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08241A -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508241A CN103508241A CN201310236557.0A CN201310236557A CN103508241A CN 103508241 A CN103508241 A CN 103508241A CN 201310236557 A CN201310236557 A CN 201310236557A CN 103508241 A CN103508241 A CN 10350824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et
- ways
- spigot surface
- conveying device
- transfer pass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805 post-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41000278713 Theor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9000011087 paperboar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123 pa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727 in vivo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872198 Serjania polyphyll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17 amorphous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19 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93 optoelectronic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8—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directed to paper handling or jam treat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2—Means for discharging uncollated sheet copy material, e.g. discharging rollers, exit tray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544—Openable part of feed path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包括外壳,该外壳具备彼此相对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以及与所述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大致正交且彼此相对的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在所述第一侧面设置有薄片体送入口,在所述第二侧面设置有薄片体送出口,在所述外壳内设置有薄片体输送通道。所述外壳包括构成所述薄片体输送通道的第一导向构件和第二导向构件。在所述第三侧面,所述第一导向构件与所述第二导向构件转动自如地相连结。在从所述第三侧面的所述连结部到所述第一侧面的区域中,在所述第一导向构件与所述第二导向构件之间设置有间隙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送薄片体的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在体内排纸空间中组装有该薄片体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装置主体内具有用于排出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体的空间的所谓的体内排纸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由于薄片体盘等不会从装置主体突出,因此具有空间占有率小且收容性良好的优点。另一方面,有时以可选方式在这种体内排纸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上后安装对薄片体实施冲孔处理、装订处理等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一般而言,薄片体的排纸口朝向体内排纸空间,而且体内排纸空间狭小,难以将后处理装置安装在该空间内。
因而,在后安装后处理装置的情况下,在装置主体的侧壁部(与设置有薄片体排纸口的侧壁相反侧的侧壁)安装后处理装置,并且将具有薄片体输送功能的中转单元(薄片体输送装置)组装在体内排纸空间。薄片体经由该中转单元从所述排纸口输送至后处理装置。
在所述中转单元中,也与其它薄片体输送通道同样地,有时发生薄片体卡住(也称“卡纸”)。中转单元有时采用相对于装置主体能够容易地装卸的结构。在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在发生了薄片体卡住时,用户有时轻易地从装置主体抽出中转单元。当薄片体卡在装置主体的所述排纸口与中转单元之间时,由于中转单元的抽出而导致该薄片体撕破。为了防止这种问题的发生,已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检测薄片体停止在薄片体输送单元与装置主体之间的传感器。当该传感器检测到有薄片体的停止时,生成提供给用户的通知信息。
然而,即使通知了薄片体发生了停止,也可能发生用户未注意到该通知而从装置主体抽出中转单元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会导致卡住的薄片体撕破,存在卡纸处理性能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了薄片体的卡纸处理性能的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应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包括外壳、送入口、送出口以及薄片体输送通道。外壳具备彼此相对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以及与所述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大致正交且彼此相对的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送入口形成于所述第一侧面,将薄片体送入所述外壳内。送出口形成于所述第二侧面,将薄片体从所述外壳内送出。薄片体输送通道形成于所述外壳内,将薄片体从所述送入口输送至所述送出口。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导向构件、第二导向构件以及连结部。
第一导向构件具有构成所述薄片体输送通道中的一侧导向面的第一导向面。第二导向构件具有构成所述薄片体输送通道的另一侧导向面的第二导向面,该第二导向面与所述第一导向面隔着规定间隔而相对。连结部在所述第三侧面将所述第一导向构件与所述第二导向构件转动自如地相连结。在从所述第三侧面的所述连结部到所述第一侧面的区域中,在所述第一导向构件与所述第二导向构件之间设置有间隙部。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对薄片体进行图像形成处理的装置主体、体内排纸部、排出口、薄片体接收装置以及薄片体输送装置。体内排纸部作为具有向外部敞开的开口部的体内空间形成在所述装置主体,能够收容图像形成处理后的薄片体。所述排出口面向所述体内空间而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向所述体内排纸部排出薄片体。薄片体接收装置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用于接收薄片体。薄片体输送装置以能够抽出的方式组装在所述体内排纸部,通过所述送入口接收来自所述排出口的薄片体并进行输送,通过所述送出口将薄片体送入所述薄片体接收装置。该薄片体输送装置具备如上所述的结构而成。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能够改善薄片体的卡纸处理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包括装置主体的一部分的中转单元(薄片体输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上导向构件打开的状态下的中转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中转单元的后视图。
图6是中转单元的后视图,是上导向构件打开的状态下的图。
图7是中转单元的正面立体图,是上导向构件打开的状态下的图。
图8是图7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9是下导向构件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薄片体进入至中转单元的凹部的位置而发生薄片体卡住的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薄片体卡住的处理状况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12是薄片体进入中转单元的凹部的跟前位置而发生薄片体卡住的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2所示的薄片体卡住的处理状况的示意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在此,图像形成装置1是所谓的体内排纸型的复印机,只要被形成为体内排纸型,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打印机、传真装置或者具备它们的功能的数码复合机。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框体结构且具备体内空间(体内排纸部24)的装置主体2;配置在装置主体2上的自动原稿供给装置3;配置在装置主体2的侧面的后处理装置4(薄片体接收装置);以及以能够抽出的方式组装在所述体内空间的中转单元5(薄片体输送装置)。装置主体2对薄片体进行图像形成处理。自动原稿供给装置3安装在装置主体2以赋予原稿自动读取功能。后处理装置4对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体实施规定的后处理。中转单元5将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体从装置主体2输送至后处理装置4。
装置主体2包括: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下部框体21;配设在下部框体21的上方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上部框体22;以及将下部框体21与上部框体22连结的连结框体23。在下部框体21中收容有用于图像形成的各种设备,在上部框体22中收容有用于以光学方式读取原稿图像的各种设备。由下部框体21、上部框体22以及连结框体23包围的体内空间被设为能够收容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体的体内排纸部24。连结框体23配置在装置主体2的右侧面20R一侧,设置有用于向体内排纸部24排出薄片体的排出口961。
用作体内排纸部24的所述体内空间具有在装置主体2的前面20F和左侧面20L处向外部敞开的开口部。在后处理装置4和中转单元5未安装在装置主体2的状态下,用户从这些开放部分将手插入,能够从体内排纸部24取出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体。所述体内空间的底面241由下部框体21的上面界定,顶面242由上部框体22的下面界定。底面241具有朝向连结框体23下倾的倾斜面241S,以使被排出的薄片体在输送方向后端侧对齐。
在顶面242上安装有照明灯243(照明构件),该照明灯243对由于是体内而容易变暗的体内排纸部24的空间进行照明。通过图中省略的控制部控制照明灯243的点亮和熄灭,在未安装有中转单元5的状态下,照射被排出到体内排纸部24的薄片体,使用户容易识别被排出的薄片体。另一方面,在安装有中转单元5的状态下,照射如后述的那样一部分由透明的构件形成的中转单元5,有助于改善卡纸处理等时的操作性能。
在上部框体22的前面,突出设置有操作部221。操作部221包括LCD触摸面板、数字键、启动键等,受理来自用户的各种操作指示的输入。用户通过操作部221能够输入要打印的薄片体的张数等,或者能够输入打印浓度等。
在下部框体21中安装有三层的供纸盒211、212、213,用于收容要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薄片体。这些供纸盒211、212、213能够从下部框体21(装置主体2)的前面20F向前方抽出。此外,在图2中仅描绘了最上层的供纸盒211。供纸盒211、212、213是为了自动供纸而设置的盒,在装置主体2的右侧面20R还设置有手动供纸用的供纸盘60(参照图2)。供纸盘60通过其下端部开闭自如地安装于下部框体21。用户要进行手动供纸时,打开供纸盘60,在其上载置薄片体。
自动原稿供给装置3在装置主体2的上面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其后面20B一侧。此外,在图2中,省略描绘该自动原稿供给装置3。自动原稿供给装置3向装置主体2中的规定的原稿读取位置(组装有第一接触玻璃222的位置)自动供给要复印的原稿薄片体。另一方面,在用户要以手动放置方式将原稿薄片体载置到规定的原稿读取位置(第二接触玻璃223的配置位置)时,自动原稿供给装置3被向上方打开。
后处理装置4是以后安装的方式附加到装置主体2的可选式单元,是在对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体实施冲孔处理、装订处理等后处理之后排出该薄片体的装置。后处理装置4通过安装板43安装在装置主体2的左侧面20L的、与体内排纸部24的左方的开放部分相对的位置。后处理装置4包括:面向体内排纸部24而接收薄片体的接收口401(图2);内置有用于后处理的机构部的主体部41;以及用于排出处理后的薄片体的排出盘42。在排出盘42上不仅排出通过主体部41接受后处理的薄片体,还排出未接受后处理而只是经过主体部41的薄片体。
接着,说明装置主体2的内部结构。在下部框体21的内部从上方依次收容有调色剂容器99Y、99M、99C、99Bk、中间转印单元92、图像形成部93、曝光单元94以及所述供纸盒211。
图像形成部93为了形成全色的调色剂像,而具备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Bk)的各调色剂像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Bk。各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Bk包括感光鼓11、配置在该感光鼓11的周围的带电器12、显影装置13、一次转印辊14以及清洁装置15。
感光鼓11绕其轴进行旋转,在其周面形成静电潜像和调色剂像。感光鼓11可以为利用非晶硅(a-Si)系材料的感光鼓。带电器12使感光鼓11的周面均匀带电。带电后的感光鼓11的周面被后述的曝光单元94曝光,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13为了使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向感光鼓11的周面提供调色剂。显影装置13是双成分显影剂用的装置,包括搅拌辊16、17、磁辊18以及显影辊19。搅拌辊16、17通过将双成分显影剂一边搅拌一边进行循环输送,使调色剂带电。在磁辊18的周面承载双成分显影剂层,在显影辊19的周面承载通过磁辊18与显影辊19之间的电位差而传送的调色剂所形成的调色剂层。显影辊19上的调色剂被提供给感光鼓11的周面,用于显影所述静电潜像。
一次转印辊14隔着中间转印单元92所具备的中间转印带921而与感光鼓11形成夹缝部,将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称为“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21上。清洁装置15对调色剂像转印后的感光鼓11的周面进行清扫。
黄色用调色剂容器99Y、品红色用调色剂容器99M、青色用调色剂容器99C以及黑色用调色剂容器99Bk分别储存各色的调色剂,通过图中省略的供给路径向与YMCBk各色相对应的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Bk的显影装置13提供各色的调色剂。
曝光单元94具有激光光源、多面镜、反射镜、偏转镜等各种光学设备,向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Bk各自中设置的感光鼓11的周面照射基于原稿图像的图像数据调制的激光,来形成静电潜像。
中间转印单元92具备中间转印带921、驱动辊922以及从动辊923。在中间转印带921上,重叠涂敷来自多个感光鼓11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被重叠涂敷的调色剂像在二次转印部98中被转印(称为“二次转印”)到从供纸盒211或供纸盘60提供的薄片体。使中间转印带921周向转动驱动的驱动辊922和从动辊923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下部框体21。
供纸盒211收纳层叠多个薄片体而成的薄片体摞。在供纸盒211的右端侧的上部配置有搓辊25。通过搓辊25的驱动,供纸盒211内的薄片体摞的最上层的薄片体被逐张抽出并输送至送入输送通道26。该送入输送通道26与从下方延伸的连接输送通道261汇合,从下层的供纸盒212、213(参照图1)送出的薄片体经过该连接输送通道261输送至送入输送通道26。另一方面,载置于供纸盘60的薄片体通过供纸辊61的驱动而输送至送入输送通道26。
在送入输送通道26的下游侧设置有二次转印部98、后述的定影单元97以及经由排纸单元96延伸至排出口961的薄片体输送通道62。薄片体输送通道62的上游部分形成在形成于下部框体21的内壁621与形成翻转输送单元63的内面的内壁622之间。在薄片体输送通道62的比二次转印部98靠上游侧的位置处配置有校准辊对27。薄片体在校准辊对27处暂时停止,在接受了偏离矫正之后在图像转印的规定时机被送出至二次转印部98。
在连结框体23的内部收纳有定影单元97和排纸单元96。定影单元97包括定影辊和加压辊,通过对在二次转印部98中完成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的薄片体进行加热和加压,来实施定影处理。接受定影处理的带有彩色图像的薄片体经过配置于定影单元97下游的排纸单元96从排出口961向体内排纸部24排出。
在上部框体22的上面嵌入有第一接触玻璃222和第二接触玻璃223。第一接触玻璃222是为了读取从自动原稿供给装置3自动供给的原稿薄片体而设置的,第二接触玻璃223是为了读取手动放置的原稿薄片体而设置的。在上部框体22的内部收容有用于以光学方式读取原稿信息的扫描机构224和摄像元件225。扫描机构224包括光源、移动支架、反射镜等,将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导向摄像元件225。摄像元件225将所述反射光光电转换为模拟电信号。所述模拟电信号在通过A/D转换电路(图中省略)被转换为数字电信号之后输入到曝光单元94。
在将后处理装置4事后安装到装置主体2的左侧面20L的情况下,将中转单元5组装在体内排纸部24,以便从装置主体2排出薄片体的排出口961到后处理装置4的薄片体接收口401为止使薄片体沿水平方向穿过体内空间(体内排纸部24)进行输送。中转单元5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层叠的两个导向构件,即下导向构件51(第一导向构件)和上导向构件52(第二导向构件),在两者之间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中转输送通道50(薄片体输送通道)。在安装后处理装置4和中转单元5之后,不管是否要对薄片体实施后处理,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体都经过该中转单元5。
下导向构件51具备引导输送的薄片体的下侧导向面51G(第一导向面),上导向构件52具备同样的上侧导向面52G(第二导向面)。中转输送通道50是通过使下侧导向面51G与上侧导向面52G隔着规定间隔相对配置而形成的。在中转输送通道50的右端侧(上游端侧)设置有用于从排出口961接收薄片体的送入口501,在中转输送通道50的左端侧(下游端侧)设置有用于将薄片体向后处理装置4的接收口401送出的送出口502。
图3是包括装置主体2的一部分的中转单元5的立体图,图4是单独表示中转单元5的立体图,是上导向构件52向上方打开的状态下的图。中转单元5包括上下方向的厚度较薄的四角柱形状的外壳5H。该外壳5H是通过所述的下导向构件51与上导向构件52的组合而形成。下导向构件51和上导向构件52为硬质树脂的成型品。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导向构件52由透明的树脂构件形成。因而,通过照明灯243的点亮,能够看到外壳5H内的中转输送通道50。下导向构件51由不透明的树脂构件形成,而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该下导向构件51也由透明的树脂构件形成。
外壳5H具备彼此相对的右侧面5R(第一侧面)和左侧面5L(第二侧面)、以及与这些侧面大致正交且与中转单元5从体内排纸部24抽出的方向正交的、彼此相对的前侧面5F(第四侧面)和后侧面5B(第三侧面)。在此,上述的正交并不限于严格的正交,当然也包括大致正交的情形。将薄片体送入外壳5H内的送入口501形成在右侧面5R,将薄片体从外壳5H送出的送出口502形成在左侧面5L。中转输送通道50是用于将从送入口501送入的薄片体输送至送出口502的输送通道。
在中转单元5组装在体内排纸部24的状态下,外壳5H的下面与体内排纸部24的底面241相接,外壳5H的右侧面5R与连结框体23邻接。在图3中描绘了与中转单元5的右侧面5R邻接而配置在连结框体23内的排纸单元96以及对薄片体的卷曲进行矫正的去卷曲装置28(图2中省略)。另外,外壳5H的后侧面5B与配置于装置主体2的后面20B的、装有驱动马达(图中省略)等的对置壁70相邻接。另一方面,前侧面5F位于体内排纸部24的装置主体2的前面20F侧的开口部附近。
如图4所示,下导向构件51具有从平板状的基台向上方直立设置并沿薄片体输送方向延伸的多个肋511。上导向构件52具有沿薄片体输送方向延伸的多个肋521以及这些肋521以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状态连结的连结板(在图4中未示出)。图2所示的下侧导向面51G和上侧导向面52G分别由肋511的突出上端以及肋521的突出下端形成。
下导向构件51具有使下侧导向面51G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来形成的凹部53。该凹部53在前侧面5F具有端缘部,向后侧面5B的方向(体内空间的里侧方向)延伸。凹部53设置于前侧面5F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中央部附近,是呈缓弯的圆弧状的凹坑。凹部53由大致平坦的底面531、从底面531的右缘朝向右上方的右倾斜面532、从底面531的左缘朝向左上方的左倾斜面533以及从底面531的后缘急剧地立起的后壁534界定。
在上导向构件52的前侧面5F中也设置具有向上方缓慢凸起的曲面形状的切口部54。在上导向构件52相对于下导向构件51关闭的状态下,切口部54与凹部53相对。因此,如图3所示,在外壳5H的前侧面5F形成有在上导向构件52关闭的状态下用户能够将手指插入的尺寸的开口S。
在下导向构件51上,向经过中转输送通道50的薄片体提供输送力的第一、第二、第三输送辊551、552、553这三个输送辊隔着大致相等的间隔而沿左右方向排列。这些输送辊551、552、553接受配置于对置壁70的图中省略的驱动马达所提供的旋转力,通过该旋转力输送薄片体。此外,在上导向构件52的与这些输送辊551、552、553分别相对的位置安装有形成与输送辊551、552、553之间的输送夹缝的从动滚轮(图中未示出)。
图5是中转单元5的后视图,图6是上导向构件52向上方打开的状态下的中转单元5的后视图。下导向构件51与上导向构件52在后侧面5B一侧铰链结合。即,外壳5H在后侧面5B处具有将下导向构件51与上导向构件52转动自如地相连结的铰链结合部56(连结部)。铰链结合部56,在本实施方式为在左右隔着间隔而配备的两个铰链结合部56,它们均包括设置于下导向构件51的第一铰链片561、设置于上导向构件52的第二铰链片562以及使第一铰链片561与第二铰链片562能够彼此转动地相卡合的卡合部563。因而,上导向构件52相对于下导向构件51以其后端部为转动支点而自由转动。
通过将上导向构件52的前侧面5F一侧向上方抬起,中转输送通道50被向外部敞开。但是,在中转单元5被组装于体内排纸部24的状态下,上导向构件52向上方打开了某种程度,其上面就会接触所述体内空间的顶面242。因此,上导向构件52向上方的打开在与顶面242相接触为止的角度范围内被允许,在其限度内中转输送通道50向外部敞开。因而,即使在中转输送通道50内发生薄片体卡住,用户也能够通过敞开中转输送通道50来容易使处于卡住状态的薄片体露出,能够容易地进行卡纸处理。
还参照作为下导向构件51的俯视图的图9,在下导向构件51的后侧面5B突出设置有第一驱动输入部581、第二驱动输入部582以及第三驱动输入部583。第一、第二、第三驱动输入部581、582、583分别与第一、第二、第三输送辊551、552、553的驱动轴的后端相连结。来自所述驱动马达的旋转驱动力经由对置壁70内所具备的图中省略的联轴器输入到这些驱动输入部581、582、583。
图7是中转单元5的正面立体图,是上导向构件52打开的状态下的图。在图7中,安装于下导向构件51的前侧面5F的盖构件57(参照图4)被拆卸。如图5至图7所示,在下导向构件51的底面,左右一对的安装板571、572向下方向突出设置。在该安装板571、572上设置有螺纹孔,安装板571、572通过螺钉573、574(固定构件)固定(临时固定)于所述体内空间的底面241附近的框架244。
在将中转单元5组装于体内排纸部24时,在盖构件57被拆卸的状态下使中转单元5插入至体内排纸部24内的规定位置。当插入到规定位置时,驱动输入部581、582、583与对置壁70的联轴器相结合,对准排出口961与送入口50的位置。另外,中转单元5侧的安装板571、572与装置主体2侧的框架244在规定位置处相对。之后,通过螺钉573、574固定这两者。
这样,通过采用利用螺钉573、574的固定连接结构,用户不能轻易地从体内排纸部24抽出中转单元5,能够抑制卡住状态的薄片体通过中转单元5的轻易的抽出而撕破。另一方面,在卡纸处理中无论如何都需要抽出中转单元5的情况下,仅通过拆卸盖构件57、且拆卸螺钉573、574这样的操作,就能够从体内排纸部24抽出中转单元5。也就是说,中转单元5虽然固定于装置主体2,但从能够通过比较简单的操作拆卸来看,也可以说成是中转单元5被临时固定于装置主体2。
除了所述的中转单元5的结构以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至图8所示,在后侧面5B处,在下导向构件51与上导向构件52之间还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薄片体输送方向)延伸的间隙部G。该间隙部G的上下宽度,与在上导向构件52关闭的状态下形成于下导向构件51的下侧导向面51G和上导向构件52的上侧导向面52G之间的间隙的上下宽度相同。如图6至图8所示,间隙部G是即使上导向构件52向上方打开也不会消失而维持的间隙。
间隙部G是用于在中转单元5被从体内排纸部24抽出时避免卡住的薄片体撕破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除了两处的铰链结合部56以外在外壳5H的左右方向整个宽度上形成有间隙部G的例子。但是,间隙部G只要至少设置在从铰链结合部56(第一铰链片561)的右端壁561R到外壳5H的右侧面5R之间即可。如果具备这种间隙部G,则在薄片体的一部分从送入口501进入外壳5H内的状态下,即使以前侧面5F为前方而向与薄片体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从体内排纸部24抽出中转单元5,薄片体也能够穿过间隙部G,不会接触外壳5H。因而,能够防止薄片体的撕破。
接着,参照图9来说明所述的凹部53与间隙部G的位置关系。如上所述,凹部53是由平坦的底面531、从底面531的左右的缘部向上方倾斜的右倾斜面532及左倾斜面533以及后壁534界定的盘状的凹坑。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凹部53的右侧面5R侧的端缘53U(第一侧面侧的端缘)位于比间隙部G的左侧面5L侧的端缘(间隙部的第二侧面侧的端缘)即右侧的第一铰链片561的右端壁561R更靠薄片体输送方向(图9的空心箭头F)的上游侧的位置。在图9中,示出了从右端壁561R的位置向前方伸出的虚拟线L。以下,将该虚拟线L称为间隙部G的下游端L。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凹部53的端缘53U位于比间隙部G的下游端L更靠右侧的位置而间隙部G与凹部53在薄片体输送方向F上重叠了一部分的例子。也可以取而代之地,将间隙部G的下游端L与凹部53的端缘53U设定在薄片体输送方向F上的相同位置。但是,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右倾斜面532从端缘53U向左方逐渐下倾的实施方式中,较为理想的是使间隙部G与凹部53在薄片体输送方向F上重叠一部分,否则用户难以将手指插入到端缘53U附近。
根据所述中转单元5,用户能够通过凹部53(开口S)将手指插入中转输送通道50。然后,如果薄片体在到达凹部53的端缘53U的状态下停止,则用户能够通过凹部53从前侧面5F一侧取出该薄片体。另一方面,如果薄片体在未到达凹部53的端缘53U的状态下停止,则难以通过凹部53取出薄片体,但是通过将该中转单元5向前方滑动来从体内排纸部24抽出,能够去掉薄片体。在该情况下,薄片体停止在比间隙部G的下游端L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因此薄片体不会撕破。
对此,参照图10至图13加以说明。其中示出的是薄片体JS停止在装置主体2的连结框体23与中转单元5之间的薄片体卡住情况。首先,图10是表示薄片体JS进入至中转单元5的凹部53的位置而发生薄片体卡住的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薄片体卡住的处理状况的示意性俯视图。
在发生了图10所示那样的薄片体卡住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薄片体JS进入中转单元5至超过间隙部G的下游端L的情况下,如果硬将中转单元5从体内排纸部24抽出,则不管间隙部G的有无,铰链结合部56与卡住的薄片体JS接触,薄片体JS撕破。但是,由于中转单元5通过螺钉573、574固定于装置主体2,因此用户不能轻易地抽出中转单元5。因而,用户首先将手指插入凹部53来尝试取出薄片体JS。
在图10的例子中,薄片体JS的薄片体输送方向前端部SA进入凹部53。因此,用户通过将手指插入凹部53来能够抓取薄片体JS的前端部SA。此外,通过将手指向凹部53插入而对上导向构件52施加了打开力时,上导向构件52绕铰链结合部56的转动轴进行转动,其前侧面5F侧向上方抬起。由此,中转输送通道50被敞开。因而,用户能够容易地抓取薄片体JS的前端部SA,之后,如图11所示那样能够从装置主体2的前面20F取出该薄片体JS。
接着,图12是表示薄片体JS停止在中转单元5的凹部53的跟前位置的状态下发生的薄片体卡住的示意性俯视图,图13是表示图12所示的薄片体卡住的处理状况的示意性俯视图。在发生了如图12那样的薄片体卡住的情况下,由于薄片体JS的前端部SA未到达凹部53,因此用户难以将手指插入凹部53来取出薄片体JS。这即便将上导向构件52全部打开至与顶面242抵接为止也同样。
但是,在薄片体JS停止于该位置的情况下,即使抽出中转单元5,薄片体JS也不会撕破。即,薄片体JS的前端部SA未到达间隙部G的下游端L。因而,即使中转单元5向前方抽出,薄片体JS能够穿过间隙部G的空间。
在该情况下,用户拆卸下导向构件51的盖构件57,进一步拆卸螺钉573、574。然后,如图13所示,从体内排纸部24抽出中转单元5。此时,间隙部G继续释放薄片体JS的前端部SA,因此薄片体JS与中转单元5不会接触。在完成中转单元5的抽出后,用户能够利用体内排纸部24的空间从连结框体23取出薄片体JS。
以上说明了连结框体23与中转单元5之间的薄片体卡住,而这些对于中转单元5与后处理装置4之间的薄片体卡住也同样。如已经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间隙部G形成在除了两处铰链结合部56以外的外壳5H的左右方向整个宽度上。也就是说,间隙部G还配备在从左方的铰链结合部56的左端壁到外壳5H的左侧面5L之间。并且,凹部53的左侧端缘的棱线位于比左方的铰链结合部56的左端壁更靠左侧的位置。因而,用户针对中转单元5与后处理装置4之间的薄片体卡住也能够通过与图10至图13中说明的方法同样的方法进行处理。
此外,在所述的卡纸处理时,较为理想的是点亮照明灯243(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导向构件52由透明的构件形成。因而,能够透过上导向构件52看到卡住的薄片体JS的位置,通过照明灯243的点亮能够进一步可靠地确认薄片体JS的位置。由此,用户能够正确地判断要将手指插入凹部53来进行卡纸处理(图11)还是要抽出中转单元5(图13)。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转单元5具备间隙部G。因此,当发生了薄片体JS停止在装置主体2的排出口961与中转单元5的送入口501之间的薄片体卡住时,即使中转单元5从体内排纸部24被抽出,也能够防止该薄片体JS撕破。因而,能够使卡纸处理性能良好。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螺钉573、574固定中转单元5的例子,不过,也可以取而代之地采用如下结构:在中转单元5上设置钩等的卡合部,在装置主体2上配置与其卡合的被卡合部,通过两者的卡合将中转单元5安装到装置主体2。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薄片体输送装置的卡纸处理性能良好。因而,能够提供一种对于用户来说使用性能良好的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应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9)
1.一种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具备彼此相对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以及与所述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正交且彼此相对的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
送入口,形成于所述第一侧面,用于将薄片体送入所述外壳内;
送出口,形成于所述第二侧面,用于将薄片体从所述外壳内送出;以及
薄片体输送通道,形成于所述外壳内,用于将薄片体从所述送入口输送至所述送出口,其中,
所述外壳包括:
第一导向构件,具有构成所述薄片体输送通道的一侧导向面的第一导向面;
第二导向构件,具有构成所述薄片体输送通道的另一侧导向面的第二导向面,该第二导向面与所述第一导向面隔着规定间隔而相对;
连结部,在所述第三侧面将所述第一导向构件与所述第二导向构件转动自如地相连结;以及
间隙部,在从所述第三侧面的所述连结部到所述第一侧面的区域,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构件与所述第二导向构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向构件具有以从所述第四侧面向所述第三侧面延伸的方式使所述第一导向面的一部分凹陷来形成的凹部,
所述凹部的所述第一侧面侧的端缘在薄片体输送方向上位于与所述间隙部的所述第二侧面侧的端缘相同的位置、或位于比所述间隙部的所述第二侧面侧的端缘更靠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构件,在通过手指向所述凹部的插入而被施加了打开力时,能绕所述连结部的转动轴转动使所述薄片体输送通道敞开。
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置主体,对薄片体进行图像形成处理;
体内排纸部,作为具有向外部敞开的开口部的体内空间形成在所述装置主体,能够收容图像形成处理后的薄片体;
排出口,面向所述体内空间而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用于向所述体内排纸部排出薄片体;
薄片体接收装置,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用于接收薄片体;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以能够抽出的方式组装在所述体内排纸部,通过所述送入口接收来自所述排出口的薄片体并进行输送,通过所述送出口将薄片体送入所述薄片体接收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片体接收装置是后处理装置,具有接收口,对所接收的薄片体实施后处理,
所述薄片体输送装置通过所述送入口接收来自所述排出口的薄片体并进行输送,通过所述送出口将薄片体送入所述接收口。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片体输送装置沿水平方向输送薄片体,
所述第一导向构件是由所述第一导向面构成所述薄片体输送通道的下侧导向面的下导向构件,
所述第二导向构件是由所述第二导向面构成所述薄片体输送通道的上侧导向面的上导向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薄片体输送装置被组装于所述体内排纸部的状态下,所述上导向构件,通过相对于所述下导向构件在所述连结部转动,从而能够在所述第四侧面侧的上面与所述体内空间的顶面相接触为止的范围内敞开所述薄片体输送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构件,在所述薄片体输送装置被组装于所述体内排纸部的状态下,该固定构件用于将所述薄片体输送装置临时固定于所述装置主体。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向构件或所述第二导向构件中的至少一方由透明的构件形成,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对所述体内排纸部的空间进行照明的照明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35643 | 2012-06-15 | ||
JP2012135643A JP5675709B2 (ja) | 2012-06-15 | 2012-06-15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08241A true CN103508241A (zh) | 2014-01-15 |
CN103508241B CN103508241B (zh) | 2016-03-02 |
Family
ID=48698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23655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08241B (zh) | 2012-06-15 | 2013-06-14 |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16689B2 (zh) |
EP (1) | EP2674816B1 (zh) |
JP (1) | JP5675709B2 (zh) |
CN (1) | CN103508241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24208A (zh) * | 2015-01-22 | 2016-08-03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22295B2 (ja) * | 2014-10-08 | 2018-11-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10289067B2 (en) * | 2015-06-09 | 2019-05-14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1544905S (zh) * | 2015-07-06 | 2016-03-07 | ||
USD786967S1 (en) * | 2015-12-03 | 2017-05-16 | Avision Inc. | Multi-function printer |
USD840468S1 (en) * | 2015-12-03 | 2019-02-12 | Avision Inc. | Multi-function printer |
JP6768214B2 (ja) * | 2016-08-10 | 2020-10-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102002948B1 (ko) * | 2017-08-22 | 2019-07-24 | 주식회사 에이텍에이피 | 매체 반송 모듈과 이를 구비한 금융기기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21084A (ja) * | 1993-10-25 | 1995-05-12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20063906A1 (en) * | 2000-11-29 | 2002-05-30 | Norihisa Isaka | Paper transporting apparatus |
US20020074720A1 (en) * | 2000-12-19 | 2002-06-20 | Oki Data Corporation | Paper transporting apparatus |
US20090074491A1 (en) * | 2007-09-18 | 2009-03-19 | Hiroshi Morohoshi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JP2009139438A (ja) * | 2007-12-03 | 2009-06-25 | Murata Mach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90283962A1 (en) * | 2008-05-16 | 2009-11-19 | Xerox Corporation | Bi directional paper handling transport |
US20110227272A1 (en) * | 2010-03-19 | 2011-09-22 |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junction unit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054820A (ja) | 2001-08-09 | 2003-02-26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343613A (ja) * | 2005-06-10 | 2006-12-21 | Murata Mach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033603A (ja) * | 2005-07-25 | 2007-02-08 | Ricoh Co Ltd | 中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979471B2 (ja) * | 2007-06-05 | 2012-07-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90226193A1 (en) | 2008-03-06 | 2009-09-10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sheet state determining method, and sheet state determining program |
-
2012
- 2012-06-15 JP JP2012135643A patent/JP5675709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6-14 CN CN201310236557.0A patent/CN10350824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6-14 EP EP13003069.5A patent/EP2674816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3-06-14 US US13/917,971 patent/US9016689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21084A (ja) * | 1993-10-25 | 1995-05-12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20063906A1 (en) * | 2000-11-29 | 2002-05-30 | Norihisa Isaka | Paper transporting apparatus |
US20020074720A1 (en) * | 2000-12-19 | 2002-06-20 | Oki Data Corporation | Paper transporting apparatus |
US20090074491A1 (en) * | 2007-09-18 | 2009-03-19 | Hiroshi Morohoshi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JP2009139438A (ja) * | 2007-12-03 | 2009-06-25 | Murata Mach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90283962A1 (en) * | 2008-05-16 | 2009-11-19 | Xerox Corporation | Bi directional paper handling transport |
US20110227272A1 (en) * | 2010-03-19 | 2011-09-22 |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junction unit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24208A (zh) * | 2015-01-22 | 2016-08-03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5824208B (zh) * | 2015-01-22 | 2018-08-21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675709B2 (ja) | 2015-02-25 |
EP2674816B1 (en) | 2016-11-30 |
US9016689B2 (en) | 2015-04-28 |
EP2674816A1 (en) | 2013-12-18 |
US20130334759A1 (en) | 2013-12-19 |
CN103508241B (zh) | 2016-03-02 |
JP2014001019A (ja) | 2014-01-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508241B (zh) |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
US8102545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7881635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detachable convey-guiding member detachably attached to a fixed convey-guiding member fixed to a device main body | |
US8454014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junction unit | |
US8985568B2 (en) | Paper discharge device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6273813B2 (ja) |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6546228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veniently upgradable to a duplex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025003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79599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EP1099986A1 (en) | Image forming device | |
US8406680B2 (en) | Sheet rever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3458146A (zh) |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具备该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12153471A (ja) | シート給紙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432402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9733591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H0558508A (ja) | フルカラー複写装置 | |
JP200403513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401044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4097894A (ja) | シート給紙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520125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14782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249968A (ja) |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31967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116001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4181791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