形成。
而且,在该引导槽20的倾斜部分的中间部,如图1所示,设有引导凹部25,在键盘盖14覆盖键盘部10关闭时,如图4及图5所示,后盖17的后引导轴24进入。该引导凹部25的进入量,由前盖16使下垂部下垂移动时对应产生的后盖17的下垂移动量来决定。
而且,该引导凹部25如图1、图4及图5所示,其侧部的深度,即从侧板5的内面向外面的厚度方向的长度,为与后盖17的后引导轴24的突出长度大致相同的深度,形成得比引导槽20还浅。
前盖16的前引导轴23使下垂部下垂移动时,后盖的后引导轴24也同时下垂移动了凹部的进入量,但通过如上所述地设定引导凹部25的深度(下垂移动量),如图1所示前盖16的上表面和后盖17的上表面成为同一平面。
即,该引导凹部25如图1及图5B所示构成为,前盖16和后盖17覆盖键盘部10关闭时,后盖17的后引导轴24进入这样配置,从而以前盖16和后盖17前低后高地倾斜的状态,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全体基本为平板状。
而且,在该乐器盒1内的前部,如图1、图3及图6所示设有施力部件26,在前盖16和后盖17覆盖键盘部10关闭时,施力部件26向将前盖16的前引导轴23推上去的方向施加弹力。该施力部件26是扭转螺旋弹簧,其螺旋部安装于设在乐器盒1的侧板5上的安装轴27。
即,该施力部件26如图3及图6所示为如下构成:在安装轴27上安装的螺旋部的一端部相对于侧板5固定,作为另一端部的前端部26a向前板3的上方延伸出。由此,施力部件26构成为其前端部26a从下侧与前引导轴23弹性接触,将前引导轴23弹力地推上去,向打开前盖16的方向施力。
但是,引导机构部21如图1~图3所示构成为,在键盘盖14开闭时,相对于前盖16将一边通过连结部18弯折一边移动的后盖17的后端部向上下方向引导。这种情况下,在后盖17的后端部,设有连结部件22。该连结部件22具备在后盖17的后端部设置的安装板28a、及能旋转地安装于该安装板28a的安装轴28b。
引导机构部21如图1~图3所示具备:支持轴30,通过固定部29安装于位于键盘部10的后端部的上部附近的、部位的侧板5的内面;臂部31,一端部旋转自由地安装于该支持轴30,而且另一端部安装于连结部件22的安装轴28b;旋转轴34,安装于该臂部31;小齿轮32,旋转自由地安装于该旋转轴34;及圆弧状的齿条35,该小齿轮32与其啮合并移动。
这种情况下,在乐器盒1的侧板5中,如图2所示,隔着加固板33而埋入金属板38。旋转轴34如图1~图3所示构成为,向侧板5的内面突出,该突出的前端部插入到形成于金属板38的圆弧槽37内而被引导。该圆弧槽37形成为以支持轴30为中心的半圆弧状。齿条35与圆弧槽37一样,以支持轴30为中心,以比圆弧槽37的半径还短的半径,于金属板38形成为半圆弧状。
由此,引导机构部21如图1所示构成为:在键盘盖14覆盖键盘部10关闭的状态时,小齿轮32处于与齿条35的上端部啮合的位置,而且,旋转轴34位于圆弧槽37的上端部,从而借助连结部件22将后盖17的后端部推上去,之后使盖17的后引导轴24进入到引导槽20的引导凹部25,将前盖16和后盖17配置在连续的同一面上。
而且,该引导机构部21如图3所示构成为,键盘盖14向乐器盒1内的后部侧移动而在上侧将键盘部10开放时,一边后盖17相对于前盖16通过连结部18慢慢弯折,一边小齿轮32与齿条35啮合而从上端部向下端部移动,而且,旋转轴34沿着圆弧槽37从上端部向下端部移动,从而使后盖17的后端部与连结部件22一起向键盘底座11的后端下部移动,使后盖17的后引导轴24向引导槽20的后端部移动,成为后盖17相对于前盖16大致呈直角地弯折的状态。
另一方面,该引导机构部21如图1~图3所示具备制动部件36,在开闭键盘盖14时,制动部件36对后盖17的后端部向上下方向的移动进行制动。该制动部件36是扭转螺旋弹簧,螺旋部配置于支持轴30的外周,该螺旋部的一端部安装于臂部31,另一端部安装于设置在侧板5上固定支持轴30的固定部29。
由此,该制动部件36构成为:在臂部31以支持轴30为中心进行旋转,位于大致水平方向的状态时,为基本不对臂部31赋予负载的中立状态,在臂部31比该中立状态还向上侧移动时,对臂部31赋予打开后盖17的方向的负载,在臂部31比中立状态还向下侧移动时,对臂部31赋予关闭后盖17的方向的负载。
即,该制动部件36构成为:臂部31以支持轴30为中心进行旋转,在比中立状态还向上侧移动的状态时,将臂部31推下去的方向的负载慢慢增加,使向后盖17的关闭方向的移动力慢慢加重,如图1所示,在臂部31的前端部移动到最上侧时,将臂部31推下去的方向的负载变为最大,向后盖17的关闭方向的移动力变为最重。
而且,该制动部件36构成为:臂部31以支持轴30为中心进行旋转,比中立状态还向下侧移动的状态时,将臂部31推上去的方向的负载慢慢增加,向后盖17的打开方向的移动力慢慢加重,如图3所示,在臂部31的前端部移动到最下侧时,将臂部31推上去的方向的负载变为最大,向后盖17的打开方向的移动力变为最重。
接着,对该键盘乐器的键盘盖14的开闭装置15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打开键盘盖14而在上侧开放键盘部10的情况下,一边抬起键盘盖14的前盖16的前端部,一边使键盘盖14向乐器盒1的后部移动。此时,通过施力部件26的施加力,前盖16的前引导轴23被弹力最强地推上去,而且通过制动部件36,臂部31被推下去的方向的负载被赋予为最高,所以用很轻的力,键盘盖14就开始向乐器盒1的后部侧移动。
像这样,若键盘盖14开始向乐器盒1的后部侧移动,则如图7所示,前盖16的前引导轴23沿着引导槽20从前端部向后部侧移动,而且后盖17的后引导轴24从引导槽20的引导凹部25内向引导槽20内移动。像这样,若前盖16的前引导轴23沿着引导槽20移动,则施力部件26针对前盖16的前引导轴23的施加力慢慢降低。
而且,此时,如图7所示,后盖17的小齿轮32与齿条35啮合从上端部向下侧移动,而且旋转轴34沿圆弧槽37从上端部向下侧移动,伴随该小齿轮32及旋转轴34的移动,臂部31以支持轴30为中心顺时针旋转。因此,制动部件36如图7所示,将臂部31推下去的方向的负载慢慢降低。由此,使键盘盖14向打开方向移动的移动力慢慢加重。
之后,若键盘盖14进一步向乐器盒1的后部侧移动,则一边前盖16和后盖17通过连结部18弯折,一边前盖16沿引导槽20向斜上方移动,而且后盖17一边前部高后部低地倾斜一边向斜下侧移动。然后,在前盖16的前引导轴23到达引导槽20的中间部附近时,如图5(a)所示,由于前盖16的前引导轴23比后盖17的后引导轴24还长,所以前引导轴23不进入到引导槽20的引导凹部25中,在引导槽20内移动。
而且,此时,如图8所示,后盖17的后引导轴24沿引导槽20向后部侧移动,而且后盖17的小齿轮32与齿条35啮合移动到上下方向的中间部附近,随之旋转轴34沿圆弧槽37移动到上下方向的中间部附近。此时,臂部31也位于上下方向的中间部附近而成为大致水平的状态。因此,制动部件36为基本不对臂部31赋予负载的中立状态。
该状态下,若键盘盖14进一步向乐器盒1的后部侧移动,则如图8所示,一边前盖16和后盖17通过连结部18基本呈直角地弯折,一边前盖16移动到顶板6的下侧,该前盖16的前引导轴23移动到引导槽20的与顶板6的前端部相对应的部位,而且后盖17向后板4倾斜垂下地移动,后盖17的后引导轴24移动到引导槽20的后端部。
此时,如图3所示,引导机构部21的小齿轮32与齿条35啮合而移动到下端部,而且旋转轴34沿圆弧槽37移动到下端部,随之后盖17的后端部与连结部件22一起向键盘底座11的后端下部移动。由此,臂部31从上下方向的中间部附近向下侧移动。
因此,制动部件36通过中立状态将臂部31推上去的方向上赋予的负载慢慢增大,臂部31的前端部到达下端部时,将臂部31推上去的控制部件36的负载为最大。由此,能防止后盖17急剧下降,对键盘盖14的急剧的打开动作进行制动,安全地打开键盘盖14。
另一方面,关闭键盘盖14覆盖键盘部10时,首先,如图3所示,将键盘盖14的前盖16的前端部向乐器盒1的前侧引出。此时,后盖17的后端部经由连结部件22通过制动部件36被推上去,所以用轻的力就能使键盘盖14向乐器盒1的前侧移动。即,由于制动部件36将臂部31推上去的负载变为最大,所以通过基于该制动部件36的臂部31的上推力,后盖17因其自重而用轻的力进行移动。
像这样在键盘盖14向乐器盒1的前侧移动时,如图8所示,一边前盖16和后盖17通过连结部18在慢慢扩大的方向上弯折,一边前盖16的前引导轴23沿引导槽20向乐器盒1的前侧移动,而且后盖17一边沿后板4向斜上侧移动,后盖17的后引导轴24一边沿引导槽20向乐器盒1的前侧移动。
此时,如图8所示,引导机构部21的小齿轮32与齿条35啮合从下端部向上侧移动,而且旋转轴34沿圆弧槽37从下端部向上侧移动,随之连结部件22将后盖17的后端部推上去。由此,臂部31逆时针旋转,制动部件36前往中立状态,将臂部31推上去的负载慢慢降低。因此,向关闭键盘盖14的方向移动的移动力慢慢变重。
像这样,若键盘盖14向乐器盒1的前侧移动,前盖16的前引导轴23移动到引导槽20的中间部附近,则如图8所示,前盖16和后盖17通过连结部18进一步向扩大的方向弯折,后盖17的后引导轴24沿引导槽20向乐器盒1的前侧移动,后盖17一边向顶板6倾斜一边拉起。
此时,如图8所示,引导机构部21的小齿轮32与齿条35啮合从下侧移动到中间部附近,而且旋转轴34沿圆弧槽37从下侧移动到中间部附近,随之连结部件22将后盖17的后端部进一步推上去。由此,臂部31进一步逆时针旋转,制动部件36变为基本不对臂部31施加负载的中立状态。
之后,若键盘盖14进一步移动到乐器盒1的前侧,则如图5(a)所示,前盖16的前引导轴23沿引导槽20向乐器盒1的前侧移动,即使该前引导轴23到达引导槽20的引导凹部25,也不进入到该引导凹部25,前引导轴23使引导凹部25的上方沿引导槽20通过。此时,前盖16和后盖17通过连结部18进一步向扩大的方向弯折,后盖17的后引导轴24沿引导槽20移动而接近引导凹部25,后盖17与顶板6为基本平行的状态地拉起。
而且,此时,引导机构部21的小齿轮32与齿条35啮合从中间部附近向上侧移动,而且旋转轴34沿圆弧槽37从中间部附近向上侧移动,随之连结部件22移动到上侧将后盖17的后端部进一步推上去。由此,臂部31进一步逆时针旋转,制动部件36通过中立状态,将臂部31推下去的方向上赋予的负载慢慢增大。
然后,键盘盖14进一步向乐器盒1的前侧移动,如图7所示,前盖16的前引导轴23沿引导槽20移动,接近前板3时,向前引导轴23赋予基于施力部件26的施加力,通过该施力部件26的施加力,键盘盖14的移动力慢慢变重。此时,后盖17的后引导轴24开始进入引导槽20的引导凹部25,以前盖16和后盖17前低后高地倾斜的状态,配置在大致同一平面。
该状态下,键盘盖14进一步向乐器盒1的前侧移动,如图1所示,前盖16的前引导轴23移动到引导槽20的前端部,抵接在前板3上时,施力部件26针对前引导轴23的施加力变得最重,前盖16缓慢关闭,所以键盘盖14不会夹着手或手指,能安全地关闭键盘盖14。此时,如图5B所示,后盖17的后引导轴24进入到引导槽20的引导凹部25,以前盖16和后盖17前低后高地倾斜的状态,成为平板状而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而且,此时,如图1所示,引导机构部21的小齿轮32与齿条35啮合移动到上端部,而且旋转轴34沿圆弧槽37移动到上端部,随之连结部件22移动到上侧将后盖17的后端部向最高推上去。由此,臂部31以支持轴30为中心逆时针旋转而基本垂直地竖立,制动部件36向将臂部31推下去的方向赋予的负载变成最大。
因此,以支持轴30为中心旋转的臂部31的旋转变得最重,由此防止向后盖17关闭的方向急剧移动,对键盘盖14的急剧的关闭动作进行制动。像这样,通过基于施力部件26的施加力和基于制动部件36的制动力,键盘盖14不会急剧关闭而夹着手或手指,能安全地关闭键盘盖14。
像这样,根据该键盘乐器的键盘盖14的开闭装置15,具备:设在前盖16的前部向前盖16的侧部突出的前引导轴23;设在后盖17的前部向后盖17的侧部突出的后引导轴24;及将前引导轴23及后引导轴24向乐器盒1的前后方向引导的引导槽20;在该引导槽20中,设有在前盖16和后盖17覆盖键盘部10进行关闭时,后引导轴24进入而将前盖16和后盖17配置在同一平面上用的引导凹部25,从而能以简单的构造,以稳定的状态圆滑地开闭键盘盖14。
即,在该键盘盖14的开闭装置15中,在开闭键盘盖14时,能通过引导槽20圆滑地引导前盖16的前引导轴23和后盖17的后引导轴24,而且在键盘盖14覆盖键盘部10进行关闭时,能使后引导轴24进入到引导槽20的引导凹部25,前盖16的后部和后盖17的前部不会浮出地弯折,能将前盖16和后盖17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因此,不需要位移安装部等特殊的部件,就能以简单的构造,以稳定的状态圆滑地开闭键盘盖14。
这种情况下,后引导轴24形成得向后盖17的侧部突出的突出长度比前引导轴23的突出长度还短,引导槽20形成得前引导轴23的轴向即侧部的深度为与前引导轴23的突出长度基本相同的深度,引导凹部25以后引导轴24的轴向即侧部的深度为与后引导轴24的突出长度基本相同的深度来形成,从而能在开闭键盘盖14时,通过引导槽20圆滑地引导前引导轴23和后引导轴24,而且在键盘盖14覆盖键盘部10关闭时,能使后盖17的后引导轴24确实地进入到引导凹部25中,由此能以简单的构造,将前盖16和后盖17良好地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而且,该键盘盖14的前盖16形成得乐器盒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还比后盖17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短,从而在打开键盘盖14在上侧开放键盘部10时,能使位于前盖16上方的乐器盒1的顶板6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较短,而且以后盖17相对于该前盖16大致呈直角地弯折的状态沿乐器盒1的后板4配置,所以能将乐器盒1全体构成为小型。
即,前盖16比后盖17还短,从而能使乐器盒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较短,而且能使后盖17相对于该前盖16大致呈直角地弯折而接近键盘部10的后部,所以即使后盖17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前盖16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还长,也可以使乐器盒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较短,由此能将乐器盒1全体构成为小型。
而且,根据该键盘盖14的开闭装置15,具备在前盖16和后盖17覆盖键盘部10关闭时对前引导轴23向前盖16的打开方向施加弹力的施力部件26,从而在抬起前盖16的前端部来打开键盘盖14时,能通过施力部件26的施加力用较轻的力打开键盘盖14,而且,在关闭键盘盖14时,施力部件26的施加力向打开前盖16的方向施力,能使键盘盖14向关闭方向的移动迟缓,由此能不使演奏者夹着手指或手受伤,能安全地开闭键盘盖14。
而且,在该键盘盖14的开闭装置15中,具备在开闭键盘盖14时,对后盖17的后端部在上下方向进行引导的引导机构部21,从而在打开键盘盖14时,能通过引导机构部21将后盖17的后端部从上端部向下端部圆滑而且良好地进行引导,而且在关闭键盘盖14时,能通过引导机构部21将后盖17的后端部从下端部向上端部圆滑且良好地进行引导。
这种情况下,引导机构部21具备相对于乐器盒1的侧板5的内面而设置的支持轴30、一端部旋转自由地安装于该支持轴30且另一端部通过连结部件22安装于后盖17的后端部的臂部31、安装于该臂部31的旋转轴34、能旋转地安装于该旋转轴34的小齿轮32、该小齿轮32啮合而移动的圆弧状的齿条35,从而能确实且良好地引导后盖17的后端部。
即,该引导机构部21在开闭键盘盖14时,臂部31以支持轴30为中心旋转,而且通过旋转轴34旋转自由地安装于该臂部31上的小齿轮32与齿条35啮合而旋转移动,所以能使后盖17的后端部沿一定的移动轨迹圆滑且确实地移动,而且能使后盖17的后端部接近键盘部10的后端下部地配置,由此能良好地引导后盖17的后端部,而且能将键盘盖14小型地收纳在乐器盒1内。
而且,由于在引导机构部21中具备制动部件36,该制动部件36在开闭键盘盖14时,对后盖17的后端部向上下方向的移动进行制动,所以在引导机构部21使后盖17的后端部沿一定的移动轨迹移动时,能通过制动部件36良好地对键盘盖14的动作进行制动,由此能安全地开闭键盘盖14。
这种情况下,由于构成为制动部件36是扭转螺旋弹簧,螺旋部配置在支持轴30的外周,该螺旋部的一端部安装于臂部31,另一端部安装于设在侧板5上的固定部29,在该状态下臂部31以支持轴30为中心旋转,基本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状态时,为基本不对臂部31赋予负载的中立状态,所以能一边对后盖17的移动进行制动,一边使键盘盖14圆滑且良好地开闭。
即,根据该制动部件36,由于在键盘盖14覆盖键盘部10关闭时,小齿轮32与齿条35啮合从下端部向中间部附近移动,而且旋转轴34从圆弧槽37的下端部向中间部附近移动时,制动部件36赋予负载以便将臂部31推上去,所以能用轻的力使键盘盖14移动。
而且,由于在该制动部件36中,键盘盖14覆盖键盘部10关闭时,小齿轮32与齿条35啮合从中间部附近向上端部移动,而且旋转轴34从圆弧槽37的中间部附近向上端部移动时,制动部件36在将臂部31推下去的方向上赋予负载,所以能延缓键盘盖14的关闭动作而使键盘盖14缓慢移动,由此能安全地关闭键盘盖14。
而且,由于在该制动部件36中,在打开键盘盖14在上侧开放键盘部10时,一边后盖17相对于前盖16通过连结部18慢慢地弯折,一边小齿轮32与齿条35啮合从上端部向中间部附近移动,而且旋转轴34沿圆弧槽37从上端部向中间部附近移动时,制动部件36赋予负载以便将臂部31推下去,所以能用轻的力打开键盘盖14。
进而,由于在该制动部件36中,在打开键盘盖14在上侧开放键盘部10时,一边后盖17相对于前盖16通过连结部18慢慢弯折,一边小齿轮32与齿条35啮合从中间部附近向下端部移动,而且旋转轴34沿圆弧槽37从中间部附近向下端部移动时,制动部件36施加负载以便将臂部31推上去,所以能使键盘盖14的关闭动作延缓而使键盘盖14缓慢移动,由此能安全地关闭键盘盖14。
而且,由于引导机构部21通过连结部件22与后盖17的后端部连结,所以能通过该连结部件22使臂部31的长度为最小限度地短,由此能使后盖17的后端部的移动轨迹为小型。即,由于连结部件22安装于后盖17的后端部并向臂部31的支持轴30突出,所以能使从后盖17的后端部到支持轴30的长度,短了该连结部件22的突出的长度。
由此,根据该引导机构部21,通过连结部件22使臂部31的长度较短,能使圆弧状的齿条35及圆弧槽37的各半径较小,所以能使引导机构部21构成为小型,而且能实现乐器盒1全体的小型化。

Claims (6)

1.一种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键盘部,设在乐器盒内;
键盘盖,为了能开闭地覆盖上述键盘部,通过连结部能弯折地连结前盖和后盖;
前引导轴,设在上述前盖的前部,向上述前盖的侧部突出;
后引导轴,设在上述后盖的前部,向上述后盖的侧部突出,而且上述后引导轴的向侧部突出的突出长度形成得比上述前引导轴的突出长度还短;
引导槽,在从弯折上述前盖及后盖而打开了上述键盘部的状态移动到上述前盖和上述后盖覆盖上述键盘部而关闭的状态时,引导上述前引导轴及上述后引导轴的移动,而且上述引导槽形成为其侧部的深度是与上述前引导轴的突出长度基本相同的深度;以及
引导凹部,设在上述引导槽的中间部,上述引导凹部以其侧部的深度是与上述后引导轴的突出长度基本相同的深度来形成;
在上述前盖和上述后盖覆盖上述键盘部而关闭时,上述后引导轴进入上述引导凹部,而上述前引导轴不进入上述引导凹部地在上述引导槽内移动,从而将上述前盖和上述后盖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键盘装置,其中,
上述引导槽具有下垂部,该下垂部从上述键盘部的前侧的上部向前侧的下部下垂;
上述引导凹部的进入量由上述前盖的前引导轴使下垂部下垂移动了时对应产生的上述后盖的后引导轴的下垂移动量来决定。
3.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键盘装置,其中,
上述前盖形成为上述乐器盒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上述后盖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还短。
4.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键盘装置,其中,
具备施力部件,在上述前盖和上述后盖覆盖上述键盘部关闭时,上述施力部件对上述前引导轴向上述前盖的打开方向施加弹力。
5.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键盘装置,其中,
具备引导机构部,在开闭上述键盘盖时,上述引导机构部将上述后盖的后端部向上下方向引导。
6.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键盘装置,其中,
具备制动部件,在开闭上述键盘盖时,上述制动部件对上述后盖的后端部向上下方向的移动进行制动。
CN201310184581.4A 2012-05-17 2013-05-17 键盘装置 Active CN1034264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12992A JP5516646B2 (ja) 2012-05-17 2012-05-17 鍵盤装置
JP2012-112992 2012-05-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26424A CN103426424A (zh) 2013-12-04
CN103426424B true CN103426424B (zh) 2016-09-28

Family

ID=49580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84581.4A Active CN103426424B (zh) 2012-05-17 2013-05-17 键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41528B2 (zh)
JP (1) JP5516646B2 (zh)
CN (1) CN1034264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16646B2 (ja) * 2012-05-17 2014-06-11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鍵盤装置
US9430993B2 (en) * 2013-12-24 2016-08-30 Casio Computer Co., Ltd. Keyboard lid opening and closing apparatus and keyboard instrument
JP2014142661A (ja) * 2014-04-02 2014-08-07 Casio Comput Co Ltd 鍵盤楽器
JP6555644B2 (ja) * 2016-12-22 2019-08-07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鍵盤楽器
JP6863090B2 (ja) * 2017-05-31 2021-04-21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鍵盤楽器
CN107301854A (zh) * 2017-06-29 2017-10-27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钢琴盖缓降装置的钢琴
JP6778418B2 (ja) * 2017-12-28 2020-11-04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蓋開閉装置および鍵盤楽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8738A (zh) * 2006-03-17 2007-09-19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键盘盖的开闭机构
CN201584154U (zh) * 2009-12-31 2010-09-15 广州艾茉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数码钢琴的推翻盖装置
CN101847402A (zh) * 2009-03-23 2010-09-29 雅马哈株式会社 滑动键盘盖机构
CN201689655U (zh) * 2010-05-12 2010-12-29 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键盘盖转动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85229B2 (ja) * 1997-01-09 2000-09-04 ヤマハ株式会社 鍵盤楽器の蓋開閉装置
JP3905421B2 (ja) * 2002-05-29 2007-04-18 株式会社河合楽器製作所 鍵盤楽器の鍵盤蓋開閉機構および鍵盤楽器
EP1460613B1 (en) * 2003-03-18 2009-08-26 Yamaha Corporation 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
JP5066817B2 (ja) * 2006-03-06 2012-11-07 ヤマハ株式会社 楽器
JP5041277B2 (ja) * 2006-09-15 2012-10-03 ヤマハ株式会社 電子鍵盤楽器
JP5292795B2 (ja) 2007-12-17 2013-09-18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鍵盤蓋の開閉装置
JP5229632B2 (ja) * 2009-03-23 2013-07-03 ヤマハ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鍵盤蓋機構
JP5293957B2 (ja) * 2009-03-23 2013-09-18 ヤマハ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鍵盤蓋機構
JP4930802B2 (ja) * 2009-05-18 2012-05-16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鍵盤楽器
JP2012145727A (ja) * 2011-01-12 2012-08-02 Roland Corp 鍵盤楽器の蓋体構造
JP5516646B2 (ja) * 2012-05-17 2014-06-11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鍵盤装置
JP6103336B2 (ja) * 2012-05-18 2017-03-29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鍵盤楽器
JP5561498B2 (ja) * 2012-05-18 2014-07-3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鍵盤楽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8738A (zh) * 2006-03-17 2007-09-19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键盘盖的开闭机构
CN101847402A (zh) * 2009-03-23 2010-09-29 雅马哈株式会社 滑动键盘盖机构
CN201584154U (zh) * 2009-12-31 2010-09-15 广州艾茉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数码钢琴的推翻盖装置
CN201689655U (zh) * 2010-05-12 2010-12-29 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键盘盖转动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16646B2 (ja) 2014-06-11
JP2013238796A (ja) 2013-11-28
CN103426424A (zh) 2013-12-04
US8841528B2 (en) 2014-09-23
US20130305901A1 (en) 2013-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26424B (zh) 键盘装置
JP4782795B2 (ja) 制動メカニズム及びこれを組み込むスライド
CN100561568C (zh) 键盘盖的开闭机构
JP6009656B2 (ja) 可動家具部分を作動させるための構造体
JP6225753B2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
US8916757B2 (en) Lid opening/closing mechanism for keyboard musical instrument
CN103042952B (zh) 车辆座椅
JP2005126966A (ja) スライドスクリーン
US5973241A (en) Keyboard musical instrument having an improved cover opening/closing mechanism
JP2011255063A (ja) テーブル付椅子
JP4801454B2 (ja) 昇降棚
JP3833575B2 (ja) 開閉蓋
JP4424681B2 (ja) 机装置
CN109979419A (zh) 盖开闭装置及键盘乐器
KR102002070B1 (ko) 차량용 도어체커
JP4461876B2 (ja)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のデフレクタ
JP4825486B2 (ja) リッド開閉機構
US20180339855A1 (en) Waste Receptacle
JP3150225U (ja) 包丁差しユニット
JP2975256B2 (ja) サンルーフ用のシェード装置
JP4426502B2 (ja) 吊戸
JP2013152321A (ja) 鍵盤蓋の開閉装置
JP7021968B2 (ja) 間仕切パネル
TWM306059U (en) Corner cabinet
KR101707778B1 (ko) 시트에 장착되는 트레이 조립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