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48494B - 熔接机 - Google Patents

熔接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48494B
CN112748494B CN202011138780.8A CN202011138780A CN112748494B CN 112748494 B CN112748494 B CN 112748494B CN 202011138780 A CN202011138780 A CN 202011138780A CN 112748494 B CN112748494 B CN 1127484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shield
jig
elastic
opening
rota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3878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48494A (zh
Inventor
长谷川谅
横田耕一
川西纪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693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5311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7484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484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484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484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55Splicing of light guides, e.g. by fusion or bonding
    • G02B6/2553Splicing machines, e.g. optical fibre fusion splic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熔接机具有退避机构。上述退避机构具有:动力源;能够绕转动中心转动的转动部件;通过利用从上述动力源受到的动力进行弹性变形而储存弹性能的弹性部件;通过从上述弹性部件受到的弹力而将包覆夹具推升的传递部;以及在挡风罩闭合的状态下限制上述转动部件在上述弹性部件储存上述弹性能的期间转动的限制部。上述限制部通过与上述挡风罩打开的动作连动而释放储存在上述弹性部件中的上述弹性能,由此解除对上述转动部件的转动的限制。

Description

熔接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熔接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熔接机,用于将光纤彼此加热来进行熔接。该熔接机具备按压光纤的包覆夹具(夹具上部件)、和位于包覆夹具的下方来支承光纤的可动工作台。可动工作台能够借助动力源前进及后退。可动工作台的动力源通过齿轮列还与包覆夹具连接,当可动工作台后退时,利用动力源的动力来进行打开包覆夹具的动作。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12786号公报
包覆夹具由于在熔接时具有固定光纤的作用,因此,通常维持包覆夹具闭合状态的力(闭合力)设定得强。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为了克服闭合力而打开包覆夹具,要求加大动力源与包覆夹具之间的齿轮列的减速比。若加大减速比,则打开包覆夹具时的动作时间变长。另外,若使用输出功率大的动力源,则虽然能够减小减速比及动作时间,但在该情况下导致装置的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这种情况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使用小输出的动力源的同时,缩短打开包覆夹具时的动作时间的熔接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熔接机具备:加热部,其对光纤的玻璃部进行加热;下夹具,其供上述光纤的包覆部载置;包覆夹具,在该包覆夹具与上述下夹具之间夹持上述光纤;挡风罩,其覆盖上述加热部及上述包覆夹具;退避机构,其使上述包覆夹具从上述下夹具退避;开闭机构,其驱动上述挡风罩;以及一对玻璃夹具,它们安装于上述挡风罩的内表面,上述退避机构具有:动力源;转动部件,其能够绕转动中心转动;弹性部件,其通过利用从上述动力源受到的动力进行弹性变形而储存弹性能;传递部,其通过从上述弹性部件受到的弹力而将上述包覆夹具推升;以及限制部,其在上述挡风罩闭合的状态下限制上述转动部件在上述弹性部件储存上述弹性能的期间转动,上述限制部通过与上述挡风罩打开的动作连动而释放储存在上述弹性部件中的上述弹性能,由此解除对上述转动部件的转动的限制。
根据上述方式,在放置光纤并将挡风罩及包覆夹具关闭之后,能够驱动动力源来使弹性部件进行弹性变形。并且,在熔接完成之后,由于与挡风罩打开的动作连动而解除对传递部的位移的限制,因此传递部通过从弹性部件受到的弹力而位移,从而能够将包覆夹具推升。像这样,通过利用进行熔接等的期间的时间来将从动力源得到的动力储存在弹性部件中,并使弹性能在短时间内释放,从而能够在使用小输出的动力源的同时克服包覆夹具的闭合力而打开包覆夹具。
这里,也可以是上述传递部具有位于上述包覆夹具与上述转动部件之间且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移动的销,通过使上述转动部件受上述弹力而转动,由此上述销向上方滑动移动而将上述包覆夹具推升。
另外,也可以是上述传递部具有能够绕转动中心转动的转动部件,通过使上述转动部件受上述弹力而转动,由此上述转动部件将上述包覆夹具推升。
另外,也可以是在上述方式的熔接机中,上述限制部固定于上述挡风罩。
另外,也可以是上述挡风罩由通过开闭机构进行驱动的第一分割部件、和通过第二开闭机构进行驱动的第二分割部件构成,上述限制部固定于上述第二分割部件。
另外,也可以是上述挡风罩由通过开闭机构进行驱动的第一分割部件、和通过上述动力源进行驱动的第二分割部件构成,上述动力源的动力经由上述弹性部件而传递至上述第二分割部件,上述限制部固定于上述第一分割部件,通过与上述第一分割部件打开的动作连动而解除对上述转动部件的转动的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式所涉及的熔接机,能够在使用小输出的动力源的同时,缩短打开包覆夹具时的动作时间。
附图说明
图1A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熔接机的立体图。
图1B是图1A的挡风罩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从前后方向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熔接机所具备的连接构造的简图。
图3A是从左右方向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熔接机所具备的退避机构的简图。
图3B是表示图3A的挡风罩打开的状态的简图。
图3C是表示图3B的传递部位移的状态的简图。
图3D是表示图3C的挡风罩及包覆夹具打开的状态的简图。
图4是从左右方向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熔接机所具备的退避机构的简图。
图5是从左右方向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熔接机所具备的退避机构及开闭机构的简图。
图6是从左右方向观察第四实施方式的熔接机所具备的退避机构及开闭机构的简图。
图7A是从左右方向观察第五实施方式的熔接机所具备的退避机构及开闭机构的简图。
图7B是表示图7A的弹性部件弹性变形的状态的简图。
图7C是表示图7B的第一分割部件打开的状态的简图。
图7D是表示图7C的第二分割部件及包覆夹具打开的状态的简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熔接机;2a…加热部;3…挡风罩;3b…第一分割部件;3c…第二分割部件;12…下夹具;15…包覆夹具;30、60…退避机构;30a、60a…动力源;32、63…弹性部件;33、67…传递部;33a…销;33b…转动部件;34、68…限制部;40…开闭机构;40a…罩驱动部;50a…第二罩驱动部;C…包覆部;F1、F2…光纤;G…玻璃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熔接机。
如图1A、图1B、图2所示,熔接机1构成为对一对光纤F1、F2进行熔接。光纤F1、F2分别具有玻璃部G和包覆玻璃部G的包覆部C。包覆部C可以由单层构成,也可以由多层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包覆部C包含第一包覆层C1和从外侧覆盖第一包覆层C1的第二包覆层C2。第一包覆层C1、第二包覆层C2由树脂形成。此外,包覆部C也可以包含三个以上的包覆层。
熔接机1也可以构成为将包含光纤F1的第一光纤单元和包含光纤F2的第二光纤单元一并熔接。即,熔接机1可以将单芯的光纤F1、F2彼此熔接,也可以将多芯的光纤单元彼此一并熔接。即,“将一对光纤熔接”也包含将多芯的光纤单元彼此熔接的情况。
熔接机1具有外观为箱形的装置主体2。在装置主体2的上部设置有挡风罩3。挡风罩3能够绕转动中心3a转动。
如图1B所示,若挡风罩3绕转动中心3a旋转,则用于将光纤F1、F2熔接的连接构造10露出。连接构造10包含对光纤F1、F2进行加热的加热部2a。
以下,使用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构造10。此外,在图2之后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构造,将各部件简化来进行表示。
如图2所示,连接构造10具有一对可动工作台11、一对下夹具12、一对玻璃保持部13、一对玻璃夹具14、一对包覆夹具15以及一对电极棒17。一对可动工作台11所对置的方向与一对电极棒17所对置的方向相互正交。
(方向定义)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一对可动工作台11所对置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X,以X轴表示。另外,将一对电极棒17所对置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Y,以Y轴表示。将与左右方向X及前后方向Y这两者正交的上下方向Z以Z轴表示。
左右方向X也是一对光纤F1、F2所延伸的方向。在左右方向X中,将接近一对电极棒17的一侧称为内侧,将远离一对电极棒17的一侧称为外侧。
连接构造10形成为以一对电极棒17为中心在左右方向X上大致对称的构造。
虽然省略图示,但一对电极棒17在前后方向Y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各电极棒17随着朝向前后方向Y的内侧(接近光纤F1、F2的一侧)而外径变小,成为末端变细的形状。通过在电极棒17彼此之间配置光纤F1、F2的对接面,并朝向该对接面放电,能够对光纤F1、F2的末端彼此进行加热来进行熔接。即,本实施方式的加热部2a由一对电极棒17构成。此外,作为加热部2a,也可以取代电极棒17而使用加热器等。
一对可动工作台11在左右方向X上空开间隔地配置,且安装于装置主体2。一对可动工作台11能够分别相对于装置主体2沿左右方向X移动。如图2所示,从前后方向Y观察时,一对可动工作台11配置为将电极棒17夹于它们之间。即,各可动工作台11能够相对于电极棒17前进及后退。在装置主体2内设置有用于驱动可动工作台11的未图示的动力源(马达等)。
一对下夹具12分别形成为板状,位于可动工作台11的上方。下夹具12能够相对于可动工作台11装卸。一对包覆夹具15分别位于下夹具12的上方。下夹具12及包覆夹具15分别固定于可动工作台11。因此,若可动工作台11沿左右方向X移动,则下夹具12及包覆夹具15也沿左右方向X移动。
玻璃夹具14位于玻璃保持部13的上方。玻璃夹具14构成为与挡风罩3的开闭动作连动而相对于玻璃保持部13的上表面进行开闭。在本实施方式中,玻璃夹具14安装于挡风罩3的内表面。另外,在一对玻璃夹具14的内部分别设置有朝向下方对玻璃夹具14施力的弹簧。通过该结构,若挡风罩3关闭,则通过各弹簧的作用力将玻璃夹具14按压于光纤F1、F2的玻璃部G。另外,由于玻璃保持部13位于玻璃夹具14的下方,所以光纤F1、F2的玻璃部G通过弹簧所产生的作用力而被玻璃夹具14及玻璃保持部13夹持。另一方面,若挡风罩3打开,则玻璃夹具14也从玻璃部G向上方离开。这样,玻璃夹具14能够与挡风罩3的开闭动作连动而切换保持玻璃部G的状态和不保持玻璃部G的状态。
如图2所示,从前后方向Y观察时,玻璃保持部13位于电极棒17与下夹具12之间。在玻璃保持部13的上表面形成有朝向上方开口的V字的槽13a。槽13a沿左右方向X延伸。通过将光纤F1、F2的玻璃部G分别载置于一对玻璃保持部13的槽13a来决定玻璃部G彼此的相对位置。此外,槽13a的形状不限定于V字,只要能够定位玻璃部G即可。例如,槽13a可以为U字状,也可以为梯形。玻璃保持部13的材质是能够经受放电加热的材质,例如陶瓷等。
包覆夹具15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下夹具12转动。包覆夹具15能够开闭下夹具12的上表面。包覆夹具15能够在其与下夹具12之间保持光纤F1、F2的包覆部C。另外,包覆夹具15通过相对于下夹具12的上表面的开闭,能够切换保持光纤F1、F2的状态和不保持光纤F1、F2的状态。
如图3A所示,包覆夹具15具有盖部件15a、压缩弹簧15b和按压片15c。盖部件15a能够绕转动轴15e转动。在盖部件15a的内侧配置有压缩弹簧15b及按压片15c。按压片15c与光纤F1、F2接触。压缩弹簧15b朝向下方对按压片15c施加作用力。因此,在包覆夹具15闭合的状态下,按压片15c通过压缩弹簧15b以规定的力按压光纤F1、F2。
在下夹具12设置有磁铁12a,在包覆夹具15的盖部件15a设置有被磁铁12a磁性吸附的吸附部件15d(铁件等)。因此,在包覆夹具15与下夹具12的上表面接近的状态下,朝向下方的力(磁力)作用于包覆夹具15。该磁力成为使包覆夹具15闭合的力(闭合力)。若按压片15c按压光纤F1、F2,则盖部件15a受到朝向上方的反作用力,但磁铁12a的磁力设定得强,以使得盖部件15a不因该反作用力而打开。
在转动轴15e的附近配置有扭转弹簧15f。扭转弹簧15f对包覆夹具15施加打开包覆夹具15的方向的绕转动轴15e的力矩。不过,扭转弹簧15f要打开包覆夹具15的力(打开力)比磁铁12a与吸附部件15d接近的状态下的磁力(闭合力)小。因此,在磁铁12a与吸附部件15d接近的状态下,闭合力克服基于扭转弹簧15f的打开力,而维持包覆夹具15闭合的状态。
这里,本实施方式的熔接机1如图3A所示,具备使包覆夹具15从下夹具12退避的退避机构30。
退避机构30具有动力源30a、齿轮部件31、弹性部件32、传递部33(转动部件33b)以及限制部34。
动力源30a为马达等,具有小齿轮30b。齿轮部件31(齿条部件)具有齿部31a和滑动部31b。齿部31a沿上下方向Z形成,与动力源30a的小齿轮30b啮合。滑动部31b相对于装置主体2的滑轨2c滑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部31b是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凹部,滑轨2c嵌合在该凹部内。通过滑动部31b相对于滑轨2c的滑动,从而齿轮部件31相对于装置主体2上下移动。此外,只要是齿轮部件31相对于装置主体2上下移动的构造,则滑动部31b及滑轨2c的形状能够适当变更。
本实施方式的传递部33由转动部件33b及销33a构成。
转动部件33b能够绕转动中心33c转动。转动部件33b具有第一臂33d及第二臂33e。第一臂33d接近或抵接于销33a的下端。第二臂33e接近或抵接于限制部34。销33a能够沿上下方向Z滑动移动。销33a的滑动移动由未图示的引导部件引导。
弹性部件32通过从动力源30a受到的动力而弹性变形。通过弹性部件32的弹性变形,从而弹性部件32储存弹性能(恢复力)。弹性部件32在转动部件33b的转动的限制被限制部34解除时进行恢复变形。弹性部件32通过伴随着弹性部件32的恢复变形而产生的恢复力使转动部件33b转动。
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32为拉伸弹簧,但也可以将其他具有弹性的部件(橡胶等)用作弹性部件32。弹性部件32的第一端(下端)卡止于齿轮部件31,第二端(上端)卡止于转动部件33b中的转动中心33c与第二臂33e之间的部分。
限制部34固定于挡风罩3。限制部34配置为在前后方向Y上将传递部33夹在其与包覆夹具15之间。在挡风罩3闭合的状态下,限制部34抵接于第二臂33e,从而限制转动部件33b的转动。另一方面,如图3B所示,在挡风罩3打开的状态下,由于限制部34从第二臂33e退避,因此允许转动部件33b的转动。即,限制部34在挡风罩3闭合的状态下限制转动部件33b的转动,若挡风罩3打开则解除该限制。换言之,限制部34限制弹性部件32储存弹性能的期间(弹性部件32因从动力源30a受到的动力而弹性变形的期间)的转动部件33b的转动。限制部34通过与挡风罩3打开的动作连动而释放弹性部件32所储存的弹性能,从而解除对转动部件33b的转动的限制。通过该限制的解除,限制部34使弹性部件32进行恢复变形,通过弹性部件32产生的恢复力使转动部件33b转动。
接下来,说明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熔接机1的作用。
在使用熔接机1对光纤F1、F2进行熔接时,成为挡风罩3打开并且包覆夹具15打开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将光纤F1、F2载置于下夹具12及玻璃保持部13上。更详细而言,将光纤F1、F2的包覆部C载置于下夹具12上,将玻璃部G载置于玻璃保持部13的槽13a内。此外,光纤F1、F2成为预先除去包覆部C的一部分而使玻璃部G露出的状态。
接下来,关闭挡风罩3及包覆夹具15。由此,成为图3A所示的状态。
接着,使可动工作台11沿左右方向X移动来将光纤F1、F2的玻璃部G彼此对接,并对加热部2a(电极棒17)供给电力。由此,光纤F1、F2的玻璃部G熔融而一体化,被熔接。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挡风罩3及包覆夹具15闭合之后,动力源30a进行驱动。若动力源30a进行驱动而使小齿轮30b旋转,则齿轮部件31向下方移动,弹性部件32以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此时,转动部件33b绕转动中心33c的转动被限制部34限制。因此,成为保持转动部件33b不转动的状态将弹性部件32向下方继续拉动,逐渐在弹性部件32中储存弹性能。弹性部件32所储存的弹性能为了打开包覆夹具15而使用。
在熔接完成之后,若通过手动或自动将挡风罩3打开,则如图3B所示,限制部34从转动部件33b退避,转动部件33b成为能够转动的状态。由此,弹性部件32所储存的弹性能在短时间内被释放,如图3C所示,转动部件33b强力绕转动中心33c转动。于是,转动部件33b的第一臂33d将销33a向上方推升。另外,销33a由于将包覆夹具15的盖部件15a向上方推升,所以盖部件15a绕转动轴15e转动,而使吸附部件15d与磁铁12a之间的距离变大。由于随着磁铁12a与吸附部件15d远离而使磁力变小,因此若包覆夹具15以某种程度打开,则基于扭转弹簧15f的打开力克服闭合力,而将包覆夹具15打开。
之后,如图3D所示,通过释放挡风罩3,使用者能够取出熔接的光纤F1、F2。也可以在挡风罩3打开之后,使动力源30a逆旋转而使齿轮部件31向上方移动,进行使齿轮部件31返回到图3A所示的位置的动作。或者,若包覆夹具15闭合,则转动部件33b以将弹性部件32向上方拉动的方式转动,因此也可以利用该拉动力来将齿轮部件31返回到图3A所示的位置。
在再次进行熔接的情况下,通过放置光纤F1、F2并将包覆夹具15及挡风罩3关闭,从而返回到图3A所示的状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熔接机1具备:加热部2a,其对光纤F1、F2的玻璃部G进行加热;下夹具12,其供光纤F1、F2的包覆部C载置;包覆夹具15,其在与下夹具12之间夹持光纤F1、F2;挡风罩3,其覆盖加热部2a及包覆夹具15;以及退避机构30,其使包覆夹具15从下夹具12退避。退避机构30具有:动力源30a;弹性部件32,其通过从动力源30a受到的动力而进行弹性变形;传递部33,其通过从弹性部件32受到的弹力而将包覆夹具15推升;以及限制部34,其在挡风罩3闭合的状态下限制传递部33的位移。进而,限制部34与挡风罩3打开的动作连动而解除对传递部33的位移的限制。
根据这种结构,在放置光纤F1、F2并将挡风罩3及包覆夹具15关闭之后,能够驱动动力源30a来使弹性部件32进行弹性变形。进而,在熔接完成之后,由于通过与挡风罩3打开的动作连动而解除对传递部33的位移的限制,因此传递部33通过从弹性部件32受到的弹力而位移,能够将包覆夹具15推升。像这样,不是将动力源30a的动力仅经由齿轮等而传递至包覆夹具15,而是通过将动力作为弹性能暂时储存在弹性部件32中之后使其传递至包覆夹具15,所以能够缩短打开包覆夹具15时的动作时间。另外,通过利用进行熔接等期间的时间来将从动力源30a得到的动力储存在弹性部件32中,并使其在短时间内释放,从而能够在使用小输出的动力源30a的同时克服包覆夹具15的闭合力而打开包覆夹具15。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传递部33具有:能够绕转动中心33c转动的转动部件33b;和位于包覆夹具15与转动部件33b之间并能够沿上下方向Z滑动移动的销33a。于是,通过使转动部件33b从弹性部件32受到弹力而转动,从而销33a向上方滑动移动而将包覆夹具15推升。像这样,通过将转动部件33b的旋转位移转换成销33a向上方的位移,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打开包覆夹具15。另外,通过使转动中心33c与销33a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小于转动中心33c与弹性部件32的上端之间的距离,还能够利用杠杆比来增大销33a向上方移动的力。
进一步,如图3A~图3D所示,通过限制部34及转动部件33b的作用,挡风罩3的状态以从关闭状态变成打开状态(释放状态)的方式逐渐变化。伴随着这种挡风罩3的状态的变化,安装于挡风罩3的内表面的玻璃夹具14自动地从光纤F1、F2向上方离开,包覆夹具15也自动地打开。通过挡风罩3绕转动中心3a的转动,包覆夹具15绕转动轴15e的转动,从而挡风罩3、玻璃夹具14、包覆夹具15向从下夹具12的上方空间离开的位置移动。由此,成为没有从上方覆盖光纤F1、F2的部件的状态,成为光纤F1、F2的上方的空间被自动地释放的状态。由于成为没有覆盖光纤F1、F2的部件的状态,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取出熔接的光纤F1、F2。即,使用者不需要作为与打开挡风罩3的操作不同的操作,另外进行打开玻璃夹具14及包覆夹具15的操作,仅通过进行打开挡风罩3的操作便能够容易地取出熔接后的光纤F1、F2。因此,能够削减使用者的操作步骤数。即,能够实现有助于操作步骤数的削減的熔接机。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实施方式,该第二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相同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而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部33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传递部33虽然包含转动部件33b,但不包含销33a(参照图3A)。另外,转动部件33b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转动部件33b从左右方向X观察时形成为L字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若转动部件33b通过从弹性部件32受到的弹力而转动,则转动部件33b的第一臂33d直接将包覆夹具15推升。即使是这种结构,也能够在使用小输出的动力源30a的同时缩短打开包覆夹具15时的动作时间。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三实施方式,该第三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相同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而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熔接机1具备用于自动地开闭挡风罩3的开闭机构40。开闭机构40具有罩驱动部40a、带齿轮的带轮41、带42和连结带轮43。罩驱动部40a是马达等。罩驱动部40a具有小齿轮40b。带齿轮的带轮41具有齿轮部41a和带轮部41b。齿轮部41a与罩驱动部40a的小齿轮40b啮合,带42的一端(下端)挂绕于带轮部41b。带42可以是同步带,带轮部41b可以是同步带轮。
带42的另一端(上端)挂绕于连结带轮43的带轮部43a。另外,连结带轮43固定于挡风罩3。通过该结构,连结带轮43将带42与挡风罩3连结,若罩驱动部40a驱动,则挡风罩3绕转动中心3a转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挡风罩3通过开闭机构40的驱动而被自动地打开。
于是,固定于挡风罩3的限制部34与挡风罩3打开的动作连动而解除对传递部33的位移的限制,通过传递部33的位移而将包覆夹具15打开。因此,对于使用者而言,挡风罩3及包覆夹具15被自动地打开,能够更加提高操作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开闭机构40为一个例子,只要能够自动地对挡风罩3进行开闭,则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第四实施方式,该第四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相同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而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熔接机1具备第二开闭机构50。另外,挡风罩3由通过开闭机构40进行驱动的第一分割部件3b、和通过第二开闭机构50进行驱动的第二分割部件3c构成。第一分割部件3b能够绕转动中心3a转动,第二分割部件3c能够绕第二转动中心3d转动。
第二开闭机构50具有第二罩驱动部50a、第二带齿轮的带轮51、第二带52、以及第二连结带轮53。第二罩驱动部50a是马达等。第二罩驱动部50a具有第二小齿轮50b。第二带齿轮的带轮51具有第二齿轮部51a和第二带轮部51b。第二齿轮部51a与第二小齿轮50b啮合,第二带52的一端(下端)挂绕于第二带轮部51b。第二带52可以是同步带,第二带轮部51b可以是同步带轮。
第二带52的另一端(上端)挂绕于第二连结带轮53的带轮部53a。另外,第二连结带轮53固定于挡风罩3的第二分割部件3c。通过该结构,第二连结带轮53将第二带52与第二分割部件3c连结,若第二罩驱动部50a驱动则第二分割部件3c绕第二转动中心3d转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第二开闭机构50的驱动自动地打开第二分割部件3c。而且,固定于第二分割部件3c的限制部34与第二分割部件3c打开的动作连动而解除对传递部33的位移的限制,通过传递部33的位移而将包覆夹具15打开。即使是这种结构,也能够提高操作性。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五实施方式,该第五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相同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而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7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熔接机1具备退避机构60。退避机构60具有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开闭机构50及退避机构30这两者的功能。
退避机构60具有动力源60a、齿轮部件61、第一线材62、弹性部件63、第二线材64、转动带轮65、扭转弹簧66、传递部67、以及限制部68。
动力源60a是马达等,具有小齿轮60b。齿轮部件61与动力源60a的小齿轮60b啮合。在齿轮部件61的侧面形成有卡止部61a,第一线材62的下端卡止于卡止部61a。另外,齿轮部件61具有第一卷绕面61b,若齿轮部件61旋转,则第一线材62卷绕于第一卷绕面61b上。第一线材62的上端固定于弹性部件63的下端。
弹性部件63通过从动力源60a受到的动力而进行弹性变形。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63是拉伸弹簧,但也可以将其他具有弹性的部件(橡胶等)用作弹性部件63。弹性部件63的上端固定于第二线材64的一端。转动带轮65固定于挡风罩3的第二分割部件3c。在转动带轮65的侧面形成有卡止部65a,第二线材64的另一端卡止于卡止部65a。另外,转动带轮65具有第二卷绕面65b,第二线材64的一部分挂绕于第二卷绕面65b上。
扭转弹簧66位于转动带轮65的中心轴的附近,对转动带轮65施加关闭第二分割部件3c的方向的力矩。扭转弹簧66的力矩经由转动带轮65而传递至第二分割部件3c。不过,在第一分割部件3b闭合的状态下,由于第二分割部件3c的转动被限制部68限制,因此维持第二分割部件3c闭合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传递部67由转动部件67a和第二分割部件3c构成。转动部件67a能够绕转动中心67c转动。转动部件67a从左右方向X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字型,具有第一臂67d及第二臂67e。第一臂67d从下方抵接或接近于包覆夹具15。第二臂67e抵接或接近于形成于第二分割部件3c的连动部67b。
连动部67b从第二分割部件3c朝向下方延伸。另外,在第二分割部件3c形成有被限制部67f。被限制部67f从连动部67b沿前后方向Y突出。进一步,在被限制部67f的前后方向Y的末端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突部67g。被限制部67f从下方抵接或接近于限制部68。通过突部67g及连动部67b,限制部68在前后方向Y被夹持。
限制部68从第一分割部件3b朝向下方突出,固定于第一分割部件3b。在第一分割部件3b及第二分割部件3c闭合的状态下,通过限制部68从上方抵接于被限制部67f,从而限制第二分割部件3c绕第二转动中心3d的转动。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熔接机1的作用。
若放置光纤F1、F2,并将包覆夹具15、第一分割部件3b、以及第二分割部件3c关闭,则成为图7A所示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分割部件3b及第二分割部件3c闭合之后,动力源60a进行驱动。若动力源60a进行驱动,则齿轮部件61旋转,第一线材62卷绕于第一卷绕面61b。由此,弹性部件63及第二线材64向下方被拉动,对转动带轮65作用打开第二分割部件3c的方向的旋转力。
由于转动带轮65连结于第二分割部件3c,因此第二分割部件3c也欲打开,但第二分割部件3c的转动被限制部68限制。因此,如图7B所示,成为保持第二分割部件3c及转动带轮65不转动且保持转动部件67a不转动的状态将弹性部件63向下方继续拉动,逐渐在弹性部件63中储存弹性能。
在熔接完成之后,若罩驱动部40a进行驱动而将第一分割部件3b打开,则如图7C所示,限制部68从被限制部67f退避,第二分割部件3c成为能够转动的状态。由此,弹性部件63所储存的弹性能在短时间内被释放,如图7D所示,第二分割部件3c强力打开。此时,通过第二分割部件3c的连动部67b按压转动部件67a的第二臂67e,从而转动部件67a绕转动中心67c转动。于是,转动部件67a的第一臂67d将包覆夹具15向上方推升。由于磁力随着磁铁12a与吸附部件15d的远离而变小,因此若包覆夹具15以某种程度打开,则基于扭转弹簧15f的打开力克服基于磁铁12a的闭合力,而将包覆夹具15打开。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熔接机1具备:加热部2a,其对光纤F1、F2的玻璃部G进行加热;下夹具12,其供光纤F1、F2载置;包覆夹具15,其在与下夹具12之间夹持光纤F1、F2;挡风罩3,其覆盖加热部2a及包覆夹具15;以及退避机构60,其使包覆夹具15从下夹具12退避。退避机构60具有:动力源60a;弹性部件63,其通过从动力源60a受到的动力而进行弹性变形;传递部67,其通过从弹性部件63受到的弹力而将包覆夹具15推升;以及限制部68,其在挡风罩3(第一分割部件3b及第二分割部件3c)闭合的状态下限制传递部67的位移。于是,限制部68与挡风罩3打开的动作连动而解除对传递部67的位移的限制。通过这种结构,可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挡风罩3由通过开闭机构40进行驱动的第一分割部件3b、和通过动力源60a进行驱动的第二分割部件3c构成。
动力源60a的动力经由弹性部件63而传递至第二分割部件3c。而且,限制部68固定于第一分割部件3b,与第一分割部件3b打开的动作连动而解除对传递部67的位移的限制。通过该结构,与开闭机构40打开第一分割部件3b的动作连动而打开包覆夹具15,操作性提高。另外,由于用于打开第二分割部件3c的动力及用于使弹性部件32弹性变形的动力通过共同的动力源60a而得到,因此能够避免马达等促动器的数量的增加。
另外,由于第二臂67e比第一臂67d长,因此能够利用杠杆比增大连动部67b按压转动部件67a时的力而传递至包覆夹具15。因此,即使包覆夹具15的闭合力(磁铁12a的磁力)大,也能够更加可靠地打开包覆夹具15。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能够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上述第一~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包覆夹具15及下夹具12可以是装卸式的光纤支架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下夹具12是光纤支架的主体部,包覆夹具15能够开闭地安装于该主体部。
在采用装卸式的光纤支架的情况下,在装置主体2的外侧通过光纤支架夹持光纤F1或F2,能够在该状态下除去包覆部C的一部分并且以规定的长度切断光纤F1或F2。而且,能够在玻璃部G以规定的长度被剥露的状态下,将光纤F1或F2经由各光纤支架安装于装置主体2。
另外,由于上述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的熔接机1具有两个包覆夹具15,因此也可以为了打开各包覆夹具15,而设置两个退避机构30、60。在该情况下,只要将各实施方式中的退避机构30、60在左右方向X上空开间隔地配置两个即可。
或者,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转动部件33b、67a设为在左右方向X上较长的部件,通过一个转动部件33b、67a打开两个包覆夹具15。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一个退避机构30、60打开两个包覆夹具15。
进一步,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一个转动部件33b将两个销33a推升。在该情况下,只要在退避机构30中仅将销33a的数量设为两个,将两个销33a配置于与两个包覆夹具15对应的位置即可。
或者,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将两个包覆夹具15连结等,而使得若打开一个包覆夹具15则另一个包覆夹具15打开。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一个退避机构30、60打开两个包覆夹具15。
除此之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可适当地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公知的构成要素,另外,也可以适当地组合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

Claims (8)

1.一种熔接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
加热部,其对光纤的玻璃部进行加热;
下夹具,其供所述光纤的包覆部载置;
包覆夹具,在该包覆夹具与所述下夹具之间夹持所述光纤;
挡风罩,其覆盖所述加热部及所述包覆夹具;
退避机构,其使所述包覆夹具从所述下夹具退避;
开闭机构,其驱动所述挡风罩;以及
一对玻璃夹具,它们安装于所述挡风罩的内表面,
所述退避机构具有:
动力源;
转动部件,其能够绕转动中心转动;
弹性部件,其通过利用从所述动力源受到的动力进行弹性变形而储存弹性能;
传递部,其通过从所述弹性部件受到的弹力而将所述包覆夹具推升;以及
限制部,其在所述挡风罩闭合的状态下限制所述转动部件在所述弹性部件储存所述弹性能的期间转动,
所述限制部通过与所述挡风罩打开的动作连动而释放储存在所述弹性部件中的所述弹性能,由此解除对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的限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递部具有位于所述包覆夹具与所述转动部件之间并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移动的销,
通过使所述转动部件受所述弹力而转动,由此所述销向上方滑动移动而将所述包覆夹具推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递部具有能够绕转动中心转动的转动部件,
通过使所述转动部件受所述弹力而转动,由此所述转动部件将所述包覆夹具推升。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熔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固定于所述挡风罩。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熔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风罩由通过开闭机构进行驱动的第一分割部件、和通过第二开闭机构进行驱动的第二分割部件构成,
所述限制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分割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熔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风罩由通过开闭机构进行驱动的第一分割部件、和通过第二开闭机构进行驱动的第二分割部件构成,
所述限制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分割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熔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风罩由通过开闭机构进行驱动的第一分割部件、和通过所述动力源进行驱动的第二分割部件构成,
所述动力源的动力经由所述弹性部件而传递至所述第二分割部件,
所述限制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分割部件,通过与所述第二分割部件打开的动作连动而解除对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的限制。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熔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风罩由通过开闭机构进行驱动的第一分割部件、和通过所述动力源进行驱动的第二分割部件构成,
所述动力源的动力经由所述弹性部件而传递至所述第二分割部件,
所述限制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分割部件,通过与所述第二分割部件打开的动作连动而解除对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的限制。
CN202011138780.8A 2019-10-24 2020-10-22 熔接机 Active CN1127484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93687 2019-10-24
JP2019-193687 2019-10-24
JP2020-169363 2020-10-06
JP2020169363A JP7453117B2 (ja) 2019-10-24 2020-10-06 融着接続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48494A CN112748494A (zh) 2021-05-04
CN112748494B true CN112748494B (zh) 2023-03-24

Family

ID=7564775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74345.7U Active CN216411636U (zh) 2019-10-24 2020-10-22 熔接机
CN202011138780.8A Active CN112748494B (zh) 2019-10-24 2020-10-22 熔接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74345.7U Active CN216411636U (zh) 2019-10-24 2020-10-22 熔接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16411636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6411636U (zh) * 2019-10-24 2022-04-29 株式会社藤仓 熔接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19339A (ja) * 1998-07-03 2000-01-21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光ファイバクランプ機構
CN103364876A (zh) * 2012-03-29 2013-10-23 株式会社藤仓 光纤熔接连接机
CN103364877A (zh) * 2012-03-29 2013-10-23 株式会社藤仓 光纤熔接连接机
JP2014038361A (ja) * 2013-11-25 2014-02-27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CN204256213U (zh) * 2013-12-04 2015-04-08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熔接机
CN216411636U (zh) * 2019-10-24 2022-04-29 株式会社藤仓 熔接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19339A (ja) * 1998-07-03 2000-01-21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光ファイバクランプ機構
CN103364876A (zh) * 2012-03-29 2013-10-23 株式会社藤仓 光纤熔接连接机
CN103364877A (zh) * 2012-03-29 2013-10-23 株式会社藤仓 光纤熔接连接机
JP2014038361A (ja) * 2013-11-25 2014-02-27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CN204256213U (zh) * 2013-12-04 2015-04-08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熔接机
CN216411636U (zh) * 2019-10-24 2022-04-29 株式会社藤仓 熔接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48494A (zh) 2021-05-04
CN216411636U (zh) 2022-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00484B2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治具
JP5272180B2 (ja) 光ファイバ補強用加熱器及び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装置
WO2014157255A1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部補強加熱装置
WO2013146138A1 (ja)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WO2013145904A1 (ja)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CN112748494B (zh) 熔接机
WO2013005640A1 (ja)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KR20130132502A (ko) 광 섬유 홀더 및 광 섬유 융착 접속 장치
JP5512786B1 (ja)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CN112711096A (zh) 熔接机
WO2021079950A1 (en) Fusion splicer
CN112711095B (zh) 熔接机
JPH1039161A (ja)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JP4752730B2 (ja) 光ファイバの加熱補強処理装置及び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装置
JP2000019339A (ja) 光ファイバクランプ機構
JP5364832B1 (ja)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
JPH0921926A (ja) 光ファイバ加熱補強装置
JP2002071999A (ja) 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接続工具
JP2005321644A (ja) 光ファイバの補強スリーブ加熱装置
JPS6027961B2 (ja) 光フアイバの融着接続装置
JP4142388B2 (ja) Pm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及びpm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方法
KR20050100400A (ko) 광파이버 접속 지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