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65167A - 显影剂收容容器、具备显影剂收容容器的显影装置、以及具备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剂收容容器、具备显影剂收容容器的显影装置、以及具备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65167A
CN103365167A CN2013101180967A CN201310118096A CN103365167A CN 103365167 A CN103365167 A CN 103365167A CN 2013101180967 A CN2013101180967 A CN 2013101180967A CN 201310118096 A CN201310118096 A CN 201310118096A CN 103365167 A CN103365167 A CN 1033651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wall section
jut
box
develo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1809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65167B (zh
Inventor
吉井达彦
村田耕治
西村亮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3651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51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651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51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79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for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not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3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provided with identifying means or means for storing process- or use parameters, e.g. an electronic memor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显影剂收容容器中,该显影剂收容容器朝向第一方向安装于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显影剂收容容器具有容器主体和突起部。上述容器主体具有收容显影剂的内部空间。上述突起部从上述容器主体的外壁向上述外壁的外侧突出。上述突起部具有面向上述第一方向的多个壁面部。从上述第一方向看时的上述多个壁面部的配置顺序,和从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看时的上述多个壁面部的配置顺序不同。通过一体形成多个壁部而使上述多个壁面部经由上述多个壁部所连结。

Description

显影剂收容容器、具备显影剂收容容器的显影装置、以及具备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应用于复印机、打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剂收容容器、具备显影剂收容容器的显影装置、以及具备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利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形成于图像载体即感光鼓表面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作为色调剂图像而被可视化。此色调剂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纸张或投影片等)上,执行图像形成。图像形成装置中,当显影装置内的墨粉量到规定量以下时,则从连接于显影装置的墨粉盒补充墨粉。
图像形成动作时,在墨粉盒内的墨粉用完的情况下,由使用者来交换墨粉盒。因此,墨粉盒配置为能对图像形成装置自由拆卸/组装。使用者将用完的旧墨粉盒从装置主体上拆下。然后,使用者再将填充有墨粉的新墨粉盒安装于装置主体上。
可自由拆卸/组装地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的墨粉盒,有根据图像形成装置的种类、使用环境等设定为不同规格的情形。上述规格是根据使用图像形成装置的国家或地区、装置主体的打印速度、或墨粉的颜色、材料等所分别设定。因此,交换墨粉盒时,在安装了错误规格的新墨粉盒的情况下,将会招致装置的误动作和/或印刷画质的降低。
据此,提出了各种防止墨粉盒的错误安装的技术。例如,在一图像形成装置的墨粉盒的底面配置多个突起。多个突起的配置根据墨粉盒的规格而不同。并且,安装有墨粉盒的装置主体的安装部上配置有滑动部件。滑动部件具有多个能供该多个突起抵接的抵接部。滑动部件的多个抵接部与墨粉盒的多个突起对应配置。由此,在突起的配置与抵接部的配置不同的情况下,滑动部件无法移动。结果可制止墨粉盒被安装于装置主体。通过突起及抵接部的配置根据墨粉盒的规格而变动,来防止墨粉盒的错误安装。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在使用者欲将错误规格的墨粉盒安装于装置主体上的情况下,墨粉盒的多个突起当中的一个突起被强势抵靠在装置主体的抵接部上。这时,因墨粉盒的突起被折断、或者突起越上抵接部,而有产生墨粉盒被不合理地安装等的不正常的情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者,提供一种用于防止误安装,抑制部件的破损和/或变形的显影剂收容容器、具备显影剂收容容器的显影装置、以及具备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一局面的显影剂收容容器中,该显影剂收容容器朝向第一方向安装于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显影剂收容容器具有容器主体和突起部。上述容器主体具有收容显影剂的内部空间。上述突起部从上述容器主体的外壁向上述外壁的外侧突出。上述突起部具有面向上述第一方向的多个壁面部。从上述第一方向看时的上述多个壁面部的配置顺序,和从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看时的上述多个壁面部的配置顺序不同。通过一体形成多个壁部而使上述多个壁面部经由上述多个壁部所连结。
本发明的另一局面的显影装置具有:显影剂收容容器、安装部、和显影外壳。显影剂收容容器收容显影剂。上述显影剂收容容器朝向上述第一方向安装在安装部上。显影外壳内补充有上述显影剂。上述显影剂收容容器包括容器主体和突起部。容器主体具有收容上述显影剂的内部空间。突起部从上述容器主体的外壁朝向上述外壁的外侧突出。上述突起部具有面向上述第一方向的多个壁面部。从上述第一方向看时的上述多个壁面部的配置顺序,和从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看时的上述多个壁面部的配置顺序不同。通过一体地形成多个壁部而是上述多个壁面部由上述多个壁部所连结。上述安装部包括相对部件。在朝向上述第一方向安装有上述显影剂收容容器时,相对部件与上述显影剂收容容器的上述突起部嵌合。上述相对部件具有在上述第一方向与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多个壁面部相对的多个相对壁面部。上述相对部件的上述多个相对壁面部的配置图形,与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多个壁面部的配置图形相同。
本发明的另一局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上述另一局面的显影装置、图像载体、和转印部。图像载体担载显影剂图像,该显影剂图像是通过从上述显影装置供给的显影剂将形成在外周面的潜像可视化而成。转印部从上述图像载体将上述显影剂图像转印于纸张上。
根据本发明,多个壁面部的配置图形被确定为从第一方向看时和从第二方向看时的配置顺序不同。例如,多个壁面部的配置图形被设定为依显影剂收容容器的规格而不同。在具有多个相对壁面部(被抵接部)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适宜地安装有显影剂收容容器,这些相对壁面部具有与显影剂收容容器的多个壁面部的配置图形相同的配置图形。另外,有在具有多个相对壁面部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中插入显影剂收容容器的情况,这些相对壁面部具有不同的配置图形。这种情况下,在多个壁面部当中的一个壁面部强力地冲突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相对壁面部时,连结多个壁面部的多个壁部也可支持所强力冲突的壁面部。因此,可抑制强力冲突的壁面部的破损和/或变形。结果,能够有效地抑制误将显影剂收容容器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具有包括不同配置图形的相对壁面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构成的剖面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上安装的墨粉盒的配置的正面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墨粉盒的安装部的剖面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墨粉盒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墨粉盒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墨粉盒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墨粉盒的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墨粉盒的底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盒突起部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主体突起部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盒突起部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主体突起部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盒突起部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主体突起部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盒突起部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主体突起部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墨粉盒的剖面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墨粉盒的一部分的剖面立体示意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墨粉盒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21是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墨粉盒比较的墨粉盒的底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面,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中,对相同或相当部分给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并引用其说明。此外,以下的说明中,「纸张」的用语是指复印纸、铜版纸、投影片、厚纸、明信片、描图纸、或者接受图像形成处理的其他纸材、或者接受图像形成处理以外的任意处理的纸材。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要示意图。图1及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是所谓的机内出纸型的复印机。只是,其他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为打印机、传真机、具有这些功能的复合机、或者将墨粉图像形成在纸张的其他装置。
参照图1,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略长方体形状的主壳2(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主壳2包括下壳体21、上壳体22和连结壳体23。下壳体21的形状是略长方体形状。上壳体22设于下壳体21的上方。连结壳体23连结下壳体21和上壳体22。连结壳体23沿主壳2的右侧和背面侧延伸。印刷处理后的纸张被排出至由下壳体21、上壳体22和连结壳体23所围绕的排出空间24。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操作部221。操作部221设在上壳体22上且突出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方。操作部221例如包括LCD触膜面板222。操作部221形成为能输入与图像形成处理相关的信息。使用者例如通过LCD触膜面板222,能够输入所印刷的纸张的页数或印刷浓度等。上壳体22内主要收容电子电路,该电子电路对用以读取原稿的图像的设备及图像形成装置1整体进行控制。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配置在上壳体22的上面的压稿盖板223。压稿盖板223被用来按压原稿。压稿盖板223安装于上壳体22上且以后端为轴而能够上下转动。使用者将压稿盖板223朝上壳体22的上方转动,再将原稿放置于上壳体22上。然后,使用者对操作部221进行操作,让收容在上壳体22内的设备读取原稿的图像。
在下壳体21配置有叠载多页纸的供纸盘500。供纸盘500能够自下壳体21朝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方抽出。收容在供纸盘500内的纸张P,在下壳体21内朝图像形成装置1的上方送出。然后,根据由使用者通过操作部221所输入的指示,在下壳体21内对纸张P进行图像形成处理。然后,朝排出空间24排出纸张P。
下壳体21的右面安装有能够自由开闭的纸盘212。如图1所示,在纸盘212处于朝下壳体21的右方突出的位置时,使用者能够将纸张放置在纸盘212上。纸盘212上的纸张被吸入下壳体21内后,根据由使用者通过操作部221所输入的指示,对纸张P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然后,朝排出空间24排出纸张P。当以下端为轴朝上方转动纸盘212时,纸盘212被收容于收容空间203内,该收容空间203以凹入状态设在下壳体21的右面。结果,能够封闭用以将纸张吸入下壳体21内的供给口。
下壳体21收容用以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各种设备。通过打开下壳体21的前盖21A,这些设备的一部分会露出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方。此外,连结壳体23收容用以将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纸张朝排出空间24排出的各种设备。
参照图2,上壳体22收容扫描机构224。使用者能够通过扫描机构224让图像形成装置1读取所需的原稿图像。在扫描机构224的上部设有安装于上壳体22的上面的稿台玻璃225。压稿盖板223用来按压放置在稿台玻璃225上的原稿。当使用者通过操作部221使图像形成装置1工作时,扫描机构224对稿台玻璃225上的原稿进行扫描及读取。通过扫描机构224所读取的图像的模拟信息被转换为数字信号。图像形成装置1根据数字信号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下壳体21收容墨粉盒900(黄色墨粉盒900Y、品红色墨粉盒900M、青色墨粉盒900C、黑色墨粉盒900Bk)、中间转印单元902(转印部)、图像形成部903、曝光单元904、定影单元907和搬运单元3。连结壳体23收容出纸单元96。
图像形成部903包括墨粉盒900(黄色墨粉盒900Y、品红色墨粉盒900M、青色墨粉盒900C、黑色墨粉盒900Bk)。在多个墨粉盒的下方分别设有与YMCBk各色对应的显影器10Y、显影器10M、显影器10C、显影器10Bk。
图像形成部903包括与YMCBk的4色对应的4个感光鼓17(图像载体)。此外,图2中,为了简便起见,省略应给予与黄色Y以外的颜色M、C及Bk对应的感光鼓的参照符号。各感光鼓17担载对应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显影剂图像)。感光鼓17例如采用使用了非晶硅(a-Si)类材料的感光鼓。
在感光鼓17的周围配置有带电器16、显影器10(10Y、10M、10C、10Bk)、转印器19和清洁装置18。此外,图2中,为了简便起见,省略应给予配置在与黄色Y以外的颜色M、C及Bk对应的各感光鼓周围的带电器、转印器和清洁装置的参照符号。带电器16让感光鼓17的表面均匀带电。带电后的感光鼓17的表面通过曝光单元904曝光,结果形成静电潜像。曝光单元904根据通过扫描机构224生成的数字信号,照射激光。
显影器10Y、显影器10M、显影器10C和显影器10Bk分别使用从黄色墨粉盒900Y、品红色墨粉盒900M、青色墨粉盒900C、黑色墨粉盒900Bk供给的各色墨粉(显影剂),对形成在各感光鼓17的外周面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可视像化或可视化),在感光鼓17上形成色调剂图像(显影剂图像)。转印辊19及感光鼓17形成用来夹入中间转印带921的压印线(nip)。转印辊19将担载在感光鼓17上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921上。清洁装置18清扫转印色调剂图像后的感光鼓17的外周面。
显影器10Y、显影器10M、显影器10C和显影器10Bk分别具有显影壳体20(显影外壳)。显影壳体20的内部收容有二成分显影剂。二成分显影剂具有磁性载体和墨粉。此外,2个搅拌辊(搅拌辊11及搅拌辊12)并列配置在显影壳体20的底部附近。例如,2个搅拌辊(搅拌辊11及搅拌辊12)配置为能绕沿长度方向的轴进行旋转。
显影壳体20的内部底面形成有显影剂的循环通道。搅拌辊11及搅拌辊12设在循环通道内。在搅拌辊11与搅拌辊12之间轴向设置有分隔壁201。分隔壁201设置为从显影壳体20的底部站立的状态,用来区隔循环通道。循环通道形成为围绕在分隔壁201的周围。二成分显影剂在循环通道内边通过搅拌辊11及搅拌辊12搅拌,边在循环通道内搬运。例如,二成分显影剂边被搅拌及搬运边被带电。
二成分显影剂边通过搅拌辊11及搅拌辊12搅拌边在显影壳体20内循环,结果二成分显影剂的墨粉带电。搅拌辊11上的二成分显影剂由位在上侧的磁辊14吸引而输送。被吸引的二成分显影剂在磁辊14上形成磁刷(未图示)。磁刷层的厚度由刮粉刀13所限制。通过磁刷将墨粉供给于上方的显影辊15。显影辊15上的墨粉层是通过磁辊14与显影辊15之间的电势差所形成。感光鼓17上的静电潜像通过墨粉层而被显影。
此外,图2中,为了简便起见,省略应给予与黄色Y以外的颜色M、C及Bk对应的显影器10M、显影器10C、及显影器10Bk的各显影壳体、2个搅拌辊、分隔壁、磁辊、刮粉刀及显影辊的参照符号。
曝光单元904具有光源、多角镜、反射镜、及偏光镜等的各种光学类设备。曝光单元904对设在图像形成部903的各感光鼓17的外周面照射基于图像数据的光,形成静电潜像。
中间转印单元902具有中间转印带921、驱动辊922及从动辊923。色调剂图像从多个感光鼓17堆积涂设(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921上。堆积涂设的色调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98被二次转印于从供纸盘500或纸盘212(参照图1)供给的纸张上。驱动辊922及从动辊923驱动中间转印带921而使中间转印带921旋转。驱动辊922及从动辊923由下壳体21支持而可自由旋转。
此外,例如,中间转印单元902(转印部)构成二次转印部98的一部分。结果,中间转印单元902具有将色调剂图像(显影剂图像)从感光鼓17(图像载体)转印在纸张上的功能。
定影单元97对从中间转印单元902所二次转印的纸张上的色调剂图像实施定影处理。带有定影处理后的彩色图像的纸张,被朝向形成在定影单元97的上部(连结壳体23内)的出纸单元96排出。
出纸单元96将从定影单元97搬运来的纸张排出在用作为出纸盘的下壳体21的上面213。
搬运单元3与供纸盘500相对地设在下壳体21。搬运单元3具有搓纸轮310、供纸轮320和搬运辊330。通过驱动设在搬运单元3的搓纸轮310及供纸轮320进行旋转,一页一页地取出供纸盘500内的纸叠最上层的纸张。再通过搬运辊330将取出的纸张朝纸张搬运通道133的下游侧送出并向图像形成部903导入。搓纸轮310、供纸轮320、搬运辊330形成纸张搬运通道133的一部分。纸张通过纸张搬运通道133被搬运到图像形成部903。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墨粉盒900的配置和结构进行详述。图3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盖21A(图1)的开放状态的正面图。图4为将图3中取出墨粉盒900的状态下的盒插入面901的周边放大后的剖面立体图。图4相当于图像形成装置1在沿前后方向的方向(与图2、图3的纸面正交的方向)的略中央被切断的图。
参照图3,墨粉盒900(黄色墨粉盒900Y、品红色墨粉盒900M、青色墨粉盒900C、黑色墨粉盒900Bk)在下壳体21的上面213的下方相隔规定的间隔平行配置。参照图4,在下壳体21形成有安装有墨粉盒900的空间。空间的下面通过盒插入面901(黄色盒插入面901Y、品红色盒插入面901M、青色盒插入面901C、黑色盒插入面901Bk)(安装部)所界定。墨粉盒900沿盒插入面901向后方(第一方向)插入下壳体21中。
盒插入面901的下方配置有墨粉排出部70。补充墨粉从后述的墨粉盒900的开口部841落下至墨粉排出部70。补充墨粉从墨粉排出部70经由未图示的墨粉搬运通道供给显影器10(显影器10Y、显影器10M、显影器10C和显影器10Bk)。
此外,盒插入面901的里面侧部分(后侧部分)配置有主体突起部71(黄色主体突起部71Y、品红色主体突起部71M、青色主体突起部71C、黑色主体突起部71Bk)(相对部件)。主体突起部71在沿前后方向的方向抵接于配置在墨粉盒900的盒突起部85(图5)。主体突起部71防止墨粉盒900的误安装。
本实施方式中,各色的显影装置包括:显影器10、盒插入面901、主体突起部71、安装于盒插入面901的墨粉盒900、及未图示的墨粉搬运通道等。
图5、图6、图7是墨粉盒900的立体图。图8是沿墨粉盒900的长度方向将墨粉盒900切断的剖面图,显示在下壳体21的盒插入面901安装有墨粉盒900的状态。图9是墨粉盒900的底面图。详细而言,图5是青色墨粉盒900C的立体图,图6及图7是品红色墨粉盒900M的立体图。青色墨粉盒900C与品红色墨粉盒900M的形状及结构相同,故而以下以墨粉盒900进行说明。图5至图9中,箭头DA表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安装墨粉盒900的方向,箭头DB表示从图像形成装置1拆下墨粉盒900的方向。
墨粉盒900具有在安装于下壳体21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的方向(第一方向)延伸而形成的箱型形状。墨粉盒900具有前方部80、主体部81、顶板部82和搬运部83。此外,墨粉盒900具有档门84和盒突起部85。
前方部80是界定墨粉盒900的前方的盖部件。墨粉盒900具有略圆筒形状。前方部80的前面的下方且右方,按照收容的各色墨粉,刻印有YMCK的文字。
主体部81(容器主体)在前方部80的后侧配置于墨粉盒900的长度方向。主体部81是墨粉盒900的主体部分。由主体部81形成内部空间S(参照图8、图18、图19),内部空间S中收容有墨粉(显影剂)。在从包含上下左右方向的剖面看时,主体部81具有略U字型形状。
顶板部82界定墨粉盒900的上方部分。顶板部82在墨粉盒900的长度方向覆盖前方部80及主体部81的上方。顶板部82的前侧部分配置有顶板前方部82A。顶板前方部82A被配置为随顶板部82的前侧部分越朝前方而向下倾斜。顶板前方部82A覆盖前方部80的上方部分。
搬运部83在比主体部81的下端偏右侧的位置,通过沿墨粉盒900的长度方向使主体部81朝下方隆起而形成。在从包含上下左右方向的剖面看时,搬运部83具有略U字型形状。通过搬运部83部分放大主体部81的内部空间S。在该放大的空间内配置有搬运部件831(图18)。通过搬运部件831将收容在内部空间S的墨粉向墨粉盒900的长度方向搬运。本实施方式中,墨粉是通过搬运部件831从墨粉盒900的后侧被朝向前侧搬运。
档门84是主体部81的下方部分,配置在搬运部83的前侧部分。档门84能够沿墨粉盒900的长度方向滑行移动。档门84闭塞形成在主体部81的下面的开口部841(图9)。当墨粉盒900安装在下壳体21时,档门84朝前侧滑行移动。结果使开口部841向下方露出。墨粉盒900内通过搬运部件831向前方搬运的墨粉,经由开口部841落下至墨粉排出部70。
于主体部81的下面,且在墨粉盒900的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的方向),盒突起部85(突起部)配置于比中央部靠后侧的部分。换言之,在主体部81的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的方向),盒突起部85配置在比主体部81的中央部靠主体部81的一端部(图20的后面部81A)的一侧。在墨粉盒900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时,主体部81的一端部(后面部81A)是比主体部81的另一端部(图20的前面部81B)先插入的端部。
本实施形态中,盒突起部85通过使主体部81的一部分向下方突出而形成。通过盒突起部85与主体突起部71组合,能够防止墨粉盒900误安装于下壳体21。有关盒突起部85的形状及结构,参照图10~图20,容待后述。
墨粉盒900还具有搅拌部86(图8)。搅拌部86在墨粉盒900的内部空间S被驱动旋转。搅拌部86具有倾斜部861。倾斜部861是配置在搅拌部86的长度方向的多个部位的翼片。倾斜部861以规定的角度对墨粉盒900的长度方向倾斜设置。随倾斜部861的旋转,收容于内部空间S的墨粉朝墨粉盒900的长度方向移动,并在从墨粉盒900的剖面看时,向搬运部件831移动。墨粉盒900的后侧部分配置有驱动传递部950。驱动传递部950连结于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下壳体21的未图示的驱动部,将旋转驱动力传递给搅拌部86。
然后,针对本实施方式的盒突起部85与主体突起部7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10是盒突起部85的立体图。图11是主体突起部71的立体图。图10是将配置在墨粉盒900的主体部81下面的盒突起部85的放大的图。即图10相当于将墨粉盒900在上下方向翻转的状态。
在主体部81的下面的突起配置面850(图5、图7)配置有盒突起部85。此外,盒突起部85也可作为不同的部件固定于墨粉盒900,本实施方式中,在成型有主体部81时,盒突起部85与主体部81一体形成。
盒突起部85设置为从主体部81的外壁向外壁的下方突出。换言之,盒突起部85是从墨粉盒900的主体部81向外壁的外侧突出的突起部件。盒突起部85具有5个抵接部(第11抵接部A1、第12抵接部A2、第13抵接部A3、第14抵接部A4、第15抵接部A5)(均为壁面部)。5个抵接部是在盒突起部85上面向墨粉盒900朝下壳体21插入的方向(图5的箭头DA方向、图10的箭头D10方向)(第一方向)的壁面部。第11抵接部A1、第12抵接部A2、第13抵接部A3、第14抵接部A4、第15抵接部A5是在沿盒突起部85的左右方向的方向(第二方向)从左侧向右侧依序配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5个抵接部是在沿盒突起部85的前后方向的方向(第一方向),于最后侧配置有第13抵接部A3,然后依序配置第14抵接部A4、第11抵接部A1、第12抵接部A2、第15抵接部A5。即、5个抵接部的沿前后方向的方向(第一方向)的位置、及沿左右方向的方向(第二方向)的位置上,具有相互不同的配置图形。换言之,沿左右方向的方向(第二方向)上的抵接部A1~A5的配置顺序和沿前后方向的方向(第一方向)上的抵接部A1~A5的配置顺序不同,该前后方向与沿左右方向的方向交叉。总之,从沿前后方向的方向(第一方向)看盒突起部85时的抵接部A1~A5的配置顺序,与从沿左右方向的方向(第二方向)看盒突起部85时的抵接部A1~A5的配置顺序不同,该左右方向与沿前后方向的方向交叉。
盒突起部85具有连结5个抵接部而成的一体的突起形状。盒突起部85由多个壁部所构成。多个壁部的一部分沿墨粉盒900的插入方向设置,构成第1壁组。多个壁部的另一部分沿着沿左右方向的方向(与墨粉盒900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设置,构成第2壁组。
图10中,盒突起部85具有第1壁部110、第2壁部111、第3壁部112、第4壁部113、第5壁部114、第6壁部115、第7壁部116、第8壁部117和第9壁部118。
第1壁部110是在盒突起部85的左侧端部,于沿左右方向的方向上以规定的宽度沿墨粉盒900的插入方向设置。第11抵接部A1相当于第1壁部110的后侧壁面。第2壁部111连结于第1壁部110的前侧端部。第2壁部111从第1壁部110的前侧端部向右方设置。第12抵接部A2相当于第2壁部111的后侧的壁面。第3壁部112在比第1壁部110靠右侧,且比第1壁部110的后侧端部靠近后方,于沿左右方向的方向上以规定的宽度沿墨粉盒900的插入方向设置。第13抵接部A3相当于第3壁部112的后侧壁面。
第4壁部113从第3壁部112的前侧端部朝比第1壁部110的前侧端部更靠前方沿墨粉盒900的插入方向设置。沿左右方向的方向上的第4壁部113的宽度小于第3壁部112的宽度。换言之,第4壁部113是通过将第3壁部112的前侧端部的一部分向前方延伸所形成。第4壁部113在沿前后方向的方向的略中央部与第2壁部111连结。第5壁部114是在比第3壁部112靠右前方,于沿前后方向的方向略微延伸而设置的壁部。第14抵接部A4相当于第5壁部114的后侧壁面。
第6壁部115是在沿左右方向的方向上连结第3壁部112的前侧端部与第5壁部114的后侧端部的壁部。第7壁部116从第5壁部114的前侧端部与第4壁部113平行(沿前后方向的方向)设置。第7壁部116在沿前后方向的方向上设置为比第2壁部111到达更前侧。第8壁部117在比第7壁部116靠右侧连结于第7壁部116的前侧端部。第8壁部117是具有略长方体形状的壁部。第15抵接部A5相当于第8壁部117的后侧壁面。第9壁部118是在沿左右方向的方向上连结第8壁部117的前侧端部与第4壁部113的前侧端部的壁部。
这样,5个抵接部(第11抵接部A1、第12抵接部A2、第13抵接部A3、第14抵接部A4、第15抵接部A5)是通过第1壁部110、第2壁部111、第3壁部112、第4壁部113、第5壁部114、第6壁部115、第7壁部116、第8壁部117和第9壁部118连成一体而形成。即,5个抵接部是通过一体地形成壁部110~118,经由壁部110~118所连结。此时,第1壁部110、第3壁部112、第4壁部113、第5壁部114、第7壁部116、第8壁部117是沿墨粉盒900的插入方向(第一方向)设置的壁部(第1壁组)。而第2壁部111、第6壁部115、第9壁部118是沿与墨粉盒900的插入方向正交(交叉)的方向(沿左右方向的方向;第二方向)设置的壁部(第2壁组)。
这样,通过相互正交的壁组,一体地形成5个抵接部,从而能够牢固地维持盒突起部85的刚性。本实施方式中,5个抵接部是在沿左右方向的方向上相邻配置。换言之,从沿前后方向的方向看5个抵接部时,5个抵接部相邻配置。因此,沿左右方向的方向上的盒突起部85的大小被设定为尽可能小。从而能抑制5个抵接部在沿左右方向的方向上被分离配置的情况,能较高地维持各抵接部的刚性。通过连结设置5个抵接部而在盒突起部85的下端面形成有突起形状Z1(从包含前后左右方向的剖面看时的盒突起部85的外形形状)。
参照图11,主体突起部71具有略コ字形的形状。主体突起部71的外形是通过突起左端部71A、突起右端部71B、突起基端部71C所界定。突起基端部71C是在主体突起部71的后侧设置为朝沿左右方向的方向延伸的薄板状的壁部。突起左端部71A及突起右端部71B设置为从突起基端部71的沿左右方向的方向上的端部分别向前侧延伸。
突起左端部71A具有第1突片F1及第2突片F2。突起右端部71B具有第3突片F3及第4突片F4。第1突片F1配置在突起左端部71A的后侧端部。第1突片F1是从突起左端部71A的下端向左侧突出的突片。此外,第2突片F2配置在突起左端部71A的沿前后方向的方向的中央部与突起左端部71A的前侧端部之间。第2突片F2也与第1突片F1相同,是从突起左端部71A的下端向左侧突出的突片。此外,突起右端部71B的第3突片F3及第4突片F4分别与第1突片F1及第2突片F2相对配置。第3突片F3及第4突片F4是从突起右端部71B的下端向右侧突出的突片。在主体突起部71被固定于盒插入面901时,第1突片F1、第2突片F2、第3突片F3及第4突片F4分别插入形成在盒插入面901的未图示的开口部。
主体突起部71具有从突起基端部71C的前侧侧面起向前方延伸有多个在沿左右方向的方向上相邻且各自的长度不同的板状部件的形状。结果,主体突起部71具有第11被抵接部B1、第12被抵接部B2、第13被抵接部B3、第14被抵接部B4、第15被抵接部B5(均为相对壁面部)。5个被抵接部是与墨粉盒900的插入方向相面对而配置的壁面。换言之,5个被抵接部是配置为在沿前后方向的方向与墨粉盒900的盒突起部85的多个抵接部相对。5个被抵接部在沿前后方向的方向及沿左右方向的方向上的位置相互不同。
换言之,沿前后方向的方向(第一方向)上的被抵接部B1~B5的配置顺序,与沿左右方向的方向(第二方向)上的被抵接部B1~B5的配置顺序不同,该左右方向与沿前后方向的方向交叉。总之,从沿左右方向的方向(第二方向)看主体突起部71时的被抵接部B1~B5的配置顺序,与从沿前后方向的方向(第一方向)看主体突起部71时的被抵接部B1~B5的配置顺序不同,该前后方向与沿左右方向的方向交叉。主体突起部71中,形成在比5个被抵接部前侧的插入空间Z2的形状,成为与盒突起部85的突起形状Z1对应的形状。即,5个被抵接部具有与盒突起部85的5个抵接部的配置图形相同的配置图形。结果,当墨粉盒900被插入盒插入面901时,盒突起部85嵌合于主体突起部71。
通过具有以上形状的盒突起部85及主体突起部71,防止墨粉盒900的错误安装。于图11的箭头D11所示的方向,对设置在盒插入面901的主体突起部71插入墨粉盒900。这时,墨粉盒900的盒突起部85向图10的箭头D10所示的方向插入。于是,当墨粉盒900进入盒插入面901的里面时,盒突起部85的第11抵接部A1、第12抵接部A2、第13抵接部A3、第14抵接部A4和第15抵接部A5,分别几乎同时抵接于主体突起部71的第11被抵接部B1、第12被抵接部B2、第13被抵接部B3、第14被抵接部B4、第15被抵接部B5。这时,墨粉盒900的后端部900R(图9)完全安装在下壳体21的里面端21R(图4)。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墨粉盒900的使用变得可能,从而能够经由墨粉排出部70(图4)将墨粉盒900内的墨粉补充给显影器10。
图12及图13分别是盒突起部85a及主体突起部71a的立体图。盒突起部85a及主体突起部71a也与盒突起部85及主体突起部71相同,通过相互组合来使用。盒突起部85a具有第21抵接部C1、第22抵接部C2、第23抵接部C3、第24抵接部C4、第25抵接部C5。
此外,主体突起部71a具有第21被抵接部D1、第22被抵接部D2、第23被抵接部D3、第24被抵接部D4、第25被抵接部D5。盒突起部85a具有的突起形状Z3与通过主体突起部71a形成的插入空间Z4对应。当具有盒突起部85a的墨粉盒900插入盒插入面901时(图12的箭头D12、图13的箭头D13),盒突起部85a的第21抵接部C1、第22抵接部C2、第23抵接部C3、第24抵接部C4和第25抵接部C5,分别几乎同时抵接于主体突起部71a的第21被抵接部D1、第22被抵接部D2、第23被抵接部D3、第24被抵接部D4、第25被抵接部D5。
同样,图14及图15分别是盒突起部85b及主体突起部71b的立体图。图16及图17分别是盒突起部85c及主体突起部71c的立体图。盒突起部85b及主体突起部71b的组合、或盒突起部85c及主体突起部71c的组合中,也与上述相同,在安装墨粉盒900时,多个抵接部几乎同时抵接于多个被抵接部。
图14的突起部85b具有抵接部E1~E5、突起形状Z5,箭头D14表示墨粉盒900的插入方向。图15的主体突起部71b具有被抵接部F1~F5和插入空间Z6,箭头D15表示墨粉盒900的插入方向。
此外,图16的突起部85c具有抵接部G1~G5、突起形状Z7,箭头D16表示墨粉盒900的插入方向。图17的主体突起部71c具有被抵接部H1~H5、插入空间Z8,箭头D17表示墨粉盒900的插入方向。
这里,沿前后方向的方向上的5个抵接部的配置顺序,根据盒突起部85、85a、85b、85c而不同。像这样,通过5个抵接部的配置根据墨粉盒900的规格及安装有墨粉盒900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规格,被不同地设定,能够高度维持图像形成装置1的形成图像的画质。墨粉盒900的规格是由收容在墨粉盒900内的墨粉的颜色、粒径、材料等所代表。图像形成装置1的规格是由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的国家、图像形成装置1的打印速度等所代表。
此外,加上沿前后方向的方向上的配置顺序,沿左右方向的方向上的5个抵接部的配置顺序也能依盒突起部85、85a、85b、85c的各个而不同。此外,也可只有沿左右方向的方向的5个抵接部的配置顺序,依盒突起部85、85a、85b、85c的各个而不同。
作为一例,具有盒突起部85的墨粉盒900中收容有具有通常的发色性的品红色墨粉MT。而具有盒突起部85a的墨粉盒900(以下记载为墨粉盒900a)中收容有具有比品红色墨粉MT更亮的发色性的品红色墨粉MTH。对品红色墨粉MT预先设定优选图像条件而能够获得高图像品质的图像形成装置1设置有主体突起部71。此外,对品红色墨粉MTH同样能够获得高图像品质的图像形成装置1(以下记载为图像形成装置1a)配置有主体突起部71a。即,在墨粉盒900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时,盒突起部85与主体突起部71相互嵌合。在墨粉盒900a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a时,盒突起部85a与主体突起部71a相互嵌合。结果在图像形成装置1及图像形成装置1a中,均能够维持高图像品质。
相对于此,若误将墨粉盒900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a上,则有图像形成装置1a的图像品质降低的情形。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盒突起部85与主体突起部71a的组合,仍能防止墨粉盒900被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a。即,在墨粉盒900设置有盒突起部85(图10),在图像形成装置1a的盒插入面901a(未图示)设置有主体突起部71a(图13)。
当墨粉盒900沿盒插入面901a插入时,盒突起部85中的配置在最后侧的第13抵接部A3抵接于主体突起部71a的第23被抵接部D3。通过此抵接,盒突起部85(墨粉盒900)无法超过此部分而继续向盒插入面901a(图像形成装置1a)的里面侧(后侧)插入。即,能够有效地抑制墨粉盒900被误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a上。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盒突起部85的多个抵接部被配置为使得沿前后方向的方向上的配置顺序与沿左右方向的方向上的配置顺序互不相同。由此,本实施方式中的具有多个抵接部的墨粉盒900(盒突起部85),能够适合安装在具有与抵接部的配置对应地配置的多个被抵接部的图像形成装置1(主体突起部71)。
再者,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墨粉盒900的盒突起部85上,多个抵接部通过相互连结被设定为高刚性。图21是用来与本实施方式比较的墨粉盒900Z的底面图。在突起配置面850Z分别独立地设置有5个盒突起部85Z,5个盒突起部85Z从主体部81Z突出。在此种构成中,在墨粉盒900Z被安装在错误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突起部71的被抵接部中的一个被强力地抵接于盒突起部85Z中的一个。结果有盒突起部85Z中的一个可能破损的情形。或者,随盒突起部85Z的变形,有墨粉盒900Z因强力操作被误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的情形。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前述,盒突起部85具有连结多个抵接部而成的一体的突起形状。尤其是在盒突起部85,通过相互正交的壁组,一体地构成多个抵接部。结果能牢固地维持盒突起部85的刚性。如前述,当配置有盒突起部85的墨粉盒900沿配置有主体突起部71a(图13)的盒插入面901a插入时,盒突起部85中的配置在最后侧的第13抵接部A3抵接于主体突起部71a的第23被抵接部D3。这时,第13抵接部A3受到与图10的箭头D10相反方向的力。然而,第13抵接部A3是通过第3壁部112、第4壁部113、第6壁部115等所支持。因此,能防止盒突起部85的一部分破损。能有效地防止因盒突起部85越过主体突起部71a而使得墨粉盒900被误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a。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将盒突起部85设置为从突起配置面850突出时,对多个壁部与多个突起配置面850(主体部81的外壁)相交的多个角部实施曲面处理。但是,多个角部中的、各抵接部与突起配置面850相交的角部(与抵接部对应的角部)具有大于其他角部的曲面形状。具体说明如下。
盒突起部85具有第1角部R1、第2角部R2、第3角部R3、第4角部R4、第5角部R5和第6角部R6。第1角部R1是第13抵接部A3与突起配置面850相交的角部,第2角部R2是第14抵接部A4与突起配置面850相交的角部。第3角部R3是第15抵接部A5与突起配置面850相交的角部。
此外,第4角部R4是第9壁部118的前侧侧面与突起配置面850相交的角部,第5角部R5是第2壁部111的前侧侧面与突起配置面850相交的角部,第6角部R6是第4壁部113的右侧侧面与突起配置面850相交的角部。
上述中,第1角部R1、第2角部R2和第3角部R3是与抵接部对应的角部,分别具有半径为1.5mm的曲面形状(R形状)。第4角部R4、第5角部R5和第6角部R6是其他角部,分别具有半径为1mm的曲面形状。这样,各抵接部与突起配置面850相交的角部,比盒突起部85的其他角部具有大的曲面形状。结果各抵接部对突起配置面850的强度增大。因此,能有效地抑制各抵接部的破损、变形。
本实施方式中,盒突起部85的形状,有益于用来维持安装有墨粉盒900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品质。图18是墨粉盒900的剖面示意图。图19是墨粉盒900的主体部81的后端侧的一部分的剖面立体示意图。图20是从上方看时表示墨粉盒900的内部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中,在相当于突起配置面850的背面侧的配置面背侧部851,盒突起部85的背侧(内部)形成有内侧凹部85H(空间部)。例如,内侧凹部85H形成于从突起配置面850突起的盒突起部85的壁部背侧(内部)。参照图19,例如,内侧凹部85H形成于图10的盒突起部85的第1壁部110、第2壁部111、第3壁部112、及第5壁部114的背侧(内部)。内侧凹部85H在盒突起部85的内部,形成于比主体部81的外壁靠外侧的区域。此外,内侧凹部85H是连续于主体部81的内部空间S的空间。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在第4壁部113与第7壁部116之间形成有外侧凹部85V。即,外侧凹部85V是由第4壁部113、第3壁部112、第6壁部115、第5壁部114、第7壁部116、第8壁部117、及第9壁部118所围绕界定。外侧凹部85V向主体部81的外侧开口。
界定外侧凹部85V的壁部中,包括具有内侧凹部85H的第3壁部112及第5壁部114。即,外侧凹部85V也可称是界定内侧凹部85H。
这里,有操作者会将配置有盒突起部85的墨粉盒900不合理地安装在配置有主体突起部71a的图像形成装置1a的情形。因操作者的这种操作,会有墨粉盒900的盒突起部85被误削除的情形。这时,如前述,图像形成装置1a中,因收容在墨粉盒900的品红色墨粉MH,有无法获得较好的画质的情形。
此种情况下,在盒突起部85的第1壁部110、第2壁部111、第3壁部112、及第5壁部114被削的情况下,因内侧凹部85H开放,墨粉盒900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结果,收容在墨粉盒900的内部的墨粉经由内侧凹部85H泄漏至外部。结果,操作者能够认识到盒突起部85已被削的不适合的墨粉盒900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a的情况。从而,能抑制以收容在墨粉盒900的品红色墨粉MH执行图像形成装置1a的图像形成。
尤其是,如前述,本实施方式中,盒突起部85是与墨粉盒900的主体部81一体成型。即,图18中,在墨粉盒900的主体部81成型时,用以成型主体部81的模具,被上下分割。即,通过配置于下方的模具来成型外侧凹部85V,通过配置于上方的模具来成型内侧凹部85H。
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墨粉盒900具有的盒突起部85能有效地抑制墨粉盒900被误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盒突起部85通过与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突起部71进行组合,能够朝对具有不同规格的墨粉盒900形成适宜的组合关系的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安装。尤其是,通过使盒突起部85及主体突起部71具有的多个抵接部及被抵接部的配置不同,能应对上述不同的墨粉盒900的规格。这时,配置在盒突起部85的多个抵接部,通过壁部相互连成一体,能够加强相互的刚性。结果即使在墨粉盒900被安装在错误组合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情况,仍可抑制配置在盒突起部85的多个抵接部破损或变形。
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例如还可采用如下的变形实施方式。
(1)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盒突起部85及主体突起部71配置有5个抵接部和与5个抵接部对应的被抵接部的样态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抵接部与被抵接部只要是由多个构成,数量不受限制。
(2)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盒突起部85配置在墨粉盒900的下面的样态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盒突起部85也可配置在墨粉盒900的上面或侧面。盒突起部85也可配置在墨粉盒900的后侧壁面。此情况下,根据盒突起部85的配置,主体突起部71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配置在与盒突起部85相对的位置。
(3)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采用墨粉盒900作为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且具有盒突起部85的单元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与盒突起部85相同的突起部也可配置于显影壳体20(显影外壳)。此情况下,也是通过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突起部71和配置在显影壳体20的突起部相互嵌合,能有效抑制不同规格的显影壳体20被误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上。与盒突起部85相同的突起部也可配置在包含对应于各颜色的墨粉的显影壳体20的图像形成单元。此情况下,与主体突起部71相同的突起部配置在显影壳体20上。
如上述,墨粉盒900履行收容显影剂的显影剂收容容器的功能。显影壳体20也收容显影剂,故也履行显影剂收容容器的功能。
(4)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角部R1~R6的形状为曲面形状进行了说明。但是,角部R1~R6的形状不限于曲面形状,例如,也可为平面形状。
(5)如上述,抵接部(壁面部)A1~A5是与墨粉盒900的插入方向(沿前后方向的方向)正交的平面。被抵接部(相对壁面部)B1~B5也是与插入方向(沿前后方向的方向)正交的平面。由此,安装墨粉盒900时,抵接部面接触于被抵接部。结果,安装墨粉盒900时,施加于抵接部的每单位面积的冲击,比点接触或线接触的情况小。这点也能贡献于对抵接部的破损、变形的抑制。

Claims (14)

1.一种显影剂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该显影剂收容容器朝向第一方向安装于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
上述显影剂收容容器具有:
容器主体,该容器主体具有收容显影剂的内部空间;和
突起部,该突起部从上述容器主体的外壁向上述外壁的外侧突出,
上述突起部具有面向上述第一方向的多个壁面部,
从上述第一方向看时的上述多个壁面部的配置顺序,和从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看时的上述多个壁面部的配置顺序不同,
通过一体形成多个壁部而使上述多个壁面部经由上述多个壁部所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从上述第一方向看时,上述多个壁面部相邻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剂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壁部的一部分沿上述第一方向而设,构成第一壁组,
上述多个壁部的另一部分沿上述第二方向而设,构成第二壁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剂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壁部与上述外壁相交的多个角部当中的上述壁面部与上述容器主体的上述外壁相交的角部,具有大于其他角部的曲面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剂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突起部的内部形成有空间部,
上述空间部与上述容器主体的上述内部空间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影剂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壁部的内部形成有上述空间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影剂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形成有上述空间部的上述壁部,是上述多个壁部当中的具有上述壁面部的壁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剂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突起部具有凹部,
上述凹部向上述容器主体的外侧开口,
上述多个壁部当中界定上述凹部的壁部的内部形成有空间部,
上述空间部与上述容器主体的上述内部空间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剂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突起部具有凹部,
上述凹部向上述容器主体的外侧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剂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壁面部包括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剂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突起部配置在上述容器主体的下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影剂收容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突起部在上述容器主体的长度方向上,配置在比上述容器主体的中央部靠上述容器主体的一端部的一侧,
在将上述显影剂收容容器安装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时,上述容器主体的上述一端部是比上述容器主体的另一端部先插入的端部。
13.一种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显影装置具有:
显影剂收容容器,该显影剂收容容器收容显影剂;
安装部,上述显影剂收容容器朝向上述第一方向安装在该安装部上;和
显影外壳,该显影外壳内补充有上述显影剂,
上述显影剂收容容器具有:
容器主体,该容器主体具有收容显影剂的内部空间;和
突起部,该突起部从上述容器主体的外壁向上述外壁的外侧突出,
上述突起部具有面向上述第一方向的多个壁面部,
从上述第一方向看时的上述多个壁面部的配置顺序,和从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看时的上述多个壁面部的配置顺序不同,
通过一体形成多个壁部而使上述多个壁面部经由上述多个壁部所连结,
上述安装部包括相对部件,在朝向上述第一方向安装有上述显影剂收容容器时,该相对部件与上述显影剂收容容器的上述突起部嵌合,
上述相对部件具有在上述第一方向与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多个壁面部相对的多个相对壁面部,
上述相对部件的上述多个相对壁面部的配置图形,与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多个壁面部的配置图形相同。
1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影装置;
图像载体,该图像载体担载显影剂图像,该显影剂图像是通过从上述显影装置供给的显影剂将形成在图像载体的外周面的潜像可视化而成;和
转印部,该转印部从上述图像载体将上述显影剂图像转印于纸张上。
CN201310118096.7A 2012-04-06 2013-04-07 显影剂收容容器、具备显影剂收容容器的显影装置、以及具备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3651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86943A JP5645868B2 (ja) 2012-04-06 2012-04-06 現像剤収容容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JP2012-086943 2012-04-06
JP2012-086943 2012-04-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65167A true CN103365167A (zh) 2013-10-23
CN103365167B CN103365167B (zh) 2016-10-05

Family

ID=49292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18096.7A Active CN103365167B (zh) 2012-04-06 2013-04-07 显影剂收容容器、具备显影剂收容容器的显影装置、以及具备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58232B2 (zh)
JP (1) JP5645868B2 (zh)
CN (1) CN1033651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536793S (zh) * 2015-03-31 2015-11-02
JP1536790S (zh) * 2015-03-31 2015-11-02
JP1536791S (zh) * 2015-03-31 2015-11-02
JP1536792S (zh) * 2015-03-31 2015-11-02
JP2019045595A (ja) * 2017-08-31 2019-03-2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30868A (ja) 2021-08-24 2023-03-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容器、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32813A1 (en) * 2009-03-11 2010-09-16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gent storage contain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ethod of mounting image forming agent storage container, method of removing image forming agent storage container, and method of filling image forming agent
US20110236076A1 (en) * 2010-03-25 2011-09-29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Ton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191618A (ja) * 2010-03-16 2011-09-29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38504B2 (ja) * 2004-04-30 2010-03-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06349783A (ja) * 2005-06-14 2006-12-28 Kyocera Mita Corp コンテナ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と給紙カセット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0032594A (ja) 2008-07-25 2010-02-12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32813A1 (en) * 2009-03-11 2010-09-16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gent storage contain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ethod of mounting image forming agent storage container, method of removing image forming agent storage container, and method of filling image forming agent
JP2011191618A (ja) * 2010-03-16 2011-09-29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236076A1 (en) * 2010-03-25 2011-09-29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Ton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66346A1 (en) 2013-10-10
JP2013218039A (ja) 2013-10-24
CN103365167B (zh) 2016-10-05
US9158232B2 (en) 2015-10-13
JP5645868B2 (ja) 2014-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65167A (zh) 显影剂收容容器、具备显影剂收容容器的显影装置、以及具备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EP3392717B1 (en) Replaceable unit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positioning features for electrical contacts
CN10135920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122764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20619C (zh) 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1639660A (zh) 处理盒、其定位机构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JP4952490B2 (ja) 回転体支持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5383962B (zh) 片材收纳盒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14221C (zh) 传送带单元以及具有该传送带单元的成像装置
CN102616593B (zh) 薄片体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09796B (zh) 处理盒、显影盒和成像设备
CN102120530B (zh) 供纸结构件和安装有供纸结构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3287875A (zh) 薄片体装载装置及具备该薄片体装载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3569727A (zh)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3508241A (zh)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486627A (zh) 图像形成装置、后处理装置以及电源单元
DE60016349T2 (de) Entwicklereinheit für Drucker
CN103848264B (zh) 薄片体堆放装置和具有该薄片体堆放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EP2511775A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082795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和拆卸方法
CN10219017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202583700U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809404A (zh) 具有开闭门的设备
CN103309193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41916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