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15313A - 注射器及注射器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注射器及注射器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15313A
CN103415313A CN2012800112133A CN201280011213A CN103415313A CN 103415313 A CN103415313 A CN 103415313A CN 2012800112133 A CN2012800112133 A CN 2012800112133A CN 201280011213 A CN201280011213 A CN 201280011213A CN 103415313 A CN103415313 A CN 1034153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rceolus
handle part
syringe
pad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121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15313B (zh
Inventor
立川浩一
岩濑阳一郎
大桥广孝
小川淳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4153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153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153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153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15Pistons; Piston-rods; Guiding, blocking or restricting the movement of the rod or piston; Appliances on the rod for facilitating dosing ; Dosing mechanis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24Ampoule syringes, i.e. syringes with needle for use in combination with replaceable ampoules or carpules, e.g. automatic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28Syringe ampoules or carpules, i.e. ampoules or carpules provided with a needl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注射器具有外筒(2)、垫片(3)和推压件(4)。推压件(4)具有按压部(42)和筒状的把持部(41),所述筒状的把持部(41)覆盖外筒(2)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外筒(2)在其长度方向上移动,所述按压部与把持部(41)连结并插入到外筒(2)内,并通过把持部(41)相对于外筒(2)向前端侧的移动使垫片(3)向前端侧移动。另外,在把持部(41)与外筒(2)之间设置有对把持部(41)相对于外筒(2)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

Description

注射器及注射器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射器及注射器组装体。
背景技术
注射器通常由外筒、能够在该外筒内滑动的垫片、和操作该垫片使其进行移动的推压件(plunger)构成。另外,外筒具有主干部和设置于主干部的前端侧且直径相对于主干部缩小的缩径部(口部)。这样的注射器构成为通过将推压件压入外筒内使垫片向前端侧移动,从而将收容在外筒中的药液从口部的开口导向外筒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注射器例如按下述这样来使用。在将穿刺针连接于口部的状态下,以用除拇指外的4个指头握住外筒并将拇指放于推压件的状态将穿刺针穿刺于皮肤,并维持该状态,同时用拇指按压推压件,由此进行给药。另外,在将穿刺针连接于口部的状态下,以用食指和中指夹住外筒并将拇指放于推压件的状态将穿刺针穿刺于皮肤,并维持该状态,同时用拇指按压推压件,由此进行给药。
然而,在这样的使用方法中,需要将穿刺针穿刺于皮肤并维持该状态的步骤和维持外筒相对于皮肤的位置同时相对于外筒按压推压件的步骤这2个步骤才能进行给药。另外,通过操作推压件来固定外筒2的力变弱,针的穿刺深度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如上所述,在以往的注射器中,存在操作性不良、使用困难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976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性优良的注射器及注射器组装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注射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在前端侧有能够出入液体的口部的外筒;
能够在所述外筒内滑动的垫片;和
操作所述垫片使其向所述外筒的前端侧进行移动的推压件,
所述推压件具有按压部和筒状的把持部,所述筒状的把持部覆盖所述外筒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外筒在该外筒的长度方向上移动,所述按压部与该把持部连接并插入到所述外筒内,并通过所述把持部相对于所述外筒向前端侧的移动使所述垫片向前端侧移动。
在本发明的注射器中,优选在所述把持部与所述外筒之间,设置有对所述把持部相对于所述外筒向该外筒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
在本发明的注射器中,优选所述引导部固定于所述外筒和所述把持部的一方,并可滑动地抵接于另一方。
在本发明的注射器中,优选所述按压部在所述外筒的长度方向上与所述垫片分离。
在本发明的注射器中,优选具有维持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垫片的分离状态的分离状态维持机构。
本发明的注射器中,优选具有将所述外筒相对于所述把持部向前端侧施力的施力机构。
在本发明的注射器中,优选所述施力机构具有设置在所述把持部的内侧的弹簧部件。
在本发明的注射器中,优选通过所述施力机构的施力,所述按压部在所述外筒的长度方向上与所述垫片分离。
在本发明的注射器中,优选当对所述外筒和所述把持部的至少一方施加使所述外筒相对于所述把持部向基端侧移动的规定值以上的外力时,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垫片的分离状态被解除,所述垫片通过所述按压部向所述外筒的前端侧移动。
在本发明的注射器中,优选所述规定值被设定成比在把持住把持部的状态下通过将与所述口部连接的穿刺针穿刺于皮肤而对所述外筒施加的外力大。
在本发明的注射器中,优选具有维持所述把持部相对于所述外筒移动到前端侧的状态的状态维持机构。
在本发明的注射器中,优选具有防止所述外筒从所述把持部脱离的防脱离机构。
在本发明的注射器中,优选所述外筒的所述口部从所述把持部的前端侧开口突出。
为了实现上述目,本发明是一种注射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具有:本发明的注射器;和安装于所述凸缘的所述口部的穿刺针。
在本发明的注射器组装体中,优选具有收纳所述穿刺针的收容器具,所述收容器具具有凸缘,在保持着将所述穿刺针收纳在该收容器具中的状态下将所述穿刺针安装于所述外筒的所述口部时,所述凸缘与所述把持部的前端面抵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注射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2是图1中A-A线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使用了图1所示的注射器的本发明的注射器组装体的使用方法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说明使用了图1所示的注射器的本发明的注射器组装体的使用方法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注射器的第2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使用了图5所示的注射器的本发明的注射器组装体的使用方法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注射器的第3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8是表示使用了图7所示注射器的注射器组装体的使用完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注射器的第4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使用了图9所示注射器的注射器组装体的使用完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图3所示的皮内针的变形例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注射器及注射器组装体。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注射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2是图1中A-A线剖视图,图3及图4是用于说明使用了图1所示的注射器的本发明的注射器组装体的使用方法的一例的示意图。此外,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图1、图3中的上侧称为“基端”,将下侧称为“前端”。
图1所示的注射器1是在内部预先收容有药液100的预充式注射器。这样的注射器1具有外筒2、能够在外筒2内滑动的垫片3、操作垫片3使其进行移动的推压件4、引导部8、防脱离机构5、状态维持机构6和分离状态维持机构7。
在该注射器1中,在由外筒2和垫片3所固定的空间即位于垫片3的前端侧的空间11内,预先收容有液状的药液100。作为药液100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举例有抗体等蛋白质性医药品、低分子蛋白质、激素等肽性医药品、核酸医药品、细胞医药品、血液制剂、预防各种感染病的疫苗、抗癌药、麻醉药、麻药、抗生素、类固醇剂、蛋白质分解酶抑制剂、肝素、葡萄糖等糖质注射液、氯化钠或乳酸钾等电解质补给用注射液、维生素剂、脂肪乳剂,造影剂等。
以下,对注射器1的各部位依次进行详细说明。
-外筒-
外筒2由有底筒状的部件构成。如图1所示,外筒2包括有底部211的主干部21、在主干部21的基端外周设置的板状的凸缘27、和设置于底部211的中央部且直径相对于主干部21缩小的缩径部22,它们一体地形成。而且,由缩径部22构成能够供液体出入的口部。如后述那样,在该口部(缩径部22)嵌合、安装有针体的毂部、连接器类等。
在缩径部22的开口处,作为密封部件而粘贴有例如未图示的膜,或安装有未图示的盖体,将缩径部22的内腔气密性地密封。
此外,收容在外筒2中的药液100的容量优选为0.02~2mL,更优选为0.05~1.2mL。
作为外筒2的构成材料,例如举例有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环状烯烃的均聚物(COP)或环状烯烃的共聚物(COC)等环状聚烯烃、聚苯乙烯、聚(4-甲基-1-戊烯),聚碳酸酯、丙烯酸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酰胺(例如,尼龙6、尼龙6·6、尼龙6·10、尼龙12)这样的各种树脂,但其中在透明性和/或容易成形这一点上,优选聚丙烯、环状聚烯烃、聚酯、聚(4-甲基-1-戊烯)这样的树脂。
此外,为了确保内部的可见性,外筒2优选实质上透明。
-垫片-
在外筒2内收纳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垫片3。在垫片3的外周部遍及全周地形成有多个环状的突部。该突部与外筒2的内周面20紧贴地进行滑动,由此更切实地保持了液密性,并且实现了滑动性的提高。
作为垫片3的构成材料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举例有天然橡胶、丁基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丁苯橡胶、硅橡胶这样的各种橡胶材料、聚氨酯类、聚酯类、聚酰胺类、烯烃类、苯乙烯类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或它们的混合物等弹性材料。
-推压件-
推压件4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外筒2在外筒2的长度方向上移动。如图1所示,推压件4由供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41和按压垫片3的按压部42构成。此外,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图1所示的状态也称为“未使用状态”。
按压部42呈棒状,从其前端侧插入到外筒2内。另外,按压部42在其基端部与把持部41的底部412连结。这样的按压部42与把持部41一体地形成。
如图1所示,按压部42在未使用状态下在外筒2的长度方向上与垫片3分离。因此,若从未使用状态使推压件4相对于外筒2向前端侧移动规定距离则按压部42抵接于垫片3,若从该状态进一步使推压件4相对于外筒2向前端侧移动则按压部42按压垫片,垫片3向外筒2的前端侧移动。如此,通过设为在未使用状态下按压部42与垫片3分离的结构,如后述那样,注射器1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提高。
把持部41呈有底部412的有底筒状,覆盖外筒2周围的全部区域。通过将把持部41设为这样的形状,易于把持注射器1,注射器1的操作性提高。
另外,把持部41在未使用状态下构成为外筒2的缩径部22从该把持部41的开口41a突出。通过在未使用状态下使缩径部22从把持部41突出,如后述那样,针体的毂部、连接器类等向缩径部22的安装变得容易。
把持部41的内壁411与外筒2的凸缘27的外周面抵接,在把持部41与外筒2在外筒2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时,凸缘27的外周面和把持部41的内壁411滑动。因此,在把持部41的基端部中,能够抑制相对于外筒2的晃动(chattering),能够顺畅地进行把持部41与外筒2的相对移动。
另外,把持部41成为在其内部外筒2不能沿周向转动的结构。由此,能够抑制外筒2相对于把持部41的无意的变位,注射器1的操作性提高。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将把持部41的内形设为大致圆角长方形(椭圆状),使凸缘27的形状与其对应,从而防止了外筒2在把持部41内的转动。此外,作为防止外筒2转动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从内壁411突出的突起并使该突起与外筒2抵接,从而抑制外筒2的转动。
另外,把持部41成为抑制注射器1向周向滚动的结构。由此,注射器1的安全性提高。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将把持部41的外形设为具有与其内形大致相似关系的略圆角长方形(椭圆状),将外周的一部分由平面来构成,从而抑制了注射器1的滚动。特别是,由于图2所示形状的把持部41为使用者容易把持的形状,所以能够抑制注射器1的滚动,并且注射器1的操作性也提高。此外,作为抑制注射器1的滚动的结构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在把持部41的外周形成有突起的结构。
此外,把持部41的总长只要能够把持就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30~200mm,更优选为60~120mm。另外,把持部41的粗细只要能够把持就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8~70mm,更优选为10~30mm。
另外,把持部41优选构成为使位于内部的外筒2可见。由此,能够在视觉上确认收容在外筒2中的药液100的状态、垫片3的活动,因此注射器1的操作性及安全性提高。作为这样的结构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举例由实质上透明的部件来构成把持部41的方法。另外,在把持部41被着色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把持部41设置在其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状的窗部,经由该窗部使内部可见。此外,所述窗部可以由透明的部件构成,也可以由贯通孔构成。
以上,对推压件4进行了说明,但推压件4的构成材料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举例有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4-甲基-1-戊烯),聚碳酸酯、丙烯酸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缩醛、聚酰胺(例如,尼龙6、尼龙6·6、尼龙6·10、尼龙12)这样的各种树脂,但其中在容易成形这一点上,优选聚丙烯、聚酯、聚(4-甲基-1-戊烯)这样的树脂。
-引导部-
引导部8具有引导外筒2与把持部41的相对移动(向外筒2的长度方向的移动)的功能。通过设置这样的引导部8,例如能够使把持部41相对于外筒2顺畅地移动,注射器1的操作性提高。
引导部8设置在外筒2与把持部41之间。另外,引导部8固定于外筒2、且位于主干部21的前端侧。该引导部8呈环状,外筒2插通于该引导部8的内侧。例如,能够通过向引导部8的内侧压入到外筒2,将引导部8固定于外筒2。此外,引导部8也可以通过粘结剂等固定于外筒2。
另外,引导部8在未使用状态下与把持部41的内壁411的前端部抵接,在把持部41与外筒2在外筒2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时,内壁411和引导部8的外周面滑动。因此,在把持部41的前端部中,抑制了相对于外筒2的晃动,能够顺畅地进行把持部41与外筒2的相对移动。
此外,所述“晃动”是指除把持部41与外筒2向外筒2的长度方向的移动以外的变位、即向与外筒2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变位和向包含该方向在内的方向的变位。
特别是,在注射器1中,由于通过引导部8抑制了把持部41的前端部的晃动,所以能够更顺畅地进行把持部41的前端部为移动方向前方侧的移动、即把持部41向外筒2的前端侧的移动。因此,注射器1的操作性提高。
进而,在注射器1中,由于通过引导部8抑制了把持部41的前端部的晃动,并且通过凸缘27抑制了把持部41的基端部的晃动,即抑制了把持部41的两端部的晃动,所以能够更顺畅地进行把持部41与外筒2的相对移动。
这样的引导部8的构成材料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与外筒2同样的材料。
此外,引导部8的形状只要能够发挥其功能,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这样的环状。例如也可以为多个引导部8沿外筒2的周向互相分离地设置的结构。另外,引导部8也可以与外筒2一体地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8被固定于外筒2,且能够相对于把持部41的内壁411滑动,与其相反,也可以使引导部8固定于把持部41,并能够相对于外筒2的外壁滑动。另外,在该情况下,引导部8也可以与把持部41一体地形成。
-防脱离机构-
防脱离机构5具有防止外筒2从把持部41脱离的功能。如图1所示,防脱离机构5由设置于把持部41的突起51构成。突起51设置为比把持部41的内壁411的凸缘27更靠开口41a侧。由于该突起51与凸缘27抵接,外筒2无法进一步向开口41a侧移动,由此,防止了外筒2从把持部41脱离。
通过设置这样的防脱离机构5,能够防止例如外筒2从把持部41掉落而因其冲击导致外筒2损坏等事故,注射器1的操作性及安全性提高。
作为突起51的形状,只要能够发挥上述功能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成为遍及内壁411的周向的全部区域而设置的环状。另外,也可以为多个突起51沿着内壁411的周向互相隔开间隔地设置的结构。此外,突起51可以与把持部41一体地形成,也可以作为不同部件来形成并使用粘结剂等固定于把持部41。
-状态维持机构-
状态维持机构6具有与未使用状态相比维持把持部41相对于外筒2移动到前端侧的状态的功能。具体而言,具有在把持部41相对于外筒2向前端侧移动了规定距离以上之后,限制把持部41相对于外筒2向基端侧移动的功能。
如图1所示,状态维持机构6由设置于把持部41的突起61构成。突起61在未使用状态下与抵接于内壁411的凸缘27的部位相比设置在基端侧。而且,在由于把持部41相对于外筒2向前端侧移动使突起61越过了凸缘27之后,凸缘27抵接于突起61,由此限制了把持部41相对于外筒2向基端侧的移动。
特别是,在突起61中,把持部41相对于外筒2向前端侧移动时所接触的下表面(第1面)611相对于外筒2的长度方向而倾斜,把持部41相对于外筒2向基端侧移动时所接触的上表面(第2面)612与外筒2的长度方向垂直。因此成为如下结构:在把持部41相对于外筒2向前端侧移动时凸缘27能够容易越过突起61,反过来,在把持部41相对于外筒2向基端侧移动时凸缘27无法越过突起61。
通过设置这样的状态维持机构6,如后述那样,注射器1的操作性提高。
-分离状态维持机构-
在注射器1中,在未使用状态下按压部42与垫片3之间根据需要而分离。其分离距离并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0~20mm,更优选为3~7mm。
分离状态维持机构7具有在未使用状态下需要维持按压部42与垫片3之间分离的状态的情况下将该状态维持的功能。
如图1所示,分离状态维持机构7由设置于把持部41的内壁411的突起(抵接部)72构成。由此,分离状态维持机构7的结构变得简单。
突起72在未使用状态下与抵接于内壁411的凸缘27的部位相比设置在基端侧、且与突起61相比设置在前端侧。通过这样的突起72与凸缘27抵接,限制了外筒2与把持部41进一步向按压部42与垫片3接近的方向的相对移动。由此,按压部42与垫片3分离的状态得以维持。
特别是,如图1所示,突起72在未使用状态下优选设置在与凸缘27的上表面(与突起61相反一侧)抵接的位置。换言之,优选构成为在未使用状态下,由突起72和突起61夹持凸缘27。由此,在未使用状态下,由于外筒2和把持部41固定,所以例如在把持住把持部41时,能够防止外筒2由于自身重量而相对于把持部41向前端侧或基端侧移动等把持部41与外筒2的无意的相对移动。因此,注射器1的操作性及安全性提高。
此外,当对外筒2和把持部41的至少一方施加使按压部42与垫片3接近的方向的规定值以上的外力(例如,后述的外力G2)时,凸缘27越过突起72,由此能够通过按压部42按压垫片3。如此,通过维持按压部42与垫片3分离的状态直到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外力,如后述那样,注射器1的操作性及安全性提高。
作为突起72的形状,只要能够发挥上述功能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成为遍及内壁411的周向的全部区域而设置的环状。另外,也可以为多个突起72沿着内壁411的周向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的结构。此外,突起72可以与把持部41一体地形成,也可以作为不同部件来形成并使用粘结剂等固定于把持部41。
以上,对注射器1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说明。
接着,基于图3、图4对注射器1的使用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此外,以下所示的注射器1的使用方法是用于使注射器14向表皮与真皮之间对药液100进行给药的“皮内注射”的方法,但注射器1的使用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用于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
如图3(a)所示,首先,将皮内针(穿刺针)200安装于外筒2的缩径部22。由此获得注射器组装体(本发明的注射器组装体)400。皮内针200具有针体220和支承针体220的毂部210,通过将毂部210利用螺合或嵌合等固定于缩径部22而安装到注射器1上。由于在注射器1中缩径部22从把持部41突出,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皮内针200的安装。
针体220的长度(从毂部210突出的部分的长度)并没有特别限定,根据目的而不同,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用于皮内注射的情况下,优选为25mm以下,更优选为0.5mm~20mm左右。
另外,针体220的外径也没有特别限定,根据目的而不同,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用于皮内注射的情况下,按ISO的医疗用针管的基准,优选为22G以下,更优选为34G~26G。
此外,在将皮内针200安装于注射器1时,可以使用图3(b)所示的专用的壳体(收容器具)300。壳体300包括有开口的收容部310和设置在所述开口周围的凸缘320,在收容部310中以使毂部210位于开口侧的方式收容皮内针200。当在保持着将皮内针200收容在壳体300中的状态下将毂部210连接于缩径部22时,凸缘320抵接于把持部41的前端面,因此能够防止对缩径部22施加过度的力(将外筒2相对于把持部41向基端侧按压的力)。若过度的力被施加到缩径部22,则凸缘27会越过突起72,进而有可能会通过按压部42按压垫片3,导致注射器1的可靠性降低。
接着,如图4(a)所示,把持住把持部41以与皮肤面大致垂直的方向将针体220穿刺于皮肤。把持部41的把持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握着来把持,也可以捏着来把持。
此时,由于因将针体220穿刺于皮肤而产生的阻力,外力G1作用于外筒2,而由于外力G1,凸缘27无法越过突起72,维持了凸缘27抵接于突起72的状态。也就是说,仅将针体220穿刺于皮肤,垫片3不会被按压部42按压而维持了未使用状态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在针体220完全穿刺于皮肤之前药液100就从针体220排出,注射器1的操作性及安全性提高。
接着,如图4(b)所示,将把持部41压向皮肤侧。由此,对所述外筒2施加与外力G1相同方向且比外力G1大的外力G2,凸缘27越过突起72。其结果,能够使把持部41相对于外筒2向前端侧移动,与把持部41向前端侧的移动一起,按压部42接近垫片3,按压部42抵接于垫片3。也就是说,若施加外力G2则按压部42与垫片3的分离状态被解除。
接着,如图4(c)所示,若将把持部41进一步按向皮肤侧,则垫片3由于按压部42的按压而向前端侧移动。其结果,收纳在外筒2内的药液100从针体220的前端被注入皮肤内。
在此,在垫片3完全移动到外筒2的前端侧的使用完状态(垫片3与底部211抵接,将药液100给药结束的状态)下,凸缘27越过突起61。因此,在变为使用完状态之后,把持部41无法相对于外筒2向基端侧移动即无法恢复到未使用状态。
此外,周围凸缘27越过突起61的时机,可以在垫片3完全移动到外筒2的前端侧之前,但优选与垫片3完全移动到前端侧大致同时。也就是说,状态维持机构6优选构成为将在垫片3相对于外筒2的移动结束时的外筒2与把持部41的位置关系维持。由此,通过凸缘27越过突起61时的感觉和/或声音,能够确认药液100的给药已适当结束。因此,能够进行药液100的适当给药,并且防止了与给药结束无关地以过度的力将把持部41压向皮肤侧的情形,注射器1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提高。
最后,为了将针体220从皮肤拔下,以使把持部41从皮肤面离开的方式进行移动。如前述那样,由于通过突起61维持了使用完状态,所以在将针体220从皮肤拔下时,外筒2和把持部41不会无意地变位,能够安全地进行针体220的拔下。因此,注射器1的操作性及安全性提高。
根据以上所述的注射器1,仅通过把持住把持部41并向皮肤侧按压的操作,就能够进行针体220向皮肤的穿刺和药液100的给药。也就是说,根据注射器1,由1个步骤就能完成药液100的给药。另外,根据注射器1,能够利用腕力将药液100注入皮内,因此能够以充分的力来进行注射器的操作。因此,注射器1成为操作性优良的注射器。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注射器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注射器的第2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6是用于说明使用了图5所示注射器的本发明的注射器组装体的使用方法的一例的示意图。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注射器进行说明,但以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注射器不同之处为中心来说明,对于同样的事项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注射器中,除省略分离状态维持机构并取而代之设置施力机构以外,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注射器大致相同。
图1所示的注射器1A是内部预先收纳有药液100的预充式注射器。这样的注射器1A具有外筒2、能够在外筒2内滑动的垫片3、操作垫片3使其进行移动的推压件4、引导部8、防脱离机构5、状态维持机构6和施力机构9。
此外,外筒2、垫片3、推压件4、引导部8、防脱离机构5以及状态维持机构6分别为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
-施力机构-
施力机构9具有将外筒2相对于把持部41向前端侧施力的功能。通过设置这样的施力机构9,在未使用状态下,能够保持外筒2与把持部41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说,不会受注射器1A的姿势的影响,保持了外筒2与把持部41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因此注射器1A的操作性提高。
另外,如前述那样,在注射器1A中,在未使用状态下按压部42和垫片3分离,而施力机构9也具有维持按压部42与垫片3分离的状态的功能。作为这样的施力机构9,可以使用各种弹性体。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机构9由弹簧部件91构成。由此,施力机构9的结构变得简单。
弹簧部件91设置在把持部41的内侧且把持部41的底部412与外筒2的凸缘27之间。通过该弹簧部件91,将外筒2相对于把持部41向前端侧施力,维持凸缘27抵接于突起51的状态(将该状态称为“未使用状态”。)。
通过设置这样的弹簧部件91,例如在把持住把持部41时,能够防止外筒2由于自身重量而相对于把持部41向前端侧或基端侧移动等把持部41与外筒2的无意的相对移动。因此,注射器1A的操作性及安全性提高。
此外,当对外筒2和把持部41中的至少一方施加使按压部42与垫片3接近的方向的规定值以上的外力时,弹簧部件91收缩,由此能够通过按压部42按压垫片3。如此,能够维持按压部42与垫片3分离的状态直到施加了规定值以上的外力,由此如后述那样,注射器1A的操作性及安全性提高。
另外,弹簧部件91在未使用状态下可以是自然状态,也可以是收缩状态(除完全收缩的状态以外。),但优选为收缩状态。由此,成为凸缘27抵接于突起51的状态,能够更切实地维持按压部42与垫片3分离的状态。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的注射器1A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说明。
接着,基于图6对注射器1A的使用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将皮内针200安装于外筒2的缩径部22。由此获得注射器组装体(本发明的注射器组装体)400A。
接着,如图6(a)所示,把持住把持部41以与皮肤面大致垂直的方向将针体220穿刺于皮肤。
此时,由于因将针体220穿刺于皮肤而产生的阻力,经由外筒2收缩方向的外力G1作用于弹簧部件91,而由于外力G1,弹簧部件91不收缩、或即使收缩其收缩长(收缩前的长度与收缩后的长度之差)也比未使用状态下的按压部42与垫片3的分离距离L1短。也就是说,仅通过将针体220穿刺于皮肤,垫片3不会被按压部42按压而维持了未使用状态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在将针体220完全穿刺于皮肤之前药液100就从针体220排出。
换言之,弹簧部件91的硬度(弹性力)设计成不会因外力G1而收缩或即使收缩其收缩长也比未使用状态下的按压部42与垫片的分离距离L1短。由此能发挥上述效果,注射器1的操作性及安全性提高。
接着,如图6(b)所示,将把持部41压向皮肤侧。由此,对外筒2施加与外力G1相同方向且比外力G1大的外力G2,弹簧部件91收缩并且把持部41相对于外筒2向前端侧移动。而且,与把持部41的移动一起,按压部42接近垫片3,按压部42抵接于垫片3。也就是说,若施加外力G2则按压部42与垫片3的分离状态被解除。
接着,如图6(c)所示,若将把持部41进一步压向皮肤侧,则垫片3通过按压部42的按压而向前端侧移动。其结果,收纳在外筒2内的药液100从针体220的前端被注入皮肤内。
最后,为了将针体220从皮肤拔下,以使把持部41从皮肤面离开的方式进行移动。如前述那样,由于通过弹簧部件91及突起61维持了使用完状态,在将针体220从皮肤拔下时,外筒2和把持部41不会无意地变位,能够安全地进行针体220的拔下。因此,注射器1的操作性及安全性提高。
根据以上那样的注射器1A,仅通过把持住把持部41并向皮肤侧按压的操作,就能够进行针体220向皮肤的穿刺和药液100的给药。另外,由于能够通过弹簧部件91维持把持部41与外筒2的相对的位置关系,所以能够安全地进行针体220向皮肤的穿刺等。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注射器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注射器的第3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8是表示使用了图7所示注射器的注射器组装体的使用完状态的纵剖视图。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注射器进行说明,但以与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注射器不同之处为中心来说明,对于同样的事项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注射器中,除了防脱离机构及状态维持机构的形成位置不同以外,与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注射器大致相同。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注射器1B中,在比外筒的凸缘27靠前端侧的位置形成向外周突出的凸缘28。另外,在比把持部41的凸缘28靠前端侧的位置形成构成防脱离机构5的突起51。通过凸缘28抵接于突起51,外筒2无法进一步向开口41a侧移动,由此防止了外筒2从把持部41脱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51设置在比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把持部41偏向开口41a侧的位置。
另外,构成状态维持机构6的突起61,在未使用状态下与内壁411的同凸缘28抵接的部位相比设置在基端侧。而且,如图8所示,在由于把持部41相对于外筒2向前端侧移动使凸缘28越过突起61之后,凸缘28抵接于突起61,由此限制了把持部41相对于外筒2向基端侧的移动。由此,维持了使用完状态。
另外,构成施力机构9的弹簧部件91设置在把持部41的内侧且把持部41的底部412与外筒2的凸缘28之间。通过该弹簧部件91,将外筒2相对于把持部41向前端侧施力,维持了凸缘28抵接于突起51的状态(未使用状态)。此外,弹簧部件91为了避免与突起61的接触而具有比突起61的内径小的外径。另外,凸缘27为了不妨碍弹簧部件71的配置而具有比弹簧部件91的内径小的外径。由此,能够防止弹簧部件91与凸缘27、弹簧部件91与突起61的卡定,能够顺畅地进行注射器1B的操作。
在此,如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将突起51形成比把持部41接近开口41a的位置,能够使未使用状态下的底部412与凸缘28的分离距离长。因此,能够在它们之间设置更长、更粗、施力更强的弹簧部件91,例如,与第2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增大弹簧部件91的施力。另外,在将弹簧部件91以收缩的状态配置在底部412与凸缘28之间的情况下,与第2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减小其收缩率,因此弹簧部件91的设置变得容易。
特别是,突起51优选形成为在图8所示的使用完状态下与引导部8抵接、或位于引导部8的附近。由此,能够使未使用状态下的底部412与凸缘28的分离距离更长,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上述的效果。
另外,如图8所示,也能够通过将引导部8形成在更接近开口41a的位置,使未使用状态下的底部412与凸缘28的分离距离更长。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8设置成其下表面与开口41a对齐。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注射器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注射器的第4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10是表示使用了图9所示注射器的注射器组装体的使用完状态的纵剖视图。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注射器进行说明,但以与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注射器不同之处为中心来说明,对于同样的事项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注射器中,除了施力机构(弹簧部件)的配置不同以外,与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注射器大致相同。
如图9及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注射器1C中,在比外筒2的凸缘27更靠前端侧的位置形成有从外周突出的凸缘28。另外,在该凸缘28与形成于把持部41的突起51之间,设置有构成施力机构9的弹簧部件91。通过该弹簧部件91,将外筒2相对于把持部41向前端侧施力,维持了凸缘27抵接于突起51的状态(未使用状态)。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注射器1C的总长例如比第2实施方式短。具体而言,在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需要在把持部41的底部412与突起61之间确保收容弹簧部件91和凸缘27的空间,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部412与突起61之间仅确保收容凸缘27的空间即可。也就是说,与第2实施方式相比,不需要确保弹簧部件91的收容空间,相应地,能够缩短注射器1C的总长。
以上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注射器,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构成注射器的各部能够与可发挥同样功能的任意的结构进行替换。另外,也可以添加任意的构成物。
另外,本发明的注射器可以是将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的2个以上结构(特征)组合而成的。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按压部直接按压垫片,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垫片与按压部之间夹设有中间部件。作为该中间部件,例如举例与垫片连接的硬质的(例如由树脂材料等构成)部件。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按压部按压硬质的中间部件来移动垫片,因此与通过按压部直接按压垫片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垫片的过度变形等。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未使用状态下推压件与垫片分离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未使用状态下使推压件与垫片抵接。此外,在该情况下,在所述第2~第4实施方式中,优选以即使施加外力G1弹簧部件也不会收缩的方式构成。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皮内针200,对由毂部210和针体220构成的皮内针进行了说明,但作为皮内针200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1所示,皮内针200具有毂部210、针体220、稳定部230和调整部240。
在调整部240中插通有针体220。调整部240例如通过粘结剂等固定于针体220。
稳定部230具有呈筒状的固定部231和设置在固定部231的前端侧的呈筒状的接触部232。固定部231设置成覆盖毂部210,稳定部230隔着该固定部231固定于毂部210。接触部232设置成覆盖针体220及调整部240的周围。另外,接触部232的内径设定为比固定部231的内径大。
另外,接触部232的前端侧的端面232a与调整部240的针突出面(下表面)241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上。而且,针体220与由端面232a和针突出面241形成的平面垂直。因此,在将针体210穿刺于生物体(皮肤)的情况下,调整部240的针突出面241与皮肤的表面接触,并且稳定部230的端面232a也与皮肤的表面接触。由此,能够通过稳定部240将针体220支承为与皮肤大致垂直。其结果,能够防止针体220晃动,能够将针体220径直地穿刺于皮肤。
此外,调整部240的针突出面241也可以不位于与稳定部230的端面232a相同的平面上。也就是说,调整部240的针突出面241也可以相对于端面232a而位于基端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操作性优良的注射器及注射器组装体。具体而言,例如在将穿刺针连接于口部的状态下,当把持住把持部将穿刺针穿刺于皮肤时,首先,由于将穿刺针穿刺于皮肤而使外筒相对于皮肤固定,然后将把持部压向皮肤侧,由此利用按压部来使垫片移动,能够将药液从穿刺针向患者的体内给药。也就是说,通过使把持部向皮肤侧移动这1个步骤就能完成药液的给药。另外,根据这样的操作方法,能够利用腕力将药液注入皮内,因此能够以充分的力来进行注射器的操作。由此得到操作性优良的注射器及注射器组装体。进而由于操作性提高而能够防止给药事故等,可靠性及安全性也提高。因此,具有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Claims (15)

1.一种注射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在前端侧有能够出入液体的口部的外筒;
能够在所述外筒内滑动的垫片;和
操作所述垫片使其向所述外筒的前端侧进行移动的推压件,
所述推压件具有按压部和筒状的把持部,所述筒状的把持部覆盖所述外筒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外筒在该外筒的长度方向上移动,所述按压部与该把持部连接并插入到所述外筒内,并通过所述把持部相对于所述外筒向前端侧的移动使所述垫片向前端侧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器,
在所述把持部与所述外筒之间,设置有对所述把持部相对于所述外筒向该外筒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射器,
所述引导部固定于所述外筒和所述把持部的一方,并可滑动地抵接于另一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器,
所述按压部在所述外筒的长度方向上与所述垫片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射器,
具有维持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垫片的分离状态的分离状态维持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器,
具有将所述外筒相对于所述把持部向前端侧施力的施力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注射器,
所述施力机构具有设置在所述把持部的内侧的弹簧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注射器,
通过所述施力机构的施力,所述按压部在所述外筒的长度方向上与所述垫片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射器,
当对所述外筒和所述把持部的至少一方施加使所述外筒相对于所述把持部向基端侧移动的规定值以上的外力时,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垫片的分离状态被解除,所述垫片通过所述按压部向所述外筒的前端侧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注射器,
所述规定值被设定成比在把持住把持部的状态下通过将与所述口部连接的穿刺针穿刺于皮肤而对所述外筒施加的外力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器,
具有维持所述把持部相对于所述外筒移动到前端侧的状态的状态维持机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器,
具有防止所述外筒从所述把持部脱离的防脱离机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器,
所述外筒的所述口部从所述把持部的前端侧开口突出。
14.一种注射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器;和
安装于所述凸缘的所述口部的穿刺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注射器组装体,
具有收纳所述穿刺针的收容器具,
所述收容器具具有凸缘,在保持着将所述穿刺针收纳在该收容器具中的状态下将所述穿刺针安装于所述外筒的所述口部时,所述凸缘与所述把持部的前端面抵接。
CN201280011213.3A 2011-03-01 2012-02-13 注射器及注射器组装体 Active CN1034153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4149 2011-03-01
JP2011044149 2011-03-01
JP2011-097340 2011-04-25
JP2011097340 2011-04-25
PCT/JP2012/053262 WO2012117837A1 (ja) 2011-03-01 2012-02-13 シリンジおよびシリンジ組立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15313A true CN103415313A (zh) 2013-11-27
CN103415313B CN103415313B (zh) 2017-06-13

Family

ID=46757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1213.3A Active CN103415313B (zh) 2011-03-01 2012-02-13 注射器及注射器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34981B2 (zh)
EP (1) EP2682145B1 (zh)
JP (1) JP6002658B2 (zh)
CN (1) CN103415313B (zh)
WO (1) WO20121178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R091817A1 (es) 2012-06-01 2015-03-04 Novartis Ag Jeringa
JOP20200175A1 (ar) 2012-07-03 2017-06-16 Novartis Ag حقنة
JP6040025B2 (ja) * 2012-12-28 2016-12-07 株式会社大協精工 医療用の注射器
EP2946801B1 (en) 2013-01-15 2018-07-18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ispenser
US9867944B1 (en) * 2014-03-17 2018-01-16 Matthew L Justus Multi-mode medication dispenser
JP6499158B2 (ja) * 2014-03-31 2019-04-10 テルモ株式会社 プレフィルドシリンジ
CN105167810B (zh) * 2015-09-25 2017-12-15 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 甲状旁腺或淋巴结术中穿刺器
JP6826392B2 (ja) * 2016-08-10 2021-02-03 持田製薬株式会社 自動注射器
JP6933650B2 (ja) * 2016-08-23 2021-09-08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シリンジ包装体
WO2018226932A1 (en) * 2017-06-09 2018-12-13 Cinti Medical, Inc. Syringe assembly
US10335548B1 (en) 2017-06-09 2019-07-02 Cinti Medical, Inc. Syringe assembly
KR102628205B1 (ko) * 2018-02-19 2024-01-24 벡톤 디킨슨 프랑스 주사기 및 보호 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주입 시스템
JP7085459B2 (ja) * 2018-11-06 2022-06-16 株式会社フクダ プレフィルドシリンジの気密性試験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60635A (en) * 1957-03-20 1958-11-18 Edgar H Wilburn Sterilizable and sterilized hypodermic syringe assemblies
EP0186232A1 (fr) * 1984-12-07 1986-07-02 Jean-Denis Schweblin Seringue
US20010056263A1 (en) * 1999-10-14 2001-12-27 Alchas Paul G. Prefillable intradermal injector
JP2003509082A (ja) * 1998-09-18 2003-03-11 ソシエ デ コンシェーユ エ デ ルシェルシェ ダプリカシオン シエンティフィック スクラ ペースト状または半固体状の調剤を投与するための注射器
JP2007075610A (ja) * 2005-09-14 2007-03-29 Tecpharma Licensing Ag 針を注射装置に装着するための心合わせ補助具
US7267668B2 (en) * 2001-11-30 2007-09-11 Ruben Philip H Disposable syringe and cartridge with pneumatic chamb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6643A (en) * 1991-04-29 1993-01-05 George C. Kram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rapid vascular drug delivery
WO1995001198A1 (en) * 1993-07-02 1995-01-12 Ji Hoon Park Syringe
WO2002083205A1 (en) 2001-04-13 2002-10-24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Inc. Prefillable intradermal delivery device with hidden needle and passive shielding
EP1379299B1 (en) * 2001-04-13 2008-06-11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Prefillable intradermal injector
JP4050579B2 (ja) 2002-09-11 2008-02-20 テルモ株式会社 プレフィルドシリンジ
WO2004004811A1 (ja) 2002-07-02 2004-01-15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シリンジおよびプレフィルドシリンジ
FR2905273B1 (fr) 2006-09-06 2009-04-03 Becton Dickinson France Soc Pa Dispositif d'injection automatique avec moyen de temporisation.
WO2010108116A1 (en) * 2009-03-20 2010-09-23 Antares Pharma, Inc. Hazardous agent injec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60635A (en) * 1957-03-20 1958-11-18 Edgar H Wilburn Sterilizable and sterilized hypodermic syringe assemblies
EP0186232A1 (fr) * 1984-12-07 1986-07-02 Jean-Denis Schweblin Seringue
JP2003509082A (ja) * 1998-09-18 2003-03-11 ソシエ デ コンシェーユ エ デ ルシェルシェ ダプリカシオン シエンティフィック スクラ ペースト状または半固体状の調剤を投与するための注射器
US20010056263A1 (en) * 1999-10-14 2001-12-27 Alchas Paul G. Prefillable intradermal injector
US7267668B2 (en) * 2001-11-30 2007-09-11 Ruben Philip H Disposable syringe and cartridge with pneumatic chamber
JP2007075610A (ja) * 2005-09-14 2007-03-29 Tecpharma Licensing Ag 針を注射装置に装着するための心合わせ補助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82145A4 (en) 2014-09-03
US20130331798A1 (en) 2013-12-12
EP2682145B1 (en) 2020-11-25
JP6002658B2 (ja) 2016-10-05
US10034981B2 (en) 2018-07-31
CN103415313B (zh) 2017-06-13
EP2682145A1 (en) 2014-01-08
WO2012117837A1 (ja) 2012-09-07
JPWO2012117837A1 (ja) 2014-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15313A (zh) 注射器及注射器组装体
US10814069B2 (en) Injector
JP4906508B2 (ja) 留置針組立体
JP6342815B2 (ja) 液体投与具
JP5670242B2 (ja) 薬剤調製用具
WO2007132732A1 (ja) 留置針組立体
CN103596612B (zh) 液体注入器
WO2013046857A1 (ja) プロテクタおよびシリンジ組立体
CN102834134A (zh) 预灌封注射器
US9192729B2 (en) Liquid injector
CN104487115A (zh) 液体投放器具
JP6068467B2 (ja) 医薬品容器
WO2015133279A1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6125187B2 (ja) 液体投与具
JP6360470B2 (ja) 液体投与具
CN108434550B (zh) 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WO2013046867A1 (ja) シリンジ
JP6215550B2 (ja) 液体投与具
JP6104747B2 (ja) 液体投与具
JP6181647B2 (ja) 針支持体組立体
JPWO2007049563A1 (ja) 留置針組立体
WO2014013547A1 (ja) 液体投与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