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20067A - 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 - Google Patents

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20067A
CN103420067A CN2013100963866A CN201310096386A CN103420067A CN 103420067 A CN103420067 A CN 103420067A CN 2013100963866 A CN2013100963866 A CN 2013100963866A CN 201310096386 A CN201310096386 A CN 201310096386A CN 103420067 A CN103420067 A CN 1034200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wheel
basket
wheel support
formula chas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9638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20067B (zh
Inventor
村山博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200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200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200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2006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能够从地面移载俯视呈矩形的筐式台车,并能使堆装起重机稳定地输送筐式台车。移载装置(20)具备第一移动部(22)、第一车轮支承台(24)、第二移动部(26)以及第二车轮支承台(28)。第一移动部利用第一支承部(36)而从地面支承筐式台车(14)的下表面并使之上升,进而朝第一车轮支承台输送该筐式台车。第一车轮支承台支承筐式台车的活动车轮(14a)及固定车轮(14b)。利用第二移动部(26)将筐式台车从第一车轮支承台输送到第二车轮支承台。在该输送途中,第二移动部使筐式台车旋转90度并向配置成与堆装起重机(10)的行驶通路(12)相邻的第二车轮支承台输送筐式台车。

Description

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载装置,特别是涉及在与堆装起重机之间对俯视呈矩形的筐式台车进行移载的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
背景技术
在物流过程中,在将物品积载于在地面上行驶的被称为筐式台车的台车的状态下,利用堆装起重机将筐式台车收纳于货架。以往,公知有具有能够被收纳于在筐式台车的行驶路径上形成的凹槽内的升降货叉的移载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现有的移载装置中,在凹槽内将升降货叉配置成高度与行驶路径相对应,使筐式台车朝升降货叉移动,由升降货叉支承车轮从而使筐式台车上升。堆装起重机的货叉在上升后的筐式台车的车轮之间支承筐式台车的下表面从而将筐式台车向货架输送。由此,能够将在地面上行驶的筐式台车移载至堆装起重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86610号公报
在现有的移载装置中,在筐式台车呈矩形的情况下,为了使堆装起重机稳定地输送筐式台车,在台车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上需要某种程度的支承长度。但是,在现有的移载装置中,由于是从恒定的方向支承筐式台车,所以担心堆装起重机无法稳定地输送筐式台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能够将俯视呈矩形的筐式台车从地面移载至堆装起重机,并且能够使堆装起重机稳定地输送筐式台车。
以下,对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的多个方式进行说明。能够根据需要而任意地组合这些方式。
本发明所涉及的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在与堆装起重机之间对俯视呈矩形、且在四角具有车轮的筐式台车进行移载。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具备第一移动部、第一车轮支承台、第二移动部以及第二车轮支承台。第一移动部具有第一支承部、第一升降部以及第一行驶部。第一支承部在沿着堆装起重机的行驶方向的第一方向上延伸,并能够在车轮之间支承筐式台车的下表面。第一升降部能够利用第一支承部的基端部而使第一支承部升降。第一行驶部能够使第一升降部在以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往反移动。第一车轮支承台以隔开第一支承部的通过空间的方式配置于第二位置,并支承筐式台车的车轮。第二移动部具有第二支承部、第二升降部以及第二行驶部。第二支承部进入第一车轮支承台的下方并在车轮之间对车轮被支承后的筐式台车的下表面进行支承。第二升降部能够使第二支承部升降及旋转。第二行驶部能够使第二升降部在第二位置和以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二位置隔开间隔并且与堆装起重机的行驶路径相邻的方式配置的第三位置之间往返移动。第二车轮支承台配置于第三位置并支承车轮。
在该筐式移载装置中,利用第一移动部的第一支承部支承筐式台车的下表面。例如,在地面上形成凹槽或者设置斜度来使筐式台车相对于地面上升。并且,推压筐式台车使其越过第一支承部并在车轮之间配置第一支承部,从而能够利用第一支承部支承筐式台车的下表面。若第一支承部支承筐式台车的下表面,则利用第一升降部使第一支承部的基端部上升,并且利用第一行驶部使第一支承部从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移动。若到达第二位置,则利用第一升降部使第一支承部下降从而朝第一车轮支承台卸下筐式台车。若在第二位置卸下筐式台车,则第一移动部使第一支承部通过第一车轮支承台的通过空间而返回到第一位置。若第一移动部与第一车轮支承台分离,则第二移动部的第二支承部进入第一车轮支承台内,第二升降部使第二支承部上升从而支承筐式台车的下表面。并且,利用第二行驶部而从第二位置朝第三位置输送筐式台车。在该输送途中,在将矩形的筐式台车从不稳定的方向朝堆装起重机输送的情况下,使第二支承部旋转以便预先形成为稳定的姿势。在筐式台车呈矩形的情况下,利用第二升降部使第二支承部旋转例如90度以便在长边侧对堆装起重机进行支承。并且,在第三位置,向与堆装起重机交接用的第二车轮支承台卸下筐式台车。
此处,在第一移动部中,利用第一支承部在筐式台车的车轮之间支承下表面而移载筐式台车,因此能够从地面移载筐式台车。另外,在第二移动部中,能够利用第二升降部使筐式台车旋转,因此能够使筐式台车朝正交的方向旋转。因此,能够从地面移载俯视呈矩形的筐式台车,并且能够使堆装起重机稳定地输送筐式台车。
第一车轮支承台具有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第一车轮支承部、第二车轮支承部、第三车轮支承部以及第四车轮支承部。第一支柱24a配置成在第一方向X上与第一支承部36的前端部分离。第二支柱以在第二方向上朝向第三位置且与第一支柱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第三支柱在靠近第一支承部的基端部的一侧以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支柱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第一车轮支承部以及第二车轮支承部被第一支柱支承。第三车轮支承部被第二支柱支承。第四车轮支承部被第三支柱支承。
由此,仅利用第一支柱支承第一车轮支承部和第二车轮支承部,上述第一支柱配置成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支承部的前端部分离。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实现第一支承部的通过空间。
第二移动部进入第一车轮支承台及上述第二车轮支承台的下方并利用第二升降部而使第二支承部升降,由此在第一车轮支承台以及第二车轮支承台之间移载筐式台车。由此,第二移动部进入第一车轮支承台以及第二车轮支承台的下方并进行升降,从而能够在第二移动部与第一车轮支承台以及第二车轮支承台之间移载筐式台车。
筐式移载装置还可以具备第三车轮支承台,该第三车轮支承台设置于第二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并对车轮进行支承。在该情况下,能够将第三车轮支承台用作堆装起重机与移载装置之间的缓冲件。因此,能够提高堆装起重机的输送效率。
筐式移载装置还可以具备以能够供筐式台车攀升的方式配置的第一攀升部件和第二攀升部件。第一攀升部件具有从第二位置的相反侧朝向第一位置逐渐上升的倾斜部、和设置于倾斜部的端部的平坦部。第二攀升部件是以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一攀升部件隔开比第一支承部的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更大的间隔的方式而配置于地面的平坦的部件。
由此,若使第一支承部在第一攀升部件与第二攀升部件之间下降,则能够容易地使筐式台车朝第一攀升部件攀升,并且能够通过第一支承部而将固定车轮配置于第二攀升部件。因此,不挖设凹槽也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而由第一支承部来支承筐式台车的下表面。
在第二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可以设置挡板,第二升降部可以在配置有挡板的位置进行旋转动作。
由此,能够利用供挡板设置的空间而使筐式台车旋转。因此,能够缩小移载装置的设置空间。
第一支承部可以在与第一移动部的行驶路径分离的位置支承筐式台车,第二支承部可以在第二移动部的行驶路径上支承筐式台车。
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支承在地面上移动的筐式台车,并且,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使第二移动部进入第一车轮支承台。
根据本发明,在第一移动部中能够从地面移载筐式台车。另外,在第二移动部中利用第二升降部而能够使筐式台车在正交的方向上旋转。因此,能够从地面移载俯视呈矩形的筐式台车,并且能够使堆装起重机稳定地输送筐式台车。
附图说明
图1是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移载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移载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第一移动部的主视图。
图4是包括第一车轮支承台在内的局部俯视图。
图5是第二移动部的局部俯视图。
图6是第二移动部的局部侧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堆装起重机;12…行驶路径;14…筐式台车;14a…活动车轮;14b…固定车轮;16…货架;20…移载装置;22…第一移动部;24…第一车轮支承台;24a…第一支柱;24b…第二支柱;24c…第三支柱;24d…第一车轮支承部;24e…第二车轮支承部;24f…第三车轮支承部;24g…第四车轮支承部;25a…第一横梁部件;25b…第二横梁部件;25c…第三横梁部件;26…第二移动部;28…第二车轮支承台;28a…活动车轮支承部;28b…第一固定车轮支承部;28c…第二固定车轮支承部;30…第三车轮支承台;30a…支柱;30b…固定车轮支承部;30c…活动车轮支承部;32…第一攀升部件;32a…倾斜部;32b…平坦部;34…第二攀升部件;34a…止挡件;36…第一支承部;36a…货叉;36b…升降框架;38…第一升降部;38a…引导框架;38b…第一升降驱动部;38c…马达单元;38d…驱动链轮;38e…链;38f…配重件;40…第一行驶部;40a…第一轨道;40b…第一行驶框架;40c…第一驱动轮;40d…第一从动轮;40e…第一行驶驱动部;40f…第一引导辊;40g…防止翻倒辊;40h…防止翻倒轨道;42…第二支承部;42a…第二升降框架;42b…支承板;44…第二升降部;46…第二行驶部;46a…第二轨道;46b…第二行驶框架;46c…第二驱动轮;46d…第二从动轮;46e…第二行驶驱动部;46f…第二引导辊;50…第二升降驱动部;50a…气缸;50b…活塞轴;50c…引导轴;52…旋转部;52a…旋转轴;52c…第一齿轮部件;54…旋转驱动部;54a…第二齿轮;60…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1)移载装置
如图1及图2所示,移载装置20配置成与堆装起重机10的行驶路径12相邻。堆装起重机10沿着第一方向X行驶,并在货架16以及相对于货架16水平且并列配置的后述的第二车轮支承台28之间对俯视呈矩形的筐式台车14进行装货及卸货。货架16在第二车轮支承台28的第一方向的两侧以及上方设置成遍布多层,并且,还隔着行驶路径12而被设置于相反侧。堆装起重机10为了能够在输送时稳定地输送筐式台车14而对筐式台车14的长度方向的下表面进行支承。堆装起重机10沿着堆装起重机10的行驶路径12行驶,该堆装起重机10的行驶路径12沿着第一方向X配置。
筐式台车14是俯视呈矩形的台车,并具有以在下表面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沿短边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的一对活动车轮14a、和以在下表面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沿短边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的一对固定车轮14b。如双点划线的圆弧所示,一对活动车轮14a绕旋转中心C1进行旋转。
移载装置20是用于在与堆装起重机10之间对筐式台车14进行移载的装置。在该实施方式中,移载装置20以在第一方向X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成双系统。移载装置20具备第一移动部22、第一车轮支承台24、第二移动部26以及第二车轮支承台28。第一移动部22在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之间输送筐式台车14。第一车轮支承台24被设置于第二位置P2,并支承筐式台车14的活动车轮14a以及固定车轮14b。第二移动部26在第二位置P2与第三位置P3之间输送筐式台车14。第二车轮支承台28被设置于第三位置P3,并支承筐式台车14的活动车轮14a以及固定车轮14b。另外,移载装置20还具备:设置于第二位置P2与第三位置P3之间的第三车轮支承台30;和设置于第一位置P1的第一攀升部件32以及第二攀升部件34。此外,在图1及图2中,相对于第一位置P1至第三位置P3,对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第二方向Y的中心标注符号。第二位置P2位于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于第一位置P1隔开间隔的位置。第三位置P3位于在第一位置P1的相反侧且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于第二位置P2隔开间隔的位置。在第二位置P2与第三位置P3之间设置有挡板60。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移动部22、第一车轮支承台24、第二移动部26、第二车轮支承台28、第三车轮支承台30、第一攀升部件32以及第二攀升部件34以在第一方向X上隔开间隔的方式成对地设置。一对第一移动部22配置成线对称。
(2)第一攀升部件以及第二攀升部件
如图2所示,为了利用人工在与移载装置20之间对在地面FL(参照图2)上被输送的筐式台车14进行输入及输出而设置第一攀升部件32以及第二攀升部件34。第一攀升部件32以能够供筐式台车14攀升的方式配置于地面FL。第一攀升部件32具有从第二位置P2的相反侧朝向第一位置P1逐渐上升的倾斜部32a和设置于倾斜部32a的端部的平坦部32b。平坦部32b的上表面的高度实质上与下降后的后述的第一支承部36的高度相同。第二攀升部件34是以能够供筐式台车14攀升的方式配置于地面FL的部件。第二攀升部件34由高度自与第一攀升部件32的平坦部32b相同的高度起逐渐降低的倾斜面、即由朝与倾斜部32a相反的方向稍微倾斜的倾斜面构成。由此,若筐式台车14的固定车轮14b攀升到第二攀升部件34,则筐式台车14不会后退。在第二攀升部件34的上表面突出设置有用于在第二方向Y上对筐式台车14进行定位的止挡件34a。由此,在第二攀升部件34上对筐式台车14进行定位,将第一支承部36配置于活动车轮14a与固定车轮14b之间。第二攀升部件34与第一攀升部件32在第二方向Y上,以隔开长于第一支承部36在第二方向Y的长度L的间隔的方式配置于地面FL。由此,能够在第一攀升部件32与第二攀升部件34之间配置以大致相同的高度下降后的第一支承部36。因此,不挖设凹槽就能够相对于移载装置20顺畅地输入及输出筐式台车14。此外,在第一攀升部件32设置有用于对活动车轮14a以及固定车轮14b进行引导的未图示的引导部件。
(3)第一移动部
为了在地面FL与第一车轮支承台24之间交接筐式台车14而设置第一移动部22。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移动部22具有第一支承部36、第一升降部38以及第一行驶部40。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支承部36为L字形状的部件,并具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货叉36a、和从货叉36a的基端部朝上方延伸的第一升降框架36b。货叉36a利用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前端部在活动车轮14a与固定车轮14b之间支承筐式台车14的下表面。
第一升降部38使设置于第一支承部36的基端部的第一升降框架36b升降。第一升降部38具有立起设置于第一行驶部40的后述的第一行驶框架40b的引导框架38a、和配置于引导框架38a的上部侧面的第一升降驱动部38b(参照图3)。引导框架38a形成为门型,并在其横向的两内侧部沿上下方向对第一升降框架36b进行引导。第一升降驱动部38b具有:配置于引导框架38a的侧面的马达单元38c;安装于马达单元38c的一对驱动链轮38d;以及架设于驱动链轮38d的一对链38e。马达单元38c具有马达以及减速器,并对驱动链轮38d进行驱动。驱动链轮38d配置成在第二方向Y上隔开间隔。在链38e的一端连结有第一升降框架36b,在另一端连结有配重件38f。配重件38f由引导框架38a引导。
如图1所示,第一行驶部40借助一对第一轨道40a而沿着第二方向Y在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之间往返移动,上述一对第一轨道40a沿第二方向Y配置于地面FL。第一移动部22的行驶路径亦即第一轨道40a被配置于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支承部36分离的位置。因此,第一支承部36在与第一轨道40a分离的位置支承筐式台车14。第一行驶部40具有:第一行驶框架40b;配置于第一行驶框架40b的四角的一对第一驱动轮40c和一对第一从动轮40d;以及第一行驶驱动部40e。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行驶部40还具有第一引导辊40f和防止翻倒辊40g。第一引导辊40f是与一方的第一轨道40a的两个侧面接触的防止脱轨用的一对辊。防止翻倒辊40g是用于通过与配置于另一方的第一轨道40a的外侧的防止翻倒轨道40h的下表面接触来防止第二移动部26翻倒的辊。
第一行驶框架40b是在第二方向Y上较长的近似矩形的框架。在第一行驶框架的上表面立起设置有引导框架38a。另外,在第一行驶框架40b的四角配置有第一驱动轮40c以及第一从动轮40d。并且,在第一行驶框架40b的下表面安装有第一引导辊40f以及防止翻倒辊40g。第一引导辊40f以及防止翻倒辊40g以在第一行驶框架40b的两侧下表面沿第二方向Y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两组。
第一驱动轮40c被第一行驶驱动部40e驱动。第一行驶驱动部40e具有马达以及减速器。第一行驶驱动部40e的驱动力被朝第一驱动轮40c传递。
(4)第一车轮支承台
如图4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车轮支承台24共用双系统的移载装置20中的结构单元的一部分。第一车轮支承台24配置于第二位置P2。第一车轮支承台24具有第一支柱24a、第二支柱24b以及第三支柱24c。另外,第一车轮支承台24还具有:被第一支柱24a支承的第一车轮支承部24d和第二车轮支承部24e;被第二支柱24b支承的第三车轮支承部24f;以及被第三支柱24c支承的第四车轮支承部24g。
第一支柱24a以在第一方向X上距离第一支承部36的前端部较远的方式配置于地面FL。在第一支柱24a的上表面固定有在第一方向X的两侧延伸而超过第二移动部26的第一横梁部件25a。在第一横梁部件25a的下方形成有第一支承部36的通过空间。因此,第一横梁部件25a的两端不被支柱支承。第二支柱24b以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于第一支柱24a朝向第三位置且隔开间隔的方式而配置于地面FL。在第二支柱24b的上表面固定有在第一方向X的两侧朝第二移动部26的上方延伸的第二横梁部件25b。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双系统的移载装置20中共用第一支柱24a、第二支柱24b、第一横梁部件25a以及第二横梁部件25b。第三支柱24c在靠近第一支承部36的基端部的一侧以在第一方向X上与第二支柱24b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于地面FL。在第三支柱24c的上表面固定有在第二移动部26的上方朝向第二支柱24b延伸的第三横梁部件25c。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三支柱24c以及第三横梁部件25c分别设置于双系统的移载装置20。双系统的第三支柱24c以及第三横梁部件25c配置成线对称。
为了支承筐式台车14的活动车轮14a而设置第一车轮支承部24d以及第二车轮支承部24e。第一车轮支承部24d以及第二车轮支承部24e具有绕旋转中心C1旋转的活动车轮14a不论如何旋转都能够支承该活动车轮14a的大小。在该实施方式中以隔着第一横梁部件25a的第一支柱24a的方式分别设置第一车轮支承部24d以及第二车轮支承部24e。第一车轮支承部24d设置于靠近第一横梁部件25a的第一支柱24a的一侧,第二车轮支承部24e设置于离开第一横梁部件25a的第一支柱24a的一侧。
为了支承筐式台车14的固定车轮14b而设置第三车轮支承部24f以及第四车轮支承部24g。第三车轮支承部24f设置于第二横梁部件25b的两端。第四车轮支承部24g设置于第三横梁部件25c的前端。第三车轮支承部24f以及第四车轮支承部24g以凹陷的方式而形成为第二方向Y上的两侧面成为逐渐接近的斜面。由此,若将筐式台车14朝第一车轮支承台24卸下,则该筐式台车14在第二方向Y上被定位。在第一车轮支承部24d与第二车轮支承部24e之间、以及第三车轮支承部24f与第四车轮支承部24g之间形成有第二移动部26能够通过的空间。
(5)第二移动部
为了在第一车轮支承台24与第二车轮支承台28之间交接筐式台车14而设置第二移动部26。此外,第二移动部26在与第三车轮支承台30之间也能够交接筐式台车14,上述第三车轮支承台30配置于第一车轮支承台24与第二车轮支承台28之间。另外,第二移动部26能够使筐式台车14旋转90度。如图5及图6所示,第二移动部26具有第二支承部42、第二升降部44以及第二行驶部46。第二支承部42在活动车轮14a与固定车轮14b之间对筐式台车14的下表面进行支承,所述筐式台车14进入第一车轮支承台24且活动车轮14a以及固定车轮14b被支承。第二支承部42具有近似矩形板状的第二升降框架42a、和用于在第二升降框架42a的上表面以隔开间隔的方式对筐式台车14的下表面进行载置的一对支承板42b。
第二升降部44能够使第二支承部42升降以及旋转。第二升降部44具有第二升降驱动部50、旋转部52以及旋转驱动部54。第二升降驱动部50设置在旋转部52上,并具有用于使第二支承部42升降的、以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的一对气缸50a。气缸50a在活塞轴50b的两侧具有一对引导轴50c,从而无需其他引导机构。旋转部52具有立起设置于第二行驶部46的旋转轴52a、和经由未图示的轴承而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于旋转轴52a的转台52b。在转台52b的内部设置有与转台52b一体旋转的第一齿轮部件52c(参照图5)。第一齿轮部件52c与设置于旋转驱动部54的第二齿轮54a啮合。旋转驱动部54具有马达以及减速器。
第二行驶部46借助沿第二方向Y配置于地面FL的一对第二轨道46a而沿着第二方向Y在第二位置P2与第三位置P3之间往返移动。如图1所示,第二轨道46a是第二移动部26的行驶路径。第二轨道46a配置于第二支承部42的下方。因此,第二支承部42在第二移动部26的行驶路径上支承筐式台车14。如图5及图6所示,第二行驶部46具有第二行驶框架46b、配置于第二行驶框架46b的四角的一对第二驱动轮46c和一对第二从动轮46d、以及第二行驶驱动部46e。另外,第二行驶部46还具有第二引导辊46f。第二引导辊46f是与一方的第二轨道46a的两侧面接触的防止脱轨用的一对辊。第二引导辊46f以在第二行驶框架46b的两侧下表面沿第二方向Y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两组。
第二驱动轮46c由第二行驶驱动部46e驱动。第二行驶驱动部46e具有马达以及减速器。第二行驶驱动部46e的驱动力被朝第二驱动轮46c传递。
(6)第二车轮支承台
如图1所示,第二车轮支承台28设置于第三位置P3。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车轮支承台28在货架16的最下层设置成双系统。第二车轮支承台28具有:以在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的一对活动车轮支承部28a;以及以在第一方向上与活动车轮支承部28a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固定车轮支承部28b和第二固定车轮支承部28c。这些车轮支承部以与货架16相同的方式设置。货架16能够收纳行驶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的两种筐式台车14。因此,设置用于支承固定车轮14b的第一固定车轮支承部28b和第二固定车轮支承部28c。第一固定车轮支承部28b用于长度较短的筐式台车14。第一固定车轮支承部28b以及第二固定车轮支承部28c形成为与使第一车轮支承台24的第二车轮支承部24e旋转90度后的形状相同的形状,且能够在第一方向X上对筐式台车14进行定位。在第一固定车轮支承部28b与活动车轮支承部28a之间形成第二移动部26能够通过的空间。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与各系统的堆装起重机10的行驶路径临近的第三位置P3和比第三位置P3更靠第二位置侧的第四位置P4这两处沿着第二方向Y的位置设置第二车轮支承台28。堆装起重机10一次能够交接位于第三位置P3和第四位置P4的筐式台车14。因此,堆装起重机10一次最多能够交接四台筐式台车14。
(7)第三车轮支承台
如图4所示,为了对旋转90度后的筐式台车14进行缓冲而设置第三车轮支承台30。第三车轮支承台30具有四根支柱30a、以及被四根支柱30a支承的一对固定车轮支承部30b和一对活动车轮支承部30c。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共用双系统的移载装置20的相邻的支柱,因此实际上是利用六根支柱来支承固定车轮支承部30b以及活动车轮支承部30c。固定车轮支承部30b形成为与第二车轮支承台28相同的形状,且形成为能够在第一方向X上对固定车轮14b进行定位的形状。在固定车轮支承部30b与活动车轮支承部30c之间形成有第二移动部26能够通过的空间。
(8)移载动作
在具有如上结构的移载装置20中,在将筐式台车14朝堆装起重机10移载的情况下,操作人员从地面FL上将筐式台车14输入第一位置P1。在该输入途中,前侧的固定车轮14b从第一移动部22的第一支承部36上通过。当通过该第一支承部36时,在第一支承部36的两侧,第一攀升部件32与第二攀升部件34之间仅存在少许间隙,因此操作人员能够容易地将筐式台车14输入到第一位置P1。当操作人员从移载装置20撤离而例如对规定的开关进行操作时,开始由控制装置进行控制,移载装置20开始进行动作。
最初,第一移动部22的第一支承部36上升,并支承筐式台车14的下表面。第一移动部22在该状态下从第一位置P1朝第二位置P2行驶。若第二移动部26移动至第二位置P2,则第一支承部36下降,并利用第一车轮支承台24对筐式台车14的活动车轮14a以及固定车轮14b进行支承。在该状态下,第一支承部36下降后的第一移动部22通过第一横梁部件25a的下方而返回到第一位置P1。
置于第二位置P2的筐式台车14被第二移动部26输送至与货架16处于相同位置的第三位置P3或者第四位置P4。此外,在需要缓冲的情况下,将其输送至第三车轮支承台30。在由第二移动部26进行输送的途中,在挡板60的附近临时停止,如图1所示,使旋转部52进行动作,例如使筐式台车14逆时针旋转90度。由此,堆装起重机10能够在活动车轮14a与固定车轮14b之间的长度较长的方向上输送筐式台车14。因此,堆装起重机10能够稳定地输送俯视呈矩形的筐式台车14。
若旋转动作结束,则再次开始朝第三位置P3或第四位置P4行驶,若到达第三位置P3或第四位置P4,则使第二支承部42下降,从而向第二车轮支承台28卸下筐式台车14。被卸下后的筐式台车14例如收纳于货架16内的搁板。
另一方面,在将筐式台车14从堆装起重机10向外部输出的情况下,通过与上述相反的移载动作而将筐式台车14输送至第一位置。
(9)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能够表现如下。
(A)移载装置20(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的一个例子)俯视呈矩形,并在与堆装起重机10之间对在四角具有车轮的筐式台车14(筐式台车的一个例子)进行移载。移载装置20具备第一移动部22(第一移动部的一个例子)、第一车轮支承台24(第一车轮支承台的一个例子)、第二移动部26(第二移动部的一个例子)以及第二车轮支承台28(第二车轮支承台的一个例子)。第一移动部22具有第一支承部36、第一升降部38以及第一行驶部40。第一支承部36在沿着堆装起重机10的行驶方向的第一方向X上延伸,并能够在活动车轮14a以及固定车轮14b(车轮的一个例子)之间支承筐式台车14的下表面。第一升降部38能够利用第一支承部36的基端部而使第一支承部36升降。第一行驶部40能够使第一升降部38在以沿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第二方向Y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的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之间往反移动。第一车轮支承台24以隔开第一支承部36能够通过的空间的方式配置于第二位置P2,并支承筐式台车14的活动车轮14a以及固定车轮14b。第二移动部26具有第二支承部42、第二升降部44以及第二行驶部46。第二支承部42进入第一车轮支承台24的下方并在活动车轮14a以及固定车轮14b之间对活动车轮14a以及固定车轮14b被支承后的筐式台车14的下表面进行支承。第二升降部44能够使第二支承部42升降及旋转。第二行驶部46能够使第二升降部44在第二位置P2和以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二位置P2隔开间隔并且与堆装起重机10的行驶路径12相邻的方式配置的第三位置P3之间往返移动。第二车轮支承台28配置于第三位置P3,并支承活动车轮14a以及固定车轮14b。
在该移载装置20中,利用第一移动部22的第一支承部36支承筐式台车14的下表面。例如,在地面FL上形成凹槽或者设置斜度来使筐式台车相对于地面FL上升。并且,推压筐式台车14使其越过第一支承部36并在活动车轮14a以及固定车轮14b之间配置第一支承部36,从而能够利用第一支承部36支承筐式台车14的下表面。若第一支承部36支承筐式台车14的下表面,则利用第一升降部38使第一支承部36的基端部上升,并且利用第一行驶部40使第一支承部36从第一位置P1朝第二位置P2移动。若到达第二位置P2,则利用第一升降部38使第一支承部36下降从而朝第一车轮支承台24卸下筐式台车14。若在第二位置P2卸下筐式台车14,则第一移动部22使第一支承部36通过第一车轮支承台24的通过空间而返回到第一位置P1。若第一移动部22与第一车轮支承台24分离,则第二移动部26的第二支承部42进入第一车轮支承台24内,第二升降部44使第二支承部42上升从而支承筐式台车14的下表面。并且,利用第二行驶部46而从第二位置P2朝第三位置P3输送筐式台车14。在该输送途中,在将矩形的筐式台车从不稳定的方向朝堆装起重机10输送的情况下,使第二支承部42旋转以便预先形成为稳定的姿势。在筐式台车呈矩形的情况下,利用第二升降部44使第二支承部42旋转例如90度以便在长边侧对堆装起重机10进行支承。并且,在第三位置P3,向与堆装起重机10交接用的第二车轮支承台28卸下筐式台车14。
此处,在第一移动部22中,利用第一支承部36而在筐式台车14的车轮之间支承下表面并移载筐式台车14,因此能够从地面FL移载筐式台车14。另外,在第二移动部26中,能够利用第二升降部4使筐式台车14旋转,因此能够使筐式台车14朝正交的方向旋转。因此,能够从地面FL移载俯视呈矩形的筐式台车14,并且能够使堆装起重机10稳定地输送筐式台车14。
(B)第一车轮支承台24也可以具有第一支柱24a、第二支柱24b、第三支柱24c、第一车轮支承部24d、第二车轮支承部24e、第三车轮支承部24f以及第四车轮支承部24g。第一支柱24a以在第一方向X上与第一支承部36的前端部分离的方式配置。第二支柱24b以在第二方向Y上朝向第三位置P3且与第一支柱24a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第三支柱24c在靠近第一支承部36的基端部的一侧以在第一方向X上与第二支柱24b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第一车轮支承部24d以及第二车轮支承部24e被第一支柱24a支承为在第一方向Y上隔开间隔。第三车轮支承部24f被第二支柱24b支承。第四车轮支承部24g被第三支柱24c支承。
由此,仅利用第一支柱24a支承第一车轮支承部24d和第二车轮支承部24e,上述第一支柱24a配置成在第一方向Y上与第一支承部36的前端部分离。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实现第一支承部的通过空间。
(C)第二移动部26也可以进入第一车轮支承台24以及上述第二车轮支承台28的下方并利用第二升降部而使第二支承部升降,由此在第一车轮支承台24以及第二车轮支承台28之间移载筐式台车14。由此,第二移动部26进入第一车轮支承台24以及第二车轮支承台28的下方并进行升降,从而能够在第二移动部26与第一车轮支承台24以及第二车轮支承台28之间移载筐式台车。
(D)移载装置20还可以具备第三车轮支承台30,该第三车轮支承台30设置于第二位置P2与第三位置P3之间,并支承活动车轮14a以及固定车轮14b。在该情况下,能够将第三车轮支承台30用作堆装起重机10与移载装置20之间的缓冲件。因此,能够提高堆装起重机10的输送效率。
(E)移载装置20还可以具备以能够供筐式台车14攀升的方式配置的第一攀升部件32和第二攀升部件34。第一攀升部件32具有从第二位置P2的相反侧朝向第一位置P1逐渐上升的倾斜部32a、和设置于倾斜部32a的端部的平坦部32b。第二攀升部件34是以在第二方向Y上与第一攀升部件32隔开比第一支承部36的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更大的间隔的方式配置于地面FL的平坦的部件。
由此,若使第一支承部36在第一攀升部件32与第二攀升部件34之间下降,则能够容易地使筐式台车14朝第一攀升部件32攀升,并且能够通过第一支承部36而将固定车轮14b配置于第二攀升部件34。因此,不挖设凹槽也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而由第一支承部36来支承筐式台车14的下表面。
(F)可以在第二位置P2与第三位置P3之间设置挡板60,第二升降部44可以在配置有挡板60的位置进行旋转动作。
由此,能够利用供挡板60设置的空间而使筐式台车14旋转。因此,能够缩小移载装置20的设置空间。
(G)第一支承部36可以在与第一移动部22的第一轨道40a(第一移动部的行驶路径的一个例子)分离的位置支承筐式台车14,第二支承部可以在第二移动部26的第二轨道46a(第二移动部的行驶路径的一个例子)上支承筐式台车14。
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支承在地面FL上移动的筐式台车14,并且,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使第二移动部26进入第一车轮支承台24。
(10)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特别是能够根据需要而任意地组合本说明书所叙述的多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
(a)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公开了双系统的移载装置,但是移载装置只要至少为单系统即可。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公开了双系统的移载装置,因此在第一车轮支承台24中为了在双系统中共用第一支柱以及第二支柱而将原本需要的六根支柱设为四根支柱,但是即使在双系统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六根支柱而不共用支柱。
(c)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用于缓冲的第三车轮支承台30,但是也可以不设置第三车轮支承台30。
(d)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支承部36配置于第一攀升部件32与第二攀升部件34之间的间隙,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具有倾斜部的攀升部件的中间设置能够收纳第一支承部的凹部。在该情况下,可以在凹部的、与倾斜部相反侧的部分形成平坦面,也可以形成朝与倾斜部相反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而不形成平坦面。
另外,也可以在地面上形成用于配置第一支承部的凹部。由此,无需第一攀升部件以及第二攀升部件。在将凹部设置于地面的情况下,也优选设置第二方向Y上的定位用的止挡件。
(e)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在第二攀升部件34中进行第二方向Y上的定位的止挡件24a,但是也可以不在第二攀升部件设置定位用的止挡件。另外,在设置有止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第二攀升部件的表面设置微小的凹坑作为止挡件而不设置突起。
产业上的利用可行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移载装置例如能够广泛应用于在自动仓库中将筐式台车移载至堆装起重机的装置等。

Claims (7)

1.一种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其在与堆装起重机之间对俯视呈矩形且在四角具有车轮的筐式台车进行移载,
所述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移动部,其具有:第一支承部,该第一支承部在沿着所述堆装起重机的行驶方向的第一方向上延伸并能够在所述车轮之间支承所述筐式台车的下表面;第一升降部,该第一升降部配置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基端部并能够使所述第一支承部升降;以及第一行驶部,该第一行驶部能够使所述第一升降部在以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往返移动;
第一车轮支承台,其以隔开所述第一支承部的通过空间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二位置,并对所述筐式台车的车轮进行支承;
第二移动部,其具有:第二支承部,该第二支承部能够进入所述第一车轮支承台的下方并在所述车轮之间对所述车轮被支承后的所述筐式台车的下表面进行支承;第二升降部,该第二升降部能够使所述第二支承部进行升降及旋转;第二行驶部,该第二行驶部能够使所述第二升降部在第三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往返移动,其中,所述第三位置配置成与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隔开间隔、且与所述堆装起重机的行驶路径相邻;以及
第二车轮支承台,其配置于所述第三位置并对所述车轮进行支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车轮支承台具有:
第一支柱,其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前端部分离;
第二支柱,其配置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柱朝向所述第三位置并隔开间隔;
第三支柱,其配置为在靠近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所述基端部侧与所述第二支柱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
第一车轮支承部和第二车轮支承部,它们被所述第一支柱支承;
第三车轮支承部,其被所述第二支柱支承;以及
第四车轮支承部,其被所述第三支柱支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移动部进入所述第一车轮支承台以及所述第二车轮支承台的下方,并利用所述第二升降部使所述第二支承部升降,从而在所述第一车轮支承台与所述第二车轮支承台之间移载所述筐式台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三车轮支承台,该第三车轮支承台设置于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并对所述车轮进行支承。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一攀升部件,其具有从所述第二位置的相反侧朝向所述第一位置逐渐上升的倾斜部和设置于所述倾斜部的端部的平坦部,并以能够供所述筐式台车攀升的方式配置于地面;以及
平坦的第二攀升部件,其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攀升部件隔开比所述第一支承部在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更长的间隔、且能够供所述筐式台车攀升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地面。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设置有挡板,
所述第二升降部在配置有所述挡板的位置进行旋转动作。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承部在与所述第一移动部的行驶路径分离的位置支承所述筐式台车,
所述第二支承部在所述第二移动部的行使路径上支承所述筐式台车。
CN201310096386.6A 2012-05-14 2013-03-25 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200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10248A JP2013237511A (ja) 2012-05-14 2012-05-14 カゴ台車用移載装置
JP2012-110248 2012-05-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20067A true CN103420067A (zh) 2013-12-04
CN103420067B CN103420067B (zh) 2016-12-07

Family

ID=49645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9638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20067B (zh) 2012-05-14 2013-03-25 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3237511A (zh)
CN (1) CN10342006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43977A (zh) * 2014-09-23 2015-03-25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旋转式自动存取货装置及方法
CN108698757A (zh) * 2016-03-03 2018-10-2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输送系统
WO2021104139A1 (zh) * 2019-11-28 2021-06-03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运载车
CN113246835A (zh) * 2020-02-12 2021-08-13 爱知机械技术系统株式会社 无人输送车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65997B2 (ja) * 2003-05-23 2008-03-26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台車式搬送装置
KR100913129B1 (ko) * 2005-02-09 2009-08-19 무라타 기카이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반송장치
JP2010208816A (ja) * 2009-03-11 2010-09-24 Murata Machinery Ltd 移載装置
CN102336381A (zh) * 2010-07-15 2012-02-0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堆装起重机
WO2012060146A1 (ja) * 2010-11-04 2012-05-10 ムラテックオートメ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スタッカークレーン及び物品の搬出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65997B2 (ja) * 2003-05-23 2008-03-26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台車式搬送装置
KR100913129B1 (ko) * 2005-02-09 2009-08-19 무라타 기카이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반송장치
JP2010208816A (ja) * 2009-03-11 2010-09-24 Murata Machinery Ltd 移載装置
CN102336381A (zh) * 2010-07-15 2012-02-0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堆装起重机
WO2012060146A1 (ja) * 2010-11-04 2012-05-10 ムラテックオートメ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スタッカークレーン及び物品の搬出入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43977A (zh) * 2014-09-23 2015-03-25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旋转式自动存取货装置及方法
CN108698757A (zh) * 2016-03-03 2018-10-2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输送系统
CN108698757B (zh) * 2016-03-03 2020-11-2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输送系统
WO2021104139A1 (zh) * 2019-11-28 2021-06-03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运载车
CN113246835A (zh) * 2020-02-12 2021-08-13 爱知机械技术系统株式会社 无人输送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37511A (ja) 2013-11-28
CN103420067B (zh) 2016-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83167B2 (en) Automated warehouse and suspension-type stacker crane
US8989918B2 (en) System for transporting goods arranged on auxiliary devices
CA2808933C (en) Storage shelf system for storing storage goods
JP4844824B2 (ja) 物品保管設備
JP6222135B2 (ja) 自動倉庫
KR102327555B1 (ko) 자동 창고 시스템
JP2017036128A (ja) 自走式搬送台車を用いた保管設備
JP6231168B2 (ja) 立体自動倉庫
CN103420067A (zh) 筐式台车用移载装置
CN105253512A (zh) 一种带移载小车的立体仓库
JP2018115071A (ja) 自走式搬送台車を用いた保管設備
JP6291228B2 (ja) 自動保管設備及び自動倉庫
JP2897619B2 (ja) 自動倉庫
CN107985882A (zh) 悬吊式堆垛起重机
JP5783366B2 (ja) 仕分けシステム
JP7135243B2 (ja) 立体自動倉庫
JP6333582B2 (ja) 自動倉庫
JP7293723B2 (ja) スタッカクレーン
JP2018070307A (ja) 自動倉庫
JP7095516B2 (ja) 連結コンベヤ
JP2009007140A (ja) 移載フォーク付搬送台車
JP2000109204A (ja) 線材コイルの立体倉庫システム
WO2012101718A1 (ja) 自動倉庫システム、搬出方法
JP2013086917A (ja) 自動倉庫
JP2020153138A (ja) 機械式駐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07

Termination date: 201803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