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64876A - 光纤熔接连接机 - Google Patents
光纤熔接连接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64876A CN103364876A CN2013101023415A CN201310102341A CN103364876A CN 103364876 A CN103364876 A CN 103364876A CN 2013101023415 A CN2013101023415 A CN 2013101023415A CN 201310102341 A CN201310102341 A CN 201310102341A CN 103364876 A CN103364876 A CN 1033648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urricane globe
- jut
- rope material
- cover
- clos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55—Splicing of light guides, e.g. by fusion or bonding
- G02B6/2553—Splicing machines, e.g. optical fibre fusion splice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55—Splicing of light guides, e.g. by fusion or bond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光纤熔接连接机。具备:防风罩;索材卷绕部,与防风罩连结固定、或者作为防风罩的一部分而形成;第一索材卷挂部,其是旋转带轮、非旋转带轮、或者旋转齿轮;闭环部件,其包含卷绕于索材卷绕部及第一索材卷挂部上的能够变形的索材而构成闭环;检测器,其构成为检测防风罩已闭合这一情况,满足下述(i)至(iv)的至少一个:(i)闭环部件具有将索材的两端连结起来的弹性部件;(ii)索材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弹性;(iii)第一索材卷挂部设置成移动自如,以能够对索材进行弹性施力的方式设置成移动自如;(iv)熔接连接机还具备第二索材卷挂部,其卷绕索材,以能够对索材进行弹性施力的方式设置成移动自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熔接连接机,特别是涉及具有开闭自如的防风罩的光纤熔接连接机,上述的防风罩将对光纤彼此进行加热从而进行熔接连接的加热熔接部进行覆盖。
本申请根据2012年3月29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2-78259号、以及2012年9月19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2-206309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光纤熔接连接机,提供有:通过将在长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单芯光纤在一对电极棒之间进行放电加热来进行熔接连接的装置(单芯机);或者是通过将多芯光纤(tape fiber:带状光纤)彼此在一对电极棒之间进行放电加热来一并进行熔接连接的装置(多芯机)。
另外,作为以往的光纤熔接连接机(以下,简称为“熔接连接机”),广泛提供有具有下述那样的功能、构成的装置(专利文献1)。
(1)对光纤使用两个照明光源并从两个方向照射光,使用两个透镜和两个照相机,从两个方向对光纤以双轴进行拍摄(双轴观察)。
(2)在配置于一对电极棒之间的加热熔接部的两侧具有一对V槽。这一对V槽构成为,能够使被熔接连接的光纤的前端位于一对电极棒之间。另外,上述一对V槽,经由加热熔接部,以沿着配置有一对电极棒的装置主体上表面的方式设置,并且,以配置于与一对电极棒面对的方向(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左右方向)的方式设置。
作为光纤,使用光纤芯线、或者光纤素线等被覆光纤的情况较多。光纤(被覆光纤)前端的被覆被除去的光纤玻璃部配置于V槽上,并把持在从上方将光纤玻璃部推抵于V槽的光纤夹紧部件与V槽之间。与沿左右方向配置的两条光纤对应地,V槽与光纤夹紧部件的组合设有2组。
(3)为了把持左右光纤的被覆部分,设置被覆夹紧件,该被覆夹紧件可以在装置主体的左右方向上移动,或者,在左右方向各配置一个光纤支架,并将该光纤支架以能够在装置主体的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方式配置。
(4)产生于电极棒之间的放电对风敏感,即使是受到微量风也会产生放电的摇动。因此作为熔接连接机,采用设有能够开闭的防风罩的构成,该防风罩对电极棒、V槽、光纤夹紧部件、以及被覆夹紧件或光纤支架进行覆盖。防风罩将电极棒等覆盖,由此以成为风无法到达一对电极棒之间的放电部的封闭构造的方式构成。
在以往的一般的熔接连接机中,安装光纤的操作如下。
(a)被覆夹紧件方式:闭合盖,用被覆夹紧件将单芯光纤夹住并把持。大型的被覆夹紧件能够把持各种被覆径的单芯光纤。
另外,被覆夹紧件安装于装置(熔接连接机),因此不必担心丢失被覆夹紧件。
(b)光纤支架方式:将与熔接连接机独立的光纤支架放置于熔接连接机之上。光纤支架在基座板与枢接于上述基座板而能够开闭地设置的盖板之间夹住光纤并把持。另外,光纤支架以把持光纤的状态载置于熔接连接机。
光纤支架,在被覆除去、切断、以及熔接的各工序中能容易地安装光纤。
但是,采用光纤支架方式,需要根据被覆径或芯线数准备各种光纤支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67151号公报
以往的熔接连接机的防风罩,一般由能够通过手动进行开闭操作的一个或者多个罩部件构成。因此,在使用以往的熔接连接机进行光纤的熔接连接作业的情况下,通过手动对防风罩进行开闭。
即,以往的使用熔接连接机的对光纤进行熔接连接的作业,首先,将防风罩置于开状态,将光纤安装于熔接连接机。在被覆夹紧件方式的熔接连接机的情况下,将光纤夹入被覆夹紧件。在光纤支架方式的熔接连接机的情况下,将夹入有光纤的光纤支架安装于熔接连接机。
若光纤向熔接连接机的安装结束则闭合防风罩,接着,进行将熔接连接机的连接开始开关接通的操作。由此,使光纤前进至规定的位置,通过电极棒之间的放电,将左右光纤接合,对光纤进行熔接连接。电极棒之间的放电进行规定时间后,自动地停止,进行连接部的检查。熔接连接结束后,打开防风罩取出光纤。
在上述的以往的熔接连接机中,将进行熔接连接的光纤安装之后,需要通过手动将防风罩可靠地闭合。
另外,还存在一天中进行数百条光纤的熔接连接作业的情况。因此,在熔接连接机中,要求缩短光纤的熔接连接的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性。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熔接连接机,能够实现光纤的熔接连接的作业时间的缩短以及作业性的提高。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中提供以下的构成。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具备:防风罩,其具有旋转轴,绕上述旋转轴旋转而能够开闭;索材卷绕部,其在与防风罩的上述旋转轴相同的轴线上与防风罩连结固定、或者作为防风罩的一部分而形成,能够绕上述旋转轴向正向或反向旋转;第一索材卷挂部,其是旋转带轮、非旋转带轮或者旋转齿轮;闭环部件,其包含卷绕于上述索材卷绕部及上述第一索材卷挂部上的能够变形的索材而构成闭环;以及检测器,其构成为:检测上述防风罩已闭合这一情况,在即便上述防风罩进行闭合的动作,上述检测器也无法检测到上述防风罩已闭合的情况下,进行警告显示,不移至其后的熔接连接动作,若通过驱动机构的驱动力,以上述索材卷绕部向正向旋转的方式对上述索材赋予牵拉力,则上述防风罩打开,若以上述索材卷绕部向反向旋转的方式对上述索材赋予上述牵拉力,则上述防风罩闭合,满足下述(i)至(iv)的至少一个:
(i)上述闭环部件具有将上述索材的两端连结起来的弹性部件;
(ii)上述索材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弹性;
(iii)上述第一索材卷挂部设置成移动自如,以能够对上述索材进行弹性施力的方式设置成移动自如;
(iv)上述熔接连接机还具备第二索材卷挂部,其卷绕上述索材,以能够对上述索材进行弹性施力的方式设置成移动自如。
还可以在即便进行闭合上述防风罩的动作,上述检测器也无法检测到上述防风罩已闭合的情况下,执行一循环以上的罩闭合辅助动作,该罩闭合辅助动作包括打开上述防风罩的动作、和在上述打开动作后所进行的闭合上述防风罩的动作,在预先设定的次数的上述罩闭合辅助动作结束时或者结束前,上述检测器检测到上述防风罩已闭合的情况下,在该检测后不进行闭合罩的动作,而是成为能够进行熔接连接动作的状态,在结束预先设定的次数的上述罩闭合辅助动作的执行后,上述检测器也无法检测到上述防风罩已闭合的情况下,进行警告显示,不移至其后的熔接连接动作。
还可以具备顶起轴,该顶起轴按压上述防风罩的从上述索材卷绕部离开的位置,来推升上述防风罩。
上述驱动机构还可以通过上述驱动力对上述索材施加牵拉力的同
时推升上述顶起轴。
还可以还具备:动力传递部件,其通过上述驱动机构的上述驱动力而移动或旋转;动力承受突起部,其设置于上述索材、或能够旋转的上述第一索材卷挂部;以及推动用突起部,其以从上述动力传递部件突出的方式设置,推动上述动力承受突起部来使上述索材进行进给移动,上述动力承受突起部以及上述推动用突起部中的一方即第一部件设有一个,上述动力承受突起部以及上述推动用突起部中的另一方即第二部件相互分离地设有两个,上述第一部件配置于两个上述第二部件之间,以上述第一部件能够在两个上述第二部件之间移动的方式配置两个上述第二部件。
还可以在打开上述防风罩的动作、或闭合上述防风罩的动作之后,通过上述驱动机构的上述驱动力使上述动力传递部件移动或旋转,来将上述第一部件配置于从两个上述第二部件都分离的位置,能够通过手动开闭防风罩而不移动上述动力传递部件。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方式的光纤熔接连接机,能够自动进行防风罩的开闭操作。因此,能够实现光纤的熔接连接的作业时间的缩短以及作业性的提高。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方式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由于是将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经由闭环部件传递至防风罩来对防风罩进行开闭的构成,因此,电动驱动源相对于防风罩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高,从而能够提高熔接连接机整体的设计自由度。
并且,本发明的方式的光纤熔接连接机,满足下述(i)至(iv)的至少一个:
(i)所述闭环部件具有将所述索材的两端连结起来的弹性部件;
(ii)所述索材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弹性;
(iii)所述第一索材卷挂部设置成移动自如,以能够对所述索材进行弹性施力的方式设置成移动自如;
(iv)所述熔接连接机还具备第二索材卷挂部,其卷绕所述索材,以能够对所述索材进行弹性施力的方式设置成移动自如。
根据该构成,例如,在闭合防风罩的动作时异物的夹入、打开防风罩的动作时障碍物向防风罩接触时,能够防止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使索材进行进给移动(对索材作用张力)来使防风罩旋转的驱动机构的破损。另外,本发明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在通过驱动机构的驱动而进行的打开罩或闭合罩的动作中,以及不进行这些动作时,能够不使驱动机构破损地,进行由作业者用手直接触碰防风罩而通过手动开闭防风罩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构成的主视图,是表示在加热熔接部的左右两侧配置有被覆夹紧件的构成的熔接连接机的图。
图2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构成的主视图,是表示在加热熔接部的左右两侧的可动工作台上以能够拆装的方式配置有光纤支架的构成的熔接连接机的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整体侧视图(右视图),是表示闭合防风罩的状态的图。
图4是概略地表示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防风罩附近的构造的侧剖视图(右侧剖视图),是表示闭合防风罩的状态的图。
图5是概略地表示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俯视图,是表示闭合防风罩的状态的图。
图6是概略地表示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俯视图,是表示打开防风罩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在图2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两侧的可动工作台上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的光纤支架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8是对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罩开闭机构的第一例)进行说明的图,是对防风罩闭合的状态从连接机右斜前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9是对图1的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进行说明的图,是对防风罩闭合的状态从连接机左斜前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10是对图1的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进行说明的图,是表示闭合防风罩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对图1的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进行说明的图,是对防风罩闭合的状态从连接机前侧观察的主视图。
图12是对图1的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进行说明的图,是对防风罩闭合的状态从连接机右侧观察的图(右视图)。
图13是对图1的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进行说明的图,是对通过从图8的状态驱动电动驱动源进行的罩打开动作来打开防风罩的状态从连接机右斜前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对图13的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从连接机左斜前下方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对图13的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从连接机上侧观察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对图13的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从连接机前侧观察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7是表示对图13的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从连接机右侧观察的状态的图(右视图)。
图18A是关于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对防风罩闭合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是图11的A-A线剖面向视图。
图18B是关于图1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对防风罩闭合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是对图11的罩开闭机构附近从连接机前侧观察的部分主视图。
图19A是关于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18A以及图18B所示的状态使防风罩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而旋转成半开时的、从与图18A相同的视点观察的状态的图。
图19B是关于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18A以及图18B所示的状态使防风罩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而旋转成半开时的、从与图18B相同的视点观察的状态的图。
图20A是关于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19A以及图19B所示的状态使防风罩进一步旋转成全开时的、从与图18A相同的视点观察的状态的图。
图20B是关于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19A以及图19B所示的状态使防风罩进一步旋转成全开时的、从与图18B相同的视点观察的状态的图。
图21A是关于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20A以及图20B所示的状态使罩开闭机构的推动用突起部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而下降,将其与闭环部件的下侧动力承受部件接近地配置时的,从与图18A相同的视点观察的状态的图。
图21B是关于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20A以及图20B所示的状态,使罩开闭机构的推动用突起部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而下降,将其与闭环部件的下侧动力承受部件接近地配置时的,从与图18B相同的视点观察的状态的图。
图22A是关于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21A以及图21B所示的状态,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将防风罩旋转成半开时的,从与图18A相同的视点观察的状态的图。
图22B是关于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21A以及图21B所示的状态,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将防风罩旋转成半开时的,从与图18B相同的视点观察的状态的图。
图23A是关于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22A以及图22B所示的状态完成将防风罩闭合的动作时的,从与图18A相同的视点观察的状态的图。
图23B是关于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22A以及图22B所示的状态完成将防风罩闭合的动作时的,从与图18B相同的视点观察的状态的图。
图24A是关于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18A以及图18B所示的状态通过手动将防风罩打开时的,从与图18A相同的视点观察的状态的图。
图24B是关于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18A以及图18B所示的状态通过手动将防风罩打开时的,从与图18B相同的视点观察的状态的图。
图25A是关于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21A以及图21B所示的状态通过手动将防风罩闭合时的,从与图18A相同的视点观察的状态的图。
图25B是关于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21A以及图21B所示的状态通过手动将防风罩闭合时的,从与图18B相同的视点观察的状态的图。
图26A是关于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18A以及图18B所示的状态由于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将防风罩打开的动作中的障碍,导致闭环部件的弹性部件被拉伸时的,从与图18A相同的视点观察的状态图。
图26B是关于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18A以及图18B所示的状态由于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将防风罩打开的动作中的障碍,导致闭环部件的弹性部件被拉伸时的,从与图18B相同的视点观察的状态的图。
图27A是关于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21A以及图21B所示的状态由于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将防风罩闭合的动作中的障碍,导致闭环部件的弹性部件被拉伸时的,从与图18A相同的视点观察的状态的图。
图27B是关于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21A以及图21B所示的状态由于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将防风罩闭合的动作中的障碍,导致闭环部件的弹性部件被拉伸时的,从与图18B相同的视点观察的状态的图。
图28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罩开闭机构的第一变形例(罩开闭机构的第二例)进行说明的图,是对防风罩闭合的状态从熔接连接机右斜前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9是对图28的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进行说明的图,是对防风罩闭合的状态从熔接连接机左斜前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0是对图28的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进行说明的图,是表示闭合防风罩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1是对图28的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进行说明的图,是对防风罩闭合的状态从熔接连接机前侧观察的主视图。
图32是对图28的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进行说明的图,是对防风罩闭合的状态从熔接连接机右侧观察的图(右视图)。
图33是对图28的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28所示的状态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而打开时的,从熔接连接机右斜前上方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4是对图28的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28所示的状态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而打开时的,从熔接连接机左斜前下方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5是对图28的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28所示的状态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而打开时的,从熔接连接机上侧观察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6是对图28的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28所示的状态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而打开时的,从熔接连接机前侧观察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7是对图28的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表示从图28所示的状态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而打开时的,从熔接连接机右侧观察的状态的图(右视图)。
图38A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罩开闭机构的第二变形例(罩开闭机构的第三例)进行说明的图,表示打开防风罩的状态。
图38B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罩开闭机构的第二变形例(罩开闭机构的第三例)进行说明的图,表示打开防风罩的状态。
图39是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光纤熔接连接机的对开防风罩、以及设于构成该对开防风罩的前防风罩以及后防风罩的各个上的开闭机构进行说明的图,是对对开防风罩闭合的状态从熔接连接机右斜前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40是对图39的对开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进行说明的图,是表示从熔接连接机左斜前下方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1是对图39的对开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42是对图39的对开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进行说明的图,是表示从熔接连接机前侧观察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3是对图39的对开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进行说明的图,是表示从熔接连接机右侧观察的状态的图(右视图)。
图44是对图39的对开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将通过从图39的状态驱动电动驱动源进行的罩打开动作来打开对开防风罩的状态从熔接连接机右斜前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45是表示对图44的对开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从熔接连接机左斜前下方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6是表示对图44的对开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从熔接连接机上侧观察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7是表示对图44的对开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从熔接连接机前侧观察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8是表示对图44的对开防风罩以及其开闭机构从熔接连接机右侧观察的状态的图(右视图)。
图49是对图18A以及图18B的罩开闭机构的闭环部件与防风罩的旋转轴以及其下方的带轮的关系概略地进行说明的图。
图50是对图38A以及图38B所示的罩开闭机构的变形例(罩开闭机构的第四例)中的、闭环部件与防风罩旋转轴以及其下方的带轮的关系概略地进行表示的图。
图51是对图38A以及图38B的罩开闭机构的变形例(罩开闭机构的第五例)中的、闭环部件与防风罩旋转轴以及其下方的带轮的关系概略地进行表示的图。
图52是对罩开闭机构的第六例中的、闭环部件与安装于防风罩旋转轴的齿轮以及设置于其下方的齿轮的关系概略地进行表示的图。
图53是对罩开闭机构的第七例中的、闭环部件、防风罩旋转轴以及其下方的带轮与张力滚子的关系概略地进行表示的图。
图54A是对罩开闭机构的第八例概略地进行表示的图,表示闭合防风罩的状态。
图54B是对罩开闭机构的第八例概略地进行表示的图,表示打开防风罩的状态。
附图标记
1a…驱动机构,2…闭环部件,3、3a、3b…索材,4、4a、4b…动力承受突起部(动力承受部件),5…索材卷挂部、带轮,9…电动驱动源(防风开闭用动力源),11、11a、11b…推动用突起部,14…顶起轴,20、20A、20B…熔接连接机,21…装置主体,23…槽形成基板,23a…定位槽,24…电极棒,21…装置主体,21a…(装置主体的)上表面,22…可动工作台、夹紧安装台、支架载置部,33…罩闭合检测器(罩闭合传感器),40…光纤支架,50…被覆夹紧件,60、60A…防风罩,61…旋转轴,61a…旋转轴、索材卷绕部,61b…旋转轴,68…防风罩(前防风罩),68a、68b…旋转轴,69…防风罩(后防风罩),69a、69b…旋转轴,220…闭环部件,211…驱动机构,312…索材卷挂部、旋转齿轮,320…闭环部件,330…闭环部件,340…驱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熔接连接机(以下,简称为熔接连接机)进行说明。
图1~图6是对该熔接连接机20的整体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图1以及图3~图6所示的熔接连接机20(图中标注了附图标记20A)是被覆夹紧件方式的熔接连接机。图2所示的熔接连接机20(图中标注了附图标记20B)是光纤支架方式的熔接连接机。
图1以及图3~图6所示的熔接连接机20A,具有在可动工作台22(后述)上固定夹紧下部件51而安装的被覆夹紧件50(后述)。
图2所示的熔接连接机20B与被覆夹紧件方式的熔接连接机20A的不同点在于,被覆夹紧件(光纤支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可动工作台22(后述)上,其他的构成与熔接连接机20A共通。
图1中,通过该熔接连接机20A进行熔接连接的一对光纤90之中,对一方的光纤标注附图标记91,对另一方的光纤标注附图标记92。
作为这里例示的光纤90,使用在光纤芯线或者光纤素线等所含有的光纤玻璃部90a(裸光纤)的外周,被覆合成树脂制的被覆材料90c(表层被覆)并一体化的构成的被覆光纤。
如图1以及图3~图6所示,该熔接连接机20A具有:外观呈箱形的装置主体21;设置于该装置主体21的上部并相互分离地配置的一对可动工作台22。另外,该熔接连接机20A在装置主体21上具有:一对电极棒24;在各可动工作台22上各安装有一个的被覆夹紧件50;一对槽形成基板23;以及防风罩60。
熔接连接机20A通过相互对置地设置的尖端细的一对电极棒24的前端之间的放电,能够对光纤91、92的前端彼此进行加热熔接。
如图3~图6所示,一对电极棒24经由相互对置的前端之间的区域(空间)即放电部24a而相互分离地设置。
如图1所示,一对可动工作台22在与一对电极棒24所相互面对的方向(包含一对电极棒24这两个的前端在内的线段)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分离地设置。
如图3等所示,一对电极棒24所相互面对的方向、以及一对可动工作台22所相互面对的方向,相对于装置的上下方向(图1~图4中为上下方向)垂直。
其中,“装置的上下方向”指的是与将配置有电极棒24的上表面21a作为上侧、将与该上表面21a相反的下表面侧作为下侧的装置主体21的上下方向(图1~图4中为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向。
本说明书中,对于熔接连接机20,将一对可动工作台22相互面对的方向(图1、图2的左右方向,图3、图4的纸面深入方向,图5、图6的上下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一对电极棒24相互面对的方向(图1、图2的纸面深入方向,图3~图6的左右方向)作为前后方向进行说明。
另外,如图3所示,熔接连接机20具有在装置主体21上沿前后方向相互分离地设置的监视器装置31以及加强套筒加热器32。
对于熔接连接机20,将监视器装置31侧(图3、图4中为左侧)作为前侧,将加强套筒加热器32侧(图3、图4中为右侧)作为后侧进行说明。图5、图6中,左侧为前侧,右侧为后侧。
另外,本说明书中,在图1~图4、图7中以上侧为上侧,以下侧为下侧,在图5、图6中以纸面近前侧为上侧,以纸面深入侧为下侧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监视器装置31构成为面板状。
在装置主体21的上部前侧,安装有用于将监视器装置31相对于装置主体21能够旋转地支承的铰接销31b。铰接销31b,具体而言,支承于从装置主体21的前表面21b(筐体29的前表面)的上部向熔接连接机的前侧突出的突出部21c。
监视器装置31,从经由铰接销31b安装于装置主体21的基端部31a起,向与设有铰接销31b的一侧相反的方向延伸。该监视器装置31,通过以铰接销31b为中心的旋转,能够绕着熔接连接机左右方向上的铰接销31b的轴线而变更相对于装置主体21的朝向。监视器装置31相对于装置主体21的旋转阻力被调整为以下程度的强度(大小):被作业者用手直接触碰而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21手动旋转,并且当不施加旋转力时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21以所希望的朝向静止。
如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熔接连接机20的装置主体21上,组装有用于对配置于放电部24a(或接近放电部24a的位置)的光纤进行拍摄的照相机71。熔接连接机20能够使照相机71所拍摄的图像显示在设置于监视器装置31(参照图3)的显示面31c。
如图4所示,照相机71,在装置主体21内的两个位置,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错开位置地组装。两个位置的照相机71中,对位于前侧的第一照相机标注附图标记71a,对位于后侧的第二照相机标注附图标记71b。
另外,在各照相机71a、71b,组装有配置于它们的放电部24a侧的透镜73a、73b。各照相机71a、71b经由设置于装置主体21的透镜73a、73b对配置于放电部24a或者接近放电部24a的位置的光纤90进行拍摄。
在防风罩60的内侧,配置有拍摄用光源72a、72b,当通过照相机71对放电部24a以及接近放电部24a的位置进行拍摄时,该拍摄用光源72a、72b用于照射光。
该熔接连接机20实现双轴观察,即:对光纤90通过两个拍摄用光源72a、72b从两个方向进行照射,通过两个透镜73a、73b和两个照相机71a、71b,以双轴对光纤90进行拍摄。
如图4所示,在该熔接连接机20中,当闭合防风罩60时,拍摄用光源72a与第二照相机71b经由放电部24a而对置配置,拍摄用光源72b与第一照相机71a经由放电部24a而对置配置。
作为拍摄用光源72a、72b,例如能够适合使用发光二极管等。
此外,拍摄用光源72a、72b,至少在通过照相机71拍摄光纤时点亮即可。因此,作为拍摄用光源72a、72b,例如,还可以仅在通过照相机71进行的光纤的拍摄时点亮,在拍摄时以外则熄灭。
如图3所示,加强套筒加热器32,固定于装置主体上表面21a的前端部上。
加强套筒加热器32是下述装置:在光纤91、92的熔接连接以及连接部检查结束后,利用一加热就会收缩的热收缩性的加强套筒,覆盖光纤91、92彼此的熔接连接部,来对光纤91、92彼此的熔接连接部进行加强。
作业者使用熔接连接机20进行光纤90彼此的熔接连接作业时,优选对熔接连接机20以其前表面侧(前侧)成为作业者侧的朝向进行使用。
监视器装置31优选沿装置主体21的前表面21b配置。监视器装置31当沿着装置主体21的前表面21b被配置时,与显示面31c相反的一侧的背面,与装置主体前表面21b对置地配置。通过将监视器装置31相对于装置主体21沿着前表面21b配置,由此,使作业者从熔接连接机20前侧视认显示面31c变得容易。
如图1所示,可动工作台22作为用于安装被覆夹紧件50(具体而言为后述的夹紧下部件51)的夹紧安装台而发挥功能。
可动工作台22,通过设置于装置主体21的筐体29内的省略图示的动力源(工作台用动力源)的驱动力,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21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即,可动工作台22通过工作台用动力源的驱动而向放电部24a进退运动。
此外,作为工作台用动力源,优选通过电磁力进行驱动而产生动力的装置,例如优选电动马达、电磁铁、螺线管等。
被覆夹紧件50具有:固定在可动工作台22上的板状的夹紧下部件51;枢接于该夹紧下部件51,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的上表面51a以开闭自如的方式设置的板状的夹紧上部件52。
如图6所示,夹紧上部件52,经由设置于夹紧下部件51的装置后侧(熔接连接机后侧)的端部的枢轴53而能够旋转地安装于夹紧下部件51。
如图1所示,被覆夹紧件50能够在夹紧下部件51与夹紧上部件52之间把持固定光纤90。被覆夹紧件50,具体而言,在夹紧下部件51与夹紧上部件52之间,对被覆部90d进行把持固定,该被覆部90d为光纤90中的光纤玻璃部90a的外周被被覆材料90c覆盖的部分。另外,被覆夹紧件50,通过夹紧上部件52相对于夹紧下部件上表面51a的开闭,能够对光纤90的把持与把持解除进行切换。
被覆夹紧件50具有上部件保持部(省略图示),该上部件保持部维持对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闭合的夹紧上部件52进行保持的状态(闭合状态)。作为上部件保持部,能够举出组装于夹紧下部件51的、对夹紧上部件52的金属部进行磁吸附的永久磁铁。
但是,作为上部件保持部采用下述构成:只需通过手动将夹紧上部件52闭合于夹紧下部件51便能够保持夹紧上部件52,并且能够通过手动解除保持。在使用熔接连接机20A的被覆夹紧件50的情况下,夹紧上部件52相对于夹紧下部件51的开闭,由作业者直接用手指操作夹紧上部件52从而能够通过手动进行。此外,作为上部件保持部,不限于对夹紧上部件52的金属部进行磁吸附的永久磁铁,例如,还可以利用通过手动能够进行卡合脱离操作的卡合爪。作为上部件保持部,可以对熔接连接机的被覆夹紧件采用以往公知的部件。
光纤90被被覆夹紧件50把持固定,由此安装于熔接连接机20A。
换句话说,被覆夹紧件50作为用于将光纤90安装于熔接连接机20A的光纤安装部发挥功能。
在使用熔接连接机20A对光纤91、92彼此进行熔接连接的作业中,如图3的假想线以及图6所示那样打开防风罩60的状态下,对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上部件52通过手动进行开闭操作,将光纤90(被覆部90d)夹入夹紧下部件51与夹紧上部件52之间。如图1所示,作为被把持固定于被覆夹紧件50的光纤90,使用预先将其前端部的被覆材料90c除去从而光纤玻璃部90a露出的光纤。另外,光纤90,以光纤玻璃部90a载置于形成在槽形成基板23上的定位槽23a上,并且,光纤玻璃部90a的前端侧从被覆夹紧件50向放电部24a侧突出的方式,被把持固定于被覆夹紧件50。
对于光纤90的从被覆夹紧件50(具体而言夹紧下部件51)向放电部24a侧突出的部分,以下,还称为突出部90b。
如图1、图6所示,槽形成基板23,在放电部24a与其左右两侧的可动工作台22之间各设有一个(一对)。
上述一对槽形成基板23发挥下述功能:通过定位槽23a,使把持固定于被覆夹紧件50并安装于熔接连接机20A的一对光纤91、92的前端(具体而言光纤玻璃部90a的前端),与熔接连接机左右方向的相同直线(假想直线)高精度地对位。
槽形成基板23的定位槽23a,在固定设置于装置主体21上的槽形成基板23的上表面23b(基板上表面),沿熔接连接机左右方向延伸形成。
如图4所示,熔接连接机20A的槽形成基板23的定位槽23a是V槽。其中,作为定位槽23a,只要能够对露出至光纤90的前端部的光纤玻璃部90a高精度地定位即可,并不限于V槽。作为定位槽23a,例如还可以使用圆槽(剖面半圆状的槽)、U槽、梯形槽等。
此外,作为槽形成基板23的材料,为了耐受放电加热产生的热,适合使用陶瓷。
在具有光纤的轴调心机构的装置(熔接连接机)中,将一对槽形成基板23分别固定于一对光纤轴调心机构之上。另一方面,在熔接连接机不具备光纤的轴调心机构的情况下,还可以将槽形成基板23直接固定于装置主体21的上表面21a。
如图3~图6所示,防风罩60经由支承于装置主体21上的旋转轴61而以能够以熔接连接机的左右方向的旋转轴线为起点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装置主体21。防风罩60通过设置在装置主体21的筐体29内的电动驱动源9(参照图3。防风开闭用动力源)的驱动力而以旋转轴61为中心旋转,由此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21开闭。
图示例的电动驱动源9具体而言为电动马达。
另外,图中,对熔接连接机左右方向右侧(从熔接连接机前侧观察为右侧)的旋转轴61标注附图标记61a,对左侧的旋转轴61标注附图标记61b。
如图4、图8~图20B所示,防风罩60具有:剖面呈U字状且在熔接连接机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细长构造的罩主体62(参照图8、图19A等);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与上述罩主体62长度方向几乎垂直地设置的端板部63a、63b(参照图9、图13),从而构成为细长容器状。上述端板部63a、63b以将罩主体62内侧的槽状的空间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闭塞的方式设置。
如图8、图9、图18A等所示,防风罩60的罩主体62具有:细长板状的顶板部64;遍及顶板部64的长度方向全长而以肋状突出的一对侧板部65a、65b。一对侧板部65a、65b从顶板部64的宽度方向两端突出。另外,一对侧板部65a、65b相互平行地形成。
图示例的罩主体62的顶板部64具有:长板状的平板部64a;从该平板部64a的宽度方向两端相对于平板部64a倾斜地伸出的倾斜板部64b。顶板部64的两侧的倾斜板部64b,以随着从平板部64a分离而相互的分离距离增大的末端扩开状,相对于平板部64a倾斜地形成。各倾斜板部64b遍及平板部64a的长度方向全长地形成。另外,罩主体62的一对侧板部65a、65b,从倾斜板部64b的与平板部6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相对于平板部64a以垂直的朝向形成。
如图8、图9、图18A等所示,对于由罩主体62及其长度方向两侧的端板部63a、63b围起的内侧空间66(以下,还称为罩内侧空间66),以罩主体62的与顶板部64相反的一侧遍及罩主体62长度方向全长而开口的方式构成。
另外,罩主体62的剖面开口侧(图8、图18A中下侧)的两端部(剖面两端部)中的一方,经由旋转轴61安装于装置主体21。因此,防风罩60相对于装置主体21能够旋转。
另外,防风罩60以其长度方向与熔接连接机的左右方向一致的方式设置于装置主体21上。
如图3所示,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一对电极棒24、各可动工作台22上的被覆夹紧件50、以及一对槽形成基板23,在熔接连接机的前后方向上,设置于前侧的铰接销31b与后侧的加强套筒加热器32之间。另外,可动工作台22也在熔接连接机的前后方向上设置于铰接销31b与加强套筒加热器32之间。
如图8、图9、图18A所示,防风罩60在相对于装置主体21闭合时,以罩主体62以及端板部63a、63b的、罩内侧空间66的开口部侧的端部与装置主体上表面21a抵接的状态接触。而且,如图5所示,防风罩60在相对于装置主体21闭合时,在其内侧收容:位于装置主体21上的一对电极棒24;各可动工作台22上的一对被覆夹紧件50;一对槽形成基板23。
另外,将防风罩60相对于装置主体21闭合时,可动工作台22其上侧整体被防风罩60覆盖。
使用该熔接连接机20进行的光纤90彼此的熔接连接,是在防风罩60相对于装置主体21闭合的状态下进行。
相对于装置主体21闭合的防风罩60,将电极棒24与电极棒24间的放电部24a覆盖,从而防止防风罩60的外侧的风对光纤90彼此的熔接连接造成影响。
如图8、图9、图18A所示,在防风罩60的长度方向两侧的端板部63a、63b,形成有从罩内侧空间66的开口部侧的端面凹陷的切口部67(光纤插入用切口部)。
防风罩60在相对于装置主体21闭合时,能够将被把持固定于被覆夹紧件50、并配置于装置主体上表面21a的光纤90的一部分,收容于光纤插入用切口部67。防风罩60将光纤90的一部分收容于光纤插入用切口部67,由此能够避免将光纤90在端板部63a、63b与装置主体上表面21a之间强力夹入而造成损伤。
如图4、图6等所示,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61b,与熔接连接机20的电极棒24、被覆夹紧件50、槽形成基板23相比设置于熔接连接机的前侧。另外,旋转轴61a、61b与熔接连接机20的可动工作台22相比设置于熔接连接机的前侧。
将防风罩60相对于装置主体21闭合时,一对侧板部65a、65b隔着电极棒24、被覆夹紧件50、槽形成基板23、可动工作台22(省略图示)配置于熔接连接机的前后方向两侧。
熔接连接机20,将省略图示的电源开关从接通置于断开时,可动工作台22配置于光纤安装时的位置,该光线安装时的位置处于比相对于放电部24a的前进极限位置从放电部24a离开的方向上,并且,防风罩60成为闭合的状态(以下,还称为动作待机初始状态)。动作待机初始状态的熔接连接机20,通过将电源开关从断开置于接通,从而可动工作台22配置于光纤安装时位置,并且防风罩60被开放,成为光纤设置待机状态。
对于使用熔接连接机20A将光纤91、92彼此熔接连接的作业,首先,在已叙述的光纤设置待机状态下,在被覆夹紧件50(参照图1)的夹紧下部件51与夹紧上部件52之间把持固定光纤91、92(被覆部90d)。
在放电部24a的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进行把持固定时,以各光纤91、92的光纤玻璃部90a的前端彼此经由若干间隙而对置配置的方式,调整突出部90b距被覆夹紧件50的长度。另外,光纤91、92,通过突出部90b的长度调整,以各光纤90的光纤玻璃部90a前端隔着将一对电极棒24的前端之间连结的假想直线而配置于左右两侧的方式进行调整。
如图3所示,熔接连接机20A具有设置于监视器装置31的显示面31c侧的外周部的罩闭合开关31d。
该熔接连接机20A,当光纤91、92向被覆夹紧件50的把持固定结束后,通过操作罩闭合开关31d,驱动电动驱动源9(参照图3、图8、图9等),进行将开放状态的防风罩60相对于装置主体21闭合的罩闭合动作(防风罩闭合动作)。而且,当罩闭合检测器33(参照图6)检测到防风罩60相对于装置主体21已闭合时,熔接连接动作自动开始。
此外,作为罩闭合开关31d,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设为使用触摸面板作为监视器装置31时显示于该触摸面板的显示按钮。
此外,熔接连接机的罩闭合开关31d的设置位置无特别限定,例如,还可以使用将罩闭合开关31d设置于装置主体21的构成。
如图4所示,若罩闭合动作结束,则设置于防风罩60内侧的光纤夹紧部件25,将配置于槽形成基板23的定位槽23a上的光纤90(光纤玻璃部90a)向定位槽23a的槽底推入。由此,光纤90的光纤玻璃部90a通过定位槽23a而高精度地定位。
如图6所示,光纤夹紧部件25,以与设置于放电部24a的左右两侧的槽形成基板23对应的方式,在防风罩60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两个位置。此外,在图3、图4、图6以外的图中,省略了光纤夹紧部件25的图示。
图4中例示的光纤夹紧部件25具有:对载置于定位槽23a的光纤90的光纤玻璃部90a进行按压的按压片25a;供该按压片25a在前端一体化地设置的轴部25c。轴部25c从接触按压片25a的与光纤玻璃部90a接触的前端即光纤按压面25b相反的一侧的面突出设置。
轴部25c的与安装有按压片25a的一侧相反的端部(后端部)被夹紧支承部件26a支承,该夹紧支承部件26a固定于防风罩60的顶板部64(具体而言平板部64a)的内表面。轴部25c从夹紧支承部件26a向防风罩60的开口部侧突出设置。另外,轴部25c以朝向防风罩60的开口部侧在长度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可动范围的方式设置于夹紧支承部件26a。
另外,光纤夹紧部件25,通过夹装于按压片25a与夹紧支承部件26a之间的弹簧26b,将按压片25a在相对于夹紧支承部件26a向防风罩60的开口部侧分离的方向上进行弹性推压。图示例的弹簧26b具体而言是螺旋弹簧,光纤夹紧部件25的轴部25c插入其内部。
如图1所示,熔接连接机20A能够使可动工作台22通过工作台用动力源的驱动而从光纤安装时位置向放电部24a进退运动。
罩闭合动作结束后,通过使可动工作台22从光纤安装时位置前进,从而光纤90前端(光纤玻璃部90a前端)前进至规定位置。然后,熔接连接机20A通过电极棒24间的放电,对一对光纤进行放电并且卡合,进行熔接连接。一对电极棒24间的放电进行规定时间后,自动停止。熔接连接机20A在一对电极棒24间的放电停止后,进行连接部的检查。熔接连接机20A在熔接连接的结束后,驱动电动驱动源9,自动地进行将防风罩60打开的罩打开动作(防风罩打开动作)。
防风罩60,从将罩闭合开关31d操作为接通到执行该罩打开动作为止的期间,呈闭合状态(闭状态)。
此外,光纤夹紧部件25将光纤玻璃部90a推入定位槽23a的力被调整为,与可动工作台22的前进相伴随的光纤玻璃部90a相对于槽形成基板23能够顺利地滑动的强度。由此,熔接连接机20使可动工作台22前进时,光纤玻璃部90a与可动工作台22一体地前进。
罩打开动作结束后,作业者通过手动作业将一对被覆夹紧件50各自的夹紧上部件52打开并将光纤91、92取出。
此外,在熔接连接机20A中,连接部的检查结束后,可动工作台22自动复原至光纤安装时位置。
对于连接部检查(连接部检查动作),通过图4所示组装于装置主体21的照相机71拍摄熔接连接部,对拍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装置进行解析,对已连接的光纤91、92的连接损失进行自动计测,从而对连接状态的异常进行自动判定。若计测结果存在异常则熔接连接机向作业者发出警报,但正常情况下不发出警报,作业者不进行检查结束的操作而自动移至下一工序。但是,在作业者进行基于目视观察的连接部的检查的情况下,将其拍摄到的图像显示于监视器装置31(参照图3)。然后,作业者根据监视器装置31中显示的拍摄图像观察光纤91、92彼此的熔接连接部的状态。在连接部检查动作中,将照相机71所拍摄到的图像在监视器装置31上的显示,持续至在监视器装置31进行以后的操作(连接部牵拉检查或者将光纤从熔接连接机取出)。
如图2所示,在光纤支架方式的熔接连接机20B中,将把持固定了光纤91、92的光纤支架40载置于可动工作台22上之后,将罩闭合开关31d操作为接通。
如图7所示,光纤支架40中,在基座板41与枢接且能够开闭地设置于基座板41的盖板42之间,夹入光纤90进行把持固定。盖板42能够相对于基座板41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的面即基座板上表面41a开闭。盖板42,在长方形板状的基座板41的宽度方向一端,经由沿着基座板41长度方向设置的枢轴43而枢接于基座板41。
如图2所示,光纤90,确保其前端侧从光纤支架40突出的突出部90e而被固定于光纤支架40。另外,把持固定于光纤支架40的光纤90,除去其突出部90e的前端部的被覆而使光纤玻璃部90a(裸光纤)露出。
光纤支架40,通过设置于可动工作台22的省略图示的支架定位部而在可动工作台22上的规定位置将基座板41定位并载置,由此设置于可动工作台22上。光纤支架40能够通过相对于可动工作台22升降而拆装。
光纤91、92,当在放电部24a的左右两侧的可动工作台22上设置了分别把持固定有光纤90的光纤支架40时,以各光纤90的光纤玻璃部90a前端彼此隔着若干间隙而对置配置的方式调整突出部90e的长度。另外,对于光纤91、92,通过突出部90e的长度调整,各光纤90的光纤玻璃部90a前端隔着将一对电极棒24的前端之间连结的假想直线而配置于左右两侧。
光纤支架40将光纤90的被覆部90d夹入基座板41与盖板42之间进行把持固定。如图7所示,在光纤支架40的基座板41的上表面41a,形成有用于对单芯的光纤90(被覆部90d)进行定位的光纤收容槽41d。
图示例的光纤支架40,将配置于光纤收容槽41d的单芯的光纤90把持固定于基座板41与盖板42之间。
使用了图2所示的熔接连接机20B的光纤91、92彼此的熔接连接,将把持固定有光纤90的一对光纤支架40设置于各可动工作台22上,将在光纤90前端部露出的光纤玻璃部90a载置于槽形成基板23的定位槽23a上之后,将罩闭合开关31d操作为接通。
对罩闭合开关31d进行了接通操作之后的熔接连接机20的动作,与被覆夹紧件方式的熔接连接机20A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接下来,对通过电动驱动源9的驱动力来开闭熔接连接机20的防风罩60的机构(罩开闭机构1)进行说明。作为熔接连接机20,可以是被覆夹紧件方式和光纤支架方式的任一方式。
图8~图12、图18A、图18B表示闭合防风罩60的状态(闭状态),图13~图17、图20A、图20B表示打开防风罩60的状态(全开状态)。
如图8、图18A、图18B、图20A、图20B等所示,罩开闭机构1(罩开闭机构的第一例)具有:电动驱动源9;通过电动驱动源9的驱动力而升降的动力传递部件7;将电动驱动源9的驱动力从动力传递部件7向防风罩60传递的闭环部件2。
如图8、图18A~图20B等所示,闭环部件2,将分别固定于挠性索材3的两端上的动力承受部件4a、4b,连结于牵拉螺旋弹簧6的两端而形成闭环。索材3的两端经由动力承受部件4a、4b以及牵拉螺旋弹簧6而相互连结。
作为索材3(卷装体),例如能够采用金属线、由合成纤维以及/或者天然纤维构成的线,或者绳等线材。另外,作为索材3,并不限定于线材,还可以使用皮带等的带状材。
此外,牵拉螺旋弹簧6,以能够变更闭环部件2的周长(能够将闭环部件2伸缩)的方式,作为能够伸缩的弹性部件(伸缩部件)发挥功能。作为弹性部件,并不限定为牵拉螺旋弹簧6,还可以采用例如橡胶制部件等的富有伸缩性的部件。
如图8、图18A~图20B等所示,闭环部件2的索材3卷绕于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与在装置主体21的筐体29内支承于旋转轴61a的下方的带轮5(索材卷挂部、第一卷挂部、卷装体卷挂部)上并以拉伸的状态设置。这里,旋转轴61a作为卷绕索材3的索材卷绕部(卷装体卷绕部)发挥功能。此外,作为索材卷绕部,还可以是在旋转轴61a上同轴地固定的带轮等。
带轮5相对于装置主体21的筐体29,通过省略图示的支承部件而以能够以与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大体平行的旋转轴线为起点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承。
闭环部件2具有在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与设置于其下方的带轮5之间延伸的一对部件间张设部2A、2B。
在图8、图18A~图20B等中,闭环部件2的一对部件间张设部2A、2B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一对部件间张设部2A、2B之中,将配置有动力承受部件4a、4b以及牵拉螺旋弹簧6的一方的张设部称为卡合侧张设部2A。
一对部件间张设部2A、2B的另一方的张设部即非卡合侧张设部2B,其整体由索材3构成。在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以及带轮5上仅卷绕有闭环部件2中的索材3。另外,索材3的两端配置于卡合侧张设部2A。
在索材3中,卷绕于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外周上的部分的一部分固定于旋转轴61a。将索材3固定于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的位置,以下,称为索材固定部60a(参照图49)。图示例的索材固定部60a,是将索材3使用索材固定部件60b固定于旋转轴61a的位置。其中,作为索材固定部60a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只要是通过焊接等能够使用索材固定部件60b将索材3固定于旋转轴61a的位置即可。
图49表示图18A、图18B所示的状态(后述的罩闭合待机状态)下的索材固定部60a的位置。在图18A、图18B所示的状态下,如图49所示,索材3的索材固定部60a构成索材3的、卷绕于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的外周的部分的卡合侧张设部2A的端部。
在图8、图18A~图20B等中,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固定于防风罩60并一体化。旋转轴61a相对于装置主体21与防风罩60一体旋转。因此,例如,若通过闭环部件2的旋转从而旋转轴61a旋转,则与旋转轴61a一体地防风罩60也旋转。
如已叙述的那样,防风罩60的一对侧板部65a、65b,当将防风罩60闭合于装置主体21时在熔接连接机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地形成。在将防风罩60闭合于装置主体21时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的侧板部65a、65b之中,对于前侧的侧板部65a,以下还称为前侧板部,对于后侧的侧板部65b,以下还称为后侧板部。如图8、图9等所示,旋转轴61a、61b,具体而言,与前侧板部65a的设有顶板部64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一体化,并在熔接连接机左右方向上延伸形成。另外,旋转轴61a、61b,与防风罩60的前侧板部65a的长度方向(熔接连接机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一体化。防风罩60的后侧板部65a的与顶板部6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通过以旋转轴61a、61b为中心的防风罩60的旋转,相对于装置主体上表面21a接触或离开。
如图8、图11、图18A、图18B等所示,闭环部件2的索材3,通过形成于防风罩60的前侧板部65a的索材插入孔65c而卷绕于旋转轴61a。防风罩60的索材插入孔65c,在前侧板部65a的与旋转轴61a的周面接近的位置,将前侧板部65a沿其厚度方向贯通地形成。
图示例的索材插入孔65c,除供索材3通过以外,还起到对索材3相对于旋转轴61a的中心轴线方向(熔接连接机左右方向)的位置偏移进行限制的作用。其中,索材插入孔65c的形状以及尺寸能够适当地设计变更。例如,作为旋转轴61a,当采用在其圆周面上设有收容索材3的槽(索材收容槽)的部件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索材收容槽使索材3在旋转轴61a轴线方向上的位置稳定。因此,作为索材插入孔65c,不需要是对索材3向熔接连接机左右方向的位置偏移进行限制的尺寸。
此外,即使通过罩开闭机构1的驱动机构1a的驱动力,或者通过防风罩60的手动开闭操作而使闭环部件2旋转,动力承受部件4a、4b以及牵拉螺旋弹簧6也不会被配置于非卡合侧张设部2B,而是始终配置于卡合侧张设部2A。
图9、图18A~图20B等中例示的动力传递部件7,具体而言,具有:与固定于电动马达9(电动驱动源)的输出轴9a(参照图18B、图19B等)上的齿轮10啮合的齿条齿7b;从该齿条齿7b突出的推动用突起部11。
动力传递部件7能够通过电动马达9的旋转驱动而升降。动力传递部件7沿着固定于装置主体21的筐体29内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配置的引导轴8,通过直线移动而升降。
罩开闭机构1的驱动机构1a具有:电动马达9;通过上述电动马达9的旋转驱动而升降运动的动力传递部件7;从该动力传递部件7突出的推动用突起部11(后述)。
电动马达9的输出轴9a与引导轴8的延伸方向垂直地设置。固定于输出轴9a的齿轮10(小齿轮),与沿配置于动力传递部件7的侧面的引导轴8的延伸方向在多个位置排列形成的齿部7a啮合。
以下,对于电动马达9的旋转驱动(输出轴9a的旋转驱动),以使动力传递部件7上升的输出轴9a的旋转、即图18B、图19B中左转的旋转为正转,以使动力传递部件7下降的输出轴9a的旋转、即图18B、图19B中右旋的旋转为反转进行说明。
如已叙述的那样,动力传递部件7以沿引导轴8直线移动的方式升降。闭环部件2的一对部件间张设部2A、2B沿引导轴8延伸。基于电动马达9的旋转驱动而实现的动力传递部件7的移动方向,与部件间张设部2A、2B的延伸方向一致。
如图9等所示,在动力传递部件7的齿条齿7b,形成于其侧面的齿部7a与固定于电动马达9(电动驱动源)的输出轴9a的齿轮10啮合。
动力传递部件7的推动用突起部11,在从其突端向设有齿条齿7b的一侧凹陷的切口凹部11c,收容牵拉螺旋弹簧6(弹性部件)的其轴线方向的一部分,而配置于卡合侧张设部2A(参照图18A以及图18B等)的一对动力承受部件4a、4b之间。动力传递部件7向动力传递部件7的延伸方向(下方向)相对于卡合侧张设部2A相对地移动,由此,推动用突起部11沿着配置于切口凹部11c的内侧的牵拉螺旋弹簧6的外周移动。另外,推动用突起部11以不直接固定于索材或者索材卷挂部的方式设置。
与卡合侧张设部2A(参照图18A以及图18B等)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动力承受部件4a、4b的尺寸,形成为比牵拉螺旋弹簧6的外径大。
如图18A~图20B所示,通过电动马达9的正转驱动而使动力传递部件7上升,由此防风罩60打开(罩打开动作)。所谓罩打开动作,指的是通过电动马达9的正转驱动使动力传递部件7上升,由此配置于牵拉螺旋弹簧6上侧的动力承受部件4a(以下,还称为上侧承受部件),被从其下方以抵接的状态接触的推动用突起部11推升,从而与上侧承受部件4a一同地,卡合侧张设部2A向上方进行进给移动的动作。
通过卡合侧张设部2A的进给移动,经由牵拉螺旋弹簧6对索材3以及索材固定部60a(参照图49)施加的牵拉力,作为使防风罩60向开方向旋转的驱动力而作用于旋转轴61a。这里,将使防风罩60向开方向旋转的、对索材3施加牵拉力的方向称为正向。
上述牵拉力,在闭环部件2中,从上侧承受部件4a,经由牵拉螺旋弹簧6以及其下侧的动力承受部件4b(以下,还称为下侧接受部件),传递至索材固定部60a。(以下,将从上侧承受部件4a到索材固定部60a的区间还称为罩打开时拉伸区间。)通过上述进给移动而施加于罩打开时拉伸区间的张力(牵拉力),作为使防风罩60向开方向旋转的驱动力,而作用于旋转轴61a。
其结果,伴随着闭环部件2整体的旋转,防风罩60与固定有索材3的旋转轴61a一同旋转,如图20A、图20B所示,相对于装置主体21将防风罩60置于打开状态(开状态)。
在图18A~图20B中,闭状态的防风罩60大体旋转135度左右而被完全开放。
图49中,索材固定部60a通过与罩打开动作的进行相伴随的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的旋转,向与设有卡合侧张设部2A的一侧相反的方向移动,当罩打开动作结束时配置于设有非卡合侧张设部2B的一侧。
如图15所示,在防风罩60的开口部侧安装有磁铁12a、12b。如图6、图13、图15所示,在装置主体21的上部,安装有通过铁等的磁性体形成的磁铁捕捉部13a、13b。磁铁捕捉部13a、13b设置于当将防风罩60置于闭状态时与防风罩60的磁铁12a、12b对应的位置。
成为闭状态的防风罩60,由于磁铁12a、12b吸附磁铁捕捉部13a、13b,由此不会因振动等而无意地开放。
如图18A~图20B所示,罩开闭机构1具有顶起轴14,在罩打开动作中,该顶起轴14将闭状态的防风罩60从其下方向上方顶起。
顶起轴14具有头部14a;从该头部14a延伸突出的轴部14b。顶起轴14以升降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上部支承部件21d,该上部支承部件21d固定于筐体29并设置于装置主体21上部。在顶起轴14上,轴部14b以升降自如的方式插入到将上部支承部件21d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轴收容孔21e中,头部14a配置于上部支承部件21d之上。
顶起轴14的轴部14b,通过上部支承部件21d的轴收容孔21e的内表面,相对于装置主体21保持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朝向。
顶起轴14的头部14a,其与轴部14b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尺寸,大于轴收容孔21e的剖面,因此不会进入轴收容孔21e。对于顶起轴14,头部14a从上方接触上部支承部件21d的位置成为相对于上部支承部件21d的下降极限位置。
如图18A、图18B所示,顶起轴14的轴部14b的长度方向的尺寸比轴收容孔21e的轴线方向的尺寸大。
因此,顶起轴14的轴部14b在顶起轴14位于相对于上部支承部件21d的下降极限位置时,从轴收容孔21e向下方突出。
图18A、图18B表示防风罩60为闭状态,并且,动力传递部件7的推动用突起部11与上侧承受部件4a隔着若干间隙而接近配置的状态。
此外,当结束图22A、图22B、图23A、图23B所示的罩闭合动作后,罩开闭机构1成为图18A、图18B所示的状态。
关于防风罩60以及罩开闭机构1,将图18A、图18B所示的状态,以下还称为罩闭合待机状态。
防风罩60以及罩开闭机构1,当将熔接连接机20的电源开关从接通置于断开从而将熔接连接机20置于动作待机初始状态时也成为罩闭合待机状态。
当罩开闭机构1处于罩闭合待机状态时,动力传递部件7位于与处于下降极限位置的顶起轴14的轴部14b的下端相比向下方分离的位置。
如图18A~图20B所示,罩开闭机构1,当从罩闭合待机状态执行罩打开动作时,通过电动驱动源9的驱动力而上升的动力传递部件7,与顶起轴14的轴部14b的下端以抵接的状态接触,从将顶起轴14向上方推升。其结果,防风罩60通过顶起轴14顶起而开放(打开)。
熔接连接机20,通过电动马达9的正转驱动,实现与动力传递部件7的上升相伴随的闭环部件2的旋转、以及通过顶起轴14而实现的防风罩60的顶起这双方的动作,从而进行将闭状态的防风罩60打开的罩打开动作。
如图9、图18A、图18B、图19A、图19B所示,被动力传递部件7推升的顶起轴14(具体而言其头部14a)以抵接的状态接触的轴抵接部15,以从防风罩60的内侧突出的方式设置。该轴抵接部15,具体而言,从防风罩60的顶板部64(具体而言平板部64a)向防风罩60的开口部侧突出。被动力传递部件7推升的顶起轴14,将其上端的头部14a以抵接的状态接触轴抵接部15而将防风罩60顶起。
如图19A、图19B等所示,通过顶起轴14而進行的防风罩60的顶起,通过与防风罩60的旋转相伴随的、轴抵接部15移动到不可能与顶起轴14上端接触的位置而结束。
与动力传递部件7的上升相伴随的闭环部件2的旋转,与通过顶起轴14而进行的防风罩60的顶起并行地进行,在通过顶起轴14而进行的顶起结束后仍继续进行。在罩打开动作中,当通过顶起轴14而进行的顶起结束后,直至完成通过电动马达9的正转驱动打开防风罩60的动作(后述的罩打开驱动动作)为止,防风罩60仅通过电动驱动源9的驱动力而旋转。
通过动力传递部件7所推升的顶起轴14将防风罩60顶起的构成,抵抗闭状态的防风罩60的磁铁12a、12b(参照图15等)吸引磁铁捕捉部13a、13b的吸引力,将防风罩60可靠地推升來开放。作用于磁铁12a、12b与磁铁捕捉部13a、13b之间的吸引力,若磁铁12a、12b与磁铁捕捉部13a、13b之间的距离增大则迅速变弱。
熔接连接机20,在罩打开动作中,顶起轴14将闭状态的防风罩60从装置主体21推升(顶起),由此使磁铁12a、12b与磁铁捕捉部13a、13b之间的距离增大。
在罩打开动作中,当通过顶起轴14而进行的防风罩60的推升(顶起)结束时,与闭状态的防风罩60的旋转开始时相比,在防风罩60几乎或完全不作用磁铁12a、12b的吸引力。
在通过顶起轴14而进行的防风罩60的顶起结束后,与闭状态的防风罩60的旋转开始时相比,通过磁铁12a、12b的吸引力而产生的防风罩60的旋转阻力(向开方向的旋转阻力)降低。因此,当通过顶起轴14而进行的防风罩60的顶起结束后,与闭状态的防风罩60的旋转开始时相比,用于使防风罩60向开方向旋转的电动驱动源9的驱动力变小而结束。
图19A、图19B表示使防风罩60从闭状态旋转90度的状态(半开状态)。
通过电动马达9的正转驱动而将防风罩60打开的动作(以下,还称为罩打开驱动动作),使防风罩60从闭状态旋转90度以上而结束。该熔接连接机20的罩打开动作包括在罩打开驱动动作结束后,防风罩60因其自重而进一步打开的动作(自重打开动作)。
熔接连接机20,在罩打开驱动动作结束后,防风罩60因其自重而进一步打开,由此成为图20A、图20B所示的全开状态。由此,罩打开动作结束。
上侧承受部件4a,在罩打开驱动动作结束的时刻,与动力传递部件7的推动用突起部11接触。
如图20A、图20B所示,在罩打开驱动动作结束后,上侧承受部件4a通过防风罩60因自重打开动作打开而上升,并从动力传递部件7的推动用突起部11向上侧离开。其结果,当罩打开动作结束时,能够在推动用突起部11与上侧承受部件4a之间确保若干间隙。
在图示例中,因防风罩60的自重打开动作而产生的上侧承受部件4a的上升量被设定为,远小于上下动力承受部件4a、4b之间的分离距离。
此外,图示例的推动用突起部11的、上下动力承受部件4a、4b相互面对的方向(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远小于动力承受部件4a、4b间的分离距离。
熔接连接机20在罩打开动作结束后,接下来进行如下动作,即如图21A、图21B所示,对电动马达9进行反转驱动而使动力传递部件7下降,将推动用突起部11配置于与下侧接受部件4b接近的位置的动作。对于该动作,以下还称为罩打开后突起部移动动作。
通过罩打开后突起部移动动作,推动用突起部11在接近下侧接受部件4b的位置距下侧接受部件4b隔着若干间隙而接近配置。
通过罩打开动作结束后的罩打开后突起部移动动作移动推动用突起部11而配置于下侧接受部件4b附近,这在此后的罩闭合动作中开始电动驱动源9的驱动的情况下,更迅速地使防风罩60的旋转开始这一点上有利。
防风罩60以及罩开闭机构1,当熔接连接机20处于光纤设置待机状态时,成为图21A、图21B所示的状态(以下,还称为罩打开待机状态)。
此外,罩开闭机构1的顶起轴14,当罩开闭机构1处于罩打开待机状态时,配置于相对于上部支承部件21d的下降极限位置。
将图21A、图21B所示的开状态的防风罩60置于闭状态的、熔接连接机20的罩闭合动作,通过对电动马达9进行反转驱动来实现。
该罩闭合动作,从图21A、图21B所示的状态,通过电动马达9的反转驱动使动力传递部件7下降(参照图22A、图22B),利用以从上方抵接的状态接触闭环部件2的下侧接受部件4b的推动用突起部11,推下该下侧接受部件4b。由此,通过从下侧接受部件4b经由拉伸螺旋弹簧6而作用于索材3的张力(牵拉力),使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旋转。其结果,开状态的防风罩60向闭合方向旋转。
这里,将使防风罩60向闭合方向旋转的、对索材3施加的牵拉力的方向称为反向。
通过电动马达9的反转驱动而闭合防风罩60的动作(以下,还称为罩闭合驱动动作),使开状态的防风罩60例如从闭状态旋转45度以下的角度等、防风罩60能够因自重而向下方旋转的角度为止而结束。
熔接连接机20在罩闭合驱动动作的结束后,防风罩60因其自重向下方旋转(自重闭合动作),由此成为图23A、图23B所示的闭状态。由此,罩打开动作结束。该熔接连接机20的罩闭合动作包含罩闭合驱动动作结束后的自重闭合动作。
下侧接受部件4b在罩闭合驱动动作结束的时刻,与动力传递部件7的推动用突起部11接触。
如图23A、图23B所示,下侧接受部件4b在罩闭合驱动动作结束后,防风罩60因自重闭合动作而闭合,由此从动力传递部件7的推动用突起部11向下侧离开。其结果,当罩闭合动作结束时,在推动用突起部11与下侧接受部件4b之间确保有若干间隙。
熔接连接机20在罩闭合动作结束之后,接下来进行如下动作,即通过电动马达9的正转驱动将推动用突起部11配置于接近上侧承受部件4a的位置的动作(以下,还称为罩闭合后突起部移动动作)。其结果,罩开闭机构1成为图18A、图18B所示的罩闭合待机状态。
通过罩闭合后突起部移动动作,推动用突起部11在接近上侧承受部件4a的位置从上侧承受部件4a隔着若干间隙而接近配置。
通过罩闭合动作结束后的罩闭合后突起部移动动作移动推动用突起部11而配置于上侧承受部件4a附近,这在此后的罩打开动作中开始电动驱动源9的驱动的情况下,更迅速地使防风罩60的旋转开始这一点上有利。
此外,作为电动驱动源,并不限定为电动马达9,例如还可以使用螺线管等。
在螺线管的情况下,作为罩开闭机构1的驱动机构1a,能够采用通过在外筒部件中以突出量可变的方式内插的柱塞的移动而使动力传递部件7升降的构成。
(手动开闭操作)
熔接连接机20,在如图18A、图18B所示防风罩60闭合时,可以不使动力传递部件7位移地,作业者用手指直接接触防风罩60而通过手动对防风罩60进行开闭操作。
另外,熔接连接机20,在如图21A、图21B所示防风罩60打开(成为全开状态)时,可以不使动力传递部件7位移地,作业者用手指直接接触防风罩60而通过手动对防风罩60进行开闭操作。
熔接连接机20,若从图18A、图18B所示的状态,通过手动将闭状态的防风罩60打开,则通过与防风罩60以及其旋转轴61a的旋转相伴随的闭环部件2的旋转,闭环部件2的上下的动力承受部件4a、4b上升,从而成为图24A、图24B所示的状态。
这里,上下的动力承受部件4a、4b上升至防风罩60到达相对于装置主体21的开放极限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假想线所示,为防风罩60以与装置主体上表面21a抵接的状态接触的位置。是全开时的位置。)。如图24A、图24B所示,当防风罩60到达相对于装置主体21的开放极限位置时,下侧接受部件4b不与推动用突起部11接触地,配置于从推动用突起部11向下方分离的位置。
因此,熔接连接机20,能够从图18A、图18B所示的状态,不使动力传递部件7位移地,通过手动将防风罩60打开至全开状态。
另外,熔接连接机20,若从图24A、图24B所示的状态通过手动将防风罩60闭合,则复原至图18A、图18B所示的状态。下侧接受部件4b从图24A、图24B所示的位置下降至图18A、图18B所示的位置。
因此,熔接连接机20,能够从图18A、图18B所示的状态不使动力传递部件7位移地通过手动将防风罩60开闭。
熔接连接机20,即使从图18A、图18B所示的状态通过手动开闭防风罩60,由于动力传递部件7不发生位移,因此能够不使电动马达9的输出轴9a旋转,不对电动驱动源9造成影响。因此,该熔接连接机20,例如,不会因动力传递部件7的强行的移动而对由电动马达9、齿轮10、以及动力传递部件7构成的驱动机构1a造成破损。
另外,即使通过手动开闭防风罩60,动力传递部件7也不发生位移,所以例如当为了控制防风罩60的开闭动作而将步进电机作为电动马达9使用时,不会对防风罩60的开闭动作控制造成影响。
如图18A、图18B所示,当罩开闭机构1处于罩闭合待机状态时的、推动用突起部11与下侧接受部件4b之间的分离距离,比通过手动将防风罩60开放至全开状态时的下侧接受部件4b的移动距离大。因此,通过具有在推动用突起部11与下侧接受部件4b之间所确保的空间4sb,由此,在进行了防风罩60的手动开闭的情况下,下侧接受部件4b能够不与推动用突起部11接触地进行升降。
在本发明的熔接连接机20中,若从图21A、图21B所示的状态,通过手动将开状态的防风罩60闭合,则通过与防风罩60以及其旋转轴61a的旋转相伴随的闭环部件2的旋转,闭环部件2的上下的动力承受部件4a、4b下降,从而成为图25A、图25B所示的状态。
另外,如图25A、图25B所示,上侧承受部件4b不与推动用突起部11接触,配置于距推动用突起部11确保有向上方分离的距离的位置上。
因此,熔接连接机20,能够从图21A、图21B所示的状态,不使动力传递部件7位移地,通过手动将防风罩60闭合。
另外,熔接连接机20,当从图25A、图25B所示的状态通过手动将防风罩60打开时复原为图21A、图21B所示的状态。上侧承受部件4a从图25A、图25B所示的位置上升至图21A、图21B所示的位置。
因此,熔接连接机20,能够从图21A、图21B所示的状态不使动力传递部件7位移地通过手动开闭防风罩60。
即使从图21A、图21B所示的状态通过手动开闭防风罩60、动力传递部件7也不发生位移的情况下,电动马达9的输出轴9a不旋转,不对电动驱动源9造成影响。因此,该熔接连接机20,例如,不会因动力传递部件7的强行的移动而对旋转驱动闭环部件2的驱动机构1a造成破损。
另外,根据该构成,例如,当为了控制防风罩60的开闭动作而使用步进电机作为电动马达9时,不会对防风罩60的开闭动作控制造成影响。
如图21A、图21B所示,罩开闭机构1处于罩打开待机状态时的、推动用突起部11与上侧承受部件4a之间的分离距离,比通过手动将全开状态的防风罩60闭合时的上侧承受部件4a的移动距离大。因此,通过具有在推动用突起部11与上侧承受部件4a之间所确保的空间4sa,由此在进行了防风罩60的手动开闭的情况下上侧承受部件4a能够不与推动用突起部11接触地进行升降。
(防风罩的开闭存在障碍的情况)
本发明的熔接连接机20,当从图18A、图18B所示的状态进行罩打开动作时,因某种障碍(例如作业者用手推着防风罩的情况下等)而防风罩60而无法打开的情况下,如图26A、图26B所示,通过牵拉螺旋弹簧6伸长,电动驱动源9继续进行驱动(该实施方式中为电动马达的正转驱动)。
该实施方式中,作为罩开闭机构1的一个例子,作为电动马达9采用步进电机,作为牵拉螺旋弹簧6,具有能够拉伸至步进电机的旋转量达到罩打开驱动动作结束为止的构成。
该熔接连接机20,在步进电机的旋转量达到罩打开驱动动作结束时停止步进电机(电动马达9)的驱动。另外,该熔接连接机20,在步进电机的旋转量达到罩打开驱动动作结束之后经过了预先设定的规定时间后,驱动电动马达9进行罩打开后突起部移动动作。
此外,作为熔接连接机20,也可以使用:设置对防风罩已配置于全开位置这一情况进行检测的罩打开检测器(罩打开传感器),并当该罩打开检测器检测到防风罩时开始罩打开后突起部移动动作的构成。
熔接连接机20,在从图18A、图18B所示的状态进行罩打开动作时,因某种障碍妨碍防风罩60的旋转(开动)后,该障碍在罩打开后突起部移动动作开始前被除去的情况下,防风罩60通过牵拉螺旋弹簧6的弹力而旋转至与罩打开驱动动作相同或其以上的角度,最终成为全开状态。
另外,例如,在从熔接连接机20的罩打开驱动动作的开始起到罩打开后突起部移动动作的结束为止,因某种障碍妨碍防风罩60的开动,而该障碍在罩打开后突起部移动动作结束后被除去的情况下,防风罩60不打开,保持闭合。
作为牵拉螺旋弹簧6,考虑到从驱动机构1a的动力传递部件7的推动用突起部11传递至闭环部件2的驱动力,使用能够通过该驱动力而拉伸的部件。
如图26A、图26B所示,该实施方式的罩开闭机构1具有已叙述的顶起轴14。但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熔接连接机,也可以使用不具有顶起轴14的构成。
对于具有顶起轴14的构成,即使将防风罩60的磁铁12a、12b(参照图15)吸引装置主体21的磁铁捕捉部13a、13b的吸引力设定为强(但是,由作业者进行的防风罩60的手动开放可以进行的范围),也能够抑制闭环部件2的牵拉螺旋弹簧6的弹簧常量。因此,具有顶起轴14的构成,能够轻松地进行闭状态的防风罩60的手动开放(手动开放操作)。
另外,通过将磁铁12a、12b吸引装置主体21的磁铁捕捉部13a、13b的吸引力设定得较强,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因某种原因而导致的防风罩60的非本意的开放。
这里,作为罩开闭机构,对采用从已叙述的罩开闭机构1中省略顶起轴14的构成的情况进行说明。对于采用不具有顶起轴14的罩开闭机构的熔接连接机,以下,还称为无顶起熔接连接机。
作为无顶起熔接连接机的闭环部件2的牵拉螺旋弹簧6,适合采用具有当罩打开驱动动作时不输于磁铁12a、12b的吸引力的大小的弹簧常量的部件。
与牵拉螺旋弹簧6的弹力相比,若无顶起熔接连接机的磁铁12a、12b的吸引力太强,则会成为妨碍罩打开驱动动作的障碍。因此,作为无顶起熔接连接机的闭环部件2的牵拉螺旋弹簧6,适合采用以下部件:当罩打开驱动动作时不会因磁铁12a、12b的吸引力而被大幅拉伸,而是能够发挥能够实现闭状态的防风罩60的旋转的强度的弹力。
熔接连接机中的、闭状态的防风罩60的手动开放,是抵抗磁铁12a、12b的吸引力以及牵拉螺旋弹簧6的弹性这双方而进行。这在无顶起熔接连接机以及具有顶起轴14的熔接连接机20这双方中是共通的。
对于无顶起熔接连接机,在增强磁铁12a、12b的吸引力的情况下,若与之相应地对牵拉螺旋弹簧6也采用弹簧常量更大的部件,则闭状态的防风罩60的手动开放需要很强的力。
与此相对地,采用了具有顶起轴14的罩开闭机构1的熔接连接机20,如已叙述的那样,是以下这样的构成,即,当罩打开驱动动作时,驱动机构1a的动力传递部件7所推升的顶起轴14顶起防风罩60而从装置主体21上升。对于该熔接连接机20,在与通过驱动机构1a而进行的闭环部件2的旋转驱动相伴随的防风罩60向开方向的旋转中,磁铁12a、12b的吸引力的影响几乎或完全不存在。
因此,对于该熔接连接机20,即使将磁铁12a、12b的吸引力设定为强(但是,由作业者进行的防风罩60的手动开放可以进行的范围),也能够抑制闭环部件2的牵拉螺旋弹簧6的弹簧常量。其结果,与无顶起熔接连接机相比,该熔接连接机20能够以小的力轻松地进行闭状态的防风罩60的手动开放。
通过使被驱动机构1a的动力传递部件7推升的顶起轴14,顶起防风罩60而从装置主体21上升,来进行磁铁12a、12b相对于磁铁捕捉部13a、13b的着磁解除的情况下,与采用不具有顶起轴14的罩开闭机构的构成相比,能够将电动驱动源9的驱动力有效地活用于防风罩60的旋转。
另外,如图18A等所示,熔接连接机20的防风罩60的轴抵接部15,设置在从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在旋转轴61a的径向上分离的位置。因此,由顶起轴14而生成的轴抵接部15的顶起力,与从闭环部件2传递至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旋转防风罩60。
因此,在熔接连接机20中,作为电动驱动源9能够使用输出小的小型的部件。
电动驱动源9的小型化,还有效于装置主体21、连接器整体的小型化。
另外,熔接连接机20的罩开闭机构1,由于是将电动驱动源9的驱动力经由闭环部件2传递至防风罩60来开闭防风罩60的构成,因此,电动驱动源9相对于防风罩60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高,能够提高熔接连接机整体的设计自由度。罩开闭机构1例如与将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仅通过多个齿轮来传递至防风罩60的齿轮方式的机构相比,熔接连接机中的设置空间的缩小变得容易。因此,熔接连接机20能够容易地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另外,罩开闭机构1例如与上述的齿轮方式的机构相比,能够容易地抑制部件数为少,另外,与齿轮方式相比组装也容易。
如图6所示,熔接连接机20具有对防风罩60相对于装置主体21已闭合这一情况进行检测的罩闭合检测器33(罩闭合传感器)。通过具有罩闭合检测器33,在对罩闭合开关31d(参照图3)进行接通操作,并由罩闭合检测器33检测到防风罩60相对于装置主体21已闭合这一情况时,将从罩闭合检测器33获得的检测信号作为触发而自动地开始熔接连接动作。
该熔接连接机20具有对其整体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通过具有控制装置,当控制装置从罩闭合检测器33取得检测信号时,通过控制装置的控制,移至熔接连接动作。
作为罩闭合检测器33,对熔接连接机使用为了检测防风罩已成为闭状态这一情况而使用的公知的检测器即可。
这里作为罩闭合检测器33,使用对安装于防风罩60的磁性体(例如磁铁12a、12b)进行检测的磁传感器。对于该磁传感器,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防风罩60已闭合这一情况(成为检测状态),当防风罩60从闭合位置向开方向位移而防风罩60不处于闭合状态时,成为不对安装于防风罩60的磁性体进行检测的无检测状态。
作为罩闭合检测器33,不限定为上述的磁传感器。
作为罩闭合检测器33,例如还可以使用光电传感器等非接触传感器,或者通过防风罩的接触或分离来检测防风罩的开闭的接触传感器。
另外,作为罩闭合检测器33,还可以使用对防风罩的旋转轴的延长上或旋转轴的周围所形成的部分(检测用旋转部)的旋转角度进行计测的编码器或者角度传感器等。在使用编码器、角度传感器等的旋转角度计测传感器的情况下,除了对防风罩已配置于闭合位置进行检测以外,还能够检测防风罩已配置于全开位置,而且还可以检测防风罩处于上述全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
在将图21A、图21B所示的开状态(全开状态)的防风罩60进行闭合的罩闭合动作中,如已叙述的那样,对电动马达9进行反转驱动而使动力传递部件7下降,通过推动用突起部11将下侧接受部件4b推下。通过将下侧接受部件4b推下,利用从下侧接受部件4b经由牵拉螺旋弹簧6而作用于索材3的牵拉力,使防风罩60与其旋转轴61a一同向闭方向旋转。
在该罩闭合动作中,例如,在夹入异物的情况下,或者作业者用手推动防风罩60的情况下等、因某种障碍导致从开状态进行了旋转的防风罩60没有到达罩闭合驱动动作结束的位置时,如图27A、图27B所示,由于牵拉螺旋弹簧6的拉伸,电动驱动源9继续驱动(该实施方式中为电动马达的反转驱动)。动力传递部件7的推动用突起部11以及下侧接受部件4b,一边拉伸牵拉螺旋弹簧6一边下降。因此,不会对电动驱动源9施加过大的负荷,另外,也能够防止罩开闭机构1的驱动机构1a的破损。
牵拉螺旋弹簧6能够拉伸至电动马达9(这里为步进电机)的旋转量达到罩打开驱动动作结束为止。
在由罩闭合驱动动作而进行的防风罩60的旋转(闭合动作)因某种障碍而受到妨碍后,该障碍在罩闭合后突起部移动动作开始前被除去时,防风罩60通过牵拉螺旋弹簧6的弹力,从全开位置旋转至与罩闭合驱动动作同等或其以上的角度,最终防风罩60成为闭状态。
另外,例如,从防风罩60的罩闭合驱动动作开始起到罩闭合后突起部移动动作结束为止,因某种障碍导致防风罩60的闭合动作受到妨碍,该障碍在罩闭合后突起部移动动作结束后被除去的情况下,防风罩60不闭合,而是保持打开。
另外,熔接连接机20,在从图21A、图21B所示的状态起开始罩闭合动作后,即使电动马达9(这里为步进电机)的旋转量达到罩打开驱动动作的结束,也未被罩闭合检测器33检测出防风罩60已成为闭状态(配置于闭合位置的情况)时,不开始其后的熔接连接动作。
即使电动马达9(步进电机)的旋转量达到罩打开驱动动作的结束,也未被罩闭合检测器33检测到防风罩60已成为闭状态时,认为产生了异常(闭动作异常),不开始熔接连接动作。
另外,熔接连接机20,当检测到闭动作异常的产生时,驱动电动驱动源9,进行罩闭合反复动作,即自动执行一循环以上的、由罩打开动作和罩打开动作之后进行的罩闭合动作构成的罩闭合辅助动作。
罩闭合反复动作,在罩闭合检测器33中被罩闭合检测器33检测到防风罩60已成为闭位置时才结束。该情况下,罩闭合反复动作结束后,不进行罩闭合辅助动作,而是进行熔接连接动作。
罩闭合反复动作,在罩闭合辅助动作结束时,若未被罩闭合检测器33检测到防风罩60已成为闭位置,则追加执行一循环的罩闭合辅助动作。
熔接连接机20,在即使将罩闭合辅助动作执行至预先设定的上限次数,也未被罩闭合检测器33检测到防风罩60已闭合的情况下,不开始熔接连接动作。另外,该情况下,熔接连接机20,作为警告报知信息,例如,从监视器装置31(参照图3)反映(输出)警告显示。此时监视器装置31作为将警告报知信息输出的报知信息输出部发挥功能。
对于通过手动闭合防风罩60时的异物的夹入,根据异物的尺寸等,存在对作业者来说难以识别的情况。
即使将罩闭合辅助动作执行至预先设定的上限次数也未被罩闭合检测器33检测到防风罩60的情况下,报知信息输出部输出警告报知信息的构成,在使用熔接连接机的作业者掌握防风罩60的开闭状况上有效。
作为输出警告报知信息的报知信息输出部,并不限定为监视器装置31。
作为报知信息输出部,例如还可以使用当检测到闭动作异常的产生时被点亮的灯、作为警告报知信息而输出警告音的扬声器等。
此外,熔接连接机,还可以使用具有罩闭合结束报知部的构成,当罩闭合检测器33检测到防风罩60已闭合时,罩闭合结束报知部报知该情况。
当罩闭合检测器33检测到防风罩60已闭合时从罩闭合结束报知部输出报知信息(罩闭合报知信息)的构成,在使用熔接连接机的作业者掌握防风罩60的开闭状况上有效。
(罩开闭机构的第一变形例)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熔接连接机的罩开闭机构的第一变形例(罩开闭机构的第二例)进行说明。
此外,图28~图37中,对于与参照图1~图27B进行了说明的熔接连接机20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共通的附图标记,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如图28~图37所示,在罩开闭机构的第一变形例中设有罩开闭机构210,取代参照图1~图27B进行了说明的熔接连接机20中设置的罩开闭机构1。该罩开闭机构210中使用闭环部件220取代已叙述的罩开闭机构1的闭环部件2,该闭环部件220将索材3的两端经由一个动力承受部件4、和两个牵拉螺旋弹簧6a、6b而连结成闭环状。另外,在该罩开闭机构210中使用动力传递部件217(参照图29),取代已叙述的罩开闭机构1的动力传递部件7,该动力传递部件217构成为,在齿条齿7b的相互分离的两个位置将推动用突起部11a、11b设置成突出。
已叙述的罩开闭机构1的动力传递部件7,仅具有一个推动用突起部11。与此相对,罩开闭机构210的动力传递部件217具有两个推动用突起部。
罩开闭机构210的驱动机构211,与已叙述的罩开闭机构1的驱动机构1a相比,不同点仅在于,采用了具有两个推动用突起部11a、1b的动力传递部件217。罩开闭机构210的除动力传递部件217以外的构成,与已叙述的罩开闭机构1相同。
如图28、图32等所示,闭环部件220的两个牵拉螺旋弹簧6a、6b,它们的轴线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与动力承受部件4连结,并经由动力承受部件4相互连结。在索材3的两端,连结有各牵拉螺旋弹簧6a、6b的与动力承受部件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
换句话说,闭环部件220,在已叙述的罩开闭机构1的闭环部件2的索材3的两端之间,取代两个动力承受部件4a、4b以及一个牵拉螺旋弹簧6,而设有一个动力承受部件4和两个牵拉螺旋弹簧6a、6b。
设有罩开闭机构210的熔接连接机,当将省略图示的电源开关从接通状态切断时,放电部24a的左右两侧的可动工作台22配置于光纤安装时位置,并且,如图28~图32所示防风罩60成为闭合的状态(动作待机初始状态)。动作待机初始状态的熔接连接机,通过将处于切断状态的电源开关接通,从而各可动工作台22被配置于光纤安装时位置,并且,如图33~图37所示防风罩60开放(光纤设置待机状态)。
将熔接连接机处于动作待机初始状态时的防风罩60以及罩开闭机构210的状态,即图28~图32所示的防风罩60以及罩开闭机构210的状态,以下,还称为罩打开待机状态。另外,将熔接连接机处于光纤设置待机状态时的防风罩60以及罩开闭机构210的状态,即图33~图37所示的防风罩60以及罩开闭机构210的状态,以下,还称为罩闭合待机状态。
如图28、图32等所示,闭环部件220具有在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与其下方的带轮5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一对部件间张设部221、222。动力承受部件4和两个牵拉螺旋弹簧6a、6b配置在一对部件间张设部221、222的单侧。以下,将配置有动力承受部件4以及牵拉螺旋弹簧6a、6b的部件间张设部221还称为卡合侧张设部,将另一部件间张设部222还称为非卡合侧张设部。
此外,动力承受部件4以及牵拉螺旋弹簧6a、6b,即使通过罩开闭机构210的驱动机构211的驱动力、或者通过防风罩60的手动开闭操作旋转闭环部件220,也不会配置于非卡合侧张设部222,而是始终配置于卡合侧张设部221。
图28、图32中,索材3相对于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以及带轮5的配置与图18A相同。
非卡合侧张设部222其整体由索材3构成这一点,在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以及带轮5上仅卷绕有闭环部件220中的索材3这一点,索材3的两端位于卡合侧张设部221这一点,与图18A0相同。
另外,如已叙述的那样,在图18A的情况下,如图49所示,索材3的索材固定部60a,构成索材3的、卷绕于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外周的部分的卡合侧张设部2A侧的端部。罩闭合待机状态(图28~图32)下,闭环部件220,在其索材3的、卷绕于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外周的部分的卡合侧张设部221侧的端部,具有将索材3固定于旋转轴61a的索材固定部(省略图示)。旋转轴61a与索材3的卷绕于旋转轴61a的部分的关系,与参照图49进行了说明的旋转轴61a与索材3的卷绕于旋转轴61a的部分的关系相同。
如图28、图29等所示,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两个推动用突起部11a、11b,形成为与已叙述的罩开闭机构1的动力传递部件7的推动用突起部11相同的形状。
如图28、图32等所示,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两个推动用突起部11a、11b,与经由动力承受部件4而配置于其上下的牵拉螺旋弹簧6a、6b对应地,设置于齿条齿7b的上下两位置。
如图28、图32等所示,在罩闭合待机状态下,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两个推动用突起部11a、11b,在切口凹部11c收容牵拉螺旋弹簧6a、6b(弹性部件)的其轴线方向的一部分,而分别配置在闭环部件220的动力承受部件4的上下。
闭环部件220的动力承受部件4的上侧的牵拉螺旋弹簧6a(以下,还称为上侧牵拉螺旋弹簧),其轴线方向的一部分被收容于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上侧的推动用突起部11a(以下,还称为上侧推动用突起部)的切口凹部11c的内侧。闭环部件220的动力承受部件4的下侧的牵拉螺旋弹簧6b(以下,还称为下侧牵拉螺旋弹簧),其轴线方向的一部分被收容于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下侧的推动用突起部11b(以下,还称为下侧推动用突起部)的切口凹部11c的内侧。
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上下的推动用突起部11a、11b,若使动力传递部件217向卡合侧张设部221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卡合侧张设部221相对移动,则沿着切口凹部11c内侧的牵拉螺旋弹簧6a、6b的外周移动。
如图32等所示,罩闭合待机状态的罩开闭机构210处于如下状态,即,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相对于闭环部件220的动力承受部件4在其下侧经由若干间隙而接近配置,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收容上侧牵拉螺旋弹簧6a的上端部的状态。
此时,闭环部件220的动力承受部件4位于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上下推动用突起部11a、11b之间。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上下推动用突起部11a、11b相互面对的方向(上下方向)上的、动力承受部件4的尺寸,远小于推动用突起部11a、11b的分离距离。在图32等所示的罩闭合待机状态下,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配置于,距闭环部件220的动力承受部件4的分离距离,远小于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距闭环部件220的动力承受部件4的分离距离的位置。
罩开闭机构210以及防风罩60,从图32等所示的罩闭合待机状态,通过电动马达9的正转驱动,能够进行将防风罩60打开的罩打开动作。
该罩打开动作,在进行了通过电动驱动源9的驱动力使闭状态的防风罩60向开方向旋转的罩打开驱动动作后,通过防风罩60的自重打开动作,防风罩60成为图33~图37所示的全开状态。
罩打开驱动动作中,使闭状态的防风罩60旋转至能够通过自重进行开动作的位置。
通过电动马达9的正转驱动使动力传递部件217上升,通过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将闭环部件220的动力承受部件4推升,使闭状态的防风罩60与其旋转轴61a一同向开方向旋转,由此实现罩打开驱动动作。
若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将闭环部件220的动力承受部件4推升,则与之相伴地,在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上,从动力承受部件4经由闭环部件220的下侧牵拉螺旋弹簧6b作用有牵拉力,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和防风罩60旋转。
另外,罩开闭机构210,与已叙述的罩开闭机构1相同地具有顶起轴14。因此,罩开闭机构210能够通过动力传递部件217推升的顶起轴14将闭状态的防风罩60顶起而使其向开方向旋转。
在罩打开驱动动作中,在因某种障碍妨碍防风罩60的向开方向的旋转的情况下,与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上升相伴地,闭环部件220的下侧牵拉螺旋弹簧6b被拉伸。
下侧牵拉螺旋弹簧6b能够拉伸至电动马达9(这里为步进电机)的旋转量达到罩打开驱动动作结束为止。因此,该罩开闭机构210能够防止因过大的负荷导致电动马达9破损等的不良情况。
另外,当如上述那样因某种障碍妨碍罩打开驱动动作之后,该障碍得到除去,从而通过下侧牵拉螺旋弹簧6b的弹力,防风罩60从闭位置旋转至与罩打开驱动动作同等或其以上的角度,最终防风罩60成为开状态(全开状态)。
罩开闭机构210的动力传递部件217,在罩打开动作结束的时刻,配置于图37的假想线所示的位置。处于图37的假想线所示的配置位置的动力传递部件217成为如下状态,即,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在动力承受部件4的下侧经由若干间隙而接近配置,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以与动力承受部件4的分离距离远大于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与动力承受部件4的分离距离的分离距离,从动力承受部件4向其上方分离配置。
罩开闭机构210,在罩打开动作结束后,进行罩打开后突起部移动动作,即对电动马达9进行反转驱动使动力传递部件217下降,从而将动力传递部件217配置于图37的实线所示的位置。其结果,防风罩60以及罩开闭机构210成为图37的实线所示的罩打开待机状态。
通过罩打开后突起部移动动作,动力传递部件217,其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在动力承受部件4的上侧经由若干间隙而接近配置。另外,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从动力承受部件4向其下方,以远比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与动力承受部件4的分离距离大的、与动力承受部件4的分离距离,从动力承受部件4分离配置。
由此,在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与动力承受部件4之间,确保了比将开状态的防风罩60通过手动打开时上升的动力承受部件4的移动量(上升量)大的分离距离。
这里,通过具有在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与动力承受部件4之间确保的空间11sb,在进行了防风罩60的手动开闭的情况下,动力承受部件4能够不与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接触地升降。
因此,设有罩开闭机构210的熔接连接机,能够从图37所示的状态不使动力传递部件217位移地将防风罩60通过手动开闭。
此外,与卡合侧张设部221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动力承受部件4的尺寸,形成为比牵拉螺旋弹簧6a、6b的外径大。
罩开闭机构210,通过电动马达9的正转驱动使动力传递部件217上升,由此能够使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相对于闭环部件220的动力承受部件4从其下方卡合。而且,罩开闭机构210,通过与动力承受部件4卡合的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伴随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上升,将动力承受部件4推升。
另外,罩开闭机构210,从图33~图37所示的罩打开待机状态,通过电动马达9的反转驱动使动力传递部件217下降,由此,能够使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相对于闭环部件220的动力承受部件4从其上方卡合。然后,罩开闭机构210,通过与该动力承受部件4卡合的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伴随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下降,将动力承受部件4推下。
罩开闭机构210以及防风罩60,从图33~图37所示的罩打开待机状态,通过电动马达9的反转驱动,能够进行将防风罩60闭合的罩闭合动作。
所谓该罩闭合动作,指的是在进行了通过电动驱动源9的驱动力使开状态的防风罩60向闭方向旋转的罩闭合驱动动作之后,通过防风罩60的基于自重的闭动作,防风罩60成为图28~图32所示的闭状态的动作。
在罩闭合驱动动作中,使开状态的防风罩60旋转至能够进行自重闭合动作的位置。
通过电动马达9的反转驱动使动力传递部件217下降,利用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将闭环部件220的动力承受部件4推下,使闭状态的防风罩60与其旋转轴61a一同向闭方向旋转,由此能够实现罩闭合驱动动作。
若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将闭环部件220的动力承受部件4推下,则与之相伴地,在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上,作用有从动力承受部件4经由闭环部件220的上侧牵拉螺旋弹簧6a而作用的牵拉力,从而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和防风罩60旋转。
在罩闭合驱动动作中,在因异物的夹入等某种障碍而妨碍防风罩60向闭方向的旋转的情况下,伴随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下降,闭环部件220的上侧牵拉螺旋弹簧6a被拉伸。
上侧牵拉螺旋弹簧6a能够拉伸至电动马达9(这里为步进电机)的旋转量达到罩闭合驱动动作结束为止。因此,罩开闭机构210能够防止因过大的负荷对电动马达9造成破损等的不良情况。
另外,在如上述那样因某种障碍妨碍罩闭合驱动动作后,该障碍得到除去,从而通过上侧牵拉螺旋弹簧6a的弹力,防风罩60从全开位置旋转至与罩闭合驱动动作同等或其以上的角度,最终防风罩60成为闭状态。
另外,设有罩开闭机构210的熔接连接机,在因异物的夹入等某种障碍导致防风罩60无法成为闭状态(图6的罩闭合检测器33无法从无检测状态切换为检测状态)的情况下,自动执行已叙述的罩闭合反复动作。
动力传递部件217,在罩闭合动作结束的时刻,配置于图32中由假想线表示的位置。处于图32中由假想线表示的配置位置的动力传递部件217,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相对于动力承受部件4的上侧经由若干间隙而接近配置。另外,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从动力承受部件4向其下方,以远比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与动力承受部件4的分离距离大的、与动力承受部件4的分离距离而分离配置。
罩开闭机构210,在罩闭合动作结束后,进行罩打开后突起部移动动作,即对电动马达9进行正转驱动使动力传递部件217上升,从而将动力传递部件217配置于图32的实线所示的位置。其结果,防风罩60以及罩开闭机构210成为图32的实线所示的罩闭合待机状态。
通过罩闭合后突起部移动动作,动力传递部件217,其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在动力承受部件4的下侧经由若干间隙而接近配置。另外,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从动力承受部件4向其上方,以远比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与动力承受部件4的分离距离大的、与动力承受部件4的分离距离,从动力承受部件4分离配置。
由此,在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与动力承受部件4之间,确保比通过手动将闭状态的防风罩60打开时上升的动力承受部件4的移动量(上升量)大的分离距离。
这里,通过具有在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与动力承受部件4之间确保的空间11sa,在进行了防风罩60的手动开闭的情况下,动力承受部件4能够不与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接触地升降。
因此,设有罩开闭机构210的熔接连接机,能够从图32所示的状态不使动力传递部件217位移地通过手动开闭防风罩60。
(罩开闭机构的第二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38A以及图38B等对本发明的熔接连接机的罩开闭机构的第二变形例(第三例)进行说明。
此外,在图38A以及图38B中,对于与图1~图37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共通的附图标记,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如图38A、图38B所示,在第二变形例中设有罩开闭机构310,取代参照图1~图27B进行了说明的熔接连接机20中设置的罩开闭机构1。
在该罩开闭机构310中使用闭环部件320,取代已叙述的罩开闭机构1的闭环部件2,该闭环部件320构成为将两条索材3a、3b(卷装体)经由牵拉螺旋弹簧6c、6d连结成闭环状。另外,该罩开闭机构310,作为其驱动机构,使用第一变形例的罩开闭机构210的驱动机构211。
此外,在图38A以及图38B中,省略罩开闭机构310的一部分即顶起轴14的图示。
罩开闭机构310中的顶起轴14的构成、罩开闭机构310的通过驱动机构211的驱动而进行的动作,与第一变形例的罩开闭机构210中的顶起轴14的构成、通过驱动机构211的驱动而进行的动作相同,因此这里省略其说明。
另外,罩开闭机构310也可以使用省略顶起轴14的构成。
如图38A以及图38B所示,在闭环部件320中,构成将卷绕于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上的第一索材3a的两端与卷绕于带轮5的第二索材3b的两端经由牵拉螺旋弹簧6c、6d连结而构成闭环状。
第一索材3a其长度方向的一部分卷绕于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另外,第一索材3a,其卷绕于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上的部分的一部分通过索材固定部60a固定于旋转轴61a。
第二索材3b其长度方向的一部分卷绕于带轮5。
闭环部件320,在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与其下方的带轮5之间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一对部件间张设部321、322。
闭环部件320的两个牵拉螺旋弹簧6c、6d,在一对部件间张设部321、322各设有一个。
图38A表示将防风罩60相对于装置主体21闭合的状态,图38B表示将防风罩60相对于装置主体21打开的状态(全开状态)。
图38A所示的闭状态的防风罩60,通过电动驱动源9的驱动力使闭环部件320在图38A中左旋旋转,由此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21打开。此时,闭环部件320以使一对部件间张设部321、322中的一方(附图标记321的部件间张设部)上升、使另一方(附图标记322的部件间张设部)下降的方式旋转。
以下,在闭环部件320的一对部件间张设部321、322中,将图38A所示的闭状态的防风罩60向开方向旋转时上升的一侧的部件间张设部321还称为第一张设部,将下降的一侧的部件间张设部322还称为第二张设部。
此外,将闭状态的防风罩60置于开状态时,闭环部件的一对部件间张设部的一方上升,另一方下降的关系,与已叙述的罩开闭机构1、210的闭环部件2、220相同。
对于这一点,已叙述的罩开闭机构1、210的闭环部件2、220中的卡合侧张设部2A、221相当于第一张设部,非卡合侧张设部2B、222相当于第二张设部。
如图38A以及图38B所示,对于闭环部件320的一对牵拉螺旋弹簧6c、6d,以下,将配置于第一张设部321的牵拉螺旋弹簧6c还称为第一牵拉螺旋弹簧,将配置于第二张设部322的牵拉螺旋弹簧6d还称为第二牵拉螺旋弹簧。
闭环部件320的两个牵拉螺旋弹簧6c、6d,其轴线方向一端部分别与第一索材3a的端部连结,轴线方向另一端部分别与第二索材3b的端部连结。
对第一、第二索材3a、3b确保充分的长度,以鉴于与防风罩60的开闭相伴的闭环部件320的旋转量,而使第一牵拉螺旋弹簧6c始终位于第一张设部321,第二牵拉螺旋弹簧6d始终位于第二张设部322。
因此,不会由于与防风罩60的开闭相伴的闭环部件320的旋转而产生下述情况:第一牵拉螺旋弹簧6c登上旋转轴61a的外周(第一牵拉螺旋弹簧6c与旋转轴61a的外周重叠);以及第二牵拉螺旋弹簧6d登上带轮5的外周(第二牵拉螺旋弹簧6d与带轮5的外周重叠)。
设有罩开闭机构310的熔接连接机,当将省略图示的电源开关从接通置于断开时,如图38A所示,成为防风罩60闭合、并且一对可动工作台22(图1等)分别配置于光纤安装时位置的动作待机初始状态。动作待机初始状态的熔接连接机,通过将切断的电源开关置于接通,而如图38B所示,成为防风罩60开放、并且各可动工作台22配置于光纤安装时位置的状态(光纤设置待机状态)。
将熔接连接机处于动作待机初始状态时的防风罩60以及罩开闭机构310的状态,即图38A所示的状态,以下,还称为罩闭合待机状态。另外,将熔接连接机处于光纤设置待机状态时的防风罩60以及罩开闭机构310的状态,即图38B所示的状态,以下,还称为罩打开待机状态。
如图38A以及图38B所示,该罩开闭机构310包括从带轮5突出的动力承受突起部4c(动力承受部件)。
该动力承受突起部4c与带轮5实施一体化,与带轮5一同一体地旋转。将以突出的方式设有动力承受突起部4c的带轮5,以下,还称为带突起部的带轮5A。
此外,动力承受突起部4c,为了避免与闭环部件320的干扰,在带轮5的轴线方向上,从避开卷绕有第二索材3b的区域的位置突出。
在罩开闭机构310中,带突起部的带轮5A的动力承受突起部4c,配置于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上下推动用突起部11a、11b之间。
如图38A所示,罩开闭机构310,当处于罩闭合待机状态时,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处于相对于动力承受突起部4c在其下侧经由若干间隙而接近配置的状态。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以具有远比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与动力承受突起部4c之间的距离大的距离的方式,配置于从动力承受突起部4c向上方分离的位置。
在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上下推动用突起部11a、11b相互面对的方向(上下方向)上的、动力承受突起部4c(配置于上下推动用突起部11a、11b之间的部分)的尺寸,远小于上下推动用突起部11a、11b的分离距离。
罩开闭机构310以及防风罩60,从图38A等所示的罩闭合待机状态,通过电动马达9的正转驱动,能够进行将防风罩60打开的罩打开动作。
该罩打开动作,在进行了通过电动驱动源9的驱动力使闭状态的防风罩60向开方向旋转的罩打开驱动动作之后,通过基于防风罩60的自重而进行的开动作,防风罩60成为图38B所示的全开状态。
罩打开驱动动作中,使闭状态的防风罩60旋转至能够进行自重打开动作的位置。
通过电动马达9的正转驱动使动力传递部件217上升,利用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将带突起部的带轮5A的动力承受突起部4c推升,使闭状态的防风罩60与其旋转轴61a一同向开方向旋转,由此实现罩打开驱动动作。
若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将带突起部的带轮5A的动力承受突起部4c推升,则与之相伴地,从动力承受突起部4c经由闭环部件320的第二牵拉螺旋弹簧6d对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施加的牵拉力,作为旋转轴61a的旋转力作用。其结果,若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将带突起部的带轮5A的动力承受突起部4c推升,则能够与之相伴地,使旋转轴61a与防风罩60一同旋转。
在罩打开驱动动作中,因某种障碍妨碍防风罩60向开方向的旋转的情况下,与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上升相伴地,闭环部件320的第二牵拉螺旋弹簧6d被拉伸。
第二牵拉螺旋弹簧6d能够被拉伸至电动马达9(这里为步进电机)的旋转量达到罩打开驱动动作结束为止。因此,该罩开闭机构310能够防止因过大的负荷对电动马达9造成破损等的不良情况。
另外,当如上述那样因某种障碍妨碍罩打开驱动动作后,该障碍得到除去,从而通过第二牵拉螺旋弹簧6d的弹力,使防风罩60从闭位置旋转至与罩打开驱动动作同等或其以上的角度,最终防风罩60成为开状态(全开状态)。
罩开闭机构310的动力传递部件217,在罩打开动作结束的时刻,配置于图38B中由假想线表示的位置。位于图38B的假想线所示的配置位置的动力传递部件217,其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在动力承受突起部4c的下侧经由若干间隙而接近配置。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以具有远比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与动力承受突起部4c之间的距离大的距离的方式,配置于从动力承受突起部4c向其上方分离的位置。
罩开闭机构310,在罩打开动作结束后,进行罩打开后突起部移动动作,即,对电动马达9进行反转驱动使动力传递部件217下降,将动力传递部件217配置于图38B实线所示的位置。其结果,防风罩60以及罩开闭机构310成为图38B的实线所示的罩打开待机状态。
通过罩打开后突起部移动动作,动力传递部件217,其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在动力承受突起部4c的上侧经由若干间隙而接近配置。另外,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从动力承受突起部4c向其下方,以远比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与动力承受突起部4c的分离距离大的、与动力承受突起部4c的分离距离,从动力承受突起部4c分离配置。
由此,在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与动力承受突起部4c之间,确保比通过手动将开状态的防风罩60打开时上升的动力承受突起部4c的移动量(上升量)大的分离距离。
这里,通过具有在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与动力承受突起部4c之间确保的空间11sb,在进行了防风罩60的手动开闭的情况下,动力承受突起部4c能够不与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接触地升降。
因此,设有罩开闭机构310的熔接连接机,能够从图38B所示的状态不使动力传递部件217位移地通过手动开闭防风罩60。
此外,与卡合侧张设部221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动力承受突起部4c的尺寸,形成为比牵拉螺旋弹簧6c、6d的外径大。
罩开闭机构310,通过电动马达9的正转驱动使动力传递部件217上升,由此能够使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相对于带突起部的带轮5A的动力承受突起部4c从其下方卡合。然后,罩开闭机构310,通过与动力承受突起部4c卡合的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能够伴随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上升而推升动力承受突起部4c。
另外,罩开闭机构310,从图38B所示的罩打开待机状态,通过电动马达9的反转驱动使动力传递部件217下降,由此能够使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相对于带突起部的带轮5A的动力承受突起部4c从其上方卡合。
然后,罩开闭机构310,通过与动力承受突起部4c卡合的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能够伴随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下降而推下动力承受突起部4c。
罩开闭机构310以及防风罩60,从图38B所示的罩打开待机状态,通过电动马达9的反转驱动,能够进行将防风罩60闭合的罩闭合动作。
该罩闭合动作是下述动作:在进行了通过电动驱动源9的驱动力使开状态的防风罩60向闭方向旋转的罩闭合驱动动作后,通过防风罩60的自重闭合动作,将防风罩60置于图38A所示的闭状态。
在罩闭合驱动动作中,使开状态的防风罩60旋转至通过自重能够进行闭动作的位置。
通过电动马达9的反转驱动使动力传递部件217下降,利用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将带突起部的带轮5A的动力承受突起部4c推下,使闭状态的防风罩60与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一同向闭方向旋转,由此实现罩闭合驱动动作。
若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将带突起部的带轮5A的动力承受突起部4c推下,则与之相伴地,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作用有从动力承受突起部4c经由闭环部件320的第一牵拉螺旋弹簧6c而作用的牵拉力,从而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和防风罩60旋转。
在罩闭合驱动动作中,因异物的夹入等某种障碍妨碍防风罩60向闭方向的旋转的情况下,伴随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下降,闭环部件320的第一牵拉螺旋弹簧6c被拉伸。
第一牵拉螺旋弹簧6c能够被拉伸至电动马达9(这里为步进电机)的旋转量达到罩闭合驱动动作结束为止。因此,罩开闭机构310能够防止因过大的负荷导致电动马达9发生破损等的不良情况。
另外,在如上述那样因某种障碍妨碍罩闭合驱动动作后,该障碍得到除去,从而通过第一牵拉螺旋弹簧6c的弹力,使防风罩60从全开位置旋转至与罩闭合驱动动作同等或其以上的角度,最终防风罩60成为闭状态。
另外,设有罩开闭机构310的熔接连接机,在因异物的夹入等某种障碍导致防风罩60无法成为闭状态(图6的罩闭合检测器33无法从无检测状态切换为检测状态)的情况下,自动执行已叙述的罩闭合反复动作。
动力传递部件217,在罩闭合动作结束的时刻,配置于图38A中由假想线表示的位置。位于图38A中由假想线表示的配置位置的动力传递部件217,其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在动力承受突起部4c的上侧经由若干间隙而接近配置。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以远比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与动力承受突起部4c之间的距离大的距离,从动力承受突起部4c向其下方分离配置。
罩开闭机构310,在罩闭合动作结束后,进行罩打开后突起部移动动作,即,对电动马达9进行正转驱动使动力传递部件217上升,将动力传递部件217配置于图38A的实线所示的位置。其结果,防风罩60以及罩开闭机构310,成为图38A的实线所示的罩闭合待机状态。
通过罩闭合后突起部移动动作,动力传递部件217,其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在动力承受突起部4c的下侧经由若干间隙而接近配置。另外,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从动力承受突起部4c向其上方,以远比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与动力承受突起部4c的分离距离大的、与动力承受突起部4c的分离距离,从动力承受突起部4c分离配置。
由此,在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与动力承受突起部4c之间,确保比通过手动打开闭状态的防风罩60时上升的动力承受突起部4c的移动量(上升量)大的分离距离。
这里,通过具有在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与动力承受突起部4c之间确保的空间11sa,在进行防风罩60的手动开闭的情况下,动力承受突起部4c能够不与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接触地升降。
因此,设有罩开闭机构310的熔接连接机,能够从图38A所示的状态不使动力传递部件217位移地通过手动开闭防风罩60。
然而,罩开闭机构310的闭环部件320,以被作用有某种程度的张力的状态张设于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与带轮5之间。
闭环部件320的第二索材3b,例如,在通过电动驱动源9的驱动力将闭状态的防风罩60打开的情况下,被作用于第二索材3b的张力推抵于带轮5。因此,随着通过电动驱动源9的驱动力而进行的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的上升相伴随的第二索材3b的移动,带轮5相对于第二索材3b不发生滑动地旋转。
然而,若作用于第二索材3b的张力降低,则带轮5相对于第二索材3b发生滑动的可能性升高。
作为防止带轮5相对于第二索材3b滑动的对策,例如,能够举出图50~图52所示的构成。
图50~图53都是罩开闭机构310的变形例。
此外,在图50、图51中,省略了驱动机构211的图示。另外,在后述的图52、图53中,也省略了驱动机构211的图示。
图50中例示的罩开闭机构310A(罩开闭机构的第四例),对于罩开闭机构310,追加了带轮施力部311(图示例中为螺旋弹簧),其能够使带轮5相对于装置主体21(参照图3)的筐体29在上下方向上位移,另外,能够将该带轮5向下方弹性施力。该构成中,带轮施力部311将带轮5向下方弹性施力(对带轮5向下方作用弹性复元力),由此,稳定地维持包括第二索材3b在内的闭环部件320整体的张力。此外,带轮5,不局限于相对于装置主体21的筐体29在上下方向上位移的情况,也可以在其他方向上自如移动。
图51中例示的罩开闭机构310B(罩开闭机构的第五例),罩开闭机构310具有索材固定部5a,该索材固定部5a将第二索材3b的卷绕于带轮5上的部分的一部分通过索材固定部件5b固定于带轮5。对于索材固定部5a,第二索材3b的卷绕于带轮5的部分中的、第二索材3b的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的位置固定于带轮5。第二索材3b的卷绕于带轮5的部分的几乎全部都不固定于带轮5。
另外,带轮5作为能够旋转的索材卷挂部发挥功能。
例如,图52所示的罩开闭机构310C(罩开闭机构的第六例),是罩开闭机构310的变形例,作为索材卷挂用部件(卷装体卷挂用部件)采用齿轮312来取代带轮5,与防风罩60的旋转轴61a同轴地将齿轮313一体化。而且,在该罩开闭机构310C中,闭环部件320的索材3a、3b,只要是例如链、带齿传送带等能够相对于齿轮312、313啮合的部件即可,卷绕于齿轮312、313。该构成中,通过齿轮312、313与索材3a、3b的啮合,齿轮312、313的旋转与索材3a、3b的移动(旋转)可靠地连动。
图53所示的罩开闭机构310D(罩开闭机构的第七例),罩开闭机构310采用了由无端的索材3构成的闭环部件330。
另外,该罩开闭机构310D中设有张力滚子332(第二索材卷挂部)来取代牵拉螺旋弹簧6a、6b,通过弹簧331(施力部件)的弹性作用力(弹性复元力),该张力滚子332将闭环部件330的一对部件间张设部的一方,向从部件间张设部的另一方分离的方向拉动,来对闭环部件330赋予张力。弹簧331作为对闭环部件330赋予张力的施力部件发挥功能。在该罩开闭机构310D中,带轮5与旋转轴61a之间的距离不发生变动。此外,图53中,张力滚子332以在与索材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设置,但只要能够对索材进行弹性施力,还可以设置成在其他方向上移动自如。
作为罩开闭机构,对图50~图53中例示的罩开闭机构310A~310D,还可以使用下述构成:省略设于带轮5的动力承受突起部4c,将闭环部件的一对部件间张设部中的一方,在部件间张设部的延伸方向上的相互分离的位置以突出的方式设置动力承受突起部4a、4b来作为卡合侧张设部,将部件间张设部的另一方作为非卡合侧张设部,并适用图18A、图18B等中例示的驱动机构1a。该情况下,在卡合侧张设部的动力承受突起部4a、4b之间,配置有驱动机构1a的推动用突起部11。
另外,作为罩开闭机构,对于图50~图53中例示的罩开闭机构310A~310D,还可以省略设于带轮5的动力承受突起部4c。另外,将闭环部件的一对部件间张设部的一方,在部件间张设部的延伸方向的一个位置以突出的方式设置动力承受突起部4来作为卡合侧张设部,将部件间张设部的另一方作为非卡合侧张设部,并适用图28等中例示的驱动机构211。该情况下,将卡合侧张设部的动力承受突起部4配置于驱动机构211的相互分离地设置的驱动用突起部11a、11b之间。
作为罩开闭机构,对于图38A以及图38B的第三例的罩开闭机构310,还可以使用采用了图54A以及图54B所示的驱动机构340的构成的罩开闭机构310E(罩开闭机构的第八例),来取代使用了动力传递部件217的驱动机构211。
图54A以及图54B所示的罩开闭机构310E的驱动机构340具有动力传递部件341(以下,还称为旋转部件)。动力传递部件341具有旋转轴,通过电动驱动源9(图示例中为电动马达)的驱动力,带轮5和动力传递部件341以相同的旋转轴被旋转驱动。在该旋转部件341上的相互分离的两个位置上,沿旋转部件341的旋转周向以突出的方式设有推动用突起部11a、11b。更详细地说,推动用突起部11a、11b,在旋转部件341的设有带轮的一侧的侧面上,沿旋转部件341的旋转周向配置,分别在旋转部件341的旋转轴方向上突出。而且,动力承受突起部4c以从带轮5突出的方式设置,并配置于上述两个位置的推动用突起部11a、11b之间。动力承受突起部4c,在上述两个位置的推动用突起部11a、11b之间,确保如下空间来配置,即,该空间为上述的动力承受突起部4c能够向两个位置的推动用突起部11a、11b所相互面对的方向移动的空间。
图示例的旋转部件341形成为圆板状。但是,旋转部件341的形状无特别限定。
另外,罩开闭机构310E的推动用突起部11a、11b,在图54A以及图54B所示的例中形成为销状(图示例)。但是,推动用突起部11a、11b的形状无特别限定。
此外,图54A以及图54B中,作为罩开闭机构310E,例示了将通过电动驱动源9的驱动力而升降运动的动力传递部件217以及顶起轴14省略的构成。但是,作为罩开闭机构310E,还可以使用下述构成:与第三例的罩开闭机构310相同地,具备通过电动驱动源9的驱动力而升降的动力传递部件217、和通过该动力传递部件217的上升而上升的顶起轴14。
另外,作为罩开闭机构,对于图54A以及图54B所示的罩开闭机构310E,并不限定于使旋转部件341与带轮5同轴,也可以将旋转部件341的旋转中心与带轮5的旋转中心错开设置。
作为罩开闭机构,例如,对于第四例~第七例的罩开闭机构310A~310D,还可以使用下述构成:作为动力传递部件,使用图54A以及图54B中例示的带推动用突起部11a、11b的旋转部件。
第三例、第八例的罩开闭机构310、310E,在相互分离的两个位置的推动用突起部11a、11b之间,配置有从带轮5突出设置的动力承受突起部4c。
作为罩开闭机构,并不局限于此,对于罩开闭机构310、310E,还可以将从动力传递部件217、341的一个位置以突出的方式设置的推动用突起部11,在设于带轮5的周向上的相互分离的两个位置的动力承受突起部之间,确保如下空间来配置,即,上述的推动用突起部11能够向以突出的方式设置于两个位置的动力承受突起部所相互面对的方向上移动的空间。
对于将从动力传递部件的一个位置突出设置的推动用突起部,在卷绕有闭环部件的索材的带轮5的周向上的相互分离的两个位置上设置的动力承受突起部之间,确保能够进行以突出的方式设置于两个位置的动力承受突起部之间的移动的空间来进行配置的构成,也能够适用于第四例~第七例的罩开闭机构310A~310D。
在第一例、第二例的罩开闭机构1、210中,作为索材卷挂部,可以使用例如非旋转带轮等作为对闭环部件的索材的进给移动进行引导的索材引导部件(卷装体引导部件)发挥功能的索材卷挂部(卷装体卷挂部),来取代可以旋转的带轮5。
(采用对开防风罩的形态)
图39~图48表示使用防风罩60A(分割形防风罩)的例子,该防风罩60A由枢接于装置主体21上的前防风罩68、和枢接于装置主体21上并设在前防风罩68的后侧的后防风罩69构成。
如图39~图41所示,前防风罩68,通过旋转轴68a、68b,在装置主体21上以能够以熔接连接机左右方向的旋转轴线为起点旋转的方式枢接,相对于装置主体21上表面能够开闭地设置。后防风罩69,通过在熔接连接机前后方向上与前防风罩68的旋转轴68a、68b相比向后侧错开的位置上设置的旋转轴69a、69b,在装置主体21上以熔接连接机左右方向的旋转轴线为起点能够旋转地枢接,相对于装置主体21上表面能够开闭地设置。
防风罩68、69构成防风罩60A,通过分别相对于装置主体21闭合,相互闭合,从而收容位于装置主体21上的一对电极棒24(参照图6)、各可动工作台22上的被覆夹紧件50、一对槽形成基板23。
另外,防风罩60A能够使前后防风罩68、69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旋转,从而开放。防风罩60A能够通过前后防风罩68、69相对于装置主体21的开闭而开闭。
前防风罩68以及后防风罩69作为构成防风罩60A的罩部件发挥功能。
在这一点上,参照图8等进行了说明的防风罩60,其防风罩60本身相当于罩部件。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前防风罩68以及后防风罩69也分别单独地相当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熔接连接机的防风罩。
如图39、图40等所示,本例中例示了以与前后一对防风罩68、69的各个相对应的方式设有两个罩开闭机构16a、16b的构成。
两个罩开闭机构16a、16b,相对于一对防风罩68、69各设有一个。以下,将开闭前防风罩68的罩开闭机构16a还称为前罩开闭机构,将开闭后防风罩68的罩开闭机构16b还称为后罩开闭机构。
图示例的罩开闭机构16a、16b采用了参照图18A~图27B等说明的罩开闭机构1。因此,这里,省略罩开闭机构16a、16b的具体的构成、动作等的说明。
此外,图示例的前罩开闭机构16a以及后罩开闭机构16b是彼此相同的构成,如图44、图45所示,以假想中心轴O为中心轴对称地设置,上述假想中心轴O位于开状态(全开状态)的防风罩68、69之间的区域的俯视下的中央。
作为罩开闭机构16a、16b,只要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熔接连接机的罩开闭机构能够采用的构造即可,并不限于已叙述的罩开闭机构1。作为罩开闭机构16a、16b,例如还可以使用图18A~图27B的变形例的罩开闭机构。
如图39、图40所示,前罩开闭机构16a的闭环部件2的索材3卷绕于前防风罩68的旋转轴68a。该索材3,其卷绕于旋转轴68a的部分的一部分固定于旋转轴68a。
如图44所示,后罩开闭机构16b的闭环部件2的索材3卷绕于后防风罩69的旋转轴69b。该索材3,其卷绕于旋转轴69b的部分的一部分固定于旋转轴69b。前防风罩68的旋转轴68a以及后防风罩69的旋转轴69b作为索材卷绕部(卷装体卷绕部)发挥功能。
在各防风罩68、69形成有索材插入孔65c。对前防风罩68进行开闭的罩开闭机构16a的索材3,穿过前防风罩68的索材插入孔65c。对后防风罩69进行开闭的罩开闭机构16b的索材3,穿过后防风罩69的索材插入孔65c。
另外,如图44、图46所示,前防风罩68,在其内侧具有供前罩开闭机构16a的顶起轴14的上端(头部14a)以抵接的状态接触的轴抵接部15a。后防风罩69在其内侧具有供后罩开闭机构16b的顶起轴14上端(头部14a)以抵接的状态接触的轴抵接部15b。
如图44、图46所示,前后防风罩68、69当相互闭合时,设置于防风罩68、69的一方上的磁铁112a、112b,由于对设置于防风罩68、69的另一方上的磁铁捕捉部113a、113b进行磁吸引的吸引力,从而闭合状态不会容易地解除。
在图示例的防风罩60A中,磁铁112a、112b设置于后防风罩69,磁铁捕捉部113a、113b设置于前防风罩68。另外,磁铁112a、112b以及磁铁捕捉部113a、113b,在前后防风罩68、69上,设置于与闭合时相互卡合的面(对合面)接近的位置上。
罩开闭机构16a、16b通过顶起轴14将防风罩68、69顶起的力,作为使防风罩68、69在相互分离的方向上旋转的力,作用于前后防风罩68、69。因此,将相互闭合的状态的防风罩68、69打开的动作,能够通过罩开闭机构16a、16b的驱动而顺利地进行。
以上,根据最佳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最佳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例如,熔接连接机的从光纤设置待机状态开始的罩闭合动作的执行,并不限定于罩闭合开关31d(参照图3)的接通操作。作为熔接连接机,例如也可以采取下述构成:当由传感器检测到光纤91、92向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的把持固定结束、或者光纤支架40向左右两侧的可动工作台22上的设置结束时,自动执行罩闭合动作,其结束后,自动开始熔接连接动作。
另外,作为被覆夹紧件方式的熔接连接机20A,还可以使用下述构成:以传感器检测到光纤91、92向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的夹紧下部件51上的设置、或者设置于左右两侧的被覆夹紧件50附近的传感器左右同时检测到作业者的手指作为触发,自动执行罩闭合动作,其结束后,自动开始熔接连接动作。
此外,作为熔接连接机,采用下述构成:不管作为用于罩闭合动作的开始的动作开始指令而发挥功能的触发信号为哪一种,当检测到闭动作异常的产生时,都不开始熔接连接动作。
作为闭环部件,还可以使用构成闭环部件的索材的其延伸方向的一部分或整体为能够伸缩的弹性材料的构成。换句话说,还可以索材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弹性。作为采用了具有该弹性材料部分的索材的闭环部件,除了在其一部分经由牵拉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进行配置的构成以外,还可以使用不经由弹性部件的构成。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罩打开后突起部移动动作,例示了下述构成:在罩打开动作结束后,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移动推动用突起部,使动力承受突起部以及推动用突起部的一方,从两个位置的另一方中的、上述一方通过罩打开动作而进行抵接的一部件分离,在两个位置的另一方的其他部件的附近经由若干间隙而接近配置。但是,罩打开后突起部移动动作,还可以通过罩打开动作结束后的推动用突起部的移动,将动力承受突起部以及推动用突起部的一方,在两个位置的另一方之间配置于从两个位置的另一方分离的位置。罩打开后突起部移动动作并非一定限定为下述情况:将动力承受突起部以及推动用突起部的一方,配置于两个位置的另一方中的、通过罩打开动作上述一方不接触的其他的部件的附近。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罩闭合后突起部移动动作,例示了下述构成:在罩闭合动作结束后,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移动推动用突起部时,在将动力承受部件(动力承受突起部)以及推动用突起部中,设有一个的部件作为第一部件,分离地设置于两个位置的部件作为第二部件的情况下,使通过罩打开动作而以抵接的状态接触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一方分离,将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另一方经由若干间隙而接近配置。换句话说,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罩开闭机构中,动力承受部件以及推动用突起部中,一方即第一部件设有一个,另一方即第二部件相互分离地设有两个,上述第一部件配置于上述两个第二部件之间,上述第一部件以能够在上述两个第二部件之间移动的方式配置两个第二部件。
但是,罩闭合后突起部移动动作,可以通过罩闭合动作结束后的推动用突起部的移动,将第一部件配置于从两个位置的第二部件的各个分离的位置上。因此,罩闭合后突起部移动动作并非一定限定为,将第一部件配置于与第二部件的另一方接近的位置上。
例如,图18A、图18B等所示的罩开闭机构1,在罩打开后突起部移动动作中,相互分离的两个位置的动力承受部件4中,上侧动力承受部件4a作为一部件(第一动力承受突起部),下侧动力承受部件4b作为另一部件(第二动力承受突起部)发挥功能。另外,该罩开闭机构1中,在罩闭合后突起部移动动作中,下侧动力承受部件4b(第二动力承受突起部)作为一部件、上侧动力承受部件4a(第一动力承受突起部)作为另一部件发挥功能。
作为罩开闭机构,能够采用下述构成,即,将在动力传递部件的一个位置突出地设置的推动用突起部,确保如下空间来配置,该空间为上述的推动用突起部能够在从闭环部件的延伸方向的相互分离的两个位置、或卷绕有闭环部件的索材的带轮5的旋转周向的相互分离的两个位置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动力承受突起部之间移动的空间。该罩开闭机构中,两个位置的动力承受突起部中,通过罩打开动作而被推动用突起部推动的动力承受突起部作为一部件(第一动力承受突起部)、不被推动用突起部推动的动力承受突起部作为另一部件(第二动力承受突起部)发挥功能。罩打开后突起部移动动作中,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移动动力传递部件,将推动用突起部在两个位置的动力承受突起部之间配置于从各动力承受突起部分离的位置上(例如在与第二动力承受突起部接近的位置上经由若干间隙接近配置)。另外,该构成的罩开闭机构中,两个位置的动力承受突起部中,通过罩闭合动作而被推动用突起部推动的第二动力承受突起部作为一部件、不被推动用突起部推动的第一动力承受突起部作为另一部件发挥功能。
在罩闭合后突起部移动动作中,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移动动力传递部件,将推动用突起部在两个位置的动力承受突起部之间配置于从各动力承受突起部分离的位置上(例如在与第一动力承受突起部接近的位置上经由若干间隙而接近配置)。
在图28等所示的罩开闭机构210以及图38A以及图38B所示的罩开闭机构310中,在罩打开后突起部移动动作中,相互分离的两个位置的推动用突起部11a、11b中,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作为一部件(第一推动用突起部)、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作为另一部件(第二推动用突起部)发挥功能。另外,在该罩开闭机构210、310中,在罩闭合后突起部移动动作中,在相互分离的两个位置的推动用突起部11a、11b中,上侧推动用突起部11a(第二推动用突起部)作为一部件、下侧推动用突起部11b(第一推动用突起部)作为另一部件发挥功能。
作为罩开闭机构,可以将从闭环部件、或卷绕有闭环部件的索材的带轮5突出地设置的动力承受突起部,确保如下空间来配置,该空间为上述的动力承受突起部能够在动力传递部件的相互分离的两个位置上设置的推动用突起部之间移动的空间。作为将卷绕有闭环部件的索材的带轮5突出地设置的动力承受突起部,确保该动力承受突起部能够在动力传递部件的相互分离的两个位置上突出地设置的推动用突起部之间移动的空间来配置的构成的罩开闭机构,例如能够举出已叙述的第八例的罩开闭机构310E(图54A以及图54B)等。
该罩开闭机构中,两个位置的推动用突起部中,通过罩打开动作,推动动力承受突起部的推动用突起部作为一部件(第一推动用突起部)、不推动动力承受突起部的推动用突起部作为另一部件(第二推动用突起部)发挥功能。在罩打开后突起部移动动作中,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移动动力传递部件,将两个位置的推动用突起部配置于从位于两个位置的推动用突起部之间的动力承受突起部分离的位置上(例如将第二推动用突起部在动力承受突起部的附近经由若干间隙而接近配置)。另外,在该构成的罩开闭机构中,两个位置的推动用突起部中,通过罩闭合动作,推动动力承受突起部的第二推动用突起部作为一部件、不推动动力承受突起部的第一推动用突起部作为另一部件发挥功能。在罩闭合后突起部移动动作中,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移动动力传递部件,将两个位置的推动用突起部配置于从动力承受突起部分离的位置上(例如将第一推动用突起部在动力承受突起部的附近经由若干间隙而接近配置)。
作为光纤熔接连接机的罩打开动作,还可以使用不包括自重打开动作,而是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而进行其全部动作的构成。另外,作为罩闭合动作,还可以使用不包括自重闭合动作,而是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进行其全部动作的构成。
在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进行罩打开动作的全部的光纤熔接连接机中,适合采用下述构成:在罩打开动作之后,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使动力传递部件移动或旋转,将动力承受突起部以及推动用突起部的一方部在两个位置的另一方部之间配置于从两个位置的另一方部这双方分离的位置上。在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进行罩闭合动作的全部的光纤熔接连接机中,适合采用下述构成:在罩闭合动作之后,通过电动驱动源的驱动力使动力传递部件移动或旋转,将动力承受突起部以及推动用突起部的一方部在两个位置的另一方部之间配置于从两个位置的另一方部这双方分离的位置上。
Claims (10)
1.一种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
防风罩,其具有旋转轴,绕所述旋转轴旋转而能够开闭;
索材卷绕部,其在与防风罩的所述旋转轴相同的轴线上与防风罩连结固定、或者作为防风罩的一部分而形成,能够绕所述旋转轴向正向或反向旋转;
第一索材卷挂部,其是旋转带轮、非旋转带轮或者旋转齿轮;
闭环部件,其包含卷绕于所述索材卷绕部及所述第一索材卷挂部上的能够变形的索材而构成闭环;以及
检测器,其构成为:检测所述防风罩已闭合这一情况,在即便所述防风罩进行闭合的动作,所述检测器也无法检测到所述防风罩已闭合的情况下,进行警告显示,不移至其后的熔接连接动作,
若通过驱动机构的驱动力,以所述索材卷绕部向正向旋转的方式对所述索材赋予牵拉力,则所述防风罩打开,若以所述索材卷绕部向反向旋转的方式对所述索材赋予所述牵拉力,则所述防风罩闭合,
满足下述(i)至(iv)的至少一个:
(i)所述闭环部件具有将所述索材的两端连结起来的弹性部件;
(ii)所述索材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弹性;
(iii)所述第一索材卷挂部设置成移动自如,以能够对所述索材进行弹性施力的方式设置成移动自如;
(iv)所述熔接连接机还具备第二索材卷挂部,其卷挂所述索材,以能够对所述索材进行弹性施力的方式设置成移动自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
在即便进行闭合所述防风罩的动作,所述检测器也无法检测到所述防风罩已闭合的情况下,执行一循环以上的罩闭合辅助动作,该罩闭合辅助动作包括打开所述防风罩的动作、和在所述打开动作后所进行的闭合所述防风罩的动作,
在预先设定的次数的所述罩闭合辅助动作结束时或者结束前,所述检测器检测到所述防风罩已闭合的情况下,在该检测后不进行闭合罩的动作,而是成为能够进行熔接连接动作的状态,
在结束预先设定的次数的所述罩闭合辅助动作的执行后,所述检测器也无法检测到所述防风罩已闭合的情况下,进行警告显示,不移至其后的熔接连接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顶起轴,该顶起轴按压所述防风罩的从所述索材卷绕部离开的位置,来推升所述防风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驱动力对所述索材施加牵拉力的同时推升所述顶起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动力传递部件,其通过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驱动力而移动或旋转;
动力承受突起部,其设置于所述索材、或能够旋转的所述第一索材卷挂部;以及
推动用突起部,其以从所述动力传递部件突出的方式设置,推动所述动力承受突起部来使所述索材进行进给移动,
所述动力承受突起部以及所述推动用突起部中的一方即第一部件设有一个,
所述动力承受突起部以及所述推动用突起部中的另一方即第二部件,相互分离地设有两个,
所述第一部件配置于两个所述第二部件之间,
以所述第一部件能够在两个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移动的方式配置两个所述第二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动力传递部件,其通过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驱动力而移动或旋转;
动力承受突起部,其设置于所述索材、或能够旋转的所述第一索材卷挂部;以及
推动用突起部,其以从所述动力传递部件突出的方式设置,推动所述动力承受突起部来使所述索材进行进给移动,
所述动力承受突起部以及所述推动用突起部中的一方即第一部件设有一个,
所述动力承受突起部以及所述推动用突起部中的另一方即第二部件,相互分离地设有两个,
所述第一部件配置于两个所述第二部件之间,
以所述第一部件能够在两个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移动的方式配置两个所述第二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动力传递部件,其通过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驱动力而移动或旋转;
动力承受突起部,其设置于所述索材、或能够旋转的所述第一索材卷挂部;以及
推动用突起部,其以从所述动力传递部件突出的方式设置,推动所述动力承受突起部来使所述索材进行进给移动,
所述动力承受突起部以及所述推动用突起部中的一方即第一部件设有一个,
所述动力承受突起部以及所述推动用突起部中的另一方即第二部件,相互分离地设有两个,
所述第一部件配置于两个所述第二部件之间,
以所述第一部件能够在两个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移动的方式配置两个所述第二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
在打开所述防风罩的动作、或闭合所述防风罩的动作之后,通过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驱动力使所述动力传递部件移动或旋转,来将所述第一部件配置于从两个所述第二部件都分离的位置,
能够通过手动开闭防风罩而不移动所述动力传递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
在打开所述防风罩的动作、或闭合所述防风罩的动作之后,通过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驱动力使所述动力传递部件移动或旋转,来将所述第一部件配置于从两个所述第二部件都分离的位置,
能够通过手动开闭防风罩而不移动所述动力传递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纤熔接连接机,其特征在于,
在打开所述防风罩的动作、或闭合所述防风罩的动作之后,通过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驱动力使所述动力传递部件移动或旋转,来将所述第一部件配置于从两个所述第二部件都分离的位置,
能够通过手动开闭防风罩而不移动所述动力传递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78259A JP5209126B1 (ja) | 2012-03-29 | 2012-03-29 |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
JP2012-078259 | 2012-03-29 | ||
JP2012-206309 | 2012-09-19 | ||
JP2012206309A JP5364832B1 (ja) | 2012-09-19 | 2012-09-19 |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64876A true CN103364876A (zh) | 2013-10-23 |
CN103364876B CN103364876B (zh) | 2015-08-12 |
Family
ID=4925918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145320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241567U (zh) | 2012-03-29 | 2013-03-27 | 光纤熔接连接机 |
CN201310102341.5A Active CN103364876B (zh) | 2012-03-29 | 2013-03-27 | 光纤熔接连接机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145320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241567U (zh) | 2012-03-29 | 2013-03-27 | 光纤熔接连接机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27914B2 (zh) |
EP (1) | EP2700989B1 (zh) |
KR (1) | KR101471503B1 (zh) |
CN (2) | CN203241567U (zh) |
WO (1) | WO2013145904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74520A (zh) * | 2015-03-10 | 2016-09-28 | Sei光学前沿株式会社 | 光纤熔接方法以及熔接机 |
CN110113103A (zh) * | 2019-05-08 | 2019-08-09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 一种提升主干光纤通信网络可靠性的装置及方法 |
CN112748494A (zh) * | 2019-10-24 | 2021-05-04 | 株式会社藤仓 | 熔接机 |
US12032207B2 (en) | 2019-10-24 | 2024-07-09 | Fujikura Ltd. | Fusion splicer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471503B1 (ko) * | 2012-03-29 | 2014-12-10 | 가부시키가이샤후지쿠라 | 광섬유 융착 접속기 |
USD746885S1 (en) * | 2013-10-30 | 2016-01-05 | Sei Optifrontier Co., Ltd. | Optical fiber fusion splicer |
JP5705365B1 (ja) * | 2014-11-10 | 2015-04-22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ファイバ把持装置 |
US9541710B2 (en) | 2015-01-30 | 2017-01-10 | Fujikura Ltd. | Optical fiber holding device |
JP2016167012A (ja) * | 2015-03-10 | 2016-09-15 | Seiオプティ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 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方法および融着接続装置 |
CN105629385A (zh) * | 2016-04-09 | 2016-06-01 | 南京吉隆光纤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光纤端面透镜机 |
CN105739018B (zh) * | 2016-04-22 | 2019-04-05 | 一诺仪器(中国)有限公司 | 光纤熔接机的防风盖组件 |
KR101859917B1 (ko) * | 2016-11-22 | 2018-05-23 | 솔텍인포넷 주식회사 | 광섬유 융착기 |
EP3841413B1 (en) * | 2018-08-23 | 2022-11-23 | AFL Telecommunications LLC | Optical fiber mass splice methods and assemblies |
CN109828334B (zh) * | 2019-04-15 | 2023-09-22 | 南京邮电大学 | 一种全自动化熔接机 |
US20220326442A1 (en) * | 2019-06-05 | 2022-10-13 | Sumitomo Electric Optifrontier Co., Ltd. | Fusion splicing system, server, fusion splicer, information terminal, and project management method |
CN112711096A (zh) * | 2019-10-24 | 2021-04-27 | 株式会社藤仓 | 熔接机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66456A (ja) * | 1999-08-31 | 2001-03-16 |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装置 |
CN1530675A (zh) * | 2003-03-14 | 2004-09-22 | ��ʽ�����ٲ� | 光纤固定系统、光纤对接系统和光纤熔接系统 |
CN1645175A (zh) * | 2004-01-23 | 2005-07-27 | 株式会社藤仓 | 光纤熔接器及用于其高压部分的封盖装置 |
CN203241567U (zh) * | 2012-03-29 | 2013-10-16 | 株式会社藤仓 | 光纤熔接连接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95167B2 (ja) * | 1994-03-29 | 1998-09-10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機 |
JP3065271B2 (ja) * | 1997-04-10 | 2000-07-17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融着接続装置 |
JP3761192B2 (ja) | 1998-07-14 | 2006-03-29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光ファイバクランプ機構 |
JP2003167151A (ja) | 2001-12-03 | 2003-06-13 | Sumiden Asahi Industries Ltd | 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機 |
US7070342B2 (en) * | 2003-03-24 | 2006-07-04 | Aurora Instruments, Inc. | Low profile system for joining optical fiber waveguides |
JP3949646B2 (ja) * | 2003-12-01 | 2007-07-25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
JP4382694B2 (ja) | 2005-04-13 | 2009-12-16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
KR20070020705A (ko) * | 2005-08-16 | 2007-02-22 | 주식회사 대우일렉트로닉스 | 냉장고의 도어 닫음장치 |
DE102006057541A1 (de) * | 2006-12-06 | 2008-06-19 | CCS Technology, Inc., Wilmington | Vorrichtung zum Spleißen von Lichtwellenleitern |
JP4259586B2 (ja) * | 2007-03-16 | 2009-04-30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
JP5117292B2 (ja) | 2008-06-16 | 2013-01-16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融着接続方法および融着接続機 |
JP2011090039A (ja) * | 2009-10-20 | 2011-05-06 |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 融着接続機 |
KR20110005712U (ko) * | 2009-12-02 | 2011-06-10 | 이승연 | 자동 제어가 가능한 좌변기 |
-
2013
- 2013-02-13 KR KR1020137031806A patent/KR10147150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2-13 WO PCT/JP2013/053318 patent/WO201314590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2-13 EP EP13769252.1A patent/EP2700989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3-27 CN CN2013201453207U patent/CN203241567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 2013-03-27 CN CN201310102341.5A patent/CN103364876B/zh active Active
- 2013-11-27 US US14/091,535 patent/US902791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66456A (ja) * | 1999-08-31 | 2001-03-16 |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装置 |
CN1530675A (zh) * | 2003-03-14 | 2004-09-22 | ��ʽ�����ٲ� | 光纤固定系统、光纤对接系统和光纤熔接系统 |
CN1645175A (zh) * | 2004-01-23 | 2005-07-27 | 株式会社藤仓 | 光纤熔接器及用于其高压部分的封盖装置 |
CN203241567U (zh) * | 2012-03-29 | 2013-10-16 | 株式会社藤仓 | 光纤熔接连接机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74520A (zh) * | 2015-03-10 | 2016-09-28 | Sei光学前沿株式会社 | 光纤熔接方法以及熔接机 |
CN110113103A (zh) * | 2019-05-08 | 2019-08-09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 一种提升主干光纤通信网络可靠性的装置及方法 |
CN112748494A (zh) * | 2019-10-24 | 2021-05-04 | 株式会社藤仓 | 熔接机 |
CN112748494B (zh) * | 2019-10-24 | 2023-03-24 | 株式会社藤仓 | 熔接机 |
US12032207B2 (en) | 2019-10-24 | 2024-07-09 | Fujikura Ltd. | Fusion splice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027914B2 (en) | 2015-05-12 |
CN203241567U (zh) | 2013-10-16 |
KR20130140911A (ko) | 2013-12-24 |
KR101471503B1 (ko) | 2014-12-10 |
EP2700989B1 (en) | 2017-01-18 |
CN103364876B (zh) | 2015-08-12 |
EP2700989A1 (en) | 2014-02-26 |
US20140075999A1 (en) | 2014-03-20 |
WO2013145904A1 (ja) | 2013-10-03 |
EP2700989A4 (en) | 2014-11-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241567U (zh) | 光纤熔接连接机 | |
CN203630390U (zh) | 光纤熔接连接机 | |
CN103364875B (zh) | 光纤熔接机 | |
CN204462448U (zh) | 光纤熔接器以及具备该光纤熔接器的光纤熔接装置 | |
KR101882547B1 (ko) | 광 파이버 융착 접속기 | |
CN103477259A (zh) | 光纤支架 | |
CN101995638A (zh) | 能达到更高拍摄倍率的变焦镜筒 | |
CN110266844A (zh) | 显示装置、移动终端及显示装置的使用方法 | |
TW201327873A (zh) | 太陽電池單元之配線裝置及配線方法 | |
JP5364832B1 (ja) |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 |
WO2021079950A1 (en) | Fusion splicer | |
JP2010266567A (ja) | ホルダ、融着接続機及び融着接続方法 | |
CN108089265B (zh) | 光纤熔接机 | |
CN103329018B (zh) | 熔接接合装置及熔接接合方法 | |
CN107632343B (zh) |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光纤熔接机 | |
KR20190135180A (ko) | 차량용 헤드업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JP2021067843A (ja) | 融着接続機 | |
CN221841234U (zh) | 一种光纤熔接设备 | |
KR20040087694A (ko) | 감시용 보드 카메라의 구조 | |
KR102206748B1 (ko) | 내외측 조명부가 구비되는 덮개폐쇄시에 광섬유 절단면이 이송되는 광섬유 융착 접속장치 | |
JP2004279929A (ja) | 照明用具を備えた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装置 | |
WO2021079537A1 (en) | Fusion splicer | |
CN102854572B (zh) | 光纤连接器、电缆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06176129A (ja) | 結束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