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88225A - 拉紧装置,编织机,收口机和用于将多个经纱拉紧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拉紧装置,编织机,收口机和用于将多个经纱拉紧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88225A CN103388225A CN2013101732411A CN201310173241A CN103388225A CN 103388225 A CN103388225 A CN 103388225A CN 2013101732411 A CN2013101732411 A CN 2013101732411A CN 201310173241 A CN201310173241 A CN 201310173241A CN 103388225 A CN103388225 A CN 1033882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rp thread
- strainer
- puncture needle
- take
- thr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J—AUXILIARY WEAVING APPARATUS; WEAVERS' TOOLS; SHUTTLES
- D03J1/00—Auxiliary apparatus combined with or associated with looms
- D03J1/16—Apparatus for joining warp ends
- D03J1/18—Apparatus for joining warp ends for joining, e.g. tying, a complete series of fresh warp threads to the used warp thr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 Auxiliary Weaving Apparatuses, Weavers' Tools, And Shuttles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紧装置(10),包括:框架(11);夹紧装置(18),其设计用于将经纱层(35)的多个经纱(30)局部地固定在框架(11)上;和拉紧器(12),用于通过拉紧器(12)相对于该框架(11)的运动来拉紧多个经纱(30)。拉紧器(12)沿其表面提供有多个布置在拉紧器(12)的纵向方向上的穿透针(16),该穿透针能与经纱(30)接触。穿透针(16)的、远离拉紧器(12)的表面指向的端部相对于拉紧器(12)的表面的法线方向弯成角度。此外,穿透针(16)的、与经纱(30)接触的端部在远离夹紧装置(18)的方向上定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紧装置,一种编织机,一种收口机和一种用于将多个经纱拉紧的方法。
背景技术
越来越常见的是,将经纱、例如扁平的塑料线编织为纺织的材料。这种由此获得的纺织的材料例如应用于容纳、储存、和/或用于运输食品、特别是蔬菜。另一个应用领域可以在所有的、在其中需要具有高强度和耐磨性的纺织的材料或者是幅面的领域中、例如在农业中出现。扁平的塑料线例如由聚丙烯制成。为了将经纱或者是扁平的塑料线编织成纺织的材料,将通常缠绕在经轴上的经纱输送至织布机并且在纺织时逐个地由经轴绕开。
在纺织技术中已知的是,将几乎绕开的经轴的经纱(经过纺织的经纱)与新的经轴的经纱(新的经纱)打结。在此,编织架是已知的,该编织架能用于将经过纺织的经纱层和新的经纱层在织布机上在相互定义的位置上平面地拉紧。在此,编织架包括拉紧装置,以用于将新的和/或旧的经纱平面地张紧。同样在编织架中包括的编织装置则分别将这两个位置的经纱打结。
用于将新的经纱层拉紧的工作进程可以与织布机分离地和与编织过程无关地实施,使得织布机的停机时间基本上由将旧的经纱层与新的经纱层真正地打结的时间来确定。通过这样将新的经纱层准备好而将织布机的停机时间缩短。
为了进行打结,将编织架连同新的经纱层的、已经平面地拉紧的经纱一起输送至相关的织布机。同样将旧的经纱层的经纱平面地拉紧。随后将处于相互限定的位置中的、平面地拉紧的、旧的经纱层的和新的经纱层的经纱通过编织装置彼此打结连接。此后,该编织架与织布机分离并且编织可以与新的经纱层一起继续进行。在之前所描述的、用于将旧的经纱层与新的经纱层一起打结连接起来的工作进程中,在织布机中用新的经轴替代旧的经轴。
如同之前所描述的,新的经纱层由包含在编织架中的拉紧装置平面地拉紧。随同旧的经纱层一起在织布机上也发生同样的情况。在编织技术中已知的是,将新的和/或旧的经纱层的经纱平面地放置在或者是展开在支座上,并且通过拉紧器、例如拉紧杆引导。拉紧杆在其表面上设置有弹性的或者是柔顺的径向的刷毛。通过拉紧杆在朝向新的经纱的端部的方向上或者是在绕开方向上的转动方向上的转动,在此将单个的经纱卷入在单个的刷毛之间并且通过拉紧杆的转动同时拉紧。
缺点在于,即经纱和特别是之前提及的扁平的塑料经纱由这些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技术可以仅仅非常局限地拉紧,为此,具有刷子的拉紧杆持续地转动。通过拉紧杆的、最大单次的转动,如同在薄的、线状的经纱中常见的那样,扁平的塑料经纱根本不能拉紧。特别是在紧密地彼此靠近的扁平的塑料经纱中并且由此在扁平的塑料经纱多次上下重叠地布置在拉紧杆的上方的情况下,扁平的塑料经纱自身在拉紧杆的多次转动时不能全部可靠地拉紧。由于不同的应力而使得扁平的塑料经纱的大部分在支座之间松弛,由此,用于将该经纱层的扁平的塑料经纱与另一个经纱层的扁平的塑料经纱打结连接起来的可靠的分离变得不可能。
在拉入或者编织时经纱也应该有规律地拉紧,以用于进行分离。当对于扁平的塑料经纱而言使用了刷子时,也存在同样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消除现有技术中的前述的问题。
该目的通过拉紧装置实现,其包括:框架;夹紧装置,其设计用于将经纱层的多个经纱局部地固定在框架上;和拉紧器,用于通过该拉紧器相对于框架的运动来拉紧多个经纱,其中,拉紧器沿其表面提供有多个布置在拉紧器的纵向方向上的穿透针(Durchgriffsstiften),该穿透针能与经纱接触;穿透针的、远离拉紧器的表面指向的端部相对于拉紧器的表面的法线方向弯成角度;和穿透针的、与经纱接触的端部在远离夹紧装置的方向上定向。
根据本发明设计的拉紧装置的一个优点在于,该拉紧装置具有用于可靠地拉紧经纱的、特别是扁平的塑料经纱的突出的特性。在此,在纵向方向上布置在拉紧器的表面上的穿透针非常简单和可靠地穿过或者说刺穿所有的经纱。通过可靠地刺穿所有的经纱,通过拉紧器的运动或者转动,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实现所有经纱的应力(经纱应力)均匀增加。因此实现了改进的分离结果,其能实现更可靠地将经纱打结连接起来、编织或者拉入。特别是有助于经纱的可靠的刺穿,这由此实现,即穿透针的、远离拉紧器的表面指向的端部相对于拉紧器的表面在法线方向上弯成角度。穿透针的、远离拉紧器的表面指向的端部的这种对准方式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即已经由穿透针刺穿的经纱不再从穿透针上脱离,确切地说既不在拉紧杆(Spannbaum)转动时用于拉紧经纱,也不在拉紧杆在相反的转动方向上转动时用于固定拉紧的经纱。为了将旧的和新的经纱层的经纱打结连接起来,可以同时由拉紧器拉紧这两个经纱层。拉紧器可以设计为扁平部件,穿透针布置在其表面上,其中,该扁平部件为了拉紧经纱而线性地、特别是在纵向方向上和在经纱的端部的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夹紧装置运动。拉紧器也可以设计为圆周体、特别是设计为拉紧杆,穿透针布置在其表面上。为了将经纱拉紧,将该拉紧器简单地转动。
这样选择穿透针的数量,即每个经纱至少一次被穿透针中的一个穿透。在此,单个的经纱也可以由多于一个穿透针多次穿透。也可以设置机械的辅助装置,其在穿透针穿过经纱时支撑例如具有弹性表面的辊、例如泡沫塑料辊。利用这个辊在力作用的情况下经过在经纱的表面上的区域,在该区域中,经纱放置在穿透针上。由此,经纱简单和可靠地由穿透针穿透或者说刺穿。力的作用基本上朝向于穿透针的方向。在所有的经纱至少一次由穿透针穿透之后,将拉紧器相对于框架运动。由此在每个经纱上施加拉力,通过该拉力将经纱拉向远离夹紧装置的方向。通过在拉紧过程之前将经纱固定在绕开方向上相对于拉紧器放置在前的位置上,将经纱在这个位置和拉紧器之间的区域中均匀地和可靠地拉紧。为了固定经纱,可以将经轴在其旋转时利用拉紧框架固定。
优选地,倾斜角沿各个穿透针改变。由此,即使当将经纱拉紧并且为了实现夹紧将拉紧装置往回转动时,也改进了在穿透针和经纱之间的接合(Ineingriffnahme)。由此防止了经纱从穿透针上脱离。
优选地,在各个穿透针的端部处的相对于法线方向的角度为90°至170°,优选为165°。通过这种在相对于表面(由该表面穿透针延伸)的法线和各个穿透针的端部之间形成的角度,实现了在穿透针和经纱之间的特别可靠的接合。证明了,特别是穿透针弯成165°的角度最适合于穿透经纱。在此,弯成角度的穿透针在拉紧器例如通过拉紧杆的转动而运动时,独立地刺入到经纱的材料中并且将其穿透。通过穿透针的这种设计方案可以使经纱几乎不需要辅助地由穿透针穿透。此外防止了经纱从穿透针上脱离。
优选地,穿透针的、远离拉紧器的表面指向的端部是削尖的。通过穿透针的这种设计方案快速和可靠地由这些穿透针穿透或者是刺穿单个的经纱。
优选地,在拉紧器的横向方向上观察,多个穿透针直接连续依次地布置。通过这些穿透针连续依次的冗余的布置而确保了,即每个经纱始终至少由穿透针之一穿透或者说刺穿。利用概念“横向方向”定义了垂直于纵向方向对齐的方向。
优选地,在拉紧器的纵向方向上观察,多列直接连续依次地布置的穿透针彼此交替错开地布置。在这个设计方案中,例如一列穿透针分别由三个直接连续依次地、也就是说在拉紧器的横向方向上布置的穿透针构成。此外,多列穿透针彼此并排地、也就是说在拉紧器的纵向方向上彼此错开地布置。通过这种布置,所有的经纱由穿透针固定住(ergriffen)和刺穿。
优选地,在分别在拉紧器的纵向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穿透针之间的间距为在0.5mm和1.0mm之间,优选为0.7mm。证明了,即通过在分别彼此相邻的穿透针之间的间距在0.5mm和1.0mm之间的区域中确保了所有的经纱由穿透针固定住和穿透。在彼此相邻的穿透针之间的间距可以取决于应用的经纱的宽度而变化。在此,彼此相邻的穿透针的间距可以随着经纱的增加的宽度或者是厚度、或者是随着增加的直径而增加。
优选地,在分别在拉紧器的横向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穿透针之间的间距为在1.5mm和2.3mm之间,优选为1.9mm。在此确保了经纱层在横向方向上可以与多个穿透针接触,而不会出现拉紧器过大和因此拉紧装置过大的情况。
优选地,拉紧器设计为圆柱形的拉紧杆,该拉紧杆能相对于框架旋转地安置。在此可以将经纱仅仅通过转动拉紧杆拉紧。
优选地,拉紧装置还包括具有多个空隙的筘,该筘能在拉紧器的纵向方向上对齐地固定在拉紧器的上方,其中,筘设计用于使多个经纱平行,经纱能穿过筘的空隙引导。根据这个实施方式使经纱平行穿过筘的空隙,并且同时均匀地分布在面上。此外,在将筘固定在拉紧器上时,经纱通过筘而被加重并且由此经纱总体上更可靠地和更牢固地放置在拉紧器的穿透针上。由此经纱更可靠地由穿透针固定住和穿透。为此有效地防止了,经纱从穿透针上脱离。
优选地,拉紧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加重装置,该加重装置布置在夹紧装置和拉紧器之间,其中,加重装置设计用于,在拉紧器的方向上产生作用到经纱上的力。通过这个设计方案将经纱通过重力、例如利用加重装置,可靠地挤压到穿透针的端部处。此外,由此防止了,已经被刺穿的经纱从穿透针上脱离。
优选地,拉紧器布置在各个经纱的线端部和夹紧装置之间。通过这种布置,由穿透针刺穿的经纱位于下降侧。由此在经纱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次品率。
优选地,拉紧装置能用于编织,两个经纱层位于两个平面中,对于每个所述层而言具有至少一个夹紧装置,并且使用至少一个拉紧器。由此实现了一种用于将两个经纱层的经纱在两个平面中可靠地拉紧的拉紧装置。
因此在一个位置中拉紧的经纱可以与另一个位置中拉紧的经纱打结连接起来,或者设置有交叉线或者被拉入薄层中或者绞合线中。
前述的目的还通过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拉紧装置的编织机(Fadenkreuzeinlesemaschine)得以实现。
前述的目的还通过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拉紧装置的收口机(Einziehmaschine)得以实现。
前述的目的还通过用于在拉紧装置中将多个经纱拉紧的方法得以实现。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经纱层的多个经纱放置在至少一个夹紧装置上和拉紧器上;
b)利用夹紧装置固定经纱;
c)利用拉紧器的多个穿透针刺穿多个经纱;
d)使拉紧器在一个方向上运动,从而使多个穿透针在远离夹紧装置的方向上运动,由此将经纱在夹紧装置和拉紧器之间拉紧;和
e)将拉紧的经纱固定。
优选地,拉紧器设计为拉紧杆,并且步骤d)还包括:转动拉紧杆,从而拉紧经纱。
优选地,步骤c)还包括:将多个经纱挤压抵靠在拉紧器的穿透针上,由此多个穿透针刺穿多个经纱。
附图说明
在下面根据实施例详细地阐述本发明。在此附图示出:
图1a-f示出用于将经纱拉紧的方法的示意性的过程;
图2在垂直于经纱的延伸部的截面图中示出经纱和穿透针的示意图;
图3示出穿透针在拉紧器的横向方向上的示意图;
图4示出穿透针在拉紧器上的布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f示出用于将经纱拉紧、特别是将扁平的塑料经纱拉紧的方法的示意性的过程。示出了拉紧装置10的示意性的视图,该拉紧装置包括框架11和拉紧器12,并且其垂直于拉紧器12的纵向方向(纵向方向L,如同在图2和4中示出那样)示出。拉紧器12的纵向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经纱30的延伸部。拉紧器12支承在框架11上,并且在这个实例中设计作为相对于框架11围绕平行于纵向方向L的轴线可旋转支承的拉紧杆。在拉紧器12的表面上安装一个或者多个接合条(Ineingriffnahmestreifen)14。每个接合条14配有多个刚性的穿透针16。概念“刚性的”定义为穿透针的材料特性,其足够用于穿透或者说刺穿至少一个经纱。例如穿透针16由钢制成。接合条14可以在拉紧器12的表面上方可错开地安装。
此外,拉紧装置10包括夹紧装置,包括第一夹紧装置18和第二夹紧装置20。第一夹紧装置18包括:固定在框架11上的第一夹紧轨道22;和第一夹紧杆24。第二夹紧装置20包括:固定在框架11上的第二夹紧轨道26;和第二夹紧杆28(见图1f)。基本上在第一夹紧装置18的、第二夹紧装置20的和拉紧器12的表面的上方放置了由多个经纱30构成的经纱层(见在图2中的经纱层35)。单个的经纱30由承载在框架11上的经轴31在附图中示出的箭头方向P上、基本上垂直于第一夹紧装置18、第二夹紧装置20和拉紧器12的纵向方向,以这个顺序绕开并且运动。
此外,拉紧器12提供有筘32,该筘可平行于接合条14可拆卸地对准。该筘32包括多个空隙,在筘32固定在拉紧器12上之前,将经纱30基本上均匀分布地穿过这些空隙。筘32的空隙通过未示出的筘齿尖分开。筘32用于使多个经纱30平行并且压向拉紧器12的方向。
在下面根据图1a-1f说明用于将经纱30拉紧的过程。首先,如同在图1a中所示的那样,经纱30从经轴31上绕开一段距离,并且放置在同时用作为支座的夹紧轨道22,26上以及还放置在拉紧器12的上方。为此用手将经纱30在由箭头P所示的方向上拉动。
布置在经轴31附近的第一夹紧装置18除了作为支座起作用以外,同时在经纱拉紧前用于局部地固定平面地伸展开的经纱30。为此将第一夹紧杆24插入第一夹紧轨道22的、对应一致地形成的空隙中。插入至第一夹紧轨道22的第一夹紧杆24可以通过转动与其牢固地锁定。因此平面地伸展开的经纱30固定地在第一夹紧轨道22和第一夹紧杆24之间夹紧。
在示出的实例中,经纱30通过加重装置34加重,由此经纱30更加可靠地与穿透针16啮合。加重装置34布置在第一夹紧装置18和拉紧器12之间。随后,通过将筘插入拉紧器12上的容纳部中的方法,可以使因此基本上均匀展开的经纱30与筘32的空隙相互接合。因此,在筘32的空隙之间引导这些基本上均匀分布的经纱30。
在这个准备之后,将拉紧器12在转动方向R上转动一段距离(见图1b),由此穿透针16和经纱30彼此靠近。在附图中所示出的实例中,拉紧器12的转动方向R等同于顺时针方向。在附图中,经纱30的走向在这种情况下(其中,在该经纱上施加有在绕开方向上的手动的拉力)分别作为连续线示出。相反,经纱30的走向在没有这些施加的拉力情况下作为虚线示出。在没有施加拉力的情况下,经纱30至少在第一夹紧轨道22和第二夹紧轨道26之间的区域中松弛。之前所描述的、为了实现打结、拉入或者编织而进行的经纱30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实现。
在图1c中示出了拉紧器12在转动方向R上转动了一段距离的转动位置,其中,接合条14的穿透针16直接接触经纱30。在附图示出的实例中,接合条14的穿透针16在此位于12点位置上。如同所示出的那样,经纱30由于其可忽略的重量仅仅停留在穿透针16的尖部上。当手动的拉力施加在经纱30上时,多个经纱30或者所有的经纱30由穿透针16刺穿。
在图1d中示意性地和示例性地示出,不曾被刺穿的经纱30如何利用辅助装置可以由穿透针16刺穿。在这个实例中,具有弹性表面的辊36沿着穿透针16或者是沿着接合条14经过经纱30和穿透针16。在此在经纱30上施加了力,其中,这个力基本上指向拉紧器12的表面的方向,并且将经纱30挤压抵靠在穿透针16上。这个力足以使穿透针16刺入辊36的弹性材料中。在此,穿透针16也贯穿经过经纱30或者说将经纱刺穿。通过这种简单的辅助装置,所有的经纱30都与穿透针16固定地接合,并且进而也与拉紧器12接合。
在图1e中,拉紧器12显示为在转动方向R上在顺时针方向上进一步转动的位置上。加重装置34被取下。因为经纱30分别至少简单地由穿透针16刺穿,并且还通过第一夹紧装置18来保持,因此经纱30的那个、位于第一夹紧装置18和拉紧器12的穿透针16之间的部段通过拉紧器12的运动、并且因此也通过穿透针16的运动在远离夹紧装置18的方向上被拉紧。如同在附图中能看出的那样,经纱30由此也不再在第一夹紧装置18和第二夹紧装置20之间的区域中松弛。这种拉紧引起了在每个经纱30中、特别是在每个扁平的塑料经纱中的裂缝,由此将所有经纱30均匀地拉紧。
在图1f中示出,通过拉紧器12现在在小角度的情况下与顺时针方向相反在方向ZR上被松开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这种应力。在拉紧器12的转动方向上对齐的穿透针16的优点在于,即经纱30通过拉紧器12的回转在拉应力松弛时也继续保持与穿透针16固定接合。由此阻止了经纱30从穿透针16上脱离。
通过减弱的但是均匀的应力,可以将拉紧的经纱30通过第二夹紧装置20与第一夹紧装置18间隔开地固定。为了进行固定,将第二夹紧杆28插入第二夹紧轨道26的相应的形成的空隙中。通过这种插入,将另一个应力施加到经纱30上。现在在第一夹紧装置18和第二夹紧装置20之间的区域中将经纱30可靠地和均匀地拉紧,并且可以承受后面的分离运行。应该指出的是,通过相对于框架11抗扭地固定经轴31的方法,同样可以固定经纱30。在这个设计方案中不需要提供夹紧装置18,并且在经纱30被拉紧之前,经轴31的固定装置用作为经纱30的第一夹紧装置。也应该指出的是,通过在纵向方向上或者抗扭地相对于框架11固定拉紧器12的方法,同样可以在应力下固定经纱30。在这个设计方案中不需要提供夹紧装置20。拉紧器12的固定装置则起到拉紧的经纱30的夹紧装置的作用,并且拉紧器12的固定则起到将拉紧的经纱30与第一夹紧装置间隔开地固定的作用。
当拉紧器设计作为扁平部件时,将经纱30从经轴31直接放置在拉紧器12的穿透针16的上方,并且然后固定在第一夹紧装置18中。当经纱30由穿透针16与可能还由辊36一起刺穿时,拉紧器直线地在拉紧器的横向方向上(横向方向Q,如在图3和4中示出)和在经纱30的端部的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夹紧装置18运动,由此实现了经纱30的均匀的应力。扁平的拉紧器随后往回运动,由此拉紧的经纱30可以固定在夹紧装置20中。筘32和加重装置34可以与扁平的拉紧器一起使用。
在打结操作、编织操作或者拉入操作的过程之前或者之中,可以将经纱30横向于其纵向方向并且在第二夹紧装置20和拉紧器12之间的或者在第一夹紧装置18和第二夹紧装置20之间的区域中分离。经纱30的那个在这个分离部和各个端部之间的部段可以被清除。由此经纱30的刺穿对于其它的加工流程毫无影响,因为在所谓的下降侧上不再需要那个部段。
图2在垂直于经纱30的延伸部的截面图中示出经纱层35和穿透针16的经纱30的示意性的视图。如同根据附图所看出的那样,穿透针16呈尖刺形地延伸。由此其适用于简单地穿透或者说刺穿经纱30。与现有技术相比,经纱30根据本发明现在不压在刷子的刷毛之间,而是被这些尖刺形地延伸的穿透针16刺穿。穿透针16在此与面积有关地以这样一种密度布置在拉紧器12的纵向方向L上,即单个的经纱至少被穿透针刺穿。由此能确保,即将经纱层35的全部的经纱30都被拉紧。
在图2中,穿透针16垂直于拉紧器12的表面对齐,并且显示为从拉紧器12的表面至其端部均匀地尖刺形地向外延伸。这些穿透针16可以基于这种情况,也就是说在其与拉紧器12的接合条14的连接位置上具有0.3mm的直径。如果经纱多层地形成,那么这样形成的穿透针16也可以可靠地刺穿经纱。
图3示出具有穿透针16的扁平的接合条14的示意性的细节图,穿透针从拉紧器12(拉紧器12,如在图1和2中示出)的表面出发首先分部段地垂直于拉紧器的表面延伸。在部段端部处,穿透针16弯成角度地对齐。在此,穿透针16的端部指向拉紧器的预定的直线运动或者转动的方向,以用于相对于拉紧器12的表面的法线方向拉紧经纱。这个设计方案的优点在于,即穿透针16仅仅通过拉紧器的运动或者转动刺入经纱的材料中,由此在接触位置上在结构方面损坏该材料,并且进而将经纱刺穿。由此,之前说明的、用于将力在向拉紧器方向上施加在经纱上的工作步骤借助于辊(见图1d)被省去。这个设计方案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即由此可靠地阻止了以下情况:一旦用于拉紧经纱的拉紧力产生并且然后减小,经纱就从穿透针16上脱离。
穿透针16的倾斜角是沿着各个穿透针16改变的。在图3中,穿透针16首先利用直线部段16A与拉紧器12的表面在法线方向N上对齐,并且然后利用直线部段16B相对于法线方向N以角度α对齐,使得如果穿透针16与经纱(经纱30,见图1和2)接触,则远离拉紧器的表面地指向的、各个穿透针16的端部远离夹紧装置(夹紧装置18,见图1a-f)地取向。在各个穿透针16的端部处的、形成在法线方向N和各个穿透针16的端部16C上的切线之间的、和在拉紧器的表面的方向上定向的角度α为90°至170°,优选为在120°和170°之间,进一步优选为165°。当将穿透针16弯曲地对齐时,倾斜角总是沿着穿透针16扩大,确切地说从拉紧器12的表面直至端部16C。
图4示出接合条14的穿透针16在拉紧器12的表面上的布置的示意性的视图。在这个实例中,在拉紧器12的横向方向Q上观察,多个穿透针16直接连续依次地布置。在附图示出的实例中分别连续依次地布置两个穿透针。直接连续依次地布置的穿透针的数量可以处于2和6之间的范围中。直接连续依次地布置的穿透针的数量越多,即将所有的经纱(未示出)固定住或刺穿的概率越高。此外,多列直接连续依次地布置的穿透针交替地彼此错开地布置。
在附图示出的实例中,四列直接连续依次地布置的穿透针是并排的,也就是说在拉紧器12的纵向方向L上彼此错开地布置。这个分组在拉紧器12的纵向方向L上反复地继续。通过穿透针16的分组的交替的布置能以低投入确保,即在拉紧器12运动或者转动时总是将所有的经纱固定住和刺穿,以便由此在拉紧器12继续运动或者转动时被可靠地拉紧。如同在附图中示出的那样,穿透针16可以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可替换地,穿透针16可以具有矩形的横截面(例如由带钢制成)。由此经纱例如在纵向方向上被切开的概率就会降低。
Claims (15)
1.一种拉紧装置(10),包括:
框架(11);
夹紧装置(18),所述夹紧装置设计用于将经纱层(35)的多个经纱(30)局部地固定在所述框架(11)上;和
拉紧器(12),用于通过所述拉紧器(12)相对于所述框架(11)的运动来拉紧多个所述经纱(30);
其中,所述拉紧器(12)沿所述拉紧器的表面提供有多个布置在所述拉紧器(12)的纵向方向(L)上的穿透针(16),所述穿透针能与所述经纱(30)接触;
所述穿透针(16)的、远离所述拉紧器(12)的表面指向的端部(16C)相对于所述拉紧器(12)的所述表面的法线方向(N)弯成角度;和
所述穿透针(16)的、与所述经纱(30)接触的所述端部(16C)在远离所述夹紧装置(18)的方向上定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紧装置(10),其中,倾斜角沿各个所述穿透针(16)改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紧装置(10),其中,在各个所述穿透针(16)的所述端部处的相对于所述法线方向(N)的角度(α)为90°至170°,优选为165°。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拉紧装置(10),其中,所述穿透针(16)的、远离所述拉紧器(12)的所述表面指向的所述端部是削尖的。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拉紧装置(10),其中,在所述拉紧器(12)的横向方向(Q)上观察,多个所述穿透针(16)直接连续依次地布置。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拉紧装置(10),其中,在分别在所述拉紧器的所述纵向方向(L)上彼此相邻的所述穿透针(16)之间的间距为在0.5mm和1.0mm之间,优选为0.7mm。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拉紧装置(10),其中,所述拉紧器(12)设计为圆柱形的拉紧杆(12),所述拉紧杆能相对于所述框架(11)旋转地安置。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拉紧装置(10),所述拉紧装置还包括具有多个空隙的筘(32),所述筘能在所述拉紧器(12)的所述纵向方向(L)上对齐地固定在所述拉紧器(12)的上方,其中,所述筘(32)设计用于使多个所述经纱(30)平行,所述经纱能穿过所述筘(32)的所述空隙引导,和/或其中,所述筘(32)设计用于在所述拉紧器(12)的方向上产生作用在所述经纱(30)上的力。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拉紧装置(10),其中,所述拉紧器(12)布置在各个所述经纱(32)的线端部和所述夹紧装置(18)之间。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拉紧装置(10),其中,所述拉紧装置(10)能用于编织,并且在所述拉紧装置中,两个所述经纱层位于两个平面中,对于每个所述平面而言具有至少一个所述夹紧装置,并且其中,使用至少一个所述拉紧器(12)。
11.一种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拉紧装置(10)的编织机。
12.一种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拉紧装置(10)的收口机。
13.一种用于在拉紧装置(10)中将多个经纱(30)拉紧的方法,所述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a)将经纱层(35)的多个所述经纱(30)放置在至少一个夹紧装置(18)上和拉紧器(12)上;
b)利用所述夹紧装置(18)固定所述经纱(30);
c)利用所述拉紧器(12)的多个穿透针(16)刺穿多个所述经纱(30);
d)使所述拉紧器(12)在一个方向上运动,从而使多个所述穿透针(16)在远离所述夹紧装置(18)的方向上运动,由此将所述经纱(30)在所述夹紧装置(18)和所述拉紧器(12)之间拉紧;和
e)将拉紧的所述经纱(30)固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拉紧器(12)设计为拉紧杆(12),并且其中,所述步骤d)包括:
转动所述拉紧杆(12),从而拉紧所述经纱(30)。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c)还包括:
将多个所述经纱(30)挤压抵靠在所述拉紧器(12)的所述穿透针(16)上,由此多个所述穿透针(16)刺穿多个所述经纱(30)。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12405044.4A EP2662481B1 (de) | 2012-05-10 | 2012-05-10 | Spannvorrichtung, Fadenkreuzeinlesemaschine, Einzieh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Spannen einer Vielzahl von Kettfäden |
EP12405044.4 | 2012-05-1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88225A true CN103388225A (zh) | 2013-11-13 |
CN103388225B CN103388225B (zh) | 2016-04-13 |
Family
ID=46168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173241.1A Active CN103388225B (zh) | 2012-05-10 | 2013-05-10 | 拉紧装置,编织机,收口机和用于将多个经纱拉紧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662481B1 (zh) |
JP (1) | JP6185753B2 (zh) |
CN (1) | CN103388225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97263A (zh) * | 2014-07-24 | 2016-02-03 | 史陶比尔萨尔甘斯股份公司 | 打结器 |
CN105714458A (zh) * | 2016-04-18 | 2016-06-29 | 句容兴云纺织品有限公司 | 接经机夹纱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44149B2 (ja) * | 2018-02-06 | 2022-09-29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集合体 |
EP4033020A1 (en) | 2021-01-25 | 2022-07-27 | Stäubli Sargans AG | Yarn-clamping device, yarn frame and drawing-in machine including such a yarn-clamping device, method for clamping yarns with such a yarn-clamping device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423808A (en) * | 1965-12-10 | 1969-01-28 | Zellweger Uster Ag | Device for preparing and presenting new warp to a weaving loom |
CN101613902A (zh) * | 2008-05-28 | 2009-12-30 | 埃特马(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在剑杆织机中插入纬线的装置和方法 |
EP2230342A1 (en) * | 2009-03-18 | 2010-09-22 | ITEMA (Switzerland) Ltd. |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for storing weft threads in a loom |
CN102286837A (zh) * | 2011-07-19 | 2011-12-21 | 吴江金时利织造有限公司 | 纱线拉紧机构 |
CN102400263A (zh) * | 2010-09-14 | 2012-04-04 | 吴江华利针纺有限公司 | 纱线张力调节装置 |
CN102418211A (zh) * | 2010-09-28 | 2012-04-18 | 解长美 | 一种新型织机的卷辊组件 |
CN102443945A (zh) * | 2010-09-30 | 2012-05-09 | 吴江市银杉织造有限公司 | 织机纱线压紧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H428607A (de) * | 1965-10-21 | 1967-01-15 | Zellweger Uster Ag | Bürstenbaum zum Ordnen und Spannen von Webketten für Webereivorbereitungsmaschinen und dergleichen |
JP2536139B2 (ja) * | 1989-04-01 | 1996-09-18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製作所 | 織機における機仕掛け準備用受け台 |
JPH03146742A (ja) * | 1989-10-25 | 1991-06-21 | Ckd Corp | 糸張り装置 |
JPH04352855A (ja) * | 1991-05-28 | 1992-12-07 | Ckd Corp | 糸引き通し方法及び糸引き通し方法用の糸供給装置 |
CH686961A5 (de) * | 1992-03-16 | 1996-08-15 | Staeubli Ag Zweigwerk Sargans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Fixieren der Enden einer auf einem Baum geordnet aufgewickelten Fadenschicht. |
CH687541A5 (de) * | 1992-04-18 | 1996-12-31 | Staeubli Ag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vereinfachten Kettwechsel. |
-
2012
- 2012-05-10 EP EP12405044.4A patent/EP2662481B1/de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5-10 JP JP2013099839A patent/JP6185753B2/ja active Active
- 2013-05-10 CN CN201310173241.1A patent/CN10338822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423808A (en) * | 1965-12-10 | 1969-01-28 | Zellweger Uster Ag | Device for preparing and presenting new warp to a weaving loom |
CN101613902A (zh) * | 2008-05-28 | 2009-12-30 | 埃特马(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在剑杆织机中插入纬线的装置和方法 |
EP2230342A1 (en) * | 2009-03-18 | 2010-09-22 | ITEMA (Switzerland) Ltd. |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for storing weft threads in a loom |
CN102400263A (zh) * | 2010-09-14 | 2012-04-04 | 吴江华利针纺有限公司 | 纱线张力调节装置 |
CN102418211A (zh) * | 2010-09-28 | 2012-04-18 | 解长美 | 一种新型织机的卷辊组件 |
CN102443945A (zh) * | 2010-09-30 | 2012-05-09 | 吴江市银杉织造有限公司 | 织机纱线压紧装置 |
CN102286837A (zh) * | 2011-07-19 | 2011-12-21 | 吴江金时利织造有限公司 | 纱线拉紧机构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97263A (zh) * | 2014-07-24 | 2016-02-03 | 史陶比尔萨尔甘斯股份公司 | 打结器 |
CN105297263B (zh) * | 2014-07-24 | 2019-06-14 | 史陶比尔萨尔甘斯股份公司 | 打结器 |
CN105714458A (zh) * | 2016-04-18 | 2016-06-29 | 句容兴云纺织品有限公司 | 接经机夹纱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662481A1 (de) | 2013-11-13 |
EP2662481B1 (de) | 2016-03-02 |
JP2013234416A (ja) | 2013-11-21 |
JP6185753B2 (ja) | 2017-08-23 |
CN103388225B (zh) | 2016-04-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506611A (en) | Three-dimensional thick fabrics an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same | |
CN103388225B (zh) | 拉紧装置,编织机,收口机和用于将多个经纱拉紧的方法 | |
US9926651B2 (en) | Method and means for weaving, 3D fabric items thereof and their use | |
AU768434B2 (en) | Multiaxially stitched base material for reinforcing and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m | |
US4331091A (en) | Three-dimensional thick fabrics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same | |
CN104903077B (zh) | 用于生产增强材料的多针机以及方法 | |
CN103628224A (zh) | 宽幅碳纤维编织机及其生产碳纤维网格布的方法 | |
DE102008058270A1 (de) | Textilmaschine | |
ES2385196T3 (es) | Procedimiento y aparato para la producción continua de una estructura textil resistente a la perforación y a la penetración y estructura textil obtenida de este modo | |
CA2336098A1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separating threads from a layer | |
CN107245812B (zh) | 一种无纺布制造机 | |
CN102373527A (zh) | 平纹立体多层圆筒形或圆筒异形编织物 | |
US5189769A (en) | Manufacture of a multiple biased fabric by folding | |
KR102104236B1 (ko) | 이종 원사 공급이 가능한 직조 장치 | |
US10757951B2 (en) | Openwork fabric | |
EP0407983A2 (en) | Manufacture of a multiple biased fabric by folding | |
JP2008121154A (ja) | 帯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 |
CN103320998B (zh) | 防止基布摆动的簇绒地毯绷架装置 | |
DE102010015339B4 (de) | Gelege-Anordnung | |
CN105648640B (zh) | 鞋面布纺织机及其使用方法 | |
KR101559555B1 (ko) | 라운드슬링코어 제조방법 | |
JPH01290816A (ja) | 土木用網 | |
FR2512082A1 (fr) | Procede et dispositif pour la fabrication de chenilles sur metiers a tricoter chaine | |
CN203403234U (zh) | 具有压锟的多轴向经编机 | |
CN114921903A (zh) | 一种粘连网片及其编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